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

时间:2023-10-20 07:29:22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2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小传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赤壁古战场之争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说,他只是听当地人有此传说,借此地抒发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浪漫主义联想,岂能当作考证的结论?

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素称湖北的南大门。赤壁山在赤壁市西北4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是一脉相连的长岭山。山上隆起三座山包,头部的叫赤壁山,中间的叫南屏山,尾部的叫金鸾山。

登上赤壁山顶,站在屹立于临江绝壁之上的翼江亭里凭栏北望,江水滔滔。这里传说是周瑜当年指挥水战的哨所。长江对岸就是乌林(在今湖北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当年“火烧乌林”时曹操屯兵的大本营。

这又是一个存在争议之地,因为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股最强大的声音说,赤壁古战场就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约40公里的长江南岸,与江北的乌林相对。近代以来,“蒲圻赤壁”说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公论,其主要根据是:综合《三国志》的有关记载,当年曹操南下的进军路线是:新野―襄阳―当阳―江陵―赤壁。曹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初战失利,退屯江北的乌林;后在乌林遭火攻而大败,由华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而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乌林和位于湖北监利东北的华容古道与《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乌林之战及曹军败退江陵的路线等地形、方位完全吻合。最近几十年来,又在蒲圻赤壁的地下发现了刀、矛、剑、戟、斧、箭镞、铜镜、铜钱等文物千余件。经考古学家的鉴定,证实这些铁制兵器和铜镜、铜钱,都是东汉晚期的遗物。这些都是蒲圻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乌林大战的古战场的铁证。

第二种声音说,古战场在今湖北黄冈(黄州)西北。持此说者以北宋大作家苏轼(东坡)贬谪黄州时写下的名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为论据,认为苏轼写的就是赤壁古战场。但是,苏轼在《赤壁怀古》词中写得很清楚:“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分明是说,他只是听当地人有此传说,借此抒发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浪漫主义联想,岂能当作考证的结论?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3

一、“点化”引导,切入诗题

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诗题与所有文学作品的文题一样,集中体现或隐藏着全诗的主要内容等诸多信息,是全诗的统帅与灵魂。所以,新课伊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诗题,在学生对诗题的理解与鉴赏过程中处于似懂非懂、欲通未通急需教师的“点化”引导之时,教师及时给予“点化”引导,可以起到“见一斑而窥全豹”之功效。

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下列问题 “点化”学生,将学生引入较高的古典诗词鉴赏境界:1.词题《念奴娇・赤壁怀古》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2.以“赤壁”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你学过的有哪些,最喜欢是的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3.以古迹咏怀为主要内容的古典诗词很多,你学过的有哪些?其中最喜欢的是哪一首?理由是什么?4.请用诗意般精美的语言概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要内容、意象、格调、气势及蕴含于其中的情感。并说说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情怀?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你以前学过的咏古诗相比,有哪些不同?请举例说明。6.历史上令人崇敬的名人很多,诗人为何偏要选择“三国周郎”做自身前途、命运的比照人物?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句句均是名言,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眼是哪句?请对之进行深度赏析。9.如果你也遭遇到苏轼那样大起大落的坎坷命运,你是否也具备苏轼这样的慷慨与气度?如此,从诗题切入,由浅入深地设计与这首词主要内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向对文本的深层阅读与深度探讨。词题,自然就成了我们教学这首词的“点化”着力点了。

二、“点化”动情点,披文入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几乎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美文,蕴含于其中的丰富的、强烈的情感意蕴无不具有使“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审美功能。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下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寻蕴含于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体味古典诗词文本中美丽的情感意蕴:反复诵读咏吟;反复品读体味;情境体验;形象品鉴;意境欣赏;渲染烘托等。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悉心品味,探寻到古典诗词文本中的“动情点”,让学生在古典诗词阅读、理解、品鉴的过程中,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离合,同爱恨、共喜忧。如此“点化”,以情激情,以情导情,能使学生内心产生荡漾的感情波澜,能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能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强烈的震撼。

