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课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0 20:45:41

手工课教案

手工课教案篇1

关键词:真备课;备真课;课堂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69-1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同时,认真搞好备课工作,又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身处一线的教学实践及其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备课存在种种“虚、假、伪”备课现象,这制约着我们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教师备课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集体克隆教案。年级教研组分单元网上下载教案,然后复制合并,组内人手一份电子稿――“电子化备课”。其举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不备课上课。

(2)全盘照搬教案。电子化教案或网上名师的或教案集里的教案,教师个体很少修改或根本不修改,无视学情照本全部搬进课堂。

(3)备课和上课两张皮。教案是电子化的一种思路,课堂上实施的是另外一种流程,课上教师随性踩着西瓜皮滑到哪是哪。

(4)教后反思泛泛而谈。每课都有几行字,读来空洞无物,似无病,甚至有教师是堆积反思,教案检查时匆忙补写“回忆录”。

(5)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走过场。参与教师对每次集体备课的目标任务不够清楚,因而研讨氛围不浓,合力不足。

同时,在备课的检查中,我们感到也存在一些问题:

(1)备课检形案。

教案格式的规范,环节的完整,课时的齐全,字迹的工整,有无修改和反思等等,职能部门通常看的都是这些表面上一眼就看到的东西,对教案的内质往往很少涉及。

(2)备课检静态。

每次通常要求教师送交静态的教案本备查,对教师备课的可利用情况(即实用性、质量等)无从考证,不很清楚。

(3)备课检查局限于教学职能管理部门。

任何时候备课检查仅限于教导处相关行政人员或分管校长的检查,情况的反馈每次基本是老生常谈,教师改观情况并不明显。

以上备课及其检查中的种种问题,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效率低下,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让教师真备课,备真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我们改进的措施与策略

1.抓好教师个体备课。我们在语数英和其他科目专职教师中尝试实施个体化手工备课制度和手工备课准予沿用制。

个体化手工备课课时教案书写实行分层要求:按工作年限的长短采用活页纸备课,有详有简,便于教师增删修改。手工备课要求在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教学过程,备教学法的基础上强化提出“四重点”:即要备目标、备教前解读、备练习设计、备月千字文反思,以体现教案的个性化和原创性。

手工备课准予沿用制。教师花心血动脑子手工真备教案,每学期由教学研训中心组织综合评定,被评为优秀教案的教师可在下次任教该年级教材未变的情况下,准予沿用老教案,即在老教案上以活页纸增减、修改,这样的教案会留下教师每次思考研究的历程,本子越备越厚,方法思路越积越多,便于教师比较择优予以跟进研究。

2.扎实教师集体备课。我校扎实开展了集体备课研究活动,做到“四定一有”,一是定集体备课的时间;二是定地点;三是定骨干主讲;四是定内容,即第一时段由备课主讲先对未来一周的课时内容进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练习设计的意图讲解,提出教学的建议,分享其教学经验,第二时段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例研究,有对周预约课或展示课的评议,有重点相关内容的学习沙龙,有组员提出教学中的困惑疑点讨论释疑;“一有”即有对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的考核评价,每次活动均有行政人员蹲点参与,对出勤、每一环节教师准备情况、活动的有效性等予以考核并以此作为期末优秀备课主讲、优秀教研组评比的重要条件。

集体备课的正常化开展,确保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本落实,尤其对青年教师,确保了常态课堂教学的底线。

3.优化备课管理。教师备课的改进必然也促使我们与时俱进完善备课检查管理的程式。

(1)点化备课检查。教师教案的书写、整洁度等形案上的一些东西在检查中予以淡化,注重教案设计的内核,如我们定期不定期地从点上查课时备课质量,例举同一年级教案中的某个内容某一课时,看教案的设计,是否照搬照抄,是否有个性创意,是否有针对实效?

(2)注重动态检查。我校采用随机推门听课,听完课后即查教师备课教案,看教案设计与课堂教学流程是否大致相符,即备课和上课是否一致,看课堂中师生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看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然后与教师交流,给予客观公正的课堂评价。

(3)灵活检查形式。静态的备课,我们一是采用三级分工合作检查形式,对未来一周的课予以检查,这主要看备课的及时性;二是每月教导处检查教师的备课,主要从点上着眼,看备课的质量;三是采用教师集中观摩形式检查备课,即将教师的备课分区域按年级学科集中展示在一起,组织教师去观摩去比较去自评、互评,并撰写观后感组织交流,分享智慧与成果。动态的检查则是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体现的。

手工课教案篇2

论文关键词:印刷工程印后加工技术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印刷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该课程整体知识理论布局的基础上,认真探究提高《印后加工技术》课程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分析了课程的特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印后加工技术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综合特点。因此,探索并采用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印后加工技术课程的特点,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印后加工技术是一门工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理联系工艺,使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在印后加工技术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印刷技术中相关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内容融人到课程中。建立适应现代印刷本科教育的合理的印后加工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紧密结合前沿技术,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衔接。尝试将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演示、验证和实际操作三种类型实验模块,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教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融人课堂教学中。为此,要制定较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内容反映学科新发展的教学大纲,并能依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适时修订。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合理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印后加工技术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须重点考虑这些因素:既可以深化理论教学,为学生奠定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强化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所设置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运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总结,根据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1)启发式教学。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书籍裁切这一工艺时,简装书和精装书都可需要,但由于涉及的工艺安排不同,裁切在简装书和精装书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课程的内容安排是先讲授简装书的裁切工艺,在后续课程中讲到精装书的裁切工艺时,就要启发学生简装书的裁切与此处的裁切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处理?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以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行案例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分析、处置、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的具体功能表现为:一是案例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最佳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实践”锤炼的机会;二是案例教学能够深化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获得。适宜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在获得逼真“实感”乐趣的同时,可以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二是案例教学可以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具。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进而有的放矢地将其与学习到的知识理论融为一体,进行模拟“演练”,获得“理论指导实践”的特殊体验。

