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范文

时间:2023-03-09 22:31:39

学报编辑

学报编辑范文第1篇

高校学报"三封”空白现象调查分析与建议 岳凤荣,田丛笑

论编辑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杨晓鸣

论编辑责任心的心理结构 东红

全国高校学报稿件上网评审平台的构建 刘为清

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厉建强

网络出版给纸质出版带来的冲击和变革 包晓云

载文的统计比较分析 任胜利,吴国政

谈我国期刊发行方式 杨春,李国明,王香环

电子出版可持续发展性研究 郭游

文理融合与科技期刊的深度发展 彭洁

科技学术论文英文题名与摘要等的译写 王应宽,魏秀菊,蒲应,刘心爱

廖有谋同志逝世

热心支持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科学家--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 言静霞

关于审稿的对话 钱寿初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召开第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勘误表--体现科技期刊严谨作风的一面镜子 王艳秀,郑雪,张桂弘

新世纪伊始中华医学会两会刊改版 燕鸣

谢东来同志生平

编后话

刊名页

<编辑学报>稿约(1999年修订)

科技创新体系中编辑创新意识的构成及能动性 郑琰燚,李燕文,朱凯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 何学锋,彭超群

20世纪我国中医药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黄健,郭丽娃

基于价值网络的科技期刊价值创造机制 方润生,李垣

论科技期刊作者信息的情报价值 陈捷,吕海清

医学论文的要素及撰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左文述,刘翠玲,钟伟,边莉,史本玲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编排格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汪光年

高校学报《稿约》的现状调查与撰写建议 任汴

关于期刊论文作者信息著录的建议 刘茂生,张丽云

参考文献的网络链接及其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影响 倪向阳,马永军

科技期刊中刊名人名地名汉语拼音存在问题分析 王鑫,李维

科技论文英文题名中的修饰、省略与缩写用法 曹东

作者英文工作单位的作用、规范化及审读加工 张淑艳

文后参考文献表中英美日人姓与名的辨识 王长风

几组常用词用法上的区别 张全福

科技期刊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尝试 李明德

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

论高校学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刘海涛,张晓云

高校学报用稿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晁晓筠

上海高等学校学报办刊现状与管理模式调查分析 沈志宏,陈华,李锋,张小白

农业科技期刊的稿源问题及对策 杨继涛,宋继学,鲍亚宁,杨继民,许育彬

努力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 陈念生

科技期刊广告运动策略 汪晓

科技论文国际化同行评审的尝试--《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新举措 张月红,袁亚春

利用Word的图形编辑功能处理科技期刊插图 利民,曾孜

学习型编辑组织的功能优化 张爱绒

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 仲卫功,黎雪

硬度表达形式的现状与规范化对策 任小平

计算机类图书中外文符号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陈晓嘉

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潘启树教授 王小唯,杨波

2002国际期刊联盟年会暨亚太地区期刊媒体会议扫描 杨子明,刘冬云,游苏宁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邓丽琼,刘建滔

核心期刊影响的惯性定律 谭长贵

高校工科学报面向企业的理性思考 杨勇,周佩琴,秦和平

论科技期刊品牌的内涵 宋咏堂

退修论 陶范

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评审 朱大明

《吴医汇讲》编辑思想探究 李彦,李银平

《编辑学报》第4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刘保全

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一)--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的雏形 朱联营

冒号有哪些用法? 同任

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标准化 陈冠初

期刊的栏目策划与选题策划 李新暖

科技期刊选题组稿中的热点和冷点 辛明红,刘永新

不要滥用"浓度" 朱仁

关键词标引的若干问题探讨 丁春

科技期刊中生物统计方法的正确表达 郝拉娣,关伟,于化东

某大学学报(医学版)论文中统计推断应用缺陷分析 徐才万,孙孝云

科技期刊目次表的标准化问题 李军,郭子静,董时军

排他性对科技论文编校工作的损害及其解决措施 陈智

冯长根同志谈"学术期刊的本质"

科技期刊出版后期的质量控制 郝慧琴,董海原

科技期刊日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刘琳,周望舒

维修科学与技术中常用量符号的标准化 姚树峰,门向生

科技编辑应了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规范 高长福,付长缨

科技期刊向国外专家送审中文稿件的新方法 臧庆军

高校学报建立战略联盟的构想 朱慧娟

立足科技创新努力办好学报 高宗文,程晓英,赵家祥

科技期刊举办庆典活动所引发的思考 潘伟,游苏宁

从德治和法治看科技期刊管理 汤先忻

第2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预通知 包道元

高校学报网站的功能定位 杨波,程建霞,张红,王小唯,潘启树

国内外医学期刊网站现状及分析 施蓉芬,张斌

学术期刊设置彩页或刊登广告刍议 韩旭

对℃可以加SI词头 郝心

提高《食用菌》杂志发行量的实践与对策 张培红,陈国荣,李伟芳

科技期刊应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2) 同任

扩大科技期刊发行量的"三要"--谈《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的发行经验 赵蕴,钱文霖

学报编辑范文第2篇

依托学校资源提高学报学术质量

内外兼修提升医学院校学报影响力

学术信息含量与学报作用探讨

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管见

地方高校学报现状和发展策略

期刊改革中的高校学报发展策略

期刊改革中高校学报的定位与发展

我国开放获取数据库和期刊政策探析

生物类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高校学报服务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科技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干预策略

试论我国高校学报理论创新研究对策

论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办刊策略

综合性理工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建

学科编辑在期刊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江西高校期刊出版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当谈论期刊“国际化”时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报编辑部体制改革战略问题探讨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5年我国新增SCI期刊高被引载文分析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

任职教育环境下军校学报的发展之路

期刊编辑部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探讨

版权转让与学术期刊发展的关系思考

期刊合作: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化新探

基于T型管理模式的军校学报编辑部管理

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运营机制的探索

高校学报更改刊名后如何保持影响力

我国化学类专业期刊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医学论文中表格处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的双栏编排格式研究

医学院校社科学报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学术期刊亟待按学科统一制定“征稿细则”

生物医学类科技论文题名的错例及分析

EI文摘要求与工程类论文英文文摘编辑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现代管理思维及模式

学术期刊助推高校建设发展的耦合机制探析

医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概况及目前存在问题

植物拉丁学名双名法命名规则及其编校问题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与市场化程度分析

基于需求理论的科技期刊外审专家激励研究

对面积单位“667m2”替代“亩”的几点思考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人本管理下的文化筑建

核心期刊导向冲击下的普通高校学报发展之路

《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使用现状分析

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标点符号及缩写的正确使用

医学科技论文中层次标题存在的问题及编辑技巧

学报编辑范文第3篇

《编辑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的定位于科技期刊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编校规范性为特色,主要发表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文章,为优秀办刊人才的培养、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服务。

