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8 10:27:1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赏析 风格 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是著名的“唐宋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词堪称他的代表作,气势豪迈奔放,感情激昂旷达,正如胡寅所说的,能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酒边词序》)。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演绎出这首千古名篇的?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时代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有名的“乌台(御史府)诗案”被捕下狱。谏官李定、舒、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苏轼几罹死难,经多方周折,方许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苏轼虽然心志未灰,对世事未能忘情,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成为其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练达人生,追求美好的境界,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因而,“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

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今湖北黄冈县内)时所作。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赞美了江山之胜,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雄浑豪放、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日夜奔流,无止无休,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种旷远、深沉的意境,而且中含暗示,点出了本词的“怀古”旨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俯仰今昔,鸟瞰悠悠历史;高屋建瓴,数说万千英雄。这里的借景发端是为着渲染烘托,“大江”是“赤壁”的衬景,“浪淘”句是“怀古”的点题。这样,就以大江的景语和包含的情语起兴,渐入“赤壁怀古”的题旨。壮阔的背景描绘,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蓄积了足够的气势,染上了浓重的色彩;雄奇的议论,为下面的说古道今述怀奠定了基调。

既然来到“赤壁”,何能不想到八百年前的历史烽烟,又何能不想到那运筹帷幄、江面奏凯的周郎,于是词人面对浩浩江水、历史陈迹不觉心神交飞,身着彩翼,联想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而却在词中写道“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因为作者已在怀古抒情,并非为考证。为了避免混淆真假,故又用“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表明是“人云亦云”而已。至此,所要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便和盘托出,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片缅怀公瑾预伏一笔。接着,就极力渲染江山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连三句,一气入注,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穿空”盛夸山崖气势,“拍岸”极言浪涛威猛,“雪”字渲染光彩气象。寥寥十三字,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动词,捕捉最有感染力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一种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读者如见其景,雪浪接于眼目;如履其境;浪花溅发身旁;如闻其声;巨鸣震耳欲聋,这是何等壮观。作者以如椽大笔,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境图”。这画面怎不使作者脱口赞道:“江山如画!”字韵浏亮,比喻精当,把放开去的笔墨绾拢过来。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现在是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了,于是感慨道:“一时多少豪杰!”这豪杰既包括孙权、曹操、刘备,当然更包括少年英俊的周瑜。他们一时竞起,逐鹿中原,谁不想做江山的主宰者?上片结句与开首两句一样,将江山人物合写,不过把“千古”风流人物,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罢了。上片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概括到具体,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为下片歌咏周瑜作了极好的铺垫和蓄势。

(二)高亢豪壮、撼魂荡魄的场面。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作者就集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人物周瑜了。换片后的前五句,作者以特写的笔法,着力描绘周瑜,写他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写他指挥若定、风度潇洒。作者以赞许之笔写周瑜,不仅仅因为他是赢得“赤壁”大捷的孙吴主帅,更欣赏他少年英俊,才智出众。他统率精兵三万,一举击败老谋深算、转战中原向无敌手的号称率八十三万众的曹操,使“周郎”少年英名与赤壁千古并存。“遥想公谨当年”总领下文。岁月悠悠,“当年”自是“遥”,“想”再扣题目的“怀”,进入直接怀古。“小乔初嫁了”,暗用唐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意思是,假如不是“借东风”,说不定周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小二乔给曹操当猎获品虏到铜雀台去。作者楔入此句,是直接写当年小乔初嫁时,周瑜雄姿英发,更好地表现周瑜的少年英俊,又勾起读者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联想。同时又引起读者对赤壁大战意义的认识。“雄姿英发”一句不仅写周瑜英姿勃勃,风度潇洒,而且写他言谈见解卓越不凡。周瑜能以少胜多,才略上有过人之处:战前,他对敌我双方优势虚实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战中,他采纳黄盖“火攻”之计,所以赤壁一战一举得胜。“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他虽身为主帅,遭遇大敌,却羽扇便服,不着戎装,风度闲雅,这里又从服饰的描写上突出了周瑜的超人风度。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善择战机,使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顿时灰飞烟灭,可见周瑜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上几句,有对照,谈笑间的雍容,对照出强敌的崩散;有气氛,形若见到金戎铁马、浴血奋战的激壮场面。于是在管弦般的词的旋律中,仿佛有奔腾激越的声浪在卷面翻滚。当词篇银瓶乍破、铁骑突进般推进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幽咽低呜,情绪陡然跌落下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文。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境界,同时也自然地引起联想。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即建如此显赫功业,留名千古。而自己呢?一腔热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年近花甲,贬居边地,无所建树。相比之下,无限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点出自己虽然相忘情世事,然而终不能够,以至“早生花发”。词中两次提到“故”,前“故”是拓开怀古,后“故”是引起伤今;两次出现“笑”,前“笑”是突现周郎风姿,后者是聊作自我解嘲,从而形成了感情的波澜起伏,张驰跌宕。

