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7 21:51:42

校友会工作报告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1

二、活动主题:十年如一日,我们正年轻;十年如百年,我们在成长。

三、活动时间、地点

(二)地点 主会场:辽东学院临江校区

分会场:辽东学院金山校区

四、活动人员

(一)参加人员

辽东学院全校师生、辽东学院毕业校友、辽东学院学生家长、相关社会认识和媒体代表。。

(二)面向人员

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活动面向全体公众,主要面向辽宁省省内公众。

五、活动内容、流程

(一)、活动前期策划筹备

1.2013年6月末7月初,跟校领导了解校友,请学校方面出面请回知名校友。

2.2013年8月联系媒体,在媒体造势。调动丹东地区所有媒体,辽宁的省级媒体,以及网络媒体。

3.2013年起建立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博客,及时跟进和报道校庆的情况,征求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4.2013年5月拍摄辽东学院十周年主题记录宣传片。

5.2013年8月物料准备、条幅制作。

6.2013年5月下达通知,各二级学院依据通知准备。

7.提前一个月向相关人员发送请柬。

(二)活动流程

1.前期活动

(1)9月开通辽东学院学生信息收集邮箱,设有专人整理,叫送给相关人员,一周进行一次回复。

(2)9月举办辽东学院师生交流座谈会,就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与学生交流意见。

6:30前操场会场布置完毕;校园内布置完毕;

7:30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代表、记者入场,入座完毕。

8:00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启动仪式开始。

(1)辽东学院院长讲话。

(2)辽东学院校友讲话

(3)辽东学院学生代表讲话

(4)辽东学院学生家长代表讲话

(5)社会人士代表讲话

(6)校庆办主任宣布辽东学院校庆开始

(7)操场同时放飞和平鸽、气球

10:00 国际报告厅 辽东学院校友交流会

11:30 辽东学院校友大型宴会 锦江园食堂3楼

14:00 ——17:00外来人员参观辽东学院校史馆

18:00——21:00 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大型文艺演出

9月27日为经济管理日,主要学院有经济学院、工商学院、韩朝学院、旅游学院与会计学院。

(1)全天在体育馆进行展览,展览内容包括学院的研究成果、学院特色、学院知名校友海报等。(具体内容可由二级学院自行设计)

(2)晚5:30—8:30报告厅一楼进行五个学院的文艺演出,演出内容紧贴专业。

(3)早9:00——晚4:00,国际报告厅专业讲座,五个学院分别进行

9月28日为文学艺术日,主要学院有服装学院、艺术学院、形健学院、外语学院与师范学院。

(1)全天在体育馆进行展览,展览内容包括学院的研究成果、学院特色、学院知名校友海报等。(具体内容可由二级学院自行设计)

(2)晚5:30—8:30报告厅一楼进行五个学院的文艺演出,演出内容紧贴专业。

(3)早9:00——晚4:00,国际报告厅专业讲座,五个学院分别进行

5.2013年9月30号——科技创新类

9月29日为科技创新日,主要学院有医学院、农学院、机电学院、化工学院学院、信息学院与城建学院。

(1)全天在体育馆进行展览,展览内容包括学院的研究成果、学院特色、学院知名校友海报等。(具体内容可由二级学院自行设计)

(2)晚5:30—8:30报告厅一楼进行五个学院的文艺演出,演出内容紧贴专业。

(3)早9:00——晚4:00,国际报告厅专业讲座,五个学院分别进行

6.分会场活动

科技创新类与文学艺术类在29、30两天,在各自学院实验室等地进行学生风采展示,内容基本可与主会场体育馆展览相同。

(三)后期工作

1.督促记者报道,监督报道内容,约定集中报道时间。

2.依据校庆中、调查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改革。

六、传播渠道

(一)外部媒体选择

自2013年8月初起,公关部负责联系媒体。主要媒体有丹东本地所有媒体,省级的媒体,以及部分大型门户网站。

1.媒体选择原则为

(1)宁可缺少一类,不能缺少一家;

(2)结合当地形式,量力而行;

(3)依据活动目的,适当选择范围。

2.可选择媒体

(1)市级媒体

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丹东电视台;丹东广播电视台;

(2)省级媒体

辽沈晚报、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

(3)网络媒体

腾讯网、学生都市网、新浪网、优酷土豆、酷六

3.传播方式

(1)纸媒,可以以软文的方式进行宣传

(2)电视媒体,拍摄广告宣传片

(3)网络媒体,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宣传片上传、转载、分享

(二)内部传播

1.博客传播

开设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博客,及时跟进和报道校庆的情况,征求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2.海报宣传

9月开学起在校内张贴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海报,在校园内部造势。

七、会场布置

(一)启动仪式会场布置

布置内容以喜庆大气为主,充分利用操场广泛的空间以及户外的便利性。

(二)场外布置

1.校外

临校两条路均设高空彩虹门。

2.校内

校内银杏路上所有银杏上系上红丝带。

八、经费预算:共计1700000

(三)费用合计

物料费用+其他费用=197100

九、效果评估

通过本次辽东学院十周年校庆活动,宣扬了辽东学院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辽东人明德笃学,践履维新的意识。可极大改善辽东学院的形象,使之重新塑造。后期媒体统一造势,能够是辽东学院在省内一炮打响。

十、人员分工

(一)媒介组

主要负责媒体的联系与接待工作,后期负责督促稿件、新闻的工作。

设有负责人一名,组员5名。

(二)资料组

主要负责校庆资料的编辑整理、宣传片的拍摄、海报的绘画、宣传语的编写纪念品的设计等。

设有负责人一名,组员5人。

(三)后勤组

主要负责物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道具的准备等。

设有负责人2名,组员20人,另外可随时抽调二级学院学生。

(四)礼仪组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2

互联网+校友资源一体化

一、校友资源研究目标及应用价值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新常态下的校友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在校友资源下开发的各种软件相对还很少,且功能相对单一,没有使资源实现一体化。很多高校毕业生即是“校友”,既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财富。哈佛大学每年的运营预算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校友基金(校友基金达330亿美元)。国内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还未被学校领导、教师重视。校友资源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宝藏将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主要支持力量,对于转型中的高校更是如此。在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应该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开发校友资源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二、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挖掘现有校友资源存在一定的阻碍,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克服一些问题

很多高校校龄不长使得这项资源本身存在不完善性,这些数字对于接下来的运行发出来巨大的挑战。国内多数高校校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浅层次状态,也没有国内大学的借鉴,这对开展工作形成了一定困难。反观国外,一些著名高校例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因为它们办学时间久,可利用的资源十分充分,校友关系网也十分健全,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鲜血液”注入,如此循环年复一年,校友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如何最大化转换国内高校校友资源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很多高校对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入,学校领导对此不太重视,若要计划转化学校自己的校友资源,在起步阶段,必须考虑项目开展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工作之初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搭建一个完善的校友转化系统。目前学校存在校友会,但是只是存在与民间,是一种私下交流会,缺乏规范。校友在学校地位不佳,平台不完善,尚无健全机构,人员随意流动,浪费了大量有效资源。机构责、权、利规制不够明确,校友捐赠管理不够规范,校、院与校友的交流合作缺少统一协调,校院及教师间对校友资源相对保密,校友总会与分会之间常态联络协调机制欠缺,校内外互动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三)毕业校友利益与学校利益比例极度不平衡

