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3:45:12

厅堂建筑论文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十、对电声系统设计提供咨询意见。对于需要安装电声系统的厅堂,建筑声学专家尚需与音响工程师配合,对电声系统的设备选型、设计与安装提供咨询意见。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十、对电声系统设计提供咨询意见。对于需要安装电声系统的厅堂,建筑声学专家尚需与音响工程师配合,对电声系统的设备选型、设计与安装提供咨询意见。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建筑类型学发展及方法论简述

建筑类型学理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讨与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劳吉埃尔(M.A.Laugier)的“原始茅舍”理论为基础的原型类型学;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背景,大规模机器工业化社会造就的范型类型学;以20世纪60年代新理想主义为代表的第三种类型学,这标志着当代类型学的形成。建筑类型学在此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由两大部分组成的架构: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

深澳村传统民居空间类型特征分析

深澳村地处浙西山区,坐落于桐庐县富舂江南岸天子岗北麓,其于2007年评为“部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村落蕴含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民艺、宗教礼仪等众多地域性文化(丁继军2015),运用建筑类型学分析其建筑室内类型特征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因地理位置等因素,深澳村受“徽州文化”影响较大,其建筑为徽派建筑与浙西山地民居建筑的结合,现存古建以清中、晚期以及民国时期居多,以三合屋和四合屋为主,院落组合多样,外拙内秀,堪称是徽派建筑在不同时期的标本。

1.平面类型分析

笔者经过对深澳村重点保护建筑恭思堂、怀素堂、凤林堂、荆善堂、蕴轩堂等十多幢传统民居室内平面分析总结出其演变模式与组合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凹型”单体建筑平面,笔者把此种类型作为深澳村传统民居室内平面的原型。其室内格局为“三问一进”式,即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在该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演变、组合又产生了多种新的平面类型,例如“回型”、“H型”、“日型”,在这三种型体的基础下又可以演变组合更为复杂多变的平面。

第二种“回型”平面,它是由两组“凹型”平面相向组合而来。建筑为“三问两进”式,中为天井两侧由厢房相连接。

第三种“H型”平面,由两组“凹型”平面背向组合而来。其前后各天井,两侧是厢房,太师壁将前堂与后堂一分为二。

第四种“日型”平面,它是由“回型”与“凹型”组合、演变而来。一般为“三间三进”式,一、二进与二、三进之间各有一天井。

2.空间视线分析

人的视野有一定的范围,控制在这范围内,物体返视清晰一面,反则模糊。这一范围包括视野、视距与垂直视角。人正常的最佳视野角度为60°,在室内中最常用的视距角度为45°,30°是室内观察物体最清晰的注视中心夹角。

深澳村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在视线设计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在观赏深澳村传统民居室内空间中,从一个空间序列过渡到另一个空间序列时,这些过渡节点往往就是人的最佳视点。经过文献研究与作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室内空间最佳视点分别位于门厅中心、天井中心、檐廊中心。当从入口向天井观看时,视角多为60°左右,即人的最佳视角,例如:深澳村怀素堂与凤林堂,当以最佳视角60°观察完整的厅堂时,所在视点多数在天井范围之内;深澳村恭思堂与怀素堂,以最常用的45°夹角视点和最清晰的30。夹角视点观察太师壁时,其所处位置分别为檐柱之间和檐廊之间的位置;深澳村怀素堂与荆善堂等,以最佳视角60°观察完整的前堂时,所在视点为太师壁范围内;再如深澳村凤林堂与听彝堂等。

3.空间平面比例分析

(1)天井比例分析

深澳村恭思堂与怀索堂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凤林堂属于重点保护建筑,所以笔者把其列为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恭思堂、怀素堂与凤林堂都是三开间式建筑,笔者分别对其一层平面图进行测绘,并分析天井长宽尺度与建筑长宽尺度比例,恭思堂天井横向长度与三开间建筑横向长度比例为0.43、怀素堂天井横向长度与建筑横向长度比例为0.4、凤林堂天井横向长度与建筑横向长度比例为0.45,初步分析得出,天井横向长度与三开间建筑横向长度比例约为0.4左右;恭思堂天井纵向宽度与厅堂纵向宽度比例为0.47、怀素堂天井纵向宽度与厅堂纵向宽度比例为0.5、凤林堂天并纵向宽度与厅堂纵向宽度比例为0.55,初步分析得出,天井纵向宽度与厅堂纵向宽度比例约为0.5左右。

(2)厅堂比例分析

在对深澳村传统民居大量调研当中发现,其建筑厅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厅堂两侧未设有厢房,左右两侧只布置楼梯各一,这种厅堂一般都为大户人家,其开间尺寸较大,约为11-12米左右,例如深澳村恭思堂与怀素堂等;另一种厅堂左右两侧各有一厢房,厢房侧边各设有楼梯,其主要为较小户人家建筑,厅堂开问尺寸约为4-4.5米之间,例如深澳村蕴轩堂与景瓶草堂等。

通过对恭思堂、怀素堂、凤林堂三幢重点保护的传统民居建筑厅堂测绘,并比较、分析其长与宽比例,得到以下结果:恭思堂厅堂长宽比为2.0、怀素堂厅堂长宽比为1.8、凤林堂厅堂长宽比为1.5,由此可见深澳村传统民居厅堂标准长宽比约为1.5-2.0左右。

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分析深澳村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初步解析其空间类型特征,试图从传统建筑中寻找其营造“原型”,以期为新徽派风格室内设计有所借鉴作用,以及本人进一步的学位论文研究与实践有所帮助。本文为笔者初次尝试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分析室内空间,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下一步将进行深入系统性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皖南传统建筑装饰千变万化,实用兼艺术的构件处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风格。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

在皖南古建筑群中,无论是牌坊、民居、祠堂还是亭台楼阁,被称为“徽州三绝”的石雕、砖雕、木雕精湛技艺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房屋明亮的地方,如门窗格扇、窗槛栏板,还有栏杆、门环铺首以及檐下挑梁和撑拱,自然成了精工细琢的对象。更何况这些部件都是人们日常天天要触及到的。因此在皖南传统建筑中各式图纹的门窗和栏杆格芯不胜枚举;裙板、栏板和挑梁、撑拱雕刻的花卉鸟虫、人物故事极其细腻生动。我所见的最撩人的当数西递西园中的一对名为“岁寒三友”的石雕漏窗,左为松石图右为竹梅图,寓含“咬定青山不放松,寒梅疏竹共风流”之意。又如黄山屯溪的程氏三宅内灵芝如意状井檐斜撑,用透、剔、掏、挖等手法雕成六朵层次跌落的灵芝卷瓣,使整个装饰物形成六面观看的花罩,同时又将卷瓣脉络清晰,完全立体化,是徽州宅第木雕装饰的典型代表。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层穿孔板混响时间建筑声学

Preliminary double perforated plat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decoration

Rong Qianlin

(Guangzhou Liyin Building Material Co.,Ltd.)

ABSRT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problems, using double 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is mounted on the building walls, ceilings, chairs, impact on the indoor reverberation time of a study and analy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decoration design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he use of double-perforated plate on the building wall structure, ceiling, seat indoor reverberation time plays a role.

KEY WORD: Double- perforated panel ; Reverberation time;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后,开始追求精神寄托和审美愉悦,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为此,各中、大城市正在新建一些新剧院、音乐厅、电影院、会议中心、体育中心、文化文艺中心、科技展览中心等大、中型建设工程。对于大、中型空间而言,室内声环境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声学设计已经融入社会环境,声学不仅是国际上各大论坛、杂志讨论的热点。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备受关注。

室内厅堂音质是建筑室内声环境的重要内容。室内厅堂音质的评价是多元的,双耳相关函数,生场强度因子、声场扩散度、空间感、环绕感等建筑声学主、客观评价指标主要通过体型、容座等室内空间因素决定。温暖感、混响时间、反射声的初始延迟时间、声场均匀度及其频率特性等建筑声学主客观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容积、室内界面材料及构造的选择。其中,混响时间是音质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筑声学装饰中非常重要。至于对混响时间的控制通常采用在厅堂各界面布置声学构造的方法。

目前,现有的微穿孔板在较窄的频率范围内有良好的吸声性能。要使共振吸声结构在较宽的频率内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可进行亥姆赫兹共振器〔1〕的组合,由两层或多层穿孔板组合的穿孔板吸声结构,形成多个相互耦合在一起的共振结构,一般有两个或者多个吸声峰,吸收频率宽度能够在2~3个倍频程内得到较高的吸声系数,它不仅对中、高频而且对低频也有较高的吸收,双层穿孔板为我国建筑声学装饰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宽频带吸声性能、无“二次污染”的声学结构。

