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22:11:28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1

【关 键 词】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网络平台设计和选择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选择一家网络平台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手段实现教师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教师研修网课程和功能的设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参训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学校以及参训教师强烈要求延长网上学习的资源延迟关闭的时间,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

四、实施提升工程实施的挑战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2

数学课程建设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数学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对一个国家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前瞻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从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角度出发,纷纷进行数学课程改革.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展,新初中数学课程业已实施,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新数学教材也正在试用.在这种背景下,比较研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对我国数学课程的建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1.1 美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个阶段,到80年代后期,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思想,并于1989年形成了《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美国教育的非集权化管理,使得全美没有统一的课程,然而,大部分州现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上述《标准》编写的〔1〕.

美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数学素质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数学素质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③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1.2 法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80年代初,法国提出“反形式主义”的口号,制定了许多数学教育纲要.在数学教育制度上,提倡: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十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应大众化、通俗化;③反对种族、性别等的歧视;④反对长期存在的“以数学取仕”的倾向〔2〕.

法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是在1990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制定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精神是:①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②强调学生独立工作的重要性,强调“问题解决”活动的推动作用;③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对掌握方法的要求;④内容的选择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删除过难过偏的材料;更加重视基础;⑤词汇使用的范围与深度做适当的限制;⑥明确规定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1.3 英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60年代,英国对“新数学”运动表现了极大的热情;70年代,部分地区开展“回到基础”运动;80年代初,“Cockcroft报告”的出现,引起了英国数学教育界的重视,其中不少观点被后来的国家课程数学和A水平数学所采纳.

1992年开始实施的英国国家课程数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5~16岁)的数学课程,A水平数学规定了第6学级(16~19岁)的数学课程(不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后学生分流,进入第6学级的学生学习A水平科目后,参加GCE考试,准备升入大学.

国家课程数学的目标分为4个阶段10个水平,每个学段的数学学习都规定了应达到的目标、水平和范围.内容安排上将成绩目标分为5类:①运用和应用数学;②数;③代数;④图形和空间;⑤数据处理.

A水平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大致包括:①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对数学学习和应用的正确观念,提高对数学与数学过程本质的认识,理解数学思想如何用于解释周围的世界);②知识与技能(扩充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应用较先进的技术,打下进一步学习数学、其他学科以及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坚实基础,培养建模、一般化及解释与数学的应用和发展有关的结果等方面的技能,培养更普遍应用的学习与思维技能);③数学能力(提高应用的能力,提高逻辑论证与理解严格性的能力,提高计算器与微机的合理的数学应用的能力,获得解决推广数学问题的策略);④提高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1.4 日本数学课程的发展

战后日本数学课程改革大约每10年修订一次.在经历了“单元数学”、“系统学习”、“新数学”运动和“留有余地的数学教育”时期之后,目前正处于第5个时期.日本现行高中数学课程(1994年开始使用)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它包括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两方面,既要加深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事物现象的能力,又要认识到数学的思想和思考方法的优越性以及形成积极灵活地应用数学的作风〔3,4〕.

战后上述4国数学课程的改革,代表了数学课程发展的主流.进入80年代中后期,各个国家在调查、了解本国数学教育现状后,开始稳健、系统地发展适合全体学生的数学课程.90年代中期,这种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并形成了以下共识: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应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数学素质的社会成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区别化.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强调:①数学能力;②数学的应用;③问题解决;④学生数学思想的交流;⑤现代化;⑥允许“非形式化”;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我国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数学课程的建设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数学课程建设和发展趋势,引发了我们对我国数学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2.1 数学课程建设应以数学素质教育为中心

数学素质教育体现着“大众数学”的国际潮流,它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数学文化素养为根本特征.它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不反对培养数学英才,但不是专门的英才教育模式.数学素质教育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是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的数学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受着数学课程的制约,因此,必须突破“应试教育”下业已形成的我国数学课程框架.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忽视多种数学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程必须淘汰.也不能因为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采取保守、中庸的办法.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改革步伐应再大一点.

2.2 借鉴、吸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其发展的共同态势

我国反映素质教育思想的数学课程正在摸索之中,其建设晚于发达国家3~6年.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我们应当承认数学课程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至少从以下3个方面看是如此:一是我们面对同一个信息时代,面对同样的挑战,每个国家都希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数学学习本身对人类普遍存在着智力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发展阶段的共性具有跨文化意义.因此,我国数学课程的建设,应注意这种课程中的普遍性,认真比较、研究发达国家较为优秀的数学课程,如美国的UCSMP课程、英国最新的SMP课程、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中学数学课程、日本现行的COM课程等,吸收其精化,注意其发展态势,使我们的改革更有成效.

