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课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09:42:45

业余课培训总结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1

一、确立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明确创建目标,注重创建成效,落实创建责任,通过我市建筑工地业余学校的创建,为农民工搭建一个学习、教育、培训的平台,创立集学习、工作、生活于一体的服务管理机制,使广大建筑农民工通过教育和培训,专业技术得到提高,法制观念得到增强,职业行为得到规范,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安全生产得到保障,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不良陋习得到纠正,精神文明得到发扬,努力构建和谐工地、和谐行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明确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范围和要求

(一)在我市城区范围内工程项目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或工程造价500万元以上的建筑工地,都应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住宅小区工程、申报*市级以上文明工地的建筑工地必须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

(二)本市二级以上总承包资质房建企业应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总校,确定总校校长、教务和总务等负责人,负责本企业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的组建和管理工作,并在承建的符合建校范围的建筑工地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包括在市外承建的工程项目),市外进宜企业承建的符合建校范围的建筑工地也必须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凡符合建校范围的建筑工地,在工程开工后依托施工现场设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并报相关建管站备案。

(三)农民工业余学校由项目承包企业负责组建和管理,工程项目部具体负责组织、计划、培训等工作,项目经理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校长。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企业及项目经理要必须支持配合承包企业及项目部,组织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建设单位应对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建设提供条件和给予必要支持。工程开工后7日内农民工业余学校必须正式上课,办学时间自开工建设之日至竣工之日结束。

(四)农民工业余学校主要依托施工现场,也可选择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场所,可因地制宜利用施工现场的食堂、会议室、活动室等场地,学校场地至少应容纳50人以上听课,配置黑板、座椅、电视机、DVD机、书报架及书报刊物等必要的教育设施,在教室内悬挂“XX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标识,室内四周墙上要有教育管理制度、学员守则、教育计划和内容、学习园地以及醒目、简洁、个性化的标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民工业余学校培训管理和实施考核的规章制度,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做到“五个一”,即一块业余学校牌子(“XX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牌)一个固定的教育场地,一套教育考核管理制度,一只相对固定的专职职教师队伍,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五)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师资主要由本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项目经理、专技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等组成,可邀请建设、劳动社保、工会、司法、公安、教育、卫生、计生等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兼职授课。教育内容主要按照工程进度和农民工实际需要确定,重点是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卫生防疫、现场急救等内容。授课方式可采用讲课、讲座、观看专题片、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要注重实效。授课时间可结合工程进度和新工人培训等,分批轮流学习,灵活安排,但必须满足每周1-2课时,每个工人每月接受1-2次培训学习的要求。

(六)要建立健全听课考勤制度,做好培训学习记录台帐,指定专人负责教育场地、教育设施、学习资料、培训安排等管理工作,保障业余学校功能的长效性。

三、强化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一)加强农民工业余学校创建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为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建设局成立“*市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指导工作小组”(成员名单附后),由局领导挂帅,市建管处具体负责,质监、安监、建校等部门密切配合,请市劳动社保、安监、教育、卫生、公安、总工会等部门积极参与,做好农民工业余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考核,促进农民工业余学校创建的扎实开展。

(二)加强农民工业余学校创建工作的监督与推进。局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结合施工许可、施工项目备案、临时设施验收和日常市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监督检查,要将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是否建立、农民工是否得到培训等作为一项重点检查内容,凡是应建立而未建立业余学校的建筑工程,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申报“文明工地”,不按规定开办业余学校或者流于形式不认真组织培训活动的施工企业和项目部,将作为企业和项目经理(建造师)的不良行为予以记载和通报批评,并不得参与“文明工地”、“优秀项目经理(建造师)”等企业和项目经理(建造师)的评优评先。把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创建责任、有效运行与创优创先紧密结合,组织开展“最佳农民工业余学校”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培训效果显著的企业和项目经理(建造师),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推进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2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着。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着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着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着。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着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着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着,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教育科研活动 课题《“自主规划,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的探索》在宁波市立项,目前正在实行中。此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学校教学骨干与10多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 富余农民 职业教育 创新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和最近公安部公布的非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我国农村人口及从事农业的人口均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现实是,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多地少,加上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置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使我国耕地逐年流失,特别是沿海地区由原来人均耕地2亩到现在人均仅存0.5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就派生出了大批不能依赖土地生存的富余农民。