(3)现场教学与模拟教学。采用部分现场教学的方法,可以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当地选择一些章节内容,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结合设备具体讲解,让学生动手从实践中学习,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学习热情。此外,模拟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录像和模拟仿真工作过程等,使学生对印后加工的工艺流程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弥补因到生产现场实践可能遇到的“知识节点”难以全面展现等实际问题。

3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板书,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采用的方式是黑板加粉笔的形式,这种教学信息量较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些课程内容用语言和粉笔很难表述清楚,且学生实践知识薄弱,造成了难于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教学手段也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板书、实物、多媒体教学软件三位一体的方法,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深化了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4结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没有统一的定式,主要应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的不同而不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掘、摸索和实践,提炼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手工课教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移动通信;工程案例;伪基站

一、引言

“移动通信”作为通信和电子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因其内容涉及面广、概念多,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引入案例教学历来是该类课程教学中提高授课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根据学校教务处对教学质量提升经费使用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提升科研和教学、有利于全院工作能力提升的原则,启动了教学工程案例项目。学校通过该项目推动了各专业课任教师进行所授课程的教学工程案例制作,并积累形成了教学案例资源库。该项目的主要实施要点包括:第一,每位专业教师要针对所授课程,选择一门课程制作教学工程案例,案例要求有一定的工程背景或类工程背景;第二,教学工程案例的内容要完备,如软件教学工程案例要有源代码、详细注释等内容,电子类、通信类教学工程案例要有电路图、PCB图或算法说明,图中应有明确标识和原理说明等内容;第三,教学工程案例要提供视频、音频等内容。以工程案例的制作为契机,笔者团队重点围绕“移动通信”课程中学生最难以理解的信令流程,同时选取了当前通信行业热门的伪基站问题,展开了案例研究和开发工作。笔者团队通过及时将案例开发成果引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为案例教学在通信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经验。

二、移动通信的课程特点和难点

移动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是一门对电子信息类高年级本科生来说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也是学生在经历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前续专业课的学习之后,进入实际通信系统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移动通信不仅是信息类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重点,而且是难点。首先,移动通信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很强,既有无线电波传播等移动通信基础理论,又涉及大量实际通信系统算法和实践性内容。而且,移动通信课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跨度也很大,从早期模拟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AMPS/TACS),到2G、3G、4G,乃至最新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都是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次,当前通信系统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大量新的技术、算法、概念不断涌现,学生要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些内容难度很大,加之前续课程都是以理论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网络和网络设备的认识,在学习各种概念和算法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感性认识,无法深入理解概念本身及其背后的原理,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最后,学校虽然开展了一定的案例式教学探索,但由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相对落后,教学并未到达预期效果。

三、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意义和选题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利用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最具影响的学校首推美国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成功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出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成功人士,也使案例教学成为一种风靡全球,并且代表着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在我国,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法学、师范教育等专业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MBA课程也得到了广泛认同。[1]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件的案例,采用师生和生生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的形式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移动通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内容非常庞杂且抽象,教师如果单纯地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那么最后的教学效果会很差。因此,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二)案例的选题原则案例的选题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与当前行业的热点紧密联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紧扣课程关键内容,易于将重要概念、算法、流程等用更简便、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三,易于学生直接参与。基于上述原则,笔者团队选择了“伪基站”这一当前行业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伪基站由于存在影响合法通信系统正常工作、侵犯手机用户正常通信权利、侵犯个人信息隐私和财产安全等诸多问题,成为近年来媒体频繁曝光、公安部和工信部等相关部门重点打击的非法行为。[3—4]学生应对该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第二,伪基站的原理是利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中小区重选信令流程中的技术漏洞,通过无线参数上的伪装实现对用户通信过程的攻击。这其中涉及信令、算法和具体的基站设备等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案例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程互动。

四、工程案例的制作

在案例设计上,一方面,笔者团队通过讲解伪基站所涉及的信令漏洞和伪基站技术实现原理,让学生对相关信令流程和机制有更具体的认识;另一方面,笔者团队还通过引导学生针对这种问题思考可采用什么好的方法进行对抗,从而激励学生整合并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本领域的实际问题。

(一)伪基站的工作原理伪基站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移动通信系统协议上的缺陷,捕获手机用户的IMSI和IMEI号等敏感的标识信息,再伪装成任意号码向被攻击用户的手机进行垃圾短信的推送,实施诈骗等不法活动。伪基站不仅对用户正常使用移动通信网络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对用户的利益造成损失,对运营商的网络质量也会产生严重的干扰。现在的伪基站由于尺寸较小,既可安装在路灯杆、桥下等不易发觉的位置,又可放置在车上流动使用,因此,难以被发现和追踪。

