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祖国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8:22:11

歌颂祖国散文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1篇

《祖国山川颂》是黄药眠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隶属于苏教版必修三“祖国颂”这一板块。粗读这篇散文,人们往往会感到它语言优美,意蕴邈远;但细细一读,就不难发现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情感指向、材料组织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确立了“三读三思”的教学思路。

一读一思:初读全文,找出表现情感指向的抒情段落,思考文本在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初步阅读,学生主要找出了以下抒情段落:

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反复吟哦,悠然神往。(8)

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神奇!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9)

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森林、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10)

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了断续的笛声…… (35)

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崖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仍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36)

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37)

对以上六段文字,学生普遍认为:第8段,话题为“中国古典诗歌”,歌颂的应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妙;第9、10两段,话题为“祖国的语言”,歌颂的应是“祖国的语言”的神奇;35—37段文字为全文结语,其情感指向为“思念故乡”。再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结构。35段第一句起承转作用:“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为承上,“但在我的脑子里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是转下;作者用“但”字一转,叙写的重点和情感便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上文所描述山川的文字一下子就变成了“家乡门前小溪”的衬笔,使对祖国山川的歌颂一下子就转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反观题目,文本所要赞颂的显然应是“祖国山川”,作者所要抒发的显然应是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这六个文段,显然都偏离了文本的话题——祖国山川,游离了题目的情感——颂祖国山川,造成了主旨表达的模糊混乱。

二读二思:研读写景文字,标出不属于“祖国山川”的景物,思考文本在组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读,学生标出的景物主要集中在六个段落:

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14)

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满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鲜红的双颊……(17)

这是多么淳朴的劳动者的美啊!(18)

秋天,到处是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19)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20)

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春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21)

这六个段落,写的分别是春、夏、秋、冬的景色。对21自然段,学生讨论较为热烈。这段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其象征景物为“雪莲”。学生认为雪莲不能作为祖国冬天的象征物:一是雪莲生长的旺季实为春夏,只是生长在高寒冰雪地带;二是雪莲为新疆、青藏等高原物产,其生长具有特殊的地理性。既然雪莲不能作为冬天的象征物,冬天也就成了四季的缺席者;冬天缺席,而第11自然段“冬天,它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也就失去了照应。对17、18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认识较为一致:17段为叙事和描写,是画龙;18段为抒情与议论,为点睛。透过点睛句——“这是多么纯朴的劳动者的美啊!”学生不难看出作者描写“夏天清晨”景色从客观上起到了衬托、歌颂“淳朴的劳动者的美”的作用。如此一来,文字也就偏离了歌颂“祖国山川”的情感指向。对第14段,学生则感到莫名其妙。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古墓荒冢”、“残砖断瓦”,“古墓荒冢”、“残砖断瓦”展现的是荒凉萧索的景象。这一景象,既不能用来揭示“春天则永远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的道理,又不能用来烘衬“赞美祖国山川”的主题。?

在组材方面,还有两个段落学生讨论得更为激烈: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 (4)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坚持着。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象。(5)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两个段落,前者为描写,后者为抒情;前者所描绘的虽然是“祖国山川”,但后者的抒情中心却转向了“祖国的大地”——抒情中心变化了,其情感指向自然也就转移了。

以上段落,其所选用的材料显然都有悖于歌颂祖国山川这一情感主旨。

三读三思:自选若干文段,精读细酌,思考文本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精读细酌,学生认为文本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问题多多。例如:

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2)

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树枝上已经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虫鸣了。新一代的昆虫,正在以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13)

我曾躺在扬子江边的大堤上,静听江涛拍岸的声音。(26)

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它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27)

