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3 02:16:54

望海潮教案篇1

大家好,欢迎到潮音寺来参观,在海河下游的寺庙中,最着名的就是潮音寺了。首先,由我介绍一下潮音寺景区的概况。

潮音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和天津为同年。至今有六百年历史,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他位于海河入海口,是船只入海见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们称潮音寺是“沽口第一寺”。

潮音寺曾历经明、清两朝及中华民国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经塘沽区政府复修,现为国家2A级

旅游景区,塘沽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宗教活动场所。

潮音寺占地总面积5214平方米,是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主要建筑组成,是全国少有的座西朝东的庙宇。潮音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修身养性、休闲观光、猎奇考证的好地方。参观整个庙宇,你能感受到海河民俗文化历史的发展变化。

进入潮音寺景区。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座高8米、宽6米的过街牌坊,这座牌坊是明清建筑风格,做工考究,色调古朴典雅,采用传统的绘画雕刻技法,上绘有108条形态各异的龙形图案,有的见首不见尾,有的双龙环绕,个个栩栩如生,正如一幅楹联所写:“雕龙生灵性,祥云浮潮音”。

来到潮音寺广场,映入您眼帘的是两根玉石抱柱的旗杆,杆顶有球形装饰,远望像一双眼睛,注视着渤海,给人以神秘遐想。在明朝永乐年间,这旗杆就成为南北入河出海船只的导航标,船民们以旗杆作为家乡的象征。每当遇风遇险,只要望一望家乡的旗杆,看到高悬的红灯,就知是菩萨奶奶来搭救,化险为夷了。由此引出了潮音寺及供奉观音菩萨的来历:传说,有一刘氏船家,一日出海打渔,落难于一荒岛,遇一老妇接济柴米、引水,故曰:“刘氏海难化险,乃南海观音显灵”。刘氏受点拨返沽口,老妇随船而至,刘氏背老妇下船,在海河边登九曲板到柳仙亭原址,老妇背西面东圆寂。众人得知,集资修男孩大寺供奉观音菩萨。后明朝嘉靖皇帝为“安民心,抗倭寇,拨库粮,建潮音寺”;又因庙内有一口井,俯耳可听潮涨潮落之音,传至京城嘉靖皇帝,便御笔更名“潮音寺”。故众人说先有柳仙洞,后建潮音寺。潮音面向大沽口,潮音寺门朝东。

在更名潮音寺的同时,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但是修建潮音寺工期很紧,关键时刻工匠计算失误,檀木截短,焦急无策之时,忽一老汉显现说“京城有个土屯亭,京西又现鱼刁梁,你们何不砌个双山墙”。工匠们听后茅塞顿开,只顾干活,在找老汉时,老汉早已远去,人们都说这是鲁班师父点化,所以潮音寺又名“双山寺”。

各位游客,潮音寺的山门和天王殿合一。这里供奉着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弥勒菩萨是弥勒佛的化身像,是佛祖的接班人,又称大肚弥勒佛,也称笑佛。“大肚能容 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常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可见笑佛的胸怀坦荡,同时也开到人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皈依佛门。四大天王又成四大金刚,他们手中各持的法物分别代表“风调雨顺”,起到保护平安的作用。

进入正殿,这个殿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尊菩萨,又称“三大士”。观音菩萨当地人称菩萨奶奶。传说,观音菩萨从南海随船而来,面东而坐,就此雕塑成像,当时为了日日报平安,年年有好收成,渔民们将渤海精灵之鱼,作为菩萨奶奶的坐骑,渔民们因此出海打渔都满载而归,这个传说极为传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现在我们来到南配殿,南配殿供奉的是王三奶奶,是俗家得道成神的一位典范。此人为河间人氏,少时习医,后嫁于大沽王家三子为妻,称王三奶奶。夫因病故去,他此后志研医道,治愈民间病疾,沿海河两岸行医,所得酬报施舍于人,修建庙宇,保障一方百姓脱离病魔苦境,深得两岸百姓敬仰,后来人们将她供奉为神,视为救命的神医。神奇的故事越传越广,一百多年来海河两岸传颂着这神医王三奶奶的医德、妙手治杂症的故事。“摸摸王三奶奶的手,能活九十九”,当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大家有心,可以去摸摸王三奶奶的手。

