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0 09:27:14

方剂学教学论文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肉类;教学改革;特色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早已成为食品业界的共识[1]。这一共识在肉制品加工行业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食品添加剂在肉品加工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改善肉品的感官品质、延长货架期,而且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3]。然而,由于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食品添加剂是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4]。一方面不良媒体的歪曲和夸大事实的报道,食品添加剂被误认为是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5]。另一方面,加工中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伪劣添加剂等现象,严重危害人体健康[6]。因此,怎样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和如何使用食品添加剂,进行探索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十三五”期间,为国家“双一流”战略服务建设,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精神,郑州轻工业学院紧盯“特色骨干大学”建设目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群”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为契机,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高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7]。根据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要求,结合中原经济特点,食品工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河南省肉类工业的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肉类加工企业销售的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火腿肠的产量一半来自河南。因此,本文打破传统的以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为教学模式,构建以肉类为教学载体,以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加工中的功能为主线,探索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食品添加剂的传统教学内容按照分类依次讲述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性质、毒性、使用方法、应用范围与剂量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注意事项等。对于学生来说,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各类食品添加剂相对独立,缺乏相关性,在学时有限情况下不容易快速掌握[8]。而且随着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新型食品添加剂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不可能及时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食品添加剂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以下改革:第一,构建以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的功能为主线,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的相关规定,着重阐述“为什么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什么食品添加剂”和“怎样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以肉类为载体,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延长肉类产品的贮藏期限、提高肉类产品的营养价值、改善肉类产品的组织结构、增强肉类产品的可接受性(颜色、风味)以及改善肉类加工的单元操作等。第二,增加肉类食品添加剂学科的前沿信息。通过关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中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发展方向,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研究动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等融入到理论教学中。例如,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研发复合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在改善肉类产品的组织结构和保水性方面常规使用磷酸盐,而为满足现代消费者追求健康肉制品的需求,则增加讲解新型复合无磷保水剂的应用发展。第三,增加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滥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和非法添加物使用的违法案例。以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的案例为切入点,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增加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解释,从科学层面树立正确的食品添加理念。以夏季肉类烧烤引发食物中毒事件为例,让学生感受肉类加工中亚硝酸盐的作用、使用方法、安全评价等,准确的认识亚硝酸盐使用是提升肉品品质、保障肉品安全的客观需要,进而理解学习食品添加剂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实践教学改革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然而,许多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安排学时少,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轻视实践教学环节。而且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是按照指导教师规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去做,缺乏主动思考与分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建立食品添加剂与其他专业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将食品添加剂分别融入到食品工艺学、食品物性学、食品感官评定分析等课程中。例如,在食品工艺实习教学中,借助学校教学科研及合作企业优势,由企业专家和指导教师根据肉品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置“肉类工艺学”[9]。以肉类为载体,以加工工艺流程为主线,设计制作西式与中式肉制品,通过原料预处理、产品配方、工艺流程等环节,理解各类食品添加剂(品质改良剂、护色剂、香精香料等)在肉类加工中的作用、使用方法、感官效果和安全性。其次,指导教师利用参观实习周,带领学生直接深入肉类企业生产第一线,如双汇、大用、众品等知名肉类企业,现场讲解不同肉类产品的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工艺流程等,既拓宽学生的眼界,又巩固理论知识。另外,鼓励学生走出去,进行肉类食品市场调研,调查消费者需求特点和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状况[10]。在学校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开发新型产品,增强应用食品添加剂的创新能力,设计消费者追求的健康营养型肉制品。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查阅资料、选择合理的食品添加剂,根据产品特点设计合理肉品工艺流程,并且利用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优化工艺条件,分析测试食品添加剂对肉品品质的影响。在项目实施总结中理解使用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方法和安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转变

《食品添加剂》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法为主,按照分类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忽视了教学方法中以学生为主体[11],降低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下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教育目标。因此,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更新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多种授课方式,实现食品添加剂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根据食品添加剂在肉品加工的功能为主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资源鉴赏中外著名肉制品,介绍其加工特点,然后以提问题方式引发学生着重思考“为什么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什么食品添加剂”和“怎样使用食品添加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强化案例式教学方法,列举近些年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安全热点事例,例如瘦肉精、亚硝酸盐中毒、“猪肉变牛肉”、“胭脂红加入卤制的原料肉”等,再结合讨论教学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或以PPT制作进行自我展示等。同时邀请企业研发专家走进课堂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理念,同时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专业修养。另外,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肉类食品添加剂市场调查,充分了解食品添加剂应用的动态,然后让学生以代表性的肉制品选择进行分组,讨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的作用,并结合科技文献资料,制作PPT,由学生为课堂的主角进行讲解。内容既可以是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的研究动态,又可以是关于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的安全问题。经过各组收集资料、讨论、展示、教师归纳总结、答疑互动等环节,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提高学生科技文献检索能力和写作报告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4考核方式改革

