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1 22:35:17

主题教学法论文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探索;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94-03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是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上分为“欣赏材料”、“提出问题”、“课堂讨论”、“教师讲评”、“撰写论文”和“网上互动”六个步骤。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提高,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探索

如何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是否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后,实现对理论的认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与引导,化被动为主动。“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教师重在课堂设计与方法传授,而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则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研讨中得到提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2010年下学期开始,笔者开始了“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在经过两年的努力与实践后,在2012级教学改革班中再次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与总结,初步形成了教学模式,2013年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学生预习教材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文字材料或者视频材料,或阅读或观看。学生在“欣赏材料”的过程中要对材料进行感知、分析和整理,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和问题。例如,在《基础》课绪论课学习中,教师给出《九个人过桥的故事》的文字材料和《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视频,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很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欣赏完材料后,就进入“提出问题”阶段。“提出问题”阶段是“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阶段。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能否体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否具有深度,是否与教材内容、教学重点相适应,需要教师把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锤炼,最后总结为1~2个能集中反映教学内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大家探讨。

在确定问题后,就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讨论可以采取自由发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组集中、代表发言的方式,也可以是辩论的形式。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在“课堂讨论”阶段,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比较,适时给以评判。例如在《纲要》课讲授抗日战争一章时,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教师给出了讨论话题“千秋功罪任评说――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在《基础》课中讲职业道德时,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面对病危患者医生需不需要“善意的谎言”等讨论话题,能结合专业特点,触动学生灵魂,更能提高课堂吸引力,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在充分讨论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讲解,对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教师讲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问题所反映的实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升华;二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对于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运用方法上的优点加以肯定,对存在的缺陷和偏差予以纠正和补充。结合前面的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清晰化和条理化。[1]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并不停留在教师讲解就结束课堂的层面上,而是将课堂向外延伸,要求学生根据当次课的具体情况撰写小论文。论文不限形式,可以是自己对问题的讨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围绕当次课的主题就可。论文在一周内完成,在下次上课前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注意收集论文中的观点,对论文进行评判,在下次课中进行简要的评价。撰写的论文,如果有立意新颖、材料丰富、观点正确且证据充分的,在教师的修改下推荐发表。通过实践,学生撰写的论文《浅议“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多维共促: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探析》成功发表。

不仅如此,“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出师生网上互动平台。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讨论不一定完全充分,教师的讲评也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有一个补充和完善的机会和机制。课后网上互动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修补这一缺陷的良好平台。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或者有不同观点不敢在课堂上表达。上述问题,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则能得到较好地解决。网上互动平台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气氛,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平台上交流,学生可以就课堂上的问题与老师讨论,也可以拓展内容深入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体作用,也增强了教学针对性。

二、理论思考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思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思考、选择,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观念与知识。[2]“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能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三个原则:一是与教学内容联系的紧密性,不能偏离主题内容;二是要新颖,力求选取能反映问题的最新材料;三是在时间上要把握好度。问题的提出也是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要提出符合要求的问题,必须对教材有所了解,而对给出的材料必须有所分析与提炼。在“撰写论文阶段”,学生的论文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讨论有感而发,课堂的讨论是在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之下进行的,而论文的内容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见、见解的进一步阐发。“网上互动”更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进行的,它具有更强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只把握方向,讨论的内容往往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在认真学习教学内容并且对所学知识又有一定程度地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在网上提出较为深刻的问题,而通过网上的师生互动,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传授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有机结合。“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既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书”模式,发展为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探索者,在师生的研讨中让学生从依靠教师“教会”变为学生自己“学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大学生,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他们的个性特点。他们需要的是自主式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等媒介获取知识和交流成为他们的主要方式。一味地灌输无疑是一种压制,相反,给予其一个可控的相对自由空间,反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研讨式六步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多方面互动研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学生不再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中,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辨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学生能力的获得仅仅靠传授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在实践中培养。“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阶段就需要学生对材料有分析能力。而“课堂讨论”阶段在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撰写论文”和“网上互动”阶段更是培养了写作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3]、教育部[2008]5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改革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好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工作。[4]“研讨式六步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师生“研”与“讨”,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糅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地转化,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注重学思结合,增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组织安排各种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成一种双向的、积极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增强教学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5]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2]燕爽.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几个重大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3]曲建武,张雪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4]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5]罗映光,张誉丹,冯媛媛.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研究”(课题编号:长医学[2013]18号)的研究成果。2013年湖南省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五步教学法研究”(课题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2

