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12:46:55

爱心教育论文

爱心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仁爱;医学生;德育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其教育思想、德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影响当今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传统中医文化中与儒家文化有很多交融的地方,作为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的现代医学院校,更要注重“仁爱”教育。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儒家“仁爱”思想及医学生“仁爱”的内涵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人性为立论的基点,以人为本,主张爱亲、爱众,爱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共生的。

论语中提到在《论语 学而》中, 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 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而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爱众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与质的飞跃,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呈现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谐画面。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力行“五德”(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看来,“五德” 乃仁者的品格特征,“ 忠恕” 之道乃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前者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后者乃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正是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施仁方法,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仁爱”医学生是指五年制医药类学生通过儒学文化教育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而具备的良好素养。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指出,关爱别人就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爱” 者能爱亲友,乃至热爱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心才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塑造“仁爱”学生就是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有爱心的医学生。医学类高职院校把“仁爱”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是推进高职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将“仁爱”教育融入到医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仁爱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长期熏陶才能培养出有仁爱的学生。学校为培养出有“仁爱”的医学生需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机制。我校在学生的“仁爱”教育中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1 从理论上认识“仁爱”

在新生开学专业认知阶段,利用晚自习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这不古人教学子女的文章,让学生字面上知晓“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等“仁爱”的基本准则。新生第一学期早读时间,全班朗读《弟子规》,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何谓“仁爱”,知晓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另外,系部购买经典图书,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借阅经典图书,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经典的浸润,接受经典的洗礼,体悟“仁爱”之道。

2.2 从思想上正视“仁爱”

2.2.1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更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这个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集体来讲,可以利用班会解决共同问题,提高班级凝聚力,便于班级自我管理。“仁爱”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德育教育的阵地。开展以“仁爱”、“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珍爱自我,体会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2.2.2通过学生网站,文化板报,树立“仁爱”典型。

2.2.3充分利用各班的板报墙,出以“仁爱”为主题黑板报,宣传仁爱。另外,教育者要注重身教。教育学生爱人、讲诚信、遵纪守法,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即道德教化的实施者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者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由“知之”、“好之”、“乐之”积极转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从行动体会“仁爱”

让学生更好的从内到外的体会仁爱,还需要实践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爱的情感,内化爱的意识,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发现爱、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同时,以由己到人、由知到行层层落实,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转变。低年级的学生根据每月的节假日为契机,设定专门的“仁爱”活动月,加强学生的“仁爱”教育,开始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五月六月,开展“感恩父母和亲人”;九月,开展“感恩老师”逐步升华到十一月感恩节,开展“感恩社会”活动,从爱父母,爱老师,扩展到爱社会,让孩子产生感恩心、乐施心,学会用仁爱之心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年级的学生,在三月“紧跟雷锋步伐,争做仁爱学生”,五月护士节,开展“扬南丁格尔精神,争做仁爱护士生”活动,十一月感恩节,“爱心长跑”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社会,热爱国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奋发成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把仁爱教育工作分解到到各个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教育紧密结合,仁爱从直观感悟到全面实施,内容涉及学科教育、德育、体艺教育等方方面面,同时,形成评价机制,在学生个人百分考核中,把“仁爱” 仁爱精神成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处事之道,完善的人格,体悟孔子“仁爱、礼义、诚信”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如孔子一直要做的事情那样,确保达到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仁爱、礼义、诚信”等道德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之中。

孔子以仁爱之义教人为人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倡导以孔子仁爱思想精华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常存仁爱之德常做友善之举,努力修身律己、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以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立身处世。总理曾指出: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所以必须培育大学生仁爱品质,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主合力,多管齐下,创造良好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仁爱品质,发扬光大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多玲,赵丽虹.论儒家“ 仁爱”思想在大学生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宁科技学院学报卷[J],2010年第10期:第1~2页.

[2] 宋丽娟.孔子的德育思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09年第3期.

爱心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感情,是爱国情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切实抓好“两课”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的正面灌输

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高等学校“两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爱国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此带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培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还要体现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以校训、校歌、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依托,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以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

开展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舆论宣传,突出重点、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浓厚氛围,促进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学风和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使爱国主义深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心中。使大W生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动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源泉。 高校要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爱国主义先进典型,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爱国、爱党、爱人民,以达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3]

五、借鉴国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我们要广泛借鉴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切实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第一,要强化历史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要加强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爱国的公民。第三,要规范升国旗、降国旗活动。第四,要广泛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后,要大力加强媒体的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

[1]罗国杰,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0,41.