《食品添加剂》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学生的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依据,往往忽视对学生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特色骨干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平时成绩,相对期末考试定成绩模式。根据以肉类为教学载体建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构建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讨论和PPT展示、实践报告与项目结题、期末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作业成绩占20%,采用课后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书籍与文献撰写完成,指导教师批改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堂上讲解的食品添加剂知识掌握水平。课堂讨论和PPT展示占成绩20%,考察学生的查阅资料、制作PPT与演讲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概况评价信息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实践报告与项目结题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调研情况,新产品配方研发与项目实施情况,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质量,为实现特色骨干大学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目标奠定基础。

5总结

在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背景下,本文围绕河南食品重要产业即肉类加工业,进行以肉类载体的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探索,针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以食品添加在肉类加工的功能为主线,从理论教学内容更新、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方法转变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4个方面实施,增强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效果,为促进特色骨干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宝国.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刘甲.我国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J].肉类研究,2010,2:71-75.

[3]徐萍,刘骞.肉类工业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J].肉类研究,2009,5:48-50.

[4]孙金沅,孙宝国.我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96-97.

[5]王蓓,曹雁平,孙宝国,等.新食品安全形势下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5,33:59-60.

[6]杜震钢,刘震,郑建峰.政府对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21-22.

[7]董星.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6,1:28-29

[8]张涛,郭钰洁,沐万孟,等.食品添加剂课程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6:66-68.

[9]栗俊广,白艳红,张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7,5:140-141.

[10]张丽华,董宇,支欢欢,等.食品工艺学教学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激发和培养[J].轻工科技,2015,2:181-182.

[11]梁丽雅,苗颖,郭梅,等.《食品添加剂》在新形势下食品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195-196.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2

药剂学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单调枯燥,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将启发式教学法、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讲练结合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法融入药剂学课堂教学中,旨在建设具有特色的药剂学课堂教学法,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并符合社会需求的药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药剂学;教学法;课堂教学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形成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1]。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繁多且分散,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加之受教学时间、场地等限制,药剂学以往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理论讲解占据很大比重,导致学习过程单调枯燥,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该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缺陷,既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就应改革“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其符合现代本科药剂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定位特点。通过将多种教学法融入药剂学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掌握。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课堂教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该方法能够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药剂学中的概念、定义可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平时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定义讲解最为枯燥和难记;在讲解片剂定义前,我们可以依次提3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1)你接触到的片剂是什么形状的?(2)片剂由什么组成?(可通过学生熟悉的药物加以引导回答,如维C泡腾片)(3)如何从片剂的组成成分中得到一定形状的制剂?然后将师生共同获得的答案串联:片剂=药物+辅料;制剂技术;片状或异片状制剂。

2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

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即在教师制定自学讨论内容后,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来分析问题,并由教师总结。药剂学中一些需要学生自学讨论的内容,可使用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进行学习。例如讲解片剂生产中产生的问题时,正常教学是按各种问题去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样就缺乏各问题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比较;采用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原辅料、颗粒、压片机3方面讨论生产中产生的问题,然后教师给予提示(如压片机的压力、转速、冲模对压片有哪些影响),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如原辅料的润湿剂和粘合剂选用不当、颗粒细粉过多或过少、压片机压力过大或过小等,会在片剂生产中引起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横向比较,便于记忆。

