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加工范文

时间:2023-11-19 18:45:47

农副产品加工

农副产品加工篇1

云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原特产农副产品、肉制品加工及销售业务,并着力发展集农副渠道配送消费文化节、产品贸易、农批市场经营管理于一体的“五维模块一县一品”产品线、节庆集市体验店、渠道配送、品牌定制/渠道专供等,为云南省农产品流通领堿的发展与进步,积极探索连锁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打造高原"全域农产品”的经营服务平台。

**公司以前瞻的视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及稳定增长的业绩,营建客户、员工、供应商、股东、政府、公众之间和谐发展的联盟体系。凭借丰富、安全、绿色的产品和专业、高效、创新的服务,公司以构建"**云品”品牌为战略发展的立意点,立足于高原农特产品消费服务的广阔天地,以人为本、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大型现代涉农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以“立足农、提升农、拓展农、跨越农”为导向,依托辐射全省市乃至全国的终端销售网络实体与电商平台的产业版图,发挥线上线下网络优势和规模效应,构建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品种、多层次、多模式的农产品绿色交易新体系,树立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建设以农副产品为基础,结合互联网为手段的“双线”展示和贸易平台。同时通过供应链金融、现代仓储物流网络做为配套,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农产品现代服务商业版图的战略目标。

农副产品加工篇2

关键词:丰县;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06-02

江苏省丰县位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黄金地带,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是苏北地区承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门户。“十一五”以来,丰县发展迅速,工业化正由初期向中期跨越,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丰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占据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与税收的“半壁江山”,在丰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分析探讨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及对策措施,对促进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集成延伸农业产业群、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实现苏北振兴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丰县自古农畜丰茂,物产富饶,有“丰熟可抵三洲”之誉,曾被评为全国水果生产10强县、秸秆养羊示范县、优质强筋小麦和高品质棉生产示范县、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特种蔬菜之乡,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1.1 产业规模明显扩大 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数为162家,实现销售收入44.36亿元,完成利税4.22亿元,已经成为丰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1.2 主导产业特色逐步形成 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链,并正逐步由初级产品的粗加工向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

1.3 企业布局初步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欢口为核心的现代优质粮食“强筋小麦”产区和“东南薹蒜,西北洋葱,南果北菌,蔬菜居中”的基本格局,主要果蔬类农副产品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度相对较高。同时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布局按照产业大类逐步向通达性较高、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丰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兴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集聚,产业集聚度有了一定的提升。

1.4 龙头企业支撑发展 通过引进、培育等多种有效途径,已拥有以佳合、昌盛、盛昌、冠华、六和、君乐宝、利华、润穆为代表的骨干畜禽加工企业,以安德利、湖滨、同发、绿海、旺达、佳丰、新胜为代表的骨干果蔬加工企业,有效地支撑着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拥有600个以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3万左右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了多个颇具特色的专业批发与交易市场,有5 000多名经营业主参与畜禽及其产品的购销、流通,果蔬加工、畜禽加工,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1.5 品牌效应日益呈现 到2012年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品已累计培育发展知名、著名、驰名等各类商标452件,其中“徐州市知名商标”10件、“江苏省著名商标”5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旺达”牌产品多次荣获省市奖,牛蒡菜、牛蒡酒、牛蒡茶、五行蔬菜汤等系列产品行销日韩,久盛不衰。“恒旭”、“众寻”牌鸭产品等也都具有较大的市场知名度。

2 发展对策与措施

实现发展目标,发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市场相对稳定等特点与优势,进而促进丰县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产业的发展基础,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2.1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是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具有支撑作用大,带动效应好的明显特征。要把扶持大企业发展始终贯穿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全过程。鼓励龙头企业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控股、参股,迅速扩张,壮大规模。推进龙头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龙头企业的集团化、连锁化运作;扶持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高速公路沿线、加工园区集中,形成加工产业区、产业带和加工园区的新型业态,培育示范型加工企业和加工产业集群,构筑区域优势。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培育有特色、有市场、有资源的优势企业,集中资源实行重点培育,打造行业旗舰。