选文为文本第2、13、26和27自然段。第2自然段为两重关系的复句,第一重为递进(不仅……),第二重为假设(就是……也……)。这个句子,就结构关系而言,后面两个“我”用字多余,应该删除;就内容层次而言,“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后应为顿号。对13自然段,学生认为“瞧”字用的有问题,因为“虫鸣声”只能用听来表述,不能用“瞧”来搭配。对第27段,学生争论的焦点在“它”字上,“它”指什么?就第26段文字来看,“它”只能指“扬子江边的大堤”或“江涛拍岸的声音”;然而无论指谁,“它”在文中都难以讲得通。还有,“它在成长,在变幻”。“变幻”以下有四个用“一时”来表述的文句,这四个文句显然都是描写“它”的“变幻”的,或者说都是对“变幻”的解读;学生认为 “变幻”后用冒号较为妥当。还有同学提出:四个用“一时”来表述的句子,从“是”和“又是”及其表述的内容来看,这四个用“一时”来表述的句子并不是平等关系,第二个“一时”句子后用分号似乎更为合适。

写以上文字,我并不是存心挑剔《祖国山川颂》在主题表达、材料组织、语言标点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借此告诫我们老师要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文本,使批判成为文本鉴赏的一种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迷信,走出盲从,使阅读成为思想的阅读,使学生成为阅读的思想者。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2篇

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最能代表当时新的散文范式的散文家的是杨朔。曾经红极一时被奉为典范,今天却门前冷落不堪卒读,他的作品的浮沉也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杨朔散文作为曾最重要的范本选进了教科书,据统计,初中语文课本就选用过他的《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雪浪花》等篇,他是现当代作家中所选作品最多的之一,所以今天对这种已经僵化的散文的模式的再度审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金玉其外

杨朔说他对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以诗为文”,是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练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他十分重视结撰艺术,因此,他的作品多结构精巧,曲折有致,善于从平淡中制造出波澜起伏。他对锤字炼句十分讲究。还有许多散文常常撷拾古典诗词入文,恰倒好处,不仅增加了杨朔散文语言的凝聚力和精确度,而且强化了散文艺术的美感,处处追求着抒情诗的美学趣味。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总是被它的“诗意”感动: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茶花赋》

这类“典范”语言往往都极为流畅舒缓、平易近人,叙述起承转合极缜密。通常使用借景抒情,托物言情(志)的观照方式,所思所想亦极有理有据有节。然而,在这种炉火纯青的大一统、超稳定格局中,节奏沉闷、滞涩,情绪与思维都呈某种单一的、平面的定势,经常是不胜其祥却不胜单薄。作为一种曾被当作经典的文本,杨朔散文的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恰恰是这些弊端,又曾经给几代读者,其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以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他的散文,可能会矫正我们某些观念的偏颇。

二、杨朔散文的弊端: 不胜单薄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从艺术格调上看,这些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称为“颂歌体”。 一个抒情时代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而出现,散文由“为祖国而战”到“为祖国而歌”,歌颂成为当代散文乃至整个文学创作抒感的至尊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学背景下,散文创作的共同取向,就是日趋政治化,无论是叙事性、抒情性或哲理性的,都要与政治挂上钩,才被认为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作家不可能超脱当时的时代风气,甚至还要紧紧地追赶,同时代的刘白羽和秦牧也如此。但杨朔的这些颂歌体散文的弊端就在于:它们没有对生活的忠诚。更具体来讲,那就是当我们整个民族正处于政治上的危机和经济上的困难的时候,它们不但没有直面这些危机和困难,而是以一种失真的描写来粉饰太平。

例1:《蓬莱仙境》。这篇散文写于1959年,而杨朔在蓬莱的农村却看到了什么呢――

原以为是一顿家常便饭,不想第二天一去,这位老姐姐竟拿我当什么贵宾,摆出家里最讲究的四个盘儿:一盘子红烧加级鱼,一盘子烧鸡蛋,一盘子炒土豆丝,一盘子凉拌粉皮。最后吃面,卤子里还有新晒的大虾干。我不禁说:“你们的生活不错啊。”老姐姐漫不经心一笑:“是不错嘛,你要什么有什么。