如何引领这样一个庞大队伍进行创业致富、兴家立业、实现小康,是广大富余农民的共同心声,也是社会维稳和发展的需要。然而,这支队伍不仅科技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法制意识淡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不仅是政府要做的事,还是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义务。立足这一客观实际,着眼于存在问题的解决,从全新视角及发展方向来看,要让广大富余农民尽快实现小康这一美好梦想,首先要做好富余农民职业教育。此项工作似乎是初高等职业专业技术学校的义务,其实不然,大批富余农民已错过了校园学习的最佳时期,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再进校园学习,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就必须承担起富余农民职业教育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传统教育方式是集中讲课,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走过场、流于形式多,现场指导、操作、观摩少;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实效性差,谈不上目的性和实质性培训。因此,进一步创新社区富余农民职业教育是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讨的重要课题,是很有必要的。

富余农民职业教育是服务“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农村的主要手段、途径。集文化人与商人于一身的陈玉书这样说:“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这就从直观上告诉我们传统纸上谈兵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给他们解渴,也就是提示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探索教育新路。

一、富余农民职业教育必须从学历、资格证书的需要出发。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进行学历、资格证书教育与培训,方式方法要做到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尽量减轻经济负担,缩短教育培训周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成人职业高中学历教育培训、“两后双百”、保育员及育婴师等从业资格证书培训,给他们在参军、进城务工等方面提供方便。

二、富余农民职业教育必须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出发。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着眼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着眼于产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审时度势地进行针对性职业教育。如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探索教育新路,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好培训教材、制作音像等,以便不同群体易学便学,面对农村多种经营发展主渠道编写好《乡土教材》,直接下村到户服务,使广大富余农民在家也能怀揣致富门路,尽快掌握专业技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小康梦想。

三、富余农民职业教育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空谈理论和应付说教,不再局限于种植养殖业领域,而要更新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辖区内的各类资源,如与国内大中城市及当地厂矿企业、专业技术学校、园林业、建筑业等进行沟通协调,联袂举办各类“订单式”培训班,直接给他们提供创业、就业捷径;聘请当地已取得成就的创业致富骨干现身说法,带动他们就地创业致富;开辟计算机、图书等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利用江苏学习在线、本地富民网站等多种教育媒体,培训出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种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他们拓宽创业、就业面,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使他们自主选择创业就业渠道,尽快实现创业致富梦想。在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农民的创业、就业、致富、转移,营造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环境,培训出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等现代思想观念的新型农民大军。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4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培训工作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

此次全国体校中级以下教练员分站培训得到了总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前期,竞体司多次与干部培训中心、各省承办单位协调工作,落实培训方案、课程设置、培训资料、讲师聘请、招生程序、通知、后勤保障等事宜,为培训班的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领导分站前往现场对培训工作做出具体要求,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督导;承办单位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培训筹备工作,其中湖南、河南两站承办单位的主管副局长与分管处长亲临培训现场,对来自各省市培训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为培训班接待后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此次培训圆满完成的基础。

二、以“更新执教理念”为培训目标符合基层教练员的工作需求

根据各级各类体校基层教练员的工作特点、知识结构与执教能力情况,结合近年来教练员培训积累的经验,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本次培训班的目标定位于“更新执教理念”。基层教练员长期封闭在体校工作,对当前运动训练的动态趋势缺乏了解,训练观念陈旧,方法手段落后。正如吉林某教练员所说,“我执教8年还是第一次参加培训,我训练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依据我的教练员训练我们的那套……”,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练员认识水平比方法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基层教练员不树立先进执教理念,很难为国家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苗子。基于此,此次培训紧紧围绕业余训练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培训形式、讲师遴选与培训实施进行了系统设计,充分重视培训教学中的各个关节,一切从更新基层教练员“执教理念”的角度出发,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从培训后学员的反馈意见与调研结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培训目标。

