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02:55:14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教材;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院校在硬件上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上,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错位。特别是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教学理念与教高(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高职教材种类繁多,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的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应用中专教材或为中专教材基础上的内容增加;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个别教师自编。这些教材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缺乏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无从谈起联合企业、行业共同开发;教材内容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育特征与要求,仍然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没有突出“如何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职教思想,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不能实现培养“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能工巧匠”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利用做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为例的机会,创新探索了一种新的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教材编写模式。

一、课程目标与改革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干燥技能,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和专业文献进行常规天然产物产品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方案优化,并能组织实施。

根据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生产过程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中药提取工、生化分离工及干燥工等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课程标准。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典型工作为载体,真实工作环节为依托,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教学融合企业工作过程和学校集中授课的典型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行动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包括班前例会、任务分解、边做边学、班后总结、工作汇报及视野拓展等环节,企业元素全程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根据基于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生产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本课程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天然产物生产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2个阶段、4种情境、3类层次(简称243课程模块),见图1,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邀请地方相关行(企)业人士、省外专业同行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角度论证“243课程模块”标准,按照企业提出目标岗位的任职要求,制定课程培养目标,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兼顾学生潜质培养,选取教学内容。

1.生产原料来源体现天然产物分布。作为组织教学,开展生产所需的原料务须尽可能体现自然界天然产物自身分布,即包括植物资源、海洋资源和微生物及其发酵液。同时兼顾现有行业企业生产产品原料实际来源分布,进行适当调整。

2.生产产品的成分兼顾常规与热点。作为生产技术的实施对象(产品成分),既要包括市场上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黄酮、多酚及生物碱等,还要涵盖逐渐被人们认识、大众接受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多糖、膳食纤维等。

3.生产技术的层次分布多样化。生产产品的技术手段根据产品性质多样化,既有传统方法,也有现代技术,同时还不乏先进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习比较具有发展前景的生产技术。

4.多维化内容为学生后天发展提供可驰骋空间。教学内容既要具体展现天然产物生产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又要拓展学生视野,让其具备可塑的潜质,还要提供学生发挥自身才智的机会。

教材内容组织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把企业工作情景与学校上课元素有序衔接,为工学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材模式,每个单元都采用班前例会、任务分解、边做边学、班后总结、工作汇报及视野拓展等6个环节组织编写。教学融合企业工作过程和学校集中授课的典型元素,教学流程融通企业生产流程,采用“班前例会任务分解边做边学班后总结工作汇报”的流程进行,强化教学效果;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模拟公司的形式、原汁原味的企业订单载体组织教学,既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又宣扬企业文化氛围和市场竞争意识。

三、各个环节操作说明

1.班前例会。班前例会主要内容有:新接到订单的行业信息,如产品规格、功效、生产成本及原料分布等;订单产品生产的常规技术路线、技术瓶颈及生产操作注意事项等。介绍行业背景及技术发展动态,重点突出完成任务所需技术及知识点。第一节课还需介绍行业背景及岗位就业情况、课程性质及教学组织方法。

2.任务分解。产品生产订单主要包括产品规格、价格、生产技术要求及检测标准等。如茶多酚生产订单,产品规格:TP>98%,caf

3.边做边学。产品生产工艺的特点:除前期工作准备外,操作过程大都利用仪器设备,等待时间较多(往往有45-60min),为做、学、教联动制提供了衔接时间。主要是指接受任务的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按照分解的工作环节,边摸索、边动手,遇到难题集中讲解,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老师讲解操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点及注意事项。

4.班后总结。班后总结巩固主要指下班后在课程博客上,教师及时对学生工作进行点评,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梳理,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日后改进。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完成之后,集中一个时间由项目负责人以PPT形式登台介绍,学生和老师分别对项目介绍情况给予点评,对于单个实验环节的完成,老师会以网络留言的形式进行点评。

5.工作汇报。任务完成汇报包括两个环节:每次下班后,由每组轮值组长对当班任务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汇报;每个订单任务完成后,由订单任务轮值负责人以书面形式进行汇报,以便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与论文撰写能力。内容包括:前言、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建议、参考文献及附录(实验记录)。

6.视野拓展。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素养,一般在每个课程模块后都配上视野拓展模块,为他们开阔视野。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路走来,历经风风雨雨,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纪念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60周年的时候,社领导提出编撰出版《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方案,这是一项对今后教材建设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我有幸参加中学化学教材建设史的研究工作。并担任《化学卷》的主编,深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讨,以促进教材改革科学、持续的发展。

1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为了全面回顾我国中学化学教材变化发展历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多年来编写教材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收集和整理了珍贵的化学教材建设史料,走访有关教材编写的专家,着重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中学化学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些问题,期盼今后少走弯路,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质量更高的中学化学教材。

为了理清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传承脉络,探索我国教材改革与发展规律,我们查阅了有关教育文献法令汇编(含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育年鉴、教育大事记(大事典),以及《人民教育》和早期或改革开放后创办的《化学通报》、《中学理科教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多种期刊,特别查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建立的“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内珍藏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第一套和后续的通用化学教科书,以及“”、“”时期出版的各种教材,包括各地编的教材),全方位以真实的史料、详尽的文字、完整的样本,展现了我国中学化学教材建设发展的历史全景,回忆过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清醒的眼光来面对现在和未来。