[2]陈长虹.论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3).

爱心教育论文篇3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一

李海明,男,党员,专科,1966年2月出生,现为广水市李店镇草店中心小学教师,现是该校工会委员。他1985年8月参加工作,从教至今已有29年。从教以来,该同志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以来,他一直热心学校工会工作,参与并组织了许多工会活动,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因为有爱,他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会委员,首先他得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基础,他凭着一颗爱心经营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来做。也因为他这份爱心,让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他说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好,他觉得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一颗年轻的心,更带来了年轻的容颜;他说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他真真实实感受到它的珍贵,他常说没有什么环境能有如此清澈透明,他永远面对的是一张张素净纯洁的小脸,无须变脸来适应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二、因为有努力,他的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8年,在学校工会与党支部的信任与关心下,他成为了学校工会委员。在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一职后,为了很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除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要求思想进步外,他还坚持学习工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工会职能。相继学习了《工会法》、《教

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融合贯通,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同时边学边思考,边学边行动,发挥自己的特长,胜任本职工作。

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他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每次活动的精彩开展,他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如庆祝三八妇女节联欢会、教师节趣味运动会比赛,迎接元旦登山活动等等。今年为了迎接三八的到来,他与工会领导一起商榷并拿方案,组织全校全员参加。现场有他忙碌的身影,场地的布置有他奔走的脚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在他以及全体工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他付出的努力也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高度赞扬。

三、因为有参与,他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价值

作为学校工会的积极分子,他常常严以律己,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时常用自己行动投身爱心事业,每次向灾区捐款捐物,他都带头积极参与,听说身边的人遇到困难,都能尽自己的所能提供帮助。 在工作中,他认真执行学校领导及工会的格项任务,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认为集体的荣誉至高无上;工作中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只要他能做,就决不推辞。他觉得,只要大家都能管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帮助他人,那我们的工作会蒸蒸日上。 他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不计较得失,以集体荣誉为重,团结同事的优秀工会工作者。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年年被评为李店镇模范教师, 2012年九月获得广水市优秀教师,20XX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师考核中,他一直名列前茅。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的工会工作还有待完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会一如既往的积极努力,求真、务实、创新、忠诚,发挥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为促进学校发展作出他应有的贡献。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跨入教师这个行列已经16个年头。从教十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帮助下,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勤勤恳恳,踏实苦干,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勤奋耕耘,哺育桃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把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点滴成绩总结如下:

一、激情满怀,无私奉献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选定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热爱我的职业,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1997年7月,我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年青的教师,我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相信,只有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收获。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我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我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后进生我努力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积极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其发光。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我还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

三、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教师是辛苦的,教师职业是平凡的。在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凭着一颗教师的良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实实在在地干好自己应该干的工作,从未因私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远离父母的我,每逢家中有事,父母让我请假,我总是婉言拒绝:咱家中是有事离不开我,可学校里的几十名学生一样离不开我啊,他们更不能耽误啊!时间长了,父母再忙再累,也从不拉我后腿。一次妻子生病住院,我在医院陪护,想到班里那四十五个渴求知识的孩子,我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无论是放下那一边我都于心不忍。妻子理解的对我说:你还是去上班吧,别把你急出病来,我没事。我握着妻子的手,看着她红红的眼圈,不知说什么好,最后还是狠了狠心,毅然去了学校。孩子一周岁后就住在奶奶家,我经常几周见不到孩子,每次回家看到孩子兴奋的神情和离家时无助的目光,我一阵阵心酸。我在家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我却无愧于我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无愧于我所从事的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事业。

四、潜心科研,硕果盈枝

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十几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及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担任的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先后主持或参与全国十五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全国十一五规划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实验、XX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XX市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实验、XX市优质教学研究、XX市小课题研究等国家、省市级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8月3日,论文《深化和谐教学,实现差生转化》在全国第九届和谐教学法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2001年11月,论文《浅谈电化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在XX市电教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2年4月,公开课《海上日出》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6月,论文《论劳动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XX市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12月,公开课《桂林山水》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3年12月,论文《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参加2001年度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评比,荣获部级二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获奖作品集》正式出版。2004年5月,论文《实施以德治校,重在塑造师魂》在XX市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壹等奖。2005年6月,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XX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6年7月,执教的公开课《编草辫》一课,在全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回首过去,豪情满怀,瞻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为了一代新人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我愿做春蚕,愿做红烛,愿做一名披荆斩棘的播火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谱写出自己最辉煌的篇章。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