2.3 数学课程建设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建国以来,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从最初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尽管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面向未来的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现实来建设,只有符合国情才有生命力.因此,数学课程建设至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现行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和学生的分流特点及可能发展;②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达到或提高的水平;③中国文化传统及目前人们的价值观念.这里涉及到数学课程的适应与超越问题.数学课程既要适合国情,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超越这些需要、超越国情.适应不是目的,适应是为了更好地超越,超越是为了将来适应,仅仅囿于国情特点建立的数学课程肯定是不成功的.

2.4 我国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建设中的两个具体问题

2.4.1 关于新高中数学课程的结构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新高中数学课程以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其基本框架,反映了当今国际数学课程的主流,应该予以肯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三者统一起来.我国现行高中课程计划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结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由于选修课、活动课课程建设跟不上,再加上教师数学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考试制度改革滞后,使得选修课、活动课的本义发生了质变.高考命题范围内的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延伸.数学活动课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如何体现出选修课和数学活动课,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由于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必修课程内容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高中会考标准的参考;必修课内容加限定选修课供理科选用部分的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命题范围;必修课内容加限定选修课供文科选用部分的内容,作为文史类高考数学命题范围,很可能出现新型的应试教育,限定选修课被等同于必修课,是后者范围的扩大,任意选修课形同虚设.因此,数学课程建设中应预先注意这些问题,尽可能在结构安排上体现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修课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侧重点、作用和意义.严格地讲,我们缺乏这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也没有做过认真细致的实验研究.数学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在结构方面,尤其是结构体系的安排和衔接方面有所突破.

2.4.2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新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内容上增加了平面向量、概率统计和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它们被纳入必修或限定选修部分,标志着体现“现代化”的内容正式进入每所普通高级中学的数学教育领域.能力培养上三大能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范围得到拓广.除此之外,新教学大纲与此前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变化不大.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的教学和培养是各国数学教育的重点,应该占据中心地位.但是,我国数学课程建设中对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学会数学的交流重视不够,只是将上述几个方面分别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中作为附属性问题提出来,在具体的数学课程设置、编写中,只是被隐含其中,考虑的并不多.

自70年代末以来,作为数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我国数学教学目的修改数次,但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几乎没有改变,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这段时间内,我们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应试教育”体系,除了考试制度等因素之外,是否与数学课程所反映的数学教学目的有关联,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Everybody Counts.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88~96

2 陈昌平主编.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0~152

3 王仲春,傅 敏.日本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外国教育研究,1991,(1):60~61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3

作为系列研修班第一期,主办方为学员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期刊新媒体饕餮盛宴。“微软最具价值专家”杨大川给学员带来了国内外顶尖应用程序开发案例解析:USA Today与现代快报、zinio与读览天下、wired与中国国家地理、FlipBoard、FlowReader、Zaker;华为软件公司手机客户端负责人周立猛给大家带来了实用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产品和设计开发建议;易传媒移动广告平台总经理蒯佳祺分享了精彩的移动新媒体广告及营销策略;艾瑞高级分析师刘亮以最前沿的数据对期刊在移动新媒体上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作了分析。

从会后收集的调查问卷来看,本次研修班获得了学员的整体良好评价。此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知识普及的目的,大部分学员认为此次培训让他们对新媒体应用平台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对传统媒体的变革需求有了基本的定位,了解了产品设计过程、广告、App应用案例等方面的知识,对期刊数字新媒体市场形成有了整体的把握。

这次培训,还完善了学员们新媒体业务方面的知识结构。学员们普遍认为,通过这次培训,对数字媒体以及技术发展方向、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对应用系统化了解进一步加深,对传统媒体在Pad上如何去推广、宣传,数字广告如何投放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此外,培训还推进了行业进程、促进了合作共赢:《钱经》杂志社副主编张志峰认为这次培训让他“了解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传媒媒体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做好准备,开始行动”;女友数码经理段维妙认为这次培训激发了她更大的兴趣,要对数字新媒体做深入研究;《今日中国》新媒体部副主编王昱认为培训帮助他了解了业界信息,并获得了合作机会;方正产品经理闫洁认为此次培训让他对移动应用有了总体的了解,也了解了期刊客户的需求……

