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13:08:13

课余文化论文

课余文化论文篇1

Yang Caiping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in Shaanxi,Yangling 712100,China)

摘要: 通过对陕西杨凌区部分中学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揭示了目前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以及影响其态度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家长的不同态度采取相应措施使更多家长支持子女参加课余训练,从而促进课余训练的发展,研究显示家长对子女参加的运动情况了解程度普遍较高,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支持与家长的职业和对运动的了解程度有关。

Abstract: The article carried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paren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Yangli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The survey revealed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on their children attending training after school and the specific causes. Aiming at different attitude of parents, we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ake them support training after school, and then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most of parents are familiar with exercise about their children, parents' occupation and how much they know about sports are related to support of their children attending training after school.

关键词: 家长 课余训练 态度

Key words: parents;training after school;attitud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26-02

0引言

青少年课余训练的开展及其后备力量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家长在子女参加课余训练方面具有决定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这一因素在研究中必须对其进行深入考察。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陕西杨凌区学生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和影响他们态度的具体原因,以便针对家长的不同态度采取措施使更多的家长能够支持子女参加课余训练,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体魄和杨凌区体育运动后备力量的提高和提供更多的选材来源。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杨凌区3所中学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本文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杨凌区3所中学的320名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向他们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计9道单项选择题供家长选择,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93.75% 。

1.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了有关课余训练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论文和文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分析

2.1 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价值和认知状况

表1调查显示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价值40.6%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还有22.3%的家长认为自己基本了解,由此可知多数家长不同程度的认为课余训练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认为课余训练能增进体质,磨练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能改善子女的自身、性格弱点和培养勇敢顽强精神等。这与近年来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人们对体育的功能的认识程度在增强。

2.2 对参加课余训练能否促进文化课学习的调查分析由表2可知66.37%的家长认为参加课余训练对子女的文化课学习有正面的影响,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不能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还有27%的认为对子女学习成绩的作用不大,不愿让子女参加课余训练,有0.6%的家长认为参与课余训练有可能对子女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可见大部分家长认为参加课余训练对子女的文化课没有负面影响。表明现在许多家长很重视子女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能从容对待体育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

2.3 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对道德修养作用关系的认识通过调查统计可知,66.0%的家长都认为能促进子女的成长和道德修养的改善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子女参加课余训练,表示出参加课余训练能够给子女的成长造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普遍认为能培养子女较强的竞争性和竞争意识增进同学的友谊,建立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有助保持健康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子女以后的各方面性格的塑造和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好处,使子女在运动中增强对伦理道德的改善和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让子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懂得培养道德修养,以此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作风,从而达到教育与体育结合的双赢状态。大多数家长期望,子女不仅只懂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更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处事修养。

2.4 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对增进身体素质的作用调查分析

表3调查显示有77.6%的家长认为参加课余训练对子女的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作用,只有11.6%的家长认为参加课余训练会对子女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现在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身体素质对子女的健康很重要,随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人注意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使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前提下,知道身体对现今学习负担超重,思想身体机能超载的情况下,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资本。

2.5 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调查发现有67%的家长愿意子女参加课余训练,有26%的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持无所谓态度。仅有0.7%的家长不愿意子女参加课余训练。多数学生家长都能让子女参加体育锻炼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健康,对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部分家长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同意子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只有少数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的运动训练表示反对,结果表明大多数还是比较支持子女参加课余运动的。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了解认识程度,也反映了社会对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这也是影响家长对课余训练态度的基本原因,然而,对运动价值的认识较高,反映了人们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的重视,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

3.1.2 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与家长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对课余训练的喜欢程度越高,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支持率越高。

3.1.3 不少家长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和课余训练的功能都表示赞同。

3.1.4 家长普遍认为参加课余运动,能使子女在运动中增强对伦理道德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健康、保持良好的体质都表示认同。

3.1.5 参加课余训练对智力的开发大有利益,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促进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性格的行成等都表示认同。

3.2 建议

3.2.1 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认识水平。

3.2.2 加大对课余训练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的地位和拓宽课余训练的出路。

3.2.3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把课余训练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在学校中普及再此基础上带动学校体育训练。

3.2.4 妥善解决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与文化课教师应重视对运动员的文化课的教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2.5 训练中应将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等能力的培养与课余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参考文献:

[1]鲍明晓.幼儿家长的子女参加课余训练的态度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1,(4):22-23.

[2]牛兴华等.城市多子女从事竞技运动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1997,31,(1):30-33.

[3]张外安等.对我国运动员职业兴趣的演进及其提前转移现象的研究.体育科学,1989,9,(4).

