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5 17:42:48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1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ses the way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doing" and "doing by learning". The skills training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flect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skills training and reform the ide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关键词:技能实训;高职;数控技术

Key words: skills train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C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31-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是学生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有力保障,是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相结合办学特色的有效手段。技能实训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实施技能实训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多年深入数控技术专业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实训效果。

1教学思想设计

遵循“行在先,知在后,知行相资”的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题、以素质为基础、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等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实训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中的“电气控制柜布局的设计、安装”;“电路图的设计、连接和调试”;根据电机的正反转、交通灯系统、高铁轨枕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的等不同项目要求,实现“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及程序编制任务”。最终提交一份技能实训总结报告,包含实训进度表、实训内容、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训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与技能实训相关的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但并未对其实施拆解,直观性不强,所以在实训前,先让学生进行各元器件的拆解,使学生先直观了解其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再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之后根据其实验目的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并实现其硬件连接。最后根据系统控制要求编制对的应控制程序并上传到PLC内,完成系统搭建与调试,实现系统自动化模拟控制,在完成要求功能基础上编写使用说明书与总结报告,最终完成技能实训。

2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本次技能实训内容及特点,确定以下技能实训目标:

能力目标:能在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熟练使用斜口钳、剥皮钳、压线钳、电钻、钢锯、打号机等工具和正确使用可编程控制器,能够按行业标准,正确完成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

知识目标:理解机床电气控制在机床中的作用,了解在技能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各元器件及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

素质目标:加强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安全生产的意识,培养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此次技能实训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接触实际的机会,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也确定了技能实训的重点内容为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及使用方法。难点为过程控制、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和相关程序的编制。

3教学准备

依据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做好以下教学准备工作:

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为目的,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同时选定一名组长,再由组长分别指派相应的设计员、接线员、材料管理员及秘书各一名,实现统一部署,协调工作。

教学设备:每组分发电气控制柜一个、欧姆龙CP1E可编程控制器一台、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一个、时间继电器2个、空气开关3个、标准35mm线槽2根、35mm导轨一根、1平方导线红、黑、黄各一捆、线号管若干、万能表一个、工具箱一套及所需的各电器元件。如图1、图2所示。

教学环境:本次技能实训在多媒体机床电气实验室展开,实验室配有机床电气实验台5台,可同时围坐5-7人,展开相关讨论及操作,同时配有FANUC数控车床、铣床及相关实验台各3台,如图3所示。

教学资料:教研室针对本次技能实训编写了技能实训指导书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以机床电气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机床的操作说明书、连接说明书、维修说明书、欧姆龙CP1E、欧姆龙CP1H指令参考手册、CPU操作手册、可编程控制器视频教学录像等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参考资料,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综合实验台为依托,结合现有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深入学习,深刻体会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横向教学过程;以告知任务、引导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分析任务为纵向教学过程。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5教学过程分析

5.1 横向教学过程分析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告知学生学习的目的,有目的学习往往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此基于本次技能实训的综合实验任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作用及怎样实现与机床系统之间信息传递?②机床电气控制的电路设计准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③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有哪些?分析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应该怎去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实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最终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份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实训内容进行了预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深入的去理解了,另一方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感到轻松。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将学生在讨论阶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加以总结、提炼,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提交讨论结果后,经过归纳总结,告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哪些知识点讨论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没有讨论到,哪些知识点讨论的结果是不科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其原因,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养成这种勇于探讨分析问题的精神。最终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分析、总结后将标准的答案公布于学生,使学生与之对比,完成教学任务。

5.2 纵向教学过程分析告知任务:说明本次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引导任务与分析任务:由数控机床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引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并说明其作用及重要性,完成任务引导工作。通过对此次技能实训各任务设计的目的、要点、步骤以及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完成对任务的分析工作。实现对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作用。完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后,说明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操作过程的协调性、安全性、分工合理性,并提出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准则、绘图标准等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技能实训任务。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深入理解机床电气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工作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为以后工作积累了经验。总结分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结合完成好的电气控制柜实物和电路原理图,说出三大综合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独立完成一份包含团队构成及分工、实训进度计划表、实训内容、个人总结及小组总结的技能实训总结报告,要求内容详细、格式统一。同时采用小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结合教师对学生在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等作为评价本次技能实训学生的综合成绩,实现完成分析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剖析,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实训中的元器件、结构框图、电路原理图等有机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实现实践验证理论这一过程。这样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一方法,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

6教学成果

技能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如图6、图7、图8所示。机床电气技能实训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体现出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的意义。

7结束语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本文以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为依托,探讨了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课程,强调要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采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增强自身职业综合素质、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因此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学校把学生请得进来,送得出去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段渝波.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32-34.