我们从上千万字的文献、期刊资料、教材样本以及图片等史料和访谈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化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知道了“”时代“左”的思想干扰,特别是“”对化学教材建设的摧残,以及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化学教材改革又得到深入发展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提出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选定当时较通用的课本并请原作者根据市部颁精简纲要加以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较通用的初、高中化学暂用课本,就是王洪年改编的《初级中学实用化学课本》,以及张江树、章涛改编的《高级中学化学》。出版和使用这类课本,对逐步学要求,加强化学实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全国中学化学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当时,学习苏联,改进课程、教材、教学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重要的教育工作方针。因此,这一时期,使用以苏联教科书为蓝本编译成的中学化学课本,对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简单照搬照抄,结合我国实际不够等问题。1958年“”以后,批判教材“少慢差费”、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各地发动群众,组织力量,采取砍、换、补方案,自编结合生产实际的课本和各类补充教材。1960年又根据“四个适当”(即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要求,很多单位编写了缩短年限、提高程度的化学课本。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结果,这类课本不符合科学发展和打好知识基础要求,脱离我国教学实际,学生负担过重,推行不久就停用了。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时期,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参考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化学课本,结合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初步探索编写了一套新的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中学化学课本,于1963年秋陆续出版供全国通用。但只使用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第一、二册,1966年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三册,因“”开始而未及使用。教学实践反映,1963年新编出版的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中学化学课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好的一套课本。“”时期,专门从事研究、编写和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散,编辑等人员下放劳动,接受考察,教材建设遭到严重摧残。各地自编的教材,在“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下,主要是体系很乱,基础知识严重削弱,实用主义严重,突出政治,“语录挂帅”,几乎所有教材都有大量牵强附会、“穿靴戴帽”、同本科知识毫无关系的内容。一段时期,化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处于混乱状态,很多地区取消《化学》课后,改设《工业基础知识》课程,以《工业基础知识(化工部分)》教材代替化学课本,编写了以化学工业生产为主线安排的内容。

1976年粉碎“”,拨乱反正,重新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各科教材。这套中学化学课本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以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教材,教材的理论知识得到更新。但反映出教材在适用性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理论偏多、偏深,学习负担过重,全国都使用这一套教材,多数学校不适应。鉴于当时全国中学学制及教学条件悬殊等情况,调整和降低了教学要求,后又编写两种学制高中化学教材,以及不同教学要求的高中化学甲、乙种本。实施义务教育,编写了新的初中化学教科书,在此期间,国内多种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相继出版,在初中阶段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1990年,调整高中课程,设置必修、选修课,编写了化学必修、选修教材。1996年。了一个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面向21世纪的高中课程计划及化学教学大纲,1997年相应编写出版了高中化学必修以及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教科书,供各地选用。这是一套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适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需要,社会反响较好的一套新教科书。教材编者还在2000年和2003年对教科书做了两次较大的修订,使教科书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已启动,并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试验与推广。

留住化学教材改革与发展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成功和辉煌,往往把失败和教训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中小学教材建设史是人们的集体记忆,如果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让我们记住历史,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2弘扬传统改革创新

回顾历史要弘扬传统,编写教材要在继承、改革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化学教材改革中,有哪些传统值得弘扬?哪些经验教训值得继承、改革和发展?

要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基础能力,是打好今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化学知识基础应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通用的、最有典型性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以“有限”统率“无限”。抓好基础知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更新。抓好“双基”的同时,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二者结合,不能偏废。在推进素质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编写教材要体现我国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老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先生提出

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他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地境界。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化学,更要注意培养学生“会学”化学的能力, “达到不需要教”。

要重视化学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材编写永恒的课题,化学实验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编排的化学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是化学教材加强实验的主体,三者一定要配合安排,不能偏废。还要关注微型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等,例如,利用铅笔芯来做石墨导电性的实验,利用玻璃杯、小瓶子、石灰水、糖、醋、花瓣等来做家庭小实验。编写教材时要重视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实验创新的研究,总结和吸纳好的实验经验,如增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等。

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理论”与“实际”容易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这方面我们有沉痛的教训。在化学教材里,“理论”泛指的是包括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内,有时也只指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实际”原来只包括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后来逐步扩充到现代科学技术、第三产业、社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有时也包括元素化合物的具体知识。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不仅要重视理论,而且要注意联系实际。

要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负担过重似乎是一种痼疾,积重难返。几十年来,不断提出精简教材,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我们应该力争解决好这个难题。编写教材不能堆砌知识,越多越好,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不仅要精选,而且要难易适度,选取份量合理的、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最基础的内容。总之,编写教材永远不能忽视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以致学生产生“厌学”思想。

要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外国经验,切忌照搬硬套。过去编写教材在学习苏联和欧美教材时有不少经验和教训,究竟学习外国经验应采取什么态度?编写教材一定要注意吸取中外古今的经验教训。对外国教材要结合我国实际,取长补短,博取各家特长,优势互补,切忌“一边倒”或教条主义地硬搬。既要反对漠视外国教育经验,又要反对机械照搬外国教育经验的倾向。对学习外国课程教材,“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不能搬过来再说。

此外,要注意教材的语法、修辞、逻辑和绘图等问题,这种好传统应该继承。叶圣陶先生对课本里的书面语言非常重视,认为课本是给孩子读的书,要口语化,要注意语法、修辞和逻辑。叶老举例说,连词用“和”,副动词用“同”,还可用“跟”,口语里用“跟”较好;严肃行文,用“同”较好。并建议。连词用“和”,副动词用“跟”。化学课本里讲的混合物,是不同物质掺和混在一起,不是化合,因此,他还建议,将“混合物”改为“混和物”,等等,化学编写组同意这些看法,按叶老的建议对课本的语言文字,逐步地进行了修改。这种专家审改点评,对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课本,在易教易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叶老还十分重视课本的绘图工作,他认为“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要求图画跟书面语言要做到有机的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编写教材不仅要编好课本,还要根据课本编出成龙配套的一系列出版物和媒介,如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实验册、习题集、录音(像)带、光盘、其他教学辅导书等。如果成龙配套工作未做好,课本会陷于“孤军作战”困境,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

编写教材要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生理特征以及学科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教材质量。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继承、改革和创新。叶圣陶先生常对我们讲,编教材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像蜜蜂那样,蜜蜂吸取百花精华,通过自己的劳动酿出蜜来,我们要吸收有关的各种教材,融会贯通,写成教材。

总之,编写教材要继承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切不可大破大立;教材改革步子也不能跨得太大。要考虑国情(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教师水平等),不断改革与创新。“要把教育传统中合理的东西保留并加以发扬,进行改造,包含到新的教育体系中”。

