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2:58

舞狮艺术论文

舞狮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台湾; 狮舞 ;文化

一、中华传统狮舞文化源头与特征

狮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不管在城镇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民间各类的传统节日和喜事庆典都可见到热闹的狮舞活动 。狮舞,又称“狮灯”“狮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舞狮活动,大多寄托了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

狮舞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它的渊源考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首先,是关于狮子这一形象的考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考古人员在新疆尉犁县汉晋时期的营盘墓葬中发现过装饰有狮子形象的栽绒毛毯,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狮子纹样的丝织品,由此可见狮子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其次,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中国最早的舞狮出现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地区。起初舞狮只是简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配以龟兹乐的一种舞蹈,表达人们对兽中之王的膜拜。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的是人的足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狮舞俑的造型,就是当时模仿民间舞狮演出的形象。

在对历史文化的考证中,唐代关于舞狮的文献记载较多,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唐代便盛行舞狮。着名的有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这些句子,无一不生动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北狮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唐代着名的舞蹈“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这一时期的舞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汉人思想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由此传入民间。民间的舞狮则不断地渗入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舞狮,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图腾和愿望。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我国传统狮舞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在我国民间,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舞狮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狮舞文化中,按照风格与流派,分为了南狮与北狮。

南狮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大多结合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异。醒狮在民间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 “南狮”狮头面容饱满,额头稍高但较为狭窄,眼睛大而有神并且能灵活转动, 同时,口阔带笔牙齿时隐时露。在“南狮”中也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鼓乐由鼓、锣、钹构成。三种乐器以鼓为核心指挥整个舞狮演练过程,节奏的变化及动作的转折需与鼓乐完美协调。鼓发出“咚”音,锣发出“珰”音,钹发出“锵”音。鼓为主调,钹为和音,锣为打点,三音合奏发出轻、急、快、缓的韵律。共有三星、五星、七星等三种鼓法。南狮表集观赏性、艺术性与竞技性为一体,表演时喜庆气氛浓烈。南狮的套路主要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形态通过“采青”与“破阵”两个内容来表现。

二、台湾狮舞文化的源头与特征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隔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六十万大军与政府人士,大陆各省的汉民族及满、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亦人数多寡不一地迁移到台湾,其中有各界的大批精英,自然地将中华文化更完美地移来台湾,也移来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其中自然包括大陆民间传统的狮舞文化。

关于台湾狮舞的源头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台湾府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如下:“岁时,(汉人用此礼土番无也)元日蚤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羹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遇此日为常。是时屠苏为政,醉人酣剧,相望于道,至五日乃止;谓之“假开”。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僊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由此记载可知:当时台湾舞狮活动包含在整个新春活动之中,其表演活动的型态与其它各种游艺阵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大型游艺队伍。主要功能有庆祝节庆、增加春节热闹气氛、祈福与唱吉利以娱乐大众、获得奖赏。各种活动样态与大陆同时期清朝文献相当吻合,可谓是中国内陆新春习俗的翻版。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台湾狮舞的源头便是我国传统的狮舞文化。

在台湾,舞狮俗称弄狮,而舞狮所组成的团体,则称为狮阵或狮团。台湾民俗的狮阵,是舞狮与武术结合的武阵,经常出现与民间的各种迎神赛会节庆中,象征勇武的精神,具有威镇邪魔、祈福吉祥之意。台湾弄狮中,狮的造型较为固定,动作讲究精神与气势,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分界发展出许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如果以地界来分,以新竹为界,分两大派。以南为南部狮,称狮阵因狮嘴不能开合,俗称闭口狮。以北为北部狮,狮身以金黄色为多,狮嘴可以启闭,俗称开口狮。如依其造形、舞法,台湾狮则分成闭口狮(亦称笼狮)、开口狮(亦称仔狮)、醒狮(传自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传自北京狮)等四大类。

闭口狮流行于南部、西螺一带,其外型似于竹笼,额多突出,又称鸡笼狮。由于地域与教员的不同,其舞法也有所差异,大体内容可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狮、咬背狮、咬股狮、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开口狮因狮子开嘴很大,并能随意开合而得名。开口狮狮头为木制,嘴巴的形状犹如方形木盒,因此,在台湾也被称之为盒仔狮与客仔狮。开口狮的表演以“打狮节”为主,“打狮节”又被称为咬虱或套头,相传其舞法因功夫深浅分为一至十八节,十八节的名称有: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当狮团接受邀请参加各类拜庙典礼时 ,会根据场合与需要在十八节的内容中选择性地演出。

醒狮源于广东,原称瑞狮,因广东话的“瑞”与“睡”之音相似,方改称为“醒狮”,因其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故一般人习惯称之为广东狮。由于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台湾舞狮者多是娴熟国术(中国武术)的。

北方狮传自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在台湾,目前舞北方狮的狮团并不多,除了历年中华民国青少年民俗运动访问团是以北方狮来舞弄外,在北部常见的,仅有“空军防炮舞狮队。嘴边与传统方形不同,呈圆形状。

台湾舞狮虽然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特征,但由于现今交通发达,台湾地狭,以及师傅南北教艺,使得所有舞狮种类不再有南北之分,并呈现出了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现象。

三、台湾狮舞的现状与发展

台湾狮舞最初的组团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强盗。早期的弄狮以武馆为中心,或聘请武师教习子弟,以训练狮阵的方式,兼顾学习武术功夫与保卫乡里,同时在地方有节庆庙会时,热闹助兴。而后被庙会看中,用之驱鬼逐疫、破煞、破邪,因而发展出参神、绕炉、踏七星、踩八卦等动作。早期的台湾狮舞大多偏重于武术性的表演,属于类似武术的表演形态。传统台湾狮舞的表演组织,在北台湾多以“团”为名,且多数冠以“金”字;湾多以“堂”或“社”为名;在南台湾又多称为“阵”。台湾有庙宇神像出巡的习俗,寓意是为了保佑国民安康、风调雨顺。这样的民俗活动必有各类阵头护驾,阵头的种类繁多,如:龙阵、狮阵、宋江阵、蜈蚣阵、车鼓阵、踩高跷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狮阵了。

台湾的舞狮运动一直以来主要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广,如国术馆、国术会、寺庙、小以此来推动舞狮的发展与繁荣。民间团体中,也有类似台湾省舞狮技艺会等社会团体热心投入舞狮推广工作。教育部门由教育局来统筹,小区方面由文化中心负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湾舞狮的风气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狮舞表达了中华人民乐观向上、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民族气节。如今,在台湾,舞狮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受到民众的喜爱与关注。通过在民间举行的各项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台湾狮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难度更加出神入化,形态与鼓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让狮艺推至更高的水平。舞狮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黄盈:《“南文北武”话舞狮》,《广东艺术》?2005年4期。

?2? 徐心希:《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 林国平:《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4? 百度百科:《开嘴狮》, 2006年6月2日,?/view/246378.htm

舞狮艺术论文篇2

文艺作品如此,舞蹈艺术亦如此。而舞蹈艺术中的民族舞,更以民族性作为支撑与核心,亮点与力点。

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舞,都带有鲜明而又强烈的该国各民族的民族性特征,这些民族舞,又常常是各民族的民间舞。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将世界民族舞的民族性,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析――