如,教学屈原的《离骚》,学生对于作者在诗歌中极尽夸张之能事夸耀自己高贵的出生及先祖的辉煌、美化自身的品格及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后抱石自沉汨罗江的行为难以理解。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将诗歌中下列具有“情动而辞发”的“传情点”挖掘出来反复品鉴,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通过对上述“动情点”的诗句反复诵读与理解,学生对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点化”意象,迁移文本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又说,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上述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借鉴功能,还具有示范功能;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启智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古典诗等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时,必须强烈关注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在技术层面上授予学生探寻举一反三的着力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古典诗词知识储备自主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达到不需要教师教的极高的学习境界。

以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梧桐”意象为例,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们可以将其词下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意象作为举一反三的阅读迁移点,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词中的“梧桐”两句既脱胎于淮海,又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是二者的融会贯通。如此巧妙融合,更显得笔直情切。其次,“梧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下列多层寓意。有象征美好高尚的品格的,比如:“士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罗贯中《三国演义》)梧桐还象征着忠贞的爱情,比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交相通。”(《孔雀东南飞》)还有象征着孤独与忧伤的,比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亦有象征着离愁别绪的,比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学生一旦明白了“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上述寓意,那么,解读其他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就易如反掌了。

综上所述,要实现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点化”之境,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最近发展区,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阅读文本。因为,唯有坚持“以生为本”和“以文为本”,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点化”技巧才能真正起到下列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浓厚的古典诗词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顺利走进古典诗词文本,远离那种脱离古典诗词文本空谈阅读“点化”技巧的缘木求鱼式教学模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4

一、创设情境,激感,引起共鸣

诗歌以情感人,教学诗歌也应该以情入诗,创设情境,激感,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效果。

《诗经.氓》是一首弃妇的怨词。教学中如果播放已经制作好的抑扬顿挫、低婉哀伤的朗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无需过多分析,在主人翁“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发展中,学生自然就能读懂诗中人物勤劳、温柔、坚强的形象,从而感受到女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教与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二、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揣摩意境

诗歌教学要通过品味语言,启发想象,展开画面,分析形象,揣摩意境。

教学屈原《离骚》时,我们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首先介绍屈原的生平、中国民间划龙舟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故里、楚辞及《离骚》等知识背景,再结合骚体诗句式、节拍等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诗歌语言的品味中,走进屈原的时代和生活,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屈原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操和高尚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格调雄伟、高唱入云。它渗透了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教学中除了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用powerpoint展示外,重点是通过配乐朗诵,反复吟咏,在品味语言中体会作者即景生情,歌咏赤壁,敬慕英雄,怀念周瑜,感伤自己,斥责权贵,从而感受作者豪迈奔放的情感、坦率开朗的胸怀。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学中再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进行风格流派的比较,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反复诵读,深刻体会,训练能力

鉴赏诗词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使文中所描绘的境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审美情操。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5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的典型代表,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后所作,与《前赤壁赋》同时。词中借遥想古代英雄表现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被高中课本所收录。对于其中的“多情应笑我”,几乎所有的注家都解释为“应笑我多情”。 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的注释是:“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在教参中说:“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的注释是:“应该笑自己太多情善感,以致过早地生出了白发。”此解释和人教版大同小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上说“应该笑我因多情怀古而过早地生出了白头发”。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亦把“多情应笑我”注释为“应笑我多情”,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

由于教材把“多情应笑我”看成“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各种辅导材料也纷纷以选择题或探究题的形式为此句设计了试题。

