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科生物范文

时间:2023-09-24 12:24:59

安科生物

安科生物篇1

多年来,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包括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一直未能得足够的重视,某些检验者其防护重点均放在了环境因素对标本的污染,而对自身的防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2003年上半年爆发的SARS和后期从实验室传播出去的SARS病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管理,防止从实验室传播传染性疾病,国务院于2004年11月12日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升到依法管理的层次上,因此,努力做好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就成了当务之急。

实验室的结构设施及安全设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人或环境的危害程度,将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分为Ⅳ个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而我们检验科面对未知疾病的标本,则无法预先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的高危程度,更难确定哪种类型的检测应该在哪级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医院检验科在实验室设施上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①实验室门窗带锁可自动关闭,实验室的门要有可视窗。②每个实验室均应设置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③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不适宜用地毯,地面应防滑。④实验台表面应能防水、耐酸碱、耐有机溶液、耐热、耐用于消毒的相关化学物质。⑤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各种家具和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间隙,以易于清洁。实验室使用的椅子及其他器具应覆盖易于清洗的非织物。⑥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⑦应设置洗眼装置。⑧实验室出口应有发光指示标志。实验室应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⑨实验室通风换气次数宜≥3次/小时。⑩实验室应备有生物安全柜,安装生物安全柜时,要考虑到房间的通风和排风,不会导致生物安全柜超出正常参数运行。生物安全柜应远离门、远离能打开的窗,远离行走区,远离其他可能引起风压混乱的设备,保证生物安全柜气流参数在有效范围内。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与致病微生物接触。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对于检验科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因为多数检验科的建筑格局已形成,很难改变,添置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也不是我们检验科力所能及的,检验科的软件建设则是检验科的安全防护重点工作。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包括器具安全使用制度、实验室消毒防护制度、差错事故处理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制度、废弃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等。

建立健全了生物安全防护制度,还应加强生物安全的管理,科室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维护和监督检验科生物安全计划制度的实施,促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程序。实验室入口处须粘贴生物安全标志,注明危险因素,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程序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行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后方可进入。

提高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自身安全防护

实验室人员对安全防护的认识,是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只有认识以位,才可能努力按照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执行,做好生物安全防护。过去,由于一些单位对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够,检验科的基础设施与微生物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相差较大,检验科的分区不明显,部分实验室无更衣室,工作人员在工作室内就餐,还有些检验人员进行检测样本时不习惯戴手套、穿工作服到清洁区,等等。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就要经常对检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的培训,包括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的的指导和有经验的检验人员的周期再培训。通过培训使实验人员真正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检验工作存在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同时提高对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做到严格遵守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执行各项工作的操作规程,掌握各科消毒防护操作要点,同时注意好个人保健。①注意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②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③应当穿实验室的工作服、戴手套和其他防护衣物,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如有可见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应换防护服。④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抽烟和使用化妆品。⑤尽可能减少利器(包括注射器及采血设备)的使用,避免使用玻璃器皿、刀、剪、镊子等利器,吸管、量杯、平皿等可使用塑料制品代替。针头、玻璃、刀、剪、镊子等利器都应倒放在安全耐扎的容器中。利器(包括使用过的针头在内)使用后,一定不能用手折断、弯曲、毁形等。不要用手从注射器上卸下用过的针头,以减少刺伤机会。⑥工作完毕,工作台面应当用1000mg/L次氯酸溶液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0 000mg/L次氯酸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⑦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去防护服。摘除手套彻底洗净双手。

在严格执行各项生物安全制度,做好个人保健的同时,还应详细了解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在遇到潜在传染性材料、化学品或有害物质的不利作用和事件发生时,能够急时妥善处理。

安科生物篇2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医院检验科是医院所有科中最危险的科,它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里,人们首先会关注的是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工作环境,因为它是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状况的重要因素。在检验科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医院检验科,就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实验室,比如要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艾滋病等传染病,就需要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所以工作中,如果消毒不仔细或者是被针头、刀片等锐利工具刺伤,工作人员就很容易被传染,这严重威胁了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传染病的发生率。所以,为了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各个医院要加大预防措施,为减少隐患的发生做最大的努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由于这项研究与人的健康有关,所以没办法进行现实的实验,不能选择两组人员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个小组进行良好的预防措施,一个不进行,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被病毒侵害,所以我们找到了很久以前的资料作为对比。首先把近几年在医院检验科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安全隐患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因为近几年我国各个医院在加强预防措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可以选为观察组;而把很久以前的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安全隐患资料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记录数据,最后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1.2方法对于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比性,首先是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性别要男女比例协调,并且要基本涉及到各个年龄段,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实验的准确性;其次,在研读资料时,要仔细认真,从各个方面分析,尤其是要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是什么病症。

基于此项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困难度,首先要保证此项实验的参与者数目,其次要注意给参与者进行分组,来增加工作的精密度。再次,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提供观察组数据的医院要有完备的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室的消毒程度。

1.3疗效标准显效: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感染率较低,安全隐患也很少;而对照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则被病毒传染率高,安全隐患也很高。效果不明显: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较高于对照组医院中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其差距不明显。无效:观察组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的传染率和安全隐患与对照组的数据没有差别,甚至高于对照组。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我们所得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没有或者是差异较小,即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较大,即p

2结果

在对照组中,由于对照组中的医院对检验科进行了良好的防御措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对于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所以对照组的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很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也在降低。而观察组的医院由于当时没有良好的防御措施,导致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较高。

3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所以各个医院要重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并做好良好的预防措施。首先我认为医院要在制度上作出努力,要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措施,对于设备和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因为,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或检验科管理不当,硬件设施欠缺、操作者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达标,随时都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感染,同时也可能成为向医院及附近环境散步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源[2]。其次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预防措施中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试抽查,当然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以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再次是实验室的环境,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穿戴要注意,口罩、帽子、服装要用特制的防毒布料,以免被病毒感染,导致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解决医院检验科的安全隐患问题,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要做出良好的预防措施,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减少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宏.检验科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76-377,317.

