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5 04:15:10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谐波补偿;逆变器;波形控制

引言

逆变器是一种重要的DC/AC变换装置。衡量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输出电压波形质量,一个好的逆变器,它的输出电压波形应该尽量接近正弦,总谐波畸变率(THD)应该尽量小。在实际应用中逆变器经常需要接整流型负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采用SPWM调制技术的逆变器,其输出电压波形就会产生很大的畸变。

为了得到THD小的输出电压,波形控制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重复控制[1]是近年来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控制方案。本文从谐波补偿的角度出发,采用改进型FFT算法对输出电压误差信号进行实时频谱分析,把由软件算法产生的经过预畸变的谐波信号注入逆变器,由此达到抑制非线性扰动从而校正输出电压波形的目的。

1控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图1为控制系统结构框图[2]。G1(s)表示控制对象,在这里就是输出LC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其离散化形式由G1(z)表示。G2(z)表示内部模型,它与G1(z)相等。

1.1扰动抑制原理

考虑扰动信号d(z)在输出点的响应。由图1可以很容易得到扰动信号的传函

Hd(z)=1-{[Gc(z)G1(z)]/1+[G1(z)-G2(z)]Gc(z)}(1)

由于G1(z)=G2(z),故Hd(z)可简化为

Hd(z)=1-Gc(z)G1(z)(2)

显然,只要Gc(z)=G1-1(z),则Hd(z)=0,即扰动可以得到完全的抑制。

不幸的是,实际逆变器的z域传递函数含有一个纯延时环节,这就意味着谐波补偿器Gc(z)必须含有一个超前环节,这在物理上是无法实现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只须抑制低次谐波就可以获得较好的输出电压波形,所以,只需要使谐波补偿器低频段频率特性是控制对象G1(s)低频段频率特性的逆就可以了。而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本文把这种低频段频率特性意义上的逆称为“等效逆”。

1.2内部模型

内部模型G2(z)就等于G1(s)的离散化形式G1(z),它的作用就是模拟控制对象的特性,作为参考信号源。在实际系统中,内部模型作为整个数字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由DSP软件算法实现。

1.3谐波补偿器

谐波补偿器由FFT和谐波发生器组成。FFT算法对输出电压误差进行实时频谱分析,因为,逆变器接整流型负载,其输出电压畸变主要是由于在输出端叠加了次数较低的奇次谐波,所以,只须分析出1,3,5,7,9次谐波的幅值和初相位就可以满足要求。

设x(n)为N点有限长序列,其FFT为

式中:k=0,1,…,N-1;

显然,常规的FFT算法,其输出点数和输入点

数是相等的,但在本系统中只须求出X(1),X(3),

X(5),X(7),X(9)等5个输出点,其他输出点是不须计算的。根据基于FFT的蝶形计算流程图[3]可以知道,在只须计算指定的若干个输出点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节省大量的DSP时钟,这就使得在计算能力并不强大的F240定点DSP上,实现基于FFT算法的实时频谱分析成为了可能。本文把这种经过化简的算法称为改进型FFT算法。

谐波发生器的作用是把FFT分析出的谐波进行预畸变,然后把预畸变的谐波信号作为补偿指令送给控制对象。之所以要对谐波进行预畸变,是因为控制对象对谐波的跟踪是有差的,这就导致谐波信号通过被控对象到达扰动注入点时,并不与扰动信号形状相同,而是相位正好相差180°的信号,这样就无法很好地抵消扰动。谐波发生器的预畸变算法表达式如下:

式中:|X(n)|为谐波幅值;

pha(n)为谐波的初相位,它们由FFT算法计算得到;

modcoeff(n)为幅值补偿系数;

phacoeff(n)为相位补偿系数。

式(4)为单次谐波的补偿指令计算式,式(5)为系统需要补偿的所有谐波的总补偿指令计算式,它是各单次谐波补偿指令的简单累加。

幅值补偿系数modcoeff(n)和相位补偿系数phacoeff(n)可以通过控制对象的幅频、相频特性根据“等效逆”的原则简单地确定。具体来说,modcoeff(n)就是幅频特性频率对应点读数的倒数,phacoeff(n)就是相频特性频率对应点读数的负数。可以看出,谐波补偿器补偿系数的确定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本文所用控制方案的一大优点。

2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2.1FFT采样频率fs和分析窗长度L的确定[4]

采用FFT算法进行实时频谱分析,采样频率fs和分析窗长度L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假设所需要分析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max。根据香农采样定律,只须满足

fs≥2fmax(6)

就可以使被分析信号在频域中不产生混叠。在这里,基波是50Hz,最高只需要分析到9次谐波,所以fmax=450Hz。为了留有一定的裕量,在实际系统中fs取1.6kHz。

分析窗长度L对于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也是极其重要的,一般都把L取为被分析信号周期的整数倍,否则,会造成严重的频谱泄漏,大大降低频谱分析精度。显然,实际系统中被分析的误差电压信号周期就是基波周期,即为0.02s。所以就把L取为0.02s(即为周期的一倍)。

根据FFT的输入数据点数N的计算式:N=fs×L,以及采样频率fs和分析窗长度L的取值,

可以得到N=32。这就是说,本控制系统须做32点的FFT。

2.2幅值补偿系数和相位补偿系数的确定

在图2中,电压源U代表来自逆变桥的输出电压,电感L和电容C构成输出LC滤波器,电流源I代表负载汲取的电流,与滤波电感L串联的电阻r是滤波电感的等效串联电阻。由图2可知,在把逆变桥看作一个比例环节的情况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就是由输出LC滤波器构成的二阶系统。在本系统中,L=0.552mH,r=0.3Ω,C=135μF,所以逆变器数学模型为

G1(s)=36632/(s2+2×0.074×3663s+36632)(7)

它的离散化表达式为

G1(z)=(0.1007z+0.09845)/(z2-1.735z+0.9343)(8)

根据图3,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幅值补偿系数modcoeff(n)和相位补偿系数phacoeff(n)。表1给出了最终的取值。