2.2 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丰富的农业和农产品是丰县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要坚持“围绕加工建基地,建好基地促加工”的建设方针,按照“安全、营养、生态、高效”的建设标准和“基地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加工配套化”的发展思路,为重点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建设、扩建新建一批专用型、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重点是加快发展肉鸭、家禽、肉羊、奶牛、生猪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苹果、梨、食用菌、牛蒡、芦笋、山药、黄皮洋葱和大蒜等特色果蔬生产的标准化基地,生猪、奶牛、肉羊、家禽和优质果品、蔬菜、小麦、玉米等良种繁育与推广的专业化基地,小麦、玉米、油料等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基地。基地的建设要与食品及农副产品的布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生态化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

2.3 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特色品牌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从丰县区域特色出发,制定鼓励品牌发展的具体政策,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对分散的品牌进行整合,抓好优质特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将品牌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的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及省、市名牌,发展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大中型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办好丰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品牌营销策划和营运培训,加大名优农产品与食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对企业在营销网络体系等方面的投入给予必要的补助。

2.4 支持与完善基地建设 农产品基地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在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点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合理的利益分割机制,促进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结成利益共同体。主要路径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积极引导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基地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建立起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再生产各环节高度一体化经营。加大财政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给予必要的补贴。

2.5 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通过合作的方式健全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筑从地头―车间―餐桌的全程化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以优质特色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打造龙头企业+基地+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质量安全链条。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的覆盖全面的检测体系。对购买先进检测检验设备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

2.6 构建投融资体系 资金的缺乏是制约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必须解放思想,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坚定不移地构建符合丰县实际的投融资体系。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建设专业性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投资公司,作为政府发展的融资平台;以发展投资公司为主体,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出资人与管理层相分离的食品工业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创造条件由政府或银行联合其他机构(如大型企业、私人投资者)等设立主体多元化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基金,根据政府及银行担保的不同权限设定担保资金的额度,形成政府担保、政府借款和银行担保的贷款融资体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资本市场,加大重点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力度。与此同时,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济档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会同金融机构统一技术标准,界定信贷信用信息的征集、使用权限,引导并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信用环境。

农副产品加工篇3

1.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绩

2010年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工作,克服各种困难,负重奋进,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努力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1.1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加值突破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6%;乡镇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60万人,同比增长2.3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劳动者报酬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据测算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6%来自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8%;出口产品交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1.2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销售收入实现新突破

近五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15%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同时涌现一批带头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部级龙头企业34户,省级龙头企业356户,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品种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逐步形成了玉米、大豆、畜产品、特产品等龙型加工企业群,这些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已储备规模以上项目358个,有些重点项目已上马投产,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我省已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0个,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13个,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

1.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是我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开拓的新领域,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了城乡互动,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新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村容村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从整体看,与发达地区比,我省休闲旅游农业还处在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为了把这一新兴产业抓出成效,我们召开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推动了我省休闲旅游快速高效发展。目前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

1.4积极稳步推进,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系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阶段,发展势头不断增强,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在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10年我们协调有关部门起草了《吉林省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以省政府文件下发各地,有效的解决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难题。与此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征求并采纳省发改委等16个部门意见的同时,又征求了9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19个县(市、区)和30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意见,并与有关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形成《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尽早出台实施。

1.5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构建交流合作平台

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对外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100多家企业1000多个产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东西合作贸易博览会,同时组织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家带项目、带技术,赴广东、浙江、江苏、贵州、广西和北京等省(市)考察交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寻求合作方式。在此基础上,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美国国际天然及有机食品博览会和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有机食品博览会,在宣传推介我省农产品的同时,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际农产品市场,与部分国家客商建立了联系,与国外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为我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一定基础。为了加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对外交流水平,我们在对乡镇企业协会进行换届的同时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充实了省级协会的领导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引进资金425亿元,引进技术项目615个,是我们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效果的一年。

1.6稳步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通过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调动了各级政府抓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考核评定在以往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完善了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通过一个“杯”,统筹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促进“五个体系”建设,第一是特优新产品开发体系建设;第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第三是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第四是企业家队伍体系建设;第五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抓创业促就业,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发展。5年来我们积极协调落实乡镇企业扶持资金7400万元,共扶持项目343个。专项资金的落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额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相当于近五年来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额的总和。

