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2 23:10:27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1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蒙蒙细雨里。春雨像线一样轻,像针一样细,像轻纱,像薄雾,笼罩着大地。人们打着雨伞穿梭在大街小巷,远远望去,一把把花伞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更像一道彩虹,缓缓流向远方。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缕缕春风里。她像个活泼的小姑娘,骑着绿色的脚踏车,四处玩耍。清脆的歌喉唱醒了小草,小草探出嫩绿的脑袋,银铃般的笑声笑醒了柳树,柳树抽出淡黄的嫩芽。沙沙沙,是谁在伴舞?咚咚咚,谁又在欢唱?他们奏响一曲春天的赞歌,动听极啦!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明媚的阳光里。清晨,太阳把阳光洒向大地,给万物镶上金边。登高远眺,放眼望去,阳光在一片片绿叶上跳动,在银色的小溪中闪耀,在半山腰间缠绕。春风微微一吹,每个角落都有阳光独有的温暖和味道。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她翻过高山,走过田野,穿过树林,她要将希望的种子悄悄播撒在人们的心里。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2

在不知不觉中,冬天已经悄悄地溜走了,春姑娘迈着轻松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身边的世界焕然一新:满眼的枯黄色变成了绿色;冬天稀疏的世界变成了叶子的世界,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可以看见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它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从洞里钻了出来,在草丛里跑来跑去,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春风是春天里最精彩的节目,她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垂柳的枝条被春风吹的飘起来,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梳着自己的头发,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来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在河边,用柳枝做成的柳笛在“嘀嘀”的吹着,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不知什么时候,冰封的河面上泛起了阵阵涟漪,原来是活泼可爱的小鱼游到河面上来了,呼吸着新鲜空气。

雨是柔和的,在树叶上蹦跳着,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好像一会儿功夫就会编织出一块比天还大的雨幕,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春天下一场大大的雨,种子们喝饱了水,争先恐后的探出头来,探寻这陌生的世界。

操场上成了风筝的世界,天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风筝,有猪八戒的,有神舟七号的等等,操场上,孩子们拉着风筝奔跑着,蹦跳着,并发出了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人们都脱下了冬天沉重的衣服换上了漂亮的薄衣,在操场上舒展着冬天麻木的身体,霎时间,操场上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春天里,拔节的不只是小草,也有我们的梦想;在春天里,成长的不只是禾苗,也包括我们的感悟。就让我们怀揣着一份阳光的感动来拥抱春天,把春的消息化作满腔憧憬,把心的祝福化作满怀豪情,在春天播种下汗水浸润的信念,在秋天去收获果实累累的希望!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3

咏春

在冰雪融化之后,这里迎来了第一场春天的雨。雨点“稀里哗啦”地敲打着“大地木青”,仿佛也在说:“大地母亲,春姑娘来啦。”“大地母亲”在冰天雪地的沉睡中醒来,雨水洗刷了她的“眼睛”、“脸庞”与“嘴巴”,更为她的“孩子们”成长提供了水分。因为如此,小草、树木、花朵原本有阳光的滋养,现在更有了雨点的“激励”,使它们“挺拔”起来,为春天添加了一幅“春雨滋润万物”美好的画面。是的,这正是春雨的功劳,春天才更加美丽。这不得不让我摇身一变,叹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颂春

草地上一片嫩绿,花朵儿上有着蜂围蝶阵;树上有着“音乐家”的鸣唱;河流也发出清脆缓缓的声音。这真是和谐的画面!春雨后,草木茂盛起来。清晨,嫩绿的树叶上增添了少许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叶似乎有着钻石般璀璨的光芒。这里有着各种动物生存的讯息,也有着露珠的晶莹剔透,还有的正是这春天里唯一不可缺少的翠绿。这一幅场景,勾勒了这春天的风光,这正是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啊!使我不禁在心中大喊道:“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伤春

温暖的春风来到这片动人景色中,它似乎也加入了这场比赛。它吹拂着整个大地,使它们“蓬荜生辉”。它踏着“寒风刺骨”来到这湿润的季节,自己也发生了改变。在冬天里,风是悲凉的,同样它也加速了许多生物的寿命的迅速“发展”,在冬天里它是无情的。但它也未必是无可奉献。春天是由“无情”演变而成的,它深藏着许多的生命,在春天既是生物的贡献者,也是春天里的一种“寒风凛冽”的“困境”。此时我坐落在苏轼的身旁,与他共吟起了<<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惜春

