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2 05:30:14

厅堂建筑论文

厅堂建筑论文篇1

关键词:古民居,布局,建筑风格,传统文化

 

1999 年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的UIA 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明确指出:“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使地方文脉发扬光大”[1]。国际建协也将跨世纪的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确定为重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由此可见地域性建筑在建筑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最主要的载体便是传统民居。本文所述的培田古民居在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等系列工作的开展都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1 背景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2 方位与布局

培田坐落在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怀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一条河溪环绕着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这是因为,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山势的高与低、起伏与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2]。其次是察水流,水流缓慢、平稳、弯曲、环绕,即是理想之水。

九厅十八井是我国南方客家乡土建筑三大典型代表之一。这类形态的建筑在闽西培田最为常见,因其院落重重、天井众多而得名。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免费论文参考网。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它集政、经、居、教于一体。九厅十八井的空间形态特点是:主厅堂面东,横屋南北朝向。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他们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礼仪的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可谓匠心独具[3 ] 。

3 建筑与设计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其中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面积均在69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

“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正厅偏厅厢房间均有厅门相通,开则连成一体,闭则自成一隅,通风采光,均为上乘。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所设,故称“官厅”。相传该厅为吴纯熙挖八窝金窖而建。“官厅”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之用。这里布局为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前设月塘,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厅隔扇均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则为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放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尽管客家先人屡经漂泊,不断迁徙,却从不曾忘记“敬祖不敬神”的古训。免费论文参考网。所以,大凡客家聚居地必有家庙,即祠堂。在客家民居中,客家人总是倾其所有装饰祀奉祖堂或祠堂,祖堂敞亮而庄重,,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特征是十分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正中设置的祖龛金碧辉煌,祖龛上题堂号,两侧贴堂联,多点出发祥地或望族的郡号,或炫耀祖公功绩及劝勉后代[4] 。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4建筑与文化。

客家先祖本是中原世族,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风影响,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崇尚教育就成为客家人文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5 ] 。这种特征也融入了客家的建筑之中,从而成为培田古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培田古民居体系中的书院建筑与“容膝居”等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上。

首先是书院。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有书院20多所,这显然与培田客家先祖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明朝成化年间,七世祖吴祖宽在培田创办“石头丘草堂”并逐步扩大,到清末,则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南山书院”从顺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村里很多门楼和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和扁额,文彩非凡,意境深邃。纪晓岚曾被官厅“来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参观书院时,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

另外,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实际技艺的承传。他们又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容膝居”成为三朝宗族妇女学校。在容膝居内,不但学习文化,而且“可谈风月”。“修竹楼”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技艺大都源传于此。可以说,明清时期培田学校之多,功能之全,制度之严,全国罕见。

5 结语

培田的古民居建筑正因为科学的布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被专家誉称为“民间故宫”“中国客家建筑奇葩”。它是客家先祖客旅生涯中的精神家园,是中国近几百年人文的活文库,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免费论文参考网。为此,我们应以更高的角度和更长远的眼光对这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加以保护。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影响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保存和再生成“新”的地方识别性,延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脉,并使之得到延续,是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时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窦以德. 北京宪章,曙光.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温州大学学报.2005.6

[3 ]戴志坚.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

[4]黄联辉,戴志坚.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福建建筑2009 年第3 期

[5 ]谢重光,李玉祥. 闽西客家. 北京: 三联书店,2002. 9.

 

厅堂建筑论文篇2

关键词:东阳民居;南溪村;衍庆堂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章编码

2013年4月30日,我来到美丽的“建筑之乡”东阳,走在传统的街巷里,像是徜徉在一座精美的雕刻博物馆内。在心灵手巧的建筑工匠“东阳帮[ 东阳帮:以建筑行业为主的行帮,是东阳工匠的代称。成形于南宋京都临安建设时期。与“宁波帮”、苏州吴县地区的“香山帮”一起是当时三足鼎立的建筑行帮。]”的缔造下,东阳民居无论是从整体布局、外观神韵、屋架结构、装修艺术、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为无愧为我国建筑体系中的佼佼者,中华建筑文化中瑰丽的奇葩。国家文物局专家杜仙洲[ 杜仙洲:1915年生于河北迁安,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勘察设计和研究工作,整理编辑北平庙宇调查资料300多处。他为中国古建筑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于2011年5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老先生曾形容东阳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并赞誉其为“东方住宅明珠”。

图1 南溪村总图(来源:根据goole地图自制)

南溪村(见图1)位于东阳南市街道,是一座优美的小村落,稠岭公路沿村而过,交通便利。同时东侧溪水环绕,远处青山翠绿,环境非常优美。可想当初建村之时,遵循了中国纯朴的风水理论,依山傍水、避寒向阳、田地肥沃、空气流畅、出入方便,就算是用现在的“居住环境学”与“建筑环境学”来解释也是科学合理的。