表1补偿系数的取值

波次

幅值补偿系数(放大倍数)

相位补偿系数(角度)

基波

0.993

0.7

3次谐波

0.934

2.3

5次谐波

0.818

4.5

7次谐波

0.643

7.9

9次谐波

0.417

15.7

3实验结果

对本文所用的控制方案进行了实验,逆变器参数为L=0.552mH,r=0.3Ω,C=135μF,开关频率f=8kHz,输出频率50Hz,幅值110V的交流电压。采用一片TI的TMS320F240定点DSP实现所有的控制功能。阻性负载参数为R=11Ω。整流型负载参数为L=0.8mH,C=2460μF,R=27Ω。

实验波形如图4,图5和图6所示。

图4给出了逆变器接阻性负载的稳态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图5及图6分别给出了逆变器在接整流型负载情况下开环稳态、闭环稳态的实验波形。可以看出开环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畸变严重,闭环以后输出电压波形有了极大的改善。

4结语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2

工程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程项目管理中又以项目成本管理为重中之重。在我国,大多工程项目均以招投标的形式最终确定,项目一旦确定后,整个项目的合同总价也基本锁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盈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来实现。 在我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的弱项。在项目前期,由于没有深入地调研,不能准确估算完成项目活动所需的资源成本,造成开源不足的局面,甚至部分项目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决策失误,不能获得赢利也就在所难免了。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多年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财务决策的经验,论述如何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稳健控制。 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有几个原则,一是成本最低化原则。承建工程应注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是全面成本控制原则。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它要求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三是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四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分解预算成本工程项目中标后,以审定的施工图预算为依据,确立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对施工图预算所列价值按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归类而得的,其中有直接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及备件使用费根据工程量和预算单价计算求得,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的施工管理费,按工程类别、计费基础和费率的计算求得。 如我单位某工程,合同总价款为75000万元,经过综合论证,预计工程的总预算成本为56250万元,包括燃油、维修费、主要材料39000万元,人工费7000万元,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7400万元,税金2850万元。目标利润18750万元。 2、确定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的确定要从两方面考虑,即以预算成本为基础,考虑各个项目的可能支出。在确定分解的材料费成本时,可根据预算材料费减去材料计划降低额求得。材料计划降低额的计算分价差和量差两方面进行,价差是根据材料预算价和市场采购价的差额计算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然后乘以预算材料费即可;也可采用几种用量大的主要材料的采购降低率代替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计算材料价差的降低额。前面例子中的燃油、石料、水泥、沙就可作为代替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的主要原料。量差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的工艺方法先推算出可节约的重要材料用量比例,再乘以主要材料用量,便可计算出材料量差的计划降低额。 人工费支出计划成本。根据预算总工日数和职工平均实际日工资计算,还可按照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单位工程量人工费支出计算出计划成本。如上面例子中,该工程项目测算的预计工期为18个月,平均施工人数为1,500人,平均工资水平2,600元/月,该项目的总体人工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市场导向;企业家导向;战略控制;财务控制;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2-0033-04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企业需要及时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技术中心”。从“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到“以技术换市场战略”的实现,离不开我国企业进行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我国企业时刻感受到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在国际上竞争时所面临的困境。对我国企业而言,原创性技术创新的严重不足仍是抹不去的伤痛。我国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通过原创性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企业成长为国际性跨国企业集团的关键所在。

创新涉及到新思想、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实现。原创性技术创新的高不确定性、高R&D经费投入、高风险等特点使得大多数企业畏惧不前,但仍有部分企业知难而上。现实的表现则是有的企业积极地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而有的企业则进行跟进型创新,还有的企业则只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改进和工艺创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机理。在这些不同的创新战略决策过程中,固然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战略决策制定者的思想和决策过程,但企业的战略导向和控制方式是两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战略导向指引着企业创新战略的目标,而控制方式、控制制度则对创新过程和结果构成了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战略导向(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和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创新战略决策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认为企业的战略导向是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归因。企业的战略导向不仅能够对技术创新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企业的战略导向还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的控制方式选择而对技术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作用。企业战略导向影响企业控制系统的构建,而控制系统会对创新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性影响。内部控制系统是战略导向影响技术创新的一个途径,这些变量间的具体关系如何,当前研究文献缺乏对这部分知识的探索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内部控制把战略导向和技术创新联系到一起,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战略导向理论

战略导向分为市场导向和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最初来源于营销理论,是市场营销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涉足市场导向理论的研究,但它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对市场导向理论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是Namer&Slater和Kohli&Jaworski。Narver&Slater的《The effects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和Kohli&Jaworski的《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两篇开创性文献奠定了市场导向的理论基础,标志着市场导向理论的起源,也促进了对市场导向概念的认识。市场导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企业对当前市场需求的一种反应。Narver and Slater定义市场导向为一种通过给消费者提供超值商品,进而企业获得非常好的绩效的企业文化。而Rueker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市场导向理论,认为市场导向是一个企业获得并使用顾客信息,发展一种满足顾客需要的战略,实行一种对顾客需要和期望负责的战略。虽然二者从两个角度探讨了市场导向,但他们共同表达了市场导向是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基本思想。市场导向暗示了一种组织范围内共享的价值观的存在,这种价值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企业成员的行为,目的是给顾客提供比较高的价值。市场导向是企业产品创新行为、活动和绩效的一项重要前因。

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家导向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家导向涉及到战略管理和战略决策制定过程,是企业层面的一种组织行为。企业家导向和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是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层面的表现。企业家导向有多种定义,其中,Miller对企业家导向的定义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被后续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企业家导向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产品市场创新、敢于冒风险、抢先行动。Moms&Paul在Miller的基础上从营销的视角把企业家导向描述为企业上层管理人员的一种承担适当的风险、具有创新性、展示先动性等特点,Lumpkin&Dess在Miller和Morris&Paul的基础上从管理学视角增加了自主行为和向竞争对手挑战两个特征,但后续研究文献较少关注这两个维度。

