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个人所得税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4:08:50

新个人所得税法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1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法; 变化; 税负; 税制模式

2011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简称“新个人所得税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是个人所得税法立法以来最大的一次修订,它意味着我国将有6 000 万左右的工薪收入者①告别个人所得税。2008年个人所得税法修订(简称“旧个人所得税法”),将免征额由1 600元提高到2 000元,但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生活成本提高,要求继续改革个人所得税法、切实降低普通工薪阶层税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于是,经过三年多的酝酿,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再次上调了免征额,并调整了税率。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变化

(一)工资、薪金所得相关变化

1.免征额和税率的变化

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 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 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去掉了原九级中的15%、40%两档税率。

2.应纳税额的变化

在下面的分析中,将应税收入分多个区间,分别按新、旧个人所得税法适用的税率和免征额来计算税负的差异(见表1,图1)。

结合表1和图1可知:随着应税收入的增加,税负差额呈现“波浪式”走势。

(1)在应税收入等于0.8万元时,税负减少额达到顶峰480元,在0.8万元至1.25万元之间时,税负减少额恒等于480元,即应税收入在这个范围内时,受益于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力度是最大的。(2)当应税收入等于3.86万元时,新、旧个人所得税法下的税负相等,也就是说这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对这部分工薪收入者没有影响。但应税收入在3.86万元以下的工薪收入者,税负都是减少;在3.86万元以上的,税负都是增加。(3)当应税收入等于10.2万元时,税负增加额达到顶峰1 195元,大于10.2万元时,税负增加额恒等于1 195元,即当应税收入大于或等于10.2万元时,在这次税法调整中,增加的税负是最多的。

3.涉外人员③附加减除费用的变化

根据国务院令第600号《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的规定,涉外人员每月在减除3 5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附加减除费用1 300元。而旧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涉外人员每月在减除2 0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附加减除费用2 800元。由此可见,涉外人员的附加减除费用在减少。

(二)其他应纳税所得项的相关变化

新个人所得税法扩大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税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的税率级距。

(三)纳税期限的变化

新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而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时间为七日。

二、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的意义

(一)工资、薪金所得等的改革意义

在2011年6月30日的新闻会上,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表示,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经过调整,由目前的约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 400万人减至约2 400万人。除工薪收入者外,所有的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纳税人的税负也都是减轻的。这些都进一步体现了个人所得税法使高收入者多交税、低收入者少交税甚至不交税的立法精神。

(二)纳税期限变化的意义

纳税期限由七日改为十五日,体现了税法改革的人性化。因为原来的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期只有七日,而其他税的申报一般是十五日。修改后,或将减少纳税申报人到税务局纳税申报的次数。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仍然存在的不足及对其建议

从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诞生,个人所得税虽历经七次修订(包括本次),但“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广为诟病的对象……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分类型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固有缺陷”,姚楠在《论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与我国的现实选择》中如是说。

(一)分类制税制模式本身难以体现公平

从结构形态上看,国际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立法有三种:分类制、综合制、分类综合制,其中分类综合制又分为并立型和交叉型,我国实行的是第一种。分类制是指将纳税人的所得划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都按单独的扣除标准和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综合制是指将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的各项应税所得相加,减去各项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后,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税。并立型分类综合制是指对部分所得按不同比例税率实行源泉扣缴,其余项目到年终综合起来,适用累进税率,源泉扣缴部分所得已纳税款不准抵扣。交叉型分类综合制是指区分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分别订立征税规则,并按不同的比例税率实行源泉扣缴,到年终综合全部所得再适用累进税率征税,对分类所得已纳税款准予抵扣。

对于分类制的诟病,学术界对其批评不绝于耳。姚楠认为分类制难以体现公平,不能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姚楠在文中举例说明,A、B两人具有相同的纳税能力,但A由于收入来源于不同项目而无须纳税(收入分散时,各项收入未超过各自的免征额),B由于收入集中于某一项目而需要纳税。笔者认为,不仅如此,在分类制下,收入的项目不同,税负也明显不同。比如拿稿酬与工资、薪金所得比较,若甲两年写一部书共得稿酬7.2万元,相当于每月收入0.3万元,如果按工资、薪金所得,是无需纳税的,但实际上甲应该纳税11 228元,这又相当于月应税收入为50 110元的工薪收入者所纳税额。总之,分类制不能体现量能负担、税收公平的原则。

再者,分类制下不仅各项收入都是通过列举方式说明,而且在征收上又涉及按月、按次计算缴纳的问题,这就为纳税人通过改变收入类型、分解收入等方式进行避税、逃税等提供了操作空间,造成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一是我国应尽快改革目前的分类制,但基于国情出发,先实行交叉型分类综合制,将来过渡到综合制;二是将“列举征税项目法”转变为“列举免税项目法”,以此避免收入来源众多的高收入者逃税、漏税;三是允许稿酬所得按一定期间分摊,以此避免纳税人一次收入较大时,税负也较高。