南溪村原由若干“3间头”至“13间头”等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建筑群落构成,村内除住宅外,还有宗词、厅堂、庙阁、桥亭、池塘、广场、巷弄街衢等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和核心场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纷纷搬去城市,老建筑无人居住,常年失修,留下来的村民,也将其拆除重建,换成了高达四五层的混凝土洋房。从整体格局可以看出新建筑来势汹汹,传统民房的范围正在缩小,仅剩下以衍庆堂为核心的周边区域,并且房屋破旧,布局凌乱,环境质量较差。

但是在南溪村的中心位置,却有一座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气度优雅的传统民居,就是我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杜顺宝先生的祖宅——衍庆堂,2004年被东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衍庆堂始建于乾隆甲子年间,为家族较亲近一支共同居住。原是前厅后堂三进式平面布局,但是第三进在解放之前便毁于大火,现仅存两进,第一进门屋与第二进花厅,两侧为对称的厢房,花厅与两厢的交角处,分别布以三间“洞头屋[ 洞头屋:处于正屋和厢屋之间,朝向可同正屋,也可同厢屋,但都不面向明塘,采光条件较差,故俗称为“洞头屋”,也叫“凹瓦屋”。

参考文献

[1]王仲奋编著《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01

[2]朱昌廉主编 《住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6]”,花厅、厢房与洞头屋之间各有弄堂,作为交通和缓冲空间。花厅前有一开阔明朗的方正明塘(即庭院),四周房屋围绕,成四合院布局。建筑整体为木构架承重,墙只作为围护结构。

图2衍庆堂花厅(来源:自摄)

图3 梁架 图4 穿枋

厅是住宅内的公共活动场所,是族内系房分支集会、议事、婚礼、寿庆、设办义学的场所。衍庆堂的花厅(见图2)柱子粗壮,立瓦脊背,马头山墙,雕刻精细,色彩以黑白为主调,外观宏伟气魄,其独特的布局和装饰技艺,完整的体现了东阳民居建筑中平面规正,造型端庄,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装饰精美的传统特色。

花厅面阔五间22.8米,进深9.5米,无门窗隔扇,为五间开敞的大厅,檐高5.6米,虽只有一层,檐口却略高于二层的厢房。彻上明造,当心间为插柱式抬梁结构(见图3)是东阳民居中为扩大空间,采用的不同于北方抬梁式架构的减柱法。采取的是插柱式,即把梁做成眉月形,把两头刻成鱼鳃、龙须、冬瓜状,梁下部使用扇形雀替(俗称梁下巴)做辅助承托。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稳定性,而且美化了构件,增加了艺术感受。两侧为抬梁与穿斗的混合式结构,穿枋(见图4)为一大木雕件,根据其雕饰形状,被称为“象鼻挂”,“花虾背”等。花厅内柱径最粗达到0.4米,最细也为0.35米,柱基为覆盆形,地面铺以0.3×0.3米方形青砖。整体装饰属于普通型,檐廊部位由于光线好,又是交通的必经之地,因此作为展示艺术效果的最佳场所,檐廊部的月梁、牛腿、雀替等部位做了精美的木雕装饰,牛腿为图案形,轩头雕刻题材由中间向两侧依次为狮、祥云。东阳住宅虽以清水白木雕为主要特点,但是此花厅在维修之时,为了保护构件,涂以朱漆,更显庄重。马头山墙通常绘有墨绘,此厅却以白粉饰墙,更显清新素雅。近几年,村民筹钱,对其进行过整修(保持原样),现厅内挂着“乐善好施功垂千秋,捐款修厅流芳百世”和“古灯增光重放异彩,华堂添秀誉扬美名”两块额匾,以此赞扬捐款修厅之人。

图5 衍庆堂厢房(来源:自摄)

图6 厢房檐廊 图7 厢房雕刻

图8 门屋斗拱装饰 图9 门屋屋架

衍庆堂东侧厢房(见图5)为杜顺宝先生一家居住,为六架二层楼加前廊腰檐结构,厢房中间一间,称为小堂屋,为长辈居住,厢房两侧的房间小辈所居住。厢房前有沿阶,即檐廊(见图6),是沟通宅院内外的交通线,也是聊天、交流、戏耍、休息、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和从事家庭手工艺、副业生产的场所,檐廊部位做了精美的木雕装饰,牛腿为草龙形(见图7)。门窗为普通格子门窗。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虽已陈旧,却更显魅力。厢房后侧原有房间,现已毁,二层主要放置杂物,很少进入,现今由于过于破旧,已不上人。

厢房檐廊与洞头屋之间隔以圆形门洞,虚实呼应,厢房檐廊与镂空的门窗立面为虚,洞头屋的石材立面为实。洞头屋立面上有以方棂木格窗,楼下窗稍大于楼上窗,形状相似,洞头屋由于采光较差,主要作为杂物间。

门屋面阔五间15米,进深7.5米,中间一间为主入口走道,门口两侧各有一抱鼓石,台门上方出现斗拱装饰(见图8),可见建筑等级相对普通民房较高。结构为抬梁与穿斗的混合式(见图9),现今两侧作为杂物用房。

