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复议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10-03 14:05:17

保全复议申请书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1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认为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起行政复议。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事项作出的处理意见,当事人不服的,依照条例和环境办法规定的复查、复核程序办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环境行政复议机关。环境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审查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拟定行政复议决定;

(四)按照职责权限,督促行政复议申请的受理和行政复议决定的履行;

(五)处理或者转送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审查申请;

(六)办理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行政赔偿等事项;

(七)办理或者组织办理本部门的行政应诉事项;

(八)办理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和重大行政复议决定备案事项;

(九)研究行政复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机关提出改进建议,重大问题及时向环境行政复议机关报告;

(十)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依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申请人。

同一环境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超过5人的,推选1至5名代表参加行政复议。

第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申请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共同被申请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组织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申请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对外以自己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申请人。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办法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查封、扣押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二)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警告、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暂扣、吊销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三)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审批、登记等有关事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

(四)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的变更、中止、撤销、注销决定不服的;

(五)认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法征收排污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六)认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行政复议的时间超过了法定申请期限又无法定正当理由的;

(二)不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等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

(三)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前已经向其他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形。

第九条行政复议期间,环境行政复议机构认为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可以向环境行政复议机构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第十条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1至2名人参加环境行政复议。

申请人、第三人委托人的,应当向环境行政复议机构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书面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公民在特殊情况下无法书面委托的,可以口头委托,说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由环境行政复议机构核实并记录在卷。

委托人变更或者解除委托的,应当书面告知环境行政复议机构。

第十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十二条申请人书面申请行政复议的,可以采取当面递交、邮寄或者传真等方式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及有关材料。以传真方式提交的,应当及时补交行政复议申请书原件及有关材料,审查期限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原件及有关材料之日起计算。

申请人口头申请的,应当由本人向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当面提起,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当场制作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笔录,并由申请人核对后签字确认。

第十三条行政复议申请书和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基本情况,包括:公民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所、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

(三)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四)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五)申请行政复议的日期。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一)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提供曾经要求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而被申请人未履行的证明材料;

(二)申请行政复议日期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提供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证明材料;

(三)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提供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害的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申请人提供证据材料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环境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符合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属于行政复议受理范围且提交材料齐全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予以受理;

(二)对不符合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制作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送达申请人;

(三)对符合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告知书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当面向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口头提出行政复议的,可以口头告知,并制作笔录当场交由申请人确认。

错列被申请人的,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告知书告知申请人变更被申请人。

第十六条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可以在收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发出补正行政复议申请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应当补正的事项及合理的补正期限。

补正申请材料所用时间不计入行政复议审理期限。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人放弃行政复议申请。

第十七条申请人依法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环境行政复议机关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受理,并制作责令受理通知书,送达被责令受理行政复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申请人;必要时,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受理。

第十八条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制作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笔录复印件以及申请人提交的证据、有关材料的副本应一并送达被申请人。

第十九条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答复书,对申请人的复议请求、事实及理由进行答辩,并提交当初作出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被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提交上述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依法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阅有关材料提供必要条件。

申请人、第三人不得涂改、毁损、拆换、取走、增添所查阅的材料。

第二十一条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当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参加。

第二十二条环境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实地调查核实证据;对重大、复杂的案件,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环境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

第二十三条环境行政复议机构进行调查取证时,可以查阅、复制、调取有关文件和资料,向有关人员询问,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勘验。

调查取证时,环境行政复议人员不得少于2名,并应出示有关证件。调查结果应当制作笔录,由被调查人员和环境行政复议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行政复议期间涉及专门事项需要鉴定、评估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评估,也可以申请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评估。鉴定、评估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现场勘验、鉴定及评估所用时间不计入行政复议审理期限。

第二十四条申请人因对被申请人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自愿达成和解的,应当向环境行政复议机构提交书面和解协议,和解内容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准许。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

(二)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

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载明行政复议请求、事实、理由和调解结果,并加盖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印章。行政复议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前一方反悔的,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第二十六条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自愿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同意后可以撤回。

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申请人能够证明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行政复议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行政复议中止:

(一)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其近亲属尚未确定是否参加行政复议的;

(二)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丧失参加行政复议的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人参加行政复议的;

(三)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五)申请人、被申请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参加行政复议的;

(六)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七)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

(八)其他需要中止行政复议的情形。

行政复议中止的原因消除后,应当及时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

环境行政复议机构中止、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应当制作中止行政复议通知书、恢复审理通知书,告知有关当事人。

第二十八条行政复议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终止:

(一)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准予撤回的;