然而,这种倒装的说法不仅在语法上极为罕见,在语义上也颇为滞碍。有人为了顺畅,便加出了一个虚拟的主语来,翻译成“人们应笑我感情太丰富了”。

这种翻译于情理上也说不通。在此词中,苏轼着力塑造了周瑜这位年青将领的形象。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来表明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作者既有这样的愿望,在神游故国时怎么能笑自己的多情,笑自己的这种愿望使自己的头发过早斑白了呢?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上说“应该笑我因多情怀古而过早地生出了白头发”更是不合情理。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多情应笑我”看成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故国神游”和“赤壁怀古”相呼应,“多情”这个谓词性成分在这里则指称化了,意思为“多情者”,指作者上文所遥想的周公瑾。那么,这句话的大意应该是:神游故国,风流倜傥的公瑾应该笑我早生华发吧。用多情来指称当年的周公瑾,即浪漫又贴切。这个“情”字含义也比较丰富。它不仅指“爱情”,还指周公瑾这位优秀的年轻军事家的浪漫激情以及壮志豪情。“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多情,“羽扇纶巾”也是多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多情。作者的这句词,意在突出自己和年轻有为的公瑾的比较,以衬托一种壮志难酬、英雄落寞的失落心情,从而导出下文“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样来理解“多情应笑我”,从这首词的结构上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曲折。

以“多情”来指称人,还见于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闹。”这里的“多情”也指称化了,是“多情者”的意思,指的是“行人”。又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也是“多情者”的意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6

关键词: 诗词教学 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品一杯清茗,馨香绕杯,久久不忘;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对话,智慧之光映射身心。中国古典诗词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收藏与品鉴。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指反复多遍,最终烂熟于心的读。学生吟诵诗词,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而且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今天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想象却相差甚远,在教学中一读到古诗词往往提不起什么兴致,所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是语文教师的一项任务。下面我以教学北宋大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初读诗词,读出诗词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诗和乐像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词,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而且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上课之初,同学们对词的内容还比较陌生,这时我采取跟录音诵读的方法,让同学们跟随朗读录音,正字正音(如“纶”、“酹”等),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押韵,并试着体会其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抒发。本词是长短句、三字句(浪淘尽、人道是、谈笑间)和四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较多,节奏感比较强烈,体现出豪迈的气势,要同学们注意体会。在押韵方面,本词押入声韵,韵脚为:物、璧、雪、杰、发、灭、发、月。入声调子短促,更适于表达比较豪迈激越的感情,和本词的情感基调也是很吻合的,对这些韵脚字应提醒学生在读时要注意强调,听录音之后,齐诵本词,初步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二、二读诗词,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

下一步在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文学都是源于生活的,每一首诗词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词同样是苏轼对于生活的感悟,那么苏轼此时为什么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古呢?我从苏轼的经历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写作本词的内在原因。苏轼早年颇有政治抱负及治国良策,但与革新派在政见上存在分歧,最终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获罪,被贬黄州。本词正是作者在黄州所作。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在黄州来到当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的赤璧,自然感慨万端,既有对壮丽河山的由衷赞美,又有对历史风流人物的讴歌与景仰,自然也少不了对自己心怀大志又报国无门的喟叹,这首词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仍然是豪壮的,跟一般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这一感情基调是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真把握的。正是基于本词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所以,词的末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固然有些消沉感伤,但又不可读得过于低沉无力。同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儒雅潇洒和年轻有为,儒帅与佳人相得益彰,画面又极美,在读时固然应该逸兴湍飞,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对历史杰出人物的无限景仰的氛围中去,但语调语气又不可过于神采飞扬,或者过于轻佻。须知,隐藏在这几句之背后的,正是胸怀大志的苏轼对自己功业未成、坎坷不得志的无言慨叹。

三、三读诗词,读出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分之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分之二。读诗词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

