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范文

时间:2023-11-23 09:44:15

学报编辑

学报编辑篇1

编辑部的工作者闷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地修改、编辑,还要经常加班,有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我从来没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疲惫和厌烦,他们总是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想,正是这份对工作的激情支持着他们。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

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让我们严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编辑部的工作既繁琐又枯燥无味,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得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稿件。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坐在办公室不厌其烦地工作着。细心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哪怕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新闻播出的质量。所以,即便他们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细检查,宁可多看几遍,也不愿意放过一个错误。如果细心。他们不可能做出如此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在编辑部工作也有很闲的时候。没稿件的时候,编辑们都会看看杂志和报纸打发时间,或是聊聊天,说说笑。而此时,我总会很自觉的地抓紧时间多看看些新闻编辑的书记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学习和总结一些常见的稿件错误。

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可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地方。

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上的知识,还是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让我受益非浅。我认识到在学校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多听多看。同时要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

学报编辑篇2

[关键词]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价值感;职业发展;阿德勒;社会兴趣

[作者简介]黎 芳(1971―),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编辑心理学;郭荣华(1964―)女,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江西南昌 330027)

[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校管课题“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价值分析及创新路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化比较普遍,但高校特有的学术主导的环境,使得高校编辑在作为编辑的职业发展中面临着很多尴尬的问题。学报编辑职业化建设现状与高校学报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编辑的职业价值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比较低,学报编辑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影响编辑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也影响着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报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来考察高校学报编辑职业价值感的问题,试图探索提高高校学报编辑职业价值感的路径。

一、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现代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被称为“当代心理学的先知”,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看到个体心理的主观性、动力性,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兴趣这一概念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阿德勒认为,个体绝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作为全人类的一员在人类社会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归属感[1]。社会兴趣是阿德勒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人类价值的唯一标准”[2],是判断个人价值的唯一尺度。他认为,人类所有活动的价值都必须从社会兴趣的角度来理解。在人的一生中必须牢固树立社会兴趣,才能解决人生所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职业活动、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3]社会兴趣发展完善的人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是个人私利与他人的合作,不以个人利益为追求卓越的最终目标,而是真诚地关心他人,他们追求成功的目标是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而社会兴趣不成熟的人则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权力超越他人并且缺乏社会兴趣。当人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时,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生存现状及职业价值感分析

职业价值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4]主体的职业价值感是影响其职业生存状态的核心因素,因此,可以从主体的职业生存状态反映出其职业价值感。日本学者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认为影响主体职业生存状态的有三个因素,即维持生活、发展个性、承担社会义务[5],各因素所占比重不同其职业生存状态的表现也不同。国内学者曾学民依此观点将编辑的职业生存状态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类型,并分别描述了这三种生存状态,反映出编辑不同的职业价值感。

“生存型”编辑将编辑职业看成是功利性的不可或缺的谋生工具,是满足个人及家庭生存需要的被动选择,工作仅仅是一份职业责任,对所从事的编辑职业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奉献、兴趣,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工作意念凭经验和熟练程度,工作简单重复,按照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缺乏主动和创新精神,对所编辑的出版物粗制滥造,难以获得职业发展,极易引发其职业倦怠,职业价值感较低。

“享受型”的编辑将编辑职业不仅视为生存需要,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倾注自己的内心积极的情感,主动去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将编辑职业视为终生努力从事的事业,并享受工作的乐趣,工作热情高,愿意在奉献和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自己,实现社会价值,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高。

“发展型”编辑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追求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服务社会和自我完善中感受编辑的职业价值和崇高感。有强烈的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6]

以上三种职业状态反映出了编辑不同的职业价值感,职业价值感不同,对职业所注入的个人情感、兴趣和责任也不同,从事职业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观性和动力性也有很大的差异,编辑的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根据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来分析编辑的三种职业状态(见表)

由此可见,当编辑不仅仅关心个人的生存状态,而是更多地把自己归属于所在的社会共同体中,并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合作与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时,在职业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更强烈,其职业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更高。

当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现状不尽人意。我国出版行业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强化,高校学报也呈现出争创学术品牌的发展态势,很多高校将本校学报视作展示学校学术特点和学术水平的名片和窗口,将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设立为学报发展目标,如跻身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和成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等。然而,整体上,高校学报学术声望并未形成与高校发展规模相匹配的优势,学报编辑职业化建设现状与高校学报的发展要求并不相适应。高校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科建设的价值为主导和支配的,对于学报的认同价值普遍较低,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水平往往是通过其专业的学术水平来展示,编辑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体现。比如,学报编辑的职称评定实际以研究论文数量论高低,编辑职业贡献认可度不高;在人事管理上,学报编辑岗往往被划归为教辅岗位,学报编辑既有着因老师发论文有求于编辑而产生的优越感,又有着为人作嫁衣的教辅地位的纠结与困惑[7];在职称聘任上,也缺乏政策惠及。学报编辑的工作价值被忽略,编辑热衷于学科学术评价中寻求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成就感,失去了编辑的职业方向感和价值感。

