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19:16:06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1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一直以来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对于规范组织经营行为,提高经济利益,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战略目标,增强组织的竟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以及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的目标是协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提供与所审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地控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把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督促组织改善运营、提高效益,使内部审计工作有回报、出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一、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

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相应地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会重视该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不论在人员管理还是工作程序等很多方面都受控于组织的负责人,只有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使他们和自己的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针对我国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由于内部审计处于组织内部,同外部审计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比如可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操作性强,使公司对发现的问题能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同时它还可以对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和系统跟踪,不断改进管理,完善监督控制系统。

组织负责人是企业的领头羊,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顶梁柱,如果不提高负责人的认识,就会造成成果和行动的不一致,只有组织负责人的认识提高,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尽快与国际连轨;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最后,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的取得,通过考核认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决不能把资格证书考试认为一种形式过过场。

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较外部审计人员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经济业务,所以内部审计人员需加强学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积极、有效的沟通

内审人员除了要处理好与被审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关系,也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人际关系。通过定期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这是组织治理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同时积极有效的沟通又会促进内审人员与有关人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沟通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讨论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审计人员的安排等,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考虑被审单位的感受,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营造理解与合作的气氛,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场审计结束后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审计报告出具前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交流,将沟通工作由“说服”向“协商”转变,取得被审单位的认可,保证审计结论得到各方的接受和支持。

四、建立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和落实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或监督部门汇报,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严格执行责任制度和报告制度。内部审计的信息反馈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后,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应定期、及时向内部审计主管领导、内部审计组织进行汇报,经过集体分析讨论,形成一定的审计意见和整改措施,提交给企业主管领导。:

内部审计报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内容全面。报告应详细说明内部审计的时间、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对象、审计所采用的方法、审计的过程,通过内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全体审计人员讨论结果,会上发言情况以及具体整改措施,造成问题的原因及责任人。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要包括文字说明。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办学经费日益增加,高校经济活动的增多,更加突出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等领域,这也为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环境、技术与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

相对于政府、社会审计工作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审计方式模式根深蒂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是高校具备拥有人才资源的优势,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总结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部门及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主要有几种形式:隶属纪委或财务部门管理,由校长直接负责的独立机构,由主管院长负责的独立机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中部分高校建立了校长负责制,管理级别越高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越强,审计效果越好。同时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信息化发展水平,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普及,目前高校领导者信息化意识也在逐渐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与支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中注意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信息化人才,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开设信息化课程,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信息化培训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整体素质,是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二)硬件系统建设方面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向现代化审计方式转变,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逐步引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高校各级领导不仅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而且注重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交换机等硬件设备,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软件及网络建设方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具备自己的校园网,实现了各部门间的网络互连,方便了内外部的联络沟通,高校审计部门网站也是高校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高校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网站,对审计知识进行宣传,对审计工作进行公示,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大部分高校的审计部门配备了专门的财务审计软件(如神机妙算)及工程审计软件(如广联达),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不强,思想落后

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近年来,有些高校审计部门领导在信息化建设上面思想落后,观念不强,投入不足,忽视改革与创新,导致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困难。

(二)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

虽然各高校在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业务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仍停滞不前。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转调来,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落后,整体综合业务能力偏低,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部分审计工作人员认为配备了电脑、搭建了校园网络,安装了审计软件就意味着实现了审计信息化,忽视了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及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很多高校都出现空有一套设备和软件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复合型审计人员的缺乏直接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研发滞后,专有软件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审计部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新维护落后。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实现了全校联网,很多高校甚至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审计部门只是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却没有实现与财务、基建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联网,同时目前针对高校单位的审计软件仍然不够成熟。即使有些高校已经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使用单机版本的审计软件,致使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并且浪费人力物力。开发具有高效特色的审计软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

(四)高成本投入

一方面,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产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也紧随其后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经济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审计任务的加重;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具有庞杂的职能部门,且形式各异,有纯事业性质的、有校企合办的产业部门等,因此造成审计对象差异大,范围广,审计对象、标准、方法多元化的特点,很难有一套完全适合高校通用的软件。高校自主开发的软件往往由于资金、技术、稳定性及后期的升级服务上跟不上难以推广;软件开发商虽然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和服务上的支持,但缺少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深入了解。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高,制约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

三、关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高校审计部门领导应从管理上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部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做好内部审计的培训工作,提供经费上的支持。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接口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各高校间的审计部门也应增强交流,转变观念,互取长处,努力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模式向现代信息化审计模式转变,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依靠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组建综合业务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培训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通过引进拥有全面知识结构的人员或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吸取社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及专业财务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根据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重点性强的培训计划,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专业知识相结合,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扩大硬件投入,加速软件开发

推进信息化建设,配置审计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基础条件。一方面,配置审计机构必备的电脑及其他办公辅助设备,搭建配套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配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专业软件,或积极配合软件公司开发、定制适合本高校的信息化平台。目前,高校审计中常用的软件一种是高校自主开发的,针对性强但投入大,后期维护难;另一种是软件开发商设计的审计软件,通用性强但常存在数据接口不一致,业务系统难对接的问题。相对于硬件的配置,建立专有的软件系统及更新维护显得更为的复杂和重要。虽然现在市场已开发出相对成熟的审计软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和本高校经济活动不相一致的地方,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因素之一。只有使审计软件与高校日常经济活动、审计业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提高办事的效率。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标准准则

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应加速制定针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准则,尤其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工作,确保审计机制安全、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审计要求,审计部门应结合信息化审计具体要求,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办法,确保审计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科学性,避免审计重可能出现的风险。综上所述,受单位特点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审计、财务、各审计对象、相关软件开发公司等多方的配合。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推动内部审计向着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邓敬萍 单位:郑州大学 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毓瑾.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255-257.

