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10-18 18:53:00

小学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素材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收集、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70-01

进入小学中段高段,有好多学生对语文感觉吃不消了,有一些教师也感觉到很是吃力,究其原因就是这时候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完整的、篇幅较长的作文,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写作文,普遍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无话可说,干巴巴的几句就没有了。这是困扰语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难题。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喜欢指导学生做应试作文,形似过去的八股文,讲究什么起转承合,开头、中间、结尾,形式呆板,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作文变得内容空泛,感情贫乏,无病,成为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这一痛苦的活儿,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作文基础进行一个好的教育,不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搜集整理,就会使学生的作文要么缺少素材,要么材料片面单一,写作文时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因而,改变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教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收集作文素材的习惯,才是改变我们作文教学被动无奈、效果极差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作文教学中,收集作文素材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教材资源

一般讲,学生的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挑选,不仅用于传播知识,还运用典型生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像语文、社会、科学、自然等学科,他们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为我所用。特别是语文教材,不光有经典的素材能够为我所用,还从中学到写作运用、选材、组织材料的方法,细细品味,自然是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技巧最主要源泉。

二、来自平时生活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作文的好材料,也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主阵地、主渠道,平时生活中的事例,多为学生所亲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是小学生,或者刚刚接触作文,缺少有效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对生活的认识可能不够敏锐,对所见所闻可能会比较漠然,粗心大意,熟视无睹,或者不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事物,只识皮毛,不解本质,印象难以深刻,运用不够恰当。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主动地去生活中寻找材料,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增强有意识记忆,用心去感悟生活,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及时将收集的材料和感受作以记录,方便以后它用。

三、运用资料书、报刊杂志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阅读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当前,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书籍很多,诸如作文大全、话题作文、几百字作文之类,这些书籍中都有大量的学生作文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好的收集作文素材的好方法。每年可以有针对性地征订一些好的报刊杂志,比如《少年月刊》、《新新小学生》、《读写算》、《少年儿童报》等等,增强学生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还可以利用开放的图书室资源,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促进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

四、社会调查研究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教师可以根据作文实际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根据指定的目标,在相关的范围内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了解,对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找出本质及事物的内在联系,积累素材,为我作文所用。

五、电视网络媒体

如今,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体中,都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当然也包括学生作文素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看爱国影片、《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百家讲坛》等这些有益的节目,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获取多方面的作文素材的重要渠道。

小学作文素材篇2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92-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语言积累。

一、从课内外积累素材

1、从各门学科中积累素材

语言积累不仅限于语文学科,数学中有语文科新学的字词,科学里的实验、动物的构造、生活习性是作文的材料。美术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作文时,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满鲜活,美术科的教学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阵地。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检测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能力最好的科目,也是学生收集作文素材、夯实语文功底的一大平台。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1)为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教师可为学生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可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还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的讲解、赏析。

(2)指导学生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3)指导学生读书动笔。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可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摘抄的内容旁边写简要的点评,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从大自然中积累素材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风雨雷电,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学生作文时为什么会觉得头脑空空,无从下手呢?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器官共同参与。观察要注意方法与顺序,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自然界的万物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社会上的人和事也是我们观察的对象,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观察时还要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这样写出的来文章才鲜活丰满,不会觉得空洞无物。

三、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1、让农村秀美的自然景色走进我们的作文。

作为农村孩子,生来都与大自然亲近,对大自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林木与田野,蓝天和云彩,朝霞与落日,青山与绿水,花草与野果无不透出农村的特色,无不时时以美熏陶农村的孩子。只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情深思,这些田园生活就会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之源。

2、让农村富于乡土气息的精华语言走进我们的作文。

在农村,老百姓也有很多的哲理和谚语、顺口溜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农村语言,提高作文的农事科技含量,积累素材,又从中获得人生启示,可是一举多得。