课余文化论文篇2

论文摘 要:正确理解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的区别、业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深入了解学校业余训练和文化学习产生矛盾的缘由,只有了解了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四个方面剖析,希望找到好的方法。

如何协调训练和学习是世界性的话题。要想成为体育强国,就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时间进行专业的、超越人体极限的运动训练。而要想成为体育大国,就必须有大部分有专业体育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人才,这就需要通过业余训练来完成了。面对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产生的矛盾,学校领导、教练、班主任、各任课教师是如何因势利导解决矛盾;如何以训练促学习做到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的双丰收,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通过近几年实践表明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不是体育生脑子比别人差,而是没把兴趣引到学习上去。如果他们把训练比赛的劲头用到学习上,成绩绝对不会比其他同学差。

一、正确理解校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的区别

1.校业余训练这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学习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其特点纯属业余性质。从性质上看,它与文化课学习同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

2.专业训练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不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

二、正确理解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同时还会增进健康,开发人的智力,经常锻炼可以使大脑细胞机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时,智力的发展快,还可以更好地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所以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二者之间根本不存在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三、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产生矛盾的缘由

1.运动员自身的原因

尽管造成运动员文化成绩不好的因素很多,例如:大强度的训练导致身体极度疲劳;过多的比赛导致缺课太多等原因。但关键的问题还是运动员本身所为,有些运动员不够自律、自尊、自重,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学习不重视、懒散,学习不刻苦。

2.各种专业运动员造成的社会影响

由于社会上有些专业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常做出很多无头脑的事;再加上有些人对体育意识淡泊,把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看成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参加课余训练,甚至有些体育特长生也害怕参加训练而受到人们的鄙视或家长的责骂。

3.管理层的不重视

目前,尚有部分领导不愿接收体育特长生、或者把那些运动员排在差班中学习,使之感到学校领导对他们不重视,心理上感到自卑、学习缺乏积极性,造成文化成绩越来越差,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压力。

4.教练的管理水平差

运动员来自各个班级,程度参差不齐,一旦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就会出现纪律松散的现象。同时教练工作都是体育教师兼职,他们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带业余训练,工作任务繁重。为了片面追求运动成绩,极少关心运动员的学习情况,时间一长,学生功课落下了,就会产生不想学习的心理。

四、正确处理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1.端正态度,有的放矢

业余训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待训练的自觉性和吃苦精神。学生在学校里以学习为主,因此要想实现愿望,考上大学,必须做到学习训练两手抓。当他们在某一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教练员要针对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并查找问题所在,适时鼓励他们战胜自我,克服困难。作为体育生大部人的学习状况都不算理想,尤其是体育特长生,更是如此。因此应适时向运动员讲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攻克科学堡垒,决非一日之功,首先是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胜任繁重的脑力劳动,否则,美好的理想也会成为泡影。”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参加训练的动机和态度,并告诫学生面临的是学习和课余训练的双重任务。只要处理好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关系,把训练比赛的劲头带到学习上来,提高文化素质;同时文化素质的得高,又会促进技术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多关心运动员,和各方面多联系,狠抓文化课学习

学校从领导到体育老师、班主任、各科教师都要重视业余训练队员的文化学习,要求学好文化,练好技术,做到学习与体育双丰收。平时由班主任与家长联系,沟通情况,共同关心、帮助学生学好文化课,并为他们建立业余训练档案,对他们进行科学化管理。在训练档案中,对运动员的技术、技能、测试、比赛成绩、每学期的中考、末考情况都有记载。尤其进入高三阶段,要把每次体能测试、每次月考、一模、二模等测试成绩进行记录跟踪,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训练制度上要体现出对他们学习的关心,我们要充分利用每次训练时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训练,平时绝不任意占用学生的文化学习时间;加强辅导、补课,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同时学校也要规定,学生外出比赛后要回校进行补课,由任课老师进行辅导。我们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就充分考虑到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期初、期中、期末训练时间短些,强度小些。因为学期初,学生刚入学,学习任务繁重;期中、期末要考试,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提高认识,加强文化课学习,处理好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力争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体育人才。

3.管理到位,严中有爱

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必须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制订必要的措施,并坚持贯彻执行。教练除严格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外,还要随时检查运动员的行为习惯。训练时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平时与运动员亲密无间、平易近人,像家长那样爱护学生,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做他们信赖的知心朋友。这样,教师与运动员融洽相处,促进了学习、训练工作的开展。