各位参会学员也给主办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很多学员表示,希望以后听到更多刊社的成功案例分析,更侧重应用;同时建议提前进行学员调查,细分学员层次,细化主题,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加强学员之间、学员与讲师的互动等。并希望协会以后推出更多更好的研修班,女友数码经理段维妙就特别提出希望协会“多办、常办”。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4

将合科教学的“社会”科改成“历史”、“地理”两科,分开进行教学。对于未实施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其课程按教育部1952年2月5日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工8门课程。1952年3月18日,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体育、音乐、美术等13门课程;高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语、体育、制图等13门课程。可以看出,建国初期经过改造、吸收和借鉴后的学校课程结构较为单一,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和分科形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建国初对有科学文化知识人才的急需直接决定了学校课程以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为主,课程结构必然以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为主。二是对以往的旧课程否定较多,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只继承了以往中小学课程中分科目的部分,丢弃了民国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学课程中的选修课制度。三是受到了苏联当时教学计划只有必修科没有选修科的影响。这实际上一方面反映出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时就已出现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的端倪,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建国初期在改革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漠视中国国情、薄待传统的“左”倾情绪,造成了对以往教育过多的否定。

“劳动化”特点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课程结构(1953—1965)

1953年,我国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任务,并着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每年都重新颁布中小学计划。具体有1953年7月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2月颁发的《小学“四一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7月颁发的《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1955年9月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1956年6月颁发的《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6年3月颁发的《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7年6月颁发的《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1957年7月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1953年中学课程在1952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是初一增设了卫生常识,但由于教材编订跟不上,教育部很快又通知暂不开设。而且,取消时事政策;总课时减少170课时。1954年,鉴于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教育部对中学课程作了新的调整,主要是减少课时和削减课程科目:(1)初中取消外语课。(2)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取消共同纲领,改设政治常识。(3)教学时数初中一、二年级由1953年的每周30、32课时降为29课时,初三由每周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一由每周32课时降为30课时。1955年7月教育部专文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所以,1955年教学计划体现这一精神,进一步下调课时,初中一、二年级每周课时降为28课时,高一由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二由30课时降为28课时。1956年是中学课程作出重大调整的一年。首先,开始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我国的课程改革重心一直放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改革上,如加大课时,重编教材,增加科技新成果在教学内容上的反映等。一段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一方面,缺乏劳动教育,使全面发展教育失于偏颇;另一方面,这也严重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

当时社会,中学毕业生不升学而就业的是大多数。中学只有升学目标而未兼顾就业,使学生缺乏就业准备。到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到1956年,国家开始关注中学就业问题,并于1956年7月下发《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课程中要求普遍加设实习,初中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其次,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这是机械照搬苏联的结果。苏联课程中是俄语和文学分科。学习苏联,我国于1953年起也酝酿分科,1956年下学期起正式分科教学。1957年甚至进一步取消了汉语课。语文分科造成的消极后果是削弱了作文教学,语文课成为纯粹文学课,课文选材只限于纯文学,政论文、应用文等全部被排除在外。整体来看,这五年的学校课程结构变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仍然具有苏联化倾向。二是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生产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中学增设生产技术教育课程。三是重视科学教育,当时学校教育为了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人才,学校课程呈现出一种科学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增加科学知识使之课程化,另一方面又给予科学课程较多课时。如小学1955年比1954年每周课时减少2节,但自然科却增加了1课时。高中物理1953年高一(修订草案)规定2课时,后调整为3课时,1956年比1955年在二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三年级增加1.5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提前完成,我国于1956年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从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范围开始了工农业生产的“”,社会急需大量劳动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方针确定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贯彻这一方针,培养社会急需的劳动技术人才,学校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分别于1957年7月和1958年3月,颁发了《1957—1958学年小学教学计划》和《1958—195年度中学教学计划》。[2]其中,制定中学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初中各年级每周教学总时数最高不超过30小时,高中各年级最高不超过31小时。第二,保证语文和数学两科有充分的教学时数。第三,不减少物理和化学两科的教学时数。第四,适当减少历史和地理两科的教学时数。第五,注意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批转下发了这两个条例,其中,《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40条(简称《小学40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50条(简称《中学50条》)。它们系统地总结了建国13年来,特别是1958年后二三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训,对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劳动、教师等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在课程结构方面,按规定,为更好地适应各类高等学校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和才能,高中阶段在保证学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酌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制图、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程。高中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志愿和爱好,任选一门或两门。选修课程不进行考试。这一规定在新中国课程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摆脱苏联早期单一课程结构模式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学校课程结构变化的特点是:(1)形成了劳动化课程。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和“体力劳动”科。取消“农业基础知识”课和规定的14天农忙假。规定学校应有14~28天体力劳动,另规定初中和高一、高二每学年应有6天参观时间,以使各科知识与生产劳动更紧密相结合。在小学,也在农村小学(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区和小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每周各1课时,全年68课时。农村小学原则上不设手工劳动课,但有条件的小学也可开设。(2)恢复外语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计划”认为外国语是“吸取各国科学成就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高中外语教学。[3]这具体表现为高一外语由原每周4小时增为5小时,并加强课堂练习机会。另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在初中开设外语科。增加外语科所占用的课时,通过减少语文、历史、生物和生产劳动的课时解决。(3)重视理科课程轻视文科课程。减少历史、地理课时,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由每周3小时减少为2小时;只在高一开设经济地理,每周3小时。增加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初一、初二、高一生物均增为每周3小时,初三化学增为3小时。在初一算术中增加珠算和簿记的教学内容,所需教学时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局研究决定。#p#分页标题#e#