目前国内高校校友工作部门运作出发点是为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但是,工作运行模式与机制考虑学校利益较多,而考虑校友利益较少,服务学校为首,服务校友、服务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辅,功利主义思想造成服务对象错位,这就造成了校友人心的流失,只看重眼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另外一个偏差的思想则是重点培养杰出校友,而对于那些普通校友提供的服务少之又少,校友活动中对杰出校友和普通校友的区别对待往往会挫伤后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对母校的感情,从而弱化了普通的群众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开发APP的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将APP推广到校友中使用也有一定的困难。

三、校友资源转化工作具体实施方案

(一)确保校友资源转化理念的普及,增强在校生的母校归属感

要善待每一位在校学生,才能赢得明天的校友。每一位新生入学都应该有一个专属的校友专属号,在学校的所有一切都使用它,且无论何时都有效。比如:可以做好“校友林”规划,这是培养在校学生和广大校友“热爱母校”意识,关心母校,牵挂母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其次,可以让优秀校友参与学生活动,请他们作报告、开讲座,宣传校友事迹,激励在校同学,培养在校学生关心母校、热爱母校的校友意识。有校友会牵头联系优秀校友。最后,设立校友理念选修课,邀请一些优秀校友回校以不同方式讲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已经把优秀校友回校讲座作为一门开设课程,并且占2个学分,值得借鉴。

(二)落实校友关系维持措施,强化校友情感纽带

规范校返校联谊活动。确定每年校庆周中的一天为校友返校日,欢迎已毕业逢五年、十年、二十、三十等等年份校友回到母校共同参加校友返校日活动。每年由校友总会统一策划部署,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后开始实施。可以开展“寻访优秀校友足迹”采访活动。成果可以为访谈记录、调查报告、DV短片等形式为“展览项目”作材料支撑。建议对校徽、校名等学校形象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学校的形象标志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如何加以利用和开发,是广泛联络校友和社会各界友人一种有效的手段。建议由校友会牵头,招标委托大型工艺设计制作单位设计制作各类学校纪念品,由校友会在校内开设“纪念品专卖店”,收入所得支持校友总会开展工作。

(三)构建校友关系互动平台,提高信息融合时效性

校友会要初步建立和完善“校友信息库”“优秀校友信息库”两个重要信息库,为学校领导和校友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友信息服务。加大对校友会网站的宣传力度,开辟“班级社区”“校友论坛”“校友专访”等便于校友交流的栏目,逐步吸引更多的校友参与到网上交流平台,把校友网站真正办成“校友家园”。从而获取更大更多的校友信息。积极搭建校友网站,通过邮件等形式发放,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获取和充实校友信息库,聚集更多的校友真实信息。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0,03.

[2]魏德功.高校校友会的职能与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N].广西大学学报,2008,02.

[3]宋娟,孟立军.网络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04.

[4]雷旭东.让校友资源成为促进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基金项目:本文受“文华学院经管学部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16)”资助。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3

关键词:校友资源 独立学院 促进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当今社会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业与民生紧密衔接,大学生就业作为独立学院发展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高质量就业、高就业率和良好的就业机遇是提高学习美誉度、整体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而可以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获得更加优秀生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27万,增加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历史新高749万,加上2014年尚有60-70大学生未就业。因此,2015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800万,这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学院自2004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形成了“勤奋、务实”的学风和“严谨、诚信”的校风,培养志向高远、基础扎实、体魄强健、心境恬美,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步建成一所“立足珠海,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本科院校。建校10周年来,学校先后培养出万名具有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现在身处在各领域中身处要职,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广东校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不断的为母校增添光彩。

1 校友在就业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1.1 帮助和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是家庭富裕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念,对自己人生规划缺乏清晰目标,在选定将来角色定位时往往显得摇摆不定,缺乏坚定的信念。而目前独立学院在就业指导方面缺乏师资,实践经验缺乏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至此,学校可通过优秀校友报告会,将优秀校友请进来的形式,为校友和在校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亲身体验校友成长之路、社会经历、拼搏精神、工作业绩等正面,校友形象能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走好大学之路。

1.2 校友工作可以为独立学院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信息

建校10周年以来我校毕业生人数已经有相当规模,不管是事业适应期还是发展期都能为学校提供实习和就业信息,毕业数年的学生其社会关系也有一定的积累,信息源也相对发达,不断可以提供本单位的招聘需求,还可以提供其他设计机构的岗位需求。

由我校调查报告显示:有37.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高达48.29%。此外, 据广州市2014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明:48.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通过家庭、个人社会关系和找熟人;其次,才是通过人才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个人自荐、学校组织的就业推荐活动,分别占14.11%、13.48%、24.97%。

对于我校生源情况来看,80%以上来自广东,其中有60%在珠三角工作,以我校校友自身条件,创业欲望和冲动较强,每届毕业时有1%创业且具有一定规模,这批优秀校友的企业为母校带来客观的就业岗位信息。

2 推进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具体途径和措施

校友长期处在经济生产建设一线,拥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社会经验,对母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提出最切合实际的意见,是学校联结社会及用人单位的纽带和桥梁。搭建交流平台,助推校友工作,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努力。

2.1 与校友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提升就业质量,应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联系,实地进行洽谈,与用人单位签订《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学校及时推荐选拔毕业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可以优先录取实习生到单位就业。实践基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宣讲招聘活动。通过共建基地模式,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赢”的局面。

2.2 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展经验分享会

让毕业生能尽快的了解真实职场环境,及时应对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开展校友座谈会,积极搭建起在校生与校友的交流平台,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拓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把他们宝贵的经历带给在校生,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成长,将有效地推进学校就业工作。与校友面对面的交流,吸取他们经验教训,能使同学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能提前了解到实习就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具备一定解决能力,能不断激发向上学习的动力。

2.3 定期举办校友单位专场宣讲招聘会

一般校园招聘会难免存在机械化的问题,而校友单位回来参加专场招聘会相比之下则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校友单位对本校人才培养方式、学生综合素质有相对的了解,更利于招聘方和毕业生交流;而校方也会借助此次招聘会以校友为榜样在学生中树立标杆,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工作的动力和勇气。校友在面试毕业生时,学生与面试官有亲近感,紧张、恐慌情绪将减轻很多,自信会随之增强,就业成功机会加大。近年来,在学生毕业季,许多高校向广大校友发信息,询问其单位是否有招聘需求,及时联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解决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就业。

总之,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就业工作质量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目前校友资源整合、发挥尚待加强。学生、校友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还需搭建完善,在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大有作为,认真做好校友工作,以校友工作推进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斌.发挥校友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出国与就业,2010(3).