[2]董洁,姜文华.论高校管理审计[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

[3]刘瑞霞.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会计,2014(10):45-48.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化;审计质量;现状;可行性;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把关注焦点放在了经营效益、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将经营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并且向战略审计方面发展。安永、毕马威等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内部审计外部化,他们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应该将内部审计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完成。

一、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内部审计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对加强企业管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丧失了形式上的独立性,而且审计范围也难以触及高层的决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依附于企业,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一方面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听命于经营者。这样难以做出客观的职业判断。

2.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偏低

现代经济是高速发展的复合型经济,它要求内部审计成员具有会计学,管理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务会计部门,外部相关专业人士及知识多样化的审计人员较少,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

3.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上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的重点还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而对于经营审计(又称经济效益审计)仍居于次要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已将经营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主流且内部审计开始向战略审计方面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已经不适应但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4.内部审计手段落后于会计核算的发展

在我国,现代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是惊人的,就以会计电算化来说,已远远走在审计前面。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审计程序,通过开发新的审计软件、改进计算机审计来适应这种变化。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的落后增加了审计难度,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5.内部审计发展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多元化的发展,投资方和高层管理者要求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发生根本的变化,以便监控企业经营业务的执行和经营成果的形成,但利用有限的、集中的资源提供企业所需的内部审计服务变得很困难,这就出现了内部审计的缺乏与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的矛盾。二、我国推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行性分析及应采取的对策

1.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存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需求市场。企业愿意采用部分外部化、完全外部化的形式,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职能。一则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二则可减少企业成本。企业不用负担内部审计机构大额业务开支,而只需付少量的审计费用;三则由于公司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外部化后,企业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上,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我国具备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供给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储备了大量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增多,特别是国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加盟,在传统业务方面其竞争异常激烈,迫使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服务范围,内部审计业务必然成为其首选目标。

(3)我国在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方面不存在法律障碍。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制度。1995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规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金融机构等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199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执行过程中,只要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内部审计资料不涉及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行使管理当局的职能,其独立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2.我国推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应采取的对策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但是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成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机构)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以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可见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2)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首先,要更新审计理念,树立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审计责任约束机制,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加强培训,强化审计人员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的综合驾驭能力;最后应应吸收新鲜血液,优化审计队伍,补充审计力量。

(3)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将从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应将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监督的审计,转换为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评价决策的科学性,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评价过去经济活动的效益优劣,评价项目和投资的可行性等,作为内部审计重要内容和日常工作。

(4)狠抓内部审计质量,实现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当今计算机已广泛的应用,一方面要配备与会计电算化、现代经济管理的审计设备,另一方面,要培养审计人员利用先进设备来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5)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决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的部分外部化(内外部审计人员共同协作)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企业可依旧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人员或者其他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是不经济的,内部审计的完全外部化则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存在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需求和供给,内部审计也将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内部审计外部化会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战略。

参考文献:

[1]刘雅荣: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措施[J].会计之友,2006,(10).

[2]吴灵辉:浅议内部审计外部化[J].商场现代化,2005,(12)

[3]欧阳春花: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财会研究,2003,(6).

[4]宋建波蒋晨霞: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04,(11).

[5]万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诌议[J].财会月刊,2003,(12).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4

企业审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通过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来实现企业审计,在新的审计模式上,企业需要有效控制信息化系统,保持技术与审计既融合又开放的审计机制,力求在有效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审计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1.智能专业的会计信息分析方式

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推广方式之一就是研究与开发专业智能化的专业财务软件,从事于一般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无法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统计等方面知识的人员会是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复合型人才。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会产生,比如智能操作会计电算化。

2.新的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财务方面人们也摒弃了旧式的财务会计理念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被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会计方法和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的会计理念和方法,在财务处理、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系统设计程序等方面完善会计信息化的运用。

3.推广会计信息化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从表面看,会计信息化只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但实质上,它是一种先进而强大的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会推进会计信息化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被审计对象采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的方法,已达到审计目的。如果审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持证据,就难以评估企业审计信息化的有效性,相应的企业内部审计啊信息化建设工作就难以维持。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所示:

1.传统落后的审计理念

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时间很长,由于财务人员年龄和工作环境等得限制,他们的审计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审计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上,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意义,无法观察到其对今后工作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导致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改革面临困难。

2.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

现阶段企业的审计人员更注重于财务知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而相对缺乏计算机技能知识,对信息系统的深层知识更是微乎其微。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开始实施信息系统,实行独立的审查制度,这要求企业定期维护更新信息系统,保持其稳定性和准确性。3.审计软件研发落后审计软件的开发要和企业审计工作的需求相协调,现阶段审计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更侧重于收集会计数据,局限于信息系统管理评价、基础设施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上。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工作,比如查询修改账务信息、检查账表通用、等方面的模块设计工作研发力度不够。

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议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审计部门应该推动相关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营造出健康的外部审计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在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创造健康的内部环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道路更快发展。

1.摒弃传统审计理念,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要通过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出,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内部的传统审计理念,提高他们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他们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提倡企业内部把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审计的方法技术合理地结合运用到企业日常审计实践当中去。

2.规范计算机审计准则

传统的审计准则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部分脱节,根据审计行政法规制定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引导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方向。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语言模块标准、评价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格权利、审计技术和审计证据等方面。

3.提高通用软件开发速度

通用软件的开发对于今后的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审计部门应该组织兼备计算机和审计知识的人员研发通用软件,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和通用性,符合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鼓励相关的软件公司开发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更快发展。

4.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要积极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加强培养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审计人才。另外,要关注培训的后续工作,鼓励相关人员将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日常的审计工作当中去。

五、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推动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长远的内部审计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脚步向着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而健康的环境。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企业增值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是顺应我国电力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产物,并随着电力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得到发展。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具体的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炼,为全体内部审计人员J七有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及价值观。内部审计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然的过程,要通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勤劳构建,通过长期内审工作人员大量的审计实践活动,对审计行为的认识逐步升华,更加理性的归纳提炼,并在新的实践中的得以验证,进而形成的特有审计目标、审计制度、审计理念、审计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模式及方法、审计人员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审计文化体系。

内部审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辐射功能、凝聚功能等。建立内部审计文化体系首先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审计工作发展方向。只有让内部审计文化在组织系统内发挥作用,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才能实现内部审计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根本目标。

一、围绕发展战略确立审计目标,让其在内邵审计文化体系中发挥灵魂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应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审计工作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完善组织制度、改进审计方法、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审计质量,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主线,确立“促进规范、防范风险、提升价值”的审计目标。围绕目标,实施审计业务,充分发挥审计目标在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中的导向功能,促进培育“求真务实、增值服务”的内部审计文化,进而使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充满活力。

