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05 10:08:29

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1篇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85-04-18

民族: 汉族

身高: 171

体重: 60

籍贯: 湖南省

目前所在地: 湖南省

学历: 本科

政治面貌: 其它

毕业院校: 衡阳师范学院

毕业时间: 2008年6月

所学专业类别: 计算机类

专业名称: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教育背景/培训经历

2006年6月--2007年6月 湖南省衡阳市软考办 学习网络工程师课程 获得网络工程师 .

2006年9月--2007年9月 北京红旗linux总部 学习红旗Linux用户基础,红旗Linux系统管理,红旗Linux网络管理课程 获得红旗linux认证工程师 .

专业情况及特长: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四级

计算机能力: 优秀 普通话程度: 一般 专业介绍及其他专长 主要课程: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算法和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系统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信息论科学基础、小波分析、运筹与优化等.数学基础课(分析、代数、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物理学、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个人实践、工作经验

2006年7月--2007年9月 衡阳金在线电脑公司 销售部和技术部(负责销售售后)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 全职 月薪要求:

希望应聘的岗位: 系统工程师/网管 应聘的其它岗位: Internet/WEB/电子商务开发

希望工作地点: 广东省 其它工作地点: 深圳 个人自传

1)热爱计算机网络,熟练思科,华为公司的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熟练局域网管理和搭建,并已经获得国家信息部网络工程师资格.

2)喜爱自由软件开发,熟练RedHat,Redfalg linux操作系统,熟练shell,Awk,Perl高级编程,已经获得红旗linux认证工程师称号.

3)喜欢DIY,熟悉电脑硬件配置,能独立完成装机,并擅长硬件故障检测和排除.

4)熟悉C/C++,java编程语言,了解j2se标准.

5)熟悉网络安全,熟悉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各种网络服务器配置.

6)大三期间在电脑城销售部和技术部先后兼职一年,负责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2篇

自我分析

在进行职业规划之前得需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自己进行各方面的分析,这样才可以把自己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这样就会更加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发展。在进行自我分析的是侯,我清楚的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特点的人。我是一个既内向同时又兼属于外向的人。有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呆在角落里,听着淡淡的音乐,看着甜甜的小说,感受着阳光洒在我的每一寸皮肤上,享受着阳光的跳跃,聆听着这一切的美好,;而有的时候,我喜欢散步,在散步中沉思、总结;感受着思维的跳跃,捕捉着灵性的闪光。耐性,我的特色;坚持,我的写照;沉默,同样也是我的代名词。不管做什么,我有着阿Q般的主动心态,很多时候我会从好的方面去想,即使是再困难我也很阿Q,一句话,就是我的心情很阳光。

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方向

我所学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这个专业是好还是不好呢,也就众说纷纭吧。在我看来,每个专业也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主要就看你自己怎么学了。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讲,如果我们把这个专业的缺点——散而不精——弥补上再与它的有点相结合起来,那就prefect了。说实话,这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以后的就业方向主要就在企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银行,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在就业中,我最看好的就是软件工程师了,进入IT行业就是我们未来最准确的方向,而IT行业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是不可以限量的。中国的信息产业正在逐渐的发展起来,外国的投资不断的加入到中国的市场中来,这就是我们国家的IT行业具有无可厚非的发展前景,但同样的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人才很缺少,现在很多的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和国家的市场需求相对接,这就使得我们的IT也还有很长时间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这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很好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的关键再与我们能不能抓住,抓住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大学中所培养出来的能力是不是和国家的需要相吻合。在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不仅仅学的是老师讲的那些,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来学习。我们这个专业还有一个好的出路就是考研。考研是现在的热潮,我们的专业考研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到时候再进行选择,到时候的选择范围很多,我们的发展空间也就这是多维的空间的了。这就是我们专业的整体情况。

职业选择分析

一、总体分析

在经过了自我的分析,大概已经知道自己适合在什么方向上发展了;再通过对所学专业的分析,我就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了。在总体上,我准备要分三步走:首先,我要做一个高级软件工程师;其次,我要去高层管理层次发展;最后,我要做一名国家公务员。这就是我的总体计划。