[2]史丽宏.集聚校友资源促进学生就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3]王亚宜.高校校友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8).

[4]潘恩安.做好校友工作,推进独立学院就业工作[J].教研探索,2008(11).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4

>>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检察权比较研究 台湾“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对大陆“985工程”的启示与借鉴 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 祖国大陆与我国香港地区犯罪比较 我国大陆与台湾刑法中的公务员制度比较 基于概念图的我国大陆和台湾地理教材正文比较 基于概念图工具我国大陆和台湾地理教材正文比较 我国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目标的比较 2010年我国大陆各地区高考语文试卷作文比较分析 我国大陆组织传播研究现状调查 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的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大陆各省市综合发展动力水平状况研究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化学高考试题的比较研究 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犯罪立法比较 我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近八年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述评 从比较法学视角看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学生实习\见习立法问题 我国“985工程”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分析 美国大学为什么没有985和211? 陈骏:继续推进“985工程”建设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报告2010――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30强[J].评价与管理,2010(1):34.

[6]党亚茹,等.基于ESI的科学影响力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7-39.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EB/OL].中国科技战略研究网.(sine die) [2010-08-09]..cn/upload/news/Attach-20091130154058.pdf.

[8]刘莉,刘念才.我国大陆高校SSCI论文定量分析:1978 - 2007[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41-45,78.

[9]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EB/OL].中国校友会网.(sine die)[2010-07-08]./cur/2007/2007dxpjyjbg_doc.

[10]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EB/OL].中国校友会网.(sine die)[2010-06-08]./cur/2009/2009dxpjyjbg_doc.

[11]佚名.2010中国亿万富豪调查报告[EB/OL].中国校友会网.(2010-05-25)[2010-07-08]./cur/2010ywfhdcbg/2010ywfhdcbg.doc.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5

校庆依据时间进程可分为五个阶段:2006年5―11月26日为第一阶段,这段可视为校庆活动的“引子”,是校庆的启动阶段;2006年12月27日―2007年8月31日为第二阶段,可视为“第一乐章”,这段“慢板”的乐章呈现了校庆活动最初盛况,也为以后的活动打下了基调;9月1日―11月25日为第三阶段,可视为 “第二乐章”,这一“快板”的乐章更为集中地展示学院的优秀成果;11月26―29日为第四阶段,可视为“第三乐章”,这段“急板”的乐章是校庆的主体高潮部分;12月以后为第五阶段,可视为“第四乐章”,延续前面学术气氛,并对校庆做全面地总结。整个宏大的校庆活动围绕着“传承•总结•展示•创新”的校庆主题展开③,为上音的更高发展目标汇集智慧、出谋划策。

一、“引子”:初绽校庆的主题

八十年校庆活动是在2006年5月份的院党委会和行政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下来的,为此成立了专门的“80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下设校庆办公室。院庆年启动伊始,校庆筹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明确而严密的“章程”和“办法”,为保障这届规模宏大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铺设了必要的条件。如:2006年10月底制定的“遴选八十周年校庆唱片曲目的办法”中明确规定针对八十年来上音创作成果遴选的总体思路、具体办法和操作方式、出版等事宜;11月底制定的“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总体策划实施方案”中详细地规定了校庆活动的原则、目的、工作具体安排等;11月份制定的“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接受捐赠办法”中规定了捐赠的流程和相关的对捐赠人的奖励办法,还制定了“上海音乐学院教育发展基金理事会章程”的实施细则。

筹委会约请了学院元老钱仁康教授撰写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史纪念文章,近代史专家陈聆群教授撰写了《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的学校发展断代史④,桑桐撰写了《往事琐记――纪念母校成立八十周年》和《解放前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的历史回顾》⑤,王瑞撰写了《和毅庄诚――上海国立音专校训释介》(《上海音乐学院院报》“校庆专刊”第二期)等与校史有关的文章。还出版了《邓尔敬作品文论选》、“音乐文化史系列论文集”系列学术文集等,展示了学院的学术研究历史。

二、“第一乐章”:渐入校庆年的轨道

2007新年伊始,上海音乐学院就逐渐展开了校庆的系列活动,有学术纪念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展现学院成就的音乐会等。

这一段的学术纪念报告会有蔡元培、谭抒真等人的相关纪念活动。2007年3月21日,上海音乐学院与静安区文化局联合举办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纪念蔡元培先生学术报告会”,会上杨立青、姚全兴、陈聆群等重温了蔡先生为中国音乐教育所作的具有开拓性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及其美育思想、办学理念对当代的启示。2007年6月10日,上海音乐学院为小提琴家谭抒真教授举行了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华天仍总结了谭先生在小提琴演奏、教学、制作以及音响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还着重阐述了他在学院发展方面的不可磨灭的功勋。6月13日,又与民盟上海市委联合举办了“纪念谭抒真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还出版了朱永珍撰写的《世纪琴缘――谭抒真传》、《谭抒真音乐文集》等书作(均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集中展现谭先生的历史及价值。4月18日,上音与其它单位一起还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海纳百川厅”举办了“陆春龄艺术生涯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对“南派”笛艺代表人物陆春龄竹笛艺术进行了认真总结、研讨、提炼。

在学术交流方面,4月4日~6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重点学科联合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山口修博士来院作了“高峰学术论坛”系列讲座,论坛内容涉及了“应用音乐学”、“日本乐器的演奏及审美”、“日本的‘口唱歌’‘山曲’‘地歌’等传统邦乐体裁”,从地域性音乐体裁的阐述、展演到异文化间的对话、交融,带给听众以形象直观的日本传统音乐享受和“音乐触变”、“文化交融”等学理性的深层次思考。自7月30日后的17天是“第六届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的学术活动,周小燕、廖昌永、约翰•伍兹曼(美国艺术指导大师)等中外专家为来自全国的歌剧工作者传道解惑。大师班对学员们的“声音观念”、“艺术表现”、“演唱技巧”、“教学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有定期的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如音乐学系的“音乐学论坛”、作曲指挥系的“半月谈”以及民乐系、音教系、艺管等系的相关学术交流。这些活动邀请的音乐家以各自特长、特有的视角探索了前沿学术问题,丰富了校庆的学术活动。

