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4 13:19:23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1

一、对当前高职版式设计教学的分析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不同,高职教育更重视技术应用,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对各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更高,把握高职版式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更需有侧重性。这一问题反映在高职版面设计课程中,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不明确,对版面设计根本任务的理解缺乏研究和思考,从而导致课程教育没有从版面设计的根本任务去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而是以目的不明确的形式训练和装饰方法的训练代替了对版面设计本质任务的研究和以在此基础上的训练。

二、课程结构带来的学习障碍

教学须遵从一个基本规律,在大学专科的三年中,课程的安排应该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同时,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便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的承接关系。然而,在当前的高职课程设置中,由于总课时有限与教师缺乏等原因,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尚不能完全的体现设计教育的规律,课程的承接关系被打乱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种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为版式设计教育带来一些障碍。

三、课程内容及课程训练中存在的局限性

我们纵观国内高职设计院校内相关的课程,不难发现。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练习中间,体现着在版式设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试对其归纳总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倾向:

(一)单调、孤立的版式形式训练

在教学中,主要以版式形式为训练要求,而不顾及版面的内容,把版式形式机械的归纳成若干种形式,要求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考虑版面的内容与需要传达的信息,仅仅按照作业的要求,机械地完成版式设计的各种形式训练,甚至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文字仅仅是用随意敲击键盘打出来的无意义的英文字母来替代。

(二)从内容表达出发的练习,侧重感性的训练

我们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更提倡另一种主要的训练,是从内容出发,以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为基础,进行版面设计训练。然而,这种训练方式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有其局限性,这一形式达到了对版面设计的阅读功能的训练目的,可这仅仅是以学生感性的训练为形式的练习,使得版式设计的课程依赖于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的体现,而缺乏设计方法论和普遍设计规律方面的探讨。

四、高职版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面对理性训练还是感性训练的选择,我们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侧重务实效果,突出版式设计科学性、艺术’性和人的伦理学关系范畴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倡体验式创新教学。

(一)重视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从讲课之初,就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让学生通过对幻灯片和课件的观摩,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我要求学生能够对阅读

行为有一定的研究,熟练的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规律,对文字、图片、版面中的抽象元素等视觉元素在版面中的安排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压缩单一版式设计形式训I练课程,增加综合设计小品的课时量,开发学生更多、更具个性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空间。

(二)课堂教学以互动讨论式为主

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通过实际案例讲授课程内容,提出论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答辩。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重视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已不是传统的教师前面讲,学生排排坐的讲坛式的了。在特定环境下,学生完成着理论学习和动手创作的全过程,教师与学生呈现着完全互动又相对独立的关系,教学的成果则是学生的设计作品,或者叫做版式雏形。当然,这个“雏形”可能还不完善。因为,有时它可能是极其粗糙,不成熟,有时它也可能是概念超前的。

(三)各专业相互渗透、整合

各专业课之间的整合不应只是空话,在“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的原则下,开设“综合设计”课程,把多个设计领域的知识结合到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中,调动整合已有知识,主动参与到各专业课间,设计各要素的排版(放在专业整合之中)既要尊重内容规律,又要勇于创新,摒弃盲目临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学生对点、线、面、均衡、对比、统一等概念滚瓜烂熟,作业却千人一面,说明我们没有把设计思维整台教学运用到各实践环节。整体版式设计课不应仅避免形式上的割裂,避免设计思维上的割裂,保持其完整性才是问题的关键。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 版式设计 课堂教学 学生 新形势

《版式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20世纪90年代末,还未独立成为一门课程,但相关知识仍然是明确的。本世纪初,随着专业方向的细分与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版式设计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专业教学系统已明显地不能应对设计中出现的新问题,即本学科各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意都必须通过版式设计来最终实现。专业的发展取决于教学质量和教学观念的变革。

一、版式设计课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进入21世纪,随着杂志、报纸、网页、影视等多种媒体迅速发展,版式设计人才成为社会急需,各专业院校逐步开设了《版式设计》课程,应该说,全国各大院校《版式设计》课程都刚刚开始起步。

1.版式设计课有助于相关设计软件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只让学生学习软件操作的技术,没有了解学习这个软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就相当枯燥。版式设计课能激发学生学习设计软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板式设计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力和软件技术,所谓“一石二鸟”。让课堂学习交错进行和互相影响。学生在基础课中没有计算机软件运用经验,要求他们运用软件对文字、图形、色彩以合理、美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会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对字体的运用、图片的放置、色彩的搭配等通过软件来训练可以节约时间,同时掌握了计算机图形和色彩的特性,在板式设计课程中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板式的编辑规律,设计形式法则来安排设计各类精美而有审美艺术的作品,应用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对富有审美情趣的板式作品有了设计成就感后,自然增强了学习艺术设计的情趣和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欣赏到国内外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开阔了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激发出学习软件的积极性。