3、让多彩的农村生活走进我们的作文。

农村学生在家里有很多有趣的事:爬树采果、抓鱼虾、捉知了,这全是玩得开心的活动,关键是他们活动时不注意自己的心情,没留意人和事的变化,事后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时间久了就淡忘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日记记录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并鼓励学生把游记、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记下来,并把有意义的场面描写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有了素材,然后指导学生怎么写,这样既让学生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写作范围,内容就充实了。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59,234

[2] 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59.234

小学作文素材篇3

每逢作文课,教师在布置完作文题目,就万事大吉;学生则各自查对“作文选”一抄了之。遇上考试,背熟的作文不对题,就胡编乱造一通,满纸涂鸦,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想而知,令人担心进而痛心。

作文的核心问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属于“素材”范围,后者属于“写作方法与技巧”范畴,本文侧重一下前者,亦即“素材积累的两个来源――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

学生提起笔来,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与写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知识储备少,写作时必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因此,作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观,积极引导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即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

一、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的。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增加阅读量不仅要加强语文教材的阅读训练,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多读书,读多种书。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

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大量优美的句、段、篇,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与思考、演讲、辩论、练笔、写作等形式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了丰厚扎实的“阅读积累”,同时也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篇目80首;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我想,此用意也在于此。

二、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生活实践是学生写作题目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

40分钟的课堂生活是短暂的,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写作空间更是狭窄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切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亲自参加学校的文化建设,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留心校园生活,这样既达到了练笔的目的,积累了素材,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品格。

此外也可以自办板报和手抄报,由各学习小组轮流编排、设计,内容以校园生活为主;定期出版文学刊物,由学生自已当主编、编委和美工,在作文、审文、改文、抄文中,在编排、设计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素材积累力度。

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自主去搞一些随意性的社会调查或定出大范围的专题采访,要求他们个个做有心人,不论是积极现象或是消极问题,不论是典型的或是偏面的,只有有所感,不拘形式,写成调查报告。尽管他们的笔还很稚嫩,思考还很浅显,眼睛还不够敏锐,但他们毕竟行动了――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学生在学校,要重视他们的“阅读积累”;学生在校外,要指导他们的“生活积累”,二者应双管齐下,不可偏废。 因为,只重“阅读积累”,会导致学生脱离现实,闭门造车,以文为人,人云亦云,空洞浮躁;只重“生活积累”,会导致学生词不达意,语言枯燥,逻辑混乱,不得要领,繁而不精。

小学作文素材篇4

关键字:积累 作文素材 方法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不丰富,没有话可说,即所谓学生脑海里没有写作素材,难道真的没有素材吗?学生在校六年,在写《美丽的校园》时,按理说写作素材不成问题,因为同学们每天都在学校。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外貌虽然熟视无睹,但叫不出名字的地方很多,教学楼的结构都讲不清楚,更不用说教学楼的一些细节了。事实在很多地方已经说明生活与作文材料的积累并不能划上等号。因为在很多地方,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与积累素材的能力有一定差距。

我认为小学生习作一般应经历“积累―叙述―修补”的过程。这一习作过程是符合农村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也符合小学生写作的客观规律了。但目前农村小学生却忽略了“积累”与“修补”,这一很重要的写作环节,只保留“叙述”这一块。他们习作往往是老师布置了习作题目之后,就提笔开始写,很少认真主动地进行作前材料的积累,有时只是被动地马虎地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观察任务。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学习如何叙述。我们教师也会这样,每次指导学生作文,大部分时间花在写作技巧的辅导上,即注重教给学生怎么写。结果是学生打草稿时愁眉苦脸,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没事可写。作文内容空洞,写不具体,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文章无中心,无重点。有的学生文章语句表述不通顺,不符合语言习惯,叙述起来嗦嗦,交待不清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等。记得一次,一位家长要求我给他孩子辅导作文的时候,说出了自己孩子的难处,提起孩子写作文他们就头疼,因为孩子写作文时没话可话,总是像挤牙膏一样难。是的,农村孩子写作文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缺乏写作素材仍是目前农村小学生习作的通病之一,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个“双向转化”的心理过程。既要让孩子能够有东西要写,还要知道怎么去写。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学生的“头脑”转化,这是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第一重转化。然后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语言的转化。从心理过程看,学生习作时缺乏写作素材,实际上是从感知向认知的第一重转化出现问题。