春天啊!你是四季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既是事物的开拓者,也是生命时事的遗忘者。但你独特的景色,是比钻石更加璀璨的。虽然你短暂,但是你却是四季的起源,更是从寒风中脱颖而出的一片“含苞待放”的森林。此时,不再有任何诗句能表达这种情景,我只得静下心来,好好的观赏这使人赏心悦目的“绿意”。

在这一年里,我找到了春天的足迹,体验了它遗忘“过去”、滋养万物的旅程。我似乎,也成长了不少。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4

此心飘渺,路遥将迢,回首灯火阑珊,我思忖清尘无数,捻酒饮醉,风姿且呤古语千端。霜茫寒窗,唯负佳期难顾,一印千里梦魇处,揽悔恨风华岁月赴东篱西畔的悠悠之影,让所有的纠葛都清浅在札札尚未的水墨雅韵。

纱笼一川烟雨,沉香一世芳华。暮晚冷风,潋滟一江碧波,闭目静贻的岁月中看那一抹潺潺的水姿,在镜花水月中打捞夙愿不肯离去的梦萦,氤氲着繁华三千如水般缱绻的情愫旖旎烂漫。于阡陌纵横中,用迦叶尊者微笑的面容洗礼过往尘埃心境下的简约,为孤寂的灵魂绽放眼眸深处尘寰曲曲的乐章。

巍峨生似淌流水,踪影铭淡如浮萍。轻沾红烛平铺一卷丹青,把盏相邀,呢喃一泓温软的思绪,饮不完是件聚散的沧桑,在笔墨素笺中寻寻觅觅,一过尽千帆在记忆的深处,交织着爱恨的缠绵,醉罢这三生三世的颠沛流离。

蜿蜒曲折,青衫独影。在如烟红之中淡然一份花弄月影的情愫,在春花秋月之中煮酒长叹,在朱砂半点描述这江山如画,在孤城寒山之中轻抿暗度。何堪流年时光此去依依,叹此芳华念此切切,就此老去,亘古未疑,青灯黄卷。凝干的眼眸又是谁的晶莹?

明眸轻示,对月独伤,这段经文堪不破的俗事在锦瑟之中反复谈起,如水柔媚恍惚的唏嘘疼痛,在指尖韶华中纷于花间蝶影的身姿,寻足落于章词平仄间的足印,念想秦观的一首《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依稀间,是否也是你我曾经花前月下许过的痕迹。

昔年景别,燃一豆残灯,旧时旖旎,煮一壶青梅。年少的思慕是否换了而今的古刹蒲团。红尘里的翻弄,岁月的流转,与有关你的祈念也就全数葬在念珠的温润了吗?是否便这样在荏苒芳华之中敲打暮鼓晨钟的衰鸣里。

泠泠凛冽,浅浅心念,执笔,一纸素笺,泼墨成画。在盈盈一脉阑珊之处,隔山遥水间,是否曾有,鲜衣怒马,放肆潇洒,听得一声扬鞭,惹起尘埃无数。这样的风流无瑕,白衣风华。

芳华若梦,旧梦千寻,人之一生,徒步漫长。终其谓何果,觅多果少。长亭回首逆顺,广裘缘可轮回之不绝,逝者如八卦之案。极阴之时,沉浮于曲中无声的生命之初;极阳之刻,变幻于生命之末莫测的风散云聚。缘分何堪,交融不全。不舍追溯,顺一蓑苍山烟云的一场轮回作罢。

云烟深处,徐徐清影。目光迷离,醉吟着一萧管弦悠扬诗情雅韵的笔墨丹青。蕴含朦胧芳华浪迹的淡愁,描画一副柳暗花明的絮语,镌刻一曲雨润深情的心音。回眸叹无语;穿千山,涉万水,千帆渡,把酒问风,饮尽纤尘。

绮陌沧海桑田,雨迹霜冷云踪,摆渡在红尘的往事纠缠,终究成空如一梦;青烟呢喃,残云暗涌,此情难绝何日何年?曾为君风姿卓越,汝艳语笑嫣然,惘然一叹不过浮光掠影;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皆为余暇染红独伫的一道云烟。欲语含休,青青子呤,悠悠我心。。。。。沉吟至此。