2.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课程分支,而被称为美术的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都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如何去理解美和寻找美,能正确理解和评价分析一件设计作品,学会欣赏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让学生学会审视美、领悟美、捕捉美。老师在板式设计课堂中加以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和探讨设计作品的缘由,为何这样构图,以及点线面、黑白灰、空问、色彩等美术语言的运用方法和技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版式设计原理和文字、图像和色彩组合构成法则后,审美评价能力和情趣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了解到版式设计应尊重视觉美学的自身规律,从而达到视觉感官的完美结合。创造想象力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设计就是表达想象力的平台。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把个人见解、设计对象以及版式等设汁元素重新组构,来表现版式设计的个人风格。学生对不同色彩、肌理、块面、紧密、动势等进行编排,编排出给人或紧张或放松或兴奋刺激或夸张怪诞的视觉元素,这就是版式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意理念。

3.版式设计课可以拓展就业范围及提升就业能力。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条件中经常会看到要求有文字编辑能力、图形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形态所占有的受众传媒消费时间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作为传统媒体的学生应开阔眼界,触类旁通,踏着时展的步伐,多多关注时尚的相关艺术形态,不断积累和增强艺术修养和对时尚的敏感度,令传统的版式必须学会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主题的崭新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更应该致力于将网络与设计、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开拓全新的视觉空间,使视觉文化成为新媒体版式设计的主导潮流。特别是网站普及的现代化企业,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求具有网站整体页面的设计和布局观,有较强的文字、色彩、图形设计能力,能独立完成网页设计作品,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及较好的审美观。

二、板式设计课堂过程中的新见解

版式设计课程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教学是教师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版式设计课程所尝试的“遵循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渐进安排教学任务”,“ 遵循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陈诉观点”,“ 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课程教学经验,目的是学生对版式设计课程感兴趣及促发开拓创新思维,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具体手法如下:

1.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新体系

板式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是以“双核模式”为主线。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实行课程改革,注重学时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导学时认识、了解市场,充分结合实际。与此同时,加强对教学的新形势、新内容的探索尝试。根据当代平面设计发展的需要,为了能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的把握学术前沿。加大学时创新设计的课时量。以新生、前瞻性的学术态度进行教学。

2.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推出以小组讨论、集中讲授、个别辅导、实际项目分析等教学方法,以课前调研、草图绘制、设计创新为特色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进行亲身体验的教学环境,重过程教学,分阶段讲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术科”体验、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凭借观点辩论、专题讨论以及科研立项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在《版式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优秀版式设计作品的分析讨论和学生间作业讲评等实践环节,使之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还使学生能主动寻求课程中的反馈信息,形成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和解决作业中问题的方案。

3.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通过“快题训练快速点评再次修改”这一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有意识地改造与重组,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将版式设计原理融入到对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的分析之中。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基本原理的掌握需要循序渐进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由知识的学习、运用、最终把握是需要通过每一步的训练来完成。因此,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过渡非常重要。通过“设计思路 —>设计难点—>设计方案—>小技巧—>主持人提示”的设计方式,让教材的学习者与主持人之间构成一个学习情境,将教学中的课题设计用于教材之中,通过由浅入深的案例分析和实战经验,让学生能从版式案例分析中掌握所呈现的设计技能,并能因教程的提示与要求领略并尝试运用这些技能,引导学生建立版式设计的整体实战概念。

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为了支持学生们对《版式设计》课程内容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设计网站、优秀教材、图库以及拓展学科知识的相关书籍,从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进一步充实学生自身专业资料库。加强课程的系统训练,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阶段性课程总结和课程结业小论文,强化学生的认知—即将具体设计中的体会转化为理性的认识,通过小论文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学会在学习中寻求问题并求得解答,同时深化所学知识。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集成电路版图CAD;实践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of IC layout course

Shi Min, Zhang Zhenjuan, Huang Jing, Zhu Youhua, Zhang Wei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of IC layout course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one trunk line and two related course experiments mode, the experiment contents and methods we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Meanwhile, other efforts including emphasis of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competition and reform of course practicum, were adop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for studen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ved that better teaching effect have been obtained.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Design of IC layout; practice teaching mode; course experiments; practicum

目前,高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使IC设计人才炙手可热,而集成电路版图CAD技术是IC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集成电路版图CAD课程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并列入我校第一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从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科技竞赛等实践环节的设计工具、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本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可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他们成为IC设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版图设计工具

