首都经济贸易范文

时间:2023-11-05 08:50:33

首都经济贸易

首都经济贸易篇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拥有50多年历史,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经、管、法、文、理、工等六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劳动关系、法律经济学、安全管理工程、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18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劳动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一级学科及企业管理、会计学二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近年来,为树立研究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培养其科学探索和学术创新精神,学校积极推进博士生质量培养体系建设,建立了研究生培养项目资助体系,并制定了配套的激励机制。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新人计划”,为优秀博士生提供20万元科研资助;“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项目”资助研究生3~6万元赴国外一流大学交流研讨;科技创新项目资助研究生进行初期科研探索;此外,科研奖励、学业奖励、创业大赛等评比,为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博士研究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相关专业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个人素质,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2、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位条件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

(3)其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人员(须在资审前获得硕士学位)。

3、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否则报名无效。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体检要求。

5、有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不含所报考导师)。

7、本校教师报考须持人事处批准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职工在职攻读学位申请表》,并将原件提交研招办,否则报名无效。

三、招生专业及人数

2014年我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65名(含硕博连读生和“申请-审核”制选拔的学生),专业方向及导师见附表1(表中数据为我校计划招生数,最终的招生名额以教育部正式下达指标为准)。

四、招生类型、修业年限及学费

1、全日制脱产。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一般不超过六年。学费10000元/人/年,学生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和学校的奖助政策。学生入学时需将人事档案转至学校,毕业时可就业派遣。

2、在职攻读。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学费为10000元/人/年,不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和学校的奖助政策。学生入学时不将人事档案转至学校,毕业时不可以就业派遣。

五、报名办法及注意事项

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一律实行网上报名和考前现场资格审查,所有报名考试相关招生信息均在我校研招网(yz.cueb.edu.cn/yz /),考生随时登录网站查询相关信息。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认真准备网报材料和资格审查材料,并按规定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和参加考前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经查出将被取消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责任自负。未进行考前现场资格审查的考生,不得入场考试。

(一)报名时间及网址

1、网上报名时间: 2013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2、考生初次登录“博士在线报名系统”时,请登陆yjszs.cueb.edu.cn/xscx/ 网址,点击“博士报名”注册姓名、身份证号和密码(请务必保存好密码)。

3、考生再次登录“博士在线报名系统”时,请登录yjszs.cueb.edu.cn/xscx/网址(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为身份证号,密码为注册时输入的密码。

(二)报名流程

1、网上提交信息

用户注册,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按系统提示如实录入个人报考信息,并网上提交本人近期免冠电子照片;

2、下载并打印相关表格

考生填报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下载并打印PDF文件,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此表格系存档使用,请务必如实填写)

3、提交材料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务必于2014年1月1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之前现场或邮寄提交以下材料:

(1)自行下载打印有照片并经本人签字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最后学历及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研究生院的在读证明);

(4)硕士生课程成绩单(需盖章);

(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两份(推荐人要求必须为与所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正高职称);

(6)本校教职工报考我校博士生,需提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职工在职攻读学位申请表》原件。

(7)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提交“定向就业类别考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注意:按教育部有关要求,不论录取与否,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4、 交纳报考费

(1)标准:200元/人。

(2)交费方式:网上缴费

(4)交费截止时间:2013年12月31日

5、准考证打印

网报结束后,考生可登录博士在线报名系统(时间待定)yjszs.cueb.edu.cn/xscx/下载打印博士生准考证。

(三)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将于考试前一天(时间待定)在博纳楼三层进行。届时如发现提供虚假信息者,将取消考试及录取资格;未参加资格审查的考生将取消考试资格。

1、基本材料

(1)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现役军人证件)原件;

(2)准考证;

(3)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原件;

(4)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原件。

2、考生必须确保自己的报名信息真实有效,如因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材料导致资格审查不合格、取消考试资格以及取消录取资格等一切后果,考生责任自负。

3、资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我校研招办在准考证上加盖公章,作为考生准考凭证。未加盖研招办公章的准考证一律无效。

六、考试

1、考试方式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采取笔试形式,复试由专业复试和综合面试组成。专业复试和综合面试时间另定。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国语、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具体内容见附表1)。

(2)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根据考生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跨专业学科加试随复试一同进行。

2、考试时间

时间待定(请考生随时关注首经贸研招网yz.cueb.edu.cn/yz/的通知,)。

3、考试地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本部(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请在考试前三天登陆我校研招网,查看具体考场安排。

4、考试科目相关说明

(1)外国语为英语或日语,其中数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仅限英语;

(2)跨专业考生需加考两门专业课。经济类专业报考我校管理类专业或管理类专业报考我校经济类专业不属于跨学科报考;工学类专业报考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属于跨学科报考。

(3)各专业考试科目、综合考试参考用书及跨专业考生加试科目详见附表2。

六、其他事项

1、凡不能脱离原工作岗位、不能将档案转至我校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就业博士生;对于脱离原工作岗位并将档案转至我校的考生,录取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生,如录取后,档案不能迁入我校,录取类别须转为定向就业,并按相关规定执行。

2、考生与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及工作单位之间的各类责任关系,由考生本人与之协商处理,与招生单位无关。

3、录取考生于2014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若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4、有关报名、资格审查、初试、复试及录取的相关事项将随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书面通知,请考生及时登陆网站查询。

5、材料邮寄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70

注意:由于一些快递不能保证考生材料送至研招办,为防止材料丢失,请考生一律使用顺丰快递或者EMS邮寄材料。

七、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我校在2014年博士招生中面向优秀应届毕业生试行“申请-审核”制选拔办法,欢迎符合条件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具体选拔方式按照《2014年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工作程序》执行。

八、联系方式

校本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

联系电话:010-83951759

研招办地址:校本部博纳楼341室

首都经济贸易篇2

一、考核原则

处级领导干部考核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

二、考核范围

年度考核范围包括所有处级领导干部和单位。试用期将满的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结合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任职或工作调动不足半年的处级领导干部在原单位原岗位进行考核。