(二)分类制的制度设计缺陷

姚楠认为分类制的制度设计缺陷包括:课税范围过窄;生计费用扣除不合理,缺乏指数化机制;以个人为纳税申报单位不尽合理;部分收入项目采用累进税率不合理等。笔者认为当前最尖锐的矛盾是以个人为征税对象,成本费用扣除不合理,没有考虑家庭生活负担;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没有考虑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部分实施条例欠妥。

一是以个人收入为征税对象,使得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下面作三种假设:(1)甲家庭有五口人,只有1人就业,该人月应税收入1万元,那么该家庭的月总收入为1万元,但该家庭的每月税负为745元;(2)乙家庭有五口人,有4人就业,每人月应税收入为2 500元,该家庭的月总收入也为1万元,但按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这家人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3)丙家庭有五口人,也有4人就业,每人月应税收入5 000元,该家庭月总收入2万元,但该家庭的税负仅为180元。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甲家庭月收入与乙家庭相同,但税负比乙家庭多745元;丙家庭的月收入是甲家庭的2倍,但税负只有甲家庭的24%。由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家庭收入相同,但税负却有很大差别,更有甚者,总收入高的家庭却比总收入低的家庭少纳税,显然这极不合理。

二是经济发展呈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当前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对我国或将形成长期性的影响,而税法的修订程序繁琐,不能及时将通货膨胀等因素反映在扣除的成本费用里。

三是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或将长期存在,而目前成本费用的扣除,全国实行“一刀切”,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四是以年终奖为例的部分实施条例严重欠妥。最近,“年终奖多发1元,个税多交千元”的说法甚嚣尘上,其实是对的。假设两人每月应税收入均超过3 500元,年终发18 001元比18 000元多交个税1 155.1元,实际上前者比后者少收入1 154.1元。以此类推,当收入处在临界点时,年终奖稍高一点的人,实际所得反而少很多,最多会因为1元而多缴税约8.8万元。这严重地违背了我国现阶段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笔者建议:一是应尽早实施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并考虑家庭的各种支出,如住房支出;赡养支出;医疗支出;抚养支出,特别是子女的教育支出等。二是对成本费用进行指数化调整,如美国就将个税中一些宽免项目随CPI进行调整,以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应纳税额的影响。三是考虑地区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四是对现行显失公允的实施条例进行清理并废除。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依然没有很好地实现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

国际上通行的调节贫富差距的税收基本上有两种,一是个人所得税;二是遗产税。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者死亡以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征收的一种税,属于财产转移税,而在我国,遗产税至今没有开征。因此,我国可以调节贫富差距的税种就只有个人所得税。但令人遗憾的是,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2010年陈光金④在“2010―2011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暨社会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25%。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悬殊,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并且有逐年扩大化的趋势。

基于个人所得税法在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方面的能力有限,笔者建议:我国应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并应尽快研究开征遗产税。

(四)个人所得税修订在总体上存在倒退现象

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诞生。在诞生之初该法是一个典型的面向高收入者的税种,征税内容跟现在大体相同,免征额为800 元/月,并且免征额标准内外统一。因为1981年职工平均月工资约为60元,该免征额约为月平均工资的13.3倍,所以当时月收入能够达到800元起征标准的公民少之又少,基于此,当年全国个人所得税的总收入只有16万元。由此可见,个税诞生之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税”。但在随后的修订中,免征额不仅开始内外双轨,而且不再是当时的“贵族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约为3 095元;2010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约为1 730元。计算可知,现行的免征额大约是前者的1.13倍,大约是后者的2倍。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一是个人所得税法应考虑向高收入群体更多的征税,对中低收入群体免税或不征税,如美国向10%的富人征收了71%的个人所得税;二是个人所得税法的免征额应实行内外一个标准。2007年企业所得税法改革都已实现内外统一,个人所得税法的免征额仍然实行内外有别,这不利于显示税负公平,不利于我国税法跟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姚楠.论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与我国的现实选择[D].苏州大学,2009.

[2] 张甜.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分析[J].交通经济与科技,2011(5):126-128.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2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2011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实施生效,统计显示,对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减税效应明显,然而由于各单位薪酬发放方式不同,或是地区收入差异的客观存在等因素,税收筹划的空间仍然很大。而企业作为职工工资薪金的代扣代缴义务人,如果通过合理的纳税筹划,增加职工的可支配收入,必将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留住人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新旧税法的变化分析

本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涉及到的有:

1.起征点从2000提高到3500。

2.从原来的9级累进税率减少到了7级,取消了原来的15%和40%的税率级次,并把5%的税率调减到了3%,相应的应纳税额级距也有所调整。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推算出月收入38600是个临界点,38600以下的人员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减少税负,其中收入段在8000~12500的减税最多达480元,收入段在22000~38600的减税5元,差别不大,而超过38600的税负将增大。(此文的收入均指扣除四金后的应税收入)

二、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纳税筹划

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实行工效挂钩的绩效考评方法,因而年终奖往往占全年收入的比例不低,而年终奖的计算方法是将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基于这种特殊的计算方式,我们发现在适用不同税率档次的收入区间的临界点附近,由于税基的全额适用新税率,税额会跳跃式增长,产生税前收入增长但税后所得减少的情况,因而应避开这些无效区间。如表1所示。

