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5 10:10:09

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1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第十二条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报告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第十九条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第二十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其它事项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调查

第二十一条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应当按照《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二)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证;

(四)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各级责任报告单位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通报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第二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第二十九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第三十条国境口岸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一条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内容包括: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解除。

与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通报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第三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

(三)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四)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第四十条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责任报告单位和事件发生单位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其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个体或私营医疗保健机构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造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责令停业整改,并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触犯刑律的,对其经营者、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2

目的 分析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麻疹,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10.92%和4.73%,丙类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12%。结论 应加强对肺结核、乙肝、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分析

analysis of reporting of infections of legal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urban area of jieyang city in 2006.

zhou fen, yang yong-hong, huang jian-feng, et al.

(jieya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eyang 522031, guangdong, p.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t statu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urban area of jieyang city in 2006. methods data concerning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 no cases of categories a infectious disease was reported in 2006. but 834 cases of 9 diseases of categories b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reported including 5 deaths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119.8217/100,000. there 540 cses of 3 diseases of categories c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reported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77.5824/100,000. three most common diseases of ctegories b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tuberculosis, viral hepatitis and measles accounted for 40.83%, 10.92% and 4.7 respectively.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arrhea was most prevalent in categories c infectious disease occupied 37.12% of the tot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activities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uberculosis, hepatitis b , measles and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analysis

对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居民健康的目的。为了解揭阳市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现对2006年揭阳市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所有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自揭阳市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揭阳市区200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发病情况

2006年揭阳市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死亡率为0.7184/10万,病死率为0.5995%;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在9种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结核(561例)、肝炎(150例)、麻疹(65例)、梅毒(18例)、痢疾(1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36%;丙类以其他感染性腹泻(510例)、流行性腮腺炎(29例)为主,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81%。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 肠道传染病(甲乙类)

共报告发病82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97%。其中未分型肝炎和细菌性痢疾发病较多,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2.44%和20.73%,无死亡病例。

2.2.2 呼吸道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626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45.56%,其中麻疹65例,肺结核561例。死亡4例,均为肺结核,占死亡总数的80%。

2.2.3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无报告病例。

2.2.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122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88%,其中乙肝90例,梅毒18例,丙肝7例,淋病6例,艾滋病1例,。死亡1例,为艾滋病,占死亡总数的20%。

2.2.5 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4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29%。无死亡病例。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肺结核

全年共报告561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发病率为80.5995/10万,死亡率0.5747/10万,病死率0.713%,居各类传染病的首位。病例分布广泛,各街道(镇)都有病例发生;年龄分布集中在20~59岁,占68.09%;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工人、家务及待业为主,占76.29%;男女性别比为2.72:1。

2.3.2 病毒性肝炎

全年共报告15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0.92%,发病率为21.5507/10万,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二位,无死亡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占79.33%;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民工和干部职工为主,占66.67%;男女性别比为2:1。其中乙型肝炎90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60%,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占84.44%;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和民工为主,占62.22%;男女性别比为2.3:1。甲型肝炎4例,占2.67%。丙型肝炎7例,占4.67%。戊型肝炎6例,占4.00%。肝炎未分型43例,占28.66%。

2.3.3 麻疹

全年共报告6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3%,发病率为9.3386/10万,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三位,无死亡病例。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年龄组有<1岁(20例)、2~3岁(10例)、30~34岁(7例),10岁以内发病数为50例,占报告总数的76.92%;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民工为主,占80%;男女性别比为1.71:1。

2.3.4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全年共报告51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7.12%,发病率为73.2723/10万,为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首位。0~3岁发病数为343例,占报告总数的67.2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民工为主,占80.98%;男女性别比为1.82:1。