几十年来,化学课程教材改革在“风雨兼程”中前进,回顾历史,应该弘扬传统,从成功中取得经验,从失败中得到警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使教材建设健康发展。

3牢记使命再创辉煌

心血涓涓,几代耕耘,真是“万卷深情在育人”。6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我国中小学教材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正值纪念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在老一辈教材专家、学者开创并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设让人民满意的“主流教材”体系,再创辉煌。

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一幅宏伟的教育发展蓝图,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和重视下,素质教育的实施正处于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文化体制的改革,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准确定位,把握方向,迎难而上,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课程教材的深入改革发展。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 计算机编程 自学热情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门课程自身又具有内容多、计算量大、涉及相关学科多等特点,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的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构件章节都可以编写小程序来计算,作为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曾经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

效果。

1 钢筋混凝土编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自学热情

混凝土结构课程应注重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该课程成绩评定虽然能够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核定,但是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考试中能取得高分的学生,常常是课后作业或者习题做得好的学生。而课后作业和习题做得好的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又往往表现一般。另一方面,有很多爱提问、回答问题积极、甚至能提出很有新意想法的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很强,在考试中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分数。笔者结合教学是这样制定成绩评定方式的: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程序编写及汇报30%。通过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和增加编程成绩比例,使得大多数学生有了课程编程的积极性。由于程序的编写需要扎实的钢筋混凝土基本知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在钢筋混凝土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技术可以改变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学热情。

2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区分难易程度,培养创造能力

并不是每个学生的编程能力都很强,不能把编程激励变成课程学习的包袱和负担。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同,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程度难易程度要有梯度,编程成果的评定要多元化,既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发展优等生的高级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对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任务需进行难易区分,凡能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承载力计算)之一的计算机编程即视为合格,能进行多个基本构件编程即视为良好,能进行结构综合设计计算编程即视为优秀。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柱下独立基础、刚架和肋形搂盖的计算机编程。对于编程能力偏弱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基本训练获得成绩,对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提高获得好成绩。通过难易区分,大多数同学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该课程,根据自身能力量体裁衣有选择地进行程序编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处理好课程教学关系,强调基本知识

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教学环节为主,编程为辅,不可本末倒置。钢筋混凝土课程是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注重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的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与前设课程的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研究;既有公式、计算,又有规范条文。基本概念必须扎实,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材料的力学性能,弯、剪、扭、压(拉) 、预应力等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教学内容中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配筋构造多。所以,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对每一种结构构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学习:构件在工程结构中的关系、相关概念和构造措施、基本计算理论、实例分析。教材基本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编程训练的基础。因此不能因为课程成绩评定中考试成绩比例的下降就注重编程而放松基本教学环节,结果是程序没编好,课程基本知识也没掌握,处理好课程教学与编程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4 钢筋混凝土编程提倡团队工作,培养协作精神

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编程需要力学、材料学、混凝土结构学、逻辑学、编程语言等多学科知识。团队协作编程,既强调团队间的协作,又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创造。强调分工协作,学生团队协作是资料共享、创意交流、相互促进。整个过程有分有合,分是体现学生个体创造力,合是集中团队优势力量解决难题。合理的构建团队合作模式编程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及自愿组合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编程能力偏差的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编程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如将全班分成六至十组,每小组五到六人。随着课堂教学地不断深入,还可以随时进行合理调整。团队合作编程模式给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与激情,在课堂教学时的同时很多同学就课程基本知识及编程问题积极地交流讨论,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在课外,各个编程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交流编程心得体会,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参与的团队协作核心理念。经过几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团队编程合作模式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编程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注重编程成果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总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有总结才会有提高,才会有进步,从编程个人或小组来说,总结也是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编程水平的一项活动,是混凝土结构编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结束前2周,要求所有参与混凝土结构编程的同学和小组提交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小组代表在课程结束前课堂上公开汇报交流。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可以包含所编程序一份、多媒体演示汇报幻灯片一份、小组分工合作情况、编程心得体会总结等。尤其是编程心得体会总结要体现出收获哪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存在哪些不足,取得什么经验,如何针对混凝土各种构件不同构件的不同受力特点、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编程。编程过程中发现哪些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相关的难题,编程人员如何充分进行分析,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提高今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效率与质量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总结是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的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文字概括;还可以适当将其做成种种直观、可视的图表。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总结,学生充分整理所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工作材料、熟悉掌握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知识,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工作汇总归类和条理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结语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机编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几轮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和规律,将计算机编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该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热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结构[M].河海大学出版社.

[2] 任凤鸣,袁兵.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3-124.

[3] 蔡健,陈庆军,黄炎生.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5):65-68.

[4] 魏春明,赵星海.开放题在钢筋混凝土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9(4):83-85.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4

一、研究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而将校园音乐剧融入地方优秀民间故事,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结合我校特点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儿童音乐剧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音乐综合实践形式。题材从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学上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来开展。引导学生搜集地方优秀民间故事,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编、排练、展示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的现状。

2、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对儿童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1)针对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与喜爱程度进行课堂观察 。

(2)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数据 。

(3)分析小学低高段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和喜爱程度所造成的的问题和原因。

2、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2)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欲望。

(3)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4)针对音乐不同课型,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5)训练方法辅助,提升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小学音乐剧培养方面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我们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剧了解成都,以及他们喜欢音乐剧的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在案例设计中侧重体现学生参与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记录。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音乐剧教授方法,真正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五、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

准备阶段(2018.1——2018.6)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通过召开课例组成员会议,确定主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挖掘优秀民间故事,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研究阶段(2018.6——2019.6)

1、专家论证后,修改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各年级具体研究内容。

2、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各年级研究人员,撰写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

3、根据研究需要,定期请顾问来课题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每学期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一方面请课题组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评课,进行互动指导。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案例、论文、反思随笔的交流与评比。

5、建立课题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探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成果。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教学结构。

6、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自查,及时整理、积累课题研究材料,作好档案工作。

总结阶段(2019.6——2020.1)