集成电路CAD技术贯穿于集成电路整个产业链(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环节同样离不开CAD工具支持。目前业内主流版图设计工具有Cadence公司的Virtuoso,Mentor Graphics公司的IC Flow,Springsoft公司的Laker_L3,Tanner Research公司的L_Edit和北京华大九天公司的Aether等。这些版图设计工具的使用流程大同小异,但在自动化程度、验证规模、验证速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在售价方面,国外版图设计工具贵得惊人,不过近年来这些公司相继推出大学销售计划,降低了版图设计工具的价格。高校选择哪种版图设计工具进行教学,则视条件而定。我校电子信息学院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利用这些经费,我们购买了部分业内一流的EDA工具进行教学和科研。目前,我校版图设计工具有北京华大九天公司的Aether和Springsoft公司的Laker_L3。

2 两种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校集成电路版图CAD课程共48学时(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24学时),实验环节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内容,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熟练使用版图设计工具,学会基本元器件、基本数字门电路、基本模拟单元的版图设计,为本课程后续的课程设计环节做准备。紧紧围绕“一个规则(版图几何设计规则)、两个流程(版图编辑流程和验证流程)、四个问题”这条主线设计实验内容[1,2]。要解决的4个问题分别是:(1)版图设计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2)如何理解一个元器件(晶体管、电阻、电容、电感)的版图含义[3,4]?(3)如何修改版图中的几何设计规则检查错误?(4)如何修改版图和电路图一致性错误?表1为本课程实验内容、对应学时及对应知识点。笔者设计了两种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模式:系统化实验教学模式和实例化实验教学模式。系统化实验教学从有系统的、完整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实验教学内容,如设计实验3(数字基本门电路版图阅读)时,安排了5学时,采用3种版图阅读方式:读现有版图库中的单元电路版图、显微镜下读版图和读已解剖的芯片版图照片。针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形式,彼此类比,加深印象,既有实物,又有动手操作,增强了直观性和感性认识。又如设计实验5(模拟单元MOS差分对管版图设计)时,安排了5学时,从器件匹配的重要性入手,给出MOS差分对管的电路图,讲解具体器件的形状、方向、连接对匹配的影响,特别是工艺过程引入器件的失配和误差,对MOS差分对管的3种版图分布形式(管子方向不对称形式、垂直对称水平栅极形式、垂直对称垂直栅极形式)进行逐一分析,指出支路电流大小对金属线的宽度要求,对较大尺寸的对管,采用“同心布局”结构。实例化实验教学先提出目标实例,围绕该实例,设计具体步骤,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如设计实验7(集成无源器件版图设计)时,由于集成电阻、电容和电感种类很多,不能面面俱到,要求只对多晶硅电阻、平板多晶硅电容和金属多匝螺旋形电感等常用元件进行版图分析和设计。课堂实验的内容和课时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设置了课外实验项目,感兴趣的学生选取一些实验项目自己完成,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院开放了EDA实验中心(2007年该中心被遴选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9年12月通过省级验收),学生对本课程很感兴趣,课外使用EDA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相当踊跃。通过上述的实验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外实验项目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养得到了提高。

表1 课程实验内容、对应学时及对应知识点

表1(续)

4 基于0.6μmCMOS工艺的数字门电路版图设计 5 理解上华华润0.6 μm硅栅CMOS几何设计规则;学会CMOS反相器、传输门、与非、或非等基本门电路版图设计;DRC检查。

5 基于0.6 μmCMOS工艺的MOS差分对管版图设计 4 MOS差分对管版图设计,包括匹配原则、同心布局等,DRC检查。

6 版图电路图一致性检查 3 掌握LVS流程、LVS错误修改。

7 集成无源器件版图设计 3 多晶硅电阻、平板多晶硅电容和金属多匝螺旋形电感等常用元件版图设计。

3 改革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时间2周,集中指导,提前1个月发给学生任务书和指导书,每个班配备2名指导教师,注重过程控制。笔者在教学内容、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给出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在选做题中要求每位学生完成数字电路版图1题和模拟电路版图1题,具体题目由抽签决定,做到1人1题,避免学生抄袭。考核成绩由课程设计成果(占50%)、小论文(占30%)、答辩(占20%)三方面综合给出。以往的课程设计报告改为撰写科技小论文,包括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引言、电路原理与分析、版图设计过程、分析与讨论、结束语和参考文献,让学生学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精选优质小论文放在本课程网上学习资料库里,供学生相互传阅和学习。课程设计答辩具体要求参照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求,包括准备PPT讲稿、讲解5分钟、指导教师点评等过程,每位学生至少需要10分钟时间。学生对课程设计答辩反映相当好,锻炼了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相互间可以直接交流和学习。我们还挑选课程设计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大赛。虽然课程设计的改革和实践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我们无怨无悔,学生的认可和进步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4 精心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