[2]王振洪.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75-77.

[3]乔孟涛,焦昆,陈靖.基于文化视角的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67-69.

[4]壮国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基于并行课程的视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0.17.7-9.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2

一、工作目标

(一)加强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明确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工作中的职责,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我区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二)加强疟疾传染源管理,提高疫情上报、流调和疫点处置工作质量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疟疾病例诊治能力

(四)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质量,巩固消除疟疾工作成果

(五)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疟疾防治意识

(六)加强检查指导,联防联控

(七)加强防制资料管理

二、工作实施

(一)成立区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见附件1);召开区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部署消除疟疾达标工作;区消除疟疾达标技术指导小组督导相关部门和镇开展消除疟疾达标工作。

(二)有序推进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1.考评前准备工作

(1)考评动员

5月份召开消除疟疾达标考评工作培训会议,由区卫生局组织,区疾控中心牵头,培训对象主要是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相关人员,培训项目为此次考评的主要内容、职责分工、技术指导。

(2)专业培训

疟疾防治知识

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要重点加强临床医生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并进行培训效果考试,个人得分应全部达到90分以上。区疾控中心提供疟疾诊治知识的参考资料。

疟原虫镜检技能培训

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要重视“三热”病人(即疟疾发热、疑似疟疾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的血检工作,把“三热”病人血检列入常规检查,特别是门诊医生,接诊“三热”病人后,应及时填写查验疟原虫的化验单,并通知检验人员采血、染色、涂片、镜检,保质保量完成血检任务,确保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协助区疾控中心对检验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技能的培训。区疾控中心要定期对综合医院、镇卫生院的检验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血片阴阳性和疟原虫虫种的鉴别,培训效果考试个人得分应全部达到80分以上。

疟疾诊治能力和疟原虫镜检技能是此次消除疟疾达标考评重点考核项目,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要落实好这两项工作,确保考评工作的顺利进行。

(3)资料准备

区卫生局协调解决组织保障资料。

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准备好防治疟疾的相关资料,包括2013、2014年的疟疾病例门诊登记本、血检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抗疟药处方,现场核实病例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

疾控中心消除疟疾的相关资料:

基本消灭疟疾达标考核资料汇编以及达标考核后至2009年疟疾监测资料等历史资料。

2010年以来的疟疾相关资料,区级消除疟疾实施方案:消除疟疾工作年度计划和总结;消除疟疾工作各项活动原始资料,包括发热病人血检和血片复核资料、媒介调查资料、病例报告和治疗资料、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疫点调查和处置资料以及各类培训和健康教育资料等。

(4)督导检查

区卫生局组织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检验科人员疟疾镜技能培训、资料准备等情况的进展、质量进行督导检查。

6月份、8月份、10月份各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并书面通报,督导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临床医生诊治能力考核:镇卫生院现场抽取2名临床医生参加闭卷考试;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科各抽取2名临床医生参加书面闭卷考试。

疟原虫镜检技能考核: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镇卫生院现场各抽取一名检验员进行技能考核。

现场检查疟疾病例门诊登记本、血检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抗疟药处方,现场核实病例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等。

2.消除疟疾达标考评实施时间表

4月份区疾控中心开展综合医院、镇卫生院镜检员疟原虫镜检技能培训工作。

5月份区卫生局对消除疟疾达标考评工作进行动员与培训,落实相关单位及科室职责。由区疾控中心下发此次消除疟疾考核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的培训参考资料,各级医疗机构要依据资料组织临床医生培训和自学,提高临床医生的疟疾诊治能力。

7月份各级医疗机构找出薄弱知识点,对临床医生进行疟疾诊治知识针对性培训和效果考试,达到要求。

④8月份,邀请市疾控中心专家对我区疟疾镜检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技术指导和培训。

⑤9月份,各级医疗机构组织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再培训,全面达到要求。

⑥根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疟疾资料准备情况、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和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能力掌握情况,确定迎接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的时间。

3.消除疟疾达标现场考评内容

由省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组成考核组,对县(区)进行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发热病人血检、病例诊治及报告

分别抽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2个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疟原虫镜检工作现状和当年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资料。抽查区疾控中心已复核阴性血片30张。查阅疟疾病例门诊登记本、血检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抗疟药处方,现场核实病例诊断、治疗和疫情报告与县级疾控中心资料符合率。

诊治能力考核

随机抽取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医生以及2-4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生各1名(总人数不少于10人),采用闭卷书面考试进行疟疾诊治知识考核。临床医生个人考核得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参加考核临床医生的考核合格率低于85%即为不通过。