2栏目与读者对象

本刊常设栏目:理论研究,编辑工程与标准化,经营管理,期刊现代化,人才培养,办刊之道,学术争鸣,期刊评价,他山之石,编辑感悟,有问必答,谬误辨析,编余雅兴,消息等。读者对象:科技期刊办刊人、管理者,编辑出版科学研究者,高校传媒专业的师生等。

3来稿要求

1)文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学术论文、综述篇幅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稿不超过5000字。文稿请附英文题名,3~8个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全部作者的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市(必要时附具体地址)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全大写),第一作者英文通信地址。2)文稿须使用规范汉字,并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文章格式撰写。3)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应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的文献数一般不少于15条/篇。4)来稿如获某种研究基金资助,请在文章首页地脚处标示出项目名称及编号。5)请勿一稿多投。60d内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修改稿务于45d内修回,否则视为自动撤稿。6)请认真校对文章清样并及时校回。校样上不得增加新的作者、通信作者及变更署名排序。

4著作权约定

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若不允许本刊对文稿作文字性及少量内容删改,或不同意其他报、刊、数据库等转载、摘编、收录其作品,请在来稿时声明。

5收费与稿酬

对经过严格审稿后决定刊用的稿件,按500元/面的标准收取发表费。稿件刊登后,按国家有关规定酌致稿酬(含与本刊签约的其他出版物转摘的稿酬),同时赠送当期样刊。

6投稿、通信方式

学报编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转企改制;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4

一、转企改制: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阐明笔者观点之前,我们不妨回顾和疏理一下目前转企改制的政策背景:

2009年8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们目前正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经营性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都已十分明确,改革的配套政策也已基本完备。”[1]学者赵大良归纳出的转企改制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一方面,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和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任务的出版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体制,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好的机制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向社会提供基本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除人民出版社、少数民族语言、盲文等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以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大部分出版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发行单位要全部转为企业。转制后,作为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必须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新闻出版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具体内容又分为12个方面,这里不一一详述。赵大良归纳的时间表是这样的:三年内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7家地方出版集团的改革。报刊的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完成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二步,完成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三步,完成完成部委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但从目前已经转制成功的情况看,最难的是事业单位主办的高校学报和学术期刊。

2008年6月,柳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议上也曾提出:“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即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改革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力争三年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2010年是转企改制的第三年,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力争全市除公益和纯学术外的17种报纸、22种期刊年内完成转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经营报刊转企改制全覆盖。”[2]

2009年10月31日,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中国经济时报》创刊50周年庆典上说:“全国1943家报纸,9821家期刊,大体上改革将在今年、明年和后年完成。报刊的三项基本制度不变:审批准入,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三个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3]

2009年11月11日,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改革办主任范卫平强调:“全国1.2万报刊,时政类占1%-2%,大部分都要变成企业,很多可能办不下去了,报刊资源应该向出版集团集中。” [3]

今年4月2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长何事宗在全市文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坚定信心、痛下决心、十分用心地加以推进”[4]。

在2009年8月28日召开的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报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情况,并透露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将全面启动,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刊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要在全面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基础上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1]按重庆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重庆市高校期刊(含学报)暂不转企,但改制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完成转制的大致时间也应当与全国一样,是在2011年左右。

从上述政策背景,我们已经能够初步勾勒出一幅改制的图景。改制的结果也就意味着,在2011年左右,我们的身份将会由“事业人”转为“企业人”。这在目前大家普遍热衷于公务员、高校教师、研究人员之类的“铁饭碗”的情结之下,也许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根据改革的现状,高校期刊(含学报)暂不转企,但改制的方向是不会逆转的。

学报编辑人员由高校的科研人员(或称教辅人员)转为企业单位的员工,这无疑是带有挑战性的。学报编辑群体近年来面临的挑战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其实,数字技术革命、经济危机等接踵而至的挑战,使得年青的学报编辑们面对愈加不确定的未来,学报编辑部如同风雨欲来之前的楼阁,让人忧思,让人考量。可以说,普遍存在着“群体性职业焦虑”这是《青年文摘(绿版)》主编李钊平用来形容传统期刊人现状的语言(引自:马雪芬,.期刊人最关注的8大问题[J].重庆刊协通讯,2010,(1):31.) 。学报出版业能否成为浴火重生的凤凰,能否开辟出一片新境界,成为了大家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二、环境变化:传统学报面向市场将不堪一击

改制的目标是以出版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据追踪文化体制改革动向的学者赵大良提供的消息,清华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将组建期刊集团[3]。这实际上与笔者关于“学术性报刊要进行资源整合”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只是重庆高校学报还没有出现组建期刊集团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尽管重庆大学期刊社旗下集中了8个期刊分别是:《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高等建设教育》《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灯光与照明》《室内设计》共计8种。 ,西南大学期刊社旗下集中了6种期刊分别是:《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环球人文地理》《植物医生》共计6种。 ,但这些期刊资源能够集中在一起,主要是因为高校合并的结果,并不是出版体制改革意义上的跨部门、跨媒体、跨行业的出版资源整合。

目前如果将传统办刊模式下的重庆高校学报立即推向市场,据笔者估计,由于办刊的生态环境,即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硬件环境发生改变,高校学报的生存将面临严重挑战。如果仍然按现有模式办刊,现有期刊在期刊市场竞争中将不堪一击。这种初步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现有办刊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各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主办单位的预算划拨。办刊硬件设置也是由主办单位提供,编辑人员的工资、福利(住房、医疗保险等)都是按所在高校教师或教辅人员的待遇执行,主编及各个岗位的人员的职务、职称也列入所在院校的统一管理之中。如果主办单位突然“断奶”,绝大部份学报很难实现自负盈亏。不少期刊的发行量只有数百份,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广告收入,主办单位每年都要投入数5-10万元来作为办刊经费,如果再加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要维护一个期刊的运行一年至少需要上百万元(按双月刊6名编辑人员计算)。而仅靠区区数百份的发行收入,根本就难以为继。

(二)现有的盈利模式单一

高校学报除使用主办单位划拨的大笔办刊经费外,弥补收支失衡的主要方式就是收取版面费(或者审稿费)。这种盈利模式尽管也有国际惯例作为参照,也能从国内一些规范性文件中找到依据,但总体来讲,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撑,因此,名不正则言不顺;同时又与时下为学界所诟病的学术不端等难以一刀两断,因此,大家都抱着一种试探心理做暗箱操作。管理部门也曾数次明令禁止收取版面费,但政策层面并没有禁止收取审稿费(指合情合理的审稿费,不是那种变相的版面费)。这样一来,收取版面费(尤其是增刊、专刊版面费)仍为目前学报的主要创收来源之一。即使是这样,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也是难以立足的。我们必然要打破单一的营利模式,实现“内容为王”架构下的多次售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完成转制的新闻出版单位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那么,正在进行转制和将来进行转制的出版单位,同样在与原主办单位脱钩后,打破旧的办刊体制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三)学术性期刊的编辑能力与素质不适应未来学术传媒发展的需求

