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合同范文

时间:2023-11-24 19:53:17

亏损合同

亏损合同篇1

关键词:商誉确认;亏损合同;自创商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背景

随着公司逐渐走向国际化,并购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出现,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商誉的进一步探讨。在日常经营当中,企业偶尔会遇到不可抗力,进而依法履行合同会遭受经济损失。一些企业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而选择了违约,另一些企业为了维护良好的信誉选择履约。此时,因履行合同而额外承担的经济亏损差额一般是作为费用化处理。而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亏损差额是否可以作为商誉确认,探讨商誉确认与企业履行亏损合同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一)亏损差额与企业信誉的关系探讨。企业信誉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无形资源。良好的信誉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忠诚的用户等。企业即使额外承担一定的亏损差额,也坚持履行亏损的合同。其作用在市场参与者看来至少是很好地维护了企业良好的信誉。这有时也成为企业塑造自己守信用的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企业额外承担的亏损差额可以认为是企业信誉的附加值。

(二)亏损差额与资产确认的关系探讨。张鸣、王明虎(1998)认为:对于资产的确认,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应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两个前提下,按是否符合:1.可定义性;2.可计量性;3.相关性;4.可靠性,这四个标准进行判断。[1]我们要探讨亏损差额能否确认为商誉,首先要确认其在会计处理上要纳入资产。

1.可定义性。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来看,亏损合同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次,企业对亏损合同的履行与否以及是否承担额外的亏损差额有控制权。另外,企业坚持履行亏损合同会因为维护了良好的信誉而预期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履行亏损合同产生的亏损差额符合资产的定义。

2.可计量性。在亏损合同的履约日,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合同条件得出履行合同的亏损额,而违约所造成的亏损额也是可以确定的,至少是可以合理估计的。因此,企业坚持履行亏损合同所造成的亏损差额是可以确定并计量的,符合可计量性原则。

3.相关性。亏损差额相关的信息披露无疑是满足相关性原则。亏损差额作为资产确认还是费用化,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很大的影响。

4.可靠性。企业坚持履行亏损合同会给企业的信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市场参与者绝大部分都是理性人的前提下,排除委托问题,企业管理层必定认可“履行亏损合同因为维护了良好信誉而带来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必然大于因履行合同而额外承担的亏损差额”这一个观点。因为企业高管对企业信息有第一手资料,所以其决定是有很大可靠性的。此外,葛家澍(1996)认为,可靠性略低,但确有相关性的情况下,为了使有用的信息得到充分披露(揭示),有关可实现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就应该传递给信息使用者。[2]

因此,亏损差额符合了资产确认的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个原则。企业宁愿负担额外的亏损差额也不放弃履行亏损合同,实际上向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即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拥有极大的信心。根据谨慎性原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履行亏损合同带来的效益很可能大于亏损差额。这将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亏损差额的资产确认符合效益大于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综上所述,亏损差额应该确认为资产而不是费用化。

(三)亏损差额与商誉确认的关系探讨。

1.商誉内涵的探讨。目前主流的观点主要认为商誉是企业未来超额盈利的价值。林菁(2009)认为,商誉包括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现行的会计准则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只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3]

2.亏损差额与自创商誉的关系探讨。葛家澍(1996)认为,企业愿意用1200万元去购买一家账面净资产只有1000万元的企业,之所以愿意多付200万元,不过是为了换取一种无形的资源──预期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在理论上,收购企业预期收购后每年预期(未来)的超额利润的贴现值应大于、至少等于现在作为商誉支付的200万元。[2]那么,我们可以采取类比法来讨论有关亏损差额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履行合同会亏损1200万元,而不履行合同的损失为1000万元,其亏损差额为200万元,我们可以类比于外购商誉来推理,企业之所以坚持履行合同,愿意多损失200万元,不过为了换取一种无形的资源──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预期未来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同样地,在理论上,企业预期履行亏损合同后每年预期的超额利润的贴现值应大于、至少等于现在额外亏损差额200万元。结合目前的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只披露外购商誉,亏损差额暂且应该确认为自创商誉。

(四)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的关系探讨。外购商誉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支付的价款超过目标企业净资产总和的差额。自创商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立和积累的、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资源。不同的是,可以确认的只有外购商誉。其中无论是外购商誉还是自创商誉,其可定义性和相关性都是符合的,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自创商誉的可靠性和可计量性。

其实,外购商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自创商誉存在于并购的目标公司中。只是在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的自创商誉得以实现用货币确认,转变成了并购方的外购商誉。周仁俊、汪长英(2000)认为,只确认外购商誉实际上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背弃了权责发生制。因此,如果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会计报表中的商誉将会是残缺不全的,其结果会计信息既不相关,又不可靠。[4]

至于可计量性方面,周仁俊、汪长英(2000)认为,商誉无论外购还是自创,均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计量属性,也就是说,它们是可以计量的。[4]另外,葛家澍(1996)在《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一文中提到关于不确定性的计量问题。对不确定性即可能性的计量只能建立在主观估计的基础之上,管理当局考虑内外环境和各种因素一般可以作出较佳的估计。[2]因此,我们可以从不确定性的程度进行划分,把自创商誉的计量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标准,在每一个不确定性的程度上,自创商誉都是可以计量的。在符合其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可计量性原则可以适当放宽。据此,我们认为货币计量“实际上可确定”(即大体概率在91%-99%)的自创商誉是符合可计量性的。亏损差额无疑是属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征求意见稿中的“实际上可确定”这一类。

由此,我们认为予以确认的商誉应该包括外购商誉以及自创商誉符合确认原则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从类比于外购商誉的角度,还是从本身符合确认条件的角度,亏损差额都应该作为商誉进行确认,并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徐文丽、张敏(2009)在《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一文中认为把商誉划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存在缺陷。商誉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累积形成,能使企业未来获得超额盈利能力(超额收益),未入账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5]从这个角度来说,亏损差额也应该作为商誉进行确认。

三、小结

企业坚持履行亏损合同时,额外支付的亏损差额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领域。信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预期未来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流入。在理论上,企业坚持履行亏损合同,实际上是在维护企业的信誉,并且预期因此导致的未来超额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大于、至少等于亏损差额。商誉作为账面上衡量企业拥有的无形资源价值的一项指标,应该包括对企业信誉的衡量。因此,亏损差额应该确认为商誉,属于其中的自创商誉,应在报表中披露。但是,只确认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然而,对商誉的确认进一步探讨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有关企业履行亏损合同额外负担的亏损差额的会计处理问题,并且探讨了亏损差额与商誉确认的关系。目的在于引起会计界对亏损差额的广泛讨论,进而规范对亏损差额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和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可靠性。

但是本文也有不足之处。限于篇幅和数据的问题,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证据,可以用事件研究法等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这将是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J].会计研究,1998(4).

[2]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1996(1):5-8.