一、汉民族民族舞的民族性

汉民族的民族舞,充分反映出汉民族龙的图腾、农耕文化、真挚热烈、火爆欢腾等风格特点。

例如秧歌舞,就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原为“插秧之歌舞”,故名“秧歌舞”,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因流传地域不同,又分为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舞者多半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棒等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又分为大场、小场两种,开始与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群舞,小场则为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或歌舞小戏。群舞的队形变换又有“卷白菜心”、“剪子股”等等。

又如龙灯舞,也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龙灯舞又称“舞灯”,由多人舞动用布制成的长龙,彰显出龙的传人的威武、雄壮之风。风格热烈、欢腾、火爆,多在节庆之日表演。

再如狮子舞,同样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也称“舞狮”、“耍狮”,流行于很多地区,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头大狮子。或由一人舞一头小狮子,还有人扮作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又分“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顺神态,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主要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跃,跃跌扑、腾转、登高、踩球等动作。技巧性强。狮子舞历史十分悠久,据《汉书・艺文志》所栽,在汉代即已盛行。

由此可见,汉族的民族舞,充分体现出汉族的民族性特征。

二、少数民族民族舞的民族性

我们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均有自己本民族的民族舞,它们分别体现出该民族的民族性特征。

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即表现出傣族人民吉祥物孔雀的美丽形象。

又如藏族的锅庄舞,也表现出藏族人民雄伟有力、洒脱奔放的民族性格。

再如维吾尔族的多朗舞,则表现出维族人民活泼开朗、豪迈乐观的民族性格。

此外,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马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带子舞,瑶族的铜鼓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等,也都表现出本民族的民族特色。

由此可见,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舞。也充分体现出本民族的民族性特征。

三、外国民族民族舞的民族性

外国许多民族的民族舞,同样以民族性为特色。

例如华尔兹,即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舞时两人成对旋转,故又称“圆舞曲”。具有典型的欧洲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而迪斯科,则产生美国、系民间一种自娱性舞蹈,以动作自由灵活、胯部扭动较大为特点,充分反映出美国人的自由意识与浪漫性格。

至于伦巴,则起源于非洲,后成为古巴黑人的一种民间舞,它的黑人特征十分鲜明,特别是双胯自由摆动、上身灵活自如等特色,尤为突出。

舞狮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台湾; 狮舞 ;文化

    一、中华传统狮舞文化源头与特征

    狮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不管在城镇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民间各类的传统节日和喜事庆典都可见到热闹的狮舞活动 。狮舞,又称“狮灯”“狮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舞狮活动,大多寄托了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

    狮舞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它的渊源考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首先,是关于狮子这一形象的考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考古人员在新疆尉犁县汉晋时期的营盘墓葬中发现过装饰有狮子形象的栽绒毛毯,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狮子纹样的丝织品,由此可见狮子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其次,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中国最早的舞狮出现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地区。起初舞狮只是简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配以龟兹乐的一种舞蹈,表达人们对兽中之王的膜拜。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的是人的足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狮舞俑的造型,就是当时模仿民间舞狮演出的形象。

    在对历史文化的考证中,唐代关于舞狮的文献记载较多,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唐代便盛行舞狮。着名的有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这些句子,无一不生动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北狮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唐代着名的舞蹈“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这一时期的舞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汉人思想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由此传入民间。民间的舞狮则不断地渗入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舞狮,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图腾和愿望。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我国传统狮舞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在我国民间,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舞狮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狮舞文化中,按照风格与流派,分为了南狮与北狮。

    南狮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大多结合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异。醒狮在民间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 “南狮”狮头面容饱满,额头稍高但较为狭窄,眼睛大而有神并且能灵活转动, 同时,口阔带笔牙齿时隐时露。在“南狮”中也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鼓乐由鼓、锣、钹构成。三种乐器以鼓为核心指挥整个舞狮演练过程,节奏的变化及动作的转折需与鼓乐完美协调。鼓发出“咚”音,锣发出“珰”音,钹发出“锵”音。鼓为主调,钹为和音,锣为打点,三音合奏发出轻、急、快、缓的韵律。共有三星、五星、七星等三种鼓法。南狮表集观赏性、艺术性与竞技性为一体,表演时喜庆气氛浓烈。南狮的套路主要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形态通过“采青”与“破阵”两个内容来表现。

    二、台湾狮舞文化的源头与特征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隔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六十万大军与政府人士,大陆各省的汉民族及满、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亦人数多寡不一地迁移到台湾,其中有各界的大批精英,自然地将中华文化更完美地移来台湾,也移来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其中自然包括大陆民间传统的狮舞文化。

    关于台湾狮舞的源头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台湾府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如下:“岁时,(汉人用此礼土番无也)元日蚤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羹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遇此日为常。是时屠苏为政,醉人酣剧,相望于道,至五日乃止;谓之“假开”。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僊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由此记载可知:当时台湾舞狮活动包含在整个新春活动之中,其表演活动的型态与其它各种游艺阵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大型游艺队伍。主要功能有庆祝节庆、增加春节热闹气氛、祈福与唱吉利以娱乐大众、获得奖赏。各种活动样态与大陆同时期清朝文献相当吻合,可谓是中国内陆新春习俗的翻版。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台湾狮舞的源头便是我国传统的狮舞文化。

    在台湾,舞狮俗称弄狮,而舞狮所组成的团体,则称为狮阵或狮团。台湾民俗的狮阵,是舞狮与武术结合的武阵,经常出现与民间的各种迎神赛会节庆中,象征勇武的精神,具有威镇邪魔、祈福吉祥之意。台湾弄狮中,狮的造型较为固定,动作讲究精神与气势,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分界发展出许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如果以地界来分,以新竹为界,分两大派。以南为南部狮,称狮阵因狮嘴不能开合,俗称闭口狮。以北为北部狮,狮身以金黄色为多,狮嘴可以启闭,俗称开口狮。如依其造形、舞法,台湾狮则分成闭口狮(亦称笼狮)、开口狮(亦称仔狮)、醒狮(传自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传自北京狮)等四大类。

    闭口狮流行于南部、西螺一带,其外型似于竹笼,额多突出,又称鸡笼狮。由于地域与教员的不同,其舞法也有所差异,大体内容可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狮、咬背狮、咬股狮、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开口狮因狮子开嘴很大,并能随意开合而得名。开口狮狮头为木制,嘴巴的形状犹如方形木盒,因此,在台湾也被称之为盒仔狮与客仔狮。开口狮的表演以“打狮节”为主,“打狮节”又被称为咬虱或套头,相传其舞法因功夫深浅分为一至十八节,十八节的名称有: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当狮团接受邀请参加各类拜庙典礼时,会根据场合与需要在十八节的内容中选择性地演出。

    醒狮源于广东,原称瑞狮,因广东话的“瑞”与“睡”之音相似,方改称为“醒狮”,因其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故一般人习惯称之为广东狮。由于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台湾舞狮者多是娴熟国术(中国武术)的。

    北方狮传自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在台湾,目前舞北方狮的狮团并不多,除了历年中华民国青少年民俗运动访问团是以北方狮来舞弄外,在北部常见的,仅有“空军防炮舞狮队。嘴边与传统方形不同,呈圆形状。

    台湾舞狮虽然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特征,但由于现今交通发达,台湾地狭,以及师傅南北教艺,使得所有舞狮种类不再有南北之分,并呈现出了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现象。