3讲练结合式教学法

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讲—练—讲”结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讲完内容后,给出一些灵活且能复习课堂重要知识点的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教师再作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剂学中涉及的公式及计算可通过该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例如在讲解注射剂这一章中关于调节等渗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不同方法(如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同一道题,结果数值有差异,教师提出问题:两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结果为什么不同?学生就会仔细翻阅书本,找到答案:原来冰点下降数据法计算出的是100mL该溶液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量,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则是实际溶液所需加入的氯化钠剂量,自然有所区别;之后教师再对调节等渗的几种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4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其典型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2]。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是运用PBL教学法的关键,问题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有引导性。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派生出来的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将学生引入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师可请学生代表回答,并组织学生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作出评论,并由此引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将药剂学案例引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使用PBL教学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例如:(1)提出问题。以讲授“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章节为例,可以“欣弗事件”为原型设计问题,先介绍“欣弗事件”过程:欣弗为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的商品名,是一种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2006年青海、广西、浙江等地陆续出现部分患者使用某药业公司生产的该药物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寒战、肾区疼痛、腹泻、呕吐、过敏性休克等临床症状,导致多人死亡;由此引出问题:患者注射欣弗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甚至死亡?欣弗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在哪里?如何保证灭菌制剂的安全?如此设疑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2)分析问题。教师围绕“欣弗事件”给出鉴定结果:该公司生产的欣弗未按标准工艺参数灭菌,私自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并增加灭菌柜装载量,从而影响了灭菌效果;经检验,其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均不符合规定;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对灭菌技术要求的重视,引导其自主学习相关内容。(3)解决问题。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灭菌与无菌制剂直接作用于人体血液系统,生产该类制剂时灭菌与无菌技术相当重要;灭菌参数要严格限定,不能随意改动,该类制剂对无热原及澄明度要求很高;学生因此对灭菌制剂产生深刻印象,牢记具体的灭菌方法及技术要求。

5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药剂学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在药剂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法,例如在片剂讲解中我们通过动画影片展现压片的全过程,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压片工艺流程图框架,让学生在黑板填空,配合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放慢教学节奏,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原来难以理解的内容,加深学习印象。笔者在亲身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药剂学综合能力,增进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药剂学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张良珂,张景勍,黄华,等.PBL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3):44-46.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药剂学实验教学 研究性实验 教学改革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备理论、生产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制剂设计和制备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制剂质量问题的能力。目前的药剂学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多为普通剂型的制备实验和基本仪器设备使用技能训练,与药剂学发展前沿相脱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对制剂设计、制备与质量检验缺乏系统的训练,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传统的药剂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我们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实验,旨在为实验教学的改革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探索。

1.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步骤

本次教学改革选择紧跟药剂学发展前沿、具有前瞻性的课题――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制备与质量检验为研究题目,让学生尝试综合应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查阅文献并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并体验探索性科学研究的乐趣。

1.1学生的组织形式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指导。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或研究兴趣组成研究小组,每组2―3名学生,每位教师负责指导2个研究小组。研究课题由指导教师定为“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与肠溶片的制备与质量检验”。在实验开始前,由指导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说明,并对研究课题和科研基本步骤进行简单讲座或指导,然后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开始前,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室主要仪器和设备的性能、用途及操作规程;在选择、使用实验用试剂时,给学生以参考性指导建议;协助学生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及简单的实验论文撰写。

1.2查阅文献与实验设计。

要求学生自主查阅文献,了解盐酸二甲双胍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了解缓释\肠溶制剂的常规制备方法和工艺及制剂质量标准的常规检测项目。在完成综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已经了解的凝胶骨架片和肠溶片的制备处方\工艺来设计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肠溶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运用已经掌握的药物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方法,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与肠溶片的质量检验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以学生研究小组为单位完成,由指导教师协助进行可行性论证。

1.3实验实施。

课题实施是实行研究性实验的核心内容。在实验实施前,由指导教师协助学生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所需的原料药、医药辅料、实验试剂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实验以学生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教师协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既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又节约实验时间,还协助学生处理实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4实验总结和考评方法。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结果与讨论。重点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项目与实验步骤,准确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和思考。实验过程结束后,指导教师及所有学生进行总结讨论会,总结本次研究性实验的收获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的建议等。

衡量学生的实践水平应从多方面考核,因此我们将药剂学研究性实验评分项目具体确定为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四个方面。文献综述(满分20分)主要考查学生文献检索和对信息进行分类总结的能力;实验设计方案(满分20分)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技能考核(满分40分)主要考查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是否正确,能否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实验报告(满分20分)要求实验报告应实事求是,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实验的效果与体会

2.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课多采用教师讲解或演示实验,学生模仿或重复实验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研究性实验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设计实验到实验报告撰写的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常常为了一个实验步骤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2.2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验证性实验不同,研究性实验强调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施和总结实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缓释片出现的质量问题积极思考,做出合理分析并及时进行处方调整,反复实验探索最优处方工艺。学生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挥远远超出教师最初的设想,值得肯定和进一步发扬。

2.3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科研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意识到进行科研工作需要有选题的创新性、作风的严谨性和工作的艰苦性,深知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只有通过扎实、艰苦和坚韧的工作,才能取得一定成绩。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了解了从选题、设计、实施到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为今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执教能力。

通过对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指导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执教能力。要想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好的科研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指导技巧。既不能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避免学生设计难于实施或没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对学生自发的创新和探索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良好的引导。

综上所述,通过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整合了学生的知识构架,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贾乙,唐渊,刘雅等.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7-88.