[3]林菁.浅谈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4]周仁俊,汪长英.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几点认识[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

亏损合同篇2

超过五年的亏损余额不允许弥补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在纳税人多次发生年度亏损的情况下,其亏损可以连续用从亏损年度的次年起5年内的所得弥补。在纳税人既有盈利年度又有亏损年度的情况下,根据税法规定,亏损弥补的最长年限为5年,在5年内,不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年限计算。先亏先补,按顺序计算弥补期。超过5年弥补期仍未弥补完的,则不能再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只能在税后弥补或用盈余公积金弥补。

减免税收入不得用于弥补应税亏损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所称亏损,指企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此条款明确规定企业免税所得包括不征税收入不得用于弥补亏损。

应税所得不得弥补减免税所得项目亏损

企业的应税项目所得也不得用于弥补减征、免征所得税项目亏损,只能用以后年度减免收入或所得额来弥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48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免税收入、减计收入以及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不得弥补当期及以前年度应税项目亏损;当期形成亏损的减征、免征所得额项目,也不得用当期和以后纳税年度应税项目所得抵补。这条规定要求,企业取得的免税项目应该单独核算,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不能盈亏相抵。而企业会计利润是综合计算的,没有区分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纳税申报表同样未单独体现应税项目所得与优惠项目所得。因此,计算应税项目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减免税项目所得,不管免税项目是盈利还是亏损都要作全额调减,计算公式为:应税项目调整后所得=利润总额-免税项目所得。

境内盈利不可抵减境外亏损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但境外营业机构的应税所得可弥补境内亏损。境外亏损和境外所得首先需区分为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和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两类,因为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这两类所得采取了不同的计税办法,即直接抵免所得税法与间接抵免所得税法。企业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指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由于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投资企业不能抵免,因此,间接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不可能出现亏损。

核定征收亏损不得弥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0号)第六条规定,采用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应纳所得税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而在应税收入的确认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377号)规定,应税收入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应税收入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其中,收入总额为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由此可见,实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其以前年度应弥补而未弥补的亏损不能在核定征收年度弥补。但在以后转换为查账征收年度时,在政策规定的期限内仍可继续弥补亏损。

被投资企业亏损不能在投资方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

上市公司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亏损

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存在未弥补亏损情形的监管要求》(以下简称监管指引)规定,公司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亏损、不得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缩股方式弥补亏损。

对于上市公司因实施重组事项可能导致长期不能弥补亏损,进而影响公司分红和公开发行证券的情形,监管指引规定了四方面的监管要求:一是相关上市公司应当遵守公司法规定,公司的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二是相关上市公司不得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缩股以弥补公司亏损的方式规避上述法律规定;三是相关上市公司应当在临时公告和年报中充分披露不能弥补亏损的风险并作出特别风险提示;四是相关上市公司在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时,应当在重组报告书中充分披露全额承继亏损的影响并作出特别风险提示。

一般性合并、分立前的亏损不得结转弥补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的规定,重组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主要规定了以下4种情况:

1.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合并,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

2.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

3.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合并,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亏损合同篇3

    一、现行合并报表实务中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超额亏损的处理 

    1.现时企业处理的现状以及所遇到的矛盾。实际经济生活中,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现象已不在少数,撇开大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公司不说 (因为这些公司大部分由行政局改制而成,所属企业均为原行政隶属关系下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良菱不齐),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子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也时有可见。经对儿家已发生这种情况的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分析,一般都是母公司在进行权益法核算时不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但在合并报表时由于子公司超额亏损无法抵消而使其自然抵减了合并净利润。在无统一制度规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此也只能予以默认。但这样的合并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特别是在母公司并不需要承担损失的情况下,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应减少合并净利润,即便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债务担保,也是部分的,不可能将子公司的债务全部包揽下来。因此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全额抵减合并净利润,报表使用者会产生误解、经营者也不服。 

    基于上述处理,在这类子公司被处置 (出售或清算)时,势必会有连锁反应,即:由于子公司的处置,原已在合并报表中确认的超额亏损不须再承担了,此项不须承担的超额亏损在合并报表中又应如何反映?实务界曾有儿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子公司既已处置,可将其从年初合并报表范围内排除。既已排除,就可调整合并年初数,不再反映这项超额亏损;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持前种观点者显然还是站在传统的汇总报表角度理解合并报表,而恰恰未考虑到合并报表与汇总报表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点就是合并报表反映的是一个会计主体的完整连续的经济内涵,合并报表的所有会计处理方法都是从这一点引发的。而汇总报表却不是。合并会计报表从一个完整、连贯的会计主体角度出发,其连续性的要求同单个会计主体是一致的(否则为什么要有内部交易事项的连续抵消呢),而汇总报表不是一个主体,只是就事论事地每年按照有关部门的需要将某些特定单位的报表数据集申而已。如果将处置的子公司从年初合并范围内排除,即人为割裂了既已形成的会计主体,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由于调整了合并期初指标而扭曲了上年的真实情况 (而其既不属于会计差错,也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调整合并年初数无疑违背了会计上相关性、可靠性以及可比性原则。因此合并报表的期初数应保持不动,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时,在期初末分配利润项目中一方面抵消子公司超额亏损数,以保持合并期初未分配利润与上年度合并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按照相同数额作为当年的合并收益。持这种看法的理由是: 

    (1)既然上年度作为合并损失确认了,当年不用再承担的损失应作为合并收益;损失和收益的确认原则应该一致,况且该收益确实是实现了。

 

    (2)国际会计准则 (IA5)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18条规定 "卖出子公司到卖出之日为止的经营成果,计人合并收益表。卖出之日指母公司对子公司停止控制的日期。变卖子公司所获款项与卖出之日子公司扣除负债的资产帐面金额的差额,在合并收益表中作为变卖子公司的利润或亏损。"根据这条原则,当净资产为负数的子公司被处置时 (即使是清算破产),其年初指标不能从合并年初数中扣除,母公司收回的款项 (至少为零)与子公司净资产 (负数)之间的差额应计人合并收益表。 

    (3)当超额亏损对合并净利润形成抵减时,客观上形成了集团对子公司债务的责任,由此有一项现金对应成了担保财产,而子公司的处置实际上撤除了此项现金的担保性质,使此部分现金又可为集团所支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此项收益不能说没有现金支撑。 

    笔者认为,根据当时会计制度的规定以及从理论上分析,第二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种观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是和合并会计授表的核心实质相脖的。但按照第二种观点处理的结果,子公司资不抵债时抵减合并净利润的超额亏损以及处置当年出现的合并收益,均不易为报表使用者理解,而且会给企业带来调节利润的空间。因此,在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如何寻求一个最佳处理方法,以正确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和应承担的经营责任,是嘎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现行规定尚待明确的问题。财政部在1999年以财会函字 [1999]10号答复广东省正中会计师事务所《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中,规定投资企业 "末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 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 末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 。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 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末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这个规定解决了对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的总原则,即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确认为合并损失,但确认为合并股东权益的减少。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尚不明确: 

    (1)"合并会计报表的 末分配利润项目",此处的合并会计报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还是利润分配表还是两表兼之?如两表兼之,刚来确认的投资损失在利润分配表中最终还是落脚于未分配利润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末分配利润项目数肯定会有矛盾;如系利润分配表,既然不减少合并利润,却减少未分配利润,也无法做通,看来,此合并报表当指的是资产负债表。但规定中只是笼统地指合并会计报表,会产生歧义。 

    (2)增设的两个项目指的是 "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那么,对属于少数股东那一部分的超额亏损,在合并报表中应如何反映?若以负数反映,如果同样作为投资者的少数股东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也为零,而在合并报表申却要以负数反映,则形成了在本公司帐上反映的是承担有限责任,而在合并报表中却反映的是承担无限责任的矛盾。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参加合并的子公司中,应当归属少数股东方面的亏损,有可能大于子公司产权中的少数股权。这类超额亏损和任何归属少数股东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东应当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之外,均应当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此后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吸收的少数脾率分内亏损补齐之前,所有的这类利润应当分归多数股权。"也即是说,如果少数股东有义务弥补亏损的,则在合并报表中应按照其弥补亏损额确认其损失并将少数股东权益以负数反映,反之,则不应予以确认。但规定中并末区分这两种不同情况,只是将属于母公司的份额予以处理,那么就意味着在合并报表时,不管那种情况都必须确认属于少数股东的亏损份额。 

    (3)在母公司存在股权投资差额以及提取减值准备的情况下,母公司末确认的对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会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母公司应负担的部分不一致。如仅处理母公司未确认部分,母公司已冲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和减值准备在合并报表时作为合并价差会又显现出来,对这部分差额如何处理、性质如何界定尚不明确。 