中间为宽敞开阔的明塘,长约20米,宽约18米,水泥地面,四周为石板排水明沟,左下角有一水井,供内部居民生活用水。作为孩子们玩耍、习武打拳、节日迎板凳龙灯、婚嫁时摆放嫁妆和晾晒火腿的场所,内部无种植树木,宽敞明亮。

从衍庆堂的整体布局与构件的装修装饰等可以看出,原为大户人家居住,规格较高。但现今由于经费限制,西侧厢房与门屋年久失修,局部已残破不堪,无法居住,如果不加以采取措施,这一美丽的民居,也将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附图:衍庆堂测绘图(资料来源:测绘)

图11 衍庆堂1-1剖面图(来源:测绘)

厅堂建筑论文篇3

【论文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it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一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盒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冀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根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根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权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完,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

我们时代的设计基本趋向就是追求现实的生活。我们已经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也不再去建造教堂了。浪漫主义者的大胆豪举.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只感到他们创造的形式空虚。我们的时代不是激情的时代,我们珍视理智和现实主义更超乎突发的热情。

我们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人们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物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内在力量。只有蠢人才会认为我们的时代是缺乏力量的。

如果把古罗马沉重的水道桥与现代轻巧得象蛛网般的钢架相比,或把厚重的拱顶与薄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我们就能看出,我们时代的建筑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与过去的建筑有多么悬殊的区别。现代的工业化施工方法是促进了这种发展。

否认现代的建筑物是实用性的营造,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只有撇开浪漫主义的观念我们就能看到.古希腊人在石造建筑上的创造和古罗马人用砖和混凝土所进行的营造,以及中世纪教堂的营造,都是工程技术的大胆成果。毫无疑问,最初的几座哥特式建筑物.在它们的罗马风式样的同类的建筑中间必定好象是一些不速之客。

厅堂建筑论文篇4

关键词:双层穿孔板混响时间建筑声学

Preliminary double perforated plat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decoration

Rong Qianlin

(Guangzhou Liyin Building Material Co.,Ltd.)

ABSRT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problems, using double 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is mounted on the building walls, ceilings, chairs, impact on the indoor reverberation time of a study and analy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decoration design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he use of double-perforated plate on the building wall structure, ceiling, seat indoor reverberation time plays a role.

KEY WORD: Double- perforated panel ; Reverberation time;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后,开始追求精神寄托和审美愉悦,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为此,各中、大城市正在新建一些新剧院、音乐厅、电影院、会议中心、体育中心、文化文艺中心、科技展览中心等大、中型建设工程。对于大、中型空间而言,室内声环境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声学设计已经融入社会环境,声学不仅是国际上各大论坛、杂志讨论的热点。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备受关注。

室内厅堂音质是建筑室内声环境的重要内容。室内厅堂音质的评价是多元的,双耳相关函数,生场强度因子、声场扩散度、空间感、环绕感等建筑声学主、客观评价指标主要通过体型、容座等室内空间因素决定。温暖感、混响时间、反射声的初始延迟时间、声场均匀度及其频率特性等建筑声学主客观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容积、室内界面材料及构造的选择。其中,混响时间是音质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筑声学装饰中非常重要。至于对混响时间的控制通常采用在厅堂各界面布置声学构造的方法。

目前,现有的微穿孔板在较窄的频率范围内有良好的吸声性能。要使共振吸声结构在较宽的频率内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可进行亥姆赫兹共振器〔1〕的组合,由两层或多层穿孔板组合的穿孔板吸声结构,形成多个相互耦合在一起的共振结构,一般有两个或者多个吸声峰,吸收频率宽度能够在2~3个倍频程内得到较高的吸声系数,它不仅对中、高频而且对低频也有较高的吸收,双层穿孔板为我国建筑声学装饰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宽频带吸声性能、无“二次污染”的声学结构。

图1 双层穿孔板结构

Fig.1Double- 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基于双层穿孔板具有较宽的吸声频带特点,为满足大、中型建筑厅堂对建筑声学装饰的要求,将双层穿孔板构造,应用到大、中型建筑室内建筑声学装饰领域。

我们之所以把双层穿孔板应用于大、中型建筑室内声学装饰领域,是基于对其声场及材料的认识:

1)大、中型厅堂平均自由程大,这意味着声音在单位时间里与厅堂各界面碰撞次数会减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带来的高频吸收也大为增加,加上高级厅堂地面常用地毯、软座椅和入席人员对中、高频的吸收,低频吸收与之相比较严重不足。低频吸声不足会对语言清晰度产生掩蔽作用。一般来说,低频的音容易掩蔽高频的音。