图1 双层穿孔板结构

Fig.1Double- perforated panel structure

基于双层穿孔板具有较宽的吸声频带特点,为满足大、中型建筑厅堂对建筑声学装饰的要求,将双层穿孔板构造,应用到大、中型建筑室内建筑声学装饰领域。

我们之所以把双层穿孔板应用于大、中型建筑室内声学装饰领域,是基于对其声场及材料的认识:

1)大、中型厅堂平均自由程大,这意味着声音在单位时间里与厅堂各界面碰撞次数会减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带来的高频吸收也大为增加,加上高级厅堂地面常用地毯、软座椅和入席人员对中、高频的吸收,低频吸收与之相比较严重不足。低频吸声不足会对语言清晰度产生掩蔽作用。一般来说,低频的音容易掩蔽高频的音。

2)在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中,中、高频的吸声多为多孔性材料,多孔性材料内部应有大量的微孔间隙,微孔应该是相互贯通的,声波进入微孔内产生相应粘滞阻力,使振动分子的动能不断转化为热能,从而使声能衰减。而作为双层穿孔板是将多个小孔和一个大孔相应并连同以形成亥姆赫兹共振腔。双层穿孔的设计应当是第一层深度小于第二层深度,各层深度不要相等或彼此成倍数。同时各层穿孔率及背面所贴阻性材料也应使总的透气性第一层内比第二层好。〔2〕作为双层穿孔板上层的孔径不大于1mm,下层穿孔板的孔径大于上层穿孔板的孔径,并且上层小孔与下层大孔之间相通,双层穿孔板的穿孔率不超过3%。双层穿孔板结构是两个“串联”在一起的共振吸声结构,把两个具有不同共振频率的穿孔板结构“并联”在一起,“并联”结构的吸声频率特性具有双峰或多峰特性,展宽吸声频带。根据实验研究〔3〕,不同厚度的双层穿孔板对其吸声性能影响影响不大,而板后有无空腔对频率吸声特性影响较为显著。单独看15mm厚的双层穿孔板的吸声频谱图。从图2可以看出,将双层穿孔板直接贴实建筑墙体安装时,吸声系数大于0.5的频率范围显著减少,而且只有一个峰值,而背后留有空腔时,微孔板在2000~5000Hz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而且有两个峰值。

图215mm厚双层穿孔板背后有无空腔的对比

Fig.2Absorption comparison of 15mm MPS with or without behind

所以,我们采用双层穿孔板安装在大、中型厅堂,一般在建筑墙体、天花与板之间预留一定的空腔,空腔可以固定位置和吸声性能的需要选择。预留空腔一般为50mm~200mm,增加板后空腔的厚度可以显著提高吸声频率范围,更有利于低频吸声。

对于座椅安装双层穿孔板,一般用于改造工程,还有宴会厅。改造工程主要是针对原装饰设计缺乏考虑建筑声学方面,从而导致工程完工后,运行发现各种声学缺陷。为了节省改造成本,可以尝试有座椅的底部安装双层穿孔板结构。另外,就现在观念而言,宴会厅一般采用石材和精装木料装饰为主,以形成中式或欧式等各种风格,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现大、中型宴会厅的使用功能除了中西餐饮、酒会之外,同时还兼顾文艺演出、集会、等用途。因此,良好的声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解决声学缺陷的办法是在座椅上安装双层穿孔板结构。这样,既能够增加低频声的吸声,而且不影响座椅的造型与美观。

不同材料钻孔、冲孔的规整程度不一,从美观角度来说,在用料上应加以选择,即可以选择木质的,也可以选择铁质的。当使用木质时,木质双层穿孔板要注意打孔时出现毛刺;当使用铁质时,以铁锈铁板打孔后应加电镀处理。穿孔板表面油漆时,要防止油漆流堵而缩小穿孔孔径,或者蔽孔。穿孔板后贴织物,应使织物与穿孔板背部紧密粘合,并防止粘合剂破坏织物的透气性。

双层穿孔吸音板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声阻,无需借助多孔性材料;即可构成高效率的吸声结构;若借助多孔性材料也可增加各频带的吸声量。

因双层穿孔板施工便利、安全耐用等优点,大大增加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在大、中型建筑室内声学装饰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大猷.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理论和设计[J]. 中国科技,1975.1

[2] 马大猷,孙家麒,陈明琨,等. 噪声与振动控制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录播教室;音质;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64―03

科技的进步,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大,促使全自动录播技术日渐成熟,各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的数量亦在逐步增多。但多数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是在既有教室环境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是设备的罗列组合,而忽视对全自动录播教室声、光、像、电的设计,运行效果欠佳,事倍而功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所有高品质的厅堂环境设计,必需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计算机模拟、频谱分析、建筑物理设计和最终的系统集成与测试,保证其性能指标的一致,以期达到:听觉上实现建声效果好、声压级高、恒定指向、音质优美、悦耳动听;视觉上无盲区、色彩还原好、图像清晰、传输质量稳定可靠”。[1]

考虑各学校资源配置、承建部门话语权重以及技术手段参差等因素,结合多年多媒体教室建设经验,以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为例,就全自动录播教室音质设计谈谈想法和做法,抛砖引玉,或对诸同仁当前工作有所帮助。

一 使用要求

全自动录播教室是集录制、直播、点播功能为一体的专用多媒体教室。学校主要应用于教师精品课程讲授信息采集,要求现场语言清晰,演播音质悦耳。

二 建筑概况

根据学校指定的范围,我们选用不临街、尽可能远离噪音源、长宽高尺寸适度的教室。

教室为矩形正方体,长12米、宽7.8米、高3.5米,墙体为空心砖砌水泥砂灰硬墙,大白压刮处理,一侧大面积单层双玻中空塑钢窗,相对的一侧前后各有两扇木门,总表面积162.9平方米,总体积327.6立方米。

三 设计依据

依据现有国家标准、规范,结合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实际情况进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37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GYJ25-86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T4959-1995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GBJ76-8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声系统设备互联的优选配接值》 GB14197-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GB/T14476-93

四 设计指标

为了保证语言清晰,根据设计规范,结合教室体型,设计指标定为:

1 中频混响时间0.9±0.1s(500Hz),低频允许20%提升;

2 背景噪声≤25dB(A)(不计入外界噪声传入的情况下);

3 声均匀,避免声聚焦、颤动、反馈等声学缺陷。

五 工程内容

建筑声学设计是满足系统功能和音响效果的基础。一个好的设计能够将音响设备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施工过程中,我们针对全自动录播教室的特殊性,认真把握噪声控制、音质设计两大声学设计内容,尤其注意整个工程中的关键――音质设计[2]。

1 噪声控制

东北地区春秋比较凉爽,八月伏天又是暑假期间,基于此种自然天气和经费预算,全自动录播教室没有设计空调;选定的房间是在用的普通教室,其建筑结构又不能改变。因此,根据拟定的设计指标,慎选照明电器以及投影机等其它设备,采用皮革包门,双层窗帘,并将天花板增加一层防火吸音板吊顶等方式降低现场噪声。

2 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是建筑声学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作内容包括下述几方面。

(1) 确定体型和体量。

教室的长度决定学生能否听得清又看得清,宽度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足够的净高则能保证良好地实现声扩散,而其体积和每座容积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声聚焦、声颤动、声反馈、声阴影等音质缺陷。所以在甄选确定教室位置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现场勘察并出具专业意见。

(2) 设计足够的响度

全自动录播教室主要用以语言扩声,人正常讲话的声音大约是60-70dB,其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频。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听到响度适中的声音,同时考虑多媒体授课音频文件的播放,基准声压取90dB作为计算依据,并为环境噪音留下余量1-3dB,设计的额定扩声声压级P额=90dB+(1-3)dB。下表为全自动录播教室扩声系统声学特性参考指标。[3]

(3) 保证均匀的声场效果

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声场的均匀度,否则由于声场的不均匀,有的地方声压大,有的地方又较小。实际工作中通过装饰工艺和音箱位置、俯角及功率分配达到均匀的声场效果,各点声压级差值控制在8dB以内。教室的后墙以及窗户相对的一面墙使用质感涂料处理,肌理质感明显,对声扩散经济有效;前置音箱吊装在天花板上,略微向后场倾斜等等。

(4) 设计适度的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是大家最熟悉的技术指标,一般情况下,50ms以内的近次反射声有助于加强直达声的响度,改革语音的清晰度和亲切感。混响声是声源产生的自然混响声。混响时间与音源无关,是教室内声音特点的一个客观量,取决于教室容积、内表面吸声量。根据全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要求,设计混响时间指标为0.8-1.0s,虽是语言录音为主,但也不可将取值设定较小,以期利用混响器加大混响时间,这样做破坏了教室空间恰当的“堂音”,反而不能产生优美的自然混响效果。工程中采用塞宾公式T=0.161V/(S*α)(T:混响时间,V:总体积,S:总表面积,α:表面平均吸声系数),统计好各种材料各自的面积,查取它们在500Hz的吸声系数,计算出混响时间并与设计指标相比较,若差距较大,就要考虑减少或更换某些材料,然后进行再计算,直到满意为止。

