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足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2 14:27:39

远足活动总结

远足活动总结篇1

__镇地处龙陵县城所在地,全镇有国土面积317.54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13个村民委员会,229个村(居)民小组,有12692户46695人,其中农业人口7995户、33013人。20__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20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9元。镇党委下设党总支3个,支部33个,其中机关总支1个,社区总支2个,全镇有党员1411名。

我镇自建成远程教育站点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学习活动,把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载体,集互联网教育、光盘教育于一体,做到了边建、边>文秘站:

一、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了能使设备正常运行,镇党委按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成立了__镇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远程教育站点操作员,成立了远教办公室,制定了各种措施,把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列入党委、总支、支部党建日常工作当中,确保远程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建立制度,完善组织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要求确保站点设备安全、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制定了《播放收看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时间、方法灵活、学习内容丰富;通过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方法。建立了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职责、终端接收站点工作人员职责。制定了远程教育学习计划,严格按要求执行。

三、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搞好站点建设,培训站点管理人员,在制订各种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学出效果、用出效益”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学用工作的组织,将远教站点真正建成服务基层建设、提升党建水平的重要平台。一是科学制定学用计划,并坚持按计划行事。根据上级远教工作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学用计划,对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坚持按计划开展学习,减少学用工作的随意性。二是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用工作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方面,主动搞好与相关部门、共建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学习辅助队伍的作用,让党员干部看到远教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作用。另一方面,抓好学用典型的培育和推介,发挥带动作用。三是针对不同对象学习不同内容,拓展和延伸远教站点的教育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需求。

(一)针对不同的党员干部群体,组织开展一些集中教育学习活动。坚持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为重点,根据党员的特点和生产、生活情况,组织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远程教育学习活动:一是对有固定单位和工作的在职党员,进行相对稳定的有重点的学习教育,每月规定一定的学习时间,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特点和工作需要,有选择性地集中学习有关内容。二是针对各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党务知识培训。三是结合进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

(二)针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多方面的需求,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全方位的远程教育学习活动。党员中不同群体的需求也各有不同。为更好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满足街道、社区党建和其它工作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远教站点的教育服务功能,使之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

四、今后努力方向

开展现代化远程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项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前段工作情况来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确实是一项综合性的惠民工程,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但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远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涉面广,需要相当大的人、财、物的投入,单靠村、社区自身的努力是难以见效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人、才、物的优势,要求各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支持或帮助,把各方面力量都动员起来,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是要学用并举,注重实效。要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综合效能作用。在建好、管好远教站的同时,实施好村、社区网络建设规划,要针对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要注重实效,学以致用,引导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学到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事业还只是刚刚起步,今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按照中央及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加

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中共__镇委

远足活动总结篇2

关键字:三线企业 山区 供水管网 改造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1.绪论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于六七十年代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建设了大量与国防工业有关的企业,统称为三线企业。由于建设时期久远,企业基础设施老化、破损严重,近年来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故这类企业已进入技改工程建设的高峰期。供水管网是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项,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力,因此供水管网改造的好坏也决定了技改总体工程的成功与否。

三线建设本着“山、散、洞”的原则,企业多处于远离城市的山区、沟道,基础设施配套贫乏、地形复杂、高差大,管网改造难度大,如何在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满足现行规范还要经济可靠的前提下进行管网改造,是困扰每个工程师的难题。笔者设计过较多的该类项目,在不断深入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总结了该类项目的特点及较好的解决方案。现以陕西某三线企业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设计为例,介绍该类项目设计、施工中的要点,为同行提供借鉴。

2.项目概况

某三线企业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山区,厂区占地2800亩,职工总人数2300人,家属总人数1250人。厂区内除工厂及配套生活区(宿舍、学校、医院、食堂等)外,还含有五个自然村,总人数2500人。厂区为典型的三线建设工程,各建筑分散在不同的沟壑、塬坡上,最大高差约60m。

3.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项目周边无市政自来水,总水源由厂区内三口深井提供,由南向北分别为81#井、82#井、83#井,出水量分别为50m3/h、100 m3/h、125 m3/h,总量为275 m3/h。厂区现有供水方式为:81#、82#、83#深井水统一供至二级泵站,然后再输送至1600m3东塬高位水池(分成两个800m3水池),然后高位水池内贮水靠重力自流输送至大部分建筑物;西区由于距离较远,单独利用1#井将水输送至400 m3西塬高位水池,然后重力自流输送至西区各建筑物。

(1)建设年代久远,泵站及管网破损、腐蚀严重,渗漏、压力不足现象严重。

(2)泵站设计参数为几十年前的需求,不满足企业现行需求。

(3)管网系统为支状,且高位水池没有采取消防水不被动用的措施,不满足现行消防技术规范。

(4)管网控制智能化程度低,可管理性差。靠人工查表、调节流量、开停泵组,费时费力且准确性差,管理性差又导致无法监测水量变化,村民偷水现象频发,无从控制,同时又加剧管网损坏。

4.设计方案

根据相关规范及厂区人数、建筑物规模,可计算出厂区最高日用水量为3688.2 m3/d,最大时用水量为237.3 m3/d,一次消防用水总量为360m3。

根据厂区现有条件及业主要求,确定设计方案如下:

(1)水源:现有深井的总出水量是可以满足厂区用水需求的。故总水源保持不变,继续利用原有深井。

(2)生活生产用水:在厂区内新建550m3蓄水池,并配套建设水泵房一座。水泵房内设置生活及生产变频供水设备一套及配套控制柜;此外在室外配套建设DN250生活生产枝状管网。将三座深井出水管并联后供给550m3水池补水,水泵房内生活及生产变频供水设备从水池内抽水供给室外管网,各单体用水由环网上接入。此外考虑到水池较大,为保证水质,水池内设置若干台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

(3)消防用水:对现有1600m3高位水池中的其中一座800m3进行彻底修缮、改造,更换其配套阀门及出水管道,将该水池用作消防专用高位水池;在厂区室外配套建设DN200消防专用环网,并配套建设室外消火栓,环网供水由高位水池提供,高位水池的标高距厂区最高点高差约30m,最低点高差约70m,基本可以满足厂区消防用水要求。因为该水池贮水量远大于360m3的消防用水需求,不用考虑连续补水,一次补满即可,利用距离最近的82#深井进行补水(距离约500m)。由于消防用水不用进行特殊的水质稳定措施,定期在池内投加消毒剂即可。

(4)管网控制管理:在生活水池、高位水池内均设置液位变送器;在生活变频泵出水口总管上设压力传感器;在生活变频泵出水总管、各供水分区总管、主干管分段处设带信号传输功能的涡街流量计,所有水位、压力、流量信号均反馈至与水泵房合并建设的控制室内。各水池的补水由水池液位自动控制,生活生产供水由压力传感器自动控制,此外平时通过分段流量计数值对比、分区流量数值之和与总流量计数值的对比可以监控用水情况,防止偷水行为并可确定事故管段。

图3-1 供水管网改造系统原理图

5.结论

本项目供水管网现状为典型的三线企业布置,具有代表性。在对该项目进行实地勘察、调研并与业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合理设计系统,解决企业最突出的问题。目前该项目竣工并已运行半年多,状态良好、安全可靠,并且可管理性较高,获得了业主的好评。在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后,归纳出以下几点供类似项目进行参考:

(1)对于三线企业,由于地形复杂,且几十年间不断的有新改扩工程,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布置混乱,业主提供的初始资料与实际情况往往相差较大。故设计前,应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测,探明改造范围内的地下管线种类、数量、位置及规格,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设计方案无法实施。

(2)三线企业多无市政供水,水源多为深井水,深井使用年数很长,水位下降,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应勘定后再确定水源方案。

(3)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高位水池、清水池、泵房等现有构筑物,能进行修缮的就不要新建,节省造价也便于管理。

(4)设计时应重视管网智能化管理,较大的管网系统应采用自动化管理。因为历史原因,三线企业多与自然村混杂,偷盗水现象严重,而且地形复杂,高差大,这些因素都要求管网的自动化程度高。在合适的节点设置流量、压力传感器,并配套电动阀、液位变送器等设备对管网进行自动监测、自动管理,所有仪表均集中反馈至值班室或控制室,并设手动远程电控。

远足活动总结篇3

校足办新年贺词

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4年。新年新气象,在这里,开远校足办向长期支持关心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各位领导、指导员、老师、同学、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祝福大家健康快乐!2013年,对开远校园足球活动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接了很多挑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开远校足办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2014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度,新的困难、新的目标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能再创造新的辉煌。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各种风险和挑战难不倒我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愿足球使世界更美好”,让“阳光体育快乐足球”陪伴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开创校园足球美好的明天!

开远校足办

2014年1月1日

远足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 辽宁省 校园足球 中小学 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辽宁省14个城市随机抽取70所中小学“校园足球”学校的参与学生、足球指导员、主管领导及各市体育局和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为研究对象共4302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及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分布的总体情况及对策研究

从2009年开始辽宁省开始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最好的城市为大连、沈阳、鞍山。其中大连为辽宁省重点示范城市。目前,辽宁省共有417所学校为校园足球布局试点学校,具体实施青少年足球活动计划。其中小学239所,中学130所,高中48所。辽宁省校园足球的建设成金字塔型,就目前小学、中学、高中的比例来看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校园足球人材的输送和选拔。排名前三名的为大连43所,占总布局学校的10.31%;沈阳41所,占总布局学校的9.83%;抚顺38所,占总布局学校的9.11%;后三名的城市为铁岭15所,占总布局学校的3.59%,阜新22所,占总布局学校的5.28%,营口23所,占总布局学校的5.52%。

由此可见校园足球的开展与地方经济是紧密联系的,地方经济能够直接带动校园足球的发展。从学校数量和校园足球布局比例来看在辽宁省布局学校总数量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在之后新的校园足球布局试点学校的建设来看要进一步扩充和增加其数量,只有从量变才能产生质变。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考虑多建几个足球布局学校,以点带面,也可在小学升初中阶段以足球为特殊技能的优先、跨区异地上学,不要把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因无法得到专业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对足球的热爱程度随之淡化。

(二)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足球”足球指导员稀缺问题普遍存在

辽宁省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校园足球指导员稀缺问题普遍存在,体育教师是校园足球哉沟牧炻啡恕A赡省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校园足球指导员稀缺问题非常普遍,在调查的教师中,足球专业的教师所占比重太小,大部分学校的足球课程都是由非足球专业的教师担任。辽宁省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指导员大部分是由各个布局学校中的体育教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参与校园足球各项活动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学与训练。缺少足球相关学习经历的指导员有237人,占总数的40 %以上。经过足球专业训练和系统理论学习的人数为353人,占近60%。在被调查的590足球指导员中,只有15人拥有足球教练员资格,这15人,主要分布在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可见了辽宁省足球指导员在足球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获取路径来源不一,缺少足球专业学习经历的指导员占一定比重,专业能力有待加强。这些教师的足球水平不一,已经严重成为校园足球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师资问题要组织体育教师多参与足球专业培训,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招募退役足球专业运动员。

