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9-27 05:20:27

考察交流材料

考察交流材料篇1

一、提高理论素养、推动责任落实。

关于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教育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深入感悟,细细品味,做到通读通学,学懂弄通,真正用理论武装头脑。学习理论最终是指导实践,通过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高度,在大是大非面前,增强政治定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同时运用重要讲话分析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力解决好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主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巩固提升街道经济发展工作成果,切实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二、理清工作思路,狠抓重点任务。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重要讲话中强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城市困难群众生活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要从根上解决这一问题,强抓就业是关键,以群众增收为出发点落脚点,积极联系上级部门开拓就业新渠道,实现困难群众可持续增收才是真决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民生问题,还要重视寻找其它途径,帮助辖区失业困难群众脱离困苦的环境,要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尤其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宣传各项就业创业惠民政策,让他们自主行动起来,改变“等、靠、要”思想,主动寻找有效而持久的致富路子,从而全面加快致富步伐。当前更要扎实做好低保救助、就业创业、扶老助残、医疗保障等工作,全面提升辖区群众幸福指数。

三、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求真务实。

面对更高标准的要求、更严峻的形势、更艰巨的任务,自己将主动担起责任,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思路,把解决辖区群众“想之所想、急之所急”问题、河洪道综合治理、市容市貌改善、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工作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找症结、究原因、想对策,及时破解难题,推动工作顺利推进,确保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考察交流材料篇2

在申请者申请学校的材料中,尤为关键的录取材料以及学校宣传册要备好;在学历材料中,一定不要忽略了学历学位原件及中英文证明原件、成绩单中英文证明原件;在家庭及资金材料中,申请者如有配偶,提供工作收入证明;在面试中,尽量拉近与考官之间的距离,让你们的交流氛围变得轻松、欢愉;在谈话时,眼睛要直视对方,不要目光游移不定,它会影响考官对你的信赖……

首先,申请者签证材料须备齐并主动出示

在基本材料中,护照、身份证、签证申请表及照片(一般领事馆附近相馆)、签证申请交费收据(2张)、以及英文成绩(TOEFL或GRE或GMAT或IELTS)需备齐;记得面试前要预约时间。

在申请者申请学校的材料中,尤为关键的录取材料以及学校宣传册要备好;强调一下,申请学校及专业在相应院校网站能够下载材料(学校首页、院系首页、专业课程、教授信息),并且掌握同级别其它3-5所美国学校的基本信息,如学校名称、位置、专业等也是必要的。

在学历材料中,一定不要忽略了学历学位原件及中英文证明原件、成绩单中英文证明原件;如果申请硕士,在提供的工作资料,不要忽略工作及收入证明(中英文,公司正式信笺上);如果本人是公司法人,提供营业执照原件及公司证明文件。

在家庭及资金材料中,申请者如有配偶,提供工作收入证明;如果是父母或其他人资助,提供其收入证明;要是有家庭产业,需提供企业或公司证明材料原件,不要忽略了房产证原件(本人、父母或资助人)。值得强调的是,提供在美留学期间能够支付留学费用的存款证明至关重要。这些材料在面签时,考官不会主动要求申请者出示,申请者在与考官交谈过程中,要随着谈话内容的需要适时出示相应证明材料,不要等到考官质疑询问后才有所反应,造成双方之间尴尬。

其次,考察申请者的语言能力及综合素质

毋庸置疑,与申请院校在语言要求上设有门槛相似,面签时考官要考察申请者灵活运用外语的能力,因此,已经通过语言成绩要求的申请者,只要在面签时保持清醒头脑、以自信平和的心态与考官对答如流,相信这道语言关并不是难事。

但是,面签考官除了检验申请者的语言水平,还要多方面考察申请者,以此来确认其是否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胜任国外学习生活。比如说,国内学生的性格相对内敛,考官会观察你的性格特点,以便判断申请者是否具有适应海外各种环境变化的生存能力;不仅如此,考官还会在交流中考察申请者的逻辑推理、应变等综合素质。另外,亚洲学生的成熟度一般是考官最大的顾虑所在,考官会从种种线索来判断申请者的成熟度。