安科生物篇3

 

1 概 述

1.1 拟建工程概况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科生物北区新建项目拟建于合肥市高新区天元路与海关路交口,该厂区总用地面积为17983.933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64913.01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49818.45m2,地下建筑面积为15094.56m2。本期新建建筑为1#科研检测楼、3#车间及地下车库,其详细资料见表1.1。

表1.1       建筑物概况表

建筑物名称

层数

结构形式

建筑高度

备注

1#科研检测楼

12F/2D

框架结构

48.30m

拟采用天然地基

3#车间

8F/2D

框架结构

48.30m

拟采用天然地基

地下车库

2D

框架结构

拟采用天然地基

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阶段,受甲方委托,我公司负责该拟建建筑物场地的岩土工程的勘察任务。

1.2 勘察等级

拟建建筑物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3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及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及地基处理等提出建议。主要任务要求如下: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6)综合评价场地稳定性、抗震性、粘土的胀缩性、判别并确定砂(粉)土液化等级、液化程度,并提供场地地基基础设计参数;

7)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对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意见及建议。

1.4 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4)《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0)《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2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2017);

13)其它相关规范及规程。

1.5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1 )勘察工作布置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勘探孔主要沿拟建物周边及角点布置,共布置钻孔20个,勘探孔孔距不大于30.0m(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本工程建设物按天然地基及桩基要求进行。本工程勘察方法采用以钻探为主配合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2 )勘探孔测量

勘探孔放样、测量根据业主提供的规划平面图上的相对坐标采用RTK进行施放,勘探孔的平面位置误差小于±0.25m,高程误差小于±0.05m,满足勘察规范要求。坐标系统采用城市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吴淞高程系。

3 )钻探、取样和原位测试

野外钻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及取样工作由我公司钻探公司负责完成。钻探设备为DPP-100型车载钻机、XY-1型岩芯钻机,根据不同地层情况及要求,分别采用螺纹钻具回转钻进或泥浆护壁回转钻进的钻探工艺进行施工,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110mm。标准贯入试验由各施工班组在钻探过程中完成,试验设备主要参数为钻杆直径42mm,穿心锤质量为63.5kg,自由落距76cm,标准贯入器总长度650mm,对开管外径51mm,内径35mm,标准贯入试验指标为贯入器预打入土中15cm后,再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N。取样工作在钻孔内进行,严格控制土样的取样质量,不扰动土样采用厚壁束节固定活塞Ф91mm、L=800mm取土器,对一般粘性土用静压法,对硬塑~坚硬粘性土用重锤少击法采取,所有样品均现场标识及时封装,并采取防震、防晒及防失水措施,及时送土工试验室试验。

4 )室内试验

土工试验由我公司土工实验室独立完成,其中土工试验项目中粘性土主要有含水量、液塑限、直剪、压缩等常规试验项目。试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6 勘察工作量与周期

我公司接受任务后,于2018年3月12日进入现场施工,并于2018年3月13日结束外业工作。本次勘察工作共实施勘探孔20个,其中取土孔14个,标贯孔6个。完成工作量如下:总进尺565.20m,其中取土孔进尺395.70m,标贯孔进尺169.50m,取原状样33件,取岩样6件,标贯试验32次,单孔波速测试3孔。

室内土工试验于2018年3月14日开始,并于2018年3月17日完成,内业资料整理于2018年3月19日全部完成。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述

2.1 气象条件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2.2 区域地质构造

合肥市地处中国东部,安徽省中部,居于江淮之间,巢湖西北岸。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南部边缘,南部为大别山造山带,东侧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其形成与演化与这两大构造体系密切相关,是两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大地构造处于华北地台、下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

自第四纪以来,合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明显继承了早期构造运动的特点,并受其严格控制,池河—西山驿断裂以东为相对上升的低山丘陵区,而该断层以西为相对下降的平原区,这是自燕山运动初期就已经形成的地貌格架。地壳表现为大幅度的水平和垂直升降运动,并以振荡性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由于间歇性升降运动,使低山丘陵和分水岭地带继续上升,其两侧相对下沉,形成了逐渐降低的层状地貌带,使流水地质作用加强,河流地质作用和河流地貌发育,合肥地区广泛堆积了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未见构造断裂带通过。

2.3 地形、地貌

勘察期间,场地局部未拆迁。实测孔口地面高程40.96~41.67米,最大高差0.71米。高程系统为吴淞高程系,高程引测点由甲方提供,位于厂内现状路面上的A1点,其吴淞高程40.812米(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建议施工前对该点标高进行复核,避免系统误差。

拟建场地属于江淮波状平原地貌单元,微地貌属岗地地貌。

2.4地基土

经本次详勘揭露,拟建场地地基土构成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层杂填土(Qml)——层厚0.80~6.50米,层底标高34.57~40.73米。褐灰、灰褐、褐黄等杂色,湿,松散~稍密状态,以粘性土成分为主,含碎砖、碎石、砼块、砼地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局部夹有淤泥质土。

②层粘土(Q3al+pl)——层厚1.50~4.00米,层底标高36.51~37.43米。褐、黄褐、灰黄色,湿,硬塑状态,全场地均有分布,含高岭土、铁锰质氧化物、铁锰质结核等,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③层粘土(Q3al+pl)——层厚9.80~12.60米,层底标高24.55~25.54米。黄褐、褐黄色,湿,硬塑~坚硬状态,全场地均有分布,含高岭土、铁锰质氧化物、铁锰质结核等,局部夹粉质粘土、少量砾石等,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K)——层厚4.30~5.40米,层底标高20.14~20.67米。褐红色,湿,密实状态,原岩风化成砂土状,风化裂隙发育,含泥质、石英、云母等矿物。

