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操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4 22:53:31

手语操活动总结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1

为什么我们的语数老师不能还给孩子快乐的天地呢?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语数课也能让孩子兴趣盎然,他们也会爱上语数学科,爱语数老师。我想从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中谈谈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使孩子成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兴趣的必要性,从而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达到教学的目。

动手操作在课堂中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中,利用操作材料、操作活动的特点,变教数学为做数学,使以往一人演示众人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人人动手实验的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学、善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扩展了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形成合力,化静为动,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在主动地参与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通过内外因相互作用促使学生由现这客体、潜在主体向现实主体转变,即塑造和构建学生主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动手操作的需注意方法与过程: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还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注意操作活动中的调控,使其手脑并用,进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

一、动手操作要有目的和方向

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操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即动手是为动脑提供过程和素材,最终为发现数学规律服务。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为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提供感性认识。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有操作方向,同时也必须使学生明确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的操作才会有针对性,内容集中,以便于组织教学。

二.充分相信学生,教师适时引导。

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单纯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动手操作才会产生实效性。

三、兴趣激发,激起动力。

要想让学生真正自发地参与到课堂中,除了教师对其相信和适时地引导外,还必须以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我在讲三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我从生活中搜索素材,以本校刚开展学生运动会为题,提出问题:你觉得开幕式节目好看吗?我们班有多少人参加节目表演?每个小组去了多少人?想知道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这种从学生生活入手的导课,立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了,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献策说用统计的方法。

四、操作活动要与思维活动课程、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引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引导学生怎样操作,更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和形成的表象,充分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以达到对数学规律性知识的概括与揭示,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五.动手操作后要总结

既然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是有意识地定向于具体的教学目标的,那么在操作结束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出结论,实现学生认知的升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显得更为重要,缺失操作后的总结,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活动课变得很好玩,却不知学到些什么。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数学语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直观感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好数学和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加强直观感知,理解数学语言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首尾顺次“和“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提供描述载体,发展数学语言。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知识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基础,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

三.加强动手操作,强化数学语言。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把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训练文字反思,内化数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还应培养其书面表达能力。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编应用题、写解题思路、写数学日记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口头表达语言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文字的逻辑表达训练,最终达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用语准确规范、书写符合规格的数学语言“听、说、读、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糅合在整个数学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写,给学生提供锻炼听说读写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动口、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认知过程,真正把数学语言知识融会贯通。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3

一、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效果

要保证操作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桌面的整理,学具的摆放和整理都关系到操作是否到位。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制定操作规程,长期坚持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桌面简洁,不放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学具要以固定的形式放在同定的位置;爱惜学具,保持学具整洁,操作前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忙,有条有理;教师讲解时,操作暂停认真听;教师让收学具,迅速分类收齐。

二、注重“操作”“思考”和“语言”的结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同步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力,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考和语言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指挥他,学生观察操作结果时,也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言语”对操作表象的描述。这时他不一定说得清楚,只能是意会,不能言语,如果让学生说出来,把“内部言语”变成“外部言语”,就要求助手左脑,通过逻辑思维的验证后,使思维清晰、有条理。比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红花和黄花共有15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朵数的3倍,黄花和红花各有几朵?”时,学生在第一行画一条线段表示红花的朵数,在第二行画了三个这样的一段表示黄花的朵数,都画得很好。但是,他们真的懂了吗?不,他们这时大多是混沌不清的,只有让他们的言语表达准确、流畅,才能说明他们的思维清楚,然后压缩思维过程,形成内部言语。注重“操作”“思考”“言语”的结合,不仅可以检验操作的效果,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不能忽视巩固深化阶段的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可以安排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可以安排在知识的巩固深化阶段。如儿童获得倍的初步概念后,可以操作实践中巩固深化,让学生:在第一行摆3个小圆形,在第二行摆出第一行小圆形个数的2倍、3倍、5倍;2,拿出16根小棒,摆成两行,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倍数。这样,学生对倍的概念将理解得更为深刻。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4

李新月

一、英语句型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电教手段的必要性

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几乎每课都设有体现语法重点的句型。其意图在于通过这些句型的操练,使学生掌握 英语的语言结构,养成语言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句型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

搞好句型教学的关键是搞好句型操练。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如果离开了当时的情景,就 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巴甫洛夫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是密切结合在 一起、相互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小孩学会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是在大人的指点下,看 着不同年龄的男女,经过多次实验而成功的。

传统的教授句型的方法是:教师领读一句,翻译一句,再让学生自己朗读,直至背诵。这种方法使课堂语 言平淡,学生表情呆板,注意力分散,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很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所学句型的形式和表达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认真研究了课本上安排 的每组句型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学校语音室现 有的录音机、录音带、幻灯机、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探索设计了一些教授、操练句型的方法。自一九八九年以 来,我们对本校两个普通班进行了电化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历次统考成绩统计表明,实行电化教学 的班级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诸项指标中,远远高于用传统方法教学的班级。由此可见,运用电教手段 进行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句型教学