目前我校学生参加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竞赛有校级版图设计大赛以及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的版图设计竞赛等。由校教务处主办,电子信息学院承办的南通大学版图设计大赛是校级三大电子设计竞赛之一,每年8月底举行,邀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一线设计人员和半导体协会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增加了竞赛的专业性和公正性,目前已经举办了6届,反响不错。从校级版图设计大赛获奖者中挑选一部分学生参加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的版图设计竞赛,如苏州半导体协会主办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能竞赛、北京华大九天公司主办的“华大九天杯”集成电路设计大赛,其中“华大九天杯”集成电路设计大赛将挑选优秀获奖学生参加华润上华的免费流片,学生经历从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及验证、流片到测试各个环节,提高了综合训练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关键是指导教师要思想素质好,专业理论知识强,科研水平高,因此我们着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目前很多年轻教师是从校园走向校园,毕业后直接上岗指导学习实践,缺少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近十年来,我院每年暑假举行集成电路CAD技术实践培训班,由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一线教师主讲;不定期地邀请一流IC设计公司一线设计人员来院开设讲座;同时挑选年轻骨干教师到一流IC设计公司学习和实践,时间至少半年以上;现已聘请IC设计公司一线设计人员6人为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集成电路CAD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6 结束语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12年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江苏省首批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专业。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这两个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总结和探讨集成电路版图CAD课程实践教学意义重大,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该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与改革,不断探索,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施敏,孙玲,景为平.浅谈“集成电路版图CAD”课程建设[J].中国集成电路,2007(12):59-62.

[2] 施敏,徐晨.基于九天EDA系统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101-103.

[3] Christopher Saint, Judy Sanit.IC Mask Design: Essential Layout Technique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电路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陵顺(1969-),男,山东枣庄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晋玉强(1977-),男,河北阜城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85-02

“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课程建设目标,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以优化教员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重点,扎实推进“电路”课程基本建设。

为了把“电路”课程打造成一流精品课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从“电路”课建设的各个方面做起,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进行全面优化,这种优化并不只是对“电路”课程局部的改革和完善,而是以变革的思路、超前的思维来整体设计,并科学地实施一整套措施,使教学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电路”课程被评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首届精品课程,是在全面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基础上获得的成果。

一、优化“电路”课程内容,构建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

1.以应用为主,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电路”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为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目标,在优化教学内容中,我们坚持着眼经典、加强现代,注重军事应用的原则,把工程实例和工程背景引入课程教学,实现了课程内容由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向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转变;由注重经典内容向注重经典内容和现代电路知识相结合的转变。构建了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工程有机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施教过程中,按照直流、交流、动态电路三大经典内容的教学,加强了网络函数、非线性电路、网络图论等现代内容的教学,并将计算机辅助分析引入了大规模电路分析教学中;同时将海军飞机、导弹装备中的电源供电、电气控制等系统,模型化后分别融入了“三相电路”、“直流电路”、“非线性电路”等内容的教学中,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的DC-DC功率变换器融入网络函数教学中,将EWB和Pspice仿真引入电路教学。既巩固了学员的电路理论知识,使学员在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典型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空间和思维空间。

2.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

实验环节上,自编2009版实验教材,实验项目数量由原来的19个增加到27个,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新编写了虚拟实验材料,可开设虚拟实验20项。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员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而且拓展了学员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实验、实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形成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环节,创立了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即“精讲配以自学、讨论式的课堂讲授与独立、主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将直流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分析方法,交流电路中的向量法等经典、重点、难点的内容采用讲深讲透的精讲方式;将可类比的网孔法、回路法等内容采用自学的方式;将综合性强的内容、例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等。

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必选、任选”三大类。必做实验采用定时、定人辅导的方式进行;必选、任选实验采用预约和开放实验室的方式独立完成;且采用多做实验多加分的激励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个性发展空间。

注重教学过程设计,强化和规范了课前、课堂、课后、考试、总结五个环节的过程设计。课前设计着重教案撰写、课件研制、教学制度表制定、学员情况调查、器件与实验设备准备;课堂设计着重问题的提出、民主与和谐情景的营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案例与想定作业的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后设计着重作业的批改与讲评、学员情况的反馈、辅导与答疑、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考试设计采用“平时+卷面+实验”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评卷方式;总结环节注重试卷分析、考试情况分析。

