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技师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04 19:32:57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1

感激你和餐厅各位同事对我的教诲和照顾,在餐厅这段阅历对我而言异常的名贵。未来不论什么时分,我都会以本身已经是餐厅的一员而感到荣幸。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朱丽华事迹材料个人心得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朱丽华事迹材料个人心得一

在儿童护理部,我们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丽华姐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她的坚强之心、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利院职工和孩子。

她把点滴时间都用于学习,不断摸索、实践,成为中医推拿的行家里手,成为嘉兴盲人中的首位中医师,也是唯一的一位。

儿童部的工作又脏又累,还需要技巧,刚来福利院时,我手足无措,曾一度打过退堂鼓。但是每次想到丽华姐身上那股韧劲、钻劲、干劲,我就又有了勇气和动力,去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福利院有个男孩叫晨晨,是一天晚上丽华姐值班时在福利院门口捡来的。他是一个脑瘫患者,刚到福利院的时候,手脚僵硬、功能全失,生命垂危。丽华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给他推拿治疗,晨晨渐渐能坐起来了,手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腿脚也变得灵活了许多。现在晨晨已经30多岁了,能简单行动,还学会了用脚使用手机,自强不息的他也特别有爱心。

几十年来,丽华姐一直牵挂着福利院,每次回福利院,她都要去看看孩子们。而作为退休老党员,每次组织生活会,她不管在哪里,不管多忙,不管有多不方便,都会想方设法参加,从不缺席。

最近我才知道,28年来,她默默资助了480多人次,捐赠了333万元,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我们都以她为荣,向她学习!

朱丽华事迹材料个人心得二

10月24日下午,市属教育系统举办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朱丽华及其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讲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与会人员感受到了这位身残志坚、心存大爱的“朱大姐”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坐在台下,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刘玉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10月16日在嘉兴大剧院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我就深深地被她感动,再一次聆听,受到了更多激励和鼓舞。”他告诉记者,以前就听说过朱丽华的无私奉献,但没想到她有这么多令人敬佩的故事,特别是在28年间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数额333万元,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特别大的贡献。“报告团中还有受助学生代表,他们发自肺腑的言语让人动容,同时,朱丽华的事迹,也影响着学子们的成长,让他们有了更多前行的动力。”

在刘玉成看来,作为嘉兴教育人,要宣传好朱丽华先进事迹,引领更多的老师、学生不断向前,“对标先进、加压奋进,争先创优、追梦奔跑,为高水平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奋力打造红船旁品质教育不断贡献力量。”

和刘玉成一样,这几天,嘉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经开分局局长谢斌在听了朱丽华先进事迹后,也深受影响。

“我印象最深的是朱丽华说的‘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这句话。她身残志坚,靠刻苦学习成为盲人中医师,令人敬佩;她资助400多名寒门学子,用爱心为他们点燃希望,令人感动。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对于谢斌而言,朱丽华先进事迹有着鼓舞和振奋人心的作用,“我们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需要与群众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改变以往老百姓的观念,把管理变为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这是我们要一直去努力的。只有每一位市民都参与到城市管理之中,我们的城市才能变得更美好!”

朱丽华事迹材料个人心得三

“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将把此生献祖国。”10月31日下午,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举行,同济浙院校长、党委副书记董琦,副校长、党委委员周亚夫,党委副书记林冶出席报告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新民主持报告会,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领导到会指导,全体教职工参与了此次学习。

浙江省盲协副主席、嘉兴市政协委员、嘉兴市盲协主席、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浙江人、浙江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嘉兴市“十大红船先锋”、嘉兴市丽华推拿诊所所长朱丽华同志以“我的初心,我的梦”为主题展开演讲。她的情怀之伟大,谈到,“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333万元捐赠款、救治22万多人次,双目失明的她在33年中将爱心与决心发挥到了极致。嘉兴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的她心有大爱、一心向党、勇于担当,让人们相信心中有光的人,永远拥有光明。全体参会人员仔细聆听了朱丽华同志的先进事迹,都认为伤痕背后振翅飞翔的故事感人至深,经历挫折后迸发出的顽强力量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朱丽华曾经的同事、嘉兴市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胡慧娟同志赞美她:“朱丽华同志把关怀当成恩情铭刻于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把自己献给了党的事业。以大爱之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生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朱丽华资助的学生叶慧敏也来到现场,她说,朱阿姨对她们的爱和关心都是毫无保留的,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张新民在总结讲话中明示,同济浙院全体教职工把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活动作为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党支部要开展好“学榜样、找差距、践初心”--向朱丽华同志学习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则要对标找准差距不足,着力查摆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守初心、担使命,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更坚定的理想信念争先创优、追梦奔跑;要进一步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不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纵深推进,为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朱丽华事迹材料个人心得四

朱丽华同志是一位盲人推拿中医师,一级视力残疾人,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可嘉,在黑暗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份光明的事业。

不言放弃,把推拿做成事业

由于意外事故,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希望的少女,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绿树红花,看不到彩蝶飞舞,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无法抹去的黑色,当时她感觉人生如跌落万丈深渊,极度失望,一度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在痛苦和绝望的挣扎中,她终于迎来了希望。1985年,组织上送她去参加全省盲人按摩技能培训班学习,培训期间接触了与她有着相似命运的盲人朋友,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朱丽华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次培训使她不仅学到了技能,还使她开阔了眼界,思想豁然开朗,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发誓要成为一名按摩医生,自食其力,为病患解除痛苦,为广大群众服务。她坚信自己虽然没有视力,但却不能没有事业,一定要发奋努力工作,在有生之年多帮助别人。

