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08:03:44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1工程硕士信息资源的需求特点

本次统计限于河北联合大学2009—2011年毕业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够全面,但由于学校工程硕士招生时间短,人数比较少,故本次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学校工程硕士文献需求和特点。在学位论文中,引文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文献需求的集中反映[2]。通过对引文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工程硕士对文献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水平,掌握其利用信息资源的特点和需求,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供量化依据。

1.1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均衡性

1.1.1引文数量分析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硕士生对相关学科文献信息的了解和吸收能力[3](见表1)。从表1可见,在统计的6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共引文献3029篇,平均引文量为54.83篇,引文篇数最多的达82篇,最少的有40篇,可见工程硕士从选题、调研到写作的每一环节都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的需求量比较大。

1.1.2引文语种分析———引用文献的语种不均衡通过对引文语种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工程硕士撰写论文时利用国内外文献的情况,吸收信息的能力[3]。同时,对图书馆如何合理地收藏各语种文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表2可见,学校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引文语种最多的是中文文献,均占总引文的60%以上,而对英文文献的引用率只有将近30%左右。

1.1.3引文文献类型分析———引用文献类型不均衡在所统计的60篇论文中,引文文献包括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见表3)。结果表明,论文引文中有70%以上的文献来自于期刊,其次为图书,而其他类型的引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可见,工程硕士由于“进校不离岗”,不能像在校生那样有时间、有能力系统地利用书籍,而期刊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特点,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而且,工程硕士论文准备时间有限,写作过程求快,这也导致他们更多地依赖期刊。同时,随着图书馆学位、会议论文数据库的日益完善,查阅起来更加快捷,也正日益成为工程硕士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1.1.4引文年代分析通过对引文年代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工程硕士利用文献的时间范围情况,作为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在所统计的3029篇引文中,中文文献最早发表于1947年,最近的为2011年发表的文献,时间跨度为65年。中文引文主要集中在1991—2011年这20年(引文共2707篇,占中文总引文量的89.37%)。因此,做好这20年的文献信息工作,对图书馆来说有重要意义。

1.2信息资源需求的应用性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职业为背景,他们要真正成为企、事业单位合格的专家型人才,就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学习、科研始终要与工作实际相联系,所学知识必须强调应用性[4]。从学位论文来看,其选题大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如《南洺河铁矿河滩下采矿工艺设计》、《唐钢洁净钢生产工艺研究》、《唐山不锈钢板坯质量控制研究》等论文的选题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这方面书籍的采访与流通,保证工程硕士的实际应用需要。

1.3工程硕士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相对欠缺

工程硕士大多来自生产第一线,他们平时进修学习机会较少,其专业知识结构开始老化,科研能力弱化。虽然“进校不离岗”,但工程硕士仍期待自己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在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提高。所以,他们普遍表现出求知欲强,需求信息量大而又对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相对欠缺的特点。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针对工程硕士的文献信息服务还是空白,他们的信息需求得不到保障,各类数据库资源也不能被工程硕士有效利用。故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应重视并加强对他们的服务,以助其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将科研更好、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为生产和建设服务。

2对高校图书馆做好工程硕士信息资源服务的建议与策略

2.1针对工程硕士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均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针对学位论文引文的语种可见,中文和英文是工程硕士引用文献的主要语种,英文是其检索国外情报资料的主要语种,图书馆应保证英文重要期刊的连续性。(2)针对工程硕士需求文献类型的不均衡,图书馆应重点做好期刊、图书等文献采访和流通工作,同时还应兼顾其他类型文献的发展,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3)对引文年代分布分析表明,图书馆应加快文献购置速度及上架速度,还要做好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保存和服务工作,以满足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

2.2针对工程硕士文献信息需求的实用性特点,搞好特色读者服务

学校作为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所招收的工程硕士也多为工科专业,如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矿业工程等,其目的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学位论文实行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和具有工程背景。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加强与工程硕士和学院、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必要时可征求学生与导师的建议,望其推荐书目,以期调整馆藏结构,增加工程硕士所需的各类实用型馆藏,为教学和科研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把工程硕士的历届硕士论文、研究论文、学术会议、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的研究成果、最新出版的各类实用型文献等制成网页,链接在图书馆主页上,为工程硕士提供方便、充实的服务。

2.3加强文献检索教育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5-03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3 丁雪梅等.实施分类培养 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4 李光玉.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9~22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课题选择、产学研管理等方面出发,提出通过企业反馈优化课程设置、基于熵权决策法的科学选题,以及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组管理和双导师制,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优化。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产学研;课题筛选

0 引 言

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以理论创新为目标;而专业学位以应用创新为目的,主要面向社会需求[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重正逐渐加大。我国从1991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前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针对在职人员。2009年,教育部ρ芯可教育体系结构进行重大变革,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

产学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全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3-4]。产学研能够让学生接触企业和实际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然而从实施过程来看,基于产学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存在较多问题:

(1)课题选择盲目性。简单地将导师承担的企业项目作为研究生课题,也不管课题是否存在创新,是否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多课题是重复性的。

(2)产学研合作松散。虽然课题从企业中来,但研究过程未真正深入企业,缺乏广泛的调研和交流。

(3)项目结题过于理论化,只能给企业一种宏观指导,难以真正解决企业问题。

(4)缺乏真正产学研合作成果,包括实物成果、发表文章、申请专利、鉴定项目、获奖等。

(5)对研究生能力培养贡献有限。很多研究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乏独立承担项目和规划项目的实践锻炼,因此,研究生的技能可能有所提高,但项目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

1 培养新机制的总体方案

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学生入学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设定符合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方案包括课程选择、实践环节、论文工作、答辩等,应以专业应用性课程为主、专业理论课为辅,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学研培养一般在第一年安排课程学习,第二、三年参加企业项目实践,第三年下学期撰写硕士论文。第一年采用学校导师管理。第二年至第三年上学期,采用双导师制从事项目研究。最后半年,研究生主要在学校完成硕士论文和答辩,并继续参与项目的后续工作。

课题筛选要紧扣工程实际,导师应和研究生一起挖掘实际工程项目存在的科学问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题选择应坚持应用性、创新性、先进性原则,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题选定后,研究生将在企业和学校同时工作,企业和学校组成项目组,由学校导师牵头,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的研究工作。项目结项后,完成结项报告,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申报专利,并进行鉴定报奖。研究生在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硕士论文,并完成答辩和学位申报工作。