(5) 声学缺陷的避免

声学缺陷带来的扩声效果不佳,不能一味地笼统说音响效果不好,全部归因于设备,其实他们都应该属于声场的范畴。对于声颤动、声聚焦、声阴影等问题,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合理设计,均可以避免,唯有声反馈的前期预防比较困难,而全自动录播教室应用中又非常重要。实际中如果声场比较均匀,没有声聚焦,扩声增益不大时声音反馈不容易发生,但是在工程结束前,能借助仪器进行检测更好,否则必须利用设备反复调试,来弥补声场的不足,避免声反馈的发生。

(6) 声压级的计算

声压级的计算目的不仅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可行的工程电声参数,以利于安全、正确地使用设备,创造健康、卫生的听音环境,同时,还给音响工程中的电气设计提供依据,为设备选型提供参考。[4]

实际工作中选取已确定的“基准声压90dB”,根据公式P=P额+6L(P: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L实际扩声范围平均听音距离)计算出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就是电气设计和设备选型的依据。

至此全自动录播教室的音质设计结束。工程竣工验收前,对音质设计进行了主观评价:利用《评价用节目源》,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客观地作出鉴定,结果十分满意。

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设计方案是需求目标的确立,是施工质量、设备选型的依据,是系统工作运行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5-10.

[2] 吴硕贤.建筑声学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王峥,陈金京.建筑声学与音响工程――现代建筑中的声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江南文化;客家文化;建筑设计;风土人情;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江南建筑与客家建筑在造型外观上,江南建筑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婉约精致,清素典雅,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而客家建筑则是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著称于世。比起江南建筑的别致婉约,它是雄伟壮阔。譬如客家土楼,其造型多样,多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等,最普通的土楼直径也在50米左右,可容纳三四百人。在选址布局上,江南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注重采光与排水,以堂屋为中心,青砖白墙,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称为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性很强。客家建筑一般选址在山脚向阳处,整体布局是以圆环为基准,前半部为水塘,后半部为房舍,结合处由长方形空地隔开,上中下三厅均有一口天井,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在用料材质方面,江南建筑以砖、石、土砌护墙,以木料作构架;客家建筑则不然,它是以土作墙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江南建筑色彩典雅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基调,青砖白墙,素雅清新,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客家建筑则是沧桑古朴,以黄、黑、白为主色调,充满历史韵味,装饰上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另外,客家建筑的墙壁也是一大特点,与其他地域建筑墙壁来说更是大相径庭,其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而且反复夯筑,坚固非凡,可谓铜墙铁壁。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

江南建筑造型婉约别致、清新质朴。在用料材质方面,多喜用木质构架、青砖白瓦:在色彩装饰上木刻砖雕,白墙灰瓦、栗色门窗;功能布局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棱角笔直,这些建筑特点大都由江南文化所影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深受儒风熏染,固建筑造型婉约别致,精巧但失霸气。其次,江南人民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更喜得水,以水为贵,固屋前必有水,有水必有桥。因此,江南建筑多依水而建,并擅于把建筑融入自然当中。江南人民深受儒道熏染,偏喜丹青水墨之道,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后,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南移,江南经济、人文、科技等得以迅速发展,但也深受小农经济的约束,思想封闭、注重群体组合之美,艺术性格注重中和、对称、平易、合蓄、深沉之美,固江南建筑在布局功能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建筑设计上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反观客家建筑,其有四个最大的特点:坚固性、封闭性、安全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比之江南建筑,它不够精致素雅;比之中原建筑它又失威严霸气。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坚固巍然。客家建筑造型多样,一般以圆形、半圆、方形居多;在材质用料上,多以黄土、杉土为主,木、石为辅。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在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则位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的衡屋与之呼应并递次升高,形成极其工整的秩序构图。虽然客家建筑不精于细部刻画,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又饱含了雄浑古拙的韵味。这一切都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因战役、逃军务、南下逃荒等原因迁徙,固在建筑上保留了一定的中原建筑风格,并对居住空间提出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受佛、道、儒的思想的影响,客家人尊祖崇古,要求整体大于局部,并且客家人注重风水,并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认为水为贵,因而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堂后坡”的传统建筑格局。

4 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意义

当你走进一个地方,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底蕴与内涵。走进草原,你会感到奔放、自由、虔诚;走进江南你会感到婉约、精致、素雅;走进中原,你会感到憨实、淳朴、敦厚。这一切的一切感受都只有建筑传递给你,你才能有所感有所触。你所感所触正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即建筑的精神。古人言“人无精气在,形如臭皮囊”,建筑也便是如此,没有精神的建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建筑。况且一个优秀的地域建筑,它一定有着历史传承与地域精神。

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于世。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美誉。苏州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受山水写意的影响,与中国隐逸文化思想相结合,使园林造艺更加田园化。这一切归结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隐思想,中隐思想是既隐又仕的矛盾思想,文人们渴望思想自由,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期盼宁静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达则兼济天下”,但难免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于是大多文人选择园居生活,以期得到暂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达”与“穷”的鸿沟,既能满足“隐”又不失“贵”。另外。苏州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俗。

承启楼使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底蕴,有“土楼之王”的美誉。它以高大、厚重、粗犷的建筑风格和端庄瑞丽的造型艺术闻名遐迩。其造型艺术、装饰风格深深体现了客家文化。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的社会,同族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的和睦生活,楼内客家人的居住层数、面积大小、采光朝向等又并无明显区分,更无贵贱之别。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尊祖崇古的思想,还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与家族亲和力以及融洽和睦的家风与和平团结的传统。

5 结束语

任何一个地域的地域性建筑都弥足珍贵,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这个地域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它就像一个标志,向世人传递其特有的文化,给远游的游子一点精神的慰藉。地域文化是魂,地域建筑是根,不管你身在何处,你都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继承与发扬优秀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因为你在向他人和世界介绍你的根,你的家。

参考文献:

[1] 张咏梅,尹海涛,朱艳芳.历史地域与民居建筑环艺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

[2] 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 方剑娟.苏州园林文化思想表达复杂性研究[D].苏州大学博硕论文,2012.

[4] 张娜.试论中国文化与建筑设计[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 郝红艳.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考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步入城市化正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现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现阶段在建筑学的视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组成要素,探讨居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习俗;建筑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类在居住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文化,它是漫长人类文明沉淀积累的结晶,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学科视野下,对居住文化的定义和研究也不尽相同,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侧重点是居住文化的非物质层面;城市规划、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更多关注其物质层面。建筑学视角下居住文化是以居住建筑为载体,涵盖了居民由生活过程形成的居住习俗等内容。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也包括非物质的“软件”。其中作为载体的居住建筑是居住文化“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住文化“软件”则是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共同构成,可称之为居住习俗。本文从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分析居住文化研究的现状,并探讨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之间的关联性。

2.研究方法及内容

2.1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通过收集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统计这些文献中所研究的居住文化具体内容,分析居住文化的研究现状。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均来源自在网络大型资料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万方数据、读秀、方正电子图书等。笔者通过检索有关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关键词得到文献样本,样本涉及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人文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包括书籍、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三种文献类型。在检索的结果中选择出有研究价值的样本80个,样本文献出版时间在1997-2014之间,其中书籍6本,学位论文54篇,期刊论文20篇。由样本所提取到的关于居住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者按照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部分来分类。其中,“硬件”部分以居住建筑为主,可分为居址的选择、空间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形态、建造技术及工艺、建造程序及仪式9项内容。居住文化“软件”部分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组成,即居住习俗,可细分为宗族制度、政法制度、儒道文化、日常起居、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7项内容。通过统计样本中对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各部分的研究次数,得出其研究程度。

2.2居住文化“硬件”——居住建筑研究现状分析

(1)空间布局

统计结果表明,空间布局是居住建筑研究最多的一部分,占到关于居住建筑总研究量的18.8%。空间布局研究的一个部分是聚落及建筑的空间布局。聚落空间布局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聚落空间布局内容包括聚落公共空间如水口的营造,聚落道路的组织,其外在的表现是聚落形态,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包括民居空间构成及其组合方式。传统居住建筑由入口空间、厅堂空间、过渡空间等构成,这些空间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以满族合院式传统民居为例,它的空间布局是以南北向的轴线控制院落空间与序列,且轴线方向上,院落在纵轴竖向呈现由低到高的空间规律。