1.专业英语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专业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各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且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虽然精通采矿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英文写作能力,但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普遍不尽如人意;几乎没有经历专门的英语培训,很难围绕专业知识较好地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同时,年轻教师课堂节奏控制技巧与经验普遍不足,很难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大多只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学习课文,缺少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容易将课堂变成单纯的翻译课,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忽视了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尽量深广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专业英语在专业领域的交流、应用等,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情况,对其教学手段与方法调查如下:在专业英语学习中,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该调查主题设计选择项为:教师对教科书词汇、文章讲解;学生对文章段落翻译;就文章涉及采矿主题全班讨论;观看采矿有关英文视频;就某专业主题布置外文文献检索翻译练习;就某专业主题布置科技短文撰写;就某专业主题分组讨论、并汇报结论;其他等8项。其中采用较多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对教科书词汇、文章讲解;学生对文章段落翻译;就某专业主题布置外文文献检索翻译练习三项,分别占调查班级总量的33%、18%、17%。另有班级同学选择“其他”项后,给出了专业词汇听写练习、中文采矿学术论文翻译等课堂教学方法。总体而言,课堂互动所占比重较少,尤其分组讨论仅占调查班级的4%。虽然很多教学班级采用全班大讨论等教学方法,但其效果很难控制,很难做到班级每一个个体都得到练习。

二、TBL教学法在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TBL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简称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最早由Michalsen等学者于2002年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础上改革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特征主要是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讨论,以促进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能增加学生参与和准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技巧以及增加知识成果。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三个问题,T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TBL教学设计

(1)组建学习小组。为使学生间方便交流讨论,每组学生以3~5人为宜,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进行交流、讨论。各组选荐出一名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协助教师做考评工作。

(2)确定专业英语教学重点。根据采矿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精心准备教学材料,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如必须掌握的专业词汇、习语、语法等。设置采矿工程学术讨论主题,如:OpenPitBlastingTechnology,LocationandDesignofVerticalShafts,HoistingSystems,RockMassClassification,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Planning,DigitalMine,VirtualReality(VR)Mining等,各组学生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现场就该采矿技术主题开展讨论。主题设置应尽量多增加采矿前沿技术,如DigitalMine,VirtualReality(VR)Mining,AutomationMiningTechnology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小组均围绕这些专业主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选派代表陈述,持有异议的小组可相互辩论。通过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和教师提示等多个环节,共同找出讨论主题的最佳结论。整个过程教师注意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通过积极地思考、辩论,在练习专业英语的同时,获得大量的专业技术信息,从而归纳出主题结论。

(3)学生学习评价。应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可采取小组内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总评价相结合的手段。

2.TBL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TBL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专业英语有了较浓厚兴趣,学习过程不再枯燥,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并且促进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1)小组划分。小组划分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小组个体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小组搭配不当,在小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人人都积极参与,组内个体成绩将会逐渐拉大,同时造成小组之间的成绩差异。因此,应以自愿为前提组建讨论小组,教师适当干预,以保证每个小组里最好有成绩上、中、下的学生。