1、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3、组织音乐剧校社团的同学们排练和演出,录制优秀儿童音乐剧光盘。

六、预期成果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教学过程 教学管理 实践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74-01

工作没有思考和分析就没有进步和发展,教学也一样,如果没有思考和分析,那就是没有进步和发展的教学。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课程评价的发展和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过程。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由此看出,校验管理工作同样要面对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由只注重教学结果的管理实现向教学结果形成过程管理的一个飞跃。

2001年,长春市前沿信息中等职业学校提出变重教学形成结果管理为更重教学形成过程的管理。重教学过程管理,是针对那种只关注教学结果管理现象而提出的。教学过程一般由备课、上课、批改、测查几个重要环节组成。备课包括集中备课、小组会课、个人备课、课前几个或个人复案工作等。备课是教研重要过程,是开端环节,而上课则是教学工作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直接面对学生,是实施素质教学,推行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渠道。批改、辅导工作也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工作环节,测查是反馈,是调整,是促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少的一步,这些都是教学结果形成过程,我们要在这样的过程中追求结果。

那么,我们重教学过程管理,就是要对这一系列教学实施过程重点管理,就是要改变轻视忽视教学过程只求教学结果的不重实践的做法。

二、进行教学过程分析与实践

2002年,我们在重教学过程管理的基础上,开始了教学过程分析与实践。这个过程的分析实践,是针对以往只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而谈的,也是受教学过程管理启发而产生的,更是教学进步和发展所要求的。

上文提到,教学过程有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查等环节。在对这几个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反馈、调整、促进的必要性。所以,提出并开始进行教学全过程分析实践,也就是对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查各教学环节进行反思分析,进行例行思考,进行比照认识,从而达到及时反馈,合理调整,有力促进教学发展的目的。

备课过程中的会课、复案,包括课后对教学设计的回顾思考都可以看做为教学过程分析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教师小组会课,大家交流教研信息,切磋教学方法,对教学设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是很好的教学分析过程,个人课前复案就更体现了教师个性对初始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分析。

课堂教学之后,教师的自我教学回顾是教学分析的一种好形式,教学自评和互评是教学分析的一种好形式,写教学反思笔记是教学分析的一种好形式,典型课例之后的“论课”更是教学分析的一种好形式。

长春市前沿信息中等职业学校坚持教学反思工作,促进了教学及教师的发展。随着学校常规备课改革工作的启动,“三点备课着力结构”的建立,教学反思就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须工作,教师就如记教学日记一般,自主地、随时地、因课而思地、因思而记地进行着反思工作,其中有教学案例分析,有教学体会,有叙事思考,有自我改进意见,有学情分析和调整。总之,教学反思成为课堂教学自我分析的重要方法。

批改、辅导工作也同样要有分析。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完成作业态度的分析是一个层面,学校对教师批改工作情况与问题的分析又是一个层面。几年来,学校对两个层面的分析给予重视,要求教学反思中体现作业情况反馈,要求对教师批改情况有检查,有分析报告,并适时召开教学管理人员或全校教师参加的教学反馈、调整、促进会。批改、辅导工作的思考对教学全过程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质量测查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强调在测查后的质量分析工作,进行了多元质量评价的大胆尝试,“新理念教学质量分析”就是这个多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体现。

重教学过程管理体现了我们教学过程重心的转移;重教学过程分析,体现了我们对整个教研过程的连贯性思考、规律性认识。这样的思考使我们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一段过程地做事,而能在思考和分析中让教研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教学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海教育出版社,2003.

[6]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9]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岗前培训;职业素养教育;实习跟踪

根据国家课程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需要完成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在这期间需要亲自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但实习的总体状况是学生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实习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未能完成顶岗实习工作致使延缓毕业。

一、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为何会存在这么多问题。从实际实习工作经验总结来看,他们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点:(1)职业素养不足。例如,某学生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私自与同事交换工作任务,当那位同事工作出现问题时,连带被责骂,扣工资。这是学生对职场职责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把职场工作与学校学习区分开来,职业素养欠缺产生的后果。(2)对规章制度不重视。例如,实习的学生中午在商场买午餐,结账的人比较多,当排队轮到她结账时发现现金没有带够,看着后面十几人的队伍,而收银的恰好是自己的同学,于是两人商量好先给一半钱,等会儿回到休息室再把另一半钱给她,东西先拿走。结果是学生还没有到休息室就被经理看到,两人以没有遵守企业职业规章被开除,顶岗实习工作未能完成,延缓毕业。这是不重视企业规章,心存侥幸产生的严重后果。(3)工作经常出现错误,工资被扣。例如,收银工作,收到假钞,不会用刷卡机影响工作效率,工作清洁问题,票据出现遗漏等等。(4)沟通困难。不敢大方得体地与顾客交流,遇到挑剔刁钻的顾客不知如何应对,与同事领导谈话交流时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有问题需要求助时,不知如何向同事、企业领导表达。

二、顶岗实习问题存在的原因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岗前工作内容相关课程没有开展或培训不足;二是职业素养教育欠缺;三是职场心理准备不充分,职业意识不强;四是学校、老师对顶岗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三、如何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愉快地完成顶岗实习工作,我们需要在实习前,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进行一系列系统化的顶岗实习培训教育。现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例进行讲述。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因为专业水平和社会现实的限制,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一般是以收银员、仓管员、文员为主,这也是她们将来工作的起点。所以,我们的岗前培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实习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

1.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开设特色课程

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技能开设相应的课程,并根据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起点,深化此类课程的内容。如果会计专业学生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在商场进行,主要从事收银工作,那么,我们必须在学校内开设收银员的相关课程。例如,《收银员手册》《商场工作职责通识》《职场心理》《职场礼仪》等等,在市面上订购此类教材,或者根据跟踪实习经验编写校本教材。特色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熟悉社会工作环境,了解商场工作程序,商场工作环境,为实习工作做好准备;二是让学生在实习工作出现迷茫、恐惧等不良情绪时,或者工作出现困难时,能够根据课程当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解决工作困难;三是让学生把课程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实习工作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为将来的社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的特点,开展实习工作思想教育