壮丽的河山,英雄的壮举,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但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于是又产生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之慨,不由叹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作者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全词也就以衰飒的意趣收煞结韵,笼罩着一层浓重虚无主义的色彩和黯然情调。苏轼在词中交织着称颂和伤感、热烈和悲愤。当他的笔毫一触及古代豪杰,就情绪昂奋,勃然而生敬慕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及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但是,当他回到现实中来时,就不禁喟然长叹,字字呜咽。苏轼因“乌台诗案”,处境困厄,加之北宋边患日殷,国事不堪,他是多么希望像勇破曹军的周公瑾那样的英雄豪杰再世,引兵西征,克寇制胜。但是,古人已逝,当今朝中又尽是“高第良将怯如鸡”。作者怀古刺今,悲愤但不颓废,沮丧但不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理想的超脱,面对不舍昼夜的江水,又怎能不触景伤怀,叹息“人生如梦”呢?这和与之先后的《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是同一支洞箫中吹出的凄凉哀歌吗?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风格及影响

(一)俊逸洒脱,慷慨奔放。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向来被公认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领袖。他的词向以豪放俊逸著称。这首《念奴娇》也是如此。愈文豹《吹箭录》中记载,东坡在翰林院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慕士说:“柳郎中词,如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按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这段趣事可看出苏轼这首词的词风,与柳永词风截然不同,柳词多写离愁别绪,风格婉约;苏词胜意迭出,词风豪放。这首词通篇大笔挥洒,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二)咏史怀古,壮怀激烈。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只不过系于“艳科”之列,到苏轼便一开生面,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词的内容走向了新的表现天地,开拓了词境,光大了词体,建立起清雄激壮的豪放派,使之激荡在社会生活的空域之中,凡记事、抒情、说理而为诗文之所能写得,都可以用词体来发表了。这首《念奴娇》以磅礴的气势、豪宕的诗情,从当前景色入手,引出了历史人物,发抒了个人感慨。随着作者感情的直起直落,构思上大开大阖,当前景色、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贯串一气,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作者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纵论古今,横览江山,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之感慨,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力。以词表达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一个重要特色。

此外,《念奴娇》一词语言刚健清新,奔放流畅。文章写得极有气势,浩荡长江,滚滚滔滔,无止无休,历史人物,风云聚集,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辽阔纵横的艺术天地。景物描绘更是雄奇险峻,有声响,有色彩,声响宏大,色彩壮伟;以白描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更是生动传神,画龙点睛,采取理想和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的手法,使人物典型化、理想化,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历代文人词家都对这首词交口称赞,此词被胡仔叹为“古今绝唱”,被王世贞叹为“感慨千古”。时至今日,这首词中的语言材料还被人们时常沿用。后人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大浪淘沙”还被用作电影片名,由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参考文献: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2

一、创设情境入题法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

二、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除了利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还可利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利用多媒体视频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三、故事吸引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四、学生参与法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3

