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家乡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15 09:20:56

夸家乡的作文

夸家乡的作文篇1

老家的英都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境内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各具特色,自古被誉为“人文荟萃之乡,藏龙卧虎之地。”

这里,是洪承畴的故乡。他博古通今,阅历丰富,观其史迹昭然可敬。其文韬武略之才,可谓盖世绝伦。他事清十八年间,忍辱负重,一心系着天下的百姓。他提出很多保护民生的建议。在进入北京时,在招抚江南时,在经略湖广、云贵时。无不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思想。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正如孙中山先生缩写的《赞洪文襄》。

这里,有闽南著名小吃,麻糍。洁白如雪、柔软如棉的麻糍裹着厚厚重重由芝麻粉、花生粉和冰糖粉调和而成的糖粉末,在入口时,你会率先在芝麻和花生的混合香气中迷失,随后绵软清爽又充满Q劲的麻糍便会在齿间纠缠,一口下去,滑韧透明。香甜微冰的麻糍,在舌尖起舞。糯米的清香混合着芝麻、花生的浓香在口中搅动着已经沉沦的味蕾,咀嚼完一个后,满口冰香,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好吃得很。这种由传统手工艺打造而成的古早味,能够让人品尝到一种故乡的温情,能够将家乡味道带回当地感受这份香甜回忆。

这里,还能尝到又酸又甜的空心泡。春天,郁郁葱葱的树木,好比鳞次栉比的守护者,用闪烁着的坚毅目光,直直地眺望着地平线上第一丝洒在这片土地上的阳光。泼墨似的青山,如大自然调色盘上最浓重的那一笔色彩,深深地镶嵌在你的四周。染色般的绿水,安静的徘徊在深山脚下,蜿蜒曲折,却又不顾一切地驶向远方。这个季节,我总喜欢和伙伴去寻找躲在树荫底下的丛丛空心泡,果实早已将枝条压弯了,挨挨挤挤,密密麻麻。饱满的果实在鹅黄的树叶衬托下,更加显得先翠欲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迷离的美。呼吸着芳草的清香,享受着耳边的习习凉风,品尝着手里刚摘下来的、红彤彤的空心泡,和伙伴说着,笑着。一切,是那么美好。

英都,小小的我,大大的你。

夸家乡的作文篇2

春天,桃花开了,柳树吐出了嫩绿的新条,一切都那么生计勃勃。

夏天,荷花张开了眼睛,娇羞的展现着迷人的姿态。

秋天,树叶黄了,纷纷扬扬的飘落在地上,秋天的太阳好象温柔的少女,轻轻抚摩着大地。

冬天,燕子飞到我这暖暖的城市过冬,我想:北方可能已经是大雪皑皑。

早晨,天上飘着薄薄的雾。

中午,太阳像刚跑完步,非常热。

晚上,清风吹来,爽快极了。

深圳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比如:香梨、蜜桃、沙果、杏子、葡萄、苹果等等。

夸家乡的作文篇3

建立语言宝库,为写话充电

合理挖掘课程资源 语言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文章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积累等。学段不同,积累的内容亦各有侧重。小学低年级,重在字、词、句的积累。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一教学资源,夯实学生的基础。一是立足语文课本。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以及园地中都有“读读记记”这一板块,记录的都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日月潭》中“太阳高照、群山环绕、风光秀丽”“树木茂盛、湖水碧绿、名胜古迹”“隐隐约约、点点灯光、蒙蒙细雨”这三组词语不仅优美,而且也是文本悟读的关键词语。教师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日月潭的优美风光,在体悟朗读中凸显这些词语的魅力,然后让学生在写《夸家乡》时,学会运用这些描写景色的词语。二是用好《词语手册》。手册里的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积少成多”这一板块。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丰富、新鲜、生动,还可以通过记一记、背一背来充实自己的词语宝库,扩大和丰富词汇量。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小鹿的玫瑰花》中描写春天的词语,向学生们呈现了春天里的各种美好景物。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赛一赛,看谁在一分钟内记住最多的词语。在积累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描写家乡美景时运用这些好词。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每课堂仅有40分钟,每册教材仅有三四十篇课文,这样的语言积累必定是学不够用的。教师要善于拓展课外材料,创设更多听说读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悟欣赏,逐步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笔者开展了课前3分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欣赏和展示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周一集体背诵古诗、名家名句;周二儿童诗歌欣赏;周三好词好句欣赏会(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周四好词好句接龙比赛;周五学生佳作欣赏。