二、制度建设是内邵审计文化体系的保障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审计法规及国际上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仃细研究,借鉴成功的思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实施细则》、《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办法》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并在今后的审计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要做到内审基木制度有刚性,执行力强;内审细则性制度程序化,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为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是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根木保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评价评价体系,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重中之重,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以及审计结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审计文化在组织内部的渗透;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所有审计项目里审计范围最广的审计,涵盖了经营成果真实性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项目的方法和内容,所以建立一套适合电力企业基木建设管理与生产运营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开展的前提。以资产负债真实性核实为重点,以建设资金来源及占用情况为主线,根据国家对基木建设管理要求,结合企业基木建设的特点以及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标准,把基木建设过程管理中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及取得的成果作为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以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质量安全管理、建设期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以及与签定的年度目标责任状为主的评价体系,并制定了和该评价体系配套的考核指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2.构建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的审计模式,建立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常态化管理模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实际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现状,探索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强化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以达到降低审计成木,多办事,精干内审队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目前,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仅限于对经济活动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项目,如工程结算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业务等。在企业实施审计业务的中介泪L构同时履行“监督与服务”的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双重职责,并在审计业务合同中明确约定。与中介泪L构签定的咨询合同要明确约定其咨询成果文件为以反映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建议为主的“审计意见单”、“整改建议书”,和根据审计进度出具的“概算执行分析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逐步形成“审计实施、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内部审计常态化管理模式。

三、以理念创新和工作成果实现内邵审计文化的凝聚力

内部审计必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内部审计工作者是企业的“保健良医”,内部审计工作重在“预防”。在口常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将“用尊重与理解对待他人,用敬业与原则要求自己,用监督与服务引导工作,用质量和廉洁塑造形象”做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座右铭,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查和纠”向“控和防”改变。审计人员将在审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与各被审单位的财务及其他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督促其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整改;对于一些普遍存在并可能使企业的管理及发展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以审计建议的形式提出,并以审计专项汇报的形式提交企业最高决策层,真正做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优质高效的运用,使审计就是服务、就是监督、就是爱护的内部审计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听取审计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序,内部审计文化使企业内部更具凝聚力。

四、结语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和谐增值

一、引言

IIA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作用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个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与方式,为内部审计自身发展作出了有效的定位。然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推广其功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独立性,并且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之前学者有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增值”功能方面,但是如何解决增值所带来的冲突,鲜有涉及,但这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构建“和谐+增值”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可能的途径。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环境当中,除了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环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环境决定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方面着眼,分析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制度与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化解各方冲突,并构建内部审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三者共同增加企业价值的和谐稳定三角结构,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增值路径,从而为内部审计自身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二、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 一 )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增值功能受到多方面制衡,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要求、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Wilson and Wood(198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其提供增值服务等问题的看法,被调查对象中,62.3%表示内部审计的多重身份给工作带来了困难;71%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事公司管理类咨询工作,但也有16.9%的人认为咨询削弱了独立性,14.3%认为咨询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Zanzig(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被审计人员往往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影响其独立性评价。Rittenberg(1999)、Flesher和Zanzig(2000)等学者经研究都认为内审人员应当且能够在咨询和提供独立性评价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随着管理者支持的加强,内审的咨询作用将得到更好地发挥,这一趋势正逐渐明显。内部审计发挥其增值功能,扩大其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独立性的制约。内部审计增值目标与职能扩展要求独立性相对弱化,而弱化的独立性又会限制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增值目标的实现(孙丹,2003)。另外对于企业来讲,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除了内部审计之外,投资者、经营者、雇员、供货商、承销商、客户以及社会各相关组织团体或个人都是企业这个庞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心理、工作关系、利益以及认知上的冲突,不同的利益主体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环境以及掌握信息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必然受到这些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牵制。处于信息劣势的客户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确认服务,而处于信息优势的客户则更希望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崔璐璐,2007)。只有明确各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内部审计在推行其价值增值功能的过程中面临着上述问题,使得企业构建和谐内部审计十分必要。

( 二 )内部审计“增值+和谐”的途径 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增值的选择途径研究,大多集中于内部审计在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等方面(王光远,2003),内部审计应当为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提供优秀的内部审计产品和服务,强调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功能并重,对如何协调确认与咨询功能之间的矛盾做出了研究(黄秋菊,2007)。一些学者认为,恰当的内部审计应当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一个链节,并降低链节间的协调成本。价值链上的内部审计对各项作业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协调进行评价,并通过控制、评价使得各项活动趋于优化(廖桂花,2007),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能够积累许多有关企业的全面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非常熟悉,使得他们还可以在企业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张涛,2008)。这些研究尽管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增值途径选择方面的具体方式,但是鲜少考虑到内部审计在拓展自身的增值功能时,可能带来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冲,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展可能与企业的要求相悖。作为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必然受到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如果与企业资源和环境不适应,必然给企业带来过多的冲突,那么其增值功能必定受到削弱。只有内部审计与企业资源及企业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以迈克尔波特(1980)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与沃纳菲尔特(1984)的资源基础理论(RBT)。上世纪60-80年代,人们始终认为外部环境是公司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公司只有在实施了适用于宏观及行业和竞争环境的战略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环境有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环境决定论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外部宏观环境往往是不可控的,企业只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才能获得价值,而内部微观环境则大多属于企业可控范围内。企业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尽量地平衡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必然也要与内部环境的其他各个方面保持适应。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对于环境的相关说明比较具有代表性: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和谐发展必须要与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特点相适应。“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取胜的关键力量不是来自于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域,而是公司卓越的、专有的、难以仿效的、可持续提高的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外部环境要素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也越来越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战略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即使改变的行为也是难上加难,惟有企业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特有的核心能力来形成竞争优势,制造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超越的障碍,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体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和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等),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有形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帮助形成无形的企业声誉;企业卓越的内部审计还可以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三、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架构解析

