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家乡的日记范文

时间:2023-11-10 07:49:26

夸家乡的日记

夸家乡的日记篇1

听说陈统奎返乡,很多人都挺好奇的,好好的《南风窗》高级记者不当,为什么会辞职卖荔枝呢?其实,他的“荔枝王情结”早在初中时期就埋下了。那时,他在海南一所重点中学――琼山中学读书,家境贫困,暑假回来,全家总动员,在父母在带领下,三兄弟一起扛铁锹、铁锥等工具下地,挖火山岩石坑种荔枝!

博学生态村地处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土壤稀少,遍地火山乱石,耕种无比辛苦。为了种一棵荔枝,陈统奎全家必须用铁器掘出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洞口,深度也是1米,然后从别处挑土灌入,才能种上一棵荔枝苗。荔枝的树根非常厉害,它会一点一点挤开火山岩缝,将根系伸向火山岩深处,吸取火山岩中的丰富营养和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中富含硒元素,是人体中非常稀缺的一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和美容非常有帮助。

回忆起来,陈统奎印象最深的是,挖洞过程中父亲的反复心情。有时候碰上比较硬的火山岩,一家5口人,一天都挖不好一个树坑。父亲就会不耐烦地发牢骚。有时候,碰上松软的火山岩,一个上午就挖好一个树坑了,父亲就会心情大好。对陈统奎而言,那是一段挥汗如雨的岁月,一家人吃着地瓜饭,顶着烈日,一锤一锤打下去,一个暑假过去,全家人都被晒成“黑公”,这才有了一片荔枝园。

年来年去,荔枝树长大了,陈统奎也出色地考上了南京大学新闻系。荔枝一般种植5年就该挂果了,可是大学生陈统奎常常听到村里人抱怨,这些新种的荔枝园只长个子不长果,全村只有少数果农的荔枝如期开花结果,不过大小年现象也非常明显,小年的时候全村几乎没有什么产量。那时,村里人常常自叹荔枝管理技术落后。可是,今天看来,根本不是管理技术问题,是火山地区缺水干旱。夏秋是海南雨季,冬春是旱季,火山地区因为没有水利灌溉,荔枝开花前总是遇上旱季,当然开不出花来。有些年份,风调雨顺,冬天来雨充足,那第二年便是荔枝丰收年。为了抗旱,有些果农便自己动手用火山石筑水池,再用水泥浆封口后储水。不过,大旱之年,水池里的水也会被蒸发干净,不顶用。

大学毕业后,陈统奎当上了一名记者,他也没太关心家乡的事情。从2006年起,他每年回家乡海南岛参加博鳌亚洲论坛,顺便回家看看。村里的长辈年年都跟他念叨,能不能设法让政府资助村里挖一口灌溉机井。直到200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陈统奎联想到博学生态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于是提笔给海口市委书记陈辞写了一封信。奇迹就这样发生了,陈辞书记批示下来,半年后一个高高的水塔就屹立在博学村口,从火山岩中抽出来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荔枝园,从此告别了“看天吃饭”的时代。

在市委书记批示的鼓励下,当年陈统奎开始返乡,他一边当记者,一边带领村民创建博学生态村,在当地政府和外界力量的帮助下,修了海南岛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建了一栋新的文化室,他还请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提写了“博学生态村”5个字。2011年,陈统奎在当年和父亲挖树坑的那片荔枝园盖了一套民宿,这是海南岛第一间真正意义上的民宿,叫“花梨之家”。如今,春节前后来花梨之家民宿,可以欣赏漫山遍野的荔枝花;6月份来,则看到满园荔枝红透,体验踏在火山石上摘荔枝的乐趣。

2012年那年,陈统奎遇上了新问题,博学生态村开始出现荔枝大丰收的情景,一年几十万斤的产量,果农除了拉到镇上卖给小商贩,毫无其他销售通路,价格一泻千里。参访台湾、日本有机农业归来的陈统奎,决意带领博学生态村果农迈向有机农业,从惯行农法的“红海市场”中冲出来,通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海农好农夫市集等平台,与都市消费者交朋友,并通过他们的共同购买来支持果民转型生产有机荔枝。

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对的。2013年,仅仅通过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合作,2个礼拜,“火山村荔枝王”就有了40多万元的营业额。博学生态村良心生态的“火山村荔枝王”从此开始拥有一群支持有机农业的粉丝。又一次受到鼓励的陈统奎开始把城市中产阶级社群营造当成核心工作,并在上海万科2049社区开了友人家茶生活馆,日常化地进行社群营造工作。

2014年6月,来自博学生态村的“火山村荔枝王”,将走向更多都市家庭。

小鹰兄弟卖荔枝

花梨之家民宿的经营者是陈统奎的二弟陈统夸,他毕业于北京吉利大学。2011年,陈统奎派陈统夸到台湾桃米生态村接受了为期2周的专业培训,2012年又让弟弟报名参加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小鹰计划,这是一个为期一年的新公益精英培训项目。

大学一毕业就返乡管理民宿的陈统夸,经过两期专业培训后,慢慢接受了乡村创业的艰辛与节奏。一开始,他先与哥哥一起,搞了个“火山村家蜂”品牌帮村里的养蜂专业户卖荔枝蜜,透过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和淘宝店来销售,一下子成为明星级产品。2012年,他又与哥哥一起帮果农卖“荔枝王”,没想到又卖火了,发货时段,忙都忙不过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又一位返乡青年出马了,他叫陈同尧,中专毕业,是陈统奎的堂弟。2009年陈统奎创立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时,他便是核心成员之一。不过,当陈统奎邀请这个堂弟一起来推动有机荔枝时,被他拒绝了,理由是“不相信能做出有机荔枝”。陈统奎没有选择用言语来说服他,而是如法炮制,让他报名参加2013年小鹰计划。