借助思维导图,为写话导航

作为写作的重要基础,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必须抓好、抓实。笔者从高年级的作文提纲联想出一种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使学生乐写易写,效果颇佳。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表表征知识的方法。它最主要的优点就是用清晰的图表,将写话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梳理写话思路,指导学生有序写话。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夸家乡》时,可通过图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迷人风光”和“丰富物产”这两个方面来夸家乡;然后把家乡最具代表性、最能显示家乡特色的风光和物产,用板块式的思维导图勾勒出来,这样就相当于将整个写话内容列了一份提纲。老舍先生说过:“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可见,学会写作文提纲,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思维导图就相当于高年段的作文提纲,有效地帮助低段学生学会写话、喜爱写话。

巧用多元评价,为写话助力

新课标提出:评价要多元,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这一要求为语文教师指明了小学低段学生写话评价的方向――要站在儿童角度去思考,以个性化的要求、多元化的标准进行评价。

创意性符号,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喜欢直观形象的图案。《夸家乡》这篇写话,就可以画一些小花、小树、小馋猫的图形以示奖励,还可以画张笑脸,表示内容生动有趣;画个大拇指,表示动作描写传神;画支笔,表示书写工整……以此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充满趣味的评价符号,既有新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伙伴式语言,拉近距离 有人说:“蹲下来看学生,你就能看到学生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就告V我们,应该用学生的目光、学生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写话。《夸家乡》中,有学生写到:“诸老大的粽子品种五花八门,有鲜肉、蛋黄、红枣,应有尽有,好吃极了。”老师这样评价:“你不仅会吃,而且会写,馋得我的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伙伴式的评语,就像亲切的交谈和情感的沟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特色化奖项,体验成功 小学低段学生刚开始写话,不可能做到篇篇出色,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摒弃了单一的“优、良、差”等级评定法,设立了特色化的单项评定法,例如“创意奖”“佳句奖”以及各种“达人”称号等,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夸家乡》这篇写话,就赋予了学生“观察达人”“写话达人”的称号。这种“因材评价”的方式,通过分解成功,让学生们在不断的进步中打开了写话的大门。

夸家乡的作文篇4

[关键词] 乙肝 全程合格接种率 表面抗体

[中图分类号] R512.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47-01

我国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我县与全省、全市同步。卫生部/GAVI乙肝疫苗合作项目从2003年正式启动实施,我县根据主管部门要求,2003年下半年,对新生儿乙肝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和及时接种,至今已有7年,有效降低了儿童乙肝表面携带率和发病率,并提前达到安全注射目标,加速了乙肝控制工作。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作基础不一,2003年以前出生儿童,仍有一部分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因此,我中心通过此项调查检测,找出工作薄弱环节、薄弱点,为以后开展工作、制定相应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点的设置 全县共十个乡镇,总人口640162人。根据全县最近一次调查接种率统计,按接种率高、中、低,确定三个乡镇为调查单位,分别为:召夸镇、马街镇、中枢镇。各乡镇随机抽取3个村级接种点为调查点,共9个调查点。分别为:召夸镇的召夸村、果河村、他官营村接种点,马街镇的良迪村、湖海村、杜旗堡村接种点,中枢镇的窑上村、茶花村、北门村接种点。

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共5个年龄组,>6月-<1岁组、1-2岁组、3-4岁组、5-7岁组、8-15岁组,每个调查点、每个年龄组调查检测8人,共调查检测360人。

1.3 实验室检测

1.3.1 采样方法 采集静脉血3ml,所采集的血样样本低温保存运送到实验室备检。

1.3.2 乙肝表面抗体检测 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标准为 乙肝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911012,失效期为:2011.11.6。