学成回来后,她被分配到嘉兴福利院工作。1986年,在福利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康复室,全身心治疗院里的几个脑瘫患儿。在她的精心治疗下,这些不能走、不能站立、不能坐甚至连哭都不会的孩子半年后居然能够慢慢站起来,甚至会说话了。由此,福利院康复室的名声越来越大了,盲人推拿按摩医生朱丽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社会上的脑瘫患儿纷纷被送到朱医生这里治疗。随着收治病人越来越多,1992年,在嘉兴市残联的关心和帮助下,朱丽华扩大了康复室的规模,成立了福利院推拿按摩康复中心,并将诊所列为正规的医疗医保定点单位,还接收盲人徒弟学习按摩推拿技术,为广大病人服务。至今,已有200多名脑瘫患儿经过她的治疗,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有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健康小孩一起上幼儿园,给患儿家长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安慰。但朱丽华并没有满足,她希望能有更多残疾人体会到她的快乐,20年来,她陆陆续续带了38个盲人徒弟。带盲人学推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缺少视觉上的感受,很多人对动作力度、位置拿捏不准,朱丽华就拿自己当试验品。很多回,她的皮肤在一次次教学中被搓破,但她没有一句怨言,而是让徒弟们换个地方,继续练习,直到学会了才停止。在她的盲人推拿诊所学习上班的盲人徒弟,不仅解除了残疾人就业难的后顾之忧,而且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在自食其力的同时还能为家里增加收入。

她20年如一日,始终把诊所当作自己的家,视病人如亲人,节假日也从不休息,刻苦钻研推拿技能,不分白天黑夜为病人治病。她内病外治,为一个个脑瘫孩子推拿按摩,先后有百余患儿在她手下站立起来;她自学成才取得大专文凭;她白手起家办诊所,解决了近10名残疾者就业……从事推拿职业至今,累计接受其推拿按摩治疗的患者已达16.8万余人。

不忘感恩,用爱心回报社会

朱丽华永远记得,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各级政府、各级残联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她才一步步走到今天。饮水不忘挖井人,多年来,她始终不忘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用爱心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为全市的公益事业作出了诸多贡献。“有生之年多回报社会,多帮助别人”,朱丽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6年夏,正值市福利院推拿诊所成立20周年,朱丽华为回报社会对她个人和诊所的关爱,毅然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万元钱捐赠给南湖区的20名贫困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因贫穷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每位学生得到助学金2500元。2006年6月,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朱丽华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捐出2个月工资的基础上,又主动捐献1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平时省吃俭用的朱丽华第二天就到银行捐了1000元,几天后在单位组织的捐款活动中又捐了2000元,一直从广播里了解灾情的她得知这次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后,又取出多年积蓄1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交了出去。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她创办的推拿诊所成为第一批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加盟企业。当“96345”组织加盟企业和社区中有一技之长服务者进社区、下乡镇开展公益活动时,朱丽华总是率诊所员工积极参与。有一年夏天开展“党员奉献日”义务服务活动,朱丽华不顾行走不便,冒着摄氏37度酷暑,打的来到活动现场华庭街为市民服务。目睹此景此情,周围市民十分感动。熟悉她的人说,朱医生生活十分简朴,却把帮助他人视作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内容。朱丽华每年至少把3个月收入捐赠给社会,贫困孩子、病弱残疾人更是朱医生资助的对象。有人说她傻,但朱丽华却始终认为,爱心是需要传递的,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尽可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开办的嘉兴市南湖丽华推拿诊所现有推拿师8名,且全都是盲人,唯一操作电脑的工作人员也是位残疾者。业内人士说,如此全是残疾人的推拿诊所在全国也是很少的。作为嘉兴市医保定点单位,南湖丽华推拿诊所每年接待患者4万多人次。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2

他的作品《梅竹提梁》获全国十大名壶银奖;《诗情画意》被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花好月圆》2008年9月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博览会壶艺展评中获创新类金奖;《圆鼎》2010年春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艺杯”壶业展评中获金奖;《喜迎宾》被福建省博物院收藏;《福禄连连》被天津博物馆收藏。作品底款常有“蜀山人造壶”签迹,偶见“壶徒之作”落款。

匠心独具 巧思创意

初见周荣金,温文尔雅、落落大方,颇有文人雅士的儒者风范。他喜读书、爱好书法、思维敏锐、视野广博。创作题材多样,尤其擅长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题,其作品用泥讲究,五色土组合和谐,做工细腻耐赏,构思独到。

谈到紫砂壶的创作,周荣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紫砂壶的创意出于作者的心灵个性,对生活、环境的观察体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技术水准等,如有些作者偶发灵感有好的创意,但由于制壶技术不够纯熟,从而导致作品不能成型。相反有优秀的制壶技巧,但由于自身文化底蕴、体验生活能力和观察水平的限制,没能发现好的题材,往往无法创新作品,只是一味的模仿历史作品和抄袭他人之作,很难进步。周荣金谈到:“紫砂作品的创意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个人素质,要和各个艺术门类多交流接触,甚至可以与文人、书画界名流合作等,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作品。”

以周荣金创作的紫砂作品《诗情画意》为例,其创意来源于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周荣金将古诗意境的理解用紫砂壶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壶的主体为不对称式,壶口前移而不失其整体重心更显活力动势,壶钮用绞泥方法制成雨花石形,盖面以开片手法装饰成冰纹状,壶把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劲松,采用“堆、贴、捏、塑”等制作技巧把枝干、松针表现得自然生动,弯弯的月亮斜映之中,整件作品如诗似画。该作品在2007年1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紫砂壶艺展评中获银奖,2007年7月被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

志同道合 携手创作

周荣金还常常与各界名人跨界合作,其中有中国书协主席、省书协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经济日报》社社长、著名作家、书画名家、篆刻家、国学大师、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古建筑学泰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等。壶因书画贵,书画因壶传。他的《大容天壶》是与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画家、作家冯骥才合作的;《洋桶壶》是与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徐寒合作的;《圆鼎壶》是与中国书协副主席、广东省书协主席陈永正合作的,等等。可谓群英荟萃,博采众长。

其中令周荣金比较难忘的一件作品是《东坡提梁壶》,制壶之前也曾有过犹豫,东坡提梁壶属于塑器,比较难做,提梁跨度比较大,比例很难掌握。然而书坛大师朱关田题字“东坡茶韵”激发了周荣金的创作激情,经过一个月的构思,反复尝试几种泥料的收缩比,重复制作,一款用天然段泥做成壶嘴、钮、梁,主体为纯紫泥的东坡提梁壶终于出炉了。这款东坡提梁壶,是以树段、树枝造型作壶嘴及提梁,主体稳重、浑厚、朴实,壶钮以梅的枝、花来装饰。而且巧用紫砂五色土组合,色彩搭配使整件作品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壶身铭有朱关田大师手迹“东坡茶韵”,更是锦上添花。