作为一个公务员可以说是是我很长时间以来的梦想。因为在小的时候看武则天的时候,觉得她很伟大,就想像她那样成为一个公职人员,而现在更加坚定我的这个想法,是在看到我们国家的这几代领导人,尤其是总书记在地震时候亲赴现场的场景,他们在为了我们国家的进步发展做努力的时候更是感受深刻。看到他们所作的这一切,我想他们累并且快乐着,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职责,我也要让他成为我的职责,成为人民的公仆。其次,我会向公司的管理层次进军,这个是为了锻炼我的领导以及管理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在深入到金融行业的内部进行充分的了解,渗透到行业中去,可以为以后再进行政策决定的时候果断而准确。最近的职业梦想就是成为一个高级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业和我的专业差不多是对口的,而且我也很喜欢这个行业,总觉得编程序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尤其是看到别人在用我自己设计的东西觉得更高兴。这三个平台的跳跃与编织将会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二、主要职业分析

1. 高级软件工程师职业定位

高级软件工程师是IT行业中最重要的岗位。,它是根据开发进度和任务分配,完成相应模块的软件设计、开发、编程任务;进行程序单元、功能的测试,查处软件从在的缺陷并保证其质量;进行编制项目文档和质量记录的工作;维护软件使之保持可用性和稳定性。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市场的需求分析,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程序。主要从事软件项目开发。

2. 职业的背景及发展前景

信息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同样,它也在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商在中国投资IT,使得我们的发展有了更广大的空间,但是,与我们的IT行业发展不相匹配的是,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尤其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更是稀缺,这方面的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都有很大的缺口,供不应求,也就是我们在这行业的前景是相当可观的。中国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以估摸的。

3.职业所需的基本技术和素质

高级软件工程师需要掌握编程开发工具,数据库,网络协议IP,软件协议与CMM,计算机英语。软件开发工具是程序员的立身之本,掌握几种编程工具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更是有很大的帮助;数据库对信息产业也是很重要的,很多程序是以数据库的数据为中心,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关键元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互联网普及到今天,如果对互联网的支撑协议IP协议没有很好的掌握就很难在IT行业立足,最早的客服机构到今天的WEB Services,都离不开以IP协议为基础的支持;工程化得开发控制成为软件系统成功的保证。

软件工程师要有较高的英语读写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较强的思维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为人诚恳,有敬业精神,优良的沟通能力,以及一定得团队协作能力,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地学习精神,这是软件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

在经过具体的职业分析,我明确清楚地知道我所选择的这个行业将带给我的是什么,同样,我将会回馈给社会的是什么。现在一座明塔已经摆在了我的面前,现在的关键就是要赶紧完善自己的羽翼,准备开始搏击长空。现在的我就是要准备搏击上空的工具,这个就是我大学四年所要做的事情。

1. 大二的时间。

在大二的时候,我要选择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因为要学好以后课程,就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得很坚定。我要把计算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基本的软件应用都掌握好,别看他很简单,但他在以后的应用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我还会从藏书楼借回来一些这些方面的书籍,主要是软件方面的,但是要想在这个行业中长久稳定的立足,就需要我掌握些网络等其他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在时间不起冲突的情况下,我会去旁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操作,还可以去北理取点经。这是我出不定的计划。对于我们的专业课,我们现在学的是C语言,C语言是一种很灵活的程序语言,当然还有更好的语言——JAVA。现在就有很多家公司招收这种语言的工程师,我也准备要学习这门语言,毕竟它具有更好的应用。所有的计算机语言都是相通的,这就会使我学习新的语言带来很多便利。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把时间用在上机进行实践操作上,还会在网上找一些视频材料来辅助学习。把所有挡住我步伐的门槛都迈过进行学习。这学年我还会去考计算机二级证。

2.在大三上半学期。

我主要的活动就是进行实战演练。我会去找这方面的兼职。毕竟在实际中的收获才是最大的。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好好的请教别人了。到时候我就会了解一些过去的软件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把这些东西都具体化。多关注这行业的现在及未来发展的发展状况。还有就是我会在这学期的时候学习两种数据结构,熟练的掌握SQL的基本语法。

3.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课程就更加紧张了,我们的专业课的实用性也更高了。在这学期我会开始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了,还有就是涉猎法律知识,我想在以后稳定的发展,就要建立我的知识结构。让他成为多维空间发展。在这个时候我就要着手准备软件工程师的考试了。这是我最主要的任务了。

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建模;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17-02