音乐会也是这段时间的校庆重要组成部分,共有30余场,涉及音乐学院各系的教学及科研。较重要的有:1月5日的“节奏之夜――爵士迎新音乐会”、4月15日的“陆春龄笛子艺术生涯80周年纪念音乐会”、5月13日的“中外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6月7日的“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等。“节奏之夜”爵士乐作品音乐会是上音大爵士乐团首次亮相,集中展示了这两年该新型学科发展的旺盛态势。“陆春龄笛艺音乐会”是民族音乐系为笛子泰斗南派“笛王”陆春龄从艺80周年而操办的学术性音乐会,音乐会上聚集了陆先生等师徒五代演奏家,演出了陆先生的代表作品,如《三六》、《行街》、《今昔》、《喜报》等。“中外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演了朱践耳的琵琶独奏《玉》、布列兹的《12首记谱法》、里盖蒂的《古典幻想组曲》等经典现代作品,展现了上音对现当代音乐创作的关注及理解。“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集中展现了自黄自以来上海音乐学院在交响乐创作方面的成就,有黄自的《怀旧曲》、贺绿汀的《晚会》和《森吉德玛》、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丁善德的《长征》之五“会师”、何训田的《梦四则》等中外驰名力作。这期间展演的音乐会从选材到表演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与准备,展现了上音丰硕成果与灿烂的历史,为后面校庆系列音乐会的展演定下了基调。

在此期间,上音还于4月5日举办了首届“帕拉天奴杯”钢琴作品作曲暨演奏比赛,产生了作曲、演奏一、二、三等奖各1名,中国风格作品特别奖1名等奖项,钱慎瀛创作的《秋天的群岛》和周希希的演奏获得一等桂冠。

纵观这一阶段的校庆活动,追忆逝去的峥嵘岁月、展现当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成为校庆活动的主题。

三、“第二乐章”:推澜校庆渐入佳境

进入9月份,校庆的气氛愈来愈浓,校庆系列活动明显增多了起来,不仅从数量方面令人目不暇接,质量方面亦令人叹为观止,逐渐推动校庆进入佳境。

在准备工作方面。9月11日,杨燕迪主持召开了校庆八十周年纪念唱片的出版编辑工作;9月18日,张显平组会商讨了校庆期间的接待工作;9月18日,张显平主持召开的校庆工作推进会,强调各个部门要注意对校庆活动细节的落实。这些准备工作为校庆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障碍,彰显了校庆活动组织工作的周密与井然。

纪念活动方面。10月17日下午,“纪念贺绿汀院长专题报告会”在贺绿汀音乐厅由董金平主持召开。会上播放了贺老的生平纪录片,江明、杨立青、贺老的小女儿贺元元对贺老作为革命家、音乐家、教育家一生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报告会后举行了小型的纪念音乐会,展演了钢琴曲《牧童短笛》等广为流传的作品。10月24日,萧友梅纪念碑揭幕仪式暨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活动中首发了《萧友梅全集》(第2卷)和《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两书。王次荨⒀盍⑶唷⑾羟冢ㄏ粲衙分子)等在活动中发表了演讲,回顾了萧友梅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所做的开创基业的功绩。此外,音乐教育系还在此期间举行了音乐教育系恢复建系十周年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让后生晚辈们能深刻了解上音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在学术交流方面。这一阶段的活动档次高、影响大,充分显示了以校庆为学术创新“窗口”的主题。9月25~29日由现代器乐打击乐系举办的“2007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爵士乐大师班”聚集了世界上一批一流的爵士乐大师,也吸引了国内相关专家汇集于上音。此次活动给国人展现了顶级爵士乐艺术的风采,如美国顶尖萨克斯大师鲍勃•明哲、爵士乐理论教父马克•列文、瑞典国宝级艺术家尼尔斯•兰德林格等人的精彩演出和精辟演讲,让人们完整了解了爵士乐各个要素,包括即兴演奏、旋律、爵士风格、声音呼吸等。为纪念音乐巨匠贝多芬逝世180周年,以贝多芬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钢琴大师班于10月1―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加拿大的克迪、美国的马克、中国的陈宏宽等10位国际大师对来自全国的钢琴学子点睛、启慧。大师班以“高规格”、“高密度”、“学术化”的教学原则和方式,提高了国内整体的钢琴专业水平,展示了上音钢琴大师班这一品牌的国际影响力。10月27―30日的“国际作曲大师高峰论坛”由7位来自国内外的作曲家主讲,展现了当前国内外最新创作的技术手法和风格特色。30日举行的“2007上海音乐学院‘钟鼓奖’国际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暨颁奖晚会,产生了“春钟”大奖作品《了歌》(作曲:宋歌),及特别奖作品《风中的蔓陀罗》、《乐队组曲“叠韵”之四》。11月21―23日举办的“声乐系民族声乐建专业五十周年暨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就如何继承、传播好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独特审美价值的民族声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周小燕、金铁霖、刘辉、鞠秀芳等专家分别就民族声乐的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历史沿革举办主题学术报告。音乐学系从10月中旬开始,“第四届钱仁康学术讲坛”开讲,罗艺峰就“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进行了专题讲座;11月下旬开始,音乐学系专题学术讲座有陈应时的《我的敦煌乐谱研究》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庆的学术氛围,展现了上音作为“研究型”学院的成就。

在音乐会方面。这期间有三十余场,密度之高,令人大饱眼福之余也颇感分身乏术,展示了上音教学方面的丰硕成绩。这些音乐会有上音传统优势学科,亦有新型特色学科;曲目包括有传统经典曲目,也涵盖有新创作的探索性作品。在传统优势学科中,钢琴、弦乐、声乐均有亮彩之作,如中提琴专场音乐会“我为中提狂”、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声情满杏坛”。新型学科如打击乐专业的专场音乐会、手风琴专业的专场音乐会。在新作品探索方面,旅法中国作曲家徐仪创作的音乐默片《神女》用非常规乐队、多声道的空间配置的音乐对影片内容、时代背景及影片主角阮玲玉进行衬托,达到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状态和开拓影片空间表现力的效果。“作曲系教师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示的有叶国辉的《早春》、陈牧声的《禅1-寂静》、周湘林的《觅》、尹明五的《思》、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张旭儒的《清浊》等作品,展示了作曲系近年来探索的成就。

在学术成果的汇集出版方面。这一阶段也准备就绪,如:展现上音历史发展面貌的《金振玉声画卓越――上海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画册》和《校史馆》图文集、展现学院学术理论研究的《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六卷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创作及表演选辑1927―2007》(共二十辑)、汇集上音校史研究及学报成就的《音乐艺术》(校庆专刊)等。这期间还制作好了校庆纪念品的,如:校徽、领带、宣传光盘等。这些出版物都将在校庆日期间分送到校友手中,展示上音历史上取得的成就。

综上可见,这一阶段呈现的活动数量多、质量高,精彩纷呈,逐渐营造了校庆活动喜庆氛围和良好的学术气氛,推动了校庆系列活动向纵深发展。可以说,为校庆周隆重地展示在世界面前做好了一切准备。

