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3 13:22:43

编排艺术论文

编排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推广视角;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

前言

啦啦操早期是源于部落的一种舞蹈,作为战士们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一种形式传播,并没有成为体育类项目。经过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1880年开始在美国校园内流行,并得到系统的发展。我国啦啦操项目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00年传人中国以来,广受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喜爱。…舞蹈啦啦操作为啦啦操项目中一分支项目,其包含的风格、元素颇多,既保有啦啦操大纲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舞蹈多元化范畴,使此项目充满活力、动感、时尚等丰富色彩。然而,在项目的快速发展下,编排中的艺术价值体系渐渐弱化,而倾向高难度动作的发展与推广比重高于了艺术编排比重。据文献调查显示,现在国内外虽然有许多研究啦啦操编排艺术类的文章、报道,但从推广的角度探讨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的话题和资料源却甚少。

本文以国内高校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队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影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推广视角、国内、国外的编排艺术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对舞蹈啦啦操项目在推广视角下开展的现状以及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为国内舞蹈啦啦操的开展、推广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提供合理建议及参考依据。

结论与建议:第一,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以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为主要的编排手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二,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陛特色。第三,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第四,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第五,加强啦啦操项目的研究和完善规则建设工作。第六,大力培养舞蹈啦啦操优秀编排训练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4年UDA世界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队伍、2014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队伍、NBA啦啦操开场舞(国内、外)、国外节庆啦啦操舞表演、成都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安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华大学啦啦操校队的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作为研究对象,从推广的角度分析、观察队伍参赛视频与现实访谈来研究其成套动作的编排艺术性、编排方式、表现形式。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内外各类期刊、杂志、文献等收集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资料,并在结合舞蹈啦啦操竞赛规则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研究。

(2)影像分析法。通过舞蹈啦啦操、艺术体操等舞美类项目的技术录像和各类现场表演、比赛等作为参考依据,在这类项目的技术、舞蹈、音乐的雷同和区别上做出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分析,然后收集其中可采纳的动作技术、舞蹈感觉、身体感觉、视觉美感等要素进行归纳,为本文的艺术价值研究方面提供基础。

(3)比较分析法。以舞美类艺术项目在编排和推广角度上作为参考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对其专业编排的艺术价值、舞美表现等做共通与区别方面的比较分析,再采用对同类项目中的艺术体操这类舞美类项目与舞蹈啦啦操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时,研究它们的舞蹈编排、难度技术动作等在技术和艺术价值上可相互移植的地方,和可以互相融合和发展的要素。

(4)逻辑推理法。结合国内外舞蹈啦啦操的编排手法和风格、技术等体现方式,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划分,并将许多可融入的故事情节、主题、音乐、空间、节奏等元素加入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中去体现出其艺术感。

(5)数据统计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分析与结果

2.1

国际舞蹈啦啦操队伍比赛套路与啦啦操舞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从国际性舞蹈啦啦操的比赛套路中看,它主要围绕的方向是对国家文化背景的一个体现。

(2)从剧情化看,美国的啦啦操队在音乐上总是选择与他们国家人物性格相符合的动感旋律,通常以摇滚乐曲为主进行编制和后期效果制作。

(3)在舞台化方面,他们的舞蹈编排风格上也是采用夸张、性感的肢体语言融入每一个动作中,完美的通过队员活跃、动感的动作来诠释成套的风格方向。

(4)从规则的角度看,难度动作方面也是大胆进行创编。他们多次通过比赛申报创新性难度动作申请,这对舞蹈啦啦操项目的规则变化起到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5)舞蹈啦啦操表演最早出现世界杯足球赛、NBA的篮球联赛赛场上,作为开场舞蹈、中场舞蹈展现在观众眼前,舞蹈的套路编排自然是结合项目主体的各种风格进行。

(6)节庆期间,美国通常还会在大型节日的时候对舞蹈啦啦操进行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啦啦操编排,如万圣节。在这一节庆时刻,他们的啦啦操队员总是会身着万圣节风格的服装并且加入此节日背景风格的故事情节进行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的演示,通过肢体能所及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传播节日的氛围和文化背景,这是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一种推广舞蹈啦啦操手段,也是一种新颖的编排手法,并且融入比赛类型的成套动作编排中。虽然在比赛的短时间内要完成许多动作表达情节和背景性质并不容易,但他们总是能以最简洁直接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成套编排本身的风格,在编排艺术方面拥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

2.2国内舞蹈啦啦操比赛套路与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国内各参赛队伍从舞蹈啦啦操的爵士、街舞舞蹈啦啦操方面可以看出主题上以爵士为主要编排方向,但在音乐和舞蹈动作的选择上就划分出了一个可选区域,表演这类的成套动作就不能选择太过民族风格的音乐,舞蹈动作也需要选择跟主题相符合的具有个性的舞步和造型。而花球、自由舞蹈啦啦操对风格可选范围要前两项更大,相对于表演性质和编排范围的丰富性更高,它包含前三类主题风格的同时还可融入了其他如京剧、芭蕾等等元素在其中,还可以融入更多的故事情节部分在个别亮点造型构成或者队形体现上。

(2)国内队伍套路的艺术编排分已经占据了整个成套动作编排内容的50分,这个分数是与完成情况的加分是一样的,是总体评分价值中一般的分数,相对于以前的以高难度展示啦啦操的主要手段慢慢转换,开始提高其成套动作中艺术编排的比重证明舞蹈啦啦操在走向竞技性的同时也依然保留艺术价值的升值空间。国内舞蹈啦啦操的表演形成相较于西方国家更晚,在推广的手法和套路编排方式方法上也并不相同,在深受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群众面前,如果采用同样的套路表演方式并不能达到像国外那样大面积的群众参与性,所以我国的舞蹈啦啦操队伍在表演性质的套路编排上一向以推广大纲动作为首要并无过多舞蹈艺术元素的添加作为演示手段,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很直接地表达此项目的本质性特征,从而体现本专业原始性特点。

2.3舞蹈啦啦操队表演编排与杂技表演的多元化艺术编排对比分析

成立于1984年的太阳马戏团(CIROuE DU SOLEIL),他们通过强烈的主题作为舞台情节核心,用肢体语言去体现整个动作的构成。舞蹈啦啦操在这一方面是完全可以借鉴和牵引的,因为在这样的世界级杂技团中就有许多如艺术体操、啦啦操等退队的运动员参与其中使用其专业性质的动作来完成整个故事和情节的表演,他们就是通过这些艺术性的表演手法来进行对马戏团的宣传。同样,我们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也是属于艺术价值颇高的表演类竞技性项目,在结合这样的编排手法和故事情节、背景、音乐、空间等的运作手法后相信也会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对于舞蹈啦啦操成套发展迅速的现在是个编排艺术范畴的创新点。

2.4从推广视角看舞关类项目编排艺术对比分析

舞蹈啦啦操是一个内容丰富,创编和涉及范围广泛的体育项目,它不同于艺术体操的高难度、高要求,完成一个难度动作需要从小花上大多数的时间练习基本功,来达到一个难度动作的体现,舞蹈啦啦操的难度相较于艺术体操的难度动作就简单许多,一个队员只要拥有一定的柔韧程度和力量等都能够体现出一个满意地完成度。在器械类成套动作运用上,舞蹈啦啦操只有花球结合器材进行成套,并且不会由过多的花球脱手动作构成,艺术体操却是通过结合高难度动作的同时结合抛、接、滚动等对其器械加以利用。然而,它们存在着相互的共通性,两者最初都是欣赏性项目,并没有进入体育项目范畴,都是通过后期的发展才正式被列为体育、竞技类项目。舞蹈啦啦操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和艺术体操是一样的,都需要结合各种风格,如各种民族、爵士、拉丁、芭蕾等舞蹈风格、音乐、队形变化、队员的默契配合空间元素等来完成和体现整个成套的完成和编排艺术。在编排上,两者都是以难度动作为核心,成套中融入各种国家、地域的现代、古典、前卫性风格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其成套编排的艺术性,在保留其项目的竞赛性质之下,又同时带有表演观赏性。

