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监测范文

时间:2023-10-03 06:49:41

水情监测

水情监测篇1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1],为了掌握本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我们对本市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了连续性的水质监测,现将2012~2015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每年选取部分乡镇供水工程的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各一份;随机采取农村学校和农户自建供水,在同一年度内丰水期和枯水期各采样监测1次。在采样点以灭菌的500 mL具塞玻璃瓶采样500 mL水样供微生物指标检测,以5 L聚乙烯塑料壶采集5 L水样供理化指标检测。出厂水的采样点设在出厂进入输送管道以前处,末梢水取样时应打开龙头放水数分钟,排出沉积物,并对水龙头进行消毒取样后4 h内送检验室检测[2]。

1.2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32项,分别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铝、铁、锰、铜、锌、铅、铬、镉、砷、汞、硒、氰化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挥发性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1.3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水质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1.4 使用仪器 YX400ZN高压灭菌器、SPX-250B-D恒温摇床培养箱、PY-420培养箱、H6000生物显微镜、GZX-DHG干烤灭菌器、TAS-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CIC-100离子色谱仪、PF6-2原子荧光光度计、GC-4000A 气相色谱仪、TU-1810紫外分光光度计、PHS-4C+型智能酸度计等。

2结果

2.1总体结果 2012~2015年4年共检测水样300份,各项指标均合格的有195份,合格率为65%,合格率较低的为微生物指标,其中大肠菌群合格率最低。不合格的单项指标合格率见表1。

2.2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结果比较 小型集中式供水检测水样258份,合格率为70.9%(183/258),分散式供水检测水样42份,合格率为28.6%(12/42),两者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9,P

2.3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结果比较 枯水期检测水样149份,丰水期检测水样151份,两者不合格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和感官指标,其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浊度有统计学差异(P

2.4集中式供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结果比较 出厂水和末梢水不合格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出厂水合格率稍高于末梢水,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见表4。

3讨论

从分析可以看出,钟祥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明显好于分散式供水,分散式供水有的水源与化粪池、厕所、垃圾堆只有数米距离且未采取任何过滤、消毒措施而直接饮用,应扩大集中式供水范围,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枯水期水样好于丰水期水样,特别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浊度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丰水期在一年中水位最高, 随着雨水增多,人畜粪便、农业污水等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水源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3],应加大丰水期水样的日常监督和检测力度。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有个别末梢水铁含量超标,可能与管网陈旧生锈有关。

水情监测篇2

关键词水情监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TV6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31-02

StudyonFloodHydrologicalMonitoringandFloodWarningSystemTechnologyinLiaoningProvince

FENG L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Liaoning 110003)

AbstractFlood hyd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flood warning system technology of Liaoning Province is a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which is researched by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of Liaoning after 10 years.The paper summarized and introduced its gains and running practices for years.

Key wordsflood hydrological monitoring;flood warning system technology;Liaoning Province

1项目背景及意义

辽宁省水旱灾害频发。1949―2010年期间,于1951、1953、1960、1962、1985、1995、2005、2010年发生洪水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统计“1995.7”大洪水可知:全省受灾县(市、区)达44个,人口58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47亿元,占同期GDP(2 797亿元)的12.4%。因此,洪水灾害是影响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防洪减灾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防汛水情监测及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在系统开展该项目研究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①水文监测手段相对落后。水位以人工观测水尺、流量以测船、降水以雨量计等人工监测为主。②水情测报站点严重不足。雨量等自动报汛站有342处,不足现在的1/4。③水情信息迟滞严重。受水情信息编、转、译报等环节传输技术影响,仅有1/3报汛站能在规定时限内(30 min)将水情信息上报至省水文局。④水文分析、展示、会商等手段单一。可靠性、实时性、信息量等都难以保证。⑤水文预报方法模型单一,参数遴选等受GIS等技术限制,匹配难度大,预报精度低,尤其74座中型水库和285座小型水库信息空白、预报方案空白,一旦遇有险情,后果严重[1]。

2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研究内容

针对辽宁省的防汛形势和决策支持要求,项目主要开展以下研究:一是加强水文监测、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增加现代科技含量,提高自动化水平。二是实施辽宁省现代实用洪水预报系统建设,将现代洪水预报理论、专家经验和智慧、人类活动影响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实现数字化洪水预报,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增长洪水预见期。三是优化水库、河道联合洪水调度系统,发挥工程防洪最大效能。