2.4 流行特征

2.4.1 人群分布

全年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 374例,死亡5例,其中男性报告数为941例,占68.49%,女性报告数为433例,占31.51%;男女性别比为2.17:1;死亡人数中,3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病例分布在各个年龄组中,发病数居前五位是:<1岁组(220例)、1~2岁组(111例)、30~34岁组(99例)、25~29岁组(89例)及50~54岁组(84例),小计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3.87%。按报告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散居儿童369例(占26.86%)、农民267例(占19.43%)、工人139例(占10.12%),共占总报告数的56.40%。

2.4.2 时间分布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2月份开始呈逐月上升趋势,在6月份出现最高峰,主要以肺结核发病上升较明显;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7月份起呈逐步上升趋势,在8月份形成一次小高峰,10月份形成次高峰,12月份至次年1月达到最高峰,主要是受到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影响。

2.4.3 地区分布

揭阳市区2006年各类传染病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表1 2006年揭阳市区各类传染病地区分布情况地区乙类发病数率(略)

3 讨论

从总发病情况看,2006年揭阳市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与2005年(108.1272/10万)相比发病率增加10.8155%,低于2006年全国报告发病率(266.83/10万)[1],但是从2006年揭阳市区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来看,2006年漏报率(17.92%)比2005年(14.68%)略有增加,这提示应增强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意识,提高网络直报质量。

与2005年相比,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幅度较大的疾病分别为:乙肝(增加119.51%)、麻疹(增加91.18%)、新生儿破伤风(增加300%)、其他感染性腹泻(增加71.14%)。病毒性肝炎、麻疹均是广东省的主要传染病,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控制乙型肝炎[2]。目前乙型肝炎和麻疹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常规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策略,同时应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有效措施[3]。麻疹发病率的上升提示应继续提高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4]。4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均为外来流动人口,为未经培训人员非法接生所致,故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提倡住院分娩,提高高危人群的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接种率。

肺结核病例数与2005年相比持平,仍占乙类传染病的首位,应给予足够重视,严格执行依法转诊、归口管理、规范治疗 。由于农民中部分人因经济困难以及对肺结核防治认识不足、民工流动性大等因素,难以完成规范治疗。农村肺结核疫情的控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秋冬季为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发期。除了正常发病报告外,该病的报告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各医疗机构报病情况不一,诊断和报告标准有待标准化,应加强培训,提高该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揭阳市区发病率最高为东山区。有大量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故其发病率比其他区较高。

今后,揭阳市区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监测,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加大肺结核、乙型肝炎、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传染病的防治控制力度,确保居民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公布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 2007,02~13.

[2]黄平.广东地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与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2):105~107.

[3]曹志威,罗会明,曾四清,等.广东省1997-2002年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2):18~19.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3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

为了解广西灌阳县201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给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今后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对灌阳县201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灌阳县201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订年报数据。

1.2方法 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中国疾病监预防控制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发病日期等进行数据统计下载,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4灌阳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985例,总发病率为351.43/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37.76%。报告死亡8例、死亡率为2.85/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33.33%。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510例,发病率181.96/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14.86%。报告死亡6例、死亡率为2.13/10万,与上年相比持平。报告丙类传染病4种475例,,发病率为169.47/10万,与上年相比上升75.28%,报告死亡2例、死亡率为0.72/10万。

2.2发病顺位 乙类传染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乙型病毒性肝炎164例、伤寒+副伤寒102例、肺结核100例、梅毒71例、痢疾18例、艾滋病15例;丙类传染病数居前4位的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440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23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7例、流行性腮腺炎5例。

2.3流行特征

2.3.1时间分布 全年12月均有传染病报告,其中5~7月形成1个高峰。

2.3.2地区分布 在全县9个乡镇中,乙类传染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灌阳镇(148例)、黄关镇(75例)、文市镇(72例)、新街(68例)、水车(64例);丙类传染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灌阳镇(136例)、文市镇(95例)、黄关镇(64例)、新街(61例)、水车(59例)。

2.3.3人群分布

2.3.3.1性别分布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男性发病330例,发病率为117.74/10万;女性发病180例,发病率为:64.22/10万。男、女发病数比为1.83:1。丙类传染病数男性发病302例,发病率为107.75/10万;女性发病173例,发病率为:59.72/10万。男、女发病数比为1.75:1。