三、考核内容

以岗位职责、本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和机关职能部门提供的各具体指标为依据,对处级领导干部和单位进行考核。

(一)领导干部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领导干部重点考核其担任领导职务的履职情况。

德:主要指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原则性与全局观念、事业心与责任感、群众观念与民主作风等情况。

能:主要指理论与政策水平、业务水平与履职能力、领导才干与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与管理水平等情况。

勤:主要指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勤政务实等情况。

绩:主要指工作负荷与完成情况、工作难度与完成质量、办事效率与取得成果、完成其他任务情况。

廉: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履行“经济责任书”等情况。

(二)单位考核内容

1.领导班子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执行民主集中制、执行院(系)务公开制度、贯彻落实校党委的决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团结协作、廉政建设等情况。

2.执政能力。主要包括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求实创新、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工作实绩。教学单位重点考核在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如就业指标完成情况等),在推动学校改革、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机关、教辅单位重点考核其职能作用发挥情况,完成上级及学校党委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情况,为师生员工服务等情况。

四、考核方法和程序

考核方法:采取本单位群众测评、相关单位测评、主管领导和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定相结合。考核中的量化标准,以百分计算。

处级领导干部考核权重分布表

考核

对象考核领

导小组评分主管领导或单位正职评分群众

评分服务对象或职能部门评分

处级领导干部30203020

考核程序:

(一)撰写个人述职报告及单位年度工作总结

个人述职报告包含述职述廉述学。述职报告要联系思想实际,对照岗位职责和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述职报告中应包括参加学习培训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个人述职报告在述职前须主管领导或单位正职审阅。即单位正职的述职报告须经主管校领导审阅,副职的述职报告须经单位的党政正职审阅。

单位年度工作总结要围绕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院系年度工作总结:一是本单位开展工作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工作目标;二是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主要业绩;三是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学习培训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四是本单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机关、教辅等部门年度工作总结围绕政策水平,服务意识,管理工作,工作实绩,勤政廉洁等方面进行,重点总结工作实绩,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

述职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要采取写实手法,全面客观,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二)召开述职大会,进行民主测评

对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由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实施;对各单位的考核由组织部组织实施。

1.各单位组织召开述职大会及民主测评

①.教学和教辅单位处级领导干部在本单位进行述职和民主测评,述职大会由各单位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实施。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应达到教职工总数的75%以上,否则民主测评视为无效。

②.校部机关各部门处级(含副处)领导干部按行政和党务分组述职,述职大会由机关党总支组织实施。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为本部门全体教职工。

2.各单位的考核,由组织部发放民主测评表,校领导根据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对所有单位进行评分,教学和教辅单位对机关的相关部门进行评分,机关各部门对相关的教学、教辅单位进行评分。对单位全面工作情况考核分数占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20%(即服务对象或职能部门的评分)。

(三)领导评分

根据被考核对象的日常表现,由主管领导对其进行评分。具体为:校领导对其所分管单位的正处级领导干部进行评分;各单位的党政正职对副职进行评分。

(四)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定

1.考核领导小组根据测评的统计得分,对被考核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形成考核意见,分别做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评价。优秀比例一般为参加考核人数的15%。具体评价标准为:

①.优秀: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领导能力强;贯彻落实学校各项重大举措得力;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业绩突出,工作勤奋敬业;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综合考核分数在90分以上;民主测评优秀票的得票率不低于60%,以上条件需同时具备。

②.称职: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组织领导能力较强;积极落实学校各项重大举措;能联系群众,工作作风较好;工作业绩比较突出;能做到廉洁自律。综合考核分数在89——76分之间;民主测评称职、优秀票的得票率不低于70%,以上条件需同时具备。

③.基本称职:思想政治素质一般;组织领导能力较弱;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某些不足;能完成工作任务,但工作业绩不突出;基本做到廉洁自律,但某些方面存在差距。综合考核分数在75——60分之间;民主测评基本称职、称职和优秀票的得票率不低于70%,以上条件需同时具备。

④.不称职:思想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组织领导能力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综合考核分数在59分以下。以上条件具备其一者即为不合格。

2.单项考核标准

①.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评为优秀:

受党内或行政通报批评或出现责任事故;工作无创新,无突出业绩;请事假累计10天以上,或病假累计超过15天以上;与群众争名利,造成不良影响;与相关部门协作不好,群众意见大,存在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

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考核定为不称职:

受到党内警告以上处分或行政记过以上处分;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有严重问题正在审查处理之中;严重失职,给学校利益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损失;不能廉洁自律,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经教育仍不改正;拒不接受组织分配的任务,不履行工作职责;在对外交往中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学校声誉;收受礼品和回扣不按有关规定登记上交;无视工作纪律,出勤率低于80%或者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应参加的会议,超过50%以上;有其他不称职行为。

(五)党委常委会听取考核工作小组的综合汇报,对被考核对象进行讨论分析,形成最终评价意见。

五、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

(一)考核结果的反馈

正职干部的考核结果由组织部书面反馈给正职及分管校领导;副职干部的考核结果由组织部通过单位(部门)的正职进行反馈。

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书面向考核领导小组或党委组织部申请复核。考核领导小组或党委组织部接到复核申请后10天之内提出复核意见,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考核结果反馈后,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应及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研究整改措施。

(二)考核结果的运用

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工资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1.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按照北京市有关文件规定,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增发一个月岗位津贴;考核基本称职人员,不增加薪级工资,发月度岗位津贴的50%;考核不称职人员,不增加薪级工资,不发月度岗位津贴;考核优秀,学校奖励500元。

2.考核基本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免谈话。下一年度考核仍无改变者,视不同情况给予降职、免职或责令辞职。

3.考核不称职的领导干部,酌情给予降职、免职或责令辞职。

4.对于试用期的干部,考核为基本称职的,延长一年试用期;考核为不称职的,取消其试用资格。处级干部连续两年考核基本称职的视为不称职。

六、考核工作的纪律与监督

(一)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部处按照考核工作程序、要求进行考核,严肃、认真地组织开好本单位的述职会。