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的培训,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学生,在收银工作中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顾客。这个顾客购买的会员优惠商品数量超过活动中说明的会员限制购买的数量。学生与他说明活动限制时,顾客不理解,破口大骂,学生很气愤地反驳,然后顾客要求见经理,经理过来后,让学生和她一起向顾客道歉,并温柔地向顾客解释优惠活动的事情。当天工作结束开例会时,严厉地责骂了学生,要求她写2000字检讨,并调离收银岗位。学生心里感到委屈,工作无精打采,心情低落,甚至不想继续工作。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实习工作前,没有进行对应的思想教育,只会片面地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与工作不同的,学生在实习工作时,需要懂得从老板、顾客的角度理解工作,解决困难。在商场中,一直奉行着“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主要表达商场的收入来源于顾客的购物,商场员工需要尊重每一位顾客,亲切友好地对待每一位顾客,具备真诚有礼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热情。工作中不能只关注事情的对与错,更要重视如何适当温和地解决问题,关注事情的影响与后果,明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身份位置。

因此,实习工作的思想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不仅是为了适应实习工作,避免风险,更是为了收入的提高,工作的晋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实习工作的岗前思想心理教育呢?主要包括这些方面:工作定位教育、工作心态教育、工作职责教育、职场沟通技巧教育、如何工作出色、如何获得老板的赏识肯定、如何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等。这些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工作上的普遍问题,认识工作现实状况。例如,作为商场职员,如何看待顾客、看待商场老板,在工作中如何温和有效地解决困难而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明确职场职责的重要性;如何得到同事的认可、老板的赞赏肯定,如何规避职场风险,如何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等等。这都需要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进行长期、有效的引导教育。在中职学校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利用班会课、自习课、班级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方可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生活。

3.认真做好实习跟踪调查工作,总结经验,表彰优秀

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工作都有一个适应期。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实习跟踪,心理辅导。实习前,组织两场培训会,一场是实习工作动员会,让学生了解实习环境,工作内容;另一场是工作经验的介绍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实习工作程序,获得工作技巧,提高自信心。实习时,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对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实习后,组织两场总结会,一场是让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以及让实习跟踪老师对实习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另一场是表彰大会,对实习工作中表现优良的学生进行奖励,以及巩固与实习企业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工作,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将来的社会工作、职场职责要求以及引导他们如何获得职位的晋升和收入的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在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前,潜移默化地进行职业教育、职场教育、工作态度教育,让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得到锻炼,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以正确的工作态度、优秀的职业素养顺利愉快地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参考文献: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创新型QC小组;活动程序;撰写经验 ;撰写报告;评审标准

当今的社会各领域已进入了“创新”时代,QC小组的课题类型也在与时俱进,为各行业QC小组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计”的研发上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手段。目前“创新型”课题在各行业中广泛推广应用,但是在撰写QC成果报告方面,多数小组成员还没有掌握其方法,还存在“照猫画虎、一支笔绣花”的现象。下面结合“创新型”课题的特点及实践经验,就其QC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作一探讨。

1 “创新型”QC小组基础

要想开展好“创新型”QC小组活动,一要掌握QC小组基础知识;二要掌握创新型小组的活动程序;三要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各种QC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四要借鉴优秀成果报告的撰写经验,这些是撰写QC成果报告的基础。

1.1 “创新型”QC小组

就是运用全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研制、开发新的产品、工具或服务,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断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效为目标的小组。

1.2 QC小组的活动类型

以往的QC小组活动类型分成“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类并统称为“改进型”。中质协2000年提出了“创新型”QC小组概念,所以,目前共有五种活动类型的QC小组。

1.3 QC小组的课题分类

中质协2006年又在《开展“创新型”课题QC小组活动实施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型”与“问题解决型”QC小组的主要区别,明确地把QC小组活动的课题分成二大类:

(1)“问题解决型”课题:包括以往的现场型、服务型、攻关型、管理型。(2)“创新型”课题:只有创新型。所以,目前QC小组撰写QC成果报告,也只分“问题解决型”课题和“创新型”课题两大类。

1.4 QC小组的课题来源

课题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1)指令性课题。(2)指导性课题。(3)自选课题。限于篇幅,这三类课题的解释请查询参考文献[2]。

1.5 “创新型”和“问题解决型”课题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这二类课题“立意不同、过程不同、结果不同、运用方法不同,详细解释参见参考文献[1]”。

“问题解决型”课题的现状是与标准或上级下达的指标比有差距,而“创新型”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是从来没有过的。二者是企业解决不同问题的二种不同活动程序思维与活动形式,互为补充,课题本身决定小组课题的类型。所以,五种类型的QC小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课题并开展好活动,而不要盲目追求“创新型”课题。

1.6 “创新型”QC小组活动程序

“创新型”QC小组开展创新活动的具体程序如图1所示,简称“四个阶段八个程序”。在这八个程序中,程序1~3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成果的成败,必须把握好、活动好。

2 撰写QC成果报告的经验

2.1 撰写报告目的

QC小组成果报告是QC小组运用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进行质量改进活动后,达到预期目标的经验总结,是小组全过程活动的真实写照。撰写成果报告既有利于小组成员自身的共同提高、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又利于成果的交流和。

撰写“创新型”QC成果报告必须充分体现小组活动的“四个阶段八个程序”,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及科学性。

2.2 整理成果报告

(1)制定总的活动计划。包括回顾总结、上报报告、制作PPT、预演、明确计划时间等。(2)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回顾、总结、分析活动的全过程。(3)根据课题,拟定成果报告内容编写提纲、确定执笔人。(4)各环节人员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整理活动记录,提供相关材料。(5)起草成果报告初稿,集体讨论与补充。