南配殿院中的这个亭子叫柳仙亭。看到柳仙亭,难免会提到柳仙。柳仙为道教中一仙,当地人称柳四爷。五大仙他排在第四位,居于洞中,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多瘟疫,柳仙出世,驱瘟神、救百姓。柳仙洞边有一树与其相伴,人们病发时取其树叶、树条和树皮熬水服用,多灵验,因此称之为柳四仙爷,流传于世间,后供祭于此。建庙后于观音共处,潮音寺的佛道俗三家共处一寺之中,供奉至今,国内其他寺庙也极为少见。 网kt250.Com整理该文章……

望海潮教案篇2

摘要:宗教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且历史悠久的文化意识形态,而佛教在新时挥着它更为广泛的作用。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颇具特色与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中国宗教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如果失去这个元素,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将会有重大的失落。本文将普陀山宗教场所名称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归纳出特点,并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普陀山;类型;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B9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一、海天佛国梗概

普陀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四面环海,风光瑰丽,幽幻奇特。山上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景浑然一体,山海兼胜,水天一色。全山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为中心,计有已开放的寺院34 处,常年僧徒朝拜不断,香火旺盛。

二、宗教场所名称类型

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经笔者考察研究,宗教场所名称有其共性,也有其异性,将共性进行整合,可分为五大类。

(一)、皇恩浩荡 赐额取名

1、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后宋神宗于1080年将其改名为“宝陀观音寺”,到南宋嘉定年间,御赐“圆通宝殿”匾额,直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拨款重建,并赐额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1689年海疆平息后,康熙下旨重新修缮、扩大规模,至雍正九年(1731年)时又赐金重修,并赐额“普济群灵”,从此以后就称为普济禅院。[1]

2、法雨寺

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因改今名。[2]

3、梵音洞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垒山。在青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中间嵌一块巨岩,仿佛巨蚌衔珠。洞前架有石台,台上建有双层瞻圣阁,前可观海,后可望洞,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龙吟虎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海岸牌坊也有此特点。

(二)、佛国奇幻 传说立名

1、不肯去观音院

“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这是清代康有为对不肯去观音院的称赞之言。传说在五代后梁时(公元9l6年),日本高僧慧锷曾从山西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经明州(今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且洋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慧锷的去路,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行。慧锷夜梦一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此时慧锷立即省悟到,可能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故土去日本。于是慧锷祈祷说,如是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处建庙供奉。忽然铁莲花随即隐去,船飘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锷与岛上居民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3]

2、短姑圣迹

相传曾有姑嫂两人发愿礼佛,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月事)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埋怨)之无福朝圣,将姑留置船中,独自进山拜佛去了。不料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腹中空空,饥肠难耐。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嫂托其捎来,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嫂嫂进香归来后,小姑问及前事,嫂愕然不知,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自惭无缘,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时常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后人称此道头为“短姑圣迹”。[4]

3、光明池

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处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疗眼疾。据说明正德年间,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疗眼疾,得以康复,遂改名为“光明池”。[5]

4、大圆通殿

大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因观音菩萨从返闻自性证真圆通,得不可思议神通妙法,故称“圆通殿”。

素有“海上大卧佛”之称的洛迦山也深藏着一个观世音菩萨发迹、修行的传说。

(三)、名人遗存 纷纷创名

1、慧济禅寺

慧济禅寺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扩庵为寺,取名为慧济寺。

2、梅福庵

此庵因西汉寿春人,曾任南昌尉,后弃官游历江湖,晚年来到普陀山居洞炼丹后死与洞中。山民为纪念他,取山名梅,并建此梅福庵。[6]

3、妙湛塔

妙善是一位南北朝时期神奇的女子,被世人尊称为“三皇姑”,出家白雀庵,修炼成为千手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中国化和女性化的原型。她题“妙湛塔”之额。

被形象描绘成“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的磐陀石也是经世人由“打坐石”改名而来。

(四)、寺存佳品 以宝命名

1、杨枝庵

唐代名画家阎立本绘成杨枝观音碑,此碑高2.34米、宽1.2米,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观世音菩萨,珠冠锦袍、宝相庄严,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碑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句。到了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7]

2、九龙殿

殿内最有名的当数普陀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八根金柱的柱基是精致的雕龙砖,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造型优美,刀法粗犷,成于明初,九龙殿之明名便因此而得。

3、观音洞

在普陀山梅岭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庄严。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书“大士重现”四个大字。遂称“观音洞”。