2 课程设置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通过问卷调查、双向选择见面会、用人单位走访等方式,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用人单位建立用人效果反馈机制,听取用人单位的需求意见,主要是对学生技能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控制工程专业具有应用领域广、涉及知识面宽、专业性强、知识更新换代快、创新应用多等特点,而河南省的相关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能源、化工等行业。结合控制专业特点和河南省用人企业实际需求,在原有控制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了物联网、机器视觉、仪器仪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在教材选择和内容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添大量实际案例。在某些课程上(如仪器仪表技术),以具体实例设计作为考试内容。针对某些课程设置大量动手实验(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并将实验成绩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

课程体系设置以企业需求为源头,每年进行动态优化调整,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3 课题项目筛选

产学研合作中筛选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是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为此,需要对企业科研项目的特征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及理论创新和工程实践的需要,从项目内在属性和外部影响两个角度对项目特征进行全面衡量。我们筛选出以下10个可比较的项目评价指标,并据此作为具有理论创新深度和实践应用潜力项目的评价基础。

(1)资金投入:项目资金量确定了项目工作量,也可作为衡量项目难易程度的指标。

(2)技术难点:项目技术难点或深度决定了其理论技术水平,是项目实施的关键,也是项目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指标。

(3)研究基础条件:项目开展的软硬件基础研究的条件。

(4)组织管理:企业的组织管理是否完善、周密。

(5)存在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

(6)人才培养效果: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持作用,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取得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概率。

(7)对学科新知识的贡献:是否涉及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是否具有知识的创新性。

(8)经济价值:通过技术革新或新产品研发,项目所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9)市场前景:项目技术或产品的推广应用范围和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

(10)社会效益和影响:项目实施对国计民生、工人福利、环保等方面的影响。

在以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可信度分析和熵权决策法,对企业项目进行优选。为克服专家的主观性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我们以选举中常用的波达计数法为基础,构造了一种新型的可信度计算方法,对专家评估的可信度进行量化。首先,利用已有项目样本测试专家,对测试结果进行可信度分析,可计算出各专家的可信度值。然后,针对待评估项目,由各专家给出主观权值和主观评分值,再将其与对应专家的可信度值相乘,即可获得各专家对待评估项目该指标的可信权值和可信评分值。将多个专家对待评估项目该指标的可信权值和可信评分值取平均,即可获得待评估项目该指标的可信权值和可信评分值。再将该指标的可信权值和可信评分值输入熵权决策模型,由其计算出待评估项目的综合权重及最终得分。根据最终得分,对多个待评估项目进行排序和优选,评出项目的优劣,据此作为专I学位研究生课题筛选的依据[5]。

基于以上10项指标(每项指标满分为100),对拟开展的项目“卷绕头热牵伸辊温度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衡量和筛选。对专家打分的可信分值和可信权值分析如表1所示。

表1中,可信权值Pn表示第n个指标项在整体评价中所占权重,可信分值xmn表示第m个项目的第n个指标得分值。基于熵权决策法,将表1中项目各指标的分值和权值相乘,并求累积和,可得第m个项目整体筛选分79.2,这表明项目整体情况中等偏上,尽管资金投入偏少,在社会影响、市场前景、人才培养效果、风险等方面略有不足,但在技术难度、经济效益等方面良好。总体来说,该课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合适的选择。

4 产学研合作

4.1 项目研究管理

产学研项目都是企业的实际项目,必须在企业现场进行需求分析、数据采集、设备选型、硬件安装、系统调试等各项工作,需要企业全力配合。整个研究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初步设计、软硬件详细设计、系统联调、实验测试、系统部署、现场测试等过程。因此,需要给研究生创造学习和工作条件,支持研究生在企业和学校同步开展研究工作。

企业相关技术骨干人员将作为研究生的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企业导师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企业现场经验,直接参与项目工作。企业导师将负责研究生的企业基本培训、工作指导、生活管理等。

项目组采用周报表和周会议的形式,开展项目工作。项目组每周召开一次项目汇报会,总结本周的研究工作,同时讨论改进的地方,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4.2 项目总结及成果

项目经过现场测试,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经过企业同意,即可进行结项。项目结项需要撰写总结报告,包括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报告等。可在此基础上,申请项目鉴定。研究生应将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所应用的创新性方法进行总结,整理成论文,选择合适期刊发表。对于创新性技术和发明创造方法,可整理成专利申报。

研究生应按照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论文规范,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应注意结合项目的实际内容,突出自己所完成的创新性工作,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别人做的工作要说明,对于涉及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内容要进行脱秘处理。

5 改革效果

本文所提出的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机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指导的电气工程学院的1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EI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教研核心期刊论文1篇。2015年10月,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别获得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称号。该成果的取得,证明了本文所提新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YJSJY201434);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项目(2015GGJS-148);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52107000058)。

第一作者简介:罗勇,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检测技术和智能仪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PLC控制系统、供应链管理和EPR等,。

参考文献:

[1]孔媛媛, 邓艳.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J]. 学理论, 2015(36): 116-118.

[2]郑冬梅. 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6): 46-47.

[3]季仁东, 张宇林. 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淮阴工学院为例[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6): 64-67.

[4]胡娟, 徐亮, 王超.“产学研”合作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2): 51-53.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cale, it needs to increas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ostgraduat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an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r university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industry o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implements "six-one" training mode to actively innovat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关键词: 行业特色;培养模式;应用型研究生

Key word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training mode;application-postgraduat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86-02

0 引言

高层次人才培养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研究生就业、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大工程”为背景,突出行业特色,积极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面向煤炭行业,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1 走行业路,打特色牌,定位培养面向