数字化期刊正席卷全球。目前,国内外著名数字化期刊平台基于多种生存模式已经开发出各种电子阅读器。如Kindle 、SonyReader、Nook阅读器已经出现在新华书店等传统营销场所,欲与传统纸本书刊分享市场“蛋糕”。龙源期刊网也已与易博士联手推出了新一代的电子阅读器。各种基于3G网络的手机版(报)和各种期刊电子版同步网站,以及以单篇论文为出版模式的在线出版(Online First),k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开放获取(OA)一道,形成了纸质期刊、电子与移动媒体一体化的同步出版的格局。就学术期刊而言,以2010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手机版为标志[5],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面已可以预见,数字化必然冲击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编辑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编辑人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编辑出版规律,充分发挥数字化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高校学报的编辑队伍中,能够掌握和运用数字化出版技术的编辑人员并不多,这就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际,习惯于传统编辑模式的学报编辑人员难免不陷入生存危机之中。

三、机遇来临:我们将如何蜕变和应对

在生存危机面前,不管我们何等地留念过去的岁月,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学术的清高,也不管我们如何看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都将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改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能量,提升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面对机遇,我们将如何应对?

如果说,学术出版就只能事业性质,只能重视社会效益而无法顾及经济效益,那么,高校出版社就不应当转企改制,因为这些出版社都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的。但事实上,西南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被列为重庆市2010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单位,重庆市新闻出版局要求确保这二家出版社在年内完成转企改制工作[2]4。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的事实充分说明,学术出版并不是与市场格格不入的。

与其为改变不可逆转之势而苦恼,不如顺势而行。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我们要对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危机往往也是转机,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在传媒时代拐点的学报编辑人员,应当具有时代的眼光与智慧,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实现办刊体制与机制转型,也同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塑。

那么,面对机遇,我们如何应对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能力素质上为一下步改制作好准备。

(一)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转企改制,必然涉及到人员的身份置换、人员安置、财产清理、资源分配和支付转制成本问题,如人事方面的负担等(尤其是“五险一金”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必然在员工的思想观念上引起震荡。如果转制为企业,公司经理层就有人才自,包括人才定价自和淘汰自。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这样,我们就要有一个心理预期,要提前适应人力资源竞争环境,要对将来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有所准备。同时,在观念上,我们应当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又不忽略社会责任。

(二)体制机制上的准备

为了实现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转企改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学报和学术期刊必须面向市场,着手打造市场运行机制,并适当引进市场化办刊模式,“为下一步改制作准备”。

高校学报和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性质在编辑学界有争议,有人提出属公益性,有人提出对于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学术类期刊也可以部分地划成经营性,但无论如何,高校主办的学报和学术性期刊的改制势在必行。现在的焦点之一就是需不需要转企。无论下一步决策机关如何确定改制的方略,改制的进程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编辑出版体制与机制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为改制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为改制献计献策。

改制后,高校学报编辑部或者期刊社是否会转变为独立法人的问题,目前也没有明确答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指出:报刊改革要坚持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对于中央和中央各部门报刊出版中的非独立法人报刊编辑部,原则上不得以改革为名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对上述报刊出版资源进行兼并重组。”[6]这一改制思路体现在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的改革路径上。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前身是机电商报社,该社的前身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简称“农机所”)的下属的一个编辑部,农机所曾隶属于前国家农机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机电商报社尽管在报刊规模和经济总量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增长,并且长期坚持市场化经营,但仍然只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并非独立法人。”[7]“2007年,机电商报社转制为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已经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整体转制过程中,经总署批准,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跨部门、跨行业地整合了出版资源,获得了完完全全的1报10刊的主办权、出版权和经营权。”[7]128实际上,卓众旗下的期刊并不具有独立法人人格,属于非独立法人编辑部。

从上述政策与改制案例可以推测,高校学报编辑部将来直接转制为法人的可能性不大,但高校期刊社/中心有可能在兼并其他编辑部后取得独立法人资格。这样,无论是学报编辑部还是期刊社/中心,都要做好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准备。改制后的出版机构,将会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和经理层,管理模式将由按出版业务部门管理过渡到按报刊所属行业分成事业部管理。

笔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在转企改革中,重庆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经着手积极培育四大刊群:一是以《电脑报》《课堂内外》为龙头的科教类;二是以《商界》为龙头的财经类;三是以《党员文摘》《党员文摘》目前尚未改制,它可能属于公益性报刊,这并不影响它在改制后成为社会生活类刊群的龙头。 为龙头的社会生活类,四是以《中国药房》为龙头的医卫类。这四大刊群已经显示了期刊集团化的趋势,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将来再出现第5个期刊群,即学术类刊群,如果那样,在重庆市出现学术期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同时,由于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在着力打造以综合性大社的重庆出版集团、以社科人文为主的西南大学社、以科学技术为主的重庆大学社[2]5,如果出现这些集团/出版社整合相关的重庆高校学报组成新的刊群,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此,重庆市高校学报未来办刊体制和机制的趋势有多种预期,但无论何种改革模式,都不会维护现状,因此,目前,做好实行这些制度的前期调查和预测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三)能力素质上的准备

转制后,将会实行新的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岗位职责制度。建立和实行这些制度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原理来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必将更加重视人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必然要进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部)聘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将是改制后的人事管理模式。

尽管在改制中,也有平稳过渡的例子。如“机电商报社没有在整体转制过程中裁员分流一人,也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通过努力把转制的阻力与带来的震荡降到了最低限度” [7]127。

但我认为,改制中的身份转换、人员分流、富余人员的安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既然存在竞争上岗、制度选人的问题,作为编辑人员,我们就必须重视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改善。尤其是编辑判断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提高与改善。这些能力是也可统称编辑力,它是编辑特有的职业竞争力。编辑的“专业槽”优势已经不再依靠过去的印刷复制获得,而是依靠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来获得,这样,编辑人员在市场化运作模式和数字化期刊趋势之下,编辑的“舆论把关”、“学术评价”和“信息过滤”功能显得日益重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勇敢地迎接挑战。

学术期刊因读者受众面窄,一时难以走入市场,但这不等于就不能走向市场,转企改制的大目标不会改变,因此,学报编辑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选题策划与组织优秀稿件的能力,具有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拓市场的能力。这样,才能担负起未来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柳斌杰.推动中国报业又好又快发展――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8月28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官方网站

[2]杨恩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为把我市建设成城乡统筹的新闻出版强市而奋斗[J].重庆刊协通讯,2010,(1):5.

[3]赵大良.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动态.

[5]本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手机版[J].中国期刊协会通讯,2010,79(2):10-11.