对于年终奖的无效区间,解决办法之一是将部分超过临界值的年终奖分配到当月工资薪金中发放。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相较于调整前的年终奖,本次调整对于年终奖在54000以内的,可以起到减税的作用,而由于取消了15%、40%的税率档次和税额级距的变化,使得年终奖在某些区间内整体税负要增加将近5%,如54000-60000,108000-240000之间等,而同样的用年终奖适当分拆作为当月工资薪金发放,即使工资薪金适用税率提高,税负也会相较年终奖全额适用高税率要小。

如:某职工的月收入为8000元,年终奖60000元,按正常的计算方法,工资个人所得税为(8000-3500)*0.1-105=345,年终奖个人所得税为60000*0.2-555=11445,,合计为11790。若将年终奖分为54000,剩余6000并入当月工资,则工资个税为(8000+6000-3500)*0.25-1005=1620,年终奖个税为54000*0.1-105=5295,合计为6915,前后两种方法相差4530元,可见筹划方法得当的重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推算出一个年终奖与当月工资的合理分配区间,见表2。

三、全年收入的最优税负筹划

从目前各行各业的薪酬发放来看,普遍存在工资薪金与年终奖发放比例不合理,没有达到最优税负的效果,这就需要企业薪酬制订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配合,事先筹划,找到薪酬发放和纳税方案的最佳结合。

如:某职工的年收入为100000,方案一设为月薪7000,年终16000,则全年税额为((7000-3500)*0.1-105)*12+16000*0.3=3420,方案二设为月薪5000,年终40000,

则全年税额为(5000-3500)*0.03*12+40000*0.1-105=4435, 差额为1015。

通过推算,假设月工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通常涉及到的收入范围做出如下分配:

根据这个表格,同样的上例收入的最优分配方案应该是年终奖18000,月薪6834,全年税额为((6834-3500)*0.1- 105)*12+18000*0.3=3260,比较优方案一还少160元。当然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上述理想方案,但不难分析看出,根据本次税法的调整,企业对于职工的薪酬发放原则应该是尽量提高月度工资薪金额度,且均衡发放,而适度控制年终奖的发放总额。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3

新法体系,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新法采取排除法进行规定,更加简练,并且保证了税收法律条文的相对稳定性。但是,在个人所得税税款方面,旧法因为采取列举法,很明确,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不能税前扣除。而新法则采取排除法,未将个人所得税税款排除在外,仅排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能否理解为新法允许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税款进行税前扣除?

按照简单的逻辑,如果新法是采取排除法来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税金”范围,那么,就应该允许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对其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税款进行税前扣除。但是,笔者认为还要进一步分析。

一是国税函〔**〕715号的规定在新法实施后,是否继续有效?在旧法体系进行规定的国税函〔**〕715号文,显然不会与上位法冲突。但新法在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上,采取了与旧法不同的方法来界定范围,导致国税函〔**〕715号文与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产生冲突,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等原则,那么,国税函〔**〕715号文的有关规定就不能约束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二是《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也就是说,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税金,必须符合“实际发生”、“与取得收入有关”、“合理”三项评价标准,这是原则性的规定。“实际发生”在实践中容易把握,一般情况就是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定何时税前扣除。“与取得收入有关”,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解释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也就是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者可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的支出。“合理”,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解释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就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实际发生”很明显,关键是如何判断“与取得收入有关”和“合理”。笔者认为,在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这么理解,人作为企业维持生产经营最基本的要素,显然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不论企业出于何种目的(如吸引人才、职工福利等)为个人负担其应该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是无法抹杀这种关联性的。同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为个人负担个人所得税的税款,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08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税款计征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号)有明确的计算公式。从这方面看,其发生的金额显然是“合理”的。

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法体系下,应该允许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在税前扣除。这将使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允许企业为职工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更加协调。

当然,对于企业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在会计上如何核算问题,实践中普遍认为企业为职工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应计入工资总额。从实质重于形式角度考虑,职工实际上相当于得到了一种额外的收入,应当计入工资总额。同时,根据国税发〔**〕089号、国税发〔**〕199号关于企业全额为雇员负担税款、定额负担税款、按比例负担税款三种情形的计算公式,事实上都把企业为雇员负担的税款作为雇员的工资收入,计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也有人认为,如果从当前工资总额的构成角度看,以不计入工资总额为宜,同时也可避免计入工资总额后因计税基数加大需再次计缴个人所得税等情况发生。笔者认为还是计入工资总额更合理。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4

税负保险营销员作为保险从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保险队伍的主力军,对于推动保险业务的发展,稳定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多数保险营销员属于收入不稳定且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状态,在原个人所得税政策下,保险营销员需要按照“劳务报酬”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为20%,对于收入较低的保险营销员而言,无疑是加重了税收负担。另外,雇员与非雇员之间的待遇不同,劳务报酬与工资薪金相比税负偏高,保险营销员适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失公平,个人税负过重也成为制约保险营销员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个人所得税法把劳务报酬并入综合所得,与工资薪金一样适用综合所得税率,并享受专项扣除(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如展业成本、税优健康保险、税延养老保险、公益性捐赠),大部分保险营销员的个人所得税负担明显降低。由于减除费用和展业成本的存在,相同收入的佣金负担的个人所得税要低于工资薪金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营销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吸引力,对保险营销员队伍的壮大产生正面影响,助力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前保险营销员适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2019年1月1日之前)

