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09:29:49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施工管理实施;高位转换层;超限高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我国,梁式转换层是最普遍使用的转换层,它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步骤都比较简单,而且受力明确,主要用于底部的剪力墙结构。超限高层建筑高位转换层施工管理,在预应力、模板支撑、浇筑混凝土方面需要使用更好的施工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工程概况

建于路,为东西双塔楼。东塔楼共层,.32m高,基本属于框筒结构,属于商业楼。西塔楼地面上层,地下3层,水平总高度为.69m,属于框支剪力墙结构,办公楼。西塔楼的1―6层都是办公和商场所用区域,之上的楼层都是住宅楼。办公和商场所用区域即使用简体结构作为总框架,而住宅区域使用剪力墙框架结构,两种结构不同,故因此加以结构转换。进行转换的区域在6层以上,高度大约为24.12―27.22m,27.22m板面标高。转换层的组成结构,是厚板和预应力框架梁。使用1000mm的厚板和3200mm×3000mm的框架梁。梁板的折点厚度估计为2.400m。

二、高位转换层施工的难点

(一)预应力施工

在大厦转换层施工中,主要采用了有粘结的后张预应力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整体结构拥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转换厚板不容易出现裂缝和损坏。预应力施工可以增强结构的抗冲切性能,控制好浇筑混凝土时因为水化热所产生的裂缝。由于施工区域范围小,而且楼板的厚度比较大,预应力筋的定位和穿束铺放有些困难。只有一端张拉局部预应力筋,而这样,预应力损失比较大。

(二)模板支撑系统

转换层施工需要荷载能力,因为工况所承受的力量。若选择支模承重架的时候,使用普通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那么底板设至6层以上后,不能够通过楼板的抗冲切验算,而且支撑不怎么稳定。选择钢支撑的话,选材成本高。

(三)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在本大厦转换层的面积为2000平方米,大体已经达到了基本混凝土的浇筑范围,质量为53002。对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来说,就是要在一定高度的上空浇筑成一大块底板。在这一施工阶段,要综合考虑支撑体系的下沉受力,保证浇筑的混凝土均匀有序。由于大厦附近是路,交通车辆运行频繁,因此需要分层加以实施。

三、施工管理实施

大厦的高位转换层施工管理中,管理方要发挥控制的作用,按规章程序开展工作。先设立专项的施工方案,再请专家进行方案的论证,施工班组进行交底,最后按实施方案进行监督施工。

(一)预应力施工管理实施

本预应力工程在实施之前将设计方案进行了报送,在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会议,通过集体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好了实施预应力工程需要履行的步骤和所选用的材料。对工程质量和技术的保证,需要控制好应力和检验办法。而对于预应力布筋呈现多层多列的特点,管理要保证:对进场的材质和设备要进行合理的试验和检测,保证质量合格;控制好应力和张拉的顺序;监督灌浆的材料以及操作的步骤;对预应力筋进行编号和检查;检查张拉过程以后的混凝土面和伸长量的变化。

(二)模板支撑系统管理实施

对于大厦的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要选择专业的单位进行设计,依托五层柱和结构,利用普通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从荷载模板体系开始传递荷载,改变原有荷载传递途径为:模板体系荷载五层露面钢架经加固的5层结构梁4层f377肛管加固体系结构柱及剪力墙等竖向受力构件,5层的楼板不会出现受力,而荷载转移到了结构柱内。

4-5层间撑柱选择f377*12钢管。立柱则采用f377*14钢管。五层露面上圆钢梁则采用H400*400*14*20型钢@・3000次钢梁使用2[22槽钢@1500其上栅使用10号工字钢。@450在圆钢梁五层楼板结构梁搁置点处垫20mm原钢板]。钢栅上为f48*3.5脚手钢管,纵横向间距@450,单根到顶水平杆步距为1.6m。等待方案确定之后,在建立方提议之下由施工方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会召开,邀请相关专家认真讨论,方案可行时需要求施工方就此对班组进行交底。方案实施半天一查,保证方案在关键点得到精确落实。同时涉及简单的钢支撑体系应力-应变的实时检测系统,以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发现支撑变形情况作出适当的反应。

(三)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管理实施

大厦转换层根据原设计进行实施,分三次浇筑混凝土,即24.13―25.12m高度浇筑1000mm厚板,25.12―26.12m高度浇筑850mm厚板,而26.12―27.12m 浇筑1000mm厚板。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需要均匀上升土面,钢筋要保证一次到位,且水平施工缝要根据设计的要求设置竖向短钢筋,控制好三次浇筑的时间。

在管理中要求施工方对浇筑转换层的混凝土提供技术方案,采用布料杆的施工工艺。整个三次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要保证,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为7小时,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为3小时,浇筑时间共为16个小时,顺利完成大厦的混凝土施工。

(四)混凝土水化热措施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应以低水热水泥为主,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1~1.5%以下)。并根据工程特点,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减少用水量和水化热和收缩。①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②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C 5.7)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③根据具体工程特点,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四、管理体会

在高位转换层的施工管理中,得了许多重要的体会。

转换层的施工管理中,需要坚持用方案指导施工。在施工中需要对预应力施工、模板支撑系统以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审批后方能实施。在大厦转换层施工中,施工方曾想在三次浇筑混凝土之间缩短时间,被项目方否决。而对于重点方案,需要专家进行会审,会审时施工方、项目部都要参与其中,探讨方案。

在进行施工之前,要做好严格的把关,特别是进场的材质、设备。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步骤进行审查,执行方案纪律。

结束语:

现代高层建筑为了向综合用途以及多功能方向发展,竖直线上,顶部楼层、中部楼层、下部楼层分别有不同的用途。而楼层不同,则需要不同的开间,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为了能够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要进行布置转换。而在转换层的施工中,需要注意预应力、模板支撑系统以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难点,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参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华春.论高层建筑高位转换层施工技术[J].广东科技.2009,(4).