(2)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的研究量在居住建筑中是第二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6.1%。建筑形态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二是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建筑形态学、建筑类型学、建筑符号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着力于现存民居,包括从立面造型角度分析建筑的外部形态构成:建筑屋顶、檐口、墙体、门窗等;从空间形态分析传统民居的空间单元和空间结构;从平面型制分析基本型制,分析典型的形态组合模式,以及不同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具体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文背景。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指导现代住区的设计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

(3)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的研究是第三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5.2%。“装饰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是依附于被装饰的主体,在不破坏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对其美化;二是装饰艺术的价值可以独立于装饰主体之外,即功能主体密不可分,又在艺术层面上游离于主体之外。”①建筑装饰的研究内容包括装饰图案、题材内容、构图特征以及表达手法。建筑的所有构件和部位都是装饰的对象,包括门、窗、墙、柱、梁、屋顶及瓦当。传统民居中建筑装饰手法有雕刻、绘画等。其中雕刻又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在徽州地区雕刻工艺广泛运用在传统民居装饰上。在现存的徽州传统民居中随处可看到其梁、枋、挂落、窗棂、雀替上精美的木雕。雕刻的内容包括花草鸟兽、几何纹路、生活愿景及故事题材。

(4)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研究总量所占比例为13.4%,是居住建筑中研究量的第四位。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包括承重体系和围护体系。承重体系又有穿斗木构架体系,木骨泥墙、夯土墙体承重、石砌墙体承重等承重方式。四川客家民居的承重体系可分为土墙承重和木构架承重两种,其中土墙承重可分为夯土墙承重和土坯墙承重。土坯墙承重与夯土墙承重的不同就在于墙体的做法,其余做法均相同,土坯墙主要是用土坯砖砌筑而成。木构架承重主要有三种做法:穿斗式构架体系、抬梁式构架体系和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混合式构架体系。围护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屋面、墙体及门窗。屋面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草顶和瓦顶,墙体有木板墙和竹编夹泥墙,门窗可分为对内立面的门窗、对外立面的门窗及天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定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建筑作为居住文化“硬件”中最主要的内容,对它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居住文化硬件中的其他内容如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及技术的研究也较普遍。建造技术及工艺是居住建筑实现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建筑形态、建筑装饰等。建筑材料多受制于地域环境,建筑材料一方面需要满足当地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兼具实用性,降低营造费用。关于建筑选址的研究多涉及风水观念、、人们生活中的禁忌。

2.2.2居住文化“软件”——居住习俗研究现状分析

(1)宗族文化

在居住文化软件方面,宗族文化是居住习俗中研究最多的一项,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22.3%。“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西方中古时代诸侯国错立,并无宗族上的关系,而我国殷代起就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到了周代,这种制度更为完善。……它以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郡望的生长方式,从血缘化走向地域化,……使中国成为君臣和宗法双重的二元国家。”③我国传统民居的布局深受宗族文化的影响。赣南地区客家人迁徙至此地,仍然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区的宗族制度和礼法观念,其建筑格局也体现了这一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大屋内部纵横交错而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尊卑有序的宗族礼法观念。厅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每进厅堂的高度逐级递增。”④徽州地区与赣南客家地区宗族文化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别,“客家的宗族文化建立在单纯的血缘关系上,而徽州地区的宗族文化则包含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并带有程朱理学的内容,从宗族血缘上升到宗法制度。”这种差别也是造成聚落形态差异的因素之一。

(2)社会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区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差异,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及时代性。在我国影响较深的三种社会文化分别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地区佛教氛围十分浓厚,佛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在聚落环境营造及民居选址中得到显著的体现。“天人合一”是传统民居选址的核心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道和人道的和谐统一,我国传统民居的人居环境反映着这一思想。道教经典《阳宅十书》中所提出的“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生”则是传统民居聚落环境所追求的境界。⑤在影响下形成的风水文化细致地指导着民居的选址、营造。

(3)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16.3%,是第三位。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体验、判断和再创造的过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风格能大体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居民的审美情趣,而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更加细微地反映使用者之间的审美情趣差异。适宜的尺度与气氛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审美情趣也有很大不同。以满族聚落与徽州地区建筑装饰为例,满族属于北方民族,民风粗犷开朗,其室内装饰也表现出这一特征,“满族人很讲究室内装饰和摆设,一般都摆得规规矩矩,物件整洁,进屋后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的感觉。”⑥徽州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通常用建筑装饰来表达、隐喻居住者的愿景,装饰的内容也更加繁复。

(4)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

在对传统民居的形成背景研究中,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内容,生产方式关系到社会经济模式,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模式。以徽州地区为例,其生产方式可分为务农和经商两种,这种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居住建筑建造及聚落形态。“从务农到经商,再到徽商形成规模,徽州形成了个人-家庭-宗族的三级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土地所有制亦是分为家庭私有和宗族共有两个部分……徽州村落很难用均质化一的方式来规划建造……居住建筑的建造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如渔梁村。”⑦居住文化软件层面中宗族文化、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及审美情趣的研究占到总研究量的70%,除此之外,政法制度、价值观念及日常起居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政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各朝代变法改制很大一部分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关系到民生问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日常起居是人们在民居中的常态,它最直接地影响着民居的空间布局。价值观念的研究多是通过分析其社会文化,了解价值观念形成的根源,分析居住文化硬件中对价值观念的反映。

3.小结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居住文化在居住建筑、居住习俗方面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关于居住建筑的研究表明,其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居住建筑之间的差异,促使了居住建筑的多样化,使我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对居住习俗的研究表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宗族礼法的基础是家庭制度,它又在价值观念的驱动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起居。所有文献样本对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并没有完全割裂地进行研究,而是以其中一个为主体相互依附地进行研究。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居住建筑、居住习俗不仅其本身各部分之间存在关联,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将是研究者未来研究的方向。由于样本并不能完全涵盖居住文化与居住建筑的既往研究,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作者:蔡迪 刘阳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以满族、朝鲜族、汉族民居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李秋生.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初探[D].长安大学,2010.

[3].陈英.湘西传统居住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胡媛媛.文化传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态研究[D].湖南大学,2006.

[5].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赵武.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9篇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体现着邯郸的地方艺术特征和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本文从邯郸民居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与特点这些方面进行总结。邯郸民居将建筑装饰及其构件的功能、结构与艺术相结合,以当地特有的人文、经济、文化为基础特色建筑装饰艺术,不仅表现出功能的需要,也将其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探讨,保护并合理的利用,使这份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邯郸民居建筑构造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邯郸民居建筑各组成部分装饰

邯郸地区的民居一般以四合院与三合院为主,其中四合院由门房(倒座)、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图3-1)。这些院落以“院”作为一个单元,进一步沿纵横方向组合,按双联式、串联式、并列式,组合成为不同规模的院落。还可以成为一座独院式院落。一些院落可以形成多进院落及多条轴线的各种规模的组合群体,适应各种家庭的居住要求。通常在院落的四角建有碉楼,设置垛口和望孔而防守的,达到防御的目的。

1.1屋顶装饰

民谚说“山看脚,房看顶”。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现存民居的屋顶多以硬山式为主,再有一些悬山屋顶,还有大量的单坡顶房屋以及少量的传统平顶房屋,屋顶是使用本地材料,符合邯郸地理气候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的审美和结构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民居建筑的屋面善用屋脊进行装饰,一般集中采用正脊与垂脊两种形式。正脊上是以龙头鱼身的造型为主,置于正脊两端,嘴一律向外。垂脊顶端也以几只小走兽作为装点,只是同一座房屋的正脊与垂脊兽不能选用同样形象和大小的兽作为装饰。正脊和垂脊的主要定型构件――陡板,作为调整屋脊高度的用途。在陡板位置上有些花饰或空格花纹用来装饰屋脊,可以有效地减轻屋脊的重量,有利于建筑整体的结构,还可降低造价。

1.2墙体

邯郸地区民居的墙体有檐墙、山墙、廊心墙和看面墙等主要墙体。院墙则是起到防护和空间界定作用的的围合主体。民居中的山墙多数是承重墙,山墙两端靠近台明的部分为墀头,民居建筑有的设檐廊,且绝大多数仅设前檐廊,因此只有前面墀头。在房屋山墙尖部或墙头、还往往有一堵方砖雕刻的墙,它们的用途既满足了通风,又增添了美感。廊墙心部有的开设门洞,为了美观,也可墙心满做砖雕饰面。邯郸民居庭院中的二门常做成装饰性的墙体,一般在―进院厅堂的侧面或后面,不在主要位置。邯郸民居的院落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民居的连接形式。