4.抓住典型,正面引导

正确引导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使他们明确训练、学习的目的、任务,对于学习与训练成绩兼优的运动员,要做到及时表彰。例如,某同学在训练中如何的刻苦;某运动员如何在比赛中发扬拼搏精神,为校争光;某运动员如何利用课余时间找老师补课,因此成绩进步较快等优秀事例。教师和学生经常学习一些运动明星在训练之余是如何刻苦学习的,像胡凯、邓亚萍的事例,多向他们说说;也可以讲讲本校好的学生。讲述时要适时地鼓励队员:只要大家处理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就能做到训练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双丰收。榜样的学习,树立了队员们的信心。一个人只要有了信心,什么事能干不好呢?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采用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完全可以正确地处理好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自己学生的体育训练,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余训练的正常进行,才能使我们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蓬勃地发展下去,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管继春.学校业余田径训练理论与方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课余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锻炼;和谐发展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师往往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这种过分偏重学科世界、看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单一模式,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够、关系不融洽,学生的学习锻炼也似乎成了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如果课堂教学总是远离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生活,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成为学生整个生活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脱节,也不能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服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日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对学习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因此,体育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开放的课堂,更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为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自主的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服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欣喜地感觉到素质教育的温馨和教学过程中人性的回归。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不仅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化体育,同样关注学生体育化的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它倡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自主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在当今这个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它使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和谐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活力。这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要极力倡导的生活化的体育和体育化的学生生活。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和谐发展的理论支撑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生活化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我们也要体育化的生活,体育化的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丰富而美好的。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课堂和课余体育锻炼原本就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应体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也应该做到“源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然而在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因过于追求竞技化,片面强调技能、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能力,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更加忽视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课上军事化、教条训练式的模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余体育锻炼。因此,生活化的体育课堂和体育化的学生生活和谐发展顺应了新课改需求,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的涵义

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说,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使体育积极溶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所需的体现,成为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进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生活化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学校体育教学只能为学生学习体育打基础、起好步,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课外养成自觉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生活体育化是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教学活动之余,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生活体育,从而在课余生活中用体育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体育锻炼中找到生活的快乐。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锻炼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体育锻炼的基本素质。

第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生活化。即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易懂、易学。让学生感到体育与生活是无处不在,处处是生活、处处是体育。

第三,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方式生活化。即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生活化和谐发展的措施

1.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目标生活化,教学和锻炼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体育课堂和课余锻炼生活化的目标就是在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中构建类似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教师以教材为桥梁,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堂生活”这个平台,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学习、在“课余生活”中玩乐、在“课堂生活”中练习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本领,在“课余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各种本领,从而让体育教育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体育回归生活。

体育课堂、课余锻炼教学是培养人的教学,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平台。课堂实践案例中就是以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是给予学生生存和生活方式以人文的关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锻炼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来构建教学和锻炼的目标。

2.教学内容和锻炼项目生活化

教学内容和锻炼项目生活化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内容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的锻炼生活。即教育内容要和学生参与的社会生活、锻炼的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锻炼情景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玩起来、在玩的活动中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所带来的兴趣和动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体育课堂和课余锻炼生活化的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构建课堂和课后生活的一种情境。在构建生活情境中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课余锻炼的联系,如果教学素材不和学生的课余锻炼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所以,构建生活情境时必须要贴近学生课余锻炼,让学生感兴趣;同时要体现时代生活的气息,让课余体育锻炼的构建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和谐健康发展。

3.教学活动和锻炼方式生活化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它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悟新知、感悟生活的过程。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已有的体育认识和经验,从而构建自己新的体育认知结构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改进认知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生活实践中感悟、体验和掌握体育新技能,真正让终身体育伴随学生终身生活;使体育文化溶于学生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体育为健康、体育为生活的目的。

不论体育课堂教学还是课余体育锻炼必须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让体育课堂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中开展生活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课余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生活化、生活锻炼化的大课堂中,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锻炼化、和谐发展研究有效地拓宽了教师教学的思维,让体育与学生的锻炼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体育课堂,课余锻炼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改科研水平,又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感。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体育,体育处处融生活”。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生活化”研究,丰富校本课程内容,促进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

在构建生活化情境时,课堂教学和课余锻炼氛围要民主、和谐、宽松、健康。学生在自主学习、锻炼、探究、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出现许多教师意料之外的思维和想法。这时教师不可讽刺、挖苦学生,避免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相反教师应“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自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选生活化教学素材时,一定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课余体育锻炼习惯,掌握能与学生课余锻炼产生共鸣的素材,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找素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解决课余体育锻炼中问题。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服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和谐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没有体育的生活,它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没有生活的体育,它不是一种健全的体育。

参考文献:

[1]陈佩华,王家林.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87-90.