2.3 撰写的基本方法

可以概括成八句口诀:以实为本、课题选准;PDCA、计划先行;工具适用、简便易行;主因找对、对策可行;实施跟踪、不断修正;巩固成果、纳入标准;整理报告,突出重点;图文并茂;逻辑性强[2]。

2.4 报告的排版

全文以Microsoft_Office_Word文件格式编辑,纸张A4。页边距:上2.5cm、下2cm,左2.5cm,右2cm),页眉1.5 cm,页脚1.75cm,页码居中。正文行距:多倍行距1.25,字体(宋体10)。

封面:行1:左上角为公司的LGLO;行2:QC题目(微软雅黑1号、居中);行3:XXXX年度QC成果报告(黑体2号);行4:可加一幅相关图片;行5:填报单位、部门(黑体3号);行6:班组及QC小组名称,最后手工调整各行距,达到排版美观、和谐。

第1页及后续各页:各节的内容要依照拟写的“各节提纲”顺序编排。当某行需要插入图片时,一定要将该行行距更改为单倍行距,防止图片和本行文字出现重叠现象。表格标题放在表格的上面,图片标题放在图片的下面。

2.5 报告的“各节提纲”顺序

从第1页开始,“各节提纲”名称顺序如下:

“创新型”课题名称(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单位及QC小组名称(宋体小四加粗,居中)

名词解释(如无,则可省略)

正文内容……

小组简介

正文内容……

一、选择课题

正文内容……

二、设定目标

三、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四、制定对策表

五、按对策表实施

六、确认效果

七、标准化

八、总结与今后打算

3 撰写“创新型”QC成果报告

报告全文通常以一万字左右为宜,按照拟定的“各节提纲”顺序编写,以12左右页为好,打印时选择手动双面打印,下面按各节提纲框架顺序进行具体的说明。

3.1 “创新型”课题名称

题目要落实在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新服务项目、新业务、新方法等方面;课题宜小不宜大;简洁明确、不抽象,字数一般在15个之内。

格式:XXXXXXXX的研制,或创新XXXXXXXX方法。

如《研制架空光缆接续点处的余缆盘线工具》、《创新电费缴纳服务新模式》等。

要注意的问题:一要避免“创新型”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相混淆。如《10KV开关柜闭合锁具加工攻关》。二要避免课题太大、太简单或迷糊不清。如《创建学习型班组》、《研制变电站捕鼠器》、《创新电力营销服务模式提高顾客满意度》。

3.2 单位及QC小组名称

单位名要用详细的全称,小组名可起有特点的名字或直接使用班组名。如:国网威海供电公司信通公司通信运检二班“海创”QC小组,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电气实验班QC小组。

3.3 名词解释

对课题的专业术语进行通俗、简练的文字解释,切忌过长。

3.4 小组简介

应包含:小组名称、成立日期、注册日期、注册号、培训教育、活动次数和时间(9-10个月为宜)、小组近三年来完成的课题及成果获奖情况、小组成员(十个之内为宜)姓名、年龄、职务或职称、文化程度、组内职务等。表达方式有:(1)文字叙述式;(2)表格式;(3)表格+叙述式。

3.5 一、选择课题

可按“1.问题提出,就是说明选题原因。2.调查分析,就是使用调查数据话,说明选题的理由。3.确定课题,就是针对问题提出要解决问题的想法、目的后并确定此次课题。

以下,均以《架空光缆接续点处的余缆盘线工具研制》为范例,简述QC成果报告的具体撰写 。

范例1:一、选择课题

(1)问题提出。XX公司现有主干及分支的架空光缆总长度约430公里,由于近年来智能配网采用的光缆多为ADSS,形成的支线光缆较多,所以形成的光缆“接续点”也多,接续点处的预留光缆的余缆盘线及接续盒也多。由于刮风、下雨、雷击、火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城建的发展致使配电线路的拓展改道,时常会发生“余缆盘线”改线、支架晃动下坠、光缆接续盒进水等故障,导致架空光缆通信中断。(2)调查分析。列出每次光缆中断事故类型调查表(略),由表中可以看出,“余缆盘线”处理属于高空作业、盘线作业耗时长、危险、不规整。小组做出了影响盘线时间因素图(略)。从图中可以看出,余缆盘线高空作业时间长是影响工效的主要因素。(3)确定课题。1)解决方法。针对余缆盘线时间长的因素,提出可行性方案,见表1 。

小组考虑,能否研制一种综合上述功能的“余缆盘线工具”,使盘线工作省力、省时、操作安全方便。2)课题查新。通过关键词“余缆盘线工具”在中国专利信息网上进行查新,未找到相应结果。3)经分析讨论,小组决定研制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余缆盘线工具,并确定课题为:《架空光缆接续点处的余缆盘线工具研制》。

3.6 二、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不要偏离题目所表达的内容,要尽可能量化,以便于检查课题活动的成效。课题目标要直接定量表示,有的难以定量表示就用定性加定量表示。

范例2-1:二、设定目标并进行量化分析(直接定量)

(1)目标设定:余缆盘线工具应能携带轻便、安装及拆卸方便、高空盘线整齐省力.目标值:余缆盘线作业时间由原来的2人45分钟缩短到1人15分钟。(2)目标可行性分析:从1)理论方面;2)人员方面;3)财务方面;4)领导重视方面等,进行简洁的论述。

范例2-2:二、设定目标并进行量化分析(定性+定量)

如:《居民电表计量防盗箱的研制》,目标:(1)窃电分子开启防盗电表难度大(定性);(2)抄表人员使用专用防盗钥匙打开方便且开启时间不超过1min(定量)。

要注意的问题:目标未量化;目标值设定太多;不要对目标值进行可行性分析,要对完成的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3.7 三、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这一步是对“确定的最佳课题”进行活动的关键一步,关系到创新成果能否取得成功。

有三个步骤:(1)提出方案:围绕小组活动目标,全体人员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可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各种途径。(2)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途径(方案)逐个进行分解分析和综合论证,做出评价。必要时,应对不同方案进行小规模试验对比。(3)在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方案间的比较,确定出最佳方案(即准备实施的方案)。如果此时这几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较接近,则可以使用标准排分法进行优选。