第三,考察申请者有关学业方面

申请院校或考官,尤其是“学校的评审委员”希望招收对于学校能有贡献的学生。因此申请人在面签过程中。应尽量表明自己的特质与潜力能够为学校带来一定贡献。

在专业选择及涉及就业方面,如果申请去美国留学,要注意的是,学习目的要单纯并具有合理性。没有移民倾向并且计划学成回国,能够保障获得美国面签的条件之一。此外,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阐述明晰,让签证官听的清楚,而不是被认为你会移民留在美国工作,否则就会增加拒签风险。

最后,面签时申请者需掌握一定情感技巧

考察交流材料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新课标很明确地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为了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笔者试图从探究材料、探究内容、探究过程、探究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让探究活动成为“有米之炊”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准备,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也就没有“体验与收获”。因此,为实现“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得从材料准备入手做起,使探究活动成为“有米之炊”。

1.设计探究材料的结构性。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涵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沉与浮的现象观察与解释》一课中,上课教师先出现了水和油两种材料进行混合,观察现象。然后又提供了蜂蜜材料进行混合,观察现象。最后又提供了切碎的马铃薯块和小木棒放混合液体中,观察现象。这样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小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探究味道会很浓。

2.保证探究材料的可用性。每一堂科学课要准备的材料是非常多的,往往准备材料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还多,而且有些材料是一次用了需重新准备的。因此,教师必须保证提供的材料是可用的和有效的。如在上《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一课时,教师给每个组准备了灯泡、电线、灯座、电池、电池盒等材料,如不对材料逐一检查试过,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正确的连接但不能接亮的情况,这样的“意外”会给探究活动带来错误的“信息”,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3.拓展探究材料的广泛性。现在的科学课的一些探究活动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器材,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探究活动“流产”。因此,在如今新课程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材料的背景下,作为科学老师要用心随时积累一些材料积件。比如动员学生参与收集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袋、气球、不同的金属等,建立自备材料库,分类存放,让身边这些容易收集到的一些材料物尽其用,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用武之地。

二、让探究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化是保证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生活化体现

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展开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探究的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1.整合教材内容,体现生活探究。新课程强调的是课程意识,这就要求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在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应该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层次作必要的调整,让这样的探究活动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情境。因此,我们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科学课中的一些探究活动进行整合,为延续长时的探究活动,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如教学中把四年级科学教材关于“养殖”的内容进行整合,成为一个课内外结合的系列探究活动,这样的教材内容的取舍整合是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当然也能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2.重组教材内容,体现生活实际。科学教材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和学生差异,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因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和生活基础之上的,因此探究的内容也应该贴近学生认知实际和生活实际。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不一定适合农村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对教材进行选择与重组,优化探究的内容。如四年级中“新的生命”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油菜花,解剖油菜花,同时带学生到校园、田间认识更多的花。通过这样的种植养殖和结合观察,更能达到教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3.拓展教材内容,体现生活情境。科学教材的内容体现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开发,体现校本特色,让教材真正从文本走向生成,让这样的探究内容成为学生喜欢参加又富有实效的活动,让这样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生活情境中得到更好的体验与感悟。如在教四年级“食物”单元的内容中,老师通过带学生参观学校食堂,了解一周食堂提供的食物有哪些?这些食物中我们得到了哪些营养?我们还有哪些建议?等等,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写成研究报告,因此整个“食物”单元的内容就可以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效探究,让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探究活动得到探究的知识技能,形成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

三、让探究过程实现“劳而有获”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科学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猜测假设、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体验等的学习方法和体验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满足学生能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更要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实惠”,“劳而有获”。

1.学会提出“真问题”

1)课堂提问趣味性,让学生乐思。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探究的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兴趣转化为志趣,形成探究的问题意识,很关键的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使其在感兴趣的探究情境中思索学习,使其提出的问题具有进一步探究的意义,也就是提出的问题是一个能探究的“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假问题”。

2)课堂提问开放性,让学生多思。教师提问的启发性和开放性决定着学生问题生成的多元性和深层性,如教师提问的指向性明确,思维空间较小,就会影响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与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应相对开放,引导学生更多地去思考。这样对探究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提出的问题就会更有价值。