《电工类课程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工课程“三步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院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军院校电子类实验技术骨干培训班上作为经验交流。

2.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结合推进现代化教学工程,课题组进一步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以工程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1项教学案例获院校优秀案例评比二等奖;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将EDA技术引入教学,通过学习和上机使学员初步掌握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和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使学员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EDA技术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培养学员的工程观,拓展了学员的知识空间和思维空间,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辅助材料,并制作了英文多媒体课件。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三步走”方针,第一步用英文电子课件、英文板书、英文作业、中文讲授;第二步用英文电子课件、英文板书、英文作业、中英文讲授;第三步完全用英文,形成了独特的“双语”教学风格。

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强化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计算电路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员研究性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优化教学条件,构建高质量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多年来,积极推进课程的基础建设,构建了配套完整的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良好的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1.注重课程教材建设

基本教材始终选用国家重点教材邱关源主编的《电路》最新版本,引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电路基础》作为双语教学辅助教材,自编了系统配套的《电路习题解答》、《电路实验》、《电路虚拟实验》、《电路常用英语术语》辅导教材,其中《电路习题解答》获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自主研制了《电路CAI教材》、《电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电工类课程网上自测系统》、《电路实验数据计算机处理系统》4部电子教材,其中2部分别获学院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一等奖。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电工技术―基础・技能・线路实例》,另外,《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2004年由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出版,修订版于2009年6月再版并成为学院精品教材。

2.积极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自主研制的电路教学网页、虚拟实验软件包及网络点播资源25部,可依托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面向院内500余个终端开展网上教学,也可依托军事训练网向全军院校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自主研制的《电路题库系统》获学院试题库建设评比二等奖。购置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电路试题库》,并付诸应用。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用于教学,效果良好。借助于军队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军事训练网上开设了“电路”网络课程,可实现远程教学、网上学习、作业、测试、答疑、讨论交流等,该课程获得海军院校网络课程评比一等奖、全军网络课程评比二等奖。

3.优化实验条件,使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成了高水平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包括电路实验分室、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专修室、电工电子创新实验室、综合电机实验室等,在全军基础实验室评估试点中获得优秀,被树为全军示范实验室。其中,电路实验分室拥有国内先进的KHDG-1型高性能综合电工实验台40套,该实验装置功能齐全、扩展性强,学员在该实验装置上开展了研究性、开放性学习实践,并开设了2个综合性实验和2个设计性实验,使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达到了课程总实验的40%,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

四、优化成员结构,建成了施训严谨、进取创新的教员队伍

1.优化课程组成员组成

课程组成员教学理念先进,基础理论和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高,勇于改革创新,具有开拓精神。课程组成员来源于不同院校,初、中、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得当,专业跨度广泛。为了保持课程组成员教学思想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定期选派成员外出学习、考察、学术交流,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机制。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课程组成员安心基础课教学,坚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形成了以老带新、示范讲课、集体备课、集体讲评的教学安排。教学水平得到专家的好评和学员认可,在多次教学问卷调查中,任课教员在授课态度、授课水平、为人师表等多方面也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学员反应教员的教学方法合理,工作态度积极,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动手实验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课程组成员多次获得学院教学优秀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教研室多次获得学院教学优秀集体一等奖和二等奖。

3.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课程组成员不断地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地应用到实际教学来,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一些科学研究,近年来共同承担教育科研和教改立项课题23项,其中9项获奖,发表交流论文6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16部,获得海军优秀教材1部、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3部、学院精品教材1部。课题组成员共承担9项装备科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获军队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2项。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学员结构合理,基础理论与教学基本功扎实,勇于探索和创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了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先进、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坚决执行了学院教学管理规则制度,教学文档资料齐全;致力于教学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多项教学、科研成果。“电路”课程被评为海军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章心因,李先允,郝思鹏,等.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93-96.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抗震设计 教学改革 工程结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里氏8.0级大地震,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四川阿坝州汶川县,无数房屋、桥梁在地震中垮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汶川地震主震过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迅速组织科研人员深入绵竹城区进行震害调查和房屋鉴定加固工作,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表明,砖混、砖木结构破坏严重,框架结构破坏较轻。因此,深入研究建造震害特征,总结经验,如何让工程结构更抗震,是值得工程结构研究、设计、教学人员思索的问题。本文结合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特点,对工程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情况

1.框架结构房屋震害情况。在地震区,框架结构房屋破坏较少,其破坏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框架非受力构件的破坏,;二是房屋破坏严重,但没有倒塌;三是框架结构完全倒塌。

