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1 06:20:21

鉴赏教学

鉴赏教学篇1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欣赏水平;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课和美术理论课是有区别的,美术鉴赏课是指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通过自己的视觉和触觉去观察、欣赏、分析美术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和实质。美术鉴赏课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以此让学生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目前小学美术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学生应该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中,即使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展现自己,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而要尊重每个小学生的想法,对每种奇思妙想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鉴赏的兴趣。

例如,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幅不同的卡通画,循序渐进地问学生一些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每幅画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能让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小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

(二)不注重小组合作

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忽略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作为个体去鉴赏美术作品,只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且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只会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压抑。因此,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所布置的鉴赏任务。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最后的总结发言。小组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鉴赏的教学中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实践过的知识会得到记忆深刻的观点。因此,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需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即可,只需为学生提供一些鉴赏资料,对学生的鉴赏方法予以一定的指导。例如,在学习“中国景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中国名胜古迹的绘画让学生赏析,如长城、苏州园林等。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感知一下画,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表达本组的观点。当学生欣赏了中国景色的绘画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外国景色,让学生进行对比鉴赏,欣赏每种绘画的不同风格和特色,引导学生了解绘画的意图和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将鉴赏与生活结合起来

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可以挑一些与小学生身边生活紧密鉴赏内容。例如,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卡通片,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前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图画,说说每个卡通人物所代表的形象以及所具备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卡通人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鉴赏了绘画。再如,现在的小学生都喜欢各种特色美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美食有关的绘画,当学生看见这些美食绘画时,就会有一种亲切感,然后教师让学生谈一谈绘画中的美食与自己见过的美食是不是一样的,有哪些不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学会了鉴赏。

(三)教师适度的点评

美术鉴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在听取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要仔细听每个学生的分析过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要予以一定的表扬;对于表现得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而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并帮助其进行改正,这样学生就更有信心和兴趣学习美术鉴赏课。

总之,当学生能自由参与和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越来越浓,特别是低中段学生作业非常注重自己的情感, 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能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与技能,独立完成记忆画、想像画、命题画的练习,能尝试用新的工具记法来表现生活熟悉的事物,作品独特、自然、充满童稚之美、之趣。

参考文献

鉴赏教学篇2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教学 启发 互动 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31

高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个性、意志等都趋于成熟,需要教师为学生开展更加多样的、丰富的课堂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以前的音乐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引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音乐课也一直不受重视,不仅课时很少,而且还经常会被占用,所以高中音乐的教学也十分的不理想。很多学校对于音乐教学极为忽视,在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也很少,但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现在很多高中已经逐步重视起音乐教学,其中音乐的鉴赏也受到学校师生的重视。但是面对当下各方面教学的局限,如何切实推进高中音乐的鉴赏教学呢?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谈几点意见,希望对各位教师有些许借鉴意义。

一、音乐鉴赏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第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多样性。音乐本身作为一门视听艺术,每个人的理解和喜好都不相同,也就是不能只进行经典的曲目鉴赏,例如《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要结合现在学生的鉴赏需求和兴趣方向,有所调整,以此来实现课堂的多样性。

第二,多样性的音乐鉴赏课堂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能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某一规则或者范式来进行鉴赏,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才是最主要的。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理解进行二次鉴赏,这样学生鉴赏既保持了多样性,又能真正有所收获,看到自己的鉴赏水平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差异和差距,从而在懂得多样性的基础上自主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三,多样性的鉴赏课堂需要教师变换课堂形式。很多教师都是采取简单的我讲你学,多媒体播放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单一而僵化,学生一上音乐课不是充满兴趣,而是开始犯困,甚至有的学生在音乐课鉴赏的时候学习其他学科。所以教师要促进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现场演唱,通过教师的演唱和多媒体的播放增强学生的感受力,这种多样的课堂开展形式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鉴赏兴趣。总之,多样性既包括教学内容也包括教学形式,这是开展好音乐鉴赏课堂的基本前提。

二、启发式教学

首先,音乐鉴赏还需要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也就是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音乐的鉴赏,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而不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完全忽视学生的接受和表达。不少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一些民族乐曲或者地方经典曲目并不感兴趣,甚至有很多曲目听不出基本的欢快情感,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为了基本能力测试的成绩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一来,音乐鉴赏就等同于考试和背诵了完全丢失了基本的艺术鉴赏气息。