平日里除了制壶,周荣金还会临摹字帖、读读书,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有时还会提笔写下自己对制壶的心得,在他的个人作品集扉页上便有一首《捏壶》,是仿照古诗《锄禾》改写而成,别有雅趣。“心俗则人俗,人俗则壶俗。一个紫砂艺人,除了一手壶功,还须养蓄一胸清纯之气。”这是周荣金常常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对于教导徒弟,周荣金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在制壶工艺上,要求必须精益求精,夯实基础。“制壶就像书法,要先做传统的壶,比照以前的壶做,像书法也要从临帖开始,当掌握了所有的技法,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在生活上,处处照拂徒弟,几乎有求必应,长辈的慈爱溢于言表。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3

一、丁颖与我国农业科教事业

丁颖教授(1888~1964),广东高州人,是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科学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三渡日本留学,1924年回国后曾历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和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筹委副主任,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他建树甚丰、品德优良,曾荣膺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德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曾与在华南垦殖局为我国的橡胶事业并肩作战,越南胡志明主席曾授予“友谊勋章”,日本学者在著书中称其为“中国稻作之父”,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水稻专家,被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除了在科研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外,还心系民生,身体力行转化科研成果,直接为苍生造福,让万民景仰。作为农学家,他创造了“三个第一”的辉煌业绩:如创华南第一:创建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1927年);创世界第一: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水稻株系(早银粘×印度野稻F439-2()1936年),为此,时任国立中山大学的邹鲁校长,撰写的《农人争种中山白》诗一首加以赞赏;创全国第一:创建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1963年);自20年代以来,撰写的经典农业科学专著、论文等身;成为中国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1989年日本学者渡部武主编《中国的稻作起源》一书中,推崇丁颖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二、《丁颖纪念馆》的建设

为了纪念丁颖教授,2009年11月8日百年校庆前夕《丁颖纪念馆》正式竣工,这是建校百年来的首次举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它以独特的建设风格、丰富的爱国爱校史料、新颖的创意和布展,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校决定将始建于1934年的国立中山大学五号楼为纪念馆址之一,修建如旧,总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第三层的1000m2作为《丁颖纪念馆》,与《百年校史展览馆》彼邻上下,该楼中西合壁,雍容大气,其红墙绿瓦的三层楼,既斑斓多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外部结构承继了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展馆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将丰富的名人文化与沧桑的历史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充分挖掘资源,搜索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实物,填补了许多空白,如主席和总理签署的任命书,胡志明赠予的友谊勋章记载,郭沫若签署的院士证书,捷克农科院院士证书等,日本学者称其为“中国稻作之父”的书籍,与为广东农垦事业并肩作战的史料等,资源得到高度整合。特色展柜中汇聚了有他培育的千粒稻穗、论著、教材、讲义、手稿、奖状、证书等,史料富丰、主题鲜明,创意新颖别致,整个展馆既厚重凝炼又催人奋进。纪念馆主要以丁颖精神为主线,设有热爱祖国热爱党、历史重任、卓著业绩、丁颖足迹、高尚品格、友爱与亲情、弘扬、继承和缅怀等展区;整个馆场展示了丁颖个人辉煌历程,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气,如“丁颖精神”的“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是丁颖等老一辈科学家在长期的办学中“修德博学、求实创新”所形成的,也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她承载着学校的传统与风格、精髓与灵魂,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作用。它建立正是围绕这种精神和突出这种精神而策划布展,她既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精神的物态结晶。在整体建设中,完成并涉及的有建筑艺术、历史档案、文案写作、人与事的评价、史料的取舍、图片数字化处理、展版设计、实物陈列、电子设备、文物保护、消防安全、解说词撰写及解说员培训等工作;建设中强化了沟通意识,办馆大局意识、协调意识、精品意识以及档案文化意识,促使从筹备策划、征集史料、编撰文稿、收集展品、展板制作、场馆布置、组织解说等环节,取得较大的成效。《丁颖纪念馆》的建成取得较大的社会效应,在百年庆典期间,馆内外成了接待国家和省级等领导的重要之地,同时全校各单位将参观纪念馆与政治学习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领导嘉宾、机关团体、社团组织、师生和校友等达五千余批八万余人次,仅二年的新生教育就达900余个班二万余人次;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使师生亲身感触到名人效应,也零距离感受到名人精神。

三、《丁颖纪录片》和《丁颖纪念册》的摄制和编撰

为了更好地发扬丁颖精神,在百年校庆前夕,与《丁颖纪念馆》建设同步进行的《丁颖纪念片》和《丁颖纪念册》隆重推出。学校组织了专门摄制组和专题组,从国内外征集了大量图文资源,期间摄制组上至北京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下至他的家乡茂名谢鸡镇等,以系列采访和口述历史的方式,汇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填补了许多空白,纪念片和纪念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宣传和教育价值:真实地记述了他生在旧中国,目睹国家民族危亡,怀着救国理想,三渡重洋留学日本历时12年,之后仍回国报效祖国,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他以解决民食为己任,立足本民族,较早提出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理念,爱国爱民,求真务实,创建基地、培育良种,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事迹凝聚着无限的爱国情怀,是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突出了他作为中国水稻之父的“忧心民食,矢志农学”的情怀,记载了他一生为振兴祖国的农业科教事业殚精竭虑的事迹,展示了他热爱祖国热爱党、治学严谨、求实创新、艰苦创业的崇高品格,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并蜚声国内外。还介绍了他作为我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第一任领导,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事迹。展示了丁颖教授治学严谨的风范,如他坚持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试验室、试验场、农村基点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重视我国优良传统,重视农民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开辟了农业科研新局面;展示的手稿、论著、教材等,以及他创造“三个第一”的辉煌业绩成果,如创建的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选育出的世界第一个水稻千粒穗株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等,丰厚翔实,直观生动,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教育场所。展示了他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规模宏大,协作单位遍布全国12个省市,并以75岁高龄带领团队跑遍全国各省实验场,取得了空前浩瀚的科研数据;虽然位居中科院院长,但人们看到的却更像—位勤劳朴实的老农,长期深入农村,带领学生赤脚下田、顶着烈日开展实验,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远远超过第一课堂。值百年校庆之际,《丁颖纪念片》和《丁颖纪念册》作为珍贵礼物,诚挚地奉献给了奋战在广东乃至全国农业科教战线的工作者,献给关心和支持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各界朋友们,献给学校自己培养的12万余学子,以更好地缅怀丁颖教授一生在我国农业教学和科研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献身农业科教事业的抱负,以不断弘扬和继承丁颖精神。