小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过程是一个由认知到感知的重要过程。搜集材料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观察和形象思维获得与写作有关的感情表象与典型形象,才能完成后边的提炼中心,取舍细节,安排结构等工作。事实与理论都说明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农村小学生自主积累写作素材是指在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生个体掌握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最终内化为自能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一、素材来源生活,将寻找素材扩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比喻,如果把作文比作大河的话,那么在作文这个大河里想要贮满清清的活水,则需要生活的小溪不停地涌来。源头枯竭,则没有写作素材,就谈不上写作。学生的写作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生活,二是来自于读或听等间接的渠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写作之源。具体的做法有:(1)融入大自然,观察自然景物。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学校,户外,去观察自然风光、动植物的状态等。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平时虽然常见但不留心的事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就为写作提供了具体的素材。(2)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就近的发电站、工厂,做调查让每个学生都当小记者,进行采访活动。(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素材。(4)举行课前的演讲。每天利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所见所闻向同学们介绍,从而积累习作素材。

二、积累素材的方法

1、走进生活去感知,去观察

我认为要提高农村小学生对生活的收集的能力,关键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正确地面对今天所拥有的生活,积极参与,做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和倾听,才能从多方面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获得写作素材。一个有留心观察习惯的人,会贮藏许多材料,材料越多,联想就越广泛。动人的情节、具体的场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都与同学们的细致观察分不开。要写好作文,必须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仍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收集作文材料的能力。在观察时让学生尽可能参与较多的感觉活动。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观察才能获得写作素材。只有这样,学生的大脑中才能形成了一个情、声、色、味、形俱全的立体的客观世界,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作文材料仓库。

2、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作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课外阅读多的学生,在每年的高考结束以后,很多的满分作文的学生与他的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自学能力强和创造能力强的学生也是课外阅读多的学生。而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展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得丰富课外知识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建议,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要多读才能为自己习作积累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经常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汲取大量丰富的材料,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有些可以直接作为作文素材,有些可以储存在我们的脑海中,为以后习作打好基础。 特别提出的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从书籍中获得素材,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

3、交流也可为积累写作素材

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交流的范围局限在与一些要好的同学之间,很少能与其他人交往。 从与他人的交流中我们能学习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了解到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这些也应属于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而这些往往是被许多师生所忽略的,比如:习作中有些学生写到人物的对话总是前言不搭后语,东拉西扯,显然他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经验,不会说话,不会叙述。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与他人交流的情境,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学北师大四年级下册《草帽计》,北师大三年级下册《和氏献璧》等课文时,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分角色对话环节,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学校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还要及时教给与他人交流的技巧,逐步克服羞怯感,培养起与他人交流的兴趣和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与他人交流,也才能从交流中获得许多习作素材。

三、积累的素材,要学会记录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把许多很有价值的习作素材不能及时记录下来,而逐渐淡忘,甚至回忆不起来。因此我们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要学会记录。收集的素材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学会每天记日记,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学写读书心得,摘抄优美语句、列提纲等。

3、录音或视频、照相等。

另外,对于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成绩,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运用奖惩手段,使他么能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不足者使之明白不足所在,激发其改正的需要和热情。

奖惩应以奖为主,可以采取下列激励措施:(1)优秀习作展览:挑选优秀的日记、读书心得体会、素材搜集本,摆放在教室一角。这里要注意不能只挑几个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要特别挑选注意进步快的,只要有某些特点,都可以展览。这样激励的作用才会大。(2)办学习园地:学生中好的作品,我们可以刊登在学习园地当中。当学生看到自己素材被应用,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积累素材及写作的兴趣。(3)收集装订:把学生积累的习作素材分类装订发给所有学生。

小学作文素材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作文 教学指导 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1-02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教导学生学做是要注重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小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许多学生根本认识不到素材的重要性,以至于写作时没有思路,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素材的重要性,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素材,再引用素材。