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表现,而意境的表现往往是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高度融和。本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就极具意境之美。这几句描绘出了赤璧一带山峰的高峻、江流的澎湃、浪涛的翻滚,既正面描写了赤壁江山胜景,又暗写了古战场景象,展示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读此数句时,当心中油然而生豪迈雄壮之感,慷慨淋漓,有“荡胸生层云”之意味。指导学生在读时,这几句要读得有力,读出气魄来,读出节奏感来,三个动词“穿、拍、卷”尤要强调,最后一字“雪”,本身就是极美的比喻,又是韵脚,更要强调重读。通过这样的处理,就能较好地表现出赤璧一带壮美无比的景色,也能较好地体现出苏轼词的豪迈之气来,引发同学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祖国江山的雄奇壮美。

四、带感情诵读诗词,全面感知本词

这首词笔墨酣畅,气势宏大,语言精练,把写景、怀古、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壮丽的景色烘托下,塑造了千古风流人物周瑜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三国时代龙争虎斗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江山如画的颂扬,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远大理想的追求,也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感伤。在使同学们对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内容、情感、意境都基本了解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本词,相信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在饱含情感、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学生会透过字里行间达到与古代先哲的心灵交流与对话,那真是最美妙无比的文学享受了。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都是诵读积累古诗的好处。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不断的吟诵诗文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柳村.古典诗词曲格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6.

[2]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张圣华.诵读: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小学语文教师,2008.5.

[4]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长春大学学报,2005.8.

[5]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7

关键词:精神支柱 幻境 情境

苏轼的“赤壁三绝”包括两篇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作品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两篇赋分别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而词作的创作年限在学术界则是各抒己见,但学者们对“赤壁三绝”在文学史和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众口一词的,本文就对其对后世影响进行探讨,从新的视角对“赤壁三绝”的影响进行梳理。

一、从创作背景的相似看“赤壁三绝”的影响

苏轼自小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二十岁刚出头便得到时任翰林学士兼任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正在他可以在仕途中大展拳脚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幸逝世,无奈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回家守丧28个月。嘉佑六年(1061)苏轼启程赴凤翔任判官,知府的副手,而到1064年苏轼刚任满回京,得以留在皇帝身边受以重用之际,他的夫人和父亲先后去世,因此他不得不又再次回乡守丧。熙宁二年(1069)他再次回京,而此时的京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著名的 “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苏轼本着“安静沉稳,循序渐进”的原则向皇帝进言,示意变法不可操之过急,用人也不可提拔过快,因此遭到新党派人士的不满而受到排挤,熙宁四年(1071)被贬往杭州任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在这期间苏轼虽然官职不高,但也为地方百姓做些实事造福一方,同时与书道友人饮酒作诗,生活倒也自在舒适。而新党一干人马对苏轼不断上表朝廷反应新政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恶迹却是心有余悸,因此将苏轼在此期间所作的诗作进行断章取义、妄加揣摩向皇上进言,称苏轼对新法不满,同时并扣上攻击皇上,对朝廷有二心等莫须有的罪名,以致酿成后来对苏轼有着转折性影响的“乌台诗案”。后因皇帝圣明,没有完全听信谗言,以及弟弟苏辙和各位正直同僚的帮忙,苏轼才得以幸免一劫,得以被流放黄州。从此苏轼再没受到重用,生活亦是过得愈发艰难困苦。同时朝廷之中也是动荡不安,新旧两党交替掌权,朝政朝令夕改,加之当时边关的少数民族时常来侵,人民的生活更是在水深火热之中。苏轼虽远在朝堂之外,但却心系国家安危、人民疾苦。纵观苏轼一生才高八斗、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且无辜遭人陷害受难,他心中的种种怨气和不满也只能寄诗酒来得以些许的发泄。这和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遭遇有着不近相似之处。如出身于宋代皇室宗族,却终生受用于异族统治的元代赵孟,虽然一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始终都是不受统治者的信任,只能寄抱负于书画之中,这种满腔爱国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境遇与苏轼是感同身受的。另有明末清初的许多被称为“遗民画家”的书画家们,也都有类似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受,所以他们也大都像苏轼一样,时常画一些写意画,不在意于所画之物是否与真物像与不像,重要的是能将自己心中那种孤寂、落寞的心境有所依托,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创作的一大乐事。所以苏轼的遭遇和心境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后代诸多的文人书画家都有与其不同程度的类似遭遇,所以后世文人书画家将其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支柱和寄托亦是常有之事,这也造就了元明清时期苏轼成了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并为文人画家不断仿效的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赤壁三绝”作于苏轼在黄州时期,此时的苏轼已是心力交瘁,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劫难之后,他自是感慨万千。据记载,苏轼在黄州期间游历赤壁十余次,面对昔日战火纷飞、枭雄辈出的历史古迹,感怀今世的不幸遭遇、国势衰败,深受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影响的苏轼,不禁发自肺腑地希望当朝当代能够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统帅,因为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一载,元丰四年十二月宋军在与西夏军对阵中,围攻灵州城不果,反被西夏军引决黄河水贯营,导致“大军粮尽,人皆四散”,死伤将士三十多万。苏轼是深知“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百姓疾苦之人,面对如此惨败之局,他是多么地希望朝廷能够有一位指挥若定的统帅来带领自己国家的军队。此种无奈是后世多少爱国志士心中所忧,而苏轼最终却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的潇洒而化解。这种旷达的心胸,这种豪放的情怀是后世不得志文人墨客的楷模和榜样,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慰藉。苏轼的经历和遭遇,以及他在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的顽强、豁达,还有那些传世经典的佳作,为后世有着相近体验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家园,为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