3)课堂提问挑战性,让学生善思。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或矛盾时自己提出,而不能是在老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因此,教师的问题引导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激发学生善于去思考和发现一些探究中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挑战性,提出问题的时机要恰倒好处。

2.学会实施“真探究”

1)假设与设计。当学生有了探究的问题并有了解决问题的愿望时,让学生认真经历“假设与设计“的过程是开展有效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有效探究的基础。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探究的设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实施以前对探究的问题有一个思考与认识的过程,作出可能的猜想与假设,并对探究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形成一个探究方案,避免在探究开始后的盲目与随意。

2)观察与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与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观察与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观察些什么?怎样进行观察?观察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只有当学生了解了观察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时,才能确保观察实验的有效性。如解剖观察一朵油彩花,老师在观察前必须要学生知道怎样按顺序解剖?怎样排列摆放?怎样观察统计?

3)收集与处理。在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即时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及时记录,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设计观察实验记录表,让学生学会收集并处理这些信息,并在观察实验中学会去控制一些无关的因素与信息。

3.学会进行“真讨论”

1)引导参与讨论。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与合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参与交流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讨论交流的能力。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应提供讨论的主题或讨论的内容,明确小组讨论中的“核心”组织与成员分工,只有形成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小组并明确了讨论交流要求时,这样的讨论交流才能讨论出“结果”来,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发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2)引导倾听表达。在每一次探究活动后,要让学生都有充分的语言表达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探究成果的能力。为了使这样的交流更有效,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一次一次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3)引导质疑求证。在交流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过程与想法。同时对别人的意见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请求别人作进一步的解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求证,能解放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交流,让这样质疑求证的交流过程成为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开放学生思维空间,形成科学研究态度的重要内容。

四、让探究评价促进“乐此不疲”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评价能促进科学探究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对探究活动“乐此不疲”。

1.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探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原因,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处在起步培养的阶段,因此小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显得非常稚嫩。我们在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寄予很高的要求,事实上学生就是在这样看似简单的探究活动中逐步成熟的。所以,我们得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失误”给予理解与支持,逐步让学生树立探究的自信和探究的兴趣。

2.用多维的角度评价学生的探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影响着探究实效性有许多的因素,因此我们的评价内容也应该是多维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否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按要求进行观察与实验;能否进行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与交流;能否完成探究记录或研究报告;能否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并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体现了探究的结果,更体现了探究的过程与态度,是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3.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学生的探究。我们可以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细化,拟订小组探究评价量表,让小组根据评价内容与要求进行组内的定性模糊评价,并把这样的评价结果作为老师掌握与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及发现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参考,并把这样的小组评价与集体评价、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激励奖分制度,让学生重视这样的评价过程和这样的评价结果,让这样的评价更能满足学生认知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结果与体会:本研究是基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材料、内容、过程、评价四个维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策略研究。通过课题实施,较好地增强了教师探究的意识,改善了教师教学的行为,从思想和方法上有所跟进与收获。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优化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过程。师生的双向互动增强了课堂中的探究氛围,学生对于课内课外的一些有趣的问题和探究活动本身都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使科学学习更有趣、更实在、更有效。因此,科学探究不仅应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应成为了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成为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演绎,这也是让我们关注和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出发和归宿。

参考文献

[1]《教学策略》 李晓文、王莹著。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主编。

[4]《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张祖忻等编著。

[5]《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陈国平 魏为焱(中国教育先锋网)。

[6]《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 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

考察交流材料篇4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大陆局部区域图。读图回答1~3题。

1.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位于( )

A. 北美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南美洲

2. 以下为该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记录的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法有误的是( )

A. 甲湖泊对丁河流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

B. 乙湖泊属于咸水湖

C. 丙河流在该地冬季时流量最大

D. 丁河流下游无结冰期

3. 以下为该小组对图示海域的洋流及其影响的推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该海域的洋流属于风海流

B. 与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航运

C. 该处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D. 造成图示海岸处形成沙漠气候

2010年4月10日,历经182天、3.2万余海里的冰雪考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国第二十六次南极考察队顺利泊岸,安全返回位于上海浦东曹路镇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结合下图,完成4~6题。