(二)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其近亲属放弃行政复议权利的;

(三)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行政复议权利的;

(四)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经行政复议机构准许达成和解的;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中止行政复议,满60日行政复议中止的原因仍未消除的,行政复议终止。

第二十九条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要求环境行政复议机关一并对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的,或者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在对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环境行政复议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制作规范性文件转送函,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

申请人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时尚不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的,可以在环境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前向环境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第三十条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决定停止执行的,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作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决定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并制作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一)申请人认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申请行政复议,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发现该部门没有相应法定职责或者在受理前已经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发现该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受理条件的。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环境行政复议机关驳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理由不成立的,应当责令其恢复审理。

第三十二条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拟定行政复议决定书,报请环境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审批。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当加盖印章,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三条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环境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作延期审理通知书,载明延期的主要理由及期限,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四条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的,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制作责令履行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送达被申请人,并抄送申请人和第三人。

被申请人对行政复议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环境行政复议机关提出意见,但是不停止行政复议决定的履行。

第三十五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接受当事人的申诉、检举或者备案审查等途径,发现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违法或者明显不当的,可以责令其改正。

第三十六条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发现被申请人或者其他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行政行为违法或者需要做好善后工作的,可以制作行政复议意见书。被申请人或者其他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意见书之日起60日内将纠正相关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做好善后工作的情况通报环境行政复议机构。

第三十七条行政复议期间环境行政复议机构发现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者发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可以制作行政复议建议书,向有关机关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行政执法的建议。

第三十八条办结的行政复议案件应当一案一档,由承办人员按时间顺序将案件材料进行整理,立卷归档。

第三十九条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建立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制度,并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环境统计的规定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情况。

下级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及时将重大行政复议决定报上级行政复议机关备案。

第四十条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定期总结行政复议及行政应诉工作,对在行政复议及行政应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一条环境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行政复议活动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机关的行政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有关行政复议期间的规定,除注明5个工作日、7个工作日(不包含节假日)的,其他期间按自然日计算。

期间开始之日,不计算在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行政复议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第四十三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送达行政复议文书可以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

环境行政复议机构送达行政复议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并保存有关送达证明。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未作规定的其他事项,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2

一、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和明确

《行政复议条例》对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可见,“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是其首要目的。《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定位,把“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置于首要地位,“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地位明显降低。《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宗旨为“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化解矛盾、保护权利的首要和主要功能。从维护公权力到保护私权益,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和明确。

二、行政复议原则不断充实完善

《行政复议条例》规定行政复议遵循合法、及时、准确和便民的原则。《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增加了公正、公开原则和有错必纠原则,并在具体规定中更深入体现了便民原则。《实施条例》进一步深化了公开原则,并确立了复议不利变更禁止原则。

1、公正原则。一是对派出机构提出复议的管辖机关,增加了本级地方人民政府,避免部门保护主义。对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由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管辖。《行政复议法》规定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赋予申请人选择权,减少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二是国务院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可作出最终裁决。《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由省(部)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由省(部)级行政机关自己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很难保证复议的公正性。《行政复议法》提高了行政复议机关的级别,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作出最终裁决。这一规定将国务院作为行政复议的管辖机关,使省(部)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直接受到国务院的监督,从而极大提高了行政复议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公开原则。《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扩大了申请人的知情权、查阅权和参与权。《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复议法》都规定行政复议?­则上采取书面审查,《实施条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实地调查核实证据;对重大、复杂的案件,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引入听证模式,使对案件的审查更加公正、透明。

3、便民原则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一是申请期限延长,更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条例》规定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为15日,《行政复议法》将申请期限延长到60天。二是申请方式更加灵活。《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申请复议应当递交复议申请书,《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三是管辖机关更加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参加复议。如:(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1990年制定的《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只有对上一级没有相应主管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由人民政府管辖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管辖。申请人没有选择权。1994年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但是法律、法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管辖的从其规定;法律规定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的从其规定。赋予申请人一定的选择权,但是由于法律多数规定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所以申请人的选择非常有限。《行政复议法》规定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海关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除外)。这样,行政相对人就有权对涉及政府部门的复议案件管辖机关进行自由选择。(2)《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规定比较笼统。《行政复议法》规定,对派出机关、派出机构、授权组织、被撤销机关和两个以上机关共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在行政相对人不清楚应向哪一个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时,可以直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复议申请,由该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自接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依法转送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该规定更方便申请人提出复议申请。(3)《行政复议条例》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公署、盟等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行政公署、盟还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规定不明确,《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赋予行政公署、盟行政复议权,方便了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