2.2 组织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有力保证。组织控制理论认为控制可以使企业工作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有力保证。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是两种最为常用的内部控制方式,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见表1。财务控制强调通过最终指标考核有关人员并进行调整。战略控制是一种对过程的控制,更注重企业行为对绩效的长期效果,一般采用更主观的标准对结果进行度量。

合理选择控制方式,能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降低企业所面临风险,并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控制系统的作用在于确保企业达到预定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调节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战略的顺利执行和实施至关重要。

2.3 技术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开发创造性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并把它们商业化的能力对企业绩效有关键影响作用,并且这种独特的创新能力将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和良好的绩效。技术创新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根据创新结果的新颖性程度把技术创新分为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突变创新产生于一个与现有知识平台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新构建的知识平台,是现有知识平台与一种全新知识流的重新组合所产生的新的知识平台的产物,是对现有产品和工艺的大幅度或全新的改进与发展。而渐进创新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平台之上对现有产品和工艺进行的渐进的扩展和提升。

2.4 理论框架

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是企业对环境认知的一种战略反应。战略导向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

思想,决定着企业所采用的控制方式。战略导向和内部控制之间需要一种合理的配置,保持战略倾向和操作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通过控制系统和战略导向的合理配置,形成了一种组织成员处理信息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方式,构建了一种期望的行为被鼓励和支持的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获取经济收益十分有利。

技术创新是企业员工为获得某种新产品和新工艺而进行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活动,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创新的活动中,参与创新的各类人员的活动需要有效的控制。技术创新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需要通过有效的控制减低风险并提高效率。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内部员工,采用合适的内部控制方式对技术创新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控制方式,可以保证创新行为按照组织的设想顺利进行。创新员工的投入和产出预期在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过程中并不相同,控制方式对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针对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采用合理的控制方式,能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创新目标。战略导向、内部控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研究命题的提出

3.1 战略导向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1)市场导向和内部控制

市场导向描述的是一个组织对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搜集、传播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市场导向的目标是满足当前的和能清楚表达的顾客需求,而不是开发全新的产品。在这种导向驱使下,企业经营目标十分明确,结果具有较大的确定性,制定预期的财务目标十分容易。其次,市场导向需要构建一个非集中化的组织结构,将权力下放,有利于组织对变化的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对权力下放的组织来说,其最好的绩效考核办法就是进行财务指标度量。因而,市场导向的企业进行财务控制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由于战略控制应用于结果不确定的状态,需要管理者进行时常沟通,决策更多依赖于上层管理者,不利于组织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 市场导向和财务控制正相关。

命题2 市场导向和战略控制负相关。

(2)企业家导向和部控制

企业家导向表现为强调进取性产品创新、风险偏好和领先竞争对手的企业文化。企业家导向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高度的创新、敢于冒风险和主动性。企业家导向孵化的产品创新涉及新资源组合的创造,这种新资源组合的创造需要现有组织目前不可提供的一些能力,因而也就要冒巨大的风险,并进行尝试性试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导向偏好于探索性和风险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家导向反映了一种组织的探索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组织对顾客、竞争和环境的预先假设能突破现有构架的破坏。企业家导向能增加企业应用获得的新技术知识构建新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开发新的市场,引导潜在的顾客消费。企业家导向是一种主动性的战略导向,这种战略导向导致进取性的产品创新,伴随着高级别的财务不确定性和风险。基于这些原因,企业家导向采用战略控制的方式,有利于企业经理人员的开拓性创新活动的开展,更为合理。相反,由于企业家导向的风险比较高: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行财务控制往往约束了经营人员的活动,不是明智的选择。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 企业家导向和财务控制负相关。

命题4 企业家导向和战略控制正相关。

3.2 内部控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1)财务控制和技术创新

内部控制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是技术创新正常进行的组织保障。强调财务控制的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采用客观的财务指标,如投资收益率(ROI),奖励也视财务绩效而定。财务控制导致企业管理者更注重短期收益,而放弃需要长期坚持投资才能得到回报的项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管理者可以降低研发投资等长期项目投资,获取可观的短期财务指标。长期投资的结果不会在近期表现出来,对企业管理者的当期业绩不会构成影响。特别是,如果管理报偿和其他的奖赏,比如提升等与短期的财务绩效挂钩的话,理性的管理人员将一定采取获得短期财务绩效的行为。财务控制使得企业管理者追求结果较为确定的渐进创新,而避免结果不确定性较高的突破性创新。这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十分有利。另一方面,突变创新的风险大于渐进创新。追求突破性创新将使得经理人员的未来收入充满风险,因此,财务控制不利于突变创新。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5 财务控制和渐进创新正相关。

命题6 财务控制和突变创新负相关。

(2)战略控制和技术创新

战略控制致力于长期绩效,强调战略控制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强调战略的形成和执行,而不是短期财务指标。强调战略控制的企业往往更强调核心业务的长期发展。采用战略控制构建了一种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管理人员敢于承担具有风险的项目。管理人员相信对他们的评价将基于他们的战略质量,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指标。战略控制能够激发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源承诺,这种承诺表现为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新的产品理念并进行市场化。在战略控制下,管理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的战略需求,需要进行一些较大幅度的新产品开发,而降低渐进创新的水平。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7 战略控制和突变创新正相关。

命题8 战略控制和渐进创新负相关。

根据以上分析和所提出的8个命题,得出图2所示的理论分析结果。

4 结论和启示

本文探讨了战略导向、组织控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市场导向的企业适合进行财务控制,不适宜于进行战略控制。而企业家导向的企业进行战略控制比较适宜,进行财务控制不是合理的选择。进一步分析表明,战略控制有利于企业进行突变创新,不利于进行渐进性创新;而财务控制则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渐进创新,不利于进行突变创新。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路桥施工;技术;质量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as the bridge engineering needs,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household vehicles increase makes this phenomenon aggravating. In this situation, our country road &bridge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in rapid development, how to aim at the requirements of road transportation science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quality control became modern highwa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top issue facing the. The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re described.