(一)原个人所得税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主席令[2011]48号)将个人所得划分为以下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减除费用、税率和计税方法。(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由于制保险营销员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属于个人合同,而非劳动合同,应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按照“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即对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具体税率如表1所示。(表1)劳务报酬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展业成本扣除。由于保险市场同业竞争激烈,保险营销员的营销费用增加,根据保监会《关于明确保险营销员佣金构成的通知》(保监发[2006]48号)的规定,国税函[2006]45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营销员取得佣金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明确保险营销员的佣金由展业成本和劳务报酬构成。佣金中展业成本的比例暂定为40%。对佣金中的展业成本,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劳务报酬部分,扣除实际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依照税法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随着2016年金融行业被纳入全面的“营改增”之列,国家税务总局又出台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保险人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45号),以明确营销员的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问题。其中,个人保险人为保险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保险企业按照现行规定依法代扣代缴。个人保险人以其取得的佣金、奖励和劳务费等相关收入(即“佣金收入”,不含增值税)减去地方税费附加及展业成本,按照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展业成本,为佣金收入减去地方税费附加余额的40%。也就是说,40%展业成本的扣除比例在“营改增”后继续延续。

二、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保险营销员适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2019年1月1日之后)

(一)新个人所得税政策法规。为了使个人所得税与居民收入相匹配并尽最大可能实现公平公正原则,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以下引申为“新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新个人所得税法中,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项目减至以下九项:(1)工资、薪金所得;(2)劳务报酬所得;(3)稿酬所得;(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5)经营所得;(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7)财产租赁所得;(8)财产转让所得;(9)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述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统称为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劳务报酬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即,保险营销员取得佣金按照不含增值税收入打八折为收入额,收入额扣除基本减除费用6万元/年,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具体税率见表2。(表2)

(二)展业成本扣除。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后,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对营销员的展业成本进行了明确,即保险营销员、证券经纪人取得的佣金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所得,以不含增值税的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收入额减去展业成本以及附加税费后,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保险营销员、证券经纪人展业成本按照收入额的25%计算。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增值税及附加的情况下(根据财税[2019]13号,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大多数月不含税佣金收入在10万以下的保险营销员不涉及增值税及附加的缴纳),保险营销员佣金收入20%的减除费用和25%的展业成本,基本相当于原个人所得税政策下,40%的展业成本扣除。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前后保险营销员税负对比分析

根据行业内部调研数据显示,样本寿险企业2014年至2018年不同收入区间人数汇总,5年间平均94%的保险营销员收入水平低于10,000元。在新个人所得税政策下,对于大部分中低收入保险营销员来说,其个人所得税负担有显著降低,但由于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综合所得边际税率最高为45%,将会导致部分超高收入保险营销员的个人所得税负担加重。下面笔者就影响保险营销员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各项因素,进行逐一分析。一是适用最低税率大幅降低,降低中低收入保险营销员个人所得税负担。原个人所得税政策下,保险营销员取得佣金(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最低20%,最高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保险营销员取得佣金同工资薪金一样适用最低3%,最高45%的综合所得税率,最低税率档相差近7倍。二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大幅提高,纳税人群大幅减少。原个人所得税政策下,保险营销员佣金按照劳务报酬缴纳个人所得税,在扣除40%展业成本以及最低800元(或20%)费用情况下,月佣金1,333.34元就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新个人所得税法下,保险营销员取得的不含增值税佣金收入扣除20%的费用(即打八折),再减除收入额的25%展业成本,还可以扣除每月5,000元(全年6万元)的减除费用,在不考虑保险营销员自己缴纳的专项扣除和其可以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情况下,保险营销员月佣金在8,333.33元以下的均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新个税法下,保险营销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大幅提高。以某保险公司为例,2019年和2020年较2018年佣金支出增加,且保险营销员队伍总人数降低的情况下,平均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保险营销员人数从2018年的3.3万人,分别降为2019年的4,300人和2020年的3,500人。(表3)三是增加专项扣除等税前扣除项目,纳税人群进一步减少。由于保险行业中大部分保险营销员为制合同,而非劳动合同,保险公司一般不会为保险营销员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或提供类似社会保障福利。原个人所得税政策下,即使保险营销员个人自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不同于员工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这些支出也不能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下,劳务报酬并入综合所得,保险营销员取得佣金收入,其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和税优健康保险、税延养老保险、公益性捐赠等其他扣除都可以在税前扣除。如果再有一两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月佣金1万以下基本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四是“按年计税”减除费用充分利用,避免收入波动的税负增加。在原个人所得税政策下,劳务报酬所得按次或按月计税,单月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即对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适用30%的税率,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万元以上的部分,适用40%的税率。由于保险行业销售有其特殊性,保险营销员的全年销售业绩分布往往很不平均,其收入在月度间经常产生较大波动。比如,寿险公司普遍会有年初开门红活动,即在年初或第一季度的战斗月,或者阶段性业务推动期间,保险营销员的收入远高于其他时期,就会出现保险营销员全年收入不高,而某一月度收入较高,在该月适用30%甚至40%的税率情况。在新个人所得税政策下,保险营销员的佣金收入按年纳税,高收入月度可以“使用”其他月度因当月收入较低而未能足额享受的扣除,在充分享受全年各项扣除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个人所得税。按年计税的方法,有效避免了保险营销员月度收入波动造成的税负增加。五是最高档税率提高,超高收入保险营销员税负增加。在原个人所得税政策下,保险营销员佣金收入适用的最高税率为40%。新个人所得税法下,保险营销员佣金收入适用最高45%的税率。对于超高收入保险营销员来说,新个税法增加的6万元减除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等,对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的有利影响不足以抵消边际税率增加的不利影响,导致其在新个税法下税负增加。在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前后,不同收入阶段的保险营销员个人所得税税负变动情况,具体见表4。(表4)