2)在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中,中、高频的吸声多为多孔性材料,多孔性材料内部应有大量的微孔间隙,微孔应该是相互贯通的,声波进入微孔内产生相应粘滞阻力,使振动分子的动能不断转化为热能,从而使声能衰减。而作为双层穿孔板是将多个小孔和一个大孔相应并连同以形成亥姆赫兹共振腔。双层穿孔的设计应当是第一层深度小于第二层深度,各层深度不要相等或彼此成倍数。同时各层穿孔率及背面所贴阻性材料也应使总的透气性第一层内比第二层好。〔2〕作为双层穿孔板上层的孔径不大于1mm,下层穿孔板的孔径大于上层穿孔板的孔径,并且上层小孔与下层大孔之间相通,双层穿孔板的穿孔率不超过3%。双层穿孔板结构是两个“串联”在一起的共振吸声结构,把两个具有不同共振频率的穿孔板结构“并联”在一起,“并联”结构的吸声频率特性具有双峰或多峰特性,展宽吸声频带。根据实验研究〔3〕,不同厚度的双层穿孔板对其吸声性能影响影响不大,而板后有无空腔对频率吸声特性影响较为显著。单独看15mm厚的双层穿孔板的吸声频谱图。从图2可以看出,将双层穿孔板直接贴实建筑墙体安装时,吸声系数大于0.5的频率范围显著减少,而且只有一个峰值,而背后留有空腔时,微孔板在2000~5000Hz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而且有两个峰值。

图215mm厚双层穿孔板背后有无空腔的对比

Fig.2Absorption comparison of 15mm MPS with or without behind

所以,我们采用双层穿孔板安装在大、中型厅堂,一般在建筑墙体、天花与板之间预留一定的空腔,空腔可以固定位置和吸声性能的需要选择。预留空腔一般为50mm~200mm,增加板后空腔的厚度可以显著提高吸声频率范围,更有利于低频吸声。

对于座椅安装双层穿孔板,一般用于改造工程,还有宴会厅。改造工程主要是针对原装饰设计缺乏考虑建筑声学方面,从而导致工程完工后,运行发现各种声学缺陷。为了节省改造成本,可以尝试有座椅的底部安装双层穿孔板结构。另外,就现在观念而言,宴会厅一般采用石材和精装木料装饰为主,以形成中式或欧式等各种风格,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现大、中型宴会厅的使用功能除了中西餐饮、酒会之外,同时还兼顾文艺演出、集会、等用途。因此,良好的声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解决声学缺陷的办法是在座椅上安装双层穿孔板结构。这样,既能够增加低频声的吸声,而且不影响座椅的造型与美观。

不同材料钻孔、冲孔的规整程度不一,从美观角度来说,在用料上应加以选择,即可以选择木质的,也可以选择铁质的。当使用木质时,木质双层穿孔板要注意打孔时出现毛刺;当使用铁质时,以铁锈铁板打孔后应加电镀处理。穿孔板表面油漆时,要防止油漆流堵而缩小穿孔孔径,或者蔽孔。穿孔板后贴织物,应使织物与穿孔板背部紧密粘合,并防止粘合剂破坏织物的透气性。

双层穿孔吸音板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声阻,无需借助多孔性材料;即可构成高效率的吸声结构;若借助多孔性材料也可增加各频带的吸声量。

因双层穿孔板施工便利、安全耐用等优点,大大增加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在大、中型建筑室内声学装饰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大猷.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理论和设计[J]. 中国科技,1975.1

[2] 马大猷,孙家麒,陈明琨,等. 噪声与振动控制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厅堂建筑论文篇5

我们所说的官式建筑是相对于“民间”建筑而言的,有朝廷按照礼制修建的宫殿、寺庙、园林和各级衙署。官式建筑在外观上表现为一种崇高、雄伟、辉煌、超乎凡俗的气魄和气势。它通过占地面积的广大,建筑体量的相对高大,整体空间的巨大以及合乎等级秩序的礼制来体现。但也不是所有官式建筑都有同等气势的体现,这要取决于这些建筑自身的等级,即便如此,各类官式建筑比起同时代的民居,还是气派得多。就台儿庄的衙署建筑而言,三品的参将署庭院重重远非闸官署可比。台庄驿虽同为官式建筑但不属于衙署,因此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选材装饰介绍逊一筹。官式建筑的总体布局,都是按封建统治的礼制来加以规划的,因而具有森严的等级和肃穆的阴阳术数。官式建筑非常讲究群体组合。一般布局按中轴线作左右对称、层层进深的布局,秩序井然、气氛庄重。

中国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周礼》称官府,汉代称官寺,唐代以后称衙署、公署、公廨、衙门。衙署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大多有规划地集中布置,采用庭院式布局,建筑规模视其等第而定。衙署中正厅(堂)为主建筑,设在主庭院正中,正厅前设仪门、廊庑,遇有重要情况才开启正门,使用正厅。正厅的附属建筑为长官办理公务的处所。清代各级衙门的建置,从建筑布局到衙署结构甚至油漆彩绘,都因其等第、级别、职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清朝规定:“各省文武官皆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官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依次而减。”通常情况下,建制完善的衙署同时要满足各种办公、居住等需要。大堂、二堂等作为主建筑位于中轴线上,此外,衙署内还有架阁库用来保存文犊、档案,而仓库、军器库等设置也必不可少。