2.3.3.2年龄分布 乙类传染病只有2岁、6~7岁和9岁年龄组无发病,其它年龄组均有发病,25~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20.34/10万),其次为40~45岁年龄组(发病率18.55/10万);丙类传染病1~2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51.73/10万),其次为2~3岁年龄组(发病率47.45/10万),各年龄组发病数和发病率结果详见表1。

2.3.3.3职业分布 乙类传染病大多数职业均有发病,其中以农民(333例)居高,占总发病数的65.29%;其次其它行业为33例,占总发病数的6.86%;丙类传染病其中以散居儿童(411例)发病居高,占总发病数的86.53%,其次为幼托儿童(43例)占9.05%。在所有病种中散居儿童发病居高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农民发病居高的病种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见表2。

3 讨论

2014年灌阳县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与2013年相比较,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数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说明这3种疾病目前仍是严重危害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最主要传染病病种,尤其以手足口病最为严重。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4

[关键词] 传染病;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2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c)-127-02

为了解宏伟区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传染病防控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宏伟区2004~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局。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09年宏伟区共报告发生乙、丙类传染病19种2 608例,无甲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71.89/10万;死亡8例,死亡率为0.70/10万;病死率为2.43‰。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1 815例,占患者总数的69.6%,丙类传染病报告781例,占患者总数的29.9%。

2.2 传染病发病顺位

报告的19种传染病中,发病居前5位的分别是乙型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和风疹(表1)。从各年发病顺位看,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明显下降。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发病先升后降,升降幅度均较大。乙型肝炎和肺结核的发病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没有较大的波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近年新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发病数多,顺位靠前,提示我们应重点防范。

2.3 时间分布

从时间上看,5~8月份病例数最多,2月份和12月份病例数最少。

2.4 人群分布

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4∶1。年龄上,发病率最高的是0~10年龄组,占患者总数的24.5%,其次是10~20岁,占患者总数的14.4%,80岁以上年龄发病率最低,占患者总数的1.1%。

2.5 职业分布

从职业上看,发病率最高的是学生,占患者总数的24%。其次是工人、托幼儿童及农民,分别占患者总数的15.2%、10.8%和9.3%。

2.6 地区分布

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地区顺位依次是新村街道(1325.67/10万)、曙光镇(1250.64/10万)、光华街道(916.06/10万)、长征街道(887.35/10万)、工农街道(589.36/10万)。

3 讨论

宏伟区2004~2009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7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这与学校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爆发疫情有关。学校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制度执行不严,是造成学校爆发的根本原因[1]。而且通过疫情分析也可以看出学生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因此控制学校疫情爆发、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是我们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此外,通过开展好免疫接种、加强安全注射管理等有效的措施,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达到辽宁省乙型肝炎防制工作目标,也是我们下步工作的一个方向。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一些新的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出现,已经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这也是摆在我们疾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更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丽庆,栾玉明,刘士俊.2006年广州市珠海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10):795-798.

[2]方大春,姚为玲,陈海琴,等.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12(3):150-152.

[3]李鸿瑞,丁羽.同煤集团地区2005-2007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23(4):109-110.

[4]朱晨.无锡市南长区2001―200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0(4):125-126.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5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是我国传染病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1月1日始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已长达8年多,这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管理工作,杜绝了漏报、误报疫情的发生,使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现将我院采取的主要措施归纳如下。

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职责

成立了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由预防保健科、医务科、内科、外科、检验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目标领导和评估考核,传染病疫情管理与报告与科主任任期目标考核挂钩,并明确由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包括日常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的具体实施。为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节假日预防保健科设专人值班及时报告。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的相关法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如传染病疫情管理及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自查制度、传染病报告流程等,并结合这些制度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方案和奖惩细则,规范管理。我们还按规定在相关临床科室设立了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簿,检验科还建立了传染病阳性结果登记簿。