(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是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他在1981年4月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写到:“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荷兰组织行为学家霍夫斯泰德(Greet Hofstede)认为组织文化由四个部分所构成:从表面到深层依次为符号系统、推崇的英雄形象、礼仪和价值观。占德干、张炳林(1996)运用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Kwokleung和Harty Triandis所设计的《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对大个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将霍夫斯泰德所构建的企业文化理论沿用到中国企业当中,认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工作价值观、儒家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实践的综合。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所下的定义,多是以企业价值观体系为基础,强调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以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为体现和反映,同时与企业的经营哲学,管理行为相联系。关于企业制度,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有将企业制度定义为企业的产权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统称;有的认为企业制度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或流通的经济单位所藉以运行的一整套组织管理制度体系;还有学者认为企业制度象征着企业筹资设立和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包括企业的法律地位、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是企业中各种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另外有学者将企业制度简单定义为企业组织行动规范模式,这些规范模式体现了企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所承诺的制度化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功能,为企业组织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角色互动与功能整合提供了一种共享的行为规则,等等。在以上学者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将企业制度的内涵划分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以及基于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各种规定、规则和行动规程的统称。在威廉大内看来,文化可以部分地代替命令和对工人进行严密监督的专门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onald Coase)认为,企业文化自然地隐含在企业主所具有的对资源配置的指导职能之中,降低或提高管理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交易费用,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而诺思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的经济性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省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的工具。用制度规范来监督雇员的行为必然提高成本,而企业文化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在企业与雇员的搏弈中简化决策过程,最终减少对抗性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并非是作为企业制度辅助调节作用而存在的要素,它与企业制度始终并行不悖、共同发挥其经济功能。企业制度强调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理性化、程序化与标准化,一味的强调制度会使得企业管理重物质、轻精神。制度如果没有变成一种文化,其制度成本就高;反之,则制度成本下降。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但是文化管理也替代不了制度管理的强制性作用。企业文化应以其“柔”克企业制度之“刚”,将企业的软约束和硬约束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 二 )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群体意识、价值观、行为以及企业经营哲学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组织体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在正确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指引下,以优秀的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取得竞争优势,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内部产生坚固的凝聚力,为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内部审计在这种文化的引导、激励与协调下,能够避免其发挥其增值功能可能带来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而“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创新其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审计方式的过程中,也能够较好地协调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服务关系。另外,从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是为了追求卓越,这种文化的熏陶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要求自身也追求卓越,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追求卓越做贡献,增加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和谐发展,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功不可没。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文化的发展,是维护企业文化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内部审计人员正直、诚实、客观的性格能够取得公司的高度信任,道德操守得到公认,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内部审计还有助于推广企业愿景、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人才观、市场观等企业文化,未来可能对企业战略规划、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干部、员工进行审计与内控相关的培训来宣扬企业的审计文化与技术,对新员工、公司新聘任干部进行“纪律守则”课程培训和管理政策的宣讲与座谈,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其他部门了解企业的管理控制理念和内部审计的工作,并在今后审计工作中大力支持其顺利开展。同时,经常性审计文化教育活动也能够为审计部门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获得自身胜任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审计人员的自我实现,这是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最高标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其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成本,改善企业流程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这种内部审计的综合职能,日益需要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殊途同归,为现代企业的价值增加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和精神支柱。

( 三 )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一样,都是企业环境中的主要元素,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以及实施控制的自觉性,而企业制度则对员工的控制行为具有强制性作用,同时作用于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自身。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尽管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内部审计要求不同,但是规模越大、管理体制越复杂的企业,就越需要健全的制度和完备的内部审计,健全的企业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企业制度中基于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所有者控制结构不同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和形式也不同;而在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下,不同的组织,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很可能不同甚至相悖,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而且侧重点多变。另外一方面,企业制度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界定与规范,为内部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时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为内部审计的和谐增值提供支撑,二者共同为增加企业价值做出贡献;同时,审计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为审计人员提供了胜任能力保证。这些都在制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对受托经济责任起着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可以强化以权责分明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政策及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也是完善企业制度的过程。同时,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咨询功能时,与其他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其他部门的运作,可以主导建立起一系列企业级制度、政策程序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执行程序标准等,为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内部审计除了在企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起着强化制度的作用,还能够为制度遵循程度保驾护航;另外,内部审计往往通过提供的制度改进意见和监督威慑机制,促使其他部门更加自觉的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并更加积极地推进部门政策的有效实施,这是一种自我改进。内部审计在其他部门积极追求自我改进的过程中,无形当中推进了企业制度的贯彻实施,减少了企业制度的执行成本,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增值。以上这些均表明,推广“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完善企业制度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是并行不悖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内部审计三者和谐发展,形成和谐稳定的三角架构,其促使企业增加价值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卓越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都可以帮助企业形成其核心能力,甚至成为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企业价值。这就使得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在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过程中是殊途同归的。而内部审计如果要发挥“和谐增值”的功能,必然要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形成和谐的统一,顺应企业文化、制度,并有效的改造企业文化与制度。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的软约束以及健全规范的企业制度环境的硬约束,能够更加有力的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审计质量,为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内部审计自身“谨慎性、客观性、独立性”的要求能够使得其他部门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促使其自觉地遵循企业制度,依赖企业文化,并强化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内部审计的优质服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卓越的企业文化与制度环境下利益趋于一致,为企业赢得和谐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计主体行为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案例分析和计算实验方法”(项目编号:70971066)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CPA主体行为的计算实验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英国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2期。

[2]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占德干、张炳林:《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管理世界》1996年第5期。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 内部审计隶属关系; 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关系; 锚定路径; 内部审计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8-0127-07

一、引言

内部审计体制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审计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也就是谁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二是上下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领导体制,后者称为组织体制。本文关注领导体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制度基础,更是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制度基础[1]。所以,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基础性问题。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不少的研究[2],监管机构及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也有权威性的指引,然而,关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厘清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的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相关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监管机构及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规范性文献,二是研究性文献。

各国监管机构的文献中,涉及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不少,本文主要关注我国监管机构的相关规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负责;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内部审计职业组织涉及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指引也不少。IIA[3]提出,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向组织内部能够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履行职责的层级报告;职能性报告应直接面向审计委员会或同类机构,保证恰当的独立性和沟通能力;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其他有充分权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4]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董事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相关研究性文献很多,涉及的主题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类型及比较、不同领导体制的原因、不同领导体制的效果的证据。

关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类型及比较,研究文献或调查报告很多,大多数文献都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进行了分类,一些文献[5-20,1,21-24]还分析了不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利弊。概括起来,内部审计体制有五类: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经理层领导的内部审计;董事会和CEO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一些组织的内部审计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一般由相关的副职领导。对于不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利弊,有如下共识: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内部审计的领导层级越高,越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多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向董事会和CEO双重报告是最佳模式。