(三)辽宁省各市的场地设施情况无法满足“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辽宁省各市的场地设施情况无法满足“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调查了解到足球场地以人造草坪为主有54所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56.3%;其次是沙土场地的36所,占调查学校总数的37.5%;其他各类场地的有6所,占总数的6.2%。很多学校尤其是经济落后偏远地区开展校园足球的场地远远无法满足校园足球活动的正常需求,即使是像沈阳、大连、鞍山开展城市也存在场地设施不全的情况。政府及各市体育局、教育局及学校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允许企业或个人的赞助。

(四)辽宁省校园足球课程设置、学时安排、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等还末规范

辽宁省各市应该按照国家对布局试点学校的要求,增加增设足球教学授课的比例,尽可能的让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足球这项运动中去,从而了解并喜欢这项运动。学校在快速推进校园足球的同时做好文化课与足球训练比赛间的协调发展让足球运动加入到体育课的设置当中,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全面普及足球这项运动达到推进发展的目的。在课的设置和学时安排及考核标准上都要花一定的心思,不能全校一样,应该根据学生的年g特征、性别特征和足球掌握程度设置不同的足球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足球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长奇.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学校管理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远足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 航海;膳食;营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89-02

远洋物流作为物流运输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随着远洋触角的不断延伸,航行时间越来越长,船员的膳食保障也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远洋船员的膳食营养现状,以便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对策。我们于2012年6月至7月,对北仑某远洋运输公司远航货轮及某部大型远航舰艇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科研进展。

1 远洋环境对船员造成的生理影响分析

海洋环境跟陆地相比,短时间就会有很大的变性,前一刻还是风平浪静,下一刻就有可能是大浪滔天。船舶在出航期间难免会遇到恶劣天气,舰艇在风雨、大浪天气中航行,必然会产生摇摆和颠簸,假如颠簸剧烈、时间持续太长,还有可能出现晕船呕吐等身体不适现象,而且船舶内如果长时间通风不便,会使空气混浊,诱发病变。这些客观条件加上不同个体的适应能力,使得远洋环境下,人体对营养的需求与陆地上有了很大不同。为分析远洋船员航海期间膳食构成及身体表象变化,我们对100名船员(货轮65名,舰艇35名)进行了调查。航海初中期,船员身体生理特征表现无大的变化,航海中后期船员身体生理变化逐渐表现出来,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有进一步发展恶化的倾向。

1.1 远洋期间船员身体适应情况分析 不适应期(航初10天),能量消耗14.2-14.6MJ(3400-3500),主要特征:航初10天,由于初到海上生活,生活环境和作息制度改变,船员机体表现出不适应反应,如头昏、头痛、晕船、失眠和食欲下降等。

适应期(航初10-15天),能量消耗13.8-14.2(3300-3400),主要特征:航初的10-15天之间,因航行因素的连续作用,机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趋向动态平衡,晕船失眠减轻,食欲恢复,不适应现象逐渐消失。

适应失调期(航行50天后),能量消耗14.6-15.1(3500-3600),主要特征:通常发生在航行50天后,由于航行因素对机体的反复作用和疲劳的积累,引起中枢和神经系统紊乱,出现消化功能与睡眠障碍,脑力与体力劳动能力下降。

在航程结束时,船员的体重较之前会有稍微增加约0.38kg左右,航海期间共发现牙龈肿痛出血等维生素C缺乏的15例左右(轻重程度不等),有口腔溃疡、口角炎等核黄素营养缺乏的10例左右(轻重不等),在补充营养后,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

1.2 远洋期间膳食营养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中,远洋船员每天摄入主食(粮谷类)约468克,占饮食总构成的36.7%;肉类(畜禽类)约115g,占9.1%;食用油(脂类)占的比重为6.2%(偏高);奶类0.2%;水果蔬菜类最低时(一般为航海后半期)319g(含薯类)。通过对食物的营养分析,每天船员的热能摄入量为16.07KJ,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热能来源比为14%、38%、48%,脂肪超出理想构成约11-16%。维生素A和钙的摄入量未达到人体所需供给标准。特别是航海后期维生素C严重缺乏,最低仅为33mg/天。本次调查总结,我国船员航海期间热能摄入量高于普通标准,船员的蛋白质补充充足且质量良好,同我国三大营养物质热能百分比的原则相比,脂肪占的比例出现偏高。在微量元素的摄入上,铜、铁、锌等较为丰富,但钙明显不足,钠与钾略显偏低;在维生素摄入上,维生素A、维生素C及核黄素明显不足。

2 远洋船员日膳食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的确定

2.1 营养供给量标准的确定 针对以上不同阶段的适应过程,我们依据人体膳食营养需求及远洋环境下的特殊需要,制定了如下营养供给量标准(以人体主要营养素和微量元素为例,水除外):

2.2 膳食营养素质量和构成 膳食中产生能量的营养素占总能量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2%-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5%-65%;摄入的动物性蛋白质应占摄入蛋白质总量的30%-50%;摄入动物性脂肪不得超过摄入脂肪总能量的50%;摄入的蔗糖能量不得超过摄入总能量的10%;每天膳食中胆固醇含量应在800mg以下;维生素A的摄入量至少应有33%来源于动物性食物。