[6]李东东:报刊改革要坚持调查研究分类指导[EB/OL].转引自:中国移动通讯官方主页labs.省略/mblog/59447_22833?fdlayenxoaencysxyant.

[7]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攻克改革难点企业发展上台阶[G]//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案例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3.

University Journal and Journal Edit within a Spell of Re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Journals

LIN Shiping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Modern Law Science,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The majority of academic journals are run by universities or institutions. Aiming at prosper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these journals publish latest studie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or these journals are transactions, campus newspapers and academic journals, it is hard for these journals to enter the market. However, reformation is inevitable. Before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precisely define the system,mechanism, the object and the time of re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must be done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reformation. This is a challenge yet an great opportunity for university journals. University journals has developed for three decades and now is facing a new challenge. Our thoughts, system and competence shall be ready to cope with the reformation.

学报编辑范文第5篇

前言

高校学报编辑所具备的能力具体应该分为2大部分。一是,应该具备相应的硬技能,二是,应具备相关的软技能。因此,本文主要从上述2大方面探讨高校学报编辑的能力构成。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1 计算机操作能力

现代化编辑工作几乎离不开电脑,文字处理、信息传递、图像处理等等,这对编辑的计算机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操作的能力是高校学报编辑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能力,高校编辑应该通过不断的培养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工作的质量。

1.2 分析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编辑能否准确理解作者稿件中展现的思维逻辑,直接影响到编辑初步判断稿件的质量并据此作出初步的筛选。高校学报编辑分析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工作的质量与水平[1]。因此,高校学报编辑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分析能力,提高分析稿件质量的水平,也是促进高校学报质量提升的一个良好的途径。

1.3个人规划与管理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备相应的个人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时间和精力作出合理的分配。对于编辑而言,需要处理的稿件数量众多,每期刊物从组稿、约稿、送审、意见反馈、修回、排版、付印、清样校对到正式出版,步骤繁多。能否通过规划和管理有效开展工作,是衡量编辑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

1.4 专业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掌握和运用与工作直接相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不仅仅是编辑工作,该项能力应该是所有职业从业的入门标准[2]。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编辑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的提高,促进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

1.5 书面沟通与交流能力

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用纸、笔进行书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但与许多其他工作相比较,学报编辑要花更多的时间与作者、读者进行沟通[3]。无论是使用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信还是传统的纸质媒介,能否通过文字与作者、读者、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都将直接影响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编辑应该注重培养书面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与作者和读者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学报办刊的质量,促进编辑水平的提高。

2.1 合作能力

由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合作完成[4]。因此,在从事编辑工作中,编辑应该具备应有的合作能力,通过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工作的质量,进而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刊物的整体水平。

2.2用户意识

编辑还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中,关心用户的需求,主动解决用户可能面对的问题。学报编辑服务的直接对象主要是作者和读者,为作者提供优良的服务、为读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期刊内容,无疑是学报编辑工作的重点[5]。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还需要考虑到学报在高校办学中的作用,即高校自身也是学报编辑服务的“用户”之一,始终了解和把握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向和主旋律,并整合到具体的编辑工作中,编辑通过良好的用户意识,使所承办的刊物能够提高一个更高的层次,促进高校办刊质量的提高。

2.3自我控制能力

编辑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面对精神压力,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的任务量等都要具有良好的体力,能承受压力,维持心态的平静,抵制诱惑,不冲动,并且能够安抚他人。表面上编辑的工作大多是文案工作,但脑力的大量消耗,同样需要充沛的体力作为支撑。同时,编辑要面对的文稿、不同人群,需要良好的心态,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急事应该保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处理问题。

2.4信息收集能力

信息收集的能力对于编辑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一篇稿件,其内容、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符合相应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或趋势,编辑是作出初步判断的第一关。没有出色的信息收集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将处于盲目的状态[6]。因此,编辑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中,编辑应注重对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进行培养,在进行信息收集时,应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系统的分析,对信息进行分类,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完成相关的信息收集工作。编辑通过有计划的培养信息收集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促进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学报编辑能力构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进行编辑工作的时候,编辑应该具备如专业能力等硬技能,也需要具备像信息收集能力等软技能,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胜任编辑工作,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刊物的整体质量,吸进更多的读者,促进高校学报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红.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应做到五个到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2]许红亮.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信息化研究初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3).

[3]杨粤芳,夏曙光.论现代编辑手段在高校学报工作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2).

[4]刘健.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05) .

[5]黄素华.浅论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与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学报编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报;编辑策划;学术品位;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6―0182―03

期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任。当今社会信息出版方式已呈现多元化趋势,期刊如林,市场竞争激烈,任何一种期刊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培养出自己的品牌。品牌代表了期刊的品质,是期刊的一面旗帜,特色是期刊的个性标志所在,是期刊发展的基石。编辑只有不断加强策划能力,才能策划出有特色的期刊。下面仅从强化学报编辑策划方面做一思考。

一、编辑策划是学报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出版事业的产业化及高新技术手段在出版业中的应用,编辑策划在编辑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出来。策划已是现代编辑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编辑活动中最具创新性的内容,它体现了编辑主体意志对出版流程全方位的动态把握和介入。策划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现代编辑素质差别的基本标准。

一般地说,策划就是筹划或谋划,是一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活动。它以某一活动的特定目标为中心,根据现实的各种情况和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全面构思、设计、选择合理可行的行动方案,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和高效的工作。著名的《哈佛企业管理通书》给现代策划以明确定义:“策划是一种程序,从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脑力的理。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的。也就是说,策划时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的措施,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即策划只是事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策划如同一座桥,它连接着我们目前之地和我们要经过之处。”对于编辑来说,策划就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活力的能力。

编辑策划是编辑主体固有的一种本质属性,是编辑工作的整体属性的集中体现。编辑工作就是编辑主体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而最能体现和发挥编辑主体智慧和才干的就是编辑策划。编辑策划是“编辑在广泛调查研究有关信息后,正确判断社会文化走向和文化市场需求,依此对出版活动的具体方案做出设计、决策、监督实施并保障最大限度地达到出版目标和出版效果的一致而展开的活动方式”。

编辑策划不只是选题的策划,它贯穿于出版的整个流程,从选题、组稿、编辑、出版到发行,都必须在策划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学报编辑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学报学术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高校学报的综合性、理论性,决定了学报必须要能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报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需要有与众不同的竞争策略,办刊思路,而这些靠的就是编辑的策划。编辑在策划时,要使选题得到优化,最重要的是要在选题策划中增强创新意识,使每一个选题都具有独创性。这是学报创知名度、树立品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策划选题要求迅速抓住读者或市场需求与选题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选题构思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新我精,人精我全”。比如,《故事会》之所以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名牌”,取决于创办者的精心策划,准确定位,取决于决策者们不断维护、创新、全面立体开发这一品牌。因此,编辑要重视策划,树立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使学报真正起到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传播和存储的作用。