一、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科新设置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依照该目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字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解决信息技术或实际问题的数值计算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数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并对数学类专业的招生带来了正面影响。到2008年,全国已有426所高校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每年招生总人数超过25000人,这一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仅是全国许多高校数学学科的主体专业,而且也成为理科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然而,从最近几年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情况看来,并不像原来计划得那么理想,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该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较新的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有着与传统的数学专业,如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不同的范畴,它是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学和数学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研究内容方面,它既研究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高效求解工程和科学问题的数学方法理论,也研究定向于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数学基础。全国各高校自1999年起,陆续开始创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个年轻专业,各高校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实验条件欠缺,对学生培养方向不甚了解等问题。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针对专业方向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各高校均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但收效仍不明显,信息类课程在本专业教育所占比例较轻,使得数学与信息专业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特长得不到突出。从就业的情况来看,由于专业年轻、发展不够成熟,在招聘中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再加上社会招聘对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要求较高,造成学生找工作经常碰壁。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所从事的工作还不能够很好地突出专业特点,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技术水平的要求。

我校自1999年开始该专业的招生,至今已经培养毕业生上千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的思想。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同学对计算机类的课程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之前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计算机类课程的进一步学习;甚至有个别同学对本专业课程信心不足,学习缺乏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强化数学基础、重视创新实践”的专业教学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1.强化数学基础。数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类的专业,数学基础知识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这也使得这个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类课程)、专业必修课(数学建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以及专业限选课(运筹与优化、密码学等)。通常在大一和大二,是学生强化数学基础的阶段,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考虑到专业特色,和数学知识对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低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要求,但要高于信息与电子类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要求。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淡化理论,避免过分复杂的技巧。

2.加强计算机、信息理论的学习。学生选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是冲着“信息”两个字。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来看,本专业面向社会需要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各个行业,部分优秀毕业生完全胜任软件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金融、物流管理等行业的工作。这也要求本专业必须强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也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管理的能力。这是本专业重要特色,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宽广的适应性的根源所在。信息技术类课程和数学课程相辅相承,一方面,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而信息技术类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信息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可以考虑数据分析、信息与编码理论、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科学,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研制的能力,从而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语言(C++)是本专业较好的选择。

3.重视数学建模类课程。数学建模就是在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和数学建模训练,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做准备。数学建模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本专业为学生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培训,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屡创佳绩,获得广西、全国的奖项。

4.拓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信息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传统数学专业的偏重理论不同,本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我院建设了创新性实验平台,由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老师为学生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并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有机会接触本专业的科研课题,受到相关的科研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仍然是一个年轻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并受到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同时,该专业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等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我们将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教学各方面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试行稿)[J].大学数学,2003,19(1):6-10.

[2]高胜哲,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2007,23(1):13-15.

[3]唐晓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数学,2007,23(1):1-4.

[4]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9(1):1-5.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91-02