镜检技能考核

随机抽取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一半以上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人员各1名,进行疟原虫镜检技能考核(包括定性和定种)。每名镜检人员技能考核得分75分及以上为合格。参加考核检验人员的考核合格率低于85%即为不通过。

(三)进一步加强病例管理,提高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质量

1.规范传染源管理措施

为适应疟疾防控工作从控制阶段到消除阶段的转变,我区将继续全面推行消除疟疾“1-3-7”消除疟疾工作新模式,确保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1)发现疟疾病例后1天内进行疫情报告

区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均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均应进行疟原虫镜检,每例病例在抗疟治疗前应至少采制厚薄血片3张、滤纸血2张(每张2大滴血样)和肝素抗凝全血5ml,并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不能及时送样的可将样本置-20℃保存,由市级疾控中心统一在每月月底送省血寄防所。为鼓励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省将继续实行报病奖励制度。

(2)在3天内完成病例核实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区级疾控中心负责在3天内完成对网报疟疾病例血片的镜检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重点核实是否为疟疾病例并判断是否为本地感染病例。所有核实的疟疾病例应在3天内完成专报系统中“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信息录入和上报。所有经核实需排除的疟疾病例应立即报告省血寄防所请求进行省级复核,并根据省级复核结果进行网报修订。

个案流调时对输入性病例的判定应严格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中输入性疟疾的定义和判定标准进行。

(3)在7天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

区疾控中心应在病例网络直报后7天内组织完成对病例所在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的调查,确定疫点是否存在传播疟疾的条件,并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的要求完成疫点处置,在7天内完成专报系统中“疫点调查与处置表”的信息录入和上报。省血寄防所将参与所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国内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核实和疫点调查。

疫点调查时,对本地感染或国内输入的疟疾病例,需对病例所在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内的居民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对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需对与其同行回国人员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对近3年内无媒介调查资料的县,如疟疾病例出现在疟疾传播季节,疫点调查需增加媒介按蚊种群调查内容。

疫点处置包括病例治疗、健康宣教和媒介控制。在疫点调查中新发现的实验室检测阳性者给予抗疟药规范治疗并按规定上报,并向居民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对在流行季节(5-10月份)出现的疟疾病例,对病例所在的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范围所有住家采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2.完善疟疾疫情通报制度

为及时了解疟疾疫情动向,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疫情,区疾控中心在发现病例时需电话报告省寄防所,并按规定在3个工作日内将疟疾病例核实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上报省血寄防所,由省血寄防所及时完成疟疾疫情周报。

(四)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疟疾病例诊治能力

1.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发现能力

(1)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要继续加强疟原虫镜检能力建设,配备相对稳定的并通过上级业务机构培训合格的镜检人员。重点加强乡镇级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培训,区疾控中心要有独立的、能正常开展镜检工作的疟疾中心镜检站,并有专人负责对辖区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督导和质量控制。

(2)为按期达到《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确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指标,区疾控要组织对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医疗、检验、防保专业人员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参加全市寄生虫防治技术竞赛。

2.进一步提高疟疾病例救治能力

(1)区疾控中心需加强对本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输入性疟疾的诊断能力和危重恶性疟病例救治能力,尽量避免因误诊误治导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死亡。

(2)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区疾控中心组织对上年度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和卵形疟病例进行休止期根治。并对在疫点调查中发现实验室检测阳性患者的自然村开展休止期扩大治疗。

(五)完善监测体系,巩固消除疟疾工作成果

根据我区当前疟疾发病的形势和消除疟疾的进程,按省疟疾监测规范和技术要求,在全区开展常规检测工作,保障和巩固我区消除疟疾的成果。

1.疟原虫镜检和质量控制

(1)为保证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顺利开展,区疾控中心统一为区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门诊镜检站发放血检染色试剂等耗材和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本。

(2)按照《市消除疟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区二级综合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要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各医疗单位要求全年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其中疟疾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要重点加强对外出务工归国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工作。

(3)区疾控机构中心镜检站应按要求对所辖区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镜检质控督导,保证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质量。区中心镜检站要复核辖区内各医疗单位10%的已检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市级中心镜检站将抽检本市各区3%的已复核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并负责将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和滤纸血及抗凝血按要求送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按《消除疟疾技术方案》和《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对全省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进行血片复核和基因检测复核,每季度抽检全省各县1%的已复核阴性血片,并不定期对乡镇门诊镜检站已检血片进行抽检。各级中心镜检站要求保留血片及抽复检工作记录。

2.主动病例侦查

在疟疾流行季节(5月份),对白马镇的1个村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并至少对300名居民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送省血寄防所进行基因检测。

(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疟防意识

结合4月26日“全国疟疾日”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广泛宣传国家消除疟疾政策和疟疾防治知识,改变居民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区疾控机构还应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中小学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3