“”时期“三机一泵”式学校课程结构(1966—1976)

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吹响了“”的冲锋号。该决定第十条规定“教育改革”的革命任务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4]“”期间,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学生停课也闹革命,复课也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学校大量的文化课被砍削,剩下的也贯穿了大量政治色彩,由教师和老贫农合上,把算术课上成政治课。片面地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改为工农业基础知识课,认为这样做可以紧密联系实际[5],只讲三机一泵(拖拉机、采油机、电动机、水泵)和四大作物(三麦、水稻、棉花、油菜)等。这样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生产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使所培养的人在基础学历上未达到一定高度,难以发展、难以深造。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走向丰富的学校课程结构(1977—1998)

“”结束后,国家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全社会力图谋求一种稳定有序的发展道路。在学校教育上,迫切需要改变无序混乱的状态,亟须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使学校教育教学走上正规。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10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要求中小学学习年限各5年,从而结束了全国形式各样的学制规定。规定小学开设8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小学三年级增设英语,小学四年级增设政治和自然常识。规定中学设置14门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套课程方案是对“”前处于无序状态的全面恢复与纠正,显现出了尊重学科地位、看重科学知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趋势。针对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81年国家又修订颁发了中小学教学计划,要求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开设11门课程,把原来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语文仍然是一门课程,但分列为讲读、作文与写字三个部分。增设了地理、历史与劳动。中学有五年制和六年制,都设14门课程,只是把原有的农基课改成了劳动技术课,另外,在六年制偏重文科的重点中学中加了每周四节的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专门优秀人才,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与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如何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这些都对学校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从国家教委到教育研究者,以及学校的办学者,都开始对学校课程结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不久,国家教委就组织人力进行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并于1986年10月公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学制确定为五四制和六三制两种,在课程设置中五四制仍然在初中保留了选修课,还在初中增设了四节课外活动。在六三制中取消了选修课,也增加了课外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大胆突破,打破了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增加了活动课和地方课程。课程结构的灵活使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成为可能,从而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继续将课外活动作为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纳入课程设置表,并采用文件的形式将活动课的名称正式确定下来,由此,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增设活动课程的同时,各学科的比例也得到适当的调整,适当降低语文、数学、外语的周学时的同时,略微增加了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时,适当提高了体育、美术、劳动课的学时比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出现了一批主动变革的学校。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结构单一,所有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无个性特点的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学习、研究、论证,1980年11月,他们提出了一个由必修课、选修课、劳动技术教育课三部分构成的课程模式,1984年起又增加了社会实践课。最终形成南师大附中四类型高中课程模式。[6]上海市大同中学从1987年秋开始,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进行了历时三年的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7]该实验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结构,改变教学划一化的做法,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该实验的基本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实验最终形成一些基本认识,一是减少必修学科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有助于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目标。二是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显示了较好的整体效应。三是关于三类课程课时的配比问题,实验确定必修学科60%,选修学科25%,课外活动15%。该项试验实质上从形式上探索了高中阶段课程结构的构成,确立起了必修、选修和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此外,还有杭州拱墅区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的实验。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改变了多年来只设“学科课程”、“必修课程”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结构走向多样化、丰富化。同时涌现出一些课程实验,以重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新的课程模式,形成了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为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这些都体现出学校课程结构改革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方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p#分页标题#e#