长亭柳笛青山外,如秋水歌吟。花谢花飞落满天,似风过无痕。静夜无语时,当杯冷酒残曲终人散时。凭栏悄悄,萧瑟往事依稀平淡在东篱疏影。风摇烛影自竭的缘灭,独揽一窗西厢的繁华三千,轻拈一段逸墨流香的岁月,安然倾听一朵落花的呢喃轻叹。将辜负的三生约定谱成写一曲绝代芳华……。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5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义务教育理念,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具体工作

以阅读教学为主,共完成六个单元共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每个单元一个主题,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1. 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4. 学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间文化。不仅感觉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体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5. 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了语感。

6. 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了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了理解。

(一) 完成了六次综合性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献给母亲的歌

(1) 通过活动,让学生多侧面地认识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 让学生学会了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 寻觅春天的踪迹

(1) 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 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科海泛舟

(1) 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引导并帮助了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 培养了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4. 到民间采风去

(1) 借“采风”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 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5. 古诗苑漫步

(1) 通过此次活动,引导了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 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完成了八篇习作,完成情况良好。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1. 妈妈,您听我说

2. 二十年后

3. 春天的赞歌

4. 有家真好

5. 朋友

6. 快乐的春之旅

7. 五一节最开心的一件事

8. 理解

(三) 坚持上好阅读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由原来的不想看书发展到阅读兴趣渐浓,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坚持不懈,学生主动提出要看书,并且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面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课外知识几乎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略知其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对学生学会做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 教育教学效果和不足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6

原生态指数:

人文指数:

观赏指数:

在古普洱府城过往的热闹与喧哗中,作为普洱茶“幸福之母”的普洱山就像一位高贵的隐士,周身散发着那种大隐于市的超凡气度。

站在县城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仰视到普洱山的巍峨与瑰丽。普洱山也总是能依着你看山的角度和心情展示着它不同形式的美。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回龙寺的那个角度北望普洱山,我也不止一次发现其实普洱山就是一尊仰天长睡的佛,我甚至能看到它高耸入云的“佛首”梳理着绵密的海螺髻,双目微闭,下颌丰盈,素面朝天。

更让人称奇的是,就在那“佛首”峰下,举目可见的绝壁之上,一些灵性的草木自然演绎出了一个清晰的“茶”字,那遒劲的笔画紧贴着峭壁生长,苍翠的绿色点染着它的神韵。它像是普洱山所创造的一个有质感、有生命、有昭示的奇迹,有一种无法错认的灵光、无法抗拒的魔力。它根扎入峭壁,叶漫过时空,周身散发着高标远举的仙灵之气,让人心生缅怀、心生追忆,更让人心生顿悟。

普洱山就是这样一座充满灵性的山!一座真正的灵山它是与天地为一体,与宇宙相通灵,与历史相辉映的。2010年新年伊始之际,我和几位朋友再度造访普洱山。不过此次登临普洱山并不是为了探寻道迹仙踪,只为追寻那曾经作为“众茶之冠”的源出地还依稀存留的历史遗迹。

沿着已修至山顶的台阶拾级而上,我们在一路的樱花烂漫中寻寻觅觅,走走停停。我的目光极为敏感地在树林间,在草丛里穿梭,不肯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茶王赋》一书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普洱茶曾经有两大产地,其中一大产地就是宁洱县,而宁洱县的茶又首推普洱山。其山之茶清代道、府官员用以入贡,邑人曾在此立碑,碑文记述此山贡茶累膺,圣恩褒奖,称之为“众茶之冠”。普洱山上曾是茶林茂生,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大炼钢铁时被毁,古茶树也随着小高炉的火苗消亡殆尽一棵不留,但在山上至今还残留着一些行将衰朽的树桩……

这是我所读到的关于普洱山文字中最让人遗憾和痛心的记载。多年以前我最初读到这段文字之时,我就对那些劫后残余的茶树桩萌生出挥之不去的念想。

避开蜿蜒向上的石阶,我向着一片丛林走去,这里眼前一片碧绿,在层层叠叠的柏树、樟树、摇曳着绯红花枝的野樱桃树和开着白花的芦苇组成的画屏里,我真的发现了几节树桩静处于林地一隅,其中还有几棵正努力地舒枝展叶呢!