“普陀四宝”之一的多宝塔也是因其“多宝佛塔”之义而命名。

(五)、独有佳景 以景得名

1、朝阳洞

黎明时分,只见一轮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贤想曾光耀心目。”景色之壮观,令人堪叹观止。拥有此美景的便是朝阳洞。故就有了“朝阳涌日”之说,朝阳洞也因此而得名。

2、二龟听法石

二龟听法石在磐陀石西下山岩间,岩上有巨石崛起,仿佛石龟两只,一蹲岩顶,昂首延颈起身欲行;一在岩壁,缘崖上爬,仿佛在追赶上面的同伴,遂称“二龟听法石”,为1亿5千万 年前的海底花岗岩,因燕山运动而形成了今天的奇景。

3、千步沙

千步沙自几宝岭北麓至望海亭下一片沙滩,长约1750米,称千步沙,为普陀山上最大的沙滩。沙面宽阔平缓,沙质柔软细净,北端有一巨石植根沙间,水落则石出,上书“听潮”二字,均出自吴兴书画家王震手笔。向上有石阶通往望海亭。登亭远眺,漫漫瀚海一望无际。

因独特绝妙的景色而得名的还有心字石、紫竹林、云扶石等。

三、宗教场所名称的文化内涵

“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的“海天佛国”宗教场所星罗棋布,其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根据上述分类下面进行一一例举。

(一)君权神授的儒学思想以及皇家文化

“君权”是中国古代社会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权力系统的核心。而“神授”则是“君权”统治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8]赐额是君权的特殊行为,对于宗教场所具有“神授”的意义。同时,历代皇帝为普陀山建寺赐物不计其数,撰文树碑、题匾赐额、御制诗词,由此而为普陀山留下了丰富的皇家文化。

(二)佛教文化

佛家文化追求净根顿悟,[9]僧人们要生存又要远离尘世,找个清净的修行之地,达到完善自我修成正果的目的,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便是绝好之处。修佛要求慈悲为怀,杀生为第一大恶,忠孝为第一大善。[10]普陀山数不胜数的奇幻传说都是以顿悟、慈悲、忠孝为主旋律,充分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三) 名人文化

高僧、清官、奇女子等名人遗存丰富深厚,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名人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同时扩大了名人效应,有效提升了文化品位,从而带动了旅游文化的飞速持久发展。

(四)尊重饱含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风貌

尤其是杨枝观音碑阳雕阴刻、刚柔相间,保持了原作的艺术风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此宝被封为文物珍品的指标之一。

(五)风水思想

丁兆光先生在《传统风水思想对中国佛寺园林的影响》中说到:“古人在佛寺的选址、规划和布局中,往往综合考虑佛寺的宗教、旅游和文化生态三方面的功能,传统的风水思想常成为其中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而传统的风水思想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观念作为村镇、住宅等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正由于风水思想的渗透,像朝阳洞、二龟听法石等宗教场所才有了如画的风景,于是也便有了诗意形象的名称。

四、结语

普陀山作为一座具有高知名度的宗教名山,笔者认为研究普陀山宗教场所名称及其文化内涵,有利于对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更深一层的挖掘,也有利于弘扬宗教文化资源内涵,发展文化旅游,特别是,日前,舟山群岛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进一步开发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便顺应了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程军彦.海天佛国普陀山.意 林.

[2][6][7]黄伟,贺伦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中国地名,2012.

[3][4][5]普陀山旅游大攻略.旅游网

[8]肖海英,陆仁茂.中国近代刑法观念的演变――从“君权神授”到“人民”.文史博览(理论),2010(4).

[9]高春妍.安徽沿江地区佛教寺庙建筑环境空间布局的文化意境研究.黄山学院学报,2012(6).