(二)伪基站入侵监测系统原理和架构伪基站入侵检测与分析的研究一直是业界的热点之一。[5—6]笔者团队在分析现有方法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伪基站入侵的检测算法,并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开发了一款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监测网络参数的变化,结合伪基站攻击时的参数特征(包括信号场强的剧烈波动,LAC/CI编码出现非本地的特殊值以及乒乓切换现象和信号脱网等),再通过对多个判决条件以加权的方式进行伪基站攻击行为的综合分析判断,有效地侦测用户终端收到的邻近伪基站的入侵行为,并实时发出预警信息,避免伪基站入侵可能给手机用户带来的损失。相关检测算法已申请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7]图1为该系统的基本架构。

(三)监测系统工作流程和软件界面软件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1.启动监测:软件启动后,以后台运行的方式在手机上工作。2.采集参数:软件周期性地采集网络和业务相关参数供后续的判决使用(见图2)。3.参数判决:通过分析实时采集数据的特征,进行特征符合度的识别和判决。4.预警显示:一旦伪基站入侵的特征符合度超过预设门限,就立即启动相关预警。利用通知栏和声音进行提示,用户可以点击进入软件中看到具体的判决结果信息。

五、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团队将该案例的开发成果应用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会介绍GSM和LTE系统的基本信令流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GSM和LTE系统位置区更新的信令流程和鉴权流程的特点和存在的技术漏洞,认识当前日益猖獗的基于伪基站的垃圾和诈骗短信现象对移动通信网络和用户的影响。然后,教师利用无线电监测站缴获的实际伪基站设备(如图3所示)进行现场攻击演示,使学生对伪基站攻击过程有感性认识。接着,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以问题导向的手段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应对这种攻击行为”进行思考并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这种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之前学习过的专业知识。虽然在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给出较为合理的对抗方法,但对于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仍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利用参数监测和特征匹配的方法进行伪基站攻击行为的判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所开发的伪基站入侵实时监测报警系统,现场利用伪基站设备开展实际攻击,并观察手机上网络和业务参数的变化以及该系统的实际工作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伪基站攻击行为和相应应对方法有效性的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利用伪基站设备开展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学生的参与度高,互动积极、气氛活跃。

六、总结

手工课教案篇4

关键词:新手教师;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28

新手教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登上讲台,心中充满希望,渴望成功,但也不免有担忧,担忧自己的教学实绩不如熟手教师,甚至与他们相差太大。在目前大力提倡减负增效背景下,几乎不允许新手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任何闪失,这就要求新手教师要迅速走上教学的“快车道”,甚至有一鸣惊人的效果。那么,新手教师怎样才能快速、稳健地与熟手教师并驾齐驱呢?笔者认为新手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尤其是做好二次备课这一教学环节,因为它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拟从新手教师二次备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做好二次备课,提出笔者的看法,以飨年轻的同行。

一、二次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熟手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不少新手教师不会二次备课,这个“不会”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依赖集体备课内容,不愿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集体课程决策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团队集体辨别出可行的方案,评估可能的结果,其中也包括集体认同的‘自动化和常规的东西’。”目前许多学校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原理和以老带新的考虑采用这一教研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但是集体备课内容主要是“求同”,并非从各自的班级和教师本身教学素养来“求异”。因此,在集体备课之后,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但是不少新手教师缺少主动钻研的精神,他们认为二次备课费时、费心。

2. 缺乏教学经验,不会同案异构

新手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时间不长,还没有像样的教学经验,把握不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都可能发生偏差,他们在进行同案异构时,还不能正确把握自己,把握学生的需求,异构的教案缺乏“量身打造”和“量生打造”的特征,即使作了修改,也是蜻蜓点水。简言之,不知道二次备课备什么?如何备?

二、做好二次备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打磨教案方面,各校基本上采用“个人自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的模式,因此个人自备阶段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二次备课做好前期的准备。新手教师应积极主动做好个人自备阶段的工作,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通晓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通晓教材指的是明白单元或课时教学内容在书中所处的位置,初步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英语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与前面的内容具有关联性又有独特性,在单词、句式、语法方面有时还有多次重复性。新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把脉住编者意图,列出该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处理教材做好准备。

2. 摸准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任务,教是为学服务,因此“教”要做到有的放矢。“的”从何而来?从学生中来。新手教师为了能弥补经验的不足,要常走近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学习的困惑,然后将学生的困惑收集起来,认真梳理,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过程看似比较繁琐,但是能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也能培养新手教师教学耐心和毅力,为他们逐步走向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突出自我,形成个人的所思所为

个人自备要求教师从自己的思考出发,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制订教学目标,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初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电子备课平台,教师在个人自备阶段制作好教学课件以供集体备课时展示。如果在教学中需要实物教具,教师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最后要将自备的内容形成文稿和电子稿,文稿为集体备课时作修改,电子稿为二次备课时减少输入时间,还可留作日后使用。

三、集体备课时要充分展现自我

在一些集体备课活动中,新手教师常感到人微言轻,个人观点得不到重视,往往听从于资深的教师,结果有时形成的教案自己觉得别扭。因此,新手教师在做好个人自备工作后要在集体备课时充分展现自我,克服一种自卑心理,要知道教师成长是从自信开始的。集体备课时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所思和所为,让备课组成员对其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以便得到大家认可、批评和建议。

在其他成员讨论的同时,新教师要做好相关记录,特别要记录好的教学方法和建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他人提供的的优美课件,也要拷贝一份。这些好的建议和课件留作自己修改教案和优化课件时使用。