三、以业训中的重点问题为培训内容符合基层教练员的工作特点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成预定培训目标,按照总局竞体司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选与设置,针对业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对象与特点,从专家库中遴选了理论功底深厚、扎根备战一线的国内顶尖专家与学者进行授课,紧靠业余训练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安排了《青少年协调能力训练》、《青少年身体素质与技术训练》、《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青少年训练科学选材》、《执教理念与差异应对》、《现代竞技运动训练发展与创新》等6个专题讲座;每个专题讲座后都专门安排了专家答疑的环节,专家就学员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现场解答,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研修与学习,基本上达成了预期培训目标。正如山西大同体校的一名教练员所说,此次培训改造了知识结构,开阔了眼界和视野,有效地更新了我的执教理念。

四、以集中培训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培训效率

针对此次培训时间紧、学员多、项目杂的特点,培训方法以专题讲座为主,课堂讲授是本次培训的主要教学方法,负责专题讲座的讲师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实践经验与讲课技巧,在传授训练思想与方法的同时还为学员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加深了教练员对理念问题与实践操作的理解与把握。此次培训规模较大,有的班次学员超过300人。事实表明,对于人员较多的大型培训,专题讲座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此次培训前,竞体司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资料,培训结束后各承办单位负责将授课录像制成光盘,资料与光盘人手一套,培训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将利用这些资料给本单位或体校的其余教练员进行再次培训,向没参加培训的教练员传达本次培训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集中培训与再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能使一次性的集中培训在空间拓展、在时间上延伸,使本次培训信息能覆盖到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大部分教练员,有利于培训效益的提高。

五、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能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

结合近年取得的培训经验,竞体司对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竞体司负责制定培训长远规划、年度培训计划与培训质量的监督,同时通过“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教练员培训标准对体校培训工作进行监管与督促。培训教学工作由拥有多年培训经验、优质培训资源与管理技术的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负责,进一步提高培训的专业化水准。后勤保障工作由各承办单位负责。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能整合更为优质的培训资源为教练员培训服务,能充分利用地方体育局的资源来为培训服务,同时也为承办单位提供就近的培训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双赢。

六、培训建议

调查显示,教练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但有少数学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课时量,延长培训时间等意见。为了满足教练员的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对今后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培训制度化建设。尽快出台《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培训管理办法》,并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中培训要求、参赛资格、奖金、晋职、任职资格等方面挂钩,并制定体校教练员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强化后备人才处对体校教练员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

2、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专业化培训平台,根据运动项目的区域布局特点,在全国设立若干体校教练员培训基地,委托培训中心对基地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监督、指导与管理。

3、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大培训覆盖面,加强培训系统性,适当延长培训学时,强化教练员培训的数量标准。逐渐实行分项群或分项目培训模式、保证培训的高质量,建议增加培训班次,控制课堂人数,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逐渐增加操作实践性课程,丰富信息沟通渠道。

4、加强培训教材研发。加强培训教材研发,专门编写适合基层教练员工作特点的培训教材,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开发音像光盘,网络资源等多样化教材资料。

5、加强专家库建设。建立教练员培训班讲师库,实行讲师遴选制度,建立讲师薪酬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讲师教学水平。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5

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重视体育教学,在本文主要探讨小学体育教学特别是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复合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相对应的几种教学模式或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笔者根据几年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和总结,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小学体育复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业余训练和体育课堂训练相结合

体育教学过程不但涵盖课堂训练的各种活动,而且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所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体育教学的延伸。所以,小学体育教学是课堂训练和业余训练的结合,二者合力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训练国家有专门的教材提供依据,这种课堂教学是在一定范围统一下来的标准,当然也是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课堂训练活动单一,而且课堂时间也是很有限的,在现阶段我国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整体有待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小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为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笔者认为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不仅是对部分学生的训练,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各种运动会等集体活动都可以算作业余训练所要求范围之内的。所谓的业余训练也就是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影响正常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具备几个特点:训练的业余性、训练的基础性、内容多种多样等。二者都是体育教学的两条途径,课堂教学是主要途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策的强制性;业余训练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面对着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普遍重视文化课学习,对体育锻炼重视的程度不够,而业余训练一系列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为提高小学生运动技能提供保障。二者结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情境教学和激励教学模式相结合