即使不否认其中某些枝节的真实,但其整体氛围,夸张的叙述语调和评价生活的口吻,都表现出强烈的“伪饰性”。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山东还是重灾区。山东农村背井离乡、举家外逃,下江南、闯关东的可以说不计其数。这是当时的历史真实。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以前人们在谈到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时,往往会十分推崇他的结构方式――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三段式)(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也即是说,他的散文大多不直接叙述,而用曲笔:开头时欲扬先抑,中间转弯,最后点题。其实,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这样一种结构方式,几乎适用于杨朔所有的散文,真的诗情不是僵死的被线索组织起来的材料,而是散文中自由的、动态的有机成分。如果说一篇散文是一泓清泉,那么诗情和哲理应该是清泉中活泼的游鱼。杨朔的散文中,只有一串草绳吊着的死鱼。于是,千姿百态的行文方式消失了,只剩下一种现代八股的叙述模式。文学创作最忌讳的便是格式化倾向,格式化必然带来僵化。因此,优秀的文学家不仅其思考是独特的,而且其形式的追求也是带着他的血脉和体温,也是求新求变的。一旦一种艺术结构定型化,便会把读者引入一个已被规定的框架,那就势必减弱他们阅读时所带来的心灵的创造性满足。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浪之歌》 爱情 母性 祖国

《浪之歌》是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散文诗组诗《组歌》中的第一首,现被收编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名作,与作者的其它散文诗作品一样,内涵丰富,立意高远,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浅析一下《浪之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浪漫爱情的颂歌

在《浪之歌》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少女的形象。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诗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解难分。“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海浪对海岸是多么的一往情深,敢于冲破外界的阻隔,爱的热烈,爱的深沉。接下来在二至四节中,作品则表现了海浪对爱情义无反顾的追求:黎明,她诚挚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多么执着,多么感人,这是一曲浪漫爱情的颂歌!

二.母性光辉的颂歌

作品的思想内涵并没有停留在对浪漫爱情的歌颂上,接下来这个女性的形象被融进了更为深广的寓意,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多么伟大,多么无私,这是一曲闪耀着母性光辉的颂歌!

三.眷恋祖国的颂歌

读完《浪之歌》,我们掩卷遐思,透过海浪的形象,我们联想到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酷烈的恋情。他曾这样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朦胧中的祖国》)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原由。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大海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在这里,诗人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作品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深化和升华。这是一曲眷恋祖国的颂歌!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4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中华民族的第一本诗书《诗经》,到第一本史书《史记》;从童话到散文。从古到今,一本本书,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到今,劝人读书,歌颂书的诗句,谚语,格言是那么的多,可见看书的好处是那么多。读书就会有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是多么快乐。

散文、古诗、小说……当你真真正正被书的情节吸引时,如果是悲伤的,你会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如果是快乐的,你也会开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一本书都会传授于你许许多多的知识。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买书。我看见一本书,封面很好看,我就缠着帮我妈妈买,妈妈拗不过我,只好帮我买这本书。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开始“看书”,虽说是看书,可我不过胡乱浏览一遍就算了,只有看到好看的图画才会好好看一会儿。本来妈妈远远的看着还表扬我乖呢。可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居然站在我身后了,她看到我这样子看书,生气的说:“你如果不好好看书,以后就不给你买书。”没办法,我只得好好看。看着看着,我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连妈妈叫我吃饭都没听见。

从那以后我深深爱上了看书。

书中有野花的馨香,竹林的清香,山谷的幽香,那许多的香味都能在书中寻到。各种各样的书,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惊喜。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5篇

观望祖国的壮丽山河;

踏着中国的土地,

闻着泥土散发出的香味。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

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

一泻千里的长江;

草树茂盛的西双版纳;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

我爱你——

狂风扫荡过你;

冰雹打击过你;

霜雪封锁过你;

大火灼烧过你,

可是你却屹立不倒。

我爱你——

载人航天发射;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

科学为中国插上理想的翅膀,

中国正向辉煌的明天腾飞。

我爱你——

中国独特的文字语言,

谱写出优美的散文诗篇;

古代不朽的五言七律。

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我爱你——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中国夺取了100枚奥运将牌的成绩,