4. 我国南极科考队经过的温度带有( )个

A. 2 B. 3 C. 4 D. 5

5. 此次科学考察没有经过的大洲为( )

A. 大洋洲 B. 南美洲 C. 南极洲 D. 欧洲

6. 当我国科学家安全返回上海时,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 上海昼夜等长 B. 新西兰昼长夜短

C. 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 D. 北京昼长夜短

7. 下图为海陆分布状况图,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c、d、b、a B. a、b、c、d

C. d、c、b、a D. b、c、a、d

8.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红海的形成是由于( )

A. 板块的上升 B. 板块的下降

C. 板块的张裂 D. 板块的碰撞

内蒙古连日狂风大雪导致一列从白旗到包头的普通列车于2010年1月3号晚被困途中,被迫停在商都火车站西18km处,积雪冰冻封住了列车车门,车上1400名旅客及乘务人员被困在车厢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消防支队及武警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据此完成9~10题。

9. 此材料反映了( )

A. 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B. 降水和工业生产的关系

C. 降水和交通运输的关系

D. 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无关

10. 能正确反映此次降水的天气符号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根据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314km。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m。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公里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m,小岛根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

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请分析其原因。并说出酸雨会带来的主要危害。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3)指出丹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成为丹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原因。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聂伯河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欧洲第三大河。河流发源于海拔200~350m的分水岭上。流域北面有白俄罗斯山脊,流域南部是亚速海低地。长2200km。流域面积50.4万km2。

材料二 下图第聂伯河流域图。

材料三 第聂伯河相关资料(见表一、表二)。

(1)简述第聂伯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第聂伯河流经的主要国家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分析乌克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新社北京2012年2月13日电:极寒天气持续笼罩欧洲,目前已致逾600人丧命,2过去两天来,欧洲多个地区持续大雪,22国已极寒警报。欧洲最主要河道多瑙河也因厚厚的冰层而关闭了数百公里的航运。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向媒体表示,当前席卷欧洲的严寒天气是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造成的。纳利斯说,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阻碍了暖空气西进,导致欧洲地区温度骤降。而过去数日,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地中海的暖湿气流在东南欧上空交汇,给该地区带来大量降雪。

材料二 德国境内多瑙-美因-莱茵运河,连通多瑙河(J)和莱茵河(K),如下图。

材料三 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大幅下跌,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1)结合材料,简述欧洲极寒天气特点及其成因。

(2)简述多瑙-美因-莱茵运河的航运价值。

考察交流材料篇5

一、观察课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 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 《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 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 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 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 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 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 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 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 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 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 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 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 。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 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 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 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 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 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 “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 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 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 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 ,《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 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 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考察,认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又要指导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使他们通过考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到实地考察的本领 。

(三)指导学生整理考察资料。即指导学生把考察中获得的资料按各年级的具体要求和各类资料的整理方 法分门别类整理好。

考察交流材料篇6

一、进一步拓宽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途径

干部考察工作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熟悉考察对象的知情者来了解考察对象,如个别谈话、民主评议等,这是最基本的途径。二是采取适当方法直接对考察对象进行观察、测试,了解其素质、能力和行为表现,如考试考核、情景模拟以及听取个人汇报等。干部考察工作要在这两条基本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探索其他方法,使考察者更多地掌握能客观反映考察对象德才素质的各种素材和背景材料。

1.采取必要措施,让知情者客观、真实地向组织反映情况。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基本上还是能被知情者所了解掌握的,问题在于考察者事实上很难从所有的知情者那里收集到考察对象的全部真实材料。因此,拓宽考察途径,首先要研究让知情者能客观真实地向组织反映情况的方法和手段。要创造让知情者敢讲真话的条件。通过大力推行考察预告制,开展调任后的回访考察,开展大范围的征求意见以及网上反映情况等办法,考察了解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选择特殊知情者,为考察组提供真实情况。知情者中有一部分人,比如,原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秘书、司机,对考察对象某一方面的情况比较清楚,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将其作为访谈对象加以了解。纪检、监察、等部门接受群众的举报,也掌握着一些领导干部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知情者,所以考察者必须听取这些部门的意见。要制定有关干部如实向组织反映问题的纪律。要求各级干部在上级考察干部时,如实向考察组反映情况,积极配合考察组的工作。对知情不说,故意为考察对象隐瞒问题或夸大、虚报成绩以及干扰群众向组织反映问题,打击报复的,必须严肃处理。