(2)教学资料准备。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一般在大三开设,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还不够全面,教学资料的准备,尤其是讨论主题应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专业课程来设置。学生尚未学习的专业课程相关技术问题,特别是较深奥的专业技术问题,如GroundControl等应尽量避免,否则会导致讨论不成功。但某些前沿热门技术,如DigitalMine,VirtualReality(VR)Mining等可布置为专题,做课下英文文献检索、翻译练习,并在课堂上讨论相关的技术认识。同时,教师应对相应主题做充分准备,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对讨论做出提示。总之,教学资料准备应充分、适当。三、结论第一,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教学过程中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给学生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训练其如何运用专业英语知识。教师必须设计并管理整个课程的进程。TBL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课前阅读,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并讨论,通过团队协作,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将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进行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讨论、练习,训练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第二,TBL教学法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资料;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控制课堂节奏的技巧。否则,课堂讨论将起不到应有效果,影响整个教学质量。第三,TBL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在课堂外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在基础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专业英语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同时扩展了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丰富了专业英语教学理念。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3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

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转型 文学理论课程 课堂讨论法

大学中文系的课程里,文学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里所谓的文学理论课程,既可指单一的《文学理论》课,也可指称“文学理论”这一学科范畴内的所有科目(因为它们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如《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等。抽象、深奥、晦涩、难懂、枯燥,是大家对这门课程达成的普遍共识。学生把学习它视为畏途,教师把教授它看作吃力不讨好的事。前些年,随着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理论更是被打入了冷宫,学界甚至喊出了“文学理论已死”的口号,这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构成了新一轮冲击。前不久,我国的高校教育界又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据网络上所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称,国务院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这次转型涉及到的高校多达600所左右,改革的规模之大史无前例。虽然教育部一再澄清这次改革不会采取“一刀切”的简单方式,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今后长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即向“应用性”高校的转变。如果说这次改革给中文系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的话,那它其实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借助于这种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应用性”的强调,文学理论课程或许能走出自身的困境,走上一条顺利发展的康庄大道。

“应用性”本是文学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有与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结合,文学理论才能获得真正创新的源泉。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基本的一点就是其始终保持了和文学现象的紧密联系。但说到文学理论的“应用性”,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几乎就是一个伪命题:“文学理论哪来的应用性?不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吗?与文学现象有什么关系?不信可以看一下中国现在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这样一种疑惑不是没有原因的。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就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时至今日,这种学习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比如上个世纪末学界开展的关于我国文学理论“失语”的探讨。在忙于直接学习西方文学理论的同时,我们似乎丧失了理论创新的勇气,忘记了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与我国的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结合。是时候对文学理论的应用性特征作一种深刻的反省了,我们不能因为文学理论短时间的发展错位就否认或忽视这一点。正确认识和重新定位这种“应用性”可以说是当前高校转型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文学理论的这一特征实际上契合了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趋势,理应要求我们给以更多的关注。

如何加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变革很有必要,比如对“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这种方法不同于简单的课堂提问,而要比后者复杂、生动和有效得多。其实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实践过这种方法,但要么流于表面的形式,要么对某些环节处理得不太妥当,导致方法的运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这种教学方法尤其偏爱,并精心揣摩、不懈实践和不断完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故而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加以总结,以求方家指正。

扼要地说,笔者所说的“课堂讨论法”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中出现的知识性“问题”为中心,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总结来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问题”的重视源于笔者受到“研究型教学”思路的启发。“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教学,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教会学生进行研究的方法。”“只有让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真正学会了发现本专业的主要问题,能够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方面面,并且最后给予这些问题一个比较合理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乃至于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这样才能够说是一种研究型教学。”[1]或许有人认为这样一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今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并不适合所有层次的高校和不同情况的学生。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它属于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不论学生大学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有助于学生成功的一种高水准的表现。尤其对中文系的课程而言,如果说要追求应用性的话,学会在文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是一种最大的“应用性”。基于这种认识,“课堂讨论法”以问题为焦点,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问题的设计