在小鹰计划的培训中,陈同尧参访了北京小毛驴市民自然农园等有机农场,体验了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消费者们对有机食品的热爱,并到香港参访了环境保护机构,眼界和理念一下子就到位了。2013年“火山村荔枝王”销售,陈同尧二话不说,落手落脚去做,三兄弟一起创造了2个星期40多万元营业额的初战成果。“小鹰兄弟卖荔枝”的故事从此在小鹰计划学员中传开来。

非物理返乡的陈统奎在上海做社群营造和市场推广,物理返乡的陈统夸和陈同尧在家陪伴果农,全程监督果农按照“约法三章”管理荔枝园,即不用除草剂;不用化肥;只能用低度低毒农药。如果发现农户违反“约法三章”,立即解约。为都市中产阶级消费者提供良心生态的“火山村荔枝王”。3个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加上8户果农,一起迈出了非常可贵的步伐,奋力迈向“有机荔枝”。陈统奎坦言,5―10年内,博学生态村的“火山村荔枝王”还做不到“有机荔枝”,但他们要求果农“用良心做事,卖生态荔枝”,先从无公害荔枝做起,慢慢转型。

陈统夸买了一个单反相机,天天跟着果农进荔枝园,在微博和微信上直播荔枝王生长过程。与此同时,陈同尧则忙着与厂商联系定制荔枝王礼盒。陈家三兄弟卖荔枝,只卖礼盒版,因为量大,果农们根本无法做更多分类打包,而且每天出岛的几千上万斤荔枝必须在上午10点之前送到海口美兰空港,才能保证把当天的新鲜荔枝送到北京和上海两大发货中心。如果消费者自己到空港提货,或者到北京、上海等提货点提货,他们可以吃到当天的荔枝。拼新鲜,拼美味,实际上就是拼时间,陈统奎邀请消费者一起来与时间赛跑,鼓励大家自己上门提货。

如果你在上海的话,陈统奎则邀请你到友人家茶生活馆提货,他很乐意一边泡茶,一边跟大家分享他的“荔枝情结”。陈统奎因为返乡创业,2014年3月底,他被哈佛大学去演讲。在波士顿,陈统奎分享了他带领家乡农民做“有机荔枝”的艰难转型,美国人听了都竖然起敬。

做有人情味的买卖

2014年3月8日,一群来自海口市区的小伙伴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陈统夸的导览下,走进荔枝园,欣赏蜜蜂飞舞下的荔枝花盛景,仿佛置身于一个“蜜蜂共和国”。

从花期到采摘,博学生态村荔枝园都对外界开放,陈统夸都是当仁不让的导览员。这种开放,一方面让都市家庭体验农事;另一方面,陈统奎还有一个用意,他希望这些外来人一起监督果农,让他们知道“我在做,人在看”,同时借此建立果农与都市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与互信。

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是陈统奎在研究台湾和日本有机农业发展历程时发现的一个共同特点,其好处是,有了情感便容易建立互信,而情感和互信是生产者迈向有机农业非常重要的基石,甚至是动力源泉。有了情感,变成了朋友,果农在卖荔枝的时候,他就会拷问自己的良心。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子就是农民的尊严。反过来,都市消费者因为知道果农转型做有机荔枝的辛苦,他们也乐意花比一般市场价位高的价格来买“火山村荔枝王”,表示他们对果农的信任与肯定。

“做有人情味的买卖。”这是陈统奎的价值观。

2013年6月,北京望京6里地健康生活馆,,一位生活馆的老熟客来店里买东西,看见这里是“火山村荔枝王”的提货点,他试吃后,强烈要求购买。不过,店主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因为店里的这批货都“名荔有主”了。但这个客人就是要买,店主架不住他的请求,就卖了一份给他。付钱后,他又提出再买3份。这下子,店主坚决摇头了,请他预订下批荔枝,客人最后痛快地订了10份。陈统奎狠狠地表扬了这位店主,称赞她做了一笔很有人情味的买卖。妙就妙在,她没有断然拒绝客人真诚购买的心意,但同时又照顾了其他预订者的利益,最后还做成了大买卖。

淘宝店的爽快退货也体现了陈统奎这个价值观。2013年,除了北京和上海有冷链物流快递,其他城市陈统奎选用了顺丰快递试验。在淘宝上预售荔枝时,陈统奎便提醒客人,荔枝不易保鲜快递有风险了,但非北京上海的很多客户还是很想吃“火山村荔枝王”。结果,不少客户收到荔枝时,荔枝真的不新鲜了,问题出在快递公司因为水果季货多跑不动,压货了。陈统奎给弟弟陈统夸下令,这些订单全部退款,同时给客人赔礼道歉。尽管如此,陈统奎在直接跟客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客人的沮丧心情,他们因为吃不到新鲜荔枝王而不开心。

“我们太爽快退款也无法让这些客人开心起来,我的心情也很不好受。”陈统奎说。

2012年8月从南风窗辞职后,陈统奎在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任副主任,过上“半农半研究员”的生活。返乡创建博学生态村,卖家乡的荔枝,这就是陈统奎的“半农”。对他来说,卖荔枝不是在商言商式的生意,那是他的“半农半研究员”的生活方式组成部分。

夸家乡的日记篇2

关键词:召夸镇;森林防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1302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我镇对林业投入不断增大,林业工程建设势头强劲,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资源总量激剧增长。而与之俱来的林下植被日益增多,火险等级不断提高,防火难度日益增大,已严重危及林区生态安全,现就召夸镇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简要论述。

2 召夸镇概况

召夸镇位于陆良县南部,东邻师宗县雄壁镇,南连泸西县金马镇,西与石林县圭山镇、西街口乡接壤,北与本县的马街镇、龙海乡相连。全镇辖新庄、召夸、小坝、果河、水塘、他官营、大栗树7个村(居)委会,26个自然村,总人口32844人。国土总面积186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3%。林业用地面积102081亩,其中生态公益林69969亩、商品林32112亩;生态公益林占全镇林业总面积的69%,活立木总蓄积231810 m3;树种主要以华山松、云南松、栎树、水冬瓜、圣诞、麻栎等为主;森林覆盖率30.17%,主要森林类型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针叶林。