1.4 统计学方法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共调查360人,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9.72%,及时接种率为75.28%。7岁以下儿童与7岁以上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有显著性差异(X2=79.89,p<0.01)各年龄组免疫状况,见表1。

表1各年龄组乙肝疫苗现场调查接种率汇总表

2.1 调查3个镇的接种情况 3个镇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分别为:召夸镇93.33%,马街镇92.5%,中枢镇83.33%。3个镇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经统计学检验:召夸与马街无显著差异(X2=0.0633,p>0.05),召夸与中枢有显著差异(X2=5.82,p<0.05),马街与中枢有显著差异(X2=4.75,p<0.05),各镇免疫状况见表2。

2.2 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标本360份,乙肝表面抗体阳性248份,阳性率76.78%。经统计学检验,2岁以下儿童与3-7岁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17.7,p<0.01)各年龄组表面抗体检测结果,见表3。

2.3 调查3个镇各年龄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 3个镇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召夸镇68.75%,马街镇86.49%,中枢镇75%。经统计学检验,召夸与马街有显著差异(X2=10.08,p<0.05),召夸与中枢无显著差异(X2=1.017,p>0.05),马街与中枢有显著差异(X2=4.5178,p<0.05),见表4。

3 讨论

3.1 此次共调查15岁以下儿童360人 全程合格接种323人,合格接种率为89.72%。7岁以下儿童与7岁以上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79.89,p<0.01)。我县自2003年下半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所有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实行免费接种,7岁组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6.88%,达到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的以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未接种37人,主要分布在8-15岁组人群,因此,我们今后应大力开展宣教工作,开展有针对性干预措施,重点应放在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上。

3.2 乙肝抗体阳性率依次为 >6月-<1岁组90.28%,1-2岁组81.94%,3-4岁组69.01%,5-7岁组59.38%,8-15岁组84.09%。从检测结果分析,2岁以下儿童与3-7岁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17.7,p<0.01),说明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满3岁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逐渐下降,到7岁组时仅为59.38%,所以,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要求3-5年后再加强1针,以确保抗体阳性水平。8-15岁组儿童表面抗体阳性率反而高,可能有的儿童注射了4针乙肝疫苗,与查漏补种有关。

3.3 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分别为 召夸93.33%,马街92.5%,中枢 83.33%,召夸镇、马街镇与中枢镇乙肝疫苗接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因为中枢镇为县城所在地,流动人口较多,较复杂,造成了乙肝疫苗的接种率较其它两个乡镇低,所以,希望中枢镇加强乙肝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3.4 乙肝疫苗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召夸68.75%,马街86.49%,中枢75%,召夸镇乙肝疫苗接种率与乙肝疫苗表面抗体阳性率未呈对应关系,我们将做进一步调查研究,是否存在笔下接种问题,或者由其他原因造成。

以上分析表明,我县应加强乙肝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多且复杂的地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做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加强痕迹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加强乡村医生技术培训并提高责任心,为早日消灭乙肝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5990-1995 乙肝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Elisa(双抗体夹心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

[2] 云卫发[2010]1138号文件

[3]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330:186-191.

夸家乡的作文篇5

一、文与图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大熊猫》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大熊猫爱吃什么?由于这些插图非常生动具体,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象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与思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然后引发思考:1、文中小丽带来的作业特别在哪儿?2、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

三、读与说结合。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拔苗助长》,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种田人说点什么?”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读与演结合。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令老师非常满意。

五、读与画结合。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习《看花灯》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花灯画下来。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读与写相结合。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夸家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有的夸家乡的迷人风光,有的夸家乡的丰富物产,也有的说家乡的变化,还有的畅想家乡的未来。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文章中充满希望。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但也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稚。

夸家乡的作文篇6

关键词:召夸镇;森林防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1302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我镇对林业投入不断增大,林业工程建设势头强劲,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资源总量激剧增长。而与之俱来的林下植被日益增多,火险等级不断提高,防火难度日益增大,已严重危及林区生态安全,现就召夸镇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简要论述。