参将署是台儿庄标志性建筑,它修建于等级制度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末期――清代,由官方设计并修建的,并体现了官方建筑主流意识,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

参将署是严格按照清朝三品衙署建造的。其建筑特点是: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左右对称有厢房、耳房,整体布局分纵向三列,中列为三进院。整个院落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布,前组为将军府的公务厅院,后组为参军署的内宅,西院为参将署的其他办公场所,东院为将军府的后勤服务和保卫系统。

将军衙署建筑体现的是前朝后寝的格局,大堂是将军接圣旨举行仪式的地方所以它的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充分体现了权力第一的思想,同在中轴线上的内廷主体建筑如二堂、三堂和四堂,虽然也是将军经常活动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实用性甚至超过大堂,但它们毕竞不是重大活动的中心,所以它们的建筑规模、体量和豪华程度明显逊于大堂,表现出严格的“内外有别”。

从参将署的大堂、二堂、三堂看,每一进院的三间正房中,左右的两梢同时“跌落”,体现了官式建筑以中部(正中)为高为大,以两边为低矮的建筑空间制度的影响。就布局而言,也体现了井井有序、尊卑有别、严格对称的特点。

厅堂建筑论文篇6

[关键词]江西;社会人文状况;传统民居

[作者简介]潘莹(1977―),女,江西南昌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成员,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会成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讲师,博士;施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广东广州510640)

任何一种成熟的地域居住模式,总是在与该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江西传统民居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社会人文状况的影响,现抽取最为重要的4个影响要素加以分析。

一、国家居住制度的影响

自《周礼》以来,国家对住宅的等级及相应做法已有明文规定,这些规定一贯作为封建礼法制度的一部分出现,带有强制性的约束效力,对于逾制行为,原则上要给予的惩处是非常严厉的。至明清时,居住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明代居住制度[1]

对于庶民住宅,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三十年复申“禁饰,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2、清代居住制度[1]

公候以下官民房屋其他方面的规定,清代完全照搬了明代的条款。

3、对民居的影响

可见,明清时期,国家的住宅制度主要是针对围合式民居制定的;明制限制的内容涉及建筑造型、平面、构架、装饰诸方面,清制则在明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对王侯府邸以至庶民居宅的主要房屋的间架数详细加以限定外,还对其台基高度作了规定,使建筑群体形象更加规整和定型。而且两代规范的建筑对象都主要为正屋,即围合式住宅的中轴线上的建筑。且按照官爵等级自上而下,限制程度越来越大。作为乡村、集镇民居主体的庶民住宅,在国家规定的居住等级中隶属于最下一级,无论是住宅规模还是住宅装饰都受到极大的制约,从客观而言不能不视为对民间建筑创造力的一种束缚。同时国家制度也有宽松的一面,首先是对民居中单体建筑的数量和组合方式并无禁限,其次是对正屋、门厅平面的规定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尺寸,这都给民居发展留有余地。

从明至清,江西传统民居平面和空间的发展脉络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进深方向的拓展发生在面宽方向之前,这正是由于国家居住制度中梁架禁限比面宽禁限提早松动造成的。在入清以后几乎所有的民居建筑都超越了五架进深,采用分心格局正屋的民居比例亦很大,但面宽超出三开间的民居却相对较少。

还必须指出,国家制度的实施效力与传统聚落距离行政中心的远近,和社会的稳定状况等密切相关,本身具有区域差异。在江西,封建统治易达的河谷平原聚落中的民居逾制的情况很少;而“山高皇帝远”的山地聚落中逾制的民居则比例增多,往往具有更多元的民居模式和丰富的民居形态。如赣西、赣东山区民居正屋面宽超出3开间限制的比例要大大超过赣北、赣中地区。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单位与民居单位是有差别的。一个家庭是居处在一起的社会单位,其成员“经营同一的生产事业,在一个共同的账上支付他们的日常费用,用一个灶煮他们的食料。” [2]

根据人口统计史料的分析可知,在江西明清传统社会的乡村和集镇,具有普遍意义的家庭规模为每户4―6口人,它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在人均占有田地数量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江西,农业生产力所处的水平(分工不发达),使得多个家庭合作劳动并不能比单独劳动具有更多的优势,“而且大家庭中兄弟子侄共同经营农业和在农田上耕作时,平等的原则很不容易维持”。[2]儿子成婚后就分家单过的现象是普遍的。

一所民居可以对应一个家庭,也可包括数个家庭。当数个家庭共居于一所民居内时,分属不同家庭的成员之间可以保持他们的亲属关系和密切的经济合作,但达不到“同爨共财”的程度。可见包含有多个家庭单位的民居中,每个家庭一般要求有单独使用的厨房,若受具体条件限制不得不与其他家庭共用厨房,至少灶是单独设置的。一所民宅中厨房或灶的数量对应于其包含家庭的个数。除了厨房的单设之外,共处一居的不同家庭一般都有自己的厅堂,但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厅堂数目不一定相等,常在1―3个之间变化,不同家庭也可能共同使用某些厅堂,它的规模和等级往往在独家使用的厅堂之上。不论是一家单独居住还是多家共处一居,单位家庭的各类用房配置,还包括一定数量的私密性房间,即为家庭中的部分成员使用的房间,如卧房、书房等。私密性的房间可以利用厅堂左右的正房,也可利用厢房解决。则一所民居内,私密房间数与厨房数的比值多大于等于四比一,而私密房间数加上厨房数与厅堂数目的比值多大于2。