鸟巢、水立方的精美建筑,

在祖国的历史上再次写下一片辉煌。

站在祖国的高山上,

仿佛看见祖国以后的飞黄腾达;

脑海里总不会忘记,

祖国泥土的芳香味。

中国我永远歌颂你,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6篇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连《序诗》在内,《女神》共收诗54首和诗剧3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是《女神》中的代表作,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是《女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渴望和赞美祖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河、震撼宇宙的力量。比如《天狗》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是《女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既然是热烈渴望祖国新生,追求个性解放,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黑暗腐朽势力。因此,他既歌颂“毁坏”,又歌颂“创造”和创造的“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律吕)哟!”在《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对“太阳”“山岳”和“海洋”“狮子”“飞雁”和“泰古的森林”,“水”“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豪放的诗”“雄浑的音乐”和“崇宏的艺术”,“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和“金字塔”等充满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歌颂大自然,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在《日出》中,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把一切的“暗云”驱除干净。在歌颂自然的诗中,还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诗人眼里,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笑”(《光海》)。这些写在“五四”高潮期的自然诗,立意新颖,风格雄丽,富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也是诗人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自由和新生的思想的反映。

综合评价

《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

在表现手法上,《女神》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异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在语言上,既运用白话口语,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锐意求新,且带着浓厚的主观感彩,因而诗的语言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十分形象生动、绚丽多彩和富有表现力。为了表现奔放炽热的感情,诗人还运用叠句、排比句等句型,形成急促的节奏,从而形成诗歌高昂的格调。

在诗的形式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的创造。为了打破一切旧的诗形,反映崭新的思想内容,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诗人还创造了把诗与散文、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总之,《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既受了西方积极浪漫主义和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影响,又表现出郭沫若的独特艺术个性,即把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浪漫主义激情,同奇特的想象、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雄劲豪放而奇拔的艺术风格。

精彩片段

“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你到底为什么存在?”――《凤凰涅》

“弟兄们!快快!/快也来戏弄波涛!/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新中华底改造/正赖吾曹!”――《浴海》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天狗》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天狗》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天狗》

从今后我知道你的深恩,/我饮一杯水,纵是天降的甘霖,/我知道那是你的乳,我的生命羹。――《地球,我的母亲!》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7篇

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67年,为了全面的展示广大劳动者们无私奉献、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之精神风貌;展现房山游子与友邻单位的亲情相助、友情支持,讴歌XX区最近一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经研究,将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为基本指导,以群众教育路线为引领,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展现劳动者在XX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主线,以展示不同时期XX的发展为重点,唱响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主旋律,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热爱房山、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实现新城、新业、新生活的XX梦贡献力量。

二、活动主题

劳动创造幸福情牵家乡建设共创房山辉煌

三、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诗歌朗诵比赛,加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民族精神,感恩共产党,使同学们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刻苦学习,为红领巾添光增彩。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13日—11月20日

四、活动主题

祖国情 中国梦(①颂祖国情 绘中国梦、②祖国在我心中、③祖国赞歌)

五、活动内容和形式

1. 活动内容:以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歌颂家乡的红色经典诗歌、散文为主,重点选取反映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优秀诗作,也可以是自创作品。

2. 活动形式:以朗诵为主,可配表演。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可以有领诵,也可以有配诵、配舞等形式,教师必须参加。

六、活动准备:

以班为单位参赛,各班可根据需要,自制道具。

七、比赛规则:

1.朗诵篇目为诗歌或散文诗。参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切合主题,适合小学生朗诵。

2.参赛选手原则上要求脱稿朗诵。

3.参赛选手必须用普通话朗诵,发音准确,感情充沛,声音富有表现力,达到一定朗诵效果。

八、比赛评分细则:

1、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2.参赛者精神饱满,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3.参赛者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诗歌节奏。

4.参赛者能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九.具体评分标准:

内容(20分)、语言(20分)、形象仪表(10)分、表达形式20分)、

表达效果(30分)总分100分

要求内容健康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有感染力服装整齐,仪表大方形式多样表情自然,能辅之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来表达感情。