[2]康慧群.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33-34.

[3]韦文俊.浅谈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06-107.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方剂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方剂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方剂又是中医医生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和最终手段之一,因此,方剂学教学质量关乎的中医院校毕业学生的临床水平和能力。近年来兴起的案例教学模式对中医经典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拟从中医方剂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实施方法、注意问题等进行探讨。

1 方剂学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方剂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其内容包含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内科及妇儿科、皮肤科、外科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其包容性非常强。方剂学重在阐明方剂的配伍理论及其临床运用,传统的方剂学教学仍然通过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的顺序进行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模式为主,不利于学生对具体方剂的理解和分析,而中医临床一般是按照理、法、方、药的过程来诊治病人,即“四诊合参(辨证)一确立治法一遣药组方”[1]。案例(病例)教学是符合疾病诊疗过程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方剂学教学中的主体模式之一。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在中医院校更为明显。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医院进行。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医医院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需要[2]。因此,案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补充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医院培养的不足,为学生早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3]。

2 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1.1 案例的设计

分为三类案例进行设计,分为文字案例、口述案例和多媒体案例三种,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以文字案例为主;为了保证真实性,相应的加部分口述案例和多媒体案例。以章节为单位,每一章(节)编排一个典型案例。文字案例由教师选择临床典型病例,或者选自典型医案,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口述案例是病人自己叙述主诉、症状、病情、用药等资料,配合体征的图片;多媒体病例就是医生和病人诊疗互动过程的录像。

1.2 教学的组织

(1)文字案例教学:老师将设计好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准备背景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10人,每班不超过30人,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入到讨论中,并适时的予以引导和指导,掌控课堂进度。这种模式由于学生预先有背景知识的准备,往往能够讨论深入而热烈;同时,由于要准备背景知识,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多媒体案例教学:包括口述案例和录像案例,这些案例提前并不让学生知晓,而是在课堂上即时播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10人,每班不超过30人,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的予以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快速收集资料和进行诊断、处方的能力。

3 方剂学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突出方剂学学科特色,避免搞成内科学案例教学

方剂学固然涉及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内科及妇儿科、皮肤科、外科等多学科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重点在于阐述药物配伍、治法和主治病证的关系,其中配伍是方剂的灵魂。因此方剂的案例教学,应该重点讨论遣药用方。

3.2 弱化教师角色

教师虽然从案例的设计到案例教学的开展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但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和创造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弱化教师的教师角色。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当主持人参与到其中,对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讨论予以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龙一梅.《方剂学》合理化的理论教学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12(5):416418.

[2]饶远立,邱鸿钟,庞震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规模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0951097.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药剂学 物理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27-01

《物理化学》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药学类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开设物理化学的专业很多,例如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药学专业实验班等,物理化学课程已经成为各药学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学公式多、理论性强、逻辑推理严密、课时虽多但过于抽象(理论课80学时,实验课20学时),教学内容难以掌握;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特别是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结合药学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前我只承担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考虑到该专业基础课和很多药学课程衔接紧密,特别是药物制剂学,如何能把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药物制剂学中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物理化学教师从化学教研室分离出来,加入到药剂教研室这个团队中,因此笔者也逐步承担了一些药物制剂学的课程,在给几个年级、专业授课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传统教学内容(纯物理化学)和课程整合后内容(物理化学与药剂学融合)并跟踪了解了教学效果。

1 授课对象的选择

为了比较课程整合后与整合前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选择授课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选择了11级制药工程专业和11级药物制剂专业作为传统教学授课,这两个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学期为大二下学期;选择10级药学实验班进行物理化学与药剂学课程整合后的试点,课程开设学期为大三下学期。这三个专业的授课教师相同,同一学期授课。(为方便起见,以下称11级制药工程专业与药物制剂专业为A组、药学实验班为B组)两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课堂教学的设计