走向多样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1999—)

人类社会进入新千年,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个性化人才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方面,知识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素质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储存知识变为生产知识,从机械模仿变为自主创新;新时期国际竞争正空前激烈,国际竞争表现为人才竞争;同时人类社会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困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道德危机等等。另一方面,根植于对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课程结构进行反思,不顾人的发展而专注于学校课程的经济功能的统一化标准化的课程结构模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需求。实际上,课程结构承载着人和社会的和谐生态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何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是新时期课程结构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随后于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结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目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国;美国;瑞士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86-02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竞争,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借鉴国外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经验,从而合理改善现阶段课程设置的弊端,以实现专业化教师的培养目标,将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以及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为例,通过对三所学校本科阶段师范教育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进行对比,从而获得对中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和启示。

一、中美瑞三国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比较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给予,任何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着培养目标来展开的。三国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其在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对三国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介绍。

(一)中国

我国在试点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之初,提出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面向21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新型高素质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之高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有科研能力;不仅要抓学术还要会管理。

(二)美国

由于美国师范学院的更替和改革,加上各个州的规定标准各不一,而且在不同学科教师的培养目标的规定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与课程专业硕士生方案的培养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批判性的探究能力,即能够在许多方面进行探究,如对专业文献、专业研究加以评论,并做出学术性的回应。第二,成为有素养的优秀教师。第三,有合作性的专业发展能力,能发挥教学骨干的作用,并能在某一领域做出贡献[2]。

(三)瑞士

瑞士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现在由26个完全州和不完全州组成,各州均有自己的行政组织和体系。在教育方面,各州也具有很高的自。但26个州的教师教育具有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民主、自由、忍让、责任、包容、个体能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和谐[3]。

从上述对三国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来看,我国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教师这个职业特点来设定的,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教学技能、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方面,规定了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美国在培养教师上,更注重其专业化的培养,把教师看作是“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一样同等对待。再看瑞士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公民而言的,首先把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独立个体进行培养。教师不单是教书,更要育人。要育人首先要育己,因此具备合格的公民素质就成为作为教师的首要条件。我国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也注意到了时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走出了“教师就是教书匠”的传统观念。但是也有一些时代要求没有反映出来,如合作能力、反思批判意识等。

二、课程结构及内容的比较

(一)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系,小学教育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是目前国内小学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等教育学院之一。该院采取的是“分项综合培养”,学生一入学即分专业方向了。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课程三类。

通识课程必修课包括政治思想、外语、信息技术和体育四个模块,共计17门课程,42学分;通识课程选修课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学术发展与问题研究、艺术与修养和体育与健康五部分,学术发展与问题研究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展开的,共计63门课程,要求选修2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类及其他基本技能课程,共计30门,其中必修课9门,选修课21门,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小学生心理辅导等等。教学学科课程的设置,依学科方向,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七个方向。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有所不同,学时、学分也有所差异,整体维持在必修课15门,780学时,45学分左右,选修课25门,430学时,25学分左右。

(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

美国大学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威斯康星大学(以下简称威大)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为的一些大学,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威大教师教育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从结构上来说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科学课程、教育科学课程,并且三类课程就其比例来讲,均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通识教育课程是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所必修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具备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注重普通文化知识的养成,因此要求教育学院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满不低于4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科学课程(最低要求34学分)主要是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将来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最低要求34学分,其终极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一般来说,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三部分:一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二是教学法;三是教学实践与实习。详见下表:

(三)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课程的设置

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教育为期三年,学生高中毕业并通过A-level即可申请。总体来说,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五个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习、普通研究和职业竞争力、学位计划、选择方向。详见下表:

以上课程在本科阶段3年中都要学习,只是每学期的学分总数不等。学分采取ECTS-Credits系统,每学期的考核标准包括两种途径:考试和论文。

三、课程设置比较及思考

(一)我国课程结构的设计不合理,通识教育和教育专业课程远少于学科课程

我国师范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比较低,仅占总学分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大部分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就占了一学年的课程,何况还有必须通过的英语四级考试,仅大学英语一门课程就要学习两学年,总共8个学分。除此之外,在我国高考生选择志愿时,师范生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这些专业,也就导致理科生对地理、历史不懂,文科生对算术、物理摸不着头脑。而在瑞士一个小学老师通常负责多个学科的教学,文学、历史、数学、音乐等等;在美国通识知识的学习被视为教师培养的必要基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从业,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基本知识修养,奠定为人师的博而精的知识基础。不得不承认我国师范院校的学生很少花时间去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除了几门公共基础课之外,基本上都在学习专业知识,这使得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广博性目标难以实现。所以在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强调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加大通识课程的教育。