四、二次备课的重点

二次备课是新教师几乎独立自主的工作,它的质量能折射出教师的个人素养,学识水平,专业智慧等。它要求新教师每次要使出浑身的解数来打磨一个精美的教案。二次备课时要做的事情很多,在千头万绪中要找准着力点,通常着力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再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观”(王蔷,2008)。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教学蓝图,是灵活,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实施的,小目标的完成才能实现教学的大目标。因此,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即:(1)从学生实际出发;(2)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出发;(3)合理、可行,并具有可检测性;(4)目标不是写出来应付差事,而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2. 汲取集体智慧,彰显个性

二次备课一定要有个性的内容,体现教师独立的思考和原创思想,不是他人教案的简单重复或再现。在整合教学资源和他人的意见时,要懂得取舍,选择最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否则会出现以下三种失败的教案:

一是“撞衫教案”。在同案异构中,常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时在教学步骤上出现雷同,甚至连图片和问题都一模一样。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就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如果教师参考同样的教学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撞衫”是轻的,一起上公开课时就容易“撞车。”

二是“杂烩教案”。集体备课时,教师可能提出很多主意,这些主意从单个方面来看都很好,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统一的主线。如果新教师把这些主意全部安排进教案,这样的教案不仅“赘肉满满”。而且形成了“大杂烩”。因此,新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教案要有明显的主线,要简约。

三是“模仿秀教案”。不少新手教师在二次备课时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照搬某个名师的教学片断,结果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甚至无法驾驭这样的教学设计,好似小脚穿上了大码鞋,显得别扭。名师身上肯定有学习的地方,但是备课时不能生搬硬套,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迷失自我,丧失个性。

3. 挖掘资源,精心设计活动和课件

对于某一教学内容,我们能搜索到一大堆教学资料,这就要教师独具慧眼,筛选出最切题的材料,删繁就简,必要时甚至忍痛割爱。“教案不是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教师要明白这一点,否则造成材料堆积,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丧失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面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量体载衣,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有些材料适合欣赏与感悟,有的适合角色扮演,有的适合讨论与分析。所选的教学活动要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自己可以驾驭。活动的设计要追求有效性,切不可为活动而活动。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追求简洁、典雅、明快的风格。因此,教师在课件的制作时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实效与实用,避免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流畅与易操作,避免颠三倒四;(3)课件背景与文字颜色反差要大,颜色选定1-2种,避免学生视觉疲劳;(4)使用课件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放电影”模式。

4. 好“案”多磨,磨出新理念

好教案是磨出来的。教师要把备教案当做研究课题,进行多次修改,使教案越磨越新,成为高水平的精品教案。

其实,打磨教案就是教师自身发展与再提高的过程,经常性打磨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观摩同伴的课堂教学,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或视频,借鉴使用他人的教学感悟和反思,直接与熟手教师的探讨,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设计。打磨教案就是打磨教师本身和教学设计,而不是学生。打磨教材处理、板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驾驭等方面有大概的预期和了解。打磨教案中的留白和预设的“缓冲带”,留作课上必要的微调。

五、做好教后的总结

新手教师在上完课后的自我剖析和反思非常重要,是总结经验、优化课堂、探索规律和形成特色的快车道。

磨一堂好课,教师要经历若干个环节,如果上完课就了事,那就太可惜了。教师要做好结课工作,这是三次备课最好的资源,也是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最佳营养。教师要及时在教案上附上教学心得、本节课中的闪光点和问题。这些心得、闪光点、问题都是来自于真实的课堂情境,可以留作日后备课、写教学论文、做微型课题时使用。

六、结束语

对于新手英语教师来说,打磨一份好的教案肯定是一项让人心力憔悴的任务,但是每当打磨好一份教案并且行之有效时,肯定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我进步了,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新的进展。

作者简介:江 阳,女,1978年生,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 吕立杰,陈建红.教师集体课程决策的特征与局限[J].课程教材 教法,2008(12).

[2] 王 蔷.“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3).

手工课教案篇5

学科如何信息化呢?是不是信息化学科教学时时刻刻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明显运用?答案是否定的。学科信息化是指学科教学活动的展开建立在新型技术手段介入后的条件下,而不是以某类技术手段面面俱到的使用为典型特征。在课程整合中,技术手段的选用依据不是技术的逻辑,而是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心理特征等因素产生的具体需求。

本文试图结合下面的上海市曲阳第四小学“科技坊――科学与技术课程校本实施”实例,以节录附解读的形式进行剖析讨论。

下文中宋体部分是原文的节录,楷体部分是笔者的解读。节录部分的标题序号并非线性完整,由此给您带来的阅读不便,敬请谅解。

基本理念的学习思考不可缺少

前言

我们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首先并不在于课程创新,而在于通过系统而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理解上海市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来认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建构实际操作方案,并以此作为有效途径之一,帮助担任新型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新课程的落实。

解读:学科信息化,需要我们重新梳理对学科的各项认识。创新可能是我们工作的结果,不一定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目的。

(一)课程设置依据

设计本课程的逻辑起点有以下方面:学习者和家长对科学与技术的认识是什么?执教教师通过一个怎样的过程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与技术能够分离吗?现行的科学课程、劳技课程、课外科学活动如何能够在学校中整合实施以提高效益、效率……

解读:从这些思考的逻辑起点出发的后续思考,会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方法。这些方法是技术手段选用的内在教育依据,与技术手段的选用密切关联。

3.关于对科学、技术等概念简要的学习认识

指导人与自然界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其原始形态是博物学,它与强调思维、思辨、逻辑推理的希腊哲学和古代技术一起,构成了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源泉与基础。希腊人开创的理性精神与自由精神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突出的特点是量化、实验,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无法截然分开。可以用这样的两句话概括我们的学习体会: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思维的方式;技术――世界的构成方式。

