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10:52:38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公派留学 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学术空间,是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国家人才发展重大战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下简称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国内优秀研究生成建制、有针对性地被派往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填补了我国亟待弥补的前沿科学领域人才缺口,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和沟通服务渠道。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是立足长远、着力培养国际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国内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推动力量。

武汉大学自参加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以来,充分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公派留学工作,积极推动公派研究生项目稳步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武汉大学为例,介绍了近几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成效,对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选派机制,扩大选派规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一、扩大选派规模,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英人才

为加强和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校于2007年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约,以首批“985工程”院校身份纳入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大批选派校内优秀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师从一流的导师。在学校及职能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较好地完成了与留学基金委的签约计划。现将我校公派研究生项目执行情况加以介绍。

1.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规模。近9年(2007―2015)来,我校利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累计录取1095人,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生702人,攻读博士学位393人。经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我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85.1%;攻读博士学位平均录取比率为88.9%。目前从项目执行情况看,已超额完成国家留学基金委下达选派计划。

从我校各学部公派留学派出人数统计看,人文科学学部占比12.32%,社会科学学部占比17.44%,理学部占比19.56%,工学部占比9.97%,信息学部占比14.33%,医学部占比21.27%,其他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占比5.11%,属于较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公派留学派出人数分布模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学科。近几年我校在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121个二级学科内均有研究生被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并赴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理学、工学、信息学和医学学科专业共计派出研究生769人,占项目派出总人数的70.23%,其研究方向均属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领域。同时,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表现出较强的实力,共计派出326名研究生,占项目派出总人数的29.77%。由此可见,我校选派学生的学科分布情况与学校的学科布局与学科建设规划基本保持一致。

近些年,我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计派出研究生864人,占派出总人数的78.90%,其中学科专业属于国家留学基金委优先资助学科专业范围内的人数比例超过90%。可见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是国家公派留学申请和派出的主要候选人来源。

3.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国别。自项目执行以来,我校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学生大多前往教育科技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占派出学生总数的91.86%,派出目的国遍及25个国家。其中前往美国418人(占比38.17%)、法国163人(占比14.89%)、德国121人(占比11.05%)、英国90人(占比8.22%)、荷兰54人(占比4.93%)、加拿大52人(占比4.75%)、澳大利亚52人(占比4.75%)、日本33人(占比3.01%),这与国家总体研究生公派留学目的国区域分布相当,这种分布与世界科技发达水平和一流大学的分布情况高度一致。

4.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所派往世界高水平大学分布。为确保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取得预期效果,在校内各培养单位评议和遴选基础上,学校将“三个一流”作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选派学生最主要的评选标准,严格选派程序。

2007―2015年,按当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统计,我校派往世界前30名高校有170人、前50名高校有134人、前100名高校有171人,前200名高校有204人,被录取学生派往世界前200名高校占派往国外高校总数的60%以上。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都有我校公派留学学子的身影。同时,结合学科建设实际,学校还有针对性地选派了一批学生到国外在某些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创造性成果的知名科研院所研修学习。

5.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就业回国情况统计。截至2015年6月统计数据,我校国家公派留学学生已回国就业531人,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中到高校就业297人(占56.0%),包括选留本校74人,其他高校223人;科研院所51人(占9.6%);企事业单位92人(占17.3%)。与全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进行比较,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回国后,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就业人数占比远高于全校研究生在教育单位的就业比例,实现了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这些回国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现有职业与其职业期望基本吻合,并且通过公派留学项目获得了更完善先进的训练和培养,不仅打下了更坚实的学业基础,而且扩展了学术视野,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其中许多人已经在新的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显示出良好的科研潜质与创新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升项目运作水平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选派工作,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项目实施等多层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按照项目要求积极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同时,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运作,从项目的宣传推广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

1.完善组织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项目组成员包括研究生院、国际交流部、人事处等学校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订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政策及项目总体协调。研究生院和国际交流部协作分工,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运作,因而确保了项目的高效实施。

2.深入动员,加大项目宣传力度。为了提高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参与度和知晓度,充分调动全校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学校全方位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例如在项目宣讲方面,邀请国家留学基金委有关领导到学校举办专场公派留学宣讲会,给全校师生做国家公派留学政策解读;学校主管领导亲自到宣讲会现场进行公派留学工作动员;针对不同学科特色,以学部为单位进行不同学部的公派留学专题宣讲会;邀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海归导师举办沙龙,介绍其国外留学经历。同时,学校还广泛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不断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此外,还在研究生新生入校的《新生手册》中及时反映我校公派留学相关政策和信息,让入学新生进校后就能知晓我校国家公派留学相关政策。

3.政策激励,积极引导。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项目执行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研究生导师以科研合作平台为纽带,为研究生出国积极寻找国外一流导师。切实执行公派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兼招补偿”政策,对导师名下当年有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第二年导师招生时,实行博士招生指标补偿,并落实到博士生导师名下;免除有公派留学研究生的导师应缴纳的研究生培养费;优先推荐有公派留学研究生的导师公派出国短期访问,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国家公派留学项目。

4.利用校际交流协议,扩展派出渠道。我校根据学科发展整体规划和自身学科优势,与国外一流大学签订一批校际交流合作项目,建立较稳定持久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渠道,促进我校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实质性合作。例如,主动寻求与美国杜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签订几十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和双学位项目,深入挖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资源,拓展公派留学派出渠道。