2.2技术路线

该研究充分立足于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着力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在防汛水情数据采集方面,通过新技术和新仪器的试验和应用,改变原有人工观测的模式,实现全省2 000余站点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传输,以提高水情信息采集的数量、质量和传输速度;在水情信息接收、分析处理和信息方面,通过研发信息交换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国家部委、省气象、国土等数据信息的直接全面共享,以扩大辽宁省防汛信息资源量;通过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最快捷、最全面、最清晰的方式在不同的平台上给各级防汛工作者和决策者予以查询和显示,以便随时掌握防汛水情信息;通过研究和应用最优化、最适合辽宁下垫面情况洪水预报模型和洪水预报方法,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为防汛决策和抢险赢得宝贵时间[2]。

2.3开展的主要工作

该项目由辽宁省水文局、辽宁省防办于2003年开始相关研究和建设工作。2003年研究并编制辽河流域实用洪水预报方案;2004年编制辽宁省西部、东南部实用洪水预报方案;2005年开始开发辽宁省实用洪水预报系统,全省雨量、水位、流量观测等大量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和新仪器;2006年引进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开发辽宁省防汛抗旱水情信息网,进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工作;2007年开发辽宁省防汛抗旱水情值班系统;2009年进行中小水库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合水库洪水预报方案研制工作。2010年研发水情数据交换系统、水情易信通显示系统等,同时实现水情信息全面共享。其系统技术路线见图1。

3主要研究成果

该项目结合辽宁省水文防汛工作实际需求在水情信息监测、传输、分析、、洪水预报预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1)在水情信息采集、洪水分析模拟计算、水文预报等功能模块的关键技术环节中,应用GPS、GIS、ADCP、超声波、固态存储、遥测、雷达先进技术;应用新安江模型、MIKE-11、NASH单位线、三维模拟、辽宁模型等先进实用模型,构建了适合辽宁省实际情况的水文情报预报系统集成,保证了用于防汛决策支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在各类水情信息传输过程中,最新采用水情信息交换技术,摆脱了原有各个环节需编码、解码等大量繁冗数据处理工作,充分实现了水情分中心、省水情中心、松辽委、国家水情信息中心的水情信息全面、直接、开放式共享,水情信息的时效性由原来的1 h缩短到5 min,解决了信息传输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系统特点:低成本、易安装、易维护;业务覆盖全面:集数据轮询、发送、接收、入库、实时监控、提示预警等功能于一身,同时能够应对网络故障、大数据量传输等特殊情况;画面较直观,操作较简单;运行稳定且可靠[3]。

(3)项目实现了水情信息的高度整合,常年采集水位、流量、降雨、蒸发、土壤墒情、地下水、水库蓄水、冰情、气温,以及邻国朝鲜、邻省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方的相关水情信息,建立了强大的雨情水情实时和历史数据库。尤其该项目首次实现与辽宁省气象局跨行业基于数据库层面的雨情水情信息高度共享,使全省水情报汛站网数量增加了3倍,有力地保证了流域暴雨中心的控制,提高了站网的覆盖密度。

水情监测篇3

[关键词] 思南县 稻纵卷叶螟 发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72-01

一、概况

瓮溪镇地处思南县东侧,位于东经107°56'30″至108°5'41″,北纬27°31'50″至27°41'17″,平均海拔787m,年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500~2000ml,无霜期300天左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稻是我镇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面积1.4万亩以上,常年产量占到全镇粮食总产的45%以上。

二、全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实况

按贵州省测报标准(DB52/T395-2005)划分,稻纵卷叶螟在我镇年发生五代,主要以第三、四代、第五代对我镇水稻造成危害,第四代为主害代,第二代和六代在我镇水稻上零星发生或基本不造成危害。

1.成虫发生期及发生量

1.1秧田成虫始见期

中稻秧田赶蛾于5月10日始见,比去年提前1天,比10年推迟2天;始见日平均亩蛾量为7.4头,是去年的1.6倍。

1.2大田各代蛾峰期及蛾量

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在6月中旬以前没有一个明显的峰期,最高田块亩蛾量为50头,加权平均亩蛾量为26.7头。

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于6月29日~7月5日有一发蛾峰期,峰期各类型田加权平均亩蛾量为312.5头,最高田块(早栽类型田)亩蛾量为389.2头,峰日7月2日平均亩蛾量为408.51头。第二峰期于7月12日~7月16日,峰期各类型田加权平均亩蛾量为876.5头,最高田块亩蛾量为1720头,峰日7月15日平均亩蛾量为1105.6头。