植被丰富的丛林中,这些劫后余生的老茶树桩零星地点缀在一片草莽之中,它们将不死的魂附着在普洱山的山筋地骨里,将不朽的根扎进自己的胞衣之地,只要一息尚存,它们便会在这无尽的期待中延续着自己亘古不变的余香。

那一天,我们在心中珍存起那一抹绿韵,体味着它生生不息的坚韧与追求,在氤氲舒展的山岚中迈着悠悠的步伐前行,人在山中走,思随史册飞,头顶的蓝天白云、远处的万仞山群、眼前的古树新芽,山下的正在崛起的崭新家园,这些弥足珍贵的精华元素,如魔法师一样演绎着普洱山的万种风情。 于是,我把由衷的赞美,把无限的爱意,把源自内心的感恩一并献给了普洱山,献给了眼前的一抹新绿。

晃荡小贴士:

① 交通状况:普洱山紧邻宁洱县城,从城西1公里处就可上山。车辆可上山到仙人洞附近,上山要沿拾级而上的石砌小路向上攀登。

② 游览时间:攀登石砌小路有一定难度,从山脚下爬到小石林上的八角亭有1111级台阶,虽然小路是按“之”字形修建,但也要花费一定时间,耗去一定体力。去时一定得穿旅游鞋。最佳登山季节为每年的冬季和春季。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7

人与人之间的,从最开始的肢体交流到对话沟通,同国家发展般进行着震古烁今的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谈古论今,语言始终成为人们内心的表达和抒发,它是人们沟通的必行桥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它最简要的诠释。在浩瀚人海中,蕴含了许多语言,也隐没了许多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成为了每一个民族重要标志。就正如,我们从牙牙学语到能说会道,汉语一直如影随形,成为我们的好伙伴。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辗转反侧间我已成为一名有思想,有追求的中学生。在春夏秋冬里成长的我,同我着这位如影随形的好友看到过日出,听见过雨声。回想昔日的过往,心泉涌出了太多太多……

已忘却那是人间几何,默默冥思中,终于脱口而出,那一声“爸爸,妈妈”引得数人欢乐,虽有些口齿不清,但短短四个字里却包含了:父母终日的期许和悉心的教导。也证实着我与语言的相遇。从此,我便开始漫长的语言之旅。

记得在懵懂的幼年时,幼稚园老师便让我们学习识字,发音。从那时起,我对语言便有更近一步的了解。虽然,只学习汉语,但是,它的奥妙已是层次不穷。有一次,老师教我们念“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的绕口令。半晌,我就把刚学的四与十,同苦练的舌头卷在一块——南北不分。甚至,当人少时,边念着边比划着,以便自己好区分。大概是一个星期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把这个绕口令念顺了,通懂它的区别,那时喜悦中不免夹杂着叹息。

渐渐的,对这位“深不可测”的语言好友,产生了兴趣,也就越想探究它的生平经历。

逐步迈入小学大门,这位伙伴也不知何时起,开始变得絮絮不休。每当与同学交谈,总会时不时冒出“语近指远”这样的话来,也许是由于,它也同我学到更多知识,懂得美化自己了吧!

在知识课堂中,那是一次记忆犹深的一堂课,因为它讲的正是与我形影不离的朋友。当我再次翻开已有些泛黄的课本,看到作者王力写道:“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这一小段话,忽然对我这个伙伴有了些拘谨。

回想起,一次与姐姐相约,因为临时有些事情耽搁,我给她打了通电话,说到:我可能去不了了。第二天,姐姐来找我时,忿然作色,问我为什么没又赴约。我解释道我告诉她可能去不了了。她仍板着脸说:“你能不能说得确定一点,‘可能’,我怎么知道你是不去啊!”。我低下了头,知道是自己交代不清,便默不作声。

每想到那件事,又看到作者王力提到的语言应准确规范,总会有所感悟。在日常生活中,谈笑语言成为我们乐趣的话点,总能让我们乐以忘忧。但有些时候,也避免不了因为语言的不够拘谨规范,给我们制造了误会或争执,甚至会给自己他人带来祸患。

由此可见,我们的这位语言朋友,不可随意亵渎。只有我们把它作为真挚好友时,相互尊重,共同学习,才能共创美好。

天边的太阳又将升起,我已牵起语言规范化的手,向光源迈去。那里有我们欣欣向荣的未来,我们要去那里寻觅,寻觅世间的阳光,寻觅未来的色彩,寻觅各个角落里,它——语言走过的踪迹……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篇8