家庭人口在动态的发展,人口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分衍出新的家庭,新的家庭如果仍居于原民居中,民居的平面、空间的占有方式就要发生变化。而对于一所民居而言,每个家庭所占有的房间总是相对集中,不同家庭对民居总体平面和空间的分割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沿纵向、横向或围绕院落占据不同的三合天井或四合天井单元,即在分割中保持天井单元的完整性;也可以沿中轴线将天井单元分成左右两半使用。

赣南和赣西北的客家围式建筑作为大型居住建筑,由于内部包含家庭数量的巨大,其用房数量,厅堂规格,内部巷道、庭院规模,总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都大大超越一般的民居;但同时每间私密性房间的规模却又和普通民居一样,是十分有限的。这类民居是因客家民系特殊的聚居习惯而产生的密集性居住模式,它与客家民系在形成过程中漫长的迁徙历程,和普遍在较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现实条件相关。

三、风水观的影响

风水观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唯气论等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并揉和了建筑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而形成的。受社会政治形态的制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风水观念难免鱼龙混杂,带有不少神秘的迷信色彩。在江西民居的室内空间组织中,风水观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分量。

其中在赣式风水中占主体地位的“形法”理论,较之讲究个人命相的“理法”而言,更注重实质的自然环境,因而科学成分相对多一些,其主要科学内涵为古人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经验,涉及到气候、地理、美学、医学、环境心理学等领域的内容。

明清之时所依据的主要“形法”经典有《阳宅十书》、《阳宅会心集》、《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形法”风水以两种方式对民居的平面和空间发生影响:其一是间接方式,即通过对民居的选址及外部形态的规定性来影响其内部平面与空间形态,比如明代刊行的《阳宅十书》认为民居门对砂尖、来巷或是直射水,均为不吉,江西传统民居极力避免这种外部环境,若不得不建宅于此类环境中时往往以大门偏转一角度,同时造成前立面的折曲,形成所谓的“歪门斜道”。这种平面设计上的调整,是为了迎合风水上对民居周边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补救措施。其二是直接方式,即直接针对民居内部平面、空间要素的形状、尺度和排布、组织方式进行的风水规定。其总体原则是认为民居的内部空间设计,应创造一个与人体内气取得动态平衡的外气环境。这要求民居空间要素各具特征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空间,可调节阴阳、抵御外邪,使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协调起来。

因“气”被认为是生命之根本,中医六邪中风又为百病之长,因此风水理论最为关注的是气流调节问题,江西传统民居正是通过内敞的天井院落、内闭的住房和敞闭相间的厅堂――这三类不同性状的空间要素,来控制气流,求得阴阳平和。形法所推崇的平面空间格局都是民居中确实存在的模式,不是凭空的创造,它来源于对民间营造经验的总结,并将总结得到的规律上升为原则反过来指导建筑设计,虽然对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利性的解释不一定科学,但模式本身确实具备比较合理的功能、齐整的布局,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舒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在江西的平原地带,阳宅“理法”理论相比于丘陵山区有较大的影响力,它对民居平面和空间的影响层面主要涉及民居的朝向,门、灶、床……的位置与朝向,以及它们与宅主的生辰或姓氏的搭配关系等内容。其迷信成分较多,也是风水学的主要糟粕所在。在“理法”流行的核心地区,如潮汕平原的乡村民居,为“趋吉避害”使宅卦与命卦相合,民居整体朝向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而江西的平原地区多采取“转门不转宅”的方法,以调节大门朝向来满足风水要求。这样不同民居在整体上具有较为一致的朝向,便于平面的相互拼合,使聚落易于形成较为整齐的街巷,布局更加紧凑。

四、巫文化的影响

江西巫文化的发达,尤其在赣西、赣南山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依赖于神的庇佑,民居成为人神共处的空间。民间家神,是民间家庭在居所之内供奉的神明,他们对住宅室内空间的占据体现着不同空间的精神内容,限定着在该空间内进行的祭祀活动,对平面格局本身亦造成大的影响。江西的不同地区信奉的家神种类和数量存在区别,一般来说封建统治力量较强或儒学的影响较大的地区,(儒学强调“近鬼神而远之”)则对巫神的崇拜稍弱,家神种类较少;而交通比较闭塞,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儒学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往往各种名目的鬼神竞出。以赣南宁都县民居中的家神种类及其位置为例,简要分析这一影响:

“门神――将其神名写在门上或将其画像贴在门上。

天神――进入厅堂,通过“天井”仰望天际,就是天神所在。没天井的房屋,窗户等见光的地方是天神所在。

祖神――厅堂后壁左右有门,在左侧门门顶安神龛置祖宗神主。

斋神――厅堂后壁右门门顶安神龛,置观音等神明的塑像。由于右门是所谓的白虎位,不吉利,故终年不开。左门为青龙位,可常年通行。

太岁――将神位牌贴于厅堂后壁右门的中间。

土地――将神位牌贴于太岁神位下方。

中宫――厅堂后壁右门侧柱前,与太岁、土地神位紧邻,其神位是一根长约1.5米的木柱,顶端正方,下端渐细,末端削尖插入地下。

四方龙神――神位在厅堂顶棚板下的四个角上。

灶神――神位在灶的烟筒上。”[3]

[参考文献]

[1]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11-114.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0-103.

厅堂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里分 中国元素

1、里分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处为通商口岸,从此拉开了汉口经济飞速发展的序幕,汉口甚至一跃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通商口岸,继上海之后第二大金融中心,当时,云集在汉口的外资银行更是有200家之多,汉口开埠之后,又经由两广总督张之洞来汉,更是促进了汉口的发展步伐,也才有孙文口中“大武汉”的气象。

开埠之后,人口暴增,加之在1911年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战火纷飞,更有甚者,清军更是在汉口租界外市区纵火,繁华的汉口市区化为一片灰烬。人口加之战争使得住房短缺的问题更加凸显,之后汉口租界区以及周边建房热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一空前的建房热中.里分建设如火如荣以至达到风行。建筑风格逐渐统一。

另一方面,租界里出入的高级官员,资本家,买办等,他们在来汉之初大多租住当地居民的房子,但后来随着工作人员的增多,加上当地居民居住环境较差,不能满足这些社会上层人士基本的工作生活需求。加上在英国已经出现了的高密度,低造价供工人居住的多层联排式住宅建筑群,且在上海开埠以后,租界区人口也和汉口一样骤增,房地产商品化业已出现.英国商人也适时介入,他们直接采用英国联排式住宅的布局方式,这就促成了里分建筑形成的外在因素。汉口租界的临江一面建筑大多为政治,金融机构,建筑造型为纯西式的式样,而在这些政府金融机构的背后,则是规整、联排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上海被称作“石库门”,在武汉则被称作“里分”。

2、里分建筑的中国元素及其文化的诠释

2.1里分的命名

里分的命名方式多是饱含中国传统思想,古代聚居于城内的邑民,以多户人家,如每25户,或100户,称作“里”。旧时的里,也作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分”则出于武汉的方言,以为小范围的居住区域[1]。从咸安坊,退思里,积庆里,同福里等里分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这些建筑的名中国韵味,这些里分大多在巷弄入口处用格式书法字或写或刻或雕,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里面的建筑形式是东方主义还是纯西式洋楼,但凡是看到入口处的“积庆”二字的,就都会联想到《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这里面蕴含的道理。而咸安、同福、同德更是被赋予中国式的美好寓意。我想,每天出入的人都要看一眼这样朴素的标语,在为人处世之中也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无形教化吧。

2.2围合方式

里分的建筑在大体布局上多为西式的联排住宅,但在单体的平面布局上却借鉴了中国合院的概念:即统一入口,左中右三面围合为中间一天井,这种建筑布局不仅节约建筑用地,还比较适合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在建筑内在构造上也借鉴中国南方建筑门窗的处理方式,西式的门窗多为坚固的概念所支配,而在充满西方情调的里分建筑中运用了南方的开门方式:门框为固定不变的,但门扇确实可以任意拆卸的,这就比较符合武汉当地夏季湿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征,门扇可依据剔天气而随意开合。最为重要的,可拆卸的门扇将室内外空间融而为一,这就使本来不太开阔的里分建筑显得更加通透,使得院落和厅堂的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渗透。

2.3空间布局

中国的建筑格局式样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就在于使用空间的模糊化,西方建筑内的的客厅,卧室,厨房等空间的界定十分明显,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空间界定往往没有西方那么明显,以中式建筑的厅堂为例,它既是会客空间,也可以是是家庭成员的餐厅。最重要的,中国的厅堂是建筑立面地位最高的象征,所有的室内空间都是围绕厅堂展开,它可以是摆放先人牌位的地方,也是在大的节日迎神明祭的重要场所。从大部分的里分建筑的平面图来看,厅堂的实际面积是占据较大的面积的,因为它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空间,是家长权利的象征,家庭内部的大事都在堂屋中商定。这里也是迎接宾客的对外场所,此外还得适于做红自喜事,因此往往把堂屋做得很大,以便能够安放下若干桌酒席或者布置灵堂。这种堂屋中心建制是中国人的宗法观念、家庭伦理秩序最理想的体现方式。

早期的里分建筑中轴对称较为明显,相对较大的厅堂,在不大的建筑面积内划分众多的居室,对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传统家庭非常适合,也比较符合当时社会较为传统的观念。可拆卸的厅堂门扇也将室内空间融为室外,在室内外栽花种草,加大使用面积,适合中国人亲近自然的习惯,且可拆卸的活动门板,利于通风和采光,进出也较为方便,能适应较大量的集中人员的空间流动。