Discuss to Improve Clinical Assay Quality by Assay Robotization

Key words:Assay robotization;Improve;Assay quality

随着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检验科在不断引进和更新仪器设备,实现实验室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新技术、新的检验项目、新的测定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检验专业的科技含量在不同程度地转变或提高,给检验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检验科既要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又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一切以质量为基准,服务为根本,科学为原则,力求准确、客观、及时和廉价的优质服务。积极地为临床诊断、防治疾病、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实验论证依据。另一方面如果检验者片面地依赖仪器和试剂质量,就可能使得检验技术人员疏忽对临床诊断、治疗起重要诊断意义的那些经典实验检验操作规程,造成实验室的漏检和(或)误检报告的发出,影响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医疗资源,合理、高效地做好检验工作,密切联系临床,减少因检验结果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及时、准确地发出每一张检验报告单。

1 实现检验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医院

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临床的检验申请单由计算机网络传输到检验科。临床需检验的检验标本统一使用条形码管理(包括检验项目、患者信息、费用等)。检验科接收标本后,标本进行条形码识别扫描。获取信息后,根据检验项目将标本进行分类、离心,再通过传送系统将样品传送到相应的分析仪器,分析仪器自动取样分析后进行检验数据的判断、分析、报告,然后将标本冷藏保存。检验分析后的检验报告需经具有检验审核资格的人员审核确认后通过医院内的计算机网络及时地发送到各临床科室。检验仪器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只是医院网络化管理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检验科将会实现临床样品采集、运送、检测结果报告等全过程自动化,即全实验室自动化管理(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

2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实验室应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方法变成了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明显提高,商品化试剂盒的规范使用和检验工作者系统化、经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统一化日益完善。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时进行数十项甚至上百项的常规和特殊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念,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源共享,以开放和应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作用为基础,调整相关专业学组,规范各临床科室的小实验室,尽快实现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可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综合分析成本,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明显缩短,为患者的及时治疗与康复和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提供有效保障。

3 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

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减少实验操作过程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异。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连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察整改效果,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检验质量。

4 加强仪器使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稳定

检验科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要使用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合格的医疗仪器。要建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使用档案,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操作指导书规范使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使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保证检验仪器的正常稳定运行。

5 加强员工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根据检验专业工作特点和科室自动化程度要求定岗定职,工作岗位实行固定加轮换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经验丰富者结合个人专业爱好相对固定专业岗位,对年轻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轮换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人才并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检验科要不断加强员工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培训学习,提高员工素质和检验医学技术水平,保证检验质量稳定。要加强检验技术人员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为优秀的检验技术人员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使他们为把好检验工作质量关尽心尽力。

6 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专业水平

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特点,加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高工作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方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进行学习,不断加强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同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和疾病的诊断标准,了解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高专业业务水平。

7 应用网络资源优势,沟通检验信息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断建全和完善,要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优势,将所开展的检验项目、项目组合、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正常参考范围、可能的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咨询服务等相关内容,设立网页便于临床医务人员随时查阅,熟悉实验室诊断与疾病变化的相关规律。检验科要不断和计算机网络专家交换意见,充分发挥实验室自动化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的功能特点。

8 密切检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检验科要把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检验科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临床一线,征集临床医务人员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宣传检验医学新知识,密切检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共同探讨疾病的病因学特点、发病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1],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检验质量,增强责任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9 建立检验结果审签复核制度

正确的检验结果报告单是给临床科室提供诊疗措施的有效载体,也是检验科分析后质量控制工作的必备环节。检验科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检验报告单的签发提出新的要求,每张检验报告单要有操作人员签字,还应该有丰富的检验工作经验和具备检验资格的检验人员审签复核,审核的主要内容首先应掌握整个检验过程是否在控,这是检验结果真实可靠的基本保证。其次对医师所申请的检测项目有无漏检、漏项,难以解释或错误结果的复检等。再者就是要建立特殊检验报告单或急、危、重患者的结果复检制度等。 加快检验科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是检验科的硬件建设,也是检验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密切联系临床提高检验质量,是检验医务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职责。实施实验室自动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其安全性,提高检验质量,降低整体成本,提升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改善对患者的服务质量[2]。

参考文献:

[1] 陈军政.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现代检验医学杂志[J].2005,20:68.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4

关键词:梅毒;报告疫情;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ported epidemic situation of syphili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reveal the syphilis epidemic situation changes in reality so as to lay basis for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syphilis diagnosis an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Methods Select 61 medical institutions from 40 counties(cities and districts)in 9 cities(prefectures)of Guizhou Province to take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by SPSS19.0.Results The increase of people being examined and the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wrongly reported c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s due to medical staff's lack of knowledge of syphilis diagnosis standards have resulted in the rapid increase in reported syphilis patients in Guizhou in recent years.Conclus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yphilis diagnosis an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 in Guizhou,focus should be placed on bo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philis epidemic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ules and reinforc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enabling them to master the diagnosis standards and accurately report confirmed cases.Thus the repeatedly reported cases will be reduced.