第五代田间蛾峰期为8月10日~13日,期间各类型田加权平均亩蛾量为687.6头,最高田块亩蛾量达2750头,峰日12日平均亩蛾量为956.4头。

2.各代幼虫发生危害实况

今年我镇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与去年相当,第三代中等偏轻发生(2级),第四代中等发生(3级),第五代中等偏轻发生(2级)。

2.1第三代幼虫发生概况

第三代稻纵卷叶螟二、三龄幼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20日~6月23日,6月20日查,各类型田加权平均百丛虫量为14.0头,是去年同期的0.59倍,最高田块为32.0头/百丛;平均卷叶率为0.45%,最高田块卷叶率为1.01%。6月23日普查,瓮溪村和桅杆村各类型田加权平均分别为百丛虫量为22.8、53.8头,最高田块为64.0、72.0头/百丛,;平均卷叶率为0.87%、18.1%,最高田块卷叶率为1.94%、2.59%。三星村各类型田加权平均分别为百丛虫量为7.6头,最高田块为18.0头/百丛,;平均卷叶率为0.37%,最高田块卷叶率为0.72%。司都坝村坝区各类型田加权平均分别为百丛虫量为42.0头,最高田块为74.0头/百丛,;平均卷叶率为1.42%,最高田块卷叶率为2.15%。25日查平均百丛残留虫量为13.6头,是去年同代残留虫量的0.56倍。

2.2第四代幼虫发生概况

表1 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幼虫盛期为害情况

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为7月18日~7月23日,峰期平均百丛虫量为25.8头,是去年同代的0.45倍,虫量最高田块达46.0头/百丛;峰期内平均卷叶率为1.95%。7月28日进行残留虫量调查,平均百丛虫量为15.9头,是去年的0.56倍。

2.3第五代幼虫发生概况

第五代稻纵卷叶螟二、三龄幼虫高峰期为8月6日~10日,峰期平均幼虫量为11.9头/百丛,最高为25.8头/百丛;平均卷叶率为0.52%,最高田块卷叶率为1.92%。

表3 第五代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盛期调查结果

3.卵量调查结果

于6月25日进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卵量调查,各类型田加权平均百丛有效卵量为427粒,最高田块为662粒/百丛;7月26日对第五代卵量进行调查,平均百丛有效卵量为215.2粒,最高田块达444.3粒/百丛。

三、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浅析

今年我镇稻纵卷叶螟中等偏重发生,与今年的异常气候有着重要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湿度

成虫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2~28℃,卵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4~30℃,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23~30℃。1~2月份气温正常。3月至4月上旬份比常年气温略高,4月中旬至5月上旬雨水略偏少,影响春耕延迟,不利于稻纵卷叶螟迁入与栖息繁殖。5~6月份雨水偏少,温度25℃左右,适宜第三代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的迁入。7、8、9月份有持续干旱天气,日均温在32℃以上,不利于第五代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及发育。

2.防治技术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具有世代重叠现象,这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多数农户见虫施药,往往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且更多农户采取一次施药,防治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

[1] 李保同,石庆华,方加海,潘晓华. 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病虫草调控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01)

水情监测篇4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程序;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TK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进行实时监视和测定,它强调的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前、中、后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只有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下面,就主要探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有关规定

《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第十六条规定,“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水土保持设施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确定为验收合格:

(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支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等资料齐全;

(二)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三)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技术标准

;(四)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措施落实”;第十二条规定,“……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测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参加现场验收”。

这些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法律基础,确定了开发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形式(监测阶段报告、监测总报告)和具体程序(建设和生产全过程),也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提出了要求,即从前期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工作程序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贯穿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作为建设单位、监测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了解自己在各阶段的主要职责,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实施,主要工作程序见图1。

图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程序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要点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过程监测,监测时段应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建设生产类项目还应在生产运行期进行监测。

3.1 施工准备期

(1)编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监测单位在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应及时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建立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本底值,编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项目业主报送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的依据。

(2)建立水土流失本底数据库

工程施工准备期水土保持监测的核心内容是水土流失因子本底数据监测,具体包括: ①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土壤容重、有效土层厚度、植被种类和覆盖度等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典型抽样调查;②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相关资料的收集;③对已经开工的项目,应进行项目区现状水土流失调查,对施工中遗留的水土保持问题提出整治建议。

(3)进行监测点布设

项目开工后,监测单位应按照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安排监测人员,确定监测的重点区域,设置水土保持监测点,建立监测设施。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一般有弃土弃渣场、取料场(包括采石场、取土场)、土石方临时转运场、大型开挖填筑面、施工便道、特殊地质地段以及跨河施工区域。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表的面积、涉及的水土流失、土石方堆积形态、植被状况、水土保持设施及其布局,以及交通、通信等条件综合确定。每个监测点都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对所在水土流失类型区和监测重点要有代表意义,并注意原地貌与扰动地貌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3.2 施工期