(二)参加考核人员要认真履行考核职责,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被考核对象的情况。

(三)参加考核人员与被考核对象要遵守以下纪律:

1.不准凭个人好恶了解或反映情况。

2.不准借考核之机谋私利。

3.不准故意夸大、缩小、隐瞒、歪曲事实真相。

4.不准搞非组织活动。

5.不准设置障碍,干扰或妨碍考核工作。

6.不准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数据。

7.不准对反映问题的同志打击报复。

对违反上述纪律的,视其性质、情节和造成的结果,进行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造成失实的考核结果无效。

(四)党委、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对考核全过程实施监督;支持、鼓励干部、教师、职工监督。

七、要求报送的材料

1.《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登记表》

2.个人述职报告

3.各单位年度工作总结

首都经济贸易篇3

关键词:贸易救济;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在WTO的协议下,各国市场准入的门槛下降了,在这种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如果由于进口商品的激增,而给进口国国内的产业带来负面的影响,进口国政府是允许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这就是WTO规则中的贸易救济政策。在WTO框架内,“贸易救济”包括三种形式: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世贸组织允许的由成员方为保护国内同类产品产业免遭进口产品造成损害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政府行为,是WTO用于维护公平贸易,依法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法律制度,是WTO赋予成员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当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或严重损害的条件下进行贸易救济的合法手段,因此它也就成为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成员所广泛采用的方式。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进出口总值虽然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22072.7亿美元,出口达到了12016.6亿美元。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总值增长迅猛。据海关总署网站数据显示,1-9月累计进出口总值达21486.76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37.9%,进出口贸易总值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累计出口总值为11346.3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79.8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局势开始回暖,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WTO其他成员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启动的各类贸易救济措施也在同步迅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救济被诉方,且我国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从低端产品向高科技产品蔓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层面蔓延。

一、我国遭受贸易救济案件分析

(一)我国成为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对象,数量多,金额大

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我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2009年这种势头更增无减,国外对华共启动116起贸易救济案件,涉案金额约120亿美元,2010年前8个月,我国共遭遇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48起,总涉案金额64.8亿美元。我国仍是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等主要贸易伙伴的重点调查对象。其中美国上半年启动了2起反倾销和2起反补贴,均针对我国产品;欧盟启动8起反倾销和2起反补贴调查,其中对华分别为5起和1起,并启动1起涉华保障措施调查;印度启动18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对华6起,位居各国之首。来自世界银行日前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出口总量还不到全球的10%,但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82%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我国。

(二)美欧是主要的发起者,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趋增

在贸易救济案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仍然是美国和欧盟,上半年,在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17个国家(地区)中,欧盟共启动7起,美国启动4起,除了传统的美欧贸易救济调查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启动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如阿根廷对原产于中国的鞋类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印度对中国产农药用化学品二乙基硫代磷酰氯做出反倾销仲裁,墨西哥继续对原产于我国的高碳锰铁征收21%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哥伦比亚决定对原产于我国的打汁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等等。

(三)贸易救济调查从低附加值产品扩大到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

长期以来,低成本、低价位、低技术含量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屡遭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原因,而众多的企业在对抗贸易摩擦时首选途径就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转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价格低廉”的印象,从而减少可能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但2010年以来,贸易摩擦案件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贸易救济调查开始从低附加值产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等,迅速扩大到机电、医疗保健品、化工产品、微电子产品、食品土畜产品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2010年6月30日,欧盟对华数据卡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对数据卡启动保障措施调查。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对我国数据卡发起反补贴调查,涉及金额约41亿美元,数据卡属于不断更新的高科技产品,此案不仅成为迄今我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也是此类高科技电子产品首次出现在我国的贸易摩擦中。

二、发生贸易救济案件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的出口大国地位使我国成为众矢之的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一直处于比较低迷的状况,而我国的出口贸易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仍保持着比较强劲的势头,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成为了贸易救济措施的众矢之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日本很像,日本的外贸总额在1985-2005年间,除个别年份以外,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因此在20世纪80-90年代日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比较多,成为美欧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国。而现在的我国外贸总额持续增加,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也一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自然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所以这段时期的频繁的贸易摩擦最终是归因于我国的“树大招风”。

(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摩擦主要是源于经济因素

首先,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我国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结构。随着我国综合实力迅速崛起,对发达国家而言,都在试图趋利避害,希望从我国的快速发展中获得好处,同时又不动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现有利益。发达国家的注意力开始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我国。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却最先走出了经济衰退,还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与仍然处于经济不断下滑、失业率不断升高的发达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中国的呼声又此起彼伏。

其次,危机过后各国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如奥巴马表示,美国经济要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目前美国力推的“经济再平衡”关键体现在“贸易再平衡”,这必然要求美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鉴于我国是美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中国制造”必然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目标。一些发达国家还提出重振制造业,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这使得我国的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成为贸易保护指向的新领域。

(三)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摩擦主要是源于对市场的争夺

与我国发生对外贸易摩擦的国家不仅集中在发达国家,我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有不断加剧之势。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原有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些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国际和地区大国,如印度、巴西。由于我国部分产业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同质性趋强,双方经济结构趋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都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所以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以印度为例,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强于印度,所以两国现阶段的经贸交往中是互补性与竞争性共存,而在商品贸易领域,市场则出现了向我国一方倾斜的现象。如印度目前的出口的国内产品80%都是制成品,而我国出口到印度的产品又正以制成品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我国发生了利益上的冲撞,贸易摩擦也就必然出现了。

(四)非市场经济地位导致了我国在贸易争端中处于不利地位

加入WTO以后,虽然我们可以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但由于我国在入世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等不利条款,使得我国出口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减弱了我们在贸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如对于反倾销,按照《入世议定书》第15条关于反倾销的规定,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我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只好选择一个与被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同时又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作为比较,以此得出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是否倾销的结论。第三国替代方法赋予审理反倾销案的官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产品难脱厄运。我国企业在遭受反倾销诉讼时,应诉率和胜诉率都不高。