3 远洋船员膳食保障模式改革

3.1 调整饮食结构,实行中西餐结合 船员大部分时候食用的是中餐食物,早饭吃稀饭、包子、馒头、咸菜和牛奶等等;午饭和晚饭吃米饭、面条,配上炒、烧、炖各种禽类、鱼类,蔬菜类等为主。传统的中国饮食已成为我们一日三餐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为远洋船舶饮食保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餐具有色香味可接受性好的优点,受到广大船员的欢迎。不过中餐存在制作复杂,设施配置简单的不足,目前中餐的制作从原料处理到饭菜烹饪全部是在船舶上完成,工序复杂,工作量大,大多数船舶制作设施也比较简陋,只有一些和面机、蒸饭箱和几个锅,也没有食品处理的场地。单一的中餐保障存在很多不足,很难满足远洋执行任务的需要。西餐具有制作简单,食用方便和标准化程度高的优点,西餐早餐主要有肉制品、干酪、面包、水果、咖啡以及各种速溶果汁。午饭和晚饭有各种肉制品、蔬菜、面条、通心粉、蛋糕、水果和各种果汁饮料。船舶出海初期,可根据船舶的食品存放空间,携带一些由食品供应站制作的中西餐食品与自身加工制作的结合供应,在后期只能依靠自身的中西餐制作能力供应。以上中西结合的保障方式既能因地制宜加工制作膳食,满足不同船员的口味,又能达到高效、快捷保障的目的。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将大大提高船舶饮食保障水平。

3.2 注重食品保鲜贮藏,推行成品化与半成品化相结合供应

3.2.1 保鲜贮藏 针对船舶自身存贮条件有限、食品一次性装载数量大、蔬菜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食品保鲜方面上,要注重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采用先进的保鲜方式和包装方法,提高保鲜效果。尤其是果蔬类食物的保鲜,果蔬类食品提供人体所需的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A、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维持身体酸碱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对保障船员的体能十分重要。采用采购、预冷、包装、贮存一整条冷链化保鲜方式对远航船舶的保鲜方式十分有效。当然在果蔬类食品保鲜上,不仅要重视采购到贮存这一流程中的保鲜,也要注重果蔬的采购,不同的果蔬其贮存时间也不同,远航时应尽量采购耐贮性高的果蔬。另外,食品的保鲜也要注意贮存的管理,一要定期检查,发现腐烂变质食品及时清理。二要遵循“先入先出,先吃后入,后吃先入”的贮存原则,食品出库食用要先领用早期入库的,将贮藏期长的食品放在库房里侧,贮藏期短的食品放在库房后侧,保证食品最大限度被利用。最后注意不能频繁开关库房,破坏贮藏环境,影响食品保鲜贮藏。

3.2.2 成品化、半成品化相结合供应 过去船舶饮食保障主要以供应主、副食原料和半成品为主;船上烹饪制作、加工程序复杂,制作时间长,操作人员多;膳食结构以中餐热食为主,炊事用水需求量大,排污量大,既影响环境,又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在执行远洋任务时,船舶饮食保障人员有限,饮食保障设施较简单,单纯以供应主、副食原料和半成品为主,消耗和占用过多人员,将极大削减工作效率,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结合成品化保障方式,能减轻炊事人员的劳动强度、油烟和对舱室环境的污染,减少动火次数、炊事垃圾和炊事用水,解决长期困扰执行远航任务饮食保障难题,实现远洋船舶的自给力和续航力。

3.3 灵活开拓供应渠道,提升饮食供应保障能力

3.3.1 借助码头,保证源头的食品供应 各类码头和口岸提供船舶靠泊、物资装卸补给等任务,船舶食品的保障供应也是码头的重要任务。可以在码头直接完成新鲜果蔬以及半成品、成品化食品的采购,能较大减轻船舶自身饮食保障的压力。

3.3.2 推行功能性食品,提高饮食保障质量 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它的作用包括增强人体体质、防止疾病、恢复健康和调节身体节律。在远洋执行任务时,面临的海上环境复杂,在不同的环境下,船员可能出现疲劳、中暑、晕船、冻伤等现象,对此可制作抗疲劳食品、防暑食品、抗晕食品和御寒食品等一些功能性食品。一是功能性饮料。在功能性食品中真正起生理作用的成分,称为生理活性成分。富含这种生理活性成分的物质是制作功能性食品的关键材料。功能性饮料是含有一定比例天然生理活性成分,用于某些特定人群需要的饮品。其特点是装载空间小易贮藏,保存时间长效果好。目前功能性饮料有强身健体,补充营养以及缩短疲劳时间的作用。二是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的供应又不同于一般食品,它是用于特定人群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但它不能取代船员对正常食品中的膳食摄入和各类必需营养素的需要,由于功能性食品成本较高及针对性强,在饮食保障中要注意合理供应。在船舶上可贮藏的功能性食品常见有增强免疫力的,激活淋巴系统的,调节神经紧张的,以及增强吸收摄入的。

3.4 科学制定食谱,推行营养化配餐 海上食谱要突出海上饮食的特殊要求:品种上体现多样化,方式上灵活搭配,同一种材料多种做法,避免产生口感单调;青菜选用比例适当加大,基本上每顿饭都有两个青菜,其中一个半荤素类,极大地满足船员出航期间维生素C需求,并调制新鲜去油腻的汤,增强食品的可接受性;早餐清淡有营养,要为夜勤人员准备粥和甜品等夜宵;每顿饭准备一些季节性水果,有条件的可多供应一些新鲜水果。

参考文献

[1] 肖文政.海军舰艇部队遂行远洋任务饮食保障研究.军事经济研究[J].2011.04.