(10了解工程进度

在每一监测时段,监测人员应对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重点是项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数量、质量以及实施效果,主要通过查阅施工和监理进度报告、环境监测报告以及与各参建单位沟通等途径来了解。

(2)现场监测

施工期现场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监测以及水土保持各项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调查。

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施工期每个监测时段对工程各扰动类型区的扰动地表面积,挖、填、弃土(渣)方量和堆放、运移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同时对定位监测点水土流失量进行量测,对防治责任范围内各重点监测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及方法见表1。

表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内容及方法

注:打“√”的为可选方法。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实情况。通过实地调查、现场量测、查阅设计资料等方法,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对主体设计中已考虑的各项措施和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特别是对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取料场、弃渣场、拆迁安置区等区域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质量和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及方法见表2。

表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内容及方法

注:打“√”的为可选方法。

(3)提交阶段报告

根据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监测工作告一段落后,应定期编制监测阶段报告,提交项目业主。阶段报告中应评价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的落实情况,对本阶段遗留的水土保持问题提出建议。

监测阶段报告由业主报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机关和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及水土流失主要发生时段,阶段报告在土建工程施工期应分季度、年度报告编写,土建工程完工后可只作年度报告。

3.3 自然恢复期

(1)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情况调查

土建工程完成后,监测单位应在对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定位观测来监测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情况。包括: ①林草措施布置情况,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情况;②防护工程自身的稳定情况;③弃渣场拦渣墙、排水沟等的实施效果;④土地生产力恢复情况。

(2)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各项内容的监测,在施工末期计算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6项指标,判断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中拟定的目标值。

(3)编写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

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监测单位汇总所有的数据和资料,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对各项水土保持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工作的依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强调的是项目建设前、中、后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监控。同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而本文只是对现阶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探索,随着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监测技术、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水土保持各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将更具有可操作性,监测成果也将有效地指导同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将更有力地推进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晓雪.探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23期

水情监测篇5

关键词:地铁工程;施工监测;方法;内容

中图分类号:U45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73-02

地铁深基坑施工难度大,对基坑的安全控制相当重要。一般来说,地铁深基坑需要选择合理的降水方式以及支护方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地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同时对相关地质条件、围护桩水平位移等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数据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良好的施工安全保护体系以及施工管理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地铁工程正逐渐在各个城市中展开,加强对地铁工程施工监测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地铁工程基坑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

1.1 地铁工程基坑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地铁基坑监测工作就是在施工以及使用期间,对建筑物基坑和周边的环境进行详细全面的监控与安全监察工作。

在基坑施工前,一定要利用基坑监测技术,对基坑的施工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为基坑施工提供相关的指导,也为基坑施工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基坑地质中土体、负荷等因素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必须进行基坑监测。

对于深基坑施工中基坑监测技术的应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施工前对基坑地质的监测信息,可以对工程施工进行指导。

②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控的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基坑施工的强度,为工程控制成本提供有力的依据。

③通过基坑监测技术,施工人员可以清楚的了解基坑地下的情况,了解地下管道、线路等的分布情况,在进行基坑施工过程中,就能避免基坑施工对其他路政设施造成影响。

④在深基坑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基坑监测技术,可以对施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及时进行调整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

1.2 地铁基坑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

地铁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铁基坑围护体水平位移监测;②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监测;③围护墙顶沉降量监测;④地铁基坑地下水位的监测;⑤基坑支撑轴力监测;⑥地铁工程周围场地地表沉降量监测;⑦地铁工程周围建筑物的沉降量监测。

2 地铁工程施工监测方法

2.1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地铁基坑监测内业处理过程中,选取一条与基坑边缘直线平行的线作为基线,计算各个监测点与基线的距离,并就将其作为初始距离;在每一次测量后,得到每一个监测点的坐标,然后算出每一次监测点与基线的实际距离。然后对比实际距离与初始距离,两者之差就是其水平位移量。监测过程中还需要绘制出累计位移时间曲线以及相关的时间曲线。具体的监测方法体现在以下五点:

①对于地铁基坑水平位移的监测,一般采用极坐标法以及小角度观测法。为了保证工作机电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后方教会以及导线测量等方法;②对基坑变形的监测,可以通过极坐标法观测基坑的位移变化,将基坑长边充当X轴,将垂直与基坑长边的直线当作Y轴;③在采用小角度监测法时,必须设置观测墩,利用强制对中监测方式实施监测;④前方交回观测法,应该选择距离较远的稳定性目标,将其作为定向点,并且要求交回长度大于定向点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⑤在建筑物较为密集的施工工程中,常常使用导线法监测。

2.2 倾斜监测方法

倾斜监测主要是为了对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水平位移情况以及高差,具体是利用专业的测量工具,通过记录测量结果、计算建筑物的倾斜程度、倾斜方向等,并且更具具体的现场观测条件,对建筑整体的倾斜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地铁工程倾斜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水平角法、投点法、正垂线法、前方交回法、差异沉降法等等。

2.3 地下水监测方法

在地铁工程地下水的监测中,主要的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位以及地下水压两个方面。

2.3.1 地下水位监测

对于地下水位的监测,主要是采取逐层分次监测方式,每一次测量后需要绘制出当时时间点的水位变化曲线。根据水位历史变化曲线,结合施工实际情况,绘制变化曲线图,对周围的施工环境影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进行有效的评价。

2.3.2 地下水压监测

地铁基坑地下水压监测中,主要是利用水压计实施监测,对水压计读书进行有效的采集与处理。对于水压计的使用要点,具体包括:①在埋设水压计前,首先应该取出仪器下方的透水石,并在钢模上涂上凡士林或黄油,避免水压计埋设部位生锈。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连接电缆;②在进行安装前,需要将水压计在水中浸泡两个小时以上,使其处于饱和状态。然后在水压计的侧头上装上饱和的细沙袋,保证水压器进水口进水通常,同时避免泥浆或其他的杂物进度水压计内部。

2.4 裂缝监测方法

地铁基坑裂缝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裂缝的数量、种类、位置、属性以及变化情况。对于施工重要位置的裂缝需要根据工程施工需要进行全面监测,结合施工设计设置合理的监测行为。根据数据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一般来说,对于宽度较大的裂缝,采用划平行线、两侧贴石膏饼等方式实施监测,具体测量工具采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尺;对于裂缝深度的监测中,对于较小深度的裂缝,采用单面接触超声波法或凿出法,对于较深的裂缝,采用超声波法实施监测。

2.5 支撑轴力监测方法

地铁工程施工过程汇总,需要对支撑体系进行轴力监测。首先,严格按照相关的安装标准进行轴力计以及钢筋应力计的安装;然后使用频率读取仪器,对各个监测点的读数进行读取。一般来说,轴力计应该选择振弦式,可以将拉紧的金属线当作一个敏感元件传感器。确定弦的长度,那么弦振动频率就能表示拉力大小,设置相应的测量电路,将拉力通过一定的转换,转换成电信号。根据每一次测量的观测点电信号,就能够验算出各个监测点相应的轴力值,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最终绘制出随着施工而变化的支撑轴力变化曲线。

3 结 语

综上所述,基坑监测能够为地铁工程施工提供施工场地地质情况、水文情况、地下管线分布、周围建筑等具体情况,为基坑施工支护以及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地铁工程是我国交通事业在城市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通过详细科学的监测技术,能够为地铁工程施工设计、施工方案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提高地铁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鲁兆明.地铁工程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应用[J].工程技术,2012,(5).

[2] 马闯.地铁工程中基坑监测的探析[J].江西建材,2013,(8).

[3] 王文通.监控量测技术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与土木工程,2013,(14).

水情监测篇6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问题;建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进行实时监视和测定。它强调的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只有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但由于我国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质量就成为了环境部门面临的难题之一。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意义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进行实时监视和测定,它强调的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前、中、后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科学评价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1.1 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水土流失实时监测和监控

通过对水土流失实时监测,了解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地段、强度及特点,及时采取、调整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1. 2 为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实时监测,检验其水土保持方案拟定的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与规律,为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据。

1.3 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通过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测,了解施工、建设、生产运行中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检验水土流失治理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控制性指标是否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相关防治标准,能否通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以及主体工程是否可投产使用。

1.4 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水土保持规范、标准制定提供资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是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环境和水土保持景观生态系统进行动态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构成、发生发展机制和水土保持景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提供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因子的系统性监测工作,其监测的内容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背景因子(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水土流失强度、水土保持设施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动态变化(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量、水土流失量等),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水土保持措施类型、措施实施量)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等。因此,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反映其监测内容的完备性和综合性。