Key words:Syphilis;reported epidemic situation;Influential factors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程慢性发展、可导致系统性的病变[1-2],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及重点监测的疾病之一[3]。近10余年来,全国梅毒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贵州省梅毒疫情近年来增幅较 大[4]。为了解梅毒疫情上升因素,揭示真实的疫情变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性病疫情变化影响因素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5],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九个市(州)选取了2014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100例以上,且I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在30例以上的40个县(市、区),在以上县(市、区)选择设有正式挂牌的皮肤性病科(包括皮肤科、性病科、皮肤性病科)的61家二级乙等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梅毒疫情变化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贵州省61家医疗机构性病疫情影响因素专项调查数据。

1.2方法 按照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对上述61家医疗机构2010~2014年梅毒检测与诊断情况进行调查,使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医疗机构报告的I期与II期梅毒病例变化情况 2010~2014年,61家医疗机构共报告I期梅毒7906例,其中皮肤科报告799例(10.11%),非皮肤科报告7107例(89.89%),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2014年增长明显,非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2014年降低最为明显,见表1;II期梅毒共报告1636例,其中皮肤科报告1070例(65.40%),非皮肤科报告566例(34.60%),皮肤科报告II期梅毒比例2010~2013年间变化不明显,2014年明显增加,非皮肤科报告的II期梅毒在2014年降低最为明显。从报告科室来看,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为799例,II期梅毒为1070例,I期梅毒与二期梅毒比例为0.76:1,非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为7107例,II期梅毒为566例,I期梅毒与II期梅毒比例为12.56∶1,见表2。

2.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检测开展情况 在61家医疗机构中,有1家目前只开展了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1.64%),10家只开展了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16.39%),50家两类实验均已开展(81.97%),在这50家两类实验均已开展的医疗机构中,只有25家是2010年之前开展的(50.00%),有3家在2011年开展(6%),9家在2012年开展(18.00%),8家在2013年开展(16.00%),5家在2014年开展(10.00%)。

2010~2014年,61家医疗机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共检测3409663例样本血清,其中阳性数121331,阳性率为3.56%,检测数和阳性数逐年上升,阳性率无显著变化;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检测989226例,阳性数41418,阳性率4.19%,检测数逐年上升,阳性数及阳性率无显著变化;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双阳性共计29799例,呈逐年增长趋势,见表3。

3 讨论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分析,梅毒病例报告的逐年大幅度上升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筛查力度的不断加大,发现病例数增加[6]。随着近年来对《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对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逐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对梅毒的筛查力度也明显加强,筛查数量上升,从而导致梅毒患者数量大幅度上升。②是梅毒的诊断标准不清,导致错误报告增加。《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7]规定,梅毒螺旋体及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双阳性才能确诊为梅毒。本次调查发现,61家医疗机构中同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比例较小,而且起步较晚,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检测数远远少于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检测数,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在临床诊断中同时开展两类检测。说明多数病例未能按照《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进行规范的检测和诊断,导致错误报告增加。从另一方面来看,非皮肤科的医生接受专门的梅毒诊断标准与报告要求的培训较少,对梅毒的误诊率高于皮肤科[8]。I期梅毒病程较短,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容易忽略和漏诊,在此期间若未治疗或未规范治疗,则很快转入第二潜伏期进而发展到II期梅毒[9],因此,从整体疫情来看,I期梅毒应少于II期梅毒。在本次调查的61家医疗机构中,I期与II期梅毒病例报告数比例为4.83∶1,而非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与II期梅毒比例高达12.56∶1,存在严重的错分偏倚情况。根据本次调查情况,结合贵州省历年来性病工作督导情况分析,在贵州省现有报告的梅毒病例中,误报的梅毒病例数量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我省梅毒病例报告数逐年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筛查数量的增加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因缺乏对《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的学习掌握,从而在临床诊疗中把较多不符合梅毒诊断标准的病例误报,或对不符合确诊上报条件的病人过度报告。实验室检测质量、医生诊断水平,病例报告质量是影响梅毒疫情管理的重要因素[10],因此,应规范梅毒疫情管理,加强相关医疗机构医生特别是非皮肤科医生和检验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梅毒诊断标准,准确报病,完善疫情上报制度,落实转诊会诊制度,建立梅毒归口诊断机制,进而有效控制梅毒疫情,进一步改进贵州省梅毒疫情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Read PJ.Donovan B.Clinical aspects ofsyphilis[J].Intem Med J,2012,42(6):614-620.