同时编辑策划对于增强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报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报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吸引作者、读者的影响力和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性、独特性、长期性、变化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核心竞争力由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靠的是编辑策划。编辑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新的策划,才能使学报更具竞争力。

1、更新观念,由加工型编辑向策划型编辑转变。随着期刊的发展,其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对编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编辑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变以往单纯文字加工的工作状态,向策划型编辑转变。要开拓思路,树立新的编辑观。当然,编辑策划不是漫无边际,毫无科学可言的东西,只有遵循编辑客观规律,编辑策划的优势才能得以显现,编辑策划的功效才会真正体现。一个眼界闭塞,孤陋寡闻,不了解各学科的研究动态的学报编辑,是很难做出优秀的策划的。所以,学报编辑部应不断开拓思路,密切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炼出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选题,使学报更具有文化含量和科学价值。

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编辑策划的基础。编辑策划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又要在一定的编辑专业分工范围之内运思。编辑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熟悉本系统各学科、各专业情况,能辨别稿件中的有关研究内容。加强业务学习,从“外行”向“内行”转变,全面提高审稿能力,力争当好“把关人”,保证学报质量。编辑知识包含从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到编辑业务的基础知识,从传统文化知识到现代出版产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从所学专业知识到编辑职能范围涉及的各种基础理论等。建立编辑定期培训制度,使编辑通过不断“充电”,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构建与相关知识互动的知识体系,完善其知识结构。

编辑策划实际上是对编辑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检验与参照,是创新思维的直接体现。一个创新思维明晰的编辑,在编辑实践中善于积累策划的新方法,善于捕捉市场的“亮点”,善于发现和培育市场“热点”。在工作实际中,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大力提倡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克服盲从依赖和畏惧心理。强化编辑的策划能力,培养学者型编辑,使编辑由文本编辑转为策划编辑、组稿编辑,提高期刊的学术品位。

3、敏锐的直觉是编辑策划出新的关键。所谓直觉,就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映,它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基于人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一种心理感受能力和思维形式。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预见性,以及正确评估稿件的创新性及实用价值的能力,要想具备敏锐的直觉,一方面要加强编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形成多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编辑还要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要不断地学习、多与专家、学者沟通,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科研动向,提高编辑自身素质,以利于选题与策划。因为选题直觉的培养必须以合理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编辑以自己独具的知识慧眼,对已经出现、正在

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和各种新知识进行选择、重组、提升和包装,筛选出有价值的、代表学术发展趋势的、能产生社会效应的问题。把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东西以书刊的形式呈献给广大读者,引起大家的关注、讨论和研究,推动社会进步。充分重视选题创新的重要意义,走出编辑部,追踪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编辑从接受来稿转变为主动策划组稿。

总之,编辑的选题直觉是新形势下对策划编辑的较高要求。培养、形成选题直觉是长期的编辑实践和诸多要素的综合结果,只有重视并努力培养这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才能在编辑工作中不断创新,既策划出新颖的、高品位的文稿,又提高了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学报的发展。

4、加强信息意识是编辑策划成功的保障。信息意识是编辑在培养选题直觉的过程中的思维基础。要博观,就是扩大社会经历,广泛接触学科,全面掌握信息,开拓学术视野,加强编辑的学识修养,才能有好的策划。重视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反馈。尤其是新信息、有价值的信息。编辑要根据刊物的性质、任务、宗旨、服务对象的需要,通过对社会科学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才能制定出选题策划;也才能对各类信息做出科学准确的处置,保证选题策划的成功。

5、编辑部的激励机制是调动编辑策划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按能力、业绩考核聘任制,实行按业绩奖励;参与式管理,使每个编辑从“执行者”转变为“参与者”,与管理者一道共同参与决策过程。这种角色的转变给其广泛参与决策的机会,使每一个人才都能树立起主人意识和责任感,激发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刊物的发展献计献策,最终形成群策群力为刊物共谋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结语

学报的质量是编辑人员素质的镜子,编辑人员对学报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报编辑要更新观念,及时了解、掌握学报宏观发展方向,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学报发展问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自身的思维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开阔视野,不仅要学习本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从其他行业的科技发展中汲取营养,从而准确地把握知识经济的脉搏,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期刊必须从整体策划出发,突出进行栏目和专题策划,只有引领学术方向的特色栏目才能吸引更多学术创新之作。所以说,学报要有大作为,就必须不断强化编辑策划,拓宽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知名度高、信息量大、独具风格的学报,才能提升学报的学术品位。

参考文献:

[1]李霞,编辑策划三题[J],编辑之友,2002(5):43―44,

[2]董翔薇,策划:现代编辑活动的全新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135―136。

[3]李朝前,重视编辑策划办出精品科技期刊[J],汉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00―101。

[4]牛振荣,编辑素质:学报质量的重要保证[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03(6):84―86。

[5]刘荣军,论当前学术期刊困境的编辑主体性原因及对策[J]编辑之友,2005,1:59―62。

[6]王俊,也谈期刊编辑选题策划[J],武警学院学报,2004(5):75―77。

学报编辑范文第7篇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主办学报的高校编辑人员。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50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1份,回收率为91.8%。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1.1%。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

1.2.2SCL-90症状自评量表

该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时实用、简便的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5分别表示无、轻、中、重、严重5个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或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92份问卷中,男性53名,女性39名;未婚8例,已婚84例;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38名,研究生学历52名;初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26名,高级职称55名;20~29岁11名,30~39岁26名,40~49岁32名,≥50岁23名;从业时间在1~5年28人,6~10年31人,11~20年21人,≥20年12人。

结果显示:女性编辑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评分上高于男性编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女性编辑在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组编辑在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恐怖因子得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6不同年龄段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50岁组均显著高于20~29岁组和40~49岁组(P<0.01),30~39岁组均高于40~49岁组和20~29岁组(P<0.05)。在其他因子评分上(饮食和睡眠),≥50岁组高于40~49岁组(P<0.05),见表5。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研究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文章有所报道[4-7],但均局限于理论的阐述,缺少一些实证的调查与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心里健康状况,发现性别、婚姻状况、职称、年龄段对SCL-90部分因子产生影响。

3.1性别

本研究显示女性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评分上,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差,可能因为女性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既要照顾家庭,又要顾及到工作,对于好强不服输的女性来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其自然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很多女性编辑常因工作、学习、家庭不能兼顾而身心疲惫,引发焦虑等心理症状,而且性别特征决定着女性遇事相对敏感,心理较脆弱,流行病学调查[8]显示,女性的焦虑和情绪障碍显著高于男性,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压抑,容易导致女性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要给予女性编辑更多的社会支持,关心和照顾她们,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2婚姻