三、对策分析

(一)提前预警,加强防范

为了维护国家、产业和企业的利益,应该积极建立并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一方面在政府层面应该给予重视;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充分警惕,增强防御能力。”政府层次应当首先建立监控预警系统,有效帮助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和各级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并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防范和减少贸易纠纷发生。可以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预警机制的作法:在线免费各种数据库,包括产品数据库、产业数据库、贸易伙伴贸易政策变化数据库、贸易摩擦数据;对重点产业领域进行重点监控,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变化和贸易救济措施进行监控等。其次企业内部也应建立预警机制,要配置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高效信息沟通体系,注重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管理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做好平时资料的收集和档案的保存工作,一旦发生贸易救济案件,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二)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

我国被国外频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出口结构不合理,结构单一,出口多集中在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出口国外主要靠低价竞争,这种低价战略非常容易成为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对象。因此,为减少贸易摩擦,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一方面尽快提升我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研发投入,尽快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注重产品的高档化、多样化、特色化,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淘汰不挣钱的低档产品,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展开错位竞争,把中低档产品的生产空间让给它们,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和其企业展开低价竞争,而且还可以减少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两种产品是未来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发展的产品,因此,我国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耗费低、污染少的新型产业;要引导出口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国际标准生产,最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三)加强对话,必要时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WTO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于促进WTO目标的实现、保证各成员国的贸易利益,以及约束各国的贸易政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世贸组织争端的解决机制以及世贸组织的规章和法律法规也没有囊括一切,而且世贸组织的机制解决争端有一个很长的延后期,有些贸易保护措施出台,如果等待世贸组织做出裁决再加以纠正,事实上已经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该机制需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和时间资源,而且效率并不明显。所以WTO争端解决机制只是最后的选择。发生贸易救济诉讼时,应当首寻求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解决。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矛盾双方往往缺乏对事实本身的了解,大家可以从政府层面入手,通过对话和协商,由相关行业的法律专家来共同界定问题,弄清法律意义上的事实,并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法省时且省力,所以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

(四)内外兼修尽快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

首先,对内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大经济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产权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扶持,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与国际竞争规则相融合,以事实证明中国属于市场经济,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其次,政府应该通过与西方国家的高层磋商,促使他们尽早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尽管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议定书中承诺,我国政府允许所有世贸组织成员方在我国入世15年内可以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但这只是个成员国最后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时间。如果努力交涉的话,这个时间有可能缩短。如自从新西兰率先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就证明了利用外交手段可以尽快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杨益.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合法权益[J].国际贸易,2009(10).

2、梁爽.金融危机下美国对华贸易救济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9(7).

3、王维.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的新趋势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4、吴薇.中小企业面临的“双反”困局及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0(1).

5、董展眉.贸易救济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6、李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挑战[J].中国对外贸易,2008(12).

首都经济贸易篇4

(1)中日双边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且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迅速扩大,中日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量的比重趋于下降。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贸易增速分别为16.20%、31.1%、25.7%、9.9%、12.42%、13.8%。中日贸易的增速明显落后于中国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如从2001年至2007年,中国同欧盟的贸易额由766.2亿美元增至3273.3亿美元,增长4.27倍,年均增速为23%;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额由804.8亿美元增至3020.8亿美元,增长3.75倍,年均增速为20.7%;中国同韩国的贸易额由359.1亿美元增至1598.98亿美元,增长4.45倍多,年均增速为23.8%。同期中日贸易额由878亿美元增至2360.2亿美元,仅增长了2.69倍,年均增速为15.2%,远落后于上述3家对华贸易的增长水平。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重要性趋于下降。同时,中日贸易失衡趋于加剧。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1年以来,中国方面年年逆差,且中国方面逆差呈逐年扩大之势。2002年中国方面逆差50.31亿美元,2007年增至318.79亿美元,中方逆差5年增加5倍之多。中日双边贸易的变化使得中日贸易依存情况发生改变。近年来中日贸易对中国的分量下降,而对日本的分量显升。直到2003年,日本连续11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赖大于日本对中日贸易的依赖。2004年起,日本在对华贸易落在欧盟、美国之后,居第三位。中日贸易量占中国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减少,从1993年的20%降至2002年的16.4%,再降到2006年的11.8%。

(2)商务环境尚不够理想。中国与日本同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但日本却不能公正地依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处理中日贸易问题。日本违反平等互惠原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关税与非关税的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商品对日本的自由贸易。日本针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并通过管理程序复杂、透明度不高的关税配额限制中国对日贸易的正常开展。此外,日本实行的进口许可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阻碍贸易的做法。近年来,日本屡次与中国发生贸易纠纷。特别是针对中国输日农产品。

(3)日本对华技术贸易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这个问题在中日经济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对这一问题仔细研究过。20年后的今天,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日本为了抑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确保日本在经济、技术领域占优势。因此,日本在技术转让上设置过多的人为障碍,限制对华技术出口。

(4)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波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就开始显现严重萎缩的势头,不仅合同数不断减少,而且合同金额也大幅下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严重萎缩,既导致了其在中国全部外来直接投资中比重下降,也致使其在日本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比例降低。