2.2 科学性原则

指标选取要能充分反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科学内涵及目的,要有科学依据和来源,做到目标明确、概念清晰、定义准确,指标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不能重复。

2.3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选取需根据当前水土保持监测手段与技术水平,从实践出发选取易于观测、获取的指标,应多采用直接指标,少采用间接指标,多采用定量指标,少采用定性指标,以保证每个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突出为项目评价和社会服务的实用原则。

2.4 代表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因子繁多,且各因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而造成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水土流失过程变化多端。因此,监测指标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和重点性,通过对代表性工程单元和监测指标实施观测,推算或扩展到其它类似工程区域。

2.5 实时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指标选取也应动静结合,既要有反映项目工程某一时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态的指标,又要包含项目工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动态演变趋势的指标。

3 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3.1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的问题

3.1.1方案设计与实际情况的偏差问题

在水土保持监测及验收技术评估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与方案设计不相符,如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量、取土场和弃渣点分布及数量、施工临建场地的布设、监测点规划、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数量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后期建设中的优化变更,另一方面是由于可研阶段没有足够的信息量,造成方案设计中对工程量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误差虽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降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时应更多更细致地查勘现场,全面掌握项目建设区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社会状况,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纸上谈兵”,尤其是对土料场和渣场的选址、临时堆渣设计、植物措施的布设、监测点的分布等。

3.1.2 对主体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需加强

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对主体工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建议主体工程在设计方案比选时应更多地考虑水土流失因素,选址选线、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的优化设计等,均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如减少工程土石方量,充分利用工程建设开挖的土石料,减少取土弃渣量;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减少施工道路的新建,以减少占地面积;施工组织上应避开雨季进行土建施工,减少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建议主体在设计时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以尽可能地减小对原始地形地貌的扰动,如输变电工程塔基修建时采用高低腿技术、飞行器挂线技术等,最大程度地从根本上减少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减轻后期治理的任务。

3.2 水土保持监测点布设

水土保持监测点根据观测数据获得的持久性可分为固定观测点和临时观测点。固定监测点布设需考虑避开工程施工扰动频繁或地面基础开挖、施工的部位,通常选择在工程后期施工的部位或仅作为绿地的部位,布设固定监测点。但固定监测点仅选在某一坡面上布设,不能对场地内水土流失状况全面监测、量化;若监测人员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会出现为布设径流小区而布设的现象,且径流小区布设的目的性不够明显。临时监测点布设时,必须选准监测对象。对于临时堆土的监测通常问题较小,但对项目区某一独立汇水区域的土壤侵蚀真实值的获取很值得商榷。虽然现阶段对场地内土壤侵蚀模数的真实值获取方法尚未统一标准,通常采用设置径流小区对其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但模拟值仅能作为模拟或参照值,不能完全代表样地土壤侵蚀状况。

3.3 径流小区植被处理

径流小区用于对各种地形、地类在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从工程一开始就将小区进行定位为裸地、林地、草地等进行定向观测,对于整个工程过程中的模拟存在一定不足。原因在于裸地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部位较为合适,但是林地、草地等仅能代表原地貌或未扰动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对于项目中常出现的施工过程中为裸地,后期为绿化用地的样地土壤侵蚀过程,不能很好的模拟。

4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建议

4.1对项目的重新认知及不断跟进

由于在监测过程中经常发现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与水土保持方案不符,这就要求监测工作人员必须先将实际的项目概况重新核查清楚,需要对现场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查勘,通过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多方面多渠道的询查以获取详实的工程主体及与水土保持相关信息,及时调整监测方案以符合现场实际,再开展进一步的监测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是要全面地反应工程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实际情况,如实记录工程扰动地表面积、扰动类型、取土弃渣、土壤流失等每一次监测时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过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水土流失问题并反馈给建设单位,并告知防治方法,提出整改建议。在每一次到现场实施监测时,多与业主、施工及监理工作人员沟通座谈,更全面透彻地了解工程建设进程,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实时进展状况,也有助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对地表扰动类型变化情况的预测、对各水土流失防治区域监测重点的划分、更准确有效地布设监测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等。监测是项目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时期水土保持情况的历史性记录材料,是验收的基础和技术依据,意义重大。

4.2加强监管力度,监测工作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力度。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尚未委托监测单位开展监测开发建设项目的业主,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以及水土保持监测与后期验收的关系,并同时推荐可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单位。推荐时优先推荐操作规范、实力雄厚的单位;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要求,均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监督防护,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尽早介入,就能尽早地对水土流失实施监测及对水土保持设置进行防治效果评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监督检查中发送的正式文件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再度发生。