[2]French P.Syphilis[J].BMJ,2007,334(7585):143-147.

[3]王英,倪大新.2004-2007年中国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8):481-483.

[4]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5]关于开展性病报告疫情影响因素调查的通知[Z].中疾控性控发[2015]12号.

[6]陈磊,黄澍杰,洪璇,等.广东省2013年性病流行状况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22(1):62-66.

[7]WS 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戴向农,叶兴东,何婉苹,等.广州市医疗机构不同临床科室梅毒报告质量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5):181.487-490.

[9]何蒙文,陈宏翔,涂亚庭.梅毒的临床表现[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32(4):351-357.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5

1 、为使中心全体教师统一思想,中心统一组织学习了xx教高字( 20xx ) 8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师教学工作条例》等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

2 、开展教学质量检查活动。在教学质量月活动中,中心对所开出的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教学过程组织、实验实训的考核等。检查方法实施教研室、中心两级检查做法,教研室以检查本教研室教师为主,中心则侧重在对教研室和各个实验实训环节的质量检查上。

3 、教学质量月活动中,中心组织了五个教研室的主任会议一次,学习了学校关于教研室工作的条例,布置了中心关于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要求和考评办法 ,加强了教研室主任对岗位职责的认识。

4 、做好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报名工作:为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鉴定项目,鉴定中心分别在南山和东海两校区召开了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报告会两场,参加学生 400 多人,对学生正确选择参加鉴定的证书项目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共组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证的 9 个鉴定项目、共计 722 人的鉴定报名工作;组织了“制图员”职业资格鉴定的两次组织工作会议和 1156 人的鉴定报名工作;数控中心组织了 459 人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鉴定报名工作;电工电子中心组织了 260 名学生的高级维修电工鉴定的报名工作。

5 、开展“如何上好实验实训课的专题研究活动”,中心组织了听取了卢吉利老师的电工实验课、刘金海老师的 PLC 实训课、丁丽娟老师的数控实训课和王少平老师的金工实习课。主讲教师交流了如何上好实验实训课的经验,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6 、召开实验实训学生座谈会,邀请了机电工程学院、现代制造学院、和自动化学院三个学院的学生 60 多人参加了座谈,就电工电子实验实训、金工实习和数控实训以及证书考试等工作让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中心领导面对面地一一回答,对学生所提出的暂且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后中心领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的办法。

在本次活动中,查找的主要问题有:

1 、数控中心数控实训过程中,设备少学生人数多,有的机床设备上人数多至 10 人以上,影响了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2 、电工电子中心有的教学项目实验班级学生人数超过60 人以上,使实验教学难以组织,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6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着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结语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7

一、严格实验前基本信息的管控

1、要确保受检标本以及附带的患者基本信息准确无误

受检标本在送到检验部门前都已经附带了病患的基本资料和受检标本要做的检测项目、标本采集的方式、标本采集时间、使用的抗凝剂或者其它防腐用药等一系列的基本信息。检验部门在拿到检验标本的同时也拿到了患者的基本信息,此时检验人员应当对检验标本附带的基本信息进行逐项的审核、确认,确保受检标本附带的基本信息准确无误,如果发现受检标本附带的基本信息有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地方,应当立即要求患者补充完整或者拒收,并将患者的所有信息都存进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中[1]。

2、防止人为因素使受检标本附带的基本信息的准确性遭到破坏

从标本的采集工作开始一直到标本顺利核收结束,医护人员和病患都必须小心谨慎的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对此应该严格做好以下几点:(1)要求空腹抽血检测的项目必须坚持空腹抽血,否则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患者饮食应有所限制,标本采集前医生必须对患者提出严格医嘱。(2)标本采集时患者体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应采用所规定的体位进行标本采集。(3)输液前后采集标本会影响检测结果,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4)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有所差异,应在患者处于静止状态下采集标本。(5)转送标本不及时会影响检测结果。受检标本具有严格的时效性;若不及时送检会使标本变性或发生腐败,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二、科学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的选择是做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前提。检验项目的选择应该兼顾安全性、科学合理性、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多项要求,以为后续的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医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加之各种先进的仪器的应用和普及,不同疾病的检测方法不同,且同一种疾病的检测方法也有很多种,这就要求临床检测的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查项目和检验方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保证诊断正确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步骤简单、经济实惠的检测项目,真正使患者受利,这也是提高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性步骤所以,作为检验科的工作医生以及护士,要保持与临床科室医生的沟通,以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师核对检验项目清单签名后再对患者进行检查出现临床需求但是技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时要及时通知临床的主治医生,进行检查项目的协调。与临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时要多向其推荐最新的检查项目以及临床意义,合理地开展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减少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干扰因素