2.5从推广角度审视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价值分析

(1)从推广角度研究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探索和了解这个项目的艺术内涵。首先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研究:1)推广套路动作编排需要具有队伍风格,在带有每一个规定难度动作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故事背景(表现主题、情节),使用一些本专业以外的技术动作,结合灵活多变的造型体现。音乐需要融合明显易理解的风格,并且能够让队员在体现的时候既能发挥对动作的理解,又能通过动作、配合自如的表现其音乐和情节的含义,再配合队员、主题恰当的服装,使整个成套编排的新颖、亮点、编排艺术价值也随之增加。在进行推广舞蹈啦啦操项目时候的成套动作可以结合更多的项目群元素进行穿插。因为推广的时候面对的是裁判,是大众群体,他们只会根据感兴趣和美感强或有吸引力才会参与,如技巧啦啦操、街舞等,通过故事情节戏剧情节的变化等,体现其丰富的内涵。2)通过对成都体院啦啦操一线队伍的队员实践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是通过艺术体操、健美操、舞蹈这类舞美专业转至舞蹈啦啦操项目的,他们的舞蹈意识相较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学生在对成套动作编排出的更具有艺术价值舞姿的动作时能够立即上手。而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队员则无法很快地领略到一些具有深度或者较难的动作或舞蹈动作。这说明与舞蹈啦啦操类似的项目互相移植的队员或者技术是对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达到良好效果的又一个途径。

(2)快速变迁的规则变化和群众审美度的提升,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模式是积极可取的。但不好的地方就是,大部分人群和啦啦操队伍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无法对国内舞蹈啦啦操整体做到改变。但相信往后,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各方面设施、人才的具备,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开阔,从中看到新的编排方式,而本次的论点提出,无疑是为未来进步做出良好的铺垫。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舞蹈啦啦操是由美国开始发展,其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底蕴,主要的编排手法和动作总体风格也都是以活力、性感、强而有力度的身体动作语言体现,这也是他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种民族风格的宣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性特色。我国民族舞蹈特点是以轻柔抒情的舞蹈为主要特点展示,对美式风格的舞蹈啦啦操,如果以照搬画圆的体现方式反而不能对人们的视觉造成良好的刺激,在比赛中也就相对缺乏队伍编排的特色。所以,在有效的结合西方舞蹈啦啦操原始性特色和特点的同时还要保留我国民族文化底蕴的展示,利用好成套动作里每一个动作连接空白处,融入成套音乐主题、情节或戏剧化编排设计,有效提升表演的观赏性。

(3)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舞蹈啦啦操的初期推广,往往以规定动作作为表演推广形式,成套动作在比赛场上总是能够获得良好的殊荣和优异的成绩,这足以体现编排的价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欣赏和可接纳的事、物要求都越来越高,对美感的定义也越加强烈,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也应体现多元化特点,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艺术欣赏需求。

(4)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方面在融入多元化艺术元素的同时,重视从推广项目的角度进行多样性表演宣传活动,因为一个好的项目在宣传的时候需要多投入一些新颖的元素,这样更能够获得感兴趣人群的青睐。因此,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出广泛参与性和项目宣传有利性的特色。

3.2建议

(1)加强啦啦操项目的研究和完善规则建设工作。规则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应加强项目方向的研究和不断完善竞赛规则的建设工作。为我国舞蹈啦啦操的更好推动指明方向。

编排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戏剧;博物馆;艺术;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66-02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曹禺同志在建院之初曾提出要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一个学者型剧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曹禺院长对北京人艺的一句评价“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这是何等的气魄!”精辟概括了建院三十年来人艺秉承学者型剧院的发展目标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从1952年建院至今六十余年来,围绕“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北京人艺共排演了三百余部话剧作品(其中经典保留剧目四十余部),并拥有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叶子、舒绣文、刁光覃、夏淳、梅阡、于是之、朱琳等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家,陆续出版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理论书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北京人艺完整而系统的保留了记载六十年峥嵘岁月以及不朽经典的丰富翔实的文案、舞美和院史资料。这些艺术档案是北京人艺艺术风格传承的不竭源泉,更是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

在建院之初的多次会议上,剧院领导都重点讨论了艺术档案建设问题。在1953年2月17日的院务会议上,曹禺院长强调:“资料是大家的劳动成果,它不仅是人民艺术剧院的财富,而且是国家的财富。一定要把它收集整理起来。”他还具体指示,如演员的日记、体验生活、创造角色的记录、导演的讲话提示等等,都要收集起来,在设专职人员之前,艺术处的领导要先负责收集整理起来。1953年7月23日的艺术总结会议上,焦菊隐先生又作了专门的阐述。焦先生特别强调了保留剧目的重要性,指出“在全国没有建立起保留剧目制度的今天,都是演完就放过了,这是不好的。演出的剧目应作为我们的财富积累起来。今后我们排的戏,不管是不是保留剧目,都要随时能拿出来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完整的掌握一出戏的所有演出资料。1953年12月13日,第二次艺术会议(扩大)讨论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加强对排练工作的检查和联系,每个戏的副导演要按阶段写出书面汇报,经导演签字后交艺术处,剧务日记经导演签字后交排练科,由排练科集中报艺术处。这三次会议,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作为艺术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剧院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能有今天的体系与规模,甚至能够以一己之力建立戏剧博物馆,可以说正是这几次会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做的扎实,并不断提高,除了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还必须有具备相应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资料室成立不久,剧院就专门为其配备了刚从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的英若诚等三位同志,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一个很像样的资料室,开始了剧院最早的艺术档案工作。焦菊隐作为剧院的总导演,他明确提出每一个新排演的剧目都要注意积累档案资料。在与英若诚的一次谈话中,他说“在任何一个一流的剧院,这(艺术档案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出戏见观众后都要收集所有的档案资料,整理成册。”为使艺术档案在形成时做到完整、准确,焦先生对场记工作特别重视,明确场记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员,并制定出场记的职责条例。

1954年9月4日,剧院党组会议讨论下半年工作计划时,决定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1956 年3月1日到4月5日由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期间举办我院的资料展览。这一决议在随后的院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成立了“展览筹备工作委员会”,下设文字资料、设计制作和总务三个小组。此次展览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院史;2、演出剧目(剧本、体验生活、排练、演出、说明书、剧照、设计图、观众反映、总结等);3、生活与学习;4、舞台工作。从展览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已经形成体系并初具规模。

1984年文化部在烟台召开全国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建设成就和工作经验获得了文化部的嘉奖和推广。会后,北京人艺又迅速建立起艺术工作者的个人艺术档案,并在剧院三楼开设了艺术档案展览室,专门用于展出排练演出资料、演员创作日记、体验生活日记、主要艺术人员艺术档案、演出剧目的剧照、录音、录像、布景设计图、制作图、灯光设计图、布景模型、出版的艺术资料集等。1985年5月,在文化部召开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北方片)期间,北京人艺艺术档案展览室先后接待了文化部艺术局组织的代表团和市文化局周述增副局长带领的市属演出团体来院参观。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工作成为全国文化艺术团体的学习榜样。

1992年,在庆祝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大会上,于是之副院长代表剧院向与会领导和各方宾朋汇报说:40年来,剧院主要做了五件事,第一件是演出了211出戏;第二件是注意了培养人才;第三件就是从建院之初就重视理论建设,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档案。2002年,北京人艺迎来五十华诞,在纪念大会上,众多与会专家学者,对人艺编目详明、分类细致、数量庞大的艺术档案给予充分的赞扬,认为国内没有哪一家艺术院团能做到北京人艺这样。正是这些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料触动了剧院领导和与会专家们的心,筹建专门的话剧艺术博物馆的想法得以萌生。这一想法最终于2002年10月23日正式召开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筹建工作会议。