2政治障碍影响中日经济关系发展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中日两国间政治关系。而中日政治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日本的对华政策和日本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日本对华防备心理严重。日本将中国视为战略上的潜在对手和假想敌。日本抑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以确保日本在经济、技术领域占优势的意图十分明显。最明显之处就是日本对华技术合作几十年没有大的发展,而且日本对华投资很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国际关系学者琼•斯佩罗认为,国际经济关系就是国际政治关系。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国家战略关系是在和平关系的范畴内,经济利益关系才有可能决定战略关系的性质是合作为主还是竞争为主。”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始终是以中日国家间政治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的。1960年8月27日,总理在会见日中贸易促进会负责人铃木一雄时提出了“对日三原则”:政治三原则(不要敌视中国,不要制造“两个中国”,不要阻挠中日关系向正常化方向发展);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强调贸易三原则服从政治三原则,明确提出政治与经济不可分的原则。事实上,回顾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两国的政治关系在经济关系中的举足轻重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使得中级经济关系迅速发展。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的签订,“结束了中日过去七八十年不幸的历史,从政治上开辟了两国之间长期友好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日经济关系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冷战结束后,日本大国意识抬头,对华外交出现“高姿态化”趋向。日本有关“中国”甚嚣尘上。日本通过将经济援助政治化等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延缓中国经济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由于日本首相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特别是在上不断挑战中国国家安全的利益底线。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中日两国间政治关系进入冷冻期。漫长的中日政治关系冷冻期造成了中日关系别引人注目的“政冷经热”现象。但是,长期的“政冷”腐蚀着“经热”。两国政治关系的冷淡使得中日战略层面的经济合作可望而不可及,许多大项目的运作也受到影响和干扰。

3未来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

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对中日经济关系的伤害,是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中国政府始终对中日政治关系极力维护,避免两国经济关系的降温。中国方面在政治上采取了克制态度,始终致力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大局。另一方面,中国基本上以“政经分离”的方针对待中日经济关系,将“政冷”对“经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样,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中日经济关系对于双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积极地为维护中日经济关系大局而努力。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一举打破了5年来两国政府首脑不进行互访的僵局,双方同意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安倍还提出“要让中日关系政治经济两个轮子都转动”的主张,以结束中日关系“政冷经不热”的不正常状态。2007年4月,总理对日本进行了“融冰之旅”,双方就推动中日关系全面稳定发展和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为落实两国政府首脑达成的共识,双方已建立由日本经济产业相和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之间的高层对话机制,就能源问题的合作与协调展开对话与协商。两国还正在磋商建立高层经济对话机制,以就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对话,推动两国经济关系的持续强劲发展。2007年1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首次经济高层对话是中日双方希望以经济合作夯实政治关系的一次努力。双方确认中日经济关系是“双赢”关系。12月底,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进行了对华访问。福田访华凸显了日本政府对于改善中日关系的热心。

总体上看,中日经济互补性依然很强,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愿意看到中日经济关系保持稳定并快速发展的格局。因此,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依然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缪开金.日本对华战略与中日经济关系[J].亚非纵横,2006,(1).

[2]尹承德.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J].中国经济时报,2007,(8).

摘要:中日关系中的“政冷”已经对“经热”的状况造成了伤害;中日经济互补的基础和中日两国政府改善政治关系的努力有利于中日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的前景依然光明。

首都经济贸易篇5

摘 要: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5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 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 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骆许蓓(2003) 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 。

当然,引力模型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Anderson (1979)、Helpman 和Krugman(1985)、Bergstrand (1989)以及Deardorff (1995)等人的不断发展下,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 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引力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点平均数据)的质疑,然而随着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的兴起,被忽视的国家和时间特定效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2 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Xij=A(YiYj)/Dij,式中,Xij表示国家i向国家j出口的贸易量;A是常数项;Yi和Y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YiYj表示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乘积;D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近似的替代。

为了估算的方便,取自然对数得到线性形式:

lnXij=β0+β1ln(YiYj)+β2lnDij+uij

其中β0、β1与β2为回归系数,uij为随机扰动项。

在本篇文章中,由于该模型的出口国固定为中国,且所选用的仅为截面数据,因此中国的GDP是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只需考虑贸易伙伴的GDP。此外,为了考察一些制度性安排对贸易的影响, 例如是否为东盟成员,引入虚拟变量ASEAN。如果j国是东盟国家,则赋值为1,否则为0。因此,上式的模型被进一步改写为:

lnXj=β0+β1lnYj+β2lnDj+β3ASEAN+uj

上式即是本文所用的模型。

3 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2005年中国和33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对象。这些贸易伙伴遍布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其中,剔除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

数据来源:GDP数据来自经济论坛经济杂谈200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从中国的进口额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首都北京与这些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由indo.com网站的距离计算器得到。 

根据所获得的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lnXj=3.22+0.69lnYj-0.38lnDj+0.58ASEAN

(4.49)(27.26)(-4.51)(4.31)

R2=0.96,F=256,括号内为T统计值。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高,且各变量也都是显著的。

该方程可以改写为:Xj=e3.22+0.58ASEANY0.69jD-0.38j 

该函数表明了弹性的含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j国的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则中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69个百分点;如果中国与j国的距离缩小一个百分点,则中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38个百分点。

4 贸易潜力测算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一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过度贸易”。即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与Q根据模型预测的出口量Q′之间的比值QQ′,如果该比值在1.0 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

首先看中国对其出口有潜力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芬兰、瑞典、匈牙利、波兰、巴西、墨西哥、新西兰等。其中根据贸易引力模型的测算, 潜力特别巨大的国家为印度、土耳其、丹麦、法国、瑞典、波兰、巴西、墨西哥等国。

其次,来看中国对其出口超出根据引力模型预测值的国家,它们分别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南非、比利时、德国、荷兰、俄罗斯联邦、智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其中需要要说明的是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远超过预测值,因为巴拿马地理位置特殊,是沟通太平洋、大西洋之间最方便的通道, 很多远洋贸易都经过巴拿马。所以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高于根据引力模型算出的值。同时中国对荷兰的出口也大大超过预测值。这是因为荷兰是欧洲的水路门户,很多到欧洲的远洋贸易都经过荷兰。还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也大大超过模型的预测值。这是因为在模型估算时,采用中国首都北京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距离作为两国距离的近似替代,而实际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多半运往西海岸,很少经巴拿马运抵美国东海岸, 所以用位处东部的华盛顿作为距离测算的基准,人为的增大了中美之间的距离, 导致预测值偏小,从而使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值增大。