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课堂讨论法”有效进行的前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的课堂提问往往较为简单,有的只是即兴而问,甚至只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而问,问题的答案显得明朗、单一,很难达到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目的。“课堂讨论法”要求对问题的设计认真对待和精心准备。首先,问题必须紧密结合教材,从教材中来。任何教学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教材或教案(实际上是教材的一种形式),为了不脱离教学内容,最好从教材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有的是教材表述得不太清楚或不太具体的问题,有的是对某些问题的其它理解方式……这样一些发问的方式本身就能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种不小的冲击。在中小学长期应试教育思维的熏陶下,学生大都把教材看得如圣经般神圣。就算心中对某些内容有疑惑,也缺乏一种质疑的勇气。而过于迷信教材和权威恰恰是我们难于发现问题的一大根源。在笔者看来,一般的课堂提问基本上都是知识性的,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更多更重要能力的培养。而真正好的问题却能综合考察学生能力,如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思维能力等。要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相当熟悉,对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深入的思考,善于从教材的知识中发现问题,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把问题表述出来。关于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学理论的知识因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往往会给师生在表述和交流上带来歧义和误解,所以恰当的语言表述就显得重要。笔者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问题没有表述清楚,导致学生在回答时总是抓不住要点,后来在修改了问题的“问法”后学生才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关于问题的数量,考虑到每个问题在后来的“讨论”时一般会占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一节课设计的问题以一到两个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讲授基础知识。

(二)问题的讨论

这是“课堂讨论法”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准确透彻而又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基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老师自己都为之困惑,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回答之前最好给出两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时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回答时不要采取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共一个来回的形式,因为这是一般课堂提问的方式,而“课堂讨论法”与这种传统的提问法最大的区别之一即在于此。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认真对待和严格要求,并都尽可能地与之展开深入地对话,这种对话可能是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来回。而引导这种对话走向深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满足于浅尝辄止,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在可能的情况下把问题推到不可推进为止。这种对话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完善对问题的回答,更是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思维的锻炼,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思考文学理论问题;比如现身说法地教授他们思考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给他们提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给出学生充分的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和其他学生此时只需做认真的听众)。学生对文学理论问题的回答一般有三种形式:用理论语言阐述;借例子说明;理论阐述和例子说明相结合。在实际情况中,第三种形式的回答往往更理想,它可以避免第一种形式的空疏甚至不知所云,也可以避免第二种形式的肤浅和狭隘。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地提倡第三种形式。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种回答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认清文学理论和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习用文学理论来指导文学实践。而这种认识和应用能力不就是文学理论“应用性”的表现吗?另外,既然是“课堂讨论法”,这种对话就应该是双向的。尽管这种讨论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但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也可以反过来向老师进行发问和质疑。这种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在讨论过程中向老师请教,比如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对老师设计的问题本身进行质疑等。在这种对话中学生一改过去的被动回答者的角色,精神上会感到相当的解放,更能促使他们大胆地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创见。理论上说,这样一种课堂讨论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分配,一般到大家讨论得出关于某一问题的比较满意的答案就可以结束了。

(三)讨论的总结

讨论锻炼了思维的能力,是思维的发散和思维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知识和观点被激发出来,良莠不齐,甚至正确与错误并存。为了获得理想的讨论效果,对讨论进行总结是必要的。总结可分两种形式,一是在讨论过程中随时地小结,以便及时地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二是在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作全面的大总结,包括知识、问题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小结要注意简略性和及时性,但又不要过度打断讨论的进程,比如简单地赞扬或指出知识性的错误。大总结则要对一个问题讨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作出全面而有价值的总结,比如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全面地梳理、对讨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深度理解和阐释、指出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思考的逻辑和方法上的问题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设计的问题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在回答时很难有完美的发挥,容易产生受挫心理,所以在总结时要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虽然这种讨论并不容易,但也能够有较好的表现,获得比一般的提问情况下更大的成就感。比如有的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准确,回答得不对路,但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较为精彩的表述,笔者也能在总结时肯定其认真思考和表达力强的优点,同时鼓励其下次准确地理解问题后再作回答。如果说在“问题的讨论”环节,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学生思考的作用,那么在这一环节,教师则发挥了规范和鼓励学生思考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认真地倾听、积极地思考和有效地概括,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为了让“课堂讨论法”有效进行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有几点要求必须注意:

(一)处理好问题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课堂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它既然是在文学理论学科内进行的,就应该注意把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表现在问题的设计环节就应该注意把问题和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问题从教材中来。这不仅使得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也使得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