望海潮教案篇3

关键词:家谱 重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0-01

家谱,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官修谱牒巨大,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撰家谱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一致认为,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屈指已八十有六载,由于年代久远,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或经商发迹,子孙繁衍,徙居各地,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祖宗支派不明,犹如陌路之人,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百姓日益富裕,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可以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

1984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通知”的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不要说是修谱,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深入城乡,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望海潮教案篇4

【编者按】——

2014年岁末之时,由著名演员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先是在湖南卫视突遭停播重剪的命运,后是经重新剪辑后变“大头贴”,遭网友吐槽无限。有分析人士指出,禁播行为的出现源于我国电影、电视剧分级制度的缺失。

银幕上的一切,由于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世界,对于观看者来说对其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为了保护社会各阶层观众的身心健康,影视作品在进入商品领域流通之前,有关权威机构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然后才能和观众见面。

早在19世纪,好莱坞就通过电影审查的手段清除电影中的不道德内容,从而达到净化好莱坞的目的。美国20年代制定的“海斯法案”对影片规定了相当具体的所要禁止的镜头和内容,如呈现裸体、暴力、接吻、挑逗性姿势等。虽然“海斯法案”现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却在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确立之前对净化美国电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和好莱坞与政府间的矛盾

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吻戏的镜头,源于美国爱迪生公司于1896年制作的影片《梅·欧文和约翰·赖斯的接吻》。该影片在票房大卖的同时,也第一次招来了声讨浪潮。从此,呼唤电影检查的声音不绝于耳,政客、警察、教会、妇女组织、社会革新者众口一词:“除非法律进行干预,就像对肉类制品和纯净食品的生产进行监督那样要对电影进行监督,否则电影将继续向我们的社会肌体注入腐败元素。’

1907年,美国芝加哥率先通过电影审查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于1911年通过电影审查法并成立了审查委员会。1920年9月5日,当时与卓别林齐名的喜剧明星阿巴克尔在旧金山举办了一次舞会,一名到场的女演员病倒,4天后死亡。阿巴克尔被控奸杀了这名女子。案子还没开庭,阿巴克尔已经被刻画成一个骄奢淫逸的流氓。许多妇女组织在全国各地举行了抗议阿巴克尔的游行,愤怒声讨好莱坞的糜烂生活。

对于保守势力而言,明星银幕外“越轨”的生活成了封禁其影片的借口。更恐怖的是,许多国会议员纷纷站出来,呼吁成立中央电影审查机构。

1922年,在好莱坞主要影片公司的资助下成立的行业性组织“美国电影制片人暨发行人协会”(以下简称美国电影协会)重金聘请哈丁总统竞选团队负责人、前邮政总局局长、曾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基督教长老会长老威尔·海斯担任该协会的总裁。

海斯出身于美国中西部的名门望族,在政界和宗教界颇具声望,并与兄弟会、互助会、扶轮社、共济会等有势力的社会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电影协会希望能借助海斯在华盛顿的人脉来缓和影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获得中产阶级对影业的尊敬。因此,该协会被谑称为“海斯办公室”。

上任之初,海斯主要将精力摆在减少影艺圈的负面报道上。此时,美国电影协会的所谓“自律”措施尚属宽松,影片审查多以自愿为主。随着有声电影于1928年问世,外界要求对电影中的“不道德内容”加以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州的电影审查机构纷纷加强了对影片的审查。

1929年,一小批有影响的人士向“海斯办公室”提交了一份控制电影业的方案,从此拉开了好莱坞自律性电影审查的序幕。

统治好莱坞影业30年的法案

1929年,出版商马丁·奎克利会同丹尼尔·劳德等人替电影业起草了一份自律性制片条例,旨在对电影的制作起到道德方面的约束作用。他们认为,只要电影业按照这份自律文件中的规定来拍摄电影,保证影片内容的健康和纯洁,电影这种广受欢迎的娱乐工具就能成为对大众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海斯对这份草案十分满意。1930年3月,这份草案被电影工业的巨头们全盘接受,并由“海斯办公室”负责执行。这份文件就是后来统治好莱坞影业长达30年的《电影制片法案》,俗称“海斯法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限制电影内容的行业规范。对当时的好莱坞来说,“海斯法案”是一个既能平息多种组织抵制电影的风潮,又能避免警方或政府对影业的干预的自我调节手段。

事实上,以“规范无声和有声影片的制作”为宗旨的“海斯法案”将电影定位为“大众的娱乐”,但这种娱乐负有“特殊的道德责任”,因为它有着不同于任何其他娱乐或交流手段的特点——一种能超越种族或阶级的界线、超越各种社会或政治壁垒的普遍魅力,以至于人人爱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电影的制作者不能享有与舞台剧作者、小说作者或报纸编辑同等的表现自由。

“海斯法案”强调公民的幸福和成功来自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支持和尊重,认为电影应当提醒观众注意,犯罪行为或越轨的性行为将使肇事者付出失去爱情和亲情、慰藉和法律保护的沉重代价。一句话,电影应当成为20世纪的“道德剧”,告诉大众应当如何循规蹈矩地生活。