四、小结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税务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

    1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区别

    1.1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小企业征收的税率比旧企业所得税法征收的税率低,并且新税率的档次也比原税率的档次少

    以前对企业即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征收的所得税税率一般为33%,旧税率档次过多导致了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实际应缴纳的税款和名义税率有较大的差距,新企业所得税法为解决这个问题统一了税率,将把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并为照顾一些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制定了照顾性的税率,为20%。

    1.2新法扩大了税收优惠的范围对于税收优惠政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很多方面都作了调整,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小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鼓励了中小企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充分发挥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的变化

    新企业所得税法较旧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税前扣除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等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为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力度,规定如果企业发生研发费用,就可以用企业实际花费的研发费用的15%抵扣企业当年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而以往的税法对于研发费用扣除的数额则要根据企业研发费用的增长幅度来定。

    1.4新法统一了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为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统一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旧税法则是以内资企业是否独立核算作为纳税人的判定标准。新法为避免重复征税,在征收范围内去除了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同时在征收范围内又增加了取得经营收入的单位和组织,较旧法考虑得更加完善、全面。

    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2.1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新企业所得税法适当降低了税率,在总体上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我国新税法定的25%的税率,在目前国际上处于中下水平,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由于减少了对外资企业征收的税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我国进行投资,也提高了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新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据实扣除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新税法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净所得来衡量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2.2提高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并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也进行了统一,在以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和国内资金充足为基础的条件下,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所得税制度,对各类中小型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了整合,对中小企业所得税负担和政策待遇水平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增强了我国税法的稳定性、透明度与灵活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在同一税收制度平台上中小型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公平的竞争,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机会,使中小企业在现在经济环境下能够顺利发展,并可以迎接来自国内与国际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2.3税务局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我国的税务机关对办事程序开始注重起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新法施行后,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意识到税法发生了变化,了解了自己所应该享受的权益,并利用新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新税出台之后,税务局对中小企业的罚款也比以前慎重多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问题

    首先,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均以法人为单位纳税,并且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法,而其他形式的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后,其投资者还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中小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避税。

    其次,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低于原来的33%的税率水平,并规定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为20%,需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为15%,因此中小型企业应降低较少部分利润,把盈利水平控制在微利企业标准内,并争取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以获得享受低税率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

    再次,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以及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因为一些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以及国债等不仅可以免除所得税,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因此中小企业在考虑对外投资方式时,可以对一些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以及国债进行投资选择。

    最后,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购置用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以及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企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一些可以享受过渡期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应在过渡期内尽量做大利润,来享受最大限度地税收优惠,并且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政策应着重向产业方向转变。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应熟悉新法有关反避税的规定,以进行合理避税。

    4 总结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操作性、明确性还不太够。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主要由行政机关来处理具体的实施问题,在立法上提高了效率,但需要制定大量的配套法规来补充新税法中较简略的规则,而制定这些规则较为复杂,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张美中.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2][美]迈伦?斯科尔斯等着,张雁翎主译.税收与企业战略筹划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唐腾翔,唐向.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3.

    [4]智董税务工作室.中小企业纳税筹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6

关键字:新所得税办法原办法对比

一、扩大了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范围

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核定征收办法》)扩大了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范围,由原来的内资企业扩大至所有的居民企业,不仅包括原来的内资企业,同时对外商投资企业也可以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是适应新企业所得税法发展的需要。

二、限定了核定征收的方法

原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中,将核定征收主要分为定额征收、核定应税所得率和其他方法三种,新《核定征收办法》则只有核定应税所得率和核定应纳所得税额两种方法,取消了其他方法。

三、增加了核定征收所得税的情形

《征收办法》规定,对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或者核定应纳所得税额两种办法。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三)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四)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六)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与《暂行办法》比较,第三项和第六项属于新增情形。

四、明确了具体核定方法

《征收办法》明确,税务机关采用下列方法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一)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二)按照应税收入额或成本费用支出额定率核定;(三)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测算核定;(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暂行办法》只是原则性规定“对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的行业特点、纳税情况,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利润水平等因素,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分类逐户核定其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