3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院每年均派人参加各级疾控管理部门举办的传染病诊治和疫情信息报告培训班,及时掌握国家有关传染病诊治、信息报告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同时及时了解其他地区和单位先进的工作经验,用于指导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我们还定期和随时对本单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认识,增强疫情管理的意识,每年进行全员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和岗位转换人员和内科、儿科、急诊、肠道科和皮肤科的临床医生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内容为传染病报告的种类、责任报告人、诊断标准、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等国家相应法规内容,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理论考试,合格后方允许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

4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数据管理,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准确

我们要求临床医生在发现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严格首诊负责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要详细询问、认真填写、并与病人仔细核对,尽量做到项目齐全、内容准确,特别是学生、托幼儿童一定要填写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的名称和班级,以利于我们判定是否有聚集性病例发生;对于患者的家庭住址,农村要求详细到村屯,城市要求到具体街道、路号码和门牌号,以利于确定地域的聚集性;对于14岁以下传染病患者,要求填写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利于病例的追踪随访。同时要确保传染病纸质报告卡、门诊日志、临床科室传染病登记簿三者登记主要内容相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职干事在录入传染病网络直报卡片前,需要再次认真审核报送纸质卡片,对存在空项、漏项及逻辑性错误卡片及时与报卡医生联系,在录完每例报告卡核对无误后再确认保存,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传染病录入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6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第十二条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报告

第十六条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乡(镇、地段)级以上的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

县(市、区)级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乡(镇、地段)级责任报告单位应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或采集器的网络直报。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九条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条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卫生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第四章调查

第二十一条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应当按照《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二)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证;

(四)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疫情报告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各级责任报告单位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通报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第二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第二十九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第三十条国境口岸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一条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内容包括: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解除。

与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通报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第三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

(三)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四)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第四十条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责任报告单位和事件发生单位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其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个体或私营医疗保健机构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造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责令停业整改,并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触犯刑律的,对其经营者、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7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报告;改进措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R8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62-01

为提高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对2009――2013年医院传染病迟报率及漏报率进行连续性监测,将采取改进措施前后迟报率及漏报率进行比较并评价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3年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共3593例。

1.2 方法

由专职疫情报告人员1次/d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放射和检验科阳性结果登记、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登记以及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核查统计。

1.3 评价标准

按照《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诊断为依据,超过传染病规定的上报时限为迟报病例,凡在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登记簿和网络记录中无记录的为漏报病例。

2 结果

2009――2011年传染病迟报率平均为30.41%,漏报率平均为25.68%;2011年12月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医院传染病迟报率及漏报率明显降低,2012――2013年迟报率平均值下降至0.84%,无1例传染病漏报。见表1。

3 讨论

传染病迟报和漏报均可能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引发医院感染,所以医院传染病的迟报率和漏报率,是衡量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工作中笔者发现我院传染病迟报、漏报因素有:(1)管理组织和制度不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无专职人员固定管理,加上有关传染病制度不健全而导致迟报、漏报。(2)医师责任心不强:各科室医师不能主动去核查放射科或检病科的阳性结果,导致部分传染病阳性结果未及时发现而造成漏报;预防保健科虽每日对漏报医师及科主任进行电话通知要求补报,但个别医师不重视导致漏报、迟报;医师填卡字迹潦草、内容不齐全使传染病报告卡未能准确上报。(3)疫情网络直报流程不畅。

3.1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原因,自2011年12月我院开始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3.1.1 健全制度

健全传染病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院领导高度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新调整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传染病应急救治小组等管理组织,分工明确。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重新完善了一系列传染病管理制度,如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等,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3.1.2 强化培训

疫情报告是防疫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为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控意识,医院感染控制科重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并执行培训签到制度。