事实上,“海斯法案”从20世纪30年代起即担负着管理电影内容与社会伦理冲突的重任。但它只是一部行业范围内带有宗教色彩的规范手册,最终要受到法律的监督。

1966年,随着美国电影协会出台了电影分级制度,存在并发挥影响力达30多年后的“海斯法案”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在历史上带有强烈宗教气息的“海斯法案”颇受非议,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以及美国电影制作商自律习惯的产生与发展。(摘编自微信号:法律出版社,阅读913,赞33)

“海斯法案’’的12条禁令

“海斯法案”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影片道德内容的具体规定。为了保证电影的纯洁性,“海斯法案”要求影业执行以下12条禁令:

1.违法的罪行:表现违法的罪行时,不得讲授犯罪的方法使潜在的犯罪分子产生模仿的念头,不得让犯罪分子显得富于英雄气概和理直气壮。

2.性:出于对婚姻和家庭神圣性的关注,必须慎重对待三角恋爱问题,即已婚人士对第三者的爱情。不能使观众对婚姻制度产生反感。

3.庸俗。

4.淫秽。

5.渎神。

6.服装:不能因情节需要而裸露身体。

7.舞蹈:总的来说,跳舞是一种艺术和一种表达人的情绪的美丽形式。但是,暗示或表现性动作的舞蹈、意在挑动观众情欲的舞蹈、摇摆胸部的舞蹈、双腿不动而作出过度的躯体动作的舞蹈都是不雅观的、邪恶的。

8.宗教:神职人员不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角色或歹徒,因为观众对他们的态度很容易转化为对宗教的态度。若是观众对一位教士不够尊重,宗教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也就随之下降。

9.外景地:某些地方与性生活或性犯罪有密切联系,在选景时必须慎重对待。

10.民族感情:必须慎重对待任何民族的正当权利、历史和感情。

11.片名:一部影片的名字是这种特定货品的标志,它必须遵守这方面的职业道德规则。

望海潮教案篇5

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1 运用网络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共享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包括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去搜集资料、去制作课件,可以运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选取并加以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运用了现成的资源。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的过程中,在对漓江的水和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看过大海、游过西湖,对于那种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的场面想象不出来,教师现制作课件又太麻烦。笔者就利用网络资源,把网上现成的波澜壮阔的大海图片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图片调出来并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亲自去感受;播放桂林山水图片并配上朗读课文的播音,让学生对着图片来感受漓江的水的特点。这样一对比,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就活脱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笔者并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只是利用了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了共享。

2 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语文教学备课环境

备课是上课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语文教师工作量大,备课节数多,如果单一地靠教材备课,事必会劳心又劳力。而网络上的资源可以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进行教案的编写,也可以运用其他教师编写的教案。这样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仅节约了时间,又可以使自己的备课变得实用又有价值。

如《观潮》一课,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但是小学生阅历浅,缺乏足够的生活积累,对这一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弥补学生这一缺陷,笔者在进行备课时,运用网络资源,把网上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知识、动画图片以及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搜集出来,并进行了筛选,编排在备课教案中,以备上课时运用。

网络资源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大量、丰富可借鉴的资料,这给备课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尺度,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地从网上进行选择,不能盲目选取。

3 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资源上的动画和图片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乡下人家》一课,运用网络资源,出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这样的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课文内容的想法,为学好课文打下了基础。

小学生注意力不甚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在课堂上恰当穿插网络上搜集的动画和图片,可以使他们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把分散了的精力又集中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如在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时,在学生要听烦课本知识的讲解时,播放一段海底的奇特景观:深海里,朦胧中有一些会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还不时窃窃私语……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惊奇地发现:世界上还有会发光、会说话的鱼。强烈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再次投入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去。

4 运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搭石》一文,这节课是想借助搭石来反映人性美,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为了让学生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笔者利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进行查找,用大屏幕出示一段归纳美的句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这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5 运用网络资源解疑,倡导合作探究精神

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为例,在教学中,对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运用的比喻及表达的情境,学生很难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超大的盘子里放养几枚青螺的Flas,并在网络上查找了几幅关于洞庭湖风平浪静的图片,用大屏幕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在动画和图片中去感受洞庭湖的美景。这样运用物象直观地感受课文,从而理解了课文要表达的意境,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