3 影响召夸镇森林火灾的因素及特点

3.1 火源因素

召夸镇森林火灾主要以人为火源为主。①非生产性火源略高于生产性火源;②生产性火源以野外吸烟、烧火取暖、上坟烧纸等乱丢火种为主;③生产性火源以烧秸秆、烧田埂、烧火土等生产用炮火为主。

3.2 时空因素

召夸镇森林火灾的时空变化较大。一是森林火灾的日变化。在一天24小时中,6~10时气温不断上升,相对湿度逐渐下降,风力增大;10~18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相对湿度最低,风力最大的时段;18~21时气温逐渐下降,相对湿度回升,风力减小;21时到翌日6时,气温低,相对湿度最大,风力最小。气象因子的日变化规律说明,10~18时是发生森林火灾的高峰期,灭火也最能困难。二是森林火灾季节的变化。召夸镇7个月的森林防火期内,冬季火灾少于春季,12月至翌年2月火灾呈上升趋势,3、4月为一年中发生火灾的高峰期,林火发生率占90%。

3.3 气候因素

召夸镇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干夏湿区,春暧干旱、降雨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5℃,年均降雨量1042.2 mm,降水集中,雨季在5~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1%,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降水量约占19%。常年以西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4.60 m/s,年均相对湿度74%。一旦发生火灾,蔓延快,火势大,难扑救。

3.4 林情因素

召夸镇森林类型主要以华山松、云南松为主,其次是华山松-麻栎、旱冬瓜―云南松、灌木―华山松、禾本科草类―华山松,针叶林、栎类等组成的易燃树种,森林易燃性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该镇大力发展人工造林,造林初期,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初植密度过大,加之后期经营管理粗放,使得树林下层枯枝相互交错、林分密度偏大,荆棘丛生,一些易燃的落叶、悬钩子、火棘夹杂。其次是多年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林区杂草丛生,部份藤蔓与树相互牵引在一起,尤其是近几年的连续干旱使林区腐质层增厚,可燃物增多,给全镇的森林防火工作增加了难度。

3.5 地形因素

召夸镇东邻师宗县雄壁镇,南连泸西县金马镇,西与石林县圭山镇、西街口乡接壤,北与本县的马街镇、龙海乡相,连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坡向各异、地貌复杂,发生山火时易形成过境火和陡山火灾,扑救十分困难。

4 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从林区情况看

林区中山峦叠障,沟壑纵横,林区小路较多,生产用火频繁,巡山人员很难杜绝火种上山,再加之林内有大树,下有杂灌,一旦发生森林火情,极不容易及时发现。

4.2 从护林员情况看

(1)护林员大多为就近农民,农忙时森林防火便出现脱节现象;(2)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管护人员大多老龄化;(3)工资报酬较低,人均年收入不足0.5万元,且常年以山为家,以护林为业,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致使工作积极性不高。

4.3 从火源管控情况看

(1)群众性用火习惯根深蒂固,烧荒、烧田埂、烧火土等农事用火屡禁不止,加之“清明节”上坟这一独特习俗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使得管理火源的难度增大;(2)护林员管理大多习惯在林区内看护林木,对林区边缘的火源管理不到位;(3)由于该镇相邻的县、乡镇较多,过境人员多而复杂,给火源管理带来较多难度。

4.4 从打击处罚情况看

(1)火灾查处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力度不够,森林火灾大多数发生在偏远的林区,往往取证极其困难;(2)处罚对象的特殊性影响案件的打击力度,有的处罚对象十分贫困,无法兑现罚款处罚;(3)痴、呆、傻等弱智群体引发的森林火灾,对肇事者不好打击。

5 对策措施

5.1 科学制定扑救预案

制定防火预案必须分重点林区和经常会出现火情的林区来制定,在制定预案前必须深入林区踏查,充分了解各个地块的地物、地貌和林区中的道路及周边村寨情况,然后根据各个林区的线路、地物、地貌等制定相应的扑救预案,并根据制定的预案进行必要的演练。

5.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火意识

(1)采用重点宣传与面上宣传、流动宣传与固定设施宣传、经常宣传与典型案例宣传相结合等手段,在重点林区、人员集中地、学校等区域,采取召开群众大会,书写标语,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和学校教育等形式进行宣传,让森林防火法律法规、森林防火常识进农村、进家庭、进林区。(2)在中小学生内开展森林防火宣讲活动,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宣传教育,做到学生与家长口口相传,形成 “人人防火、树树平安;时时防火,国泰民安”的森林防火氛围。(3)针对春耕时节生产性用火的状况,利用宣传车每天下到村寨、驻林区单位、人员集中地、集市等地宣传,强化人们的防火意识,转变人们要我防火为我要防火的观念。

5.3 加强火源管理,防止用火跑火

面对林下可燃物成倍增加、春季农事生产用火频繁、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加大的严峻形势,党委、政府要突出预防和严管火源为重点的工作思路。(1)制定党政领导每天带队巡山检查制度,并层层签订责任状。每天党政领导带人巡回检查村委会、村上值班情况,护林员、设卡员到位情况及野外用火情况,做好登记,年底进行考核。(2)村委会、自然村、林业站加强对对林区或林缘、危险源的排查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防范,及时清理周边可燃物。(3)在重点林区、重点路段、岔路口增设火源检查卡,对过往及入山人员进行检查登记,收缴火种,确保把火源控制在林区外。同时把护林员从林区内下移到山脚下的主要路口和林地边缘,将看护重点由看护林区内的树木变为守住路口,管死火源,扩大管护范围,提高看护效果。(4)在清明期间,在进山口、墓葬集中区重点巡查防范,要求坟主文明祭扫,不准在坟上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做到盯住点、管住火、看住山、护住林。