XXX同志自担任华胜实验学校出纳以来,协助工会主席,通过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工会会员整体素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学校工会职能作用。XXX同志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活跃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华胜学校的企业文化,为工会理好财,办好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一、以身作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她狠抓工会职工学习,认真完善了华胜学校工会学习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高了学校职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积极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送温暖活动。一是关心职工身心健康。教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教职工生病以及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等,她都能坚持亲自上门探望、慰问。二是关心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各种节日期间,开展慰问走访活动,竭尽所能的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全力工作无后顾之忧。

三、组织活动,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2011年,XXX同志积极配合学校领导组织全校教职工前往惠东巽尞湾和台山富都温泉开展团队活动,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工会干部的作用,经常与教职工沟通、谈心,充分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引导教职工积极为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真心成为教职工的知心朋友,协助学校领导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教职工的爱戴。同时,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政治学习,在工会活动室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经常性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购买了健身器材、象棋、挑起等文化用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职工活动需求。

四、为工会理好财,办好事。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搞好工会财务工作,平时的工作当中认真学习《工会法》,按照工会财务工作规章制度,收、管、用好工会经费,做到了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使工会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爱心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著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著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人们深层的政治和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能胸怀世界、兼顾国际利益并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行为、思想观念和精神。”[5]

二、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研究

卢书欣在《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高涨与爱国情怀的淡化共存;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出现矛盾;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存在着盲目性与不成熟。”[6]孙祥军在《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中提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7]上述学者从大学生自身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角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主要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冯喆在《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却从未放弃过,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它的开放性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说和思潮不断地传播,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战中,各种思想的混战产生激烈的火花。”[8]从全球化角度来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各种挑战。郑胜水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中提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决定了新媒体既没有对“时间的倚重”,也没有对“空间的倚重”,表现出“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掌握高端信息传媒技术的西方国家在现存的国际信息传播秩序中,更容易地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处于信息技术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9]而且从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理国教育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情感产生的影响,对大学生爱国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理国行为的影响。上述学者主要是从社会环境因素作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途径的研究

王恩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中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建设好网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10]张莉在《论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出,“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发挥社会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从小处着手,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宏观情境。”[11]周传和在《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中提出应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12]上述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五、结语

从上面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尚需探索的问题,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缺乏实际的操作性,缺乏时代特点。因此,现阶段要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学者们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实践的稳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3]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1.

[4]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5]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6]卢书欣.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1(3):39~40.

[7]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1~73.

[8]冯喆.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2~13.

[9]郑胜水.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3:22.

[10]王恩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117~118.

[11]张莉.论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5):100~103.

[12]周传和.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24.

爱心教育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来源。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如果丧失了民族精神,就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的深渊,就不可能持久地存在和发展,甚至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深入持久地宣传和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这一论述深刻地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要实现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民族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形成于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相互交融凝聚而形成的,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主题。因而,它需要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提升,也需要在不同的时代注入新的活力,包括在理论上不断创新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成果。这样就必须有一种新的理论思想作指导,才能使民族精神活力永存。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思想理论体系,代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审视、塑造了引导时代精神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奇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而且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先后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才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永葆生机和活力。

同时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深厚的生命之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高度来思考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既要大力发展和继承民族文化之精华,又必须注重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最先进的文化基础。