四、“第三乐章”:八十周年校庆金声玉振

从2007年11月26日开始,上海音乐学院正式步入校庆周,隆重的庆典系列活动展开,活动安排紧凑而有序,组织工作细致、周到,校庆活动气氛达到高点。

在庆祝纪念活动方面。27日上午,上音师生书画展中展出了桑桐、陈铭志、罗小慈、赵晓生等校友的书法作品,海外校友黄d的“摄影作品展”,出版社举办了校庆图书展,装修一新的“校史陈列室”为国内外校友展出了自国立音乐院初建以来的重要史料、图片。更为令人喜悦的是,改扩建一新的校舍于日前竣工,新建筑落成典礼仪式为喜庆的校庆锦上添花。下午,校友代表大会及各系部的校友座谈会、恳谈会让校友聚在一起聊叙别后情趣,其乐融融、其乐无穷,嗟叹上音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交流了各自在不同岗位上的“丰功伟绩”。下午的校庆大会上,杨立青院长的“校庆致词”回顾了上音80年来的历史,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校友才旦卓玛代表自治区文化厅和自治区歌舞团向母校献上礼物――织有布达拉宫图案的羊毛挂毯,表达对母校八十周年的祝福。晚上五点,在上海大剧院望星空餐厅举办了“上音八十周年庆典酒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世界各知名音乐院校的校长等三百余嘉宾共同见证了校庆的热烈与浓情。晚七点音乐会前的领导致辞更是营造活动的高潮。李岚清、徐匡迪、王荣华等领导发来题词和贺信寄语上海音乐学院更高发展。28日上午,校友及嘉宾参加了老校址的“寻根之旅”,分别来到江湾、漕河泾等处,感叹了学校发展的艰辛。

在学术报告会方面。11月26日上午在小音乐厅举行了民族音乐系建系五十周年暨纪念沈知白、卫仲乐、胡登跳先生报告会。会上,陈应时、叶绪然、阎惠昌分别对三位民乐系的初创人进行了学术总结,首发了《雅乐国风》创作表演成果的CD8张、《乐苑凝香》的学术论文集、《岁月留韵》的系史画册,集中展现该系的发展与成就。下午,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陈铭志、朱践耳等老一辈作曲家,杨立青、林华、尹明五、张旭儒、陆培等中青年作曲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涉及到现代音乐技法、观念、审美、演出等问题。11月27日上午,音乐学系举行了建系25周年校友座谈会,谭冰若、陈应时、陈聆群、沈旋、钱亦平、杨燕迪等发表了系庆感言,韩锺恩、赵维平就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总结。27―28日的“2007上音国际音乐院校校长论坛”在锦江饭店举行,此次院校长论坛邀请了美国等11个国家的 16所国际知名音乐院校的22名代表及国内9所音乐学院的9位院长,大会围绕“音乐专业教育与时展”进行了研讨。这次盛会对推动国际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加强国际范围的合作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8―29日的“第二届全国复调会议”在上音小音乐厅举行,会议就复调音乐作品、复调技法、复调教学等三个研究专题做了深入地探讨。

在音乐会方面。其中,“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中作品的选择具有深度和针对性,涵盖了上音80年及学会的20载发展中的成就;“上海新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展演的现代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反映出上音作曲家们在现代技法与民族音乐语汇的糅合方面的探索;交响幻想诗《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是作曲家刘、诗人王乙宴创作,作品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中国公主卜鲁罕的传奇爱情故事为脚本,由七个乐章组成;“数字媒体音乐会”展现了上音音乐工程系这两年取得的成就;音乐剧《六祖惠能》是作曲家赵光为上音音乐剧系创作的佛教题材的作品,以南宗惠能的一生为线索展开故事,音乐上融合艺术歌曲和流行音乐旋律特色,配器则吸收西方音乐剧交响化手法推动戏剧矛盾及高潮的发展。27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亮相的“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庆典音乐会”无疑是重头戏,汇集了一批世界舞台上的古典音乐明星,可谓群星璀璨,指挥家汤沐海,歌唱家廖昌永、黄英、高曼华、沈洋,演奏家祁瑶、宋思衡、秦立巍、黄蒙拉、孙颖迪、王健。他们都拿出了保留曲目为上音校庆增色。此次音乐会还特地约请了两部力作:校友盛宗亮为母校八十华诞特别创作的《上海序曲》运用有两首中国作品《将军令》和《紫竹调》的素材,作为音乐会序曲,很好地营造了现场喜庆的学术氛围;王西麟为校庆而作的《第七交响曲:和毅庄诚》运用合唱与交响乐队描写一部上音发展的史诗。返场曲目是刘的《乐队托卡塔――火车》。整场音乐会曲目风格迥异,新旧纷呈,表演精彩绝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叹为观止!

在校庆期间,海外的校友也举行了多种形式的音乐会、纪念会祝福母校再创辉煌,如:加拿大校友的校庆专场音乐会、香港校友举办的“上音国际比赛获奖者音乐会”、美国纽约校友会举办的“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建校八十周年音乐会”等。校庆期间,各界朋友发来贺信、贺辞祝福上音,如: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部等。

纵观这期间的活动,严密的组织工作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精心的选曲与组织铸就了节目的精彩与曼妙,全世界范围内参与极大地提升了上音的学术影响,让全世界通过校庆这个窗口重新认识了上音。

五、“第四乐章”:延续总结校庆精神

进入12月份,校友的离去并没有使校庆的色彩黯淡,校庆的系列活动仍在继续。

在学术活动方面。第二届研究生艺术节、音乐学系的校庆系列专题讲坛、12月20―22日的“东亚音乐国际音乐研讨会”等是这期间的亮点。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东亚音乐研究小组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题为“历史进程中的传统与当代”的第一届“东亚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同类会议中最高层次,来自英国、日本、韩国、葡萄牙、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及地区共78位专家共同研讨了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东亚音乐中的六个不同主题。2007年12月27日举行的“音乐学系的校庆系列专题讲坛”是杨燕迪所作的《贝多芬晚期创作的艺术境界》,报告从六个方面,以史学脉络为线综合研究了贝多芬创作中的若干问题。2007年12月25、27日,上音校友、现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民族音乐学系的李海伦博士在“音乐学论坛”上做了《中国之外的中国音乐》、《西方舞台上的世界音乐》的报告,这位倾心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外国人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外音乐进行了剖析。

在音乐会方面。12月6日的研究生艺术节专场音乐会、12月8日的附中专场音乐会《天仙配》、9日及11日的音乐会版歌剧《弄臣》、10日的温德清作品音乐会等成为这段时间的亮点。其中,在上海大剧院以情景版音乐会形式上演的歌剧《弄臣》是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精心打造的,由廖昌永、张建一、郭森等国际知名歌唱家担纲主演,显示了上海音乐学院歌剧中心驾驭大型歌剧具备了表演方面的足够实力。“温德青作品音乐会”集中展现了近年来他的创作探索,有《蚂蚁搬家》等六部,其作品个性鲜明,充满生活的情趣。这一段时间有十余场次的音乐会,展现了校庆日后仍然较为活跃的上音舞台,让人们仍能感受校庆的喜悦余温,但已是带有明显尾声意味了。