结语

武汉里分住宅深受西方城市高密度住宅的影响,同时也有上海石库门的建筑借鉴,在不长的发展时间内比较多的是对西方建筑理念与技艺的照搬态度,但由于武汉身处中国腹地的华中地带,传统文化惯性一直都深入人心,所以在西方文明和海派文化双方来袭的时候,他能在充分肯定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先进的建造技艺的同时,结合武汉本地的人文及气候特征,适宜的营建适合武汉当地的里分建筑,又而其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以及建造材料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又使得武汉里分住宅更具有务实的态度,他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从西方那里移植,而是形成自己特有的地方特色,这种建筑理念,在完全遵循西方现代建筑式样及建筑理念的现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绢.武汉里分住宅堂屋空间流变与分析.华中建筑,2007

厅堂建筑论文篇8

主题词: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idential living characteristics. Social features refers to the residenc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customs and ideas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eatures. Live features refers to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plane layout, structure form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chitecture image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eatures. Ningbo traditional residence reflects the local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ningbo living characteristic, is the ningbo people in one thousand to long-term experience and wisdom crystallization, has the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writer's many years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ningbo survey,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summarize, and refine out ningbo traditional hous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Keywords: traditional domestic architect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2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宁波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寺、观、庵、庙,还有民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其中民居是最基本的、数量最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某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一、布局讲究,注重风水

传统民居布局,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体现“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并由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好,家庭成员结构,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的平面布局。天井院落式民居,是三面房屋一面墙,或者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中间留出天井,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正屋有三间或五间,如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较大,分前院、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有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正屋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有廊弄相接。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设假山、亭廊、水池等,布局精巧。住宅的门窗都朝向天井,对外开窗很少,一般在二层两侧山墙上开窗,好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高墙窄巷、四水归堂”的基本特点。宁波居民户与户之间用山墙界定建筑的范围,为利于防火、防盗,提供了私密性空间。围墙高度一般4米以上,通道称为墙弄或巷,为节约用地,宽度以轿子或马车能通行即可,一般2-3米之间,如宁波的桂井巷、大书院巷,分别均宽为2.5米和3米。下雨排水,在形式上通过屋面,实际是地面聚集排放,表达了“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之意。

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朝向。从文化背景看,民居朝向与“向明而治”的思想有关。《周易说卦》中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也说:“雍也可使南面。”“向明而治”实际上是“向阳而治”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面南文化”。因为,阳光大多数时间从南面而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又以直接获得充实阳光为前提。这样,决定了人们采光必然是向南朝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面南而居”的风水观念。“坐西朝东”则是尊日东向,紫气东来的体现。

功能明确,序列感较强。平常人家功能相对简单、占地面积也有限,通常有:门厅、正厅、偏房;牌楼门、正厅、后厅等组合形式。大户人家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人员构成有家庭成员、佣人、家丁等,室内功能分类也较多,通常有:门厅、仪门、正厅、后厅、厢房;门厅、仪门、轿厅、正厅、后厅、厢房、偏房等组合形式。但都讲究中轴的序列感,突出主体建筑的地位,那么依据功能的重要性往往知道最主要的建筑,那么最主要的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所在,如:正厅,一般是民居中最主要的建筑,往往把正屋做成进深、开间、体量最大,建筑高度等级最高,其他建筑随着功能逐步次之,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主从关系明显。

在轴线和通道的布置上,也有主次之分。主要通道,从主入口大门按中轴出入,供主人、宾客通行。佣人等只能从边上的避弄进出。如:青石街洪宅、紫金街林宅、镇海后大街林家大屋、戴荣坊等。

在建筑开间、举架上也有讲究。明代建筑在第宅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下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栱、彩色。所以,宁波保留的明代建筑都符合这样的规定,如余姚朱家大厅、宁波张苍水故居、范宅等。清代和近代住宅规定虽然不象明代这样严格,但在开间、举架等方面还是非常注意的,没有突破。

讲究大门定位。对门和对冲邻家屋角,在风水上属忌讳。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方便,缺少私密性和对角的安全性。大门对面一般不宜设正屋,道路方向不宜正对住宅正屋。如果道路正对住宅正屋,大门对面设正屋,那就是“冲”,一般都会设照壁遮挡,化解风水上的缺陷。如宁波郁家巷盛宅、惠政巷民宅就是用这种方式处理。

二、因地制宜,别具匠心

宅基地方正的,建筑平面结构自然好安排,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地基往往弯斜不规则,这就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周密规划。如月湖西区的延寿堂,地形非常不规则,由于主人布局得当,让人感到非常精致。惠政巷民宅,地基梯形状,还有转折,主人合理安排了各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人感到别有特色。莲桥街胡宅,地基狭长,经过主人精心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院落有机组合,结构令人叹服。

上一篇:数罪并罚制度范文 下一篇:司法救济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