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首都,先要读懂首都,更要服务好首都

时间:2022-08-24 10:56:15

融入首都,先要读懂首都,更要服务好首都

廊坊“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是河北介于京、津之间的一块“飞地”,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块“飞地”---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总人口100.1万,地区生产总值620.6亿元。而在三个县中,三河的土地面积、人口总量占到了“北三县”的一半,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超过了三分之二,为北三县之首。

对三河来说,位于西部的燕郊是令其骄傲的经济发展引擎和支柱,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但燕郊的一枝独秀也使三河必须思考如何做到东西部均衡发展,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新一轮突破。

在京津冀一体化提速、首都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即将出台发展规划的契机下,要更快更好地融入首都,三河应该寻求一条什么样的路径突破?就这个问题,三河市委书记张金波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

借势首都经济圈

《瞭望东方周刊》:“首都经济圈”正式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出台也箭在弦上,这对三河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金波:我们面临的机遇是空前的。当前,我国沿海开放由南向北推移,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首都经济圈规划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这为河北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会;京津两大都市加速辐射外溢,北京东扩南拓战略深入实施,“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地处京津腹地的三河必将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汇聚要素的首选之地;河北省把打好四大攻坚战作为战略重点,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三河产业结构较轻,产业层次较高,更容易轻装上阵、跨越赶超。

在这个过程中,三河必然能享受到省内诸多优惠政策和京津资源外溢带来的良好效应。

《瞭望东方周刊》:有观点认为,包括三河在内的北三县“飞地”面临着“北京不投资,河北也不敢贸然投资”的尴尬,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张金波:不管是北京,还是河北,是否向一个区域投资,关键要看这个区域是否有投资价值,是否能够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当前,三河在区域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对接融入,已经成为京津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绕不开、躲不过的重要区域,已经纳入全省跨越崛起的推进重点。

河北省正在部署培育环京津的新增长极,将廊坊定位为这一增长极的战略突破口,并部署推进北三县一体化,这意味着将给予北三县更大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支持,三河将深受裨益。

从北京方面看,随着北京东扩战略的深入实施,北京的各类产业必将向外转移,积极寻求合作,实现更大的发展,这已经在三河与北京的对接融合中有所体现。比如北京热力公司投资10亿元对燕郊供热网络进行改造,实行统一供热,北京6159局、5838局两个局域网的13万门装机容量已装配到三河,并且还要进一步扩大装机容量,等等。

这充分说明,三河已经成为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成为京、冀发展中需要统筹考虑、有效利用的一股力量。

《瞭望东方周刊》:河北环首都的县市区多达14个,大家都在努力利用首都经济圈这个机遇,争取北京资源,竞争十分激烈。那么三河具有什么样的优势?

张金波:我们面临的外部竞争确实非常激烈。北京通州区正在建设综合新城、顺义在建国际化枢纽空港、亦庄也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而河北省环首都各兄弟县市区你追我赶、后发快进的态势进一步凸显,不少后起之秀发展潜力大、赶超劲头足。可以说对三河来讲,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区域发展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三河与环首都其他县市区一样,同北京相比都没有绝对优势可言,但在环首都县市区内部,我们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就好比与狮子赛跑,我可能跑不过狮子,但当前情况下我只要跑得过竞争对手就可以了。目前,三河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三河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距天安门30公里,距首都机场25公里,距天津港125公里,所谓的“半小时上天、1小时下海”,对三河来说一点也不夸张。

二是环境优势。三河从水、电、暖、气、讯等基础设施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生态指标在河北都处于领先地位,酒店、影院、商超等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全市城乡环境达到二类区标准。无论是投资还是居住,都已经具备了不错的环境。

三是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河市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跟进、传统产业做强的产业格局,并始终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主攻方向。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余家,有科研机构的达4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2%。

最后是人才优势。三河本身拥有华北科技学院、燕京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校,并且拥有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工作站3家,以及科研机构45家。燕郊地区的人才密度更是达到33.3%。

我认为,三河已经具备了承接京津高端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错位发展的必要基础和条件。

《瞭望东方周刊》:在承接京津资源的时候,三河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标准?

张金波:我们对产业和企业一定是会有选择的,京津淘汰的落后产业我们肯定不会要,三河有自己的产业规划,我们根据规划来择优引进。

目前来说,我们对北京产业承接的一个重点是央企。因为三河跟央企素有渊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燕郊镇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依托了许多回京难度较大的中直单位,所以我们和许多央企都保持了很好的联系。比如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就要在燕郊建一个新材料产业基地。

当然,在更大的范围内讲,我们对民营企业也非常重视。比如我们的公务机场项目,就是民生银行与河北省航空投资公司、中航集团下属幸福航空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民生银行据此组建了由新希望集团、巨人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万达集团、联想集团等20多家民营企业投资民生蓝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控股公司在公务机场项目中占51%的股份,我们非常放心地让他们来主导投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三河正是这样做的。实际上,城镇化也不是靠行政指令就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

融入首都,先要读懂首都,更要服务好首都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个首都卫星城,三河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张金波:我们对城市建设的定位有三点:一是园林式生态型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二是北京周边卫星名城;三是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三河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特殊资源禀赋的平原小县,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关键就是抓住了京津这个牌子,所以借势京津始终是我们的制胜法宝。我们的原则就是“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经说过,在与北京的对接问题上,三河要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必须变“近”为“通”、变“通”为“融”,只有这样,“近”才能转化为发展红利。在这方面三河主要有哪些举措?