Keywords: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中图分类号:U44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O 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家用车辆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我国大规模进行高速公路建设由于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行驶速度快等特点,这对我国路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路桥工程在近年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如何找到这些病害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以防治,是我们公路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责任。“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作为影响路桥施工质量与施工寿命、维护费用的关键,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路桥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其还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按照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和“安全发展”、“以人为本” 的安全理念,施工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关于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重要性分析

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重点,其科学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质量通病治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使用寿命,为降低维修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其还对保障公路行车安全、降低“桥头跳车”等现象造成的交通事故。加强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代路桥施工企业的首要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2.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针对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路桥施工企业必须以完善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管理与严格的实施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1 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应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分析出发,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流程等构建基础性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针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这对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进行人员的培训等。在基础性管理体系完善后企业还应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对基础管理体系中不能针对工程特点的地方进行修改,以此完善基础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确保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实施积极中具有适用性与针对性,以此保障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实施,确保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2.2 针对路桥施工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是有效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是现代路桥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路桥施工企业应针对技术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路桥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在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合同要求科学设置技术控制点,并在施工中针对技术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技术管理目标的达成,有效保障路桥工程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例如:在进行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加强路基土摊铺厚度、压实度的管理,并加强压路机设备操作人员的相关技术管理(禁止急停急起、严禁z字行车、避免压路机长期停放在刚刚压实的路基上等),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公路施工质量。

2.3 针对质量控制工作目标开展质量控制措施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在工程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进行质量控制点的制定。以施工质量控制点来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开展。首先,针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 施工材料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施工材料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施工质量的保障奠定基础。同时针对质量质量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施工过程管理,以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与旁站等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效果,保障施工质量。另外,针对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因素也要在施工前进行充分考虑与分析。如:对施工过程中气候因素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降水对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开气候因素影响施工质量的多发季节,如避免不了也要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计划来保障施工质量。通过科学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分析、论证确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其质量控制效果与目的的达成。

3.运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管理效果

现代路桥施工企业还应运用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果。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应运用预防性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针对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路政,将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技术因素、质量控制因素等制定预防措施,以此确保施工过程能够有效减少和降低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效果的达成,路桥施工控制的对象就是施工本身,施工管理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进度等。特别是施工进度一旦不按计划进行,必然给施工控制带来一定难度。以悬壁施工的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为例,如果梁相对悬臂施工进度存在差别,就必然使悬臂在合拢前等待不同的时间,从而产生不同的徐变变形,由于徐变变形较难准确估计,所以容易造成最终合拢困难。路桥施工质量控制是对施工全过程各工序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消除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使所建造的工程符合设计图纸、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的要求。施工控制就是对路桥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变形及稳定进行监控,使施工中的结构状态处于最优状态,保证施工过程安全和成桥状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企业各种问题治理的成本。

4.发展趋势

现代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建立智能化的结构状态监测分系统和结构系统辩识分系统,实现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发展和必然趋势和方向。智能控制之所以是桥梁旅工控制的发展必然趋势,是因为大型桥梁工程,结构复杂,规模巨大,已难以用一般的手段来监测与控制;桥梁跨度的不断增大,也对施工监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大型桥梁的旅工监控必须引人先进的量测仪器,通过埋设新型传感器和应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依靠现代通信手段,直接量测结果输入计算机处理,实现对桥梁的动态、实时、远程监控;其次要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专家系统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施工控制,并且开发出配套的可视化软件,从而实现施工监控系统的科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桥梁施工控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5.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与相关措施,以此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自身技术力量的培训与培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水平。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5

1 重要性分析

项目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的坚实保障。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以预防为主,如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补救。科学有效地管理工程质量有助于降低治理工程质量的成本,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有助于控制工程成本。除上述所说的功能,在降低桥头跳车,加大保障公路行车安全的力度上都有很显著的成效。因此,现在施工单位应把加强项目工程中的技术和质量控制作为一个关键关节管好,抓好,以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行业竞争中的不败地位。

2 控制措施分析

上文谈到了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是关键环节,那么要求施工单位要建立完整的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企业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

1)在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之前,应先针对本企业管理水平,加以一个完整清晰客观的分析,再进行逐步的调整,达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目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促进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以及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在调整过程中,除了其特殊性也要注重其普遍性,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将其应用于以后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构建与完善需要经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同样需要普适性的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针对企业生产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权威的培训,杜绝施工技术中的短板效应。在探讨出一个普遍使用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质量体系后,还要针对每个工程“量身定做”,修改该体系不适用的部分,达到标准基础上的灵活处理。比如在在路基施工中需要严格控制路堤几何尺寸和坡度填土后路堤的几何宽度都要比设计宽度大32cm,同时土方的压实宽度必须大于设计宽度。为了保障路堤的结构稳定性,填压工程结束后要检验是否规范压实;

2)针对施工目标,科学开展技术管理工作。为保障施工质量达到控制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承包工程的企业应加强技术目标的管理。在针对技术管理目标的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技术控制点,尽量遵照合同进行。并在施工中针对技术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避免发生质量通病,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同时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比如,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一种是分层的填压法,从最初的一层填筑,之后进行土表含水量的检测,当含水量满足填压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填压,这样可以防止重复的返工。第二种是利用土质的干密度,不同地方不同土质的干密度不同。所以要准确的标定干密度值,不同土质要分别测定,以确定土质是否填压紧实。第三种是分段填压,横向两段搭接的交点处一般不能同时填压,搭接处长度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路基表面填压不均匀或者出现沉陷凹凸不平,可按一定的比例分段填压。但是同时填筑的话要采取分层交叠衔接的填筑方法。此外,地下水可能会影响到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在路基的最底层填压砂石或者石灰水泥等用以稳固路基底部,砂石等这类无机结合材料水稳性能较好、抗风化,一般约25cm~35cm的厚度;