在研究生培养上,坚持面向煤炭行业,突出“大矿业”特色:这是煤炭行业发展和高教强省战略实施的要求,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1.1 国情、省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4年9月,中国煤炭行业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教授在“煤炭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第一届研究生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由于地质原因,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2%,石油仅占2.9%,天然气占0.2%,水电占4.7%,这就注定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以煤炭为主”。在2012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出台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这就是说,煤炭行业不是夕阳产业,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及消费中仍处于主导地位。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老工业基地,全省75个市、县中有29个发现有煤田或煤产地,含煤面积20000平方公里左右,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1位。黑龙江省现有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占东北地区的73%,居优势地位,是国家蒙东(东北)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质优良,煤种齐全,低灰、低硫、低磷。其中,炼焦用煤占37.6%,非炼焦用煤占62.4%,按区域划分,93%在东部地区,6%在西部地区。煤层和煤系中共生、伴生的彭润土、油页岩、泥炭、煤层气等资源十分丰富。黑龙江省是全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储量曾居全国第十一位,原煤产量曾居全国第三位,现居第七位。截至2007年底,全省现有生产矿井1215处,核定能力11578万吨。选煤厂29处,核定能力2970万吨/年。形成了以国有重点煤矿为骨干、地方国有煤矿与乡镇集体煤矿并存、多类型煤矿相结合的煤炭工业格局,是国家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高教强省建设首先要做强高校,力争使每个办学类型都有国内一流的院校,每个办学层次都有特色鲜明的学科。在做强高校的同时,发挥高校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高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学科专业发展与部门行业发展互为依托,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成果互为共享。《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构建东部煤电化基地,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东部地区能源和煤化工及其相关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的客观需要;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廊带辐射互补、板块耦合联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而制约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问题,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十分紧迫。因此,国家和我省在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科技创新需求、社会服务需求、企业文化需求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校情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黑龙江科技大学于1947年建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经过60余年的办学历程,在面向煤炭行业的学科专业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已形成了特色优势。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1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科、理学、人文学科等五个学科门类。建成了在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为代表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了以煤炭行业为基础的地矿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和化工类为主的工科专业群;组建了以为煤炭企业服务为面向的区域经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群。硕士点二级学科42个,分布于五个学科门类的13个一级学科。基本形成了以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岩土工程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学科群;以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艺为主的资源利用与加工学科群;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的煤矿机械制造与电气控制应用学科群;以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学为主的煤炭行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群。这既是立足行业特色,服务龙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之一,也是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主要依托点之一;为科学合理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

2 走工程路,打应用牌,定位培养目标

这个工程路,就是以“大工程”为背景,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这个应用牌,就是在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上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积极做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一是从外部看: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重,同步发展。如: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设有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两个层次。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体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英国也设有学术性和专业性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在国内,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2009年3月份,提出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将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并从当年起,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就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构看,大量的硕士毕业生进入社会实际领域,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二是从内部看:①从我校的生源条件来看,适宜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②从我校2011届和201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结构来看,如果剔除毕业留校的特殊阶段的就业现象,到社会实际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数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2.6%和52%。所以,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上走工程路、打应用牌,才能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实施“六个一”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以增强研究生工程意识和提高工程文化知识的“大工程”战略为引领,实施“六个一”(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开展一次学术报告、参加一次专业实践锻炼、撰写一篇外文学术论文、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申请一项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改革研究生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教学,增加工程外语内容,提高研究生外文撰写学术论文水平;二是利用省级、校级、院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平台,加强研究生实践锻炼,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三是以省级、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为载体,提高研究生申请科研创新项目能力;四是以科研课题的学位论文选题为载体,提高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五是以省级、校级、院级研究生学术论坛为载体,积极开展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沙龙活动;六是以研究生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申请科研课题为载体,提高研究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旭红.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自身价值折耗测算[J].会计之友,2012(2)中.

[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的通知,2008年3月8日.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改革

2010年后,全日制专业学位开始招生,各高校已有的专业学位被允许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1年,依托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培养经验,H大学开始大规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初期的培养体系建设仍旧是探索性的,同国内多数研究型大学相似,对于这一新学位类型的培养尚未充分体现出其独特性。[1]从2014年开始,H大学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时间划分进行了调整,以期适应国家关于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规划。

一、问题与困境

尽管国家出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仍旧处于探索的阶段。[2]已运行多年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部分经验,但同时也让部分高校形成了“路径依赖”,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定位不清,这就使得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培养过程时间分配不合理

顺应国家推建设的潮流,我校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并制定了初步的培养方案。按照“1+1模式”,规定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第二年六月底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基地实践时间为1年,从第二年七月初至第三年的四月底,含寒暑假根据基地单位安排进行实践,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时间为第三年的五月。

按照这一时间安排,专业硕士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入基地顶岗实践,为期一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处理其他毕业相关事宜,学生基本上在第四学期一开始就已经陆陆续续申请返校。这不仅难以保障学生专业实践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关系。

此外,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论文写作只有答辩环节放在学校。校内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论文完成后才能有实质性的介入和指导,在已有论文选题和框架的基础上给予修改意见,如果学生论文写作问题很大,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

2、课程体系缺乏独立性

因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各高校多是依托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体系建设。在最初的设计中,专硕课程结构与学术型课程结构基本一样,只是在核心课程之外,单独为专业硕士开设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常用数学软件等少量和工程实践关联度比较大的课程。对于实践环节,只要学生在基地实践合格,便自动获得该环节的6个学分。在这种课程体系下,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很小。

按照专业学位的建设规划,课程设计应体现出应用性、职业性指向,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当与以往的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有所区分。[3]当前的课程体系只能算是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的一个变种,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

二、改革举措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积累经验、改进缺陷的总体思路指引下,2014年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

1、调整时间安排,强化专业实践

在保持专业硕士培养年限为2年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的时间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第一学期安排在校完成全部学位课程和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在基地实践,时间为1学年,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第四学期在校进行少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和修改完善论文,同时完成论文的预答辩、抽检、评阅和答辩工作,即从以前的“1+1模式”变为“0.5+1+0.5模式”。

首先,经过调整后,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为基地实践阶段,这就基本保证了学生能够在基地实践满一年。而且以自然年为划分的基地实践安排,也比较符合实践基地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其次,调整后,校外导师指导学生选题、进行中期检查,而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在校内进行。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尤其是校内导师更早地介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能够给予更充分地指导。

2、改进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色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2014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校进一步重申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独特性,为专业硕士设置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核心课程上开始分开教学。

在核心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吸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经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设计偏向于技术、方法、应用开发、工程实务。这部分核心课程每门设置为3学分,按照2个学分的课堂教学和1个学分的实践环节的结构来组织。在核心课程之外,继续延续了对学生工程认知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育,如开设了职业素质规划与拓展、工程案例教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实践案例以及与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衔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人文、工程和职业素养,为基地实践打好基础。此外,基地实践环节占比提升,从6学分变为10学分,并增加了基地教学环节,新的课程设计同时为基地教学提供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如工程认知、时间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等。

总体而言,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的占比达到75%,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很小。在确保校外基地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的前提下,学分占比较小无可厚非。但是校内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几近于无。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转变任课教师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引进互动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4]

三、结语

调整时间安排和改进课程体系是我校在不断积累和借鉴全日制专业硕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有些方面仍旧需要做出改进。如校内外导师沟通问题,但如果双方导师未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往往会造成学生培养上的脱节,尤其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校内外导师意见不协调的情况。再比如,论文选题问题,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一般由校外导师选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论文基本上是以项目为依托,而基地单位一定时间内每个导师仅负责一个项目,或者是基地内几个导师共同负责一个项目,这就造成同一基地或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选题相似度很大,难以有所创新。这些现实问题将成为我们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3.