第一,教师在课堂鉴赏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打拍子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基本的乐曲节拍与节奏,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然后再通过为学生讲解音乐的乐器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步步理解音乐的形式和情感。这种引导的启发过程最为重要,学生就能借此掌握如何进行音乐鉴赏。

第二,启发式的鉴赏形式还需要教师采取实物教学,因为音乐鉴赏本身就和乐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发音难以分割,教师为学生展示乐器,并且让懂得乐器的学生为同学进行演奏或者教师亲自为学生示范演奏的技巧和手法,对学生的鉴赏进行现场启发,激发学生的鉴赏思维,从而起到良好的鉴赏效果。

第三,启发式教学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存在,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并且及时给出学生肯定和鼓励,积极鼓励学生敢说感想,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于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感受音乐的变化。例如,在鉴赏《二泉映月》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为学生展示声调的变化,启发学生情感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准确的把握乐曲。启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可替代,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鉴赏环境,如此启发效果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其次,音乐鉴赏离不开班级整体的互动,互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状态,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度以及彼此之间的默契、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互相激发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当前很多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并没有实现互动而是比较沉闷的以教师为主讲人,学生只负责云里雾里地听一节音乐课,并不能对自己的情感和音乐审美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的互动。

第一,作为音乐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这是开展好互动教学的前提,很多教师因为音乐课不受重视,所以上完课就走,课下和学生没有什么接触,经常一个学期结束教师都不认识班级里的孩子,互相缺少沟通和交流,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陌生,互动难以实现。所以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心理问题,做学生的朋友,音乐教师也应该及时与班级班主任进行沟通,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第二,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也就是教师要在开展教学之前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深入的了解,设置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适合学生的理解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的主动性一步步被激发出来,使之在建立信心之后会更愿意去主动表达,从而形成教学互动。第三,互动还需要教师对音乐课的课堂秩序进行维持。互动很容易使课堂产生混乱,所以教师应该在进行互动时候进行有序互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分组,方便对学生的想法表达进行有效规划,使每个小组都获得发表意见的机会。

最后,音乐鉴赏离不开情境的设置,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难以分割,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情感和视觉来更高效的开展音乐鉴赏。第一,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促进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第二,充分利用作曲人或者歌唱家的人生经历和歌曲创作背景,来激发学生的鉴赏情感,这种情境是其他教学氛围都难以代替的。

鉴赏教学篇3

教学计划

学科:

年级:

教师:

学校:音乐 高二 陈明明 龙口二中

上学期教与学情况分析:

上学年音乐鉴赏课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感受了音乐的美,从探讨音乐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到培养音乐的耳朵,增强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感受了音乐不一样的美。

给学生美的享受,也为以后的音乐鉴赏活动做了铺垫,以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本学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并鉴赏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外国的民间音乐以及具有时代性的音乐,让学生丰富音乐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多元化文化价值观。 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熟悉、理解、鉴赏音乐。

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2、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3、 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教学措施: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1、 强化治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

2、 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3、 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 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教学内容:

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体、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 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求

5、 欣赏内容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则。

6、 欣赏曲目的选择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7、注重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考试考核制度:

鉴赏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散文的鉴赏与教学是整个文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不再简单的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很多时候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品读能力的提升成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之上开展散文鉴赏教学,进而保障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的综合拓展,并借助语文散文鉴赏课程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读以及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凸显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创作形式,从散文的整体结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

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从散文的整体结构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之一,就其形散来说,是指散文题材广泛、写作手法多样,同时文章的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鉴赏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文章这一特点结构,防止学生因为对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或者是混乱了对散文品读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这篇散文的鉴赏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特点的把握,以指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实际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来表现对都江堰独特感悟的基本内容;而第二部分对于都江堰壮丽景色的描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进行体会。最后,在作者抒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的朗读或者是写作背景的介绍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精神风采的写作手法。进而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分部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导学生从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以为散文的整体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体味散文的优美语句,借助散文的阅读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