1.7搞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蓝色证书”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经费,省与各市(州)、县(市、区)培训和鉴定经费按2∶1的原则来掌握,调动了各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去年已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6500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400人,5年来我们已完成“蓝色证书”培训65500多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4890多人,农产品加工业预警体系今年将投入使用,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基础建设工作,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和城市郊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培训示范基地,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培训各种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用技术人才。

1.8构建产学研联结平台,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实现新突破

积极参与了农业部适用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资源,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我省9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目前我省已有部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2个,新评选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5户,有3个专业分中心得到了国家近100万元资金的扶持。同时组织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省乡镇企业协会常务理事、理事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举办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论坛和技术对接活动,邀请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王守聪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甘士明会长等领导和专家亲临我省进行培训指导。

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客观地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有所增大。同时,我省农村二、三产业还存在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是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二、三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一些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仍占较大比重;三是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三产业发育滞后。在产品结构上,一般性产品、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多,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在企业结构上,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深刻认识抓好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认准发展路子不改变,紧紧把握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任务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指标,全力促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快速高效发展。2011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自主创新、转变方式;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全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完成“1151”工程,即:到2015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建设完善部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5个,打造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建设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

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是: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8%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1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保持在260万人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明显加快;抵御风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为了全面推动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力实施“六大战略”措施,重点抓好“1151”工程建设,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高效发展。把大力推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今年和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的重点任务。

2.1实施“主导产业推进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要求,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今年和今后5年,在全省实施“1151”工程的过程中,认真抓好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百强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协调,争取尽早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在安排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上,继续向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和百强示范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一定规模、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吸纳农民就业和增收作用明显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四是大力实施特色品牌带动战略,重点打造和重点培育名牌产品。对众多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将做大品牌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有规模、有市场、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实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推进。五是谋划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项目,在已有省级项目库的基础上,各地要根据实际,增加新兴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后劲。

2.2实施“传统产业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政策,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快推进全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今年和今后5年,在全省实施“1151”工程过程中,整合资源,培育创建农村二、三产业百户企业集团,推进有关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有关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将根据新的形势,结合“1151”工程增加两项新内容,一个是扶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另一个是科技创新项目。三是继续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

2.3实施“新兴产业开拓战略”,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升

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规划。要在搞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从规划入手,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实施“1151”工程过程中,把规划建设5个部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打造5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和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作为重点,以点代面,协调发展。二是创造环境。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完善服务。要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务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视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上加强服务。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好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星级评选工作,全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四是创新机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旅游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2.4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农业部东西合作工程,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对外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在省级项目库中精心筛选,推出一批项目,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由单一开拓传统市场,向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全面开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在对外发展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在美国、法国巴黎和德国克隆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合作上,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南资北移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交流合作。

2.5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经费,今后省与市(州)、县(市、区)培训和鉴定经费仍按2∶1的原则来掌握,分层次搞好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系统职工和企业家的培训工作。一是继续扎实推进“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逐步将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开,培训更多的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管理人员和职工,2011要年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1万人以上。二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围绕粮油、特产品、畜产品行业的需求,开展好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要求,推动企业开展“技工工程”提升行动,认真抓好高级工及技师的培训与鉴定工作,2011年全省要完成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任务1万人以上。同时要搞好农产品加工业预警体系建设,并且进一步完善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工作。

2.6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农村二、三产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农副产品加工篇4

关键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中心

作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的支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效地解决了城市蔬菜、肉禽、鱼虾等农副产品的供求矛盾,不仅对保证和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流通和消费,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很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存在较多问题,如管理粗放、秩序混乱、信息不畅、交通拥挤、影响市容、效益滑坡等,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适应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许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面临着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艰难转型。

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原有的集散、交易、中转等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开展净菜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建立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1、保证居民消费的质量和安全。农副产品作为每天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事关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药物残留和重金属残留、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残留、各种有害生物(病毒、细菌等)等残留超标,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净菜加工的“净”,一方面体现在要把农副产品清洗干净,另一方面体现了要通过产品检测,消除农副产品中各种有害物质残留的“隐形污染”,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