2007上海音乐学院校庆年已成为过去,但却留给校友们的遐想是无尽的,也许一切美好的词汇均不能表达上音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厚意。校庆展演的80场精彩音乐会、呈现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活动、校史展览以及相关学术著作的出版等,在展现上音辉煌历史的同时,又将被载入新的史册。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依旧!“八十载奋斗沧桑巨变,八十年铸就时代辉煌”(杨立青语),此次校庆必将永存校友们记忆的深处。

① 钱仁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7日第4版

② 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校庆公告[第一号]. 上海音乐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7日第1版

③ 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2007年11月27日致全体校友的公开信

④ 初次展现在上海音乐学院第一届研究生会艺术节上,后发表在《音乐艺术》2007年第三期。

⑤ 发表于《音乐艺术》2007年第三期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6

高职院校杰出校友资源拥有鲜明的行业色彩,多数高职院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来,一般都是依托行业办学,工作后经过努力,有的已经成为相关行业的领军人物。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院57年来,培养了以薛魁(现为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乙烯车间值班长,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石油首批技能专家,第十一届五四青年奖章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就业之星,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唐卫泽(扬子石化副总工程师,全国劳模)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化工杰出人才,他们分布在江苏乃至全国各化工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近十年来学院培养的很多杰出校友已经成为企业的领导或骨干。这些杰出校友具有浓厚的母校情结,“母校不仅给了我一张文凭,更教会了我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摘自薛魁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经过多年的打拼,许多校友取得一定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他们心系母校,愿意与母校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杰出校友们经历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同时在求学、工作、就业或创业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阅历,这些都是在校生最好的参照,他们对在校生的教育是事理结合,情理交融,这比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等教育工作者的单纯说教来得更直接、有效。杰出校友中有的通过艰苦的努力而很快成为企业优秀员工甚至成为企业领导,有的一开始成绩落后但通过不懈的坚持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还有的走过弯路但能及时总结而后成了创业之星,等等。根据校友不同的成长轨迹,在校生能直接从校友真实事例和成功经验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2利用杰出校友资源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1)举行杰出校友报告会、交流会、讲座等活动,把杰出校友请回来,让在校生与校友近距离接触,了解杰出校友的成长经历,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2)组织在校生走访杰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实地感受杰出校友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深层认识,了解今后工作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珍惜在校学习时光,为未来就业积蓄能量。

(3)利用富有创新的校友论坛、QQ群、校友博客、校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让在校生随时向杰出校友学习、交流,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

(4)利用每年校友奖学金颁奖典礼的机会,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让在校生感受到校友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更多学生向杰出校友学习,做一名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品学兼优的学生,从而增强学习的内动力。

(5)聘请杰出校友来学校做“兼职系主任”“兼职专业带头人”。杰出校友经过企业的实践锤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这些是高职院校教改中非常重要的资源。请杰出校友定期来学校做专题讲座、上课、到实训场地现场指导或让学生到杰出校友的单位学习、实践或实训,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而且可以从杰出校友身上学到积极向上的情怀和感恩的心。

3利用杰出校友资源促进学风建设的主要成果

(1)杰出校友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优势

引导学生以杰出校友为标准,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努力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做到“学有目标,赶有对象”。在杰出校友报告会上,许多同学听了冒郭琴(2008届校友,现任南京卡文迪许生物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徐蕾(2006届校友,现任南京惠生公司工程主管)等校友的报告后,发信息给辅导员说,以前我很迷茫,听了这些校友的事迹,我看到了前进的灯塔,并告诉自己一定要以杰出校友为榜样,从现在开始,明确目标,好好学习。在学生干部培训班上,许多同学被杰出校友(2012届校友王国洲,南京金桐化工有限公司优秀党员;2005届校友顾伟杰,塞拉尼斯(南京)公司生产班长)的事迹所触动,他们懂得当好一名学生干部的前提就是必须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在学院校友奖学金基金启动仪式上,校友奖学金基金创办者、杰出校友代表徐智伟(2009届校友,商业经理)代表基金会为优秀学生颁发了校友奖学金和荣誉证书,并提醒学弟学妹们在校学习的课程对以后的工作是有用的,要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刻苦三年,受益一生。获奖的同学和没获奖的同学都深受激励,随即在学院官方微博上互动,交流心得和体会,决心以此为起点,刻苦读书,发奋学习。杰出校友薛魁,由于工作繁忙,无法亲临交流会现场,他在百忙之中录制了视频从遥远的新疆跟大家交流,这位蜚声石油战线的工人技师的视频让很多学生激动。薛魁校友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学弟学妹们大学期间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学弟学妹们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学无崖,思无崖,其乐亦无崖。

(2)杰出校友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精神届届相传

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挖掘各个专业、各个层次成长起来的杰出校友典型。通过校友交流会、校友讲座、走访杰出校友等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这些杰出的校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校友的事迹激励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如新疆籍学生朱宜萍,由于地域差别,学习基础薄弱,参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两门课都不及格,学习了杰出校友薛魁的事迹后,她下定决心要以薛魁为榜样,克服种种困难,每天早上五点就到学院的人工湖早读,晚上一直学到自修室关门。经过两年的拼搏,她以总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期间她还担任了学院化工系团总支副书记,为化工系的学生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优秀学生干部和江苏省优秀团员称号。朱宜萍的在校表现得到了宁波万华公司领导的认可,于2011年9月顺利成为公司的一员。2012年全国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技师获得者赵洪文,是2011年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底子薄弱,期中考试英语不及格,他差点想放弃自己,校友朱宜萍的事迹让他深受启发,经过努力,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国家奖学金,2014年被中海石油录用。这样的成功例子很多很多。现在学院的班主任又在用校友赵洪文的学习经历激励自主招生中底子薄弱的学生。

(3)聘请的杰出校友来学校做兼职系主任、兼职专业带头人

对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起到推动作用。杰出校友杨志勇经理,1990年毕业于学院精细化工专业,现为瓦克聚合物系列(南京)有限公司工场总经理,被聘请为学院精细化工教研室兼职专业带头人,他不仅对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帮助,而且定期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每年来学院招聘学生。他起点不高,从一名中专生,经过努力拼搏,奋斗到工场总经理职位,学生从心里就崇拜他,许多同学听了他的讲座后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理性的思考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从而更加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涯。

4结语

开展杰出校友资源促进学风建设活动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由于场地的限制,每次报告会、交流会和专业讲座只能让一部分学生参加,受众面不够,只能对这些活动进行摄像,并制作成光盘,让每个班级分别组织学习。另外,富有创新的校友论坛、QQ群、校友博客、校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建设,还有待加强,只有将网络平台管理好,才能更好地为更多的同学提供与杰出校友交流的机会,更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7

尊敬的督察长及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校友联络志愿者协会的一员,现在督察一组担任职务,希望和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相互配合,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积极努力的把我们大学生就业联盟会的一切事务做的更好。让我们大学生就业更加强大。

督察一组现职能如下:

(一) 督察各个协会日常工作的规范性;

(二) 督察各个协会会议召开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 注意各个协会的形象建设及活动举办情况;

(四) 督察各个协会内部干部的设置情况;