2.1 传统教学(A组)的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所选的实验为单纯的物理化学实验与药剂学实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实验:热力学原理、相平衡原理、动力学原理、表面现象、溶胶性质等,药剂学实验:鉴定新型制剂中间体的形成、制备稳定的乳剂的重要理论基础、药物制剂有效期、表面活性剂是药物制剂中常用的辅料1、电位是判断微粒制剂(如微乳)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参数[1]。课上教师利用20 min的时间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对理论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便学生能加深记忆。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物理化学实验中,独立的完成物理化学实验。

2.2 物理化学与药物制剂学整合(B组) 的课堂教学设计

(1)精心设计实验

为了把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与药物制剂学理论进行完美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在韩翠艳主任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合后的实验主要有五个:差热分析固体分散体或包合物、乳剂配方的筛选、Vc和青霉素或硫酸链霉素有效期的测定[2]、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微乳制备及电位测定[3]。

3 教学效果的分析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手段。

3.1 考核内容及考试成绩统计

3.2 成绩分析比较

(1)从实验课成绩来看,A组平均分为38.8,得分率为77.6%;而B组平均分为45,得分率为90%,可见采用整合后的综合实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明显高于整合前的传统授课。

(2)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A组平均分为32,得分率为64%;而B组平均分为37分,得分率为74%,可见采用整合式教学专业学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专业,但考虑实验班学生入学时成绩较高,学习努力,因此,期末考试成绩仅做参考。

(3)平均成绩来看,A组的平均成绩为70.8分,B班的平均成绩为82分,可见两组成绩有明显差异。

4 结语

采用物理化学与药物制剂学课程相互融合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进行分析,这样可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理论的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查阅文献的实际能力,另外通过学生的听课效果反馈,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整合后的实验内容实践性更强,对其提高综合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面向药学专业,体现药学专业特色,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增娟.药剂学教学改革初探[J].药学教育,2008,24(2):38-40.

[2] 崔福德.药剂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中药制剂分析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i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o build the entire knowledge system. its emphasis is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assumption about practicing constructivism to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and try to find a way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ect in tcm major.

【keywords】education theory; constructivism;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中药学类本科教育的深入阶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直接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目前,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多为非师范毕业的本专业高素养人才,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并未受过师范的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中药学类本科生培养的教学工作中,对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颇有体会,通过分析论证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设想供同行们参考,希望能为中药学类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开辟新的思路。

        1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概况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关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国内诸多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张兰珍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出了4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提问自学考试讨论。实践证明,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魏凤环则从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方面总结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如教学态度端正,讲课形象生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同时,针对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提出教师要重视授课内容紧跟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步伐,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陈丹、包荣国认为,搞好《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 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谋划, 通过激励、引导、启发、示范、解惑、评价和组织, 以及凭借反馈信息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来体现其主导作用。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更多的条件, 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动手动脑, 主动学习,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教师们非常重视成功教学经验的总结,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质量,也日益引起关注。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设想或实践,这可能与承担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有关系。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学者提出,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全球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4]。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希望推动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与世界著名教育机构和高等学府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各大院校勤求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互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主流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正是建构主义核心之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映象,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教”。这种理念割裂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其知识有如下特点: 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5]。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建构主义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6]。

        3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特点

        3.1课程特点

        3.1.1应用性强。

对于今后将从事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质检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中药制剂分析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其日后的工作的重点内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为保证中药制剂产品的有效、安全、可控,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2综合性强。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药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的应用学科。理论课学习旨在研究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进行熟练、灵活的运用,而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深究。

        3.1.3强调标准。目前,大量中药制剂的otc药品在市场流通,因此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这就要求中药制剂必须在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始终围绕《中国药典》,以树立和强化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的标准意识为核心来进行教学。

        3.2具体表现。中药制剂分析课的上述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2.1手段发展迅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涉及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分析检测手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化、自动化、快速微量,是其发展方向。采用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分析仪器已成为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7]。

       3.2.2理念日趋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学科,在质量控制的系统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理论起到的作用;鉴于中药制剂本身成分复杂,被测成分含量低、波动大,检测成分向多指标发展;环保意识增强,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也是中药制剂分析理念的发展趋势。

        3.2.3标准逐步规范。目前中药制剂分析依据的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近半数为增修订的品种,质量标准较前几版药典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中国药典》的修订对讲课内容做较大的调整和补充。《部颁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法规、文件均是授课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8]。