一、夯实基础,将课本作为积累素材的第一渠道

所有的语文教学,都和课本是离不开关系的,课本内容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挑选总结的,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或者学习价值。但是一些学生经常会把课本给忽略掉,不能很好的利用课本的知识,这样是很难提高写作能力的。课本中其实蕴含着许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起课本内容,如果课本上的素材充分利用的话,也是能写出出色的文章的。课本上的任容都是由老师讲解过的,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简单,同样,课本上的素材实用性也是比较强的,方便积累。学生要充分的把课本利用起来,把课本作为自己的第一积累册,先要学会熟练的应用课本上的素材。老师要教导学生,主抓课本,先要把课本知识理解透彻,在考虑其他的素材的选取。许多学生经常忽略课本的重要性,在写作中缺少头绪,无从下笔。所以,老师要教导孩子们,从小抓起,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从最根本的实物找寻自己想要的,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联系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寻找贴近生活的具体素材,让写出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各种各样适合写作的素材,但是小学生在写作时也无法避免写不出文章的问题,这一状况反映了小学生缺少发现的眼光,所以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之前,需要培养小学生发现素材、观察素材的能力,丰富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量。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要求学生描述参与活动的过程,并且写出心得体会,谈谈参与活动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乐于把自己的感受用书面的形式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以活动作为素材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写作素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适合写作的素材,教学活动中可能发生很多突发性的事件,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很多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老师讲课过程中窃窃私语,也有的学生在课间因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这些小事件都是写作的素材,学生通过描写这些具体的事件的同时可以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友爱他人。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的表现,邻里之间的事情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学生要做的就是用发现的眼睛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寻找符合作文主体的素材,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收获。

三、拓展阅读面,从课外书籍中积累作文素材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知识量,但是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只是简单的语文课文,从课文上获得的知识是很单调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书籍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能够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著名的诗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反映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只有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才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小学生比较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选择健康的书籍,不让学生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感受到作文的不同主题。在阅读时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相应的优美段落进行摘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有目的的进行摘抄,才能加深学生对素材的印象,从而在写作时有素材可写,不会造成写不出来的局面。摘取的内容可以是优美的段落,也可以是一些名人名言,只要是对小学生有益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摘抄的目标。除了进行摘抄,教师还可以要求小学生定期写读书笔记,这种要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习惯以后,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这是在考试中取胜的关键。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受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无法把握阅读重点,对大量的材料缺乏选择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选择。在课外书籍中有很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素材积累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写出优秀文章的重要表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素材积累的技巧,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 周绿萍.“材”源活水―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新课程(教研版),2012,10.

[2] 潘敏.坚持“两结合”,积累作文素材[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8.

小学作文素材篇6

关键词:写作 材料 教材 新颖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57-01

在写作中,许多同学面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显得无所适从。写自己的事吧,好像跟别人的选择显得无多大区别;不写自己的事吧,似乎又无事可写,只好将记忆之中的某篇文章稍加改动搬上。可这样的文章又难逃读者老师的法眼。于是在许多同学看来,选材太难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写作的素材是发掘不完的,也不在与素材的新与旧,关键是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利用素材,用好素材,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选材就是要立足于中心用最佳的材料去表现的过程,其要求就是最确切地表现主题即作者的观点态度,使材料与主题的对接巧合无痕。

材料的积累来源广泛,教材,课外阅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文字都是我们的材料。

1 如何得到好材料

1.1 由此及彼

“此”与“彼”可以为正反对立,也可以同类,它既是根据文题确定的中心,寻找第一个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再反向联系寻找相反的材料,此为正反选材。例如以“宽容”为例:先从正面找到“蔺相如宽容廉颇”之例,然后反面联系,找到“周瑜不能宽容”之例。正反对比,观点鲜明。第三种联系选材就是依据你找到的材料(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然后想一想与它同属一类的事例还有哪些。

1.2 抚今追昔

就是用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的方法,古今中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幕幕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个闪闪发光的人物,善于捕捉善于剪接,既显示深厚文化底蕴又令人信服。