6 运用网络资源课外延伸,发散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有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海滨小城》这一课,笔者在总结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网络上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

再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在课文的最后,大屏幕出示:( )有生活的权利,

( )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学生讨论后,在括号里填上谁、哪些人(安静,残疾人,工人,农民,张海迪,阳光,桑兰,霍金……)。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亦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既优化了课堂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望海潮教案篇6

复刻潮流、艺术再现,正是秉承着这一设计理念,为了提高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此次上海大学巴黎时装学院毕业秀暨2011年流行趋势会的主题便是“时光隧道”,要求学生在回顾过去的时尚潮流,追求服装表面的复古感之外,还能去挖掘服装所需的信息和元素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社会潮流。

哥特式性感一刚柔并济

充满明显建筑轮廓的服装配以柔软的羊毛和轻薄蕾丝的强烈对比赋予了哥特风格新的寓意,刚柔并济带出黑暗中的希望;上衣的斗篷加上拱形门的设计突出了哥特时期建筑的特点与之混合,让人觉得很和谐。无独有偶,现在炙手可热的华裔设计师Alexander wang在秋冬纽约时装周上也刮起了一股神秘的哥特式浪潮。T台上的哥特风经过改良,早已嗅不出阴森恐怖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都市嬉皮士一优雅不羁

设计师把60至70年代嬉皮士风格服饰的元素、民族印花面料、流苏等同巴塞罗那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在服装上将高迪的建筑简易变形成为新的服装廓型。大量弧线,圆弧状曲线元素将各种面料结合在一起,形成视觉假象,并且在几套服装中通过拼布达到马赛克效果,更加突显巴塞罗那建筑的特色。

苏格兰格纹一民族即世界

历史悠久的苏格兰格纹呢仿若一部大英帝国的史书。设计师在简单,大方,贴合人体的剪裁下凸显当代女性独立自信的个性,用全新的现代感打造强烈个性的女士成衣,让格子赋予性感,妩媚与柔情万种!Kenzo本季的秋冬系列中格子图案是特色之一。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格子图案遍布西装,针织外套及恤衫,充满复古味道,简单地搭配腰带,民族气息扑鼻而来。Vivienne Westwood的新作依旧贯彻反叛淑女的姿态,以红、蓝、紫及橙红等色系突破沉闷的秋冬调子,更采用大量的条子图案,配以Westwood拿手的不对称剪裁,亦刚亦柔,展示新一代强势女性的魅力。

宫廷文化一皇后狂想曲

皇室风格服装的兴起,特别适合那些追求女人味,优雅感的女士。设计师在通过帽子来表达宗教的严禁之外,也并非保守,甚至还在衣服里大胆地混用了大露背和落肩的元素,表达人们渴望自我开放的精神。天鹅绒、丝绸和刺绣等奢华面料在其中的广泛运用,营造出柔软高贵的造型。设计的元素也颇为多样,从套装、长裙到休闲单品,从夸大的袖子服装做工上的细节,从复古感到现代感,甚至到未来主义,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你怎么穿都有那优雅范。游走于“时光隧道”

尚美

穿越时光,时尚潮流犹如齿轮般循环往复,不断地给予我们灵感和探索的方向。从上一季开始,T台上频频演绎着似曾相识的摩登女郎,80年代的女强人,70年代的熟女,60年代的淑女。这些独具年代感的服装像是开启记忆大门的钥匙,每个服装细节背后的文化影响和艺术形式成了设计师新的灵感来源,丰富了服装的内涵,使其真正的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复刻潮流、艺术再现,正是秉承着这一设计理念,为了提高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此次上海大学巴黎时装学院毕业秀暨2011年流行趋势会的主题便是“时光隧道”,要求学生在回顾过去的时尚潮流,追求服装表面的复古感之外,还能去挖掘服装所需的信息和元素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社会潮流。

哥特式性感一刚柔并济

充满明显建筑轮廓的服装配以柔软的羊毛和轻薄蕾丝的强烈对比赋予了哥特风格新的寓意,刚柔并济带出黑暗中的希望;上衣的斗篷加上拱形门的设计突出了哥特时期建筑的特点与之混合,让人觉得很和谐。无独有偶,现在炙手可热的华裔设计师Alexander wang在秋冬纽约时装周上也刮起了一股神秘的哥特式浪潮。T台上的哥特风经过改良,早已嗅不出阴森恐怖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都市嬉皮士一优雅不羁