十.奖励办法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8篇

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一是考试不考课内阅读而忽略课文的学习;二是认为课外阅读无边无际,练习意义不大,考试时再认真点凭运气发挥就行了。三是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对散文阅读分析作业不能很投入地去做,往往应付了事,简单读了随便写上,然后等老师讲答案。四是上课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忽略分析过程而忙于记录答案。这几点,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尤其严重。上课不听过程,只记结论的学生其实不是少数。五是归根结底,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忽略的是非常有用的和必要的。总之,这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心理突破,收到效果。

一、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课内经典散文回顾入手实现知识迁移。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其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看法――这就是散文的主旨。看明白散文的主旨是阅读散文最起码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前提。散文主旨的得出也是有章可循的。一是由物的特征联想到人的精神,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是由写景色的美好而抒发赞美热爱之情,如《春》是通过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描写,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写出了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鼎湖山听泉》中作者描绘自己在鼎湖山所观之景和听泉时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是从叙事的表象可以概括出人内在的思想、情感或性格,如《背影》通过记叙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的事件表达了父亲爱儿子的一片深情。《藤野先生》一文,作者通过记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严格教诲的事件赞扬了他的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四是从一个点的表现要拓展到一个面的认识,如贾平凹的《月迹》中,月的美丽的足迹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文章通过追寻月的足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如描写“故乡的桥”的散文,一般也是要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文言文中也有《愚公移山》的主旨是从愚公到古代劳动人民,《口技》的主旨是从一个表演者想到古代民间艺人,以上所举的例子简单归结就是:散文主旨归纳一般规律是――从物到人;从景到情;从事件到情感品格;从点到面。这个基本规律的认识是贯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的开始,可以有效指导我们读懂课外散文。

二、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是有限的

可以总体分为四类26种。

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所写人物的特点、层次结构。

文体常识认知类:人称、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线索、表现手法等。

分析类:词语[能否删除、作用或好处、意义、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句子[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表达作用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

开放类:感悟启示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这样的归纳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主要意义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题型是有限的,课外阅读题目经常在重复出现这些类型。二是我们经过认真训练,熟悉的能够准确回答的越来越多,我们不会的失分的自然越来越少,这就让学生看到一个训练的面,从而更加关注自己练习的覆盖率,增强复习的目的性与信心。这是认真做好训练过程的意义所在。

三、使学生认识到训练过程是有用的,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学习行为的意义能够很好地端正学习态度。我的做法:一是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过程重要。二是从效果着眼使学生信服过程的重要。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老师进行阅读分析题目讲解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答案,曾经再去背诵过吗?没有。我们做过的篇目和题目原样在考试中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大吗?不会。那么我们平时做题目的时候不认真做,上课时不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只注重记录答案是对的吗?不对。好了,应该这样看:独立做阅读分析题的时候要如同做数学、物理题目一样深入分析思考,组织语言,完成题目。在听老师讲解分析的时候要要像听数学、物理例题一样紧跟思路,弄清由头,再把答案的表达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反馈,发现不足、汲取经验。做题和听讲的过程是进行阅读分析思维训练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途径,比记录答案的结果更重要。

其次是在复习实践中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当题型重复出现时,注意观察哪些同学落实了已经讲过的答题要领并给予赞赏――这既是对学生的精神激励,又是对阅读技能的再强化。从而让学生信服,认真对待阅读分析是正确的,做过和没做过就是不一样,过去的工夫没有白费。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肯定的心态下,能进一步确认付出就有收获,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忘记辛劳并使之成为又一个好习惯。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疆蒙古族文学;传承与发展;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爱国主义的内涵也在逐渐变化,还应包含为祖国繁荣、富强、独立献身的伟大精神。具体内涵概括来讲,有民族自信力、抵御外辱、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建设祖国等内容。不同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或者换句话说,不同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