2 召夸镇概况

召夸镇位于陆良县南部,东邻师宗县雄壁镇,南连泸西县金马镇,西与石林县圭山镇、西街口乡接壤,北与本县的马街镇、龙海乡相连。全镇辖新庄、召夸、小坝、果河、水塘、他官营、大栗树7个村(居)委会,26个自然村,总人口32844人。国土总面积186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3%。林业用地面积102081亩,其中生态公益林69969亩、商品林32112亩;生态公益林占全镇林业总面积的69%,活立木总蓄积231810 m3;树种主要以华山松、云南松、栎树、水冬瓜、圣诞、麻栎等为主;森林覆盖率30.17%,主要森林类型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

3 影响召夸镇森林火灾的因素及特点

3.1 火源因素

召夸镇森林火灾主要以人为火源为主。①非生产性火源略高于生产性火源;②生产性火源以野外吸烟、烧火取暖、上坟烧纸等乱丢火种为主;③生产性火源以烧秸秆、烧田埂、烧火土等生产用炮火为主。

3.2 时空因素

召夸镇森林火灾的时空变化较大。一是森林火灾的日变化。在一天24小时中,6~10时气温不断上升,相对湿度逐渐下降,风力增大;10~18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相对湿度最低,风力最大的时段;18~21时气温逐渐下降,相对湿度回升,风力减小;21时到翌日6时,气温低,相对湿度最大,风力最小。气象因子的日变化规律说明,10~18时是发生森林火灾的高峰期,灭火也最能困难。二是森林火灾季节的变化。召夸镇7个月的森林防火期内,冬季火灾少于春季,12月至翌年2月火灾呈上升趋势,3、4月为一年中发生火灾的高峰期,林火发生率占90%。

3.3 气候因素

召夸镇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干夏湿区,春暧干旱、降雨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5℃,年均降雨量1042.2 mm,降水集中,雨季在5~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1%,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降水量约占19%。常年以西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4.60 m/s,年均相对湿度74%。一旦发生火灾,蔓延快,火势大,难扑救。

3.4 林情因素

召夸镇森林类型主要以华山松、云南松为主,其次是华山松-麻栎、旱冬瓜―云南松、灌木―华山松、禾本科草类―华山松,针叶林、栎类等组成的易燃树种,森林易燃性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该镇大力发展人工造林,造林初期,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初植密度过大,加之后期经营管理粗放,使得树林下层枯枝相互交错、林分密度偏大,荆棘丛生,一些易燃的落叶、悬钩子、火棘夹杂。其次是多年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林区杂草丛生,部份藤蔓与树相互牵引在一起,尤其是近几年的连续干旱使林区腐质层增厚,可燃物增多,给全镇的森林防火工作增加了难度。

3.5 地形因素

召夸镇东邻师宗县雄壁镇,南连泸西县金马镇,西与石林县圭山镇、西街口乡接壤,北与本县的马街镇、龙海乡相,连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坡向各异、地貌复杂,发生山火时易形成过境火和陡山火灾,扑救十分困难。

4 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从林区情况看

林区中山峦叠障,沟壑纵横,林区小路较多,生产用火频繁,巡山人员很难杜绝火种上山,再加之林内有大树,下有杂灌,一旦发生森林火情,极不容易及时发现。

4.2 从护林员情况看

(1)护林员大多为就近农民,农忙时森林防火便出现脱节现象;(2)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管护人员大多老龄化;(3)工资报酬较低,人均年收入不足0.5万元,且常年以山为家,以护林为业,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致使工作积极性不高。

4.3 从火源管控情况看

(1)群众性用火习惯根深蒂固,烧荒、烧田埂、烧火土等农事用火屡禁不止,加之“清明节”上坟这一独特习俗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使得管理火源的难度增大;(2)护林员管理大多习惯在林区内看护林木,对林区边缘的火源管理不到位;(3)由于该镇相邻的县、乡镇较多,过境人员多而复杂,给火源管理带来较多难度。