        4 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内容上,教师要提炼出既能反映学科水平、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又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方法上,教师要做到讲课内容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讲授一门课程,而非讲授一本教材的教学思想。所以,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而中药制剂分析鲜明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可以设计出如下教学步骤:

        4.1提出开放式讨论题目。结合本学科特色,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或较为熟悉的热点问题设置开放式讨论题目,巧妙地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进行内部建构,这也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所主张的整个建构主义的核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要明确导向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之始就集中在重点内容上,题目还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能够开展广泛的讨论,引发深层次思考。

        4.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清晰地监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确,促进个人理解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逐步引向教学内容。

        4.3总结讨论,切入主题。把学生对问题的现有理解水平作为传授新知识的起点,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发掘旧知识中对解决新问题有用的部分,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过程”理论的主张。

        4.4重点内容教学。教师把课堂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几个具有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反复思考的过程,不断地对新知识新内容进行细化加工,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更加牢固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个阶段,教师示范各种理解和应用策略的使用,并且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提高要求,直到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使得教学主导者由教师动态转向学生,完善学生的内部建构。

        4.5主体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方案,使知识体系得到辐射与发散,培养灵活的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能针对具体情境采用灵活、适当的策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成果,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已在众多院校展开,取得了一致的好评。中药制剂分析具备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的突出特点,所以研究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对中药类专业主干课的理论教学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还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适得其反。参考文献

[1]张兰珍,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的实践[j]. 中医教育,2000,19(5);32-33

[2] 魏凤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经验与体会[j].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73-74

[3] 陈丹,包国荣,《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j]. 药学教育,1999,15(1);33-34

[4]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高文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18

[6] 刘晓,杜倩,刍议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方法改革[n]. 科技咨询导报 no.22.2007

[7] 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4-5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19-02

学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内较早建立的专门从事表面活性剂教学和研究的特色学科专业。表面活性剂与科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化妆品、食品、洗涤剂、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1]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生产应用和环境保护“这一链条”中,必须解决一系列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分析方法问题。正如分析化学是科学家的“眼睛”一样,掌握一定的表面活性剂分析方法是生产正常进行、产品质量得以保证、表面活性剂相关的科学研究不断发展、消除表面活性剂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保障。[2]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课程――《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将教会学生从微观结构、分析检测的角度认识和鉴定表面活性剂,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形式与性能的关联,掌握对复杂样品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分离纯化方法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定量分析鉴定方法。我在长期进行《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现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一简单介绍。

一、理论教学

《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在科学研究及实际生产、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该课程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理论基础,是涵盖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主要在本科高年级(三年级下学期)开设。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本课程的特点,还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前提,改变过去的以单纯讲解为主,转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表面活性剂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基本性质,在学生学习胶体与界面化学这门课时已经学习,若是继续重复地讲解,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加大了学时偏少内容偏多的矛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有关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介绍一些基础的、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时,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解释。比如:鉴定表面活性剂离子类型的比色法[4]。以生活中所真切感受到的五彩缤纷的颜色为例,引出化学史上比色法的发现过程及其原理和应用,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在教授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表面活性剂鉴定方法――核磁共振波谱时,以其他产生原理上类似、学生已经较为熟悉的光谱方法(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红外光谱)引出该方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对照式的学习,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和搭建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分散讲解的知识内容整合为有序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表面活性剂的多种仪器分析方法[5]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的仪器分析的知识,首先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类,如光谱法(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荧光光谱),色谱法(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法、电化学法(电位型―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流型传感器)等。还要让学生对各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等进行详细地比较,通过找出方法间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总之,在课堂上要充分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互动、引导、启发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摒弃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法,[3]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作为大学老师,需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中,要努力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带入到课堂上。例如:在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方法的时候把最新出现的Ramman光谱,(激光)动态光散射等分析方法也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讲解Ramman光谱的时候,让学生把这种方法同前面讲的吸收光谱法进行联系,同时,强调Ramman光谱作为新兴方法与其他吸收光谱的区别及其优势。另外,也适当介绍一些高新技术如当前科学研究中的纳米材料在表面活性剂分析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具有同常规材料完全不同和更加优异的性质,这些性质是无法从现有理论进行推断,从而革新了化学史上的经典理论。举例如通过金纳米粒子的颜色变化就能方便地判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在介绍这些知识本身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在持续更新。从而利用这些前沿的、“神奇的”科研成果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科学观和知识论。