四“、丁颖精神”代代传

走近丁颖教授,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为振兴祖国的农业科教事业殚精竭虑,从先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看到了他甘于寂寞、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风范。其“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丁颖精神,已成为所在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校风的重要象征,也是学校百年来不断发展的根基所在,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传承。半个世纪以来,为了传承和弘扬丁颖精神,从中央到地方都以不同形式给予了肯定和表彰:

国家在1955年就聘他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郭沫若签署1955.6.1),邮电部于1990年10月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一套,其中丁颖为农业科学家,其图案背景为水稻栽培试验场,那束特写的稻穗,是丁颖培育的“中山一号”良种,代表着他的水稻研究成果;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家和人民仍铭记着这位“大师”,他被授予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百名模范人物。

广东省作为他的成长之地,也于2000年7月通过“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条例”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条例实施细则”,并先后开展共有九届丁颖科技奖励活动,表彰了各界科技精英近二百人,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曾为丁颖科技奖获得者颁奖;在他工作学习的各地先后铸有他的6尊铜像,以示教育和激励后人。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4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见证――《春晓》

1972年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年度。这一年,我国与22个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其中有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件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于2月访华,他成为历史上首位访华的美国总统,访问结果中美两国发表了《上海公报》,结束了两国间二十多年的隔绝局面;另一件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9月25―30日访华,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位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访问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迅速实现。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发表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姬鹏飞,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中日建交的联合声明上签字。中日两国领导人摒弃前嫌,共同谱写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在中日两国正式建交的前两天,即1972年9月27日,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书房会见了田中角荣首相,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在访华期间,田中首相将一副水粉画赠给了主席,这就是《春晓》。

《春晓》的作者是日本现代著名画家东山魁夷(1908―1998)。他是横滨市人,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部。此后又进入该校研究部师从日本画名家结城素明。 1933年赴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部美术史科学习。1947年,他以作品《残照》在第三届“日展”(“日本美术展览”的简称)上大放异彩,一鸣惊人。1950年,他的《道》又在第六届“日展”上大获成功,从此确立和巩固了他作为风景画家的地位。此后东山魁夷佳作不断,屡有创获。1956年以画作《光晕》获得日本艺术院奖。60年代又为日本皇室创作了多幅大型壁画。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画了44幅壁画。其中有26幅是描写中国唐代著名僧人鉴真大师家乡景色的,如《扬州薰风》;有8幅是桂林山水,如《桂林月霄》;有8幅是黄山景色,如《黄山晓云》。 1981年完成鉴真和尚像厨子绘《瑞光》后,“御影堂”全部障壁画方得大功告成。至此,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东山魁夷一生富有东西(东方、日本和西方)南北(到过北欧和南欧,日本的北方和南方)各方面的体验和素养。但他最为注重的还是在作品中表现日本情调之美,为了营造这种情调之美,他运用西洋画的厚涂法技法,改进了一味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日本画,在日本画的民族化和现代化之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使他的作品表现力大增,为他赢得了大批的观众,他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画家”。他1981年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行个展时,就吸引了三十多万人参观,这在日本画画家中是非常罕见的。东山魁夷后历任日本全国美术展览会评委、常务理事、理事长、顾问,是日本最负盛名的风景画家,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现代日本画家。他和杉山宁、高山辰雄合称为“日展三山”,曾经支撑着整个战后的日本画画坛。1976年以后,东山魁夷曾多次访问中国,画了许多有关中国的速写和回忆画。他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这幅《春晓》图,连框纵82厘米,横100厘米,是东山魁夷专门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创作的。画面向人们展示了春季清晨里的叠翠山峦,寓示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春天已经到来。细腻的笔法充分显示了绘画大师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风格,澄澈、平明、蕴藉的画风具有典型的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冲淡、自然、含蓄。这幅绘画珍品曾在北京数次展出。

日本的景泰蓝――七宝烧花瓶

自1952年勇敢地实践中日关系破冰之举的帆足计、高良富、宫腰喜助三位日本经济学家访问中国后,不断有一些日本友人来到中国。1953年4月,日本神户市亚细亚航运株式会社代表团访问我国时,赠给主席这件七宝烧花瓶。淡绿的底色衬托着的山水画,使这件工艺品熠熠生辉。

七宝烧是日语中金属珐琅器的专用称谓。这种工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其烧制工艺源自中国的景泰蓝,故被誉为“日本的景泰蓝”。 在日本,金、银、琉璃、水晶、白珊瑚、珍珠、玛瑙等七种材料常用于装饰佛教建筑,制作佛门圣物。这七种材料通称“七宝”。铜胎珐琅器晶莹瑰丽,有“七宝”的特征,故称“七宝烧”。与景泰蓝不同,日本七宝烧大多在器物正面做装饰纹样,主题突出,底子一般不再装饰繁褥的细纹,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日本七宝烧,以其明灿莹润的釉色和精致美妙的图案著称于世,作为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于一身的高档手工艺品,频频亮相于现代国际交往中日本馈赠外国领导人的国礼行列。

这件礼品通高(附木座)28.5厘米,瓶高25厘米,腹围长77厘米,口径13厘米。

象牙制印度教庙宇模型

1955年7月26―30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代表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谈判。中方代表是驻印度大使袁仲贤,尼方代表为首席皇家顾问萨达尔・甘吉曼・辛格。双方商定,在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暂由各自驻印度大使兼任驻对方大使。8月1日,中国和尼泊尔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尼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在此期间,尼泊尔政府赠给我国这座象牙雕刻的印度教庙宇模型。

虽然尼泊尔的蓝毗尼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但该国受印度教影响很深,原因是尼泊尔曾属古印度。尼泊尔王国的居民80%以上信奉印度教,有许多印度教庙宇。其他居民信奉佛教、伊斯兰教,但他们和睦相处,很多人都到不同的庙宇中参拜。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公元四世纪前后婆罗门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的一种宗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和印度各地民间信仰,至八九世纪间经过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现代印度教的雏形,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后逐步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派三大派别。