[2]李国华.谈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赤峰学院学报,2004(5):93-94.

[3]朱强.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4(9):38-39.

[4]刘建华.大众体育的理性回归:体育生活化[J],体育学院学报,2004(4):29-30.

[5]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3-90.

课余文化论文篇4

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其中也有大量冗余现象。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语言”,特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口语,不包括教师日常谈话的语言,也不包括书面语。学界虽对教学语言多有研究,但大都从教学语言的本质研究出发,很少关注教学语言冗余问题。这些冗余信息对教学有何影响?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干扰教学,利用有效的冗余信息促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亟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就教学语言冗余现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这一问题,立足于学生课堂实效,探讨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语言手段,使课堂语言中的冗余信息恰到好处,既避免拖沓重复,又能适应口语转瞬即逝的特点,使学生不至于感到信息量过饱和而难以充分理解,做到简约与冗余的最佳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倡导语言精简,充分发挥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我们对洛阳市中学不同学科的近百位教师的教学用语作了记录或者录音,作为我们研究的语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语言特质的梳理研究,进而对冗余现象从冗余分类、冗余原则、冗余度的影响因素、对冗余现象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语言的质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语言,它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2]和日常言语交际不同,教学语言是较高层次的语言活动,相对规范;既有书面语的准确规范、逻辑性强,示范性特点,又有口语的通俗易懂、交流感强、声韵和谐的特点[3],同时还有文化性特点,通过语言的文化内涵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提升其文化品位。教师不仅要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运用语言调控课堂节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及时和学生进行反馈、交流;因而,教学语言是一种活的、动态的语言,绝对不能按部就班,要更多地“即兴发挥”。我们历来要求教师锤炼语言,力戒罗嗦、重复,把简洁精炼作为课堂用语的最高境界。然而,通过对记录在案的多位中学优秀教师教学语言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他们的语言并不是一味简洁,间有大量重复,甚而“嗦”现象。人们对教学语言提出了许多要求,例如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启发性、丰富性、生动性、循环性。[4]我们择其不同于其他语言并和冗余相关联的方面加以论述。教学语言应有以下特质:

1.适听。教学语言应是书面语的口语化,规范严谨的书面语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的高度统一。课堂上,教师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的调控,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和谐优美,注意声音变化,并辅以飞扬的神采,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饶有兴趣。课堂语言有不同类型,可分为解说式、诵读式、抒情式(描述式)、细节式、板书式等,每种形式适应不同的学科性质、不同的授课内容。解说式语言含蓄、稳重、意味深长,极具感染力,主要适用于实物说明,在于展现语言的独特魅力。描述式语言华丽、典雅,富有情韵,适于写景抒情味较浓的文章,如《春》、《听潮》等。细节式语言风趣幽默,适于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方面。不同类型的课堂语言对语言冗余形式的要求也不同。解说式语言中,重在向学生解释说明,因而在深奥的、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使用重复、停顿等冗余形式;诵读式语言和抒情诗语言注重感情的贯通,因而尽可能避免重复等冗余;板书式语言重在指示,比较简练,因而会有不规范的、不完整的句子出现,但不会影响理解。因此,课堂语言的适听性要求冗余适境而用。作为教师,应根据不用学科、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语言。

2.交互。交互是交际的核心。信息论强调交互作为人类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协商’意义的重要性。教学历来重视反馈,自然也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学中,师生间互传信息,积极对话,是双向交流的关系。当然,一般来说,教师输出的信息量要大于学生输出的信息量(反馈式),交流不完全对等。师生间动态的交互无法事先设定和预料,即兴性强,极有可能出现停顿、重复等看似冗余的语言形式来给大脑预留一定时间来接受和理解。在信息比较密集、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冗余的精炼的口语一发即逝,难以与大脑复杂的运作过程同步而造成信息超载,从而降低信息的利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课堂语言交互的中断。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加以重复、停顿等,会利于交互进行。必要的冗余是保证课堂语言交互的有效方法。

3.易懂。易懂是教学语言的最高标准。课堂言语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并理解知识,养成能力,感知语言美,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如果仅单纯追求形式美,而不以方便理解为前提,教学就失去了自身价值。所以,对教学语言来说,适听是形式,交互是过程,易懂是最高标准。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师往往使用了大量的冗余语言,信息量甚至超出正常交际需要的几倍。其形式有重复、迂回等。

我们不能把冗余看作与教学语言的质水火不容,更多地强调语言的规范性(甚至走向机械性),而忽视教学语言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口语所具有鲜活、互动,甚至稍稍偏离规范的不稳定一面。