3)针对施工目标,有效开展质量控制工作。为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施工单位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并通过控制点来保证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要把好施工质量的第一关,也就是源头工作――施工原材料的筛选与控制,从工程的上游进行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关乎工程的使用寿命,一旦出现问题,后续工作都将无法开展。同时,一些会影响到施工质量的问题也要综合考虑,比如降雨量的影响,季节温差的影响等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能适应温差变化的原材料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践操作前,要有周密详尽的计划,通过反复的分析论证后再施工,以求工程的一次完成,且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3 理论指导实践,提高管理效果

施工工程承包单位要灵活地运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来科学地进行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其中,预防性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更是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关键。对所施工工程的质量加以反复的论证分析后,列举出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一一的解决和分析,并且讨论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施工工程中的一些返工问题,做到文明施工,高质高效施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达到工程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4 结论

总而言之,为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其在行业竞争力和竞争地位,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实施有效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办法。科学的理论指导,完善的质量技术管理体系,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缺一不可。在工程开工前,要使全体施工工程参与人员明确责任,产生责任意识,提高人员的素质,开展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相关培训,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综上所述,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办法,是提高工程质量,完善工程管理体系,合理高效完成施工任务的关键,应通过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元.论述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7(32).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 权变理论 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会计学科的性质具有特殊性。管理会计学科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由多学科交叉、渗透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叉学科,其随各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动态性。

《管理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上世纪80年表的论文超过30%是应用性研究,描述实务而不采用任何清晰的理论,90年代开始应用型研究论文明显减少,尤其到90年代后期几乎消失。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且理论也在不断转换。近三十年来,西方管理会计研究采用的理论包括权变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经济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控制系统理论等。Fisher(1995),Cadez与Guilding(2008)认为,权变理论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范式,冯巧根(2014)认为,当前比较符合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是权变理论。

一、管理会计权变理论概述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由技术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组成,并属于更广泛环境的分系统。技术影响对组织投入的种类、转换过程的性质和系统的产出,社会系统决定对技术利用的有效性。

作为社会的分系统,组织必须在整个环境超系统的制约下达到其目标,组织为社会完成某种职能,反之,组织也对其环境超系统产生影响;技术分系统指人们使用的知识、技术、装备和设施;结构分系统是组织工作任务分工(差异化)和协作(整体化)的方式方法;社会心理分系统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组成,包括个人行为与动机、地位与作用关系、群体动力学和影响系统;管理分系统负责协调各分系统,使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其制定目标、拟定全面的战略和经营计划、设计结构并建立控制程序。

技术通常会决定组织结构的类型,并影响社会心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不仅受内部组织的技术、结构和任务的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系统模型,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分系统组成,并由可识别的界限与其环境超系统区别的系统。权变理论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权变因素的关系模式,即各变量的形态。权变理论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宜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

传统组织理论认为:对所有公司而言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优组织设计。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最组织设计,组织的业绩依赖于组织结构与其他情境变量,如环境、技术、战略、组织规模、文化的匹配性等。权变理论研究组织设计与组织情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与组织情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权变理论的实质是,没有普遍适用的最优组织设计与管理方法,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上述权变因素之间的适合性或匹配性。

二、管理会计权变理论研究评析

权变理论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阐释权变因素如何影响组织的有效性,即组织的设计与功能。管理会计系统可视为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Hopwood(1974)认为,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相互联系,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与组织结构的设计,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

权变理论引入管理会计的前提假设是:没有普遍适用的管理会计系统,在任何情境下适用于任何组织。相反,组织需要探索并建立与其情境相匹配的会计系统,即组织的管理会计系统必须适应环境,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

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成为许多组织决策与控制的主要工具,预算控制是最主要的方法。管理会计的发展始于80年代早期引入的作业成本法,90年代早期平衡计分卡将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整合为一体化框架,将战略与营运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组织最广泛使用的管理控制系统。

为什么组织的管理会计系统不断变化,各不相同?自20世纪70年代起,管理会计引入权变理论解释多种类型的管理会计实践,说明不存在普遍最优的管理会计系统。研究者从环境、技术、组织结构等因素解释不同情境下的会计系统。用权变理论解释管理会计实践,是研究具体的管理会计方法与组织相关的情境变量的适合性。管理会计的权变因素评析如下: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权变理论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被最广泛关注的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从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维度进行定义。复杂性是指组织面临外部因素的多样性,动态性是指外部环境的稳定性程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被认为是风险或机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组织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影响因素部分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及随之而来的更激烈的竞争,部分是由于组织不再作为一个企业整体控制价值链的所有方面,规模越小、业务越集中的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多。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计量也是影响因素。管理层比较容易将能够识别的环境不确定性纳入计量范围,虽然有可能是比较主观的计量,但是也可以认为是最相关的不确定性。个体能够识别的不确定性最直接地影响其行为。但是个体能够识别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与客观存在的更多其他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只有间接联系。同一行业的组织对环境认知的差异,会导致组织设计与管理实践上的差异。

Khandwalla(1972)研究发现,竞争的强度影响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而且不同类型的竞争,如价格、市场、产品竞争,对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控制系统有不同的影响。David Otley(1978)研究了经营环境差异对会计系统的影响。对于事业部经理的业绩评价,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如处于盈利比较困难的环境,与盈利相对比较容易的环境,高层管理者对这两种情形会用完全不同的预算信息评价经理业绩。

Burns,Stalker(1961)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研究表明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的反应系统,采用灵活有机的组织形式应对突发事件。

外部环境因素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决定了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的匹配性。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在不同的环境下改变其功能以支持组织的工作。因此,管理会计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识别管理会计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有效性。

2.技术

管理会计系统最基本、最长期的权变因素,是产品生产技术。组织采用的技术变化,经常会导致管理会计实务方式变化。生产技术类型可分为单件生产、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a、分步生产,其长期以来被视为影响组织内部会计系统的因素。产品生产过程的性质决定成本分配的金额,而不是成本分摊决定生产过程。分批法生产方式下产品成本的计量是清晰界定的,需要分摊的金额很少,因为大部分都是直接成本,可与产品直接联系;相反,分步法生产产品,由于大量成本是联合成本,需要分摊大量的共同成本。因此,单件生产与小批量生产所需的详细而准确的成本计算,不能用于分步法生产的成本计算。