五、明确了核定程序的时限

《征收办法》要求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向纳税人送达《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及时完成对其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鉴定工作。具体程序如下:(一)纳税人应在收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10个工作日内,填好该表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二)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受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20个工作日内,分类逐户审查核实,提出鉴定意见,并报县税务机关复核、认定。(三)县税务机关应在收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认定工作。纳税人收到《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填列、报送的,税务机关视同纳税人已经报送,按上述程序进行复核认定。同时要求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分类逐户公示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或应税所得率。而《暂行办法》只是规定“通过填列《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其征收方式”办理,没有明确要求税务机关送达征收方式《鉴定表》和办理时限。

六、年度核定时间后延

《征收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在每年6月底前对上年度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进行重新鉴定。重新鉴定工作完成前,纳税人可暂按上年度的核定征收方式预缴企业所得税;重新鉴定工作完成后,按重新鉴定的结果进行调整。而《暂行办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时间为当年的1月-3月底。当年新办企业应在领取税务登记证后3个月内鉴定完毕。

七、采取先调整方式解决争议

《征收办法》规定,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或应税所得率有异议的,应当提供合法、有效的相关证据,税务机关经核实认定后调整有异议的事项。而《暂行办法》规定,纳税人对其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的鉴定,核定的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等事项有争议的,可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可向法院。虽然新的办法没有提出复议和诉讼的方式,但是纳税人如果对税务机关核定事宜的调整结果还是存在争议的话,仍然可以采取复议和诉讼的方式解决。

八、调整了应税所得率幅度

《征收办法》就行业应税所得率作了幅度规定,农、林、牧、渔业行业应税所得率为3%-10%,制造业为5%-1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为4%-15%,交通运输业为7%-15%,建筑业为8%-20%,饮食业为8%-25%,娱乐业为15%-30%,其他行业为10%-30%。与《暂行办法》相比,行业应税所得率幅度下限有所降低,专门增加了农、林、牧、渔业行业和制造业,取消了房地产行业特别规定,将其列入其他行业。对经营多业的,规定由税务机关根据其主营项目确定适用的应税所得率。

九、增加了纳税人申报调整的责任

《征收办法》第九条规定,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增减变化达到20%的,应及时向税务机关申报调整已确定的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这条规定加重了纳税人的申报责任,而《暂行办法》没有类似规定。

十、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暂行办法》规定,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各项优惠政策。《暂行办法》还规定,纳税人按规定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期间或优惠政策到期后3年内,如出现核定征收规定情形之一的,一经查实,应追回因享受优惠政策而减免的税款。其中,按规定执行优惠政策尚未到期的,还应按核定征收的方式恢复征税。《征收办法》取消了这条规定,意味着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同样可以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十一、要求进行汇算清缴

根据《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200号)的规定,对于实行核定定额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需要进行汇算清缴。同时原核定征收方法仅要求对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求参加汇算清缴,而新《核定征收办法》不仅要求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求参加汇算清缴,对实行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方式的也要进行汇算清缴。新《核定征收办法》同时规定对于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方式的纳税人在年度终了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实际经营额或实际应纳税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申报额超过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按申报额缴纳税款;申报额低于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按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缴纳税款。一句话,就是在年终实行多定不退,少定补征的方法。

十二、可随时改为查帐征收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7

【论文摘要】根据新所得税法的法律条文和实施细则,针对物流企业的行业特征,从影响应纳所得税额的两个因素适用税率和税前扣除项目人手,比较了新旧所得税法下物流企业不同的纳税标准,分析了新所得税法对物流行业的政策引导,为物流企业尽快适应新法、调整纳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1引言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相比,增加、修改、完善了许多内容。物流企业面对新所得税法的实施,应正确把握政府的政策导向,即时调整纳税方案进行税收管理,做到合法纳税,并最大程度地提高税后利润,发展企业。

2新税法与旧税法的对照分析

新所得税法对照现行所得税法,其主要特点是统一了五项标准并提出了两项过渡措施,具体有:(1)法律适用统一。新所得税法对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资企业所得税法进行了整合,把两套不同的所得税办法“合二为一”。新所得税法实施后,中国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企业均适用新所得税法。(2)纳税人认定标准统一。新所得税法实行法人纳税制度,改变了以往内资企业所得税以独立核算为条件判定纳税人标准的做法,以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使内外资企业的纳税人认定标准完全统一。(3)所得税税率统一。新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基本税率确定为25%,除“过渡期政策”外,内外资企业在所得税率认定上一视同仁,使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得到了统一。(4)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新所得税法原则上对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真实合理的支出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中包括取消了对内资企业实行的计税工资制度,对企业真实合理的工资支出实行据实扣除,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研发费用等费用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进行了统一规定。(5)税收优惠政策统一。新所得税法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除符合过渡性优惠条件和西部大开发区域优惠条件的企业外,设立在其他所有地域的企业均适用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6)对享受法定税收优惠的老企业实行过渡措施。即对新所得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依照当时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受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给予过渡性照顾。(7)对部分特定区域实行过渡性优惠政策。即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优惠,同时,新所得税法还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鼓励类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3新所得税法对物流企业的影响分析