二、实践教学

表面活性剂分析的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很多是理论化的模型,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课堂上讲授的关键知识点,我们都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以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验课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全面,从表面活性剂的典型而重要的定性鉴定方法到定量分析手段,从化学分析法到仪器分析法都有。实验课的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有较大比例(近60%)。学生通过切身的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及数据分析,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形象化、深入化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设计的实验课程,是带有探究的性质。实验的结果只有学生通过实验后,结合的理论知识的分析才能得出结果。比如对于一些未知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让学生通过实验鉴定出其所带的电荷(即表明活性剂的离子类型)。再比如,以一个市售的香波的实际样品为实例,让学生通过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蒸馏纯化以及红外光谱鉴定出该香波中的各种类型的不同离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的官能团。这样的涉及多个知识点(样品的分离/纯化、定性鉴定手段、图谱解析等)的综合性实验,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促进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的实验探索能力,避免学生在做实验时只是按照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实验做完后抄袭别人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上交而蒙混过关,我们准备了多个不同的测试样品,让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样品开展实验。另外,在实验报告的书写方面,提倡和鼓励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把分析结果和切身体会写到实验报告的结果与讨论中。学生对于整个实验的反思,不仅有利于其对知识的深度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其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考核模式

与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不同,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样化、分类考核模式。课程最终的成绩分成三部分: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及实践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10%、50%和40%(课程论文和实践成绩是考核的重点)。平时成绩包含平时出勤情况、课堂发言和回答问题情况,老师会在课堂上随时记录好。课程论文由学生围绕表面活性剂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选题,通过自主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学术性的期刊文献等撰写出围绕某个主题的总结报告。课程论文的评价依据从选题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全面、所写的内容是否条理、逻辑、专业术语的用词是否准确、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课程论文要求也对学生以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实践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操作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来定。实验报告的内容是否规范、全面,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是否深入,都会纳入实践成绩的评定。这种多样化、全方位的考核方法能有效避免部分学生考试前投机学习,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情况的发生,使评价手段更为科学,使教学由应试教育为导向转化为素质教育为导向。

四、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发现,课程教学的总体效果是好的。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表现出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上课出勤率高,课堂回答问题积极,甚至经常提出一些思考性的专业问题与老师探讨。课程论文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能自己查阅相关主题的文献,正确运用专业术语,合理归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该课程最终成绩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优秀率(成绩90分以上的)超过了28%。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了招聘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极个别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的自觉意识不高、自律能力较差,仍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通过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了培养学生获取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较大提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6]的发展过程,仍然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懈地思考与探索,才能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荣.表面活性剂化学[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焦学瞬,张宏忠.表面活性剂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范守信.教学方法改革的症结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44-46.

[4][日]北原文雄,早野茂夫,原一郎.表面活性剂分析和试验法[M].毛培坤,译.轻工业出版社,1988.

[5]王文波.表面活性剂实用仪器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方剂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药剂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a)-103-02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教学中规定设置的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整个药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药剂学课程显得愈加重要。另外高职教育作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1]。药剂学是药学高职院校药剂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医院制剂、药品生产、药品检验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药学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药剂学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牵涉面广、专业性强,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笔者一些初浅教学想法和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课前准备

1.1 掌握授课对象的特点

课前准备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备课,其实备课很关键的一个方面是除了熟练掌握所教授的内容,更要仔细地分析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层次及实际的专业情况,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容量,因材施教。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考虑我们的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课程教学能否满足就业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高标准要求,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药剂学作为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主要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作为综合应用性技术科学,则更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更能服务社会和产业的需要,伴随着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2]。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可适当增加自学内容,比如在讲授药物高分子材料内容时,本人认为完全可以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所学的内容,通过这一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通过课外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相关药物剂型通过查文献了解更深刻、书写读书报告等;同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听课,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总之,针对高职类药学专业的学生的特点,绝不能只掌握书本的内容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

1.2 熟谙教材内容

在教学准备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对教材内容重新组织或作合理增删;同时,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把药剂学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介绍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比如在讲授片剂这一章片剂分类的时候,教材上只是介绍了比较传统的普通片、咀嚼片、包衣片、缓控释片等,对于目前比较新颖独特的口腔速崩、速溶片并未提到,因此笔者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恰当地引入这一剂型,并针对其特点展开了简单的介绍,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帮助。