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中的发展困境与职业化发展不足有关。因此,要调整编辑的职业状态,提升其职业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鼓励和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

三、提升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的几点思考

根据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鼓励和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让编辑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与学报的发展和社会贡献更好地结合,调整职业生存状态,提高编辑的合作能力和奉献能力,增强编辑的职业价值感。

(一)强化编辑主体意识,明确职业归属

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编辑明确职业归属,真正将自己归属于编辑的职业共同体中,找到编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意义,增强职业价值感。

在学术制度的支配下,知识成果的公共化除了知识的生产环节,还离不开知识的传播环节。如果说学者是知识的生产者,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就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虽同以学术价值为追求目标,但在学术知识的生产链中却各有角色担当。学术期刊编辑司职学术知识成果的选择、评价与传播,正是在这一编辑职业活动中,人类优秀的知识成果才得以进入交流领域,实现知识成果的公共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所创造的是学术成果的附加值,附加值中融入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融入了编辑长期的学术专业知识和多重职业能力的积累,最终实现学术成果公共化。“编辑正是凭借自己的职业活动来表达对学术、对社会的关注与理解,来展现编辑的主体意识与职业价值的。”,“编辑就是通过内化了的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来表达对职业的社会角色及使命的承担,来展示专业主义精神……”[8]因此,高校期刊编辑应有不同于学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价值,明确这一点,编辑活动便会从编辑的主体的路径去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编辑的职业价值感就增强了。

(二)营造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可在适当的社会环境下通过鼓励激发产生出来,并扩展成为合作与奉献的能力,同时影响个人选择和对自我动力的主观评价态度。[4]由此看来,营造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可以鼓励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解决职业活动中合作与贡献的矛盾问题。

1.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打造稳定发展平台。高校学报是编辑发展的职业平台,只有平台规划科学,目标定位准确,发展平稳,编辑才有施展职业才华的用武之地,才能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学报的发展乃至学术文化的发展中去。

2.高校学报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学报主管部门要重视学报的发展和编辑个人职业发展,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学报长远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学报干部配备、人员建制编制、职称评聘、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重视编辑职业成长,了解编辑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使编辑明晰自己在编辑职业中的发展前途,得到合作与奉献的积极动力。

3.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公正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考核和奖励应尽量考虑周到,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让编辑参与学报的规划建设,对于学报工作的重大决策和规定,多征求每个编辑的意见,让编辑有机会与组织团体更好地连接起来,增强编辑的团队归属感,从而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

4.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编辑全面发展的宽松工作环境,建立一支和谐、积极、有执行力的高素质编辑团队,在编辑组织中,尊重和理解和每个编辑的目标实现风格,形成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氛围,编辑团队相互理解、促进合作,共同实现学报的发展目标。

5.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良好的沟通是编辑与他人、社会发生亲密连接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想、感情和工作经验的交流,编辑间可以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增进了解,赢得支持,在编辑之间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能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为了学报共同的发展目标,团队精诚合作,在积极的奉献中提升职业价值感。

注释:

①阿德勒认为,人类要应付现实环境中的挑战必须具备合作和奉献的两种能力,合作使得人类能够有效应对当下的各种问题,奉献则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将.个体心理学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Adler,A.Understandinghumannature[M].New York:Gr?鄄 eenberg,1927:167.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6-345.

[4]顾)英.职业价值概念及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16).

[5]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教育研究室,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9.

[6]曾学民.试论对编辑职业观的认识与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4,(5).

[7]郭荣华.高校学报编辑文化的价值分析与创新路径[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学报编辑篇3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重点课题《地方院校提升传播影响力路径创新研究》(编号:Zd20111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学科共建项目《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视域下的高校传媒互动模式探究》(编号GD10XXW02)。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校学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高校学报编辑,既是学报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又是学报这一特殊商品中单个产品——学术论文的组织者,这两者都带有经纪人的色彩。

按照《辞海》解释,经纪人是资本主义市场上的一种中间商人。分一般经纪人和交易所经纪人,一般经纪人在旧中国也称“掮客”,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而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不是传统商业意义上的经纪人,从事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买卖”,获取的也不是商业意义上的“佣金”。学报编辑是通过编辑本人如经纪人般发现商机的慧眼,发现和判断学术论文的价值,然后以如经纪人般沟通、营销商品的动机和能力,通过编辑加工润色,实现学术论文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一直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作,高校学报的编辑基本上只管编辑,市场意识淡薄,由此使得高校学报编辑身上的经纪人色彩一直被忽略。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印记在高校学报编辑身上的经纪人色彩越发凸显。

一、高校学报是特殊的商品

要认清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色彩,首先得厘清高校学报的商品属性,这样才能将隐藏在高校学报编辑身上的经纪人色彩充分挖掘出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论述为: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的人的手里。[1]

从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可以看出,高校学报首先是经过作者、编辑和印刷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无论作者的论文撰写,还是编辑的策划、组稿、校稿和印刷工人的印刷,都凝结了作者、编辑、印刷工人的劳动,具有商品的价值。其次,学报生产出来后,承载了学术论文的信息,对需要获取相关学术信息的消费者又产生了使用价值。再次,学报通过发行,使相关学术信息得以传播,实现了劳动产品的交换。