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K)——此层未钻穿,最大钻遇厚度为9.20米。褐红色,稍湿,结构致密,层状结构,泥质胶结,遇水易软化,含石英、云母片等,局部为粉砂岩、泥岩夹层。

以上各层土的详细分布详见 “工程地质剖面图”。

2.5 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地范围内及周边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

2.6 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根据收集资料,在勘察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2.7 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地表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场地内地表水总体由地势较高地段往地势低洼处径流,排泄主要以地表径流和蒸发为主,勘探期间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明显地表水。

2)地下水

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及基岩风化层中的裂隙水,上层滞水由大气降水渗入及地表水径流补给,受大气降水、季节、气候以及地形的变化较大,沿地势由高向低径流,场地地表水排泄不畅,在相对低洼处易富集,且地表水位变化较大,水量一般。勘探期间测得上层滞水静止水位埋深0.80~1.20米,水位标高39.87~40.87米。基岩风化层中的裂隙水主要由地下径流渗透补给,钻孔未能测得稳定地下水位,基岩风化层中的裂隙水埋深较深,对基础设计及施工影响小。拟建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在1.50米左右。

 

3 岩土参数统计

3.1 统计方法

根据地基岩土层划分情况,以各岩土层为统计单元,剔除个别明显不合理偏值后,进行物理力学性质的统计分析,统计成果详见附表《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对附表中各试验指标的统计成果说明如下:

1)表中给出的各项参数为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异系数等,设计时根据安全使用情况,结合统计参数可酌情采用。上述参数统计系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2.2条进行,按场地的层位分别统计。

从表中统计结果可知:各岩土层的物理性指标变异系数一般小于0.2,力学性指标变异系数一般小于0.3,土层分层合理,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能满足工程要求。

2)表中固结快剪试验成果所提供的土的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为峰值指标。

3)表中标准贯入击数N值为实测值,静力触探Ps场地平均值为最小平均值。

4)岩土层定名系根据外业鉴别、土工试验、结合原位测试成果及类似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3.2 岩土室内试验指标

1)地基土的一般工程性质指标

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6“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件8“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2)地基土的压缩模量

为便于地基变形计算,结合原位测试及工程经验给定了土的压缩模量,②层粘土的压缩模量Es平均值为12.2MPa,③层粘土的压缩模量Es平均值为14.61MPa。

3) 岩石抗压强度

勘察期间对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采取了岩石试样,并进行了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统计结果见表3.2-1。

表3.2      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

指 标

天然容重(KN/m3)

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MPa)

子样数n

6

6

一般值

21.50~23.2

1.0~3.2

平均值μ

22.1

1.6

标准差

0.66

0.80

变异系数δ

0.03

0.53

标准值σ

21.5

0.9

3.3 岩土原位测试结果

1)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为了综合评价粘性土的承载力,对场地地基土进行了静力触探试验。其结果经归纳统计列于表3.3-1“静力触探试验分层统计表”。

表3.3-1      静力触探试验分层统计表

 

层序

地层名称

次数

(n)

比贯入阻力Ps(MPa)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2)标准贯入试验结果

为了综合评价各土层的承载力,对场地地基土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其结果经归纳统计列于表3.3-2 “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

表3.3-2     标准贯入试验分层统计表

层序

地层名称

次数

(n)

实测锤击数N(击)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

为了综合评价各土层的承载力,对场地地基土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其结果经归纳统计列于表3.3-3 “重型动力触探分层统计表”。

表3.3-3     重型动力触探分层统计表

层序

地层名称

次数

(n)

重型动力触探N63.5(击)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4)波速试验结果

为判定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在7#、16#、24#、27#、33#孔中进行了剪切波速试验,测定了20.0m深度范围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值,本次测试的地基土剪切波波速测试的钻孔号、各孔测试深度、计算深度、剪切波速如下表。

表3.3-4     波速试验结果表

孔  号

测试深度(m)

计算深度(m)

剪切波速(m/s)

7

20

20

272.3

16

20

20

271.5

 

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4.1 岩土的一般工程性质评价

②层粘土的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4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液性指数在0.02~0.19,呈硬塑状态,其工程特性较好。

③层粘土的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2MPa-1,属中等偏低压缩性土;液性指数在-0.10~0.17,呈硬塑~坚硬状态。其工程特性相对好。

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呈密实状态,低压缩性,其工程特性好。

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0.9 MPa,属于中风化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压缩性微小,其工程特性好。

4.2 特殊性岩土评价

1)填土

场地地表分布的人工填土,均匀性差,结构松散,一般均处于深基础埋深之上,其工程意义不大,但不应作为回填土使用,基坑开挖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坍塌,但对局部残留于基底标高之下的人工填土,必须进行换填处理。

2)膨胀土

根据土工试验报告,拟建场地②层粘土、③层粘土的自由膨胀率(δef)在46~61%之间,属膨胀土,具有弱膨胀潜势。依据合肥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计算,膨胀土湿度系数ψw在0.86,大气影响深度约3.2米,大气急剧层深度约1.44米。

4.3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

根据收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结合本次勘察成果,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活动构造通过,无不良地质作用,勘探期间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属于稳定性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4.4 地基均匀性

拟建场地内②层粘土、③层粘土土层分布均匀,层顶埋深及厚度变化较小,属均匀地基。

4.5地下水、地表水评价

拟建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在1.50米左右。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环境将发生变化,场地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水等条件将随之发生改变,根据本地区工程经验,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建议按整平后室外地坪标高下1.0米考虑。地下室抗浮措施可采用配重、抗浮锚杆等。采用抗拔锚杆措施时,锚杆抗拨力最终值应通过试验确定。地下车库施工期间应加强排水工作,若遇到雨天等情况,应采取适当的临时抗浮措施,确保施工期间地下车库满足抗浮要求。地下室施工期间应加强排水工作,若遇到雨天等情况,应采取适当的临时抗浮措施,确保施工期间地下室满足抗浮要求。