[2] 钟进义.远洋船员航海保健食品的试食效果.中国食物与营养[J].2006.04.

远足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 校园足球 青少年 阳光体育 素质教育

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之下,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是推动历史的发展,解决我国足球运动危机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保证社会发展对校园足球发展的深远影响,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文明的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并明确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目标、重点工作内容、新的思路、执行的策略等。本研究以宜春校园足球为例,有效地建立校园足球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合力,提高发展的质量。

1.校园足球开展的总体情况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和相关的具体实施的方案。在通知中明确地规定了今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都要定期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活动。其中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将2009年至2018年期间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工作规划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9年到2011年间,启动小学与中学的校园足球活动,特别是要制定三级学校的联赛活动;再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第二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3年之间,重点是总结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经验,并进行科学的推进活动,扩大发展的规模。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至2018年,工作的重点是加大校园足球规模,实现需要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体育总局每一年都会从体育的公益基金中拨款四千万元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专项活动资金,给校园足球活动提供有力的后盾基础。

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至今,在全国布局了44个城市开展区级以上的校园足球联赛,约有1300所小学参加,完成赛季比赛12000场;有700多所中学参赛,完成赛季约5000场。总共参赛的学校的数量达到2200所,总比赛场数是17000余场。全国参加比赛的校园足球代表队有5000多支,参赛的学生达到上百万,校园足球活动的教练和指导员有1600余人,校长与竞赛管理工作人员达到3270人,学校的体育老师有2875人。

上述数据说明,校园足球活动的规模已经形成,并在短短的时间里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相关组织性机构,拥有先进的科学理念,政策非常明确,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在地方实施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热情饱满、负责任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校园足球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点燃了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新希望,创造了体育运动向前发展的新形势,推动了体育与教学的新高度,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助推器和教学工具。

2.影响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校园足球基层师资力量不足。

通过对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调研得出,只有十分之一的调研学校足球教练具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其中百分之八的教师具有专业足球教练证书。大部分学校校园足球教练都是体育教师,没有足球专业的相关知识及证书,不能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训练课程,不能保证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系统性训练,制度的训练内容没有按照年龄、特点、水平等划分。基础校园足球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不能保证足球训练的效果与质量。

2.2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场地严重缺乏。

适合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场地不多,足球场地不足,给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放慢了发展的步伐。调研结果表明,校园足球场地多数属于小型场地,符合标准的不多,而且与其他各项体育运动设备掺杂在一起,有些学校的条件比较落后,足球场地设备陈旧、老化,地面凹凸不平,有点甚至将足球场地设置在水泥地面上,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损伤情况。虽然每年体育总局都会对校园足球活动进行专项的拨款,但是僧多粥少,相关部门资金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2.3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较为薄弱。

通过调查得出,在宜春,仅有百分之三的学校开展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活动,受到我国历史足球成绩的严重影响,校园足球从开办以来,在活动中很少体现出足球文化的魅力,使得校园足球失色不少。因此,宜春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水平相对比较薄弱。

2.4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通过调查得到,对于国家出台的关于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在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虽然国家明确地规定培训青少年足球的教练要具有资格证书,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只有百分之八的学校达标,部分落实的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一大半的学校没有落实。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说明学校必须做到如何程度,因此,学校只是响应了上级的各项政策的号召力,没有建立有效的连续性的相关机制,校园足球活动更多地趋于形式化。校园足球教练的工资普遍偏低,因此,在校园足球活动建设中,很难聘请到专业的基层足球教练。

3.大环境下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策

3.1整合各种资源,完善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体系。

首先要发挥宜春体育部门与教育局现有专业性的资源,其次要发挥宜春体育专业院校老师和学生的特长与优势,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对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作出贡献,指导并训练青少年进行校园足球活动。最后是选拔和培养退役的足球运动员,大大加强基层足球交流园地队伍建设,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放宽政策,解决退役足球运动员在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

3.2扩大资金投入规模。

在校园足球的资金问题上,光靠上级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政策上多给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保障。有关主管部门要将学校周边的大学、中专等院校的场地利用起来,给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提供参加联赛与培训的场地,与体育部门积极配合,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稳步发展。在保证现有场地的基础上,利用政府城市规划的整体部署,建设带有多功能设施的足球场地,学习奥运战略的思维方式,设置足球专项场所的建设基金,扩大足球专项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稳步发展与深入普及。

3.3加强校园足球文化构建,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足球教学大纲,结合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设置科学的训练内容。其次不断提高学生对足球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足球文化的素养,学校给学生提供足球文化的教练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专家来学校参与足球的示范课与讲座活动。最后经常举办一些足球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增设足球文化建设的阵地。

4.结语

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的配置,建立一支完善的足球教练员队伍,增加对足球场地、设备等资金的投入,加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的氛围。结合相关校园足球政策与章程,有效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得到宜春足协的帮助,做好技术输送工作,提升业余水平,真正发挥出校园足球活动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与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380-384.

[2]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5(2):5-7.

[3]张沛锋.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4):82-86.

[4]王格.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99-102.