5.4 建设边界防火隔离带,严格控制境外火

(1)制定和组织实施外县、外乡镇边境森林防火联防协议,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座谈,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目的,最大限度确保边境不发生森林火灾;(2)在与外县交界两侧各开10 m宽,营建一条20 m宽的防火隔离带,对可燃物载量大、易产生飞火地段,采用计划烧除方法,减少阻隔带内地表可燃物,增加有效阻隔宽度;(3)在乡镇边境处,建设以木荷、圣诞为主要树种的生物防火林带,减缓出入境林火蔓延的速度和强度。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沿山脊、疏林地带进行,防火隔离带设置于主风向垂直,首先找出林区的主风方向,在最前端与主风向垂直处开设第一条防火隔离带;设置位置为山脊向下或山谷向上处(该位置是植被较少区域,也是火势发展最慢区且火势最宜控制区域,在此设置防火隔离带可以有效减少风力作用);设置密度一般是结合林地实际和地形确定,长度控制在5 km以内,太长则效果差。

5.5 加强扑火队伍建设

(1)强化火灾扑救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扑火队员就机具使用维修、森林火灾扑救、安全避险等一系列森林火灾扑救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提高扑火队员的理论水平,为开展实战提供支撑。(2)强化扑火队员的扑火技能训练。对扑火队员进行扑火机具设备的使用维修等技能培训,使每名队员都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及维修技能。针对制定的扑救预案进行火灾扑救战术演练,以提高扑火队团结协作综合能力,增强队伍的整体战斗力。(3)强化森林防火防控布控制度。根据森林防火区域重点,对机具、车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划分包片区域、加大巡护检查力度,对重点地段进行死看死守,形成严密的防控体系。

5.6 强化责任,确保工作落实

要把森林防火工作明确到人,把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党政领导联系村委会、站办所长挂钩自然村,村委会领导包村,组长、党员包山头、包重点地块的森林防火工作格局,做到领导、职责、奖惩三到位。同时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镇指挥所与驻林区企业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村委会与护林人员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对五种人(痴、呆、聋、哑、精神病人)落实监护人,明确监护职责,要求监护人员看管好被监护人,严格限制其携带火种,看管好他们的活动,无特殊原因不得进入林区;形成层层考核,层层负责、层层监管的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考核机制。

6 结语

虽然完全杜绝森林火灾是不可能的,但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强化,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召夸镇人民政府.召夸镇年鉴[R].召夸:召夸镇人民政府,2014.

[2]伏建存.陆良县林业志[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2008.12.

[3]云南省林业厅.云南林业改革开放30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吴自富.森林防扑火专业队伍的组织与建设[J].绿色科技,2015(10).

夸家乡的日记篇3

是不容忽视的驱动因素之一。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官场“数字造假”曾经备受争议。然而,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了解到,有的企业也悄然爱上了“数字造假”,并通过夸大目标、夸大投资、夸大业绩的“三夸”方式,衍生出“企业出数字、数字圈扶持”的不良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企业热衷“数字造假”的背后,迎合个别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需要,是不容忽视的驱动因素之一。

夸大目标:圈名圈利的“终南捷径”

四年前,一个年产值200多亿元的企业提出“千亿工程”计划,即到今年要实现产值1000亿元。这一“宏伟蓝图”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将这家企业列为重点扶持企业,分管领导一年内召集近20个部门在这家企业召开了5次现场办公会,各部门纷纷表态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这家企业支持。

但实际上,截至2016年底,这家企业产值虽也实现了较大增长,但与千亿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先把目标往大了吹,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最终目标完不完成无所谓,反正没人追责,但现实得到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业内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一家通过“数字造假”成功上市的农业企业,刚上市又“故技重施”,抛出了“4年内年销售收入翻三倍、平均年税利增加6倍”大博眼球的计划。然而,这家企业名不副实的做法很快被戳穿,并酿出一起轰动全国的股份造假事件,最终以政府和社会付出沉重代价、企业法定代表人锒铛入狱收场。

地方政府被有的企业吹嘘的目标蒙蔽而最终造成损失,也并非仅此一例。

中部某省一名已落马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就曾被一家企业吹嘘的目标所吸引,在没对这家企业的投资及生产实力进行实质性考察的情况下,就代表开发区急匆匆地与企业签订了《投资合同书》。

这名官员事后坦承,由于被这家企业吹嘘的产能及目标蒙蔽,将其当作开发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引进,直到公司入驻后才发现,这家号称可实现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企业其实是一家“空壳”公司,除生产一些半导体储存器和太阳能电池外,投资合同中约定的高技术产品根本无力生产。但此前开发区已经以借款形式,将建设资金1.5亿元拨付给这家公司,最终致使国家遭受1.49亿元的损失。

有专家表示,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冲动,制定一些宏大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故意夸大目标,以便通过蒙政府实现“圈名”“圈利”目的,正成为某些企业心照不宣的捷径。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孟立联表示,企业都有一种心态,即规模越大,政府就越重视。故意夸大目标,以此赢得政府的扶持,已成为一种需要注意防范的不良现象。

夸大投资:政绩工程的“衍生产物”

夸大投资是有的企业搞“数字造假”的另一种形式。记者调查发现,与夸大目标“圈名”“圈利”不同,企业夸大投资有时也有其无奈之处。

采访中,一位电子信息行业研究人员透露,前两年,他带着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回到家乡,准备投资5000万元建一个工厂,他感觉能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然而,在与当地招商部门的沟通中,对方却希望他将投资额改为5亿元。

“招商部门的人直言,这么小的项目,领导不会重视,对他们来说也没多大意思。他们委婉提示我,可以先把投资额报高一点,最终能实现多少是多少。”这位研究人员说,因担心造假有风险,最终他决定放弃投资。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和政绩考虑,在招商引资和扶持企业中往往热衷于招大引强、扶大扶强。企业要进入政府的视野,必须具备相应的规模和知名度,因此“大吹大擂”有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某地级市工信委负责人就说,政府青睐大企业、大项目,因为它们能够带来更多GDP和税收,产生政绩。而且,就算不能带来GDP和税收,也能产生“眼球效益”,吸引上级领导关注。

“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地方领导都要带上级领导去看‘亮点’,而‘亮点’就是大企业、大项目。至于这些企业、大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领导大多不会过问。”他说。