5 政策含义

从本文对中国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来看,GDP、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是否为东盟ASEAN 成员) 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作用比较显著。另外,通过对模型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引力模型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政策含义。

(1)从实证检验总体来看, 决定中国出口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与空间距离。

这一结论,显然很难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去寻找答案。古典、新古典的贸易理论从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角度去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福利效应,而引力模型引入空间距离、制度安排等反映交易成本的变量,也较好的解释了中国出口贸易情况,从而开辟了另外一条解释贸易流量的道路。引力模型可以解释这一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沿着这一思路,可以将交易成本等因素具体化,并可进行实证检验,找出影响贸易的因素及测算影响力的大小,通过控制相关交易成本等变量来调控贸易流量。

(2)虚拟变量ASEAN的显著性表明,中国参加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对外贸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1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是一个以优惠关税待遇为主、实现商品货物自由流通的统一贸易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提出建立并开始谈判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2 年11月4 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开始启动,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当今世界经济挑战面前争取实现共赢的关键一步。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安排,2005年7月20日后,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我国对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等6个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降为8.1%,比最惠国平均税率水平9.9%还要低1.8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关税的互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由此可见,中国应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有选择的参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通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有关贸易潜力测算的启示。

通过本文模型所进行的贸易潜力测算,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些国家是属于“贸易不足”,而哪些国家是属于“过度贸易”,这就对我国进行有针对性的贸易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谷克鉴. 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

[2]盛斌, 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 2004, (2).

[3]姜书竹, 张旭昆. 东盟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10).

[4]李玉举.区域贸易安排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结论的调适[J].财经研究,2005, (6).

[5]张晓峒. 计量经济分析(修订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史朝兴, 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 财贸研究, 2005,(3).

首都经济贸易篇6

6月份的欧洲大事不断,七大工业国巨头在布鲁塞尔召开自1997年以来的七国集团首脑峰会,因为这一集团已经将俄罗斯排除在外;两天之后,法国邀请普京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此前欧洲议会选举,中右翼政党获得了不小的胜利。

此不相干的事件放在一起,人们会看到一个日渐裂变的世界,世界秩序确实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有没有发生或者没有引起新闻效应的事情。

去年6月,欧美大张旗鼓地要建立欧美自贸区,并且提出在2014年建成的宏伟计划,令人奇怪的是,这次没有俄罗斯参加的七国集团首脑峰会上,欧美日的元首们居然没有怎么谈论自贸区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自贸区问题和普京一样缺席了七国集团首脑峰会。

事实并非如此,在七国集团首脑峰会的声明中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七国集团将尽快达成一系列自贸区谈判,因为这些谈判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也就是说,推动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自贸区建设已经成为题中之义了。俄罗斯不仅缺席了七国集团首脑峰会,而且被排除在新一轮自贸区之外,同样被排除在外的还有中国等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

七国集团的自贸区并不仅仅为了便利自由贸易,而是重构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规则主导权,成为新一轮自由贸易的“立法者”。通过将自身比较优势规则化,既可以实现规则的升级,又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自贸区时代的来临

众所周知,自贸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进展缓慢,而自贸区建设则摆脱了多边谈判的拖沓与争吵,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展。自贸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一条迂回道路,因此,自贸区也就成为自由贸易的代言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自贸区的作用都压过了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将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作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主要工具,依靠这一多边组织,美国塑造了自由贸易的形态,通过几个回合的谈判,世界贸易组织也成为自由贸易的主要平台,通过东京回合的谈判,日本的经济能量被规制于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之中。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自由贸易从货物领域向服务、知识产权领域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其中。作为自由贸易的的多边平台,WTO在空间上已经极大扩展,也有了足够的代表性。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集体行动的逻辑使得WTO的效率和行动力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地缘经济结构,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制造了全球化的“反叛者”与批判者。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模式遭到普遍质疑,在理念上对美国模式的崇拜已经破产。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经济总量上平分秋色,量变开始引起质变。如果全球贸易还停留在货物贸易的层面,那中国就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相应地,也应该赋予中国以话语权。

多元经济中心的出现挑战了美国主导规则的能力,这对于强调“美国第一”的政治家而言,是一个最为迫切并且必须做出回应的挑战。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战略,不仅是美国军事力量部署的再平衡,更是军事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再平衡,核心就是恢复美国主导世界经济规则的能力。既有的贸易规则体系已经不利于美国,那该如何应对呢?推倒重来不符合美国利益,可行且有效的办法就是系统升级,将美国的经济优势或者贸易优势内嵌到贸易规则之中。从国际贸易的过程来看,比较优势是各国进行贸易的动力所在,从国际贸易的规则而言,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往往能够获得议价权力,进而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最大的优势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保护主义显然不适合美国的利益,也不能将美国的生产能力发挥出来。坚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是美国举起的大旗,无论关贸总协定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服务于美国的贸易诉求。而现在世界的制造重心已经转移到东亚,中国也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市场。现在美国及其盟友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因此必须确立技术与知识在贸易中的优势地位,美国才有可能再次主导全球自由贸易的话语与规则。

世界贸易规则即将进入一个大变革的前夜,对美国而言,推动世界经济从产能经济向智能经济的转型,并将这种转型嵌入到自由贸易体系之中,才能化解新兴市场经济体崛起带来的挑战。奥巴马政府正在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的实质就是升级自由贸易的系统,再次确认美国的比较优势。放宽历史的视野,当下世界与“二战”后有相似之处,也就是重新制定和升级贸易规则,“二战”后的贸易规则是对此前保护主义的否定与超越,而现在的自贸区系统则是对传统自由贸易规则的格式化与超越。

在既有的框架之下,美国的主导能力在下滑,要想在全球范围内革新自由贸易的规则,必然遭到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巴西、中国的反对。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利益相近的盟友整合到一起,率先升级自由贸易系统,依靠自身的技术、市场和资本的优势迫使其他国家再次“加入”到新的贸易体系之中。因此,美国的自贸区战略也是革新自由贸易话语的行动。