二、教学语言冗余现象分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为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加深对特定信息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注意在传递交流信息时的语言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的调控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学语言冗余现象分成四类[5]。

1.复说类冗余。这是教学语言中最常见的冗余现象。对一些重要信息,为确保接受者(学生)收到所需信息,人(教师)通常要复说一次或多次。教学中,教师甚而会问学生:你们听清楚了吗?要不要再说一遍?而对一般性信息,一般都不会重复。按信息的重要性,其冗余度作递减排序:重要信息一般重要信息一般信息。我们申明,这里所说的复说是指一些重要信息的重复。有些教师总怕学生没听懂,语言重复罗嗦,对一些难点,反复讲解,但又讲不透。这样,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但对教学内容理解无裨益,反而会使学生备感糊涂。这样的重复罗嗦我们是反对的。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养成罗嗦的语言表达习惯。当然,教学中的复说并不都是出于保证信息畅通的需要,有时是为了追求某种特殊效果,如强调意义,突出某种感情等。

2.迂回类冗余。教学中教师有时故意绕圈子,委婉含蓄,用另外一种看似多余必要的词语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我们称之为信息的迂回。表面上看,这类冗余有违语言的经济原则,造成信息损耗浪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类冗余有时会创造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这一类冗余不可避免,也没必要刻意避免。譬如,一个语文教师讲李白的《静夜思》,他不是一上来就让大家诵读诗歌,而是先给大家讲故事:有一个大人物,晚上睡觉,半夜醒来迷迷糊糊,看见床前的月光,以为下霜了……这样讲来,轻松有趣,调动了大家学习的情趣。

3.宕词类冗余。教学中,教师有一些非常不必要的宕词。譬如“好了”、“啊”、“嗯”等。从信息论看,这些宕词属于冗余,因其没有任何信息,只起延宕时间作用,为说话者赢得时间以便继续其谈话,或让受话者有时间来消化理解谈话内容。如果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这些宕语在教学中起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宕词出现频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素质的高低,教学内容的难易,真实想法等。

4.应酬类冗余。教学语言中有一种对显而易见之事物的明知故问,或是敷衍,或是出于礼貌问候的应酬语。其信息量极小,更多是为了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譬如,教师走进课堂,为调节气氛,故意给大家打招呼:大家吃了没有?

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口语,与书面语明显不同。书面语在遣词造句方面可以预先字斟句酌,而口语却即兴发挥;这使教学语言明显比书面语有更多的冗余现象。以上几种冗余现象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冗余现象。

三、教学语言的冗余原则

教学语言冗余现象是语言固有,不可避免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从具体语境出发,规避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效应,促进师生信息交流的畅通。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冗余的运用原则,合理利用教学语言冗余,避免拖沓,做到恰到好处。其主要原则是:1.降低难度。适当、适度的教学语言冗余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但是,如果内容较难,学生一脸茫然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采取相应手段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达到易懂目的。如果是容易理解的,就可以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所以,教学语言的冗余不是拖泥带水,而应以降低难度为宜。2.突出强化。教学中教师要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如教学内容较重要,可通过提高音量、放慢语速、多次重复等手段达到突出强化的目的。这时,这些冗余不仅不会让人感到是多余的,而且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畅通无阻。

四、教学语言对冗余现象的运用

教学中,冗余使用得当能发挥诸多积极作用;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含有冗余的真实材料,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冗余原理,使之更好服务于教学的不同需要。

1.重现信息。变换一种说法,用另外一种信息容量完全相同语言形式来表达,通俗地说,就是常常用“也就是说”、“即”“可以这么说”等来标记;把比较生僻的专业术语,或者比较精辟的、概括性较强的理论用通俗的、容易理解的简单话语来解释,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用一句话来总结概括前面话语的表达的中心意思,常常用“总之”、“总而言之”等来提示学生;为了解释清楚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作一些铺垫,或者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在切入主要问题时,与前面的知识点照应起来。

2.调整形式。教师利用教学语言冗余原理,通过对教学语言形式的调整,创造有利于信息交流的积极氛围,以促进信息交流的畅达。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突出重音,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特定情况下,调整语速,以助于情感的表达;在一个完整的的思想内容结束处,增长停顿,以显示话语的内在逻辑;从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出发,从音量、语速、停顿、语调、重音等几个方面调整话语的言语声音。

3.使用警示性话语。为引起学生注意,用具有警示性的话语明确告知。譬如,讲到难理解的、重要的问题时,常说“我们看好了”、“大家注意了”、“强调一下”。要注意的是,这一类话语不可使用过多,讲究恰到好处,否则就失去了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邢清清.从语言感知理论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羡余信息.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增刊),2003(12).