记者在某工业园区看到,为迎接上级领导检查,园区内的企业资料展示板上,各项目投资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然而,园区负责人坦承,这些数字里有“水分”。比如,其中一家协议投资7000万元的企业,实际投资额只有700万元左右。

一些企业还盯住政府的这种心态,催生了一些以小博大甚至空手套白狼的骗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案例:某家在业内毫不知名的光伏企业,处处打着投资数十亿元、建设千亿产业园的幌子,短短2年内就在全国多个省份建设了8个生产基地。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其产能将超过全球光伏企业的生产总量。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连公司注册资金、厂房建设资金等都要向地方政府拆借。在其与某地方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里,记者看到,作为落户条件,当地政府不仅需先垫付500亩工业用地出让金和高标准厂房建设的资金,还要向其提供1.5亿元借款。而由政府出借注册资金、垫付土地出让金和代建厂房的项目,自首期项目建成后即处于停产状态。

夸大业绩:“互惠互利”的“数字泡沫”

记者调查l现,由于企业与政府各有所需,尤其是在企业业绩数据方面,甚至能为双方制造共同的“光环”,企业的“数字造假”和政府的“政绩工程”就常常形成某种“互惠互利”的默契。为此,一些地方政府明知企业在夸大数字,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报多少,政府就信多少,甚至主动要求企业虚报、多报。

中部地区一家企业去年前三季度税收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看起来经营状况不错。但是这家企业负责人告诉《t望》新闻周刊记者,交税增加的原因在于企业虚报了利润,但是这样做也不吃亏。帮助地方完成一些统计数据任务后,可以享受一些以优惠政策名义给予的税收返还或者融资支持,“都不吃亏”。

在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增长这个共同的目标,官员和企业家往往结成“增长联盟”。而联盟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刺激权力寻租和政治庇护行为的发生。

一位制造行业的企业家谈到,为了塑造地方经济发展很好的假象,当地政府主动“下达任务”要求他们多用电,把用电量拉高,用电完成好的有补贴。“为了完成任务,有时不生产我们也开着机器。”这位企业家说。

记者调查发现,在政企默契的“理想状况”中,企业将通过配合地方政府获得更多扶持,而地方政府则由此得到更多政绩、更大政治晋升概率。但如果操作不好,企业与政府将陷入恶性循环下的“互害模式”。

“成也数字,败也数字。”虚假的业绩,虽然让一些企业看起来很风光,但只要是脱离实际的假象,最终都会破灭。一位在农业产业领域拥有诸多光环的“明星企业家”告诉记者,企业一开始做得还挺好,但是当地政府认为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给项目、给资源将他们树立成典型,推着企业“快跑”。

夸家乡的日记篇4

但他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仍一直鼓舞感动着中国。

今天的中阳人焕发夸父追赶超越的勇气,齐心协力投身转型综改事业,

必定会把更加祥和灿烂的阳光握于手上,化为千门万户的共享。

“中阳是一个发展迅猛、极具潜力的经济新区。”

以“中阳”两字为地名,应当是先民们的睿智创意:“如日中天”!

这里曾是赵国的中阳邑,自战国时期至今有 2200年的历史,是山西最古老的县城之一,中阳位于吕梁山脉中段西麓,物华天宝、风景宜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煤矿探明储量50亿吨,以储量大、品质优、埋藏浅而著称全国。

就山西及吕梁来看,中阳是一个发展迅猛、极具潜力的经济新区。

在实行转型综改之前,中阳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发展瓶颈,主要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不足,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基本上还是以低端开采和简单加工为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低于吕梁和山西平均水平。

中阳更认识到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找到了自身的一系列独特优势: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对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山西全面启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中阳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精神与物资力量。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对中阳的产业结构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中阳已被列入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大城镇空间布局的太原都市圈、吕梁“一市四区”规划,形成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差距与矛盾更是前进的动力。中阳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珍惜善用特有优势,学会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捕捉发展机遇,振奋精神、团结拼搏,通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中阳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奋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中阳综改试验工作的初步成效,表现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这四个方面:

产业转型,一是延伸煤炭产业链条。随着中阳钢铁升级改造项目、福裕煤化项目、桃园腾阳集团4000吨熟料及余热发电等项目的实施,逐步形成煤-焦-铁-钢-材-发电-供热,煤-洗煤-焦化-甲醇,煤-建材-发电,钢(材)-机械加工-拔丝(丝网)循环发展产业链;二是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新栽2万亩,丰产管理8万亩, 2012年底实现10万农民人均2亩核桃的目标;三是发展规模健康养殖;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促进经济转型,提升发展质量。

生态修复,一是围绕宜林荒山生态林全覆盖,实施两个万亩级生态建设工程;二是完成18公里公路的通道绿化,176公里的通道绿化补植补造和机械围栏;三是启动煤炭企业造林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面积500余亩;四是实施坝系工程,新开7座淤地坝、13座生产坝。

城乡统筹,一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投资3亿元,实施移民工程。

民生改善,一是在县城中加大对幼儿园、学校、医院的投资,启动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二是办好“十二五”期间“方便农民的五件实事",即每村办一所幼儿园、一个洗澡理发室、一条安装太阳能路灯的主街道、一座设备齐全的磨面碾米豆腐房、一个红白理事厅。同时,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

转型跨越,归根到底要靠项目支撑。作为中阳基础产业的煤炭产业,经过资源整合后,矿井总数由32对减少为16对,单井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末全县煤矿总产量将突破3000万吨。中阳县要求,每家煤矿至少要兴办一个煤加工项目,实现原煤不出县,全部就地洗选。

中阳钢铁有限钢公司是中阳乃至吕梁市的龙头企业。1985年,一名自小做过放羊娃、记工员、小铁匠的吕梁汉子袁玉珠,拿出多年积攒的15万元创办了一座炼铁厂。从这一次冒险开始,袁玉珠所创立的中阳钢铁壮大为十里钢城,成为吕梁老区人民自立脱贫的范本。