三、拓展研究能力,凸显项目实施成效

1.开阔了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开拓了我校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他们广泛接触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国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使研究生获得了充分的国际交往机会,在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综合学术能力,并与国外专家和同行建立了学术联系,并为将来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2.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为派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平台,使他们充分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同时还学习到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显著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显著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拓展,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2015年间留学回国的研究生中,有427人发表SCI/CSSCI/SSCI等高水平科研论文632篇,有部分博士生还在本学科顶级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涌现出一批学术新秀。另外,在公派留学研究生获奖项方面,有1人次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66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1人次获我校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获奖比例远高于全校研究生的平均获奖比例,显示公派留学研究生日益成为我校研究生学术科研和实践创新的生力军。

3.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优秀后备人才。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为我校及国内其他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储备了优质的人才资源,有相当数量的公派留学回国人员到本校和其他高校任教,充实了师资队伍。这批博士学位获得者通过在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跟随一流导师学习和研究,具备了国际学术视野,接触到了本学科学术发展的最前沿,掌握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开阔了研究思路,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成长为创新型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持续发展,其留学效益和派出成果将会愈发凸显。

四、今后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的思考

1.探索国际化培养新模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多年实施,国外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和一流导师通过该项目与国内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双方导师、研究团队的双边合作不断深入。例如,我校在与法国有关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过程中,法方学校明确希望对派出留学生进行“双博士学位”培养,双方互派导师参与公派留学生学位论文答辩,双方学校联合授予学生“联合博士学位”或“双博士学位”。这些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表明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逐步向学位体制、法律制度、管理模式等更深层次在逐步推进,探索国际化培养新模式,拓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的内涵及外延,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论证和研究。

2.提升项目管理的服务水平,提高选派质量和项目运行效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涉及复杂的管理流程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工作中需要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在掌握公派留学政策的同时,工作中还要面向公派留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保证和提高留学效益提供有力支持。

(1)从人员选拔环节说,现有申请流程仍比较繁琐,周期较长,网络信息平台功能需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还需要完善和细化。

(2)从项目选派质量说,学校学科发展与公派留学选派人员的针对性、目的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院应该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公派留学生。在项目申报的学科结构、公派留学派出渠道、世界高水平大学排名、导师参与积极性、公派学生自身素质等各方面综合评估考量,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选派质量。

(3)从在外管理角度说,当前主要是依靠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属地管理和学校的跟踪管理,今后应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在加强国内导师与公派学生指导和联系的同时,学院、学校和驻外使领馆文教处各方都应密切与公派留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尤其是公派留学生在身心健康、突发事件等方面应建立更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使公派留学生在外学习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成效。

3.完善公派留学生回国服务配套机制。随着公派留学生的陆续回国,进一步完善公派留学回国服务激励机制,已成为日益迫切的要求。对于留学人员回国后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需要,用人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在公派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及其待遇、人才使用及规划、科研工作设施的支持性等方面,努力构建更有利的学术成才环境。缩小公派留学回国人员的职业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对于发挥公派留学的长期效益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郝晓玲.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进程――以战略路线图为工具的历史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5):25-31.

[2]徐晓媛,高新柱.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30年政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48-51.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现代派;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08-01

一、中职语文现代派作品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西方现代派作品进入到中职语文课本,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这部分作品的重视,也体现了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精神。显然,实现新课标中这一课程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现代派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在现代派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拓宽文化视野,形成健全人格。然而对这些现代派作品到底如何分析,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就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温立三在《中职语文第五册说明》中指出:“外国现代派文学单元,试图通过这几篇作品的学习,使学生窥一斑而观全豹;即在与现实主义作品比较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变形、夸张、象征、怪诞、人物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等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一)中职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

在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的生疏,使得他们对这类作品的教学处理,往往避重就轻,避繁就简,有些教师依据教学参考对作品稍作解析;还有一部分教师甚至措手无策,让学生用课外时间自行阅读简单了事,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严重缺失。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大学期间就对现代派作品比较隔膜,对于西方现代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这些都潜在地制约了他们把中职现代派作品单元讲深讲透。由于这种先天不足的原因,所以他们只好把现代派作品丢在一边,让学生自学。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实际上,现代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名语文教师的综合人文素养,因为相对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文本来说,现代派作品对于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是种更大的挑战。

(二)应试教育剥夺了现代派作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现代派作品原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以及作家们对人性的深切关注,但高考语文试卷中西方现代派作品所占比例极小甚至没有。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高考,教学内容的取舍以高考的要求而定,使得部分教师也不重视甚至是放弃了对现代派作品的课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现代派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重点而备受冷落,为了高考,编排在教材中的现代派作品教师可以随意取舍,本应教师重点讲读的现代派作品被安排为学生自读,本应学生自读的作品被高考重点课文的学习所取代。

以上这些弊端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现代派作品的接受,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多元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构建。面对中职语文现代派作品教学的现状,作为外国文学工作者和中职语文教师不能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及其存在的问题,不能不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中职语文现代派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一)教师必须掌握西方现代派文学总体特征

现代派文学是打着反传统的旗号登上历史舞台的,最主要的成就是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动荡与变化,表现出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的深切的危机意识。现代派文学作品因其重在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所以长期以来被一些批评家指斥为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然而,无论现代派作家如何叛逆旧的文学传统,即使像未来主义者那样要“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也不可能完全与传统文学割裂而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都不能彻底摆脱它所产生、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渗透,总是要携带原有文化传统的遗传基因。现代派新文学也必然以旧传统为基础,并吸收了旧传统。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更新文学观念,认识到现代派文学是完全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对现代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批判。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现代派作品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拓展审美趣味。