[2]赵顺,李九.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2,(29).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转换层,支撑架

高层建筑转换层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部位,也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其施工技术牵涉到力学、材料学、结构设计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中,其关键因素在于转换层结构的支撑系统、混凝土的浇筑方案、混凝土的后期养护、混凝土的温控技术[2-3]。而这每一个方面都是转换层施工面临的崭新的课题,为确保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顺利、有效的完成、这就要求其施工应根据工程实际的情况、能方便的运用一些可直接套用的理论体系、并结合类似工程的经验、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在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总结出一套简便、准确、高效的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理论体系、便成为在施工技术中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从以往工程的实践经验来看,转换层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品质、并且占有相当可观的成本造价,对技术设计的周密、准确、经济、对施工组织的严格控制是整个施工方案设计考虑的重点、并应考虑其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性。因此、对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课题研究是尤为必要的。

1、梁式转换层的主要结构形式与特点

(1)主要结构形式

实际工程应用中转换梁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多样[4-5],从跨数上,可分为单跨、双跨及多跨;从上部墙体形式上,可分为满跨和不满跨、开洞和不开洞及开门洞和开窗洞;从转换梁功能上,可分为托墙和托柱;从转换梁形式上,可分为加腋和不加腋;从转换梁结构采用材料上,又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钢结构等。根据实际工程中转换梁的应用形式、受力特点及其转换梁与上部结构的共同工作形式,可将梁式转换层的结构类型归纳以下几种形式。

(2)受力特点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厚板转换层;厚板结构;施工技术

前言: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的高层建筑行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高层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结构体系也相继出现,高层建筑行业不断遇到新的挑战。现代的高层建筑大多像综合性和功能性用途发展,为了使高层建筑符合这些需求,很多的高层建筑在建设时都设计的结构转换层。但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转化层自身的结构问题,使得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复杂并密集,导致整体建筑的难度有所增加,因此高层建筑行业要加强对厚板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的研究,从而使高层建筑行业整体有较大的进步。

一、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发展概述

我国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在1975年,我国上海的天目路首先建成了一栋13层高的建筑住宅,并且对建筑进行了光弹实验、钢筋混凝土模型实验、框支剪力墙有限元分析等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这开启了我国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研究的序幕。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概念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人们希望从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得更大的空间。为了获取更大的空间,人们根据建筑上部的结构特点,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施工,从而从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取了更多的建筑空间。

随着人们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分析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全国各研究院、高校对各类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结构的静力和动力性做了很多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从而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整体结构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时,还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设计提出了很多建议,使得高层建筑行业有了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二、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布置结构形式、分类和结构形式

(一)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布置形式和分类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布置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1.底部结构形式为大空间的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

底部的空间设计较大的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是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有两种方法:首先,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中部全部支撑在一个有力的筒体上,四周向外界延伸,由此可以使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更大,从而使其成为大卖场、停车场或室内展室。其次,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结构在建筑设计平面的两端,从而把负荷的重量分散到底层结构中的几个支点上,这被人们通俗地称为桥式结构。

2.外部形成大柱网的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

外部形成大柱网的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把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大致可分为三类:

首先是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上层和下层的结构类型转换。这类的结构类型多用在剪力墙的结构之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将剪力墙的上下部位的性质发生转化,将上部的墙面转化为墙面下部的框架,从而可以创造更多、更大的空间以方便利用。其次是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上、下两层的柱网和轴线发生变化。这类的结构方式可以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方式不发生具体、根本的变化,但可以通过转换层的作用,使转换层的下层柱之间的距离扩大,并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空间。最后是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结构形式和轴线都发生转换。这种类型的结构方式是建筑上部的剪力墙的结构发生转换变成框架,建筑上部的轴线与柱网的轴线发生错开,从而使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加大,从而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率。

(二)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主要结构形式

在具体的实际施工中比较常见的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主要结构形式分为:空腹桁架式、梁式(墙梁式)、箱形和板式、斜杆桁架式等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结构。

在这些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结构形式中,其中梁式(墙梁式)的结构转换层最为常见、应用也最为广泛,这种类型的结构转换层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转换层的设计更加简单,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转换层的受力也比较清晰。其大致应用在底部的空间较大的高层建筑剪力墙的结构中。桁架转换则一般适用于底部是娱乐设施、商场等而上部用于住宅的建筑。而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是箱式的结构的适应范围与梁式结构的范围大致一样。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用哪种结构要根据建筑的性质灵活选择。

三、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中应注意的地方

依照我国的工程设计要求和具体施工情况,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模板负荷超重以及荷载下部的传递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尺寸相对较大,因而在施工过程中如何确保荷载支撑的安全成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

(二)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钢筋绑扎问题

在进行此部位的施工过程中转换层中间的暗梁钢筋绑扎和固定是施工的重点部分。

(三)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控制和转换层浇筑的混凝土的捣实问题。

这一部分的施工是整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更加认真以确保其施工质量。

(四)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超重荷载模架支撑架的材料选择、进行施工时的工程质量控制及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问题均是及其重要的问题,在具体施工中要认真完成。