4.4 从打击处罚情况看

(1)火灾查处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力度不够,森林火灾大多数发生在偏远的林区,往往取证极其困难;(2)处罚对象的特殊性影响案件的打击力度,有的处罚对象十分贫困,无法兑现罚款处罚;(3)痴、呆、傻等弱智群体引发的森林火灾,对肇事者不好打击。

5 对策措施

5.1 科学制定扑救预案

制定防火预案必须分重点林区和经常会出现火情的林区来制定,在制定预案前必须深入林区踏查,充分了解各个地块的地物、地貌和林区中的道路及周边村寨情况,然后根据各个林区的线路、地物、地貌等制定相应的扑救预案,并根据制定的预案进行必要的演练。

5.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火意识

(1)采用重点宣传与面上宣传、流动宣传与固定设施宣传、经常宣传与典型案例宣传相结合等手段,在重点林区、人员集中地、学校等区域,采取召开群众大会,书写标语,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和学校教育等形式进行宣传,让森林防火法律法规、森林防火常识进农村、进家庭、进林区。(2)在中小学生内开展森林防火宣讲活动,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宣传教育,做到学生与家长口口相传,形成 “人人防火、树树平安;时时防火,国泰民安”的森林防火氛围。(3)针对春耕时节生产性用火的状况,利用宣传车每天下到村寨、驻林区单位、人员集中地、集市等地宣传,强化人们的防火意识,转变人们要我防火为我要防火的观念。

5.3 加强火源管理,防止用火跑火

面对林下可燃物成倍增加、春季农事生产用火频繁、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加大的严峻形势,党委、政府要突出预防和严管火源为重点的工作思路。(1)制定党政领导每天带队巡山检查制度,并层层签订责任状。每天党政领导带人巡回检查村委会、村上值班情况,护林员、设卡员到位情况及野外用火情况,做好登记,年底进行考核。(2)村委会、自然村、林业站加强对对林区或林缘、危险源的排查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防范,及时清理周边可燃物。(3)在重点林区、重点路段、岔路口增设火源检查卡,对过往及入山人员进行检查登记,收缴火种,确保把火源控制在林区外。同时把护林员从林区内下移到山脚下的主要路口和林地边缘,将看护重点由看护林区内的树木变为守住路口,管死火源,扩大管护范围,提高看护效果。(4)在清明期间,在进山口、墓葬集中区重点巡查防范,要求坟主文明祭扫,不准在坟上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做到盯住点、管住火、看住山、护住林。

5.4 建设边界防火隔离带,严格控制境外火

(1)制定和组织实施外县、外乡镇边境森林防火联防协议,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座谈,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目的,最大限度确保边境不发生森林火灾;(2)在与外县交界两侧各开10 m宽,营建一条20 m宽的防火隔离带,对可燃物载量大、易产生飞火地段,采用计划烧除方法,减少阻隔带内地表可燃物,增加有效阻隔宽度;(3)在乡镇边境处,建设以木荷、圣诞为主要树种的生物防火林带,减缓出入境林火蔓延的速度和强度。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沿山脊、疏林地带进行,防火隔离带设置于主风向垂直,首先找出林区的主风方向,在最前端与主风向垂直处开设第一条防火隔离带;设置位置为山脊向下或山谷向上处(该位置是植被较少区域,也是火势发展最慢区且火势最宜控制区域,在此设置防火隔离带可以有效减少风力作用);设置密度一般是结合林地实际和地形确定,长度控制在5 km以内,太长则效果差。

5.5 加强扑火队伍建设

(1)强化火灾扑救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扑火队员就机具使用维修、森林火灾扑救、安全避险等一系列森林火灾扑救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提高扑火队员的理论水平,为开展实战提供支撑。(2)强化扑火队员的扑火技能训练。对扑火队员进行扑火机具设备的使用维修等技能培训,使每名队员都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及维修技能。针对制定的扑救预案进行火灾扑救战术演练,以提高扑火队团结协作综合能力,增强队伍的整体战斗力。(3)强化森林防火防控布控制度。根据森林防火区域重点,对机具、车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划分包片区域、加大巡护检查力度,对重点地段进行死看死守,形成严密的防控体系。

