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7 01:07:50

德语教学论文

德语教学论文篇1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功效的发挥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国家目前在职高语文教学这一领域实施了新课改理念,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导向发挥应有的德育功效,但很多教师对此置若罔闻,教学时仍然我行我素,致使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效形同虚设。不少语文教师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完全不注重学生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成为欣赏其表演的观众。还有的教师由于受普高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学时完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凡是大纲要求的就大讲特讲,而大纲不做要求的德育教育则一笔带过,形成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风格,严重钳制了学生语文能力以及德育素质的提升。在学生素质方面,众所周知职高生之所以选择职校就读,大部分都是因为成绩过差入读普高无门的无奈之举。因此,职高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加之不少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讲小话,令教师难以开展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此外,由于大部分职高生在初中时,因为成绩不够理想受到一些教师的歧视或同学的冷眼,对教师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德育教育。但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不但没有进行德育教育,相反还由于职高生在教学上的不配合对其加以嘲讽和严厉的批评,从而令不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强化,对教师的教学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中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实施的实践性策略

2.1职高语文教学应从德育角度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职高语文教学须从德育角度和学生的专业融为一体,体现较强的职教德育特色。而当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照搬普高模式,完全忽视了专业因素,忽视了职教德育功能,致使不少学生形成“语文与专业毫无关系”、“语文与德育毫无关系”的错误思想,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弃。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把握职高语文课程职教德育的特点,从实践角度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因素,方能引发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分析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了不同的职教德育因素。在旅游班分析蔺相如时,我针对蔺相如出众的口才和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大家作为新世纪的导游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学习他的能言善辩,学习他的忠肝义胆,学习他的爱国爱民,而蔺相如的这一特长和优秀品质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博览群书,自我修养而形成的。因此,大家如想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水准的导游,就必须学好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电子班分析蔺相如形象时,我同样针对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忠肝义胆引导学生,其实电子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出众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人品,因为现在找工作都要应聘,应聘时如果口才不好,人品不好,说话毫无顾忌,那么你的优势厂家很难了解,你将因为口才问题和人品问题浪费一次绝好的就业机会。而学习语文不但能丰富你的知识,更能令你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在就业场上别出一格。在具体的教学中,从道德角度结合专业阐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语文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2职高语文教学要与职高生的人品教育一脉相承。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根本没有考虑职高生的人品教育,完全照搬普高模式,甚至按照普高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令学生难以适应。对此,职高语文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须考虑对职高生进行人品教育,不能照搬普高模式,具体操作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考虑到职高生的人品现状,很多中职生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懂礼貌,不爱劳动,喜欢讲脏话等,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人品上的这些劣势,然后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要注重趣味性,因为职高生不但道德素质差,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语言力求生动幽默,形式多种多样,善于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道德水准。最后,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须联系现实生活。目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注重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导致不少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质,这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高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广大职高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有针对性地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现实中的道德问题,用形成的语文审美能力去审视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道德情境让学生用语文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德育功效,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中职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道德现状,从实践角度探究语文教学德育功效实施的具体策略,方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准。

德语教学论文篇2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论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提升课堂的新鲜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体会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绘画面的图片,其中草儿刚刚发芽、柳树随风波动,黄莺在树上叫着,学生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文章展开自主学习,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展开细致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文中诗人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

(三)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展开语文教学,如课外教学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内在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讲解完书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雨来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四)在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环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图片,烘托出情感氛围,再为学生讲解圆明园在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并与现在的残骸形成对比,使学生产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悲伤。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我国教育纲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对2500左右的汉字完成认识、拼读及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我国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在其中渗入德育,丰富识字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膏”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字体中的上半部分内容展开放大,缩小下半部分的字体,这样在视觉上,该字体呈现出一种上大下小的形态,有一种下方承载着高大物体的感觉。同时再将该字按照正常结构书写,让学生观察哪种书写结构更为正确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分配能力,将汉字书写结构与做人的道理相互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师友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最终将德育与语文识字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3]。