(二)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如果说学生是“课堂讨论法”中的主体,那么教师就是其主导。这一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首先必须精心设计出好的问题,在课堂上将之抛出后激励学生踊跃讨论,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并与之展开互动式的讨论,与此同时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最后在问题讨论结束后迅速并且全面深入地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总结。可以说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处理都不是一件容易事,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运用必要的对话技巧

“课堂讨论法”中的“讨论”近似于对话,并且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既然如此,掌握一些对话的技巧就是必要的。对话需要技巧,在文学对话方面,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就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技巧的运用能够帮助我们在课堂讨论中准确地理解问题和对话方的意思、发现对话方的话语漏洞并暴露问题所在、层层深入地导引对话的走向、获得问题的阶段性解决方案等。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对话的技巧都能加以运用,比如概念界定法、归谬法、类比法、归纳法等。事实证明,技巧的运用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并让学生体会到问题讨论的无穷魅力。

(2)精神的倡导和氛围的营造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课堂讨论法”很难实施,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种真正的讨论或对话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比如对真理的探求精神。讨论的目的就是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一目的具有优先性,它应超越个体的有限权威,其过程永远具有一种“未完成性”,其暂时性的解决能给人精神上的高度愉悦和满足,推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走向深入。比如质疑精神。为了寻求文学的奥义,任何人的观点都是可以质疑的。质疑是一种不迷信不盲从,是给更多的思想发现提供可能性。乔纳森・卡勒在界定文学理论的效果时说道:“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评‘常识’,即对于意义、写作、文学、经验的常识。”“理论常常是常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评家。并且,它总是力图证明那些我们认为理该如此的‘常识’实际上只是一种历史的建构,是一种看来似乎已经很自然的理论,自然到我们甚至不认为它是理论的程度了。理论既批评常识,又探讨可供选择的概念。它对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提出质疑。对任何没有结论却可能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提出质疑。”[2]对质疑精神的倡导有赖于教师的引导,笔者在讨论中就经常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甚至欢迎学生对笔者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有了疑惑要敢于直接说出来。比如平等精神。在应试教育的“一言堂”式课堂上,教师基本上是“独白”着的唯一主体,学生则处于被教育的客体地位,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显而易见,即便在提问环节这种状况也大抵如此。而真正的讨论或对话却应该具有一种“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指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交往等的关系属性,也就是研究和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全作为主体的另一个主体相作用的。”[3]教师和学生尽管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有差别,但在人格和问题面前却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讨论应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如此才能保证讨论中有更多思想的碰撞,从而最大程度地阐明问题。除了以上精神的倡导,营造一种“严肃而活泼”的讨论氛围也是必要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严肃的事,故而在讨论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向课堂要效率。但严肃若走向死板乏味则又会适得其反,所以适当的活泼也必不可少。教师应善于适当地调节讨论气氛,不妨幽默风趣一点。不过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中发现趣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进而使其产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笔者之所以在理论上倡导和在实践中大力践行“课堂讨论法”,是因为与传统的课堂提问相比,这种方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能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如前所述,文学理论的课程特点使得学生们普遍对它兴致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而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和提问更让学生觉得沉闷乏味,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很难获得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兴趣?给他们提供主动表现的机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表现欲,思维也比较活跃,但大学里给他们提供的表现和锻炼的平台相对来说还很有限。“课堂讨论法”能给学生提供讨论的主动权和足够的阐述时间,相当于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最好的舞台,那些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的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检验自己的学习状况。经过积极的课堂讨论,一方面他们可以从自己的精彩表现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从自己的不足中汲取教训,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第二,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笔者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试卷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印象最深、记得最牢的往往是那些在课堂上经过讨论的内容。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对文学理论的学习理解是记忆的前提,理解透彻了再去记忆就容易得多,甚至在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基本完成了记忆的任务。