3.1.3 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门诊各诊室及临床科室使用医院设计的传染病报告及监测系统,在每个医师工作站,嵌入传染病报告卡,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流程。规范传染病诊断:医师诊断传染病时必须录入ICD―10编码,使系统自动弹出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医师上报,如医师不按标准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工作站将实行拦截功能,无法进入下一个工作界面。解决了手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弊端,提高报卡的质量,确保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1.4 持续改进环节质量管理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监测,是预防与控制医院传染病的重要环节。我院采用调整改进工作方法和程序,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预防保健科疫报员每天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接收全院网络传染病报告卡,审核卡片录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检查门诊日志情况、出入院登记情况、传染病报告登记情况,传染病报告登记必须与辅助科室的阳性结果登记情况相符合;每周由预防保健科管理人员对门诊、住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辅助科室的阳性结果登记及反馈情况进行自查;每月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成员组织1次检查分析;每月对传染病报告卡资料进行1次全院疫情动态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发展动态;每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1次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的讲评,了解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漏报情况,对漏报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存在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情况,使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持续改进。

3.1.5 奖惩严明

在检查中发现传染病漏报、迟报、瞒报、谎报以及报告卡填写不符合规范的,给予院周会通报及扣分处理,与个人及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增加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重视。

3.2 效果评价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成效。我院自20011年12月改进以上措施后,经过近3年的实施,收效好,降低了传染病迟报率,基本杜绝了传染病漏报情况。从传染病迟报率及漏报率监测结果显示,2012――2013年平 均迟报率、漏报率明显低于2009――2011年,而且2012――2013年医院传染病漏报率连续为0。我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得到落实,使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医疗机构疫情网络报告的专业指导机构,须动态了解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通过网报内容、现场指导、医务人员培训考核、漏报调查、定人定岗、奖惩制度等等综合手段,切实提高辖区医疗机构的疫情网报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桂香,王月英.院内传染病漏报因素分析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31(2):170.

[2] 郝敏,黄林.网络直报对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9,20(3):114―116.

传染病疫情报告篇8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112-03

1998年洪涝灾害后,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卫生信息网的指示,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全国、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通讯传输系统。根据“疫报先行”的原则。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成都道源软件公司负责开发《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于2001年12月向全国推广使用。但该系统只能覆盖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无法解决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是否科学、有效,其评价内容包括:系统目统与设计合理性、系统运行状态与效果、数据质量、爆发检测能力等。评价监测系统的关键要素,主要为系统检测疾病爆发的及时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以及有效性。其中及时性最为重要。

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并于2004年4月正式启用。该系统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在国家、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网,并将信息网络向乡(镇)和城镇社区延伸,形成了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的主渠道。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促进了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也对监测系统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现就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应用状况综述如下:

1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与传统疫情报告系统的区别

1.1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管理员在取得授权后,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人员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录入。录入成功后点击保存,此时该报告卡即存入服务器。在县、市、省、部级均可同时看到,改变了传统疫情报告层层逐级上报的方式。

1.2 网络直报设置了对全国省市县(区)的资料库,在疫情管理人员进行报告卡录入时。可就病人提供的“病人现住地址”进行准确录入,传染病的发病率亦按“病人现住地址”统计。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疫情报告方式不能解决的流动人口传染病统计归属问题。

1.3 网络直报系统内有20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包括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鼠疫、结核病、艾滋病、救灾防病、死因监测、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等,各子系统间信息相互关联,信息互通,解决了传统疫情报告系统中各病报告管理无关联、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2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应用后的疫情报告效果

2.1 疫情报告的快速性

实行疫情网络后的2004年,医疗机构做出诊断到国家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由原报告方式的24d缩短到不足ldN。2005年疫情报告及时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传染病从医疗机构做出诊断到国家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缩短到0.8d,即19小时。孙昼、邓晶等对杭州市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及时性分析时显示,在未实行直报前,卡片数49187张。传染病卡片从临床医生诊断至疾控中心的时间中位数为6天,0天及时率仅5.8%。实行网络直报后,卡片数153490张,其中位数减至0天,0天及时率达53.6%。经统计学检验,直报前后0天及时率有显著性差异(Y=54.85,P