二、从文学艺术创作的借鉴看“赤壁三绝”的影响

首先是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

“赤壁三绝”中均写到月、江等景物,并运用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作品的情感基调,另外在前后《赤壁赋》中还写到了作者与客人的对话,既深化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又点出了创作的由来,使人感觉情感的抒发亦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不仅如此,在三篇作品中都还有作者大胆想象与现实生活的巧妙切换。如在《前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此句先是写到自己的情怀已飘到九霄云外的欲仙之感,想到仙人也不过是饮酒作乐,后又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在畅游的情感抒发,是日后许多文人创作者所追求的创作佳境。而在《后赤壁赋》中苏轼更是放达到用梦境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梦到那只自由飞翔的鹤变成一位道士来拜访自己,其实无论是鹤,还是那位来去自由的老道士都是苏轼为自己假想的理想对象,他就是用这种梦幻般的手法来抒发自己亦梦亦醒的情感寄托。后来的许多作家均受苏轼的影响,仿照此种写法来反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和差别。比如清代著名的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每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书生都是在睡梦之中与仙妖相识相恋,而最后又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之中。元代无名氏所作的杂居《苏子瞻醉写赤壁赋》中,更是将这一情节加以夸张,写苏轼“酒后狂放”,作《赤壁赋》,当然此剧主要是放在讽刺当时的官场中人的两面三刀、见风使舵的丑陋嘴脸,也是从侧面颂扬了苏轼的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但是结合元代当时的文坛情况,剧作家们以苏轼为题材进行创作,不仅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自然也有人格敬佩的因素。

元代另有一部戏曲叫《苏子瞻风雪贬黄州》,是讲苏轼被贬黄州之时,经历的就是“铸银河,插半天,把人间翻做了广寒宫殿。”用自然之景衬托了苏轼当时遭遇的凄苦境况。元代戏剧创作者特意将其情节进行渲染,与其说是在写古人苏轼,不如说他们亦是在写自己,就像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三国,亦是在慨叹宋代当时的国事。由此可见,苏轼种种的词文创作方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均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后来人在遇到仕途、生活中的困难时,均会想到以苏轼为榜样,效仿其旷达的胸怀,学习其洒脱的创作风格。明代许潮的戏作《赤壁游》中,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与《赤壁赋》是如出一辙,可见苏轼在后世文人中的影响之大。连《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里“凸碧堂品笛感凄清”,也受了《前赤壁赋》艺术境界的影响。在贾府日渐败落的境况下,黛玉和湘云做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凄凉悲伤的诗句,况且曹雪芹借用茫茫黑夜里池中的一只白鹤引出此情节,更是与苏轼《后赤壁赋》中“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的情境相契合。