(二)教师教学中应突出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人格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阶级的观念出发批评外国文学作品是学术界固定的批评模式和审美观念,用阶级的观念图解外国文学作品几乎了成中国社会文化常态和心理习惯,以往“外国文学名著的一些教学提示和指导材料有许多内容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在学术界已受到质疑,而有些教学者仍然当作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是很可悲的”。在教育模式己经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语文教育更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即使是一个教学能手,在教学现代派文学时,可能也会面临挑战。中职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其课程体系中,语文是最富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审美特质的一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审美性把握,提高自身理解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派文学是世界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教学作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在扩展中学生文学和文化视野、吸纳异域文化方面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中职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出国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03-02

一、引言

出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连交通大学始终贯彻“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留学工作方针,派出人数逐年递增,成果显著。近年来,留学人员归国人数逐年增多,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促进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干部队伍的能力,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我校在遵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指导下,认真做好留学派出工作,在努力提高公派留学效益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派遣师生出国深造,出国人数逐年递增

公派出国访学是我校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我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每年我校都派遣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出国访问学者3~5人、国家留学基金~辽宁省地方合作项目全额资助出国访问学者3~5人。同时,参照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的选拔与管理,我校选派10人左右青年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出国访学。通过我校爱恩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派遣近500名本科生赴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留学深造。仅2014年,爱恩国际学院共有145名管理学类会计专业本科生出国留学,其中144人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深造,1人赴美国留学。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我校学生出国人数大增。以2014年为例,我校通过校际交流项目,共派出留学学生12名,其中,2名研究生获得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奖学金。2名本科生参加《中美人才培养》121双学位项目赴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和北德克萨斯大学学习。1名本科生参加我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3+1+1项目。3名本科生获得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4名本科生获得日本立命馆大学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11月,我校软件学院派遣20名学生到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部进行了15天的短期研修。经统计,自2011年4月我校与日本立命馆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以来,我校选拔派出学生共计83人,去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短期研修。2014年9月,我校软件学院选拔了5名学生去岩手县立大学公费留学1年。我校与岩手县立大学的合作交流已有11年时间,先后共有52名学生被派遣到该校进行留学,其中20多名同学考取了日本其他大学或该校的研究生。

三、留学人员的特点分析

1.我校公派出国访学人员特点:出访国别比较集中,绝大多数前往美国访学;机械、材料、交通等重点支持学科专业占据比例较大。我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了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借助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学校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整体性和规划性,结合我校重点支持学科、专业领域实际,每年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重点推荐优秀教师赴国外一流院校访学。我校通过支持重点学科教师出国访学深造,培育本土(本校)人才快速成长,使教师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我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并鼓励出国访学教师能够吸收更多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争取承担重大项目,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部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辽宁省攀登学者,为学校发展做好人才培育储备工作。

2.中外合作办学留学人员特点:学生留学人数与奖学金数额持续增加。2014年,学院共有155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本科生145人,专科生10人。本科生出国留学率32.73%。48名同学获得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留学奖学金,奖学金总额人民币46万元。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比例达31.4%,获奖学生数量较去年提高110%。奖学金总额、获奖规模都达到历史之最。在出国留学本科生人数增加的同时,攻读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增长,2014年共有35名项目学生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体现出爱恩国际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校际学生交流项目留学人员特点:①留学学生以工科为主,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含博士)项目,专业涉及机械、计算机、电气信息工程等学科。留学国家主要为美国、日本、德国。②《中美人才培养》121双学位项目和YES学生交流项目为我校学生赴美留学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13年我校加入该项目以来,5名学生成功赴美留学。③本科和研究生项目录取严格,有语言和GPA成绩要求和资金的要求。校际学生交流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符合国外大学的录取条件,外语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平均分要达到申请学校的要求,才能获得录取通知书。而且赴国外留学,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④奖学金项目不断增加,奖学金名额也逐年递增。具有特色的三个海外奖学金项目院校为: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奖学金项目已经运行了近二十年,为我校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研究生和博士生。2013年新增的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奖学金项目为我校学生开辟了到欧洲留学的新渠道。2014年我校三名本科毕业生获得奖学金赴该校留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已连续多年接收我校软件学院本科生赴该校攻读硕士学位。

4.软件学院留学人员特点:①软件学院出国留学学生,基本都是软件类学科。②借助学院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学院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整体性和规划性,结合学院专业领域实际,每年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重点推荐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院校留学。③软件学院是2001年由国家外专局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通过外专局渠道,软件学院已经与10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为学院学生出国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针对当前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未来留学工作的规划与重点举措

1.加快开放步伐,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推进校际间合作交流。拓宽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的途径,是我校今后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强强合作、强项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学者交流、学术资料和教材交流、信息往来、国际交流研讨会、交流学生等形式加强与国(境)外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增加境外学生交流计划,使学生派出项目涵盖各个学院,并逐渐提高派遣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

2.加大国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作好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派出国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和辽宁省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继续作好学校派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访学和进修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水平和能力的师资队伍。要结合辽宁省实施的“国外名师聘请计划”,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科和“国际班”教学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承担专业课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国外专家学者聘任工作。要结合辽宁省实施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校重点特色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需要,积极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教育背景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派出体系,完善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基础的学校公派模式。