2、降低农副产品物流成本,减少农副产品流通损失。当前我国农副产品物流一般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等多个环节,而且在整个物流链条上,以自然形态或常温形态物流为主,未经加工、没有冷藏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

这样一方面,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中的泥土和残枝败叶等增加了农副产品物流的负担及其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没有加工和冷藏的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造成农副产品的流通损失。

物流配送中心的净菜加工和冷链配送,将有效降低农副产品物流成本,减少农副产品流通损失。

3、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据统计,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有80%的新鲜农产品来自超市。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改变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方便卫生、品质放心的净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真正追求,净菜已成为人们膳食消费的新趋势。据报道,上海、杭州等地市民进入超市购买净菜已占很大比重,马路市场、无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越来越少。

4、是农副产品市场调整经营,多元发展的要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农副产品出现了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居民消费相应地逐步呈现出“品种多样化、品质绿色化、购物方便化、食用保健化”的消费趋势,农产品销售超市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传统以摊位租赁为主的农副产品市场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居民对农产品消费方式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必须调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其农产品品种全、覆盖面广的优势,注册商标,树立品牌,积极推行净菜加工、冷链配送。

通过引进检测、加工、冷冻、冷藏、包装等技术和设备,建立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在原来集散、贸易的基础上,形成净菜的加工、包装、配送、销售及进出口等又一个业务增长点,从而形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基地生产、市场交易、批发中转、净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利于形成“生产放心菜、买卖放心菜、消费放心菜”的良性大循环。

二、建立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

网络和信息优势。多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商品来自四面八方,经营网络遍及五湖四海,有的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点、信息点。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优势和信息优势,配送中心可以很快起步。由于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完善,信息灵通,因此开展农副产品加工配送,容易获得成功。

原材料优势。批发市场的商品来自全国各地,加上其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加工配送的原料如蔬菜、瓜果、粮油、副食、水产、肉蛋禽等,应有尽有,品种多达几百上千种。原材料丰富,品种多样,这是开展农副产品加工配送的另一个优势。

经营管理的经验。经过多年的爬摸滚打,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一般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市场管理运作经验,这为进入净菜加工配送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品牌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竞争和提升,很多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公信度和知名度,获得了周边广大百姓的认可,并逐渐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借助已有的品牌,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较快获得成功。

国家政策的鼓励。近几年,国家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方面制定了不少政策,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净菜加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方面也有较大扶持和优惠,开展农副产品加工配送的政策环境也很有利。

总之,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件既切实可行,又利国利民利市场的好事情。

三、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

依托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物流配送中心的原材料,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就地取材,或者来自于批发市场的生产基地。

原材料首先送到检测部门进行有害物资残留检测,不合格的按照规定处理或就地销毁。

检测合格的进入流通加工程序,加工成老百姓喜好的各种成品、半成品;或者分类后分别暂时存放到普通仓库、冷藏库或冷冻库,以调剂余缺、存储保值等。加工好的成品、半成品,若不能马上进入销售渠道,也要暂时存放到仓库中。

加工的成品、半成品,除了少部分用于销售展示外,绝大部分由配送中心自己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到终端客户如大卖场、连锁超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等。若渠道畅通,质量过硬,甚至可以出口到海外市场。

四、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方案

基于前述,给出一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大体规划方案。图2为江苏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简图,颇具代表性,本文就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该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包括综合办公大楼、加工区、配送区、检测区、仓储区、冷藏保鲜库、展示销售区、出口商品区、停车场和后勤服务区等工程,各作业区的功能及作业如下:

综合办公大楼是配送中心的管理和运作中枢,并入驻与物流配送相关的服务部门,以保证配送中心运作顺利。功能包括配送中心的管理运作部门、信息中心、结算中心、调度中心、监控中心等,入驻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公共服务部门。

检测区为配送中心所有要加工的原料提供检测,同时还承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常规检测工作。检测蔬菜、果品等的药物残留,检测肉类、鱼类的传染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如瘦肉精)等。

加工区是配送中心最主要的作业区,具有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其中分拣作业包括蔬菜、鱼类、肉类、果品、干货等的分拣,加工作业包括蔬菜、鱼类、肉类、果品的清洗、加工、营养搭配、货物分装等,包装作业则对加工好的成品、半成品等进行计量、包装、贴标签等。