学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报刊发的学术论文所承载的信息传播价值以及学报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所投入的带有创造性的劳动上。商品的生产,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消费者去购买,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的。而消费者(读者)之所以购买学报这一特殊的商品,目的是为得到学报所承载的学术论文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基于学报这一商品的特性,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策划、约稿、编稿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产品生产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报编辑不能只生产产品(学报),且要清楚终端受众(读者)的需求,充分考虑到读者市场的消费需求、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否则,其生产的东西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的市场特质展示得越来越明显,高校学报的编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还需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选题把控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因此,高校学报编辑须树立商品意识,融入经纪人的色彩,提高营销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早就对高校学报这类学术期刊作过明确的解释:“新闻出版事业,除了它传递的信息、搭载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外,它的所有环节都是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符合一切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出产品的单位。不管你是图书,不管你是报纸,不管你是期刊、音像产品,它本身都是产品。”[2]因此,学报不同于其他商业、工业产品,其纸张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值是通过纸张所承载的学术论文而产生的,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且学报又是一种通过发行实现其价值的劳动产品,所以说,学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高校学报编辑在不同的环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经纪人角色在不同环节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1. 产前环节的体现

就学报产前而言,论文的作者是这一单个产品的生产者,编辑是挖掘、组织者。

综观我国高校学报,以综合类期刊为主,然而,无论是综合类期刊还是专业期刊,稿源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即便是同一专业,也有着不同的方向。就高校学报编辑部工作而言,不可能给不同的专业配备相应专业的编辑,每位编辑都有可能接触到与自己不相关的稿件。即使高校学报编辑是编辑专业和某一门学科专业的专家,也只是某一个学科方向的专家而已,而编辑要应对的货(稿)源,却来自不同的专业和方向,在其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经纪人一样的素质。

有学者认为,策划和创新已成为现代学报编辑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报编辑当具有中介、创新和策划三大职能。中介是学报编辑的基本职能,创新和策划则是实现中介职能的条件、前提和灵魂。[3]而高校学报编辑在学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有经纪人敏锐的“商业”嗅觉,唯如此才能站到更高的高度,紧跟时展的脉搏,把握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沿,使高校学报刊发的学术论文真正具有创新性和理论价值,才能生产出读者喜欢的文化产品,激发读者的消费欲,极大限度地占有读者市场。从现实角度看,编辑的实践活动也充分证明,谁的文化产品在引领读者需求上技高一筹,谁就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综观目前我国的高校学报,由于办学专业设置雷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学报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内容似曾相识,形式大同小异。造成如此状况,主要是编辑在充当组织者角色时,没有充分发挥经纪人应有的作用。只有主动出击,有意识地进行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和选稿,这样生产出来的学报,才能站到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接近读者这一消费群体,在竞争中赢得市场。

高校学报要想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份额,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是其支撑,而好的学术论文的组织,又离不开编辑这一经纪人的精心策划。因此,在这一环节,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表现得十分明显。

2. 产中环节的间接生产、桥梁作用

进入到产中(编辑、加工、校对)环节后,学术论文这一单个产品才融入了高校学报编辑的直接劳动,对学术论文价值的再创造,使高校学报编辑又成了这一环节的生产者。所不同的是,高校学报编辑在这一环节不是学术论文的直接生产者,而是在尊重论文原意的前提下,通过编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论文这一单个产品进行二次创造,实现其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与企业产品生产不同的是,企业产品可以有具体的工艺规程、用料计划和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某一个具体操作者。编辑的工作可大不一样。编辑进行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对稿件这类“产品”,编辑的主观能动作用非常明显,编辑在生产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其产品的质量。所以说,编辑在编辑活动中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对提高高校学报的传播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编辑在其编辑过程中,不能被动应付稿件,更要担当起加工者的角色。一个称职而优秀的编辑,要根据一定的编辑思想,根据对市场信息的掌握,通过自己的策划,有目标地选择作者,指导作者,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创作。[4]

同时,编辑的工作,必须以读者作为“落点”,失去了读者,编辑的劳动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尊重读者,通过了解读者的诉求,理解读者,然后,将有新信息、新观点和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优秀作品销售给读者,是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的重要使命。

从表面上看,编辑是在二度创造的过程中履行着编辑的职责,但实际上,编辑的这些行为,都是在处理好文章、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下,以期实现高校学报传播影响力最大化而进行的。作者是论文的直接生产者,读者是论文的直接消费者,而编辑在两者之间起着既是生产者,又是桥梁沟通者的角色。作者、编辑、读者三位一体,才能构成生产商品的一个系统工程。

3. 产后环节的营销体现

产后(印刷、发行)环节,从表面上看,是印刷工人和发行人员的事,但发行量的大小,传播影响力的深远与否,都与高校学报编辑对所有单个产品(学术论文)价值的判断和提升有直接的关系。经纪人追求的是商业利润的最大化,编辑追求的是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他们运作的单个产品不一样,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一样的。