4、确立行政复议不利变更禁止原则。为了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依法解决行政争议,解除申请人“不敢告”的思想负担,《实施条例》规定了行政复议不利变更禁止原则,即行政复议机关在申请人的行政复议请求范围内,不得作出对申请人更为不利的行政复议决定。

三、行政复议范围有了较大突破

1、复议范围从法律规定到自我认定。根据《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行政复议申请的范围限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涉及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大体相同。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规定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可以申请复议的”。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作用,《行政复议法》大幅度拓宽了行政复议的范围,规定只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就可以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同原来的复议申请范围相比,《行政复议法》明确增加了对有关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收费、行政合同、行政给付行为进行复议以及对受教育权保护的规定,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

2、行政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可启动审查权。《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发现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或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与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相抵触的,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予以撤销或者改变。虽然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级行政机关制定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是这种审查的启动权不属于行政相对人,而是由上级行政机关自己掌握,且执行得很不理想。《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行政复议法》的这一规定,将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启动权交给行政相对人,使行政相对人拥有了更广泛、更真实的权利救济。

四、行政复议证据制度确立

《行政复议条例》没有规定证据制度,《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的证据制度作了较全面的规定。

一是规定了举证责任问题,即“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二是规定了取证的时效问题,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三是规定了不承担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即“被申请人不按照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五、行政复议程序规定更加完善、公正

(一)申请程序

1、申请人(代表人)申请、参加行政复议。《实施条例》增加了对合伙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及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申请和参加复议的规定,并明确同一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超过5人的,推选1至5名代表参加行政复议。

2、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复议机关批准,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复议。《行政复议法》取消了经复议机关批准的规定。《实施条例》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细化为行政复议机构通知参加和第三人申请参加两种情形。

3、委托人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条例》没有规定委托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人代为参加行政复议,建立了委托复议制度。《实施条例》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明确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1至2名人参加行政复议。并对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载明内容、口头委托、解除或者变更委托等作出规定。

(二)受理程序

1、受理期限。《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复议申请的审查受理期限为10日,《行政复议法》将该期限缩短为5日。

2、不予受理及书面通知。《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申请不符合规定的,裁决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对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应书面告知申请人。

3、申请材料不符合的处理。《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申请书未载明有关规定内容的,应当把复议申请书发还申请人,限期补正。过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行政复议法》删除了有关“限期补正”和“过期不补正视为未申请”的规定,明确对不予受理和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实施条例》规定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行政复议机构可以自收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补正通知应当载明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人放弃行政复议申请。该规定在保障行政相对人复议权利的同时,规范了对行政复议的受理审查。

(三)决定程序

1、行政复议决定类型更加全面。《行政复议条例》规定了维持、补正、履行、撤销、变更等类型,《行政复议法》删除了补正,增加了确认违法类型。针对实践中有时会出现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发现该行政机关没有相应法定职责或者在受理前已?­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也会出现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发现该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实施条例规定的受理条件的情况,适用《行政复议法》规定的维持、撤销、变更、确认违法等行政复议决定都不合适,《实施条例》增加了驳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决定类型。

2、行政复议的撤回更加规范。《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决定作出以前,经复议机关同意申请人可以撤回复议申请。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再申请复议。《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没有强调要?­复议机关或复议机构同意,并删除了“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再申请复议”的规定。《实施条例》规定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自愿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行政复议机构同意,可以撤回。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申请人能够证明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除外。该规定在维护申请人复议权利的同时,对行政复议的撤回作出规范。

3、行政复议的中止和终止情形。《行政复议条例》没有规定行政复议的中止和终止程序,《行政复议法》仅对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终止作了规定。《实施条例

》明确规定了行政复议中止和终止的若千适用情形。

4、建立行政复议调解制度。《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行政复议法》删除了该条规定。但行政复议实践中调解被大量地运用于处理行政争议的过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实施条例》规定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定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或者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则进行调解。

(四)履行程序

《行政复议法》规定,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而《行政复议条例》仅对申请人逾期不又不履行复议决定的处理情况作出规定。

六、对行政执法活动作出规范

虽然《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是关于行政复议工作的法律规范,但其中有关条文也涉及到行政(立法)执法活动,应当得到遵守。

1、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复议知情权告知制度。为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复议知情权,《实施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告知其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申请期限。

2、规章不能授权。《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直接主管该组织的行政机关管辖。《行政复议法》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从《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看,规章不能授权。

3、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有期限。为了避免被申请人拖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实施条例》明确了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被申请人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规章未规定期限的,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为60日。明确了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