此模型是一座双重檐塔式庙宇,纵29.5厘米,横29.5厘米,高38厘米。这种造型在尼泊尔很多见,顶部有一支三股叉,应是印度教主神之一湿婆神的象征。底层四面都有台阶及狮子,狮子是印度教性力派女神之一难近母(湿婆神之妻雪山女神)的坐骑,这些都具有典型的印度教特点。印度教的湿婆神即毁灭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据说有极大的降魔能力。印度教认为湿婆神除了具有“毁灭”还有“再生”和“创造”的职能,在这里是否寓意着旧的中尼关系已经毁灭,而新的中尼关系则得到了“再生”和“创造”呢?三股叉是湿婆神手中拿的几件主要器具之一,用以降魔。作为印度教三大教派之一的性力派主要崇拜湿婆神之妻难近母等女神,认为这些女神的活动力(性力)是宇宙万有创造的根源。难近母也是具有降魔能力的女神,据说有八、十或十八只手,执各种兵器,骑狮降魔。该庙宇用众多切割成各种形状的象牙条片精密粘接而成,并雕有精美图案,工艺精湛,造型朴实庄重。该庙宇模型每层四周都有铃铛,庙的顶部另有五塔,是吸收了佛教文化元素的表现。

独特的密宗礼品――坛城

另一件来自尼泊尔的礼品坛场也具有独特性。1956年7月,尼泊尔访华文化代表团团长巴・夏尔马送给主席一件坛场(曼荼罗)。

坛场原本指印度密教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一土坛,有时还在上面造佛、菩萨像,事毕像废。一般把划为圆形或方形的修法地方或坛场称为“曼荼罗”。“坛场”是意译,“曼荼罗”是音译,这件礼品就是根据密教人士修炼时的场景制作的。

密教即密宗,是佛教的一个支派,也称“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是七世纪以后由印度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主要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该宗仪轨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入教或传法仪式)等皆有严格规定,需经阿^梨(导师)秘密传授。该派于唐代传入中国,的喇嘛教就属于密宗。后又由中国传入日本,为“真言宗”。曼荼罗是密教独有的物品。曼荼罗的种类很多,每个佛都有曼荼罗的形象。

这件礼品纵31厘米,横53厘米,高76厘米。用众多宝石、珊瑚、绿松石镶嵌,饰以镂空镀金铜掐丝,内圈由镶嵌物构成精美图案,外圈配银质奇特工艺造型,中间有修炼者造型,顶为倒挂金钟,支架为足的造型,是一件独特的礼品。

吴歌瑰宝――石雕佛像

1958年8月14日―27日,柬埔寨王国首相西哈努克亲王率国家代表团访问中国,把这尊12世纪中叶吴哥王朝末期的艺术风格石雕佛像赠给主席。柬埔寨于1958年7月19日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西哈努克亲王长期致力于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怀有深厚的友谊。

柬埔寨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古老王国。吴哥古迹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吴歌古迹是柬埔寨古都和著名的游览、考古胜地,坐落在暹粒省境内洞里萨湖(金边湖)北面。约建于公元802年,完成于1201年。主要包括大、小吴歌两地的吴歌城和吴歌寺,共有各式建筑物约600座,散布在约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其中有许多佛寺和宝塔,嵯峨峥嵘,蔚为壮观。

这件礼品纵11.5厘米,横11.5厘米,高26厘米。佛像的雕工精巧细腻,通体光滑润泽,令人赏心悦目,突出地反映了高棉人民传统文化独有的神韵和雕刻者的高超技艺。这尊历尽沧桑的佛像选用优质石材雕刻,造型优美,头戴呈宝塔状的莲花样头饰,面含微笑,凝视着正下方,显出安详肃穆的神态。优雅的形象,稳重端庄,面部表情真实自然,栩栩如生,承载着古老艺术的神韵,不愧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铜牌上的字意思为“神像(十二世纪中叶吴哥末期的艺术风格),主席惠存,柬埔寨王国诺罗敦・西哈努克赠”。

镶花镏金船座竹琴

1965年7月24日―8月1日,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吴奈温和夫人访华期间,送给主席这件镶花镏金船座竹琴。缅甸位于东南亚的最西部。1044年缅甸开始形成统一国家。1886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缅甸独立,建立缅甸联邦。1974年改名 “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又改称“缅甸联邦”。1950年6月8日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是继越南(1950年1月18日)、印度尼西亚(1950年4月13日)之后与我国建交的又一东南亚国家。

这种船座竹琴纵48厘米,横137厘米,高67厘米,是缅甸古老的打击乐器,构思别具一格,造型新颖别致,工艺精美。在华美典雅的船型座上,两条细绳穿连悬挂着由长至短的24枚竹片,可用乐槌敲击出24种音调,演奏出古朴典雅、悠扬悦耳的乐曲。船座竹琴木胎上髹以金漆,镶有大小数百颗多面形玻璃饰件,通体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富有独特的缅甸民族传统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神秘的镶嵌宝石剑

1963年4月12日―20日,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期间,苏加诺总统赠给他这件镶嵌宝石剑。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南端,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1950年4月13日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苏加诺(1901―1970)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45年8月―1965年3月在位),积极努力致力于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倡议召开亚非会议,1955年主持召开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

该剑全长68.5厘米,剑长62厘米,鞘长58厘米。鞘、柄镏金,配以象牙,并镶有各种宝石、钻石数十颗,给人十分华贵的感觉。更奇特的是,剑柄上有一人物造型,根据手指造型看似是佛教人物。苏加诺本人是伊斯兰信徒,为什么会送镶有佛教人物的礼品,确实耐人寻味。

华丽高贵的泰国凤船

这件是1979年,泰国―中国友好协会赠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的凤船。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1975年7月1日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件礼品纵22.5厘米,横83厘米,高28厘米。泰国由于降雨量充沛,河流经常泛滥,船只就成为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此船造型为一只凤,通体镏金,给人华丽高贵的感觉,有塔尖、经幢装饰其上,体现了佛教的特点。此船两头尖且上翘,船体狭窄,共有22对桨,其中一对较大。这种造型的船运行速度快,是泰国常见的船只形状,有凤舟竞渡之感。