从2003年博物馆开始筹备到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再到今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在这10年当中,入藏博物馆的各种艺术档案资料近4万件。其中,剧目档案300余盒,个人艺术档案近300盒,院史资料900余件,舞美设计图200余套,郭沫若、老舍、沈从文等文化名人以及曹禺、焦菊隐、田汉、于是之等戏剧界大师的手稿百余件,舞台道具700余件,演出服装百余套,更有数不胜数的演出说明书、海报、各种活动照片、演出剧照、剪报等。这些资料不仅是人艺成长的足迹,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侧影。

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复杂繁琐。目前,我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建院初期珍贵档案资料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二是后归档入藏的数量庞大的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问题。2012年,时值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各种庆典活动对院史资料、艺术档案的大量需求,即是对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次巨大考验。在与其它部门以及外单位接洽资料借用问题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艺术档案的价值:借用方只注重艺术档案记载的信息而忽视对档案本身的保护,但是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应看到资料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文物价值,这就使对资料本身的保护与大量地翻阅、复印、拍照等使用需求产生矛盾。但是,这种短期利用与长久保存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艺术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和制作复制件来代替对原物的使用。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博物馆去做大量工作。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门展示话剧艺术的博物馆,我们除了要承担起普及与传播话剧艺术的使命,更重要的就是要保护与传承记载这些历史信息的实物。

怎样才能使艺术档案从普通的档案资料变成得到社会广泛珍视的文化财富?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就需要赋予它们“文物”的内在与外在意义。内在意义即发掘它的文物价值,从而得到人们文化心理上的自觉认可;外在意义即运用相关的国家法律,主要指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当中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相应的待遇。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把这些艺术档案登入博物馆藏品大帐。如同每个新生儿都会获得一个标识身份的身份证号一样,每一件入藏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也必须有一个能够标识身份的总登记号和分类号。这是文物管理部门对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的最直接依据,记载这些信息的帐本即是国家的文化财产帐。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从去年开始着手进行藏品大帐的建立工作。我们就此请教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国家一级馆的藏品管理人员,并与兄弟单位如郭沫若纪念馆、老舍纪念馆等进行馆际交流,结合他们的藏品管理经验和北京人艺艺术档案的独特性,制定了初步的藏品登记方案。

文物局颁行的藏品登记帐上有两个项目需要各博物馆自行编写,一个是总登记号(文物的“身份证号”),一个是分类号(文物的“属性特征号”)。总登记号的编写按照通例由博物馆简称的首字母和藏品登记序号组成,以简明为要。经研究讨论我馆决定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简化为“人艺戏博”,首字母“RYXB”与藏品登记序号组成我馆藏品的总登记号。例如,第一件入帐藏品的总登记号即为“RYXB1”。分类号是每个博物馆体现自己藏品特色的重要标识,也是藏品具体属性的标识。通过对现有艺术档案的整理研究,将其分为院史、文案、舞美三大类。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有剧目档案和个人艺术档案两大体系。同时,还有按院史事件和剧目分类的大量照片资料以及舞美资料,其中多有交叉重叠,给藏品登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编目是个难题。最终,还是建院初院领导赵起扬的“剧之本,院之本”这句话解开了这一困惑。

编排艺术论文篇3

在我国,音乐艺术类教材的编辑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指导思想,突出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与此同时,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更是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普及性与全面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推动下,音乐艺术教材的撰写全面革新了以往僵硬的编写模式,淡化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打破了过去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教材格局,且努力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能力与艺术素质培养之间寻求切入点。

1.规范的章节与单元

在编写音乐艺术教材时,设置严格、规范的教材体例与框架,不仅仅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简单、明了的冲击感,更有助于教材的使用者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使用教材的音乐教师来说,这样的框架结构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程度与进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进。基于这样的框架体系,现有的音乐艺术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序言、每个课题的导语,都可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一定的线索,便于读者整体了解与把握教材。不仅如此,每个课题的设置,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模式化的顺序,而力求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过程。

2.统一的编排版式

作为一套完整的优秀教材,不但应在课程与教材的性质上保持统一,在整体的版式格局与规划设计上更要做到一致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例统一和教学理念统一。要做到编排版式的统一,须坚持以下原则: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应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其实质就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凭借声波的振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此外,教材的编排与设计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音乐艺术教材可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以美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音乐艺术教育目标服务。

三、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特点

(一)充分体现艺术性的特点

1.注重文字语言的艺术性

(1)标题语言的艺术性。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中,大部分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都比较高,如《交响音乐赏析》(夏默编著)、《交响音乐赏析教程》(贺韩君及伍湘涛编著)、《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以及《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等等,其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非常高。在对多种音乐体裁进行介绍时,出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如在介绍交响诗时,使用“如诗如画,常听常新”的标题;在介绍序曲时,使用“绘声绘色,爱憎分明”的标题;在介绍组曲时,使用“多姿多彩,人‘见’人爱”的标题。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同时也出现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在介绍《梁祝》时,使用“层层渲染,栩栩如生”的标题;在介绍《山林》时,使用“轻描重抹,变幻无穷”的标题;在介绍《黄河大合唱》时,使用“一曲难忘,曲曲难忘”的标题。[1]这些标题将音乐特有的气质与神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也提高了教材的艺术性,使音乐教材达到预期的审美目标。

(2)行文语言的艺术性。高校音乐类艺术教材,除标题语言极具艺术性外,行文语言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比如对“笛”进行描写,根据常规的思路,应先介绍笛的发源地、发展过程以及笛的重要特征等等,但在《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中,编者则巧妙地引入一首与“笛”相关的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古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笛的艺术形象以及笛具有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笛的热情。在《音乐鉴赏》(钱仁康编著)中,在对《二泉映月》的介绍时,编者用到这样的句子:“无锡惠山泉水,称‘天下第二泉’。小桥流水,景色幽雅、秀美。”通过这样美妙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世界,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中,在介绍《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用到这样的语言:“弦乐烘托下的木管吹奏出两小节轻声前奏后,连续四句韵味清新的合唱‘哦呷’,像淡雅的水墨画似的,为人们勾绘出一幅晓雾朦胧、炊烟缭绕的山村晨景。”

2.注重教材外在设计的艺术性

外在设计包括纸张质量、插图设置、版面设置等等,是读者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是教材编辑成功的关键因素。[2]音乐艺术教材应尽可能地体现出外在设计的艺术性,从外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阅读、去欣赏。如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之一的《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其外在设计的艺术价值很高,教材所选择的纸张不仅质量好,且具有怀旧风情的韵味,衬托出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教材中还附上与音乐相关的图片,如音乐家的图片、音乐作品的背景图片等等,这些优美的图片不仅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且体现出教材的艺术性。

3.注重体例结构的艺术性

(1)内容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内容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教材不同内容之间搭配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在内容介绍上并不墨守成规,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陈述不仅仅是介绍性的陈述,而是选择与音乐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式介绍,其体例可谓十分新颖,具备较高的艺术性。[3]

(2)形式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选择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如《音乐鉴赏》(王建欣编著)在呈现教材内容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除文本内容外,还包括一张多媒体光盘,使音乐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多媒体光盘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更生动、更形象,易于创建音乐艺术教材视听合一的效果,充分体现音乐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在《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中,编者则创造了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每一部分由三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简短精练,引人思考。

(二)追求认知性目标

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比,高校音乐教材的理论性相对较高,在教材编辑上,编者更注重认知性目标的追求。以《音乐精品选释》(刘晓静编著)为例,在该书中,虽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但几乎每一个音乐作品前,都设置相关的段落,对音乐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明白音乐作品所属的体裁、音乐作品具备的特点及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等。这些内容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音乐作品。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理论性的内容大多为抽象化的概念性内容,这种过于理论的内容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高校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已十分成熟,具备学习理论知识的素质,且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4]通过理论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高校教育认知性的目标。