4、行政争议可以和解。为了有效化解行政纠纷,平衡利益,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实施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可以自愿达成和解。

此外,《行政复议法》和《实施条例》在其他方面对行政复议制度作了完善,如针对《行政复议条例》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内容过于简单笼统,不便于法律责任的分担和确认,《行政复议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但条文有所增加,而且其内容更加丰富,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具体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强化了对行政复议活动的监督。《实施条例》还对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专章作出规定,并建立了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制度,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纠正相关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做好善后工作的意见,行政复议机构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完善制度、改进行政执法的建议。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3

一、《行政复议法》的制度和程序对立法宗旨的体现

1、体现行政权力受制约的法治原则。主要体现在行政复议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权力制约的启动权;将对行政权力制约的范围扩展至全部具体行政行为和部分抽象行政行为;通过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保证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为制约行政权力的标准;对监督者的制约遵循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

2、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宪法原则。一是从立法宗旨、表述角度的转变,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权利归还当事人,赋予申请人要求复议机关向有关组织和人员当面调查取证的权利,从而实现了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二是扩大了行政复议申请人的主体和行政复议的范围、延长了申请复议期限、实行推定受理,充分体现了利民的宗旨。三是在申请复议、委托人、确定复议机关、不收费等规定中,体现便民、利民原则。

3、体现了有错必纠的依法行政原则。在如何强化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机制方面,《行政复议法》比《行政复议条例》有明显进步和创新,一是突出强调了纠错功能;二是完善了行政复议决定的内容;三是完善了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四是健全了法律责任,强化对复议活动的监督;五是赋予法制机构以纠错的特别权力。

二、《行政复议法》制度和程序的特点及其争议

1、强调行政效率,产生了与行政诉讼的衔接问题。强调行政效率,是《行政复议法》的鲜明特点,但当与公正产生矛盾和冲突时,行政复议机关当作何选择?笔者认为,行政复议区别于行政执法和管理行为,后者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正原则;而行政复议是行政司法行为或称行政监督行为,应遵循公正优先、兼顾效率原则。

2、强调“民本位”,提出了实体与程序的平衡问题。《行政复议法》为体现便民、利民宗旨,注重实体,虚化程序,不强调要件,存在着明显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原因是立法者认为过于严格的要式和程序规定是与效率相对立的,进而会影响公正。但从法律制度的特性来分析,不能脱离程序讲效率。程序能保障公正,程序本身也能产生公正。

3、强调行政监督,引出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之争。大多数有关《行政复议法》的解释或者行政复议制度的论述都把行政复议定性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但也有人认为行政复议不完全是内部监督。笔者认为,行政复议的监督权力来源于外部的申请,虽然其监督权的实现有赖于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功能的发挥。行政复议的价值取向是权利保护优先于行政干预。只要能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何种机制并不受现有法条和行政法学观点的制约。

三、《行政复议法》制度和程序设计中的缺陷

《行政复议法》总体应予肯定,但也存在瑕疵和缺陷:第一,从对复议申请人界定的模糊、口头申请的规定对操作性的忽略、书面审查与复议要求的背离以及对被申请人、复议机关法律责任追究的欠操作性,均体现了《行政复议法》设计的理想模式与实际操作的矛盾。第二,在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处理、中止和终止情形、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程序等制度规定中,缺乏后续保障程序,影响其操作性。第三,立法中的一些明显“硬伤”,使之无法操作。比如行政公署和盟的工作部门的行政复议权;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执法的复议管辖问题;就同一具体行政行为,部分当事人提出复议,部分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受理;复议申请受理主体表述的矛盾;对不作为作出何种复议决定等。第四,立法表述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产生歧义。比如对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能否;对撤回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如何界定;对不合理行为如何确认;行政复议活动是否适用调解等。

四、《行政复议法》的具体制度和程序研究

1、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主体

通过增设国务院的最终裁决权、上级行政机关的直接受理、法制工作机构的处理建议权,《行政复议法》进一步完善了复议机关的监督和保障措施;直接规定复议工作由法制机构办理、复议机关决定,理清了实践中行政复议委员会等各类模式;复议管辖“条”、“块”并重,保证复议申请人的选择权利,体现行政复议的公正、便民和层级监督的加强。

行政复议主体所涉及的申请人、第三人、人的具体认定;被申请人认定中,需上级批准的行为的被申请人、调整执法体制引起的被申请人等特殊情况,应当依据《行政复议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行政复议的申请程序