永恒面颊上的眼泪――泰姬陵石模型

195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利用日内瓦会议休会之机,应邀访问印度共和国,印度阿格拉城赠给他这件泰姬陵石模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1950年4月1日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是最早和我国建交的南亚国家。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的古都阿格拉城,是印度的标志性名胜古迹,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泰姬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姬陵是印度最美丽和圣洁的建筑,文化内涵深厚,历史悠久,驰名世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称它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凡是相爱的人都应该到那里去见证一下爱情的坚贞与伟大”。

泰姬陵是17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妃泰姬・玛哈尔建造的陵墓。这位爱妃在为沙贾汗生第十五个孩子的时候死于难产,临终前,沙贾汗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提了三个要求,第一,你要好好抚养孩子,让他们长大成人;第二终身不再娶;第三为我建造一座人世间最美丽的陵墓。于是沙贾汗耗资500万卢比,用了2万名工匠,花了22年时间,完成了泰姬陵这座举世无双、古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座陵墓是伊斯兰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据说沙贾汗想为自己建造一座陵墓和泰姬陵相连,以求和爱妃永世相守。但是后来他的长子篡位,把沙贾汗囚禁起来,愿望未能实现,沙贾汗只能每天遥望泰姬陵,最后寂寞悲惨地死去。他的第三个儿子将他安葬在泰姬陵的偏位上,使这对有情人终能长相厮守。

泰姬陵是印度工艺品制作的重要题材。这件礼品纵31厘米,横31厘米,高34厘米,根据泰姬陵原型仿造,极具真实感,很好地体现了伊斯兰建筑风格。

富丽堂皇的印度地毯

1974年6月,印度共和国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代表团团员柯棣尼斯小姐(柯棣华大夫的妹妹)访华时,赠给主席这件印度地毯。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5

经过近30年的打造,中国国际影展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摄影赛事之一。

2009年9月5日至7日,第13届中国国际影展的评选工作在首个“中国摄影之乡”――浙江丽水进行。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无论是参展作品的数量,还是图片的质量都让评委感到振奋和欣喜。而本届影展的评选组织工作,也是亮点频频。

第13届中国国际影展明确定位为艺术摄影展览,展览鼓励创新,力求最大限度展示各国摄影家在各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中所凸显出来的才华和创造力。为方便作者投稿并助推黑白影像,展览分为彩色和黑白两大类征稿,评选时按照题材细化分类。

最后,87幅作品分获金牌奖、银牌奖、铜牌奖、优秀奖,360幅作品入选本届国际影展。11位评委还根据个人的喜好推荐了不同风格的“评委推荐奖”作品。

彩色/金牌奖如此油漆工特蓝克(越南)

黑白/金牌奖秀色可餐赵宇(中国河北)

彩色/金牌奖两只狗的烦恼罗亚・安德斯(比利时)

彩色/铜牌奖在雨中邦德・米克(乌克兰)

彩色/金牌奖温暖的怀抱伊霍尔・哈提尔(乌克兰)

彩色/金牌奖海鲜哈勃・利姆伯格(荷兰)

彩色/银牌奖关于爱瓦里卡斯?萨迦(俄罗斯)

黑白/入选祈祷 佩瓦伦汀(丹麦)

彩色/银牌奖马赛部落――迎宾廖小西(中国四川)

黑白/铜牌奖回到三十年前哈勃?利姆伯格(荷兰)

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委员会名单

主任:

李前光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

委员:

顾立群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王文澜中国摄协副主席、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李伟坤中国摄协副主席、广东省摄协主席

路易斯・卡斯特涅达美国摄影家、获得“徕卡摄影大师”称号

吴敏安全德独立艺术家协会亚太地区事务首席全权代表

朱塞佩・思科奇欧洲职业摄影家联合会CEO

理查德・达尔・凯利美国传媒摄影学会(ASMP)主席

贝瑞・约翰・悉尼尔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

安德雷・巴斯卡科夫俄罗斯摄影艺术家联盟主席

吉尔・罗斯玛利・斯尼兹培南非摄影学会主席

黑白/铜牌奖清早杨国定(越南)

黑白/金牌奖骏骨折西风张洪林(中国浙江)

彩色/铜牌奖白纱卢克斯・泽林那达斯(爱尔兰)

黑白/银牌奖跳靳子森(中国香港)

彩色/金牌奖人与人陈焕庭(中国广东)

彩色/银牌奖大山的女人龙福云(中国湖南)

彩色/金牌奖藏袍彭学平(中国江西)

增幅惊人显实力

本届国际影展,征稿的语言种类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英、法、日、韩、俄、阿、葡、西、中9种。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国、佛得角等多个在历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从未亮相的国家也有摄影人投稿参评。

从一系列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第13届中国国际影展已成为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届影赛,也是自1981年创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令人骄傲的中国影人

本届11名评委会成员中,中国评委4人,外国评委7人。在评选的过程中,外国评委在各种场合中不断地赞叹中国摄影人的水准,与国外摄影作品相比,中国摄影作品不但创作题材丰富,在图片的制作方面也相当讲究,无论是图片色彩的控制,还是黑白图像的影调把握,与其他国家送展作品的品质不相上下。许多中国摄影师在数码图片制作方面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国际影展中,黑白照片一直是备受评委青睐的种类,也是评审极为严格的类别,但是此次影赛中黑白类金牌让中国摄影师悉数囊括,银牌的绝大多数也归位于中国。

创新取胜的国外影人

本届影展中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榜上有名,尤其是商业创意类的金牌奖更是被境外摄影师悉数获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国外影人在摄影创作时的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相比之下,中国摄影师在艺术创造力、创新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后期制作需谨慎

进入数字时代,电脑后期处理在图片制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对刻意使用电脑拼接、组合、扭曲的图片多抱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照片最关键的是画面的内容,是摄影人通过影像向人们传达出的信息。评委们承认自己的照片也多经过电脑修饰,但是他们处理照片时非常慎重,尽量做得看不出痕迹。

数码时代带来很多新的技术问题,这是以前胶片时代所没有的,因此,评委们建议广大摄影师要认真探索新的数码技术,适应新的变化,例如,数码黑白照片的拍摄制作与传统胶片时代就有极大的差别;图片制作材料的丰富也给数码摄影创作带来更多的机会,这些都要摄影人认真研究,慢慢摸索。