当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和仪器及试剂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1、生理因素

患者的年龄不同,检验指标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血清检验样本中,婴幼儿的胆红素等指标要高于成人;患者的性别不同,性激素水平也会不一样,所选取的参考指标也会存在差异;患者情绪紧张或处于兴奋状态时会导致血红蛋白、血清游离乳酸等指标升高,进而对临床判断造成干扰。[2]因此,在检验工作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选取合适的参考指标,提高检验质量。

2、标本因素

采集标本时应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告知检测注意事项,以提高标本质量。避免因患者紧张、恐惧或出现溶血、黄疸对检验质量产生影响,如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采集,尽可能保证检验质量。

3、仪器与试剂因素

应确保各种检测设备的精确性,不定期进行检修维护,保证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需使用生化试剂的时候应确保其检测合格,做好试剂保存工作,避免环境等客观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检验单应注明患者的信息、检验项目、标本采集和化验时间等内容,检验科应通过标本采集手册等方式详细说明标本采集方法、注意事项、相关人员责任、运送及保存方法等。尽可能保证医学检验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将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降至最低限度,为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

四、严格检验设施的质量控制

1、加强检验设备控制

目前,检验部门的检验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设备、提高检测质量是检验科应当思考的问题。(1)加强数字化管理。用计算机系统来管理检验设备,逐步实现检验设备的数字化管理。(2)定期维护检验设备。要保正检验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中,对检验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性能检测工作,掌握机器每天的工作状态,并将所做过的维护工作和性能检测结果登记在案。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有关仪器定期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并保存检测合格证书。

2、加强实验试剂的控制

(1)实验试剂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实验试剂是检验科在检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每年的消耗量很大。人为管理难免会造成一些浪费。而使用计算机精确管理下,既可以保证质量,又可以避免试剂过期,减少浪费。用计算机管理试剂,既可以准确记录各种试剂的库存量,又可以显示试剂的过期时间,同时还可以查询试剂的领取人员名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试剂的使用效率,有效弥补了人工管理的缺陷和漏洞。(2)根据仪器的性能选择适当的试剂。比如一些进口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比较高,必须使用相应品牌的试剂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如果使用其他品牌的试剂,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够准确。

五、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

(1)加强制度管理是对检验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的最基本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实验室相应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实验操作考核制度、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和科室安全管理等制度,保证内部管理有章可循,并在工作中经常督查,确保落实,赏罚分明,以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心。(2)严格认真做好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对试验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测管理,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需提出整改措施和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3)对检验室技术人员不断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培训;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组织学习与技术培训;有计划地派送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和学习,介绍国内、外医学检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检验室技术人员有更高的目标,推动检验工作跃上新台阶。

六、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1、加强培训

应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医学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所有从业人员均应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同时医院还要建立和完善跟踪培训制度。其中岗前培训应涵盖医学检验基础知识、检验质量控制标准、检验流程、检测学发展趋势、安全及技术管理要求等内容,努力提高参与培训人员的检验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善于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作出正确的检验诊断,能够独立胜任医学检验工作。

2、培养良好习惯

检验人员应在具体操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操作水平,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增强标准管理和质量控制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医学检验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对于提高医学检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其一,要养成查对的良好习惯。在开展检验分析之前,应仔细查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检项目及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还要查对采集样品和试剂的质量,严格按照具体要求和标准做好从样品采集到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其二,检验分析完成后应查对相关信息,核对检验值、条形码和检验项目,防止出现差错。操作完成后应及时归位,按要求保养设备,确保其拥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七、检验报告质量控制

每天检验科都会做许多检验,检验报告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复杂,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丢失。所以可以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检验报告进行管理,将检验报告直接发送给主治医生,这样既避免了检验报告的丢失,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查询系统,可以将同一患者近期同一项的检测报告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这样既有利于医生分析病患的病情变化情况,又可以让检验人员在发出检验报告前,进行比对,确认报告单准确无误后再发。一般来说,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检验人员就可以查看患者的病历以及患者日常服用的药物,标记出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为医生的治疗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信息。

八、结语

综上所述,检验质量事关检验科室和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结合本研究结果,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对提高患者对医疗活动的满意程度,为临床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及时实施切实有效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全力实现医学检验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积极发展循证检验医学,才能有效地提高临床检验和医院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曾琼.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王辉.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