场地各层土渗透系数K值(经验值)见表4.5:

表4.5     渗透系数经验值

层序及岩土名称

渗透系数K值(cm/s)

①层杂填土

1.0×10-5

②层粘土

2.0×10-6

③层粘土

5.0×10-7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附录G,本工程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12.2节,评价工程场区内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的腐蚀性。根据本次水样分析结果,本工程场地周边无污染源,土的腐蚀与水基本一致。评价结果为地下水在长期浸水和干湿交替两种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和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4.6场地地震效应

1)根据波速测试成果,拟建场地20m以浅等效剪切波速为271.5~272.3m/s,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实测剪切波速大于500m/s,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地表至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顶面,根据本次详勘揭露地层资料,拟建场地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层顶埋深在26m左右,故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在26m左右。

综上判定:拟建场地20m以浅等效剪切波速250m/s<Vse<500m/s,覆盖层厚度在26m左右,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有关规定,拟建场地类别为Ⅱ类。

··

拟建场地基岩分布稳定,无液化土层分布,场地整平后平整开阔、平坦,场地基底以下土层以均匀的中硬土为主,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有关规定,故综合判别拟建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3) 拟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4) 经勘察,拟建场地在20.0m深度范围内无饱和成层状的粉土或砂土分布,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拟建场地可不考虑地基土地震液化影响。

4.7天然地基

1)天然地基设计参数

根据现场钻探、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岩土试验成果资料分析,该场地内各层岩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相应的压缩模量Es1-2、基床系数K可按下表取值:

表4.7    天然地基设计参数表

岩土名称

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压缩模量Es(MPa)

基床系数K(MN/m3)

②层粘土

250

11.64

③层粘土

300

12.87

50

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

320

16.0

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

800

压缩性微小

2)天然地基分析与评价

1 根据初步设计资料,本工程拟建3#车间基础埋深约8.0m(相应标高约34m左右),位于第③层粘土中,根据类似工程经验,,第③层粘土承载力可满足本工程拟建3#车间建筑的要求。

拟建场地天然地基持力层及下卧层均为呈超固结状态的Q3老粘性土,沉降估算经验系数应根据地区经验合理取值。

2 拟建场地内地基土粘土属膨胀土,具有弱膨胀潜势,对拟建建筑物影响较大,建议基础埋置深度≥1.5米,或设置宽度≥2.0米的散水坡,距建筑物5.0米范围内严禁种植大型树木。

3 施工开挖过程中,应按比例进行放坡,必要时进行坡面覆盖或硬化,严禁影响基坑安全的四周大量堆土。

4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并及时排水,当降雨时,应确保基坑积水及时排出。

5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应避免扰动地基土,严禁地基土长时间积水或曝晒。

 

4.8 桩基础

1)桩基设计参数

根据现场钻探及原位测试结果,结合有关桩基规范和我公司在本地区的工程实践经验,有关人工挖孔桩及钻孔灌注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可按表4.8采用:

表3.8    桩基设计参数表

岩土名称

人工挖孔桩

钻孔灌注桩

qsik(kPa)

qpk(kPa)

qsik(kPa)

qpk(kPa)

②层粘土

82

80

③层粘土

90

86

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

150

140

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

260

6000

240

4800

2)桩基础评价

①桩基持力层分析

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属于中风化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压缩性微小,其工程特性好。是本工程拟建1#科研检测楼建筑理想的桩基持力层。

2)成桩可行性评价

拟建建筑物若采用人工挖孔桩,建议桩基持力层采用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桩基施工前,应按安徽省建设厅相关文件进行报批,施工过程中按审核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与工程安全。桩基大面积施工前应进行试成孔,确保施工可行性,根据类似工程经验人工挖孔桩在①层杂填土、②层粘土、③层粘土、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成孔是可行的。桩孔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混凝土护壁,若遇到土质较差时,应适当减少每模高度。桩孔挖至设计标高后,应清除护壁上的泥土和孔底残渣、积水,及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封底和灌注桩身混凝土,防止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长时间受水浸泡降低强度。

拟建建筑物若采用钻孔灌注桩,建议桩端持力层采用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场地内各岩土层适宜钻孔灌注桩施工。钻孔灌注桩大面积施工前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应先进行试桩,判断成桩可行性。钻孔灌注桩宜采用泥浆护壁施工工艺,按照相关规范控制泥浆比重、粘度及泥浆面高度,防止产生塌孔、缩颈、漏浆,灌注砼前孔底残碴厚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桩基施工过程中应控制好桩身的垂直度,防止桩位产生偏移。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

3)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

对人工挖孔桩桩孔开挖影响较大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层中的裂隙水,其水量一般,可采用水泵桩孔内排水,也可在桩孔设置一定数量的降水井并及时降水。桩基成孔后,放置一定时间后,桩孔内会有一定深度的积水,桩身混凝土灌注前,应抽干积水并清除孔底沉渣。

地下水对钻孔灌注桩的影响为容易产生缩颈、漏浆,设计时建议桩径宜不小于800mm;施工时按照相关规范控制泥浆比重、粘度及泥浆面高度,防止产生塌孔、缩颈、漏浆,灌注砼前孔底残碴厚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水下灌注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4)成桩对环境的影响

人工挖孔桩弃土应合理堆放,避免对基坑边坡、周边围墙造成塌方。

钻孔灌注桩对环境影响主要为泥浆污染、施工噪音,施工过程中应按要求排放泥浆,防止污染环境;场地位于高新区内,施工噪音容易扰民,施工时应按报批审核的施工时间施工,减少噪音扰民。

5)桩基检测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相关规定,桩基施工前应进行试桩,根据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基桩成桩后,应按相关规范进行桩身完整性与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检测,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4.9基础方案分析