[2] 禹实.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3] 高有祥,牟治媛.“规范口语”特色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

[4] 钱良应.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1).

课余文化论文篇5

学校座落于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区。现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1980亩,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96万余册(种),仪器设备总值近1.3亿元。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职工1089人,专任教师851人(正教授97人,副教授246人,博士109人,硕士59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24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3人(含校外兼职),外聘兼职教授和外教100余人。

学校紧扣“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19500余人(含研究生近100人)。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创建于1987年,现有教职工61人,教授5人(另外聘教授8人),副教授12人,硕士49人,有校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15人。有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五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余人。2015年开始在教育硕士美术学科教育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以当代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引领办学,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外部发展平台,教学管理更趋完善,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8部,发表美术论文120余篇,入选、省级美展作品360余件,有180幅作品获得、省级奖。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项,“三峡民间美术”课程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成立了美术学院创新实践团队、时装表演模特儿队、服装与服饰创新实践工作坊、传统生活创新中国画工作坊等。近年来学生积极美术展览活动,有40余件作品获奖、有150余件作品获省级奖,发表美术作品论文130余篇,并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学院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美术人才13000余名,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美术学(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技能,能在美术创作、美术编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和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领域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雕塑材料学、版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美术教育心理学、应用美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设计等课程。

环境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当代环境设计理念,现代设计思想,环境设计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师,能在各大装饰公司、建筑行业、中职院校、设计单位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透视、素描、色彩、手绘表现、建筑装饰材料与概算、室内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有创新设计思想与能力,适用于时代视觉传达发展需求,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技能,并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素描、色彩、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企业形象策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动画(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影视知识,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动画产品开发等实践技能,能在设计公司、游戏公司、传媒公司、艺术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影视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艺术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绘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摄影、网页设计、卡通雕塑、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后期合成技术、DV短片制作、动画造型设计、影视声音、三维动画技术、动画分镜创造等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流行文化视野与民族服饰文化底蕴、兼备创新设计与工艺技能、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媒体、生产和管理等企业单位从事设计、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设计、工艺基础、服装CAD、流行成衣设计、职业装设计、创意装设计、配饰设计、形象设计等课程。

一、报考对象和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年龄不限;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二、2016年美术类招生专业分省招生计划

课余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中小学 课余锻炼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17-03

一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减负”等教育口号的提出及落实,中小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比以前显著增加,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形式等多个问题,以求让学生们能在学校学习之后享受到丰富多彩而又健康的课余生活。但据我市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报告可知,我市中小学生可真正支配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学业仍是我市中小学生课外时间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令人担忧。据调查显示: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有较好改善;但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进一步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涉及6~22岁学生38万余人),其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锻炼时间与强度不够),已成为我国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呼吁,社会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至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激励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还是“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余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参加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不喜欢也不愿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锻炼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但中小学课余体育锻炼大多缺乏科学指导,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科学健身观念淡薄、自我保护及监督能力较差、锻炼难以持久等问题。如何让中小学生参与科学、系统、合理的体育锻炼,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在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基础上,制订科学指导锻炼方案,发挥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效用,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小学生科学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初一学年组学生为实验对象。

第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搜索关于健美操文章60篇,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访谈法:访问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教师、校长及相关人员,对研究课题设计的问题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调查。(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4)逻辑分析法:根据统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三 结果分析

1.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

襄州二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可以在表1中清楚可见,28%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加强身体素质与机能的提高。22%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结识朋友来锻炼自己与人接触的能力以体现自身价值。20.8%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减肥,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以减少多余的脂肪,呈现健美体魄。16%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缓解学业与精神上的压力,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神经。最后还有13.2%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应付体育课程的考试,其实这部分人是不愿意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正确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识,有着较强的强身健体意识,同时也表明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总体动机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应该看到,有极少数同学由于自身素质条件等原因认为体育锻炼是应付考试、浪费时间,缺乏对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学校及教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l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其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加,并逐渐养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2.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周次数

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可以在表2中清楚可见,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2%,每周参加3~4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8%,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36%,另外,从来不参加课余体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4%。由此可以看出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的锻炼意识淡漠,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相差甚远,这可能与各校的场地设施与各学校的指导教师不够有关系。