关于不同领导体制形成的原因,涉及的文献不多。严晖[25]分析了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变迁,认为是审计环境推动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变迁。桑梓卿等[26]认为,人们对内部审计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的领导体制,那种将内部审计设置于纪委或监事会的做法,实际上是认为内部审计是监督活动。耿建新等[27]、吴粒等[28]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内审部门时主要还是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的,并没有上升到治理的层面。孟晓俊等[29]认为,治理结构、公司性质、公司规模影响内部审计模式选择。宋达[30]发现,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普遍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地区、行业及规模三种因素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李青松[31]发现,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体制与公司规模、子公司数量、国有股持股比例和公司治理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陈艳娇[32]发现,锚定路径对审计报告关系有重要影响。阮博莹[33]认为,内部审计报告关系依问责对象而定,治理动机的内部审计一般向董事会或监事会报告,管理动机的内部审计一般向财务总监或者总经理报告。

关于不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效果,一些文献提供了经验证据。程新生等[13]、王奇杰[34]发现,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绩效无显著影响。Holt[35]发现,内部审计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行政上向CEO报告能显著提升感知的信息披露可信度。胡建强等[36]发现,传统内部审计业务的重要性不受内部审计隶属关系的影响,而内部控制审计和经营审计这些现代审计业务,则受内部审计隶属关系的系统影响。黄辉等[37]发现,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且隶属等级越高的公司与获得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上述文献综述表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类型及各种体制的利弊已经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影响因素及效果也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制度中具有前因后果的一个中间变量,一方面,形成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多种形成路径,正是这些路径不同,使得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另一方面,不同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同,进而导致内部审计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制度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本文的理论框架就是在厘清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前因后果做理论上的阐述,通过这个框架,从理论上说清楚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及其效率效果多样化的原因,其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一)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概念及类型

审计领导体制就是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Subjecting Relationships),也就是审计机构由何种岗位或机构来领导,显然,这里的岗位或领导不是指审计部门负责人,而是领导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岗位或机构[38]。就内部审计来说,其领导体制就是在组织治理框架中,何种岗位或机构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这个岗位或部门不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而是指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岗位或机构。这个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但是,由于IIA不使用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这个概念,而是使用报告关系(Reporting Relationships)这个概念,这就使得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有些模糊了。

那么,领导关系和报告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先来看报告关系。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有两种类型,一是审计报告,二是工作报告。前者是关于特定审计项目的报告,后者一般涉及内部审计管理,内容较丰富,例如,一定时期的审计计划或其实施情况的报告,审计预算报告、审计资源需求报告等,都属于这类报告[39]。显然,审计报告和工作报告需要报送的对象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报告关系。就审计报告来说,被审计单位肯定是报送对象,一些组织甚至实行内部审计报告公开制度,这就意味着组织内部的所有单位都是报告对象了。就工作报告来说,一般是涉及内部审计管理,并不需要报送给被审计单位。所以,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有两种,一是审计报告关系,二是工作报告关系,显然,审计报告关系不属于领导关系,而工作报告关系与领导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报告涉及以下方面:第一,关于内部审计职责和权限要求的报告;第二,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及实施情况的报告;第三,关于内部审计部门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要求的报告;第四,关于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报酬及任免的报告;第五,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报告;第六,内部审计相关特定事项寻求高层支持的报告。这些工作报告显然要报送给这些事项的决策者,而这些事项的决策者,显然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者。从本质上来说,工作报告关系就是领导关系。

接下来的问题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哪些类型?本文前面的文献综述已经指出,现有文献或调查报告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深入的研究或调查,并且形成了共识,归纳起来,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类型大致如表1所示,有5类8种。

有些文献提出了一种领导体制――内部审计归财务部领导。笔者认为,这不属于一种领导体制,对于这种体制,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内部审计与财务合署办公,此时,领导财务部门的领导――财务副总经理或财务总监,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二是理解为内部审计工作是财务部工作的一部分,同样,领导财务部门的领导――财务副总经理或财务总监,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

许多文献还分析了不同类型领导体制的利弊,不少的文献认为,在多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向董事会和CEO双重报告是最佳模式。笔者认为,这个结论不能放之四海,只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上市公司为背景,这种背景下,股权分散,外部力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强调治理导向,离开这些背景,向董事会和CEO双重报告未必是最佳模式。

(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原因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多种类型,或者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对此可以有两种研究思路,一是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影响因素,二是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二者都可能导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本文认为,在一些情形下,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从影响因素的视角来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可能没有结论,所以,从形成路径可能更能解释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原因――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形成路径多样化,导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类型多样化。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制度建构路径有四种:理性思考路径、审计理念路径、外部强制路径、锚定路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作为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要素,其形成路径也是上述四种。

理性思考路径就是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虑各因素的相互影响之后,权衡利弊,选择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这种思考具有工具理性的意韵。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有四个层面的因素,一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图2中的A),二是内部审计制度(图2中的B),三是组织治理框架(图2中的C),四是组织环境(图2中的D),这些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组织环境影响组织治理,组织治理影响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

在理性思考路径下,选择内部审计领导体制,需要进行多层级的逻辑思考,第一,根据本组织的环境因素,本组织的治理机制应该如何构造;第二,在既定的组织治理机制构造方略下,内部审计该如何定位;第三,在既定的内部审计定位方略下,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应该如何构造,也就是确定内部审计制度构造方略;第四,在既定的内部审计制度构造方略下,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该如何选择。按这种路径形成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各层级的因素之间就会形成某种规律性,由于不同组织的上述各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就会呈现多样化。如果样本量足够大,进行实证研究就能找到这种规律。如果不是按这种路径形成的领导体制,可能就难以找到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因素,这也正是选择形成路径而不选择影响因素来研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原因。