1.3门窗

门窗作为传统民居建筑外立面细部的艺术处理和特色装饰的建筑构造。它不仅局限于功能的需要,也提升到审美装饰艺术表现的需要。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细部中,最突出的部位是大门,其次是窗和某些构件装饰,随着功能和艺术表现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民族和地方特征的重要装饰内容。

邯郸民居院落的宅门及内院的院门和房门,主要以木材制作,有板门与隔扇门之分(图3-5)。隔扇门主要用于客厅以及与客厅配套的厢房,大门、内院门和其他房屋多用板门。邯郸民间有言“留门在东南,建房实不难”。因此大门位置比较固定,坐北朝南的坐落于东南角。邯郸民居的大门,其形制多为屋宇式金柱大门,另有门楼式大门。

窗有隔扇窗、槛窗和普通窗。格扇窗――建筑内部用于进行分隔的主要构件,常用于四合院一进院的正房和厢房,更讲究的民居倒座也有使用的。隔扇门安装于明间,一樘四扇。其四周有槛框与柱、枋等大木构件连接固定。隔扇可通体满做,这样的窗俗语“落地窗”。槛窗,即槛墙之上的格扇窗。槛窗也有可开启和固定的形式。牖窗即房屋檐墙和山墙上的普通窗户,讲究的用花格窗。花纹图案构造精巧细致(图3-6 )。在窗户上,无论是它的大小、式样、色彩、或者花纹无不反映人民的喜爱和审美心理,也俨然称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特征标志。再加上屋檐下面梁柱上的彩绘、木雕,与门窗木雕图案、窗台的砖雕图案等,构成一幅十分精美的风俗画。

1.4影壁

影壁可以说是一种经过装饰的特殊墙壁,它不是构成房屋的墙,而是一道独立的短墙,它的位置处在正对着进出大门的内或外,它可屏障人们的视野,对院内空间布局以及人们的活动起到遮挡的作用;它还可减缓进入大门穿堂风的速度,使其内敛不散,有驱避煞气之用处;同时也起到了美化出入口的环境的作用。正是这些作用的影响,影壁成为民居建筑出入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邯郸地区几乎每座民居都设计影壁进行屏障,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广泛的建筑布局形式(图3-8)。

1.5门枕石与抱鼓石

门枕石位于建筑大门两扇门板的门轴下方,它的功能是承托门扇并使门扇得以转动,并保证门扇开启。门枕石多以长方柱体石料为主,中等体量的常配雕刻吉祥动物狮子,较大的门枕石配石鼓雕刻,又叫抱鼓石。石鼓有大有小,可薄可厚。门枕石作为功能构件,造型也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同时又是石雕艺术重点刻画的部位,还承载有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内涵(图3-9)。

1.6匾额与楹联

匾额、楹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密切融合的特殊艺术形式。在邯郸民居装饰艺术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地方特色。

邯郸民居建筑中除雕刻装饰外,牌匾材质也由单一的木质拓展到石和砖。匾额常设在厅堂的正轴线上(图3-10)。砖石牌匾镶嵌于砖石构造的墙面,而木质牌匾也改变了屋檐下墙面的构造,使墙面形成承托牌匾的倾斜凹槽,下托上挂,又有屋檐遮雨,百年无恙。有的宅院中每间房屋都有匾额,教导家人“入孝”、“敦信义”、“有恒、坚忍、勿忘贫”、“勤补拙、俭养廉”等等。楹联即为抱柱式的对联,对联与门、柱、壁融合为一体,与匾额一样,成为一种高雅的建筑装修品类匾额多以横态,楹联则为竖直状。由于木构架建筑柱子很多,在外檐、内檐都有充足的柱子可供悬挂楹联,提拱了展现楹联的充足场面。最有价值的是北安庄乡同会村杨公晨宅院的迎门照壁中保留的“家训铭”,全文78个字,全部砖雕而成,谆谆教导后辈要有为善之心。

二、邯郸民居装饰技艺与工艺特征

邯郸民居装饰艺术集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其精致完美的艺术形象为建筑的美学价值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民居的文化艺术底蕴。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展现了自身的设计灵魂,尽善尽美地展示了精美的建筑细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从而创造出以当地特有的人文、经济、文化为基础的特色建筑装饰艺术。

2.1木雕

木雕艺术在邯郸民居中应用较多,内容广泛。由于木雕使木材的材质、纹理与设计理念充分结合,形成融合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艺术装饰构件。因此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的。邯郸民居建筑注重表达建筑审美意识,因此木雕的精致与细腻的雕刻设计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屋内的梁头斗、门窗隔扇均选用木质制作。额枋、雀替、花罩、垂柱等结构构件做工精细讲究,特别是图案的雕刻,既美化了空间,又丰富室内环境氛围。额枋的雕刻,一般以梅花、喜鹊、鹿等吉祥物为题材。梅花的枝条用藤蔓的形态以适应额枋长条形看面的构图之需,喜鹊近乎凤凰,甚为夸张。三间厅堂的前檐额枋和隔扇的裙板与绦环板均为贴雕技法,雕法精细,题材各异,构图疏密有度,立体感强。使之成为艺术品位很高的装饰构件。花罩类雕刻应用于建筑的外檐。雕法以透雕居多,落地雕和贴雕次之。图案题材以植物花卉为主的吉祥物,诸如植物中的荷、梅、菊、牡丹、兰、竹、松、柏、石榴,其象征着富贵满堂、高洁正直、长青不老,为百姓所喜爱。“万事如意”、“杞菊延年”、“菊”称长寿花。“杞菊”寓意延年益寿。垂柱的下端头是雕饰的重点部位之一。垂柱头的基本形式有圆柱头和方柱头两种。圆柱头的雕刻主要是莲花头和莲蓬头,前者形似含苞待放的莲花;后者则为莲花开后的硕果,即莲蓬,尤其是莲蓬的雕刻,重点在莲蓬头上,排列有序且饱满的莲子活龙活现,雕刻更为精制者还要莲子能够活动。木雕巧妙地利用木材材质本身的特质加以完善,大大增强了艺术观赏性和艺术美观性。

2.2砖雕

砖雕是邯郸民居建筑细部刻画的组成部分。邯郸的砖雕也含有雕塑的工艺,砖雕即在青砖上进行雕镂的艺术;雕塑则是在砖(或其他陶制品)未烧制之前对泥坯料直接塑成或接近于所需形状,烧制后再经进一步简单雕镂即为成品艺术构件。主要雕饰部位为民居建筑物的影壁和大门侧面墙壁、门窗洞口及门框、墀头、檐口以及其他部位,也有个别建筑四壁布满砖雕的。题材则是展现浓厚的民间色彩砖雕。邯郸的雕塑构建主要应用于脊饰构件,这类陶塑品种类多,立体感突出,装饰效果好等优势。

2.3石雕

石雕因其质地坚硬、耐磨又耐蚀,通常用于房屋的显眼的部位。石雕构件经过加工处理,成为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邯郸因其石材资源的匮乏,使之民居中石雕用量以及石雕艺术水平相对不高。民居中的石雕应用主要集中于门枕石和柱础,另有其他石雕,如窗台石、挑檐石以及石库门、石花窗和上马石等。入口标志性的体现与门枕石的艺术化处理有着密切得联系,其石雕的处理极大地增添了入口的识别性。门枕石的造型主要是一只石狮子趴在底座上,或是双面雕刻的石块放在基座座上面,这样造型的石雕放在民居的大门口,不但增加了视觉性,显得生动而亲切,又凸显出建筑主人的财富和声望(图4-3)。

三、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民的智慧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所凝结出来的,体现着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蕴涵着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邯郸民居建筑装饰及其构件的功能、结构与艺术相结合,是对建筑构件进行艺术处理而成为装饰的。扇、楹联与匾额、门楼、影壁等装饰设计不仅表现出功能的需要,也将其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邯郸民居装饰艺术集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其精致完美的艺术形象为建筑的美学价值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民居的文化艺术底蕴。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展现了自身的设计灵魂,尽善尽美地展示了精美的建筑细部从而创造出以当地特有的人文、经济、文化为基础的特色建筑装饰艺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左满常, 白宪臣. 河南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李雄飞. 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王其钧.图解中国民居.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

山西建设厅 山西古村镇 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3

王其钧,谈一评.民居住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9

段进,季松,王海宁. 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景慧,阮仪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朱晓明. 古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马炳坚 北京四合院建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郑孝燮. 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宋昆. 平遥古城与民居.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1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第10篇

现将自2006年12月27日至2007年4月28日间,本组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对天津蓟县、辽宁义县、兴城、锦州等地古建筑遗存的调查行程与工作记录略述如兹。

纪 行

2006年12月27日,晴、风。晨6时许,本组金磊、刘锦标、陈鹤,刘志雄、殷力欣、温玉清等一行六人驱车启程,沿京沈高速东行,继而转道津蓟高速,约8时许车抵蓟县。蒙蓟县文物保管所李天胜、蔡习军二先生盛意,入独乐寺山门及观音阁进行粗略调查与拍摄(详后)。