    (4)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要承担债务担保的,这样处理并不合适。 

    二、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合并处理方法的探索 

    鉴于实务中对资不抵债子公司的合并处理的不同做法,以及财政部虽有原则规定但无具体操作方法,使得这类信息严重不可比。笔者根据IAS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以及我国《投资》准则的有关规定,对资不抵债子公司的合并报表问题作一探索,以求同行指正。 

  

   由于当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时投资者对超额亏损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则合并处理方法似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处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各投资者分别对子公司承担债务担保而承担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不管出现哪一种情况,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根据修订后的投资准则规定,以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帐面价值减记至零为止。但对提供担保魄各投资者来说,子公司资不抵债的事实,使他们己经具备了确认预计负债的条件,因此,投资者应先确认预计负债和营业外支出。问题是从一个合并报表主体的角度分析,投资者确认的预计负债与子公司的债务是同一项债务,确认的损失已经体现在子公司净亏损中。 

    如果投资者承担了这项债务损失,则意味着子公司减少同样的损失,为了不重复确认负债和损失,在合并报表时,应将预计负债和营业外支出予以抵消。但少数股东的权益要体现为负数,以体现其担保责任。 

    如果公司下年度破产清算或被处置,则年末不再将其予以合并,由于上年度合并所有者权益及合并净利润的结果同母公司一致 (不考虑内部交易事项),因此不会影响合并指标的连续性。母公司偿还为子公司承担的债务时, 借记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子公司以后实现利润,母公司权益法核算和合并会计报表无特殊处理。 

    2.仅母公司因对子公司承担额外债务而承担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在此种情况下,首先有必要探讨母公司权益法的处理方法。一种观点认为,母公司仍应按子公司超额亏损乘以母公司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损失,其余部分在合并时自然冲减合并净利润。子公司处置或破产清算时,这一部分一方面作为母公司担保损失计人母公司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则在合并报表中调整期初末分配利润时做合并收益处理,这样收支正好抵消。如果母公司在子公司尚未处置时就确认这部分损失,则在母公司帐上另确认一项支出和负债,但在合并报表时应将此项支出和负债相互抵消,以免重复反映损失和负债。以后子公司处置时,合并报表就不用再做任何处理。这两种处理虽然对母公司来讲,每年经营成果不二样 (当然最终结果是一样的),而合并结果却是一样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须由母公司全额承担,就形成了母公司的一项义务,母公司应全部确认损失,以完整地反映母公司的责任,这才是权益法核算的真谤,此种做法的结果相当于上述子公司尚末处置时就确认损失的做法,但更完整 (损失全部反映在投资收益,责任全部反映在长期投资),合并起来也较简便。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成了正数,则超额亏损的弥补数全归母公司所有,而其余部分仍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若子公司被处置,只须在年末不将其纳人合并报表,无须再做处理。 

    3.母公司对子公司承担额外债务因故依法解除i寂据担保法规定,由于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务或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以及过了保证期间等原因,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如果母公司承担的债务担保因此而免除,则母公司应将确认的预计负债冲回。借记"预计负债",贷记 "营业外支出"。此时的合并处理应按照本文所列第4种情况的合并方法处理,假如免除的是部分债务,则按照本文所列第5种情况的合并方法处理。但如果免除保证责任是在子公司处置时,则合并时不做处理。 

    4.各投资者不对子公司承担债务担保。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也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内容。IAS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20段说明:在参加报表合并的子公司中,应当归属少数股东方面的亏损,有可能大于子公司产权中的少数股权。这类超额亏损和任何归属少数股东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东应当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外,均应当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此后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吸收的少数股东分内亏损补齐之前,所有的这类利润应当分归多数股权。这段话的意义很清楚,除了特别情况外,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都应由多数股权 (母公司)吸收,以体现母公司应承担的经营决策责任以及集团资产的耗蚀情况,当然,为体现权利和责任对等原则,子公司以后产生的利润,也应先弥补母公司吸收的超额亏损。问题是,这部分超额亏损其实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集团的支出,若由合并净利润吸收,即降低了集团的经营业绩,经营者难以接受。怎样才能有一既不减少合并净利润又能表现为多数股权所吸收这样的两全之策呢?我们经研究认为可依照财政部财会函字 [1999]10号文的做法,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末分配利润"项目下设置"减: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反映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均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一般即为子公司的累计超额亏损),作为合并股东权益的减项;在合并利润表中"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设置"加:本年末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反映子公司当年发生的超额亏损或在资不抵债期间报告的挣利润但仍未被投资者 (同样为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确认的部分,作为合并净利润的加 (或减)项。合并时,应将子公司发生的超额亏损借记 "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贷记"本年末确认投资损失"。这样就将子公司超额亏损由于无从抵消而冲抵合并净利润部分又于恢复,不减少合并净利润,但减少了股东权益。 

    由于《投资》准则规定,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及减值准备,从而形成投资者末确认的投资损失与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一致。因此,还要区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有无股权投资差额 (减值准备略)两种情况予以分析。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不含股权投资差额,则末确认的对子公司的投资损失相当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属母公司部分,由于属少数股东的部分也末被确认,因此末被确认的投资损失总额即等于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如果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包含有尚禾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在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的当年,母公司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母公司所占份额不一致。当股权投资差额为借方余额时,末确认投资损失往往小于后者,反之则相反。因为根据 《投资》准则的规定,当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时,投资者的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一般以零为限,此时的帐面价值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减值准备等。差异即由此产生。从而为合并报表带来的问题是:"末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应该反映什么数字?是子公司的全部超额亏损数?还是母公司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加子公司超额亏损中属于少数股东部分?实务界和理论界均有不同看法。持第一种观点者认为,由于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从证券市场购入上市公司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二是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一非上市企业,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三是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以上三种情况,除第三种情况外,均是投资者对被投资单位的原投资者或其他投资者的一种补偿或者相反,是对外交易的结果。即使是第三种情况,由于是成本法核算的结果,是被投资单位成为子公司以前形成的收益(或损失),并不属于集团内部收益 (或损失),因哗推销 价值应看作是集团对外的发生费用或是取得的收益。因此在合并报表中并不将其作为内部投资损益予以抵消。有鉴于此,当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当年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减至零,实际上是对股权投资差额的提前摊销,既为摊销价值,合并时当然也不应予以考虑,而应以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作为"末确认投资损失"的数额。持第二种观点者认为, 母公司末确认的投资损失与子公司超额亏损中母公司所占份额的差额,实际上是母公司对子公司一部分超额亏损的确认 (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的情况下),或者连一部分正常亏损也末确认 (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的情况下),而并不是股权投资差额的提前摊销,实际差额还是客观存在,并未消除。 持第一种观点者将含股权投资差额的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减至为零看作是股权投资差额的提前摊销,因而会在第一年的合并利润表中出现合并投资损失,在最后一年又由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恢复而出现合并投资收益。持第二种观点者不将其看作是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认为仅仅是多确认了损失而已,而这项多确认的损失恰恰说明了差额的继续存在。因此从第一年至最后一年,始终存在这部分差额。从合并净利润的角度看,两种做法的结果并无差异,这是因为在第一年前者是作为差额的摊销,未确认的损失就多,内部损失抵消得少,但加的末确认投资损失数额也多;后者作为多确认的损失,末确认的损失就少,内部损失抵消得多,但加的末确认投资损失数额也少,因此两者会保持一致,最后一年也是同理。但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结果来看,差异就很明显。合并价差的始终存在必然便所有者权益少扣除一块未确认投资损失。 

    两种做法,笔者较倾向于第二种。股权投资差额既已摊销,以后又恢复,似于理不合。而且事实上即使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为零,而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余额也是始终存在的。但笔者另一个观点是:当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减至零应不包括股权投资差额,因为股权投资差额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团对外部的收益或支出,是一种商誉或负商誉 (虽然其中包括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帐面价值的那部分差异,但现行合并报表实务中一般不予区分处理),它只在购买或投资的那一个时点与子公司净资产有关,硬将其与子公司净资产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当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之时,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变化的处理不考虑股权投资差额,则合并报表的处理将不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 