第三,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课堂的即时讨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因为对问题的思考都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在这个方面学生暴露的问题往往最多,但这恰恰给老师的纠正提供了机会。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逐步提高。想清楚了不一定说得清楚,这就涉及到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途径还是增加锻炼的次数。“课堂讨论法”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表达时间和自由的表达权利,这更有利于他们在锻炼中积累经验。

第四,能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童庆炳和王一川先生合写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一文中指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对于中文人才的培养已经正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需要。”其表现之一是“要求不满足于思考能力或理论能力的培养,而要更加突出面对现实问题的实践、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4]文学理论是一门偏重于培养思考能力或理论能力的学科,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也可以大有作为。“课堂讨论法”不仅是一种理论的思考和训练,而且注重文学理论与文学现象特别是当下文学现象的结合,以理论为指导去认识文学现象,也可以通过文学现象去反思理论本身。通过这种理论和现象的双向互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一种运用文学理论认识文学现象的应用实践能力,发挥文学理论对文学现实的指导作用。

以上即是“课堂讨论法”的主要内容,它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如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运用和扎实的功力。作为主体的学生是这一方法的最大受惠者,可以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若对这一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信可为当前高校转型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贡献一臂之力。

注释:

[1]张玉能:《西方文论课程(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版。

[3]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童庆炳,王一川:《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第6期。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1夯实理论基础

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对事物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应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良好素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理论教学模式,扎实打好学生方法基础。宏观上,本科生可以在先修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基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程序,如怎样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如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重点熟悉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硕士阶段可以具体学习一些经典的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中的经典回归分析方法等。博士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在已有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追踪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研究理念和方法。具体的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虽然基于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但注重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所以很多方法渗入了方法创始人的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方法上有其积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点,同时可能也有不完美之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明白方法产生的缘由,领会此方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方法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应用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应用范围,方法创立者的主要贡献以及不足之处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让你们自己去改进,你觉得有哪些处理方式,每一种处理方式的可取和不足分别体现在哪里,等等。如此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惟方法而方法,让学生明白方法不是万能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改进的。在教学中形式可以多样结合,通过提问、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是真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理论看待万事万物,并对事物的现象和结果做出系统合理的解释,以指导未来的实践。因此,加强理论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深远的。

2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践教学的设计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践教学扩展为以下两种教学模式。

2.1加大学生课堂实验的次数,强化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理论教学要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才更能体现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在常见的EXCEL的基础上可以引用SPSS、SAS、EVIEWS和R等国际上通用的软件作为实验教学的工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深入研究某一种软件。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操作教材上的例题,以便于加强学生对模型方法的理解。引导学生尽量用熟精通某一种软件,调动学生自主研究、琢磨软件的积极性,以改变某些学生懒于动手的现状。

2.2多引入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相关的研究主题,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案例讨论。可以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1)给出案例背景资料和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过程和结果,由学生自主就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以及结论进行讨论,而后小组述评或以书面作业提交上来。(2)给出案例背景资料和问题,告知学生几种可用的研究方法,分组操作和讨论,最后由学生代表进行总结。(3)只给出案例背景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和角度,独自解决问题,包括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等。

3紧密结合毕业论文需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写毕业论文的需要,适当讲述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针对本科生而言,毕业论文是其第一次进行相对规范的研究性写作。学生普遍缺乏论文写作的宏观性系统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讲述毕业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和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思考习惯,如鼓励学生多读经典论著,多看文献,紧跟学术前沿等。在某一种方法的讲述中,可以搜索相关研究方法涉及的文献作为案例研究,分析文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的写作方式以及如何正确搜集数据,如何选择研究方法等,加深学生对方法认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方法逐渐融会贯通到平时的科学研究中。由于课堂讲述的方法都是相对经典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在文献案例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文献所涉及方法的理论前沿,尤其是教材中方法应用中的不足以及其局限性,带领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方法中的某一模块,深入挖掘方法的内涵和外延,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方法的主人,以便于其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深度理解所用方法实际应用的范围和界限,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自己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可以选择论文的方式考核,论文考核中,要求学生至少使用一种课堂学过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必须用老师推荐的诸多软件中的一种进行数据分析。

4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公共管理研究的教学方法应紧跟时代前沿,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胡明礼.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0):13-14.