运筹学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为行政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力工具。运筹学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军事作战、科学实验、财政经济以及社会科学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1,2]。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隶属于信息与数学学院,运筹学一直被定为专业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有多年的教学历史。笔者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应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想法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运筹学的特点及关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毕业生适合到企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信息与计算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运筹学的基本特点是:(1)运筹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军事部门、民政事业等研究组织内的统筹协调问题,故其应用不受行业、部门之限制。(2)运筹学既对各种经营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又涉及到组织的实际管理问题,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终能向决策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应收到实效。(3)它以整体最优为目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力图以整个系统最佳的方式来解决该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利害冲突。对所研究的问题求出最优解,寻求最佳的行动方案,所以它也可看成是一门优化技术,提供的是解决各类问题的优化方法。(4)多分支。运筹学的主要分支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与网络分析、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等。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以及上述运筹学特点,笔者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综合各学科知识,利用运筹学的方法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建模,同时牢固掌握各种优化算法,并能利用各种编程工具将优化算法予以实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运筹学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必修课程,能够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培养目标提供有效支持。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将针对传统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1.教学目的的改进。由于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隶属于信息与数学学院,导致在传统的运筹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与分析、轻应用与实现,即仅重视数学模型的构造以及解的存在性分析,而忽略了模型的有效求解,加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本身动手能力不强,导致很多同学在运筹学的学习过程中进入了“运筹数学”层面[3]。笔者认为,运筹学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算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筹学的精髓,但是仅仅注重构造数学模型和算法的设计,而忽略算法的编程实现是不可取的。运筹学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在熟悉运筹学各类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编程软件编程求解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筹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应该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运筹学教学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改进。传统的运筹学教学内容是以典型问题为依据来引出运筹学的各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着重研究问题的求解算法以及算法的灵敏度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并不是十分的困难。然而,由于运筹学的内容比较丰富,学习的课时有限,不可避免地导致忽略了运筹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极为不利的[4]。根据上面教学目的的改进措施,笔者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有关数学规划的算法设计章节,突出讲解算法的设计思路,并要求学生将传统的算法,如单纯形算法、分支定界算法、最速下降法等进行编程实现。该项措施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但掌握了运筹学的精髓部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升学生运筹学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进。运筹学是以数学分析为主要的工具,如果在运筹学的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忽视案例教学,就会让学生觉得运筹学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一样,学习起来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运筹学的本质特征。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运筹学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做了如下尝试:①加强案例教学。在每一章开始的部分,利用经济管理的实际问题,引出需要讲解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该实际问题,而不是利用书本上较为抽象的例子给出讲解内容。该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培养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极少参与课堂教学。结合运筹学的教学目的,笔者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提出有创新性想法的同学,在期末考试时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实践证明,该项措施切实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有极大的改观。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运筹学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要求学生将数学规划的有关算法进行编程实现,编程工具的选择上以C++为主,Matlab为辅,同时严格验收过程;其二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相关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完成问题描述、数据分析、数学建模以及选择合适的运筹学方法求解数学模型。这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筹学在实际应用上的完整流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④完善课后答疑。作为运筹学的初学者,学生不可能很快掌握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者所在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一名辅导教师,专门负责课后答疑以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4.加强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运筹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必修课,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其教学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因此,为了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运筹学,需要在运筹学相关章节讲授之前与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将运筹学的教学自然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教学,要和高等代数中线性方程数的求解方法相结合;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教学要和数学分析的极值条件相结合;有约束优化问题的教学要和数学分析中的Lagrange方法相联系;图论的教学要和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中的相关章节相联系等等。

总之,不能将运筹学的教学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相割裂,而是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章节与相关课程进行联系,从而强化运筹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近四年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该点可以从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完成作业以及考试情况得到体现。(2)极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运筹学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信计专业有近30%的毕业生从事IT行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每年都有IT行业的公司到本院来招聘信计专业的毕业生。(3)每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有近10%考取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复试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以后的运筹学教学过程中,我将对运筹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生竞赛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争取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欧阳瑞,陈春华.在运筹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建模思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4]蔡天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J].都市家教,2012,(9).

基金项目:湖北省优秀中青年项目(Q20121216);长江大学校级重点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建设项目资助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

作为对传统数学专业改造的尝试,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以往分化过细的几个数学专业合并成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来看,在开办此专业的学校中有近半数的学校是首次开办数学类专业,其中除了少数院校比较成熟,已形成特色外,多数院校尚未形成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考虑,存在边办学边摸索的现象。因此,明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加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而且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确立培养目标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始办于2002年,正处于本专业的发展关键阶段,在专业建设方面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专业规范及时出台,使得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专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几年来,我们通过课题立项、广泛调研等方式,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全面开展了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我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办学规模和发展空间,先后聘请多名外校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或指导,并组织本学科、本专业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反复讨论和论证。按照“教指委”的《专业规范》,立足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查情况,并结合我校及本专业的办学实际,我们提出了“培养熟悉信息科学、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育、开发相关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我们的专业定位是: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应用理科人才,打好两大基础――数学知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培养三种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四种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技术、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处理技术。

二、以数学知识和程序设计为根本,夯实学生基础

按照上述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对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也进行了全面审视和修订。遵循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坚定树立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模式。我们深深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数学基础、较高动手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综合素质”的数学类专业毕业生才能受到社会欢迎。因此“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已经成为各高校实行专业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我们在修订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严格遵照“教指委”的《教学规范》和《专业规范》的意见,着重加强了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分量,强调了对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本着“学以致用、培养创新”的思想,还特别强调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现代教学理念。

针对目前国内相同专业急剧膨胀、就业压力必将持续升高的形势,我们立足学校实际、着眼陕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制订了“2+2”的专业教学方案。设置至少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对专业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就业方向。我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信息处理。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是运用现代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各类科学与工程的计算问题,包括分析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研究各类数值软件的开发技术。信息处理以信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可以涉及结合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等各方面的现代数学方法和工程方法。