根据拟建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结合场地地基土条件,建议拟建建筑物基础类型及基础持力层见下表4.9:

表4.9    拟建建筑物基础方案建议表

建筑物名称

层数

建议基础类型

建议基础持力层

1#科研检测楼

12F/2D

筏板基础

③层粘土

高强预应力管桩

④层强风化泥质砂岩

3#车间

8F/2D

筏板基础

③层粘土

地下车库

2D

筏板基础

③层粘土

4.10 深基坑围护

1)设计参数

拟建场地局部基坑开挖较深,基坑开挖时应做好围护工作,有关深基坑设计参数(重度γ、土的内聚力标准值Ck、内摩擦角标准值φk、土对重力式挡墙的基底摩擦系数μ)可按下表取值:

 表4.10    深基坑围护设计参数

岩土名称

γ(KN/m3)

Ck(kPa)

Φk(度)

μ

①层杂填土

18.0*

10.0*

8.0*

②层粘土

19.9

59.0

10.7

③层粘土

20.4

77.0

12.2

0.30

2)分析评价

合肥地区采用锚杆结合围护结构支护已有较成熟经验,当受红线限制不能采用锚杆方案时,也可考虑采用数道内支撑结合围护结构方案。开挖顺序可考虑顺作或逆作法,顺作法设计施工方案的优点是施工工艺成熟,施工方式简单便捷,目前绝大部分基坑均采用此种围护方式。本工程基坑围护的具体设计施工方案可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及周边环境保护要求等综合确定。

综上所述,根据拟建场地周边环境、地基土分布情况、现有施工经验及合肥地区基坑工程规定,综合建议基坑边坡可采用排桩+锚杆等支护方案,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放坡,同时做好坡面硬化,严禁影响基坑安全的四周大量堆土。

施工期间应做好排水、降水工作,坑内可采用明沟、集水井降排雨水和地下水,坑外设置截水沟或低挡墙挡水,及时排出地下水,以防地表水流入坑内。当降雨时,应确保基坑积水及时排出。

施工期间为确保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必须对基坑进行监测,建议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水平垂直位移量测:对围护墙顶、立柱顶端、地下管线及邻近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及沉降进行监测;测斜:建议在围护墙内及墙后土体内埋设测斜管进行测斜;支撑锚杆内力测试:每道支撑选择主要受力杆件量测轴力;围护墙结构受力和变形特征的监测;地下水位观测:建议布置坑内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分别观测各层含水层水位埋深及变化情况。应加强基坑坑底,尤其是围护墙角隅处的观察,发生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做到信息化施工。总之,做到信息化施工,以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拟建场地地貌单元为江淮波状平原。拟建场地及附近无构造断裂带通过,无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属稳定场地。对拟建场地内的填土和膨胀土采取适当处理措施后,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2)本工程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拟建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拟建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3)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有:上层滞水及基岩裂隙水。勘探期间测得上层滞水静止水位埋深0.80~1.20米,水位标高39.87~40.87米。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建议按整平后室外地坪标高下1.0米考虑。

4)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在长期浸水及干湿交替的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5)拟建3#车间、地下车库,可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采用③层黏土,1#科研检测楼建议采用桩基础,以⑤层中风化泥质砂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6)基坑边坡可采用排桩+锚杆等支护方案。

5.2建议

1) 场地开挖回填时,应分层压实,控制回填土质量,避免其固结沉降,对后期室内地坪及路面造成危害。

2 )施工前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基坑开挖期间,应加强对周围建筑、道路和支挡结构的变形观测,同时应加强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沉降变形观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基坑或桩基施工到设计标高时,应避免扰动地基土,严禁地基土长时间积水或曝晒,并请及时通知我公司前往验槽。

安科生物篇4

[关键词] 科学;安全观;指导;物业安全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32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052- 02

社会的发展,对物业安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观念的指导方式存在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物业的管理,所以,应该切实地确定新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切实地展现科学的基础,能切实地提高物业的管理的水平,能真正地确保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传统的物业安全观的弊端

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物业安全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要求,不能真正地服务于大众,不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因此必须加强对物业管理的重视,采取科学的物业安全观指导物业安全管理,能切实地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下面要分析一下传统物业安全观的弊端。

1.1 缺乏科学的知识思想

安全观的制度过于保守和陈旧,只重视治安的管理和消防的问题,不能真正对物业的安全进行管理,不能建立和健全一个安全的标准,因此,只有切实加强科学化的物业安全的建设,才能真正增强物业的管理,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学的手段来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能真正对人们和社会的安全情况负责。传统的安全观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的依靠,不能切实地全方位地提高物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1.2 社会的发展使得环境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物业的安全观念已经不再适用新时期的物业管理工作,物业管理的环境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一些新型的设备和配置越来越多,使得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威胁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安全为题也越发频繁地发生,这时,就要求物业管理者必须坚持用科学的安全观进行物业安全管理的指导,如果仍然坚持用传统的物业安全观,就会使人们处在危险因素包围之中。

2 科学的物业安全观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安全越发重视,因此,对待物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科学的物业安全观应运而生。

科学的物业安全观是依据安全管理系统理论,能以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对物业进行管理,能切实地弥补传统的物业安全观片面、不完善等缺陷,能以科学的手段更加快速而全面地处理安全问题,保障进行物业管理的安全性,能及时地发现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能快速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解决和预防,能使得物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好地进行管理,能切实促进物业管理的安全和保证社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科学的物业安全观,保证能切实加强对物业管理中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使得能真正做到安全管理,能切实减少事故的发生,此外,要加强对科学物业安全观的安全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能了解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是什么,能做到及时预防,能指导物业安全的发展,使得物业安全观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真正地对人民进行保护,能真正地提高物业的管理水平。