本研究显示已婚和未婚组在SCL-90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可能因为已婚者比未婚者有更多的家庭负担,而在工作和家庭上都要兼得,无形当中增加了已婚者的生活负荷,长期以来其身体疲劳、不适等躯体化现象较未婚者有所增加。本结果还显示,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美满的家庭是一个人心灵健康成长的港湾,许多工作上的烦心事都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诉说,精神上的排解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已婚者较未婚者来说相对有较多的排解渠道,往往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9]。

3.3学历

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编辑人员无论在SCL-90症状总分还是在因子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学历在编辑的心理健康方面并不占主要地位。学历高并不一定就心理很健康,同样学历低些,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来迎接工作。学历只代表过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人能力与学历并不挂钩,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都与学历关系不大。奚卫珍等[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源呈正相关关系,而不同学历间护士工作压力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职称

本研究显示,虽然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在恐怖因子评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可能因为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编辑在工作中,业务能力相对来说比高级职称者低些,于是在工作中易反复比较,长期的工作习惯使其易产生强迫症状。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在业务上已经成为骨干,对社会和自己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可能除了编辑任务外,还要担任行政职务、授课、科研及其他一些社会工作,这个群体所受的压力若是长期得不到缓解,往往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鉴于编辑群体中级职称是工作单位中的骨干群体,作为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组织支持,关心他们的生活。

3.5年龄

本研究显示,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50岁组均显著高于20~29岁组和40~49岁组(P<0.01),可见在躯体化症状问题上,由于生理影响,年龄大的编辑肯定要比年龄小的躯体化症状严重些,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种机能随之下降,在相同的工作中,无形中表现出的体能相对较差[11]。另外,本结果显示,30~39岁组在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高于40~49岁组和20~29岁组(P<0.05)。30~39岁的编辑属于中青年群体,基本是编辑群体中的骨干人员,需要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事情,身体不适等现象容易发生。本研究还发现,在其他因子评分上(饮食和睡眠),≥50岁组高于40~49岁组(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食睡眠问题相应增加,提示我们要多关心接近退休年龄的编辑群体,尽可能地减少其工作压力。心理健康是生活质量最敏感的指标,并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对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受研究方法限制,只能进行简单的三间分布描述,心理健康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没有涉及到,在以后的研究中,拟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挖掘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的社会等因素,更多关注编辑自身的个性及认知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报编辑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学术史;推动和创造;立足点;实干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132-02

高校学报是直接体现高校学科发展的教学气氛、学术氛围的,是高校学科学术发展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正是在此基点上,学报声誉的高低、升降,折射高校教学气氛,表现高校学术氛围的雅与俗,浓与淡。当前,不少学报发展陷入困境,声誉不升反降,甚者不少学报和论文被称为“学术垃圾”。此种吊诡,原因及整改方法固可诸多搜罗,但从学报工作本身的客观逻辑角度,反省、自励、互勉学报编辑人员的从业实干精神,无疑是摆脱学报困境,提升学报声誉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报编辑的实干精神,不单指工作态度的狭阈视,从根本上、整体上看应是生活态度的本质体现,映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还是被动,实干还是虚劳,积极还是消极,勤奋还是懒惰,无疑从学报编辑人员的能不能干、敢不敢干、是不是实实在在富有成效工作的实干精神表现出来。

从当前不少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构成及其专业来源上看,编辑的能干精神包括会不会干、学不学干和能不能不断提升三个视角。

(一)关于会不会干

视点一,专业编辑人员或者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所专攻的编辑人才缺乏。四川13所综合大学,17所本科学院的学报编辑人员中,有16位主编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有9位是近两年由学校行政岗位转来;这30所学报编辑有67人为编辑出版专业毕业,仅占编辑人员的30%。有人估计,三分之一以上学报的编辑职位是那些在高校行政岗位和教学科研岗位“悬挂”人的栖息地,是有依据的。视点二,我国高校硕博编辑出版学科建设缺位;视点三,不少高校对学报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教学、科研成果在理论表现上显示于外校,学术历练觅寻在它山,本校学报难显、不能显现优厚、浓烈学术氛围,本校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优稿乏踪;视点四,“核心”学报吸收全国优质稿源,一般学报创“名栏”莫望,“新苗”栏目又不屑于办,沦为高校的行政“应付”。一所普通高校,一所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其毕业生十年、二十年有多少项发明创造,翻一翻该校学报展示的学术氛围发展史即可见端倪。由此可见,不少学报编辑职位被“不会”者充斥,需花大力气提升学报编辑人员的从业能力,需花大力气培养学报编辑人员的从业精神。

(二)关于学不学干

经过学报编辑人员主观、客观上的编辑工作的会干与不会干,客观逻辑展开的视角是学不学干。这一视角分解为学与不学、能学与不能学以及怎样学三个视点。

视点一,学与不学。关于“学”的学科基础条件准备,我国高校硕博编辑出版学科建立缺失,兹不赘述。关于“学”的政策环境和具体措施,出版专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定日趋完善、规范,但是,学报“悬挂”人的浮游性客观上决定了其编辑人员可不学而不学。加上高校教学部门、科研机构考核论文指标体系存在缺失,使学报没有机会展示该校专家学者的科研硕果,结果连展示学科内、课堂内、教研环节内浓烈学术氛围的优质课教案也少有刊发,眼睁睁看着学报的生产学术氛围的声誉日降而空叹。

视点二,能不能学。学报组织的业务进修学报编辑人员多能积极参与,而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却有不少人员籍口年龄或其他理由或因一次二次不合格而放弃。学报编辑本科、硕士学位占绝大部分,但属编辑专业者或编辑业务学有专攻者却不多,所以一般学报编辑人员认为,创名刊、建名栏与自己学报无关。

视点三,怎样学。学报编辑人员应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学习目标[1]。近期学习目标是基础工作目标,其中以如何促进本校教学、科研学术氛围活动为目标;中期学习目标是未具备出版专业资格者,如何一二年内具备,已具备出版专业资格者,如何两三年将名刊、名栏经验化为己有,显出自身编辑特色;远期学习目标是如何成为全国学报中的优秀编辑,如何真正成为学术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学中干,干中学,以学促干,以干验证学,方能成效卓著。

(三)关于能不能不断提升

目前普通高校学报发展陷入困境,原因颇多,如:“软实力”欠缺、“大拼盘”模式下内容观点不新的“全、散、弱、小”办刊风格;如“如何找准位置、把握方向、明确任务、守土有责”问题;如缺乏科学合理的审稿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2]。这些属于一般工作性质,普通工作要求,基本操作程序方面的因素是不可能做为降低学报声誉魁首的。那种不想、不愿将学报做为教学、科研的历练阵地去坚持,不想、不愿向核心期刊(学报)、名栏提升的做法才是罪魁。即使非常想,十分愿意,而仅仅停留在美好愿望上,那也只是消极、懒惰、失职的籍口而已。