诗与词是不同的文体,对此王国维先生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简单来说,诗与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内容来说,“诗言志”,诗歌主要叙写个人志向,多是宏大的主题,建功立业,理想抱负等等,如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表达诗人对社稷与民生的关切;王维早期的边塞诗,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等等。词因为是起于宴席上娱乐助兴的歌词,则多是男女情爱,缠绵悱恻,所谓“词言情”,如柳永的多数词作,无一不是一己情爱的悲欢离合。从艺术境界来说,诗歌境界宏阔深远,杜甫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深秋天地阔远宏深的景象。而词虽也讲究境界,但和诗相比又有所不同,所谓“诗之境阔,词之境长”。

在术形式方面,词有定调定句,且篇幅有限,最长的莺啼序不过250字,“形方面的好说,如词常用长短句,有调,声韵变化多,宽严因地而异,词语可以偏于俚俗等,都有案可查;诗就不然”,(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诗体中的律诗则讲究对仗粘对,格律要求较严,绝句格律虽不及律诗严格,但也有一系列的要求。只有古体诗,句可长可短,字可多可少,韵可押可不押。诗与词区别多多,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就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组织教学活动?我们的看法是,坚守文体固有特点,聚焦文体特质,阐释文本精义。

苏教版必修二选有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是典型的词体,之所以说是典型的词体,是因为,这首词无论是语言运用,内容表达,都符合词的特点。此词抒发家国飘零,晚景凄凉之感。从词体特征来看,此词情感婉约,深沉的悲愁溢满全篇。其次,遣词造句深合词体要求,如词中最大的特色,叠词的运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运用叠词对于强化抒情的作用,但叠词的运用也和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点有关。第三,这首词语言浅近易懂,不避俗语白话,但又能由俗趋雅,俗中有雅,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词体所具有的语言特点,而在诗里如此使用,便为打油诗,或非诗。清彭孙y《金粟词话》论道:“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这些词体固有的特点,要求教者要有意识地开展适当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

(二)

诗与词固然是不同的文体类别,但在文学史上,在不同的作家手里,这两种文体的界限时有交叉互通,互侵互犯,故而有晚唐诗如小词、东坡诗“句读不葺之诗”之类说法。这种文体互侵的现象,一方面赋予了不同文体别样的魅力,使一种文体具备另一种文体的风味;另一方面,因为界线模糊,使得诗词这两种文体各自的审美特性无法彰显,同时还会引起解读的障碍。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太注意文体的界限,不就诗词文体的不同区别而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便无法深入作品内部。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咏史怀古类题材。这两首词中的咏史怀古的题材,是诗歌里常见的内容,代有作者,左思《咏史》、阮籍、曹操、李白、杜牧、李商隐都有不少篇章,直到宋朝都是诗人笔下屡屡涉及的题材。苏轼和辛弃疾不僵守文体藩篱,打破常规,用词的形式表现咏史怀古的内容,将深沉的历史感慨与人生喟叹,注入词体中,对于表情达意也是一种创新。