其次是艺术作品创作方面的影响。

“赤壁三绝”所渲染出来的艺术氛围,为后世的书画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范本。《前赤壁赋》中营造的是月明之夜,秋风凉爽,徐徐吹拂,与客人泛舟于江上,饮酒赋诗,咏叹宇宙之大,而我之渺小的一种淡淡的哀声之情,此种意境大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那种孤独寂寞的哀鸣之感,这种绵绵如细水的作品基调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所向往的最佳创作基调。而《后赤壁赋》中却营造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小月,水落石出。”的清幽之境,用水声、草木声、动物之声来衬托出当时环境的静寂,那种静寂让人感觉到毛骨悚然,此种境界便并非大多数人所享用的吧,但却也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异样的创作灵感,成为很好的艺术作品中的惊艳基调。相比之下,《赤壁怀古》中的那种慷慨高昂的情感基调,为情感的直接抒发和表达带来了最佳的宣泄,为那些想大胆狂放的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主题的人们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因此“赤壁三绝”的出现为后来书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早在宋代著名的人物画家李公麟,便画过《西园雅集》,画面远山连绵,一些文人雅士坐于松树之下,饮酒赋诗,谈论古今,大有《前赤壁赋》中如涓涓细流般的儒雅风韵。后来明代画家唐寅就选用苏轼泛舟这一题材进行画作,整幅画面清新淡雅,十足的文人画气息。唐寅之所以会选择这一题材,大概与自己和苏轼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有一定关系。唐寅与苏轼一样自小便才华横溢,但都是路途坎坷,他没有像苏轼一样经得住政事的打磨,他选择了逃避,也许在他的心中,苏轼是一个远不可及的楷模,在这幅画中也似乎增添了一份自己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在其中。而与唐寅同朝代的魏学,却用一种新生技艺来表现这一主题,那便是至今都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核舟记》,便是刻画苏黄泛舟之时的情景。在一个小小的桃胡之上,竟能刻出五人,船舱的窗户八扇,并能够自由开合,而且每个人的面目表情、言谈举止都活灵活现,更有一些茶壶、茶碗、念珠等细小的东西,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艺人的技术之精湛自不用说,但是从艺人用心之良苦便可以看出苏轼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之深远。在元明清朝代交替之时,与苏轼有着同感苦闷的文人墨客不尽其数,而苏轼旷达的心境、排解苦闷的做法自是他们学习和向往的境界,所以他们便拿起手中的笔,撰写着有关于苏轼的诗词,抄写着苏轼在人生低谷时期创作的前后《赤壁赋》,他们不仅仅是在传抄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经典,更是在传抄着苏轼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元代的赵孟、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他们都是政治的受害者,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与苏轼一样都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有着满腔的热忱,却对现实的状况束手无策,只能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为后人留下自己满腔的遗憾和无奈。同时,苏轼也是他们人生的精神支柱,他们在仕途受挫之时,大半都选择了弃世,只有苏轼始终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这样的豁达是后人很难效仿得到的。

宋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历经漫漫近六百年之久,其中涌现出无数的优秀文学艺人,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苏轼的影响,受到苏轼经典之作“赤壁三绝”的影响,而“赤壁三绝”所形成的影响势必不会止于此,而是会更加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经典保留,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和启迪。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

[2]王仟.《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J].甘肃教育;

[3]朱季远.《前赤壁赋》主题辨.[J].文学教育;

[4]刘奇玉,李建武.明代湖南戏剧创作简论.[J].南华大学学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8