(二)我国教学实践与实习效率低

由于重视教育实践,美国的师范教育多是采取“3+l”或“4+l”的学制模式,其中的“1”主要是指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参与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以美国威大为例,教学实践十分重要,包括预备实习和正式实习两大系列。前者是正式实习之前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是持续完整的全学期实习。实习的年级、时间等依专业的性质不同而做不同的安排。实习生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实习,和其他老师一起备课、观课、授课、评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经历一个从定向参与到独立教学的过程。而在我国通过对师范生的调查反馈显示学生对以一般大学课程为基础的师范教育课程并不满意,认为这类课程无益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毕业后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我国的师范教育的教学实习存在时间短、效率低、体制不完善等特点,学生大多把其当作“任务”完成,很多院校并不规定、指定实习地点,出现了一些学生找人托关系开实习证明的现象,可见我国师范生实习体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漏洞。

除了以上两点,我国师范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缺少对教师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课程的结构和体系决定了内容的比重,那么结构、体系、内容上是否达到了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均衡与统一,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多加思考的问题。总之,中美瑞三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国情特色,很难说某一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比较能找出一丝端倪,引起更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师教改项目课题组.关于构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47.

[2]刘德华,仇冰洁.密歇根州立大学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方案评析[J].2010(3).

[3]弋文武.瑞士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0).

[4]洪明.教师专业化:美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借鉴[J].大学教育科学,2007(1).

[5]刘海燕,王海涛.简析美国师范教育课程特征[J].北京高等教育,2001(6)

[6]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7]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3.

[8]赵银川.试析美国的科学教师培养体系及其启示[Z].233网校论文中心.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培养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农村初中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但从现实状况看农村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对新课改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甚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了河北省七个市的十九所农村初中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收集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和总结了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代课教师依然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初中教师学历偏低,且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在调查时还不是第一学历。加上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人均工作量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所以很多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而代课教师稳定性差,总体素质不高,很难提高教学能力。

2.教师心理压力大。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失管、失教和失衡的局面,这些学生大多都属于问题生,把本应由家庭和家长承担的责任推给教师,这无疑增大了教师教授和管理的难度。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教师还要进行家访、谈话和心理疏导,工作强度更大,更增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此外,新课改的推进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措施,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新知识,而许多农村教师因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加上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而无法适应,因此心理压力很大。

3.教师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而大力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均存在问题,导致了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培训队伍;缺乏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另外,学校专职教师人数有限,面对各级各类进修,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秩序,只能占据寒暑假,甚至有时候开会也会在周末进行,教师的假期也被压榨殆尽。

4.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由于农村教学环境差、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更好地实施,现代教学手段无法落到实处,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职业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

5.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更为普遍。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师普遍不足,一些学校师资紧缺,甚至无法开课。一些教师“身兼数职”,出现了包班教学、一人代八门课的“万金油”式教师。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近几年来,河北省开展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的短期培训,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口语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培训等,缓解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和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但这一问题期待持续解决和不断提高。

6.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合理的职称结构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目前调查所知农村初中教师主要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年龄偏高。

二、河北省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随着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解决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条件和时机渐趋成熟,教师工作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遇到的问题,既有长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体制性的老问题,也有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并以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为依据,对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保证教师职业吸引力。我们呼吁政府等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确保教师队伍补充的长效机制,让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

2.立足农村教育实际,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他们终身从教的理念;多层次多方位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快乐工作、享受工作,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3.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要多与农村教师交流与沟通,在培训内容上区别对待初期教师、能力形成期教师、成熟期教师、老龄停滞期教师等,设置不同层次需求的培训;增加适合农村实际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同时重视班主任培训、心理健康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要考虑教师需要假期修正和心理调适的实际情况,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与各地网络系统的整合,强化“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等。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现代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网络,达到现代化教师培训的要求。