三、结语

德语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

小学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具有思想性与情感性,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雏形。语文教材中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讲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有的是古人高贵的道德品质,还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其塑造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学生后期人格的形成与小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德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与知识掌握能力相比,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明白,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之前,应该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融入德育教育,语文课堂是非常好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教育,虽然还不能让学生明确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对其以后有很大影响,对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在教育中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师要使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良好地运用专业语文技能进行人际交往;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心理环境、乐观向上的情感;第三,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让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过度重视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所谓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的。随着近些年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等的教学上。新课改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是重智育。这种现象,加大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难度,即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设立的升学指标,也不得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知识上。另外,对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学校,有的教师又会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专业人士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编制的,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教材中课本内容的真谛,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当讲到歌颂古人英雄事迹的课文时,教师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旨,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古人优秀的品质。德育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赞美大自然的课文,教师要通过这些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只有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才能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与社会有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变的、活泼的,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素质。对小学生来说,其课余时间比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些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去图书馆做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展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合某一课文的主题做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德育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充裕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将一些文字、课本上的小故事以画面、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主人公的性格,学生潜意识里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会产生追求愿望,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格。此外,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其“德智”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宋丽霞.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5(01).

[2]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4).

德语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小学作为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与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多种行为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形成。作为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精神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苏教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实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和谐统一的同时.教育小学生该如何做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能力训练、宽展渗透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理想情操等道德元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中要使德育具有感染力,行之有效,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夏家发、杨再隋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

德语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中学教育的目标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当代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肩负提高学生美育、德育、体育等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体现。它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①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德育工作同步协调发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信息化的发展对他们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包括消极方面的影响,受很多不良价值倾向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存在偏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没有完全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道德和品质的教育重视不足。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没有完全渗透进去,还存在缺失的现象,例如,很多教师不能在课堂训练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德育因素,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可供借鉴。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学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宣传感人的事迹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奋斗目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优美语言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现在中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优越,居住条件很好,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自卑、孤僻、压抑的心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勇敢、乐观地面对挫折,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培养他们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特别重要。中学语文教材中表现这种传统美德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加以引导。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亲情和友情,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亲情的感人力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受亲情和友情,并懂得感恩。教师在对爱情作品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极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品德,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不断提高对情感主题、课文道德的品评水平,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渗透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形成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局面,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努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建立师生间融洽、和谐、信赖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外部环境上也应为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感悟人文精神,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渗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适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主题活动和语文活动课,通过音像、图片等教学手段,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材,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获得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比如作文竞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每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里有不同的主题,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好途径,因为这些综合性学习既要求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德育渗透要想渗透到位、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师注意方法,适当引导,让学生树立高尚、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是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基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尽量选取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训练的时候接受德育熏陶,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骨力”,才有“灵魂”,才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作文写作强调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立意要真诚,通过作文训练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认识自己;作文评语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中体现的闪光点,运用激励性的作文评语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及时指出学生偏激的思想和消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充分重视思想内容的指导,文章中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这就要求加大对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力度,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才会积极、健康向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作文,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充分发挥教材中固有的德育教育内容的作用,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五、在课堂教学中加大透德育教育的力度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内容与德育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在课文内容中渗透德育素材,充分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加以适当的引导,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如现代诗《母亲》表达了对祖国、对母亲的爱,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父母长辈的爱。教师尽量找出教材中与德育教育内容相关的内容,利用其独特之处,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与德育教育没有密切联系,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教材中对德育渗透不利的内容要加以避免,有些课文不注重德育教育,在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的运用等方面比较突出,但作者传达的中心思想有可能较消极悲观,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重点强调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加强学生的德育训练,尽量避免讲解对学生思想教育不利的内容,可以从作文技巧、写作手法上讲解不适合挖掘其中思想教育内容的课文,不一定每篇都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德育的视角解读中学语文教学的途径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个人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有的语文教材结合实际,使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让学生的思想在学习中升华,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焦玉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1(17).

[2]任海芬.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吉林教育,2010(01).

[3]王晓英,孙丽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8(05).

[4]曾术华.探究当今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发展的几个新动向.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德语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玉琢.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5,09:6-7.