3.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进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协作和课程体系国际化。支持“爱恩国际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办好已有中外合作项目与特色拓展项目,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完善“国际班”形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鼓励各学院、各学科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内涵建设,按照“外语+专业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探素与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引进、融和、本土化相结合,构建适应国际职业准则的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中外双方课程资源实际,共同开发国际化课程资源,促进国际网络课堂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课程内容国际化。鼓励国际班和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实习或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我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参加国际认证,提高学科专业点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4.走教育国际化道路,加速学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①巩固已建立良好基础的派出学生交流项目,逐步拓展交流学生合作院校,将交流学生的规模扩大和形式多样作为今后发展重点。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交流学生的遴选机制,完善交流学生学籍管理和学分互换机制。②推进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开展,以校际、院系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为基础,加强研究生国(境)外派出工作,探索与国(境)外知名院校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③推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探索跨文化教育生活体验。开辟大学生国际冬、夏令营,文化体验交流项目等,不断提高我校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

参考文献: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外语教学;认知派教学法;联结派教学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许国璋的观点是:“形势不同,目标不同,方法不同。”我们在外语教学法上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各家之长,舍各派之短,把我们的外语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来。

那么,我们国家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应该从下面几个问题谈起。

从教学目的看,我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我国人民对外语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既需要口语,又需要书面语,而且书面语的需求远远大于口语,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或引用外国论着或资料,而不是口头上的交际。

从我国外语教学的环境和教学条件看,我国幅员辽阔,绝大部分地区相对闭塞,与国外的直接交往太少。因此,很少有学生能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和锻炼其外语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国民的总体外语水平还很低的现象,单从我国知识分子阶层来看,其外语水平不但不如发达国家,也不如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如印度、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成为我们吸收别国先进科技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一大障碍和弱点。在大多数学校里,外语教学资料匮乏,电教设备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很差。另外班级人数过多也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练习。当我们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条件。

从学生的特点看,中国学生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与西方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通常以获取知识为主,一般习惯于外语认知派教学法,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或认知法都有较好的效果。中国学生极为勤奋,并能按照教师的指示认真完成作业。他们具有很好的、训练有素的记忆力,这对他们学习知识是有益的,但也导致了他们去死记硬背那些条文规则。他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对自己的言行顾虑较多,其负面作用就是怕做错事,怕出风头,怕丢面子,怕别人议论等等,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运用外语能力的进步,特别是在口语中,总认为说出来的句子完全正确,才敢张口,否则宁肯不说,这样就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中国学生特别注重精确性,使得他们尽心尽力去记那些长长的深奥的单词或成语,其中许多从来就用不着,并且大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恰当运用,浪费了许多宝贵的精力,到头来收效甚少。

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认知派教学法与联结派教学法,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关系

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语言规则系统的重构,其二是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用Widdowson的话来说:“如果说会一种语言即意味着既懂句子的意义,也了解句子所使用的价值,那么,很显然,语言教师的任务就应该是:既教给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也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言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语言知识的传授是掌握外语的第一步。语言知识就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语音是运用外语的声音物质外壳,语音不正确或没有掌握好语音这个物质外壳就听不懂,说不清,势必造成交流或理解受阻的后果,难以实现双方口头的交际功能。掌握语法,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能力的一种手段,不论是语言能力还是交际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语法规则的支配和制约。所以,掌握语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现象,提高比较分析和举一反三的独立工作能力,为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基石,没有词汇作为建筑材料,就无从构造句子,更不能表达思想。词汇量的多少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制约着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英国着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词汇着手则能带动整个语言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词汇更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一大障碍。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可以采用认知法,并结合具体情况辅以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认知法重在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则能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理解。

2.语言基本功操练,形成语言习惯是掌握外语的第二步。语言知识要能为培养言语应用能力服务,必须达到脱口而出形成自动化习惯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时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表达的内容上,而不用再思索语言形式的变化,要达到熟练程度关键在练。正如韦斯特所说:“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目前我们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说得多,学生独立思考得少;教师对语言知识训练的多,学生对言语运用练习得少,这样造成了现在的“聋哑外语”现象。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启发引导,要抓住重点、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操练。从方法上看,可以用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3.在真实情景中,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才算达到掌握语言的最高层次。我们知道,语言反映文化,是以文化为背景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意义的表达和语言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差异。外语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在交际环境中正确地、恰当地运用外语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即针对课文内容及背景介绍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教学法的选择以功能法为主,也可综合运用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各种方法。

二、正确处理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

母语对外语学习起干扰作用还是起辅助作用呢?在这个问题上认知派与联结派都走了极端,那种在外语教学中逐词逐句进行翻译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对某些抽象概念、成语谚语等,倘若绝对回避用母语,而是转弯抹角地去用外语解释,恐怕也只会事倍功半,越讲越糊涂。就这一问题,笔者有如下的看法。

1.尽量用外语授课。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样就须要尽量用外语授课,进行大量的外语听、说、读、写言语训练和交际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加速培养学生外语语感和学习外语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外语与客观事物不经翻译为中介的直接联系,并提高学生直接用外语理解、表达思想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外语的能力,宜 多采用联结派的外语教学法,比如: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

2.恰当的利用母语。利用母语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母语知识经验的正迁移作用,竭力防止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这是适当利用母语这个手段的关键。首先,我们要通过外语与母语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研究,获得两种语言现象的异同点,从而找出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难点,为我们选择教学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母语可作为讲解外语词语和知识的手段。遇到外语与母语两种语言现象很不相同或仅是外语独有的语言现象时,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遇到这样情况时,母语翻译练习辅以适当的对比说明能加速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外语现象的进程。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师要尽量用外语授课和组织课堂教学,师生间要用外语进行交际。

三、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呢?认知法和功能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进行参加外语实践的机会,这些都可以弥补其它学派的不足。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实际上,教师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