3 科学的物业安全观指导物业安全管理

在进行物业管理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主要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成环境的变化,还有人为造成的一些影响安全的因素,另外,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就是物业管理上的缺陷。那么,怎样实施运用科学的物业安全观指导物业安全管理,促进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社会和人们的安全,下面就要探究科学物业安全观指导物业安全管理的方法。

3.1 明确科学安全观进行物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用科学的安全观进行物业安全管理指导的过程中,要切实明确科学物业安全观的重要性,能明确在科学的安全观的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预防和保护,切实用科学的手段对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又能不断地探究和发展,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能切实促进业主在一个绝对的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只有明确其重要性和意义,才能在管辖范围内,全方位地进行监管,能真正促进物业管理水平有质的飞跃,因此,必须明确科学安全观进行物业安全管理指导的重要性。

3.2 能切实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

用科学的安全观进行物业安全管理时,要想真正地、全面地落实科学的安全观,就必须加强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才能真正地保证物业管理的有效进行。将一些物业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列入制度法规中,用其制约着管理人员,才能全面激发他们投入工作中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参考制度的要求,能更好地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能真正地保护业主的安全,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制度上规定的条例一定要很好地去完成,对于违反法规制度的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真正的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促进物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3.3 加强对业主的安全教育

加强对业主的安全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也是实施科学物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的措施。要加强对业主的安全教育,要经常进行一些安全的讲座,将一些案例影印成册进行分发,能进行一些实际的演习等,能真正地促进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能使业主们了解安全的重要性,能知道自己的一些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造成的安全问题,能使业主真正地参与到安全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加强对业主的安全教育,也能使他们在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加强安全教育,从而真正使物业安全管理,促进社会的发展。

3.4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运用科学观进行物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对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能使管理人员切实掌握科学安全管理的方式,能很好运用科学的工具,全方位了解所管辖地区的地形和环境能严格遵守安全管理的制度法规,切实地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经过培训之后有良好的应对紧急突发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而高效地解决,有很高的应变能力,能全心地为业主考虑,能主动开展一些安全讲座,真正地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真正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业主安全,促进社会的进步。

4 进行科学的物业安全管理的意义

进行科学的物业安全管理能切实保障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科学的安全观,能真正保障管理队伍的安全素质,能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安全管理,切实保障物业的安全管理,能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解决它,能把安全管理真正地全面落实,切实制订可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案,能真正促进物业安全管理的实行,保证业主的安全,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5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物业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运用科学安全观对物业安全管理进行指导,切实地保证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能明确科学物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能制定相关的法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管理,能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地对业主进行安全教育,真正地促进业主的安全,促进社会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方芳,吕丽.物业管理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版社,2011.

[2]李福可.科学安全观下的物业管理[J].物业管理,2013(4).

[3]万佳佳.物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经济发展,2012(8).

[4]钱诗雨.我国物业管理中的成就[J].安全与科学,2011(6).

安科生物篇5

1 转基因水稻、玉米和普通品种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我国政府除先后批准转基因棉花、杨树等植物的生产应用外,2009年又颁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以及两个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部分社会公众曾经对此心存疑虑,担心转基因粮食存在安全性的问题。

在这次座谈会上,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的关键营养成分没有生物学意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与非转基因水稻、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介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降低饲养成本;减少动物粪、尿中植酸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利用农业种植方式生产植酸酶,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优势。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发则介绍说,转抗虫基因水稻不仅能有效控制螟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保障水稻增产,还能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

研究人员表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指标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制定的评价指标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已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品种的安全性评价过程历经多年,根据法规要求,相关研发单位系统开展了分子特征、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的试验,积累了充分的科学数据。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申报资料进行了反复评价和审查,并由农业部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目标性状分子特征等重要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验证,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经农业、科技、环保、卫生等11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部门审议,农业部于去年8月批准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2 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面临新的机遇期

在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目前转基因生物育种已成为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打破国际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审定转基因抗虫棉品种160个,全国累计推广种植3.15亿亩,农民增收250亿元。转基因抗虫棉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还减少了70%~80%的农药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步伐加快。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正式启动;2009年,农作物生物育种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日前由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全球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发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有2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24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快速增长,总面积已达1.34亿公顷,较产业化初始的1996年增长近79倍。

专家们表示,转基因作物育种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已充分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伴随着生物安全管理的日趋规范和科学实践的不断积累,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障,公众的认识也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

3 大力营造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转基因作物育种研发和管理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转基因作物独立研发、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能力的国家之一。

但是,尽管我国在少数作物上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产业化机制尚不健全,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对近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

一些专家还表示,部分公众对基因、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知识缺乏了解,为此建议在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推进过程中,应重视科普宣传,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技专家要结合科研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增进公众对转基因知识和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了解。

安科生物篇6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措施;河南安阳

中图分类号S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06-02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脉东麓,东经113°37′~114°58′、北纬35°12′~36°22′,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西依太行山脉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安阳市是我国的古都之一,面积7 413 km2,下辖林州市、安阳县、滑县、内黄县、汤阴县及北关区、龙安区、文峰区和殷都区42个镇、50个乡,人口约560万人。安阳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9.767万hm2,有林地面积11.866万hm2;林木覆盖率29.09%,森林覆盖率l8.49%;湿地面积2.530万hm2。主要野生动物210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39种;高等植物2 100余种。2009年,林业总产值达到27.7亿元。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750万hm2。全市水资源总量11.3亿m3,人均占有量207 m3。东部平原是全国优质粮油棉生产基地,被誉为“豫北粮仓”。素有枣乡之称的内黄县红枣,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之冠。