[5]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77-83.

基金项目:宜春学院201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5020。

远足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目标和意义; 课程及安排; 实践及效果

一、活动的目标及意义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严密组织,学生在老师的领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厂矿企业,沐浴阳光,充分利用庆阳市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课堂,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学习动机,推进素质教育。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学会辩证的对待社会现象,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树立社会向前发展的信心。

②增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

③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④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活动及课程安排

1.总体部署: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社会实践主要以基地的形式安排和组织活动。

⑴走进厂矿企业,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此,建立庆阳三中陇东农副集团德育阵地暨社会实践基地。

⑵远足名山大川,亲近自然、锻炼意志、陶冶热爱生存环境的情操。为此,建立庆阳三中子午岭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实践基地。

⑶深入企事业单位及科技小区,调查研究、开阔视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建立庆阳三中庆阳市供水公司德育阵地暨社会实践基地。

⑷联谊驻地官兵,参观学习、聆听先进事迹,增强法制、安全、环保意识。为此,建立庆阳三中庆阳武警支队和消防中队实践基地。

⑸参观福利院,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建立庆阳三中市福利院德育阵地暨社会实践基地。

⑹搞好社区服务,熟悉社区的章程和服务范围,做一名关心集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好公民。为此,建立庆阳三中南苑社区实践基地。

⑺吊唁革命烈士陵园,听故事、见行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周边地区烈士公墓、陵园德育教育阵地。

⑻组织宣讲团,举办成果展,把活水引进校园,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起到窗口作用,使其丰富的精神内涵辐射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为此要求各年级成立“阳光行动社”,以此推动学校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化。

2.各年级与“品德教育阵地·社会实践基地”的对应安排

①初三、高三级——市福利院德育实践基地。(周末、节假日)

②初一、高一级——陇东农副集团德育基地。(周末、节假日)

③初二、高二级——庆阳城乡供水总公司,武警之队、消防支队德育实践基地。(周末、节假日)

④高一、高二、初一、初二级——子午岭原始森林远足实践;深入社区,开展服务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5.1、”“10.1”假期)

3.子午岭远足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常言说,“管中窥一豹,可见一斑”。2007年暑假,我校组织的“走近子午岭”远足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熠熠生辉。

2007年7月20日至25日,我校高二、高一级部分师生先后参加了“阳光行动一一走近子午岭”远足社会实践活动,从西峰出发,徒步到达子午岭,分别行程50和60多公里。本次活动由校长亲自策划,学校政教处两位主任带队,多名老师组织参与,庆阳电视台和陇东报社两路记者跟踪报道,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正如陇东报社记者赵亮同志的纪实报道《风雨无阻步行路,天边彩虹一抹笑》一文中所说:“他们第一次被自己感动,第一次深感到了自己的幸福。”

这次活动的许多镜头,令人终生难忘。

来自高二(1)班的金波,是先遣队的成员之一,一路迈着沉稳的脚步,用尽全身心的力量把红旗扛到底,把全团成员引向了胜利的彼岸。

来自高二(2)班的雷鸣,体重84公斤,一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六十多公里的征途中,他始终微笑着,坚持着。

来自高二(6)班的余雅宏、马萱两名女队员,她俩的泪水比雨水还多。当带队老师要把一瘸一拐的他们拽上服务车时,他们哭着拒绝了,她们是哭着走完全程的“英雄”。

来自高二(3)班的王创、李涛、杜伟和马妮妮同学是这次远征活动中最幸运的队员,当队伍到达合水铁李川宿营地的时候,他们四个人幸运地住进了李老奶奶家。李老奶奶家的青壮年劳力全部去外地打工,只留老奶奶在家看门。见了这群孩子,无异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老人家用全新的铺盖、可口的饭菜、农村人特有的热情,款待了远道而来的孩子们。临行前几个孩子还凑足了身上的零用钱为老奶奶买了许多日用品,而老奶奶则把自已心爱的小花猫回赠了孩子们。

高一级的队伍很荣幸,他们深入到子午岭原始森林“养鸡场”所在的沟底。参天的枯柏,遍地的荆棘,绕膝的藤蔓,沾满全身的红泥土,还有发出种种怪叫的野生动物……在那阴森可怖的原始森林里,没有一个孩子掉队,没有一个学生言苦,大家咬牙穿过沟底,爬上山梁。

山梁上的小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促膝交谈的,有拍照的,有写诗的,有作画的。带队老师的诗作《丁亥暑期远足子午岭有感三首》:

之一:枯叶千层软,翠岭万里锦。

风生深林中,峰接白云间。

远足活动总结篇8

国内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分别是从GDP与货币供应量、物价与货币供应量两个角度、两对基本数据出发进行的分析。诚然,这两种分析思路均符合经济分析的常理。

一方面,在实际GDP增长与经济学上严格定义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我国的M2/GDP之比已经名列全球前茅,确实很难说清楚我国当前的通货还处于紧缩状态。

另一方面,物价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物价长期低位徘徊甚至较长一段时期是下跌态势,也确实很难说清楚我国当前的通货不处于紧缩状态。

因此,要真正理解反映实体经济活动的这些数据、比率,按常理分析是不够的,关键需要理解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不能简单地以M2与GDP比较来判断通货是否紧缩。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倘若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处于潜在增长水平,那么一定的货币供应量自然可以说是适当的,也就不再有讨论的必要。尽管按照有些研究者的分析,7%左右的真实GDP增长率基本达到了中国目前的潜在产出增长水平,但只要我们回到经济学上潜在产出的定义,即要素充分就业,就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其潜在的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事实是,失业率高,劳动力闲置压力已经成为左右经济决策的重大难题;大量企业生产设备闲置或开工不足;物价频频出现跌势;连续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逐现后劲乏力,等等,这一切说明,若简单地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增长率之和,作为论证货币供应充足的依据似乎是不够的。其次,为什么较高的货币供应增长仍止不住物价的下跌势头?