5.6 强化责任,确保工作落实

要把森林防火工作明确到人,把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党政领导联系村委会、站办所长挂钩自然村,村委会领导包村,组长、党员包山头、包重点地块的森林防火工作格局,做到领导、职责、奖惩三到位。同时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镇指挥所与驻林区企业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村委会与护林人员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对五种人(痴、呆、聋、哑、精神病人)落实监护人,明确监护职责,要求监护人员看管好被监护人,严格限制其携带火种,看管好他们的活动,无特殊原因不得进入林区;形成层层考核,层层负责、层层监管的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考核机制。

6 结语

虽然完全杜绝森林火灾是不可能的,但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强化,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召夸镇人民政府.召夸镇年鉴[R].召夸:召夸镇人民政府,2014.

[2]伏建存.陆良县林业志[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2008.12.

[3]云南省林业厅.云南林业改革开放30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吴自富.森林防扑火专业队伍的组织与建设[J].绿色科技,2015(10).

夸家乡的作文篇7

关键词:召夸镇;生态公益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04-02

1 召夸镇基本情况

召夸镇位于陆良县南部,东邻师宗县雄壁镇,南连泸西县金马镇,西与石林县圭山镇、西街口乡接壤,北与本县的马街镇、龙海乡相连。全镇辖新庄、召夸、小坝、果河、水塘、他官营、大栗树7个村(居)委会,26个自然村,总人口32844人。国土总面积186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3%。林业用地面积102081亩,其中生态公益林69969亩、商品林32112亩。生态公益林占全镇林业总面积的69%,活立木总蓄积231810 m3,树种主要以华山松、云南松、栎树、水冬瓜、圣诞、麻栎等为主,森林覆盖率30.17%。

2 公益林现状及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林分质量不高,防护效益低

召夸镇有林地树种主要以华山松、云南松为主,林种结构单一,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林分质量不高,防护功能弱,防护效益低。

2.2 经营类型单一

公益林的管护经营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保护意识上,采取严格的限伐保护措施,从而获得国家有限的生态补偿资金的经营方式,还未走向适度规划经营利用。在林农获取补偿收益较低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林农不满,从而影响生态公益林体系的建设步伐。

2.3 管护难度大

随着商品林改革的完成,除自留山、责任山上的生态公益林由各家各户管理,其余的都是有集体统一管理。但由于公益林补偿资金较少,管护人员工资较低(平均每个护林员每月工资不足500元),护林员大多数都是当地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较低的留守人员,这些情况导致管护是被动地看护林子;其次是近年来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木材价格一升再升,受利益驱动,有的人铤而走险,盗伐生态公益林,个别地方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

2.4 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的积极性很高,舍得投入,收益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市场、产业的拉动,木材价格上升,商品林效益越来越高,而生态林由于受法律、法规、政策制约,只能严格保护,导致一些需要间伐和更新改造的林木和地块不能得到很好的经营利用;其次是林阴之下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造成林下大面积土地的资源浪费。

3 发展对策

经过多年生态公益林经营保护,利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生态建设步伐的需要,因此,必须做到点面结合,分类经营管理,从而科学合理地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加速生态建设步伐。结合召夸镇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现状,笔者从分级保护、分层分类经营管理和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3.1 完善公益林保护机制

为确实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根据召夸镇生态公益林所处的生态区位状况,将生态公益林划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种类型进行保护。一级保护(严格保护)的17492亩,占25%,重点地块是五峰山森林公园、冷水沟革命纪念地、召夸箐口子、鱼体大箐、撒卜龙大箐,大箐水库、撒卜龙水库源头等重要区位的生态公益林,对于这些地方要实行全封山,禁止一切形式采伐和从事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二级保护(重点保护)的27988亩,占40%,森林采伐实行严格控制,采伐方式只能采用生态疏伐,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不能低于0.5,林分中的阔叶树为保留木,确保林下植被不受破坏;三级保护(一般保护)的24489亩,占35%,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施策,森林经营实行梯度经营。