情境教学和激励教学模式在具体目标要求上是一致的,只是采取不同的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情境教学主要是寓教材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来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心理、能力等方面充分发展。”融入趣味性的情境内容,营造轻松的课堂情境,从内容上下大功夫,结合社会实际和技术发展情况,运用不同的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使枯燥的体育教材和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和运动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其实激励也是需要一定的情境的,二者在教学模式上是相通的,只是体现的作用点不同而已。激励是一门学问,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采用的方法,表扬是激励最直接的体现和有效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思想特点,注意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表扬和合理的评价,达到激励的效果。激励教学不仅仅是直接激励,还应包括间接的处理,例如帮助学生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参与和学习激情,照顾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情境教学和激励教学模式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其目的就是更好的开展体育训练活动,情境的设置更好的为了教学效果,而激励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情境。二者教学模式结合,相互促进,增强教学的综合效果。

三、基本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训练相结合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论学习和工作都不会好的保障。对于学生而言身体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起码基础,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基本体能训练,要从小抓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抓实基本技能教学并落实相关训练,在练习时间上予以足够保证,基本体能训练时体育课的延伸,也是主要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课教学的较高层次的要求,高于基本体能训练,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员也是主要目的之一。体育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技能的掌握,而体验运动乐趣的必要条件也是技能掌握。运动技能训练不仅是身体能力的体现,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别是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还应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运动技能锻炼的过程,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冶情操,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人各有所长,作为小学生而言要有自己的爱好,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同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乐趣,这也应是体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体育教学应该期待的效果和境界。

基本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层次要求不同的两个方面,体能训练是基本要求和基础,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要求;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教学在培育国民体能素质方面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国家体育教学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整体合力提升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智力培养和体能锻炼相结合

智力培养和体能锻炼不可分割,二者缺一不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发展智力和培养体能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也是素质教育下学生能力的体现。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智力培养和体能锻炼的结合,体能锻炼为智力培养提供基础和保障。智力和体能的含义不用过多解释,体能锻炼对提高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可起特殊作用。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6

《规划》指出:“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十分注意将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既要着重抓普及,也要认真抓提高。”“通过正确的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1990年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1.我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1.1开展的情况

我国目前有58万所中、小学,2.3亿左右的中小学生。有2万余所被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命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520万人左右。自1988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和中学进行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以来,相继批准了59所试点大学和320所试点中学,有2万多人受训,占全国大中小学生人数的2.6%左右。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4000余人,向高等院校输送5800余人。

从目前我国大学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是“运动员学生”,即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现在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是由国家队或各省市专业队员中断训练或退役的运动员作为体育特长生进入大学的。另一类是“学生运动员”,即指没有间断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在学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参加全国统考,作为正式考生考上大学的。参加中学生运动的运动员即属后一种。

中学生运动员大部分是降分录取的体育特长生,通常是采取亦读亦训的业余训练方式,每逢重大比赛则集中训练。

1.2课余训练的成果

我国开展课余训练15年来,学校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在高校,部分项目和部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已能代表国家大学生代表团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还代表国家队参加东亚运动会等世界性的大赛。由原国家教委组队,目前已选派了39个中学生体育代表团(队)参加世界中学生体育竞赛,共获金牌181枚、银牌68枚、铜牌69枚。近年来达到部级运动健将标准的有61人。

15年间,400所试点中学、80所试点大学通过展开试点工作,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发挥了原有场地设施的作用。如清华大学建成包括篮球馆、跳水馆等全国一流的体育中心;上海新中中学通过承办世界中学生会运动会建成了一流的塑胶跑道田径场和体育馆;全国第八届中运会也为南京市增添了新的场馆,并翻建了一批旧场馆。这些场馆不仅为课余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且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促进全民健身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3体教结合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始终是一对矛盾,而且至今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困扰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上海市将运动队办进学校,大学办一线队、中学办二线队、小学办三线队。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这无疑是对我国业余训练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于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刻意义。

据介绍,上海市目前共有25所名牌中学试办二线运动队,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金融专科学校成为试办一线运动队的“开路先锋”。排球和击剑两个项目率先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学习和训练培训体系。