从一国经济的有效需求看,引起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或者是由持有较多货币的经济单位的投资或消费意愿不足引起的,或者是充当经济活动媒介的货币出现了普遍性匮乏的结果。如果是后者,我们可以直接得出货币紧缩的结论(有研究者提出,当前的紧缩是供给因素引起的)。但倘若有效需求不足是由前者引起的呢?此时货币总量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可能并不低(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我国的M2/GDP比值高)。

因此单纯从全社会实体经济活动所对应的潜在货币购买力看,"货币"供给似乎是充足的。问题在于,我们在考虑如何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时,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有多少货币可能投入经济运行,而是有多少货币实际投入了经济运行。由于从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作用于物价、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和联系,有总量和结构的诸多因素,因此现在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往日或者在常理看来已不少的货币供给仍止不住物价的跌势。另外,必须看到在分析通货松紧形势时,特别是在通货紧缩作为主要危险倾向时,不能简单地分析货币供应量,要进一步分析一定货币供应量前提下能够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状况。因为与GDP直接相关的更多的因素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与银行体系中负债方货币供应量相对应的资产------国内信贷总量。

货币供应量定义的是某个时点全社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它只反映了社会潜在购买能力(潜在需求)的大小,与全社会的实际购买能力只是有间接关系;相反,国内信贷总量揭示了一国有效需求的资金满足状况,而这种资金需求的背后才真正对应着现实的实体经济活动(投资与消费等)。在经济对外开放、证券市场取得一定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股票市场、金融市场得到发展又尚不成熟时期),分析货币供给的松紧态势,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状况,但又不能简单地仅瞄着货币供应量与GDP的相应增长速度,应结合分析国内信贷总量、物价、就业、境内外资金流动和资金价格等变化情况。

具体到我国目前来说,尽管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我们基本可以排除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普遍匮乏造成的这一原因,从而可确认持有较多货币的经济单位的投资或消费意愿不强是造成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主因。从经验数据的纵向比较分析看,也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可能并不慢。但是,从判断货币松紧的真实态势,要深入考察与实体经济相应的"货币"------国内信贷总量------的变化情况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当前的货币供给充足论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货币供给不足的观点同样没有点出问题的实质,因为很可能实际情况不是泛泛意义上的货币供应偏紧,而是与国内企业相对应的"货币资金"紧了。

二、从近四年货币供给结构走向看供给偏离要分析与实体经济相应的"货币"松紧状况,需要找到一条联系国内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的纽带。各国中央银行专业统计中的"银行概览"正是这样一条能够对比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国内信贷总量的纽带。银行概览是中央银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经过技术处理后反映一国整个银行体系的综合资产负债表,它能够提供有关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与信贷动态的完整数据,其基本结构如表一所示(见图表1)。在银行概览的右边,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包括银行资本帐户、外汇资产的计价变动和银行体系损益在内的其他项目净值。在银行概览的左边,则是国外净资产,以及包括对政府净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债权两个部分的国内信贷总量。由于资产与负债两边衡等,通过等式变换可得:M2=NFA+DC-OIN=NFA+NCG+CNS-OIN,或M2=NFA+DC-OIN=NFA+NCG+C?NS-OIN此式显而易见地表明,单纯将货币供应量拿出来不能够说明全部问题,因为它无法揭示已有的或新增的资金究竟是运用在国内(体现为国内信贷总量增长)还是在国外(体现为国外净资产增长);既使用在国内,同样存在这些货币是被政府所用还是被企业所用的差异。而倘若持有较多货币的经济单位其投资或消费意愿不足,货币的运用结构将越来越偏离国内实体经济,表现为国内信贷总量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越来越低,资金越来越多地在国外运用。此时,即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再快,但用在实体经济中的货币资金增长速度却越来越慢,最终仍将可能制约GDP增长潜力的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状况。