范例3:

(1)需求分析:小组根据设定的目标值,首先进行了对应的需求析。

(2)提出方案:小组根据设定的目标值,制作了余缆盘线工具的亲和图1(略)。根据图1,小组提出了三种初选方案,见下图。

对各方案,分别进行试验分析及评估,见表4。

小组决定采用“方案三”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方案分解,分解为“转轴及圆形六杆支架、理顺光缆的摩擦器、盘线工具和余缆支架的连接固件、余缆支架的脱离方式”等4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逐次分解,提出可选方案分解图,如图3所示(略)。

(3)方案分解和优化:围绕“方案三的分解图”,进一步进行各环节工具器件的细化论证和选择,深入细致的开展各环节的研究攻关活动,确保制定各个环节的最终形成的最佳方案。

(4)最佳方案的确定:经过逐步试验和分析,小组确定了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如图5所示。

3.8 四、制定对策表

制订对策表是为了指导具体的实施,因此“创新型”课题的对策表要根据最佳方案的分解来具体化。对策表仍需按“5H1W”的表头(见表5)设计来制订。其中“对策”一栏,应按上述最佳方案的步骤或手段(要素)逐项列出;“目标”一栏,则应是每个步骤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要尽可能量化;“措施”一栏是指每一个对策目标具体要用什么方法具体实现。其它项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要求相同。

范例4:根据最佳方案,小组绘制了对策表,如表5。

3.9 五、按对策表实施

在实施对策阶段,可能需要做的试验较多;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按对策表的措施去做了,但却未达到对策表中的目标,这时就要让小组成员再讨论,提出一些补充措施并加以反复验证以确保达到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实施情况记录,包括有关的实验数据,并可适当穿插一些学习活动,以助于顺利实施;每项实施完毕后,一定要进行各项实施后的效果检查并加以验证说明。

范例5:

根据对策,经报请信通公司同意、批准后,小组根据对策表进行了分步实施。

1.实施一: 制作圆形支架

(1)实施过程,可对对策分(1)、(2)…的顺序简述实施过程(略)。

(1)效果确认,可按对策 (1)、(2)…的实施效果简述效果(略)。

2. 实施二:制作盘线主轴;写法同实施一(此处省略)。

3.10 六、确认效果

这一步主要对照课题的目标来检查实施结果,看一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当然,活动取得的效果也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确认。

编写内容包括:(1)对照目标进行效果检查;(2)进行效益分析。

3.11 七、标准化

(1)要将本次活动的设计图纸、工艺资料整理归档,并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要经过有相关门的联合验收,认定其具有推广价值。(3)编制成果工具使用的说明书并进行专题培训。(4)编制成果工具的维护计划或制度,纳入班组工器具的统一管理维护之中。

3.12 八、总结与今后打算

这一步同“问题解决型”课题相同,主要是对QC成果活动的体会和总结,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次活动要解决的课题,以便把QC小组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

4 “创新型”QC成果评审标准

创新型QC成果报告完成后,参照中质协或本行业制定的评审标准打分,以利于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完善。

评审原则:一是肯定成绩,二是指出不足。评审的重点应包括:(1)成果所展示的全过程活动是否符合PDCA的活动程序。(2)各个环节是否找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用数据说话,以及所用数据是否完善、正确、有效。(3)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否正确、恰当。

5 结语

综之,“创新型”QC成果报告是QC小组活动的成果结晶,它不是靠“灵感、模仿照抄、雷同套用”写出来的,虽然有一定的编写程序模式,但每种成果报告的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成果报告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可信、科学严谨、有所创新、可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质协.开展“创新型”课题QC现在活动实施指导意见[Z].2006.

[2]田生囤.如何编写QC成果报告,互联网[Z].河北省质量协会,2012.

[3]张芯.创新型QC小组培训教案,互联网[Z].中国交通企协,2010.

[4]韩炳秋.撰写QC成果报告的规范性[J].福建质量管理,1997(04).

[5]胡晓新.QC小组怎样编写成果报告[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5(04).

[6]鲁萍.QC小组活动成果报告撰写技巧[J].中国工程咨询,2010,12(123):34-36.

[7]韩金钟.如何做好QC成果的评审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

编程课程顾问工作总结篇8

本课教学内容取材于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九年级第15课《机器人认路》。学习任务是通过机器人认路项目的实施,掌握利用灰度传感器感知路线,完成沿固定路线行走的任务,了解机器人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方式,理解机器人如何根据各种信息做出决策。涉及的知识点有传感器的种类、灰度传感器、条件循环和分支结构。实体机器人项目受到硬件、场地因素的影响,目前还难以在我校全体学生中开展课堂教学。基于3D仿真平台的虚拟机器人项目是理想状态下的机器人项目,受硬件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少。我区在2013年引进区域版的萝卜圈仿真机器人平台。结合教材的教学环境,我选择了萝卜圈机器人在线仿真平台中的《穿越浮桥》作为任务载体,利用双灰度传感器来感知行走的轨迹,完成穿越浮桥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机器人完成任务的一般流程,理解双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感悟通过个人努力让机器人完成任务之后的愉悦。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历了五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有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和操作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机器人项目学习,初步了解模块化编程的方法,对机器人项目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前沿知识和新技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此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流程图有所了解,但没有亲自设计过,对萝卜圈仿真机器人平台没有接触过,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做铺垫与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实施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析机器人穿越浮桥的任务,初步构建机器人完成任务的基本模型,理解双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设计双灰度传感器工作原理流程图,了解算法与流程图的作用,掌握程序设计的思维方法。通过编写运行、调试运行、优化程序,掌握在3D仿真环境中程序的设计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拼流程图、编写程序、调试优化等过程,体验让机器人完成穿越浮桥任务的整个流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参与机器人穿越浮桥面的项目活动中,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增强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对虚拟机器人项目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机器人完成任务的一般流程。