    三、台湾狮舞的现状与发展

    台湾狮舞最初的组团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强盗。早期的弄狮以武馆为中心,或聘请武师教习子弟,以训练狮阵的方式,兼顾学习武术功夫与保卫乡里,同时在地方有节庆庙会时,热闹助兴。而后被庙会看中,用之驱鬼逐疫、破煞、破邪,因而发展出参神、绕炉、踏七星、踩八卦等动作。早期的台湾狮舞大多偏重于武术性的表演,属于类似武术的表演形态。传统台湾狮舞的表演组织,在北台湾多以“团”为名,且多数冠以“金”字;中台湾多以“堂”或“社”为名;在南台湾又多称为“阵”。台湾有庙宇神像出巡的习俗,寓意是为了保佑国民安康、风调雨顺。这样的民俗活动必有各类阵头护驾,阵头的种类繁多,如:龙阵、狮阵、宋江阵、蜈蚣阵、车鼓阵、踩高跷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狮阵了。

    台湾的舞狮运动一直以来主要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广,如国术馆、国术会、寺庙、小以此来推动舞狮的发展与繁荣。民间团体中,也有类似台湾省舞狮技艺会等社会团体热心投入舞狮推广工作。教育部门由教育局来统筹,小区方面由文化中心负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湾舞狮的风气开始蓬勃发展。

舞狮艺术论文篇4

本课程共包含:五部分内容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知道狮子并非产于我国,它的故乡远在西亚和非洲。由于狮子的外形雄壮,威武有力,又有百兽之王的美誉,因此,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权力、威严的象征。

而我国狮子的由来要追溯到西汉,公元前138年张骞历时13年,两次出师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不绝。在《后汉书》中记载了贡狮。公元87年,西域大月氏和安息等国为了结好汉室,不远万里把象征吉祥、威武的狮子作为礼物送到我国,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步地相互融合。

在此之前,我国道教普及,逢年过节,有舞老虎的习俗。到了东汉时期,班超再次西行,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经书讲文殊菩萨坐骑为狮子。因此,舞狮逐渐取代了舞老虎被人民所接受。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龟兹文化都有舞狮的记载。关于舞狮的起源有很多中说法,其中主要和宗教、训狮和战争有关。

从以上可知,舞狮运动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项目,通过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模仿狮子的各种形神动作,达到表形体意的目的,是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第二个

舞狮分为北狮和南狮两个流派,北狮起源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南狮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南狮在民间也叫作“醒狮”。有关的南狮起源在正史中所见材料不多,根据《广东省志》记载,广东舞狮发端自北狮,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逐渐演变为南狮。在明代就有工匠从事狮头、狮被、锣鼓等的制作,并逐渐形成产业。因此,可以推断南狮至少起源于明代时期,迄今有几百年历史。

关于南狮的起源有三个传说,我们来看一下。

醒狮运动的发展经过了四个时期;

萌芽期:舞狮运动虽然早在三国时期已经存在,但是真正的南狮运动还要从明清时期说起,南狮运动在明清兴起,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南狮运动注重技巧的运用,舞狮也逐渐有个人过渡到团体组织形式,大大提升了南狮运动的技术水平,并逐步融合武术、舞艺、技巧等多种项目因素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南狮文化和艺术。这一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南狮运动,多以狮舞为主,且普及和推广程度也稍显不足。

发展期:民国时期,随着南狮运动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佛山派和鹤山派两个南狮派别。随着南狮派别的划分,各个南狮队伍通过选择狮子的颜色和个性来展示他们的舞狮技术和特点,最为著名的就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分别用黄、红、黑颜色代表。刘备与黄色相称;关羽与红色相配;张飞与黑色相搭。在解放前期,南狮运动主要在庙会、祭祀、节日等期间进行表演,各个狮队之间进行比试和较量,这对南狮运动技术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停滞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南狮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开展的如火如荼。1966年,一场时代的厄运从天而降,全国各地被红色恐怖笼罩,阶级斗争随之而来,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各地体育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各个运动队停止训练,运动员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改造。直到1976年以后,“四人帮”倒台,文化大革命宣布结束,全国经济、农业、工业恢复正常生产,体育运动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成熟期:文化大革命后进入正常发展轨迹。国家大力发展各项体育运动,龙狮项目在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推动下,进行了挖掘整理,推动了龙狮运动的发展。自从1995年国家体委把龙狮运动列入全国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每年国内外大小赛事将近上百场,有亚洲室内运动会、世界龙狮锦标赛、全国龙狮锦标赛、争霸赛、精英赛、邀请赛、大中小学龙狮赛等一系列国内外龙狮赛事纷纷举办。截止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开展龙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南狮运动的发展,使得龙狮运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南狮有很多习俗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新狮初舞“开光点睛”

(二)起舞的礼仪

(三)舞狮迎宾方式

南狮在演变的过程中有分为:佛装狮 和 鹤装狮 两大流派。

佛装狮:主要流传于佛山等地,表演特点以大开大合的动作配合沉雄稳健的广东民间武术(洪、刘、蔡、李、莫)的步形、步法和腰桥,舞动线路宽阔,力猛,气势磅礴,着重于烘托气氛,多在镇宅驱邪、喜庆、喜气洋洋的场面(或群狮)出现。

鹤装狮:主要流传于鹤山等地,表演特点以猫形狮性为特征,极力仿生,用猫步和细微的神态以戏剧诉说故事形成表现。

南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为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百态。

舞狮运动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具有自己的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功能。

舞狮运动的特点具有: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舞狮活动在中国,原是一种以娱乐、表演为特点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发展成为一种现代的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二、强调集体配合

舞狮运动是两个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一个集体表演项目,两个人通过狮被将其联系在一起,来完成各种动作,因此,如果没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将狮舞好。

三、鼓乐伴奏

鼓乐伴奏是舞狮运动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舞狮运动本身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在舞狮的鼓乐配合上不尽相同,南狮有南狮的鼓乐风格,北狮则更多地融入了北方鼓乐的特点。

四、种类繁多、竞技性强

舞狮这种形式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由于地区的不同,受当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舞狮的表演,技巧性较高,因此也有着极强的竞技性。

五、与节日娱乐密切联系

在华夏各民族的节日和庆典里,有许多传统节日和社火活动都与舞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北方地区正月十五各地举行的庙会上,自然少不了舞狮的队伍,由于舞狮表演热烈,加上人们对狮子的崇敬,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吉祥、喜庆的气氛。

中国舞狮运动的价值功能:

1. 文化传承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主旋律。舞狮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凝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外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狮文化”。

2. 教化功能:从事舞狮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能增进对本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欢庆吉祥、颇有难度的舞狮表演,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教育,培养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精神的教育。

3. 健身娱心功能:舞狮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综合因素的体育项目。舞狮通过鼓乐将武术和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动作,“鼓乐激昂雄狮起舞”,这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方式。

4. 审美功能:舞狮以其鲜明的表演性而为人们所珍视。舞狮的各种技巧难度、创新动作借助器械和音乐,表达了山、岭、岩、谷、溪、洞、水、桥、洞等意境;诠释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吼、寻、盼欢等神情;展现了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动作,在或静或动中,雕塑了狮的优美形象,展现了狮的精气神韵。可见,舞狮技艺有着宽广的表演空间,经过艺人们的精彩演绎,极具表演性和审美性。

舞狮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龙狮文化;商业开发

我们国家是龙的故乡,是龙狮文化的发源地。自龙狮文化活动开办以来,这项活动已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龙狮运动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海南省位于我国陆地范围的最南端,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但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过程中,龙狮文化的发展却步履维艰。因此,笔者通过多次考察和调查,分析了海南龙狮文化运动及开发过程的规律,发现了其不足之处,为海南龙狮文化商业开发以及快速发展提出了建议[1]。