细看学报这一文化产品和当前市场的关系,就能清晰地看到编辑在其中所起的经纪人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是高校学报读者的“消费”需求,构建了高校学报的销售市场,在编者与读者的需求之间,就包含了编辑在市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这两个效益的取得,须极大限度地占有市场,而市场的占有,离不开编辑,因为编辑对高校学报这一文化产品的市场最熟悉。此外,尽管目前高校学报编辑只管生产不管发行现象明显,相比之下,只有高校学报编辑较为熟悉和了解读者的需求,可根据自己对读者市场情况的掌握,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从这一角度,同样可看到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学报这一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起的经纪人角色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基本上仍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作,高校学报编辑的待遇也没有与市场挂钩,学报的发行量和方式也相当狭窄。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往往造成高校学报编辑把学报生产中的三个环节分割开来,编辑最大的精力放在产前和产中这两个环节上,只管产品的生产,根本不问产品的市场。可想而知,在这种理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传播影响力必定大打折扣。

结 语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势必带来我国文化体制又一次深层次的变革,高校学报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要在文化体制的变革中取得主动,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办刊理念,把学报生产的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把最大限度占有读者市场作为编辑的最终目标,如此学报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柳斌杰. 2003年中国出版业政策走向———在“2003年中国书业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N]. 中国图书商报,2003-01-10.

学报编辑篇4

引言

人在长期从事同一工作时,出现身心疲惫,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HerbertJ.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他将倦怠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综合症[1]。职业倦怠一般发生在助人的职业,高校学报编辑也是给人做嫁衣的职业,其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什么事情都懒得去做,遇事能拖就拖,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学报是教师、学生等科研人员展示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前沿,编辑的职业倦怠直接到学报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

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窗口,发现培养人才的园地,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学报在传播先进文化时,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急功近利影响了各个行业也波及到高校学报,人情稿、关系稿充斥在来稿中,一些作者认为有钱就能发文章,全然不顾自己文章质量。有的高校学报编辑也会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对选用稿件的质量降低,在对稿件的编辑加工中,允许瑕疵存在,导致整个期刊水平下降。社会对学报质量而期望降低,而这一切归咎于整个学报编辑队伍。而那些在工作追求尽善尽美的编辑,就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得不到职业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社会的高期望与编辑内心渴求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之间形成矛盾,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首先,高校对学报要求不断提高,大批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编辑人才队伍,当好一名合格的编辑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编辑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也得到广泛应用,编辑在审稿、组稿、校对的工作中办公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这就要求编辑能适应学报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要掌握绝佳的编辑技巧外,还要学会各种办公软件。这些都会对编辑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

其次,学报归属于高校,现在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的编辑人才队伍。但是学报编辑部是教辅单位,与同单位的其他老师比,编辑在行政晋升、职称评定、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往往落后于同学历的同学,但学校对编辑的要求还相对较高,除了需要通过全国的出版资格考试,还要满足高校内部的要求。然而,高标准、高强度的编辑工作的经济报酬相对较低。这些无疑会对编辑的成就感、价值感产生消极的影响。

首先,学报的出版发行具有周期性,每期要按时出版,学报编辑都要参与其中的组稿、审稿,并对文稿进行“一教”、“二教”、“三教”后的修改,还要负责整个期刊的通教。这样的工作期期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编辑经常会感觉到,前面的一期还没有处理完,又要为后一期做准备。特别遇到寒、暑假,学校的有关部门的工作停止,但学报的出刊还要正常进行,让编辑产生焦虑,担心后续的工作没法开展。

其次,学报不同于大众科普期刊,具有严谨性。学报编辑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对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所了解,能做到在编辑过程中,对作者的研究观念进行把关,在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中,修正文稿错误,确保文章质量。国家针对书刊编辑出台了一整套的规范标准。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其中除《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外,就分数字、文字、量和单位,图书、期刊、论文的编排格式,辞书编撰语种学科及其他有关代码,书刊编号及其他6大类62个文件[3]201。所以,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总担心会出现纰漏,精神高度紧张,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怠倦。

(四)职业认知偏差引发的编辑职业怠倦

对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许多人认为学报编辑是一个既舒服又体面的工作,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既能开阔眼界,又能增长见识,更有甚者,认为学报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3]40。其实,学报编辑工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轻松、惬意。稿件的编辑加工,艰辛自不待言,而且会出现各种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高校学报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而且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编辑工作中,如果对涉及到国界的地图错误识别不出,就可能引发外交纠纷;如果随意刊发关于少数民族信仰、宗教问题,就会引来民族矛盾;如果对政治敏感问题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这些纠纷、矛盾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害。

总之,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编辑自身、学校、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分析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让编辑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高校学报才能真正实现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JournalofScoialIssues,1974,30(1):159-165.

[2]彭茜珍,佘斯勇.不容忽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现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74-78.