四、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具体施工技术

(一)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模板支设技术

在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具体施工中模板支设技术在整体施工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施工中建筑的外缘模架要使用组合钢模板,相对的内侧模和地膜则要使用木胶模板来进行。脚手架是模板支架扣件和钢管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从而利用规定尺寸的钢管来做排架的支撑作用,使设计形成一个立杆,在中间不做接头的设计。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中的立杆都要走上下两部分加上可供调节的底座和顶托,这样对水平方向上的拉杆再做多遍设计,然后再加上剪力支撑的作用就可以了。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模板的次楞要使用符合规格的木方,再进行立放。此外,立放方式也要符合有关标准。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主楞的使用和间距设定也要符合国家标准。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主楞一定要安置在顶托的上面,不能放错位置。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中的层向模板所使用的钢筋要在设计的规定位置上,从而和暗梁更好地进行拉结,从而与模板之中的钢筋来进行水平方向的焊接工作。在进行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施工时,下部3层的梁板支撑一定要保留。

(二)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钢筋施工技术问题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钢筋施工技术可分为以下几个要点:

1.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所有钢筋的接头都要用直螺纹的机械形式进行连接, 在一个截面里的钢筋接头不可以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五十。跨梁之中的同一根钢筋和柱、墙同层之中的钢筋不能同时都在接头的厚板内深入。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建筑的主筋符合整体高层建筑的要求。

2.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箍筋先要把开口套在柱节点的位置,然后再使用电焊来进行封闭处理。

3.转换层的轴线拉线的绑扎处理可以固定高层建筑厚板转换才的铁插。之后施工人员再用引铁来进行焊接工作。

4.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施工中对厚板中的暗梁钢筋到内板上、下皮的钢筋,在剪力墙和框支柱的边缘处向下来进行延伸的弯头钢筋进行连接,在具体使用时要使用剥肋滚压直螺纹钢筋的连接方法。这样施工可以使连接的稳固性更好,而且整体施工更为方便。

五、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问题

在高层建筑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之前要保证已经浇筑施工完的混凝土要符合施工要求,混凝土的浇筑速度要控制在5m/h,并且在进行前后两层浇筑时,间隔的时间要相对延长。施工具体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模板进行反复检查,并且用锤子对旁边的模板进行多次的敲击处理,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二)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中混凝土的养护问题

工作人员在进行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之后,必须要对混凝土进行保温和保湿的双重处理。这样在养护的具体过程中要在厚板层上铺设1到2层塑料薄膜,然后再铺设两层麻袋。与此同时,还要尽量延长混凝土侧模的拆模时间,以确保混凝土的表面不因缺水而导致裂缝。

结论:本文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具体论述。并且论述了在高层建筑过程中厚板转换层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施工中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因需要荷载建筑上部的所有重量,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按时完成工程进度的前提下,也一定要保证施工的质量。由于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柱、墙、梁的数量较多,需要浇筑的混凝土数量较大,施工跨度大等问题,都需要在实际施工时要对建筑中的钢筋密集地区的振捣问题做好处理,做好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并确保养护的及时性,以确保整体施工的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彭斌,李溪喧.《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整体分析方法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2(36).

[2]王平山,孙炳楠,唐锦春.《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计算中支撑条件对内力分布的影响》[J],工程力学.1997(增刊):623-627.

[3]蔡循君.《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高层商住楼厚板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09,35(1):218-220.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房屋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且各个分项工程专业性较强。转换层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建筑工程施工,缩短了施工工期,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转换层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转换层结构的含义

所谓转换层结构是指设置在楼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转换构件,它主要解决的是楼层竖向构件无法与地面贯通的问题。目前,很多高层建筑的内部构造都较为特殊,很容易出现上部构件无法与地面连通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设置转换层,以保证建筑工程总体的稳定性,方便日后的使用。转换结构构件一般分为梁、空腹桁架,对于一些有抗震设计要求的建筑来说,需要使用厚板,不同建筑种类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转换构件。只有合理设置转换层构件,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

二、建筑转化层在结构施工技术中的分类

1. 箱型刚性转换结构。传统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主要是在框架与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的交界处用一个大截面的转换梁作为二者的过渡,而箱型刚性转换层体系则主要通过一个整层的结构来实现上下不同结构形式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使得自身刚度变大,而且使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尺度变大,提高了整体的抗外界承受能力。

2. 大梁式转换结构。该结构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负荷较大、跨度较长、层数较多的建筑中,具有受力明确、设计简单大方与施工便捷的特点,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转换层结构之一。

3. 斜柱转换结构。该结构主要适用于高层大楼底部空间大、柱距较大的建筑中。由于传统高层的转换梁约为楼层的高度,制约了大空间的出现,高层建筑也就不能更好地使用转换层来进行高层建筑面积扩大。因此,高层建筑的施工人员在这时就应该适当地采用桁架和斜柱转换层,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还可以更加便捷地设置通道和门窗, 使转换层空间具有建筑用途。

三、房屋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

1. 转换层模板支撑的施工技术

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中模板支撑体系是关键,它在保证转换层顺利施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的建筑,甚至是同一建筑中不同的部位使用的模板技术都不同,本文就对转换层结构中几种常见的模板支撑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次性支模施工技术