在形式技巧上,两首词也突破词惯常的表现方式。唐五代以及宋初的词,直抒胸臆,用词学专家叶嘉莹的话说是“重感发”,即多由内心冲口而出,不寻章摘句,掉书袋,显学问,如李煜、冯延巳,他们的词不假雕饰,直接感发。而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运典隶事成家常便饭,尤其是辛弃疾,经史子集,无不可以阑入词中。这种用典使事的写作手法,其实是诗歌中常用常见的一个技巧。《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历史典故主要有三国时周瑜的事迹,苏轼运用此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那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达七个的典故,孙权、刘裕、廉颇等历史名人的史实,便非常态了。词的语言,诉诸歌者演唱,为了便于传唱和理解,原本浅显易懂,不能过于深奥难解,典故的加入,虽说可以增加作品内涵,拓宽意境,但同时它也使得词的内容越发艰深,难以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词体中的这种写作技巧的利弊与源流有清晰的认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风格悲壮豪迈,不是词婉约缠绵之风的常调。如果追溯词体格律与词牌创制的本来风貌,这两首词原本的风格并非如此悲壮豪迈。《永遇乐》词牌起源,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z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念奴娇词牌的起源,据说由天宝年间歌伎念奴的名字而来,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T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这两种说法,虽然不是定论,但从中透露的信息是,事关风月,情感缠绵,绝非如今所见慷慨豪迈之调。这从侧面表明,这两个词牌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嬗变。而词的主打风格其实是以婉约为宗,这也是王国维所论:词自晚唐以来,以清切婉约为宗。或如张中行先生所言:婉约是正,豪放是变。这两首词风格的不同凡调,可谓诗体侵入词体之一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两首词的风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深沉慷慨悲凉的情感,探究这种风格嬗变的背后内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作为精读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大气雄阔之景,衬千古风流之人,抒人生如梦之情。该词寄寓了一代文豪历经生死之劫――“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后的复杂感受。词中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更有寄情山水的旷达。学习该词,将有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怀古体裁诗词的写作手法与情感特点。

“课程标准”对学习诗词的要求是“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本单元提示中强调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词中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苏轼不少名作,必修二中《赤壁赋》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仅凭个人阅历难以理解诗人的矛盾情感,鉴赏和分析诗歌还不熟练。结合“课标”内容、单元重点、学情,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知识和能力: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提高“感知―体悟―评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合作等方法,体会怀古诗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客观认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重点: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将通过导引法、朗诵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涵泳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设计了导、读、品、比四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即趣导先行奠基础―个性初读识苏词―合作品读析苏情―对比赏读探苏心。

1.趣味导入奠基础

教师: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猜猜他是谁?(PPT显示)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教师启发:他是谁?

学生回答:苏轼。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缓慢出示林语堂在《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让学生猜想被评价的历史人物的真实身份。此环节以趣味设疑导入,尊重了学生成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形式有趣,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苏轼,激发学习该词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2.个性初读识苏词

以宋代《吹剑续录》中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为例,引导学生以“关西大汉”之风进行个性自读。初步感知豪放词风。随后进行学生代表试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感知齐读。

设置依据:课标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要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多样诵读既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又能在层层诵读中让学生体味到该词豪放不失婉约,婉约隐于豪放的独特风格,为之后分析苏轼的矛盾情感奠定基础。

以诗歌题目“赤壁怀古”引到诗歌体裁类别,明确本词类型是怀古诗,怀古诗歌特点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板书:景、史、怀)

设置依据:古代诗词内容丰富,但知识点庞杂。教师适当进行诗歌体裁分类,抓住怀古诗歌写法特征进行引导,简洁明了。既明确了鉴赏途径,又与后续教学环节相衔接,便于落实教学目标。

3.合作精读析苏情

教师启发:请用诵读的方式推荐分享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可从景物描写、情感抒发角度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答案:包含意象选取、炼字艺术、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意象选取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炼字艺术如乱、穿、拍、卷等;情感表达如慨叹时光流逝,壮言雄壮奇景等。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解读文本肤浅、分析不透彻,重要语句可能无法顾及。如重要字词“乱、穿、拍”等仅仅只能分析其妙处,却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用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起句相联,易被学生忽略。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黄版“惊涛裂岸”对比鉴赏,进行炼字艺术方法的归纳。

设置依据:课标提倡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赤壁之景,请学生自行推荐喜欢的诗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对该词进行赏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上片写出眼前赤壁雄浑壮阔之景。(板书:雄浑壮阔)

教师启发:赤壁之战中,有许多英雄,作者为什么在词中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

学生答案: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均不符合作者情感表达需要。周瑜雄姿英发、美人在怀、韶华似锦、文武双全,反观作者自己却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置依据:该环节结合“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一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的质疑。本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回顾三国历史人物,巧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比得出一个“笑”字,两种形象。前者是风姿潇洒、文武双全,后者却被贬黄州,早生华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可得出,苏轼借三国风流人物感慨自身壮志难酬,华发早生。(板书:风流人物)