[3]雷群明.编辑修养十日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学报编辑篇5

关键词:校园网 学校报刊 编辑出版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026-02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健全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和信息的形成、传递,将为国民经济有序发展提供切实保障。有效认识学校报刊编辑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作用,及新形势下学校报刊编辑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对推动学校报刊发展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报刊作为学校学术研究与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其对学校的学术、科研可起到重要的作用[1]。现阶段,校园网基本已在全国众多学校实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为学校办刊编辑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如何应用校园网推进学校报刊编辑工作模式转变及现代化管理,当前还未有统一固定的模式。由此可见,对校园网在学校报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校园网概述

伴随科学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凭借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连接方式,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网络、信息化的传统看法。现阶段,受传统观念、习惯等原因影响,在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中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尚未切实发挥其互联网应有的效益。作为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校园网使用效率提高是校园网建设的一大考核指标。

2.1 学校报刊采编人才不足

很大一部分学校的报刊在编编辑为一两名教职工,繁重的采编工作、出版多由学校学生记者团等学生社团开展完成,学生基于老师指导进行稿件采写、编辑排版等工作,学校报刊实现出版。然而,当前新生学生记者受各式各样社团活动影响,受各种趋利导向,使得学生记者产生浮躁心理,在岗学生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尽如人意。

2.2 学校报刊面临发行范围、数量局限

有别于校园网传播的便利迅速,学校报刊影响力受其发行范围、发行数量很大程度影响。通常而言,学校报刊发行仅局限于本校校内,最多只是与相关兄弟学校进行交流。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印发成本越来越高,学校报刊印发数量不断减少,不再向每一位教师、学生发行,通常各个办公室、宿舍仅可收到一份报刊。如此一来,极有可能使一些师生无法及时阅读到。一些学校为了降低成本,再加上缺乏人手,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也变得时有时无。因而,依托学校报刊宣传学校、教育学生的功能便难以有效发挥,学校报刊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变得微乎其微。

学校报刊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科学技术、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校园网在学校报刊编辑出版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学校报刊编辑出版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 走报网结合之路,提高学校报刊知名度

结合互联网发展、用户扩张速度而言,学校报刊要想谋出路,就应当走与网络结合的发展方向。鉴于此,将学校报刊与校园网可做以下方面的结合:(1)创新新闻形式、内容,提高学校报刊知名度。有效结合校园网,打造相关积极的、正面的、为师生所脍炙人口的新闻,从而提高学校报刊知名度。(2)通过校园网宣传学校报刊,提高学校报刊知名度。学校通过组建相关新媒体工作部门,以对校园网、学校报刊进行逐步推动,从而构筑起各种校园媒体联动的局面,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同发展[2]。

3.2 依托网络,开展好学校报刊宣传工作

现阶段,网络已然转变成科技信息传播所不可或缺的一条渠道。伴随当前信息的海量生成,科技领域可选取应用的手段之一,即为依托网络有效、迅速、经济的手段获取信息。学校报刊编辑人员可经由制作报刊的网络宣传主页,定期向读者介绍报刊的相关主要内容,诸如报刊的文章、作者、摘要等,通过吸引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报刊信息,掌握科技前沿动态,进一步提高学校报刊的社会效益,推进扩宽信息传播的速度、读者覆盖面,同时也使报刊发行量得以一定程度提升。除此之外,学校报刊编辑人员还可应用校园网的BBS系统对报刊开展宣传,通过征稿启事,拓宽稿源,从而提高报刊学术质量;并且还可广泛征集读者意见建议,以促进报刊编辑出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

3.3 多角度创新,促进形成学校报刊与新媒体互补的新格局

“创新”已然成为时下最火热的关键词,为了推进改革事业的有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而转变思维则是创新的一大关键。鉴于此,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报刊应当通过创新、转变来推进改革,强化学校报刊生命力,增强学校报刊可读性,促进学校报刊有序健康发展。要想推进学校报刊的多角度创新,具体而言:(1)推进学校报刊版面设计的创新。极具艺术性、增添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可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简单的布局,合理的色调,强烈节奏感的图像可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2)学校报刊内容应当尽可能做到简短生动简讯与深度报道的有效结合。除去推进学校报刊版面设计创新以吸引读者眼球外,还应重视提高报刊内容的质量及可读性。推进报刊内容、形式的有效创新,即为将简讯通过小篇幅和生动形象的文字进行报道,将深度新闻通过通讯或系列报道的形式进行提炼。人物事件通讯、时事评论则应当通过有深度的文字入木三分地进行报道[4]。(3)创建品牌栏目。学校报刊由于版面有限,因而要做到小而精,创建相应特有的品牌栏目,通过长时间的运营,发展成精品栏目,从而使相应受众群体得以被稳定住。(4)多种不同通道接收终端的研发。学校报刊编辑人员可开拓电子报纸、手机报等多种不同传播渠道,消除以往时间、空间的束缚,达成报刊的自由阅读,增强学校报刊的可读性、亲和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网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依托校园网开展学校报刊编辑出版是报刊编辑部的一大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达成学校报刊编辑出版的信息化、现代化,编辑应用计算机排版,推进全面一体化,进一步达成网络版势在必行。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校园网内涵特征,全面分析现阶段学校报刊编辑出版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强化校园网在学校报刊编辑出版中的科学合理应用,“走报网结合之路,提高学校报刊知名度”“依托网络,开展好学校报刊宣传工作”“多角度创新,促进形成学校报刊与新媒体互补的新格局”等,积极促进学校报刊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洋.校园网在学校学报编辑出版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1,16(1):94-97.