一次性模板施工技术的应用要求较高,它要求施工现场有足够的支撑性材料。如设置转换层构件的位置较低的情况,它需要依附地面或者地下室才能够进行。这种技术虽然施工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其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因此,施工成本较高。

荷载传递支模施工方式

这种施工方式较为复杂,一般应用在特殊条件下,它通过将施工荷载转移到层板之中来减少自重。连接地面和建筑竖向构件的是支撑楼板,需要根据建筑的种类和荷载来确定楼板的数量,这种荷载转移的施工方式在建筑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

叠合浇筑法支模施工方式

叠合浇筑法支模施工方式主要使用叠合梁的施工原理将高层建筑的转化量分成 2~3 次进行浇筑施工,一般支撑系统只能够承受第一层施工载荷和混凝土的自重。

(4)埋设型钢法支模施工方式埋设型钢法支模施工方式需要在高层建筑的转换梁之中,埋设好钢桁架,并将埋设好的钢桁架与模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以便承受施工的荷载以及整个大梁的自重。

2. 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

(1)控制混凝土配比

众所周知,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其配比、浇筑和养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转换层构件一般较厚,如果用一般的浇筑方式,水泥和石灰等各种材料的配比不好掌握。因此,一般使用分层浇筑的方法进行施工。由于不同层的混凝土水热化程度不同,因此在配比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原材料的配比。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大体积混凝土的 2、3 层水热化程度较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这两层的原材料配比。使用一些特殊材料,如粉煤灰、减水剂等较小这两层混凝土的水热化程度。

(2)做好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在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要意识到混凝土的浇筑必须要满足高层建筑的整体性施工要求。在浇筑过程中,要从转换板的中心位置逐渐向两侧的浇筑线路进行。在浇筑过程中,要保证两侧浇筑速度的一致性,保证脚手架可以受力均匀,防止侧移情况的发生。在浇筑中要慎重地使用振捣器,防止由于选择和使用不当,导致混凝土后期出现裂缝。

(3)养护好混凝土

由于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对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用途的混凝土其养护方法也是不同的。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蓄热保温法和内降外保法。使用蓄热保温法时,首先需要保证混凝土的湿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以免蓄热时造成混凝土水分的流失,同时需要持续对混凝土进行保温,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由于转换层的厚板较厚,因此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并不一致。内部温度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较少,散热较慢,因此内部温度要比外度温度高,混凝土容易发生变质或者变形,这时需要使用内降外保的方式进行养护。所谓内降外保是指在混凝土的内部设置循环管,通过降低循环管的温度来减少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差。在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时,需要保证混凝土的湿度。

3. 钢筋施工技术

(1)控制好钢筋安装顺序

钢筋是建筑工程中又一重要原材料,如果钢筋安装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首先,设计师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设计好钢筋的尺寸与绑扎情况。施工人员在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截断和绑扎。同时要注意绑扎的顺序,以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钢筋的安装顺序从建筑物分层暗梁下部、板底、钢管支架、纵向钢筋、套箍筋、穿腰筋、固定、暗梁控制、板面双层钢筋铺设的顺序来进行。

(2)控制好做钢筋的连接

钢筋连接的质量是影响转换层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常用的钢筋连接方式有在闪光对焊、套筒冷挤压等。不同型号和不同尺寸以及不同用途的钢筋选用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根据钢筋的规格来分,可以分为直径在 28mm 以上的钢筋和在 25mm 以下的钢筋。直径较粗的钢筋可以使用锥螺纹连接,直径较细的钢筋可以使用闪光对焊连接。

(3)做好钢筋的绑扎工作

钢筋绑扎工作对于结构转换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钢筋的绑扎可以分为成型钢筋绑扎和连接绑扎两个部分。成型的钢筋长度一般较长,在绑扎过程中必须搭设相应的支撑架。采用闪光对焊的方式进行焊接,以保证钢筋绑扎的质量。钢筋连接绑扎需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无论是上部还是下部的绑扎,都要按照规定的顺序来进行。

四、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人们对于建筑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转换层施工对于建筑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转换层施工中必须使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鉴于转换层技术对于我国建筑工程总体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兵.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08.

[2]李坚新.浅析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author’s many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at present from our country the high-ris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o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rther discussion, onl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发展

随着国际建筑分割向高层建筑快速转变的背景下,以及全球范围内城市土地资源匮乏、迫切需求发展上层空间的形势下,高层建筑便越来越受到建筑工程师与设计者的青睐。高层建筑工程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操作不同,其所需要更高层次上的技术支持。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国家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风格、环境等的标准不断提高下,更需要对高层建筑的施工工艺技术进行优化提升,从而进一步完善高层建筑的设计、结构、施工操作等。下面本文将以我国目前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为重点,对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要求进行相关的探讨。

1 高层建筑工程其施工技术简论

1.1我国目前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我国高层建筑工程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并紧密结合国际高层建筑的发展潮流向外形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楼层高度化等方向发展,因此其对于工程的施工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施工工期较长,对施工完整性、结构荷载科学、施工工序等要求较高。所以,为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国家开始重视高层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引入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强化和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特别针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加强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督、对施工安全的监控,并对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地、全方面地考核,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1.2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依据高层建筑特有的工程施工特点,国家和建筑施工单位不断加强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施工理论的革新。目前,高层建筑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并不断发展为钢结构或钢混结构,有效减轻建筑自重。针对施工材料,不断优化和筛选性能优良、便于施工和运输的施工材料,并考虑配合混凝土进行浇注或模块化处理。