新税法下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让内资物流企业与外资物流企业一起站上了公平起跑线。企业所得税=企业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扣除项目调增项一扣除项目调减项由以上公式可知,应纳所得税的计算,主要受适应税率和扣除项目的影响,新所得税法对以上两个因素均有新的规定。

3.1税率分析

(1)微利物流企业适用税率分析。旧税法规定,微利企业享受27%和18%的税率,外资企业享受24%或15%的优惠税率,对于对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应纳税所得额在l0万元(含10万元)以下至3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法规定,微利企业所得税率为20%其中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在我国,真正具有实力的综合物流巨头屈指可数,大量物流企业停留在单一的运输或仓储阶段,普遍起点低、起步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新旧税法更替的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应纳税所得额标准。过去的规定是10万元,过了l0万元就要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新规定提高到30万元,30万元以内按20%的税率计税,超过30万元才按2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会使更多的企业享受微利企业的所得税率。

(2)一般物流企业税率。原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对于外商投资和外商企业来说,却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如“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或者设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的规定,且生产经营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还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于内资企业,税负是十分偏低的。新税法出台后,统一了税率,统一规定所得税率为25%。税率的统一使企业能够在同一片土地上充分公平的竞争,有利于挖掘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内资企业采取将资金转到境外再投资境内的“返程投资”方式,以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扭曲行为。目前世界上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税率为28.6%,中国周边18个国家的平均税率则为26.7%。相比之下,新税法25%的税率属于中偏低。这样的税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有利于继续吸引外资。

3.2物流企业相关的税前项目扣除标准分析

旧法在税前成本扣除标准方面,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很大。这种不同待遇给内资企业增加了很多负担。新税法统一了税前扣除标准,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公平竞争。新税法主要对以下几项扣除标准进行了修改:

(1)工资支出。新税法改变了对内资企业实行的计税工资制扣除,而改为按企业和单位实际发放的工资据实扣除。按照旧税法,如果内资企业实发工资高于计税工资标准,那么对超过部分就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一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个环节都有征税,而新税法的制定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物流企业属于人才密集型企业,新税法的规定有利于物流公司降低人力成本,为物流行业引进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物流行业尽快摆脱低层次徘徊状态。

(2)研发费用。新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的1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新税法同时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旧法规定研发费用据实扣除,对研发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改变低起点、小规模、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改造水平,新税法取消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一些条件限制,更加有利于物流行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设计出节能、环保、高效、科技含量高的物流服务产品。

(3)广告支出。关于广告支出,旧税法对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具体有①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推进新技术的必要广告支出,高新技术企业的广告费可在税前据实扣除;②粮食类白酒生产企业不属于国家鼓励类生产项目广告费不得在税前扣除;③一般企业的广告费支出按当年销售收入一定比例(包括2%、8%、25%)扣除,超过比例部分可结转到以后年度扣除。但是对于外商投资企业,不分类别均可据实全额税前扣除。

新企业所得税中将广告费用的扣除规定在按年度实际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含)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广告费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支出,对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的物流行业来说,将会从中受益。目前物流企业投入广告比例普遍偏小,一般在0%~2%之间。广告客户绝大多数是物流商用车生产企业和会展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广告仅有国外巨头ups等,国内的也仅有中远、中外运、中国邮政等大型国企的形象广告,鲜见其它物流企业身影。物流广告客户缺失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行业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折旧。新税法对企业足额提取折旧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大修理支出准予扣除,同时规定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我国物流行业长期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了不少,修建了许多高速公路,铁路也几次大提速,但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物流服务的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仓储设施落后,大量的仓库是2o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旧建筑,在仓库防火、防潮、防盗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在使用高新技术手段储藏现代化的商品方面困难也不少。另外,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缓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运输车辆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低。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运输工具、仓储设施、装卸设备、信息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实现物流高效化的重要保证,随着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行业逐渐呈现出大型化、高效化、专业化和自动化固定资产的投入需求,新税法的规定完全有利于物流行业的这一发展趋势。

(5)企业兼并亏损弥补。新税法与旧税法对企业合并弥补亏损有不同的规定,旧税法规定:可弥补被合并企业亏损的所得额=合并企业未弥补亏损前的所得额x(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合并后合并企业全部净资产公允价值)(国税发【2ooo】119号)新企业所得税法:当年可由合并后企业弥补的被合并方企业亏损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x国家当年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新税法将加速物流业兼并、重组趋势。

4结束语

新个人所得税法篇8

关键词:公司从属机构设置;所得税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14-02

公司制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在设立从属机构时,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既可以设立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亦可设立非独立法人的分公司。由于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和非独立法人的分公司的法律地位不同,其在企业所得税上的征管方式亦不同;同时,不同的母公司、子公司基于是否可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产生较多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及享受到较低税率的优惠税收待遇;加之公司新设立的从属机构在开业之后生产经营盈亏状况的不同,都会使企业整体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产生较大的差异。遵从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分析光洋公司设立从属机构的不同选择方式带来的企业所得税纳税影响,引导有关企业优化从属机构设置方式,达到企业整体合法节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一、企业所得税法对公司、分公司纳税的相关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50条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25条规定,企业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应当统一核算应纳税所得额。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第28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二、对从属机构设立方案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初步分析