这项举措从1999年推出后,上海体育、教育部门根据“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指导思想,当年联合下发了《上海市式办二线运动队申报暂行办法》,突破了独家办“二线”的模式,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说,实施“体教结合”,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是上海“以奥运带全运”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一顶重要内容。在一些体育设施完备、业余训练出色的中学试办二线运动队,在复旦、同济、交大和上海大学等试办一线高水平运动队,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解决运动员低文化、低水平的现状。

1.4存在的问题

社会上有“高水平运动员=低水平中学生”的说法,这反映了课余训练没有解决好与学习的矛盾。实际上许多学生运动员并非由于学习不好去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是由于长期从事课余体育训练,影响了学习成绩。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运动级别越高,文化知识受到影响也越大。从一般情况看,运动员等级越高,文化成绩越低的倾向,因为运动成绩的取得与付出的时间、体力、精力是相对应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运动成绩好,学习成绩也优秀的学生,但只是凤毛麟角。

高水平教练员欠缺,训练质量难以保证。教练员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校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大、中、小学从事课余运动训练的教练队伍中,95%来自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或中专体育班,这些人虽然具有专业和相关理论知识,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与训练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难以达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据调查,我国从事课余训练的教练员近两万名,其中仅有10%的教练员获得了等级称号。

课余训练的科学性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在一次全国会议上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国家在世界大赛上获得成绩的运动员,很少有得过少年全国冠军的。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少年时期出成绩并不见得是好事。君不见我们的国家足球队、青少年足球队,屡屡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近日国奥足球队还赢了日本国奥队。可再看看世界杯,我们和日本队的差距有多大呀!体育界有个术语叫“早期专项化”,大意是讲运动员不能太早从事专项训练,否则会影响今后的发展。我国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第一强国,奥赛中中国学生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但当今国际数学界有影响的我国数学家又有几人?体育界、数学界这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是急功近利思想的集中体现。

青少年课余训练需要讲究科学性,国家体育总局在举行青少年比赛中就有过增加一些素质测试内容的尝试,这样做,无非是防止拔苗助长的现象发生。教育部门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学生运动员出成绩并不一定是好事。因此,必须制定出既遵循体育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课余训练原则。

此外,课余训练经费不足,运动项目布局集中,招生处于无序状态,学籍管理不规范,竞赛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训练等等,都制约了课余训练的发展。

2.国外课余训练的状况

在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一项资料显示:日本少年团(中小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基础组织受训团员人数占整个日本中小学生的10%以上;美国中学生,每年大约在520万中学生参加近30种不同项目竞技活动,约占整个中学生人数的1/3;德国的学校体育与运动俱乐部关系密切,一般均以运动项目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组织基础,高水平者和低水平者均可以参加俱乐部,从而使高水平的运动训练与群众体育活动融为一体。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国外一般是采取参加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这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得十分红火。

3.发展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承办单位共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广告和赞助收回1000余万元人民币,实际有1000余万元人民币的亏空。据悉,近年承办中学生运动会的单位,基本上都有相当大的亏空。光是伤财倒也罢了,组织、竞赛尤其是运动员的资格问题,不仅让承办单位伤透脑筋,更让主办单位承受了众多的指责和非难。

运动成绩优异并涌现出了不少苗子,本应该欢欣鼓舞,可如果取得这些成绩的运动员和优秀苗子的资格有问题,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预赛阶段的运动员中不少来自运动队和运动学校,这些运动员本来是没有资格参加中学生运动会的,是利益和锦标思想的驱使,让中学生运动会“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发生了扭曲。

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淡化金牌意识。这就要求所有的竞赛组织形式、表彰、评价等等都要围绕发现、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进行,而不是像现在这种等同于成人竞赛的方法。近年来,大、中学生运动会之所以锦标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就在于各地把成绩当成了第一位的目标,结果,人人不甘落后,个个争拿金牌,于是冒名顶替、虚报年龄、乱造学籍等不正之风甚嚣尘上。一些原本遵守规定的队伍看别的队用专业队伍参赛不仅没有受到应有处罚,还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代表团的肯定,都纷纷效仿,导致学生运动员的资格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的学校运动会改革,中学生运动会是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以改革,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田麦久著.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7