1.3 吐故纳新

就是舍去陈旧的,选用新鲜独特的材料。新颖独特的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的效果。例如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名人热点时事、胜景人文等。

2 如何用好好材料

2.1 推陈出新

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同样能写出新意来。要做到推陈出新,就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同时善于比较,去同存异,表现独特的“这一个”。例如爱迪生是大家写议论文时常用之例,但如果充分想象,将爱迪生工作的情景生动的描写出来,这样,老材料也不显呆板了。

2.2 以少胜多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段反应事物本质,选取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例、经历表现人物性格,舍去一般性片段、事迹等。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论据来证明论点,舍去一般性论据。例如朱自清在《背影》选取最感人的一幕:父亲到车站送我,给我买桔子的情景,细致刻画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仅举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2.3 以小见大

“滴水见太阳”小事也可以折射大千世界。所谓“小”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小事,而是能反应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使人耳目一新。

2.4 深入挖掘

很多材料的内涵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向的。一个素材,只要深入挖掘是可以用来论证多个主题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依照主题转变方向。充分利用素材的多向性为自己服务。

素材海阔天空,但不能任意游,选好素材才能使你的文章在海阔天空中独树一帜!

3 新颖素材的来源

(1)来源于习作者直接的生活经历,包括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我爱野豌豆》一文,写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如野豌豆带给自己儿时的快乐,又写了自己听母亲所说的野豌豆是我们的大恩人。

(2)来源于习作者间接生活经历,包括自己从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方面得来的人或事。近年来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中,名人现身说法、名言增添光彩,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加以改造,添加一些新的内容,注入时代“活水”,体现时代精神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效果也很好。

4 结语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外,还应该学会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着眼于当代热点、焦点,为你的选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出新制胜,写出特色,何愁你的作文不吸引人的眼球?

参考文献

[1] 朱红娟.让细节描写成就成功作文[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2] 高有忠.引导观察 培养兴趣[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8).

小学作文素材篇7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素材选择与重组的必要性

1.课堂教学的成功需要选择与重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的选择合理与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十余年,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同内容的课,有的教师对教学素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选用了合适的素材进行教学,结果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对一些操作技巧更是主动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有的教师则是刻板地使用教材中的素材,情况就截然相反。这让我深刻地感悟到,要使信息技术课上得既有特色又有效率,对教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处理很有必要。

2.学科教材的滞后需要选择与重组教学素材。

有数据统计,计算机软硬件平均不到一年就更新换代一次,速度之快是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虽然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教学素材都是经过专家们仔细推敲才选用的,但2005年浙教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沿用至今,就难免出现一些早已被淘汰的教学软件,如教材中的“金山画王”是2000版本、“ACDSee”是3.1版本,可机房里装的软件版本早已更新换代了。又如教材中许多“网页界面的截图”,因网站的更新而与之有出入。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因此,教材的滞后需要教师对教学素材进行选择与重组。

3.教学现实的差异需要选择与重组教学素材。

教材一发行就有固定统一的体系结构、课时顺序和教学内容,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而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地区的学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基础不同,而教材内容相同,这样就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教师。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和重组教材,使其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素材的选择与重组的原则

1.趣味性。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同样,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爱好,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性。

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因此选择的素材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为确保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使用教学素材,教师应事先对所选所的素材进行仔细的检验,不选用那些存在争议的或可能对知识点产生误解的素材。

3.实用性。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素材选择与重组的策略

1.根据学情,取舍与替换教材。

【案例】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花香满园》一课,内容是先画一朵花作为种子,再复制出很多同样的花,最后对花进行大小的改变和扭曲、拉伸的操作。我经过两个班教学后发现学生对这个学习素材不是很感兴趣,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很多学生认为这堂课没意思,因为很多学生家里有电脑,早就会复制、粘贴的操作了。后来我把课题改为《超级变变变》,用“美猴王”的视频导入,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拔一根猴毛,就能变出很多只猴的本领,让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在画图中用一个孙悟空变出许多个孙悟空。然后引导他们进行第二变和第三变,把孙悟空们变得大小不一、动作各异(利用图像的扭曲、拉伸进行操作),学生们对这样素材很感兴趣,非常乐意完成每一个任务,整堂课的气氛很热烈。