4.3 提高监测水平、真实评价土壤侵蚀量

监测点应根据工程施工工艺、场区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布设。为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点对场地典型地貌的土壤侵蚀代表性,应适当引用ARCG IS之类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工程区域平均坡度以及现场坡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使径流小区的布设更能代表整个工程区的状况。同时,增加水土流失现场观测次数,发挥初勘和再勘的作用。利用径流小区的原理,对项目区内汇水较为封闭的地块进行实测,并根据当地降水情况,对工程进行实测,与径流小区模拟值形成对照,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

5结语

总之,依法及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及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实现“三同时”制度的具体表现,两者都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随着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监测技术、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水土保持各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将更具有可操作性,监测成果也将有效地指导同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将更有力地推进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李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问题与建议[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6期

水情监测篇7

    水资源计量监测是指为掌握水资源数量或质量情况而进行的监测,包括水量计量监测和水质计量监测,在水量方面,长期以来,水文部门从事水文测验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法规,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技术标准及监督体系,为防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但这基本上是以水量动态监测为主的监测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计量监测的要求。目前,水文部门在水量计量监测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完善,需要借助水量计量认证工作加以科学管理,以促进水量计量仪器设备管理和人员培训的规范化、公开化,提高水文部门的水量计量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和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可信度。

    水资源监测的实施

    水文监测工作是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工程建设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特别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水文监测提供的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地表水资源水量监测方面,与传统的监测工作不同有:枯季(或低水)河道测验与洪水测验不同,一般是宽河道、小流量测验;很多断面是在渠道或较小的河道或管道上,与河道测验不同,有其特殊性;一般水流流速较小,甚至为零流速;水资源计量监测的测验精度相对要求较高(主要牵涉到分水及收取水费、水资源费等)。地表水水量监测。河道枯季(或低水)流量测验有其不同点,如:小流量,低流速。因此,其测验方法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选定。当河道天然流速没有超出流速仪的低速使用范围时,仍可使用流速仪法;在有建筑物的地方,可利用过水建筑物,由测得的水位(或水深、水头等)代入水力学公式计算出流量;对于含沙量大的河渠,流量范围0.006~90m3/s,可用量水槽(巴歇尔水槽);对于含沙量小的河流,流量较小,其范围0.001~1.0m3/s,可用量水堰施测;此外,根据不同情况还可选用:稀释法、浮标法、超声波法、电磁法等。渠道较规则,因此一般除了可选用流速仪法外,经常选用已有的建筑物,或建设相应的测流堰槽等,通过观测水位,推求流量;对于含沙量较小、漂浮物较少的渠道,可选用超声波法,或利用声学多普勒仪器等进行自动监测。地下水监测。原先地下水监测都是人工观测,随着自动观测的逐步普及,在监测方法、颂次、时间等规定上已经不符合要求,要充分考虑自动监测的情况,以及按照分级管理的不同要求,加以修正。水量监测包括开采量和泉流量两项监测。对建制市城市建成区、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区、大型矿山等要加强水量监测。空中水监测。开发利用空中水,如人工增雨等刚刚起步,对其增雨效果如何等也存在许多争议。但无论如何今后需要加强空中水监测,特别要加强云层监测、人工增雨过程中的监测。要通过气象卫星、雷达对云层监测和对实际降雨、径流等立体监测,研究了解增雨的情况及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大气监测、海洋监测等,以研究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

    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其主要目标是在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实现特定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的信息采集、管理、决策支持和在线远程监控,以快速、准确、便捷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辅助决策者科学、高效、正确地解决水资源管理、调度、保护等问题。其中实时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技术。系统的功能包括四个主要层次,即:系统总控功能层(人机交互界面)、分系统功能层(系统应用种类)、子系统功能层(系统应用模型)、系统支撑功能层(支持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实时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和通信传输是支撑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的基础。水资源实时监测有关内容在前述章节中已经详细论述,但在系统中还应包括许多其他有关的信息。一般而言,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应包括降水、蒸发、地表水及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信息、工情、灾情、墒情、旱情、天气和植被等遥感信息、经济社会发展信息等。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信息接收处理、信息查询服务、实时预警、信息等。决策支持。决策支持主要是指提供信息,提供分析计算手段、提供历史范例和经验,启发决策者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辅助决策者制定水资源调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水资源决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信息收集、评价、预测、决策、实施、后评估。远程控制。远程监控系统是由实时监视管理、远程控制管理和监控指令反馈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和自动化监视及控制技术,对流域或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及测验设施进行远程自动监视和控制,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监视及自动操作。结语世界各国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条件各异,水资源情况差别更大,许多国家缺水严重。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却存在严重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因此,我国水资源面临许多问题和诸多挑战,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同时,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水情监测篇8