蒙古族文学中爱国主义优秀文化的最初基调是讴歌新生活,赞颂伟大的党

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主题。新疆解放之初,蒙古族作家们发表了符合当时党的文艺方针、人民心声的以叙事诗为主的诗歌以及民间祝词、赞词、谚语、格言、歌词等作品,主要是表达对各族人民带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共产党和的感激之情;歌颂伟大胜利,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赞美富饶美丽的祖国山河;讴歌社会主义社会;歌唱家乡的新变化;描绘草原新生活和蒙古族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号召人民珍惜新时代建设新家园;揭露牧主剥削人民的罪行;怒斥旧社会黑暗本质等内容的作品。

浩・巴岱怀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写出的文字,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他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随处可见,他在小说《昵美尔山风云》中描写老爷根登巴音的二子乔龙拒绝父亲最后的嘱托时,就说过这样的话:“您不是再三表示过,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吗?咱们可不能忘记,是穷人的血汗把我们养大的。”这样的话,是年轻一辈对老一辈权威的挑战,也是对他们顽固与腐朽彻底的反抗,同时,也是借乔龙之口,表达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热爱,更是代表一种新的年轻的思想发出的声音,他们对国家和社会都有一份自己的理解,相信的是看得见的东西,而不是走向末路的谎言。还有小说中莫尔根在包勒德和齐布嘎婚礼上说的一段:“旧社会,我们草原虽强大,穷人却连搭蒙古包的地方都没有一块,连肚子也填不饱,要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如今在党和的领导下,穷人才当了草原的家……”新与旧的对比,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来自普通民众的说法,更为真实地表达出牧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他们犹如新生的婴儿,需要国家的关注与疼爱,对国家也有着热切的盼望和美好的幻想,他们相信在强有力的政权体制下,他们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这种孩子般的依赖,使他们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了深沉的爱恋。在《“傻瓜”贡且》的故事里,也有相似的情感表达,小说中,小伙子贡且运用智慧和力量,不畏艰险与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而这种勇气的来源,是对人民和国家的热爱,他想让牧民们远离苦难的折磨,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富饶。

在诗歌中,浩・巴岱的这种爱表达得更为强烈,《在喜庆的日子里》说:“论起过去与现在,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去的社会多黑暗,现在的生活多幸福。”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家乡的变化,富饶的生活,对现在的满足,强烈的反差使作者对祖国的感谢溢于言表,在《开都河颂》中,作者也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爱恋和不舍,他这样写道:“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怎能把故乡的河水忘记!即使经历千秋万代,怎能把自己的故土遗弃!”对故土的爱已经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对伟大祖国的爱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种感情在《迎接牛年》中就更明显了,“人民安居乐业,前途光明远大,国家繁荣富强,气象万千更胜一年”,是对祖国母亲更为诚挚的祝福。

在新疆大量优秀的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普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它们的这种想象和情感在新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否定了旧文化价值规范,同时,也为新文化的价值规范体系增添了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形式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新疆文学的小说创作中,对新时期的英雄人物的塑造,诗歌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讴歌,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使文化大系统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充实、丰富。

英雄精神是蒙古族文学的基本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体现

这与北方游牧民族中普遍流行的英雄崇拜有直接关系。不论是蒙古人原始信奉的萨满教中的保护神,还是歌颂英雄的蒙古民间文学,以及蒙古人民对成吉思汗的顶礼膜拜,都不难发现英雄崇拜的盛行,更不难发现英雄精神的影响之大。

研究蒙古族文学,英雄史诗是不容忽视的,不管是长篇还是中篇英雄史诗,都刻画了一些虽名字不同但却有着相同历史责任与使命的英雄,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就是用自己的英勇顽强同敌人战斗来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与亲人。

当时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文化价值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价值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个人的能力和勇猛有一种强调的意味。而在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中,刻画了不少这样的英雄,体现着当时的文化价值。作为一名英雄人物,是个有地位的人,要能通过竞技的测验,这是对其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英雄的基本评判标准,也是普通男子成婚的必修课――考婚(各种技能竞赛)。这或许是遗存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成人仪式。在上述考验的基础上,英雄们还要独自承担起保卫国土亲人的重任,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独自同敌人作战,最后取得胜利。