在合作精读环节中,学生既个性阅读,又合作共读,教师进行赏读指导,品析词句、分析意象与诵读 品味交错进行,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之间,推动学生阅读鉴赏活动渐进深入,突出了教学重点。

4.对比赏读探苏心

教师启发:如何理解豪放之景与壮志难酬之情这一矛盾的情景关系?请结合前面环节中对意象、人物、情感的分析以及同期作品《临江仙・夜归临皋》,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蕴含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小组讨论)

设置依据:选取苏轼同期词作进行参照阅读,可以更高效、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词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拓展学生阅读面,全面把握词作感情。若此处学生难以自行分析得出,教师应启发引导,利用《前赤壁赋》中“江月”意象结合得出该句的复杂感情――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由此通过知人论世、对比探究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板书:旷达情怀)

学生答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现了作者渴盼摆脱尘世困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作者愿意寄情江海、旷达自在的洒脱情怀,这与《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句寄情江月的情怀相似。本词中,人生如梦,表达作者对“得意周瑜、失意自身”的释然,将一腔失落尽付无尽江月。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也有旷达洒脱的自在。

5.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①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②阅读林语堂《坡传》卷三“老练”。

设置依据:作业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对比探究性作业体现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教学思路,由课内迁移到课外。阅读作业拓宽学生阅读面,且针对讲读内容,回扣导入,前后呼应,使课堂浑然一体,自然完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5

——题记

孟子曰: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历史上,哪一个成功者不是踏着风浪走过来的?

饱受苦难的勾践,在面对亡国之恨、江山断送时,他选择了忍辱负重。这个落魄的君主,在吴国饱尝了艰辛,可这艰辛却让他懂得了苦难的含义。于是,你日复一日地尝胆汁,提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最终,他在苦难中设计了统一大业的宏伟篮图,三千越甲诠释了他的霸气。

浪漫的苏东坡,你才华横溢,就是因你的才华,才受到了无数人的嫉妒和排斥。你忧国忧民,却得到了一贬再贬的下场。可是苦难没有打垮你,你无论居庙堂之高不是处江湖之远,都心系百姓,你带头治蝗虫、修苏堤,为西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乌台诗案,苦难再次降到你身上,你寄情山水,逍遥红尘,在赤壁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诗篇。

杜甫,后人尊称你为诗圣,然而你一生命运坎坷,虽胸怀大志,却无大事所成,苦难的人生磨练了你的意志,面对磨难,你泰然处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安贫乐道的彰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你忧国忧民的愁思;“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是你孤独的心声的写照。你晚年虽身处乱世,却仍写下了历史上璀璨的诗篇,赢得百世万代的传颂。

其实,每一个成功者的一生都是坎坷的,而此时的人生方能体会出: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你勇于面对苦难,战胜苦难,那么,荆棘的人生也会变成一条康庄大道。朋友,从容地面对苦难吧!

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中学九年一班初三:班立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6

黄冈,武汉城市圈核心,中国立交桥中的立交,黄冈位于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地当吴头楚尾,北枕大别山,南临长江,通江达海,是长江三角和武汉城市劝的重要桥梁纽带,魅力黄冈,踏舟竟风流。

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有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东坡的这首千古诗篇,几百年前写于黄冈。苏东坡与黄冈有不解之缘,因乌台诗案被贬黄洲,常在此逸兴吟诗,流传千古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还有很多名篇都是写于这里,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连在一起,名曰:“东坡赤壁“。东坡赤壁为于黄洲城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 A级旅油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其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山石赭赤,故名赤壁,据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地。从古代文人到近带政治风云人物,都曾经游览过这里,并留有众多的诗句,楹联,匾额,书迹。蕴籍深婉。

访——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抗日活动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这片热血浇铸的英烈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英雄,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林彪三位主席,韩先楚,陈在道,,,,等两百多名开国将帅,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十四万英雄的生命,其中红安县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这里的山山水水,遍布着革命的遗迹,村村院院都有先烈的故事。黄冈,是红色的摇篮,国家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黄冈欢迎您!