3.2 实行分级经营管理

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达到保护、培育与利用三赢的目标,根据不同的山体类型、生态敏感程度、生态功能类型,结合林分起源、树种组成等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3.2.1 封育补植经营

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 m×2 m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与原树种不同的速生乡土树种,增加林分组成,以便形成复层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重点树种以川滇桤木、圣诞、柳杉为主。实施地块以松林桥村、大栗树村的公益林为主进行封育补植。

3.2.2 抚育间伐经营

对林木分化明显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按照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对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一些霸王树、生长缓慢、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让保留木和受光困难的植被正常生长。天然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的郁闭度必须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抚育间伐后郁闭度必须保留在0.5以上,抚育间伐后绝不能形成“天窗”。抚育间伐后栽植一些与原生树种不同的良种壮苗大苗及速生乡土树种,通过加强管理,增加林分的防护效果和防护功能。重点地块以支戈山村、水塘村、新眉毛山村、老眉毛山村、鱼体村、撒卜龙村的公益林为主进行抚育间伐。

3.2.3 更新择伐经营

对树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一致的小面积团状择伐,逐次进行改造,每次择伐的强度不能超过30%,择伐面积不能超过林分小班面积的20%,且择伐地块之间必须保留15~20 m的保留带。树苗采用川滇桤木、圣诞、柳杉等壮苗大苗进行栽植,对新栽植的树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抚育措施进行集约管理,严禁营造纯林和全垦整地,抚育采用适度扩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响苗木生长藤草的方式进行管理。

3.2.4 更新改造经营

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残次低效林分实施综合更新改造。沿等高线3~4 m为隔离带,带宽60~100 cm为宜,将带中无培育前途的灌丛全部伐除,沿等高线堆放,伐桩不超过5 cm,在带中整地植苗(以速生树种为宜),使目的树种达到110株/亩以上,充分发挥林地潜力,对其进行集约经营管理,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3.3 整合资金、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实现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

根据召夸镇人多林地少的实际情况,公益林补偿费分到每个人不到20元,在征得群众同意的基础上整合利用这笔资金,以自然村为单位,村委会成立林农协会,充分利用林阴之下的土地资源,发挥林阴优势。种植药材等项目发展林业经济,既可以增加林地覆盖面积,又可以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其次在一些坡耕地、林间空地采取林果结合的方式,发展林果经济。种植出的药材、果品等产品由林农协会统一销售,利润根据每户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多少统一分红。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民得到比所得补偿费更大的经济实惠,也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同时也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召夸镇人民政府.召夸镇年鉴[R].召夸:召夸镇人民政府,2014.

[2]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2008.

[3]陆良县林业局.陆良县森林生态效益补修基金实施方案[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2011.

[4]陆良县林业局.陆良县公益林保护工作报告[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2014.

夸家乡的作文篇8

关键词:乡土艺术 ; 农村初级中学 ; 美术教学 ;动漫艺术 ;灰塑艺术; 民族精神教育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外来教育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借鉴的痕迹相当明显,而乡土特色重视不够,缺乏本土和民族的东西,这是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所以,当今农村中学美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切实地认识到加强乡土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最早提出对乡土艺术关注的是现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的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乡土艺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综合着文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乡土艺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都纷纷开设了乡土艺术的相关课程,增加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我国的乡土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把乡土艺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并且不断传承和发展着。但是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开放,乡土艺术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所带来的审美观念将乡土艺术推到了美术教育教学的最边缘。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猎奇,乡土艺术被严重忽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许多的农村初级中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对乡土艺术不够重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的很多农村初级中学美术课堂对乡土艺术的知识面介绍太过于狭窄:

在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当中,乡土艺术的内容和数量十分有限,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艺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认识到它的意义与价值。其结果是学生对西方美术知识了解很多,但对本乡本土的乡土艺术知识了解甚少。

(二)在农村,乡土艺术师资的缺乏、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教育模式还处在初级水平:

大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在美术教学中,仍停留在对乡土艺术形式和种类的泛泛介绍,缺乏鉴别乡土艺术的素养,不具备真正认知传统乡土艺术美感的能力,过于依赖、模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失去本土文化特色,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