高端论坛促交流

为纪念摄影术公布170周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借第13届国际摄影展览作品评选之机,首次在此影展中举办国际摄影高端论坛,围绕“摄影的动机与影像的价值”的主题 ,邀请国际评委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邀请如此众多的国际摄影名家以如此集中的方式同台,实属难得,让论坛更体现出高端的国际视野。这是自1981年中国国际影展创办近30年来开先河之创举,也是借评选活动之机打造一项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全新尝试。

7位主讲的国际评委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摄影的动机与影像的价值”的主题,有的结合自己职业摄影师的身份,明确强调摄影为了谋生的目的。有的根据自己的图片实例,展示了图片促进和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有的则非常强调摄影的历史责任感和记录影像的社会重大意义,这一点从俄罗斯摄影艺术家联盟主席安德烈・巴斯卡科夫的发言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至于摄影丰富人们业余生活,加强人们之间联系作用的巨大功效,则更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珍贵藏品助阵论坛

借着摄影术公布170周年的契机,在论坛的会场中,中国摄影家协会还展出了5件100多年前的相机、镜头和图片珍品,如1826年以前世界首台便携式木制相机的复制版、1845年前后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片、1850年前后生产的福伦达铜质镜头、1890年前后拍摄纸质胶卷的柯达木制相机等。当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贝瑞・约翰・悉尼尔看到一台1890年英国生产的木制折叠相机时,忍不住向大家介绍,相机通俗的名称叫热带相机,因其便携性很好,很多摄影师带着它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拍照。虽然展品很少,但是中国摄协希望借机唤醒人们对170年前摄影术发明者的敬意,启发人们认识摄影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6

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隐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学科的这些特性。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乡土历史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04年,我在罗定实验中学初中部教学。当时的情形是,罗定市的中考还不考历史,很多学校和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学生对学习历史也不怎么感兴趣。也正在2004年,我校被列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校。科长交给我的课程改革任务就是要摸索出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经过思考,我想到了利用乡土历史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方法。例如在开学第一节课时,我开展了一个小组活动。

活动过程:(1)先让学生列举我市的历史名人,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得多。(2)然后让各组派代表讲一位历史名人的事迹。(3)教师总结: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的一切活动轨迹,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们要了解更多的人物和历史知识就必须学好历史这门学科。

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又如在讲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也让学生了解我市的远古居民。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通过了解身边的乡土历史,学生对那些看似久远的历史就会觉得离我们很近,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了。

2005年,我到高中部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的第一要务仍然是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始终坚信,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就会想办法学好这门学科。因此,我依然是利用乡土历史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上必修1政治史中的“抗日战争”这课前,我想到罗定出了一个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因此想把他的事迹引入本课的学习中去。蔡廷锴是广东罗定人,因在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时率领驻守在淞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而闻名全国。1933年11月,蔡廷锴与十九路军其他爱国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逐步转向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1946年,在广州与李济深等共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第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深受全国各界的尊重。罗定人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蔡廷锴中学、蔡廷锴小学,还把他的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在上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蔡廷锴的材料,然后在课上举行一个题为“弘扬蔡廷锴将军爱国精神”的演讲比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爱家的情感教育,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上必修2“古代的商业发展”这课时,我告诉学生,明清以来罗定商人遍布两广,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粤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这课时,我告诉学生,明末罗定的冶铁业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课时,我让学生调查近代罗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情况。活动中他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了解近代以来我市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影响近代我市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在上必修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个专题时,我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罗定市的古代建筑工程。罗定市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区内著名的古代建筑工程有明代建筑三元宝塔、明代罗定州城墙、清代建筑罗定学宫(孔庙)、清代菁莪书院等。

活动过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古代建筑工程进行了调查、取照;(2)查询相关的乡土史料;(3)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这些建筑的艺术特点;(4)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科技成果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7

一季度净利下滑近六成

在2011年业绩大幅下滑后,精艺股份在2012年开局也没有出现任何转机的迹象。

今年前三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4亿元,同比下滑36.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4.3万元,同比下滑58.40%。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政府补助971.39万元,若将该部分非经常性损益扣除掉,公司已处于盈亏边缘的悬崖。同比公司还预计2012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同比减少20%-50%。

作为一家2009年9月才上市的公司,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业绩下滑沦落到如此田地?记者查阅公司招股说明书发现,上市前报告期内公司的净利润尚能保持基本稳定,2006-2008年分别为5507.05万元、5598.56万元和5461.72万元。可是在上市后公司的业绩每况愈下,虽然这与公司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电解铜价格出现波动有一定关系,但实际上自2003年开始电解铜的价格就已经出现了大幅波动,然而公司的业绩却始终能保持稳定,这不得不怀疑公司此前披露的这些业绩数据是否真实可信。此前也有业内人士怀疑过精艺股份IPO报表有报表粉饰的嫌疑,在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已失去做靓报表的动力,于是真实的业绩就如同现在看到的这般糟糕。

高管离职十分频繁

在业绩不佳的同时,精艺股份还面临着核心人员流失的风险。

4月17日,与公司一季报同时出炉的还有董事会秘书辞职的公告。公司董秘吴焱申请辞去现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及兼任总经理的职务。记者注意到,精艺股份自上市以来已有多名高管离职。2009年12月,公司监事会主席张军、总经理李伟彬分别申请辞去监事及监事会主席、总经理职务;2010年4月,王云夫因其家庭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职务及第二届董事会下设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

此外,公司副董事长李伟彬、董事何曙华、副总经理羊林章、副总经理陈启明等多人也都在2011年1月任期结束后没有再继续担任职务。截至2011年底,与公司2009年上市时董事会成员相比,除董事长冯境铭和高级工程师朱旭仍然在职外,其他人员全部大换血。

精艺股份在招股说明书里曾明确指出,公司存在技术及人才流失风险,“近年我国铜加工行业发展较快,人才及技术的竞争激烈,如果核心技术人员或熟练技工流失,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核心人员的频繁流失说明精艺股份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从薪酬水平来看,离职这些高管并不低,像李伟彬、羊林章的年薪都达到50多万和30多万,他们的离开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排除在经营理念上与董事长的不合。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后往往很难再招到合适的人才,这对目前业绩已经下滑的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首席技师事迹材料篇8