关键词:虚实结合 以物拟人 心灵愁苦 审美情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众所周知,苏轼在北宋词坛绮靡婉约之时独树一帜,顶住传统习惯的压力,突破词必香软的藩篱,开创豪放一派。因此一提起苏轼,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旷达,便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魄气概。然而在这位词坛巨匠的笔下,不仅有气势磅礴的豪迈之作,更不乏清新飘逸,细腻唯美的婉约之作。而《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便是其中的代表。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句便警策精辟,劈面而来。诗人在瞬间即把握了杨花的外在特征――实,一个“似”字,从外在形象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了真实的描绘。但又在另一刻笔锋突转,一个“非”字,瞬间跳出了物象之外,以物观物,以生命去体会生命,从而进入了杨花的内在世界――虚。清代的钱泳曾在《履园谭诗》中写道:“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需在不即不离之间。”[1]而此诗句寓意寄托,实与虚的转换在似与不似之间引发一种困惑怜悯之情。

邓红梅教授曾从心理学角度对这开头进行评论,笔者觉得颇有道理:“按照物乃生情的心理规则,这种起句,显示出它是作者思考感受了很久之后的感情凝结,是千回万转的思量感受中的透骨情节。”[2]的确,试想当时的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那份不受重视,不受理解的委屈与乏力,正如杨花的无奈。是花?或者连花都不是?但若是花,为什么无人怜惜,任其飘零呢?一个“无人惜”更是将杨花置于无比尴尬的境地:杨花纷飞,徘徊无依,不仅长风无情,人们也对她漠视,任其飘零。融情融景,使此词一开始就倾注了作者的灵魂,这种与杨花同思同想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追问,有压抑,有委屈,更有无尽的苍白。

之后,词的上片就开始围绕“非花”两字展开,以物拟人,将无生命的杨花比作一位美丽又痛苦的思妇,更直白地为杨花注入了人的思想与情感。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思。”很多词评书,如《婉约词赏读》,都只泛泛讲到这里暗用了杜甫《白丝行》的“落絮游丝也有情”和韩愈《晚春》的“杨花榆荚无才思”的诗意,而对“无情”没有注释。因此“无情”的解释也是最受争议的。黄文琳解“无情”为“没有情韵”,说杨花虽然没有艳色、没有浓香、没有娇姿,但内心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另一更主流的解法则是“没有情义”:表面看来“抛家”是无情的,没有情义的,可她却是有着无限的痛苦和愁思的,而这痛苦和愁思就是她要去寻找相隔万里的心上人,去寻找那远去的爱情。似乎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笔者对两种意见都不太赞成,反而更倾向于把“无情”解释为外在冷漠的世界是“无人惜”的原因。众所周知,杨花面临的是一个人情冷漠、冰骨刺寒的世界,在这里她找不到情感的寄托,只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去寻觅那失落的爱情,亦或是心灵上的归属。正如当时的苏轼,虽然身处定惠院,面对的却是一个令其心寒至极的世界,使他如沙漠中的孤鸿。然而,这时的他习佛渐深,开始用濡染佛释的角度去对冷漠、黑暗的无情世界进行思考,用“入世”的精神来研究佛家的“出世”理论,把消极的东西转变为积极的东西。因此,“无情”、“有思”这看似两两相悖的命题,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寄予杨花的矛盾深沉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在这里,杨花被进一步人格化了。枝条轻盈柔弱,好似美人娇柔的心肠一般,别离之苦使得美人柔肠伤损,娇眼困以至于“酣”,缓缓张开又困倦地闭上。此时此刻,这位美丽的仿佛就在眼前,她痛苦、企盼、无奈,将现实与希望中的愁苦困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究竟描绘的是人?是物?还是情?其实已经无从说起,也不必深究了。物、人、景、情已经达到了相互交融的境界。或许这就是“物求之妙,如细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者”[3]的无人境界吧。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炽热的希望追寻,不灭的情感依托,孤独的相思痛苦,化为千年的梦幻。此时此刻,不禁让人想起了那首缠绵悱恻的《一眼千年》。思妇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就进入梦幻中去追觅。可是,现实终究不是神话,当莺儿无意的啼叫打破她的时,一切的希冀又就此破灭了。

这文字以外的情感或许也就不言而喻了:苏轼想从佛学中寻觅自己的价值时,终还是被儒家的入世之道而牵累,但又无法从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人生、艺术,富贵、低沉,更多的就需留给我们自己去回味了。