2.砖混结构房屋震害情况。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房屋破坏十分严重,砖混结构房屋倒塌数量占总倒塌房屋数量的70%以上,破坏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震害现象有:墙体开裂、预制板脱落、楼梯间破坏、局部倒塌、窗间墙破坏等。

3.自建结构房屋震害情况。在偏远的山村,自建的低层住宅大多为砖土结构或砖木结构,我国对“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设计、施工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此类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完全取决于房屋本身的构造情况。如图1所示,有构造柱和圈梁的房屋在地震中完好无损,而图2所示的房屋由于墙体太薄(120mm)而倒塌。

二、《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的特点及学科定位

工程结构抗震涉及到的学科很多,主要有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高以及和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讲授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震产生机理和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抗震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1.将传统板书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对于《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这门课,由于课本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形象、节省课时、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优势,将汶川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特征总结后制成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际来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工程抗震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工程抗震概念及工程抗震意识的形成。

2.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际震害的结合。教师在讲授《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中,应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某一确定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不准确的,加上人们对结构地震破坏和倒塌机理认识的局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往往概念设计比计算设计更重要。对于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而言,大多数理论知识常来源于地震震害的深刻经验教训,然而当今高校的学生对震害认识明显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能够结合地震灾害实例,加深学生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3.考核内容。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也有人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哪种考核方式,其题型大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力求对本课程考核的更加全面,然而,这样往往导致学生更加注重某些具体问题的细节处理,从而忽视了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抗震问题。撇开考试方式不说,如果能将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柔和成几道综合性较强的论述题,这样既增加了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又能做到不减少考试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能够考察学生整体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四、《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教材优缺点及改进构想

1.教材优点。(1)由通常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拓展至“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新增了钢结构抗震、结构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风和抗火设计等内容,较大程度的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的满足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需求。(2)以各类结构抗震为重点,同时介绍结构抗风和抗火等方面的内容。(3)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

2.教材不足。汶川地震中,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破坏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根据这一教训,新一版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提高了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类别,也出版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现有教材则是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等国家规范进行编制的,而该教材缺乏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这部分的内容。

3.改进措施。针对教材存在的不足,建议结合新一版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对该教材进行修订,并将抗震鉴定及加固部分的内容写进教材。在此之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在讲课的过程中将这部分内容补充给学生。

五、结束语

汶川地震已逐渐离我们远去,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却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当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如何减轻地震灾害,学会与地震共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结构地震破坏和倒塌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应结合地震带给人们的深刻教训,积极对《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这门课进行改革探索,将地震灾害和工程抗震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内容,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群,高振世.工程抗震设计与防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

[3]周奎,徐前卫,李惠平.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抗震”教学改革探索[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10).

[4]李宏男,肖诗云,霍林.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与启示[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4).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6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多媒体教课件的分类及其制作的过程、方法与技巧,并提出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类,制作,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也就是超文本结构,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

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阅读时顺序性强,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3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多媒体课件总体要求内容简洁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1)布局要简洁明快、突出主题;(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3)对象的逼真程度、科学性要高;(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根据课章内容需要适度运用动画;(6)内容的呈现适度直观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

4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Brian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总体方案设计

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设计

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在后面还要具体地讨论。

(3)课件的制作

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

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②选择开发工具;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多媒体课件的网上;

④测试评价。

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5)出版发行

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5

【2】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7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比较教学建议自2003年开始,我国实行大范围的教育改革,全国范围内的高中普遍使用的数学教课书被分成A版和B版。

一、对A、B版教科书章节结构的比较

1.比较章节的结构

按照《标准》的指示,A、B版的教科书中都把“算法初步”列为必修3的重点内容,即为第一章,并划分成三小段,章节的开头一样,不同的为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第一张的小结之前根据内容需要,分为“数学探索”“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的文化”等学习内容,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则将“阅读和欣赏”安排在本章的结尾处,并设有两个附录,作为对本章学习内容的补充。

2.根据各章节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

教科书的A版在内容结构的分布上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设定,包括的部分有:导入语的讲解,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进行问题分析,对常规题、开放题、探索题、实践题等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最后进行习题练习,用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教科书B版则对数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和研究,对数学的基本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将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对于A、B版教科书中有关算法初步的结构内容进行比较

1.对于课时的安排进行比较

在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有146页,算法初步的内容有51页,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4%以上;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有123页,算法初步的内容有45页,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6%以上,算法内容在两版科教书中的占有比例相当,然而,教科书的人教A版比教科书的人教B版少一课时,并且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较多,这使学生在学习A版的教科书时,学习压力比较重,没有学习B版的教科书轻松。