3.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可以在表3中清楚可见,28%的人喜欢古老的健身方法——慢跑,慢跑运动可以不用思考不用学习,自己按自己的身体机能分配体力就行了,这一项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22%与20%的同学们选择了健美操运动与体育游戏运动,健美操以其融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的特征和充分体现美感的魅力,迎合了中学生的爱美心理,也激发了中学生的参与动机,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而体育游戏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属于教育性游戏的一种,它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体育运动。参加此类游戏不仅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且还能达到积极性休息的作用,非常受学习压力大的中学生的欢迎。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趋于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见解和设想,意识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所以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有所收敛,择性和稳定性有所增强,喜欢富有美感、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协调能力和娱乐身心、放松精神的项目,因此,健美操与体育游戏的选率较高,符合这一阶段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24%的同学选择了球类项目,如羽毛球、篮球与足球等项目均受同学们的喜爱,羽毛球项目不受空间与场地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调能力,篮球与足球等项目能体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的一种能力,可以增进师生们的感情。

4.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情况调查及分析

体育社团是指由本校学生自发组织的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或活动内容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有数量较为固定的成员,一般不少于2人,有得到认同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运动目标,运动内容相对稳定,有共同制定并履行的章程,具有非营利性。中学生体育社团一般还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与娱乐功能。

5.分析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课余锻炼的环境因素

对所有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而言,体育锻炼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一样,都经历着被接纳、采用和坚持的一个连续过程,最后成为一种终身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表5可看出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课余锻炼的原因很多,第一,场地少,学生选择项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场馆开放时间短,只限上课时间开放,课余时间根本不开放,现在很多学生选择的健美操项目就只能在田径场地上进行锻炼,表演类的项目是需要审美对比的,但因为学校场馆开放时间受限就只能放弃。第三,教师指导实践较少,学生普遍不会科学系统的锻炼,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且都是一些简单的训练内容,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就应该把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指引给学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健身理念。

四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第二,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学生对课余锻炼的目的处于盲目状态,这样一来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要求。

第三,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多样化。但受缺乏指导、训练时间短、训练内容不科学、场地受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余训练效果差。

第四,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课余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内部场馆管理不当,其次是缺乏教师对学生课余锻炼的指导工作。

2.建议

第一,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促进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发展,从而建立对体育锻炼浓厚的兴趣和自主锻炼的意识。同时在中小学可以开设一些课余锻炼的指导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第二,建议体育教师加强体育课内指导工作,为学生较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提供较科学系统的内容与训练时间,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课余锻炼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三,建议学校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工作,请体育教师每星期为全校学生讲解课余锻炼的方法,让各体育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订良好的训练计划。请示学校相关领导对场馆开放时间进行调整,不要只局限于上课的时间开放,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时间进行周期性的开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余锻炼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自身对惰性的控制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多催促学生按时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一旦这种自主性养成,便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易晓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教视野,2007(23):326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丽英、戴燕红.试论影响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选学报(学科版),2009

[4]宋为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2)

[5]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1~112

[7]李群.学生体育锻炼的意义[J].陕西教育,2004(9)

[8]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9]王螽庆、徐军艳.中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探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调查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3):48~49

课余文化论文篇7

摘 要 近几年,淄博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竞技体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中小学课余训练成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正逐步退化,学校体育训练现状令人担忧。本文对淄博市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现状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淄博市 青少年 课余体育训练

一、淄博市中小学课余体育的现状

(一)课余运动队及管理现状

在被调查的20所中小学中,其中中学有13所,小学有7所。有课余训练队的学校有15所,占总数的75%,其中中学有10所,占总数的76.9%,小学只有3所42.8%。由此可见,淄博市的中学较为注重课余体育训练,小学则不太重视课余体育训练。根据调查,制定完善的运动训练计划并总结的学校有7所,占35%,建立运动员档案的有2所,占10%,高水平训练点有2个,省传统项目中学有1所。可见,学校对课余运动队还是不够重视,缺乏管理。

(二)训练经费及场地情况

调查表明,满足训练需要包括400米环形跑道、4个以上篮球场的学校有7所,占35%;基本满足训练需要包括200以上的环形跑道,2个以上篮球场的有11所学校,占55%,而不能满足训练需求的包括有200米以下或为建成的环形跑道,2个以下篮球场的有2所学校,占10%。因此,总体上说场地基本能够满足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但是不能够提供完善的场地与器材设施。

(三)求升学率,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

一年一度的两个假期,会使课余体育训练的过程随之改变,教练员和负责训练教师的变化,也会使训练过程随之产生间断。其他课程的学课迫使课余体育训练间断性地进行。因此,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必须要考虑自身以后的发展和就业,尤其目前实行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刚刚形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状况下,更是如此,基于其他课程和学习的压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过程间断性是在所难免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这无疑将影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1]。