[2] 倪天辉.学校学报编辑部体制改革理应或能够解决问题的理性透视[J].经营管理者,2015,23(6):162-163.

[3] 余武英.大数据时代教辅报刊编辑质量提升路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74(14):196-197.

学报编辑篇6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被广泛接受并运用,给科学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常出现准备不够充分、交流时间不足、缺乏有效合作,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等问题。

为了使小组合作准备得更充分、活动开展得更有效,笔者尝试通过“学生优化分组、课外编辑小报、课堂交流评价”这种方式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编辑科学小报源于学生的手抄报,手抄报操作简单,深受师生喜欢,非常有利于相互合作,并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通过编辑科学小报,可以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及时汲取新科技知识,增加课外相互合作机会;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又将学生的课外合作学习收回到课堂,让师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提供相互交流、评价学习的平台。

(一)方式与步骤

1.活动方式:学生优化分组课外编辑小报课堂交流评价。

2.编组要求: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编组。学生5~6人一组。每组分工协作,推选小组长、编写员、汇报员。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探究活动、动手操作;编写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编写成科学小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汇报时应控制时间。每组人员一个月轮换一次。

3.小报编写:每星期出一份,每月有一份专题(均为8K纸)。内容主要是本周和下周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预习,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具体可以是谈感受、体会、学法、教训、出试题或提出问题等。经验交流主要是学习交流体会,如对一个实验或探究活动的体会,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感受;对不懂或有疑难的问题提出见解并展开讨论;实验设计可以是对实验、活动的再设计;编写试题或从参考书中选择好的试题和完整的解法等。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或学习方法,甚至可以提供样稿,对一些薄弱的小组加以帮助指导。

4.交流评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寻找材料,精心设计。编写成周报时,需要小组一块共同学习、交流,确定内容。编写小报时小组内学习交流、相互督促评价,小组组长进行记录评比。

每星期一中午布置展览小报,同学之间通过一星期展览学习、相互交流。利用一节课时间,8个小组组长简单汇报答疑交流师生对本周各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布置下星期任务、提出要求建议小组总结布置活动。

(二)活动与效果

1.小组合作更为科学。如第二册中“你的身边有哪些噪声污染?采取了什么有效控制措施?”学生先进行调查,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通过思考、编写小报,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克服了过去教师不了解学生实际而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弊端。同时,教师通过小报寻找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时对课堂探究进行调整,使课堂探究有的放矢。

再如教材第二册的“阳光下树阴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在课堂内完成这个探究较为困难。让学生课外去完成这个探究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探究要求和探究方法,学生也不易完成任务。而通过编组,学生在科学小报中进行记录活动过程,从而相互督促在课外合作探究,扩大了交流的空间,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编写小报的内容不相同,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而且,让学生自行制订研究方案和活动措施,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人员搭配更为合理。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一般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而开展编辑科学小报活动,分组时尽量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编辑小报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发挥每位学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个学生学科成绩不好,但是他喜欢排版及绘画,由他负责版面设计,第一次展览就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很多小组都盛情邀他加入。经过这项活动,他对科学学习兴趣大增,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加大,上课回答问题比原来积极,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差异,疑难问题如能让学生来解释,效果会更好。学生能够解释,往往比教师回答得清楚,因为学生之间有同龄人的语言,又会有更多的方案,能使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讲解会不断质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基础差的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增进了感情,同学之间关系也更加融洽。同学之间的帮助、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学习活动更为充分。通常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有时就会出现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假热闹”;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包括规则的介绍、背景材料的准备。因此,通过小报的编写,学生经过了预习,掌握一定探究知识背景,了解了合作规则,活动起来才会活而有序。

不少活动中教师过度考虑教学进度,呈现问题后很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久就叫“停止”。这样,小组活动并未真正进入主题。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利用编辑小报可以使时间安排有一定灵活性,可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保证探究的质量,同时能够将探究的结果、过程、体会在小报上与大家交流,克服了现在许多所谓的假探究(只考虑过程,忽视结果或结论)的现象。

4.交流评价更为全面。在科学小报的编辑过程中,小组可以及时记录成员的表现;通过小报的展览,可以清晰反映各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及作品质量;开展小组活动后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全体师生得到教育学习,共同提高。这种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在评价上有足够的开放空间,可以更多注重过程的评价。教师应努力探索一种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通过编辑小报组内合作,小组对个体进行评价;通过课堂汇报交流,班级对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

当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了结论或成果的时候,通过小报及时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和评价的机会,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实现交流和递进,得到鼓励与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通过这种全面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效应。