张金波:对我们来说,对接京津,尤其是融入首都,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这个融入是全方位的,我们首先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建设快速通道为先导,着力打造以高速、城铁、轻轨、国道、快速路等为重点的对外交通主动脉,实现与京津“一日通勤圈”。比如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北京轻轨M6线通燕郊工程已列入北京市交通规划,北京方面正在着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我市成功运作的密涿支线高速公路实现了域内通车,与北京东六环对接工程列入了北京市交委规划,这是河北首条县级运作的高速公路;燕郊北外环西延与通州徐尹路对接跨潮白河大桥成功获批,即将开工建设。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深耕细作,不断加强与京津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事业、环境保护和医保社保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目前我们的燕达医院已与首都医科大学达成协议,建立首都医科大学燕达临床医学院,并将借机探索推进京冀两地异地医保报销的实现。

《瞭望东方周刊》:河北省其实一直面临着北京的“虹吸效应”,人才和资源都被吸引到首都去了,离得近反而成为了发展的障碍。目前,北京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天津的工业化进程也接近完成,与河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现在河北对于自身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希望借助于京津的资源和优势给自己带来跃升的契机。作为河北的一部分,又紧邻首都,三河是否也面临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张金波: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北京的体量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转型,确实有一些产业和资源是需要向外转移的。从区位上看,三河是京津资源要素外溢的“首选地”,但不一定是“必选地”,如果自身各方面条件不好,京津的优质资源就会跳过三河选择其他地方。所以,我们必须打造和提升自己的优势,把三河变成“必选地”。

首先是发展经济,经济不发展,城市建设就上不去,这样我们很难做到“同城一体”,也就无法吸引京津资源。什么叫“同城一体”呢?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人觉得三河和北京、天津没什么区别,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有一些它们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说环境方面。三河不应该去和京津比高楼,我们比不过,但我们今年准备拿出10个亿做绿化,希望打造出一个“青山映城、秀水润城、馨绿满城、通衢畅城”的美丽城市,这也将是我们相对于北京的比较优势。

另外在产业规划方面,我们主打“错位牌”,积极发展北京需要但又难以发展的产业,实现错位竞争。比如我们的成功(中国)大广场、燕达国际健康城、汇福国际健康中心、港中旅燕郊海泉湾休闲度假区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在京津地区就非常有竞争力。

我认为,首都卫星城首先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那就是服务北京,服务首都。

对接,也是一种服务,那实际上是在疏解首都的部分城市功能,减轻首都的压力。我们的汇福粮油,为稳定首都的食用油供应和价格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是为了解决首都的肉菜蛋奶的供应;而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借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有利机遇,打造环首都物流体系重要节点,从而在北京发挥区域枢纽功能中体现三河价值、实现自身发展。

总而言之,身处环首都区域并不是要打造一个经济体去和京津竞争,而是在服务首都的基础上借势发展。

以产业园区为引擎实现均衡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自1992年建区以来,燕郊高新区已累计引进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900余个,总投资超千亿元,在三河市1/12的土地上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三河经济发展的引擎,可称得上“一枝独秀”。相比之下,三河其他区域差距很大。在实现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方面,三河做了哪些努力?

张金波:从三河整体发展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大力度推进燕郊高新区建设,的确导致了燕郊独大的现象,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近几年来我们规划建设的其他产业园区,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整个三河的均衡发展。

除了部级燕郊高新区之外,三河相继打造了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工业聚集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及省级新兴产业示范区。

其中,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目前已引进了华夏畜牧、燕赵园林等一大批立区企业;美国通用磨坊食品加工中心、美国蓝雷集团乳制品加工基地及德国莱尼线束等跨国巨头则进驻了工业聚集区;通过对废弃矿区的综合治理,我们建立了经济开发区;而新兴产业示范区则引进了胜记仓中国燕郊物流城项目,并获得商务部外贸商品质量服务平台信用中心、中国国际品牌博览中心、中国电子商务应用推广中心、国商网四块“牌子”,并积极争取引进中国国际商品交易博览会(中交会)、商务部长高层论坛暨领袖峰会永久会址等,打造集国际商贸物流综合体、物流与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基地、物流企业孵化器等于一体的世界商品“一站式”采购中心。

与此同时,三河还正在建设全国首家公务机场,将把北京地区的公务飞行和私人飞行业务剥离出来、搬到三河,我们将以机场为依托发展临空产业区,建成以公务机关键系统集成、整机组装及试飞交付、展览销售、维修服务、飞机试验、科学研发、航空俱乐部、公务旅行、商务休闲为标志的航空产业城,建设世界总部经济基地、亚洲城市银行联盟基地,打造廊坊乃至河北对接京津、临空开放的重要门户。

这几个园区其实是从第一、二、三产业上各有定位和布局。当然,要让几个新的园区变得和燕郊一样成熟还需要时间,这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上一篇:浅谈祭祀文化 下一篇:先秦儒家人本思想在员工激励上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