(四)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在我市,高水平教练员欠缺,几乎没有专职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学校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兼职”地在做教练员。而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就只能靠自觉,多数体育教师也因此放松了上进的要求。提高教练员水平已成为课余体育训练刻不容缓的任务[2]。

二、淄博市课余体育训练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练员的培养,形成教练员制度,提高教练的待遇

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建立教练员岗位的培训,形成竞争体制,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且要尽快落实带队教师的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带队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二)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

可以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练员以培训班的形式,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业务指导,组织校运动队与体校训练等。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这一特殊的人才资源基地。有些试点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具备了体校的功能,为这种体教结合提供了条件[3]。

(三)增加课余训练的经费投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系统性

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财源;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4]。

(四)处理好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应该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务处的工作之内,对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练,让其补课。外出比赛专派文化课教师跟队在空余时间补课,在假期集训期间,安排一定时间补上文化课。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之,如何解决文化课学习和课余训练的矛盾,解决优秀体育人才的出路,确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健康顺利地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各部门要重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实现我国在世界上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建议

1.有关部门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课余训练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运动员充分感到刻苦训练学习和提高运动技术,也是接受人才培养,而具有安全感,形成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和运动员成长的局面[5]。

2.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从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的结合上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建议要克服单纯升学率的观点。作为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克服盲目追求升学率,端正人才培养观,把培养体育人才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刘绍曾,等.对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

[2] 章林.合肥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

[3] 凌平.关于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4):23-25.

[4] 邵华,苏丽敏.我国中小学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6(5):32-35.

课余文化论文篇8

19岁走上讲台,即持之以恒,用心专注,执着忠诚,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至今送走20余届近30班毕业生,培养学子2000余人,为基础义务教育,为乡镇文化建设奉献了青春。

白孝伟一贯舍己顾人,舍小顾大。在上赡老下养子、家庭拮据、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先后资助万礼忠、杨孝才、李慧等各种困难学生100余人,为各种公益捐款物计2万余元。十余年来,身患单疱性病毒角膜炎、腰间盘突出、咽炎等10余种疾病,仍坚持教学。近年,为减轻学校压力,超负荷的工作,承担七、八、九年级三个班语文课,每周含早晚辅导近30课时。

白孝伟坚守语文净土,乐也忘忧,苦也忘忧。闹中求静,花中求实,陋中求趣,盘活了语文,教出了语文的灵动,教出了语文的真彩。以札记形式把教学点滴拟成250余个论题,形成“读思议讲练联动”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养三气学习法”:读好书养雅气,察社会养正气,观自然养浩气。“读过三关法”:一读二品三查;“三字作文法”:引、展、收;作文“织网法”:备网、编网、查网以及“平面、折叠构思法”,对班级管理总结出“一提二培三抓”“爱”“严”“实”“活”四字法,交流实践,效果显著。担任3届班主任,两届评为“优秀”;执教20余届成绩优良,10余届列同校年级第一,8届居县前列,执教89班,语文中考实考成绩刷新威信纪录。先后撰发《师生互动话“交通”》、《蜻蜓点水淡淡赏》等26篇教辅文章于《语文报》、《文学教育》、《现代语文》等10余种省级以上公开期刊上,其中《留心处处皆素材》、《“绰约多姿”广告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三题”》、《妙读〈“蔷薇花,多美丽,多鲜艳……”〉》、《重阳断想》、《守住我那三十盆花》、《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等文章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国散文学会、省教育厅、省教科院、省中语会、云南教育报刊社等论文竞赛,获一等奖8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4次,获省级以上优秀指导奖9次,指导学生在《作文》、《作文周刊》、《现代中学生》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诗文18件,辅导学生参赛,获各级奖励100余人次。近年来,对中青年教师赛课培训、课题研究、履职晋级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尤其是论文撰写,先后指导李宗润、李登银、熊瑞兵、宗钰等县内外教师60余篇论文的撰写,并有30余篇发表于《作文之友》、《作文教学研究》、《中学生阅读与作文》等期刊学术集上,均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张绍英、范占银、罗郁文等老师的参赛论文获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省教育厅、省教科院、云南教育报刊社颁一、二、三等奖。被《语文报》、《语文教学研究》、《创新作文》等报刊社聘为专家评委、特约编辑、通讯员。

近几年的教学,较好的实现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播三轨合一。结合语文教学,业余撰写新旧体诗词曲联,自2001年起,在《扎西诗词》、《昭通文史资料》、《昭通文学》等20余种书刊中发表400余件,对家乡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广场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