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法上就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变教师的满堂灌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精讲多练,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设法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充分进行口笔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水平,并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感情因素,给他们以安全感,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更加敏捷,精力更加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力,收到最佳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友好相处,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平起平坐,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真正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大输入”。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加大输入,有利于学生处理多样化的语言材料。这比在课堂上对短短的几段甚至几行课文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代教学论提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素,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要削弱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加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临时出现的问题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组织,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教师需要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其中包括程序、步骤及时间分配;设计本节课要开展的活动方式;设计开展各种活动的模拟情景;准备各种教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教师比做设计师。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授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精心备课。课中,教师既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又要保证课堂活动有序进行;既要完成重点,难点的讲授,又要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参与达到最大限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尽量发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他们的课后活动提供建议和帮助,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不仅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且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这样,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

四、教学内容上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上要继承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并学习功能法的思想。教材编写应兼顾语法句型为纲和语言功能为纲,两者同时循序渐进,既要保留传统外语教学的丰富经验,又要借鉴功能法的理论,吸收各种教学法学派的长处,扬长避短。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源泉,而课文则是学生得到语感,培养连贯表达的依托。因此,要认真对待课文的真实性。

初级阶段的教材宜采用“人工语言”,以配合语言结构句型和语言功能句型。课文中应把不自然的语言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其具有趣味性。中级到高级阶段,可以采用原文,要求语言精练、优美,内容充实,时代性和知识性强。课文的体裁应尽量做到多样化,涉及教育、音乐、历史人物传记、体育、生态平衡、地理知识、科学幻想、戏剧、小说、宗教、名人演说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无所不包。目的是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传统教材里的练习往往种类繁多但重点不突出,而且一般以无上下文的单句练习为多,这些虽然对训练纯熟的语言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很有益,但仅靠这些训练来培养交际能力是不够的,尽量吸收功能法中为我所用的教学方法,重视语言的篇章结构,练习要保证实践性和交际性。针对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的分析性与综合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教学法,因为它吸取了认知派与联结派的优点。这种方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入手,理清主线条,使学生对所读文章先有一个宏观的整体印象,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再把一些长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学习掌握关键词,常用词语及重点句型,透彻理解局部课文,最后再进行整体课文训练,系统归纳全文的结构与布局,更好的掌握整篇课文。这种方法既重视通篇理解的能力又重视对语言难点的掌握,训练了学生综合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联结派与认知派交替运用的综合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结 语

从古老的语法翻译法到现代的功能法,从语言形式到语言意义,从读与写到听与说,从句子到篇章,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枯燥无味的单人作业到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从机械呆板的反复操练到有说有笑的情景对话,从文学作品到街头商业广告等等,使我们体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真谛,因此,要想用某一种教学法统帅整个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外语认知派教学法与联结派教学法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框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内。我们既没有必要硬把自己说成属于语言学上哪一个流派,接受一家的观点就全盘否定另一家的观点,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消极等待。我们应该根据各自的教学目的,考虑现有的条件和可以创造的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或几种方法的结合,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总之,外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有不断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借鉴和利用国外教学法的优势的同时,立足于走自己的外语教学之路,就一定能够创建我国自己的外语教学法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国璋.谈谈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任务[J] 人民教育,1978,(10).

[2] Joan Morley .严彤,译.当今英语教学发展趋向[J] 国外外语教学,1988,(4).

[3] 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 章兼中.外语教 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 陈海庆,咸修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1996,(2).

[6] 谷思义.试论我国外语教学的路子[J] 外语界,1997,(1).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5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学校教师资源,促进我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学校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人【2006】2号)精神,结合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教师轮岗支教长效机制,有效开发和利用我市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调配师资,逐步缩小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基本原则

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相对均衡、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的原则。

三、支教方式

全职到受援学校任职,派出学校不再安排任何工作。支教时间为1学年,期满回原学校工作。

四、支教对象

从教职工超编的学校中,选派一名素质优良的教师安排到缺编学校支教。

五、组织机构

组 长:朱xx

副组长:崔xx、曾xx、刘xx、卓xx、卓xx、林xx

成 员:各股室负责人、各中学、中心学校校长。

六、有关要求

(一)对派出学校的要求

1、派出学校要根据教育局的安排,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落实支教人员,将名单报送局人事股。

2、派出学校必须按规定时间派员到教育局领取支教报到书,保证支教教师按时到位工作。

3、派出学校要关心支教教师,为支教教师排忧解难,每学期中和学期末,派出学校的领导要深入支教教师任教学校了解支教教师的工作、纪律及生活情况。

4、派出学校对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支教人员要及时派员替换。

5. 派出学校对支教教师给予适当的交通、生活等补贴

(二)对受援学校的要求

1、受援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安排好支教教师的各项工作,为支教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2、受援学校要将支教教师纳入本学校教师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每月将出勤情况一式二份分别送原单位和教育局人事股,每学期末对支教人员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出勤情况、教学效果等实事求是地做出鉴定,并填写《xx市轮岗支教教师鉴定表》,一式二份分别送原单位和教育局人事股存档。

3、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不按时到位,不完成工作任务,不遵守纪律等情况,要及时上报市教育局人事股。

4、受援学校领导隐瞒包庇支教教师以钱代教,一经发现核实,将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三)对支教教师的要求

1、要以大局为重,克服困难,按时到受援学校报到。

2、要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团结同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支教教师必须吃住在学校,有事因病须办理请假手续。