1.2.1 高层建筑工程地基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中,地基基础是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的结构基础和支撑点,依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应为建筑高度的1/15左右,因此,深地基施工工程俨然成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

地基桩基施工技术。桩基施工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较成熟的一种地基处理形式。其中,发展和应用最广泛的是灌注桩施工技术,它不仅适应各种复杂地质,还能根据荷载选择施工级别。现浇灌注桩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其整体承载力可达1万KN以上,而传统桩型中泥浆护壁孔桩,因其适用性强,已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桩型之一,国家积极推广建筑基础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配合超声检测技术,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灌柱桩施工集成技术,并不断研发动态、静态测量技术,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模块,适时掌控桩基承载力的状况。

地基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我国高层建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施工地基基坑深,开挖难度大,已成为制约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由于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是集挡土、支护、防水、监测等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研发的基坑支护系统分两种,分别是逆作拱墙和土钉墙,两种支护的造价都明显低于传统支护价格。

1.2.2 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相关技术

混凝土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土石材料,特别是在浇筑方面需要大批混凝土,而混凝土重要的指标是抗压强度,影响其抗压性能的因素主要是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强化混凝土出厂的检验和混凝土制备中的检测,确保使用混凝土的性能。强化施工混凝土的泵送技术,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施工单位应积极开发研制混凝土浇筑新工艺,在确保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不断革新现有的支模技术,加强支模材料的优选,动力提升设备的研发,并向大模块方向发展,集约化发展拆模施工技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进度。

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领域,钢结构因其特有的超强度、抗压抗弯、自重小等优势,并且施工进度快、节能环保、抗震性能好,在我国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发展,特别是在钢结构的吊装、连接和钢结构表面防护等方面发展迅速。

2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引入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国自身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理论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施工技术,充实我国现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1 高层建筑外墙施工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建筑墙体实行全面浇筑结构的基础上,建筑墙体大模块时代已经到来,建筑施工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图1和图2分别为建筑墙体施工旧、新施工技术,通过对高层建筑墙体技术不断研究和创新,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和功用价值。

图1 建筑墙体老施工方法

图2 建筑墙体新施工方法

2.2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发展

建筑结构中的转换层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施工工艺。目前,我国现有结构转换层的形式主要有梁式、桁架式和板式。其中,梁式结构转换层因其设计简单、施工方便等优势在工民建筑中得到发展和应用。但是,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厚板式转换层设计理念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相关结构预应力技术理论研究的深入,促使我国高层建筑、特别是跨度大、高挠度、强剪切力等建筑结构问题都有较完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2.3 高层建筑工程中新材料的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相关建筑材料行业也得到发展和提升,特别是在新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建筑材料关系到高层建筑结构本身的性能、建筑荷载的能力及其防火、采暖保温等功能。因此,对新材料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执行,加强建筑装饰材料的研发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新材料施工技术的研发,如玻璃幕墙的设计施工,明框暗框的设计、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能等方面,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4 高层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提升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现必须依赖专业、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和相关工程概预算、工程图绘制和效果图设计等软件,强化工程施工的信息化技能,科学有效地编制高层建筑施工程序,科学管理施工材料、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控制,加强施工材料、混凝土制备过程的适时温控、水控管理,还包括建筑的工程测量与地基勘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核算和设计,并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施工(CAC)技术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MIS技术,优化和完善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确保高层建筑保质、保量、高效、低成本投入的完成。

3 结论

我国高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和壮大,施工技术的不断升级。但是,由于我国现有高层建筑施工理论和技术还不成熟,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和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实践经验,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高层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地、规范地管理,使我国高层建筑行业逐步迈入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层住宅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2006,(03).

[2]邓琼秋,李剑.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大众科技,2006,(05).

[3]干兆和.高层建筑不规则厚板结构转换层设计与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06,(04).

[4]贾荣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现况与发展趋势[J].中外建筑,2003,(02).

[5]张莉莉,李伟.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J].安徽建筑,2002,(01).

[6]贾荣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现况与发展趋势[J].中外建筑,2003,(02).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发展方向;分析

引言:我国高层建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每年都会新增大量的城市高层建筑,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市商业和居住需求,而作为大型服务设施,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能备受瞩目,各类因施工技术不达标、施工验收不规范引起的高层住宅火灾、坍塌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居住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干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而高层建筑的工程施工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消除施工技术层面的缺陷,以提高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

1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状

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以城市为主体的经济圈快速扩张,随着而来的是经济交流和人口膨胀引起的住房紧张与办公场所需求的持续增长,而先进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的成熟使得高层建筑成为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选择,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居民住宅,都选择尽可能的提高容积率,以减少土地的浪费,提高土地的单位容纳人口数量,从而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紧张局面。虽然高层建筑具有使用效率高的优势,但是必须严格控制其施工质量,确保其服务安全性。高层建筑的施工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含量高、物资消耗大、施工影响范围广、交叉作业频繁等特点,且在地基处理、地质条件勘察、楼层防水、管线埋设、安全管理、机械施工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关系着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必须高度重视。