2.2 疫情报告率提高

网络直报进一步规范了网络直报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医疗机构报告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很大程度减少了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丢失和漏报、缺报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国传染病发现水平,传染病的报告率明显提升。根据统计结果,2004和2005年,全国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2003年的192/10万提高到2005年374/10万,报告率提高了将近1倍。

2.3 疫情报告的灵敏性

网络直报系统运用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与Web-GIS f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和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提高了对传染病疫情判断和预测预警能力,对传染病暴发的早期探测更为灵敏。如2004年在云南发现一起肺鼠疫疫情和2005年以来在全国发现报告的人禽流感病例22例,均来源于网络直报系统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与跟踪。2005年7月,四川资阳市接连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引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关注,组成国家与省联合T作组,仅4天即发现了病因,找到了病原,制定了有效的控制措施,迅速将疫情遏制在了暴发早期。

2.4 疫情报告的真实性

马家奇等对200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信息质量分析,2004年和2003年传染病报告发病数随月份的变动趋势为非线性,呈现抛物线形态,并都可以拟合为二次曲线,发病趋势是一致的,说明实行网络直报并没有影响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李春雷㈣对宜宾市2005年的传染病报告发病趋势作分析,得同马家奇一致的结果。

3 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3.1 及时性评价

根据马家奇等对2005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分析。2005年全国未及时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占总报告数的29.69%,未及时审核的占总报告数的9.02%。平均每月有0.12%的传染病重复报告卡。全国零、缺报县区数月平均为39个。占总县区数的1.35%。蒋有琴、王敏对2004-2005年安顺市传染病报告卡及时率分析时指出法定休息日疫情报告和疫情管理人员休息,影响了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和审核。

3.2 准确性评价

鹿凤苓等旧对2005年上半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通过网络直报报告的传染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与国家诊断标准比较,2005年诊断符合率与2003、2004年相比无明改变,说明报卡的准确性并未得到有效提高。赵桂金等㈣对2006年上半年太原市传染病报告卡分析,诊断到填写报告卡的逻辑错误发生率为1.02%,填写报告卡到网络报告卡生成逻辑错误发生率0.04%,准确性不能让人满意。

3.3 覆盖面评价

2005年全国进人网络直报系统的各级各类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总数已达18359家,网络覆盖率达到93%以上,进人网络直报系统的乡镇卫生院达38518所,其中25474所实现了网络直报,直报覆盖率为66.19。到2009年8月,南宁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已达100%。

3.4 信息利用评价

死因报告系统、结核病专病报告系统、HIV/AIDS专病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相继启用,不断扩大网络直报系统使用率。网络直报也规范了基层报告单位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数据的审核和分析程序,一方面减轻了基层单位对系统、软件维护和数据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帮助基层建立了个案数据库,提供了流行病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

等工具。有助于开展本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疫情分析和预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信息利用价值。

4 运用网络直报后的疫情报告管理调查

4.1 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

2005年11-12月,施小明、马家奇等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共调查全国30个省250家医疗机构。有效传染病个案共29种13714例,总漏报率23.14%。其中甲类传染病为0,乙类传染病23.64%。丙类传染病21.37%。门诊传染病漏报率为19.86%、住院部为25.44%、化验室为35.78%,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门诊、住院部、化验室传染病漏报率依次增高(Z=-13.51,P

4.2 网络直报人员、设备配置调查

刘凌云对湖北省荆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人员现状做了调查,该市共有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单位89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28个,乡镇卫生院61个,疫情直报人员共计110人。其中31-39岁比例最高,占42.73%,40-49岁年龄组占31.82%。30岁以下人员占19.09%,50岁以上组占6.36%。专业技术职称以中初级居多,合计占85.45%,无职称者占9.09%。