(1)申请方式。比较书面申请和口头申请两种方式,笔者认为,前者有利于全面具体表达复议请求、理由和目的,后者方便、及时。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规范和制约了行政权,有利于增强申请人自我保护意识。具体分析了赋予申请人选择权的必要性、可行性;口头申请方式适用的对象、场所、有效性、期限,记录责任的承担机关;书面申请的有效性,复议申请的补正问题。

(2)行政复议申请转送制度。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转送对象是特定的行政复议申请。转送制度的设立,凸现了行政复议制度的重大进步。其功能在于:充分便民、规范程序、维护稳定。转送的范围包括按法定转送范围和依照立法精神转送范围。转送办理分接受申请、形式审查、审查处理、转送受理等四个环节。

(3)行政复议申请的程序性审查。行政复议申请的程序性审查应遵循合法、及时原则,审查内容包括:是否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涉及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是否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理由、是否属于复议范围、是否超过法定期限、是否已被法院受理、是否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复议申请处理的具体步骤以及对程序性审查的监督机制。

3、行政复议案件的审查

(1)书面审查方式的利弊。书面审查方式的 设置体现出行政复议制度讲求效率和便民,尽快解决行政争议,避免公民额外负担的原则。书面审查应当对行政案件的事实环节和法律环节全面进行审查。书面审查方式强调被申请人的举证责任。但书面审查方式也有局限性。复议机关应根据行政案件特点选择审查方式,审查的范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全面进行审查,不应仅仅局限于复议请求。

(2)相对人查阅材料的程序规范。查阅权主体包括申请人、第三人,以及人;查阅范围包括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材料,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申请查阅的形式包括书面和口头;接受查阅的具体程序;查阅方式包括查阅、摘抄和复印;复议机关要主动告知查阅权,查阅次数原则上有次数的限制、供查阅的材料应为复印件。

(3)行政复议审理中的合理性审查。行政主体拥有自由裁量权有其必要性,但又必须受到控制,而控制的标准就是合理性原则。比较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制度,后者原则上对具体行政行为不作审查,而前者必须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作全方位审查。《行政复议法》颁布后,行政复议审理中的合理性审查更增加了优势。合理性审查的标准包括是否违反法律目的、违反平等性、违反自己的先例、疏忽明显应考虑的因素、考虑了不相关因素、采取措施不适度以及不正当迟延等。建议我国建立合理性审查的先例规则,确立合理性标准的法律效力。

(4)规范性文件的认定与审查。我国规范性文件越权情况严重、抵触现象突出、不以上位法为依据、不遵循程序,因此需要建立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由相对人启动的机制。具体分析了对规范性文件范围的界定,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程序,审查决定的形式与效力。

(5)行政复议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认定。行政复议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间存在联系和区别,分析了行政复议证据的基本特征、种类和分类,行政复议证据的收集、保全,行政复议机关对证据的审查和认定。

4、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4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行政复议决定,是指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机关(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被申请人作出的相关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后,作出的维持、责令履行、撤销、变更、确认违法的决定。

第三条 被申请人履行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以及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人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情况的监督,适用本规定。

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过程中作出关于对被申请人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暂停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决定的履行情况,按照本规定执行。

被申请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复议调解书的履行,以及对被申请人履行行政复议调解书情况的监督,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 行政复议机关对本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履行情况负责监督。行政复议机构具体办理监督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事实、原因进行调查或者核实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处理意见;

(二)对是否中止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进行审查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处理意见;

(三)对被申请人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处理意见,以及关于向人事、监察部门提出对有关责任人员的处分建议。

第五条 被申请人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全面履行;未规定法定期限的,在下列期限内全面履行:

(一)行政复议决定对履行期限作出明确规定的,依其规定;

(二)行政复议决定对履行期限未作出明确规定的,自接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完成。

因不可抗力或者申请人、第三人的原因无法在上述期限内履行的除外。

第六条 被申请人应当在行政复议决定履行完毕或者履

行期限届满后20个工作日内向行政复议机关书面报告行政复议决定的履行结果。

第七条 行政复议决定履行期满,被申请人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责令履行申请。

第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收到责令履行申请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被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就是否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做出书面答复。被申请人认为没有条件履行的,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依据。

第九条 被申请人没有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但决定履行的,应当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履行完毕,并书面报告行政复议机关。

第十条 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人认为没有条件履行所提出的书面答复及有关证据、依据进行审查,属于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决定中止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经行政复议机关审查,认定被申请人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理由不成立的,行政复议机关依法作出《责令履行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并送达被申请人。