2.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方法。干部的德才素质,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测试、检验、核查进行评价和认定的,比如理论知识水平、部分工作实绩、经济收入情况等等。但是,还有许多方面是不能直接认定的,需要考察组不断改进考察办法,增强考察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一是结合干部管理工作,设计特殊情景对干部进行考察。比如,结合干部下派、交流,看其是否愿意服从组织决定,是否愿意到艰苦落后的地区工作。

二是到干部工作、学习、活动的现场,直接考察了解干部。比如在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中,考察干部是否有献身精神、顽强斗志和毅力;通过参加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看考察对象是否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考察换届,特别是考察对象作为候选人的情况下,看考察对象是否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服从党的决定;通过掌握干部在党校学习、出国考察中的情况,了解干部的学习态度,看考察对象在外事活动中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等。

三是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从了解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财政收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情况,看考察对象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廉洁自律。

3.切实做好考察材料的积累工作。当前干部考察档案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不全,二是收集的面不宽,多数是组织部门自己撰写的考察材料。这给干部考察工作特别是全面考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为此,目前需要完善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要做好材料积累工作。对各个时期干部的考察、分析材料、背景材料、调查材料都要收集完整保存。这方面的材料,包括形成考察材料的原始素材,如干部的思想汇报、工作述职、荣誉证书、处分决定、工作计划、财产申报表、民意测评表、党校学习成绩等等。二是外部要扩大文字素材的收集面。收集的文字素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涉及考察对象的群众来信以及群众来访的记录,纪检、监察部门有关干部的廉政档案,领导班子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的记录,财务、审计部门对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财务检查报告和审计报告,新闻媒体对领导干部的正面或反面的报道,等等。

二、加强对考察结果的综合分析

针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在考察结果的综合分析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对考察对象在重大政治活动、重大问题决策和处理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往往在一些重大政治活动、重大问题决策和处理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重大表现包括重大问题决策和重要场合讲话中的表现,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的表现,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问题的表现等等。通常来说,一个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好与差,在一些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容易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因此,分析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从职务升迁、工资调整、工作岗位交流等问题入手。要注意分析他们在这类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问题上的表现,看是否具有坚定的党性观念、纪律观念和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和荣辱观,特别要注意在换届选举、下派锻炼、临近退休等期间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干部。

二是对考察对象日常工作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领导干部的工作表现,虽然情况比较复杂,但与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都有密切联系。在考察分析中,需要重视考察他们在创造工作实绩过程中的表现、团结方面的表现、思想修养和自身要求方面的表现。分析被考察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应当结合他们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找出思想根源,从而比较客观地作出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评价。

考察交流材料篇7

读写结合是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应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事物。”充分利用教材,把讲读课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材料有许多好处。首先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地概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其次课文中的内容是经过老师讲授,学生参与学习巩固过的内容,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理解、运用起来更加容易并与写作的要求相吻合,选取的材料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入手,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和技能,进而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可采取仿写、扩写、续写、缩写等形式反复进行训练。

二、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写作材料

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拓宽人的视野,能让人学会思考,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文学素养贫乏,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只看作文选或高考满分作文,不喜欢看名著;对老师推介的名家名篇觉得陈旧、没味,喜欢的是一些消遣性读物或娱乐性报刊。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使人的社会经验缺乏,而这一切又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丰富写作素材。

我的做法是:保证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堂阅读课”,主读《语文读本》。此外,不管学生各学科作业如何多,也要求学生每天挤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每个寒暑假要求读两到三本名著。

要求学生订购或相互借阅读物。老师根据学生的经济情况,要求学生或订或借一定量的读物阅读。推荐一些篇幅短小而又有思想内容价值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关注》等,在“课堂阅读课”学生轮流传阅,这样学生花钱不多,却可以看到很多的书,这个做法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