关键词:大漆艺术;迹象;材料;美

一、当代大漆艺术的发展

有木之汁,谓之漆也。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特点,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我国使用漆的历史非常久远,在《韩非子•十过》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硃画书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又如在《庄子•人世间》中记载“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这些都说明在我国漆的使用历史十分久远。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源于生活”。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孤立的,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生活中漆的使用,以漆为主体材料的艺术形式———漆艺也随之出现。漆艺包含了漆器、漆画、漆塑等一切涉及漆的,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实用品或欣赏品。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新奇化、生活化等趋势。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大漆艺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漆画领域颇有建树。各大艺术院校先后开设漆艺专业,逐渐形成了学院派及各代表性地区(如北京、湖北、福建、四川等)工艺师为主的庞大漆艺队伍。我国当代漆艺在继承传统技法和材料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新颖的材料及各种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我国当代大漆艺术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与过去的传统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观念上的更新,使作品更具有纯艺术的趋势。

二、大漆中的“迹象”

在当代,大漆艺术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技法和工艺,假如将大漆艺术纳入视觉艺术的大视域来探究,最为适切的理论莫过于迹象论。迹象论将“迹”与“象”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两个基本元素,《绘画迹象论》的作者钟孺乾提出:“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不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吗?”,由此便总结出一个公式“迹+象+X=画”。简单来看,“迹”指痕迹、踪迹,“象”即是形象。“迹”与“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为迹生,迹因象现。在任何一幅作品里,一个完整的“象”必定有相应的“迹”来充实,任何创作中的“迹”也必定产生相应的“象”,二者是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做漆的过程就是作迹造象的过程,而漆艺创作过程中的“迹象”因素是特别明显的,因其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漆艺所呈现出来的“迹”与“象”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做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大漆材料来作“迹”造“象”,通过人的主观意识运用各种技法来作迹,再与漆本身客观的漆性结合,这样“人为+天成”乃是漆艺的一大特色了。站在一张漆画面前,观赏者们很容易不自觉地向前靠近观赏其中的某个细节,甚至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一下或是发出感叹“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啊”,因为漆艺的肌理效果实在是令人惊讶。漆艺中的肌理和质感是构成漆艺作品可视形象的重要审美基础和必要因素。肌理、质感与手绘之痕,都属于“迹”的概念,上文所引《韩非子》中所说的“削锯修其迹”就是例子,说明在上古时代就有了“迹”(器物的质地与纹理)和“修迹”(对“迹”的制作与修饰)的说法。提到漆之“迹”,先要从材料说起。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的,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去创造的,每种材料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效能,因此才各具特色。例如陶瓷、马赛克、玻璃、珐琅等艺术品,都是通过它们的材料、成型来体现各自的特色。我国大漆艺术发展到今天,虽然它究竟是属于绘画类还是工艺类至今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不管制器还是作画,都得以大漆为主要材料,加上各种其他的辅料来进行制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工艺性为主。工艺性也是漆艺最为高贵的艺术品质,漆器从胎体制作到一遍遍髹涂、描绘、镶嵌等技法的运用再到最后的打磨等,都是通过人工经验积累创造的。既然漆艺的工艺性这么强,那么在制作过程中人的因素和材料的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两个因素又都是产生漆之“迹”的直接因素。1.人的因素这里主要指漆艺制作者的个人工艺水平和制作方法,鉴于漆艺的工艺特点,漆艺工作者就要善于用手。手是人最为灵活的肢体部分,而且与精神相通,是大自然创造出的最为完美的工具,它既能创造物体又能感知物体。双手在用漆作“迹”的同时,人的心灵也是和漆器互通、交流的,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工艺水平会直接影响漆中“迹”的变化。例如:图1中的剔犀作品,这种工艺对于漆工的个人水平要求颇高,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漆(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刷若干遍,积成一定的厚度后再换另一色重复之,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再用刻刀以45度角雕刻出丰硕圆润的云纹(剔犀图案主要以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图案为主,不雕山水、人物、花鸟等具象物体)。可以看到这件云纹剔犀盒中的雕刻之“迹”简练流畅而又大方,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图2中大漆手镯(创作者:陈政)采用变涂的技法,在运用这种技法时,不用考虑太多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按部就班,随意作“迹”即可,即一遍一遍地将各种色漆反复涂刷在木胎珠子上最后打磨推光。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的辅料(如麻绳、烟丝、塑料等)来人为制造肌理以增加漆“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感悟大漆之“美”

《绘画迹象论》提到一个重要的因素“X”,解释为“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笔者认为决定“X”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时代的约束;二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首先,随着社会时展的巨大变化,漆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境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大量廉价替代品的出现,人们已经不再大量使用漆器,这就是社会时代对于漆的发展的约束,从而就要求漆艺工作者们重新定位大漆在当今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其次,现代艺术发展如雨后春笋,各种新的观念、想法、主张不断被提出,而且被越来越多的漆艺家运用到大漆的创作里。大漆的发展越来越艺术化,它不再是古时候人们吃饭用的漆碗,不再是装饰用的花瓶,而是逐渐成为小众文化,也是奢侈品的代名词。这样的变化都与“X”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要重新正确认识大漆带给我们的“美”和价值。意境是指艺术创造中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明代朱承爵在论诗时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强调意与境的统一,王国维也认为“境界”应该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也就是说意与境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做漆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或是个人的修炼。在调漆作画的“迹象”活动中,其实是一个享受“漆迹漆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创造意境的过程。整个活动中,人都是处于一个自由的状态,只有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大漆的世界里,用心去感悟它,与之“对话”,才能明白漆艺真正带给我们的价值。

四、结语

如今,大漆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媒介,其独特的材料特性、色彩构成、图示语言及表现手法,在体现出大漆艺术语言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的同时,也蕴含着特有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艺术理论。在享受大漆艺术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运用绘画迹象论中的观点探究大漆艺术、感受大漆艺术的种种实践,亦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角度,有了对大漆的另一种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钟孺乾.迹象论和高校美术教育[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1):16-21.

[3]黄成.髹饰录图说[M].扬明,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潘天波.现代漆艺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祝重华.漆的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6]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7]韩非.韩非子[M].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8]李明谦,胡秀妹.论中国大漆材料的美学特征[J].包装工程,2015(16):37-40.

[9]郝家林.大漆涂饰工艺[J].古建园林技术,1991(1):15-17.

[10]张康生,张晋.谈谈中国大漆[J].中国涂料,1999(6):43-45.

上一篇:质量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立功受奖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