生产技术对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采用大批量生产技术的组织主要采用正式的、机械式的控制,如采用预算系统支持日常的营运管理。相反,非标准产品采用复杂的单件生产技术,需要采用灵活有机式的控制,如社会控制与人员控制,以鼓励员工对不同情形的快速回应。随着当代管理创新引入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组织需要有效的方法,计量战略活动的结果。将战略与营运结合的管理控制系统,如平衡计分卡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要。

3.组织结构

P. Tiessen(1983)用与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相关的任务结构,与权力结构两个维度来定义组织结构。任务结构是指任务能够得到清晰阐明和分解的程度及人员负责的程度,即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任务结构界定具体说明了营运与管理程序的范围,任务是明确的,每个职能角色的方法、职责和权力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详尽的任务结构类似于合同,合同的当事人是主管与下属,其作用在于减少个体的灵活性。任务结构可能与技术、环境等情境变量相联系。

权力结构与任务结构通过Hickson(1971)建立的社会权力模型相联系。该模型认为,社会权力源于个体成功应对重大的组织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不确定起因于非常规技术或不确定的环境,作业者不能按照任务结构的要求进行作业,要求决策者发挥自由裁量权,使其能运用社会权力。这种权力是被合法授权的社会权力的一部分,即在组织内部普遍认可的。因此,权力的分散是组织对技术与环境不确定性的积极回应,这些不确定性产生了对经理层发挥判断力的需要。

具有稳定技术和环境的组织,适宜于机械式管理系统,而具有复杂的、动态的技术的组织需要比较灵活的组织结构,即适应有机式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重新确定每项任务,采用网络而非等级控制,强调横向的而非垂直的沟通交往。

组织结构与控制必然相联系。在任务高度结构化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程序作业强化控制,在极端情况下,控制能使作业严格按照预定的程序执行。如标准成本系统将管理会计系统的业绩评价标准,与整个生产流程联系在一起,发挥了控制作用。

Lawrence与Lorsch(1967)从差异性与整合两个维度定义组织结构。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加,差异度增加。组织差异的增加最终导致增加整合与控制子单位的困难。评估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结构的适合性,需要结合其他情境变量,如外部环境、技术、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者比较关注分权组织结构与团队结构。去中心化组织而形成的分权结构,是由于产品或市场而非组织功能。削减中间管理层后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传统上中间管理层的决策权转移给下层经理。 Bruns与Waterhouse(1975)认为,生产技术复杂的分权组织,趋向于使用预算控制,强调正式的管理控制系统,而集权组织更愿意使用人际控制,认为预算缺乏灵活性。

比较而言,团队组织履行组织功能的特点是多功能、非永久性。实施团队组织结构需要对团队投入成本进行计量,传统会计数据的计量方法可能不适合于团队结构。目前对团队组织结构的管理会计实务研究比较少。

4.组织规模

与技术类似,组织规模是组织能高度控制的权变因素。作为派生变量,组织规模可以通过员工人数、总资产等组织资源来衡量,也可以通过度量组织产出,如客户拥有量、收入规模来衡量。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中,采用的度量方式取决于研究的维度与情境。Bruns与Waterhouse(1975)认为,规模较大的组织,由于使用比较复杂的技术,生产营运过程标准化、程序化,专家比较多,通常实施管理控制。而规模较小的组织,由于集中决策,会计控制系统比较简单,主要实施人际控制。

5.组织战略

组织战略是管理会计研究中相对较新的权变因素。战略以多种直接的方式影响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的方式取决于所采用的战略。战略对组织的重要性在于,对其他权变因素发挥极大的影响。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管理层必须不断评估外部环境、技术、组织结构与管理控制系统。

对战略的权变研究大多集中于识别最适合组织战略的管理会计实务,因为管理会计实务被视为实现组织战略的工具。但Chenhall 与 Langfield Smith(1998)发现,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战略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其研究了管理会计实务和成本领先与差异化两种战略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战略规划对两种战略都有益。因此,高效能公司选择任何一种战略,都能通过管理会计工具获得更高的收益。

目前对于战略与管理控制系统的权变研究成果并不完善,原因一是对战略的简单分类不能反映现实中组织战略的复杂性。此外,名义战略是否就是实际采用的战略,整体战略的实施范围是否覆盖到全部子单位都不清晰,因为子单位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二是所研究的控制系统的维度差异较大,没有一致的结构或情境,导致研究成果不完善。

6.文化

文化可分为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在国家文化层面,管理会计研究最广泛使用的是Hofstede(1984)提出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避免不确定性、男权主义对女权主义、注重短期与注重长期。迄今为止国家文化对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难以总结成一般性的结论,主要原因一是某一国家的个人与团体存在广泛差异,研究衡量的只是平均水平。特定公司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与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二是组织文化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产生了强烈影响。

组织文化与国家文化相互联系,组织文化蕴含着组织成员共同享有并影响其行为的社会规范、价值、信仰。Fish(1995)认为,强势的组织文化能减少控制机制的需要,因此,影响管理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是很重要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三、总结与展望

权变理论丰富了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不仅将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范围延伸到战略管理、预算制定、业绩评价、成本系统等影响因素,而且还能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交互检验,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经济后果进行多维度考查。David Otley(2016)认为,过去四十年基于权变理论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研究是一个成功的经历,对于不同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所导致的结果差异提出了深刻见解。

管理会计权变理论研究受到批评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合适的权变因素并没有从理论上清晰阐明。而且权变因素不完备,忽略了某些关键因素;二是缺乏对组织有效性的研究。组织有效性是权变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实务中非常需要,但理论研究被严重忽视;三是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因为研究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样本差异较大,变量构造不同,加之数据来源、变量测量方式、权变因素组合模式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四是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基于权变理论研究,管理会计没有利用前期研究成果。有些较新的研究经常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或略有差异的体系,这给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构建带来了挑战。