人类个体对内、外部世界的认识发展,部分地复演了人类对内、外部世界认识的历程。作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科学”,包括了博物学传统、数理实验科学传统,它运用观察与描述、假设与实验的方法,配合相应的技术手段来认识世界、构造世界。作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它不仅仅是工具与使用工具的方法,更在于使用工具之前对事物所做的技术构造,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有效运用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并围绕相应的对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

讨论上述概念的目的,并不在于提出什么新的认识和概念,而在于学习相关理论,梳理我们的头脑,力图把握我们思维对象的本质,以利后续工作的思考。

……

解读:对科学、技术的元勘,一方面是对学科基本概念的深度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中的技术在哲学高度的再认识。

技术如果是我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构成方式,那么,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组合建设方案则体现了我们对学习方式的基本认识。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总目标

(1)基本理念

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关注学习者的终身发展。确立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使他们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等方面都获得提高,综合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为学习者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运用科技的学习方式。确立以探究学习为课程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在系统思考支持下感悟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渐养成探究和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养成乐于自主改进自己日常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态度。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线索,培养学习者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综合实践能力,从生活走向科技,从科技走向社会。

加强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课程整合,整体规划原有课内外科技学习活动,建设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科学与技术领域5学年、期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统一制定科学探究的要求,整体设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空间、工具工艺,以及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框架,整体认识、思考原有科学(自然)课程、劳技课程、科技类探究型课程、科技类兴趣活动、科技类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增强课程实施的整体性。

构建操作性强的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构建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加强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解读:技术手段运用的组合建设方案需要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从再认识基本学习方式等观念、概念开始。

确立了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那么在技术手段的选用上,网络技术、真正的多媒体(不是辅助讲授演示用多种媒体)技术是主要的技术类型。

确立了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那么在学习资源的需求上,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工具资源就成为主要的资源需求类型,当然,素材资源的需求程度相对讲授教学方式来说弱了很多。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对新型互动插件支持的虚拟实验的需求,但是这类需求已经包含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中了。

看似不相关但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课程设计

2.课程结构

(1)构成

由于学习者的兴趣点以及每位教师擅长的领域各有不同,各类学习素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准备状态。另外,以课程标准为纲领的课程教材系统,用模块方式来建设课程有其独到的便利之处,所以我们选择了以主题学习单元为基本模块,用模块方式来建设课程体系。

解读:技术手段的选用服从于教育的需求,课程内容的构成看似和信息化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学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思考。

主题学习单元模块分类――

分类的主维度。按照实施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程度,以及课程内容收敛程度来划分。所有的主题按照这个维度划分为基础模块类和活动模块类。前者源于原有的科学(自然)课程、劳技课程以及科技类探究型课程。后者源于原有的科技类社会实践课程活动、拓展型课程科技兴趣学习活动。

分类的次维度。基础类模块再按照知识领域划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工具工艺”四个子类别。活动类模块再按照学习活动的特点,划分为“网络漂流瓶”(跨文化交流)、“走进实验室”(参观访问)、“小小科学家”(专项运动)、“科技擂台赛”(科技竞赛)四个子类别。

主题厘定的原则――

源自学习者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符合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

预计单元学习活动的资源基本能够获得。

解读:如何跨地域呢?网络交流方式(包括文字的同异步交流、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的需求跃然纸上。

(2)内容目标组织

组织框架――

基础类模块的学习内容选择,按照已经颁行的相关课程标准分年级分学年进行统整。

活动类模块的学习内容则根据当前热点问题、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关问题来选择。要注意与基础类模块的内容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的目标序列另外作为专项工作进行研究与表述。

途径――

厘定具体学习目标,需要在一个时期内制度化了的教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对相关的国家课程标准、上海市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学习后,归类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调整。

……

解读:无论是在课程整合实践探索还是新课标实验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是很多实践探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学科信息化实施的实践中,这同样是需要有效解决的问题。

在学科信息化进程中,通过日常的教研活动和实施方案的研究过程,让学校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有一个深入细致的学习过程。

5.课程评价方案建设原则

(1)对课程学习的评价思考

不同评价类型的适用条件各有不同,不同的评价手段适合评价不同的学习目标,这需要我们首先正确理解评价。从评价的教育作用来看,学习评价主要有两种类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国家课程改革与上海市课程改革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凸现“过程――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评价学习者是否达成“过程――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用体现过程性的真实性评价手段较为适合,如档案袋评价手段。而相对于书面测验评价手段,真实性评价在实施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资源(人力、物资等),在现行学校教育条件下,完全采用真实性评价手段,可能在实施中会遇到难题。为此,我们在建构本学校课程评价方案时,需要有效平衡评价的科学性与评价的可操作性这对矛盾统一体。

……

解读:评价方案中选用了真实性评价作为评价方法之一,那么电子档案袋的需求就明确了,同时电子档案袋的有效运用条件也逐步清晰起来。

(三)课程管理

1.教师队伍与教师专业发展

(2)专业发展方案

过渡方案。通过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小组中承担相关科研任务的方式,辅以课程教学论讲座、科学史类书籍的阅读等,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专职教师带领下的备课组活动方式,改善兼职教师的专业准备状态……