     5.各投资者只对子公司承担有限债务担保。这种情况,在合并处理上可以看作是第1或第2种情况与第4种情况的结合。事实上,由于投资者一般不会对被投资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第1、第2种情况比较少,实务中第5情况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在计算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应将各投资方承担债务担保的数额予以扣除。这是因为从形式上投资方不再确认投资损失,但通过预计负债的确认实质上又确认了相应的损失。 

亏损合同篇4

亏损弥补的会计处理

亏损弥补有三条途径:

一是用税后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时,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从“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贷方,“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借方余额自然抵补。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账务处理。

二是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时,“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一个调减项,对于企业利润核算而言,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仅影响“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并不影响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因此亦无需进行专门的账务处理。

三是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则需要作账务处理,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其他转入”科目。

亏损弥补的税收政策规定

(一)基本税收政策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弥补亏损期限,是指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发生亏损,准予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一年弥补不足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弥补期最长不超过五年,五年内纳税人无论是盈利或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年限计算。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250号)规定:税法所指亏损的概念,不是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亏损额,而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亏损额经主管税务机关按税法规定核实调整后的金额。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91号)规定: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查增的所得额部分不能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二)免税所得弥补亏损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的免税所得弥补亏损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34号)规定:按照税法规定,企业的某些项目免征所得税。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应税项目,又有免税项目,其应税项目发生亏损时,按照税收法规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应该是冲抵免税项目所得后的余额。此外,虽然应税项目有所得,但不足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免税项目的所得也应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三)汇总纳税企业之间相互弥补亏损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规定:成员企业在总机构集中清算年度发生的亏损,由总机构在年度清算时统一盈亏相抵,并可按税法规定递延抵补,各成员企业均不得再用本企业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弥补亏损。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0]185号)规定:成员企业在低税率地区的,审批汇总纳税时,原则上不纳入汇总纳税的范围。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算特点,需将在低税率地区的成员企业纳入汇总纳税范围的,总机构若在高税率地区,其在低税率地区的成员企业,统一按总机构的税率汇总纳税;总机构在低税率地区的,区内、外成员企业必须分别核算,分别按规定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不能分别核算的,统一按33%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四)投资收益弥补亏损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1号)规定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利润,若投资方企业发生亏损的,应先用于弥补亏损,弥补亏损后仍有盈余的,应依照对联营企业补税的有关规定,按投资方企业法定税率与联营企业适用税率的差额计算补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6]79号)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润、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在被投资企业通过应付利润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分配给投资方的利润、股息、红利等,投资方企业不论是否收到,均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补税。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只能在被投资企业进行弥补,不得冲减投资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亏损弥补特殊政策的处理方法

(一)免税所得弥补亏损

按照税法规定,当一个企业应税项目发生亏损的情况下,首先必须用免税项目所得进行亏损弥补,有余额才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弥补。当免税所得弥补亏损时,年度申报表逻辑关系为:

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当“调整后所得”大于0时,当年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为调整后所得和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两者的较小值;当“调整后所得”小于0时,当年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数额为0.

当年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额当“调整后所得”大于0时,该项金额为0;当“调整后所得”小于0时,该项金额等于“调整后所得”的数额。

应纳税所得额:当“调整后所得”大于0时,该项金额大于或等于0;当“调整后所得”小于0时,该项金额等于0.

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纳税人应税项目盈利,并且盈利数额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下,企业的全部免税所得均可享受免税待遇,无须用于弥补亏损。

例1:某企业2003年的纳税调整后所得为200万元,其中免税所得为150万元,假设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为30万元(其他调整事项忽略不计)。

由于该企业应税项目赢利为50(200-150)万元,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因此应纳税所得额为20(200-30-150)万元。也就是150万元的免税所得可以全额享受免税待遇,无须用于弥补各种亏损。

2.在纳税人应税项目盈利,盈利数额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下,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应纳税所得额为0.

(1)如果免税所得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0.

例2:假设例1中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为7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其他调整事项忽略不计)。

由于该企业应税项目赢利50万元,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70万元,用应税项目赢利弥补亏损的同时还需用免税所得弥补剩余的亏损。因此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应为130(200-7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0(200-70-130)。

(2)如果免税所得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则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0,应纳税所得额为0.

例3:假设例1中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为25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其他调整事项忽略不计)。

由于该企业应税项目赢利50万元,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50万元,用应税项目赢利弥补亏损的同时还需用免税所得弥补剩余的亏损,但两者合计也不足以弥补所有亏损,当年只能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00万元,因此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应为0,应纳税所得额为0(200-200-0)。

3.在纳税人应税项目亏损,免税所得足以弥补应税项目亏损的情况下,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当年可结转以后年度可弥补的亏损为0,应纳税所得额为0.

(1)免税所得足以弥补应税项目亏损,但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例4:某企业2003年的纳税调整后所得为150万元,其中免税所得为200万元,假设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为250万元(其他调整事项忽略不计)。

由于该企业应税项目亏损为50(150-200)万元,免税所得足以弥补应税项目亏损,但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当年只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50万元,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为0(150-150),当年可结转以后年度可弥补的亏损为0,应纳税所得额为0.

(2)免税所得足以弥补应税项目亏损,同时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例5:假设例4中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为1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其他调整事项忽略不计)。

由于该企业应税项目亏损50万元,免税所得足以弥补应税项目亏损,同时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00万元,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为50万元(150-100),当年可结转以后年度可弥补的亏损为0,应纳税所得额为0.

4.在纳税人应税项目亏损,免税所得不足以弥补应税项目亏损的情况下,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为0,当年可结转以后年度可弥补的亏损=纳税调整后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0.

例6:某企业2003年的纳税调整后所得为-100万元,其中免税所得为200万元,假设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为100万元(其他调整事项忽略不计)。

资料显示,该企业应税项目亏损为300(-100-200)万元,免税所得不足以弥补应税项目亏损,真正享受免税的数额为0,当年可结转以后年度可弥补的亏损为100万元,当年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为0,应纳税所得额为0.

(二)汇总纳税企业之间弥补亏损

1.汇总纳税的成员企业(包括汇总企业)有盈有亏,盈亏相抵后仍有利润的,应当按照有赢利的成员企业所适用的税率纳税。其弥补亏损的数额应当按照为亏损成员企业抵亏的成员企业所适用的税率纳税。也就是说,不论是低税率的亏损冲抵了高税率的利润,还是高税率的亏损冲抵了低税率的利润,都要用补回的办法加以解决。

例7:某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在外地共有3家分支机构,该公司实行全额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的汇总方式(详见表1)。计算结果显示:深圳地区与外地分别申报的应纳税额90.6(56.1+34.5)万元与汇总合并申报的应纳税额相同。

2.如果汇总纳税企业实行就地预缴制度,按照政策规定成员企业在总机构集中清算年度发生的亏损,由总机构在年度清算时统一盈亏相抵,并可按税法规定递延抵补,各成员企业均不得再用本企业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弥补亏损。

实行就地预缴和实行全额汇总纳税只是税款分配比例和入库地点的不同,并不会改变亏损弥补的计算和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例8:接上例,如果外地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比例为60%,则结果如表2.计算结果显示该企业共缴纳税款90.6(43.56+47.04)万元,与上例全额汇总纳税的纳税金额一致。

(三)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弥补亏损

1.按现行税法规定,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不退还所得税;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与联营企业税率一致时,不用补税。以上两种情况,投资方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先将分回的投资收益还原为应纳税所得额,填入申报表的“投资收益”栏,计入收入总额,通过申报表逻辑关系自动计算弥补亏损,然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还原后的金额填入申报表的“免予补税的投资收益”栏,予以扣除。