普通仓库是用来存放未加工的干货或易保存物品的原料、加工好的干货成品、半成品等。冷藏保鲜库用来存放未加工的蔬菜、果品等的原料,以及加工好的蔬菜、水果、鱼类、肉类等的成品、半成品。

配送区则负责车辆调度、搬运装卸、货物配装、配送作业安排、配送路线设计等,把已经加工好的净菜产品或半成品等送达到终端客户手中。

展示销售区设有展示冷柜、LED大型电子显示屏与销售交易区。可提供无公害产品及加工成品的展示、销售交易及信息如政务信息、实时菜价变动信息等服务。

出口商品区主要为新鲜蔬菜、水产如螃蟹、鱼类、干货等的出口提供“一关三检”(海关报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疫)、集装箱拼装等服务。

停车场为配送中心提供停车服务。后勤服务区为配送中心提供后勤如保安、水电等服务。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资助(0613039200);河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2005-ZX-46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旭宏,毛海军.区域物流中心规划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2(1):95-88.

[2]李玉民.物流中心设施布置设计的方法探讨[J].物流科技,2005,28(9):97-100.

农副产品加工篇5

*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晋、陕、豫经济“三大角”的中心地带,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盛产多种农副产品,如苹果、柿子、油桃、杏、葡萄、大葱等,近几年来,随着农业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企业注册了一些带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商标,如:用在苹果上的商标有“都心喜”、“黄土高坡”、“稷王山争果”,用在柿子上的商标“蜜罐罐”,用在大葱上的商标“万泉”,用于农副产品加工的商标有:勇帆、可尔等,但农副产品商标主要存在着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商标使用堪忧,大多数商标束之高阁。*县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不少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都是与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或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农副产品在周边县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对开发特色品牌十分有利,但是真正使用并发挥其作用的几乎没有,有的商标注册后一直未用,一直闲置,如*县科丰实验果园,*年注册了“黄土高坡”、“稷王山争果”两个商标,均未使用过;薛朝一果农注册的“都心喜”商标,也没使用过,现人己去世,商标不知去向;山西*县果蔬开发中心注册的“万泉”大葱商标2001年注册后,虽使用过,但企业不景气;汉薛供销社*年在柿子上注册的“蜜罐罐”商标虽使用过,但使用量不大,随着供销社负责人的变动,新的负责人不知本单位有这一注册商标,目前更谈不上使用;山西省*县建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以蔬菜果品脱水加工,各种小食品加工,主要从事果脯加工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注册了“勇帆”商标,*年注册了“可尔”商标,均用在果脯加工上,近两年生产“勇帆”和“可尔”果脯2200多吨,企业虽然有了自己的商标,有自己的品牌,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利润低,今年基本上不生产,又与农户签订种植辣根合同,对辣根进行粗加工。

2、品牌意识不强,注册商标质量不高。随着农业生产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近年来尽管政府、工商部门在培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拉动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增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着“产品销路好,未必要商标”的观念,没有认识到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含金量,对注册自己的商标没有积极性。如:华荣果库是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果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国,并获得南美四国、泰国、毛里求斯的出口注册认证,我局曾多次深入企业帮助其选用注册自己的商标,但至今积极性不大。现有的农副产品商标中,没有一件地理标志的注册商标,没有一件知名、著名商标,更淡不上驰名商标。

3、档次品牌滞后。一个地方拥有商标数量的多少,特别驰名、著名商标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样,一个企业的商标驰名程度及其拥有数量的多少代表着这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产品质量、经营状况、诚信程度及其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情况,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某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对农产品来讲同样如此,如建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企业规模上不去,全年断续生产时间不足6个月,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周边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动作用,而且造成企业生产运行成本高,管理费用大,资金周转期延长的被动局面,使企业的品牌打不出去。

4、品牌战略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农产品特色品牌不仅是商标所有人自身的巨大无形资产,同时也是当地的巨额财富,怎样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这些无形资产,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是不可能缺少的。今年省、市工商局出台了创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激励政策,使商标所有人可以在创立品牌过程中“名利双收”,但我们与县政府分管领导汇报要求县政府出台奖励政策,未予批准,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显得力不从心,收效不大,在引导企业创品牌上,没有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5、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大。受传统农业经营理念和分散经营模式的影响,农副产品商标所有人还不能认识到商标的潜在价值,心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重经营或轻宣传,社会公众根本不了解,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品牌做强做大。