4.要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教育环境的改善促进教师自觉成长。要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带动新课改的推进;并带动农村初中学校教师教研工作的开展,结合新的教学条件的改善,让农村教师从身边学起,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开展新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5.实行“联合办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城乡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让城乡学校之间结成联盟校,实行联合办校。让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好地接近新课改的前沿,有更多的机会听课、评课,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业务研究的氛围更浓厚,更快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提高,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6.利用教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科研转变。要想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每人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学校的课题;也可以加强校际互动,参与别的学校甚至是高校课题的研究,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写反思、小结、调查报告和撰写教育论文,最终完成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泽德、赵上帛,《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08

2.王正青,《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3.李吉昌,《农村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管见》[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4.周昆,《我国村小教师队伍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2008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河北省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0100043)。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 F54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网络化、规模化的特征更加显著,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改善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摆在高速公路行业从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最佳选择。关于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单指行业或企业的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管理标准、方针目标管理标准、企业组织标准等所有涉及管理的标准化活动;广义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泛指从规划涉及运营管理所有阶段的管理实践,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以获得最佳的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

如何辩证、动态、全面、发展地实现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从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因素中识别关键路径,找到各影响因素及评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性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在定量研究错综复杂的多因素之间关系的优势,通过理论分析、假设提出、概念模型构建,并通过实证研究优化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结构方程模型。

2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2.1 结构方程模型及应用软件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起源于“线性结构关系”(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简称LISREL)统计应用软件,是一种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分析与某种现象有关结构理论的统计方法论,用于同时处理显性指标(显变量)和隐性指标(潜变量)的问题,进行个别参数的估计、显著性检验与整体假设模型契合度的检验,再加上其视窗版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越来越成为处理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中的多元数据统计分析的重要工具 。随着“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简称SPSS)家族系列中“矩结构分析”(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简称AMOS)软件在SEM分析中的普及,加以其图形绘制模型功能和使用者界面导向模块,使用AMOS软件进行SEM分析的使用者愈来愈多[1-3]。本文主要采用AMOS软件构建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

2.2 变量确定

文献中已经建立了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继续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进行SEM的变量确定,其中潜变量很明显,不可观测的、对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潜变量,包括一级指标;可观察的、能直接反应潜变量的就是显变量,包括二级指标。在SEM分析中的变量又可分为外因变量与内因变量。外因变量是指在模型中未受其他变量的影响,但它却直接影响别变量的变量,一般用ξ表示;内因变量是指在模型中会受到任一变量的影响的变量,一般用η表示。很显然,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总体水平是内因变量,其他为外因变量。这里还引入了标准化管理成熟度这个显变量,尽管成熟度能反映一定时期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但成熟度是静态的且由其他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决定,是可以测量计算并得出具体数值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SEM变量如表1所示。

2.3 模型概念化

SEM是验证性分析方法,所以根据现有理论先说明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之间有何因果关系,绘制概念模型,然后进行验证。提出假设之前,先分析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影响因素关系(如图1),再构建概念模型。在图中,已经确定的关系用实线表示,假设的关系用虚线表示。

2.3.1 成熟度评估值是成熟度等级的数值反映,成熟度的5个等级是组织标准化管理水平从低向高、从初始过程向优化过程迈进的参考。很明显,从静态角度看,成熟度评估值越低,成熟度等级越低,组织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就越弱,反之也成立[4]。即成熟度正向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是已经确定的,用实线表示。

2.3.2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包括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两个方面,它们的标准化水平直接构成和影响高速公路总体的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即工程建设和运营标准化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也是已经确定的,用实线表示。

假设关系在绘制概念模型后阐述。

基于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影响因素关系图和定义的SEM变量,利用AMOS 20.0绘制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概念模型,如图2。

从上图看出,构成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能力的7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现对变量间的关系提出假设:

(1)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是运营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从流程角度来说,工程建设在前,运营管理在后,所以工程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后面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质量,这是个先因后果的关系。因此我们假设: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正向影响运营标准化管理水平。

(2)组织理念层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组织理念层对标准化的认知和支持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培训体系三个方面,它们直接作用于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间接影响组织总体标准化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假设:组织理念层正向影响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水平,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总体水平,且组织理念层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

3 河南省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SEM优化

3.1 数据收集与分析

选择河南省高速公路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连续6年全国领先,研究河南省最具有全国代表性;二是河南省高速公路多年的大规模增长,逐渐遇到了质量效益的发展瓶颈,亟须走由规模化、粗放化向精细化、标准化迈进的道路。

基于SEM适用于大样本的统计分析的特性,取样样本数愈多,则SEM统计分析的稳定性与各种指标的适用性也愈佳。河南省内所有涉及高速公路的组织单位样本可谓众多。河南省交通厅下挂17个省辖市交通局、17个厅直属单位,其中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0个二级单位,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高速公路的代表单位,下属还有各市级、路段分公司。