中阳钢铁有限公司集采煤、选煤、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发电为一体,为部级大型钢铁企业。中阳全县人口不过15万,而中阳钢铁就有一万多人。今后五年,公司将以建设"全省重要的品种钢生产基地"为目标,完成一系列改造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在农业上,中阳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转型综改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农业企业的政府性投资比例和科技投入。对核桃、蔬菜、小杂粮等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绿色生态项目等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全新的村企关系、村乡关系、县乡关系和村村关系,积极打造农业、农村转型综改示范县。

中阳实施资源转化“1+1”工程:一个煤矿必须建一个非煤企业或延伸项目,不建者勒令停产,不予批准和上报扩能扩界手续。此举意在围绕煤炭初加工,重组整合现有的洗煤、焦化企业。通过一次性买断、资产入股等形式,把产能激发出来,实现原煤不出县,并积极发展下游产品。煤炭企业要围绕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领域,规划建设非煤项目,推动煤与非煤产业的联动发展。

夸家乡的日记篇5

说起家乡,每个固守田园的人心中都会暖意洋洋;谈起家乡,每个打拼在外的人立刻都会心驰神往。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用笔动情倾诉着离愁别绪,尽情挥洒着爱意满腔。

听着演讲者对对家乡的赞美,看着他们眼中闪闪的泪光,也唤起我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畅想。

谁都有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闾阳镇兴胜村,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里盛产葡萄,远近闻名。良田百顷,养殖业兴旺。最近,一条爆炸性新闻传遍了家乡的大街小巷。辽宁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程奇迹般的选中了我们的家乡。这是百年不遇的大事,小小的村庄打破了冬日的宁静,顿时变得沸腾起来。街头巷尾,三个一群,两个一伙,都在热议这件事。人们欢欣鼓舞,喜笑颜开。

这真是:家乡是个好地方,葡萄飘香美名扬,

家乡就要大变样,农民也都住楼房,

国家政策暖人心,试点工程口号响,

齐夸党的政策好,一年更比一年前。

到那时:山美水美人更美,村强省强国更强,

家乡的未来不是梦,祖国的明天更辉煌!

啊!我美丽的家乡,身为你的儿女,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你我可爱的家乡!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夸家乡的日记篇6

一、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每天他们在这里要度过八九个小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惑等记录下来,定期在班级内分享交流,就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不可拘泥于课本作文要求,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校园生活,布置作业写作。如,《晨读趣事》可以写一写在早晨读书时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在学生化学实验课后趁热打铁,安排写作《一节生动的化学课》;可在学校运动会后,安排写作《夸夸我班的运动员》。这样的作文写作,应时应景,学生刚刚体验过,写起来内容自然不愁,教师在布局谋篇和详略处理上,作适当点拨,学生便找到要领,轻松写作。

二、家庭生活

妈妈的唠叨里有爱,爸爸的注视里有寄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双休日,与妈妈一起收拾房间,寒暑假,与家人一起劳动等,于是被家长误解,满腹委屈,有时又被家人的关爱包围,幸福不已。家庭生活是学生最富有情感的“资源库”,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体验琐碎生活中细微的关爱,可以布置《我爱我家》《风雨后的平静》《爸爸的眼泪》等作文,让学生练笔。

三、社会生活

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景、习俗。社会是个大世界,它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实践后,再尝试练笔。如,开展“家乡寻宝路”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美食特产等,从而写出《家乡三宝》《偶遇背包客》《最炫广场舞》《可爱的晨练老大爷》等多篇优秀作文。

四、自然生活

课余时间,学生总愿意三五个一组,七八个一群,骑车子到郊外玩耍,野外的青山绿树、习习凉风、淙淙小溪,让学生心情愉悦,自然拥抱了他们,他们爱着自然。春天的鲜花、夏日的阵雨、秋天的金果、冬天的北风,想写什么,就有什么。《家乡美景多》《我和鱼儿过周末》《这朵花,不敢惹》《秋天的云》《走在郊外的小路上》等优秀作文便是学生融于自然的成果。

夸家乡的日记篇7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于月仙,因在《乡村爱情》中塑造的“谢大脚”形象为全国观众所熟悉。其实,于月仙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本山传媒志愿者”,不管是在本山传媒与农业部科教司合办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公益演出的大篷车上,还是在铁岭本山民族乐团赴成都慰问抗战老兵、地震灾区学生公益演出的舞台上,都能看到于月仙的身影。郑州“刘老根大舞台”首场演出,于月仙再次作为“本山传媒志愿者”与郑州观众见面。本刊记者专访了于月仙,听听她讲述舞台后面的故事。

喜欢少林功夫,河南豫剧我也能唱上几句

记者:您以前到过郑州吗?对郑州有什么印象?

于月仙:我以前到过郑州多次,对这里印象很好,觉得郑州发展很快,特别是郑东新区,是我所见全国一流的新区。我到郑州基本上都住在郑东新区,环境舒适,交通便利,高楼大厦都很漂亮。河南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我很喜欢少林功夫,河南豫剧我也能唱上几句。我还记得看过一部叫《红旗渠》的电影,看后很震撼,真为河南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所感动。

记者:郑州“刘老根大舞台”开业时,您担任主持人与观众见面。

于月仙:最近几年,“刘老根大舞台”长春新剧场、泰安新天街剧场、哈尔滨新剧场的开业,都是我和邓小林主持的。我俩搭档非常默契,小林老师是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是姜昆老师的弟子,在《马大帅》中塑造了“吴总”的形象。我们两个都是非专业主持人,但我俩对本山传媒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俩的主持也得到了赵本山老师的认可。不管是新剧场开业还是本山传媒的公益活动,我和小林老师成了固定的主持人。现在只要听说本山传媒有重要的活动,不用等通知,我俩就主动地把档期安排好了。今年7月1日本来我要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但我收到刘总(刘双平)秘书于英杰发来的信息后,马上婉拒了朋友的邀请。能与郑州的朋友们见面,我非常高兴。

能演上“谢大脚”这个角色,有点偶然性

记者:《乡村爱情》在河南非常受欢迎,人们都知道“谢大脚”,您是怎么演上这个角色的?您的脚究竟有多大?