5.教学效果更为明显。通过这样有组织的合作学习,有目的地编写小报,有成果的展示交流,学生真正提高了能力。浙江教育频道到我们学校拍摄《不可能的任务》,其中的任务是测学校钟楼的高度,各小组查找资料、请教专家,设计各种方案,在很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教师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活动,各小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校园植被调查与研究》和《深水网箱的调查与研究》分别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另有两位学生在寻找资料、请教专家中得到启示,在小组同学帮助下获得国家专利2项。近两年还有不少组参加市里科技活动比赛,获得各种奖项,获奖质量和数目位居全市第一。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科学(7-8年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学报编辑篇7

新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合格乃至优秀的党报编辑,必须以良好的理论修养、深厚的理论功底作后盾。他必须以超常的毅力,通过艰苦的努力,学习广博的理论知识,拥有丰富的理论储备,通过实践锻炼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在党报新闻业务中,记者捕捉一个新闻线索,发现一个新闻典型,要有新闻敏感,而这种新闻敏感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厚理论修养,来自于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选稿编稿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新闻组织能力和较强的新闻鉴别能力。而这一切,同样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同志早就说过“要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者只有以“政治家”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自觉主动积极高效地开展工作、完成使命。有些新闻工作者在事物初露端倪时,就能正确地予以认识和把握,其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来源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调查研究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党报新闻工作要理论结合实际,许多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成功,许多优秀新闻作品的产生,都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规律的结果。因此,新闻工作者只有加强调查研究,将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相结合,用现代意识对新闻素材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提炼,把握新闻事物的“闪光点”,才能真正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发掘独特的新闻价值。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考察,当时陪同考察的原深圳特区报总编在没有任何上级指示和要求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强烈要求做纪实报道,并愿为此承担一切政治责任。如果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那篇脍炙人口、影响巨大的《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就不会诞生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新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需要大量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理论素养的编辑人员,但是,现实中这样的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当前,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同志虽然大都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不少同志却不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钻研理论,更谈不上从更高层次上去提高理论修养了。因此,遇到纷繁庞杂的社会现象时,总是缺乏理论分析能力和社会观察能力,不善于用正确的理论去驾驭它、指导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提高理论水平的重要性,力戒浮躁情绪,要充分认识到新闻作品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群众需要掌握理论。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所谓授人一瓢当储十桶,此之谓也。新闻实践离开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会偏离方向。不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审视认识问题,就难以在众说纷纭的议论声中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早在19北京发生时,一些人鼓吹“全盘西化”,有一些新闻媒体就曾盲目跟风。其实,稍有马列主义理论常识的人都知道,“全盘西化”在中国根本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从事新闻工作而不懂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教训不能说不深刻。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新科学、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这种形势下,更要强调政治理论学习。新闻工作者学习理论的第一位任务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正确、并为人民所接受的理论。在认真学习以上重要政治理论的同时,还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学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包括西方文明史,以求博学多闻,开阔视野。

学习理论要讲究方式方法,切忌一知半解,华而不实,不要满足于仅仅熟悉几个观点,懂得几个词汇,而是要系统地学、深入地学,多学一点。要让自己写的或编的东西,读者看得懂、喜欢看、有启发、受教育。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就是说,作为一名优秀的党报编辑,一定要把最好的新闻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理论学习既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既是新闻工作者业务工作的需要,也是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素养、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需要,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受风浪、坚持正确航向的需要。因此,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当一名理论功底扎实、理论修养良好的新闻工作者,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地作出新贡献。■

学报编辑篇8

(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高科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使高校的学报编辑、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宜、快捷,也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但是,在新的网络环境模式下,很多高校学报的管理方式还很陈旧,加上信息观念的落后,无法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学报编辑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就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及三大理念进行概述,以期利用全新的网络环境模式,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

关键词 :网络传播环境;高校学报编辑;理念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89-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网络信息的服务功能日益强大,网络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大部分都是手工完成的,如来稿登记、排版印刷及编辑加工等,都是由工作人员手工进行,工作进度较为缓慢。电脑和网络的出现,不仅把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来,还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编辑理念是否先进关系到编辑工作的质量。尤其是在现代网络传播的环境中,期刊的信息服务形式和读者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高校学报大都沿袭了经济计划时期的工作模式,出版方式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当前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树立现代化的编辑理念,是促进高校学报向现代化发展的关健。

一、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三大理念

(一)数字化出版流程理念

1.构建数字化平台,加强网络系统与集成应用建设。大多数时代,高校学报数字化的出版意识还较为薄弱。因此,要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技能及手段,在高校学报中实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革,提升高校学报数字化的出版创新能力。高校学报应该将其采编稿件、远程处理、学术沟通以及检测等方面的数字功能加以提升,加强系统化和集成应用化的建设[1]。

2.改善传播生产及营运平台模式,实行多元化政策。高校学报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学术进步,传递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这一特点要求高校学报要将其覆盖面积、影响力及传播能力都要加强。网络的学术信息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性。因此,学报要根据不同特点的文章,将其学术价值及独创性展现出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学报知名度。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读者为主体,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全媒体传播及运营的平台,推动高校学报数字化的发展。