在句型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语音室的各种设备,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

1.创造情景,引出句型

初中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我们根据这一特点,从第一堂英语课起,就坚持用英语组 织教学,并充分发挥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的作用。为了上好每堂课,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准备各种必要的 实物教具。不能用实物的用图片,不能用图片的用手势、表情帮助说话。我们还注意利用课堂的实际环境进行 句型操练。如:This is a door.Look at the blackboard.There is a book on my desk.Whose chair is th is?等等。使英语与实物或情景建立直接的联系。例如:在教第一册第16课时,把事先绘制的图挂上,(这 幅图里有一所房子,房子前面有一只狗,一些花,房子后面有四只绵羊,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头奶牛, 房子附近还有一些树)教师指着图中的房子时说:There is a house in the picture.然后问:What's in th e picture?学生回答:There is a house.教师再指着狗问:What's this?学生回答:It's a dog.又问:Wh ere is it?学生可能用汉语说:“在房子前面”,(因为他们还没学in front of)这时教师纠正说:It's i n front of the house.要求学生跟着重复。再问:Is there a dog in front of the house?等等。用同样的 提问方法,使学生掌握这类表示方位的词。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以后,请一个学生提问,其他人回答。在问 答的过中,学生们思想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但练习了新的句型,还把过去学过的句型也运用进去了。如 .Isthe cow fat or thin?What colour is the cow?除了对图上的内容进行问答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运用所 学的表示方位的词,对自己周围的人和物进行问答。如:Where is LiHong?She is behind me.Where is you r book?It's onmy desk.问答完毕,再让学生听听录音,朗读句型。通过上述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个 个跃跃欲试。他们学到的语言生动、自然,表达准确,印象也较深刻。

2.形式多样,操练句型

重复是最简单的一种操练方式,在机械性操练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一的操练形式枯燥无味,容易 使学生疲劳,不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操练句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运用电教手段,采用了“两个 相结合”,即:①运用录音磁带,单纯模仿和换字练习相结合,先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跟着录音机逐句模 仿,再用类同的情景,进行换字练习。(如:把场景或人物改变一下)。②运用语音室的主控台,集体操练和 个别操练相结合。先进行集体操练,或齐读,或一部分读问句,一部分读答句,或教师问,学生答。但有的学 生在操练时不用心,随声附和,有的甚至不愿开口。为了弥补这一缺欠,在集体操练以后,马上进行个别操练 。利用主控台的“示范”按钮,让学生或单独朗读,或一问一答,或一问群答。然后让其他学生指出操练者在 语音或语言结构上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教师最后做指导。这样既便于检查操练效果。纠正操练中的错误,又 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操练句型的过程中,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就运用录音设备,对学生的朗读逐个进行录音,然后反复播 放,让学生评出“十佳”。这项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找差距、再提高的机会。同时,定期录音也激发了 学生操练句型的热情,他们不再把操练句型当成负担。

3.注重实践,归纳语法

课本各课的句型是按照体现各课语法重点编排的。因此,适当地总结法规则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把句型做为例句,精中精力进行语法讲解,其结果是,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死条条,学生不爱听,不理 解,记不住。有的虽然背过了语法规则,但不会用,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不知所措,作业中错误较多。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45-01

摘要: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感悟;数学语言;阅读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6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教师的潜移默化

低年级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语言不完整,还没有把词汇联系起来说的本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数学语言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特点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使他们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因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力求数学语言的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但在训练时要注意:

1.次数多。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要进行训练,并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发问。每次都要强调语言的完整性,以此来增强学生说完整话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

2.层次性强和方式新。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并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求异精神。这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求新意识和灵活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以发展。

二、阅读数学并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低段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让其看图来阅读数学,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通过对图意的理解来达到数学阅读的提升,同时也其在表述图意的过程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图,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以此使之对数学阅读有一个更高的精准度,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用数学语言阐述出来。

三、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1.提数学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相互之间提数学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或生活中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一个完整的问题必须包含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等现象,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同桌交流也非常有利,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时。如名数之间的化法:1千米50米=()米,让学生说出:1千米就是1000米,1000米加上50米就等于1050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归纳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绝好机会,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而应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说。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在教给学生方法: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总结刚刚自己所学知识的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先计算然后小组讨论并举手发言。当然,学生不一定归纳的很完整,也有可能表述的不是很准确,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以小组接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说出来,之后还可以出示填空题。学生填好以后,再让学生朗读和复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而且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更为深刻。

以上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还让学生把思维说出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觉,真正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