(五) 督察各个协会值班情况;

(六) 发现各个协会存在的问题。

很荣幸做这次督察报告,现在我将在我值班期间及从各个协会部员中了解到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报告:

第一:值班只有一个人,却签两个的名字。如初踏行动社星期五就出现这种情况。

第二:值班有迟到和早退现象,对自己的工作极不负责。如援手和大学生职业协会。

第三:每次例会到会人员不齐。如校友联络志愿者协会和青年家政协会。

第四:各个协会值班区的卫生都不是很好。

第五:值班时各个协会都有人玩手机聊天,积极性不高。

以上就是我在这周值班时所发现的问题,为了让每个协会都有更好的发展,锻炼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希望协会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我对校友联络志愿者协会和青年家政协会的人员配置情况也做了一些了解,情况如下:

校友联络志愿者协会:设有五个部,其中会长,团支书,秘书长,会长助理各一位,副会长三位,部长五位,部员三十位。部员和部长会长都能积极配合,但是有些部员积极性不是很高。

青年家政协会:会长,副会长,团支书,秘书长,财务总监,共5人,7个部门,7个部长,成员18人,共30人。

校友会工作报告篇8

【关键词】《中央日报》;抗战大后方;广告;史料价值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机关报《中央日报》也随之移驻重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日报》刊发过大量广告。这些广告从新闻之外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政治、经济、生活等信息,为抗战大后方的各种建设做出了贡献。它们不仅是抗战大后方广告史的重要一页,而且也构成中国近代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中央日报》广告内容涉及领域很广,从商业扩展到文化、教育诸方面。根据刊载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商业金融广告、文化教育广告、政治通告等公益性广告及各类私人广告(如婚启、同居、报丧、警告、悬赏、招领、寻人启事等)形式,大多数广告由普通民众所发,因而更能折射出抗战大后方人们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抗战心态及大后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本文拟通过抗战中后期《中央日报》有关抗战大后方的四类广告,探讨其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一、婚姻启事

(一)订婚、结婚启事

订婚、结婚类启事在《中央日报》的私人启事中最为常见,现随机选取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五日《中央日报》第一版中的三则婚启如下:

1、刘维邦为舍弟维国、马河清为次女玉珍订婚启事

承顾孝根、邬家驯两先生介绍,谨詹于国历卅二年八月二日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订婚,特此登报敬告诸亲戚友。

2、向第金、余哲娟结婚启事

我俩承孙定远、万淑芬夫妇介绍并征得双方家长及本人同意,谨定于三十二年八月六日在渝举行结婚典礼,特此敬告诸亲友。

3、巢林川为七男维昌、江子齐为侄女昌永结婚启事

詹于国历八月四日为维昌、昌永在山洞举行结婚典礼,特此敬告亲友。

由以上三则婚启可知,从婚启的人来看,有父母、叔伯、兄弟以及结婚者本人等。一般都是选取在家庭地位尊贵或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家庭成员作为婚启的人。从刊登时间来看,既有在婚礼以前刊登,也有在事后刊登。在形式上亦有简单和复杂之别,以上三则婚启形式比较简单,仅有人、婚礼举办的时间与地点。

在抗战时期,每日都有不少婚启,如此数量巨大而文字简短的婚姻启事看上去凌乱琐碎,没有太大意义,实际上却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对时人的社会生活有真切的反映。婚启中,“承某某、某某两先生介绍,并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反映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姻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不过“父母之命”已成为一种征供求的意见,已不是婚姻的主导因素。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成为常见现象。不少婚启把“我俩意见相合”、 “我俩意见相恰”、“我俩意见相投”作为婚姻的主要前提,如卫斌、张忠梅的婚启:“我俩情投意合并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谨詹于民国卅四年国历七月十八日,已在北碚举行婚礼,特此敬告诸亲友。” i这说明,自由恋爱交往成为婚姻的基础,婚姻自在不断提高。婚启也能反映出抗战形势及民众的政治态度,如抗战期间,婚启多有“国难期间未敢铺张”、“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等语,如程省、于子珍婚启中说“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 ii矫捷、赵克馨的婚启说“国难期间未敢铺张,远道亲友不及周知,敬乞谅察。”iii抗战艰苦,民众省去婚宴费用为国节约,支持抗战之情、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从中亦折射出战时物资匮乏、人们经济拮据的状况。再仔细观察,很多婚启都提及婚礼举办的场所,如“重庆百龄餐厅”等,这些可以为研究抗战大后方的餐饮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婚约解除启事

离婚启事在《中央日报》的私人启事中也不少,随机选取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中央日报》第六版中的两则离婚启事如下:

1、项济谦、陈丽琼离婚启事

兹因双方意见不合,难以偕老,双方自愿脱离夫妻关系,今后男婚女嫁各不相涉,除经凭亲友另立离婚约为据外,特此申明。

2、曾仕伦、李长华解除婚约启事

我俩自订婚以来,双方意志不合,经亲族及当地保甲和解,自即日起,解除婚约,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涉,此启。

传统中国,人人视离婚为畏途,特别是女子。随着社会的变迁,西方的影响,到民国时期,离婚已渐被民众接受,女子婚后再嫁的风气日益盛行。上面两则离婚启事指出离婚的原因是“意见不合”或“意志不合”,这说明民众开始注意婚姻质量,把情投意合作为婚姻存在的基础,也反映出民众的婚姻自日益提高,当然,也不能排除男子借着“意见不合”的理由抛弃糟糠之妻。iv “离婚――这一以前为人们所不齿的行为以启事的形式在报刊上大量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离婚现象的某种认同。” v

婚姻启事作为《中央日报》广告的重要内容之一,确实容纳了大量的社会信息,给我们提供了观察抗战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好视角。

二、香烟、药品类商业广告

抗战时期,随着大批人口的西迁,尤其是国民政府、工商文教团体的西迁,使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城市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中央日报》商品广告内容的丰富,表明抗战西迁给西南大后方带来经济的繁荣。《中央日报》商品广告涉及内容极广,包括香烟、药品等。如1945年7月20日和28日第四版的两则香烟广告:

1、胜利迫人,我们应该准备做些什么――迎接迫临之胜利,准备复员工作,加紧建国。

2、胜利在迩,为完成抗战,加紧建国,人手“复员牌”卷烟一枝,警惕国人勿忘当前吾人所有最迫切之工作――准备复员。

这两则广告因时制宜,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抗战形势(抗战即将胜利),把商业盈利与响应政府号召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时政性。这也折射出当时政府的政策,为研究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提供了侧面的史料。

再看几则医药广告:

1、特效痔疮丸:痔漏便毒,行坐艰难,医药不良,病苦万般,立服此丸,负责根治,倘不见效,原洋退还。爱国制药厂发行vi

2、介绍痔科专门医师廖允文:余患漏甚剧,遍访名医,均称治疗期间需半年以上,且无一定可以治愈之把握。因工作问题迁延,迄今症状益剧,行动维艰,近承友人介绍,就治于廖医师,不匝月而愈,十载痼疾,一旦根除,感激之情难以言喻。敬此鸣谢,藉作介绍廖寓中正路六十九号。商务印书馆重庆工厂厂长宣节启vii