二、发展农副产品商标的对策

1、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引导农副产品注册商标是推动*县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有力举措,针对当前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商标意识淡薄、对使用注册商标认识不足的现状,对未申请注册的农副产品尽快动员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申请注册商标,并根据申请注册商标的类型,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商标申请注册效率,增加注册商标总量,在指导商标注册工作中,要把那些已形成规模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特定地理环境和特定人文因素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作为发展农业品牌的工作重点,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做到两抓:一是抓宣传。要采取印发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咨询、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宣传《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商标意识。二是抓引导。引导农副土特产品发展注册商标,引导富有地方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引导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2、择优扶强,争创知名、著名商标。目前,*县的农副产品注册商标不多,这与一个农业大县极不相称。为此要采取择优扶强、跟踪服务的办法来推动农产品知名、著名商标的争创工作,帮助企业加强商标自我管理,用好自己的商标,帮助企业开展争创知名、著名商标的准备、申报、推荐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积极推进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部门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因此,加强各级部门的配合,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农民及涉农企业进行全方位帮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帮扶。

农副产品加工篇6

**是个农业大市,现辖一市七县三区,辖区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0万,其中农村面积占90%,农村人口近550多万。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村市场消费,更好地服务三农,是我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以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大中型超市为骨干,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以遍布乡村的便利商店为结点,构建农村商业服务网络及市场体系的基本发展思路,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村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以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万村千乡”与“新网工程”等市场工程骨干作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家店”覆盖率、商品配送率、“一网多用”

等功能。供销社要进一步利用“新网工程”,发挥网点和运储资源优势,推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改造。争取用3至5年时间,基本形成县(市)、乡镇和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做到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村、农副产品交易进市场、物流配送快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巩固提高已建2351个“农家店”,50个配送中心的基础上,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90%以上,“农家店”商品配送提高到65%以上,不断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网多用”。做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较具规模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个县(市)政府所在地都有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超市及配送中心,每个乡或镇都有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连锁店,每个村都有连锁或规范经营的日用消费品综合便利店。

二、实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改造。我市现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近40个,占地面积近1000亩,年交易额近50亿元。我市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普遍存在“投资多元化,目标短视化,管理物业化,经营分散化,交易方式和经营设施老化”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市稼仙米业、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永强家禽批发市场、高河大王庙批发市场等,充分利用有关政策资金支持,改造升级已取得较好成效。批发市场要按照扩大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把贸易、加工、服务等结合起来,做到品种多、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效益优。逐步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检测、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极积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冷藏、低温仓储、专业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重视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专用仓储、码头和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区域辐射能力。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实施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

三、培育连锁经营骨干企业。通过改造、整合现有网点与新建网点相结合,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商品流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投资的连锁企业。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乡、村建设连锁店;支持连锁骨干企业以收购、兼并、合资、加盟等多种形式改造、整合农村现有商业网点;支持农村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联合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四、构建连锁配送服务体系。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思路,采取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坚持改造、整合及新建相结合,推动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区县及乡镇投资建设;支持基层供销社通过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的方式,统一纳入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连锁网络;鼓励民营、个体经营者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建设和改造。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市级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依托连锁经营骨干企业在区县建设区域型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现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建设具有物流配送功能的区县农资超市。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中心与乡、村经营服务网点对接,形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服务规范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农副产品加工篇7

关键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中图分类号:S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商品市场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

1.与市场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和市场体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按WTO规则新设立的法律、法规,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构架。加入了WTO后,我国又出台了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包括《反补贴法》、《反倾销法》《特殊保障条款》等。从1985年我国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到现在正在酝酿出台的《反垄断法》,表明我对市场体系建设管理走向成熟,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围绕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2.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或者说初具规模。商品市场体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也包括各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即包括现货市场,也包括期货市场以及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市场。这种新的市场格局就是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共同存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共同促进,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体系,而且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形成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去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接近5万亿,同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去年达到8512亿美元,整个商品市场形成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接的新格局。