解读:教育网志、教育科研电子档案袋在什么场合、时间运用,它们分别描述、记录、上传什么等的细节要求就在这个方案的详尽细节之中。

学习软硬环境建设直接和信息技术手段关联

(二)课程设计

4.教材建设原则

新课程在教材方面,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融合了书籍、报刊、网页文本、实物、各类媒体等开放发展的新型教材观。在曲阳四小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选用学习活动方案作为新型教材的基本样式,将各类学习素材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过程串联起来,一方面为学习者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很好体现了新型教材观开放发展的特点。

解读:新型教材观突破了唯教科书为教材的传统观念,互联网作为知识资源成为新型教材的组成部分。另外,嵌入式的知识资源虚库具体形态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学习活动方案的文本构成――

用于学习的部分,主要由情境/说明、任务、过程(含各类资源)、评价、总结等五部分构成,供师生在学习活动中共同使用。

用于教学的部分,主要由教学指南、教师学习资源、其他说明三部分构成,供其他教师教学实施参考用。

学习活动方案的文本部分构成了新型纸质“教科书”的内容,其超文本格式的文本在学校网站相关学习频道中,供学习者、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时直接运用,无需另外制作演示媒体,也可以供学习者在家庭中通过互联网使用。

……

解读:电子学案(学习活动方案)作为新型教学组织工具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的载体。

对电子学案构成细节的考虑是建立在对探究学习方式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

7.物质环境建设

软物质环境建设主要的内容是学校课程网站的建设与,在现有学校网站的基础上,将网页型格式的学案在“科技坊”栏目中,每个学案根据具体的要求加入电子档案袋的超链接。

解读:学校主题学习网站建设的主要作用在此处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硬物质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科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设中一般以4∶1(生机比)的比例配备计算机。

科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一般以小组工作台(4~8位学习者一个大工作单元)为教室内的基本单位,辅以2~3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以轻便的单人课桌椅为基本单位,便于课堂教学根据具体需要调整摆放方式,教室的两边放置4~8台计算机(不包括教师计算机)。

其中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科学实验室需要配置液晶投影仪。

解读:从教与学的需求阐述了以新型信息技术为加强手段的理化生等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践中这类硬物质环境具体建设方案还需要详尽的表述。这类详尽的表述中相当的部分是具体的技术参数与指标,极其典型的技术话语。

结束语

手工课教案篇6

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思想,以“努力培养聋生的语言和实践能力”为工作目标,围绕着“完善制度、养成教育”这两项工作重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以整合教材和促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为抓手,积极推进教研工作的持续开展。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打好学生学习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继续强化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意识。

二、主要工作:

(一)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水平。首先通过业务学习、交流培训等形式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水平,其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培养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班主任队伍,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与生活老师协调合作,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

(二)常规管理。

1、备课:教师要超前一周备课,教导处将不定期检查各科教案,并把检查结果存入个人业务档案。各科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既备学生又备教材的基础上,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教案要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及作业内容。提倡记录教学得失,教学反思要有感而发。

2、上课:各科教师要提前进入教室或有关场地,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准备教具学具,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上课做到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语言清晰,手势规范,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准时上下课。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3、作业批改:要求各科作业按时批改,作业批改和学生作业要规范,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可以补充一些普校的作业内容,以增加题目的多样性。本学期课堂作业批改继续要有记录,教导处将不定期进行检查。

4、课后辅导:教师要有计划进行分类辅导,补差补缺,让全体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5、检测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测是整个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一种管理手段,教导处将协同教研组长认真做好监测工作,教师要加强单元检测与教学质量监控的考后分析,严格考试制度。

6、相关活动

(1)加强教师基本功练习。a、熟练掌握手语是聋校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本学期将开展中国手语学习,组织看短文打手语、看手语写句子等手语比赛。切实提高我校老师的手语运用能力。b、组织开展粉笔字、钢笔字两“字”比赛。

(2)公开课教学及听课。按照惯例,每位教师举行一次公开课教学,全体教师要参加听课,进行交流。同时,授课教师要提供一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供交流使用。本学期,公开课要求继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继续推进校领导带队推门听课活动,全体教师都要养成带教案上课的习惯。

(3)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教科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坚持业务学习制度,业务学习继续坚持业务讲座、手语学习、评课交流等活动形式。

(4)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味阅读、作业评比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定期开展有关德育、安全、法制、卫生、健康、交往、常识等为内容的讲座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探索形成能够具有传统意义的活动形式;紧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强调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建设文明校园。

三、其他工作

1、交流学习。在以往我校参与市特教学校中心备课组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各方面的交流活动。依据学校工作安排,本学期的教学方面的交流重点初步定为与市特教学校中心备课组活动,教导处将根据学校安排,认真做好这方面的交流学习活动,为我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2、活动课程。根据聋校教育发展现状,我校本学期决定加强活动课程管理力度,认真开展美工、书法,体育等教学课程。学生可以依据班级和兴趣相结合的原则,成立相关的兴趣小组;梁海波老师来负责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

四、本学期工作具体安排如下:(如和学校工作有冲突,以学校工作为主)

九月份:

1、研究拟定新学期工作计划,调整课务与分工,规范教学秩序。

2、各学科进行学期备课,制定各学科教学及进度计划。

3、为各科准备教材及教学用书。

4、分发教材。

5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十月份:

1、检查教案。

2、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3、开展公开课教学。

4、开展健康、卫生、安全等主题班会。

十一月份:

1、进行教师基本功方面的有关竞赛活动。

2、举行学生书法比赛。

3、继续开展公开课教学。

十二、元月份:

1、搞好“元旦”庆祝活动

2、做好成绩检测。

3、组织各年级完成期末复习,举行期末考试。

4、安排寒假生活。

手工课教案篇7

本文作者:范颖工作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缺乏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目前大部分学院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实训课程,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或电子会计模式。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实训课程是很重要,然而整个专业知识系统中只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却是不够的。从审计的角度加强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理解是专业知识提升的重要渠道。随堂的调查中有90%的学生对在校内创建审计实训室表达了强烈愿望。对于案例教学,随堂调查中,70%的学生希望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案例分析分,不到10%的学生表明领悟了在审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思路,目前的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案例教学课的人数应控制在20人左右,以方便对案例中所出现问题的进行探讨与分析,人数超过上限后,由于缺乏相互间的交流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下降。而实际状况是每一个班级人数通常超过40人,课程的安排非常紧张,无法腾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其次,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限,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要比传统课堂讲授法高得多。而目前高校里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要领,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第三,从目前学校教师的师资资源配置来看,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缺乏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并不熟悉审计工作实际的运作,因此在案例讨论上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层的问题上,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很难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案例讨论也起不到真正效果,导致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学生的收获不多。

(一)加强审计学教学的师资队伍配置建设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普遍硕士以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审计实践水平与能力不高,这也是长期以来审计课普遍令学生感到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学院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审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应适当压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工作量,提升实训工作量,审计教师每隔五年应有一年到校外参加实际审计工作的机会,比如到政府审计部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或大企业的内审部门参与挂职实训,与实际工作接轨。这样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结合实践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案例库。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CPA或ACCA的资格考试,这对于丰富教师各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同时应多以讲座的形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开设专题报告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视野。(二)审计课程的设置中单独开设案例分析课程审计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案例教学,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目前审计案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人数的不合理。建议案例分析课程单独开设,并拆分原有的班级分成不同侧重的分析小组进行案例测评,在案例教学中的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将其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增加管理和逻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案例分析课程中,案例对象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审计评价的主观性使整个案例分析在运行中呈模糊状态。需要了解的和分析的情况很多,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效与之沟通,融洽与被审单位的关系,缓解审计压力,以及合理的评价审计风险的大小,分析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中工作岗位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要求等,案例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复合体,因此学生要依据一系列假设,对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进而得出系统全面地认识。这些分析课程的开展都离不开行为科学和管理学,因此掌握一定的动机理论、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等管理理论是必要的。(四)加速建立审计实训室审计课程的学生实习范围比较小,数量有限的学生能到事务所实习一般也只能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基础工作,涉及的面较窄,相比之下,最可行的就是建立审计实训室,采取模拟审计的方式,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企业的信息资料,通过审计实训室的模拟效果,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以便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手工会计实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审计综合实训,真实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把各种知识综合交叉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手工课教案篇8

关键词:情境教育;招投标模拟;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16-03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倡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需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把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结合起来。[1,2]建筑工程类学生往往对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业务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再次培训后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如果想让学生真正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有所应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另外,随着毕业生的增多,用人单位要求的提高,也需要重新思考学生的定位,其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而且也要对实践有初步认识。这就要求在学习招投标课程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实际招投标项目无论在时间还是在地域上的跨度都比较大,即使有这方面的实践机会,学生也不可能实践招投标的整个过程,难以对招投标工作产生完整认识。[4]为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招投标模拟,让学生在课内体验招投标实际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目前对招投标课程的研究主要是模块式操作方式研究,没有体现全过程情景式实践教学。[5-7]文章研究了虚拟情景下全寿命期分角色、分阶段建设招投标模拟,实现了教学互动的目的。

一、招投标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投标方面的课程绝大多数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没有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被动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全身心参与的特殊认知过程。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以教师为主进行知识灌输,忽略了主动学习过程及能力培养,造成学生习兴趣差,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缺少开拓及创新精神,导致被动学习。

2.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差

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实践机会少。实验模拟类课程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模拟,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8]

3.缺少实际操作的案例

招投标教材一般偏重经济、法律、招标范围、条件、方式和一般程序等内容,缺少对招投标详细过程、角色及输入输出信息的案例,导致许多学生在学完招投标后仍无法知道招标企业、投标企业如何完成招投标过程。

4.理论学时比较多

招投标课程一般是32课时。由于招投标课程内容主要是综合性的、实践性的,新的知识点及难点较少。因此需要减少理论学时,将更多学时转移到招投标课程模拟实践中。

二、招投标模拟的目的

教学主要有体验性、研究性、讲授性及实践性教学等类型,招投标模拟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其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全过程模拟实训,让学生对工程招投标的过程、形式、方法有较深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目的性。二是通过不同角色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熟练掌握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编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零距离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实现能做、能写、能说、能干的“四能”培养目标。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内容上又包括知识目标、过程目标、能力目标及德育目标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知识方面目标包括掌握招标工作方案、招标文件等编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掌握开标、评标、定标等文档表格的编制与填写,掌握投标施工、监理工作方案、投标文件的编写,熟练掌握消耗定额、价目表和清单计价规范的应用方法,能熟练编制工程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及标底等。

过程方面目标包括熟悉工程项目工程报建、招标备案、标后备案等手续,掌握招标、开评标等全过程的招投标的工作过程,掌握投标文件过程管理等。

能力方面目标包括加强识图及钢筋模板翻样能力,加强计算机运用的能力,加强正确的表达及演讲能力等。

德育方面目标包括培养团队团结协作思想,培养良好的诚信度、忠诚度及工作责任心,增强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的能力和不断创新意识等。