学员概况

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共有29名,分别来自全国13个省市,男女比例3:1。其中有现役、退役国家队队员8名,其余也多为国内资深岩友。培训授课教练(含助教)与学员比例为1:6。为期10天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结组攀登操作、攀岩救援和自然岩壁开发;结组攀登中常见问题处理和操作效率与安全性;裁判规则的运用;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损伤预防等。培训特别安排了在北京白河峡谷自然岩场的实地攀爬体验,通过参观、考察、体验、交流,让学员们对攀岩项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经过严格考核,最终有21人获得了全国攀岩中级指导员证书。

培训特色

1 精英教练一流学员

在授课教练团队中,康华是执教中国登山高级人才培训班的教练,在世界各地多次进行攀岩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登山、自然岩壁教学经验;周鹏在“2010年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中获得最佳攀登成就奖,多次成功攀登技术型山峰,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赵玉燕从事攀岩培训工作6年,多次参与初级攀岩指导员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攀岩培训教学经历;曹荣武从1996年开始接触攀岩,曾多次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2007年起执教国家队,具有丰富的指导训练、攀岩教学经验。

在29名学员中,有在世界各地攀岩、从事多年攀岩运动推广工作的王志明;有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刘常忠、李春华;有世界标准赛道纪录创造者和保持者钟齐鑫、何翠莲;还有曾多次登顶8DOO米级山峰的黄春贵;有经营攀岩场馆多年的星多贺子(日本籍);有多年从事学校攀岩教学的慕煜、张丹……这些学员都是目前国内最精英的攀岩从业者。

2 精心组织课程科学

培训内容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吸引力,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一个重要保证。本次中级班从培养攀岩行业能写、能爬、能讲、能操作的实用性综合高级攀岩人才角度出发,采用国际攀岩向导课程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攀岩发展情况开设,其中分为五大类科目:理论、攀爬、操作、教学和定线。

(详见下图)绳索操作:结组攀登操作、中级救援、滑轮拖拽系统组装与运用;教学指导:中级攀岩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指导训练能力;攀爬演示:5.11难度路线的先锋攀爬演示;

定线能力:中级定线课程(5.11至5.13人工岩壁难度路线设定)的理论与实践。

3 授课精彩互动教学

课程根据统—规范攀岩行业安全操作的原则而设置。教练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统—规范讲解和授课,对每个知识点提出了具体量化指标。培训课程根据时间和基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实践—总结—再实践—考核—再总结”模式展开。课上学员们仔细聆听、积极提问;课下互相切磋,深入研讨,教练学员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在“训练计划制定”课上,每个学员从自己实际工作情况出发提出个性化训练计划,教练员对每个计划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训练方法”课上,教练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将训练方法的原理、作用、受用群体和注意事项进一步讲解,学员们参与互动教学,体验每种训练方法,从而更深刻地掌握其关键点;在“攀岩损伤”课上,教练员结合实例,从损伤机制、症状特征、处理角度展开教学,给出实用性强的康复治疗建议;在“结组攀登”课上,教练员采用“原理和操作原则讲解一实践分步教学一流程化操作”的方式进行。每个知识点都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4 深入讨论互动提高

培训班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为学员们提供了深入交流的机会。在进行“自然岩壁开发管理”课程时,教练员邀请有丰富自然岩壁开发经验的王志明同学介绍自然岩壁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在进行“攀岩训练”课程时,多次获得全国攀岩难度赛冠军的刘常忠和速度赛冠军钟齐鑫同学主动将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与大家分享讨论;在进行“教学指导”课程时,教练员邀请有多年攀岩教学经验的慕煜老师,为大家讲解大学攀岩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法。学员们纷纷表示,培训班专门安排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效互补。

5 考核量化公平公正

考核是检验和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的一种方式。培训考核遵循考教分离的原则,专门聘请登山高级人才班优秀毕业学员、登协原培训部教练罗彪老师担任主考官。整个考核体系采用整体通过和否定项原则来设置,具体为:五个科目中某个科目如果不通过,整个考核不通过;每个科目中设置安全否定项,如果否定项不通过,整个考核不通过。

未来发展

本次培训班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好攀岩指导员培训工作有以下几点设想:

1 进一步面向俱乐部

随着攀岩事业发展,攀岩推广工作从各地政府部门、各省登协、各地大专院校、各地方攀岩俱乐部不断推进,广大攀岩从业人员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培训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次培训计划人数为24人,实际参加人数29人,报名人数达53名,还有许多攀岩爱好者纷纷要求参加,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如愿。因此,我们考虑在今后的攀岩指导员培训中,一方面要求各省市登山协会加大省内攀岩俱乐部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也应逐步启动并加强攀岩师资队伍的培训。

2 进一步改进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是各地报名参加本次培训非常踊跃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培训效果,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可以考虑更早的进行培训内容需求调查,例如利用中国登山协会网站平台,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意见,集思广益,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改进课程安排。

3 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

攀岩培训应当继续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突出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突出应用”的培训原则。在本次培训班上,一些攀岩运动开展较好省份的学员,在小组讨论中的交流发言、情况介绍引起广大学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共鸣。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可以探索性引人学校或地方俱乐部学员授课的形式,介绍经验,引发思考,以促进全国攀岩培训工作的开展。

业余课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 体育业余 训练方法

一、农村中学体育业余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改革全面的推进,农村体育业余训练队得也到了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学校业余训练队伍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学校不够重视业余训练、业余训练时间不足。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大量挤压学生课余时间。而训练成绩的取得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2)专业理论学习不够,师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存在,视专业理论学习为可有可无,不重视知识更新,靠老经验、老手段蛮干,与科学训练要求格格不入。主要表现在中青年教师拔尖专业性体育人才不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不足。

(3)训练态度不够端正,工作缺乏积极性。有的教师工作不务实事,训练敷衍了事,有的放羊训练,解决训练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的在训练中“只要求,轻细节”,训练任务照搬照套,没有因材施教,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分析,忽视教学细节,教学质量不能精益求精。

二、形成问题的根源

(1)基层比赛太少。我县竞技体育缺乏竞争,学校体育运动就缺乏生机。有的学校根本不重视学校竞技体育,参加比赛也就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从本质上就失去学校竞技体育的意义。

(2)师资总量缺乏。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任务繁重,专任教师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比如我校专职体育教师总数为5人,同期在校学生数为600人,师生比为1∶10,离要求的1∶18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

(3)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老龄的体育教师从教时间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体能状况也比较了解,能够很好的把握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运动负荷。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老教师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下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不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年轻的体育教师虽能示范到位,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间较短,缺乏课堂教学经验,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运动负荷。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参与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的所有8所农村中学学生和训练的教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有关文件。

(3)访谈调查法。对农村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4)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

(5)总结经验。通过总结长期课余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比较各校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目前我校体育训练的特点。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体育业余训练作为校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在训练的对象、任务、形式、性质上与专业运动训练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我校体育业余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农村中学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和基础性。教育性以尊重运动规律,学生全面掌握运动技术,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是为使学生在不同的项目上达到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

(2)间断性和业余性。所受训的对象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由于受其它课程学业的要求,学校其它工作的进行,必要的假期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业余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间断性。参加训练的学生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

(3)相对专项性不强。业余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很强,也不追求极限负荷训练。业余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阶段,它还担负着给当地的体育局选材的任务。

五、体育业余训练时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要明确体育业余训练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业余训练有运动队,专项训练点等多种形式,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都要在坚持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不能只抓训练,忽视普及;要制定好周、月、年训练计划,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才能成梯队地发展,学校的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就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要处理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一般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为关注的还是他的学习成绩,如果因为体育训练而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这所产生的后果可能就是训练的停止。所以在开展体育业余训练的同时必须处理好文化学习和训练的关系。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其次,学校从领导到体育教师、班主任、各科教师都很重视体育业余训练队员的文化学习,要求学好文化,练好技术,做到学习与体育双丰收。

五、结论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体育业余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非常重视科学选材,这一步没走好,全盘皆废。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从校方领导、老师,到家长都应认识到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体育业余训练。

参考文献:

[1]何军;影响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因素探析[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武守江;安徽业余体校现行运动员培养体制及发展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吴贻刚,王健,刘淑燕;论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上一篇:主题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培训思想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