在新时期的蒙古族文学中,英雄“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化的,而是时代的、社会的新英雄”,英雄“从神坛走向民间、大众,成为百姓中的一员”。长篇历史小说《奔腾的开都河》是继《命运》后浩・巴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揭露了反动派用反革命武装镇压革命力量,欺骗和拉拢民族上层人物,企图分裂革命队伍的反动本质。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热情地歌颂了土尔扈特蒙古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作者在作品中采用了生动的民族语言,记录了这场斗争的真实过程。作品展示了革命队伍中不同阶层人士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和立场,充分证明了广大牧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这一真理。可以说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作品中塑造的一些英雄典型形象,身上具备了社会公有的文化价值,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于一身,同时集真、善、美于一身。这些典型形象具有文学教育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成为社会行动范式,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嘎・贡巴在他的系列中篇小说《边防哨所》和《拜格孜吐山的雄鹰》里成功地塑造了达答、阿拉西加布等察哈尔蒙古部落的英雄形象,他们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不屈不挠地与沙俄侵略者进行血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概。长篇小说《小溪》以三区革命为背景,以额尔德尼领导的蒙古骑兵团战斗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居住在博尔塔拉一带的察哈尔蒙古人民悲欢离合、流血牺牲、不屈战斗的感人故事。故事之复杂,人物之多,在新疆蒙古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蒙古族文学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家乡之爱

祖国是十分广大的,而每个人只是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里,人们对祖国养育之恩的体验,也总是首先体现在故乡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然后进一步上升为祖国养育之恩。从普遍意义上来看,一定的文化条件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先天土壤,因此展示文化现象的文学作品,必须在作家具备一定的情感、理想、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作品创作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文化是文学作品的助推器,文化的演变直接助推文学作品的演变与发展。

早期的蒙古族文学的代表作有策・乌力扎巴图的《祖国――金色的摇篮》、《新时代的妇女儿童》,额・刊载的《我们的太阳》,玛・陶浩图和的《我们的北京》等诗歌,以赞美共产党、,歌颂祖国、家乡、社会主义社会和揭露、抨击黑暗社会为主旋律,这些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满足了他们渴望知识的需求,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斗志昂扬,勉励他们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以饱满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建设祖国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尼・索苏尔先后发表了《好马・好汉・哥哥》、《蒙古人及其酒和歌》、《有一种声音总使我疼痛》等散文,主要是对故乡之爱。作者在“游走”家乡的“文化群落”、在9000多字的散文里,以动态的笔触――似乎带着读者一起骑着马,漫游在作者怀念故乡的思绪中,明写对过世哥哥的追忆、对兄弟深厚感情的回忆,暗写作者在都市生活中难以排解的个体孤独、人性思索;明写哥哥对牧马的热爱、对草原的热爱、对游牧生活的热爱,暗写作者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对给予生命和爱的亲人及家乡的愧疚,对浸润在血液里的游牧文化的难舍难弃;明写哥哥作为一个优秀牧民对牧马的依恋和赞美,暗写作者对都市纷繁、浮躁的厌倦和对自由快乐的精神解脱的向往;明写作者寻找家中丢失的马,暗写作者捡拾心中失落的情。

另一位作家特・那木吉拉写有《春的思索实话实说》、《牧民话》、《希望・花・坟墓》、《留恋戈壁的诗》等长短诗200余首。他的诗歌在蒙古族读者中颇有影响。诗作大多是描写戈壁小村的风土人情,显示作者对家乡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实简练、表现手法和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作者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有人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他诚惶诚恐地抬头,才发现世间还有这样的去处,于是他紧随而行,并且矢志不渝,恰巧的相遇,成了维系一生的信仰,那个人就是我们的党,而那个家就是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用一生的时间去感谢这样的一个归属,一片赤子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但是,仅有故乡之爱,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如果把自己的思想仅仅局限在“故乡之爱”,而不爱祖国,就是狭隘的。要把“故乡之爱”上升为爱国主义,就必须把对故乡的热爱扩大到对整个的祖国之爱。