2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详述

大多数的高层建筑施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建筑物施工期间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也较大,这些都要求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既能够满足建筑质量的需求,又能够满足施工安全和降低施工影响的需求。目前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工程施工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对工程周围的建筑、基坑工程稳定要求十分严格。而且由于基坑工程多为临时工程,施工风险比较大,如果设计不符合要求,很容易发生工程事故。对于基坑深度超过五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施工项目,必须针对边坡防护、基坑开挖以及地下降水等设计专门的工程方案,并进行论证后才能实施。

2.2 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是对混凝土中的各项原料的配比控制和水泥的标号控制。首先是对水泥与水的混合比例进行严格控制,不同部位施工时对混合比例的要求有明确的规范;其次是对水泥的标号有明确的规范,过高的强度和过低的强度都会影响浇筑后的墙体质量;最后是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时间,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主体的浇筑,以免降低浇筑强度,引起墙体开裂或是空鼓。此外,混凝土浇筑时必须提前对天气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如果浇筑后的养护时间内出现剧烈气候变化,也会降低混凝土的最终成形结构强度。

2.3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转换层的高度对于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建筑物的转换层高度较高,则上下层之间内力突变就会比较明显,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应该尽量限制转换层的高度。而对于转换层较低的剪力墙结构,可以采取加大高层建筑简体及落地强的厚度、提高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方式来提高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4 高层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

目前,在我国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于建筑物的功能和建筑造型的需要,经常会采取把建筑物的高层主楼与底层的裙房连在一起的形式进行布局,高层主建筑与裙楼会同时施工,这样可以进行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以便于进行上部建筑结构施工。施工后浇带的位置经常选在结构受力相对较小的位置,比如,在梁与板的反弯点处,该位置一般弯矩相对比较小,而且剪力也不大,能够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在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技术规范,确保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同时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项目利益。

3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基础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成功,当前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向外墙施工新工艺、厚板转换施工和新材料应用这三个方向发展。

3.1 外墙施工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墙体实行的全面浇筑结构,高层建筑墙体的规模化浇筑已经得到普及,为了提高高层建筑墙体的性能和施工质量,外墙施工的技术研发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于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厚板转换施工技术的发展

高层建筑结构中,不同的建筑物转换层的高度有所不同,这主要与建筑物本身的施工工艺、设计目的有关。常用的转换层结构主要有板式、梁式以及桁架式等三种,其中厚板式转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结构预应力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在解决高层建筑物跨度大、挠度大等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新材料施工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高层建筑的居住功能、办公需求和其它功能需求,当前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的建筑材料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并研发成功了一系列的新型建筑材料,主要集中在保温、隔热、轻型承载物等领域,这些新型建筑材料的加入,使得高层建筑能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材料用料来降低施工成本,通过降低材料重量来降低高层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从而提高项目安全性能和企业的项目利益。

结语:虽然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较为成熟,且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的高层建筑项目的施工,但是应该看到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各种新型材料、新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建造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高层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建造出安全可靠的常规高层建筑,必须不断深入探索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推动我国的高层建筑水平从满足居住需求向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居住质量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美华,龚斌,石端学,金俞槐. 超高层建筑改建中的结构体系转换施工[J]. 建筑施工. 2008(03)

[2] 柯国振. 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9)

[3] 郭润解. 浅谈建筑工程中商住楼转换层施工技术[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8)

[4] 崔晓强,胡玉银,吴欣之.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J]. 建筑机械化. 2009(06)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0.前言

为了满足现代高层商住楼低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低层商用要求的大空间与上部住宿要求的多墙多柱的小空间之间,往往需要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转换处理,即加转换层。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转换层具有传力直接、受力明确、造价较节省的优点,在实际中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应用,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如何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

1.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

1.1结构尺寸大,楼面荷载重

带转换层建筑的体系通过引发截面内力来实现其内力的改变,其结构内力分布复杂,为保证上部结构的水平剪力传往下部,对转换层楼面水平的刚度就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楼板厚度不小于16cm,故一般转换层的构件尺寸较大、楼面荷载较重。

1.2利用先浇部分构件承载

转换层的水平构件高跨比大,截面弯曲时水平纤维相对错动是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若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就呈现短深梁或厚板的受力特性。当采用二次叠浇法进行施工时应对叠和构件仔细分析,并着重考虑分层处水平剪力对构件是否产生影响,确保一次叠浇构件在施工阶段和今后使用的承载能力。

1.3灵活布置支撑系统避免不利影响

为减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更避免转换结构上下层发生刚度和剪力突变,设计支撑系统时可结合下部结构进行合理布置。

1.4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

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使转换层减轻自重,并且改善整体抗震性。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极大改善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的情况。

2. 各种转换层的应用

2.1梁式转换层

这种结构形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中,它具有传力明确及传力途径清晰的特点,同时这种结构方式比较耐于受力、结构简单明了、便于计算、更能节约更多的造价成本,也便于施工。一般情况下不适宜在转换梁上开洞,若必须开洞则只能使洞口位于梁中和轴附近。转换梁在形式上有托柱与托墙两种,有4种较为灵活的截面设计法,即普通梁截面设计法、偏心受拉构件截面设计法、深梁截面设计法和应力截面设计法。。设计转换梁的截面尺寸时一般通过剪压比(mv=Vmax/febh0)计算予以确定,同时应具有合适的配箍率,以避免产生突发性脆性破坏,此外在设计梁式转换层的截面高度的抗震性和非抗震性时,应设计两者分别小于计算跨度的16和18。