[2]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胡承孝.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58.

[3] 李锋,尹浩.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6):93.

[4] 张瑞成,陈波,陈至坤.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育学论坛,2014(42):176-177.

作者简介:

王朝红(1987―),男,河北丰润人,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秘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全球化不仅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而且导致了人类教育的一体化。适应本地区、本国的全球性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正在兴起。美国的博雅报告提出了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蓝图、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改革方案被称为可能全方位改变教育课程体系的MelbouendModel,古老的欧洲、新兴的金砖国家、亚洲的诸国甚至包括港台等地区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1]:“我国教育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提倡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胡同、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自动化是一个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它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并与系统论、信息论密切相关,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领域。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了一大批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应用驱动、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宽口径的学科专业,与应用需求联系紧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致使我国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也要面向工程教育,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设立自动化专业,是国内最早创建自动化专业的学校之一。之后,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我国自动化专业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哈工大自动化专业对应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哈工大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作为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除本科阶段加强校内外的实践环节外,本硕博在工程教育方面的贯通与相应的工程教育训练也是重要方面[3-5]。近年来,哈工大积极参与了教育部、省和学校有关提升教学质量的活动和项目,包括教育部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改革、理工学科交叉实现三跨型(跨院校、跨学科门类、跨本硕培养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保持航天特色和精英教育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建设、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控制工程是哈工大三个试点专业学位领域之一)以及教育部的工程博士工程领域改革试点(正在评审),哈工大在自动化专业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程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和实践,有些已付诸实施、有些正待实施。

1跨本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其培养目标方面做了很明确的阐述,符合我国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世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目前已在或正在部分高校开始实施,相信对我国的工程教育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如何让其有效地发挥最佳作用,需要在具体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也有不同的做法。对于完全在本科阶段实施的培养模式,强调了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有些专业要拿出一年的时间到企业去实践,这对于目前的学生培养现状,尤其是向自动化这样的要求基础很深、课程量较大的专业,很难做到这点,更何况是以培养一流优秀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为此,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种跨本硕或本硕打通方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即为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结合的6年一贯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探索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和较高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同时符合高水平高等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实际。这需要解决相应的本硕衔接、课程设置、企业基地、实践环节与实践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其具体安排为:入学即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6年一贯制本硕连读为目标,毕业时同时获得三证,即本科毕业证、硕士毕业证和卓越工程师证;前3年完成本科专业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校内实践环节;第4年去企业实习,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及硕士开题;第5年完成原本科专业课程和硕士课程;第6年完成硕士论文工作。

2学术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打破现有单一培养模式的弊端,从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急需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从2007级开始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在3个学院4个一级学科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试点单位之一,即从2007级研究生开始,实施新的分类培养模式,两种模式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2009年教育部开展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我们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上同应用研究型硕士完全一致。哈工大是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控制工程领域又是哈工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3个工程领域之一。当时分类培养的基本出发点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有2个出路:①继续深造读博士,或到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工作,将来主要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②就业,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情况,从事研究开发、技术支持、生产管理等技术类工作或其它业务工作。面对这2种出路,在课程设置、研究方向、论文重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正因如此,单一培养模式很难在上述2种模式间取得平衡。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调整我们的培养方案,使其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分类培养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毕业走向的情况,分成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2种。2种类型在课程设置、课题方向、论文要求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学术研究型侧重于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研究型偏重于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2007级研究生,我们的培养方案改动不大,增加了部分强调实践和应用的课程,对2种类型学生在学位课、选修科学分以及论文侧重点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从2008级开始,我们分别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修订,将学术型和应用型2个系列课程设置完全分开,后期的专业学位(工程型)与应用型课程设置一致,在学位论文方面也明确了不同的要求,具体为:制订了2种差别较大的课程体系,规范了学位课程的学时、学分和讲授重点,规范了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和授课方式,规范了专题课的学时、学分和授课方式,应用型和工程型增加了以动手实验为主的36学时实践课。学术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了数学基础和基础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比例;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课程设置适当减少了数学课程比例、适当增加应用性课程比例。我们对学位论文规格也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如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侧重于理论和方法研究,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即使是应用性论文,也要求学生要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或仿真,申请答辩时需在正式出版核心及以上刊物或会议上发表或录用一篇学术论文。应用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侧重于实际应用水平及效果的考核,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从事本学科具体实际工作的能力,要完整、清楚地阐述所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技术开发工作,对于理论分析、系统仿真及参考文献适当降低要求,设计原理图、电路图、程序清单、实验报告、系统照片或工作录像等可作为论文的一部分,参考文献和综述偏重于实际应用(产品手册、技术报告等可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国外文献和近期文献的比例可适当降低要求。无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到2011年7月,有3届毕业生毕业(2007级、2008级、2009级),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满意、读博深造学生的导师满意、参加工作学生的用人单位满意。