【思考】“学情”就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它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心理规律等。不同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基础、爱好、特长等因素,对学情作事先预测。然后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素材取舍与替换,使内容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联系生活,选用与重组教材。

【案例】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精彩照片剪辑》,这课内容是在前一课学会用ACDSee浏览照片的基础上,学习剪裁照片上不协调的内容以突出照片的重点,以及对照片进行色彩的调整,等等。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一张“运动员冲刺”照片,为了画面的和谐,要求把照片上的“餐厅”两字和右侧的工作人员用ACDSee裁剪掉。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照搬教材提供的素材,然后让学生利用ACDSee按教材要求进行处理。到第二个班上时,在课间,我用数码相机在教室的走廊上帮学生拍了些合影,故意拍进周围同学的一只手、半个头等,或者把人像拍摄在画面的角落里,显得很不和谐。上课时,我把这些合影复制到电脑中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照片都兴奋不已。我抓住时机问他们拍得怎么样,引出需要用ACDSee对照片进行一些处理,裁去照片角落不谐调的事物,调整画面。用ACDSee修改自己的照片,学生们很积极主动,教学效果与第一节课就大不一样。同时学生也明白了这个软件的作用――可以用来处理我们平时拍的照片和搜寻到的图片等。

【思考】上述教学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善于联系生活,选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素材进行重组,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技能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服务,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审美能力,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解读、分析、挖掘教材资源,把与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进行选用与重组,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学计算机,而是在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获得成就感。

3.围绕目标,调整与加工教材。

【案例】2011年台州市教学大比武时,临海哲商小学曾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神奇的魔术棒》。这是“金山画王”的起始课,先是认识各种各样的画笔工具,再认识魔术棒。学生学习这课内容往往热衷于玩魔术棒,对画笔工具则无暇顾及,而本节课的难点却是画笔工具的使用。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曾老师对教学素材进行了调整、加工,让学生用各种画笔工具为“美羊羊的新家”设计窗帘。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别人设计窗帘,学生们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他们运用各种画笔工具设计出艺术性很高的窗帘花纹。最后,曾老师让学生用魔术棒的神奇魔力为刚才设计的窗帘进行精心的点缀。整堂课引人入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各种画笔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培养了审美和创造能力。

【思考】同样是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曾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素材进行调整和加工,收到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支配整个教学过程,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素材的选择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尽可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调整与加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根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调整和加工教学素材,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4.结合学科,补充与整合教材。

【案例】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感受千变万化》和《体验缤纷色彩》,前一课主要学习为Word文章设置字体、字号、字形,以及改变行距,后一课主要学习为Word文章设置字体颜色和文字的动态效果。我校是县城小学,这些设置操作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所以我就把这两课内容加以整合,结合语文学科,选择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火烧云》这篇课文作为教学素材,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1)用改变字体、字号、颜色等使文章题目变得醒目;(2)把文章的行距设置为1.5倍,与原文进行比较,你较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3)把文章中描写颜色的词语设置为相应的字体颜色;(4)为文章中描写火烧云形状的句子设置文字动态效果;(5)用下划线或加粗的方法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操作技能,而且学习了这篇课文,可谓一举两得。

【思考】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用熟悉的课文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拉近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更好地为其他学科学习服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科,强调应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尽力在教学中体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引入语文、数学、美术、常识、综合实践等知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应拓宽自己的视野,创造性地整合教学素材,让信息技术教学体现其应有的活力,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展示其技术的价值。同时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例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要以教材为课堂教学的媒介,在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对教学素材进行选择和重组,使选取的素材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培军.教学素材的选择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2.

[2]肖康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素材的选择[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1.8.