2.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投资方企业分回利润时,先按规定将其还原为应纳税所得额,填入申报表的“投资收益”栏,计入收入总额,通过申报表逻辑关系自动计算弥补亏损,然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将可抵免的被投资企业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填入申报表的“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栏,予以扣除。

(1)还原的来源于被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分回的利润额÷(1-被投资方适用税率)

(2)被投资方已缴税款抵扣额=来源于被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被投资方适用税率

上述公式(1)中,所谓“被投资方适用税率”,是指被投资方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使用的实际税率;公式(2)中,所谓“被投资方适用税率”,是指被投资方适用的按税法规定的法定税率。也就是被投资方按税法规定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可参照饶让原则,视为被投资方已缴税款予以抵扣。

表1:独立与合并申报方式下应纳税额计算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外地机构单独申报 深圳地区单独申

汇总合并申报

(税率33%)

报(税率15%)

应纳税 应纳

应纳税 应纳 应纳税

应纳税额

所得额 税额

所得额 税额 所得额

2001

40

13.2 -60

40-60=-20

2002

100

33

90-60=30 4.5 100+90-20=170 140×33%×30×15%=50.7

2003 -50M

100

15

100-50=50

50×15%=7.5

2004 80-50=30 9.9   100

15

80+100=180

30×33%+150×15%=32.4

合计 170  56.1 230

34.5 400

90.6

表2:2001-2004年各年度应纳税额计算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外地机构

深圳汇总

应纳税 就地预 深圳应纳 汇总应纳

应纳税额

所得额 缴税额 税所得额 税所得额

2001

40

7.92 -60

-20

0-7.92(留抵下年)

2002

100 19.8

90

190-20=170 140×33%+30×15%-19.8-7.92=22.98

2003   -50

9

100

50

50×15%=7.5

2004

80 15.84 100

180

30×33%+150×15%-15.84=16.56

合计   220 43.56 230

400

亏损合同篇5

关键词:未确认投资损失合并报表会计处理

序言

“未确认投资损失”是针对合并会计报表而言的,是在母公司合并了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后产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规进行规范如《公司法》规定“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企业会计制度》和《投资准则》也规定:“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未确认投资损失”。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应该终止经营,破产清算,已丧失了合并的前提,但考虑到我国改革中的种种因素这些企业还在持续经营,仍有合并的必要。

另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进行利润调控的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但是,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合并报表中“未确认投资损失”来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

对这一现象的会计处理,有关部门仅作了原则规定而不够具体,以致实务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因此加强对“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未确认投资损失”相关概念解析

(一)“未确认投资损失”的定义

“未确认投资损失”是针对合并会计报表而言的,是在母公司合并了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后产生的。《公司法》规定“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企业会计制度》和《投资准则》也规定:“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未确认投资损失”。所谓“未确认的投资损失”,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投资确认和期末计价政策的规定,由于母公司和子公司确认子公司损益方式不同而在合并报表中使用的一个调节性科目。

具体而言,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长期投资是以权益法来确认的,即按照持股比例反映子公司发生的盈利或亏损。但是,子公司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超过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额的亏损部分是不需要确认的,也无须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而子公司按比例计算的超额亏损部分必须在得到弥补之后,才能增加母公司的投资收益。这种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及其弥补都在备查簿中加以记录。但是,由于控股子公司还在持续经营,因此在合并时仍需并入报表。这样的话,就会在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科目与子公司的“股东权益”按比例相互冲销时,出现一块在母公司长期投资中未确认的子公司亏损无处反映的现象。为此,可通过设立“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来维持合并报表的平衡关系。

(二)“未确认投资损失”的性质

对持续经营、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超额亏损子公司)在母公司以权益法核算和编制合并报表时,财政部在财会函字[1999]10号《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中规定,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投资企业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第十九条: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如果被投资单位以后各期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应在计算的收益分享额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就是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承担的份额。投资企业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一般以长期股权投资减记至零为限。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以“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反映。

(三)“未确认投资损失”核算的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公司兼并重组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超额亏损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前提是:该子公司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即母公司的该项投资尚有恢复投资成本的可能;这类子公司可能是遇到了暂时财务困难,债权人通过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等方式,帮助债务人度过难关,而并不要求其破产还债。在此情况下,子公司仍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中。为了反映集团整体净资产的真实状况、耗蚀程度以及母公司的管理责任,仍应将这类处在持续经营状态中的子公司纳人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但这类子公司又不同于一般子公司,其净资产不但不复存在,而且还出现了负数。因此,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计量和确认,是对资不抵债子公司进行合并报表的主要问题。对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超额亏损公司不能予以合并,以防止利用合并报表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四)“未确认投资损失”的作用

母公司将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合并时,将子公司的资不抵债额在“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中反映,这样就便于分清“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中,哪些属于资不抵债子公司形成的,哪些属于正常经营的子公司形成的;哪些资不抵债额属于二级公司形成的,哪些属于二级以下公司形成的;哪些资不抵债额属于当年形成的,哪些属于前期形成的。从而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为计算保值增值率等指标提供依据。

二、“未确认投资损失”的核算基础分析

(一)“未确认投资损失”立足点分析

对于“未确认投资损失”财政部[1999]10号文虽然有所规定,“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但是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母公司的立场来进行计算,然而事实上由于长期股权投资构成的复杂化,机械地站在母公司立场上计算会影响合并报表有关数据的真实性,也有悖设置这两个项目的初衷。由于种种原因,投资者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在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中的份额会不一致,其中有股权投资差额的因素,也有计提减值准备的因素。因此,在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时,投资单位未确认的损失与子公司的超额亏损往往不一致,由此产生了“未确认投资损失”究竟以什么数额为准的问题。

财政部[1999]10号文中规定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进行合并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的“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为股东权益的减项,在合并利润表中增加的该项目为加项,目的非常明确:由于投资者对这部分超额亏损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减少合并净利润将与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的法律责任相违背,因此,将这部分影响合并主体净资产的部分从合并未分配利润中分离出来而在股东权益中单列减项反映。那么很明显,“未确认投资损失”的计量基础应该是子公司的超额亏损,是投资者免责的部分,否则这个项目的增加将令人难以理解。这个基本原则确定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定:如果投资者(包括少数股东)对被投资单位的超额亏损负有部分或全部责任(如投资者对其确认的担保损失),则“未确认投资损失”应扣除这些因素后加以确认;如果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已经为零,无法再确认子公司的进一步亏损,但此时子公司并未资不抵债(如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很大,或者计提了数额较大的减值准备),也就是说子公司尚未出现超额亏损,母公司即使有部分投资损失没有确认,也不能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因为母公司没有确认的损失仅受本身账面价值所限,属于母公司的损失并没有超过其在子公司净资产中的出资额,母公司没有解除责任,仍应承担这部分损失,因此这部分账面无法确认的损失仍应通过合并报表加以体现。

通过对财政部[1999]10号文的分析不难发现:①“未确认投资损失”金额确认的立足点是子公司的超额亏损,而不是母公司未确认的投资损失;②“未确认投资损失”的确认金额只能是投资者的免责部分,而不一定是子公司超额亏损的全部;③“未确认投资损失”的确认金额应该包括少数股东的免责部分,因为同样作为投资者,少数股东的投资账面价值也是以零为限,在少数股东对被投资单位没有特殊责任的情况下,合并报表的少数股东权益应该体现为零;④在合并报表中增加这两个项目的前提是子公司出现资不抵债,否则即使投资者账面价值已经为零并有部分投资损失未予确认,也不能在合并报表中出现,不然会虚增合并净利润,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