3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

瞄准工程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丰富完善学位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和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依托高等学校构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进一步促进高校与企业、高校与行业的合作,增强高等学校参与、服务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巩固和提高高等学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哈工大根据自身与航天系统紧密联系、广泛合作的基础和特点,以航天学院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飞行器设计、力学等为基础,制定了以培养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它以瞄准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丰富完善学位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和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为目的,充分利用我校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联合我国2大航天集团公司,构建航天领域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通过高端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我校与航天领域主干企业的合作,增强我校参与、服务航天产业的能力和竞争力,巩固和提高我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结果是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其获得者应具有深厚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非技术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是胜任高层次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工作的特殊人才。航天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由高等学校、企业或工程研究院所相关工程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联合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习年限为4~6年。从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宽广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夯实基础和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角度出发,课程体系采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发展课程,课程教学要重视项目研究、专题研讨等方法的运用,突出对研究、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航天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工程实践项目,学位论文可以以具体工程型号项目为背景,应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工程实际,并能反映作者在工程实践项目中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工程博士的招生将通过严格地受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以及企业的资深学者、著名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等高层次专家学者的课程讲授,严格的论文要求以及规范的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程序,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4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

对于工程教育而言,不管是对于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自动化专业及控制工程领域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因此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从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校内外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分别建立了适合自动化专业及控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4.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在学校985工程、211工程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投入了近千万元建设自动化专业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实践基地。该基地为3类实践环节服务:(1)与课程配套的课程实验。主要以认识、体验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为主,比如计算机控制实验、传感器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等。(2)课程设计与部分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主要是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典型、特色实验装置上完成与理论或方法相关的实验,以验证所学习、所分析、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或优越性,比如在三阶倒立摆、球摆、磁悬浮装置、五自由度机器人、飞机模拟装置等上完成的实验。(3)综合设计类实验应用技能训练集成实践平台。它以培养系统建立、分析、设计、验证、总结5步1体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将构成系统的若干模块以货架方式供学生设计选择,在一定的设计要求和应用目的驱动下,学生将利用这些模块自主搭建起他的具有设计目的、设计指标、分析论证的系统,并在此系统上完成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实践,也可根据实施情况适当作出调整,以达到最初的设计目的和设计指标要求。我们知道,针对工程实践的技能,是远远不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实验装置之训练得到的。一方面,工程实践的能力是面对具体的控制对象,搭建系统、分解指标、设计控制器等以达到控制需求;另一方面,工程实践能力是要合理地根据控制系统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并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再进行系统调试等。为此,我们提供了一套模块化的实际物理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短缺技能以及以后的课题或工作方向,能够从功能模块的选择开始构建所需要的控制系统,从系统的性能需求来选择相应性能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从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到最终的控制系统的实现和控制指标的完成,经历一个完整的流程的实践。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存在器件选型困难、系统构建复杂、程序调试漫长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起步阶段的实践训练来讲,存在较大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功能模块化、连接标准化和组合多样化的思路,旨在降低控制系统的实现难度,而不减少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从控制系统组成的基本单元入手,将若干典型控制系统按照基本功能单元进行拆分,得到能够构成学生应用技能实践和练习的最小功能模块的集合。对每个最小功能模块进行数字化、总线化、标准化、集成化,使得这些单元模块能够容易地互相组合,形成能够对控制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进行实战演练的训练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多种实验训练方案,让学生利用训练平台的基本单元自己去选择设计实现一定功能和性能的系统。并通过基本功能单元模块的组合,为学生解决工程实践新问题提供设计、实施和验证的平台。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从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始,根据控制的对象和设计指标,选择所用的模块,进行系统构建、控制器设计,并实现控制任务。实现一套完整的工程实践流程,它相当于1个实践技能训练工厂。考虑自动化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及哈工大的特点,我们从控制对象和控制特性出发,分为飞行控制、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3个方向。所建的学生应用技能训练集成实践平台,将3个方向的典型应用对象(如飞行控制中的2轴导引头系统和2轴转台系统、过程控制中的温度控制、运动控制中的移动物置速度和姿态控制等)进行单元模块化、数字总线化、交叉公用化、网络共享化和创新高效化。通过将3个方向的典型控制系统按照最基本功能单元进行拆分,得到能够构成学生应用技能实践和练习的最小功能模块的集合。对每个最小功能模块进行数字化、总线化、集成化,使得这些功能单元模块能够容易地彼此组合,形成能够对各个研究方向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进行实战演练的训练平台。

4.2校外基地建设

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结合综合考虑,以长期建立友好关系的、具有较好指导和实践基础的单位为重点,建立适合学生实践的有效基地。比如我们与航天科工集团三院有近30年的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合作基础,从1982年起我们专业的学生就在该科研单位实习,科研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授课专家、指导专家、学生参观环节(从部件、分系统到大系统)、学生动手实践环节(从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到小系统),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因此此类校外实践基地的确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探索和实践更广泛的校外、海外实践基地建设,如在哈尔滨建成集团、航天科技股份公司、长春一汽建立的学生培养基地,以及海外的实践基地,如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密西根大学建立了一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派出学生和教师去学习、锻炼。

5三跨型理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探索出有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以期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们从自动化专业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既要有很好的基础理论尤其是数学基础,又要紧密结合应用对象)出发,自2005年起开展了三跨型(跨院校-跨不同高等院校、跨学科门类-跨力学工学学科门类、跨培养阶段-跨本硕培养阶段)理工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具体为:我们从2004年9月开始策划、组织、实施从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招收免试推荐具有理科培养环节的数学、物理专业优秀学生,到哈工大读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飞行器设计学科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第一批招收了21名,他们于2005年9月入学,我们依据这批学生理科基础好、思维方式理性、但对应用背景基本不清楚的特点,专门为他们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第一批学生于2007年7月顺利毕业,其中11人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3人获得中外联合培养资格)。10人进入航天科技、华为、中兴、宝洁、上汽、上船等知名企业集团工作。培养期间,这批学生人均发表科技论文2.3篇,从数量上看远远高于同期其他研究生;从质量上看,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utomatica、IEEETransac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rol以及国内一级期刊“自动化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等占近1/2,已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的占1/2、被EI检索的占3/4,更是远远高于同期硕士研究生。横向比较结果表明,这批跨学科本硕连读研究生无论是在认识问题能力方面,还是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同期的同一学科内本硕连读研究生。由于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与多学科技能,就业优势也显现出来,发展前景看好。此后的2006~2010年,我们又陆续招收理学学科免试推荐研究生,每年在10~20名左右,他们同首批学生一样,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从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这种三跨型培养模式,由于跨度较大,多数学生开始阶段往往不容易进入状态或说不容易适应新的学习研究空间,因此,前期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一旦他们进入状态,很快就能将以往所学与新的领域紧密结合,产生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一直未能很好进入新的状态,毕业时并不特别突出,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合适的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6结语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满载收获的20****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20****年即将到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召开新年座谈会,畅谈过去一年我校取得的喜人成绩,展望我校今后发展的美好前景。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祝愿同志们、同学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即将过去的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校上下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取得喜人成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校师生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认真实施****发展****,着力加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建设,突出加强内涵建设,各项工作获得了新发展,实现了****的良好开局。