来源:延边医学 2015年24期

数控机床实训报告篇8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数控加工;教学方法;实践操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物质资源的竞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在机械加工行业,数控机床的发展很迅速,培养数控人才也成为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必然选择。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新工艺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尽快地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需要接轨,数控机床的学习在职业院校就成为了一个重点讨论的课题。

1模块化教学体系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模块化教学方法就是让不同课程的内容在一个教学模块中体现出来,有时又称为跨专业的教学。为了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习惯于一种完整的方式,在解答时必须要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我们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不是单纯地通过教学而教学,大多选用一定的载体或项目。例如,在数控车床编程教学中选用了国际象棋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编制一套加工国际象棋32个棋子的车削加工程序,掌握数控车削编程的基本方法、各种指令及代码的使用、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选择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加工一副国际象棋带回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很好。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重视数控工艺及编程能力的培养,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高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了数控加工实训周。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设备和实训课时,让学生能在职业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是教师们探索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如何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缩短课程内容与现代生产技术之间的滞后性,增强实践教学,编写适合五年制高职数控专业教学的教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2建立数控模块化教学体系

2.1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教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模块化教学: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教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2.2数控模块化教学体系

我们把数控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定位在培养学生熟练应用CAD/CAM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方面。具体地说,就是学生通过数控模块化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进行产品的几何造型与实体造型、建立CAD/CAM数据库,使用CAD/CAM常见平台软件,掌握数控车、铣、线切割、电火花加工的编程与操作、CNC接口与通讯、常见机床故障的检测与排除、产品检测等实践技能操作。为了保证数控模块化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我校筹措大笔资金用于数控技术应用各课程实验室的建设。通过认真详细的调研、对比、规划设计、选型,先后建立了机床电气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数控仿真模拟实验室、数控车实训室、数控铣实训室等,针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数控系统配置情况,配备2台加工中心、30台数控车床、10台数控铣床、数控电火花机、数控线切割机等生产设备,购置不同类型CAD/CAM软件,设置软件网络系统,这些项目的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技能考核为一体,能够完成数控技术模块教学的整个环节,并在数控加工方面重点加强,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在模块化教学体系课程的安排上,我们同样注重体现模块的综合化、学生的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模块化教学在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上的实施过程

3.1数控加工技术模块课程内容

“数控加工技术”模块教学侧重于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有1~2周的综合实训,旨在让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控工艺和编程知识。通过对零件加工这一实践过程,让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工艺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知识。教师在实施模块教学时应布置有一定难度、比较能综合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零件。为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能善于总结,整个模块除加工出满足精度要求的工件之外,还要求学生上交实训报告,学生需安全、准确地完成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为学生的安全着想,一般以小组形式完成课程模块,以3~4人一组为宜。

3.2数控加工模块课程中的能力培养

3.2.1数控加工工艺能力。在数控编程理论知识教学时,教师已经比较重视工艺知识的融入。但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数控编程概念,在编程时还是很少考虑工艺问题。通过模块化的实施,学生除了考虑刀具问题外,还会考虑粗精加工的安排、切削用量的确定等工艺问题以及学校提供的数控机床功能。学生们懂得了首先应对加工条件有详细的了解,根据学校实训条件进行工艺设计,工艺设计过程应先于编程过程,但在编程过程中也可以对工艺进行修改。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应强调其安全性、可行性、合理性,能同时考虑其加工效率则更好。通过模块实训,学生能比较细致、系统地分析数控机床加工工艺,选择合适的刀具,确定合理的走刀路线,编制正确的数控程序。

3.2.2数控机床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在模块课程完成过程中需多次使用数控机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知识。如开机床前的检查工作;接通电源后回参考点操作;操作时如何避免警报和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机床警报,学生也能排除简单的故障;加工结束后整理工具,养成清洁工作场所的习惯等。第一次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学生难免会有考虑不周或不懂的操作,通过模块课程实训,学生会加深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通过模块实训,学生学会了胆大心细地完成操作。如在完成车削加工过程中,首先必须设置工件坐标系在机床的坐标位置,学生使用试切法测量并设定各刀具补偿值,这一过程称为“对刀”。这一操作过程的结果将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如果误差太大,所编程序又不太合理,甚至会在初次切削时发生刀具与工件相撞。这一环节对于数控加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训,学生也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对刀”完成之后,学生使用所编数控程序,通过参数设定,让数控机床自动完成粗加工、外圆精加工、螺纹加工、割槽加工等工作。这些过程能否在同一程序中一次完成,由学生结合学校使用的数控机床功能来确定。

4结论

总之,实施模块化教学,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经过众多职业教育学家、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的职业教师积极的理论研究,广泛的实践探索,不但可以动用现代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工实训钳工报告范文 下一篇:财会应用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