难点:在仿真平台中实现机器人穿越浮桥的程序设计。

整体思路

机器人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前沿领域,学生在机器人的设计、搭建、编程、调试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完成任务之后的成功感与自信心,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课以让学生感受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为主,将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理解机器人利用传感器完成任务上,按照“分析建模―设计流程图―编程运行―调试优化”这个顺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我选择了灰度传感器作为机器人巡线行走的感应器,也作为传感器的一个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体验,经历机器人穿越悬浮桥的整个过程,理解灰度传感器在机器人巡线行走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在仿真平台中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巡线走的方法,最后通过拓展提升,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和机器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各类传感器和学习机器人的兴趣。通过本课学习体验,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到机器人完成任务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控制的,体验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思维方法,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机器人项目的乐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在计算机教室安装好IrobotQ 3D机器人在线仿真平台及其客户端;事先搭建好装有左右双灰度传感器的机器人,并做好相关参数的设置;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套用来设计流程图的相关材料,供学生练习使用;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任务

(1)视频导入,引出学习主题

教师播放一段经过加工处理的各种巡线机器人项目活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机器人穿越浮桥”,即“机器人沿着轨迹行走”的学习主题。

(2)情境呈现,揭示学习任务

教师用图片呈现机器人在魔幻寻宝途中要通过一座浮桥(如下页图1),引出本课的任务:机器人穿越浮桥。

设计意图:通过将多个不同的巡线机器人项目竞赛的视频整合起来播放,用真实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科技氛围,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通过呈现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本课中机器人要完成的任务中沿着沿轨迹行走,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任务,建构模型

(1)观察思考,提取浮桥上的轨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片(如下页图2),从机器人穿越浮桥的任务中提取出轨迹,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

(2)分析任务,归纳机器人行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机器人沿轨迹行走的路线,初步构建任务模型:直行左转直行右转直行右转直行左转直行。

(3)提出问题,分析双灰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教师以机器人在穿越浮桥时需要左转和右转,引出“双灰度传感器”。

学生观察认识装有左右双灰度传感器的机器人图片,探讨双灰度传感器在机器人“穿越浮桥”过程中的工作原理。

结论:当左灰度传感器检测到线时,机器人左转;当右灰度传感器检测到线时,机器人右转;两个传感器都没检测到线时,机器人直行。

设计意图:从情境图中提取机器人将要行走的道路轨迹,以便对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激发已有认知经验,得出机器人的行走路线,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引出双灰度传感器,借助启发、观察图、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表述观点,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解决问题,设计流程图

(1)设计流程图

拼图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流程图素材,在虚线框内拼出机器人转弯的流程图,并画出相应的流程线,得出机器人穿越浮桥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

(2)展示交流,了解程序结构

教师展示学生设计的流程图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再利用课件出示教师设计的流程图,引导学生观察,师生共同分析让机器人完成穿越浮桥这一任务的整个流程。教师介绍该程序中的两种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并指出程序设计的三种常用结构为循环结构、分支结构和顺序结构。

设计意图: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了解用流程图方式说明实现一个解决方案所需完成的一系列操作,在本课中教师准备了流程图的相关元素,让学生根据双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拼图活动并画出流程线,完成机器人穿越浮桥的流程图,理解双灰度传感器器工作原理,了解算法与流程图的作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展示交流,教师让学生根据流程图来描述让机器人穿越浮桥的整个流程,明确机器人完成任务的主要步骤,初步了解程序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为接下来编写程序做好铺垫。

4.实践体验,程序实现

(1)编写程序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设计好的流程图来编写机器人穿越浮桥的程序。进入仿真平台,教师先引领做部分的讲解与演示说明,然后学生尝试独立编写程序。说明:①“while永远循环”的作用;②灰度值设置为“<103”;③学生自主探索编写程序(提供导学单)。

(2)运行程序

教师提醒编写好机器人程序的学生运行程序。提示:①选择机器人、选择程序;②选择一个空座位;③单击“运行”按钮;④成功后提交成绩。教师公布第一个完成任务的学生姓名,引导其他学生前去观看和咨询。

(3)调试优化程序

教师呈现一个机器人穿越浮桥掉下悬崖而失败的案例,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出要修改参数,反复调试程序。

分层教学:①没有完成的学生根据分析继续调试程序,完成任务提交成绩;②已经完成的学生尝试优化程序,提高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效率,成功后再提交新的成绩。

教师登录仿真机器人软件管理平台,呈现所有学生的成绩排行榜,表彰冠军。

(4)交流探讨

请成绩排行榜中的首位学生交流心得经验,引出进一步的探索的欲望。

学生反馈:如何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结论:调整直流电机值。

教师设疑:这些值是不是越大或越小就越好呢?

结论:不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试,找到合适的数值。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培养程序设计意识。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顺利编写出程序,体验成功,教师在这里直接给出灰度值。②通过运行程序,观察机器人穿越浮桥的行走过程,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双灰度传感器的作用。利用同伴效应激励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③师生共同分析失败原因,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编写程序的速度不一,成败皆有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设置挑战任务让学生有所选择,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引入排行榜,增加竞争性和趣味性。④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进行拓展延伸,了解直流电机值的作用,体验改变参数值对机器人完成任务的影响,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5.回顾梳理,拓展提升

(1)回顾梳理

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让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流程:分析建模―设计流程图―编程运行―调试优化。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左右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梳理:当左灰度传感器检测到线时,机器人向左转;当右灰度传感器检测到线时,机器人向右转;两个传感器都没检测到线时,机器人直行。

(2)拓展提升

教师课件出示两组图片及视频,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之后再总结提升,激励学生去探索传感器,研究机器人。

设计意图:①借助两个问题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再现学习过程,梳理所学的知识技能,归纳一般方法,形成知识序列,明确让机器人完成任务的基本流程,理解双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②结合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机器人的奥秘,增强情感体验。

教学反思

上一篇:汽车服务顾问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乡镇法律顾问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