4、要积极参加受援学校的政治业务学习、教学教研等集体活动,承担不低于受援学校教师的平均教学工作量,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尊重家长,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支教教师支教期间每学期末都要写出支教工作总结材料,分别报送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

七、支教管理

1、支教教师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不变,支教期间享受派出学校同级同类教师的福利待遇。支教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受援学校考核认定,并在受援学校领取。

2、支教教师在支教期间接受受援学校的管理。

3、支教期满,市教育局将派员配合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并填写《xx市轮岗支教教师考核登记表》一式三份,派出学校、受援学校、市教育局各一份。

4、支教经历等同交流经历,对支教期满,考核合格的,在全省全面开展教师交流时,市教育局承认其交流经历和年限,不再安排相当年限的交流。

5、凡核实有以下行为者,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1)支教教师擅自缺勤超过10天或一年累计超过15天以上的。

(2)支教教师以钱代教或请外人替教的。

6、对做出显著成绩的支教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与职称评聘时优先考虑。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中高级职称评审并继续支教。

7、本方案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统战工作 党外知识分子 特点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002-02

党外知识分子特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包括参加各派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教师中,党外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他们既是各派的人才来源,也是学校干部的重要来源。高校统战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能否充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有利手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进步。

一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有知识分子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特点:

1、多为高职称、高学历、高智商人才

因为工作环境、性质的不同,他们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与其他行业、领域的统战对象相比,具有职称高、学历高、智商高等明显特点。在他们当中,既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专家教授,也有谙熟教学艺术、精于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其中不乏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在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或是长于理性思维,颇多学术贡献的学科带头人。

2、积极进取,事业心强

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我党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上的进步,使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与教学管理工作,关心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学校的成败兴衰紧密地联系起来,大都富有进取心,在事业上富有建树。

3、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高校教师不乏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有些人已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着专业才能,履行着培养合格人才,传授、发展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职责。教师的工作独立性强,不少党外知识分子的“清高”、乃至“孤芳自赏”其实事出有因,是一种专注于教学科研的真性情、真本色的流露。应给予理解、宽容。

4、社会影响深、社会作用大

在高校,中高级党外知识分子许多人是学术、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不乏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人士、港澳台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他们在政治上有代表性,在社会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对他们给予热切关注十分必要。

二、做好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意义

做好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发展高等教育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及重大的战略意义。

1、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有20余万人,占高校知识分子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大多是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传授着最新的科学知识,并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其中的代表人物,不仅担任着各级各类专业学会的负责人、各派(人民团体)的领导者、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有的还担任了校学术(学位)委员会、职评委员会成员和学校各级行政领导职务。充分发挥其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层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现实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知识分子尽管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但也存在着不同利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他们在思想观念、经济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在加快,差距也在拉大。需要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职能,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引导广大他们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民族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进团结和共识。

2、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以自身的人格、品德、价值取向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充分发挥他们为人师表的作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德才兼备的人才,进而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他们中不乏学富五车、成就不菲、对外联系广、社会影响大的专家教授,在继承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与往来,架起了中外先进文明成果传播与交流的桥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高校海外联谊会与国外留学生、华人、华侨及外国友人有着广泛的联系,高校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与海外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引导和支持他们通过探亲访友,通过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很好地充当起民间使者,这对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进团结与友谊,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国效力,对于引进资金与技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及时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自古以来,许多事实表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靠知识分子,如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高校作为高层次的育人场所,是党外知识分子的集中地,它既是培养干部的“苗圃”,又是培养党外代表人物的“源头”。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党统战工作的现状,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党今后统战工作的基本走向。党外知识分子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一战线的基础工作,重视这项工作,把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就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方针。学校的党政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其内。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努力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1]要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凝聚知识分子,稳定知识分子队伍,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环境。高校统战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体现时代特征,树立新理念,建立新格局,找准工作位置,拓展工作手段,富于创造性,使党外知识分子自觉地、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1、注重政治引导,大力加强派基层组织建设

派成员是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部应协助各派搞好思想建设。通过抓思想建设,使其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协助派加强组织建设。要协助派选好基层组织负责人,建成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水平和组织领导水平、作风正派、积极进取的领导班子;协助派把好发展新成员的政治关,充实派队伍;协助建立完善的内部工作机制,塑造良好的党派形象。要协助派加强作风建设。引导他们认识到,在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派要肩负起使命,进而有所作为。胸怀大局意识,积极建言献策,恪守师德,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服务意识,在高校的不断发展中建功立业。

2、在工作和生活上为党外知识分子排忧解难

“政策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2]这是我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表明,关心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切实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是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注重国家、民族和个人人格的尊严,对所从事的事业,对真理又有执着的追求,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满足其精神需求上,既要注意引导其增强民族自尊、自强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在智力、审美、道德、信仰等方面的需求,不求全责备,更不能把他们当作摆设。要设身处地把他们的困难和顾虑放在心上,设法广开财源,加大教学投人,适当提高科研经费和课时津贴,要定时组织体检,关心他们的健康,在课时量、工作量上给予适当照顾。学校在收入分配、住房政策方面要向教师倾斜,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此外,高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愉悦身心。这样才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3、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

在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首先要发挥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那些专业知识扎实、年富力强的人选拔到能用其所长的工作岗位上来。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上勇挑重担,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其次要加大投入,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要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使高等教育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建立立体型组织网络,进一步整合参政议政的人员资源,把派成员的力量有效地集中起来,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真正落实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3]指示精神。

参考文献

[1][2] 王兆国.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A].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C].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583-584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7