散文的艺术性和美感往往是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来展现出来的,因此在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关的语句,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进而指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后再从文章的语句层面体味散文的独特之处,保障散文鉴赏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生对于散文品读的有效探究。

仍然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为例,文章对于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描写“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息息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段。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知识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这部分内容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已经完全将都江堰节节延伸、灵动自然的特点展露无遗。如果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内容方面来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充分了解散文的美文之意,则整个散文鉴赏教学的又能够获得深层次的推动。

三、领会散文的情感,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

散文品读的最终目的在于体味散文的内在情感,意境深邃是散文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对于散文内在情感的挖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灵魂。在《都江堰》这篇散文的品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是作者在游览之前简单评述,与作者在游览之后的高度赞美,进而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都江堰魅力的难以抗拒。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章的写景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进而感悟余秋雨先生对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动机。通过对文章深层次背景的挖掘,散文的鉴赏教学才算略有成效,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也才初见效果。

高中散文鉴赏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提升以及文学素养的强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保障散文教学的有效时间,同时对散文的鉴赏教学做深入的探究,以从散文的基本形式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从散文的优美语句切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最终再带领学生体味散文表达的情感,以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散文鉴赏教学的层层深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散文知识有一个深入的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也保障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应用能力方面的综合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红.关于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的分析[J].新课程(下),2014,11:67.

鉴赏教学篇5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图像识读素养措施

一、图像识读素养的概念

当前,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体产生了许多与图像文化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图像比文本更直观、更真实,更便于人们阅读。因此,图像识读素养基于当今图像传播的需要,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像、影像及其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识读素养表现在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能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能了解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别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图像识读的方式获得与美术有关的知识和有用的信息。

二、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意义

图像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传播、交流媒介,在海报、插画、服饰图案等不同设计中随处可见,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经过视觉感知,我们可以不断理解、内化、获知图像的内在含义。首先,图像识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识图能力,从中获取基本的感性知识。在识字之前,人们基本依靠图像来获取知识,如卡片、图画、卡通等,都是直观易懂的视觉图像。其次,图像识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在识图过程中,首先描述艺术作品中各个艺术元素和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其此进行一系列想象、联想,最后通过运用形式原理,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艺术元素,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最后,图像识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最深层次的素养,主要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作品和现象,传承中华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融合各个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感知时代文化。因此,图像识读有助于学生识别民族文化,了解外国文化,建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

三、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不偏离课本,不拘泥于课堂”,将新内容纳入教材,括宽教材的知识面。教师应该在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生活情境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2.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形式——以STEAM课堂为例

教师应注重多学科的交互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笔者有幸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视觉艺术教育论坛”。在两天的学习中,笔者对上海宋庆龄学校姚毅分享的“以创意为核心的STEAM小学跨学科学习活动研究”感触颇深,虽然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但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同样适用。“STEAM”是五个单词的缩写: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STEAM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者Yakman提出,STEAM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PBL)、基于设计的学习(DBL),强调在看似凌乱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两天的学习与反思,笔者回校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并在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

3.“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创作”六步走——以彼得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鉴赏教学为例