【案例】光洋公司是一家机床生产制造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光洋公司2006年投资设立的一家子公司光明专用机床公司,主营高精度专用机床的生产经营,2009年度被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2010年,光洋公司预投资兴办一个机床数控装置公司。经技术经济调查测算,预计拟新设的机床数控装置公司开业初期将亏损,且其前四年是一个亏损逐渐降低的过程。经测算的机床数控装置公司开业后八年利润总额(以下各公司均假设应纳税所得额同年度利润总额相等)分别为(见表1):

光洋公司2010年预计利润总额为1 000万元,今后几年每年可增长10%;光明专用机床公司2010年预计利润总额为800万元,今后几年每年可增长15%。准备成立的机床数控装置公司有三种公司形式可供选择:一是成立一个隶属于光洋公司的子公司;二是成立一个隶属于光洋公司的分公司;三是成立一个隶属于光明公司的分公司。三种公司组织形式分别产生三种不同的企业所得税税负情况:

1.成立一个隶属于光洋公司的子公司,三个公司分别各自纳税

光洋公司2010年应纳税额=1 000×25%=250(万元),今后每年递增10%,2010―2013年合计1 160.25万元。

光明公司2010年应纳税额=800×15%=120(万元),今后每年递增15%,2010―2013年合计599.21万元。

机床数控装置公司头四年没有应纳税额。

三个公司2010―2013年合计企业所得税负担1 759.46万元,明细见表2。

2.机床数控装置公司成为光洋公司的分公司,和光洋公司合并计税。光洋公司税收负担为:

2010年应纳税额=(1 000-600)×25%=100(万元);

2011年应纳税额=(1 000×110%-400)×25%=175(万元);

2012年应纳税额=(1 000×110%×110%-200)×25%=252.50(万元);

2013年应纳税额=(1 000×110%×110%×110%)×25%=332.75(万元);

2010-2013年光洋公司合计需纳税860.25万元。两个法人公司整体纳税1 459.46万元。明细见表3。

3.机床数控装置公司成为光明公司的分公司,和光明公司合并计税。光明公司税收负担为:

2010年应纳税额=(800-600)×15%=30(万元);

2011年应纳税额=(800×115%-400)×15%=78(万元);

2012年应纳税额=(800×115%×115%-200)×15%=128.70(万元);

2013年应纳税额=(800×115%×115%×115%)×15%=182.51(万元);

2010-2013年光明公司合计需纳税419.21万元。两个法人公司整体纳税1 579.46万元。明细见表4。

三个方案对比,设立分公司的方案可以汇总纳税,有利于企业节税。其中方案二,即机床数控装置公司成为光洋公司的分公司,和光洋公司合并计税,可以使光洋公司本部的盈利与机床数控装置分公司的亏损互抵,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进而节省所得税纳税支出,分别比方案一、方案三节税300万元、100万元。

三、对方案选择的综合性考虑

1.围绕机床数控装置公司设立的三种方案,分别构成的母子公司、公司与分公司整体产生三种差异较大的企业所得税纳税额,究其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有二:(1)税率影响。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25%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15%,相差10个百分点的税率差影响。而且无论是设立子公司还是分公司,税率差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2)新设立公司成立后盈亏状况的影响。这一点主要是从分公司和其法人本部公司合并汇总纳税的角度考虑。若新设立公司成立后亏损,当其附属于某盈利法人企业成为分公司时,汇总纳税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若新设立公司成立后即盈利,其附属于某低税率或者亏损的法人企业成为分公司,汇总纳税又可以减少所得税纳税支出。结合案例综合分析,当新设机床数控装置公司成立后亏损,其附属于税率高的光洋公司,企业整体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相对大;当新设机床数控装置公司成立后盈利,其附属于税率低的光明公司,企业整体应纳税额相对较小。

2.新设公司的节税利益要服从于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上述三个方案中,方案三企业四年总税负1 579.46万元,比节税效果最好的方案二多出100万元所得税支付额。但若综合考虑采用方案三设立机床数控装置公司,其在成立后第四年即可盈亏持平,从第五年起每年利润均为正数且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数控系统本身就是机床产品的高技术装置,其同专用机床公司一体化,可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水平,扩大我国高精度机床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应该考虑企业开发数控装置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影响。

采用方案三,尽管新公司开业前几年企业可能会给国家多缴纳了所得税,但企业扩大了高端产品的生产,逐渐减少压缩普通机床产品的生产,新设公司后期发展会给企业、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更符合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的终极发展目标。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采取机床数控装置公司在开业之后的亏损期附属于光洋公司,计入盈利期后再进行重组,转让给光明专用机床公司,以获取节税利益和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发展目标两不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令第512号.

上一篇:奖金个人所得税范文 下一篇:个人所得税调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