新疆各民族共同形成的边疆文化,尽管尚处于一种“弱势者”的文化状态,面对外来的“文化霸权”的强势渗透,有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或盲目跟风,面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新疆各民族共同形成的边疆文化,并没有进入“主旋律”。因此,在采摘能够引以自豪的所谓“文化资本”,比如有关狩猎、语言、建筑、音乐、沙漠、戈壁的知识,有关屯垦戍边、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这些初步构成了新疆人共同的生态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范式,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各民族文化都要勇敢面对世界“大文化”的挑战,敢于面对冲突,积极反思,弘扬优秀传统,增加文化的新鲜血液。

综观新疆蒙古族文学,无论是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还是一个作家的各类作品,大多都包含有英雄题材,他们歌颂英雄、怀念英雄、崇尚英雄,这种英雄情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变成了集体的地域观念,特别重视乡音、重视故土、重视历史遗留物,沉浸在“英雄”过去的恢弘时代。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大众文化的迅猛冲击,受到了文化量变和历史量变的冲击。如果说“文化”是一种习惯,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是从传统文化的内部发展出来,是以社会记忆的形式积累下来的集体知识,那么,面对开放性强劲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积极行动起来,挖掘和传承优秀文化精神,使“英雄”永远光照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批准号:10YJA751002)的子课题《新疆蒙古族文学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前期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歌颂祖国散文范文第10篇

同位嫁接,就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到的有关内容和知识,带动学生对与之相似相关的语言载体的认识和理解“求大同”;然后生发开去,引导学生理解各自的独特之处,即“辨小异”。既让学生实现对同一知识体系的广泛性的认识与理解,又让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独特之处,做到点面结合,以“面”促“点”,以“点”带“面”。这一规律的运用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1.组合比较式: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联想、想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达到以“旧”促“新”,以“点”带“面”,形成学生对同一知识体系内的共性与个性的双重认识。当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时,教师就不必细致分析了,可以先放一手,让学生回忆、联想。

2.情景再现式:所谓情景再现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的电影、戏剧、小说等的场面细节、情节,或学生自身的类似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从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化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有位教师讲《荔枝蜜》一文之前,就布置了这样的讨论,要求每位同学讲一段生活经历,并作了如下限制的要求:你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而恼恨过谁,但随着时光流逝,你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步产生了好感,讲出来。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生活底蕴,以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借助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变位嫁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比反差式:这种嫁接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语言材料,在对其共性与个性研究中领会构思为文的内在逻辑。《白杨礼赞》是茅盾写于40年代的散文名作,它借白杨这一象征体,歌颂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袁鹰写于60年代的著名散文《白杨》则借白杨这一象征体,歌颂了服从祖国需要,立足艰苦环境,扎根边疆的伟大精神。作家为什么能“为时造文”,借同一象征体表达不同的意义呢?在指导学生学习《白杨礼赞》这一名篇的时候,如能引导学生将之与袁鹰的《白杨》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仅是白杨这一实物作为象征体出现时可以承载不同的信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描绘神,搭好“形”与“神”之间的桥梁。这个问题解决了,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便成功了。

2.扩展延伸式:这种嫁接方法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领域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领悟知识,扩大知识面,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借对蜜蜂的赞美,热情歌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作者赞美了蜜蜂,但却对它的“刺”感到“厌恶”,在学习借物抒情的散文单元之后,我们就可以重提出这个话题,我们能否给蜜蜂的“刺”,也赞美一下它的“刺”?这样,便可以产生诸如此类的新的立意:我们既要像蜜蜂一样建设“蜜”一样甜美的生活,又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生活,有一根像蜜蜂一样的“刺”。

扩展延伸式最适宜的范围是单元教学,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大体上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教读、自读课文无论从体裁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共同之处,而且都受同一单元教学目的的“管辖”。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去,以教读带自读,以精读促泛读,收到事半功倍,一石双鸟的效果。

上一篇:公司抽奖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演练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