三、加强应用,注重实践,突出特色,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的。实践教学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其“自己动手设计和体验”为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要加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开放性实验室――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具体做法是:

(1)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的知识的实验。可以是学科内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按照要求(或自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并实际操作运行,以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

(2)课程设计。时间一般是在一门专业课的结束后,安排二周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题目或自选题目进行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对课程的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

(3)开放性实验。为满足教师和学生科研的需要,我系建立了智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创建了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室,既为教师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条件,也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从而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和应用技能的提高。让学生进实验室或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是吸引部分优秀学生自觉自愿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教师交给的一项科研任务,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和导师,正式参加一个项目可得相应的学分,相当于一门专业选修课。允许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申请和完成科研课题,取得成果后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4)生产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在调查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并寻找自己的差距,进而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树立工程技术经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工作事业心与责任感;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为后继课程教学增强感性认识。为了做好生产实习,在校内和实习基地,我们都安排有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整个生产实习中各个环节的指导。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完成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基本训练和培养从事技术应用与技术推广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是每位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成绩的体现,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这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重点突出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教师切实做好毕业设计的规范化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在学院内由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项目,也可以直接到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在实践教学中切实加强理论课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得以应用,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几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改革,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加强,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严格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总结几年来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们意识到,构建适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引进创新评价机制,才能最终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结论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对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和优化,实现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这为我们今后顺利实施“专业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修订的大讨论,既形成了广大教师关心专业、关心学生的良好氛围,也促进了广大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奋发成才的积极性。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最近几年,本专业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的学生也都获得了较好成绩,分别获得了国家一等奖一项,陕西省一、二、三等奖多项,在全体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当然,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我们正在立足实际、总结经验,准备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我们对本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争取把我们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打造成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富有我校特色的名牌专业。

参考文献:

[1]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规范[J].大学数学,2003,19,(1):6-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数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唐晓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数学,2007,23,(1):9-12.

[4]高胜哲,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2007,23,(1):13-15.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导师制;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改革的深入,各类高校相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主要由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谈话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非正式教学,补充正式教学时间和内容上的不足。导师制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由曾任温切斯特主教的威廉・威克姆首创[1],牛津和剑桥大学率先实施,后来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纷纷效仿。2002年,随着北京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等一大批国内高校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到目前,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3]。我校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信计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进导师制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信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

信计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两个数学专业之一,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运筹与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本科生。很多学生、家长和企事业人员不了解该专业,致使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对未来迷茫,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推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顺畅师生沟通,实施个性化指导

目前,我校信计专业已经有10年的招生历史,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以及稳定的师资队伍。特别是信计专业大多数学生是在理学院,专业教师源于数学系,全系教师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师资资源上提供了充足的保证,这是该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一大优势。导师对专业熟悉,同时所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少,使师生有更多的共同活动时间相互了解,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导师表现的学识、品行和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也使导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志趣、能力水平等选择导师,并较早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1.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学业繁重,对所选专业知之甚少,目标不明确,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所以非常需要配备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了解学生个好,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实施方案,在学习方法,选修课选择,知识结构建立等方面加以督促和指导,逐步实施。最后,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2 实施导师制的模式和实现路径

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以上类型在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管理中各有优势,而在具体实施模式上大体分为以下三种。

2.1 双向选择模式

各大学一般是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或第二年,也有在第四年开始进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4]。具体实现路径是:首先,导师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学与工作经历等基本资料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选择。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导师。最后,教研室再进行统筹,确定导师与学生关系。于是,导师对负责指导的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师生关系建立一学期后,如确实需要更换导师或学生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可以考虑中途更换导师。

2.2 导师组指导模式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按照导师的不同特点把导师分成多个导师组,采取导师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实现路径是: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组组长,可以将老、中、青结合,组成若干团队,针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基础能力提高和毕业设计等进行指导。组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培训内容、进度和毕业设计题目与任务书的审核,进行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指导其他组员的工作及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等方面。既要强调组长的领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5,6]。

2.3 联合企业指导模式

联合企业方面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具体实现路径是:鼓励学生利用到企业实习的机会,选择与工程、生产技术直接相关的课题,通过产生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到企业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课题,由于课题是来自生产实际中的题目,因此需要企业方面的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