《责令履行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应当载明被责令履行的机关名称、行政复议决定送达日期、履行内容、履行期限及不履行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第十一条 被申请人与申请人达成中止履行协议的,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中止履行申请,经行政复议机关审批并决定中止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直接决定中止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一)有新的事实和证据,足以影响行政复议决定履行的;

(二)行政复议决定履行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

(三)因不可抗力等其他需要中止履行的情形。

中止履行期间,不计算在第五条规定的期限内。中止履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及时通知被申请人恢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第十二条 决定中止、恢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发《行政复议决定中止履行通知书》、《行政复议决定恢复履行通知书》,载明中止、恢复履行的理由、法律依据,并送达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

第十三条 被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作出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和下一年度各项评优资格的处理决定,行政复议机构可以向人事、监察部门建议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经责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行政复议机构可以建议人事、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5

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并履行完毕

在执行案件中,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一旦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法院的执行工作实际上就处于一种暂停的状态。待双方当事人根据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法院就进行结案处理。对此,实践中没有争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事人并没有严格按照执行和解协议确定的履行期限履行,而是在履行期限之后才履行完毕。由于其内容完全按照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履行,所以,法院仍以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并履行完毕结案。这种情况实践中争议也不大。

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当事人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但没有完全按照执行和解协议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容履行,或是根本就不履行。对于这种情况,我国法律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也作了一些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依法,是否恢复对原审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需全部满足以下条件: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根据对方当事人申请;不超过申请执行期限。

终结执行

如果在执行中,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却没有按照执行和解协议履行,而且在超过执行和解协议确定的履行期限后,申请执行人也没有向法院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理论界存在争议。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实践中,造成上述情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事人在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在对方没有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怠于行使其申请恢复执行原法律文书的权利,以致造成超过申请执行期限;二是有些当事人错误地理解了申请执行期限。程序法明确规定,执行和解后执行期限的计算方法是以和解协议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连续计算。一些当事人错误地认为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期限与诉讼时效一致,其计算方式为最后一次实际给付的日期,因而错过了申请执行的期限。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笔者认为,法院的执行机构在执行中应严格处于中立地位,对于因当事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超过申请执行期限的,不能单独强调要保护权利人一方的权利,而是应严格依照相关的程序法处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出现时,终结案件执行。所以,对于上述两种没有法定申请执行期限中断事由的情形,法院应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终结执行。

此外,就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来说,其不具有强制执行依据的效力。因为法院据以执行的法律依据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虽然执行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在执行中自行达成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国家有关禁止性规定,是有效合同。但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已经不完全是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内容,能否履行、如何履行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双方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只能在合理的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恢复原判决的执行。由此可以看出,法院的执行机构不能依据执行和解协议强制执行。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6

逐步实现行政复议业务工作的规范化。行政复议业务工作规范化是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关键。要切实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审查、决定、善后”四个环节的工作。

(一)以畅通为目标。

一是要落实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制度。主动向行政相对人告知行政复议权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制发的所有行政执法文书中载明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内容。各级政府法制部门每年要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文书落实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依法行政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要实行行政复议受理重心下移。行政复议受理工作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各县(市、区)要在乡(镇、办)设立3个以上的行政复议申请代办点。接受行政复议申请,并负责宣传行政复议法律知识、解答群众咨询;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开辟网上受理平台和设立行政复议电子信箱,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申请渠道。

三是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受理程序。申请人通过当面递交行政复议申请书和通过信函邮寄行政复议申请书的行政复议机关要向申请人出具已收到申请书的回执;对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向申请人出具立案通知书;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要做好记录。

四是要加强与工作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建立行政复议机构与工作机构的联系机制。工作机构应依法正确引导人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接待人员行政复议案件受理范围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二)以合法为目标。

一是要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审查程序。行政复议机构受案后。制作阅卷记录,制定调查方案。书面审查的基础上,根据案件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对涉及多方当事人利益或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均开行政复议听证会,增强办案透明度,保证案件处理的公开性、合法性、公正性;案件审查完毕,行政复议机构集体讨论形成结案意见并报复议机关批准作出复议决定。

二是要灵活运用行政复议审查方式。对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行政复议案件。要采用实地调查、公开听证等方式审理;也可实行案件会审、会商方式,聘请政府法律顾问或有关专家学者参与行政复议案件研究论证,确保案件得到正确处理。

三是要全面细致审查行政复议案件。审查案件过程中。审查证据真而专,情况调查实而全”原则,主体适格、客观事实、法律适用、程序运用、行为适当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三)以公正为目标。

一是要严格依法裁决。各级行政复议机关要以事实为依据。公平作出行政复议裁决。对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该变更的坚决变更,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确认违法的坚决确认违法,该责令赔偿的坚决责令赔偿,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增强行政复议公信力。