南距独乐寺一箭之遥有辽代蓟州白塔,此外,城内尚存鼓楼、鲁班庙等明清遗构。行色匆匆,仅于辽塔逗留片刻,拍摄照片数帧,即离蓟转赴辽宁义县。

沿京沈高速一路东行,经过唐山、山海关、兴城、锦州等关内外重镇。是日下午约5时许,抵达辽宁义县已是冬日薄暮时分。蒙义县文物保管所王飞、刘剑诸先生指引,得以顺利进奉国寺内作简略调查。北地萧瑟,残阳如血,落日余晖之下的奉国寺大雄殿,丹楹绣拱,掣飞焕彩,愈加气势雄伟。若论及现存九座辽代木构建筑,如果说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建筑技术水准的巅峰之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两建筑以其设计严谨、制作精丽见长,而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则以撼人心魄的大体量、大气势雄冠一时。本组金磊先生等原拟于此稍事逗留后即日返京,因深为此千年巨制遗构所震撼与感染,行期延宕至明日(详后)。

行程略作此调整,得以有时间顺道踏访义县城西北约10km处的万佛堂石窟。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福山南麓,依山开凿,南临大凌河。始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虽其遗存窟龛与造像并不多,但因其年代久远且艺术风格与云冈石窟相衔接的渊源关系、以及与同期龙门石窟(中原风格)等有较大的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等,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较为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详后)。

2006年12月28日,晴。晨7时起,关外寒冬,千里冰封,室外气温已降至零下23℃,再入奉国寺内进行详细调查与拍摄。大雄殿内有晨光自东南斜射进来,伴着步履间些许灰尘微微地飘摇,不觉多有静谧冥思之念;缓步于构造精微的大木梁架下,辽代彩塑巨制“过去七佛”妙高庄严,熠熠生辉,本组一行顿忘此时室内气温更寒于室外。

约10时半,简略调查拍摄大雄殿毕,未及停歇,即与义县文保所同仁道别,驱车沿来时路线返京。下午1时许,道经山海关北之兴城。兴城东濒渤海,昔日乃关东之商贸重镇,而今其新城区东移数里,成为继北戴河、大连之后的又一北国海滨消夏胜地,其旧城则为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城垣,其内尚存文庙、都将军府邸及花园、祖氏兄弟牌坊等史迹(详后)。

2007年1月10~13日,本组殷力欣、温玉清、王林安等三人再赴辽宁义县,并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丁、曹鹏、成丽、张宇等师生在奉国寺汇合。此次仅对奉国寺大雄殿作初步勘测,并与义县文保所接洽探讨春节后详细测绘大雄殿之相关事宜。在此行程中,本组还补充调查义县旧城北门之安泰门、城南八塔子等史迹。

2007年4月6~16日。殷力欣、温玉清、王林安等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三位青年教师丁、曹鹏、白成军,博士研究生成丽、张宇、何蓓洁,硕士研究生何蓉、李婧、王茹茹,本科生陈筱、伍沙、宋琳等十四人,第三次赴辽宁义县奉国寺。此行借助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设备,对奉国寺大雄殿进行全面详细的测绘。值此须说明的是,作为中国高等建筑教育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基础性手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各主要高校建筑院系均开设有中国古建筑测绘课程,其任课教师也多主持或参与古建筑测绘与研究工作,并依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研究条件而各有侧重,成为当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引人瞩目的亮点。

此行中,本组殷力欣,温玉清、王林安于4月6日清晨,借在锦州中转之一小时,匆匆踏访锦州广济寺辽塔,摄影数帧。殷力欣、温玉清还于4月10日上午与义县副县长蒋立新女士、义县文保所刘剑先生踏访义县旧城北门城濠、鼓楼及文昌宫等遗址状况。

2007年4月16日,为增编陈明达先生遗著《蓟县独乐寺》出版选配照片事宜,本组刘锦标、陈鹤、殷力欣、温玉清、冯新立等再赴蓟县独乐寺,承蓟县文保所蔡习军先生大力支持,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丁盎、成丽、王蕊佳等师生入观音阁平蔺内部拍摄大木梁架。此行本组还曾补充简略调查蓟县鼓楼、鲁班庙等。

2007年4月20日,本组刘锦标、陈鹤、温玉清、傅忠庆、冯新立第四次赴义县奉国寺拍摄照片,其间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王蕊佳、陈筱二人参与,补充调查奉国寺大雄殿内梁袱彩画遗存。

2007年4月28日,本组刘锦标、陈鹤、殷力欣等第三次赴蓟县独乐寺,补摄观音阁之平坐、暗层、山门内景等。

重点检查的古建筑遗构和历史街区

1、蓟县独乐寺

蓟县独乐寺现存观音阁及山门两建筑,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在现存辽代建筑中始建时代最早,上距唐亡仅77年,其保留唐代风格较显著,自不待言,且制作精丽,堪称上乘。诚如陈明达先生所言:“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典范。”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两座古代建筑遗构,素为学界所重视。早在1932年,梁思成先生即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其后以陈明达先生晚年遗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等为代表的系列研究成果,也由此奠定了蓟县独乐寺在中国建筑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须说明的是,本组调查蓟县独乐寺之现实目的,主要是为近期增编陈明达先生遗著《蓟县独乐寺》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故此次本组对蓟县独乐寺的踏访,一则为整理学习先贤著述,二则较为侧重并关注蓟县独乐寺于中国建筑史学史上的特殊价值,更多地是以蓟县独乐寺建筑的研究史来观照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光辉历程。

以独乐寺建筑研究史而言,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4月即赴蓟县独乐寺实地调查测绘,所撰《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不仅是独乐寺建筑研究的开山之作,更以“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的引进,标志着中国建筑史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方法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要而言之,是引进西方

的科学观以重新认识民族建筑文化的方法。对此,傅熹年院士评价道:“《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所体现出的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并与《营造法式》印证,进而探究古代建筑遗构中所包含技术、艺术因素的研究方法,使之成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引领风气之先的一篇重要论文”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充分掌握了西方科学方法之后,似乎应该有新的侧重和突破了。恰逢其时,深得刘敦桢、梁思成二先生亲传的陈明达先生已经意识到 在理解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从事建筑历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故陈先生通过复原辽宋时代的建筑语言,使用“材份、宋尺、标准间广、数字比例、方格网”等传统语言和工具,以缜密的逻辑推演向我们展示古代哲匠设计一个完整建筑组群的过程。陈明达先生关于蓟县独乐寺的专题研究,使其向“重新发现、确立我们本民族建筑学体系”的学术理想又迈进了一步,其遗著《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与梁先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皆各自代表了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

而再从陈明达先生学术生涯来看,其建筑历史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应县木塔》基本是沿用梁思成、刘敦桢二先生的学术方法,也如傅熹年先生所言:“这本专著阐明,中国古代建筑从总平面布置到单体建筑的构造,都是按一定法式经过精密设计的,通过精密的测量和缜密的分析,是可以找到它的设计规律的”,而陈先生的第二本专著《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则基本证明了至迟在北宋时期已经存在了完整的以材份为模数的建筑设计方法,再至《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似乎陈先生已经完全融入到古代哲匠的世界,不但解析诸多技术方面的疑难,更要尝试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建筑审美的文化层面。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正是基于陈明达先生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的深入不懈的研究,以及他在研究中的有所发现,有所进展的自身经历,不仅愈加彰显出独乐寺两座辽代遗构在中国建筑史学史中的特殊贡献,也充分见证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不断地充实和修正,逐步由浅入深的进程。陈明达先生在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的研究中,发现只有山门和观音阁平坐用材近于旧测数字,观音阁上屋、下屋用材均超过旧测甚多。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呢?陈先生通过回顾中国建筑史学最初的研究状况入手分析:独乐寺是当时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实测的第一处宋辽遗构,当时熟悉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实例,对早期遗构缺乏具体的认识,加之当时对于《营造法式》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对其中材份的概念不甚明确。因而对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两建筑的测绘是建立在对明清建筑的理解上进行的,即以斗口为度量的标准,并且认为同一座房屋的斗口必定是一致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缺陷和疏忽之处。加之独乐寺观音阁本身的现实条件最便于测量平坐,在下檐屋面上、在平坐暗层内,无需脚手架即可精细测量其各个部位。以致用材数据皆来自平坐,而未注意到上屋、下屋用材皆大于平坐。直到后来为制造古建模型,需补充一些详细数据,再去补测时仍未发现这一错误。所以,营造学社早期制造古代建筑模型――独乐寺观音阁的材份数是不正确的,同时当时也还不知道早期木构建筑的柱子有生起的特征。此后随着对材份制虽有了较深的认识,但仍然认为每座房屋所用的拱方断面都恰好是一材,在实测时虽然常常发现拱方的大小有出入,却一概归之于施工的误差和木材年久涨缩所致。因此大多满足于测量若干个数据取用其平均数为标准,并未进行深入的观察。建国以后,首先注意到此类问题的是已故中国文物研究所著名古建筑专家祁英涛先生,在测绘新城开善寺大殿时,发现每朵铺作用材,从下至上逐铺减小,而(韦刃木)高则逐铺增高,使足材高均相等。所以测绘古代建筑实例中用材不一致的现象,不完全是施工误差或木材涨缩的原故,陈先生当时即推测或许是一种有意识的安排。可见最初对独乐寺观音阁测绘的产生的错误,应是在研究由浅入深的过程中产生的,陈先生认为这是必须汲取的经验教训随着认识的提高,对已测量过的实例,应当复测或补测。测量的结果,是研究工作的基本资料,应当不断地充实和修正。也正是基于此,陈明达先生完成了其晚年力作《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虽是作于17年前的旧作,但至今依然代表着中国古代木结构古建筑研究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