三、招投标模拟角色设计与分工

角色设计是对招投标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是招投标任务分配与完成的基础,是学生参与招投标模拟的切入点。在学完招投标课程后,选择实际招投标项目作为案例,把学生分组,并以组为单位模拟项目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小组与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荣誉感和成就感方面的心理需求。根据招投标模拟国内工作需要设置招投标模拟指导组、招标组、投标组、评标专家组等。

1.招投标模拟指导组角色构成与职责

招投标模拟指导组的角色由教师担任。实际的招投标工作是分阶段的,包括前期手续、开评标及标后备案等,整个过程需要若干个工作日。而招投标模拟需要在连续的一定时间内完成。因此需要一个相当于电影导演的教师负责整个招投标场景的控制工作。其职责主要负责招标案例的选取、投标模拟方案的撰写,并在模拟时进行旁白,解说招投标进行的场景阶段。

2.招标组角色构成与职责

招标组由招标经理及招标工作人员构成,具体包括:招标经理、手续办理人员、会务员、接标员、主持人、唱标人、开标记录员、验标员及评标记录员等角色。由于是学生初次参加模拟,招标经理由高一级参加过招标模拟的学生担任,其他角色由初次参加的学生担任。招标经理负责招标方案的编写及方案交底,其他工作人员按“前期手续―接标―开标―评标―备案”的顺序负责具体的专项工作。

3.投标组角色构成与职责

投标组由投标经理及工作人员构成。具体包括:项目经理、土建施工组织编制人员、安装施工组织编制人员、土建报价人员、安装报价人员、商务标制作人员等。投标经理也是由高一级参加过招标模拟的学生担任,其他角色由初次参加的学生担任。投标经理负责组织分析招标文件要求及编写投标组织方案,其他工作人员按照专业设置,负责具体的施工方案编制及算量计价工作。每六个角色组成一个模拟的投标公司,投标组需不少于三组参与工程的投标。

评标专家由评标组长及专家组成,由教师担任,负责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评标记录员由学生担任,负责评标记录文件的整理。

四、招投标模拟的过程设计

1.模拟准备阶段

招投标教学案例取自实践,又不是全面再现,而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处理抽象,使其具有教学功能,供学生学习模拟。要做好招投标模拟,需学好紧前课程,如工程算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等课程,因此招投标模拟是一门后续的综合课程设计。[9,10]学生如果没有掌握紧前课程,很难做好招投标模拟。整个模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编制完成各种文本。教师首先要进行招投标案例选取、招投标模拟总体方案设计及根据模拟方案对学生分组,最后文本成果为选取的案例图纸、模拟方案设计文本及模拟任务书。招标组课程设计最后设计成果,包括招标方案及附属表格、工程量清单、资格预审文件、投标控制价文件或标底、招标文件及投标手续办理手册。投标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相应招标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投标计价文件及完整的投标文件(技术标及商务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模拟任务的进展、成果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对后续模拟过程要点和注意问题等进行交底。

2.模拟实施阶段

表1 招投标模拟的任务与过程

NO 任务 执行角色

1 宣布手续办理开始 指导人员

2 讲解投标手续 手续办理人员

3 演示网上报名 手续办理人员

4 讲解资格预审 手续办理人员

5 演示评标专家抽取 手续办理人员

6 宣布开标准备开始 模拟总控人员

7 开标准备 会务员

8 宣布接标开始 指导人员

9 收取各投标组文件 接标员

10 宣布开标开始 指导人员

11 主持开标会 主持人

12 唱标 唱标人

13 实时记录 开标记录人

14 宣布评标开始 指导人员

15 召开招标预备会 招标经理

16 评审投标文件 评标组

17 答疑和澄清 评标组

18 评审投标文件 评标组

19 记录评标情况 评标记录员

20 宣布定标 指导人员

第二阶段为模拟阶段,本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招投标手续办理,主要是通过具体操作讲解向其他学生演示这些手续是如何办理的,并以当地建筑市场为例详细讲解手续办理过程。二是开评标过程真实模拟,具体到每一个过程、角色及内容。该过程完成后,教师要对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模拟演示情况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对招投标深入学习的兴趣。具体模拟的任务与过程如表1所示。

第二阶段完全模拟建筑工程招投标从进场交易登记到招投标资料归档为止的完整过程。学生分组模拟招标公司及不同的施工方参与招投标,分别进行手续办理、投标报名、资格预审、招标文件发放、投标文件编制、参加答疑会、开标会和最后中标通知活动等内容。有些环节特别简单的,通过讲解演示方式模拟。

五、结语

通过招投标模拟,一是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感性认识;二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工作后能快速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三是通过模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巩固知识,增加理解,提高技能。但在模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控制的作用,需将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筹划安排,以保证模拟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葛倩,李秀珍.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方案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1):82-85.

[2]李一民,李明弟,李大勇,等.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现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2):250-254.

[3]董丽艳.高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与施工监理实务》课程为例[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1):72-74.

[4]潘华,顾群音.电力企业网络招投标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6,22(4):371-374.

[5]董晶,孙娜.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30(2):84-86.

[6]黄良辉.基于业务流程的招投标课程实训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2,(10):98,104.

[7]张喜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2012,(145):51.

[8]闫晶,尹立新,李国文.《项目招投标管理》课程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J].常熟理工学报,2010,(6):108-110.

[9]丁加明,王永和.关于《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改革的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7-8.

上一篇:机器人教案范文 下一篇:线描画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