(三)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材语言的通俗易懂。如在《音乐与音乐欣赏》(张俊编著)一书中,考虑到高校学生缺乏识谱方面的知识,因此全书所选择的谱例皆为简谱;在《走进音乐的殿堂——交响音乐欣赏》(葛春先编著)一书中,对于音乐作品的介绍,则基本上都是一些简洁易懂的句子,未出现太多的音乐术语,如“副部的第二主题先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轻柔娴雅”之类的句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二是教材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容易被大众接受。[5]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一些经典曲目,或是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曲目。如在《交响音乐赏析教程》(伍湘涛编著)一书中,编者选择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庆典序曲》,这个曲目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第五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梁祝》等经典曲目,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更是屡见不鲜。

四、对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几点建议

1.多交流、善学习,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发展中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道路上,不仅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还要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善于学习,会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只有不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共性与差异,结合自己的实践,有选择性地借鉴,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引入多元化、开放化的学习环节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为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创造独立探索音乐艺术平台,引导他们在接触教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思维习惯,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从事音乐艺术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3.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优化模式美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中所涉及和采用的双轨教学模式及科研与艺术设计一体化的教材发展方向,是未来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过程中须学习和借鉴的。利用双码理论,进行音乐艺术教材编写,可实现图文并茂的设计和排版,更能有效避免信息滞后的弊端。

4.强化主干课程,构造系列课程美国音乐艺术教材设计中所提及的完整课程体系,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教材编写模式。实现课程模式的优化与完善,意味着音乐艺术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与成熟。只有不断强化主干课程,构造系列课程,才能使教材的编排达到整体上的精练与充实。

5.注重教材拓展,创造审美观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进而参与进来,不断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艺术兴趣与才能,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编排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吴晓邦;新舞蹈;东北鲁艺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28-01

一、“情系”新舞蹈

纵观中国舞蹈史,吴晓邦先生是将中国舞蹈推上独立的舞蹈剧场艺术,有着一套系统、完整的新舞蹈理论的第一人。

吴晓邦先生于1929年冬首次东渡扶桑,一次偶然观看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生创作表演的舞蹈《群鬼》之后,内心感知到强烈的舞蹈艺术震撼,立志以新舞蹈艺术手段冲破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潦倒困境,解救全中国人民,并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到中国舞蹈事业中。他预试图用舞蹈探索人生,揭示人生的真谛。

吴晓邦先生又于1932年至1935年两次赴日本习舞,依旧在高田舞俑研究所学习,虽接触了古典芭蕾舞和邓肯的自由舞蹈,但魏格曼的现实主义舞蹈使其解读出人生的价值。魏格曼创立的德国现代舞蹈不同于其他现代舞在于他有一整套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实践训练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法则。

三次前往日本留学习舞的经历使吴晓邦先生从古典芭蕾到邓肯的自由舞蹈,再到德国的现代舞,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现实主义的新舞蹈。

二、新舞蹈“入驻”东北鲁艺

鲁艺根据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由延安一路艰辛的辗转到了东北地区,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继回沈阳恢复办学,这时,舞蹈班也开始单独成立了。东北鲁艺作为革命艺术的发源地,势必燃起吴晓邦先生来到东北鲁艺任教的热情,并在此撒下了新舞蹈的种子。

吴晓邦先生在东北鲁艺教授了新舞蹈的基本训练即自然法则课。自然法则运动,是以身体各个部位呈现自然状态为旨意,并非强行扭曲、矫揉造作,亦无程式化的规范动势,取而代之的是力图寻求一种对于神秘的人体构造贯穿于舞蹈语汇中的解说和透析,这也正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他在教授人体的基本训练的同时还会给学员们讲授相关舞蹈理论知识。据鲁艺舞蹈班的老前辈回忆:“吴老师用他那不太标准的伴随着江苏口音的普通话经常讲到‘坦白’、‘反胴’这些词语。”与吴晓邦先生一同在东北鲁艺任教的盛婕先生也忆起:“他坚持‘过规律的生活,做合理的动作’这一观点,并将此真理讲授给学生们。理解了这一观点,就更易于剖析自然法则运动的训练原则和审美内涵。他反对强制性的抵触身体自然运动的训练,强调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不能急于求成,绝非突然的有所成效,否则容易产生伤害。虽然自然法则只进行了技术上的训练,并没有开设独立的相关理论课,但他在技术指导的同时给学员们灌入了理论原理和舞蹈理念,使其在舞蹈演示和思想上都起到了飞跃式的升华作用。

呆在东北鲁艺的期间,吴晓邦先生还给舞蹈班排练了自己新创作的舞蹈作品,即《霸王鞭》、《单鼓舞》、《游击队员之歌》、《义勇军进行曲》这四部舞蹈作品,都是根据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舞蹈构思。其中《霸王鞭》和《太平鼓》属于民间舞蹈文化领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缘于他追随民间艺人学习编排而成。《游击队员之歌》和《义勇军进行曲》则是时代的产物,于抗日战争时期诞生,充盈着抗战必胜的信念,是新舞蹈艺术的典范之作。

从吴晓邦先生在东北鲁艺编排的作品来看,我以为其独具匠心的舞蹈编排手法一是突出表现在喜爱随着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来创作舞蹈,依据音乐内在的情感表现和本质内涵来进行舞蹈艺术构思,在音乐的急、缓中构建舞蹈的张弛有度。他采用外国现代舞的外化形式利于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现实生活境遇的优势,结合中国的国情,创作了“为人生舞蹈”之舞蹈理念的多部作品。

吴晓邦先生在东北鲁艺呆了一年,期间还常被请到外地去教授新舞蹈、排练节目。因此,真正算起来他呆在东北鲁艺传授新舞蹈的时间也就将近半年,但吴晓邦先生带来的新舞蹈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对东北鲁艺舞蹈班的成员们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对他们日后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三、结语

从吴晓邦先生在东北鲁艺的舞蹈活动期间来观,隐藏着他在追寻走在前端的世界文化同时,也不曾忘却使其更充分地效力于本民族的文化,强大本我文化,企图跻身于世界精深文化之林。而探掘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直接关照最本质的、最有体现价值、最具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宗旨予以开拓式的发展。无论是向国外优秀文化学习、吸收、借鉴,还是挖掘、保存本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呈现出“民族文化是根”之态。

参考文献:

[1]吴晓邦.我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编排艺术论文篇5

模特艺术的最大特点,也就是为什么能兴起、发展的这么快,就在于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独特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个地域的服装特色都不同程度地在模特服饰中有所表现。比如巴黎时装周的作品为什么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就是因为它的服饰是以本民族为基点,融合了其他民族生活、民族心理、民族情趣、民族性格等对模特服饰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模特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无外乎两个方向:第一,地域性民族性的继承、创新、发展。第二,还要不断接受世界上各国、顶尖国家的模特艺术的编排的影响。在整个群众文化模特的编排工作中,服饰和各种肢体语言非常重要。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整体展示和表演者的活力和服饰的完美,同时让整个画面更加美轮美奂,多姿多彩。如一场模特演出,其编排的技巧不但要注重外部的标志,更要注重内在的创作。模特作品具有生命写意性,动作写意性,服饰与意性等内在思想,还要注重内在感情的创作,这就要求我们在编排作品时,一定把握作品要表现的时代特征,编排者的独特精神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编排的更加巧妙、更加新颖、更加前卫、更加时尚。