2、义县奉国寺

奉国寺位于义县城内之东北隅,自山门以内,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有牌楼、无量殿、大雄殿等主要建筑,除辽代遗构大雄殿外,其余皆为清代重建,并多有关外地方做法之特征,规模却远逊于大雄殿,兹不赘述。

义县奉国寺之具体始建年代尚有待深入考证,学界多以大雄殿内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元国大宁路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所记“开泰九年处士焦希创其基”,推断其始建年代为辽开泰九年(1020年)。奉国寺之旧有规模,亦如寺内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奉国寺庄田记》碑记所载:“义州大奉国寺,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洞一百二十间、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东斋堂七间、东僧房十间、正方丈三问、正厨房五间、南厨房四间、小厨房两间、井一眼……。法堂后院子十二处……。仓后园子一处……南街长安店一处……。寺西浴房一处、正房三间、平房两间、井一眼。”

宋辽时期古代建筑组群实例,仅有山西大同善化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应县佛宫寺三处尚存原组群形式。前文所述蓟县独乐寺是现存辽代建筑中最早的范例。虽仅余一阁一门,尚谈不上组群,但此一阁一门之距离,仍不失为研究宋辽建筑组群重要的资料。如是观之,奉国寺大雄殿内元碑《大奉国寺庄田记》碑详细记载元末奉国寺之完整规模,颇为弥足珍贵。殆其总体布局于中轴线上设置观音阁、七佛殿、后法堂,中轴线两侧三乘、弥陀二阁之设置,或可以今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大雄宝殿等辽代遗构与之相互佐证,可能大致推测辽代佛教寺院之总体布局模式。

奉国寺大雄殿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千年国宝、无尚国宝、罕有的宝物”,虽后代多有修葺改建,但学界多公认其大木结构乃为辽开泰九年(1020年)奉国寺初创之时的辽代原构。大殿矗于高约3m的高大台基之上,殿前设有宏敞宽绰的月台,月台东西两端设有钟鼓二亭,形制简略,应为后世增建之作。大雄殿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斗拱比例雄大,屋檐高峻,气势非凡。若以《营造法式》的术语,或可对其做出简明确切之描述地盘九间十架椽,四阿屋盖,十架椽屋乳袱对四椽用四柱,用一等材。殿身外转七铺作双抄双下昂,一、三抄偷心,二、四抄计心,重拱造:里转出两跳。由此可见,奉国寺大雄

殿无论其规模与形制,抑或铺作以及用材等地,均已达到现今所知古代遗构的最大极限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物研究所资深古建筑专家杜仙洲先生发表《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是我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辽代七佛像高大庄严,权衡匀整,柔逸俊秀,神态慈祥,极为壮丽。梁架上飞天面相丰颐美悦,色调鲜明绚丽,是国内极为罕见的辽代建筑彩画实例。”由此可见,奉国寺大雄殿实乃集辽代木构建筑、彩塑佛像、建筑彩画遗存“三位一体”的具有极其重要研究价值的辽代建筑遗构。

(1)“殿堂”、“厅堂”与“奉国寺形式”

关于殿堂、厅堂结构形式,《营造法式》并未详细解说,陈明达先生在其专著《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通过《营造法式》卷三十一的大木作制度图样,又结合对现存遗构的实测分析,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主要结构形式诸如“殿堂”、“厅堂”、“余屋”得以逐步明确充实,基本明确了各类结构形式的特征及其内涵。如在《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中,有“殿阁地盘分槽”图四幅,又有“殿堂等草架侧样”图四幅,它们是四座形式不同的殿堂的平面和横断面图。又有“厅堂等间缝内用梁柱”图十八幅,卷三十《举折屋舍分数》图中另有一图,共介绍了十九种厅堂屋架结构图,据此得到“殿堂”、“厅堂”两种结构形式原始的基本数据。

“殿堂”结构的基本原则是自下而上,层层叠垒。一般单层房屋自阶基以上,由两层叠成:下一层是屋身(包括墙壁门窗),上层是铺作及其上的屋盖。多层房屋即在下一层上叠垒铺作,上安平坐柱,平坐柱上又叠垒铺作安上层屋身柱,以上又是铺作平坐柱,铺作上屋屋身柱,反复重叠至铺作屋盖止。这种结构形式,施工较繁难,而适宜规模大的高层建筑,艺术效果强。它宜于向上发展而不便向左右或前后伸展。殿堂结构形式的实物迄今只有十例:即晋祠圣母殿、永寿寺雨花宫,此两例为单槽;独乐寺山门、菩化寺山门,此两例为分心斗底槽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隆兴寺摩尼殿、应县木塔及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等,此六例为金箱斗底槽。而其中的观音阁、应县木塔,又为仅有的两座多层殿阁。

殿堂结构形式具有如下特点:

①结构平面有四种标准形式,即: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槽”既为结构所决定(槽的四周有铺作构成),又有严正的艺术形象。槽的基本构造是在进深方向立两柱以铺作相连为横架,逐间延伸至角回转。所以在平面图上表现为两周柱子(有人误与近代套筒结构相混淆)。

②在上述情况下,由横架组成的平面其中心形成一个广大空间,此空间既可以不加设施,使之成为数层相联的高大竖向空间,亦可安梁铺地面版。

③由于以重叠为原则,所以殿堂形式的各层及局部构造层,均须等高。或设计成可以高低错开,但又须互相叠合(实例中这种高低差距仅为一足材)。最主要的结合形式是立柱的上下结合,它有两种既定形式叉柱造、缠柱造。

④由于是水平叠垒,水平构件可以平置于下层之上,可以使上面的樽缝与下面的柱缝错开。所以椽长150份,而下面的间广却可以用375份的特有现象。

⑤殿堂结构使用铺作自六铺作至八铺作。陈明达先生还将“殿堂”形象地称之为“佛光寺形式”,并认为这是一种相当优秀的形式,无论从材份制度、结构布置、铺作应用以至于建筑艺术各方面看,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而“厅堂”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在每两间交结的中线上(间缝)树立屋架。此屋架梁宽等于房屋总进深椽数,每两个屋架之间,用樽、襻间、顺脊串、顺身串等连接成间。间数按需要。这种结构形式,施工较简易,便于向两侧延续发展,而不宜于多层房屋。因此,厅堂结构有以下诸多特点

①有各种梁柱配合方式,极便于适应使用需要。在一座房屋中只须控制椽架长度相等,每一间缝均可采用不同梁柱配合形式。

②屋内柱均随举势加高,但每一柱均应位于其上的梁首或梁尾位置,如用中柱,其高只至平梁之下,并仍在柱头用栌斗、拱、(木沓)头承于平梁之下。

③每一屋架视椽数,屋内用一柱至四柱,极少通檐屋内不用柱。屋内用三柱(其一为中柱)或四柱时,其三柱之间或中间两柱之须用顺袱串。

④各缝屋架除以樽逐架连接外,还必须用襻间,并视情况加用顺脊串、顺身串。

⑤用铺作自六铺作至斗口跳。其铺作并外跳用拱、斗,里跳只以华拱头或(木沓)头承梁袱。因山西大同华严寺海会殿(已毁)是此结构形式的典型,陈明达先生亦将其归纳为“海会殿形式”,实例中还有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河北新城开善寺大殿、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等。

奉国寺大雄殿之结构形式,陈明达先生曾提出以奉国寺大雄殿最为典型、介于“殿堂”与“厅堂”之间的过渡形式,并将其称之为“奉国寺形式”。此种形式多使用五铺作以上铺作,与典型的“殿堂”结构(“佛光寺形式”)一样,仍然使用内外两周相距两椽的铺作,并使铺作之扶壁拱构成内外两周的框架或箍。但与殿堂形式的区别在于:

①两周铺作不在同一高度上,外低内高。内柱较檐柱大致高出五至七足材,或者更多。外檐铺作不仅与内槽铺作结合紧密,且还须与内柱结合。

②其柱网布置不甚要求前后完全对称。虽基本遵循内外两周之柱网,檐柱亦与殿堂结构形式一致,但内柱仅有三面与檐柱相距两椽,前面内柱向内移,与檐柱相距四椽,因此较难以按照整齐明确的分槽来划分之。

③内周前檐的铺作不在柱头上,而是于四椽袱上以驼峰、内额承托铺作。因此奉国寺大雄殿之全部结构连同内柱在内,皆为相互交错组成整体。与奉国寺大雄殿类似的结构形式,实例还有天津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已毁)、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但年代略晚。

“奉国寺形式”既不能如“佛光寺形式”(殿堂),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铺作、屋架等层次,也不能如“海会殿形式”(厅堂)从垂直方向可分为单个的屋架,但其平面布局较为灵活,结构的整体性更强。从表面上看,“奉国寺形式”是“殿堂”形式做法的一种简化,即以略升高内柱的手法,得以简化殿身内的铺作结构,但无论其设计和施工,均更为繁难,似乎需要匠师具有更高的技巧才能应对。

若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史的视角,“奉国寺形式”体现出中国古代木结构技术演变的过渡特征,此种结构形式对其后整体性更强的大木结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金元以降,诸如“佛光寺形式”、“奉国寺形式”等早期大木结构形式,是如何与中原地区乃至江南地区大木结构体系进行交流融汇,从而衍生出新的大木结构技术与方法,并形成全新的体系7而其后《营

造法式》的产生和形成,其间又有多少与之相关的源流和变迁呢?诸如此类,皆给予未来研究更为广阔的深入探析问题的空间。

(2)奉国寺大雄殿所体现出的《营造法式》“以材为祖”的构成精神

奉国寺大雄殿以及其他辽代木构多有表现出与《营造法式》“以材为祖”的模数构成基本精神相一致的特点,或可由此较为明确地分析《营造法式》所未触及或含混不清或不存的平面尺度模数构成法则。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强调以材为祖“的重要原则,”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此实乃是对“以材取份”做出标准规定,同时又规定出允许增减的幅度,此制度更为核心的意义则是针对便于古代营造工程的管理与监督而制订的一种标准化体系,而模数意义上的材份,则是与上述意义直接相关的以标准材枋向与之大小相关的尺度概念的转化。“以材为祖”之“祖”,一则有本源、起源之义,二则有承袭、崇尚、效法之义。前者应体现出相当的原始意味,而后者则是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规则、规制的涵义。而今以奉国寺大雄殿“一材为一尺”现象为例,观照“以材为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不仅以具体实例探讨“材”的原始产生及其源流,还可将精确的实测数据还原为“份”,乃至更应还原至“材”,或可得以解析规制意义上“材”的构成精神,以及其对指导中国古代木结构设计及其营造实践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几何分割”的理念较为薄弱,似乎也没有建立类似西方“欧氏几何体系”,而是始终强调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更多地讲求实际应用的数理体系,其特点是多以算学、或者数字来进行比较、归纳、研究具体的几何问题。与西方的几何理念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最擅长使用最明确、最简单、最简捷的数字比。譬如,在中国古代音乐学中所体现出的数理概念,就是采用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三分损一”法,中国古代绘制几何图形也运用数字比表达,如,即称之为“方五斜七”,处处含有黄金分割比的“毕达哥拉斯星”,即称之为“九五顶五九,八五两边分”;而在《营造法式》中也多以用材广厚之间的数字比关系,来表达具体构造方法、工程计算乃至建筑空间的关系,而多不采用几何分割之法。这些或许给出了一些极好的提示,若将实测的建筑尺度还原回归至更为整体和统一的“材”值,以更为宏观的数字比关系去分析古代建筑设计乃至营造技术与艺术的诸多问题,或可加深对于“以材为祖”真正内涵的认知程度。

尚须特别说明的是,本组调查测绘奉国寺大雄殿之时,有幸得到一套陈明达先生晚年对诸多重要古代建筑遗构实例的分析草图手稿,其中包括奉国寺大雄殿分析图,在图中陈先生利用旧有实测数据回归“材”的分析方法,对大雄殿的设计与营造规律进行归纳演算,而不再类似先前采用较为微观的“份”的方法。由此可知,陈先生晚年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大木制度“材份制”的研究,已达及了更高的水平和境界,也正是这份极其珍贵的手稿,像一盏指路的明灯,为本组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对奉国寺大雄殿的调查测绘及深入研究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关于奉国寺大雄殿的构成尺度和设计规律,本组将结合分析最新的精测数据,延续和拓展陈明达先生提示的回归“材”的分析方法,这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情形、规律与结论,本组计划在《义县奉国寺大雄殿》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此暂时从略。

(3)“辽尺准唐尺”特征与奉国寺大雄殿大木制度之再分析

奉国寺初创之辽圣宗时期,正是辽代封建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契丹部族经过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时期的近百年的积累,并在对其周邻国家与部族的战争中,掠取大量降俘人口,以契丹头下制与中原的州县制度相结合而创立的“头下军州”制度,俘户建州,大量匠役涌入,辽藉此获得中原先进文化与技术。关于辽代尺制问题,历史文献之记载多语焉不详。或可如此推测,五代尺制沿袭唐代,辽地原属晚唐、五代所辖,且辽代木构又多出自汉地俘奴役户之手,样式自多承唐风,辽尺当距唐尺相差不远。另有日本建筑史家关野贞及村田治郎等皆在其研究中注意到“辽尺准唐尺”的现象。著名建筑史学家莫宗江先生也注意到此种“宋尺大于唐尺”的现象,对契丹何时开始采用宋尺以及工匠世代相传的用尺习惯可能在辽代“头下军州”制度的匠役俘虏中要保留的时间更长,殆为本组应在以后的研究中注意的关键问题之一。

根据辽代建筑所复原的营造尺也表明辽尺承唐之尺制,其尺长以29.5cm左右较为普遍。据此略以奉国寺大雄殿的开间尺度进行构成分析,以及与今之所存日本奈良时代古建筑及中国唐、辽木构建筑上所体现的整数尺度开间的特征,或可揭示或佐证“以材为祖”的源流及其深刻涵义。由佛光寺大殿及奉国寺大雄殿观之,唐辽时代之大型木构建筑,似存在用材尺度取一尺的做法,这或许是当时大型重要营造工程的普遍做法?虽不得而知,然“一尺为一材”乃最为简洁的数字比,此亦是尺度与材份之间最为密切的、其数据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操作的一种换算关系。由此或可假设,奉国寺大雄殿整体尺度及所体现出的“以材为祖”现象,当与后世材份的模数制度,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又显示出各自的特殊性。自唐辽时期“一尺为一材”至《营造法式》时期的“材分八等”的数字比和材份值,其间渊源和变迁是否正契合了“以材为祖”的历史内涵呢?或可再深入推测,建筑整体尺度的“以材为祖”是建立在材与尺度之间的一种极为便捷的统一换算关系之中,或是以历代建筑实践与经验积累所形成的尺度构成规范为法的,材与尺度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切关联的。而其后至《营造法式》时期也多有明显反映,建筑的设计尺度多以丈、尺、寸表示,而与材份规定无直接关联,而“份”的制订与出现或许更多地体现出其应用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正如李诫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所言:“……五材并用,百堵皆兴,惟时鸠之工,遂考翠飞之室,而(亚斤)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斗而取长,弊积因循,法疏检察,非有治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是否由此可以再次假设,“份”的出现也许正是为克服先前《元佑营造法式》只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之弊端而设置制订的”新一代之成规呢?《营造法式》“份”的意义和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工程量的“估工算料”之中,对于设计及其营造的核心问题“尺度”,“份”的意义就远不及“材”与真实尺度精确和便捷了。

(4)奉国寺大雄殿“过去七佛”礼佛空间与大木结构之关系

有辽一代,佛教极盛,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金末元初,有“辽以释废,金以儒亡”之说。辽自圣宗朝以后,其佛教进入全盛期,史称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尤留心释典”,而奉国寺大雄殿之始建年代恰在圣宗时期。其时佛教之盛,亦于诸多规模宏大的辽代佛教建筑遗构中有其显著之体现,义县奉国寺与山西大同善化、华严诸寺,即是其中之最典型者。

上一篇:司法救济制度范文 下一篇:数罪并罚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