2.2厚板转换层

厚板转换层通常用于梁柱无法直接承受转换层的上、下柱网轴线错开较多时来代替,但厚板承受的巨大负荷会都集中于建筑物的中部,振动性能复杂,顶上刚度很大,而二下层刚度较小,因此容易产生底部变形,是一种不适于进行抗震的结构体系。所以应对厚板的整体进行内力分析。计算厚板的厚度时可以通过抗弯、抗剪、抗冲切测试来予以确定;可将厚板的局部做成薄板,在厚薄板交界处加腋,腋厚度通常可取2.0-2.8m,约为柱距的1/3。然后在厚板沿其主应力的下部柱墙连线处方向设置大小适中的暗梁。此外要加强厚板上、下一层的楼板厚度,并且楼板厚度不能小于150mm。

2.3桁架转换层

桁架转换层较多的采用于布置大型管道等设备,并可充分的利用建筑空间。桁架转换层主要用于承受竖向荷载,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增大中间节间的跨度或减小端节间的跨度来达到增大中间弦杆内力的目的,有效减小了端节间的内力,使弦杆的内力分布得更为均匀。因此通常用于改善由于转换梁承托上部框架传递下来的竖向荷载很大而致使截面很大的情况。

桁架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则为:

1)按“强转换层下部、弱转换层上部”这一设计标准来进行整体结构的设计;2)遵照“强斜腹杆、强节点”的原则来施工;3)桁架转换层上部的框架结构要按“强柱弱梁、强边柱弱中柱”来进行设计。当使用空腹桁架转换层进行施工时,空腹桁架要整层铺设并保证其能够有足够的刚度来承受负载。其截面尺寸一般根据剪压比来进行计算控制,以避免发生突然性脆性破坏现象。当转换桁架用于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的上部密柱转换为下部稀柱时也要进行满层铺设,并将两者斜杆的交点作为上部密柱的支撑点。另外应加强转换桁架的每一个节点的配筋强度,对其构造也要增加改进措施,防止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2.4悬挂结构

1)悬挂结构分为核心筒体悬挂和巨型框架悬挂。前者将通过伸臂桁架将悬挂楼段悬挂于核心筒体上,悬挂楼段内通过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吊杆、钢吊杆或者纤维吊杆一层一层的悬挂于楼面上。在悬挂楼段与核筒之间可进行消能器或弹性限位器的增设,以此来增加建筑结构的耗能能力,并能很好的控制悬挂楼段的位移。。南非有名的35层建筑StandardBank中心便是此类结构的代表。2)巨型框架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由于可以采用无柱支撑,能将建筑物腾出较大的空间,使各楼层的使用功能大大改变。巨型框架结构的框架部分可分为主框架与次框架来设计,主框架结构的特点是面积较大,设置在每隔6~10层面之间,且每隔3~4个开间便要设置1根大截面柱,用于承受其上不若干楼层框架的负荷,负荷量较大,而次框架的截面则不必要求做大,合理的裁剪就能有利于楼面的合理利用。

3.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几点建议

3.1对截面尺寸较大的转换构件宜按大体积混凝土组织施工。在进行转换结构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挠度验算时,还需考虑转换结构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

3.2转换结构的自重以及施工荷载较大,必须对其模板支撑方案进行设计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搭设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以保证荷载的正确传递。

3.3由于转换结构承托的竖向荷载较大,预应力钢筋的用量较多,要采取措施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可采取择期张拉技术或分阶段张拉技术,即待转换结构上部施工数层之后再张拉预应力或分期分批张拉预应力批张拉预应力钢筋以平衡各阶段荷载的预应力技术。采用择期张拉的预应力技术在张拉之前转换结构下的支撑必须加强。

3.4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听对转换梁(或转换厚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支模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宝明.钢筋铁骨,大厦之撑——祝贺首届全国钢筋工程技术大会在沪成功召开[J].建筑施工, 2010,(01):2-4.

[2]刘喆.浅析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4):277-279.

[3]任峰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3):156-158.

[4]王嘉,瞿金虎.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方案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2):41-43.

[5]梁炯丰, 侯龙清, 顾连胜. 转换层位置对拱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10,(01):163-166.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高层 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施工建设专业性强、包含众多工序流程及各环节的交叉作业,建筑的体积结构自重大、具有复杂的结构受力特点,因此也导致了其施工设计的复杂与施工建设工期的漫长。由于与一般多层建筑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高层建筑施工中的结构安全诉求较强,这又进一步导致了高层建筑结构工艺的复杂与施工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基于以上高层建筑施工建设中存在的特点,笔者展开了对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策略探讨,并提出了来源于实践的合理化建议。