每年的八国峰会中,在经济议题方面,俄罗斯难免“被回避”的命运,而今年七大工业国直接将俄罗斯开除出去,将本来在索契举行的八国峰会变成了布鲁塞尔的七国峰会,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七大工业国是全球技术创新和金融市场的重镇,而技术创新很容易被模仿,知识产权就成为获得利益的理由所在。无论TPP还是TTIP无一例外地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背后是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美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显示,侵权和盗版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对亚洲一年的出口总值。若美国真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知识产权保护起来,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要向美国支付3000亿美元的转让费。这对于从事生产而不是创新的国家而言,简直是一场浩劫。在新的自由贸易体系之下,生产国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新兴经济体将陷入依附性崛起的泥潭之中。

将知识产权列入贸易框架之中既可以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又可以遏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崛起。除此之外,美国在自贸区战略中着力推进的打击避税,连瑞士也不得不加入其中。打击避税看起来并不是坏事,但背后却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重新洗牌。近些年来,离岸金融市场沉淀了越来越多的资金,这对于美国的金融霸权是个不小的挑战。去年八国峰会上七大国就在打击避税天堂上取得了共识,而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向瑞士几家银行开出巨额罚单。

资本、技术打造的智能经济自由贸易区的雏形正在呈现,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推进的双边自贸区正在形成全球自由贸易规则的新框架。从地缘经济而言,海上自由贸易圈正在形成。

自贸区的地缘空间

七国集团首脑峰会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欧美日三方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自贸区网络,囊括全球最富裕的10亿人,也会成为未来自由贸易金字塔的塔尖势力。如果稍微回顾一下历史便会发现,历史似乎又回到了“二战”后,欧美日再次搭建贸易与投资的框架体系。冷战被认为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军事政治对峙,同时也是两种经济体系的竞争,在地缘空间上表现为海洋与陆地的对垒。当然在信息技术时代,海洋与陆地的区隔对经济的影响在减少,但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人们依然可以将欧美日自贸区体系视为海洋自贸区,而与之对应的是大陆自贸区体系的构建。

当下世界区别于冷战的核心特征在于贸易的影响力已经压过了核武器,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着力推进的并不是核武器系统的升级与更新,而是继续推动对外开放战略。加入WTO10年以来,中国经济脱胎换骨,同时也将经济发展中“低垂”的果子采摘完了。一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中国市场无法消化,连世界市场也难以承受,只有扩大市场容量才能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大的空间。二是中国已经从资本匮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富余国家,成为全球第三大投资来源国。“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在,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中国有必要推动自由贸易。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一路一带”的设想,加上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以及与海湾地区的自贸区谈判,形成了一个立足东亚面向欧亚大陆的开放市场体系。推动贸易便利化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支点,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置则为自由贸易提供资本支撑。

自贸区是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而俄罗斯也在推动欧亚经济联盟,最近中俄之间达成的共识是互相承认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理性,从地缘经济而言,中俄将合作重新整合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贸易与经济秩序。

另外,中国外长作为主席特使在印度新政府成立之后访问时强调中印合作的潜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照顾到印度的利益,中国、印度成为中东、非洲地区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也是中印共同塑造南亚经济格局的有力支撑点。中俄印三国还是金砖国家集团的主要成员,三国之间的合作不但能够更新欧亚大陆的地缘经济格局,也能辐射到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因此,中俄印三方在自贸区建设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基于大陆地缘的自贸区体系。

欧美日自贸区体系与中俄印自贸区体系不仅在地缘上分别带有海洋与大陆的特性,而且在经济与技术水准上存在位差。中俄印自贸区体系将更适应本国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自由贸易的基础设施,比如通关便利化、贸易通道的建设等方面着手,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毕竟中国、印度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与脱贫的压力。

两种自贸区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若是按照两种不同逻辑发展,未来全球自由贸易的话语权未必会落入发达经济体之手。而这也是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将更加多元化,全球贸易的规则也会照顾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利益。当然,这两种自贸区体系的竞争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切割全球经济空间,带来震荡与冲击。

首都经济贸易篇7

只要中欧双方都采取务实的态度就完全能够找得互利双赢合作途径,关键是要排除政治干扰,避免经贸关系政治化。

4月23日至2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索率8位委员会委员来京同副总理及10位部长进行高层经济贸易政策对话,共谋解套双边贸易纠纷。对话层级之高反映双方都有强烈的愿望寻求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加强双赢的经贸合作关系。

对话开了一个好头,但要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都要务实,都要克服各自内部的保护主义压力。从中方来讲,首先要克服受害者的心理。不能因为有些案例如反倾销受到不公平待遇就总觉得是自己是受害者。我们不能忘记,中国连年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盈余,已经到了不能持续的程度。如果我们抛开从国际贸易中大受裨益的事实,而过分强调自己是受害者,那就没有太多说服力。还有的产业部门不承认外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认为外资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极端的民族利己心理是不利于我国既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需要外国市场、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和外国的管理经验。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己最强。

从欧盟方面来讲,首先要力戒把经贸关系政治化,其次是要抗拒欧盟内部的保护主义倾向。金融时报去年12月13日曾刊登欧洲政治经济学中心的萨利主任和巴黎政治研究院梅瑟琳教授的文章《欧洲打压中国为何是危险的?》。文章一开头就说“欧盟的花言巧语越来越美国化:对抗和尖酸刻薄”。贸易逆差和汇率是两根点燃欧盟报复威胁的导火索。文章指出这是愚木脑袋想出的主意,是非常危险的。文章认为逆差和汇率都不是问题。欧盟对华逆差扩大了,但对整个亚洲逆差没有扩大,这是因为亚洲产业向中国转移,对欧盟并无太大的影响。欧盟着魔于贸易逆差这个假议题掩盖了中欧关系中许多积极的信息。从中国进口成本低,带来了消费的繁荣,零售商和生产商的繁荣,欧盟对华出口自2000至2006年增长一倍多,任何的地区都无与伦比。欧盟在华投资企业销售额达1340亿美元,其中有较大部分返销回欧盟。欧盟企业正在向中国沿海省份的巨大市场进军。