如果说学报编辑的能干精神表现的是学报编辑的工作环境、工作能力要求,那么,学报编辑的敢干精神则是表现学报编辑的从业精神,事业精神。这一视角正是在学报编辑能干精神基础上逻辑生成的,分解为学报编辑的献身精神、创新(创业)精神。

(一)献身精神

在学报发展陷入困境当口,学报的学术风向标要求学报编辑具备学而不厌精神。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在不断丰富、发展;科研部门的科研在日新月异;教学、科研方法、手段在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在不断深厚文化积淀,而文化积淀的活力表现于不断发展的教学、科研内容,本校的教学、科研与国内的教学科研,国际的教学、科研又总是相应、相融、相激。在这种情况下,学报编辑要具备,要保持睿智敏锐的学术感觉,没有学而不厌的精神是不行的,没有终身学习的品格是不行的。在学报发展陷入困境当口,困而不学,终将遭人鄙弃。

(二)创新精神

关于创新,通俗地讲,就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向前发展。对学报编辑来说,对学报困境的任何改善即是创新。可以说,这是对学报编辑学而不厌精神,学报第一、学术第一、质量第一精神的具体检验。守成,守学报困境,即是在不自觉地加深学报困境。

学报编辑应不停顿地发掘本校、本学报的特色学术宝藏。特色之光与学术气氛融合,定将提升学报声誉的途径显示得宽大而透亮。学报工作应介入教学、科研环节,仅仅记录、刻板反映学术史是不算介入的。只有充分发挥学报在教学、科研环节上的激荡、促进、创造话语权,担当学术史的创造者才算介入。促进、展示、激励、捍卫教学、科研学术成果本身就是学报的创造。

学报编辑应放开眼光,敞开胸怀,借鉴吸收国内外学报,名栏经验,使自己学报特点更其鲜明突出,学术气氛更其氤氲浓烈,这直接也是提升学报声誉的途径[3]。任何创新都需要付出,没有创新就不算干事业。社会生活是这样,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是这样,学报编辑工作也不能例外。

学报编辑实干精神的逻辑基础是在能干、敢干基础上生成的。什么是实干?在这里实干往往与苦干同义。正如苦干的含义是变化的一样,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要求一样,实干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不同要求。但是,学报编辑的实干目标,始终直指具体成效,始终直指对学术史的推动和创造,实干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绝不是掩饰懒惰、推脱责任的籍口。

当然,具体成效有个基点问题。这个基点就是学报昨天的工作,昨天学报的工作结果。至于学报工作条件的性质飞跃,那是特殊情况,不在本文论述范围。谁都希望工作起点层次高,但是不盲目攀比,不空谈奢望,不好高骛远。今天的条件在昨天的基础上应该达到的效果即是成效。

站在学报基点,融入学报的学术沃土,卓有成效地成为教学、科研学术发展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既是学报的成效,也是学报编辑的成效。这成效完全可以与社会流行的通常可量化指标“德、能、勤、绩、廉”比质。此处仅说显示“绩”的论文刊发量。诚然,当今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存在缺陷给一般学报刊发高质量优秀论文带来困难,但是本校、本地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学术活动可以捕捉,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也能发掘出来。

在这里,那种处在学报编辑位置对学报编辑工作不能学、不敢干、不实干,尸位素餐,是不在本文探讨范畴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报编辑的实干精神,决定学报声誉,决定学报层次。什么孤独,什么寂寞,什么清贫,什么辛劳,完全在学报编辑实干精神引导下化为推动和创造学术史的硕硕果实,就是可以期待的了。当前,对学报编辑来说,缺失了孤独,没有那寂寞,耐不得清贫,受不了实干辛劳的所谓成效,所谓荣光,多半是空虚的,苍白的,风吹即逝的,算不得真正成效。

四、结 语

学报编辑作为学术发展史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学报层次的高低,而综合素质高低从学报编辑人员的实干精神体现出来。实干精神,反映学报编辑人员能干、敢干,实干能力,体现出学报表现的学术氛围,表现在对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动和创造上。学报编辑人员实干精神是学报发展的根本之道,离开了这一点,学报声誉,学报发展,即为空话。

参考文献:

[1] 杨美群.学习能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必备素质[J].编辑学报,2010(6).

[2] 喻世华.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学报编辑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27-03

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高校学报工作。众所周知,高校学报是高校当中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元素,要想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具活力,就必须注重人的因素,即编辑的素质。本文主要根据笔者从事高校学报编辑的多年经验,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应具有的素质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我国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升提出了优化的途径,以期培养更多的优秀期刊编辑人才。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一)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

在高校学报的各个工作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编辑工作。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以及专业性,而且非常繁杂,没有一定的编辑素质,很难胜任。因此要想把学报办好,学报编辑就应具有扎实的编辑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其专业特点应当是精专而又庞杂。一直以来,编辑理论界就编辑是“专家”还是“杂家”问题争论不休,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二者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编辑既是专家,也是杂家,是专到杂专家,杂到专杂家,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就达到了编辑的最高境界。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佳,主要原因有:一是他们并非来自编辑专业,大多是半路出家,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前要么是教学的,要么是搞教辅,要么是搞行政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二是在上岗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上岗后也没有跟进的培养措施;三是必要的学术交流少之又少,使编辑的眼界受到极大的局限,不能使编辑素质得到迅速提升。衡量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的下水文,如果编辑的文章都文不通字不顺,又怎能指望他修改好别人的文章?编辑的专业素质是编辑的最基本素质,是编辑之本,是完成编辑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须花大力气培养。

(二)较高的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从事高校学报编辑有关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高校学报在整个高校的学术研究活动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高校学报也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立场是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质。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要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鲜明的政治立场,要对论文的政治观点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只有具备这些政治素质,才能甄别稿件的政治倾向,把那些违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违反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文章剔除出去,以保持学术期刊的政治纯洁性与办刊方向的正确性,把期刊办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需要指出的是,期刊的政治质量与学术质量并不矛盾,政治质量是学术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三)学报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从事每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要具有与所从事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高校学报编辑也不例外。每个行业在自身行业当中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这是由不同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高校学报发展的好坏与从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息息相关。高校学报编辑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与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接触是最多最频繁的。要做到对待文章作者一视同仁,对待文章学术观点更加严谨,那么高校学报编辑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情稿、关系稿是期刊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考验着编辑的道德素质,编辑是抵御人情稿、关系稿的最后防线。另外,如何对待学术“持不同政见者”,也事关编辑的职业道德,公正对待学术“持不同政见者”是编辑最根本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学术繁荣的根本保障。