设计师把60至70年代嬉皮士风格服饰的元素、民族印花面料、流苏等同巴塞罗那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在服装上将高迪的建筑简易变形成为新的服装廓型。大量弧线,圆弧状曲线元素将各种面料结合在一起,形成视觉假象,并且在几套服装中通过拼布达到马赛克效果,更加突显巴塞罗那建筑的特色。

苏格兰格纹一民族即世界

历史悠久的苏格兰格纹呢仿若一部大英帝国的史书。设计师在简单,大方,贴合人体的剪裁下凸显当代女性独立自信的个性,用全新的现代感打造强烈个性的女士成衣,让格子赋予性感,妩媚与柔情万种!Kenzo本季的秋冬系列中格子图案是特色之一。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格子图案遍布西装,针织外套及恤衫,充满复古味道,简单地搭配腰带,民族气息扑鼻而来。Vivienne Westwood的新作依旧贯彻反叛淑女的姿态,以红、蓝、紫及橙红等色系突破沉闷的秋冬调子,更采用大量的条子图案,配以Westwood拿手的不对称剪裁,亦刚亦柔,展示新一代强势女性的魅力。

宫廷文化一皇后狂想曲

望海潮教案篇7

“从圣弗朗西斯科到洛杉矶,从沿海到内华达山麓,整个地区都响彻喊声:黄金!黄金!”

――1848年1月24日,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发现

金矿消息传出,引发淘金热,当时的报纸如此描述道

谁还关心“92派”?

至少,他们自己在关心自己,也期待更多人体会到在他们身上曾经发生的思想解放的惊人力量。2012年春节刚过,在大地冰封的亚布力,部分92派企业家聚首于此,再振余勇,激浊扬清,一场名为“市场的力量――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年”的论坛,触动大江南北。

毫不奇怪。92派这个群体,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少见的抱团群体之一。相似的人生经历(由仕而商),相同的话语体系(相信市场),以及同为拓荒者的身份,启蒙者的作用,让他们惺惺相惜,志趣相投。

从出身看,92派诞生于一个火热的年代,恰如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盛况。在“南巡”当年,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纷纷下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满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一头扎进变幻莫测的商海洪流中,也有不少人因此而呛了水。

从眼界看,92派普遍具备一定知识水准,少数人甚至可能还是“理论家”。他们对于社会趋势、经济走势的认知天然具备优势(也可能他下海前就是从事类似研究及工作)。所以,相比之前出身于草莽的企业家,他们的眼界宽广,也具备普及、布道的能力及素养。

从诉求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期望“产业报国”,也有不少人渴望“趟出一条路”、“发大财”,或是这二者的结合。一切正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

从资源看,他们颇像130年前的“洋务派”,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海割断了脐带,割不断的是资源、人脉。所以,相比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草根派”,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垂青、资源支撑。

从结局看,他们得风气之先,在一度沉闷徘徊的商业环境中独领。因为他们的摸索、冲杀、开拓、壮大,让创业在中国成为风尚、成为流行,“企业家”这一称谓逐渐被人尊重,而不像头10年的“个体户”、“暴发户”,在被人羡慕财富时难免投去不屑、不齿的眼角余光。现代企业制度也开始发端、确立,“红帽子”等的字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切,当然首先要归功于“南巡讲话”。简言之,南巡是因,92派是果。所以,即便20年后,当吴英案让他们心有戚戚时,他们首先想到了“呼唤邓小平”。

他们不是时代变局的旁观者,更是闻道而鸣的弄潮儿。他们拒绝按部就班,渴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但他们也需知道,商业兴替,潮涨潮落,再平常不过。

1992年的下海潮,成为精英阶层主动选择改变、生产力再爆发的新起点,无形中再次挑战了“轻商主义”的传统观念。个体意愿与大环境合拍的结果就是,商业逻辑逐渐成了日常生活的重点,并不断为新的潮流提供空间。十多年前的互联网热潮,近几年的电子商务潮流,滚滚向前。

每次大潮,总能大浪淘沙,沙砾洗去,总能留下几颗灿烂的珍珠。如今仍活跃于中国商业舞台的92派,无疑就是这些“珍珠”。他可能是陈东升、田源、毛振华、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也可能是郭广昌、朱新礼