4.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低年级 动手操作 有序 活动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观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学得知识。因此,动手实践成为大多数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玩,自制力比较弱。面对各种各样的学具,总有一些学生在没得到指示之前忍不住偷偷玩了起来;操作时,总有一些学生不清楚如何操作而一脸茫然,或是胡乱操作;操作之后,总有一些学生仍然沉浸在有趣的操作环节中而对其他教学活动视而不见。有时候还会因为操作耗时过长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之,操作环节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失去了实践探索原本的意义。因此,活动有序性是一切操作活动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与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并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倾听他人的想法。

如何让低年级动手操作环节有序进行呢?本人通过对活动环节较多的《认识人民币》一课的多次试教,经历了由最初的“活动环节比较乱”,到最后的“活动环节有序进行”整个摸索过程,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学具要操作性强并简单。

所准备的学具要跟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能够最大可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认识人民币》一课中,为学生准备各种人民币小样版,模拟购物,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还要考虑具体学生的群体特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采用安全性比较高的学具,减少事故发生。学具要操作简单,形象直观,可以节省操作时间。如很多老师喜欢用信封来装人民币,但我考虑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信封中把所有小样币取出来,如果方法不当也是一件费劲的事,故换成了用学具盒装小样币,一掀开盒盖就可以取出钱币,这样省去很多麻烦事,还节省了时间。

(二)明确活动要求。

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得实践活动,就要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对活动做必要的行动要求和指引。可是无论你的语言多么简洁,还是有部分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因为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没有办法一下子抽象理解活动要求一,二,三,四,怎么办呢?首先,活动规则的制定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商定得出的,这样的规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学生行动起来就变得有条理,胸有成竹。其次,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活动规则不应该总结成一堆文字,应该总结成一些简单短句或者词语。对于复杂的行动要求,还可以请学生做必要的展示。如,《认识人民币》的最后环节“购物”要求学生通过计算,用小钱币去买东西,同时还要记录表格,行动指令比较复杂。可以这样组织活动:(1)谁来当顾客?谁来当售货员?(请两个学生上台)(2)你想买什么东西?在要买的东西下面打√(3)需要多少钱?你怎么付钱呀?(学生准备好钱)(4)我们把你准备的钱记录下来(展示如何填表格)(5)售货员,你卖给他吗?(6)你们能像他们一样,边买东西边记录表格吗?这个活动尽管对学生的行动要求多,但有两个学生做了示范,其他学生操作起来就井然有序。

(三)要带着问题进行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手段,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能自主探索,思考,更好的理解知识。但是低年级学生很少会主动把玩和思考结合在一起,一般只是单纯的玩。所以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指引,在活动开始之前给学生提一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玩。这样学生的活动就不是随心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思考有意义的活动。

(四)要有统一的行动指令。

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有些学生会没等你说完活动要求就忍不住开始活动,或者会玩得不愿收手,不愿思考问题,不听指挥。所以就必须有明确的统一的行动指令。如“听到我说‘开始’才能动你的学具!”,在日常的教学中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听到“开始”才能动手操作,而没有听到这两个字之前,无论多么想去碰学具,都必须忍住,专心听课。这为我们操作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很好的纪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起善.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若干反思[J].内蒙古教育

[2]谭兆亮.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制胜法宝”[J].考试周刊

[3]刘慧慧.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手语操活动总结篇8

在本校二三年级进行调查中我发现,在课堂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有的学生怕说、不敢说,有些根本不会开口。这说明相当数量的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几年来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要营造和谐环境,让学生“敢”表达

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高年级的学生不愿表达的根源是担心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因此,让学生“敢”表达就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上低下身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融为一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与学生的感情。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

二、适当有效引导,让学生“会”表达

由数学思维或数学行为到数学语言的表达需要进行再加工。学生能否会对思维或活动进行再加工是能否进行口头表达的关键所在。

1.引导学生使用关联词进行表达

如在用口头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倒数关系时:“因为2/3 和3/2 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所以就说2/3 和3/2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2/3 的倒数是3/2 ,还可以说3/2 的倒数是2/3 ,”引导学生使用:“因为、所以、也可以、还可以”等关联词把几种表达方式紧密有序地表达出来。再如让学生先想后说,我在教学时,一般都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在回答,或许你现在觉得浪费了一分钟或两分钟,但是我们留给学生的却是一个回答前先思考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分层有序地进行口头表达

高年级数学的操作过程和解题步骤相对比较复杂,要使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了这些过程和步骤,教师必须进提供适当有效的指引。比如在教学圆的画法时,学生操作完毕后让学生说说画圆的过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时首先量什么,然后定什么,最后怎么画?”先给学生一个框框让他去补充。学生有了“首先、然后、最后”指引后,就知道如何地分三步来表达画圆的过程了。这样先给学生一个拐杖,帮他们走,慢慢的再扯掉辅助,他们就会走得更稳了。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授新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和正确地解答。

3.课堂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上一篇:团建拓展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院运会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