关键词:苏轼词 清雄 豁达 乐观 忧国忧民

苏轼的很多词中既含有豪放的因素,又不乏婉约的表达,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风格,也就是“清雄”之风的格调,虽然雄浑壮阔,但是又委婉细致,虽然有含蓄表达,但更多的是豁达、潇洒,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似是让我们就看到了当时景色的壮丽,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又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无奈和感慨。这也就是所谓的“清雄之风”吧。

一、积极的生活态度

苏轼在成长的时期,多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从而立下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信仰,苏轼父母对他人生的影响也颇深,苏轼父亲主张他“以治身,外以治人”的人身格条。《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一首以事抒情,用生活中的一件事,来表达自己报国的情怀。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出任密州知州时,对一次出外打猎的情景进行的描述,上片是对打猎时的情景进行的描述,下片确实由景抒情,抒发自己杀敌报国的情怀。当时的宋朝,正在遭受着外敌的威胁,表达了苏轼渴望奔赴战争前线的,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即使遇到人生的困境,也不失掉信心和希望,总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不公和坎坷。

二、抱负远大

中国古代的名人志士多是忧国忧民之人,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不体现出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虽然生活之中处处存在着不如意,但是还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想要救世,也不愿碌碌无为,虚度时光。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这是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同时又想起了“瑞雪兆丰年”的俗语,期盼着来年人们能够风调雨顺,能够吃饱饭。“但令人饱我愁无”这一句不只是表达了苏轼担心人们疾苦的思想,更是将愿意身先士卒、愿意承担苦难,解救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的情怀。虽然苏轼的一生仕途较为坎坷,但是他一直都心系百姓,即使是自己被外放、贬官之时,也没有按照“不在其位,不谋其责”的理论生活。

三、乐观、豁达、宠辱不惊

人生不经历风雨,何谈收获和彩虹,苏轼的一生正是大起大落生活的写照,几起几伏,甚至还几次威胁到他的生命,这才有了顿悟,才有了对生活的感慨,这也是对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定风波》正是苏轼在被贬之后,得到友人的劝慰以及所贬区域人民的尊敬,逐渐从被贬之后的失志状态苏醒,变得乐观、豁达,宠辱不惊,这也是被后世人们定义为苏轼对于自传的一种描写,在被贬之后,不怨天尤人。苏轼的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经常用“万物皆幻,四大皆空”的理论来解脱自己在官场上的失意,以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由于苏轼在官场上的失意时间大大多于得意的时间,因此它的词中大部分都包含着的情怀,以使自己能够看透生活,旷达、乐观。

读完整首词,我们会有一种不喜不悲、胜败无关的理念充斥在心间,在经历过这么多的波折之后,才能做到一种以豁达的心胸来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的话,又会是一种别样的体会。

四、胸有丘壑 无难事

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名义上是被贬,实际上是皇帝对他的一种不信任,让人对其进行监督的一种说法,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写下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让世人吟唱已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单的几个词语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壮观的景象,仿佛赤壁就在我们眼前,波涛声就在我们耳边没有消逝,用三国时期的故事来影射自己多年来报国无门的心情。但即使是当年名声响亮的周瑜在词人今天看来还是灰飞烟灭,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痕迹。因此词人一下就从失意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了,以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道出了人生如梦的真谛,让自己的精神重获自由,更有干劲。

结语:

综上所述,苏轼的这种清雄之作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背景息息相关,这就诞生了焕然一新的词作风格。苏轼一生经历的打击与波折正是他对人生感悟所必经的过程,在面对逆境一般的人生时,要抱着积极的心态,以豁达、乐观、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去处事,使自己一直处在事外,潇洒、洒脱。

参考文献:

[1]徐军新.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情趣与理趣[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2]高金娥.胸有苏轼词 人生无难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3]张鹤敏.从梦中人到旷达客――从生命境界看《苏轼词两首》[J].语文教学通讯,2012(04)

上一篇:狼图腾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课后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