驻外教育处组作为留学生工作的前沿触角,在新的形势下,认真领会“三个一流”精神,积极探索新思路,充分发挥所在国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造性人才的工作架桥铺路,成为我们的重要职责。

为了适应大量派遣留学人员工作的需要,1979年以来,我国在留学人员较集中的国家先后设立了50多个驻外教育处组。他们努力为留学人员服务,保护留学人员在外的合法权益,对留学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管理工作,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和为国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探索、实践和总结,中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祖国对海外学子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20多年来,先后有近20万名留学人员陆续学成回国,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内,他们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863计划”、“973计划”及各级人才计划等部级科研项目的参与者和奖项获得者;有的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还有不少人回国后主动到基层,到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默默耕耘,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有许多人投身大中型企业,或创办实业、组建公司,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运用到国内,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留学人员能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做出这样的成绩,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正确的方针路线,得益于“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在纽约领区学成后回国创业或在国内兼职的留学人员中,就有相当一批优尖人才脱颖而出。

纽约州病毒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黄文林博士,早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他自愿放弃在美的高薪待遇,卖掉公司股份,带着潜心研究多年的技术成果和50多万美元的个人资金,于2001年回到国内,在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创立了自己的高技术公司――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并兼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

黄文林是一位生物学家。199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工作时,首次证实了腺病毒早期基因可同时利用两种聚合酶合成,此结论了一个病毒基因只能利用一种RNA聚合酶合成的传统学术观点,为开发抗病毒药物以及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成果曾获1996年美国微生物年会杰出成就奖。此后,黄博士一直从事病毒基因的调控研究,在肝癌和肺癌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系列成果在美国和中国各获得三项专利。

回国伊始,他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危楼中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带领5个研究人员开始了他的创业道路。在短短的3年里,他从五分文科研基金起步,逐步组织项目,向国家及地方各级部门申请经费,先后获得科技部两个“973”项目,两个“863”以及广东省重大攻关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达1200万元人民币。研究项目“抗肿瘤血管生成内皮抑素腺病毒”作为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获得国家临床试验批文,成为中山大学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在总理视察广州高新开发区时,该项目作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代表向总理汇报。

现任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教授邓兴旺先生,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早年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现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大-耶鲁联合植物分子遗传与农业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邓兴旺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多次在《细胞》、《科学》、《自然》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章。早在1995年,他就因在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有关基因研究中取得杰出成绩,荣获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Kuhmo奖。他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已成为行业标准。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能起到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就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三个一流”正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在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约领区内名校与国内的交流合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如: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哈佛大学互派留学生项目,就是充分利用美国教育资源,加强两国教育交流的重要举措。为配合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工作,我们多次走访哈佛大学,会见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和项目主管,听取校方对此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就此项目操作过程中的细节与对方商讨,以便项目更好、更高效地实施,同时探讨继续实施该项目及扩大双方合作范围的可能性。今年3月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行政院长兼哈佛大学普通奖学金委员会主席玛格丽特・吉尔博士一行专程到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参加哈佛大学与国家留学基金委交流合作备忘录续签仪式,并就合作培养博士生项目进行了初步商谈。到目前为止,国家留学基金委已从中国重点高校选拔62名学术骨干到哈佛大学学习。

我们认为,要做到“三个一流”,首先就要选好一流人才,也就是要严把出口关,再就是要有一流专业和一流导师,因为只有提供一流导师,创造一流的条件才能吸引一流的学生。同时,只有一流的导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平台。因此,驻外教育处组作为对外教育交流的前沿,应在帮助国内寻求一流专业和一流导师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深入调研,找准抓手,把贯彻“三个一流”精神落在实处。

因此,我们建议在现有的优势合作交流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找出结合点,把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领区内“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导师”迅速结合在一起,形成培养基地;同时,在试点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培养周期较长,而国内又有相关专业一流导师的情况下,及时牵线搭桥,建议国内采取联合培养的模式,实现双赢。

要落实“三个一流”,还要着眼于长远。对那些已经确立的合作培养项目要由国内外专家评审小组定期进行项目效益评估,以便能够根据国家需要,在专业、人员等各方面及时做出调整,真正使留学人员“来有所学,学有所悟,归有所用”;对接受项目派遣并学成回国人员也要加强跟踪调查,反馈学习效果和相关信息。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篇8

问:2011年是留学基金委成立的第15个年头,这15年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15年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亟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派规模由1996年的2044人增至2010年的13000多人,增长近6倍。15年间共选派各类公派留学人员91560多人,目前在外学习的公派留学人员23700多人。按期回国率保持在98%以上。选派类别由过去以访问学者为主转变为以选派访问学者和学生并重,成为国家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各类急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面,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7年设立并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简称“高水平研究生项目”)。按照“选派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和专业,师从一流导师”的标准和“面向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工作,服务学校发展”的宗旨开展选派工作。截至2011年8月底,共录取24508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0219人,联合培养博士生14289人。截至2010年底,派出学生中在世界排名前200名高校就读的学生占66%,国外导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美、英、法等国家(皇家)科学院院士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学者。高水平研究生项目推动了中外高水平大学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并储备了优秀师资和科研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已学成回国的学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的占73%。

为支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设立并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项目按照国家留学基金与高校1∶1比例共同资助的方式,采取“学校负责选拔推荐,留学基金委审核录取”的选拔办法。截至目前,实施院校共123所,已选派14900多名青年教师。选派教师在外取得了突出的研修成果,回国后主持或参与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或开设新课程,推动了高校原有课程体系的更新,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优化了高校师资结构。