教师应通过“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创作”六步走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能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鼓励学生在反复欣赏艺术作品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艺术作品的特点,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第一,阅读艺术家信息及其社会背景。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提供的文本材料,学生能够快速了解画家的背景及其作品的内涵。如,在鉴赏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步骤完成学习单。第二,描述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或者直观感受。如,在鉴赏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时,学生的第一感觉是作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凡而温馨。学生指出,画面中的餐桌、演奏的乐师、穿红色和蓝色衣服端食物的人,体现出婚礼的热闹与简朴。第三,分析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色彩、构图、造型、空间等。彼得勃鲁盖尔创作的《农民的婚礼》这幅作品,在色彩上表现自然,人物与环境色调统一,整体画面色调偏深色;在构图上采用了对角线构图(餐桌一端斜向展现纵深的空间感)、三角形构图(乐师、端餐人、新娘构成了稳定的画面,突出了主角位置);在造型上人物写实、饱满生动,突出了农民诚实、勤劳而略显笨拙的气质。在分析作品的同时,笔者有意将同类题材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让学生自主对比并进行总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彼得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与拉斐尔《圣玛利亚的婚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拉斐尔《圣玛利亚的婚礼》画面主要采用对称布局,大量使用水平线、垂直线和半圆线,空间具有延伸感;人物塑造安静而优雅,给人柔美之感。通过对比鉴赏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第四,结合文化语境,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创作,画面表现了艺术家怎样的思想感情,往往涉及艺术家的生活背景、绘画风格等问题。文化理解与图像识读是相辅相成的,了解了创作背景,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探讨以上两个问题。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很快便能找到答案。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彼得勃鲁盖尔以绘画为武器,支持农民争取自由的斗争,表现农民生活,赞扬农民阶级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第五,从主观与客观方面评价艺术作品。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从主观上讲,作品人物形象有趣且主题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画家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从客观上讲,这是一幅反映农民生活的风俗画,艺术家采用幻想和写实的手法,寓严肃于风趣的表现之中,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第六,在创作中领会艺术作品。通过“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五步,学生反向临摹绘画,即使用不同的技法,如水彩、素描、速写等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展示与评价学生以画家作品为基础而创作的作品。“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创作”六步走策略是对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补充和完善。当学生使用这一策略鉴赏作品时,他们可以首先比较分析,其次引出解释,最后形成评价。笔者根据目前学生的认知情况,加入文本阅读和创造性实践两部分,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鉴赏方法中明确问题、在创作实践中解决问题。

结语

鉴赏教学篇6

关键词:音乐鉴赏意义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音乐鉴赏》提炼整合为“交响音乐鉴赏”,突出强调了音乐审美课程的核心——“交响乐”。这是一门起点高、立意新的音乐选修课,以体裁和题材为切入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于一体,以史带人、以人带曲,以审美理解、感受和体验为特征,从编写大纲到鉴赏内容都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交响乐起源于欧洲,词出于古希腊文Symphonia,其中的“sym”即“一起”“同时”的意思,而“phonia”则是“鸣响”的意思,合指“数音和鸣”。在中世纪(公元500—1450年)常指“一组协和的音”。这之后,交响乐的属性含义随着器乐体裁(种类、样式)的长足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器乐体裁从附属于声乐的地位逐渐提升,并在1750年以后超过了声乐体裁的地位。

音乐学家杨名望先生认为:交响乐(Symphonia)一词的含义,在18世纪前含混不清,例如意大利的歌剧序曲和某些舞曲前的独立性序奏,都可以冠上交响乐的名称。我们现在所说的交响乐或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乐队演奏的多乐章交响曲,还有交响诗、协奏曲、组曲和音乐会序曲等。杨先生的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学院派对“交响乐”一词的界定。其实,交响乐一词的含义从一开始就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响乐自意大利作曲家加布里埃利(约1553—1612年)首次将其用作带有乐器伴奏的多声部《神圣》(1597年)的称谓之后,才泛指由声乐和器乐合演的乐曲。狭义的交响乐是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普雷托里乌斯(1571—1621年)在其所著论文集《音乐大全》(1619年)中提出“交响曲为不含任何声乐声部的纯器乐合奏作品”的观点以后,才被广泛用作歌剧或清唱剧的器乐序曲、前奏曲或引子等的称谓。巴赫所作《三声部创意曲》,海顿的一些弦乐四重奏等,也曾以交响曲作为曲名。杨名望先生也承认,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常常包括歌剧序曲和舞剧音乐等。

我们认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1732—1809年)作为交响曲创作的先驱是无可争议的。正是由于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83部弦乐四重奏的海顿的探索和努力(这里,还不能忘了柏林乐派和曼海姆乐派的努力),才使得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套曲的结构形式逐渐完整完美,交响曲成为了横亘数世纪绵延至今的曲式结构的管弦乐。因此,称海顿为“交响曲之父”是不为过的,但许多音乐史书或教材称他为“交响乐之父”,这倒是需要商榷的。我们认为,交响乐是宏观的,可包罗其所有的内涵及外延,即可指文艺复兴后期以来作曲家所创作的一切具有戏剧性发展手法和交响性音响的声乐和器乐作品;而交响曲是狭义的,仅是交响乐的内涵之一,即指基本规范曲式为:第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的抒情性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为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速的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管弦乐作品。