2.对于组织内容进行比较

(1)对算法定义的讲述略有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探索研究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认为算法的求解是依据特定的要求解决某一种问题的有限步骤。教科书的人教B版在讲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对算法的理解为,按照要求规定的运算顺序完成解题的全部步骤。

(2)对算法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注重对知识的细致划分,对教科书中的各个知识点设计习题,并对例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注重对知识及思考方式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总结。

三、对算法初步的习题、例题配置进行比较

在对算法知识的习题归纳中,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是对单纯的算法知识归类,主要是对算法内容的考察;第二种是有关其它类别的数学知识,包含算术、几何、代数;第三种是有关实践的应用种类,以实际的生活为前提对题目和内容进行考察;第四种是数学感情的体验种类,主要体现在对算法的学习和体验及搜索资料等数学活动,

1.设计例题上的差异

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设计了21道例题,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设计了16道例题,在这些例题中,教科书的人教A版更注重对知识的考察,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2.习题设计上的差异

在《标准》中“算法初步”的规定课时为12节,而教科书的人教A版将课时定位12节,教科书的人教B版讲课时定为13节。并且在习题的数目上,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习题的数目上明显少于教科书的人教B版,并且两版教科书在题目的设定上都很少有数学感性类题目,而且有关几何类方面的题目也过少。

3.教科书的人教A版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科书的人教B版侧重对知识内容的讲解

例如,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讲解“程序构图时”引用“求二分式方程x2-5=10(x>0)的近似解”的教课形式。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应用,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算法思想。

四、对高中数学算法的几点建议

1.掌握对算法的思想,加强对思考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标的提出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通过增设不同种类的科学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控制课堂上的知识学习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对科学知识探讨能力的要求,教学时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理解程度。有些教科书在某一节课的设计上,加入过多的知识内容,习题和例题的数量远远超过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并且在两版教科书中关于几何类型的习题都太少,然而借助几何的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所以两版教科书应该增加几何类型的数学题目。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两版不同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考,然而B版教科书相对于A版教科书而言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学习、掌握,但是B版教科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对人教B版教科书的学习,教课老师可以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课书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编写B版教课书的工作人员,根据我国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设计出更符合我国学生学习特点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形式、多内容的优质教科书,让我国的教科书变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白改平.正确认识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数学目标——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1,(4).

[2]原晓萍,付海伦.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导算法初步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1,(3).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平面版式设计;实践与思考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对东莞市黄水职业中学及外校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调研分析,认为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基础课: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开设的“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计算机动画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汽车美容与装饰”,烹饪专业的“美术与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等专业课程与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内容都有紧密的联系。根据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及特点,笔者在这几年尝试性的开设了“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作为对美术教学的改革和探讨。对文化课如何更好地与专业课结合,为专业课服务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平面版式设计的内涵与运用

平面版式设计又称编排设计、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编排,使观看者直觉的感受到某些要传递的意思。表面上看它是关于编排的学问,而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的范围可涉及到报纸、杂志、书籍、画册、网页等平面设计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翻阅报刊、浏览网页的时候,又或当我们漫步街头与各种林立的广告牌、指示牌、商标等相遇时,更有超市、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商品陈列的样式,现实生活中学习用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的版面设计,为自己博文进行编辑装饰,diy电子贺卡、生活影集这些都是经他人或自己精心设计展示出来的版式效果,我们也从中自觉不自觉地感知与品味版型设计。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但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同时也衍生了许多新的专业,如网页制作与设计专业、动漫制作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等,而这些专业都与版式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的必要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有助于相关设计软件教学目标的完成。据调查了解,中职学校电脑美术专业、动漫制作专业都开设了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有专职教师任教。他们基本上都是既具备相当的设计素养,又拥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其它专业的必修课“多媒体技术”中的word、powerpoint,或计算机专业、网络设计专业的专业课及精品课程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coreldraw中有关文字的排版、色彩的搭配、图形的组合等有关编排设计方面的课,还是由信息技术课的老师讲授。由于信息技术与平面设计两个专业跨度较大,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来自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的平面版式设计、美学知识缺乏,对版面排版、色彩搭配一般规律了解不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举示例只注重了信息技知识的传授和堵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的有关设计或文字排版的软件,却不会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相关的创作;或者信息技术老师由于设计(美学)素养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利用平面设计的编排规律对设计元素进行组合排列,主要表现在对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色彩及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能力较弱,从而直接造成有关设计课不能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学目标。开设平面版式设计正好对辅助学生学习相关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达到教学目标。