但另一方面,大样本特性给现场调查造成一定困难,且不是每个人对标准化管理体系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模拟127家单位来确定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指标体系,而且专家既能掌握标准化管理相关知识,又对调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专家评分法是一种感觉评分法或经验评分法,一般用于没有明确数量表示的指标评分,但基于文献[4]中标准化管理成熟度的5个等级设置方法,专家对每个指标从0~5打分此处专家打分法具体办法是,每个指标的评估值由外部标准化管理专家和内部人员共同评估获得(采用算术平均值),然后采用加权平均进行计算。其中,外部专家分值比重占40%,内部管理人员分值比重占40%,内部普通员工分值比重占20%。评估者综合考察高速公路组织标准化管理现状,确定了可以直接测量指标的评估值,进行打分。以其中一个高速公路单位为例,选取15个被调查专家,6名外部专家,6名内部管理人员,3名内部普通员工。记录他们对各项指标的打分情况,计算各指标总得分Si,得分Fi,二者之间关系见公式(1),并统计汇总。按照这种评分方法[5],15个专家对127家高速公路组织单位进行打分,最终获取适合成熟度评价和SEM分析的统计数据,限于篇幅,数据略。

(1)

式中,i=x1、x2、x3……x15。

3.2 SEM初始模拟

利用AMOS 20.0,将上述统计数据代入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概念模型,进行初始模拟,执行结果如图3。初始拟合图中p=0.0000.05,卡方自由度比值=5.083>2,GFI=0.825

3.3 SEM修正

SEM分析结果中,若模型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假设模型的适配度欠佳,或整体适配度卡方值很大,研究者可以尝试对初始模型加以修正或裁剪。修正指标(Modification Indices,简称M.I.)是判别参数是否界定错误的重要参考,如果某一个参数的修正指标太大,就应该将参数由固定参数改为自由参数。进行模拟修正时,最好一次只对一个参数进行修正,修正完再重新执行模型估计。研究者应根据最大的修正指标值来修正模型,或用参数改变量(Par Change)的最大绝对值来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这两者的修正具有显著的实质意义[6]。从初始模拟开始,每次在AMOS的结果输出报表中,找出最大的M.I.值,依次进行参数释放,直到模型达到适配为止。图4是最终修正后的拟合图,p=0.733>0.05,RMSEA=0.0010.9,临界样本数=245

4 结果与分析

将图4与模型概念化时的假设对比论证:

(1)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正向影响运营标准化管理水平,路径系数1.02。一个完整的高速公路项目总是经过论证、规划、设计、施工、竣工、运营维护等阶段,单对某个项目而言,工程建设在前,运营管理在后,工程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后面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质量,即标准化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是运营管理标准化的基础。

(2)组织理念层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培训体系之间路径系数1.25,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之间路径系数1.52,培训体系和组织结构之间路径系数1.2。组织理念层代表的是组织对标准化管理的认识和支持,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完善标准化管理所必备的支撑。其中,组织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培训体系和组织结构起决定作用,所以路径系数也高;完善的组织结构同样具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二者是对等关系。所以,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和组织结构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3)标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与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与运营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实际推动力与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实际推动力与运营管理、标准化培训的接受程度与工程建设、标准化培训的接受程度与运营管理、标准化专业人员的配备程度与工程建设、标准化专业人员的配备程度与运营管理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在模型修正过程中,这些参数对模型的修正适配作用巨大,为高速公路组织单位进行标准化管理指明了具体的操作方向。

参考文献:

[1]Geoffrey M.Maruyama. Basic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California,USA:SAGE Publications,Inc,1998:15-28.

[2]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32,37-53,72-110.

[3]Barbara M. Byrn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AMOS: Basic Concepts,Applications,and Programming (2nd edition) [M].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10:3-49.

[4]Cooke Davies T J,Arzymanow A. The Maturity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Variations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3,21(6):471-478.

[5]刘振锋.P-TRIZ产品创新模式及其在矿山水灾害救援装备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6]Adamantios Diamantopoulos,JUDY A Siguaw.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 [M]. 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2000:102-122.

国培初中数学研修总结篇8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增强研修平台稳定性,使其更加高效顺畅地完成远程研修。例如7月14日因研修平台网络故障,导致停训一天。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个人园本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