另外,面对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开设的《交响音乐鉴赏》课,不能拘泥于“交响乐”一词的“学院派”定义。否则,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钢琴诗人肖邦的《玛组卡舞曲》和《波兰舞曲》,以及巴赫所作的清唱剧《马太受难乐》等一大批具有交响性发展手法的音乐体裁和名作,将与大学生们失之交臂。

为此,我们认为从对交响乐内涵与外延的广义的理解出发,针对大学生欣赏交响音乐时常感无所适从的状况,应该有针对性地分章论述各个时期交响音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主要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艺术成就与审美特色,并精选各个时期的交响音乐名作进行赏析介绍,所举鉴赏曲目,除了交响曲、协奏曲、序曲、交响诗、交响组曲以外,还应例举歌剧、舞剧、清唱剧、康塔塔(大合唱)的选段。在鉴赏知识简介中讲述音乐的品种,范围应尽可能宽广些,也该时常涉及非交响乐队演奏而与交响音乐有关的体裁和形式。这样做,对于扩大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是有好处的。

在教学与实践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一要坚持,二要加强,三要贯穿”的原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一要坚持:尽管《交响音乐鉴赏》只是一门选(必)修课,但也必须坚持教书育人、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坚持业余音乐教育模式中高质量的审美教学和管理,用高品位的交响乐精品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来对选修课学生进行熏陶和培养。

二要加强:加强在教学中对选修课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应用。课堂教学内容包括鉴赏交响乐的历史知识的基本理论讲授。在教学中,要求采取“以史带人,以人带曲”的讲授方式,从交响乐作品的体裁和题材切入,注重各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特色,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注重鉴赏知识点的相关性、延伸性的同时,突出和强调最为本质的音乐审美特征,并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形象与音乐”相结合的鉴赏分析,使学习者能形象地了解中外音乐史上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音乐)审美特点,以及交响乐名作的审美特色。三要贯穿:是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不但要给学生以“鱼”,还要教给学生以“渔”,把对学生听赏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始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实践性教学、观摩交响音乐会等,让同学自己谈鉴赏交响乐作品的赏析体会,以及通过网络下载和欣赏音乐等等。

通过以上课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使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艺术美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对交响乐艺术与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感受和审美能力,所取得的效果事半功倍,深受学生欢迎。执教的教师们也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从普及交响乐来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落实了《交响音乐鉴赏》课的开设计划,尤其是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紧密配合的方法,打破了“非有乐谱不能欣赏交响乐”的常规。

通过对《交响音乐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我们认为:普及交响乐首先必须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只要是为培养提高大学生对交响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的,我们都要去做,才能真正在有限的教学中收到实效。其次,普及交响乐必须有实质性投入。由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处在初创阶段,许多地方在这方面一无设备,二无师资,但只要领导重视、加大实质性投入,就一定能抓出实效来。尤其重要的是,校领导能否“慧眼识英雄”,从思想上、观念上认识到普及交响乐的重要性是个关键。再次,我们还认为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必须走出小教室、扩大覆盖面。由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在教育手段(吸引与激发)、教育模式(非一对一方式)、教育评价标准(社会或地区音乐教育效果)、人才培养规格(全面综合型)等方面与专业音乐教育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提高普及率、扩大覆盖面,必须打破传统音乐教育方式,而利用网上的《音乐鉴赏》课程进行远程教学,是一项符合我国普通高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现代化艺术教育模式。

注重专业与人文艺术素质的渗透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接受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认识,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非常鲜明的辨别力。否则,就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认为,必须加大优化音乐教师队伍的力度。对于从事《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师资要求,不仅是专一的音乐水平,还需具备全面的人文艺术修养、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才干,以及具有研究艺术和美学理论并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已有音乐师资的普通高校,希望能重视优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为音乐师资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知识的补充和培养大开绿灯。另外,现在离退休的老教师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身体好、精力充沛、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又强,对于缓解高校艺术教育合格师资缺乏的矛盾,他们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力量。

早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全面论述,并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即:“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今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则是落实中央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杨名望著《世界名曲欣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