审计理念路径就是基于对关键人物的内部审计理念来选择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这种路径具有价值理性的意韵,它可能没有刻意的利弊权衡,主要是受到个体所持有的内部审计理念的限制和引导,强调个体对领导体制的选择依赖于其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而非纯粹的工具性的计算[40]。例如,那种将内部审计设置于纪委或监事会的做法,实际上是认为内部审计是监督活动,主要功能是反腐败[26]。在审计理念路径下,关键人物的内部审计理念是选择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基础,这里的关键人物有两类,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二是该组织的实际控制人。一般来说,实际控制人可能是非审计专业人士,可能有自己的内部审计理念,也可能没有自己的内部审计理念。当有自己的内部审计理念时,一般这种审计理念会主导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选择;当没有自己的内部审计理念时,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审计理念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但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不一定是审计专业人士,也可能持有不正确的审计理念。然而,这种路径毕竟是相关决策人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至少考虑到了内部审计本质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毫无根据地选择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所以,也具有理性思考的成分。但是,如果这些决策者持有的内部审计理念不适应该组织的特征,则很有可能选择不符合本组织特征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例如,某组织需要的是作为监视机制的内部审计,但是,决策者们持有的是作为监督机制的内部审计,则这种情形下选择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可能就不适应这个组织的内部审计真实需求。

外部强制路径是指外部权威机构已经规定或强力推荐了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组织,一般要遵守这个规范或推荐。前面的文献综述指出,一些监管机构和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了一些与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相关的规范,这是外部强制路径的典型代表。IIA强力推荐内部审计的职能性报告直接面向审计委员会或同类机构,行政性报告面向CEO或其他有充分权力的高级管理人员[7,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4]强力推荐,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这些职业组织的强力推荐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是,如果不遵守这些强力推荐,在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时,会受到负面评价,所以,事实上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一些监管机构则明文规定了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国外的一些证券监管机构也有类似规定。从某种意义来说,强制规定是对某类组织的规定,这种强制规定充分考虑了这种组织的特征,所以,强制规定并不一定不合理。当然,如果该类组织的共性并不充分,则强制规定可能导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不适宜。

锚定路径是决策者对事物认识不清晰时采取的决策路径,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点,然后以参照点为锚进行不充分的向上或向下调整,在最终结果中,锚定作用大于调整作用[41]。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形成的锚定路径,就是当决策者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前因后果不清晰时,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然后,根据本组织的新信息,对参照的领导体制再进行调整,前者称为锚定作用。多数情况下,后者称为调整作用,在最终结果中,锚定作用大于调整作用,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与参照的领导体制基本相同。

在选择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时,可比性原则是主要的依据,这当然是不确定性状态下的理性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衡量可比性。一般来说,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一规模、同一所有权性质,都是可能的衡量方法。所以,在锚定路径下,决策者首先要根据上述可能性来选择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作为参照点。

在此基础上,决策者要根据本组织的新信息对这个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进行调整,以确定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如果调整程度较大,则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可能不同于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如果调整程度较小,则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与参照点基本相同。在多数情形下,调整作用小于锚定作用,本组织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与参照点基本相同。多数情形下,调整作用会小于锚定作用,其原因是什么呢?这里的关键是,调整是根据本组织的新信息做出的,就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来说,新信息是指本组织存在且参照组织不存在的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因素,这种新信息显然是本组织与参照组织所存在的显著差异。显然,本组织与参照组织肯定存在不少的显著差异,但是,哪些差异会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由于决策者本身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前因后果并不清晰,所以,一般硭担难以判断本组织哪些差异会影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从而,基于本组织的新信息对参照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进行的调整很小,甚至根本就不调整[32]。

简单地说,锚定路径就是模仿其他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组织所存在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这里的关键是参照组织与本组织所具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相关特征是否类似,如果类似,则这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适宜的,否则,就会带来不适宜的领导体制。

(三)不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效果――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对独立性的影响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效果就是该体制的运行结果,表现为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指内部审计不偏不倚地履行职责,免受任何威胁其履职能力的情况影响,也就是能按内部审计部门的意愿来开展审计工作,而不会受到任何威胁,也不会有任何顾虑。权威性是指内部审计提出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能得到相关人士的尊重,并且该根据这些结论和建议采取所需要的行动。一般来说,没有独立性,也就没有权威性,权威性是从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接受程度来观察的独立性,在很大意义上,二者异曲同工①。所以,后续内容中,仅仅从独立性视角来分析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效果。

很显然,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独立性的基础,不同的领导体制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同。尽管独立性有多方面的内涵,但是,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主要是通过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地位来体现(简称内部审计领导者),而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恰恰就是对内部审计领导者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就是代表这个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是这个领导者的延伸,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不是内部审计部门本身的组织地位,而是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这个领导者的组织地位,而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独立性,主要依赖于这个领导者的组织地位与审计客体的组织地位,如果领导者的组织地位高于审计客体,则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如果领导者的组织地位低于审计客体,是内部审计不具有独立性。表2所示的四种情形中,情形2,领导者的组织地位高于审计客体,完全具有独立性;情形3,领导者的组织地位低于审计客体,完全不具有独立性;情形1和情形4,领导者的组织地位等于审计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稍有欠缺。

那么,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否是内部审计领导者的层级越高,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就越好呢?笔者认为,并不一定如此。从内部审计独立性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要高于审计客体。而审计客体的组织层级是由内部审计监督权属性所决定的,在图3所示的审计客体体系中,不同属性的内部审计,需要不同的领导者[42]。当内部审计定位为所有权监督A和所有权监督B时,董事会及下属层级都是审计客体,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董事会;当内部审计定位为经营权监督A和经营权监督B时,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总经理或CEO;当内部审计定位为经营权监督C时,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副总经理;当内部审计定位为经营权监督D时,要保证独立性,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层级必须高于部门领导或下属组织领导。

根据本文的上述分析,表1归纳的各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并不一定是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强于经理层领导的内部审计,如果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定位为图3所示的所有权监督A,则董事会本身就是审计客体,由其领导内部审计并不具有独立性,也正是因为如此,IIA强调由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来领导,而不是董事会亲自领导;相反,如果经理层领导的内部审计定位为图3所示的经营权监督D,则总经理领导的内部审计就非常具有独立性。

四、例证分析

以上提出了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类型、形成路径及对独立性影响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与IIA为什么倡导不同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IIA[3]提出,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应直接面向审计委员会或同类机构,保证恰当的独立性和沟通能力;在行政报告上面向CEO或其他有充分权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4]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

上述规定表明,IIA倡导审计委员会和CEO双重领导体制,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倡导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单一领导体制,并未倡导双重领导体制。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关键是二者倡导的审计主题进而审计客体不同。