二是要提高行政复议决定文书质量。各级行政复议机关要借鉴司法裁判文书的形式和内容。详尽地阐述作出决定的理由和依据,增强行政复议决定书的说理性和权威性。

三是要积极运用和解、调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探索案前和解、案中协调的程序。特别是大规模群体性复议案件,要认真做好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四)以和谐为目标。

一是要监督行政复议决定的落实。行政复议机关作出撤销、变更裁决或确认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要监督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拒不履行的要下达责令履行通知书。

二是要督促行政复议中存在问题的整改。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对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中发现的规范性文件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行政执法的建议。对行政机关违法问题或需要做好善后工作的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督促原具体行政行为机关纠正违法行为或做好善后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行政复议长效机制

也是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制度建设是行政复议工作的根本保障。要逐步建立与《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行政复议制度体系,确保行政复议每个环节有章可依。

(一)落实行政复议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首长是本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要求。无论本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还是作为被申请人,行政首长都要亲自听取汇报、研究案情、审查把关,对涉及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有重大影响的行政争议案件,要亲自督办和处理。

(二)建立行政复议工作备案制度。要加大对行政复议的监督力度。

(三)坚持行政复议案卷定期评查制度。市县两级政府法制部门要坚持实行年度行政复议案卷评查制度。政府法制部门要进行不定期抽查,督促办案部门对评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改正,并将评查结果纳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之中。

(四)完善行政复议案卷档案管理制度。市县行政复议机关要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审结行政复议案件后,应即时将案件材料立卷归档,订装成册,由专人负责归档管理。

(五)探索行政复议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行政复议工作纳入年终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行政复议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对不积极履行职责、不依法配合行政复议工作,甚至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对违法情节严重的相关责任人,要提请纪检、监察机关追究相应责任。

三、加强队伍机构建设。确保行政复议高效运转

加强行政复议配套设施建设,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行政复议工作队伍。保证行政复议工作平稳高效开展。

(一)加强机构建设。加强行政复议队伍建设,保证一般案件至少有2人承办,重大复杂案件至少有3人承办。要确保行政复议队伍相对稳定,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县(市、区)法制部门和市直有行政复议职能的机关要有专门的科室受理行政复议案件。

(二)加大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行政复议人员专业化水平和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复杂问题及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行政复议人员资格认证、考核评议等管理制度。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7

一、行政复议档案包括的内容、复议案卷内文书材料,应按照复议程序的客观进程或时间顺序排列,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二)装订部位过窄或有字迹的材料用纸加衬边;(三)纸面过小的文书材料,加帖衬纸;(四)纸张大于卷面的文书材料,按案卷大小折叠对齐;(五)需要附卷的信封要打开平放,邮票不要揭掉;(六)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要全部剔除干净。文书材料经过排列后,除案卷封面、卷内目录及卷底外,应逐页编号。页号编在右上角,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卷内目录应按卷内文书材料顺序逐件填写,标明起止号。卷宗封面所列项目,应使用毛笔或钢笔逐项填写齐全,书写要工整。其中,结案日期填写复议机关负责人审批日期。卷宗装订后,应在卷底装订前贴封纸,并在骑缝线上加盖立卷人的姓名章。文书材料应在结案后整理立卷。承办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保管期限,经复议机关负责人审阅后,移交档案管理人员并办理移交手续。随卷归档的录音、录像带等声像档案,应在每盘磁带上标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案由、案号、档案编号、录制人、录制时间、录制内容等,逐盘登记造册归档。归档的证物凡是能够附卷保存的,应装入证物袋内,并在证物袋上注明名称、数量、特征;不便附卷保存的,应另行包装,并在包装上注明申请人和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案由、案号以及证物名称、数量、特征,随同卷宗归档。文书材料一经归档,不得从卷内抽取;需要增添文书材料时,必须征得档案人员的同意,按立卷要求办理。

二、归档的时间、档案案卷质量要求及档案的查阅。

归档时间,是指具体案件承办人对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向本单位专门档案负责人移交的时间。审结的案件,案件承办人立好卷,本单位专门档案负责人在年底以前向档案部门移交。做为案件承办人,对办结的案件应随结随立卷,做到手中无卷。复议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由复议案件的承办人员具体负责。因为承办人对具体案件情况比较清楚,便于整理案卷。案件中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提供材料要有目录。复议文书材料按不同年度和案件单独立卷归档。跨年度的复议案件,应是收案年开开始立卷,办结年度归档。案件办结后,应全面整理、检查全案的文书材料,补齐遗漏的材料,去掉不必立卷归档的材料,案卷无重复多余的件。复议文书材料只保存一份。复议决定书再保存三份,以备查考。