2 结构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层数多、体积大的特点决定其结构类型必然较为复杂且形式多样,因此导致了施工建设难度的增加,要求较高水平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固屹立。从功能角度来看,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一般要求进行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在其下部的结构中则需要进行大空间范围的轴线布置。基于以上标准要求,我们不难看出高层建筑的这一结构施工特点恰好与合理结构及布局自然的一般建筑结构需求背道而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层建筑的下部楼层结构需要承受很大的楼体压力,而随着楼层的增加,越接近建筑结构的上部其承受的楼体压力就越小。在一般建筑结构的布置中正常的标准为下部结构的刚度建设标准较大、墙体较多、柱网布设较密,而在上部建筑结构中墙体、柱体的结构数量则进一步降低,同时,轴线间的距离也进一步扩大。而这一正常的建筑结构建设规律却不适应于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因此为了切实满足高层建筑的结构功能需求,在结构施工建设中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在上部结构中以小空间布置,在下部结构空间中则用大空间布置。为了满足这一结构目标我们必须采用结构转换施工技术对高层楼层的设置进行必要的转换层施工建设。该类结构转换层可广泛的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剪力墙及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体系中,实现较好的结构功能建设。当然不论采用何类结构转换技术,在高层结构施工建设中,剪力墙转换层施工技术无疑都是目前各项功能指标完备、适用广泛的结构施工技术之一。同时,随着结构转换层位置的升高,具有转换层特点的简体结构施工技术也成为当前的主力施工技术之一。为了明确影响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我们可通过对以上两种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上层与下层间角度位移及内应力变化指标情况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控制结论。即高层的抗震等级在剪力墙转换层结构技术中与高层建筑转换层的高度设置、其转换层的上下层结构的等效刚度比例关系、转换结构层与其上层的侧向结构刚度比存在着紧密的影响效应关系。而在简体结构转换层施工及时技术中其抗震效应则与转换层上层的外筒刚度、设置高度及内筒刚度有紧密的关系。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两类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中,转换层的高度是决定其抗震影响效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的高度越高,其上下层之间的位移角度、内应力突变现象就越明显,因此在施工设计中我们应科学的限制其转换层施工设置高度。同时对于位置较低的转换层剪力墙结构施工中,我们可通过对侧向刚度比的控制来调节其转换层较近距离的层间位移角度及其内力突变情况。另外在结构层施工实践中我们还可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的下层结构施工强度。即有效的扩大简体结构中落地墙的实际厚度、提高结构施工中的混凝土材料强度等级、依据施工需求在建筑周边增设部分结构剪力墙及壁式框架结构或楼梯间的简体结构,从而有效的增强高层建筑抗震功能,同时我们还可利用不落地的剪力墙开洞施工技术、开口或减小墙面厚度等措施有效的实现弱化上部结构的科学结构施工目标。

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主要涵盖了变配电系统、照明电路系统、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安全防范体系、电路布线系统、通信系统、高层建筑防雷接地系统等众多施工环节。基于高层建筑的电气设备构建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耗电设备种类繁多、电气系统结构复杂、铺设线路工艺复杂、方式多样、对供电可靠性及安全性需求较高、电能消耗量大、自动化集成控制程度高等特点。因此针对各个电气工程施工环节选用科学的施工技术、合理的施工思路充分适应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在照明系统的构建中,我们应本着事前控制的原则,在土建施工中便考虑周全,对楼道内、走廊中及车库、电梯等场所的照明系统以及安全应急照明、高层室外环境的照明、疏散指示照明等环节施工进行预留到位处理。基于高层建设高度较高及居民住宅分布密集的特点,在防雷接地的设施建设中我们应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科学的按照防雷类别进行细化施工,并利用建筑桩基、地梁及柱内的主钢筋作为防雷接地的引下线,同时确保其建设数量的达标,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4 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是关系到整个高层建筑能否持续、健康、高效服务的关键环节,一旦高层在投入使用后发生供水系统断水或排水系统堵塞现象,那么将会使用户日常所需的水源连续供给受到严重的影响并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该施工环节我们应本着安全、可靠、高效、连续、畅通的水源供给原则,对管网进行科学布置设计与高水平的建设施工。在高层建筑室内的给水管道施工设计中应确保其不穿越重要的变配电房间、高层集中通讯控制机房及大型的网络枢纽控制间等,不应为了施工便利就将其布线从生产设备的上方通过。另外高层建筑内部生活给水及排水管的埋地铺设环节也应做到科学有序,不能将两管道进行就近交叉铺设,其平行距离应在半米以上,给水管在上、排水管在下,且交叉距离不应小于0.15 米。当进行给水管道的隐藏敷设时,不应将其直接设置在建筑的结构层中,而是应通过穿越地下室及高层建筑外墙的方式进行暗敷,且对于穿越屋面的管道部分应通过选择防水套管设置的方式为其进行必要的防水保护。

5 通风及空调工程的施工技术

为了给高层建筑营造良好的居住及使用环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层建筑工程中均包含大型的空调机组以便依据外界环境、天气的变化为高层建筑提供夏季凉爽送风、冬季保温供暖的人性化服务。同时还会在车库及电梯间、楼梯间进行必要的通风设计与防、排烟管道及风井的建设施工。因此我们可通过在建筑屋顶加设正压加压风机的建设方式,为高层建筑营造良好、畅通的通风环境。基于这一完善建设目标,在事前施工与控制阶段,我们应严把质量关,按照相关条例标准进行文明施工、科学施工,依据建筑空调及通风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完备的风管制作,部件构造及各风管系统的安装、空调及通风设备的安装、空调水循环系统、制冷系统等各环节的安装。同时还应依据防腐及绝热的需求展开对空调通风系统工程的详细调试、对其各项工程的综合效能进行核定及调节。

6 结语

总之,在高层建筑的工程建设中,我们只有本着高效、科学、标准、规范的设计施工原则,依据各工程施工技术特点进行秩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适应性施工管理,严把质量关、加强基础施工建设,因地制宜、安全规范,才能最终使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在复杂的体系结构中找出头绪、理清思路,依据用户的丰富需求开展人性化施工设计,并促进高层建筑各项工程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切实为延长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岳世宏.陈淑贤.超高层建筑利弊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上一篇: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三维仿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