因此,脱离时代和世界文明发展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只能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民族精神教育,不仅会导致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不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还会阻碍民族精神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丰富和提升。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民族精神以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科学、最进步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且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科学的理论基础,它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自发变为自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伟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都以此为主线来延伸和展开,并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激励力量和鲜明的目标方向。广大人民群众都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感,把他们潜在的和朴素的爱国情感转变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除了要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祖国美好河山以及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来加以激发外,还需要进一步把这种朴素的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使他们的爱国之情得以深化和持久。因此,我们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必须加强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现阶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使群众所具有的爱国之情,通过系统的理论灌输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转化为坚定的报国信念。无论形势怎样变,爱国之心永不变,报国之志永不改。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并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以及这个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联系。辛亥革命前,中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爱国者,不论是那些血染疆场,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将领,还是那些苦心探索、革新图强的志士仁人,他们的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是为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他们所爱的“国”是只有地域概念的封建王朝。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它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同时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就其表层来讲,它反映的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质朴真挚的感情,但就其深层而言,反映的则是人们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立志为祖国利益而奋斗的奉献精神,这种自觉认识和奉献精神,仅靠那些感性的参观、访问、凭吊和“屈辱史教育”是难以牢固地培育和树立的,必须通过以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当前就是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好科学理论基础,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盛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深沉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三、民族精神教育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民族精神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民族精神教育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民族特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丰富的内容。因为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丧失民族精神的民族,则无以强国。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人民群众由于各自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认识能力等差异,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觉悟程度也不尽相同,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特别是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施行“和平演变”,不遗余力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特别是面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谷的国际形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模糊认识。但是,爱国主义早已流人中华儿女的血液,激荡着华夏子孙的心,“爱我中华”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主旋律,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着迫切希望我们伟大祖国早日强盛起来的爱国之心。因此,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人手,进一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不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实际、生动、具体,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具民族特色,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因而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爱心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高职;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1.目前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受现实社会和网络信息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存在着爱国主义方面的种种困惑,上升到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方面来说,就是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而且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使高职学生面临多元选择的困惑。他们个性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过分看重个人利益,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强调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的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倾向。

结合这些现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出发,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专题讲解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时代内容,并号召学生做忠诚的爱国者。在讲解中,尤其是针对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上用了大量篇幅,旨在告诉学生,爱国主义不过时,新的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的生命和内容。除了在教学上有教育内容外,日常的学生工作也不落后。学生发展部门结合当前的时代热点,要求班主任辅导员结合热点召开爱国主义的主题班会,尤其是一些网络盛行的热点讨论,更是成为主题班会的焦点。同时,还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投身到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中。

2.网络对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良影响

2.1削弱了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

2.1.1削弱了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目前高校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材的编写大纲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亲自审定、并由教育部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所以内容上都是经过教育者严格筛选的。整个教学期间,对于一些社会舆论可以进行引导和控制,以防一些不利因素干扰教学效果。然而,在网络时代,我们很难对媒体、舆论、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监控和过滤,各类信息非常自由地在网络中得到资源共享,且速度非常快地传递着。我们的高职学生,对于一些信息难以分辨,于是大量的虚假垃圾信息进入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削弱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进而影响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2.1.2弱化了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网络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整个世界缩为一个地球村。各国的公民通过网络非常自由便捷的交流,从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上都打破了现实生活国家有的民族国家的界限。这个时候,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身发达的传媒技术和丰富的媒体资源,向以我们国家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很多大学生在这个时候,就茫然的接受了网络上的这些信息,在网络中逐步形成了世界公民的意识,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有了趋同性,逐渐淡化了自身国家和民族的观念,从根本上弱化了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2.1.3挑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地位

在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可以说获得这方面的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滔滔不绝满腹经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分崇敬,认为他们不仅思想认识高,而且知识渊博。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和资源的渠道不再单一,他们发现网络上的资源十分丰富,甚至发现了一些老师备课资源的来源,从此改变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法。在网络上,他们还可以通过视频搜索,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视频、优秀教师的比赛视频等,他们表面上发现自己的教师似乎没有那么优秀,于是对自己的老师不再那么崇敬。更致命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多内容在网络上不仅内容上十分丰富,而且展现的方式也十分多样化。集合了那么多优秀的资源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容量,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不用上课,仅仅逛网络就可以获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这就大大地挑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地位。

2.2动摇了高职学生原有的爱国主义思想根基

2.2.1网络开放性的信息膨胀并冲昏了高职学生的头脑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高职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看到教材课本以外的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健康的知识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这些信息也有一些很不健康的言论甚至是一些居心叵测者故意制造的言论来迷惑我们血气方刚的大学生爱国者。现在,我们可以在大量的论坛、Q群看到一些不良信息,这些信息的开放性、超国界性和虚拟性严重膨胀了学生的头脑,令他们原有的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根基逐渐崩溃,并萌芽了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2.2.2网络垃圾文化冲击着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虚拟、自由、平等的网络交流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自由感,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身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极力向发展中国家宣传渗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腐朽的思想、黄色病毒就在这个时候流向了使用网络的大学生,他们深受腐蚀和毒害。久而久之,这些垃圾文化就腐蚀了学生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根基。