于月仙:我能演上“谢大脚”这个角色,有点偶然性。我是中戏毕业的,是演话剧的,我们的话剧表演强调夸张,高尔基曾经说过:“夸张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赵本山老师在影视剧创作中强调的是还原生活。这与我们话剧表演是两个路子,但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这两种表演风格也不是不可融合的,我一直尝试这两种表演风格的融合。

在赵老师导演的电视剧《马大帅》第二部中,我跑了个龙套,演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一共才11场戏。但我对这个角色很认真,自己跑到聋哑学校观察体验,学习手语,在拍摄现场也不说话,剧组里面和我不熟的人真以为我是“哑巴”。我的这个角色演得“很生活,不夸张”,赵老师对角色很满意,这为我们以后的合作开了一个好头。

2005年,我主演话剧《圣井》,有天赵老师到北京出差,恰逢我演出,于是他也去捧场,我老公张学松陪他看。看了一半,赵老师居然没有认出里面的主演是我,非常吃惊,自此才彻底认可了我的演技。看完《圣井》后的第四天,我接到了他的电话,说要拍《乡村爱情》,里面有个人物叫“谢大脚”,问我能演吗?我说:“赵老师你敢用,我就敢演。”赵老师没说多余的话,直接让我安排好手头上的工作,马上到剧组报到。

这是我第一次演东北农村大嫂的角色,为了把这个人物演真实,我故意增肥了10多斤,每天穿着萝卜裤,还让道具师傅特意准备了一双40码的布鞋,然后就出去晒太阳,把自己晒黑。说起这双布鞋,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太深了。我平时都穿37码的鞋,这次只能在鞋里塞上棉花,一穿就是3个月。由于鞋难找,坏了也没得换,连鞋底都掉了也不能扔,只好贴上胶带继续穿。现在大家都叫我“大脚”,但其实我的脚并没有那么大。

《乡村爱情》已经拍了8部,有信心把“她”演得更好

记者:《乡村爱情》拍了8部,还会有第9部吗?“谢大脚”还会继续演下去吗?

于月仙:《乡村爱情》已经拍了8部,是国内最长的电视剧,我们非常感谢观众对《乡村爱情》的关注。我觉得既然观众这么喜爱《乡村爱情》,那就应该继续拍下去。“谢大脚”在里面是个主要角色,我有信心把“她”演得更好。

记者:您刚才还提到您老公张学松,我们知道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于月仙:我老公和我是中戏同学,他上大学时就特别优秀,是我们班的班长。参加工作后,我主攻表演,他主攻导演。2014年他导演了电视剧《男人四十要出嫁》,播出时非常火爆。我老公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对双方父母特别孝顺,有时我演出很忙,我父母的身体又不是很好,我老公就花了很多时间去照顾。在我爸眼里,我老公和儿子一样亲,他俩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

我老公最近正在筹备新的电视剧,剧本打磨很久了,还在修改之中。另外我们正一起筹备两部电影。

拜赵忠祥为师学朗诵,参加公益活动乐在其中

记者:听说您今年参加了很多公益性的活动?

夸家乡的日记篇8

1991年,安徽、浙江、江苏三省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在与洪水的搏斗中,我亲眼所见的许多感人而又平凡的事迹,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应该怎样看我们的国家、民族,如何面对真实的人生……

——题记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境内巢湖的北岸,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祖祖辈辈伴着巢湖长大。巢湖水哺育了他们,却又让他们担惊受怕,每逢夏季雨水多时,人们为暴涨的湖水会冲垮湖堤卷走良田、房屋、牛羊而忧虑。今年的洪水,是百年不遇的,水发之时,我们正在学校读书,同学们为国家遭受的损失而焦虑,我更为遭受水灾的家乡而担忧。乡亲们是否能度过灾难?“广大党员干部在抗洪抢险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报纸上的报道没有减轻我心中的焦虑。我盼着期末考试快点结束,我的心已飞回被洪水围困的家乡……

7月1日,我终于回到了家乡,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望着浩荡无边、面积比平时扩大了近一倍的巢湖,我的心更加沉重。灾情比我想像的严重得多,人们在恐惧和忧虑的心情中与洪水抗争着。

我回到家的第二天,大雨连绵不断,湖水猛涨,水位与堤边的距离只有一尺,怎么办?坐守待毙,还是奋力抢险?疲惫的人们心中顿时充满恐慌。村党支部立即召开碰头会,决定组织所有的人力和物力奋力抢险,不惜代价保住圩堤。

全村只有500多劳力,而圩堤却有七八里长,而且是巢湖北岸,南风一起,掀起的巨浪重重地拍打着高出地面一丈多的圩堤。谁都明白圩堤一旦被冲毁将意味着什么。为了生存,乡亲们一天天与洪水搏斗着。7月6日上午,我和村民像往常一样在圩堤上挑土,加宽加高圩堤。这时天空布满黑云,微微的风吹着浪沫,湖水轻轻拍打着圩堤,巢湖如一头喘息休养的野兽,准备再一次扑来。几天的紧张忙乱之后,这时的寂静却让人感到害怕。人们紧张地忙碌着,打树桩,挑土,人们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

下午2时许,一阵凉风吹过,紧接着天上乌云翻滚,西南风越来越大,湖水鼓动着,很快一丈多高的巨浪翻腾而来,整个巢湖咆哮了。

圩堤上的村民开始慌乱了,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人说:“反正圩堤保不住了,还是各自回家搬东西吧。”有人说:“风越刮越大,肯定要破圩了。”圩堤上一时混乱起来。这时,忽听有人大喊一声:“谁在胡说八道!站出来!”村党支部书记朱自成双目圆睁,“谁再胡说,我就把他捆起来!鲍忠厚(村长),你带50人到西南圩挡浪。鲍启进(村委),你带20人到新沟埂上砍树,把树枝拖到圩上来。剩下的人,女人挑土,男人跟我下水挡浪!”说完,朱书记率先跳入水中。

望着那张普普通通的挂着庄稼人特有的憨厚的脸,猛然间我觉得自己应该相信他!人们应该相信他!