至此上片文字结束,可谓是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将杨花的柔弱长枝比作牵挂别离而又被相思缠绕的美人柔肠;将被风不时吹开又合拢的杨花小团想象成离愁疲倦之极欲开还闭的美人的媚眼;更将轻盈纷飞的杨花看成思妇梦中随风飘荡寻觅丈夫不得而又被黄莺惊起的形象。作者巧妙地将杨花同思妇联系在一起,通过写思妇的不幸命运,将杨花的神韵极其微妙地表现出来。难怪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下片起韵,两处“恨”字,彰显其情。然而这个“恨”字确实是饱受争议的。有不少评论文章,把“不恨”与“恨”字对立起来看,如邓红梅教授说道:“比起西园花谢花飞,春景全消失,自己的遭遇都不算是最痛心的。这种表达,是加一倍法,可见西园落红的残春景象,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创痛何其深沉。”[4]大意就是“此花飞尽”不用特别惋惜,而“落红难缀”才令人痛心不已,才更能突显作者的愁思。可是对这种理解笔者却持怀疑态度。若是这样解,那杨花岂不成陪衬了吗?在咏物诗中也就失去了被咏诵的意义了。显然这种解法很牵强。

笔者认为,“不恨”二字更像是运用了一种反语。小小的杨花又算什么呢,人们遗憾的是西花园里落红的凋谢,遗憾的是春光的流逝,谁会去理会那杨花的飘零呢。这就是无情的世界,对杨花尽是漠视与不屑。至此,杨花的悲剧命运就更加深化了,写为“落红难缀”而恨,其实正是为了衬托出对杨花飞尽的无限之恨。而杨花之恨,不就是思妇相思之恨,不就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恨吗?于是又完成了一次情景交融。

这一解法其实可以从接下来的几句词中得以证实。“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雨后,迎来破晓的黎明,那漫天飞舞的杨花去哪了?没错,它化作了一池细碎的浮萍。古人传说杨花落水化为萍,苏轼也曾自注:“杨花落水化为萍,验之信然。”又其《再和曾仲熙荔支》诗自注:“飞絮落水中,红即化为萍。”由此可见,杨花这条线索在下片中依然贯穿始末,因此也更证实了笔者上述“恨”之观点。虽然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杨花落水为浮萍”没有丝毫科学依据,词人却固执地认为那飘荡的浮萍就是杨花的化身,体现了词人对杨花的无限惋惜,希望寻觅它最后的一丝踪迹,同时也表现了杨花飘零沉沦,孤独无依的悲剧。

通常的咏物词,在杨花的悲剧命运达到高潮时就应该戛然而止。但“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使其悲剧无限扩大,其情也更加哀痛。每一样事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杨花自然也不例外。但正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曾经绚烂的杨花三分已化作了春色,随着春光流逝而消失了;二分幻化成滚滚尘土,零落成泥;另一份随波流逝,被流水无情葬送了。此时此刻,或许诗人已经把杨花当成了春天的象征,当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表。然而“流光容易把人抛”,所有这些都是稍纵即逝,正如那思妇的韶华之年,如这纷纷飘落的杨花般逝而难返。而作者曾经平步青云的理想,到如今又成了怎样的笑话与不堪的回忆呢?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末句历来就被称为全诗之精华,关合巧妙,有画龙点睛之奇效。在思妇眼中,唯美梦幻的杨花,竟是离别之人留下的点点血泪啊。至此,“思妇”和杨花一同跌入了暗无天日的深渊,再也没有重生的契机!思妇的悲剧就是杨花的悲剧,而杨花的悲剧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悲剧?全诗的感情在这一刻真正被推向高潮,不管是杨花,还是思妇,亦或是作者,他们的命运也确实没有比化作离人泪更加悲剧的了。难怪张炎曾赞道:“后端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5]

综观此词,由于作者的特殊遭遇,其笔下的杨花就不再像章词那么纯粹了,而是寄寓了自己复杂深沉的情感:杨花已非花,而幻化成悲苦哀怨的闺中思妇,又将离情与惜春伤逝的生命感怀相结合,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在波荡流离的人生中的心灵愁苦以及仕途坎坷的痛楚与无奈之情。花与人,景与情,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词的情感,使词更具感染力。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6]

注释:

[1]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2][4]邓红梅:《杨花:漂泊者的心灵之象》,名作欣赏,2009年,第3期。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5]曾枣庄:《坡词全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6]陶文鹏,郑园:《苏轼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做个有道德的人作文范文 下一篇:委托书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