1.3 精心撰写教案

好的教案对上好一堂课至关重要,撰写教案不能照抄书本,它应该是教师积极思维、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产物。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课堂讲授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加工、转化,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浓缩或扩充。如教材中关于剂型制备的描写往往与机器设备及原理相结合,如果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可设计一些动画及流程图,并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剂型的图片融入其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平面、抽象的文字性描述变为具体的、形象的图像,既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也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立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散剂制备工艺流程时,其中介绍粉碎设备,球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的形式清楚地解释了只有在适当转速的情况下,球磨机的粉碎效果是最佳的,达到了通俗易懂的教学效果。在讲授片剂的压片过程,笔者也是运用动画形式演示了压片的全过程。此外,在教案中对每一节课都要有详细规划,包括如何承前启后、引题开篇,如何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如何设计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布局;并构思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 课堂教学

2.1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做到启发式课堂教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药剂质量要求的讲解过程中,抓住“安全、有效、稳定”的原则,启发学生探究如何才能使片剂、注射剂、输液剂等实现以上目标?对生产环节如何控制?对生产环境有哪些要求?需要哪些质量控制指标?使学生在能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3]。

2.2 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同时针对教学内容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讲解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可以给学生展示松片实物,使学生对松片有感性认识,启发学生从生产工艺、制备过程考虑松片的原因。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讲-练-讲”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讲解后,出一些灵活性高且能体现课堂重点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自己练习后,教师再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栓剂这一章关于置换价公式的推导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给定置换价后,计算得出制备某种含药栓的基质重量。此后教师再对此计算过程和置换价的意义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2.3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药剂学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像、视屏、动画等,并在使用过程不断完善和补充,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单一的板书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多媒体技术,适当运用动画摄影等方式[4]。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都是板书与幻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在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栓剂等剂型的制备过程还运用了录像的形式将枯燥的制备工艺流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逼真。

3 实验教学

药剂学实践教学是药剂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都分,作为综合应用性技术科学的药剂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环节。

3.1 选择实用的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的实验课课堂所进行的是验证实验,书本上怎么写,课堂上就怎么做,教学方法单一,当然,这些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是基础,但是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变化,市场在发展,仅靠这些学生是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的。比如固体制剂中的片剂、散剂、颗粒剂的制备,都需要经历粉碎、过筛、混合等重复性的操作内容,在实验内容设计上我们应该统筹设计。同时,我们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尽量地考虑贴近生活的实验处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药剂学这门课与生活的密切性。比如液体制剂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制备生活中常用的洗涤剂、洗发水等;散剂的制备处方选择痱子粉的制备;软膏剂的制备处方选用雪花膏的制备。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完成实验,再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预备实验教师要认真完成

以前我们都认为,教师预备实验只是把学生要做的实验做一遍,熟悉过程而进行讲解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新的发现,但肯定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这些内容和技术都是非常成熟的。这样,不但学生的实验内容枯燥无味,而且教师的创造力就受到了约束,无法激发教师创新的灵感,阻滞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正所谓理论源于实践,要想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质量光靠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肯定是不够的。针对这些不足,教师除了做学生实验以外还应该补充新的更加丰富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模仿新内容,才能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有了自己的创新点,有了创新点才能有进一步的科学研究。除此以外,教师根据自己在新内容的指导下,可以改变学生的实验内容,使之更具有实用性[5]。比如上面所提及的实验内容在书本上有的是找不到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本身不仅在教授的同时,其实也是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4 学生反馈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所以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够有的放矢,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4.1 课后反馈

每一章节结束前都会利用一些时间给学生总结重点内容的同时,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让每个同学写出这一章节不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写出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学生希望怎样讲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有什么更好的建议。通过这一方法,可了解到学生们的心声,真正地做到“教”和“学”相结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

4.2 实习后反馈

在教学过程,学生做课后反馈的时候,他们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实习阶段,而在实习过程中,则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接近于实际工作状态,与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哪些问题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解释,通过这样的实习后反馈,教师得以了解,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注意这一环节,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会有问题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教学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总结出来,有可能就是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蜀宝,李晓阳.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与中职中专药剂学专业的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2005,(5):72-74.

[2]周光姣,刘超祥,冯学花.高职药剂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32-33.

[3]高健.高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092-1093.

[4]李克.浅谈医药院校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5, 16(12):1342.

[5]李威,张勇钢,刘冬琳,等.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4):97-98.

上一篇:交际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口语训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