(二)“未确认投资损失”核算科目设置

公司合并时母公司要考虑子公司的财务情况,并进行财务报表合并,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子公司形成的资不抵债额。此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当年形成的资不抵债额和累计形成的资不抵债额。

为此在进行财务报表合并时也要与此相对应,这样“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就应分为4个科目:①“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②“本年子公司资不抵债额”;③“未确认的投资损失”;④“子公司资不抵债额”。

其中“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为损益类科目,反映母公司本年担保或承诺部分,下设两个明细科目,即“本年发生额”和“本期转回额”,分别反映发生和转回的情况。

“本年子公司资不抵债额”为损益类科目,反映母公司本年未担保或承诺部分,下设两个明细科目,即“本年发生额”和“本期转回额”,分别反映发生和特回的情况。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累计的母公司担保或承诺部分。

“子公司资不抵债额”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中性科目,反映累计的母公司未担保或承诺部分。

三、“未确认投资损失”的会计处理

如上所述财政部在1999年10号文中规定:“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应承担的份额,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一般以长期股权投资减记至零为限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这样即是规定母公司在合并利润表中不确认对子公司投资的超额亏损,但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股东权益的损失。为此在对“未投资损失”做合并处理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一)当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已经为零并有部分未确认的投资损失,而子公司的净资产仍为正数

此时在合并报表时,不应增设“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因此无该项目金额的计量问题。

(二)各投资者分别对子公司负有债务担保责任而承担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

子公司资不抵债的事实导致债务担保者的责任已经非常明确,提供担保的投资者已经具备了确认预计负债的条件,那么,投资者实际上已经确认了这部分超额亏损。但由于投资者确认的负债与子公司被担保的债务是同一项债务,因此在合并报表中不能重复反映,应该将母公司的预计负债与相应的营业外支出相抵销,然后再通过子公司超额亏损的自然并入将这部分已经确认的损失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应该为零。如果少数股东也负有担保责任,应按承担的超额亏损确认为少数股东本期损失,少数股东权益则相应体现为负数。

(三)仅母公司对子公司承担债务担保而承担子公司全部超额亏损

这种情况仍不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母公司无非确认更多的预计负债而已,所以与上述处理基本相同,但少数股东因不承担责任,因此少数股东权益应该为零,也不存在在超额亏损范围内确认少数股东本期损失的问题。

(四)母公司与少数股东均不对子公司超额亏损负责或仅负部分责任

这种情况在实务中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未确认投资损失”的金额问题。由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应该是累计数,而合并利润表中的该项目数应该是本年发生数,因此这两者的数字并不是恒等的,那么,未确认投资损失的计量还要区分累计数和本年数。对此,可以分别不同情况来加以讨论:

①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其在子公司净资产中所拥有的股权份额相等。这种情况应以子公司超额亏损作为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的数额,而本年未确认投资损失的数额则应按超额亏损减去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数额加以确定。

②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大于其在子公司净资产中所拥有的份额。这种情况一般是指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含有股权投资差额借方余额。在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数额时,与情况①相同,同样应以子公司超额亏损作为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的数额,本年未确认投资损失的数额按超额亏损减去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数额加以确定。而母公司未确认的部分与子公司超额亏损的差额视作股权投资差额的提前摊销,并作为对外支出不予抵销。

③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小于其在子公司净资产中所拥有的份额。此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含有股权投资差额贷方余额,二是由于计提了减值准备。

第一类,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含有股权投资贷差。计量原理同②,无区别。

第二类,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含有计提的减值准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一般不会发生在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的当年,因为减值准备计提的最大限额就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全额,计提的结果使账面价值为零,而由于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一般情况下也将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趋于零,所以提不提减值准备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减值准备是在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的以前年度计提的,则应该将其看作是提前确认的损失,在计量累计未确认投资损失时,仍应按照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作为基础,但在计算本年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应加上这部分减值准备数。

④投资者为被投资单位负有担保责任而承担部分超额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在合并报表时应按子公司超额亏损扣除各投资者承担的责任数额后的差额计算“未确认投资损失”的数额。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优胜劣汰,在企业之间进行兼并或重组中,母公司合并了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后在合并会计报表上针对“未确认投资损失”,有关部门仅作了原则规定而不够具体,以致实务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对债务承担责任的不同进行合并报表,与财政部在1999年10号文中关于“未确认投资损失”的规定相吻合,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葛希群.关于合并报表编制中“未确认投资损失”的计量问题[J].上海会计.2003,(5).

2周光明,黄贵等.浅析“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合并处理[J].四川会计.2003,(11).

3谢岷.未确认投资损失科目核算方法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6).

4俞建中.对“未确认投资损失”会计处理的探讨[J].上海会计.2003,(12).

5鲁阳.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情况下的合并抵销分录辨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0).

6冯理.正确认识“未确认的投资损失”[J].会计师,2005,(12).

7方长顺.对“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的思考[J].财贸研究,2005,(03).

8田战军,李刚.谈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被投资企业会计报表合并方法[J].财会月刊,2004,(17).

9王瑛,李飞.刍探资不抵债子公司的报表合并方法[J].财会月刊,2002,(08).

10李国田.浅谈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方法[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1,(12).

11朱剑敏.对合并会计报表中两个问题的探讨[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08).

亏损合同篇6

一、亏损企业承包经营的目标是:逐步减亏,实现扭亏为盈,不允许继续扩大亏损额。

二、亏损挂帐,以盈补亏,工资与被亏挂钩浮动。经核定的亏损金额,在承包经营中,可作挂帐处理,用承包期经营的利润补亏。核定承包经营期内正常经营的利润目标和用承包经营利润填补亏损的任务指标是考核企业和经营者的依据。职工工资可与正常经营实现利润和完成补亏任务

情况挂钩浮动,或按有关规定在补亏的利润中提取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等“两金”。超额完成者,工资可以上浮,“两金”可以多提。未完成目标任务者,扣减工资。亏损企业核定的工资水平不能高于同行业盈利企业的水平。

三、核定亏损方法

(一)以前年度亏损,按有关部门审核同意的会计报表核定。

(二)预计潜在亏损。一年以上积压商品可以按市场现价与原价对比的差价,核定预计削价损失;一年以上尚未收回的应收款,预计不能回收的部分核定为预计坏帐损失;企业外汇贷款余额,未按实际汇价进行处理的,可能发生的汇兑差额,可作预计汇兑损失。上述预计亏损,只在承

包经营中作挂账处理,实际发生后才按实际发生额作财务处理。

(三)亏损企业要自行消化亏损额占用资金的利息。个别亏损企业利息数额较大,难于自行消化的,经批准也可以连同亏损额一起核定在承包中作挂帐处理。

四、扭亏为盈或减亏目标的确定

(一)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或减亏目标,依亏损数额的大小、经营条件的优劣而确定。有的以全额作一个承包期;数额大的也可以部分亏损额作一个承包期。

(二)目标确定后,要分解到承包期内的各个年度,执行情况分年度进行考核兑现,承包期终结,经审计后,进行总的结算、兑现。

五、对亏损企业经营者的奖罚

(一)为了优选经营者和承包方案,大力推行招标承包。

(二)对扭亏为盈的经营者和有功人员,必须给予奖励。除执行《市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按承包合同兑现经营者的收入外,成绩突出者,允许在超目标利润中提取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作为对经营者和有功人员的奖励。

(三)对未完成扭亏为盈承包经营任务、继续扩大亏损的经营者,或造成企业亏损的原经营者、直接责任者,必须按照《市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办法》的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第三十条严肃处理。

六、对亏损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

(一)亏损企业实行承包后,在未填平亏损以前,承包期内实现的利润,经批准可免征所得税,全部用于补亏还贷。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视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也可以减免。减免的税收应设立专门帐户用于补亏还贷,不得提取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