[2]曹堂哲.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前瞻——以问题类型学为基础的新体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5):31-36.

[3]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2):94-100.

[4]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5]孙远太.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与学[J].科教导刊,2013(23):68-69.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效率

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文就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有关内容展开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讨论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在这一教育理念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些学习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合作学习,经过充分讨论,自由交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究和掌握知识。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就不同的语文学习任务,学生们通过任务分工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了《背影》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亲情、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培养对家庭的那种责任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家”的话题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6人,小组成员先分工搜集有关家庭亲情图片、家庭温馨故事等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小组统一的探究成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材料的搜集和展示,能够真实地感受和表达亲情,传递亲情。这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着很强的责任感,需要学生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这种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来得到知识。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精心设计,合理分配好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个导演,而不是演员。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往往从课堂开始一直讲解到课程结束,学生好像只是被动学习的接收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也易形成懒惰的学习心理,教师讲解某些语文问题,即使进行问题的提问,学生也懒于思考,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会把答案直接讲出,学生的任务就是写一写、记一记,没有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讨论主题进行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对学生讨论主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讨论学习的效果,学生对讨论主题有着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问题的准备工作,在小组中有着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分工,而不是传统的担任听课的角色,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责任,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要求,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并注重与其他成员之间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的学习中要引进学习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讨论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教学的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地展开思维。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分别对描写春天好的词语、美的句子进行标记,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文章的主旨句在哪里,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对这些问题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学生们进行积极地准备,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一起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真实感受,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分享能够学习到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对各种写作手法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因为这些写作的技巧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讨论得到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文章的赏析,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和发言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而不是教师对课文进行泛泛地讲解。学生的充分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寓情于景,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什么是寓情于景?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去准备并回答对寓情于景的各种理解,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借助现实中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通过充分交流,学生对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有了真正理解。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展现自己的个性,例如,通过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老舍描写了济南的冬天的美,真实描写了济南的山、水、阳光和白雪,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没有去过济南的人讲述济南的冬天应当怎样去进行生动地描述来吸引别人?学生进行讨论,进行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的运用来描述一个独特真实的济南的冬天,学生的各种表达的欲望能够得到激发,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在与同学、教师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与人交际、协作的能力,这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优势,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红英.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

论坛,2011(13).

[2]柳群.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的探索[J].新课程研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意义 实践策略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并不足为奇,尤其素质教育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与创造性,讨论法更频繁出现在各种教学形式中,这使得讨论法这种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机会、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有了用武之地。那么,何谓讨论式教学法?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有关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讨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实际灵活运用,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1. 组织头脑风暴,碰撞思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这一讨论法,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话题,敞开思维,自由沟通,碰撞智慧火花。在这一方法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适宜的问题,诱导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自由讨论,产生一场创造性的思维风暴,最大限度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管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词汇、口语教学,都可以灵活运用头脑风暴法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教学Unit 3 Back to the past时,在pre-reading环节中,教师可借助通过“头脑风暴法”唤醒背景知识,使内容图式更为丰富。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学生若要更快速的理解新知,更有效的吸收新知,则需要激活原有知识与经验。所以,在课文阅读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小组紧扣单元主题与课文所蕴含的背景知识进行“头脑风暴”活动,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诱导学生搜索相关的背景知识,给课文理解奠定基础。在本课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与同伴合作讨论如下问题:① Can you name some buildings that would represent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China?②What does the title Lost Civilizations mean?然后呈现ancient Pompeii and Loulan的视频或图片,小组思考讨论:Where is the city of Pompeii? What happened to them? What are they like now?等。这样利用问题讨论链接中国古代文明,让学生感知失落文明与现存文明的含义,并利用逼真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Loulan与Pompeii,唤起学生阅读热情。其次,教师还需要适时解决一些语言知识,比如学习一些英语新词汇、词组或英语句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来了解一些长句、难句的结构,梳理关系,克服阅读理解障碍。另外,在讨论交流时,师生还需要相互补充信息差,让学生完善背景知识,丰富内容图式。