关键词: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

线状工程一般指铁路、公路、输气管线等线状分布的工程,由于工程线路长、跨越区域多,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多、侵蚀类型多样,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及内容必须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措施的内容来确定[1,2]。本文以新建铁路精伊霍线为例,针对工程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内容,通过不同施工阶段的监测,对采取水保措施后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总结、评价,为同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提供依据。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 项目概况

新建铁路精伊霍线工程在新疆博州和伊犁州境内,线路长286.212km,线路起点位于精河车站并与兰新铁路接轨,依次经过伊宁县、伊宁市,霍城、清水河镇,最终到达终点霍尔果斯。

1.2 项目区概况

新建铁路精伊霍线在区域范围内主要涉及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北部为准噶尔-北天山褶皱系,南部为天山褶皱系。本线路横穿天山,经过北天山北麓冲洪积区、北天山中山区、伊犁盆地区。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2.1 监测内容

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新建铁路精伊霍线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如下:(1)水土流失状况监测。水土流失状况监测监测内容为工程主要扰动区域及相邻区域不同侵蚀类型、强度强度等级的水土流失程度、面积及分布状况;(2)项目建设区范围动态监测。本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全部为项目建设区,对于在各区周边受影响区域已计为项目区的扰动面积,项目建设区范围动态监测主要针对临时占地范围,通过监测对临时占地范围变化情况,最终确定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变化情况;(3)弃土(渣)量的动态监测。主要监测工程建设产生的弃土、弃渣堆放地点、面积、数量及弃渣在堆放过程中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弃土弃渣在建设期所造成的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在建设期末期对弃土弃渣所采取的处理措施等;(4)水土保持措施运行状况监测。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监测是针对植物措施设置情况以及成活率,水保工程整体稳定性、运行状况、完整性,工程措施中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排水工程、拦挡工程以及土地整治工程等进行动态监测;(5)水土保持的措施效果监测。水土保持的措施效果监测是采用定位监测和调查监测数据计算出工程六项水土保持防治指标(项目区扰动土地整治率,项目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项目区土壤流失控制比、项目区拦渣率、项目区林草植被恢复率、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目标值。

2.2 监测方法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为调查监测、定位监测、巡视监测。(1)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指按工程不同施工阶段,定期对整个线路进行实地踏勘,从而确定工程不同施工标段扰动类型及面积,并填写记录不同标段土地扰动类型情况及水保措施实施进度情况;(2)定位监测。定位监测是指针对本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在不同防治分区扰动强烈区域设置定位监测点,同时对弃土(渣)场面积、高度、弃渣量进行测量,并采用沟槽法测量弃土(渣)流失量; (3)巡视监测。巡视监测是指采用巡视监测的方法针对水土流失控制因子、不同标段水土保持防治效果及防治分区基本情况进行监测,获取相应监测数据。巡视监测分别在项目建设初期、中期、完工期分别进行一次。

3 监测时段

根据工程目前进度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要求,监测工作按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工程试运行期进行分期分段监测。

4 监测点布设

整个工程中设监测样区9个,监测小区7个,在各点中除针对性进行风水蚀监测为主外,并伴随滑坡的监测。各样点重点监测工程施工前后对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及工程完工后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情况。

5 监测结果

根据新建铁路精伊霍线水土保持监测结果:(1)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1587.80hm2,比方案设计减小1455.7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减少了225.7 hm2,直接影响区未发生,直接影响区面积减少1230.0hm2。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基本合理;(2)弃土弃渣。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产生弃土弃渣量593.43万m3,实际拦挡量为571.18m3,拦渣率达到96.25%,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3)防治达标情况。项目区扰动土地整治率99.6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9.42%,土壤流失控制比0.78,拦渣率96.25%,林草植被恢复率98.78%,林草覆盖率28.37%,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达到了方案确定的目标值。

6 结论

从监测过程及最终得到的监测成果可以看出,本项目建设单位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及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分阶段逐步实施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弃土弃渣量、土壤流失量均减小,实现了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6大防治标准。有效减少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保障了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改善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永军,姜德文,袁普金.线状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以西气东输项目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06):71-75,253.

[2]张小英,孙保平,赵方莹.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以108国道改建工程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03):134-136.

上一篇:理工监测范文 下一篇:媒体监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