3 我校信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与成效

我校信计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是将以上三种模式有机结合运行的,具体情况如下:在2003~2008年间,也是信计专业建立的前5年,专业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还不成熟的阶段,主要对专业高年级学生实施导师组指导制,如建立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组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等,负责数学建模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2009~2011年,信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逐步成熟,专业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教师也有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和教师的项目实践,可由企业和校内教师合作指导,也存在一个校内导师单独指导多个学生的情况。2012~2013年,我们总结以往经验,采用了全程导师制的双向选择模式,实施动态管理。

取得的成效如下[7]:(1)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制运行和导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了。通过导师组的指导,自2009年以来我校信计专业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率逐步提高,目前全体信计专业近70%的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每年保证4~5队获国家二等奖;2011年以来我校信计专业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每年保证7~8个省级以上奖,其中国家奖3~4项。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企业项目设计,2012~2013年,导师指导和专业学生负责申请立项的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6项,其中8项已经验收结题,均获良好以上等级。总之,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阅历广泛、知识渊博的导师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影响,导师的生活哲理和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导师的影响下,学生注重了良好品质的养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尊重他人、沟通能力等素质,使学生理解到难于同他人合作与沟通的人,即使在专业技能上非常突出,也很难有机会发展。我校信计专业学生在每年的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能力大赛、模拟求职大赛和辩论赛等竞赛中均取得前三名的成绩。(3)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教学相长的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次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学生有什么问题,都会找自己的导师咨询。导师有一些查找资料、调研的事务,也指导学生协助完成。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和互信的良好关系。学生主持的创新创业项目很多来源于导师的课题。

4 完善导师制的建议

近十年,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经过较全面的发展,已经在开设导师制的必要性上达成共识,形成了多样的导师制管理类型和实施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和成果,但是,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这将是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发展方向。

4.1 强化导师制的管理

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还刚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没有规范,需要建立健全的校、院两级领导体制,指定具体职能部门负责运作,同时加强导师的资格认定、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工作。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尝试打破专业限制,进行双向选择,这样会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导师制必须制度化,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范畴,才能真正发挥长效作用。

4.2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激励机制,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

目前很多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8],致使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动力不强,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学校应考虑利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学生和导师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激励机制使传帮带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制后,减轻了部分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量,可以考虑减少这部分人员配置,优化校内人力资源,从而降低培养学生的资金投入,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社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2] 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6(8):115-116.

[3] 刘宝东,张启昌,刘盛,李国伟.地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导师制的实施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2):1-6.

[4] 彭美春,王运朋,杨卓廉,冯桑.高年级大学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2(6):4-7.

[5] 黄锁义,李容,潘乔丹,黄世稳.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6] 郭晓松,周召发,蒲鹏程.实施优秀生导师制,推进军队院校精英教育[J].陕西教育,2012(9):86-89.

[7] 于晓秋,何东,张宏礼.农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79-83.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观点和解决方法,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信息与计算科学”被列为数学与统计学科三个专业之一。该专业的设置反映了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数学学科人才的需求热点。如何办好这一专业,为众多高等院校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如此之快,招生规模如此之大,对数学学科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

目前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全国已有300多所,但相当多的院校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办学条件、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1)缺乏专业特色。很多学校要么是以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为发展方向,要么是以计算机科学作为发展方向,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2)专业就业方向不是很明确。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白该专业的专业背景,只是简单得理解为“计算机应用”或“信息专业”,这将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及以后的招生。(3)一些专业书籍和参考资料的实用性不是很强。有些学生抱怨“学校学得都没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4)师资缺乏,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在一些高校中,承担信息与计算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要么是计算数学专业出身,要么是计算机类专业出身,仍然缺乏一支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2]。

我院从2003年起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从2007年起有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就信息与计算专业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问题、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1 强化数学基础,充分发挥本专业的数学优势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能解决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任务是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信息素养与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理论基础,能够利用数学理论解决信息科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数学教学工作,为学生打好数学功底就显得尤为重要[4]。