一龙狮运动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意义

龙狮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参与舞龙舞狮文化活动,均会抛弃身份和地位,都希望家人安全,好运来临,这是每个人在文化活动中寄予的希望。当不能施加真实的情感时,他通过诸如舞龙、舞狮之类的技术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深远的意义。自中国龙狮体育协会成立以来,龙狮体育已从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逐渐转变为独特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文化形式,对增进我国和国际交流的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龙舞和舞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公众基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龙狮文化的艺术欣赏价值不仅很高,而且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动作质量,增强民族统一性,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现代生活中,这是一个充满浓厚民俗风情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珍视它。因此,积极创新和发展龙狮运动,弘扬龙狮文化,在国内外弘扬传统中外文化非常重要。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龙狮文化现状分析

(一)海南省龙狮运动发展的分布情况

海南省具备非常特殊的地理条件,其市政分布情况具体为: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目前海南省的龙狮运动情况非常普遍,仅仅只有三沙市没有发展龙狮文化活动[2]。

(二)龙狮运动在学校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门很早就认识到了龙狮文化运动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弘扬特色文化的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启动了“全国白校龙狮进课堂”的发展计划。学校龙狮运动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为龙狮运动的准备人员培训提供了帮助。然而经过调查和访问发现,目前海南省仅有五所职业学校进行了普通或选修的龙狮运动或组建了龙狮队。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海南省仅有两所小学和中学开展了龙狮运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它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海南省中小学龙狮运动的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

(三)龙狮运动在武术馆的发展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目前海南省在发展国际旅游岛过程中,关于龙狮文化商业发展情况,仅有几所武术馆积极响应,虽然发现海南省目前有60个武术中心,但很少有武术中心开展龙狮项目。此外,海南省武术馆中积极弘扬和发展龙狮商业文化,即使具有技术优势,充足而优秀的运动员收益以及较短的训练时间以提高表现。目前,武术中心的龙狮运动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众多武术中心在等待龙狮运动的发展。但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理论指导等许多方面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四)海南省龙狮运动表演市场现状

龙狮运动具有受众性、普遍性以及民族性、节日性特点,象征吉祥和庆祝活动的龙狮运动已成为海南省广大城乡节日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如今,龙狮表演已成为各种大型活动、庆典、文化旅游节和一些重要活动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的亮点和最终表演。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开发意识薄弱,业绩水平不均衡,营销落后等因素,海南省龙狮表演市场比较混乱。近年来,海南的许多龙狮队伍也以各种形式运作。第二类以龙狮艺术,文化和表演公司的形式(如文化传媒公司)占8.6%,第三种以学校名称占20.0%,其他形式占68.5%。目前还没有完善的龙狮运动竞赛表现体系,不能提高产品质量,无法很好地树立龙狮市场品牌。如表1、表2所示,在过去五年中接受调查的龙狮队中,只有一支参加了全国锦标赛,只有2支参加了全国邀请赛和精英赛。共有25支龙狮文化队伍参加了各种本地比赛,占总数的71.3%。从中可以看出,海南龙狮队在海南省各种龙狮比赛中所占比例最大。尽管海南省的龙狮运动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只有一支队伍参加了全国锦标赛,只有三支队伍参加了国家邀请赛或精英赛,这反映了海南省龙狮运动的整体水平非常有限。同时,它也可以从教师的问题,活动经费的缺乏和领导的重要性方面反映出来。因此,龙狮运动要加大对龙狮运动的投入,引进高校优秀的龙狮专业教师,为海南龙狮运动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而促进海南省龙狮文化商业更好的开发与发展[4]。

三海南龙狮运动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龙狮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指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可以追溯到很长时间的个人或群体的文化特征。海南省龙狮运动的发展起步较晚,龙狮文化的氛围相对薄弱,因此岛民在获取龙狮文化,传承和弘扬龙狮文化的途径也非常单一。

(二)活动经费来源单一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初期,龙狮文化并没有走入商业发展之路,因此相关机构及文化组织也缺乏独立经营的能力和意识,来自各种组织或机构的资金现在主要依靠政府资金,学校资金或自筹资金,主要依靠舞龙和狮子表演来发展龙狮文化。但是,龙狮活动所需资金与实际投资之间的巨大反差极大地限制了海南龙狮运动的发展[5]。

(三)宣传力度不够

就目前来看,海南省在国际旅游岛发展进程中,其龙狮文化运动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无论是龙狮表演还是竞争对手、场面的宏伟程度都与媒体的宣传不成比例。而且,公众获得龙和狮子信息的途径非常狭窄,各方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动员以加强公共关系。在当地各类旅游文化节日中,许多人对龙和狮子的理解仍停留在“乞丐狮”的水平[6]。

(四)商业化过度浓厚

当前情况下,海南在发展国际旅游岛过程中,为了满足游客的口味并寻求暂时的经济利益,许多开发商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将海南龙狮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作为最大化获利和使用包装龙的手段,同时越来越淡化了龙狮文化的人文和地域特色,使产品过度商业化,但由于其新颖性,短期内可刺激游客消费,但海南龙狮文化旅游产品却失去了其文化内涵和特色。久而久之龙狮文化就会受到旅游市场的淘汰,丧失掉可持续发展能力[7]。

四海南国际旅游岛龙狮文化开发策略

(一)打造龙狮文化品牌

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等优势项目,促进海南龙狮文化商业开发与国际发展,积极打造特色龙狮商业文化品牌。而打造特色龙狮商业文化品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深入地挖掘龙狮文化。龙狮文化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是由舞龙舞狮活动演变而成的。民间的舞龙舞狮活动中具有兴旺与吉祥的寓意。正是因为舞龙舞狮活动象征着美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舞龙舞狮技巧,成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基于此,在构建特色龙狮商业文化品牌时就可以抓住龙狮文化的寓意,即以“兴旺与吉祥”作为文化品牌建设的思想,将其作为品牌建设吸引点,重点突出龙狮文化品牌的祝愿含义。为保证龙狮商业文化品牌建设效果,还需要组建专业的品牌团队,设计品牌标志,运行品牌,强化品牌建设效果。同时要构建品牌维护团队,负责品牌的维护工作,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在打造了更高水平的龙狮文化品牌后,就会帮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龙狮舞,欣赏龙狮舞,热爱龙狮舞,参加龙狮舞,最后积极参加龙狮运动,这对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

(二)加强龙狮文化参与者培训

当地旅游部门及文化组织机构还要重视起热爱龙狮文化、参与龙狮运动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例如为龙狮爱好者和参与者提供定期培训,使他们可以通过首次学习最新的龙狮技能和高级培训概念并尽快进行练习来提高教练自身的技能。由于龙狮运动在海南开始较晚,因此只有少数战士专家或专职老师。

(三)建设海南省龙狮运动之乡

海南省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地处我国最南端,气候宜人,有着非常浓厚的民族风情,这也是海南省可以打造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所在。如今,海南省着力于积极发展特色休闲和低碳旅游,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这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海南省龙狮文化商业开发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

(四)创新产品,打破同质化

海南龙狮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不仅导致产品质量单一,低劣,而且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失去竞争力,逐渐侵蚀了当地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生存空间,最终使得龙狮文化仅呈现出地域性差异,缺乏了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差别,其文化特色和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当地旅游单位及相关文化机构正确认识龙狮文化,探索地方特色,注重细节差异,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是打破海南龙狮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重要手段[10]。

五结语

综上所述,龙狮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可以说非常重要,这是由于龙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独特魅力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不可再生和独特。个人的意愿不是临时的意图,而是政府必须制定以其为主导的详细举措,为完成发展而进行的极权主义努力将为龙狮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并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11]。

[参考文献]

[1]符宜彦.海南黎族图腾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8,(7):184-185.