下列文书材料,不必立卷归档:

(一)询问复议程序的信件、电话记录、谈话记录及复函;(二)复议受案范围以外来信、来访人的申诉、控告等书面材料、谈话记录,以及答复其他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信件或记录;(三)没有参考价值的信封;(四)未经签发的文电草稿;(五)法律、法规规定不应立卷归档的其他材料。

保全复议申请书篇8

一、性质:其它权力

二、依据:中国银监会和国家林业局《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银监发〔2013〕32号、中国银监会安徽监管局和安徽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皖银监发〔2015〕3号。

三、办理程序:申请审核出具抵押证建档

四、申报材料:

1、林权抵押登记申请表;

2、抵押人身份证复印件(公司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3、抵押权人营业执照、金融许可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4、抵押人公司企业登记信息、股东会议决议和全体股东身份证复印件;

5、抵押合同;

6、借款合同;

7、林权证;

8、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

五、办理时限: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免费办结。

项目名称:林权登记

一、性质:行政确认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

三、办理程序:申请行政村签署意见林业站初审镇政府审核服务中心终审合格后公示公示(30日)期满无异议报县政府发证建档。

四、办理时限: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免费办结。

五、申报材料:

(一)村组集体林权初始登记

1、申请报告;

2、林权登记申请表;

3、林地权属证明;

4、村民代表会议录(或组户代表会议录)、村民代表花名册(或    组户代表花名册)。

5、申请单位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6、公示及照片。

 

(二)个人林权初始登记

1、申请报告;

2、林权登记申请表;

3、林地权属证明;

4、承包合同书及联户协议书;

5、个人或联户人身份证复印件;

6、公示及照片。

 

(三)村组集体林权流转登记

1、申请报告;

2、林权登记申请表(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申请须在镇政府审核意见栏注明:申请人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3、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公司提供营业执照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4、新版林权证及复印件;

5、林权流转合同书(制式文本);

6、村民代表会议录(或村民组会议录),附本届村民代表花名册(或全组户代表花名册);

7、两期公示及公示照片(一期发包公示,二期中标公示);

8、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

 

(四)个人或联户林权流转登记

1、申请报告;

2、林权登记申请表(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申请须在镇政府审核意见栏注明:申请人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3、申请流转人身份证复印件(公司营业执照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4、新版林权证及联户协议书复印件(如果不是整小班流转需附林权流转清册);

5、林权流转合同书(制式文本);申请流转人同原承包人签订的林权流转合同书,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剩余年限。联户人可共同委托其中1人全权办理林权流转手续,代为签订林权流转合同;

6、联户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

 

(五)非林地上林木确权登记

1、申请报告;

2、林权登记申请表(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申请须在镇政府审核意见栏注明:申请人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3、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公司提供营业执照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4、土地承包合同书(原土地使用权人可共同委托其中1人全权办理林木确权登记手续,代签承包合同书);

5、镇土地管理所提供的非基本农田保护区证明及图件;

6、二轮土地承包清册(提供单位加盖公章);

7、林木权属证明(土地所有权人、原使用权人签字盖章);

8、原土地使用权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

 

(六)林权赠与受赠方林权登记

 1、申请报告(须林地所有权权利人及赠与人签署意见);

2、林权登记申请表;

3、赠与人与受赠人签订的赠与合同(须司法公证或见证);

赠与合同必须详列赠与人和受赠人是何种关系以及双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址及赠与物等。赠与物要写得具体明确。例如:林权座落、林权类别、面积、树种、林权证号等。

4、赠与人与受赠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核对原件);

赠与人的财产如为共有,必须征得财产共有人的同意并出具共有人的书面同意书及相关证件。

5、赠与人的林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七)申请补办林权证提供材料

1、申请报告:说明补办原由,原林权证证号、林权座落等主要因子;

2、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核对原件);

3、核实无误后县林园局出具公告,由申请人在县级以上公开发行报纸上刊登(或县政府网站上公告)和林权所在村村务公开栏张贴(要求拍张贴照片,村在照片上盖章),公告期30日。公告期满无异议后,予以补办林权证,原林权证作废。 

(八)林权注销登记

1、申请报告;

2、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3、企业登记信息、股东会议决议和所有股东身份证复印件;

4、林权证原件;

5、其它相关材料;

上一篇:房屋拍卖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终结执行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