——我们圆满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自建和考察评估阶段任务,进入全面整改阶段。过去的一年是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最重要的一年。我们全校上下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在评建工作中,认真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求评建工作之真、务重在落实之实,求结果优秀之真、务重在过程之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领导重视,措施保障到位;贯彻评估原则,实践落实到位;校内外结合,材料组织到位;师生自强不息,精神状态到位;重在过程,细节把握到位。在迎评促建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充实了办学内涵,深化了教学改革,强化了教学管理,形成了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葫芦岛校区建设与管理得到加强。新校区家属住宅一期续建工程开始施工建设,完成了综合服务楼收尾工程,改造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了校园环境治理。葫芦岛校区管理得到加强,成立了葫芦岛校区工作委员会和综合办公室。电气工程系成建制顺利搬迁至新校区,进一步扩大了新校区的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目前,新校区在校学生86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我们积极与葫芦岛市协调沟通,努力解决教职工两地生活和子女入学入托问题,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本年度,安置职工家属14人,解决职工子女入学25人。目前,新校区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学生学习生活秩序井然,入住师生员工顾大局,识大体,克服各种困难,维护了学校特别是新校区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学科建设稳步发展。我校大型工矿装备实验研究中心、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两个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工程力学博士点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申报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矿山机械工程等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加工工程等6个硕士点评估工作;有3支创新团队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成功承办了辽宁省高校学科建设研讨会暨辽宁省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会年会,促进了高校间学科建设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我们继续加大了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教师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今年,我们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15人,其中硕士112人、博士3人;选派36名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75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双师型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选派近30名高职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有14名教师取得教授任职资格,62名教师取得副教授任职资格,1名教师荣获辽宁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基金资助;1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31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目前,我校拥有教授179人、副教授374人;在读博士后8人,具有博士学位129人、在读博士115人,具有硕士学位609人、在读硕士161人。

——着力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今年年初,我们专门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建设节约型校园网站,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我们大力加强了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加大了水电费清缴力度,在水电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与去年同期相比,全校节约开支311万元,同时增收计划外资金840万元。深化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测量工程系、基础科学部、电气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先后更名为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理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成立了实验实训中心;完善了校内津贴分配方案,顺利实施了教职工医疗制度改革。

——教育教学工作谱写了新篇章。我们扎实推进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工程。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管理,组织申报了安全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加强了教学管理规范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矿业工程人才培养基地被确定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新增动画、网络工程2个本科专业,矿物资源工程、工程力学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二批本科示范专业;加强了新办专业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试办专业评估,申报了应用数学、焊接工程、汉语言文学3个本科专业和法学等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建设校级精品课7门,其中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械设计工程学、计算机图形学等3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有5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其中1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第二届教学名师;力学实验检测中心被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校教师研制开发的土木工程概论、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软件荣获辽宁省第七届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认真组织编写********教材,申报了《现代电力电子的磁技术》等5部精品教材。狠抓了课堂教学,启动实施了教学效果区分度工程。20****年,有2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6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中通过率达到70.21%,超出全国理工类高校13个百分点;在全国英语专业八级统考中,一次性通过率为78.85%,超出全国平均通过率28个百分点;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获二等奖;在辽宁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16项作品全部获奖,其中1项作品获得金奖、7项作品获得铜奖、8项作品获得优秀奖;在辽宁省第五届普通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中,有2项作品获得一等奖、2项作品获得二等奖、1项作品获得三等奖。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步。截至目前,新增科研项目297项、科研经费3310万元。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纵向项目43项,总经费达27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4项、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6项、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5项、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财政厅项目2项、辽宁省社科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有70项成果通过省市鉴定;有7项成果获辽宁省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有7项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20****年,我们申请专利15项,授权专利56项。组建了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被确定为第二批辽宁省高等学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招生与就业工作成绩喜人。今年我校共招收学生8591人,其士生42人、硕士生609人,均增长了5%,本科生6280人、高职生1660人,成人生3430人。同时还首次面向煤炭行业开展单独招收硕士生工作。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6148人,其士生164人、硕士生1632人、本科生20113人、高职生4239人。20****年是我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毕业研究生368人,就业率为98.1%;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5366人,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47%以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92.01%。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对外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先后邀请德国克大、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越南矿业学院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或合作科研。留学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层次进一步提高。中越第二批“3+1”项目10名留学生和中越“1+4”培养模式27名五年制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先后入学,中越第一批“3+1”项目14名留学生顺利毕业回国。目前,在校留学生110人。

——学生教育管理日益加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18号文件精神,着力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学风校风建设日益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年,我校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校级优秀组织奖和2005年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宣讲团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社团标兵,成为辽宁省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社团。同时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和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被确定为辽宁省首批示范性大学生理论社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五进公寓活动被评为辽宁省首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学科****发展处被评为辽宁省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科技产业处被教育部评为****期间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高教研究所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以智慧和心血团结协作、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的结果,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并以我个人名义,向一年来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20****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校园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全校教职工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促进阜新校区与葫芦岛校区相协调,为实现********目标、建成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继续做好评估整改工作,巩固评建成果,建立健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各层次教育教学改革,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内涵,突出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促进和带动工、理、文、管、经、法、农多学科协调发展,同时要组织好第十一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实现学科建设的新突破。我们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倍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全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特别要稳定、培养、使用好人才,为创办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我们要着大力弘扬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力争实现科技工作的新跨越。要继续建设好葫芦岛校区,进一步完善设施功能,更加注重科学管理,统筹****好两校区建设与发展。要继续做好学生就业与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要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努力将学校建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同志们、同学们,伟大的时代,蕴藏着机遇;新年的春天,孕育着希望。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把握机遇,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用改革与发展的新业绩,去创造辽宁工大更加美好的明天,去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但即便在谈论传播手段的工具作用时,杜威的“信息传递”也不完全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递与信息交换,而是有着特定的倾向――它在许多场合下,是所谓“思想信息”,是杜威哲学思想的体现,富有政治意图和价值判断。杜威的哲学侧重信息和外部世界在思想上的统一。

那么,大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播”不再像在杜威或芝加哥学派的成员那里如此具有广泛的社会人文含义,而开始倾向于一般的、中性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了呢?或者说,主要借助于怎样的科学力量,“传播”逐渐地成为信息之“传递”与“传送”、尤其成为与通信活动联系特别密切的信息实践活动了呢?