(二)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亏损企业,可以用市批的进出口物资上缴款补亏还贷,但不作利润,不得提取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

(三)集团(总)公司对属下的亏损企业有责任帮助补亏。集团总公司利润(含下属企业向集团公司上缴的利润)经批准可用于支持亏损企业补亏。用于支持亏损企业补亏的减免税款,不得提取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

(四)亏损企业承包以后,未填平亏损以前,按规定提取的折旧费,可用于还贷补亏,但不作利润,不可提取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

(五)亏损企业承包经营后扩大经营和必需资金,工商部门和金融部门应给予支持。

七、加强对亏损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一)财务管理。财政部门(投资管理公司)对亏损额一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必须建立档案,加强管理。对亏损企业的财务报表要进行全面审计。亏损企业必须认真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政经律。

(二)工资基金管理。亏损企业的工资开支必须执行市的统一规定,不得自立工资标准。工资基金必须服从市劳动局统一管理。由市劳动局核定工资总额,年终经市财政局(投资管理公司)审核财务报表后,送市劳动局核定兑现工资。

(三)没有承包的亏损企业,由市财政局(投资管理公司)下达经营期的目标利润和补亏计划。市劳动局按下达的计划核定企业的工资总额和兑现发放工资。

(四)资金管理。银行要加强亏损企业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发现资金运用不正常时,可以查询、批评、警告;必要时冻结帐号,收回贷款资金。

八、加强对扭亏为盈工作的领导。市、区、县和亏损企业较多的战线都要成立扭亏为盈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

亏损合同篇7

一、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77户亏损企业中,大型企业5户,中型企业29户,小型企业43户;属于经营性亏损的61户,占全部样本的79.22%,属于政策性亏损的7户,属于其他类型亏损的9户。从调查的77户亏损企业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亏损额较大且增幅明显上升。20*年1-5月份亏损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个数为77户,占全部规模以上亏损企业的25.08%,而77户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8420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的89.42%。77户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三倍,比20*年全年增长12.76%。

二是亏损企业多集中在高耗能行业。77户亏损企业分布在全市21个行业大类,其中亏损额较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水泥、铝矿采选、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铝冶炼等六个行业,这六个行业的亏损额为37648万元,占77户亏损额的77.75%,其中电力由去年同期盈利698万元转为亏损17439万元,占77户亏损额的36.02%,是全市利润下滑幅度最大的行业;水泥亏损额为7610万元,同比增长13倍。

三是从经济类型看,亏损企业主要为股份制、与港澳台商合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这四种经济类型亏损额为41343万元,占85.38%,其中股份制企业亏损额为1152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倍,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亏损额为1088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亏损额为1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倍,国有企业亏损额为892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47%。

二、导致工业企业亏损的实质性因素

根据调查分析,造成企业亏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引起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内部经营管理存在缺陷的影响,但根据量化分析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导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一步拉大。据对调查的77户亏损企业计算分析,20*年1-5月份原材料购进的价格指数为121.9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原材料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价格指数15.93个百分点,远远超出了原材料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价格指数5%的警戒线,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额大幅增加。

今年以来,由于原油、原煤等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相关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如20*年1-5月份居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首位的新力电力公司,去年煤炭的平均购进价格为每吨189.*元,而今年的煤价为平均每吨287.14元,每吨高98.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89%,其主要产品电力今年的平均销售价格为每万度2753元,去年为2385元,同比增长15.43%,煤炭购进价格增幅高于电力销售价格增幅36.46个百分点,因此电力行业成为全市亏损最严重的行业,在20*年上半年全市亏损前10名的企业中有4家电力企业。与此同时,那些高耗能的重加工企业由于成本增加导致企业亏损额增加,如龙岗水泥、电缆股份、宇通重工、水工机电设备等企业。

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引起市场需求变化,部分行业销售收入明显下降,从而效益下降。在调查的77户亏损企业中,20*年1-5月份,钢材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72%,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27%。随着国家控制房地产开发和投资规模调控政策的实施,生产水泥、耐火材料以及平板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销售收入出现下降。如20*年1-5月份居全市规模企业亏损第四位的龙岗水泥公司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68%,其中销量同比下降了25.8%。随着高耗能电价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铝冶炼行业面临生产成本增加和需求减缓的双重压力,20*年1-5月份,77户亏损企业中铝冶炼行业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2.27%,亏损同比增长了1.7倍。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缺陷。1、企业历史包袱过重,削弱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调查的77户亏损企业,有40户选择了企业历史包袱过重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难题,占51.95%。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医疗费用等企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企业扭亏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产品规模经济效应过低,也是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原因。在77户亏损企业中,38户选择了“产品规模效应达不到”,占49.3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经济是指利用大机器生产手段,通过成批大量生产实现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的一种状况。很显然,如果企业产能比过低,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就升高,就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3、企业经营机制不顺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77户亏损企业有21户选择了这两项,占27.27%。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就是必然的了。但是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改制不彻底,产权关系不明晰,使得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机制不顺。在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包袱过重以及资金筹集困难的情况下,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更大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生产设备老化,装备陈旧,新产品开发和企业创新能力弱,无力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占有率低。

三、加快我市亏损企业脱困步伐的几点思考

我市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上涨虽然有原材料涨价、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等客观原因,但是也存在着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意识落后、企业内部管理跟不上、经营机制不健全等主观因素。

1、逐步树立市场经济下新型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

通过对我市77户亏损企业的调查,五成以上的企业认为“争取政策支持”是企业尽快扭亏转盈的主要措施,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来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选择什么、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作为企业的各个经济主体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政府通过财政的、金融的手段调节经济,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因此企业要找准市场求发展,而不应该把扭亏增盈的希望很大程度地寄托在政府对个别企业的政策支持上。

2、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

在77户亏损企业中,有48%的企业认为“强化内部管理”是企业扭亏的主要措施。有28.57%的企业认为“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扭亏的主要措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由于企业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而企业改制力度不够,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都是影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绊脚石。因此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才是企业扭亏增盈的根本措施。

3、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实现扭亏增盈中,经营管理者队伍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必须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家真正发挥其能量与作用。一是要营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能真正反映出企业家的才能与付出。

亏损合同篇8

关键词:亏损上市公司 会计政策变更 扭亏

作者简介:赵选民(1955―),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岳芬(1979―),女,广东肇庆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完善的退出机制是证券市场成熟的标志,其能够促使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实践中亏损上市公司无视这些法律法规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为企业实现扭亏,维持上市资格。目前,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一是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主要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变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等。二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有出售和转让固定资产、股权投资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与外界进行资产置换;资金占用;债务重组;补贴与减免等。三是利用关联方交易,主要有关联购销;计收资金占用费用;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托管经营等。本文主要选择了会计政策变更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存货政策和坏账政策;非经常性损益从其构成各个具体科目情况分析;关联方交易主要是分析关联往来形成的应收账款情况,研究亏损上市公司扭亏当年的盈余管理手段运用情况。

二、研究设计及实证分析

(一)实证研究设计本文将样本分成三类:一年亏损扭亏为(T1),连续两年亏损扭亏为(T2),连续三年亏损扭亏为(T3)。以净利润小于零作为判断亏损标准,选取沪市与深市2001年~2004年的年度财务报告。选择标准不包括在2000年扭亏的、剔除仅上市B股的、排除2003年当年和之后上市扭亏的、排除金融和保险类公司以及资料不可获得或不完整的。从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获得样本235家,并利用EXCEL和SPSS 11.5作描述或回归分析。

