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鉴赏

时间:2022-08-19 10:48:02

背景介绍

巴金的一生就是与封建专制进行不懈斗争的一生。1931年,长篇小说《家》(当时以《激流》之名在上海《时代》杂志连载)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小说的一个重要领域――表现自己熟悉的封建家庭生活――的开始,《家》的成功为巴金的小说摆脱幼稚,迈向成熟积累了重要经验。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又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虽然这三部小说一开始并没有总体构思,写作时间先后的间隔也很长,每部作品又各有其独立的结构,但在写作过程中又兼顾到各部分,所以它们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小说。

“激流三部曲”写的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巴金创作这部小说,受到了左拉的长篇小说《卢贡家族的命运》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影响,但是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巴金原打算在《家》中写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史,写了六章之后,他所挚爱的长兄自杀,这给巴金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反抗情绪,集中地向旧家庭发泄,义无反顾地攻击起专制主义。他认为旧家庭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包括他的长兄在内的一切青年的幸福。这种反抗与破坏的情绪转化为《家》的激进的风格。这种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是《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能产生积极而巨大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主题浏览

《家》以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在《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中,巴金曾经非常激动地谈着《家》的创作动机,他说:“旧家庭是渐渐地沉没在灭亡的命运里面了,我看见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溃的路上走。这是必然的趋势,是被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的。这便是我的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 accuse(我控诉)。我不能忘记甚至在崩溃的途中它还会捕获更多的‘食物’:牺牲品。”“无数年轻的有为的生命成为垂死制度的牺牲品,这是不公平的命运,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人物评价

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至尊和权威,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其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的是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他却像幽灵一般无处不在,贯串全书。在高公馆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的间接的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如鸣凤的死,婉儿的嫁,瑞珏的死,觉新和梅的婚姻悲剧等。小说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

觉新

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见作者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其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一个活得很苦的“多余人”。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具有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

觉慧

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和家庭斗争中得到了强化。他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中,编进步刊物,参加学生的反军阀请愿,反抗高老太爷的旨意,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最后又毅然从家中出走。觉慧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是从资产阶级思潮中来汲取力量的。个人反抗、人权平等、人道主义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有五四时期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在其思想行为上,有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如简单、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自我怀疑,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

片段赏析

1.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喋喋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评析】

文中鸣凤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跳入湖里。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法,把鸣凤投湖前的痛苦怨愤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抓住鸣风此时此地复杂变化的心境,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得非常细腻,把鸣凤的思想性格特征突显出来,把鸣凤的纯洁刚烈,敢于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使之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形象。

2.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的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她只好任人摆布。“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觉新绝望地摊开手悲声说。“我不怪你,只怪我自己的命不好。”瑞珏抽泣地说。

【评析】

老太爷死了,而瑞珏快要生了,以陈姨太为首的长辈们谈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而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到城外,还得过桥。逆来顺受的瑞珏就这样被迫迁到了离城很远的一所阴暗潮湿的住所。但善解人意的她却能强忍住内心的痛苦,反过来去劝觉新,只怪自己命不好,不愿让觉新承担不孝的恶名。临产时,瑞珏难产,大声呼唤觉新,可二人近在咫尺,仅隔一道门却不能相见。这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所铸成的门,正是这些以及觉新自身的软弱夺去了瑞钰这个年轻女性的生命。觉慧曾批判他的大哥觉新是“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其实瑞珏又何尝不是“无抵抗主义”的奉行者和受害者呢?

上一篇:佐茶的鱼 第48期 下一篇:让快乐萦绕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