[3]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小学作文素材篇8

【关键词】苏版小语;改革;传承;提议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提议一:教材的进一步改革,要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

标题一: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文本体系。

一本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衡量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而现在国标本教材由于编写视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离学生生活的实际距离正在逐渐加大,这是教材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最明显的体现,建议编委们放弃一些原有教材的建设体系和素材来源,多深入现在儿童的实际生活,开发、设计出一些把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素材,使学生长期没有被真正重视的兴趣基因能够重新在苏教版的新教材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关注。笔者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教材的编写方案,呈现出更适合孩子们需求,令孩子们更感兴趣的语文教材。

1.1 引用卡通、动漫和神话等浪漫形象,让学龄初儿童为“母语启蒙”的美好愿望自觉买单。

孩子喜欢天真浪漫的世界,利用卡通、动漫和神话等浪漫的形象有助于孩子从内心里接受母语启蒙和语文学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恰恰缺少这方面的素材,即使有一些也显得很单一,缺乏启蒙素材应有的创意和连续的情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学习的需求。

1.2 继续淡化拼音教学,减少其给学龄初儿童带来的学习疲劳,使“母语启蒙”的努力能更好地落实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

苏教版小语教材拼音教学比起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编写体系可以说是最为系统的。然而,这也恰恰就增加了孩子们语文学习入门的难度。其实拼音教学自第八次课改以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其准确的定位也只是辅助识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思考,可不可以仅仅定位于辅助识字的方式之一呢?让孩子们一入学就进行长达半学期的时间进行抽象的拼音学习,其结果很容易给孩子们带来学习审美上的疲劳,对今后的学习容易减少期待。而且如果孩子从一开始没有学好拼音,则又很可能就此失去学好语文的机会。建议教材编委们能改变一下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的顺序,使拼音和识字能同步进行,适当拉长拼音学习的时间,力争使拼音教学贯穿小语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应在提供更加广泛的注音方式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认识、体验学习拼音的重要性,明确学习拼音的目的,进而学习好拼音的同时不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1.3 从低年级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生活的原始素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母语启蒙”的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目前的教材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经过编委们的反复修改离孩子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这也是造成语文学习和孩子们兴趣脱节的重要原因。其实孩子们的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只是教材的编委们和孩子们都没有意识到日常的生活也可以作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素材。小学语文的素材不一定非得表现深刻的思想,不一定非得表现出哲理,也不一定非得弄得有多唯美和抒情,但一定得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反映孩子们的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向更加理想的境地迈进。笔者建议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们在沉迷学术研究的同时,多深入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从孩子们原生态的生活中找到更多适合孩子学习的语文素材,供孩子们学习和实践。

1.4 建设半开放的教材体系,让学生有机会为教材的最终完善去思考、去表达、去实践。

现行的小语教材呈现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完整的编写体系,但也正因为太过完整而造成了信息体系的单一和封闭,学生能做的仅仅是接受和吸收一些东西,教材的编委们应该考虑有计划地开放一些领域,像贴吧一样逐年吸纳一些对文本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个性解读以及解读文本的方法和视角等素材,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参与教材的建设,为教材的最终完善去思考、去表述、去实践、去分享,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提议二:教材的进一步改革,要更加凸出母语的传承与创新。

标题二:确立有利于母语传承与创新的选文标准。

2.1 突出核心文学作品的数量,选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经典名著。

文学性是制约现行教材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的许多选文达不到供学生学习的范文标准,这与苏教版小语教材不习惯从经典文学中选文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无论是表达技法还是人文情感都要高出现在教材中的不少文章,小语教材的编委们应该多从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的童话作品中进行选文,以确保教材的编写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2.2 坚持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题材作品,增加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力量。

制约苏教版小语教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字作品。及时培养起一大批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作家群是改善苏教版小语教材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仅仅从现有文章体系中进行选文不但造成了选文视角的局限性,给苏教版教材体系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且注定了教材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后劲不足的无奈。对于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委和领导来说,像培养绘图画家那样培养自己的作家群是创新小语教材的关键。

上一篇:材料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感恩作文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