当代媒介理论家尼尔・波斯曼认为:“一切现代事物的许多特征都可以追溯到千百年之前,同理,信息泛滥的源头也可以回溯千百年。有人说计算机技术开创了信息时代……(但)早在16世纪初,印刷机就开创了信息时代。”①这个观点,道出了人类思想之久远流淌的含义,但它主要立足的事实基础是:印刷机的出现使得信息标准化了,而且可以复制,因此不仅是神学典籍,而且法律、政治、农业、冶金、植物学等书籍里的信息都不再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了。

同样,电报的出现可以说是引起了更大的革命。它使以闪电式的传播路线为特征的“现代通讯”得以诞生;现代意义上物的传播、交通运输、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这些都还不足以回应我们的上述问题。在更特定的意义上,“传播”侧重于信息交换,“信息”成为一个能够将许多强大的社会力量收归于旗下的共同话语,传播研究中的一些影响至今的基本范式的形成,等等,实际上在若干方面都更直接地受到克劳德・香农(Claude E.Shannon)和他的信息论的影响。

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认识自然、探索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几乎在所有领域开始直面自身的创造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其中,最初旨在为电子工程师提供有力工具的信息论,很快从一切科学技术中凸显出来,在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的同时,也与现代传播学媒介技术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子工程师S.W.戈龙布(S.M.Golomb)所认为的那样,香农信息论的重要性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被夸大,“这就像是有关字母的发明者对于文学有多么大作用的说法一样”;而香农曾经工作过的贝尔实验室的执行主任R.W.勒基(Lucky)则评价说:“在技术思想编年史上,我还不知道有什么更伟大的天才作品。”②

19世纪40年代初,香农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1941-1956年被任命为位于纽约城的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数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重返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数学教授,直至20世纪60年代退休。

如果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信息”称之为“往日的信息”的话,那么其重要性和广泛性与后来的“信息”远远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在最基本的意义上,那时信息还未进入到“技术”的视野之中,它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在知识谱系之中,地位还微不足道。当时的“信息”更多的是各种不相干的事实的混合和堆砌,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时而琐碎,时而古怪,或是常常出现在与“游戏”相关的节目之中;就表达而言,人们使用日常词汇便足可以谈论“信息”,而无需抽象的数学公式和专业的技术语言。

印刷媒介和广播等现代传播形态在各自的早期阶段、乃至“黄金时代”,使信息摆脱种种相互关联的制约条件,脱离特定语境,并伴之以迅速的流动性。即便如此,那个阶段的“信息”,不仅还没有成为单独的研究对象,而且无论在种类的新颖程度、出现的频率上,还是在数量和流动速度上,都与后来的信息革命所带来的若干结果无法相提并论。

以科学语言将“信息”与技术连在一起,并使之在相当大的意义上成为“现代技术”大家族的重要成员――这一过程的重要契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信息技术的产生延续了电报等电子媒介的“发家”路径――首先是为了满足军事的需求,随即,它顺理成章地成为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借助于这股强大的力量,关于“传播”本身的许多问题得到了研究,其社会意义也逐渐溢出了单纯的军事目标。

贝尔实验室是通讯领域技术革新的重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从事的大量保密系统的工作,进一步为其“国家实验室”的显赫地位夯实了基础。这一实验室承担着来自军方的诸多研究项目,范围从雷达、声纳、火箭炮、轰炸瞄准器、高射炮火力控制系统和声响鱼雷,到与无线电、电传打字电报机和电话系统中的信息保密有关的密码工作。其中的高射炮火力控制问题直接引发了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并确定了战后美国五角大楼的主要方略,即:进一步明确了将计算机科学服务于军事领域的特定目标,大量资金因此得以源源不断地注入进来。

在弹道学、射击学之外(但与之不无关联),作为美国电话系统的研制中心,贝尔实验室的另一比较集中的方向是关注传播系统、尤其是电话系统越来越广泛的信道能力。这与香农打算将数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话转播线路中去的想法不谋而合,也为信息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恰当而又适时的温床。

香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密码学的战时目标,发现了密码学与信息论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简单表述是:其中一种情况是试图将信息隐蔽起来,而另一种情况则试图将之有效地传递出去。“隐蔽”是为了不让反方获得正方的信息,有效传播则包括克服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干扰,使正方的传者和受者面对的信息尽量一致。密码学的最终目的既是为了使信息得到安全的传播,也是为了准确地获取信息。它以代码的形式改变口头的、或书写的讯息,支持正方秘密传播的有效性,同时阻止、破坏和破译反方的传播,使之失效和无效。“密码问题适合于信息论,因为军事讯息被编成密码,这在理论上就等于是将欺骗的噪音加到原初的讯息上。通过接受方一端使用恰当的设备,伪装起来的讯息就可凭借消除噪音而得到破译。”③这里的通信(传播)技术问题包括:理解传递过程中编码端上的噪音是如何产生的、怎样为了战争的目的而研制不可被敌方破译的密码系统、冗余度以及冗余度的降低、防止不确定性和噪音的干扰,等等。

信息论也是香农多年学术旨趣的结果。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成为著名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主任V.布什(Bush)的助手。在布什的建议和指导下,香农研究电子线路依据数学定理进行设计的问题。其硕士论文《转播和转换线路的符号分析》曾深刻地影响了电话系统和其他电子线路的设计领域,它“不仅有助于使电路设计从艺术变为科学,而且,它的基本设想――即:信息可以像任何其他数量(的东西)一样得到对待――对第一代计算机先驱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上世纪40年代初,作为博士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师从另一位著名数学家H.W.韦尔(Herman W. Weyl)继续学习数学。这个研究所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库,香农在韦尔的允诺下,将原本作为“遗传学中的数学研究”的正式目的搁置起来,集中精力研究信息论。事实上,从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这段时间中,香农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贝尔实验室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信息论而展开的。