上述文章言语强烈,对欧盟官员可能颇为刺激,但良言苦口,不无益处。因逆差问题一叶障目,无视欧盟的实际经济利益,选择对抗来对中方施压显然是不明智的。

高层对话确立了双边关系的大方向,大量的工作需要各主管部门来具体落实。任务是艰巨的。中国方面既存在部门利益和产业利益的分歧,也存在现实的结构性困难,在开放金融服务过程中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欧盟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27个成员国中形成共识,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取消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限制如技术出口限制,投资限制。

首都经济贸易篇8

    关键词: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已经向世贸组织报告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93个?其中,在关贸总协定近50年历程中,共有124个自由贸易区(FTA);而1995年WTO成立后,新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就达169个?作为世界三大经济重心之一的东亚地区,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如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可行性,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途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目前,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着金融货币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两个方向展开?现实地看,东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签订的贸易协议大部分是自由贸易区协议?如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协议,计划在2010年之前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之前与东盟不发达成员国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同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韩国与日本的协定也已经在讨论中,并且双方同意于2005年底完成协议?另外,还有区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双边或者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见下表)?相比之下,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却是迟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压力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外在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区经济集团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蔚然成风,不仅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贸易区,东亚却迟迟未能建立这样的组织,这使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际载体而缺乏实在感?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北美自由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展,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对于大多数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出口ICT产品依赖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增强其整体实力来与迅猛发展的欧美特别是美洲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

    2.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APEC?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内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亚国家,给东亚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更是从那次危机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至今经济仍不见起色?而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APEC,所奉行的是开放的区域主义,所达成的任何协议对于成员国没有约束性,加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在贸易自由化速度?范围上存在分歧,发达国家成员之间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等因素上造成的差异,都使得APEC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困难重重,至今效果仍不显着?

    WTO虽长期致力于推进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发展,但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有着各自利益的一百几十个国家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显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992年12月举行的“千年回合”WTO西雅图部长级会议的失败,多哈会议上各国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及WTO中仍是少数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得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仍是一场十分艰难的磋商?

    3.东亚自身发展需要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内因?东亚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在加深,过去对区域外经济过度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改变?有数据表明,东亚各国和地区对区内其他成员的贸易依赖度均已超过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达到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各成员间已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内贸易?区内贸易的不断加深,使各成员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的共识不断增强,甚至对建立自由贸易区一向谨慎的中国和对东亚地区不甚重视的日本一改过去的态度,转而积极参与支持建立自由贸易区?东亚成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关税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韩国?东盟的一些成员国关税水平低于10%,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也从过去35%下降到目前13%左右,日本关税更是不到5%,这都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创造了条件?

    4.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现状来看,建立自由贸易区已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首先,近年来在东亚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东亚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在实现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自由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并呈现良好态势,表现在东亚区域内的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区域内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入等方面,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1980年东亚各国间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25%,1992年上升到45%,2000年跃升为60%?东亚区域内的投资也有大幅度增长,从1990年起,东亚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已超过境外对该地区的投资1996年东盟七国及日韩港台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当年中国协议利用外资总额的75.5%?另一方面,东亚区域内产业分工逐渐向水平加垂直的复合型产业分工转变,产业内贸易不断增长?1990—1998年,东亚地区中间产品,如部件和原料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制成品贸易,域内制成品贸易额总体上升了92%,这同时意味着东亚产业结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其次,为推动本国及地区经济发展,东亚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实践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次区域?小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迅速,加强了区域内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探讨,并签订了一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东盟不仅自身迈出了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而且也成了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1995年东盟曼谷首脑会议上,东盟首先提出与中日韩三国举行会晤的设想?东盟成员国还单独与东盟以外国家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泰国已开始探讨与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此外,东盟还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积极推动更广泛的地区合作?再次,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在当前“10+3”框架下,东亚国家的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定期举行会晤,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金融合作为先导,推动各个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1999年,马尼拉会议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进一步确定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等8个重点合作领域,同年又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2001年文莱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东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财长会议上,各方缔结了有关维持金融稳定的“清迈协定”,创设了当出现流动性危机或金融危机出现阻止投机风波的基金,标志着东亚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整个世界开始向三大板块格局转变?

    三、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东亚各国相互不信任和争夺经济合作领导权的斗争是困难之一?东亚地区历史上只有过“华夷秩序”?“大东亚共荣圈”?“冷战秩序”等不平等的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立分裂的国际秩序,从未在整个东亚地区形成过平等的多边合作?这份历史遗产留下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彻底清除,这种负面影响又与某些现实因素相结合,阻碍了东亚各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特别是在东亚两个最大的国家——中国和日本之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东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堪与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轴心”相提并论?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实力决定了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的东亚区域合作都不完整,其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两国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低谷以来就再也没有真正修复?问题的症结在于双方在安全上互相不信任的警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和其寻求政治强国的愿望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固有的安全感被激活了,国内的极右势力有所抬头,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而日本在诸多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都造成了中国对日本的不信任?美国的态度不容忽视?美国虽不是东亚国家,但依靠它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综合国力,在东亚的驻军?盟国以及它对东亚巨大的经济影响,取得了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态度也将对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这都给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不小的困难?

    其次,东亚各国自身的内部关系难以协调?第一,东亚各国对合作的范围?领域?做法的意见不一,在考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让问题上,可调和的空间相对较小;同时,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各成员为了自身利益,都会提出保护部分产业部门的要求,这无疑会影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第二,东亚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还不是一个内需主导型的市场,各国大部分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对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有较大的依赖?尽管目前东亚内贸有所增长,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服务内需,而是服务于区外市场或提高对区外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东亚地区仍存在着一些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趋向激化,从而妨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上一篇:技术性贸易壁垒范文 下一篇:国际贸易公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