3.商品市场现代化步伐加快。不论是批发市场还是零售市场,信息化正在逐渐改变市场存在的形式。用信息化改早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速度直至服务质量。新的流通理念被更多的市场主体所接受,成为各类市场一种新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生鲜农产品交易中引进很多的先进的交易方式,深圳布吉、山东寿光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二、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我们要加快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的建设主要是面对消费者,零售市场应该是引导农副产品发展的先导。美国80%的生鲜食品(农副产品)是通过超市销售出去的,我国目前这个比重还不到40%,农村的比重更低。连锁超市,食品便利超市,还有大型仓储式卖场等新型的流通业态,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降低生鲜食品的价格。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的建设,我觉得从新的业态应该抓起,如推广连锁超市这种形式,还有一部分是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菜市场。我国从去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了食品放心工程,当前虽然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有了不少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于居民购物比较集中的市场,应建立快速的食品检测体系,建立商品准入体系。其实市场商品质量的管理,秩序的管理要靠政府,政府不是只建市场,建立之后收取管理费,而不去实施管理。政府应当管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快速检测体系,食品的预警体系,食品的监督、监管体系,这些都需要及时地建立起来。

2.注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形式、交易方式的创新。从组织形式来看,应逐步摒弃当前的摊位制,面对面的低层次、比较原始的交易方式,逐步推行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统一结算,尽快形成信息互换机制、竞价机制或价格形成机制,引进场外对手交易,现期互换等其他交易形成,形成更现代化的商业交易体系。批发市场是批发商品展示的平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在交易过程中分离,在一定的时点和地点交融,特别是要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传统的物流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

3.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加快向上下游领域的延伸。向上游的延伸是指向生产的延伸,建立生产基地或供应商基地,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进场标准化生产流程,对农民进行培训,必须严格实行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重金属的含量控制,保证市场交易商品的质量,推进标准化提升交易水平。向下游的延伸是向零售领域、向最终消费者需求链的延伸,批发市场不仅交易,将来很大程度上要进行进入零售市场之前的加工,在初加工的基础上的细加工,专业加工和配送也应在批发市场实现。通过农副产品上下延伸,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生产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4.加快对农副产品市场体制的改革步伐。改革、改造传统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两重任务,一个是在国有批发市场产权的改造上寻求一条路,另一个是改革传统的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农副产品市场的改革已经开始,但是很多批发市炀有明显的国有化痕迹,产权多元化没有真正的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新的分配机制也未真正形成,对产权制度的改革是紧迫的任务。

5.加快发展农村新的合作组织。使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成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要积极发展农民的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为分散的农户服务。

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批发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市,大城市周围转移,面向消费群最大城市的批发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大、占地最多的市场。

2.产地批发市场越来越多地建立与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结合起来,与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结合起来,产地批发市场如果没有与农民生产相结合,就没有发展潜力。

3.远程、远期交易及期货交易等逐渐成为交易的主体。批发市场交易过程完成后,农副产品不一定通过市场运往销售地点,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也可能从农户生产地直接运往需求地。远程的交易、商流的扩大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加快批发市场的商流流转,批发市场信息流带动物流过程,成为交易的主要流程。

4.围绕批发专业市场可能会形成围绕专业化市场进行现代服务的经营组织,围绕市场进行的服务将更加细化、专业化,如物流服务,信息流服务,经纪人服务等派生出来分工的细化,专业化服务等。

5.随着竞价、拍卖、撮合等新的交易方式的引入,未来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会有相当数量的以拍卖、竞价为主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体系。

6.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的加深,批发市场外向度越来越高,会出现一批为进出口服务的外向型专业批发市场。

参考文献:

[1]包先建.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态的演变与基础条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朱信凯,雷海章.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调研世界,2000(06).

[3]黄冠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经济分析[J].大众科技,2005(11).