二、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把握作品的灵活多样性

在模特作品的编排过程中,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构思、创作理念。1、出场的演员人数、年龄段、角色的分工。2、编排的动作,所要表达的主题,突出特长技巧、服饰的要求,肢体语言动作的编排。3、整个团队的基本步法。因为是群众文化队伍,所以动作都要以基本、基础的动作为主,大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作品完成,演员之间要有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4、不断丰富编排的方法,充实模特思维,积极讨论,请专家学者共同商量,对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向其他不同艺术门类进行借鉴,一切成功的经验、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都应该是我们学习择取的对象。历史证明,凡是作品缺乏对本土文化的驾驭能力,缺乏对当今时尚、民族、历史、社会元素的掌握,必然形成作品没有思想,没有内容,不伦不类或落于俗套。与此相反,成功的作品往往在借鉴上恰到好处,为我所用,广采博纳,使自己的作品灵活多样,给人一种美妙无比和生命永恒的艺术享受。

三、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巧妙选取音乐

作为一个编导,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背景音乐是否选择的恰当是关键的关键。纵观模特发展史,每一部好的作品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寄托了编导的梦想、追求、希望。我们从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音乐的编排,成为编导在作品中体现自我,追求生命轨迹,实现价值,突破自我的一部分,也是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作为一个编导,要想整个作品完整、和谐、风格独特、时代气息浓郁,充分运用模特艺术形象思维展开艺术翅膀,表现出时尚、朴质、大气、深邃的艺术美感。音乐是我们的创作中一种既定的、可行的、予以变化运用的最基本的元素。

四、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拓展编排思路

模特的美除了它本身所具备的肢体语言的流畅,步伐的韵律美,风格的多样化外,模特舞台表演编排的动、静结合,作品的主题思想,舞台造型、台步的设计以及肢体语言动作技巧等体现,多样的模特队形编排无疑是拓宽编导的思路,在演出的编排设计中,一场模特秀的表演应当以现场演出的舞台的场景为基本要素,音乐的选材、服饰的变化、灯光的变幻、舞台布景和舞台造型都以展示编导的编排思路,表演、服饰、舞蹈、音乐等综合元素的应用无疑不是为了表达编导的主题思想,给作品提供独特的创作理念。总之,模特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得如火如荼,是因为它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模特编导,如何在模特编排中恰到好处地植入各种艺术手段,提高模特审美功能、自娱自乐功能、自教自乐功能、以此来满足人们愉悦身心的要求,让更多群众加入进来,大大提升她们的表现力和美感,因此,如何在模特编排中恰到好处地表现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模特艺术的多元化效果和感召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模特编导应该探讨的问题。

编排艺术论文篇6

1设计资料搜集与知识产权保护

印刷媒体广告的编排设计要素一般包括机构及品牌名称、标识、文案、色彩规范、图像、图表、装饰纹样及参考文献资料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要素的搜集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有市场调查、设计素材库利用、互联网搜索与下载、图书文献查阅及利用等。市场调查能直接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主要方法是走访企业、市场、客户及消费者,包括谈话记录、图像收集与拍摄,以及分析整理该项目设计的相关资料,是获取第一手设计材料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之一。设计素材库包括从市场购买的素材图库、设计者拍摄的图片、手绘或电脑绘画作品及其它途径收集整理的素材等,这类素材资料一般由设计者平时积累准备,是编排设计版面图像、图形及装饰要素的主要来源。互联网搜集及下载资料是网络媒体环境下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它的速度快,成本也低,下载操作技术也十分成熟简便,但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需要认真甄别,特别是资料素材的知识产权问题不容忽视,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当然,图书文献资料也不能随意拿来做设计,尤其是图片、图像需要确认版权、著作权等事项,即便是在论文、出版物中引用他人已公开发表的图片或艺术作品等,也要严格按照学术论文及出版物规范严格执行,做到“凡引必注”,未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作品须经授权方可使用。在当前,设计行业的侵权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涉及的侵权内容有著作权、版权、肖像权、商标权、专利权等,这些是与印刷媒体广告最相关且容易遭到侵权的类型。刚进入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和在校学生最容易发生侵权行为,原因是这类人工作经验不够,且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相关法律知识较浅薄,或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这与全社会普法教育、道德环境等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2012年最为讽刺的著作权侵权事件当属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设计,据2012年5月底至6月份的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为该片设计海报的设计师居然是通过互联网搜集图片素材,并在未弄清作品著作权问题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许钦松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当作设计素材使用,将其变成了海报上“舌尖上的腊肉”。这是一件典型的随意下载网络图片作为设计素材的侵权案例,它属于未经许可将他人网络作品复制使用并提供给公众或传播,且未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等[2]。可见,设计师绝不可随便在互联网下载素材来做设计的,除非已确认下载内容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或者已购买了下载素材的使用权、所有权,或者获得了合法的授权,否则是禁止使用的。当然,最好的设计素材来源是自行绘制或自行拍摄,这样既不会侵权,也能很好的发挥设计师的艺术专长。在印刷媒体广告编排设计的资料搜集与使用中,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不管何种途径得来的资料素材,都要弄清其来源与使用权限,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与行业规范,切不可随意复制、盗版、与传播,以免侵犯他人的权益,并招致违法犯罪。

2编排设计要素及图文信息处理

所谓编排设计,是指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里对设计要素进行布局、调度,使之符合设计的要求与预期目标,英文译为Layout。在以前,编排设计常被称为“版面设计”或“版式设计”,其实这样的说法是缩小了编排设计的空间维度,是一种相对狭义的说法。编排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设计创意、形式创新、技术应用等部分,它虽属于印前设计工作,但与后期生产加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编排设计要素及图文信息处理是印刷媒体广告版面设计工作的核心,直接体现设计形式与表现效果。印刷媒体广告的编排要素,从种类区分来看,可以用“文”、“图”、“色”三个字来概括,从形态特征来看,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三类。前三个字的概括近似于具象形态与微观视角,而后三个字的概括则近似于抽象形态与宏观视角。从前者来解析,所谓“文”,包括了文字、文案、字体等,以一个广告版面的文字要素来看,有标题、副标题、广告语、正文及说明性文字等,此外,涉及文字排版的因素还有字距、行距、段落、对齐等,以及文字的大小、形态、色彩应用等;“图”既包括识别性强的图像、图表、装饰纹样等,也包括抽象性的符号及点、线、面元素,图的表现形式有摄影照片、手绘作品、电脑绘画等;“色”是指色彩及应用,不管是文字类,还是图形类,都包含了色彩的运用,比如,各类文字分别用什么色彩,还有它们色彩的物理属性、情感因素等该如何设定,都会关乎版面设计的视觉效果与信息传达。“文”、“图”、“色”要素在编排设计中存在相互交集的关系,比如文字图形化、标识化设计,以及文字图形群组化,利用色彩进行阶调层次变化与视觉信息强弱处理等,色彩几乎贯穿所有的编排图、文要素,并影响整体的视觉识别。文、图、色的巧妙配合,能建立版面的整体形象与视觉流程,营造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心理需求、情感交流及视觉焦点,对广告媒体信息的传播和记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编排设计负有提高观众的阅读兴趣,帮助观众理解阅读的内容,形成有效长久的记忆等功能[2]。图文信息处理是编排设计中不容忽视的技术表现与工艺应用环节。在这部分,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及不同软件的结合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广告版面的编排合成与图文信息处理通常会涉及到多个软件的使用。比如,版面的整体合成,以及细小文字、线条版点线面元素的效果处理与印刷工艺应用等,一般选择在矢量编排软件里操作,常用的软件有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Indesign等;而摄影照片、立体图像、电脑特技效果等则一般在图像处理软件里完成,全球最为著名、使用最广的图像处理软件当属Photoshop了,图像的色彩模式、色彩调整、尺寸、分辨率、出血、修饰、特效等都适合在这个软件里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规格较大且没有细小文字的海报,或单一的照片、绘画图像等可以选择在Photoshop里进行整体编排处理外,其它普通规格的书籍、画册、单张、折页等印刷媒体均建议在矢量编排软件里进行整体的图文版面合成,否则,印刷成品的文字清晰度、套印效果等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状况,如细小文字发虚、笔画不清、文字与底色套印跑位等问题。细节决定成败,设计的技术性问题容不得半点差错与马虎,否则必将导致工作失误与经济损失。这类问题在初学者、学生中最为常见,其次常见于那些对技术与工艺管理不严格的设计团队或机构。可见,学习或从事编排设计工作,首先要对编排要素有一个宏观与微观的认识,能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和处理方法去设计执行,并善于不断思考问题和总结方法。