但,92派注定将是“夹心层”群体。按照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的表述:上,有上世纪80年代即引领风潮的草根派,他们属于“制造英雄”、“工业英雄”;下,有本世纪之初独领的海归派,他们算作“互联网英雄”、“新经济英雄”。92派呢?多以开拓服务业为主(比如金融、贸易),夹杂着地产、医药等的多元化,以及迷恋基于资本市场的财富游戏,尽管独树一帜,但却两头不靠。当然,他们最初的梦想仍然远大,基本都以成为“中国的XXX(某家国际巨头企业)”为目标。

他们的名字,在过去20年间的某一时刻会如流星般闪过,但未必是最亮眼的那一颗。20年过去,尽管他们可能会是“中国富豪榜”上的常客,但你还不用奢望在世界500强中见到他们的名字――在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已占据61席(国企居多)。

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中国商业舞台的出场、串场乃至退场。这一次,他们的集体发声,既是主动之选――亚布力论坛上不约而同地热议,也有被动成分――关注南巡、关注92派已在社会上成为一股潮流。唯一不能确定的是,这次的潮流能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卸下多少枷锁?

望海潮教案篇8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社会思潮引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44—03

近年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冲击,也影响到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何有效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西方社会思潮、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李长春同志曾经明确地指出,高等学校是西方敌对势力向我渗透的重要目标,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此,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他同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抵御敌对势力分化图谋的有力武器。可见,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政课寄予了厚望。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西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一、高校思政课与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

1.高校思政课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对立。西方社会思潮种类繁多、鱼龙混杂,绝大多数西方社会思潮本质上代表、反映着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其消极作用、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在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立的,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困惑、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意识形态认知的混乱、造成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困惑。

2.高校思政课与西方社会思潮的联系。我们也应该看到,思政课与社会思潮之间又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二者存在关联和互动。一方面,社会思潮丰富、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重任,同时在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自身更加生动、鲜活。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作用是主要的,但这并不表明其中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这些理论、观念、思潮虽然打上了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烙印,但也包含着一些合理性的观念”。而且,西方社会思潮的很多内容都是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民主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经济私有化的强调等,这些问题也恰好是思政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这些社会思潮及其理论主张进行评析,有引导性地进行教学,不但会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避免照本宣科的空洞说教,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性和吸引力,而且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比较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魅力,从而自觉作出正确选择。

二、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确切掌握高校思政课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实证调研和访谈。本次调研以上海高校为重点,同时选取北京、山东、浙江、新疆、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有代表性的高校为研究单位,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学生问卷3000份,回收2722份,有效率为90.73%;发放教师问卷220份,回收204份,有效率为92.73%。

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了解和对待社会思潮的正确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形成的。对于“你在上课过程中,哪些老师提及或介绍过西方社会思潮?”84.87%的学生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45.83%的学生选择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11.70%的学生选择“理工科教师”;同时,89.47%的思政课教师也认为自己上课过程中会给学生提及西方思潮等相关知识。当然,大学生对此是持欢迎态度的,72.51%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很有必要适当介绍西方主要社会思潮,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从数据来看,学生欢迎思政课教师介绍西方思潮,思政课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似乎非常和谐。但深入的调研发现,当前思政课所提供的跟学生所需求的并不吻合,其间尚存有一定错位。

1.在介绍社会思潮的方式方法上,教师的做法与学生的期望不一致。学生最喜欢的思政课教师介绍社会思潮的方式方法的排序依次是:66.49%的学生希望教师“把思潮介绍与评析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41.55%的学生希望教师“突出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思潮理论及代表人物”;34.17%的学生希望教师“把对西方思潮的介绍跟讲解教材内容有机结合”;23.32%的学生希望教师“只客观介绍,不要讲倾向性的评价,以免影响学生个人评判”。相比学生的要求,有43.2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介绍西方思潮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边介绍边评析,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45.95%的思政课教师是“持中立观点,只介绍不评析,免得影响学生个人评判”;还有10.81%的教师“在介绍思潮时比较随意,没有系统的考虑”。可见,当前思政课教师在介绍西方思潮时普遍存在随意化、零散化、深度不足、供需不对称等问题,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不吻合,思政课没有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作用。可能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不正确的介绍方式,非但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相反还很可能充当传播错误思潮的媒介,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上一篇:核舟记教案范文 下一篇:黄河颂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