[2]陈华开.海口大英山游憩商业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耿松涛,张楠青.海南体育赛事旅游市场运作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1):69-72.

[4]付业勤,李勇.“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南“中国旅游特区”发展[J].热带地理,2015,35(5):646-654.

[5]海南日报.以文化促发展三大板块引领海南文化产业布局[J].硅谷,2013,6(12):18-19.

[6]陈凯,蒋惠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20):13-15.

[7]刘艳.自贸区背景下:海南省文化创意旅游模式探析[J].公关世界,2020,(18):52-53.

[8]陈凯,蒋惠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20):31-32.

[9]徐游.谈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建设[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5):23-24.

[10]邱新慧.海南国际旅游岛全域旅游的生态文化建设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4):25-26.

[11]李瑞军.如何利用好国际旅游岛政策促进海南乡村旅游及本地农产品的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9):43-45.

舞狮艺术论文篇6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广西壮族舞狮运动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对于壮族舞狮严重的濒临失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使壮族舞狮得到更好地发展,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壮族舞狮运动的优秀文化内涵。

关键词 壮族舞狮 起源 现状 对策

壮族舞狮起源于广西壮族聚居区田阳,融武术、编织、刺绣、音乐、绘画、杂技于一体,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壮族特色。壮族舞狮是壮民族社会运作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财富,于2007年入选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到凡是进入到“非遗”行列中的内容,均是已濒临失传或是生存情况不乐观的状态。壮族舞狮在发展过程中因生存环境逐渐恶劣,被迫地适应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因此,对壮族舞狮运动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为壮族舞狮运动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壮族舞狮的起源

关于壮族舞狮的起源,有些资料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左右江流域悬崖峭壁上,保存有大量的古代壮族先民制作的岩壁画,上面绘有击鼓舞狮的画图”,或“名闻遐的宁明花山崖画,就有人形击圆形铜鼓及像狗似狮动物的画图”。在击鼓狮动物周围,有众多人形画像,或伸臂、或蹲足、或跳跃,作习武动作,极似后来的似舞狮、练拳技术的说法。随着后来狮子文化的出现,形象威武凶猛的狮子,传说;“狮吼驱千魔”受到人们的崇拜,于是就有了模仿狮子动作的舞狮活动,就有了后来的舞狮。

传说到了宋代,桂西北区野猪出没,猴群为患,拱红薯,啃玉米,伤村民,异常猖獗,人们为驱灭害兽中之王,各地均设坛练武,合力围猎。后来有一长者献计;“狮子是兽中之王,出猎之时,把我们过年的双狮带上,围打之时,锣鼓紧敲,大家齐声呐喊,双狮猛冲,大刀,长矛,三叉,棍棒簇拥攻击,打死它一批,吓跑剩余的,定能获全胜。”后来众人照此计果然奏效。兽害既除,年岁丰登,人们便更酷爱舞狮习武活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壮族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率军东征抗倭,凯旋归田州(今广西田阳县)时,壮族父老曾组织传统的舞狮表演,热烈欢迎从前线立功归来的英雄。

20世纪初至30年代,广西民间一般以宗祠或朝社为单位组织狮团,称狮堂。并发起了“醒狮运动”政府规定农村的每个农村,城镇的街道以及军队的连队都要组织一个狮队,正月初一到十五为全省舞狮的日子。比赛时,人们边舞狮边放鞭炮,以壮声势,优胜者赐以“广西狮王”的称号。逐渐形成了壮族舞狮的习俗。

二、壮族舞狮运动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参与深度有限

政府是壮族舞狮能够良性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参与深度决定着壮族舞狮传承的效果。壮族舞狮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后,其窘境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资金、政策、管理等管理方面给予了导向与措施,但在决定壮族舞狮良性发展失败的一系列要素中,政府部门在后备人才保护和培养机制的参于深度不够,仅是笼统地停留在表面,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二)舞狮运动的人才流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徒弟上门拜师,师徒相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决心,有恒心的学员极少,高深的舞狮技艺难以被继承的弊病早已显现出来,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舞狮人数一度减少,舞狮绝技濒临失传,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根源在于当地优秀舞狮人才的大量流失,其原因在于;舞狮者收入过低,致使舞狮人员纷纷处出打工,而外地一些舞狮团体,通过高薪也吸纳走一部分舞狮队员,造成较为严重的人才外流。舞狮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危机。

(三)舞狮技术缺乏创新

民间的大多数舞狮活动处于互不往、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的阶段,只有很少部分专业的队在组织下,为了出国参赛或代表演出,才进行创新、改造、排练高水平节目,从而影响了舞狮的发展。

(四)经费不足

经费是舞狮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在训练以及表演过程中舞狮器材损坏,需要维修或重新购买,进行舞狮表演和比赛之前需要宣传,队员受伤需要进行治疗等方面都需要经费,只有经费有了保证,才能解除广大教练员和队员的忧虑,在进而充分投入到训练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动舞狮运动的发展。

三、壮族舞狮运动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舞狮运动的重视与扶持

壮族舞狮运动的发展有赖于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相应的扶持,政府应整合资源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并举,针对壮族舞狮的特点,建立多种形式的传承基地,成为传承人的展示、教学基地。健全政府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壮族舞狮发展中的问题。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舞狮更好的发展。

(二)多种途径培养舞狮运动的后备人才

壮族舞狮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和民族的财富,具有非物质文化的普遍性。近几年,壮族舞狮从高谷走向低谷,舞狮绝技濒临失传,十分严峻,针对壮族舞狮人才失传的现状,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舞狮专业人才。壮族舞狮作为具有壮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可以选择引入广西的民族院校和体育院校,成立舞狮的代表队或业余队。通过加强舞狮运动在学校的推广,使学校与民族体育运动相互融合,通过高校培养舞狮的后备人才。此外,当地的体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舞狮的培训班,使现有的舞狮队员的技术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适当的对舞狮队员实行表彰、奖励机制,鼓励传承和传播舞狮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舞狮运动的技术要不断创新

在日异月新的现代社会,舞狮运动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创新技术动作。目前,舞狮训练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训练体系,舞狮运动多是在大型演出,传统节日,婚娶丧家中开展,没有正规的训练体系,严重阻碍了舞狮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条件进行舞狮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规范的训练体系,不断创新舞狮新动作,提高技术水平。

(四)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壮族舞狮体育文化表演市场

舞狮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舞狮文化的传播,利用壮族的资源优势,如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道屏障,是扩大传统文化影响的一条渠道,也构成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传统节日体育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节令体育活动更是将人们聚集起来,正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民族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要大力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刊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构建宣传展示平台,大力宣传壮族舞狮。

(五)壮族舞狮运动与当地的旅游综合开发相结合

壮族舞狮运动是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依托区域资源的优势,开发舞狮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走区域特色之路。可以通过的传统节日活动,如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布洛陀文化节日,因此,我们可以整合布洛陀旅游文化与舞狮传统文化相结合,依托布洛陀旅游文化节,提升舞狮的知名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每年的布洛陀旅游文化节期间举办舞狮艺术节,重点展示舞狮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舞狮内容的丰富性和通俗性也受到了群众的喜爱。通过旅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宣传和发扬舞狮运动,还有利于舞狮文化的保护很传承,另外开发也会使舞狮运动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张继生.中国舞狮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规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2] 解乒兵.从舞狮运动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探讨现代舞狮运动的发展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2007(3).