段彩云、黄利群对珠海市2005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能力情况进行分析,用于网络直报的计算机类型有PⅣ(37.84%)、PⅢ(27.03%)、PⅡ(13.51%),三者合计占总数的78.38%,低于全国94.87%的平均水平。网络连接方式主要为ADSL(91.89%),其余为电话拨号上网(8.11%)。计算机专用情况: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80%有专用微机,乡镇级卫生院只有40.91%有专用微机,直接影响了直报的速度。

4.3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影响因素调查

王希江、曾光㈣等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2004年参加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直报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应用CHAID(Chi―squared Automatic Infraction Detector卡方自动交叉检验1方法探讨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可能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因素有9个,包括单位级别、疫情管理人数、专职人员状况、大中专人员情况、单位性质、开始报告年限、收到报告卡时限、每天收卡次数、人均疫情管理年限。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为省、市、县级医疗机构年报告量受“专职人员情况”、“单位级别”、“收到报告卡的时限”、“收卡次数”影响,专职人员、公办机构、收卡及时、收卡次数多的单位报告质量高于无专职人员、私营机构、收卡次数少的单位。乡级、厂矿和其他性质医疗机构的年报告量受“疫情管理人数”、“人均疫情管理年限”、“开始报卡年限”、“收到报告卡的时限”影响。该CHAID分析模型的Risk=0.49,P=0.03,预测分类与真实分类基本一致。

5 疫情网络直报存在的问题

网络直报的运用极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的质量和能力。但是与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用后存在不少问题。

5.1 医防结合理念和工作模式尚未形成

在我国。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不同科室管理。条块管理导致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系统资源不能有机整合,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问难以建立起长效的工作协作机制,医疗机构重“治”轻“防”,缺乏行之有效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5.2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缺乏规范化管理

目前,医疗机构尚缺乏全国统一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指南,各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制度、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等千差万别,医疗机构门诊、住院部、化验室在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中尚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漏报现象容易发生。有的医疗机构仍由防疫医生代替临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缺乏规范格式和规范化管理。除登记本缺项、漏项外,临床医生漏登、漏填、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涂改等现象也十分普遍。

5.3 网络设备配备和经费得不到保证

部分医疗单位经费困难,无微机,无条件上网。能够直报的单位中有一部分无专用网络和微机,只能借用其他部门的设备进行网络直报,使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同时疫情管理人员数量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大、待遇低,造成一部分优秀的疫情管理人员流失,从而影响了疫情管理工作的开展。乡镇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个体门诊和民营医疗机构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空白点。

5.4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有待提高

吴秀玲、吕炜等对2005年7月广西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质量进行分析,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完整且无逻辑错误的卡片占78.52%。网络直报卡填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填卡医生缺项或不全(17.06%)、14岁以下儿童未填写患儿家长姓名(2.68%)、时间填写错误(1.58%)、现住址填写不明(1.26%)和职业填写不准确(0.54%)。

5.5 重复报告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报告法定传染病有39种,既有急性传染病又有慢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37号令)规定的报告时限报告即可。但对于慢性传染病。国家要求一年报告一次,像乙肝、肺结核等病,病程较长,每年都报告,统计出的发病率要大于实际的发病率。有的病人(特别是性病病人)到多家医院就诊,登记的项目信息不实,用假姓名、假工作单位,可能会统计出多个病人。

6 建议与展望

6.1 进一步加强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医防结合的工作模式,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与规范。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记录的规范管理。

6.2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和频次。从体制上使疫情管理与传染病监督有密切的业务关系,及时解决在传染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6.3 进一步完善网络直报信息系统。①如高级查询是目前系统提供的在不知病例详情的情况下最为快速的查询手段。目前,仅能查询到本地报告病例。宜将范围扩大到外地报至本地病例。查询到的卡片除浏览“详细”这一功能选项外。宜提供“恢复”功能。②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只能统计到县(区)级,应将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直报医疗机构。

上一篇:小学教师先进事迹范文 下一篇:新年第一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