(二)亏损上市公司扭亏当年盈余管理手段实证研究 亏损上市公司主要利用以下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对总样本235家进行统计分析上市公司在扭亏当年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占的比例比较高,平均超过20%;T3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高达42。8%,比T1和T2都多了20%以上,说明亏损时间越长,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越频繁;不同类型上市公司,所占比例不同。T1倾向于利用坏账政策(比例9.9%),T2偏好运用存货政策(比例10.1%),T3习惯使用折旧政策(比例21.4%)。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是:变更会计政策或者变更会计估计,都只是权衡成本和效益的大小,以收益大于成本为标准。而往往变更会计政策的成本要比变更会计估计的成本要高。T1计提的方法都是采用账龄分析法,通过改变账龄的划分和提取的比例,是属于会计估计变更,所以T1主要是变更坏账政策。T2变更了存货的取得、领用或发出方法,低值易耗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物、周转材料等在领用时的摊销,这些都是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当T2在亏损第一年时,变更坏账政策已经起不到扭亏作用,在其已经是ST情况下只有加大变更的比例和选择符合企业状况的政策进行变更,所以他主要是变更存货政策。,13通过变更折旧估计,改变折旧年限,折旧率等影响因素。又因一般降低固定资产折旧率来增加利润,并不增加当期应缴所得税和相应增加现金流出。改变折旧年限,折旧率(相对数)的少许变更会引起折旧费用(绝对额)的较大变动,有很明显的杠杆作用,很大程度地制约着企业的利润。再者,可能是连续亏损三年公司,财务状况最恶劣,其在前两年通过变更坏账估计和存货政策都没有使公司扭亏,必然迫使13选择更加符合企业的政策。

2、利用非经常性损益。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及回归分析。

(1)非经常性损益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说明亏损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盈余质量情况,设计两个指标:

非经常性损益(NGL)=净利润(NP)-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DNP)

非经常性损益率(RON)=扭亏当年非经常性损益(NGL)÷扭亏当年净利润(NP)

其中,RON是衡量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占的百分比,IRONI越小,表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则越差。

从(表2)发现,DNP0,增加当年的利润。T1、T2、T3的RON平均值都大于100%,说明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当期的会计盈余构成绝对影响,三类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都非常差。

(2)非经常性损益回归分析。为了研究不同的亏损时间,何种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设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回归模型如下:Y=A+BIXI+B2X2+B3X3+X484+XSB5

其中:代表各个指标的扭亏当年数值减去扭亏前一年数值;y=净利润÷上年总资产;X1=A投资收益÷上年总资产;X1=补贴收入÷上年总资产;X3=营业外收支净额÷上年总资产;X4=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总资产;X5=其它业务利润+上年总资产。

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回归分析进行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分析:

第一种情况:对T1非经常性损益回归分析。从(表3)和(表4)分析,系统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从数据非标准化系数B的数值可以知道,逐步回归过程中先后建立的两个回归模型分别是:Y=0.079+1.464X3……”(1);Y=0.062+1.128Xl+1.480X3……(2)

这两个模型显示:Y与各个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调整判断系数为,其数值总体来讲是比较高的,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模型1中的F比等于137.066,显著性概率P值=0.000

第二种情况:对T2非经常性损益回归分析。从(表5)和(表

6)分析,系统在逐步回归分忻过程中,先后移入了X3、X1和X2三个变量,从数据非标准化系数B的数值可以知道,逐步回归过程中先后建立的三个回归模型分别是:

Y=0.176+1.635 X3……(1);Y=0.157+1.207X1+1.442X3……(2);Y=0.134+1.365X1+2.109X2+1.414)(3……(3)

这三个模型显示:Y与各个自变量之闻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调整判断系数为,其数值总体来讲是比较高的,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1中的F比等于159.819,曼著性概率=0.000

第三种情况:对T3非经常性损益回归分析。从(表7)和(表8)分析,系统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从数据非标准化系数B的数值可以知道,逐步回归过程中建立回归模型是:Y=0.167+1.885X3

从模型中显示:Y与各个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调整判断系数为,其数值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中的F比等于50.921,显著性概率=0.000

从以上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亏损上市公司的营业外收支净额都是对净利润起着最关键的影响作用。但是三种类型上市公司在扭亏当年产生的回归模型是不一样的。对T1而言,营业外收支净额和投资收益是主要影响作用。亏损上市公司通过投资取得投资收益具有多样性,往往是金额巨大又具有隐蔽性和合法性。补贴收入通常是地方政府直接提供的财政补贴,具有单一性,很难与实际项目挂钩,容易被人识别。这样从包括项目的多少比较,通过投资收益调整利润比较灵活和分散。而且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在权衡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的收益和成本时,会考虑到公众形象、亏损程度、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程度等因素。如果投资收益既可以树立企业良好发展前景形象,又可以降低监管部门的关注程度,那么补贴收入就达不到这些效果。对T2而言,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是主要因素。T2的影响因素不但包括了T1的影响因素,而且还增加了补贴收入因素。如果连续亏损两年的公司扭亏压力增大,那么增加补贴收入资金的投放力度是很合理的。其他两个因素不可能成为主要因素,因为受财务和经营状况等客观条件约束。对T3而言,营业外收支净额起主导地位。可能是因为T3的样本比较小,只分析出营业外收支净额这个因素。也可能是因为连续亏损三年的公司亏损程度太严重,存在大量的投资收益不容易令人相信,连续几年投入巨额的补贴收入已经不可能,这样营业外收支净额相对其他几个因素对净利润的贡献就大。

3、利用关联方交易。本文就以形成的应收项目账款作为关联交易额作为实证研究范围。作描述性分析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当年进行关联方交易程度设计的指标:关联交易程度=T应收项目÷(T-1)总资产

从(表9)分析表明:三类公司的下四分位和上四分位的数值变化幅度都很大,说明样本公司关联交易程度变化幅度巨大。扭亏年度关联交易程度确实存在异常现象。同时也发现,亏损时间越长平均值就越大,亏损上市公司进行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就越大。

关联方交易扭亏作用分析。选择指标总资产、主营和其他利润(主营和其他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它业务利润)的平均值反映扭亏前后年度的财务状况和扭亏作用的大小。三种类型的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主营和其他利润的平均值,扭亏当年明显地要比扭亏前一年的金额高,在扭亏前后均保持一致,而且亏损时间越长,扭亏前后的变化差值就越大。由此推断,公司确实增加了主营和其他利润,样本公司的主营和其他利润确实是对扭亏起了明显的作用。而且亏损时间越长,关联交易程度越深,扭亏作用越大。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完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标准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适当保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于变更坏账政策应根据应收账款的金额占净利润的比例,规定账龄的上限。变更坏账计提比例、重新调整账龄时间段,要求公司披露收款政策,以及其可能形成的利润。按照应收项目金额大小,结合账龄长短和行业特点,规定计提比例范围。对变更存货政策要明确每类存货的性质和用途并严格分类,再根据分类和市场需要提供存货的收、发及成本计价方法的范围。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宴制定考核固定资产实际损耗或消耗的真实价值标准,进一步具体对其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做出规定。

(二)抑制非经常性损益产生对构成非经常性损益各个项目的金额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作规定,抑制各项非经常性项目金额。要限制地方政府为帮助亏损上市公司扭亏给予的财政补贴幅度;严格审核亏损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真实性,要求公司详细披露投资项目起始时间、特点和预期的收益等情况,详细披露构成营业外收支净额项目的产生原因、起始时间等情况。加强对补贴收入、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项目的异常变动审计,查找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借助不同亏损时间的上市公司回归模型,有针对地对异常变动项目进行详细审计和关注。

(三)增强关联方交易的透明度增强关联方交易的透明度,以约束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扭亏行为。要求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定价进行一定的规范,在价格规定上,监管部门可以明确可供公司选用的几种定价方法,并规定出在这几种方法都不能使用时的替代方法,但必须明确其决定因素,避免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发生。在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上,应明确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即时披露制度,对时限要求、披露标准和报告及公告的标准做更详细的规定。

上一篇:订单合同范文 下一篇:演出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