看——-因了一代才女{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女子便欢喜这样的时节,四月是极富诗意,极致温暖也极尽浪漫的。从迈进春天的门槛那刻起,就迫不及待四月的来临,期盼那一树一树花开,聆听梁间燕子的呢喃。“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朋友,四月,来黄冈吧,看那一树一树杜鹃花开,曼妙盈怀。黄冈麻城共有一百万多亩杜鹃,杜鹃花也叫映山红。四月芳菲,阳光怡人,花蕾绽放,娇艳欲滴,清香扑鼻,还有那一地茵茵绿草覆盖山峦,旷野,闪烁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么透明,而鲜美。看那满山遍野的花儿是怎样惊艳了岁月,和鸣着诗意的四月风情呀!花色之美,为中国一绝,世界罕见,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定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古杜鹃群落。

赏——“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 大别山的主峰在天堂寨。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雄,奇,险,幽,有中原第一峰之美称,着里的山石,泉水,云松,瀑雾美不胜收,四季变幻无穷,如梦似幻,宛若天堂!还有浠水的三角山,英山的桃花冲,团风的大崎山风景独特,如诗如画。炎炎夏日,山上更不用说,是避暑胜地。

拜——自古有云;“蕲黄禅宗甲天下,佛家大事问黄梅”之说。黄冈黄梅县是中国佛教发祥地,全国六座禅宗祖庭,黄梅便有两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三位祖师都曾在此弘法传禅先后有五位帝王御赐,“天下禅林,天下祖庭”地位可见一般,女子愿以虔诚的姿态,丰盈岁月。诚心向善,于一壶清茶,一柱尘香里,解读人生。

听——-“唯 楚有才,鄂东为最 ”朗朗的读书声是一抹亮丽的风景。黄冈人文芸萃,崇文重教,淳朴勤奋,坚毅顽强,成就了“黄梅戏之乡,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武术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将军县,教授县”的美誉。黄冈中学更是名扬国内外,黄冈试卷满天飞,教学排在前列。

玩——-黄冈境内山川秀丽,生态优良,漂流资源丰富。独特的地质景观,清幽碧绿的山泉为特色,是漂流的好去处,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既可感受澎湃刺激而安全的飘流,又能在自然的生态中,享受清澈的水质,人在水中漂,如在画中游,与浪共舞,惬意悠悠

吃——-黄冈是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茶叶之乡。中药材之乡,甜柿之乡,麻糖之乡,马蹄之乡,总而言之是鱼米之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7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共同阅读关于我看苏轼高一作文,请您阅读。

我看苏轼1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工程师,是瑜伽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新法的反对派……

他嫉恶如仇,遇到不惬心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任太守之职时,他关心百姓,了解了百姓的苦衷和被官府的压迫,他心中难忍怒气,写下了一首首抗暴诗表达对当前政治的不满。正义的`他批判了数次后,小人们坐不住了,开始不断弹劾他,并利用权力将他逮捕,甚至入狱。苏东坡首次经历了人生中的黑暗,在生死间徘徊,看清了当权者们的狡诈阴险,也懂得了官场的黑暗、危险。

但他仍是一样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能遏制,由他呱呱落地开始,这股力量即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消失。他能狂妄狂癖,也能庄重严肃,从他的笔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有喜悦,有难过,有梦幻的觉醒,也有顺从的忍受。

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正义之士被贬向四方,或退隐山林,只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超俗。