先来分析IIA的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以及它们对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影响。IIA[43]对内部审计的审计主题界定为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尽管这三者的关系不清晰,但是,在这个界定中,治理已经作为内部审计的审计主题,这就要求相应的治理主体也作为内部审计客体,类似于图3中的所有权监督A。在这种内部审计定位下,董事会、CEO及其领导的班子都是内部审计客体,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股东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但是,由于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小股东的主流态度是搭便车,所以,股东会缺乏行动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具有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就成为股东会的替代机构来领导内部审计。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向CEO报告工作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发现问题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推动问题得到整改,而问题的整改有赖于最高管理层的行动;第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部门,其资源配置及管理也不应该另行其道,要遵循组织的统一规定,这就要求向CEO报告这方面的要求。所以,IIA的观点是,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以保证恰当的独立性和沟通能力,行政上向CEO报告,以保证日常审计工作得到支持。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44]颁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内容是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与IIA界定的审计主题相比,删除了治理过程,增加了业务活动。我们对增加业务活动这个审计主题,存而不论。删除治理过程,这其中的原因是,对于我国的大多数组织来说,对组织治理(狭义的治理)进行审计还不具备条件,所以,组织治理纳入审计内容还不具有普遍意义。正是由于审计主题的上述变化,审计客体也就发生了变化,各治理主w并没有明确地纳入内部审计客体。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位基本类似于图3中各种类型的经营权监督。正是因为审计客体的上述背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也就出现了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当选择董事会时,内部审计定位是经营权监督A;当选择最高管理层时,内部审计定位是经营权监督C。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基础性问题。本文在厘清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的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是内部审计领导关系或隶属关系,表现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关系,主要有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经理层领导的内部审计、董事会及CEO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合署办公五种类型。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形成路径主要有理性思考路径、审计理念路径、外部强制路径、锚定路径,多种类型的形成路径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多样化的重要原因。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决定了内部审计领导者的组织地位,这种组织地位与审计客体的组织地位的对照,是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与IIA倡导不同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都是基于对审计主题、审计客体等的系统考虑,然后再做出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选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这种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是本文理论框架中的理性思考路径。

我国不少高校内部审计领导体制选择纪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是基于高校领导透过政府审计形成的内部审计本质认识,这种领导体制的形成路径是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审计理念路径。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没有最好,只有适宜,需要从内部审计制度各基本要素的相互协调中来考虑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选择,这其中,审计目标驱动下的审计主题、审计客体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69-75.

[2] 陈艳娇,剧杰,王晓震,等.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3] IIA(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IPPF)[A].2009.

[4]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A].2013a.

[5] CHURCHILL N C, COOPER W W. A field study of internal audit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65,40(4):767-781.

[6] 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 (ANAO), Benchmark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Follow-on Report[A]. 2002.

[7] IIA Research Foundation. 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 Serving Two Masters[R]. 2003.

[8] PAAPE L,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EU- a surv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2007,7(3):247-262.

[9] 包强.论内部审计的体制[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12):61-64.

[10] 吕跃宏.国有独资公司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9(11):10-13.

[11] 李晓红.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J].大庆社会科学,2002(3):53-54.

[12] 乔春华.后安然时代内部审计体制的选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11):44-47.

[13]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70-74.

[14] 刘运国,胡丽艳.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基于A市公交企业的案例分析[J].审计研究,2005(5):49-54.

[15] 施卓晨.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5(6):50-53.

[16] 任志宏.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 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J].审计研究,2005(3):82-84.

[17] 傅妙森,吴勇文,厉建红,等.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内部审计探讨: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06(5):48-51.

[18] 林黎,叶燕萍.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4):57-59.

[19] 邱丘.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互动机理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4):56-59.

[20] 时现,毛勇. 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1] 吴清华.治理基础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以集团公司为例[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52-60.

[22] 刘成,许莉,屈耀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比较[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24-27.

[23] 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1):110-112.

[24] 尹维,张彦军.德系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3(9):48-56.

[25] 严晖.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及其职能的嬗变[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1):23-25.

[26] 桑梓卿,杨杰.从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内部审计的本质[J].齐鲁珠坛,2005(3):48-49.

[27] 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1):53-60.

[28] 吴粒,郭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动机[J].财会月刊,2007(10):53-54.

[29] 孟晓俊,宋娜.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0):79-80.

[30] 宋达.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有规律吗?[J].会计之友,2011(8):79-83.

[31] 李青松.内部审计体制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1(1):73-75.

[32] 陈艳娇.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锚定和文化路径理论架构[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2):94-102.

[33] 阮博.企业内部审计在问责机制中扮演的角色[J].财会月刊,2013(5):95-96.

[34] 王奇杰.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分析――基于公司治理绩效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123-128.

[35] HOLT T P.The effects of 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 on investor perceptions of disclosure credibility[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12, 27(9):878-898.

[36] 胡建强,黄玉飞.内部审计隶属关系对审计业务类型定位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2(12):38-43.

[37] 黄辉,魏培培.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4):114-120.

[38] 吴联生.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评价模型――兼论我国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改革[J].审计研究,2002(5):14-18.

[39] SAWYER L B, et al. Sawyer’Internal Auditing:The Practice of Modern Internal Auditing [M]. The Institue of Internal Auditors,1988.

[40] PARSONS T.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0,55(3):319-333.

[41] CHAPMAN G B,et al. Incorporating the Irrelevant: Anchors in Judgments of Belief and Value[J]. IHeuristics and Bias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20-138.

[42] 郑石桥.内部审计客体层级: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Z].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工作论文,WP009,2016.

[43] IIA.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IPPF)[A].2001.