一大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为香农的信息论建立了基础,仅从传播技术思想的角度来说,就包括奥地利物理学家L.玻尔茨曼(Boltzmann)的熵的等式、RV.哈特利(Hartly)的信息传递理论、H.尼奎斯特(Nyquist)通信线路带宽研究、英国农业统计学家RA.费希尔(Fisher)的信息测度方法、JW.特基(Tukey)对于“比特”一词的有限使用,等等。此外,维纳的控制论也与信息论有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控制论的科学基础与其起源于现代技术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科学、物理学、特别是现代数学,构成了控制论可能发展的基础。对于控制论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数学概率,信息论,通讯理论,‘控制工程’和‘通讯工程’。” ⑤在最基本的方面,控制论已经认识到信息传播是一个统计的问题,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等著作中,讨论了反馈、信息、信息与熵之间的关系,也重视对于“通讯”概念的特定使用。在信息论的问题上,按照传播学者伯洛(Bello)1953年的比较⑥,维纳和香农的各自特点是:维纳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信息论)新大陆,掌握了它的各个方面;香农的贡献则在于详细地绘制了这个新大陆,并描绘了某些突破性的尖端问题。

控制论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学成果,但其种子同样也是孕育和发芽于战争的土壤之中。“1940年,一位英国科学家WR.阿什比(Ashby)发表的一篇论文在许多方面预示了”控制论,它“阐述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至1940年年底,斯蒂比兹(Stibitz)已经成功地展示了远程计算,而阿坦纳索夫(Atanasoff)已经开始了与J.莫查利(Mauchly)的谈话――这一谈话将有助于形成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后者也是今日计算机在战后的最早先行者。”⑦

作为一名承担着军事项目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香农在贝尔实验室的最初目标简单而明确:使电报和电话线路上的信息传递受到电子干扰或噪音影响的情况,能够得到改进。他大胆地设想:最好的解决办法不仅仅在于改进传递线路,而且在于更加有效地包扎信息。1948年,他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以数学形式表达的定理,涉及到讯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传递,也从工程技术的角度阐述了传播过程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和要素:信源、信道、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受器和信宿,等等,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传播的数学原理》。一年以后,这篇文章的题目成为香农与他人合作著作(1949年与W・韦弗合作)的书名。它们在整体上构筑了信息论的基本内容。⑧

这里,我们无意讨论香农工作的数学方面,而主要是从传播学角度,侧重于探讨香农在传播技术思想和理论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就传播技术思想的发展而言,香农的关键性作用始于对“信息”概念的阐述和改变。“信息”一词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但它能够离开一般陈述的语句意义,而成为通信交换的重要对象,可以说是香农信息论的功劳。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的文章和《传播的数学理论》的著作中都涉及了这个概念,他所开拓的方向,对当代社会革命性地使用“信息”的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长期以来,“信息”一词通常指的是某个具体的陈述,或者常常就是事实或事件发生的记录。香农为这个语词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使它和通常的用法分离开来,并与通信传输、“信号”发生了直接的联系。传播学及相关社会学科的学者通常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习惯于将香农上世纪40年代末的科研成果称为《传播的数学理论》;而对于其他的领域、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来说,《传播的数学原理》的英文原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或被译为《通信的数学原理》,或《通讯的数学原理》。⑨这一方面说明了“传播”一词具有多重性,另一方面显示其多重性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定要求。而在“传播”这一语词的诸多含义中,现代社会“通信技术”的介入将使得一种使用方式越来越具有主流地位。

许多人常常认为,信息是指谈话过程中的谈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交流,而香农则对连接双方电话线路中的变化问题更感兴趣,他也因此能够将“信息”概念纳入到通讯领域的“传递”过程,并使得“传播”的各种各样的含义有可能趋向于、统合于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

信息论,无论从字面、还是内涵上,都是关于信息传输的科学。香农以“不确定性的减少”来为“信息”一词下定义,并因此引入了或然性、偶然性和选择性。在他那里,“信息”被定义为一种与物质和能源有区别的东西。当人们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有一个选择存在于一批选择之中,就此而言,信息影响不确定性。也因此可以说,信息是不确定的减少。

香农用“比特”来测度信息,后者也是作为二进制的信息量之基本单位的较早出现。通过这样一个纯计量的单位,所有通讯技术的传输能力都可以被予以量化。“比特是一种存在(bing)的状态。我们把比特想成‘1’或‘0’。1和0的意义要分开来谈,在早期的计算中,一串比特通常代表的是数字信息。”⑩比特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纸上的墨水,通过铜线的电冲,穿越空气的无线电电波,数据、图像、声音,等等。它没有颜色,没有尺寸或重量,能够以光的速度进行传播,而在每一种相关情况之下,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都可以在量的方面被还原于它。多年以后,当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远远超出萌芽于香农时代的数字计算范围之外、而与声音和影像发生紧密联系时,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教授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将“比特”与“带宽”的计算关系表述为:“在特定信道(例如铜线、无线电频谱或光纤)上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就是这个信道的带宽(bindwidth),可以据此衡量每一管线能够容纳的比特数量。这个数量或叫做容量必须仔细地于呈现某一特定数据(声音、音乐、影像)所需要的比特数量相匹配。”

信息论产生之后,既被用于计算机科学,用于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也被用于人类科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就传播媒介技术思想的主题而言,信息论在其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内,为计算机的迅速发明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信息概念数学精确性的引导下,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超越了初级真空管,高度集成化的器件又导致了计算机体积的缩小,并进而极大地加快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此后,“依然借助于申(香)农的研究,计算机找到了进入迅速发展的通讯网络的方法,于是,计算机的能力不再限于局部的定点的使用。这使得计算机可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台机器通讯……。”再以后,计算机小型化和通信领域的发展,则使得最普通的个人计算机都有可能并入连接全球的信息网络。

注释

①[美] 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的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②参见[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84页

③[美]E.M.罗杰斯:《传播学: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79-380页

④James R. Beniger: The Contro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406

⑤[荷兰] 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⑥[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82页

⑦ James R. Beniger: The Contro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407

⑧C.E.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Reprinted with Corrections from The Bell System Technicical Journal,Vol.27,pp.379-423,623-6

56,July,October,1948

⑨殷晓蓉:《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⑩[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上一篇:公司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区服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