以《数值分析》的课程教学为例。该门课程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课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常微分方程》为该门课程的必修先行课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些先行课程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掌握、理解基础数学理论与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数值分析》的时候,必将事半功倍。笔者在讲授《数值分析》时,首先从具体问题的实例出发,以数学描述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抽象出基本概念与结论。在这一方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优越于计算机专业或其他工科专业学生。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更为扎实的数学基础。而且,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非常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得他们能更为深入地理解相关算法与程序,而这也是与扎实的数学基础密不可分的。

2 注重师生互动,选择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知识接受式和问题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知识讲“活”。在教学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问题-结论”教学方式成为“问题-探讨-结论”教学方式。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探索,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一些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努力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此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开拓精神,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矩阵计算》教学课程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讨论课,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并抓准学生容易出错或难于理解的问题。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与思路,然后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摩擦的环境,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解“隐式重新开始的QR算法”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考虑:为什么要采用隐式重新开始技术,好处在那里,理论依据是什么,算法的主体框架是怎样的,程序上如何具体实现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思考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使得原本复杂困难的内容变得简单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3 抓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更要将理论与应用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数学实验》课程教学为例。在每次上机之前,我们都要求学生事先预习相关内容,明确上机内容、实验目的,编制好程序,并要求学生及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为了提高实验效率,我们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做到学生每人一台机器,独立操作,指导教师主动巡回指导,根据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写实验报告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能起到对课堂教学内容消化理解,加深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程基本理论,直接面向实际应用的授课方式,既可以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结合本专业特点,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是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必要条件。为此,我院已建立了一个专业实验室供本系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科学与工程计算、数学实验教学等活动。

4 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有机结合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运用后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信息与计算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都离不开多媒体教学,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复杂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深入浅出得讲解知识。

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既不利于学生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使得师生互动成为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为此,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应和黑板教学有机结合。两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

5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其他专业建设一样,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教学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与某些学科相比,数学论文的发表周期相对较长,成果出得较慢,这使得到学数学教师的科研压力相对较大。因此,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科研、教学的共同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水平与人才培养标准。

一方面,科研对教学工作是大有好处的。在高等学校,教学是必要的要求,科研是充分的要求。科研反映了教师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工作如果没有科研作为底蕴,是很难做好的。教师教书育人,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对教学内容需要深入理解,这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的。为此,教师必须搞科研,才能增长学术水平;教师水平的提高,要靠自己的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教学对科研也大有帮助。(1)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2)教学不但可以熟能生巧,为研究创造更多的可能,而且让教师增添了许多体验发现与发明的始末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可以增强探索能力,把握探索特点。(3)课程开发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这也应是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

6 精心选用教材

信息与计算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应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必需、适度够用的原则,从实际问题入手,将数学的思想和信息、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建议使用全国高校使用量最大,或国家评定的优秀教材。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数值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

总之,信息与计算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仍需要大量精心细致的工作,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上述几点仅为笔者的个人教学体会,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白峰杉.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3,(3):12-13.

[2] 梁小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2,(4):25-26.

[3] 国家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试行稿[J].大学数学,2003,19(1):6-10.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8篇

1.强化数学基础。数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类的专业,数学基础知识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这也使得这个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类课程)、专业必修课(数学建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以及专业限选课(运筹与优化、密码学等)。通常在大一和大二,是学生强化数学基础的阶段,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考虑到专业特色,和数学知识对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低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要求,但要高于信息与电子类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要求。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淡化理论,避免过分复杂的技巧。

2.加强计算机、信息理论的学习。学生选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是冲着“信息”两个字。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来看,本专业面向社会需要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各个行业,部分优秀毕业生完全胜任软件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金融、物流管理等行业的工作。这也要求本专业必须强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也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管理的能力。这是本专业重要特色,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宽广的适应性的根源所在。信息技术类课程和数学课程相辅相承,一方面,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而信息技术类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信息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可以考虑数据分析、信息与编码理论、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科学,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研制的能力,从而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语言(C++)是本专业较好的选择。

3.重视数学建模类课程。数学建模就是在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和数学建模训练,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做准备。数学建模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本专业为学生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培训,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屡创佳绩,获得广西、全国的奖项。

4.拓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信息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传统数学专业的偏重理论不同,本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我院建设了创新性实验平台,由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老师为学生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并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有机会接触本专业的科研课题,受到相关的科研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科学;教学;措施