农副产品加工篇8

关键词:益阳;特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bstract:YiYa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Socialist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YiYang;and then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for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发展特色农业对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特色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以独特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和特殊产品品质的农副产品为核心,经过扶持、培育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对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发展农业经济

发展特色农业可以迅速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求农业生产现代化,实现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1.2扩大农民就业

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特色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深度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发展特色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释放了一部分劳动力,同时因为产业链的延伸和拉长又增加了不少就业岗位,进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就地就业。发展特色农业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环艺、畜牧、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1.3保护农村环境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按照“原生态、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思路,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改变农村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保护基本农田等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推行清洁生产,不用或者少用农药、化肥,避免污染耕地,降低土壤质量,从而确保耕地等资源的永续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对农村土地、水源、种子、肥料、药物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2 益阳市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

虽然益阳市现有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益阳茶厂等一批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31家,但是这些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差等不足。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农民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一体化服务实体少,导致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差。

2.2规模效应作用不突出

主要表现在特色农副产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集中连片发展规模,没有打破行政界限布局,生产基地、农户与加工企业脱节,其根源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小生产难以集中优势资源,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产量有限,难以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无法延伸产业链条, 加工能力受到原料的限制,经济效益无法彰显。

2.3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市场设施落后,市场观念不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手段有待完善,另外终端市场网络不健全,竞争仍处于无序状态。除黑茶专业市场外,未建立水产、粮油、竹制品等专业市场,缺乏中小型市场,绝大部分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对农户和收购网点的带动力不强。

2.4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益阳市农副产品的加工主要以粗加工为主,其附加值较低,市场份额重的名优产品不多。比如,黑茶产业的发展链条上已经建立了以白沙溪、中粮、益阳茶厂为首的黑茶制造厂,但总的来说规模不大,未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影响力,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却没有形成远近闻名的核心品牌,精深加工能力有限,且绝大多数黑茶家庭作坊设备简陋、方法原始,生产出的黑茶质量无法保证,市场上的黑茶产品更是鱼目混珠,让消费者无从下手。

3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编制特色农业发展布局规划, 统筹全市特色农业发展

首先益阳市政府应当依托本地特色优势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统筹特色农业发展,编制符合本市市情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各部门和相关行业贯彻实施。其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收集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价格、技术等优势信息,把握市场供求情况,及时调整发展项目和发展规模。

3.2 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

特色农业要保持其高效益性和高成长性,就必须大力提高品质,加快成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近年来广受市场青睐、价格陡增。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另外加强与湖南城市学院等市内外科研院校联合,实行“产学研”对接, 组建特色农副产品研究中心、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特色农副产品策划中心,大力改进特色农副产品,提高农副产品质量,提升精深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再者要提升“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层次。以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为突破口, 加大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逐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3.3 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发挥规模辐射效应

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目前,益阳市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面粉加工、大米加工、油脂加工等初级领域,今后应着重特色水产品、绿色蔬菜、竹制品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精深加工产品。龙头企业是家庭经营、生产基地与市场联动的枢纽,是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中进行市场交换的核心。企业通过利益联动机制,能够使所合作互助的农户得到实惠,所以培育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帮扶农民。因此,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定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等方式,整合益阳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将现有的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益阳茶厂做大做强,并着力组建一到两个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特色农业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避免特色农业低水平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

3.4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农业清洁生产是实现农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也是农村环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农业生产过程的内源性污染己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将农业生产污染的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与产业化增值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生态产业链。同时注意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而引起的农业污染与积累的问题,以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以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导,积极推广和研制先进栽培技术、高效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引进推广可降解农用薄膜,控制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污染与残留。同时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建设美丽家园。

3.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乡土特色,合理安排村庄建设、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免费提供经济安全美观、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达通畅率。加强农村能源改造,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能源和风能、太阳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发挥特色农业的辐射效应, 使农民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与销售各个环节受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鼓励农民用土地使用权、农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改变农民单纯作为原材料提供者的地位,使农民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都能够获得平均利润,才能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特色农业发展带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元.从特色农业发展看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甘肃金融,2006,(5).

[2]鹿永华. 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11).

[3] 张强.特色农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研究—以益阳市为例[J].中外建筑,2011,(12).

[1]此文是益阳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益阳市特色农业规划研究》(2010jz45)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要求保留)张强(1980— ) ,男,湖南省株洲县人,硕士,工程师,讲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教学、设计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焊接加工范文 下一篇:塑料加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