2.3滋生了高职学生的不理国主义行为

国家要统一,领土要完整,民族要振兴,这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大趋势。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从思想上形成这样的高度认识。然而,随着问题的不断升温,台湾统一的无限拖延,一些网络上出现了非理性的情感表达。这些表达有的是我们一些爱国人士面对现状,不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然而更多的是居心叵测者在煽动人心。我们大学生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言论后,一些字眼激起了他们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出现了大队伍游行、参加活动、向政府示威等非常不理性的爱国行为。

3.创新网络时代下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3.1提高思想上的认识,转变角度,引导学生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目前网络对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良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高校应该冷静思考,并逐步转变传统的观念,深化思想上的认识。网络条件下大量虚拟、开放性的信息已经在冲击着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根基,可以说颠覆着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高校一把手领导,要从教学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精神,用更加自信的态度和高效的行动去激励我们高职学生正确健康地利用网络。同时,我们高校的教育方和教育者,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网络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存在,并且已逐步发展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学习生活的工具。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去阻碍学生使用网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学习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用传统教学和现代网络共同打造一个爱国的大学生群体。

3.2加强网络管理,杜绝垃圾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侵蚀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网络上的信息共享和传递非常的自由和便捷,好的方面来说大大方便了我们网络公民分享自己的资源,公共学习。然而,一些不良信息垃圾文化却也趁火打劫进入了网络世界,并被大学生吸收。因此,面对这个现状,我们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管理,尤其是有可能侵蚀大学生思想的版块内容。国家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十分不易,主要是想让其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面对网络的不良影响,对于他们的思想上的提高升华,我们需要下大力气。而源头十分关键,因此加强网络管理,积极探索新的专业技术,从源头上有效抵制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

3.3合理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发展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国土、河山、人民、文化、语言、民族历史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祖国热爱和忠诚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这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哺育着我们中华儿女,是维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因此,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对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有网络的存在,在网络世界里遨游而渐渐淡漠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趋同。这就提示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从网络内容上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我们可以从上到下,加强高校的“红色网站”建设,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教学水平,建设配套的网络实践体系。将网络和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相结合,利用先进的技术保护民族文化,利用我们的高校网站弘扬传播民族文化,拓宽民族文化的网络空间,增强民族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文化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更好的传播。

3.4坚定不移的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引导学生用爱国理论转化为爱国行动的主要教育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导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在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下,我们要更加坚定不移的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正确使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增光添彩。

总之,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受到威胁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探索。针对高职院校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共同引导学生正确通过网络学到知识,并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志钦.试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创新——基于网络时代的视角[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61-164.

[2]蒋宏大.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49-50.

爱心教育论文篇7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爱心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挑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81-02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富有爱国情怀的有志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的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爱国主义意识和做出爱国主义行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面临着简单陈旧、脱离时代的严重问题,加之自媒体舆论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高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全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完善与提高。为此,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做出有效的分析,制定符合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一、自媒体的含义

自媒体,即普罗大众的私人化传播平台,通常依托现代化的手段向某个人或某群人传达信息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其中典型代表包括博客、BBS(电子布告栏系统)、手机群发、SNS(社会性网络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等。

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淡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识与情感

高校教育应该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列为重点培养内容之一。只有及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才能让他们建立起爱国主义信念,并在其驱动下慢慢学会做出理性、持久的爱国主义行为。但是受到自媒体视域的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面临着正在弱化的挑战。自媒体形式的网络中隐藏着一部分反动势力,这些人主要以歪曲事实真相的手段对某些重大事件和新闻进行颠覆式恶化,他们会在自媒体平台恶意散播消极反动言论,其中涉及、的恶劣主体,混淆人们视听,侵蚀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还存在一些西方和极端民族分裂分子气焰嚣张地对我国发出舆论攻击,他们借助自媒体平台放肆地违背事实的反动信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及早接受足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很容易被大量虚假反动信息冲击影响,导致部分人产生质疑社会甚至的不良心理,动摇对社会和党的信任,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在自媒体环境驱动下,信息的传达和接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交流不分国界和民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注具体的网址或者信息的者,而国家地域观念日益淡化,一些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淡薄,丢失文化根基。

(二)冲击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队伍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教师掌握的信息就是权威,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较容易树立威信,相对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可以顺利展开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可是面对自媒体的不断发展,满怀好奇心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需要了解的信息,而不再完全依赖教师的引导。从而导致教师的主导地位渐渐淡化,失去原有的优势。以自媒体的主要形式之一微博为例,据一项调查统计表明,在样本为1 500的数据中,大学生微博使用率高达97%,其中有87%的学生对热门话题感兴趣,83%的人习惯浏览他人动态,还有74%的人会参与话题讨论和意见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国主义知识的获取和培养就在这样的开放性、互动性平成。教师本应具备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失去原有的力量,在学生心中已经开始动摇。这样一来,显然会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另外,教师队伍中难免有些教师缺乏网络技术使用能力,从而更加无法与学生融洽接轨,并且师生之间距离逐渐扩大。这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又一富有挑战的课题。