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先后设立并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地方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共选派各类留学人员8200余人,签约省区23个。两个项目均采取由各省区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实际需求确定选派专业和推荐人选,由留学基金委和地方聘请专家联合评审;采取中央和地方配套资助,留学人员与地方政府和留学基金委三方共同签约派出的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选得上、派得出、回得来、用得上”,独具特色、切实有效的选派机制,已成为西部和地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体现国家对自费留学生的关怀,奖励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在学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鼓励他们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2003年设立并实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项目规划从最初每年奖励300人增加到目前每年奖励500人,每人一次性奖励5000美元。项目执行以来,共有2400余人获奖,其中2010年度奖励506名。获奖者所学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近60个专业方向。该项目已成为体现国家关心在外自费留学人员,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品牌项目,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做好获奖者的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的各项工作,目前许多获奖者已陆续回国,服务于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此外,国家公派留学在满足重点行业、部门的人才培养需求,服务于国家外交、外宣工作,服务于国家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展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问:今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总体设想是什么?

答: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今后几年选派工作的总体设想是,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选派规模方面,逐步实现国家公派留学规模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2012年计划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拔各类留学人员16000人。继续实施“高水平研究生项目”并适当扩大规模,选派规模从第一期的每年5000人增加到每年6000人,项目执行期为2012~2016年;扩大与高校合作选派规模。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将“骨干教师项目”选派规模从目前的1500人增加至3000人,项目执行期为2012~2015年;扩大与地方政府合作选派规模,根据需求扩大实施范围。地方配套经费比例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扩大支持重点部门、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选派规模从目前每年300人逐步递增到2015年1000人。采取经费配套的资助模式,配套比例根据合作单位的类型确定;继续推动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加与有关国家互换奖学金项目的选派工作;继续实施并适当扩大“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和“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的选派规模;为充分发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及政策导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国内高水平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家重点学科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将设立“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简称“优秀本科生项目”)。2012年进行试点,选派计划不超过1000人,以后逐渐增加,到2015年争取达到每年8000人的规模。

在创新机制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要求及目前非项目院校的需求,从2012年起,高水平研究生项目将由原来给高校分配名额的方式,改为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并试点吸纳在外优秀自费生参与竞争选拔;骨干教师项目、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项目重点推行以教学研究、学科研究项目或课题为依托的新的选拔办法,进一步提高选派质量和效益。访问学者项目的留学资格有效期由原来的2年调整为1年,缩短派出周期;改革派出方式,西部项目结合《教育规划纲要》中确定的“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充分利用东部高校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扩大以团队、梯队形式派出;骨干教师项目优先支持教学、科研团队,以团组方式或分批次出国研修,开展系统、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设立奖学金,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适当提高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资助标准。试行在500名获奖人员中选出10名以内的特别拔尖学生,设立“特等奖”。

问:在高水平研究生项目中,将面向全国高校和各行业选拔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特别是允许在外优秀自费留学生申请,具体条件有哪些?

答: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是国内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读硕士生(包括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一年级学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应达到校内免试直升研究生水平;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申请时应已获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二是国内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科研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应具有硕士学位,在相应工作岗位取得较突出成绩、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申请时应已获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三是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正式注册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第一年的自费留学人员。申请时,应届硕士毕业生已获得攻读博士学位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攻读博士学位第一年的学生须出具就读院校注册证明、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申请学费资助者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秀,核心课程应在优良以上;申请留学单位应为世界一流水平,国外导师应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属于本学科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权威专家或学术带头人。

具体以国家留学网公布的选派办法为准。

问:请具体介绍一下新设立的“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答:优秀本科生项目将在2012年试点实施,选派规模约为1000人。选拔范围及对象主要面向“985工程”、“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选拔本科二年级以上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校或机构学习交流,进行1~2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海外实习、毕业设计或1~2年的联合培养。主要派往欧美、日本等教育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时,有针对性加大向拉美、非洲和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选派力度,拓展多元文化交流的范围。选派学科、专业领域为重点支持项目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结合《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进行选派。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对经批准的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学位项目及课程学习可给予学费资助。被选派人员不受2年服务期限制,亦不受回国后工作须满5年方可再次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限制,为学生继续在国外深造提供了政策支持。

该项目采取两种选派方式,一是通过所在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的合作渠道进行选派,重点支持双方互换、交流项目;二是通过留学基金委与国外一流大学或机构的合作项目派出。

开展高校本科生出国交流的选派工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当今国际人才竞争和世界发达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战略举措。优秀本科生项目的实施,对于弥补我们国家在本科生出国交流资助体系上的不足,优化人才培养机构和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具体介绍一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的新措施

答:我们将提高“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奖励金额。奖励金额从5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奖励规模为500人,在自费留学人员较集中的29个国家实施。对特别优秀拔尖学生设立“特等奖”,每人奖励10000美元。有关奖学金项目的详细情况详见国家留学网。

问:如何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答: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及有关出国留学项目的详细情况计划于今年11月1日在国家留学网上公布。凡符合选拔简章及相应项目要求的人员,均可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

2012年的申请受理时间为3月1~20日。申请人须按所申请奖学金项目规定登录国家公派留学信息管理系统(apply.csc.省略)进行报名,并向各受理单位提交申请材料。留学基金委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受理机构/单位统一受理本地区(单位、部门)的申请。留学基金委不直接受理个人及单位的申请。具体申请条件、申请受理方式及时间详见国家留学网。

问: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须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

上一篇:乡村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舍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