[3] 杨尚春.广西田阳舞狮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白色学院学报.2009(10).

[4] 秦炜棋,梁玉凤.“壮族舞狮”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

[5] 秦炜棋,钟国友.论社会环境变迁对壮族舞狮发展的影响[J].百色学院学报.2011(12).

[6] 李忠.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2008.

舞狮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皮影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是在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的综合静态艺术基础上,加上舞蹈、表演等动态造型艺术的展示过程。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经由民间艺人予以融合与创新,成为表演和观看、制作和操作的综合造型艺术,人的参与使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变得更加有活力。

一、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形态随意、自由,并有着自己的思路和准则,综合起来却离不开这几个方面:创意式、对称式、散点式、意象式、时空交错式。

1.创意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在一定程式的基础上,以随意性强为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构图创意无限。艺人们的构图技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写生训练,多是以心记口授的方法代代相传,因而在形象造型上有着程式化的口诀。如表现人物高度和体形的有“立七坐五盘三半”、“文胸武肚”;表现人物体态的有“男熊背女蜂腰”;表现动物的有“马嘴戥子形,牛嘴包天下”。然而具体到作品创作时,凭借手的感觉,以艺人对故事人物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奇思妙想创作而出。由于艺人个体的审美差异,附带上地域文化色彩,方产生出形态各异的造型样式。

例如福建的江家走老艺人在创作媒婆这个角色时,认为媒婆的工作是东家走、西家串,免不了要劳累上火而头疼,所以在偶人头部的太阳穴处给予特别设计,将日常人们用来止痛的膏药贴在此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将媒婆的职业特殊和辛酸跃出造型之外,以喜剧的效果使观众产生怜悯之心。

2.对称式

民间艺术创作最完美的平衡形式,就是对称。

对称可以产生一种极为轻松愉快的心理反应,它给一个形注入平衡、匀称的特征,从而使观看者身体的两半的神经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满足了眼动和注意活动对平衡的需要。[1](P119)对称构图是图形中最古老的构图方式,大量运用在皮影、面具、风筝、灯彩等形式中,使形象稳重大方,完美和谐,传达了民间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风筝、风转轮一类的手工纸扎制品,它们大都要顾及作品的各个角度的观察方向,有的还要考虑使用时候的效果,因而创制手法、形象结构都极为丰富。对称式造型又可分为“对称式外张”和“对称式内敛”,即离心式和向心式对称造型。

图1是一组社火脸谱,在勺状的木料上刻画面部造型,夸张面部结构,添加多种设计元素和吉祥图案进行组合,形成对称的构图,正中画上祥瑞符号,在这个意味长寿的马勺脸谱上,两边对称地画有莲蓬,寓意多子,头顶眉心处是寿桃造型,桃的中央是图1篆字的“寿”头。整体上看,马勺社火脸谱是把人们的美好愿望用象征组成的符号布置在这个载体的周围,形成圆满均衡的构图,将祥瑞的信息传达给祝愿对象———人。这种构图大多分布在风筝和灯画造型里,以表现场面和情节性内容,特别是在以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为题材的美术品中,虽然有人物关系,有场面,但是布局却是按中心与四周均衡的方式来构图,周围总是填满了各种象征性的符号来装饰,一方面表达多种的意念,一方面在构图上体现圆满、丰富的审美理想。[2](P70)3.散点式散点式构图是以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三维的效果,它的特点是不固定视点,人的视点要围绕对象运转,因而能够对对象的侧面及背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现。

皮影造型是在平面材质上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这种空间效果不是通过远近、虚实的假象空间和幻觉空间表现的,而是要让观众的眼睛自己调节分析选中的形态,归纳出大概的结构关系,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例如桌子的造型并不是今天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而是距视线最近的桌沿最小,远处的桌沿变大。这种近小远大的结构关系需要观者将平视的目光抬高,才能找到平衡;殿宇的表现手法是环行展开式,将屋脊和装饰一一展现,而正常平视时看不到屋宇上面的构造;椅子是侧向3/4摆放,人物面部虽然正侧但是腰部已经转向了7分侧,人物坐在椅上的就形成了矛盾关系,却没有引起视觉上的不合理。这是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审美原则的体现,观者可平视、仰观、俯视、侧看均是合情合理的。

4.意象式

《周易》所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即将客观世界的“象”反映到人脑,经过思维过程再创造出“形象”。大凡能够表示福禄寿喜等祥瑞的植物、动物、纹样均可作为意象构图任意增减,如根据梅兰竹菊虽生长于不同季节,但都具有高洁的品质意象,与花瓶配置一起组成画面来代表四季平安兼有品格的象征,旁边还可以任意搭配上一些八宝图案组成富贵吉祥之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在物与意象的关系上是以切身感性与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将意的表达游于物外,要求主体要长期观察偶然得之,就是要具有审美的能动自觉才能有创造自由,创意出有意味的形象。如果沉溺于物象不能自拔,那么创作思想易被物象所奴役,而逃不出原始物象的窠臼。这种构图方式符合荀子提出的观点:审美主体要“重己役物”,而不要“己为物役”。民间造型不追求“形似”,而力求传神的构图思想与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两首》之一)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得益于中国画的精神。

5.时空交错构式

自由时空的造型方式,以写意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表达某种意义,可以将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作为符号尽情组合,使图形处于的矛盾空间状态,将不同视觉元素同处一个环境之中,并从多角度去理解几组不同事物。

例如皮影人物的侧面头像上画着正面的双眼;社火脸谱中面部基本造型和象征吉祥的符号会同时描画在脸部;在厅堂挂的宫灯上绘有竹、菊、瓶,表示竹报平安、居安;蝙蝠风筝上,会加上寿桃和祥云,表示福寿、祥瑞;这里蝙蝠夜间出行,桃是在夏季结果,云是白天才有,将其所代表意义的目的进行嫁接组织在一起,皆无时空的束缚。这种时空交错的“平面”表现,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通过对物象之间的意象联系和感性理解来解决多维感受。

民间工匠常常利用时空交错的构图来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局限,以获得精神自由,在创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去改造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创造着理想化的形象。可以看出,人类以万物之灵的自信,有着主宰自然万物的自由,可以创造万物,可以驱使神鬼,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将百兽之王的狮子变成可爱的形象,可以将四季果蔬纳于一堂,这些非写实形态展现了人类改变世界的理想和无法实现时的心灵慰藉。劳动人民在贫苦的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满足。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是劳动人民的艺术,也只有在充满希望和不满足现状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创造力。

总之,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以其静态的造型结构传达了平面到立体的综合形态,以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审美传递着民间文化和信息,是与民俗与民间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无论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工业文明如何发达,都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二、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的动态造型表现是借助与静态形象结合着的唱腔、乐曲、表演等动态形式来传达审美情感,通过“动态造型”的特长来表现人类精神体验的一种形式。是瞬间的、稍纵即逝的形体造型艺术的延伸,它能够通过表演中形体造型和连贯的动态表现现实生活。在凝重的或轻快的节奏中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民间美术综合造型的动态造型是表述人类心灵的“动态语言”,这里包含生命、情感、运动和情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任何其他民族艺术形式难以模仿的。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的装饰性图案按照本民族的视觉逻辑,通过色彩和线条规律激发动态造型的联想,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缺乏对民族情感的深切体验,也就无法去体味动态造型的深层内涵。动态审美特征中所具有的象征性、空间假定性、细节逼真性、夸张性和程式性都是具有一定符号性的语汇,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表达和艺术体现。