(三)冲击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中,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单向模式。这个模式下的教师处于绝对的引领支配地位,而学生却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很少展现出自主性的东西。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速的传播方式让这种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学生可以即时获取信息,不再受教师一味的灌输,他们能够通过外界构建自己的思想,信息的选择与获取全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做决定,并且还能将他们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学生们的自主性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开始反感“填鸭式”的思想灌输。这让教师的教育开始变得举步维艰。

(四)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经率先融入这个环境之中,它也为大学教育方式带来日益复杂的挑战,其中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尤为突出。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以课堂为重要渠道,同时受到父母长辈的协调控制协同教育,这样的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基本可以形成准确的、权威的、深入人心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这种格局却被自媒体等开放性的网络媒体破坏。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学生迎来了越来越烦琐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校的日常管理的不断更新,主要还有以自媒体为载体的各种言论、思潮以及虚拟团体等等。这些虚拟世界中呈现出来的花样百出的思想言论不断渗透到大学生活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此外,自媒体的虚拟性特点无形中加大了协调爱国主义正确思想教育的难度。由于自媒体环境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为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这些是现代教育工作范围无法彻底控制的因素,如此看来,自媒体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困难。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将自媒体融合到爱国主义教育中

自媒体的兴起从表面上看是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一番挑战,但是客观分析以后,未尝不是教育方法改革的一个重大契机。自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互动理念结合到教学方法之中。自媒体的开放和互动也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呈现平等、互动的状态。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之间建立多元的交流活动,以主流意识为尚显稚嫩的大学生引导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自媒体建立相关的博客群、QQ群、微信群、BBS论坛等,在上面引领大学生自由交流探讨,通过有效地将自媒体融合到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方式,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提升教师培养自媒体环境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给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教师当头一棒,同时为教师们敲响了警钟并对他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抓住自媒体便捷、即时的使用特点,掌握自媒体相关的技术信息,做好平台搭建,将教学中应该传达给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贯穿到自媒体平台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动发起者,其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彻底改变。这时,教师就应该顺应新环境的爱国主义教育需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娴熟的现代技术处理能力等方式彰显个人魅力、引起大学生求知兴趣。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各高校各部门也需要积极构建自媒体舆论平台,结合实际情况发挥校园自媒体平台的育人作用。最后,可以适当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让教师时刻保持教学先进性和政治敏锐性,发挥好导向作用。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针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当代新环境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发展和创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做出改革,把它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辅助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角度考虑,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应该结合新时展加强创新,比如可以向学生征集当前最新鲜、最热门、最有意义的国家大事和新闻话题,如中日问题,然后让学生热烈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让大家纷纷发表言论,使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导学生理国,坚决遏制非主流的极端思想,及时调整具有社会仇视心理的学生的思想态度。其次,针对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和民主性不断增强,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施展才华和自由发表言论很重要。这样的做法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积极情绪,进而在实践中开始践行爱国主义行为。最后,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逐渐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结合,向学生们介绍爱国主义的基本知识,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四)强化校园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随着自媒体形式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承受着越来越严苛的环境。如果要继续营造出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要协调好多方面因素,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第一,对校园网应该加强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其中要遵循引导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建议开设独立的、醒目的爱国主义教育板块,传递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以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可以设计专门的时事要闻的交流评论平台,供学生们自由发表看法,并互相点评。第二,发挥传统信息平台的作用,如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报。其中可以实时报道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策略,大力弘扬爱国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三,利用手机优势。手机是现代社会中几乎人手必备的社交工具,所以在营造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时,可以充分利用手机优势,比如在重要的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学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勿忘历史残留的国耻,振奋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在受到自媒体等现代环境下的挑战,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产生众多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关系着国家发展和前途的大事。所以,尽快探索出创新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必须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并通过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言传身教,同时与时代接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将爱国主义正确思想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2]卢昌军.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3]王洪波.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

[4]葛超.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5]向绪伟,蒋冬玲.培育大学生理国情感的实践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3(3).

收稿日期:2014-10-12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隔代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