3印前设计阶段的综合应用技能

印刷媒体广告在设计创意方面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它在产品化过程中却必须严格遵守技术工艺规范。印刷媒体广告产品化过程的技术工艺内容广泛,限于篇幅及主题的需要,仅从与印前设计阶段及设计师工作最为紧密的部分内容来进行探讨,如印刷与制版类型区分、电脑软件应用、文档出血与图文出血、四色印刷与专色印刷、承印材料选择、印后加工工艺应用等方面。印刷类型主要有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制版类型与相应的印刷类型对应,即有怎么样的印刷类型就应有一致的制版类型。设计制作一份印刷媒体广告,首先须明白产品生产加工将要采用何种制版与印刷方式,要不然后续的技术工艺应用就无从谈起了。在当今数字化媒体时代,电脑及应用软件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代表了先进技术与高效生产力,是当前印刷媒体产业的革命性力量。文档出血与图文出血工艺事关成品的质量,是编排设计者应该掌握的工艺规程,也反映了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四色印刷与专色印刷问题要求设计师对稿件的后续制版与印刷工艺要有明确的认识,懂得CMYK四色印刷与专版专色印刷的色彩设置方法与工艺处理。专色印刷是某些印刷品对成品的视觉效果、触感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除了须满足色彩的物理属性、情感因素之外,还对某种或多种印刷色彩色相或效果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并由一种特定的色彩来单独制版、印刷。承印材料的知识要点主要包括类型、规格、开度、厚度及重量等,如平版印刷一般使用纸张作为印刷承印物,凹版印刷大多采用卷筒塑料薄膜印刷,凹印也常使用纸张、纺织品、皮革等作为印刷承印物,而丝网印刷的承印材料最为广泛等。这些承印材料中,纸张的种类、开度规格、开纸方法、开纸尺寸、设计尺寸、厚度计量等是印刷媒体设计师最应该懂得的常识。比如,普通纸张有正度、大度之分,开纸方法有正常与特殊之分,设计尺寸应小于开纸尺寸(考虑印刷咬口位),纸张厚度一般用克数(重量单位)来计量等。印后加工工艺一般由设计制作人员在设计阶段预先设定效果,在印后进行生产加工再现,比如折叠、开窗、过塑、过油、U、凹凸、植绒、烫金(银)等,这些印后加工工艺对提高成品的质量档次和美感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在设计学界,存在一种认识,不少人士比较轻视设计的生产加工工艺,认为那些是生产企业与技术工人的事情,看不到这些技术工艺与产品质量跟设计师的紧密关系。实际上,这是十分消极的态度,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看看近二十年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实践和工业产品(商品)的质量水平,就不难发现急功近利和追求表面功夫的情况十分严重,设计被肢解成要么特别注重形式与创意、要么特别崇拜工具及技术的先进功能等,而对设计及产品化过程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思考和作为,翻版、模仿(山寨)盛行。当然,这也掺杂着社会转型期的许多复杂问题。在编排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工具、技术的客观因素,也要重视人的主观创新因素[3]。不管怎么说,学界与业界需要对接好,并应该认真思考、形成认识并付诸行动,担负起设计创新与产品制造的责任与使命。

4结语

编排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数控技术方向 数控机床编程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随着数控技术及其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其相应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且对数控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数控技术职业能力培养及其培养模式是近年来一直被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以下简称数控技术方向)职业能力培养及其教学模式,其中主要对数控机床编程及其操作控制职业能力培养作些探讨。

一、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确定学生数控技术方向能力结构

随着数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社会对数控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在不断变化,不仅是需求种类,而且对数控人才的质量要求都在不断变化。根据各种市场需求信息,数控技术方向相关就业类型有: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数控设备的调试与维护,数控工艺人员及数控程序调试员,数控设备及其零部件的生产管理与营销等。同时,数控技术方向相关各类人才十分短缺,大型数控设备和特种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等方面的人才尤为缺乏。据2008年有关部门统计,未来5年上海市全市的“灰领”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次。

学生通过在校的四年学习之后,将一一步入社会,因此,学生能力结构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作为数控技术方向职业能力,主要有:数控机床设计能力、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控制能力、机械识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能力、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能力、PLC控制编程及其机床维护能力、数控技术方向相关生产管理及营销能力等。其中,数控机床编程及其操作控制能力,主要又可分为:识图能力、工艺设计能力、数控编程能力、数控机床操作使用能力和零件数控加工质量控制能力。

二、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建设

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教学非常重要。在建立课程体系和进行技能培养模式探讨时,应该尊重教育规律,重视技术应用。首先,必须强调实践环节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在安排课程上采用逆向手法,即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确定能力模块和与能力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确定主要专业课,然后以专业课为主线,科学地设置相关专业基础课及其他相关课程,其中每门课的设置都应该符合能力模块的需要。同时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积累,应处理好每门课之间的内在关系,避免重复教学。表1为数控技术方向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能力分解与开设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1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能力分解及其相关课程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重要能力之一,其技术含量高,核心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机床与编程等。主要就业方向如表1所示。表中还列出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控制作能力及其相关证书、主要课程等。

由上可见,数控技术方向学生培养目标应该是既懂数控机床操作,又能识图绘图,又能根据工艺要求编写零件数控加工程序乃至进行数控加工和质量控制,又对数控设备的维护有所了解的“灰领”人才。下面主要围绕数控技术方向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讨论。

三、促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能力提高的教学改革

在数控技术方向的多个能力模块中,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控制能力是重点能力之一。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控制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做了各方面的举措和尝试。

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控制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识图能力、工艺设计能力、数控编程能力和零件数控加工质量控制能力等的提高来实现。为把学科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技术应用挂钩,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1.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

机械识图绘图能力培养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机械制图及其CAD教学,安排CAD实训,通过让学生读解和绘制各种零件图、装配图,不只是能让学生掌握AutoCAD操作系统的使用,更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机械识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能力。

为了提高机械读图或识图能力,在识图绘图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学习期间,安排1~2周的车工、钳工等内容的认识性传统金工实习,由此将零件图与加工联系在一起,非常有助于识图绘图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安排实训和适当的培训,组织学生参加CAD认证考试,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认知度。

2.加强数控工艺教学,提高学生加工工艺编制能力

实现数控加工,编程是关键。然而在编程前,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工件、刀具、切削机床和夹具工艺系统四要素,同时编制出数控工艺。工艺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极其长期的任务。

通过开设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其装备、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使学生学习到有关工艺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开设金工实习和专门的工艺系统设计训练课,培养学生的工艺系统设计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图样分析,加工工艺方案设计,工艺规程编制,刀具或刀具系统的设计或选择,工艺装备的设计,等等。

学生在校期间,开始进入相关工艺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各种工艺编制实践环节的学习,不断得到工艺设计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控工艺教学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按照数控工艺师考试的要求,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数控工艺编制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数控工艺师认证考试。

3.改革数控编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数控机床编程能力

与机械识图能力和工艺编制能力息息相关的数控机床编程能力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职业技能中另一重要能力之一。要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就需要编制出可行的数控加工程序。而学生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能力的培养则有其独特的地方。数控机床编程课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是不可分割的。