一、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我们要明确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要清楚的知道我们应用信息技术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乎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的大小。我,我们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成为了我们最常用的一种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应用的手段,它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情景化更加生动形象,其主要运用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频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和各种情景模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在死板枯燥,它以丰富的表现力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的请打功能,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更好的展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的特征,我们在是课件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要谨记莫要过分强调对课件的装饰,全部的课件都是以图像、音频及动画进行展示就会忽视了对课堂内容的重视和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应用技术呈现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我们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切不可有喧宾夺主、过分强调课堂环境情景化而忽视内容的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课堂氛围才是我们理想的教学状态,在应用信息技术展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积极的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做到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去领悟、去创造,给学生提供新课程的理想环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环境。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教育教学服务。

二、提高教师有关信息与计算科学方面的素质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很好的运用信息与计算科学方面的知识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和电脑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我们应用电话教育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静为动、由难化简、进一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而这一切都对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落实信息技术为学生服务

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接触广阔的世界,获得广阔的知识基础,识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苏丽卿,黄民海.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与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6):1O7―l09.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practic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o applied talents characteris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of modular teaching of different training direction based on the perfec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and serious thoughts on reform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young teachers, the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Key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practice teach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该专业是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交叉渗透的一门理科专业,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较多,但大多是第一次开设数学类专业,除了少数院校办学经验比较成熟,已办出特色外,大多数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对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重大问题进行认真负责的研讨和改革,以期办出特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原则

基于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以及对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对比与本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结合信计专业办学实践,我们提炼得到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1开创性:虽然1998年信计专业诞生至今已逾10年,但对大多数办学点来说仍然是新专业,处于办学初期的定位与建设阶段。实践教学由于认识、经济、精力和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尚未进入重点建设阶段。缺乏适用的教学资料,对实践内容的组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总体来讲还处于初创期。

1.2多样性:这里所指的多样性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信计专业自身的综合性,它涵盖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四个主干学科。其二是信计专业办学点背景的多样性,这里将其分为四类,具备多年数学专业办学经验的数学科学学院、有计算机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的计算机或信息学院、有统计学专业办学经验的管理学院或财经或金融学院,以及没有任何相关专业办学背景的理工科学校的基础教学部等。不同办学条件的办学点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内容、模式、时间安排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1.3重要性:无论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任务,还是从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来,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或仅附属于某一门理论课的实验课,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自发地达到融会贯通,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信息技术等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乃至于具备知识更新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不切实际的。综合性、集中安排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的实践教学,是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而且愈来愈重要的环节。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2.1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首先从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出发,改革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技术,更好地运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提高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研发能力。为此,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的三个模块:数学建模能力模块、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和科学计算能力模块。

2.1.1数学建模能力模块。传统的数学授课模式主要是传授数学理论,而在实践教学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来理解和领会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该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及模型求解能力,以进一步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实际体会数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的课程设计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班,带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工作,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工程与管理中。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在上海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7次的好成绩。

2.1.2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信息与科学专业除了要学生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实践体系的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很高的竞争力。

2.1.3科学计算能力。通过开设的“数值分析及MATLAB应用”、“数据分析”、“数学实验”等课程和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代数与几何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数学软件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培养高层次的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2.2.1为了能更好地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设置时注意和理论课程的衔接,比如计算机应用训练、程序设计训练、数据分析、数值计算、数据库应用训练等课程设计分别有对应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既是对理论课程的一种论证和应用,又是理论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每年都会结合企业需求、社会需要及热点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办出特色。

2.2.2在师资上以课程组形式进行运作,理论课程教师和实践课程老师在同一个课程组,或者有些实践课就是由理论课程教师担任,这样既能在每个方向上聚集足够的师资,凝练研究方向,又能通过课程组教师集体研究确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提出设计任务和要求,并在开学之初就公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之前就明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去学习相关的课程,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过程的指导和控制,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启发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比如程序设计训练整个实习课程共40学时,只安排了8学时进行理论讲授,其余32学时要求学生集中上机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和指导。考核方式也重视实践过程,考核包含平时成绩、学生报告、学生作品和答辩四部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教材或有关资料,同伴协作、教师帮助完成课题。这种教学形式适合应用性、趣味性强,难度适当的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3.结束语

本专业培养的目标为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以及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教学质量过程控制,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祥云,胡林,李渭清. 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J]. 大学数学,2008(4):5-9.

2.方欢,赵前进,陈小奎.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2):26-28.

上一篇:生物质能范文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