1.象征性

在综合造型的动态运动中,象征性模式是借助一定寓意形式来表达造型特指的表意方式。综合造型完成了静态的表意功能之后,其内在的因素和形象刻画会在运动过程中继续再现,由民间艺术家经过丰富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加工,通过隐喻、暗喻、拟人化、符号化、写意、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语言和肢体表达,使内容充满“意味性”,这些增强美感的艺术形式唤起人们的想象,当观者通过联想寻找到某一层意义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灵愉悦感。

傩的象征意味不仅体现在面具形式,还以角色的形体动作、装束等形式象征人类某个阶段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傩祭仪式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意。在傩文化背景下,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要遵守其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如制作面具完毕不能马上投入使用,要先举行开光的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赋予木制面具以生命,使它们从木制品演化为神的象征;摆放面具要用专门的箱柜收藏,取用面具之前要有开箱仪式;演出结束后,仍需举行封箱仪式,这些古老而固执的仪式,正是傩戏及其面具所具有的象征色彩。又如戏曲人物中生、旦、净、丑的面部造型,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塑造人物性格,将人物性格以剽悍、狰狞、威武、深沉、狂傲、奸诈、滑稽、正直、刚烈、慈祥等造型形态来代替语言功能,使人物一出场就兼具象征意味。通过动态造型的象征和模拟使观众在欣赏剽悍狰狞和细润纤柔之美的同时品味民间艺术之美。

2.空间假定性

空间假定性是戏曲中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戏曲表演中,由于场景限制,不能随时更换背景,或背景不能充分展示表演所需的场景,频繁更换场景会使观众厌烦,所以设计一系列假定动作来配合假定场景,延展了观众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而舞台化的动作加深了表演的真实性和观赏性。木偶戏和皮影戏吸收继承了戏曲的高度假定性这一艺术特色,在空间中虚拟场景,借助表演使观者去想象。如一个圆场可代表千万里路,拿上一根马鞭上下一挥,绕场一周,千万里即可在瞬间完成;一次上下场则象征数十载。这其间场景的转换过程在观者的大脑中已进行了加工和完成,不需要文字或特意表述。而皮影戏中腾云驾雾的场景,只需在人物脚下放一朵祥云便可意会。这种依靠形体的假定动作和引导,使舞台表演的有限空间在人脑中无限拓展和联想,丰富了动态造型的艺术表达。

3.逼真性

逼真性在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是通过模仿人或动物等形象的姿态、造型传达一定的情节和内容,有助于艺术表达的深度。舞台表演常常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木偶和皮影戏中所模仿的人物形象和形体动作同样具有表现力量。他们的整体特点是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夸张与写实融于一体,力求逼真地表现细节。如“脱衣”“喷火”“缩颈”“脱帽”“斟酒”等生活细节,强化人物形象的表演,既真切又夸张有趣。如木偶中人物持一条马鞭在舞台上时缓时急地走动如同骑马在旷野中,常常给观众一种特殊的美感与。

从木偶发展的历史分析,木偶表演实际是以追求酷似人的表演为目标。自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产生陶俑;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开始出现供人娱乐的乐俑;而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乐俑已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的歌舞杂技表演的木偶戏———“水转百戏”,它利用水流的力量,使木偶能在水力推动下表演击鼓、吹箫、掷剑、倒立等节目。

这种“水转百戏”其实是直接模仿西汉时代由人表演的歌舞、杂技之类的“百戏”。由此可见,木偶表演先是模仿了人的表演动作,然后才随着人戏表演的成熟,采纳人戏的因素而形成独特的木偶戏。

民间灯彩有观赏灯彩和表演灯彩之分。表演灯彩中有龙灯、狮子灯,蛇灯、鲤鱼灯、蚌壳灯、跑马灯、茶灯、花篮灯、彩莲船等,主要是配合灯彩的舞蹈、小品,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欢度元宵佳节。如狮舞,因为常和人们观赏灯彩时同时进行表演,所以往往叫做狮子灯。这是一种以人来扮兽的古老艺术形式。狮舞中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作大狮子,一个人钻进狮头里,双手托狮头,另一人藏于其后,两人身上披着用黄麻做毛的布制外套,还有一人扮武士,手持彩球逗引。如今,舞狮的技术和难度大大提高增加了游灯会的看点。狮舞分文狮和武狮两种表演形式,文狮表演着重刻画表情,动作细腻诙谐,以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憨态十足的动作突出表现狮子温驯可爱的拟人神态;武狮表演以武功技巧着重表现其勇猛和威武的性格,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表现狮子好动、敏捷的形象特征。文狮和武狮分别从柔和刚两方面模仿狮子的动作,将人类的喜好渗透到狮子的表演造型之中。[3](P53)4.动作性动作是一种肢体语言,利用形体动态来转述内心情绪和个性是民间美术的又一基本特征。木偶和皮影的动作因为都要人工利用线、杆等工具操作,所以在空中所划的动作是十分简单的直线或曲线,而相对于人的表演有些机械。木偶和皮影以高超的技术模仿人物在生活中一定性格所特有的动作时,会借助于戏曲的动作造型加强和弥补这种机械性,来强化观众对角色的判断能力。如皮影中羽毛在空中急速划过,其演出的效果则是狂风吹过的痕迹。通过动作亦能进行细节描写,可以细腻地刻画反面人物做贼心虚、疑神疑鬼、忽惊忽喜等神态,以及正面人物刚直不阿、豪爽英勇等气度。如皮影中人物走来走去则是心神不宁的表现。还可以利用武将头上翎子前后摆动的造型,将其雄姿英发的风貌展现出来。

5.程式性

戏剧中的表演造型主要特征是程式性,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使人物外部形象有一定规律可循。

面具、脸谱、皮影、木偶等造型都具有表演的功能,人物造型互相借鉴、模仿,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与共性。

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按照出场造型基本可以知道人物的好坏和命运,并调动观众的想象力,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加深这种认识,人物性格除了剧情的要求外还得到再次塑造。例如花脸和红脸角色同时上场,人们首先联想到红脸是好人,并随剧情发展为红脸角色或忧或喜。

总之,民间美术综合造型都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并在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中抒发民俗情结。

舞狮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灵武;民间社火

千百年来,灵武民间社火正是在历史文化与民族交流的影响中逐渐形成并日益发展的。就其表演形式与内容来看,以汉文化的表现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舞狮、舞龙、高跷、跑旱船、打单鼓、霸王鞭、腰鼓、抬花轿、翱杆、高抬、榔头车子、秧歌等十余种。也有少数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如: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跑驴”,以及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二龟绊跤”等。