1安阳市外来生物入侵及危害总体概况

安阳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水分充沛,许多外来种都能在当地生存繁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作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发现400余种的外来入侵生物。但是由于安阳市处于内陆地区,受外来生物入侵还不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市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有25种,入侵动物有6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有2种。其中具有较大危害的种类有空心莲子草、土荆芥、婆婆纳、小蓬草、一年蓬、野燕麦、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黄顶菊等植物,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动物,棉花黄萎病菌等病原微生物[1]。由于许多外来入侵植物都是农田、果园、苗圃、草坪、水库等的恶性杂草,许多动物和病原微生物都能危害木材、蔬菜及经济作物,因而每年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外来入侵生物主要给安阳地区带来如下危害:破坏安阳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种多样性,严重阻碍安阳市农林业生产和危害安阳市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2]。

2安阳市具有重大危害的外来入侵生物种类和分布

2.1空心莲子草

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为苋科多年生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茎节营养繁殖,繁殖能力极强。原产南美洲,安阳地区各县区极为常见,侵入安阳市的时间久远,具体年份不详。恶性杂草,危害农田作物;覆盖水面,影响水产生产;排挤其他植物形成单种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结构。

2.2凤眼莲

凤眼莲为雨久花科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以匍匐枝营养繁殖为主,原产巴西。安阳地区水池、河道、稻田可见,侵入安阳市的时间久远,具体年份不详。水生恶性杂草。影响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吸附重金属却不分解,死亡后造成水体再次污染[3]。

2.3一年蓬和小蓬草

一年蓬和小蓬草都属于菊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种子繁殖,原产于北美洲,是安阳地区极其常见的杂草,侵入安阳市的时间较久。二者危害严重,小蓬草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而且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寄主。一年蓬适应性广,蔓延快,排挤安阳市本土植物,危害当地农田、经济林及自然生态系统。

2.4黄顶菊

黄顶菊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繁殖,原产南美洲[4],2006年8月首先在安阳市安丰乡被发现。后经调查统计,共在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龙安区等多处发现黄顶菊的踪迹,总面积约2.6 hm2,共45万株。黄顶菊根系发达,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繁殖速度极快,一株黄顶菊能产数万至10多万粒种子,严重挤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其释放的化学物质严重影响其他生物生长,素有“生态杀手”、“霸王草”之称。一旦入侵农田,将威胁农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安全。由于安阳市非常重视,及时处理发现的黄顶菊,因而此后没有再发现大面积的黄顶菊植株,但是今后相关部门还需高度重视。

2.5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为潜蝇科昆虫,产卵繁殖,原产美洲。世界上最为严重和危险的多食性斑潜蝇之一。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达110余种,其中以葫芦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受害最重。它对叶片的危害率可达10%~80%,常造成瓜菜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安阳市各县区早有发现,20世纪90年代给当地的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5]。目前,安阳市棉花种植面积和规模大幅减小,其主要为害安阳市的蔬菜和花卉生产。

2.6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线虫成虫虫体长约1 mm。产卵繁殖,原产北美洲。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直至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安阳林州市2009年发现少量松树发病,后及时采取严格的措施消灭,并立即制定《安阳市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至今未发现松材线虫病害,但是必须严格防控。

还有一些是仅限于庭院栽培或是宠物饲养的外来入侵种,如牛茄子植物、巴西龟和“清道夫”等动物。应该加强监控和预防,防止逃逸并成为野生种群。近10年来,安阳市平均每年会发现1起生物入侵事件,不过由于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措施采取得当,未引起入侵物种扩散和造成危害。

3安阳市应对生物入侵采取的措施

20世纪以来,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入侵安阳市的许多外来生物都已经在当地归化,要安全消灭这些外来生物已不可能。但是自21世纪以来,安阳市对入侵生物采取如下措施,取得一定效果。

3.1对已经归化的入侵生物采取的措施

对空心莲子草和凤眼莲等恶性杂草,通过引导群众拔除幼苗,铲除成年植株,或指导用农药防治等办法帮助人民群众减少损失。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以实现综合利用。

3.2对新发现的入侵生物采取的措施

对新发现的入侵生物,安阳市采取的措施严厉而果断。及时消除隐患,彻底阻断生物入侵的途径和彻底消灭已经入侵的生物。同时从制度上规范生物入侵防治工作,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安阳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根据这个预案又制定许多相关病虫害的防治预案,如《安阳市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等。在发生生物入侵时,可根据预案应对。

生物入侵现象是世界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政府的努力以及对生物入侵危害的大力宣传,使人们自觉抵制生物入侵,加入到防治生物入侵的行列中,才能真正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安阳市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

4参考文献

[1] 张云霞,刘兆云,陈付合,等.河南外来入侵植物新报[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6):695-697.

[2] 刘莹,王育水,刘永英,等.河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2):158-160.

[3] 田朝阳,李景照,徐景文,等.河南外来入侵植物及防除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5(1):31-34.

[4] 王列富,陈元胜.农业生产中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9(8):101-104.

安科生物篇7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内涵

1常学习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术等,接受上级部门规定的检验人员岗位培训、资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对学习、培训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如实记录,确保培训和学习有效,并能指导和应用到实际检测和操作中。

2常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要求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体检、准入、防护、检测、消毒和记录等,对生物安全柜、压力灭菌器和其他检测用仪器设备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检定、校准。让有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生物安全规定规范化即完全彻底地执行,使各项操作和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洁实验场所、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和实验人员手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的要求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到清洁和无害化;实验废弃物应该及时处理,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4常检查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监督检查制度。所有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实事记录,以便备查、改进,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客观、独立评价。

5常改进常改进就是针对BSL-2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不断持续的行为规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的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用不断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来指导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运行

1常学习中心实验室7名微生物检测人员均参加、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和考核;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和艾滋病抗体、肠道致病菌检测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资格证书;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管科每年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检验科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并进行书面考核;检测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检测新技术培训;清洗、消毒辅助人员经过清洗、消毒操作专项培训。2011年全年参加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过培训,相关人员不断规范操作,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