[2]缪天瑞著《音乐百科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

鉴赏教学篇7

在音乐鉴赏单元的教学中,也要利用单元的启始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如湘版的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中第一节《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竞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虽然本课内容非常好听,但学生也会对本节内容会有点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目标不能定的太高,重点就是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涉及到欣赏的音乐专业术语较多,要真正的理解音乐、说出作品在节奏、调式、和声等方面特点还有一点的难度,势必会影响高一新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八音和鸣》《酒狂》《阳关三叠》《黄莺吟》等作品进行鉴赏教学。

二、体验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生音乐鉴赏的品位

在通俗歌曲泛滥成灾,学生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的今天,学校应支持良性的发展导向,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构建绿色音乐生活氛围,渗透中国民族音乐和经典的西洋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品位。如中国作品《茉莉花》《小白菜》《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江河水》《梁祝》《二泉映月》,西洋作品《命运》《邀舞》《梦幻曲》《卡门序曲》《饮洒歌》《1812序曲》《水中倒影》《故乡的亲人》《我的太阳》等等。坚持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以美辅德”,在高尚的音乐艺术中潜移墨化地善化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为、语言、仪表,用音乐陶冶心灵。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学习,课堂上所学曲目在课外也能再次听赏,使其产生内外共鸣。

三、搭建校园音乐践平台,实现课堂内外联动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内外联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就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搭建校园音乐生活的实践鉴赏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展现其才能,增强求知欲。如利用校园广播给学生每天呈现不同的音乐,周一播放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等世界名曲,提高师生品味,拓展音乐视野,周二播放《梁祝》《春江花月夜》《赛马》《茉莉花》等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多姿。周三播放《出塞》《明日歌》《江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系列歌曲,学生听歌又可记忆古诗词一举两得。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开展乐评兴趣小组,对音乐感悟强且写作出色的学生和演讲水平高的学生组成广播台乐评栏目,搜集整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鉴赏后感文章,利用中午和课外活动时间,每周播出一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乐评能力。搭建校园音乐的实践平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而实在,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扭转了被动教学的局面,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价值也充分得以肯定和实现。

鉴赏教学篇8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 鉴赏教学 教学策略

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不少教师发现欣赏教学较美术实践教学更难,欣赏现代作品比古代作品更难。特别是抽象艺术欣赏,“因为不可见的东西正是抽象绘画描绘的对象”,欣赏艺术时的主观性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困惑。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认知虽然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不成熟。再加上中学生的人生经验少,对这种取其本质、去其原形的艺术品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抽象艺术欣赏教学,以增加他们的审美体验,加深对生活的热爱,提升美术欣赏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师授课方式多样性

1.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有充分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积极搜集美术欣赏作品。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都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的美点分析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等,灵活处理、具体安排。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培养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一味欣赏,有的时候可让学生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可让学生照着作品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地方。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发展方向,鼓舞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学习做好铺垫。

3.情境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理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音乐同样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纤夫们劳动时的各种不同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从而自觉体验画面中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二、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希腊人对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他们把关心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为完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从而创造出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象。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自公元前776年起,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在最早的运动会上,运动员全是的,并且用特制的名册记录胜利者的姓名,还为他们塑造纪念像,安置在神殿里。这样竞技成了希腊美术的主要题材,而且希腊美术成为古代最典型、最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直接动力。由于讲述了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人体美的崇尚,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希腊艺术的兴趣,不但没有初看人体雕塑的羞涩,而且要求老师多讲解、多带些作品欣赏。

三、鉴赏课要和多媒体相结合

多媒体白板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它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于一体,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使课堂上充满情趣,学生情感和心理得到满足,审美能力得到升华,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就像为美术课堂、美术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更优越的作用必将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教师要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动中学、在学中乐,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欣赏课基本以视觉为主,所以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加以呈现是非常重要的。仅靠教材上的图片进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所以,我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会找大量相关图片,然后运用多媒体,结合文字、色彩、动漫、音乐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则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视觉、听觉……都被调动起来,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参考文献:

[1]陆彩娟.如何上好中学美术欣赏课.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7.

上一篇:非化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社会主义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