以往的授课形式,理论课和实训课相互独立,实训课一般安排在理论课完全结束之后进行。然而,这样做,学生对课堂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理论学的枯燥无味,进入实训课时能想起的寥寥无几,导致重复教学过多,课时浪费较多,教学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编程教学效果,改变以往理论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形式,把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动手紧密结合起来。编程能力的提高,最终离不开操作使用数控机床。然而,由于数控机床的昂贵和操作使用上的安全性,学习编程理论初期,不便直接在数控机床上进行。为此,我们引进实验课,即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实验教学。这样做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的教学惯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实验课就是利用数控编程软件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各个数控指令,并运用各种数控指令编写数控程序。数控实验以作业或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完成,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在编制某种零件的加工程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同学需要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这种方法,教、学、练交叉进行,学一学练一练,效果很好。

四、围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职业技能教育,切实搞好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般机床的操作使用方法。再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能力培养,学生已具有基本编制典型形状特征零件程序的能力。但由于还停留在模拟阶段,所以必须实际上数控机床进行实战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控制能力训练。在掌握数控操作技能的同时,进行零件分析,编制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进行调试,最后加工出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等都合格的零件。

同时,为了检验学生数控机床编程及其操作控制能力是否能适应市场,在学生综合学习理论与实际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大量典型零件的编程练习,安排统一的课题进行实战编程与操作训练,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数控机床工职业技能认证考试。

然而,要全面提高数控机床编程及其操作控制能力,进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职业能力培养,就离不开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离不开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实战训练,因此就必须充分重视实训室建设。数控机床技术含量高,实训室建设应作为一个关键项目立项来抓,从实践教学内容、投资的经济合理性、设备的市场通用性、实用性和发展的前瞻性出发,配置中、高档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等硬件设备,同时配备相关的软件设备,形成一个较好的数控技术职业技能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按照这一要求,配备高层次的齐全的CAD/CAM机房电脑设备及软件系统。不仅满足数控编程实验和上机实训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能自由上机练习提供方便的场所。

同时,为了大案例教学的需要,购置一台综合性强的数控机床,以方便学生拆装数控设备和开展数控设备相关课程教学的需要。

五、结语

本文以就业方向、市场需求为切入点,讨论数控技术方向职业能力内涵,探讨解决学生各方面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的途径,摸索教学模式新思路。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从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互补关系出发,将其有效结合,穿行,使其融为一体,同时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相关数控技能考证要求为能力目标,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保证。

2.将考证内容作为技能培养的参考,目标明确。

3.在数控编程理论教学中引进实验课,使教、学、练交叉进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控制职业能力分成各个不同职业能力模块,按能力模块的互补关系有层次地开展教学,取得了能力培养的综合效果,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京.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8(11).

[2]柳永念.创新教育观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2).

[3]徐言生 陆启光 陈礼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前提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1).

编排艺术论文篇8

1.1体美表现与舞蹈形式意念观的关联在舞蹈的形式意念观中,芭蕾舞是舞蹈中的精品,其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特有的标准。因为有标准,所以有质量,因为有质量,所以有生命力。当然,古典芭蕾舞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例如:其所极力表达的内容,即便再纯洁、再高雅、再令人向往也依然还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永远的童话;不同剧中的公主、王子、国王的名字不尽相同,但表演动作与模式却是复印般的雷同。对艺术体操而言,借鉴古典芭蕾的局限不仅在主题表现中的理念,更是针对古典芭蕾中过度单调的动作模式与过度僵化的“开、绷、直、立”。因此,艺术体操对舞蹈艺术有了广义的形式意念观。意念和形式是统一的整体,是心理意念借助自然使事物按其存在的愿望而逐步成形。在舞蹈中,形式是指舞蹈的类型,意念则是类型内涵的显现。因此,在艺术体操对舞蹈广义的形式意念观中,包含并追求所有舞蹈类型中的体美表现元素,所以,在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的1883个民族中,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中的体美表现元素,都可成为艺术体操借鉴、学习、汲取和相溶的对象。由此,构成了艺术体操广袤无垠的体美表现的资源平台,加之体育元素、器械元素的组合,艺术体操成为现代体育中,体美表现资源和创新资源最丰富的体育项目之一。艺术体操的体美表现,是在基础训练中奠定的健美体形、身体技能、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上,对体育元素与舞蹈元素完美表现的更高追求。在艺术体操与舞蹈的体美表现中,同是柔韧类、转体类、跳跃类、平衡类动作,舞蹈重在艺术属性的体姿优美与意念传递的情绪美的表现上,而艺术体操则是重在体育属性的键、力、美、雅的体美表现上。矫健柔美、高贵高雅的体美表现特征,正是艺术体操与舞蹈体美表现相互借鉴、为我所用的关联之果。1.2编排创新与舞蹈创编理念的关联身体动作的创新、器械动作的创新、艺术表现力的创新是艺术体操编排理念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编排中尤其注重动作形式上的唯美主义,无论是单个动作、组合串及成套动作,都是依靠动作之间的连接来体现其节奏变换和欢快、活跃的情绪与美的传递。在不断提高对舞蹈动作元素借鉴、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美感的体育艺术作品,不但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体操身体动作、器械动作和艺术表现风格的数量和种类,提升了身体动作和艺术表现力的水平,同时,也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展中,引领并推动艺术体操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水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主题表现的编排理念,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自我审视与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对舞蹈创作理念与编舞技法借鉴后的理念突破。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主题表现的认识同样是逐步深刻的。从远古取人悦目却毫无主题的身体线条与优美体态的表现,到今日犹存的或刻意于身体技术、高难度技巧的表现,而无论其是否有主题表现的意义,或仅是一点浅薄的、不足动以人心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主题表达,均令舞蹈艺术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舞蹈语汇和优美的肢体语言难能体现,更谈不上释放出感动心灵和诠释生命的艺术震撼;从而,让舞蹈这门历史悠久几多辉煌的艺术形式,几乎跌入到仅有其表的窘况。因此,有了舞蹈美学的争论与研究,有了舞蹈人类学的争论与研究、有了舞蹈哲学的争论与研究,在逐步深刻的争论与研究中,催生出舞蹈生命的蝶变,有了体现生命哲理的主题选择、主题提炼和主题表现的创编理念,有了舞蹈艺术历史、现代、将来的永远的璀璨[2]。艺术体操编排理念的突破也大似如此,在相对短暂的历史发展中,编排创新的触点主要焦灼在身体动作、器械动作和体美表现上。由此,“难、新、惊、巧、绝、美”成为编排创新的追求,于是,有了高难度、高技术配以体美表现的体表美,有了近似雷同、直逼人体运动极限能力的、体现身体柔韧性、力量性、惊险性的体育属性的竞技美。体育属性是艺术体操的发展之本,同样,体育属性也在自然法则的规律中,局限了艺术体操编排理念的突破。局限体现特性,可以催生精品,同样也会缩短艺术体操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时间。于是,在体育与艺术相溶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借鉴舞蹈艺术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的艺术体操对艺术价值的理解和编排理念的创新终于有了质的突破。1997年,在国际体联颁布的国际规则中,首次做出了对艺术体操成套动作艺术价值评判的规定,渗透出舞蹈在艺术体操中的崇尚地位与对舞蹈美感精髓的理解,影响并开始改变艺术体操在编排实践方面的惯性思维。比如,艺术体操成套编排中,长期惯用的转体难度前用“大弓步”或“大四位”预备造型姿势的停顿;又如,大跨跳前的“并步跳”接2步助跑这一机械生硬的连接方式,都将不再成其为现代艺术体操成套编排流畅性连接动作的合理标志了。在2009年后的国际规则的变化中,更是逐步的或取消、或降低了超难度、超惊险类动作的数量和加分值,在逐步提升艺术价值分值的同时,对成套动作的编排做出了要有主题表现的规定(包括音乐主题表现)。这就意味着在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中,要彻底转变对超难度和超惊险类动作片面追求的编排理念,要借鉴舞蹈创作中题材选择、主题提炼与主题表现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基于体育属性的体表美与基于艺术属性的意境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从而,将艺术体操与舞蹈艺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汲取与相溶发展的关联,推伸到更深远、更广域、更紧密的历史阶段[3]。