第一则广告,厂家利用抗战的特殊环境取名爱国制药厂,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号“爱国者请用国货”,制造了身份的认同,将爱国主义延伸到国民具体的消费行为中,普通民众使用国货,是他们参与救国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这则广告也从侧面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之路,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性。第二则广告利用社会中较有权威的消费者(商务印书馆重庆工厂厂长)做广告,给人以一定的说服力或可信度。但是也有可能是虚假广告,故意夸大了该医师的能力,可信度值得怀疑,这也是广告史料的局限性所在。

大量医药广告的存在,反映了西南大后方医药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西南大后方的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渐渐打破封建迷信,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促进了西南大后方社会的文明和开化。

三、文化教育类广告

文化教育类广告是《中央日报》广告中的亮点,包括学校招生广告、书籍广告等。

(一)学校招生广告

随手翻阅抗战中后期的《中央日报》,就会发现学校招生广告铺天盖地,很多情况是一版广告中有四分之三都是招生广告。这些学校包括中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女子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等,既有政府投资承办的,也有民间私人经营的。抗战中后期大量西迁学校聚集在陪都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繁荣了西南大后方的教育,而《中央日报》中大量的学校招生广告的存在,恰恰反映了西南大后方新式教育方式的发展,西南大后方的教育观念得到巨大转变,由旧式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大众化。学校的多种多样,一方面说明各类学校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框架。这时期的学校招生广告,为研究抗战中后期西南大后方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书籍广告

《中央日报》中书籍广告数量亦较多,既有关于中、小学课本的,又有名著等,但更多的是带有民族情绪的读物。例如1943年6月21日第一版的书籍广告中有重庆三友书店发行的穆超的《革命的人生观》、梁乙真的《民族英雄百人传》,力行出版社出版的白尔《奔赴祖国》――“本书是写作家后起之秀白尔先生的杰作,全书十余万言,他以大胆的、泼辣的写出敌伪的残暴,写出中国青年奋斗的史诗,不独是中国青年,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鼓舞性。

在动荡不安的战争时期,人们需要精神食粮,特别是那些鼓舞斗志、激奋人心的抗日书籍。可见,《中央日报》的文化教育广告,承载着向群众宣传抗日,鼓舞其爱国斗志的使命,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即对日抵抗,并号召全民族人民共同起来抗日救国。

四、公益性广告

《中央日报》广告中有许多通告,就内容而言多为公益性质,即政府公益公告和户外广告,比较常见的如政府各部通告、公司通知等通告。请看下面三则广告:

1、财政部公告:

兹遵照国防最高委员会议决案,制定黄金购户、存户献金办法公布之此令。

黄金购户、存户献金办法:

一、政府为充实反攻军费起见,特举办黄金购户、存户献金,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

二、本办法公布前,已向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中国国货五行中信,邮汇两局购入黄金及存入法币折合黄金存款之购户、存户,于兑取黄金时,应依明本办法规定之定率捐献黄金,但其数额在一两以内者,免予捐献。

三、捐献黄金定率定为所购所存黄金数额之百分之四十。

四、购户存户捐献黄金于向经办行局兑取黄金时一次献缴,但依购户存户之便,得按兑取黄金时中央银行总行挂牌,金价以法币折合缴献之。

五、本办法之公布之日施行。viii

2、搭机乘客注意:现值气候不正,霍乱流行,自即日起,凡搭机前往各地旅客,须缴验预防注射证书方可购票,特此公告敬希照。中国航空公司谨启ix

3、民生实业公司重庆至磁器口航线

开船时间:重庆上水 午前六时、八时、十时、十二,午后二时、四时。

磁器口下水 午前五时三刻、七时三刻、九时三刻、十一时三刻,午后一时三刻、三时三刻。

沿途:牛角沱、猫儿石(即化龙桥)、沙坪坝,均靠囤船上下客人。x

《中央日报》通过广告形式了大量的政府通告,及时地政府政治决策,使民众能够实时了解和把握政府的活动动态,这也就使得史学工作者亦能实时跟进当时的政治动态。这些广告为研究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而大量公司的通知或启事,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个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比如民生实业公司经常在《中央日报》登载各路航线等,为我们研究民生实业公司这一个案提供了详备的信息。

小 结

选择《中央日报》中的广告作为史料,一方面是由于笔者对《中央日报》较其他民国报纸熟悉,一方面亦是因为《中央日报》中的广告很少为人所引用,更增进笔者欲试之心。虽《中央日报》广告涉及领域广,然对比《申报》、《大公报》等商业性报纸,《中央日报》中的广告明显显得严肃刻板,内容中亦多为启事、或公益性广告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不及其他报纸丰富多样,原因可能是《中央日报》为机关报,主要是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的,而报刊经费亦不太依赖广告的来源。但换个角度思考,正因为《中央日报》的“严肃刻板”,“不花哨”,其广告带给我们的各种信息显得更加的可靠,其史料价值的地位也更突显出来,为研究西南大后方提供了别样的史料,这亦是笔者选择《中央日报》中的广告作为史料使用的原因之一。

注释:

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星期四,第四版。

i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星期日,第四版。

ii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一日,星期三,第一版。

iv 张光华:《从近代报刊婚姻启事看近代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v 随红松:《中国近代离婚观念的嬗变――以离婚启事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1期。

v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星期三,第五版。

vii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五日,星期四,第一版。

viii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星期二,第一版。

ix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星期一,第一版。

x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七日,星期日,第四版。

【参考文献】

[1]蔡朝晖.浅议广告的史料价值――以《申报》广告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06(2).

[2]郭承波.中国近现代广告中的爱国主义诉求[J].文艺研究,2008(1).

[3]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J].历史档案,2003(4).

[4]胡俊修,任晓飞.本土化与民族化:近代中国香烟广告的文化诉求[J].学术交流,2009(5).

[5]蹇福阔.报纸广告中的社会变迁――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与重庆为例[D].西南大学,2008.

[6]李晓娟.从报刊广告宣传看中国抗战的全民性――以《申报》抗战广告为例(1936―1937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

[7]苏士梅.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广告传播的区域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孙会,张文洲.《大公报》的教育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J].社科纵横,2008(3).

[9]孙会,张润泽.《大公报》中的医药广告与近代社会[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0]随红松.中国近代离婚观念的嬗变――以《中央日报》离婚启事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1]王玉蓉.延安《解放日报》广告研究[D].河北大学,2003.

[12]王儒年.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与爱国主义的世俗化[J].史林,2007(3).

[13]张光华.从近代报刊婚姻启事看近代社会变迁[J].史学月刊,2007(3).

上一篇:酒店工作报告范文 下一篇:村书记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