在朱书记的指挥下,大家恢复了秩序。我跟着大家跳到水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抵挡巨浪的冲击。虽是夏天,水仍凉得很,浪卷过来,夹着泥沙盖过头顶,浪退下去,人们满身满脸都是泥浆,一不注意,人就被浪撞到堤上,又被第二个浪卷回水里。一个大浪把我打到水里,大伙把我救上来,乡亲们笑着说:“大学生,滋味怎么样,不比念abc吧?”我暗咬牙关,心想:“一定要坚持住,不能让乡亲们笑话!”

天渐渐黑了下来,风丝毫没有减弱,天又开始下起小雨,风夹着雨,抽在人们脸上、身上。大家已是精疲力竭,但再也没有谁提回家,这时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保住圩堤!到了夜里9点多,风终于停了下来,湖水大声地喘着粗气,如一头撒足了野性的牛渐渐平息下来,圩堤奇迹般地保住了。

可是,老天爷并没有让人们喘一口气。7月7日,一场少见的大雨把天地变成白花花一片,湖水迅速上涨,新加固的圩堤开始渗水。最初是一小股细流,慢慢地越流越大,突然,一段一丈多长的圩堤出现了几条裂缝,然后开始滑坡,一寸,两寸,三寸……圩堤上的木板和树枝已经用完,情况万分紧急,怎么办?用人堵!只有用人才能堵住缺口。可是这太危险了,一丈多高的圩堤一旦决口,几分钟之内人都将被冲得无影无踪,不被淹死,也要被土埋起来。

圩堤上乱开了锅。女人哭喊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孩子叫着父母。人们骚动了,有的人准备撤离……“嗵!”有一个人跳到水里,又是他——朱书记!人们还在发愣,只听他声嘶力竭地喊道:“共——产——党——员,跟我往下跳!”只听“扑嗵!”“扑嗵!”一个,两个,三个,先是党员,后是青年小伙子,一眨眼功夫,30多人跳到水里,排成三行,用身体挡住缺口。

这声音,这情景,我过去只是在电影里、在文章里见到过,但并没有打动我,而今天,这一切就发生在我身边,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圩堤上的人们清醒过来了,妇女、儿童被疏散开,其余的人一阵忙碌,挑土,打桩,有的人从家里拆来门板,有的人抱来棉被……终于,滑坡被止住了!

我站在水里,同身旁的朱书记开玩笑说:“书记,今天要是水把你冲走了,你就是烈士了。”朱书记说:“我可不想死,只是这个时候我们党员、干部不带头,谁又来带头呢?”我想谁都知道活着好,可这时我忽然明白人活着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危急关头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10日上午10点多,湖水终于无情地漫上圩堤,圩堤背面的土不断被水冲走,出现了决口,眨眼之间,大片农田被水吞没,洪水扑向村庄。

朱书记大声喊道:“赶快把村西几户的东西搬到高处!”我跑过去对朱书记说:“让我到村西头帮着搬家吧!”“你家地势也低,还是搬自家的吧。”我笑笑说:“书记,我们家穷,没啥东西,再说家里还有别人。”朱书记看看我,拍拍我的肩膀:“好,注意安全,不要被水困住!”

我们赶到村西头,洪水已经漫了上来,当我们把东西从最后一家搬出来的时候,水已经齐腰深了,刚从水里蹚出房子,背后的墙“轰”地一声倒了下来,我们吓得脸都变了色。

两个小时后,人群都撤到了高处。大家茫然地望着滔滔洪水沉默着,抽泣着。几千亩绿里带黄的庄稼,几千亩养育了多少代人,一把可以攥出油的土地,还有那世世代代积攒,凝聚着几代人汗水的房屋和一排排果树……这一切,眨眼之间都化成一片……

泪水从那张由于过度劳累而黑瘦的脸上落了下来。朱书记嘴唇抽动着,他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终于,他嘶哑地说了声:“乡亲们,我无能啊!…”说完,他双膝跪在厚厚的黄土之上,双拳捶头,泣不成声…乡亲们还没有从丧失家园的痛苦中清醒过来,谁也没吱声,默默地看着朱书记。这时,村里的一位长辈走了过来,他搀起朱书记,为他擦了擦脸上的泪:“孩子啊,你是咱们的好干部!水火天灾,咋能怪你?”说完,他又走到我跟前,说:“小三子(我的小名),你是咱村的秀才,长了学问,没忘本,好样的!好好念书,将来可要为咱治治这满湖的水。”他又对我父亲说:“哪天小三子回去上学,跟大伙吱一声,我们全村去送他。没学费,大伙凑!”

我感到心中羞愧难受。自从考上大学,哪一天我不在庆幸自己跳出“农门”?想的是分配到一个好单位,找一份安逸的工作,我是不是想过多为别人做点什么?而对人们说的奉献精神不相信甚至怀疑那只是宣传而已。在洪水之中,我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却被人承认,受到夸赞,我忽然明白在自己身上原来寄托着那么多质朴而又殷切的希望!我不应该为乡亲们,为我们勤劳善良的人民多做点什么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危难之时,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一股股暖流注入灾区人民的心中。我的家乡在历史上曾发过三次大的洪水,民国二十年一场大水,全村44人死亡,几乎家家逃荒要饭。1954年发大水,政府发了少量的红薯干,乡亲们勉强度日,但无人死亡,来年开春,麦子丰收,乡亲们得以度过难关。这次发大水,政府每天每人供应0.5公斤救济粮,并送来大量衣被钱财,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村西的二大爷捧着政府发的救济粮和棉袄,感慨地说:“同是一场水,解放前的大水使我家破人亡,今天发了水,我却衣食不愁,还是共产党好啊!”

上一篇:小学庆六一主持词范文 下一篇:有关清明节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