当代管理会计控制的情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商业环境加速变化,竞争加剧带来区域与全球性的更大不确定性。技术呈现加速变化的态势,计算机与网络使商业实践的变化日新月异,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原有控制模型的失效。组织结构越来越淡化科层制趋向扁平化,许多组织聚焦于核心业务重构组织结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对管理会计权变理论作用的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与以前比较,管理会计权变理论必须以更加动态多样化的方式,采用基于过程的模型研究组织的变革机制,实施修正的管理控制系统。

未来研究方向:跨组织边界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研究。

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使组织间因产业链的分工相互依赖度增加。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的整合,企业间的横向合作不断强化,组织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战略联盟。以此将活动范围和产生不确定的力量置于内部控制下,减少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种战略协作、利益分享将组织内嵌于供应链中,这类供应链跨越不同的法律实体,需要新的管理控制系统。这促使管理会计作用范围发生较大的改变,将由传统的组织内拓展到组织间协作这一崭新层面(王斌,2014)。Henri Dekker(2016)认为,这是研究者探索组织内与组织间管理会计边界的机会。认为关于边界的研究,能够提供对组织内与组织间管理会计更好的理解。

管理会计在跨组织关系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功能是:管理、控制和评价企业处理组织间关系的能力、行为及其后果。这扩展了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对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之一是:跨组织边界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研究。具体而言,是我国特有的组织间关系治理模式,与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研究,也可称为组织间关系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未来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David Otley(2016)认为,管理会计权变理论有机会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使用。如定量研究可利用定性研究阐述分析研究的问题,或定性研究可用定量研究解释权变理论的结果。Henri Dekker(2016)也认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联合的潜能。指出就管理会计控制与相关情境因素的研究而言,定性研究能对组织间的控制提供深度理解,而定量研究能为定性研究提供大量样本数据,两者结合有利于研究深化,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喜英.国外管理会计权变理论文献综述及启示[J].新会计,2015(1).

[2] 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

[3]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J].会计之友,2014(32).

[4] Maleen Z G,Michael S C.Pick,mix or match? A discussion of theories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_business & management, 2009,16(2).

[5] David T O.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1980-2014 [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6(31).

[6] David T O.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achievement and prognosi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80,5(4).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7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进步,在道桥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处理措施和路径,提升管控结构和管理水平,深度贯彻落实施工要求和规范化施工流程,以优化施工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从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面施工的必要性入手,对道桥施工项目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技术管理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道桥施工;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92-02 

道桥施工项目发展速度在不斷加快,整体建设规模也在扩大,但由于整体道桥施工项目的结构和运行技术框架较为复杂,需要相关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这其中,防水路基面是道桥施工项目的重点,也是维护整体路面质量的重要参数,需要项目管理人员高度注意。 

一、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面施工必要性 

(一)道桥防水路基面受损设计需要集中处理 

在道桥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要从影响因素入手,集中升级项目整体的科学性和合理化结构,确保控制模型和管控层级之间能形成有效管理机制和管控要求,并结合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参数,确保道路桥梁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项目监管人员能有效管理防水路基面的质量。究其原因,在道桥施工项目开始前,相关设计人员在对防水路基面参数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没有对防水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导致整体环境结构和运行维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整体管控层级和管理要求之间没有建构系统化防水机制,也就导致防水结构自身出现了问题,加之温度的改变也会导致路基面出现工程裂缝。 

另外,在道桥项目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自然气候建构数据分析系统,不仅要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也要对当地降水信息以及化学污染程度等基本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确保设计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价值,只有从参数设计的基础层级出发,提高整体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一定程度上提升道桥防水路基面的综合质量,避免其出现基面受损的问题。 

(二)道桥防水路基面受损材料需要集中处理 

在对道桥施工项目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化分析时,技术人员要保证对施工整体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和综合处理,特别是针对道桥施工项目的预算结构。由于一些工程项目中有些人员为了工程成本造价的最低化,会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或者是工程项目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水平不过关,导致道桥施工项目中的基本材料不符合实际标准和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致使整体设计结构不达标,也直接致使道桥工程施工中防水路基面出现裂缝和受损。 

例如,有部分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在运行相应技术参数和管控系统时,没有向材料中添加有效的防渗材料,就算是添加了,一些防渗材料的参数和调和比例没有达到相应标准液的参数标准,依旧还是会影响整体技术结构和施工质量,最终导致整体道桥工程的防水路基面不能具备良好的防水功能和运行机制,整体桥面出现了裂缝和质量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路面的保护作用,降低其使用价值。[1] 

(三)道桥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需要集中处理 

在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结构进行系统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系统运行结构和项目管控层级进行集中分析,并且保证整体结构和操作流程符合实际需求,也要符合成本管控要求,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化,提升整体施工项目的运行质量。另外,相关人员只有提高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重视程度,才能保证系统化运行维度和项目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从根本上保证工程项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并且优化管控层级和管理系统,进行集中梳理。从施工单位对项目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集中升级系统化处理的效能。特别是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施工过程中,相关项目研究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建构更加有效的施工技术运行框架,保证防水涂层结构的有效性,减少其不规范问题发生的概率。 

二、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概述 

(一)建构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要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设计参数和施工环境进行集中分析,建构切实有效的管控和处理机制,确保整体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处理系统,也要将其发展层级作为基本的运行参数系统,强化质量和项目处理能力。[2]只有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以及设计能力的单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体项目的管控效果和管理质量。最重要的是,在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主体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在保证经济性能的基础上,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维护整体项目的运行结构,保证最基本的防水功能得到有效落实。另外,在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进行综合分析的工程中,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要秉持专业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和综合管控能力,充分融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念,确保管理层级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优化。 

除此之外,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保证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设计层级贴合实际社会需求,才能保证整体设计结构中排水系统发挥常规化功能,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水文条件、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气候条件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也要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融合。[3] 