2.平面版式设计课能激发学生学习设计软件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上所述的几个软件,如果只让学生学习软件操作的技术,没有了解学习这个软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就相当枯燥。由于学生没有版式设计的基础,要求他们运用这软件对文字、图形、色彩以合理、美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显得相当困难,对字体的运用、图片的放置、色彩的搭配比较随意,版面杂乱无章,色彩花俏,毫无美感。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使他们懂得运用平面版式的编排规律,用这些软件制作出各类精美而具有艺术效果的版式作品,他们就有了成就感,并认识到平面版式设计在专业课中应用的广泛性.自然就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欣赏到国内外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开阔了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自然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相关软件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而平面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大分支,它与其它艺术一样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享受。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赞美某个设计作品或某本书籍中的图形图像多么美,但是不懂作品为何美,美在哪里,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更加不会欣赏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或对作品的评价仅止于感官认识,至于作品的内涵、意境都不能领会。这就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需要老师在设计课中多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从版式中的构图、点线面、黑白灰、空问、色彩等美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让学生审视美、领悟美、捕捉美。在“平面版式设计的原理”这一章中讲授的平面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平面版式设计形式与法则、平面版式设计的造型要素、平面版式设计中的网格体系及色彩象征,这些内容就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有效地将特定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受众,如何在版式设计中做到诉求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个性化统一。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学习版设计原理和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和色彩组合构成法则后,审美评价能力和情趣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4.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理念。版式设计是指在规定的版式上将各种所需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达到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尊重视觉美学的自身规律,达到视觉感官的完美结合。创造想象力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平面设计就是表达想象力的平台。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把个人见解、设计对象以及版式等设汁元素重新组构,来表现版式设计的个人风格。学生对不同色彩、肌理、块面、紧密、动势等进行编排,编排出给人或紧张或放松或兴奋刺激或夸张怪诞的视觉元素,这就是版式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但能使学生在编排中掌握排版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意理念。

5.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拓展就业范围及提升就业能力。2l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的重要性.有些公司还提出要求有文字编辑能力、图形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现今最热门的职业是it互联网等有关职业(智联招聘网排行榜),招聘此类人员大部分都要求具有网站整体页面的设计和布局观,有较强的文字、色彩、图形设计能力,能独立完成网页设计作品,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及较好的审美观。所以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机率,而且使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实现从最初的图形图像处理人员到平面设计人员的晋升,平面版式设计基础使他们得以持续发展。

三、开设平面版设计课的可行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程的开设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美术课在中职学校为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文件要求美术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还辅助学生学习好“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中的有关课程,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好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对平面版式设计课程大多有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在中职学校开展平面版式设计课的教学,丰富了美术课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对文字、图形、色彩的编辑和平面设计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兴趣。为了证实开设这门课程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对所学专业课是否有辅助作用。笔者在每学年课程结束后就向学生做问卷调查(如图1和图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85%的人感到有兴趣,97%的人感到对自己所学专业课有辅助作用。当然还有15%认为学习平面设这门课无所谓或没有兴趣,还有3%人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没有辅助作用,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需要改正,还要帮助小部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版式设计的认识。

图1选项为:a.很感兴趣(22%)b.有兴趣(63%)c.无所谓(11%)d.没兴趣(4%);

图2选项为:a.很大(28%)b.较大(51%)c.不大(18%)d.没有(3%)

3.平面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色彩元素的变革。在网络信息时代以前,一个设计师要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艺术字体,就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的搭配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图形资源的共享,要取得一幅有创意图片是相当容易的,当前各种艺术字体的产生也为设计提供了素材。另外在各个软件中自带的色彩填色对话框里丰富而有序的色彩,很好的描述了色彩的分类,可帮助个人快速地选择正确的色彩而定出作品的色调。在以往的色彩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要做大量的色彩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制作精细、工整,不允许有一点错误,不然可能就会导致返工。然而运用排版和绘画软件进行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等就很方便,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做出手工制作难以表现的效果。

四、课程内容及能力目标的设置

在中职学校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帮助学生学习好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中的有关课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好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提升技能水平”。笔者经过教学实践认为,高二年级开设本课程比较好,因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通过了计算机操作员等级考试,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基础。课时设置方面,可分为两个类型进行设置,第一个是与专业课没有多大关系的班级,如会计、物业、物流等专业,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课时设置应每学年40课时。第二种是与专业课紧密联系的班级,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脑美术等专业,主要培养平面设计的运用能力为主,要求每学年80课时。第二种专业的课程内容及能力目标等设置如下表所示。

上一篇:电子工艺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平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