德语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方法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乃当前教学改革之必需。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正确态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渐染。本文拟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德育渗透方法。

一、背景渗透法

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进行《雄关赋》一课的小结时,可以这样说:“该文的落脚点在于从庄严肃穆、巍然壮观的山海关联想到了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雄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只要我们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下去的信念,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久的明天,我们的民族就会实现伟大的复兴,就会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让我们满怀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凭无穷的智慧去建设、拥抱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启发引导法

启发式教学历来是广大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启发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引导的形式首先必须考虑到高中生逐渐变得“深沉”、“害羞”所带来的课堂教学上的局限,就应该从感情激发、兴趣培养上下功夫,设立引导的情境,进行有气氛的引导,努力使学生触文生情,见文生趣。这并不是说孤立地设计德育情境,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进行的。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起始,我用了一句鲁迅先生说的名言为导语,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悲愤”的感情线索,收效甚好:“鲁迅光生说过,‘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和珍作为一个女师大的学生,又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她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哪些?怎样被毁灭?这是个怎样的悲剧?”一引三问,既扣住文章的情感主线,设立特殊的情境,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兴趣。

巧妙的引导,往往能把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形式,应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为先决条件,使学生把握课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既要“传道”,也要“传情”;既要“解惑”,也要“解情”,从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时光,融进“祖国”、“人民”、“积极”等概念,让他们在求知的漫漫道路上,明确前进的方向。

三、讨论的形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文所含的德育内容。例如,教《后序》一文时,教师在文字硫通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先让学生明确“英雄”这一概念的含义。教师可采用《辞海》里的解释:“杰出人物”,“杰出”为“特出、出众”的意思。然后布置讨论题:“你怎样看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涉奇险,亲赴元营的行为?”“你怎样理解民族英雄文天祥身上揉和的忠君与爱国思想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的及时小结,学生就能了解民族英雄文天样在挽救国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从而受到教育。

四、课外活动法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多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德语教学论文篇8

1.在外语教学中坚持完全用外语组织课堂,对教学的语言材料做简单化、条理化的讲解,主要时间用于学生的参与活动: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思想,升华课文主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去观察和思考自己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积极努力地去更新知识,有所建树。

2.在外语教学中学生普遍有因“羞口”而厌学的现象,这是教育学中讲到的非智力学习因素中的性格特征所致,基于这种情况,教师主动去关心学生,做个别指导、辅导,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表扬,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勤奋、勇敢、自信、进取、乐观、朝气蓬勃的性格。

3.在外语教学中,以课为内容载体,在学生完全掌握语料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例如让学生在“MyFirstJob”一文中学习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在“TheAgeingSociety”一文中学习尊重和关注老龄化群体,在“FororAgainstSmoking”一文中学习健康生活方式和关心环保问题……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

二、在英语课堂上运用语言及榜样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语言手段: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规范性用语、评价性用语和解释性用语等三类语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同学生谈论责任或义务,就是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待人处世。在这种语境下教师使用的是“规范性用语”,这种用语涉及行为,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常用的道德语言。教师可以通过用指令和禁令,直截了当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例如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或不按时完成作业时对学生说,“Youhaveto…”;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运用激励语言来鼓励学生的高尚行为,如“You’dbetter…”,“Youarethebestone.”,“Don’tbeshy.”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及成长经历予以不同句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教育期待,如“Iwish…”,“Youshould…”,“Yououghtto…”,“Whydon’tyou…”等。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后多少会朝着你的期望发展;在学生具备较强理解力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进一步软化道德要求的语气,用商量和请求的方式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行为,如“MayI…?”,“Willyou…?”,“Wouldyou…?”,“Let’s…”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明与道德,并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它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例如在教学中重视“Teamwork”团队精神,让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重要及温暖,让其以热爱集体而发展为热爱祖国“Motherland”,直至热爱自己的民族。

在道德教育中,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错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是不够的,还要向学生说明为什么对或错、为什么该或不该、为什么好或不好,即“tellthemthereasonandwhy.”学生不仅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行为也充满探究欲望。诸如“为什么我受罚而他没有?”,“那样公平吗?”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向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解释不是简单地“填塞”,当教师对学生说:“WhyIdidn’tcriticizehe,butyou.Justbecauseheishonest!”是在同他们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

2.榜样手段: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

师德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师德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具有激励、指导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师德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师德通过影响教师的专业行为,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的身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身教,对学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实施身教,并不是因为教师天生就是道德教育家,而是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使然。教育情境也确实使人更加大方展现自己的美德。处在教育情境中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老师确实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教师的道德示范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学校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让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参考文献:

[1]杨建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尹汝昭.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德育为先.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3]刘源.谈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

[4]杨晓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4).文英语教学|德育教育论

【摘要】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把育人寓于教书过程中,是每位教师的责任。结合外语教学的每一环节,在这里粗浅地探讨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加强德育教育。

【关键词】教师英语教学德育

上一篇:留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英文电影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