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审计视角;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规避策略

1审计视角下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存在的问题

1.1风险控制意识欠缺,难以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的合理控制

随着大众文化艺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艺术审美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艺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多数文化艺术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市场开发、经营效益等层面,缺少必要的风险控制意识。一是文化艺术企业经营者缺少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未能构建完整覆盖、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与压力。二是经营者对文化艺术行业发展规律、全新发展业态缺乏全面认识,未能根据企业经营需求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及工具,影响了企业内部风险的合理控制[1]。

1.2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难以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的有效规避

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具有复杂、动态的特征,为有效规避企业内部风险,需要充分整合企业风险治理资源,构建风险融合治理新格局。由于文化艺术企业未能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形成全面认识,未形成必要的风险控制体系,难以精准识别、及时化解企业内部风险,影响了企业风险的有效规避。一方面,多数文化艺术企业缺少独立、完整的风险管理部门,难以稳步、有序推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未能制定符合实际的风险预警及管理体系,影响了文化艺术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缺少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难以及时规避企业风险。由于文化艺术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未将风险管理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2]。

1.3风险治理架构不完整,难以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的有效治理

由于文化艺术企业对内部管理风险、行业发展风险认识不充分,未能构建完善的风险治理制度、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实时反馈的风险化解机制,影响了文化艺术企业风险治理。一是智慧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及时发现、识别内部风险,增加了企业风险的损失。由于未能将智慧技术广泛应用风险治理,影响了企业风险的精准采集、智慧分析与科学披露。二是风险治理架构不够完整,未能形成全面覆盖、广泛参与的内部风险控制框架,尤其是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机构缺乏有效协同,影响了风险治理效能。三是由于风险治理制度、规范相对缺失,未能结合企业风险治理需求,实时调整、优化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无法适应文化艺术行业发展趋势[3]。

2审计视角下完善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的价值

2.1导向组合,职能重构

在新的“增值型”审计视野下,通过以智慧平台驱动为基础,以组织战略为导向,充分关注审计对象的实际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塑文化艺术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审计流程,实现了文化艺术企业审计质量、风险控制与经营效能的全面提升。通过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审计优先级,持续扩大风险审计的覆盖面,打通企业内部不同环节风险信息的分享壁垒,在提升审计效能、精准挖掘审计风险的同时,构建基于企业实际的集成化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企业关键风险、动态风险的精准识别与实时化解[4]。

2.2价值聚合,审计增值

推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是创新文化艺术企业经营体系的重要诉求,通过将审计与企业经营有机融合,适时调整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促进审计从传统、被动的“咨询”功能向新型、主动的“建议”方向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从制度管理与文化认同等视角出发,正确解读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走向,帮助相关企业制定科学、完善的经营决策,有效降低了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优化。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企业要将审计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唤醒企业内部对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活动的高度认同,更好发挥审计在改善企业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通过以规章制度为基础,完善企业风险治理内容,建立科学完整的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确保企业规范有序经营。

2.3功能整合,审计赋能

为有效控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风险治理水平,要对审计揭示的真实、客观问题给予专业建议,进而提升文化艺术企业的治理水平。一是通过围绕审计结论,完善文化艺术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管理体系,积极变革治理形态,履行文化艺术企业的社会职责,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企业治理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运行效能。二是通过以科学配置企业风险管理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智慧技术优势,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架构,深度挖掘、利用审计结论,积极探寻企业经营的风险点与薄弱项,合理调整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经营风险合理规避的理想效果。

3审计视角下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的合理建议

3.1提升审计效率,提高企业风险控制与规避的精准度

全面提升审计效率是有效规避、化解文化艺术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前提,通过搭建智慧审计平台,建设智能审计分析模型,构建全面覆盖审计体系,深入开展经营风险监控、问题核查和专业判断等多项工作,将实现企业风险实时监控、智慧预警等理想成效。一方面,引入智慧技术,提升审计效率。为全面提升文化艺术企业的风险治理效能,需要打破传统审计界限,通过引入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技术,重构企业内部审计系统,使企业治理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聚焦审计重点,拓宽审计视野。为全面提升文化艺术企业风险控制与规避质量,需要聚焦企业风险关键点,除了关注企业财务会计、日常运营及合规合法等风险,还要拓宽审计视野,重点防范企业发展面临的战略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及互联网风险,通过构建主动预防、科学预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3.2增强审计效能,提高审计结论与风险控制的融合度

应用审计结论是全面提升审计效能、促进文化艺术企业管理增值的重要动力,通过充分应用审计结果,及时检验审计结论,真正发挥审计在改善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多元优势。首先,要以文化艺术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前提,通过明确文化艺术企业的内部经营责任,推动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规避有机融合,构建风险防范、运行维护等多层次审计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其次,为全面提升审计效能,需要以审计全覆盖为指引,充分关注文化艺术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及新服务,积极调整风险管理导向,通过构建风险管理与企业治理的协同机制,进而实现文化艺术企业发展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及时化解等目标。最后,为真正实现审计价值增值的理想成效,需要充分考虑各类风险对文化艺术企业发展的实际影响,通过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治理体系,采用多种措施和科学方法,实现有效防范风险、促进管理增值等目标。

3.3创新审计技术,提高企业风险控制与规避的精确度

在科技强审环境下,要坚持以智慧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构建文化艺术企业内部审计框架、建立智慧化审计分析体系,提升审计工作的专业水平,强化内部风险控制效能,促使文化艺术企业审计从传统、单一的监督职能向智能化审计升级。其一,要利用数据支持系统完整获取文化艺术企业的审计疑点、审计数据,自动收集、智慧处理企业审计数据,充分拓宽企业内部审计空间,全面提升审计结论的完整度,增强内部审计的实效性。其二,要依托智慧审计平台,构建动态识别、及时感知与科学预测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通过将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融入文化艺术企业审计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增强企业管理数据分析处理的灵活性,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实时感知、科学预警及有效处理等多元目标。其三,要以审计价值链为指引,积极适应审计对象数据化趋势,通过建立包含审计数据、业务及内部管理等多种功能的数字平台,实现审计与企业业务、财务及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

4结语

审计是促进企业增值的关键手段,也是应对复杂时代环境,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在文化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现实环境下,文化艺术企业的审计范围、要求及内容得到持续扩展。因此,在审计视角下,为充分做好文化艺术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工作,需要结合企业、行业实际,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通过积极开展风险评估、经营监督和问题改进等活动,更好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实现文化艺术企业风险实时识别与有效化解的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谢康,吴瑶,肖静华,廖雪华.组织变革中的战略风险控制:基于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2):133-148,188.

[2]李雅楠.不舞弊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敏感度[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63-66.

[3]梁芳,王小鹏.我国企业海外油气开发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研究:以A集团为例[J].会计之友,2017(4):75-78.

[4]沈琦敏,王素梅.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价值增值的路径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J].财会研究,2017(12):67-69.

上一篇:农村金融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本建设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