(二)市场化经营理念

1.了解高校学报的商品属性。高校学报具有学术、理论及公益性,部分编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编辑理念,没有看清当前学报市场属性。在网络环境中,清楚学报的商品属性非常重要。高校学报是一种以脑力劳动分工合作、创造出拥有物质形式的智力结果、有很强使用价值、通过各种方式传送到读者手中的、具有很强市场价值的商品。了解高校学报的商品性,结合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规律,加强稿件的优化和选择,是提升高校学报价值的关健。

2.打造特色品牌,实行品牌战略。学报的品牌是高校学报的创办理念、风格、特色、市场营销及形象的综合表现。高校学报创办的目的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随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报刊业发展趋势,学报必须走品牌化之路。为了适应现代学报市场,高校学报就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高校学报的品牌建设。

(三)集约化出版模式理念

集约化是现代经济市场中的术语,意思是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以集中合理的方式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各高校学报之间应加强合作,结成企业联盟,实现跨区域合作。调整高校学报的结构,建设高效的学报期刊企业,并运用现代网络数字平台,将其规模以及传播业务不断扩大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

在中国,对高校学报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及规范,以便加强对高校学报的管理,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但调查显示,各高校学报对相关政策及规范执行率普遍较低。如高校学报管理办法其中一条规定,相关学校需为学报编辑部提供所需的图书资料、设备以及办公区域,指导学报的出版编辑工作,提高学报编辑的出版水平。但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对学报编辑工作并不重视,其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且投资也相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2]。

(二)学报管理及编辑人员信息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高校学报都还在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信息处理、编辑等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创新式发展。缺少科学、网络化的管理,导致很多高校学报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实际。

(三)编辑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

在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致使网络运用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无法用电脑进行稿件编辑、校对及排版等;编辑人员不会对相关图片、网页进行处理和制作,办公效率普遍较低,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学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进程,跟不上现代报刊业的发展脚步。

三、网络环境下,改善高校学报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网上办公编辑系统

高校学报网站是学报的名片,很多读者愿不愿意更深入了解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站首页给人的第一印像。因此,网站首页建立有吸引力的链接是第一步。其次,网页的相关栏目要清楚明了,如信息、采集栏,稿件处理等栏目,让读者能很清楚的了解到有关学报的历史、特色及投稿要求等。最后,建立网上办公系统,让学报编辑可以在网上进行办。如,利用网络进行组稿、审稿等,提升学报的办公效率。

(二)设计适应网络运行的编辑流程

1.来往稿件登记。通常,高校学报都拥有专门的投稿邮箱,所有的来稿都会投到这个邮箱中。因此,编辑人员在值班时,应该先将这些稿件从邮箱中取出来,进行统一登记,之后依据稿件的类型配置单一编号,再将作者的资料存进信息库中。对于符合本学报要求的稿件,存入相应的文件夹中;不符合本学报要求的则第一时间告知作者,并给予退稿。

2.审核。高校学报的稿件审核主要分为三步:一审、二审及三审。一审是责任编辑对所管专栏的来稿给予初次审核,若来稿符合学报的基本要求,则将来稿交给相关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审核合格后,提交二审。二审的稿件审查工作通常是由编辑部主任完成,如果稿件在二审中依旧合格,便可以直接交给负责三审的主编进行终审,最终由主编决定是否采用稿件。

3.稿件的检测和加工。通过三审的稿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检测,如果没有抄袭和一稿多投的情况,便可将稿件交给责任编辑,让其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整和加工。

4.校对和排版。校对和排版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美编人员自行对稿件排版,另一种则是将稿件交给印刷公司由印刷公司进行排版。待印刷公司排版完成后,将稿件发回编辑部,相关责编对排版样式进行校对、加工,确保稿件的内容及版式符合相关要求。

5.大样审读及交付印刷。经过“齐、清、定”之后,编辑部将大样交给相关的专家对其大样进行审查,专家指出问题后,编辑部对大样进行再次修改,修改完成之后交给主编签署意见,并根据主编所签意见,对大样进行最后一次修改,最后将大样发给印刷公司进行印刷。

四、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

(一)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创新能力

当前报刊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直接影响学报的竞争力。学报纺编辑人员也可运用网络优势,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及整理,探究学术的发展方向,寻找学术研究的制高点,结合编辑团队的实际,为学报选题策划提供依据。

(二)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网络的传播快捷、方便,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与版权费有关的问题。如,作者的著作权和学报汇编权利等。如果编辑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加强学报编辑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编辑人员的意识,才能有效规避法律纠纷,使高校学报健康发展[3]。

(三)熟练撑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当前,高校学报正不断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熟悉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技术,学会运用计算机处理学报的各项工作。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对其编辑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拥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拥有一定的编辑策划能力。如让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如图形图像、网页制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等。通过培训提高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学报网络化建设。

总之,当前的高校学报已置身于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化和数字化成为高校学报的一大特点。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高校学报的出版质量,让高校学报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英.论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困境[J].传媒实务,2013,8(10):122.

〔2〕温优华.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报的三大理念[J].2013,3(1):44-45.

〔3〕庄秋.浅析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J].价值工程,2013,10(9):300.

上一篇:电信服务业范文 下一篇:业务拓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