2常规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组织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明确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质管科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量监督员为生物安全监督员,每个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目前运行的是第2版,内容包括了组织机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等17个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仪器操作规程6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63个,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细则和制度8个,相关记录表格68个。在开展实验室工作前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本底血清标本并长期保存,检查项目包括HIV(1+2型)抗体初筛、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检测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实行系统监测。明确规定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并进行操作比赛;熟记实验室行为规范,掌握检测方法和消毒技术;并要求经常对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了正确的操作习惯。

3常清洁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做到随时消毒和清洁。如撕开的试剂包装盒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实验台面清洁;用过的滴头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实验废弃物按照《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等作业指导书及时进行高压灭菌或消毒、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台面和地面再用合适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按照《洗手操作规程》正确洗手,实验室的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确保有效。消毒、灭菌过的物品分开存放、标记;消毒过的实验废弃物定点存放、定时运输,专人管理,防止了室内和室外污染。

4常检查检测人员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规定的岗位职责检查仪器设备、水、火、电、门窗安全并记录、签名;每个节假日科室自查,着重检查实验室设施安全及防护设施储备情况等;监督员对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人员具体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及时记录、上报,2011年共检查14次;科室负责人重点关注实验室消毒灭菌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质管科着重加强菌毒种管理;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年集中、全面检查2次,包括人员健康档案、检验人员操作、个人防护、清洗消毒情况,生物安全仪器检定和校准状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情况等。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生物安全委员会年底全面总结、评价。

5常改进2011年共发现安全隐患2个,不合格项5个。针对存在问题,中心及时修订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1.5《生物危险/危害评估》和1.12《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2个管理要素,完善、修改了生物安全仪器校核规程和生物样本检测作业指导书22个,新编制了《微生物实验室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8个,增加了相关记录和表格10个,明确了使用中消毒剂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新配置了高温灭菌箱、低温培养箱等生物安全仪器和检测仪器设备5台,消除了安全隐患。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评价

安科生物篇8

【中图分类号】R 179G 479R 13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6-0544-02

【关键词】 知识;安全;临床实习;学生,医科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如临床检验科、检验中心 等,而临床实验室是患者和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的集中场所,是各种临床微生物集居地 和培养鉴定中心,也是医院重要的污染源、传染源,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1-2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必须到临床检验科进行,这些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实 验室防护能力,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此,笔者对即将到临床实习的医学检验 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安全知识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5 a制医学检验专业即将到临床实习的学生94名, 其中男生45名,女生49名;年龄为21~24岁,平均22.5岁。该组学生均学完《临床微生物和 微生物检验》、《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等全部专业课程。

1.2 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目的和要求,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4份,收回合格问卷91份,回收率为97%。 对收回的问卷逐一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

2结果

结果显示,学生对马上要进入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的临床检验科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如生物安 全柜使用、职业暴露后处理、实验室废物处理等认知率极低,见表1。

3讨论

生物安全是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1,3-4]。实验室生物安全属实验室安全管理范畴,其目的是防止试验人员和合作者 感染,防止生物因子外泄污染环境,保护家人和患者及社会群体的安全[3-5]。新 加坡、台湾和北京等地区发生的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3],已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 关注,并相继出台了多个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和文件[6]。临床检验科工作 必须频繁接触各种危险生物因子,如HIV、肝炎病毒、细菌等,所以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就显 得尤为重要[2,7-9]。SARS期间医务人员极高的感染率和因医务人员造成SARS的传 染,与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淡漠、医院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有关[9-12]。因此, 医学院校应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医院应高度重视对院内感染的控 制。

调查结果说明,目前的学校教育存在不足,学生除对医院感染概念有较好的掌握外,对临床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对应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认知率极低。调查中发 现,有82.42%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生物安 全防护教育,不清楚检验科应采取几级生物安全防护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这可能与目 前我国医科类高校的教育理念落后有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预防意 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 素质进行培养;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禽流感、埃博拉等新病毒 的预防知识教育[13];开展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第二课堂,让学生到临床检验科见习 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重视临床实习前的培训,如学习《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实 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等法规文件,掌握六步洗手法、职业暴 露后的处理等防范措施[6,8],强化标准预防意识,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做到自身 不被传染,环境不被污染。

4参考文献

[1]邓云清,罗碧茹,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现 代预防医学,2005,32(6):670-672.

[2]梁建群,宾利.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思考.临床检验杂志,2006,24(2):148.

[3]周乙华,庄辉.实验室感染与生物安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215-217.

[4]高树田,伍瑞昌,王运斗.国内外生物安全实验室发展现状与思考.医疗卫生装备,2 005,26(11):33-34.

[5]VELICHKOVSKII BT.The pathogene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t 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population health.Vestn Ross Akad Med Nauk,2003, 3(3):3-8.

[6]ZIELINSKA-JANKIEWICZ K,KOZAJDA A,SZADKOWSKA-STANCZYK I.Occupational e 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exposed workers according tothe new legal regulations.Med Pr,2005,56(4):319-323.

[7]ZIELINSKA-JANKIEWICZ K,KOZAJDA A,SZADKOWSKA-STANCZYK I.Protection of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Med Pr ,2005,56(5):367-373

[8]GHITTORI S,FERRARI M,NEGRI S,et al.Recent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occup ational risk analysis:Control Banding and Sobane.G Ital Med Lav Ergon,2006,28(1) :30-43.

[9]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134.

[10] 张正.检验操作者感染急性呼吸综合征二例报告及建议.中华检 验医学杂志,2003,26:383-384.

[11] 丛玉隆,李力.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检验科遇到问题与对策.临床检 验杂志,2003,21(6):324-326.[12] 魏华,李素英,刘坤,等.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 杂志,2003,13(8):703-706.[13] NYAMATHI AM,FAHEY JL,SANDS H,et al.Ebola virus:Immune mechanisms o f protection and vaccine development.Biol Res Nurs,2003,4(4):276-281.

(收稿日期:2006-08-17;修回日期:2006-10-26)

上一篇:四环生物范文 下一篇:海洋生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