进一步对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从总体上看,1998-2001年四年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比1997年底增长了74%,远远高于此期间实际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但通过观察银行概览中的货币运用结构,情况并不那么简单,有很多特殊的变化需说明。第一,1998-2001年四年间,在货币供应量的运用结构中,平均每年海外资产占到14.7%,国内资产占85.3%,即中央银行每年提供的货币中有近15%并没有用于国内实体经济活动,仅作为购买海外资产的外汇储备等在进行利息增值。第二,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用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增长情况看,趋势更清楚。1998-2001年四年间,用于国外的资产共增长了93.4%,年均增长17.9%,用于国内的资产仅增长了59.6%,年均增长仅12.4%。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货币供应量作为计算分母且每年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投资于海外资产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3.7%上升到2001年的16.7%,以绝对额计,即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158302亿元中有26425亿元未用于国内经济,而是以海外资产形式流离在国外(见图表2)。第三,要了解企业货币资金的真实紧缺情况,仅仅分析国外与国内信用占比的变化还远远不够。考虑到连续四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考虑到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面临的资金约束存在本质区别:无论货币供给是松是紧,政府部门通常总能够通过发行国债来筹得资金。最能够反映实体经济中企业货币资金松紧的不是银行概览中广义的国内信贷指标,而应该是从国内信贷中剔除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之后的对非金融部门债权。由于自1998年以来的四年中,银行体系对政府部门净债权以年均61.6%的增长速度在增长(累计增长581.4%),远远快于对企业债权年均10.4%的增长速度(累计仅增长48.6%),这充分说明全社会信用总量越来越向政府倾斜,企业的信贷量占全社会信贷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底的84.69%持续下降到2001年底的72.35%,下降了12个百分点(见图表3)。这意味着尽管从1998-2001年4年间M2增长了大约74%,但企业部门从银行体系获得的贷款支持却仅仅增长了48.6%,两者之间差异十分巨大。难怪货币当局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已相当快,但地方政府与企业仍频频埋怨资金紧缺和通货紧缩。第四,还要看到国内信贷总量中包含的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影响。不良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已是"空洞化"的债权。实体经济每年在以一定的速率增长,但已经存在的占全社会信用总额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巳不再媒介企业经济活动的增量部分或者以非常低的周转速度参与经济活动(这也是导致我国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考察与国内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能实际发挥功能的货币时,应相应扣除这方面因素。客观地说,能够实际有效支持企业经济活动的信贷资金数额应远远低于金融统计上的信贷数额。分析实体经济中企业的资金紧缺状况,除上述四大因素外,以下几项因素同样能够从其他多个侧面进一步揭示企业资金偏紧的情况:1、从2001年6月始,证券公司股票保证金才纳入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M2的统计中。这笔存款时多时少,一级市场申购时最高达5000-6000亿元。在目前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些资金基本不形成对商品的购买压力。假设保持统计的连续性,M2中剔除这笔存款,那么2001年M2的增长率就不是已公布的14.4%,仅与2000年12.3%的增长率相差无几。2、2001年末,全国商业银行存款110860亿元,贷款仅80652亿元,存差30208亿元。此37.5%的存差中用于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23318亿元,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6652亿元,另有超额存款准备金高达7568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文告第135号)。此举不排除有支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因素,但不能排除商业银行出于其他原因持有如此之高的超额准备金。3、近几年通过金融机构间的资金交易活动,银行资金偏离实体经济活动的倾向日益增大。2000年全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同业市场中,累计净拆出资金3228.4亿元,其中有2975.2亿元拆给证券公司。2001年,全国金融机构同业市场中全国商业银行净拆出4496.5亿元,其中有3459.3亿元拆给证券公司。显然,证券公司拆进的资金,不可能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贷款支持。4、必须区别企业中的国有大企业、上市企业与普通中小企业的受信差异。目前对通货紧缩趋势反映最强烈的主要是中小企业。4年中,政府发行5100亿长期国债,银行配套贷款约1万亿元,建设总规模达2.6亿元。这些大规模建设项目主要由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承担,银行大量配套的贷款资金也主要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银行贷款向大城市、大客户集中,自然更加凸现各中小城镇、中小企业的资金紧缺。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说明近4年来,在全社会信贷资金分配中,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比人们想象中远远慢得多。说明真正反映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贷款增长率,远赶不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这一基本判断。基本结论从结构上解决货币供给作用问题单纯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水平及其增长情况看,确实很难断言当前的货币供给不足。然而近四年来,由于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中用于海外增殖的外汇储备资产在持续增长,由于国内信用中用于支持政府支出的部分又迅速增长,以及由于银行贷款存量中一部分已被不良资产所抵消等等原因,尽管货币供应量仍以一定的速率在增长,但企业特别是中小城镇、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增长率处于相对递减状况,企业货币资金相对于过去确实偏紧了。直接反映为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导致当前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短期或长期的制约因素来加以解释。短期因素,如近年来资本市场在制度建设上存在不少缺陷的同时发展速度迅速,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导致货币资金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长期因素,如近年来随着对银行审慎监管措施的强化,银行在发放信贷时越来越强调担保、抵押品和贷款终身责任制的同时,商业银行利润至上等其他方面改革难以深入,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企业结构不能得到及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功能减弱,从而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

但是不论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1、在目前的经济与体制环境下,仅仅依靠货币供应量指标反馈的信息来指导货币政策操作已经行不通。在金融市场得到发展但市场结构尤不稳定的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控要看M2,但又不能仅看M2。在判断企业货币资金松紧的真实态势时,必须把国内信贷总量、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资金价格等因素考虑在内。2、在担忧内需不足,又远未达到引发通货膨胀风险程度时,货币管理层更应注意的是通货紧缩倾向。因为促成通货紧缩的因素可能有若干条,但一定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特别是银行贷款的不足,必然进一步引发或加重通货紧缩。尤需指出的,当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减弱,民间投资一时难以补上之时,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是借鉴美联储还是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艺术(不是战略),值得进一步研究。3、在得出投入实体经济中的货币偏紧这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之后,相应的对策却并不单单是扩张货币供应量。放松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居民等经济单位能否作出积极反应,增加投资与消费;取决于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迫使商业金融机构作出积极反应,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股票市场发展中的稳定结构。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难以一步到位,市场结构正在逐步完善的特殊时期,要相应满足企业发展的正常资金需求,采取较为松动的货币政策,必须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4、尽快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这巳不仅仅涉及商业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和国家的金融安全问题,而是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运行及其成长,直接影响一国货币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瓷砖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早教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