苏轼对弟弟苏辙说了一句话,用来描写他自己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我看苏轼2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爱,门当户对就是爱,两小无猜,亲上加亲就是爱。人类伟大的.感情就这样被压制。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找到了,却那么短。十年的生死,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变,无法改变爱。在孤坟前驻足,想着再见面时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我们还能见面吗?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人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世事!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了又何妨?我还可以率领千骑卷过平岗!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我看苏轼3唐诗宋词,宋词可以说是很有名的了。岳飞既是战士,也是词人,这让我想起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诉我们珍惜时间。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品读“大江东去,浪淘沙……”不由得想起我敬佩的词人苏轼来。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的一生与诗词相伴,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句词出自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描写三国赤壁之战的词。他所看到的赤壁并不是当时的赤壁,所以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他明白。他看到这雄伟壮丽的场面,怎能不想到当时的赤壁之战,于是他诗兴大发,写出了这首词。看!他是多么豪放,多么的有才华,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大家都知道,他在异地为官,总是想念自己的亲人。中秋佳节,他不能与家人团聚,多么令人心痛!为了思念亲人,他写下了《水调歌头中秋》。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流传千古,这首词深受人们喜爱,为了便于传扬,人们还特地把这首词变成了歌曲。

当然,他写的古诗更是驰名中外,就拿《题西林壁》来说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既写景又蕴含哲理。他热爱大自然,连美景也写的`得这么豪放。

提到春天,就会想到《惠崇春江晓景》中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写出了春天的可爱与美丽,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看到西湖,人们不禁念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把西湖比作“西子”,而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晴好天气与雨天之西湖之美。

苏轼,既是北宋文学家,也是书画家,他与苏洵、苏辙称为三苏,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即便再苦,他都能乐观的面对生活。

我看苏轼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我看苏轼5我认识苏东坡并非偶然,从小我就听当老师的舅舅讲苏东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里沉醉,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长衫飘飘的士人,有着飘逸的神采和胡须,那么,慷慨激昂地歌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满怀,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涛滚滚间,时光无情的泯灭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容颜,把鲜活的身影淘洗得没了形迹。他总是叹惜古人的消逝却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叹惜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大浪掏尽的人物中,他成了一个代表。

我曾认为,像他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风流才子形象吧。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诗词,文章,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们玩赏的数不胜数。纵观历史,虽有许多的词人,世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光辉一生,但又有哪一个如他一样洁白灵动?当他把豪放与俊逸洒脱得那样自然时,天地之间,豪放词成了精品,与婉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并不排斥婉约。事实上,他也写过许多有名的婉约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长的时候呀!晚越缠绵,与豪放无关,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脱离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风拂云。在他的画卷中,秀竹姿容俊美,与诗文增辉。

他也像竹一样,他有像竹一样的虚心宽阔的胸襟,有和竹一样的坚韧无惧的意志。他从不向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无争看淡生死。有时,我真为他庆幸,他从深爱竹中学会了处世的哲学。如果没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他如何应对一生遭贬的处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黄州、惠州的经历中,他离京城越来越远。但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惠泽他乡百姓。于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泪水就成就了他的伟大,苏东坡,你是官员中的强者,智者,仁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8

不少人认为,小乔嫁周瑜,事在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说“初嫁”,是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质疑声不绝于耳;也有人认为,将“初嫁”与“出嫁”进行比较,目的是陪衬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小乔只是配角,体现美女衬英雄这一事实,似乎这样的分析有理有据,合乎情理;也有人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什么都可以解释。然而,在赤壁之战这一惊心动魄的大战中,小乔究竟有没有起作用?诗人把她拉进来干什么呢?而且,结婚十年之久,为什么说成“初嫁”呢?笔者认为,这一笔乍看似乎枝蔓松散,其实正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细细品来,确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之感!