2艺术体操中舞蹈元素的运用

艺术体操中舞蹈元素的运用,是在与舞蹈关联的基础上,在自身发展的探索、实践与提炼中总结形成的,主要体现在身体基础动作和难度动作的训练与表现中。2.1身体训练中舞蹈元素的运用艺术体操与舞蹈对身体的基础条件和身体的基础训练都具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艺术体操的要求是健中求美,舞蹈则是美中显境。因此,在艺术体操身体基础训练中,重点引入了古典芭蕾舞蹈的元素和训练方法。2.1.1把杆练习中古典芭蕾元素的运用把杆练习是艺术体操最重要的基础练习,在艺术体操把杆练习中重点运用了古典芭蕾舞蹈元素。古典芭蕾训练体系历史悠久,对每个身体动作都有非常规范、精确的要求。例如:要求所有动作都要后背挺直,提臀,提胯,两臂放松,膝盖伸直,同时要外旋,在“开、绷、直、立”中体现出优美的身体体姿与舒展柔和的身体线条。艺术体操的把杆练习重点借鉴运用了古典芭蕾舞蹈的基训体系,通过绷脚、小踢腿,各部位的蹲、腿的屈伸、划圆、大踢腿、压腿、控搬腿等基本训练,提高腿部线条的舒展、柔和及控制变化的能力。而通过古典芭蕾手位的练习,提升了上肢的控制和表现力,使手臂在松弛却不乏紧张的状态下延伸动作高雅的内涵,体验并形成古典芭蕾美的高贵气质。芭蕾基础训练在艺术体操练习中极为重要,是健美体形塑造、优美体姿形成、高雅气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其它各种类型舞蹈风格的身体练习中,还是在难度动作的练习中都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必须始终坚持的基础练习。2.1.2徒手练习中舞蹈元素的运用艺术体操徒手练习包括:舞蹈练习、基本步法练习、手臂和腿的基本练习、摆动和绕环练习、躯干弯曲练习、波浪练习、平衡练习、转体练习、跳跃练习、弹性和松弛练习及技巧动作练习等。徒手练习可单个练习,也可编排成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进行练习,而所有的练习都离不开对舞蹈元素的借鉴与运用。例如:手臂和腿的基本练习中对芭蕾舞蹈元素的运用,基本步法练习中对各类风格的舞蹈步伐的借鉴与运用(华尔兹、波尔卡等);在舞蹈练习中又涵盖了芭蕾舞元素之外的更广域的舞蹈元素的借鉴与运用,例如:古典舞元素、现代舞元素、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等。通过不同风格舞蹈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美感表现,例如:在艺术体操的波浪类动作中,运用不同风格的舞蹈表现元素,就会有不同风格的美感体现,如体现古典芭蕾典雅美的波浪动作、体现现代舞奔放美的波浪动作、体现民族舞风情美的波浪动作等。徒手练习是在芭蕾基训的基础上,拓展体美表现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中舞蹈元素运用的目的,是要领略并感受不同舞蹈风格的体美感、韵美感和节奏感,掌握不同舞蹈风格的体美表现技巧,为达到身体难度与艺术美韵完美相溶的体美表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2.2身体难度动作中舞蹈元素的运用身体难度动作是竞技艺术体操中体现身体和技术能力的动作,在国际体联制定的评分规则中,对难度动作有着严格的定义和要求,并将难度动作分为平衡难度、跳跃难度、旋转难度三种类型;其中非动力性平衡难度是以静态造型动作的方式,运用在成套动作的开始、中间过程以及结束动作的表现中,而动力性平衡难度、跳跃难度、旋转难度动作则是在运动状态中运用。身体难度动作,始源于以古典芭蕾为主体以及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舞蹈中的优美舞姿。在围绕身体难度与艺术美韵完美结合的发展理念,运用体育元素与舞蹈元素完美结合的方法,经过长期的提炼与发展后,最终形成了艺术体操所特有的以高难度、高技术塑造美的身体难度动作。例如:静态表现的非动力性平衡难度动作巴塞(passe)平衡、阿提丢(attitude)平衡、阿拉贝斯克(ara-basque)平衡等均是古典芭蕾舞中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形成的舞姿动作,它作为符合艺术体操难度动作特点的舞蹈动作元素,很早就被艺术体操借鉴、汲取并运用至今。同时,在对其赋予体育属性的提炼后,创造了远远超越舞蹈动作技能以体现大幅度柔韧素质的平衡难度动作,如单脚支撑的上体后屈阿提丢、向后软踹燕等动作。此外,伴随艺术体操动作技术不断的发展,还更广泛的借鉴运用了其它舞蹈类型的舞蹈动作元素,创造出躯干在不同水平面的向前(侧、后)高举腿、腹部支撑双腿上举、哥萨克平衡等非动力性平衡难度动作及浮埃迪平衡、全身波浪平衡等动力性平衡难度动作。又例如:运动状态中运用的连续反跨跳、腿在不同姿势的浮埃迪跳、交换腿跳、哥萨克跳等跳跃难度动作、巴塞转体、阿提丢转体、阿拉贝斯转体、浮埃迪转体等转体类难度动作,同样是源自古典芭蕾及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舞蹈中的舞蹈动作,而跳步难度中的垂直跳、羚羊跳、剪刀跳、分腿跳、跨跳、交换腿跨跳等跳步难度动作,更是借鉴、汲取芭蕾舞大、中、小跳类等舞蹈动作元素后的延伸与发展,哥萨克跳、射燕跳、蝴蝶跳等难度动作,则是对其他不同舞蹈类型中舞蹈动作元素的借鉴与运用;同样,旋转难度中的身体前、后屈的巴塞旋转,自由腿在水平位置伸直、弯曲的旋转,浮埃迪旋转等动作,也是对芭蕾舞中的舞蹈动作的借鉴与运用,多奴旋转、哥萨克旋转、身体不同部位支撑的旋转等难度又是对不同类型舞蹈动作的借鉴与运用。随着艺术体操难度动作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难度动作的组合方式更加复杂化。例如:复合跳步的连接、跳步带旋转、跳步带空中姿势改变、跳步接转体、转体接转体动作的复合难度动作的创造等;但无论身体与难度动作如何组合、如何演变、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始终离不开艺术体操体美表现的运动本质,离不开对舞蹈元素更深刻、更广域的学习、借鉴、汲取与运用。艺术体操中舞蹈元素的运用,不仅赋予了原本单调的体育属性下的难度动作中极其丰富的舞美表现元素,凸显出艺术体操与舞蹈艺术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时,艺术体操竞技难度与艺术美韵完美结合的创新发展,对舞蹈表演艺术中身体难度动作的丰富与提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与促动意义。

3结语

如今,艺术体操正以竞技、教育、表演、健身、康复、男子艺术体操等形式,在全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的普及与推广,现代艺术体操竞技难度与艺术美韵完美结合的发展理念,矫健柔美、高贵高雅的美感特征,健美体形塑造、优美体姿形成、高雅气质培养的核心价值,也越来越被推崇更折射出艺术体操非凡的生命活力和发展潜质[4]。之所以能有如此耀眼的璀璨、如此强劲的生命活力,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始终坚持了体育与艺术相溶发展的信念,始终敞开了对舞蹈艺术孜孜不倦的学习、借鉴与溶入的胸怀。在深入梳理、研究舞蹈艺术对艺术体操历史及现展的影响中,可以科学地预见到:在现代文明对健美体形、优美体姿、高雅气质和舞蹈艺术越来越炙热的崇尚与追求中,艺术体操定会携手舞蹈艺术,共同探索创造出更无限瑰美的璀璨与辉煌。

上一篇:权益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意识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