2. 组织探究式讨论,合作交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探究式讨论学习活动,将课堂讨论与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诱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而最常见讨论组织形式则是小组讨论探究。而讨论的问题,既可以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对那些探究性、思考性问题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并在英语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同时,在探究讨论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创设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能够更积极而主动融入到讨论活动中,敢于提问,敢于表达,从而提高探究效果。当然,在探究讨论中,其目标既可以是语言知识,也可以是科学、文化、社会等背景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

其次,还可安排任务导向讨论。所谓任务导向讨论,即以任务为中心安排课堂讨论,以任务驱动同学们学习与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一讨论法中,英语教师需要先让同学们明确学习任务,而后围绕任务展开小组讨论,相互沟通,自主学习与探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合作完成任务。

3.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是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根据实际优选多种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讨论形式,设置有关情境,诱导学生根据某个话题展开角色对话或表演,增强学生实践体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活英语课堂氛围,并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 金玲. 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2(67).

[2] 曲桂芝. 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数学中的运用[J]. 成才之路, 2012(15).

主题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行动导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0-02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分析

最早研究行动导向教学的是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在德国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动导向教学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调动手、心、脑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其要义是使学习、教学与工作相融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宗旨是实现教育目标,它注重以职业活动和就业为导向,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确定教学方法并制定实施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实践手段,在实践中可以形成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引导性的作用,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行动导向教学在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却并不多见。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理想,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书本化、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现实问题一直存在,再加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来自网络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使教育教学改革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转换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改革创新的方向转向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上,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探索出一种既能够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又具有较强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实践方法。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思路与上述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亲自体验教学情境,在参与中不断获得学习的乐趣,充分展示自我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它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教学弊端,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点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情商的健康发展、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等等,激活课堂,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教学效能,从而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可采取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实践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积极的讨论,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同时,激发其他学生从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论证;通过学生各自的分析和相互论证,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内容时,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的时候,先给学生呈现“个人收入差距”的案例,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先富起来的条件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机遇、家庭背景、家乡环境、地区差距等方面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和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

(二)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与该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相似的场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场景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氛围中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授到法律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在如何树立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上,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审理劳动合同纠纷”法庭教学。通过案情介绍、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审判和仲裁的过程。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诉讼过程,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若干项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明确组员的分工,每组选定一个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实施和完成该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团队工作方式进行,即共同制订项目的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某个项目;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项目教学法主要体现的是“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结合生态文明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南宁市相思湖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的项目教学。

(四)主题实践调研法。主题实践调研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系列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调研完成主题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认识国情,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同时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到“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开展以关注“两会”、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即结合每年全国“两会”关注的医疗、教育、就业、房价、物价、反腐、社会保障、“三农”等民生问题,每个小组选择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学校、农村、博物馆、社区、企业和街道等实地调研考察。调研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和展示调研成果。

(五)网络实践法。网络实践法主要是以信息互联网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实践的平台。网络实践法的关键是构建一个逼真、模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民主政治、民生等问题,这些内容现实、鲜活、形象逼真,与理论教学相链接,可以不断更新并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概论”课的网络实践中,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教学内容,设计出典型的农村示范村,如南宁市的坛良村坛板坡、大林新村、下渌村等虚拟的新农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网络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网络平台内设计出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广西烈士陵园、桂林兴安烈士陵园、红八军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虚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些虚拟的场景里设有“导游线路”,学生可以根据线路进行模拟参观考察,自主的在虚拟的空间里体验和感受理论教学内容,去探索和印证理论教学内容,以便达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融合相贯通,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学目的。同时,在这网络实践平台内里,设有体验区、交流区、互动区等,学生可以一边模拟体验实践,一边将所见所闻及感受心得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模拟实践心得体会和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实践证明,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可以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 (7)

[2]赵欣.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杨家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施网络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2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30)

【作者简介】韦文荣(1973-),男,广西武鸣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上一篇:油气生产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文味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