其一:对周瑜功业早成得意的渲染。古人有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可见,古人是把科举及第与新婚燕尔视为人生最得意的两件事。而“金榜题名”是一生功业之始,应该说比新婚更为重要。可以说,“小乔初嫁”旨在渲染周瑜的得意。“初嫁”是一层,“小乔”又是一层。但这一切,又怎能和周瑜年方三十四,就已身系军国大任,在赤壁一举建立盖世功勋相比呢?这里,诗人正式巧妙地借周瑜新婚燕尔之得意,以暗衬其功业早成之得意。

其二:使读者打开联想空间的钥匙。一个“乔”字,极易使人触发对赤壁之战所发生一系列极富喜剧色彩斗争事件的联想。《三国演义》中就有诸葛亮引用曹操“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以娱晚年”的描述,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大可不必过问。似乎可以肯定,类似的戏剧性情节,在民间早就广泛流传,这说明二乔的名字与赤壁之战结下了不解之缘。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也突出地写到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二乔”已远远超出她本身的意义范畴,变成东吴社稷的代名了。苏轼在词的下片,刚刚引出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周瑜,突然又横空里抛出一个小乔来,正是凭一个“乔”字,启发读者联想,并赋予读者以联想的间歇;同时,又凭读者的这种联想,多侧面地有声有色地烘托了这场大战役的总指挥周瑜的英雄形象,从而进一步衬托了周瑜功业早成的得意。

其三:作者本人婚姻失败哀婉的心曲。苏轼与其原配王弗也曾有过一段和谐美满的婚姻。王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自幼生长于书香门第,同苏轼青梅竹马,务实际,明利害,聪慧能干。王氏于至和元年十六岁之际嫁于苏轼,时年苏轼十八岁,籍籍无名,在眉山与父兄埋头于坟典,可谓相交于平淡。王弗虽无东吴小乔之姿容,却在生活上对苏轼总是悉心照顾,事业上总是竭力规劝,相夫教子,孝上悌下,可称贤惠。不幸的是,王氏于治平二年五月丁亥卒于京师,时年二十七岁。死后,苏洵对苏轼谆谆教导道:妇(王弗)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第二年六月,归葬于眉山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氏家族墓地。王弗的逝世,东坡尤为痛心,即使事隔十年之后,仍对亡妻念念不忘,有词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字里行间皆投射出对亡妻的殷殷思念,表现出夫妻情感之深。所以说,“小乔‘初’嫁”了一句,以小乔这一形象从侧面烘托周瑜婚姻之幸福,从而反衬苏轼自己家庭生活之不幸,是作者对自己婚姻生活不幸的哀惋,并由此表达其痛苦与灰暗心绪,进而加剧全篇人生如梦的空漠感。

其四:作者仕途失意的踌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政治上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政治思想和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常在登临山水凭吊古迹时寻求解脱。当其来到赤壁,面对着滔滔江水,想起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君王的采纳,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已付诸东流,不禁写下这首词。在词中,“小乔初嫁了”,看似闲笔,却道出了苏轼内心的苦闷,而这苦闷绝非因公瑾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并有美女娇妻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小乔背后周瑜与孙权的关系让苏轼感到苦闷,周瑜能在这么年轻时候建立这么大的功业,根本原因在于他遇到圣主孙权,他的政治主张能被孙权采纳,试想,如果苏轼也能和当时的君王宋神宗有这种骨肉亲情般的关系,如果君王能像孙权赏识周瑜那样赏识自己的才华,听取自己的政治主张,那自己不就也能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了吗?何至于早生华发,屡遭贬谪呢?不难看出,这里饱含着苏轼多少的倾慕之情啊!周瑜的功业早成与诗人的壮志未酬,正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这又为下片的结尾慨叹个人的悲剧境遇伏下一笔。可见,诗人从无数“千古风流人物”中选中周瑜,不仅是出于剪裁的需要,而且更有其奇巧的匠心。

过去,不少人把“小乔初嫁”简单说成“美人衬英雄”,但是,曲径通幽,我们难道不可以再深入去探寻一下那别有洞天的艺术境界吗?

上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范文 下一篇: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