(三)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祟尚外来文化的思想严重:

当前,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过份追求,而对自己民族的美术文化,采取鄙薄的态度,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缺失。

将乡土艺术引入到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来,一方面使乡土艺术可以免遭绝迹的命运,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因乡土艺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培养对优秀乡土艺术的认同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学习乡土艺术呢?根据我这几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来引导:

(一) 乡土艺术要从单纯的观赏性进一步走近生活

笔者认为,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乡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不能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

例如,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吸取了原始艺术的特点,剪纸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能。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一种民间艺术呢?我决定在我所教的班级中作一个调查,看现在的学生都喜欢什么样的美术形式。结果很多学生都告诉我,他们最喜欢的是动漫作品。动漫在当今这个全球信息化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动漫不仅需要与时具进,更应该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与国际的接轨,中国动漫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动漫的影响,许多动漫人物造型与日本动漫人物造型很相像。我灵机一动,动漫与剪纸艺术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不如让学生在画动漫的过程中从剪纸艺术中汲取养分,完善自己。剪纸看上去好像过时了,其实是因为我们缺乏用现代化语言来演绎它。我们必须找出剪纸艺术在动漫中运用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将传统艺术做好,能让我们在现代化的生活里感受到民族命脉。

剪纸这种乡土艺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剪纸的形象构成,源于原始美术,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局部夸大、强化,把不需要的部分淡化或剔除。这种夸张手法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例如牛、羊,作者会突出夸张它们的犄角,飞鸟,就会夸张强化它的羽翼。这种在视觉上突出对象特点的夸张手法在动漫的艺术表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把剪纸与动漫艺术结合之外,我还向学生指出,剪纸艺术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像我们平常用的挂历、衣服、饰物、墙花、灯具等等都有剪纸的身影,装饰性的剪纸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剪纸艺术有着很广的群众基础,将剪纸的的艺术形式融入动漫,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没有了陌生感,传播起来也很容易。

(二)农村初级中学乡土艺术课程,需要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

我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例如,我所任教的农村初级中学位于广州市新区,本地区有一种名为“灰塑”的乡土艺术,近年先后入选广州市、广东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塑,俗称“灰批”,原材料主要以石灰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寒热等显著特点,适合炎热潮湿的南方气候。灰塑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手法,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美化装饰,曾雕刻着岭南古建筑的辉煌文化,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里,灰塑工艺本身的特点束缚了它的发展。

我区灰塑工艺传承人邵成村带领三名徒弟,用一个月时间制作了一头灰塑狮子。这头狮子长2米、高1.8米、重1吨,是目前为止广东省最大的灰塑狮子,这头狮子存放在广州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于是我组织学生参观这一乡土艺术的展览。学生向邵成村师傅进行现场提问。邵成村师傅介绍,他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将灰塑艺术融入到现代民居中。通过参观,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欣赏的水平。

参观展览后,我还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我区乡土文化文化遗产“灰塑”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灰塑。灰塑、泥塑、陶塑被并称为广州三塑,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以及花都、从化、增城,在广州、珠三角一带建筑应用中,“灰塑”与传统的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四分天下。

在组织学生对“灰塑”乡土艺术考察、研究的过程中,我面对“灰塑”这种旧有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时候,灵活运用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例如,我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中西方雕塑艺术纪录片,还要求学生动手设计橡皮泥小雕塑,从而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欣赏活动。使“灰塑”这种乡土艺术教育渗透进我校的美术课堂,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灰塑”这种乡土艺术从“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

在农村美术课堂中,渗透乡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地向当地乡土艺术的创作者或民间艺人学习,从而得到创造源泉。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乡土艺术的责任心。

乡土艺术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美术,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农村中学学生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艺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是学生回归自然、认同本土艺术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乡土艺术,要求我们对乡土艺术要有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最终赋予它时代的活力。参考文献:

[1]洛少波《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美术出版社

[2]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弈伟丽《动漫造型与民间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孙建君《中国乡土艺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5]李玉《中国乡土艺术赏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交通征文600字范文 下一篇: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