(二)选取适宜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 

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运行过程中,要想从基本上升级其运行效果和实际价值,就要从项目设计目的出发,进行集中的解构。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主要是为了阻断水的通路,确保道桥工程项目对水的渗透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以项目设置的目的为材料选择标准。另外,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中,防水层位于混凝土层和沥青混凝土层之间,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物质之间的粘合度给予一定重视,确保其应用价值和质量符合实际需求。基本的防水材料具有较为明显的材料优势,能实现无缝防水功能以及拉伸强度的有效恢复。因此,在实际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运行过程中,防水材料的选择和应用要结合当地环境和具体施工要求。但是,要着重注意的是,我国建筑市场仍然存在市场集中度低以及同质化竞争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项目负责人提高警惕,强化材料选择的流程,并且保证防水效果和经济成本之间能形成平衡态关系,集中解决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需要处理的问题。

另外,在对材料进行集中选取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运行流程,切实维护项目运行结构的有效性。首先,要保证基本材料是无缝防水材料,从根本上规避项目中运行参数的不稳定性。[4]其次,要保证材料具有较好的粘合度,提高整体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优整体材料的实际价值,保证各个参数结构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大批量投入使用。 

(三)有效规范工程作业 

要想保证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基本质量,升级工程项目运行操作的稳定性和标准化是最基本的操作,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贴合项目发展规律,保证整体控制结构和控制要求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第一,要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混凝土操作系统结束后,集中对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切实维护系统的运行层级和管控要求。只有提升防水层和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混凝土结构之间的粘合度符合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积水隐患的最小化,也规避不同层级结构之间发生脱落问题。但是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拉毛的粗糙程度并不统一,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表面结构能得到有效升级,减少整体运行结构的安全隐患。第二,要对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防水层施工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路基结构平整牢固,也要保证系统不会出现凹凸面,且内部不存在油污或者是垃圾。只有提升对系统管控结构的重视程度,并且强化项目质量以及标准化运行流程的完整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的整体水平。[5] 

三、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整体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技术监管人员要对整体项目进行集中统筹,確保管控层级和管理系统之间能形成有效的互动。相关管理人员要提升对材料的管控力度,也要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提升整体项目的管控参数和系统化运行结构,进一步对材料管理以及混凝土结构管理进行集中分析,特别是在摊铺操作前,清理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可以利用高压冲水方式进行处理,确保脱落的部位能及时利用沥青进行补充。[6]另外,也要集中强化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项目运行效率符合实际需求,强化其责任感和工程质量意识,保证施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整体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质量得到优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道桥施工项目防水路基项目运行过程中,要从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两个层面提升整体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切实维护工程项目的运行流程,维护系统的管理要求,也能实现整体施工技术的进一步优化,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工序进行集中管控,做到提前预防以及提前诊断,从而在提升项目防水性能的同时,保证运行结构和运行系统更加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任文亭.对道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6(3):159. 

[2]张兴国.对道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21):219. 

[3]刘奇斌.论道桥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32):281. 

[4]刘琦.简析公路工程道桥施工中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9(22):229. 

[5]步玉杰.对道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36):247. 

控制技术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 混凝土 施工技术

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特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运用现代建筑施工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混凝土施工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

1、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重要性的分析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是关系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关系到工程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实现的重点。在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理对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应用。为了保障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注重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基础控制与管理为基础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实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2、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重点

2.1 以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特点为基础,完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重要性,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开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完善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以实现科学的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管理。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以混凝土施工技术特点为基础,针对企业管理流程、项目管理架构进行混凝土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能够在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下进行施工,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实现高层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目标。

2.2 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现代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应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标后的技术交底过程中,有技术部门与设计单位、投资单位进行技术沟通,了解高层建筑设计、施工的技术要点。同时施工企业还应针对工程实际特点进行技术文件的分析与探讨。对于技术文件中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以此提高施工企业对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的了解与理解。在此基础上,高层建筑施工企业还应针对工程实际特点对技术文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此为基础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与编制。针对高层建筑设计文件的特点、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等开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为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针对高层建筑技术要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以此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首先,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混凝土浇筑模板的搭建、清理进行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模板搭建的垂直线、水平线的控制为混凝土浇筑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高层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前的模板进行清理。以模板清理为混凝土脱模等工作奠定基础。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模板搭建后、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进行清理。通过模板清理工作为混凝土浇筑奠定基础。

做好上述工作后院,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还应注重混凝土浇筑管理。以设备管理工作为基础避免设备因素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影响。根据相应规范要求以连续浇筑为基本原则进行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对于不能连续浇筑的工程应通过伸缩缝、连接处的控制等保障混凝土的整体性,为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奠定基础。浇筑过程中,应根据浇筑过程的气候情况对混凝土温度、含水量等技术参数进行控制。通过技术参数控制与管理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

作为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振捣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技术控制要点进行分析。以振捣器的充分准备为基础,保障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振捣器的安装中应避免振捣器对钢筋网架的影响,避免振捣器对钢筋网架的振动及振动造成的位移。通知根据预先试验科学的设置振捣时间与振捣强度。通过振捣工作的有效执行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

2.3 以科学的混凝土养护为重点,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工程建设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施工后的养护对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混凝土养护工作重要性强化混凝土养护工作。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所选用的混凝土特性设计养护工作要点与管理重点。根据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时间、养护工作要点等开展养护工作,为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由专人进行掩护管理,同时注重质量监控人员的检验与监督。通过混凝土养护技术的控制实现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

3、以高层建筑所在地气候特点及混凝土施工季节特性为基础开展混凝土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中,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施工季节气候因素对混凝土施工技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高寒地区冬季施工为例,高寒地区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需要根据相关技术文件进行添加剂的添加。而添加剂的应用对混凝土强度、施工过程以及养护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针对混凝土添加剂的特性进行相应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混凝土强度及施工技术要求。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从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入手,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实现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4、结论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关系到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关键。其施工技术应用与技术控制是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以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作为基础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随着近年来水泥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也应针对混凝土技术特点与发展进行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通过针对混凝土技术特点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雷. 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探析 [J]. 建筑技术与管理,2010.2.

上一篇:数控机床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通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