一、灵武民间社火的活动特点与规律

灵武民间社火组织的特点是:一般多以家族、自然村落、寨子自发组成社火班子,进行庙会演出。其道具、服装由社火爱好者自己筹备,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群策群力,既充分发挥每一个社火爱好者的积极性,又强调必须具有团队精神。以上世纪50年代为例,灵武民间社火队每队都有一两样看家的拿手绝活,如:灵武城镇的早船制作精细,表演起来如在水中飘荡,双船或四条旱船插花,使你眼花缭乱,赞不绝口。崇兴大寨子的回族高跷,扭起来刚柔并济,队形变化繁多,加上“傻小子”、“麻老婆子”的幽默表演,使你捧腹大笑。观赏娱乐性很高。郝桥乡韩家的舞狮,以其精湛的技艺、领狮人的绝妙武功,使你大饱眼福,拍手称绝。每逢春节表演时,真乃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合作化时期,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社火表演。抽调社火爱好者,献计献策,集中排练,群众娱乐性广泛。春节前后向本地各单位、军属、劳动模范拜年,平时遇到节日、庆典时,随时召集,随时表演,灵活方便。化以后,社火的活动由公社统一安排,每个大队最少出两至三项社火表演项目,排练后,到公社集中统一演出,每队约百人左右,从而形成了较大阵容的民间社火。

灵武民间社火的活动规律是:每逢腊月十五、六就开始制做道具并集中排练。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在本地区各单位活动,年三十不活动。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各乡镇社火集中到县城进行表演、比赛。初五以后各社火队走村串寨进行表演。正月十五配合县上举办的花灯会、焰火会、灯谜会进行社火表演。大街小巷、彩灯通明。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大人小孩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使人们从内心中真正感受度过了一个幸福、快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二、灵武民间社火的种类与表演特点

(一)踩高跷

灵武的高跷比较独特,首先是高。高跷全长一米五五,脚以下1米,脚到膝关节处55厘米。除上高桌的跷子,凡脚下低于50厘米的跷子在灵武不叫跷子,通称“拐子”。其次是队员多。一般每队不少于四十人,而且讲究一色古典装扮。所用服装是戏剧服装,也有社火剧装,按照角色化妆打扮起来,踩起高跷,显得格外整齐华丽。灵武的高跷讲究按古戏配角,分男女两队,男队表演的是古戏“走雪山”,由老曹夫领队。女队领头的是白素贞,引出“断桥”典故。中部有“铡美案”剧组,扮演角色有秦香莲、包文正、陈世美、王朝、马汉、皇宫、彩女等。其他还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宫、春草闯堂、西游记、二公子卖水、看丫环等剧组。再次是鼓乐雄壮。灵武高跷的鼓乐是以大鼓、中鼓为首,配以大钹、中钹、大铙、中铙、大钗、小钗、大锣、小锣、堂锣。高跷的鼓乐节奏是Ixx xx xx x xxx xxx xx xI,和其它地区的鼓点:Ixx x xx x xx xx xx x I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节奏明快、形式多样的特点。由于踩高跷的鼓点不同,走的步伐也就不同。灵武的高跷步伐是:快进三步踏一步,慢进三步点一步。这样的步伐无论在行进中,队形变换,双队或四方队行进插花,整齐有力,给人一种一刀切的感觉。灵武高跷在游行经过观礼台时,还有行进中搭人台的绝活。要求在行进中用很短的时间组成十四人、三人高擂台。第一层八人、抬四块板,第二层四人抬两块板,第三层两人甩蝴蝶杆,下面是傻小子、麻老婆子扑蝶,场面壮观、热烈,活泼、幽默。踩高跷表演的队形有一字形、z字形、单八字、双八字、转四角、蛇脱皮、走五星、倒卷帘、滚绣球等多种队形。

(二)舞狮

灵武民间社火舞狮的特点是,除舞双狮外,主要舞群狮。在比较讲究的社火队中,一般舞八只群狮,也有六只狮子共舞的。但无论舞几只狮子,除大狮子以外,其中必须要有两只小狮子。灵武的狮子是自制的,也就是依照北狮精制而成,主要用骨胶、纸浆、棉布、石膏各色油画色彩及金粉制作。其特点是:眼睛、嘴巴、耳朵是活的,在表演中能上下眨眼皮、张嘴巴、左右摆动大耳朵。狮子皮是用山羊毛皮制作的,通常染成桔红色,美观、大方、实用。舞狮表演是以一个单狮为单位,在表演过程中,要有训练有素、技艺高超,体质顽强、配合默契的“前身”和“后尾”两个演员共同完成。

群狮在社火表演中十分重要。社火队在行进中表演,狮子可前后穿插,使整个队形显得更加活跃。如果遇到观众人多前面道路堵塞,狮子可做开路先锋。在定场表演前,狮子可打圆场。舞狮表演一般是两个狮子为一组,大狮三组、小狮一组,由领狮人手拿绣球将群狮领出场,跑圆场表演。领狮人将绣球放在场子中央,群狮争啃绣球的同时可表演小跳、小滚、翻皮、单立、前擞毛、后擞毛、双狮相互擞毛,相互穿身而过等技巧动作。这时,前场武术师亮相。先有持单刀的武师舞一路单刀,然后由领狮人领一对狮子到前场,交给武术师,表演单刀对狮子,俗称打狮子。单刀狮子对阵完以后,又一名武师持单棍上场表演,领狮人又引领另外一对狮子交给他,表演单棍狮子对阵。之后,还有武术师手持大刀、七节鞭与大狮轮流对阵表演,还有小狮子跳跃观阵,场面如火球滚动,十分精彩。

舞狮的鼓乐节奏十分激烈,风格与其它地区不同。大鼓、中鼓的节奏是:Ixxxx xxxx xx x I xxxx xxxx xx xI大铙、大钹、大钗的节奏稳健,浑厚有力:I xxxx I xxxx I而中小钹钗的节奏是:Ixx x xx x Ixx xx xx x I 如此分部的节奏,形成了鼓乐配器,很有地方风味。武术对阵狮子表演之后,后场已架好“天桥”。灵武的天桥是用长1.2米、宽0.6米、高l米的条桌共10张组成,四米高,叫作“狮子上天桥”,也是舞狮的高潮。开始时,所有群狮由领狮人领着,边舞边井然有序地上天桥。这时的狮头一定要舞得活,舞得幅度大。更重要的是狮尾。每上一层天桥,全靠技艺精湛、气力充足的狮尾舞者进行掌控。狮尾不但要舞的好,站的稳,而且时时要用双手将狮头舞者提起或放下,关键在于上上下下的配合默契,胆大心细。其具体过程是:领狮人先将第一对头狮领上天桥,然后,第二对、第三对跟着边舞边上。与此同时,小狮在一旁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到最后定位时,形成群狮在天桥上的造型:最上层(即:第四层)是手持绣球的领狮人,第三层、第二层、第一层依次为左右各一舞狮,再加上地面两侧各一小狮,共四层舞狮造型,场面十分壮观。结束前:领狮人用一个木椅在最高层起倒立,各层的狮子同时由狮尾舞者以头肩顶着狮头立起,形成雄狮独立姿态。如果是拜年祝贺,还可从狮子嘴里放下大红标语,或从嘴里喷放烟花,更具观赏性。群狮独立后,紧接着有个360度的大转,其动作完成难度大,场面惊险壮观,每个观众无不为之捏着一把汗。结束时:领狮人倒立完成后紧接着从高层跳下,持绣球来回舞动,引诱群狮边舞边看好方向站好各自的位置,然后,以领狮人将绣球往地上一放为信号,各舞狮人同时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飞身跳下,脚刚落地,就地一个大翻滚立起。至此,舞狮结束。

上一篇:跨界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品市场营销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