课堂上讨论交流阅读收获。每次我带学生去网上查找课文作者的其他资料,回来以后我都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说说自己阅读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地进行交流,兴致很浓,这样学生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许多自己没有阅读到的东西,大大提高了阅读量。

三、从生活中撷取写作材料

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爷爷奶奶勤劳俭朴,叔叔阿姨尊老爱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次要有目的把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写作文《记一处景物》,我先带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感受大自然的可爱。坐在河岸上,我指导学生观察天空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是怎样活动的……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观察、体验后就畅所欲言。结果,这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较为突出。在实践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时的痛苦……引导学生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考察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小区域;乡土地理;地理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开发的必要准备

1、初步列出参考性的乡土地理资源类型结构清单,即要开发哪些地理课程资源

其一、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体系结构,从沙坡头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要素入手,探究沙坡头区位置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概况,还有沙坡头区行政区划的演变、三大产业发展、交通变化、文化教育、以及人口与城市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和整理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清单。

其二、通读和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事先归纳和整理出初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可以联系乡土地理教学的活动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求,列出需开发的乡土地理资源清单,包括可以用乡土地理替换的案例、时事热点等。

2、进行学科内的分工协作

部分乡土资源可从网络、报刊、以及一些资料上搜索和整理出来,但更详细的数据和资料,需通过深入各种相应机构,如:政府部门、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社区、工厂、以及自然界等。通过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各种途径收集获得,而初步获取的原始资料不一定适用于课堂教学,需加工和处理成能常用于课堂教学的文字材料、数字表格、电子地图、各种图表(非地图)、探究活动设计等。从原始资料的获取到资源库的建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须发挥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力量集体开发,进行分工协作。依据分工可以建立:社会、人口、历史文化教育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组、经济建设组、环境保护组、信息技术组(负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地理课程资源库建设技术)等。每个组把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一定格式的文字材料、数字表格、电子地图、各种图表(非地图)、探究活动设计等录入计算机,并归集到信息技术组处理,形成资源库。

3、教师要先熟悉所在地的乡土地理

本区有一部分的教师是外乡人士,对所在地的地理知识缺乏了解,即使是本土教师,平时缺乏研究和收集,对本土的地理知识也只是略知一点。因此必须组织地理老师尽快熟悉乡土地理,尽可能地收集乡土各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乡土地理知识的认识。

二、开发的主要策略

1、开展老师的调研实践活动

不同组别的老师在分工之后,可以有所侧重地从网络、报刊、图书馆等搜索和整理出很多有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探究活动获得详细资料。其中,通过集体考察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考察的效率。例如,在学科教研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科老师的实地考察活动,深入到工厂、农田、果园、沙漠、旅游区等生产第一线参观考察、听介绍,也可深入到山川河流自然环境中考察探究,在考察的同时,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了考察的效率。曾经组织老师参观考察过大麦地岩画、长城遗迹、腾格里沙漠麦草方格、沙坡头旅游景区、沙坡头旅游景区展览馆、沙坡头旅游景区沙生植物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工业园区、地震局防震减灾展示厅地理园、气象局等。老师们感觉很有必要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也听到和看到了一些资料上没有的景观和现象。

2、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结合所在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结合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一些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扩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来源渠道。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在教学中,从地理的要素着手,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主题的乡土地理问题。如:关于疆域和人口部分可以布置学生探究“沙坡头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沙坡头区在人口、教育、文化发展方面的概况;关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沙坡头区的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自然资源部分可以布置学生探究“沙坡头区有那些比较突出的资源?沙坡头区土地资源有那些利用类型?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你发现有那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还可以探究:“沙坡头区的旅游、交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沙坡头区的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等。但要注意提供给初中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宜设置过大,设置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要收集到的乡土地理资料全面就行。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的一般程序是:

(1)指导各小组选题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并讨论形成各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2)各小组带着问题进行实地研究,收集材料。(3)整理删选资料,形成研究成果。(4)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初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可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编写成手抄报和地理小论文。在教学中,地理老师把学生编写的手抄报和撰写的地理小论文,可以在学校进行专题展览,这样学生的收获增多,也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增添了丰富的材料。

三、开发的效果

上一篇:绩效考核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作风建设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