(四)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已经融入各行各业的日常办公当中,许多杂志社更是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高校学报工作也毫不例外地将其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现阶段,几乎所有刊物都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投稿、审稿、排版以及印刷及其他编务中。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版面设计、组稿、版面策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学报要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紧跟学术的发展趋势,占领学术制高点,那么高校学报编辑就应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方面的素质。虽然现阶段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已经对基本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但是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使高校学报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间的学术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学术的国界越来越模糊,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具备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知名期刊必然是国际期刊,而要打造学术期刊旗舰,编辑的学术视野十分重要,掌握相关的外语知识,有助于拓展编辑的学术视野,提高期刊的学术品味。近些年来,高校学报所接受的文章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高校学报只是接收一些中文的文章,但是随着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现在高校学报除了主要接收中文文章外,还接收一些英文或其他文字的文章。这就对从事高校编辑工作的人员在外语方面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外语方面的素质,才能很好地对其他文字的文章进行编辑,从而避免对其外文文章审稿的盲目性。除此之外,具有较高的外语方面的素质,还有利于了解国内外学术走势,把握学术主流,借鉴国外刊物的成功经验。从事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素质,对高校学报的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学报三要素――编辑、作者、读者中,编辑居于核心位置,编辑素质决定着期刊质量,决定着期刊学术地位,因此,各期刊社都把提高编辑素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那么如何提高编辑素质,使期刊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呢?

(一)通过在职学习提高编辑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要注重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加强有关编辑工作方面的继续学习。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参加一些正规的辅导班进行在职学习。高校学报编辑进行的在职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习一些与日常编辑工作有关的学科知识,这方面的学习应该从高校编辑工作的需要出发,要根据高校学报的发展战略来决定。比如,学报的核心栏目是红山文化、辽文化方面的,编辑就要努力研究红山文化、辽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这方面的最新学术动态,还要对红山文化、辽文化有一个整体把握。第二,学习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学科知识,比如,栏目策划、组稿、版面编排等与编辑工作密不可分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这两个方面的学习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编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报的具体情况以及高校编辑工作的具体需要进行取舍,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快速提升自身素质。

(二)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是编辑获得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对编辑素质的提升作用很大。高校编辑要想真正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就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由知名学术机构组织的专门学术交流活动。除此之外,高校学报编辑也可以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在学报工作部门内部开展一些与学报有关的科研活动。在开展学术研讨会议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让这些专家学者做一些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学术报告。另外,还可以通过微博、QQ等经常与其他兄弟高校进行学报的交流,及时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学习他们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高校学报编辑多参加一些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他们自身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三)注重平时的自学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都很繁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他们很少能抽出时间从事专门的学习,因此注重平时的自学就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学报编辑在自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以便夯实自身的素质。高校学报编辑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好多东西可以学习,比如可以学习有关新闻出版法的知识,出版的国际化、规范化方面的知识,版面编排知识,等等。高校学报编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提高自身编辑方面素质的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编辑实务出发,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有的基本的素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并指出提高编辑素质的基本途径,寄希望通过行之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整体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嵘均.论网络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升[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马建平,李伏秀.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素质浅谈[J].甘肃科技纵横,2010(1).

〔3〕谭群瑛.浅论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高[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学报编辑范文第10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知识加工、知识创新及应用成为决定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因素。编辑承担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实为精神产品价值的再创造者与实现者,其在将个体文明转化成群体文明乃至整个民族和全世界文明中功不可没。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要具备学识、才识与胆识。由于编辑劳动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在工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这些素质在编辑从事选题、策划、组稿、审稿、退修与加工编排中表现出来,直接决定了学报的质量,也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高校学报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除作者作用外,编辑的学术素养和敬业精神决定着学报学术水准的高低,学术研究贴近现实,及时反映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是扩大学报影响,推动学报发展的动力,也为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高校编辑的基本价值体现在选题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上。

1.选题策划能力

学报编辑要有全程策划观念,具备选题策划力。策划能力的高低是编辑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选题策划贵在创新,只有把形式最新颖、内容虽先进、科技含量最丰富的出版物不断地推向社会,学报才能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2.组织协调能力

在现代高校,学报编辑在学报出版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来稿照编,而是有许多工作要做,这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外语水平

随着世界版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对编辑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超高的要求。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编辑,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理解最近学术动向。

4.计算机操作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学报编辑出版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筛选、处理、选题管理、文稿输入、排版、封面设计、编辑加工以及校对都要通过计算机。

学报具有传播文化、科技成果的作用,生产这种产品的编辑在保证其内容、文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对它在在思想上是否健康、政治上是否符合我国对出版物的要求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把关的责任。在编辑工作中,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修养,自觉培养政治鉴别力和政话敏锐性,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出版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弘扬主旋律,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新时期条件下具备创新精神是对学报编辑基本素质的要求。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学报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的载体,而编辑作为创新文化的主体和实践者,被人称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它的出现也常常和学报创意联系在一起,所以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学报编辑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生活高速发展变化中善于发现新的文化需求,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其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必须具备掌握信息的敏感度,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经常参与和了解学术活动,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及时组织出版具有新颖内容和特色的学报,开拓学报出版工作的新天地。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报编辑的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把自己的精力以及积累的知识以至研究成果,无保留地凝结或渗透在所编辑的学报上。论文编辑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是某一理论课题的再研究再创造,学报编辑有不少譬如筛选稿件、修改字句、划版、校对等事务性工作,有不少浸透着自己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稿件要以别人的名义见报,学报编辑在这种工作过程中能够因做到成他人之美而感到满足。而奉献精神的动因,是对学报编辑对编辑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从而推动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是全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责要求,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目前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准主要靠教学科研成果来评判,教学科研成果主要靠在高校学报公开发表来推广。争取在高校学报上是高校教师理性的和无奈的选择。说理性因为它是向社会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自己学术水准获得社会承认的一个鲜明标志;说无奈也因为它有时被采用否的原因是非理性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校教师被高校学报采用的科研论文多寡,不仅取决于学术质量和符合学报内容方面的要求,有时还取决于论文版式是否规范化。遵循规范并非取消创新,而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扩大创新成果。因此,高校教师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科研成果,在特别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注重论文版式的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编辑的工作效率,更加便于论文的广泛交流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同时,也能够督促各方面通过版式规范化,推动知识创新,并将倡导学术道德的工作重点落到实处。

要实现精神文明的素质提升,高等教育的任务不轻,而在高等教育中担负着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观测的高等学校学报在科教兴国、知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学报的发展是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为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应该再参与引导和推动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学报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努力提高学报的质量。高质量的学报必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这一点毋庸置疑。目前,在我国学术期刊界编辑年龄老化的问题突出,因此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是我们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综上所述,一个适应新时展的学报编辑,其自身价值不仅体现在要编辑工作的基本素质――选题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上,还突出表现在其拥有创新能力、政治素质和无私奉献上。

参考文献:

[1]贾岩.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J].出版科学,2004,(1).

[2]罗蕾.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J].发明与创新,2009,(4).

上一篇:业务拓展范文 下一篇:电信服务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