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保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15:37:49

儿保医生论文

儿保医生论文篇1

我国的儿科学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中期,有些医 学院曾设有独立的儿科学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 儿科临床医师。后随着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至20世纪末,儿科学专业逐渐被取消,而将其归入 临床医疗专业0。长期以来,儿科学专业领域在研 究“中国儿科医师匮乏”的原因时,多将侧重点集中 于对整个医疗体制及社会环境的剖析上,而少有对 自身儿科学医学教育的反思H。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加拿大渥 太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 (简称“联合医学院”。联合医学院的教学设置参考 渥太华医学院,其儿科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目前我 国的儿科学教育存在诸多不同。此文,我们就‘‘课程 内容设置的差异”进行讨论。

    1.对儿科医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树立

    我国5年制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儿科学》大 课和见习课堂教学的课时总数约在80个学时(每个 学时40 mm)。一般会在第一堂课介绍“儿科学”(多 称为“儿科学绪论”,主要对儿科学的学科内容给予概括介绍,1 ~2个课时),之后便进入专业内容(主要 是基于各种疾病)学习。大课教学和见习教学有相 当部分内容重复讲解,例如“腹泻病之液体疗法”,无 论是大课还是见习都会重点讲解。

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时间约 80 h (没有专门列出“见习小讲课”,但因为教学方法 多样,实际涵盖了见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更注 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养。 无论是儿科学总论,还是各个分论的教学内容, 处处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 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4。儿科 医师的责任被定义为并不仅仅拘泥于对某种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躯体、心理和 社会)为儿童健康服务。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相一致的。我们 在这里举2个例子:①在“儿科学总论”部分,除了传 统意义上对儿科学的专业内容进行介绍以及阐述儿 童生长发育特点等问题之外,有1 h的课程内容是 “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预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内容是“从社会文化背 景认识儿童的健康权”(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确,前者帮助儿科医师以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未来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帮助学 生理解现有文化背景下儿童健康政策的现状和儿科 医师在提高儿童健康权利过程中的引领作用。②在 “新生儿疾病”这个部分,除了讲解一些新生儿常见 的疾病之外,有1个小时的课程内容用于讲解“全球 及本地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 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这 样有助于儿科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同时,不断提升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为背景,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改革是 适应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西方社会, 医生也常因“态度傲慢,医疗行为不顾及患者利益” 而备受指责。正因为此,在医学改革后,西方医学教 育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内容0。在渥太华医学 院教学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称之为‘‘社会、个人和医学(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举例而言,在儿科学总论中,有个环节讲述“儿童及 其家庭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内容是帮助医学生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个 体对于同一医疗保障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继而对于医生医疗行为的认同度也有很大 差异;而且,会让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的医疗行 为和决定是在社会限定的医疗保障体系内进行的, 医生个人并不能够随心所欲,不恰当的医学决定会 使原本单纯的医疗行为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这 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应在多元化社会中,医生与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关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二三十年前西方医 学界相同的困难。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我国 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也是我国整个医学院教育的特 点)。究其实质,是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来培养。在 评价医生时,工作量(如门诊量、手术量或文章发表 数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术难度、文章发表杂志的 级别)是最主要的指标。但是,事实上,随着社会的 发展,医生不再是仅仅治疗“躯体疾病”,现代社会 中,社会群体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超 过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个体所能接受的医疗决定存在很大差异。 对医生的培养,从关注‘‘疾病”向关注‘‘患疾病的人” 转变,是中国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现代社会转变的 要求。

社会多元化的同时,对‘‘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们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所谓“精英”是指出类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得体的衣 着装扮、诚恳具有亲和力的言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对于不同观点的宽容态度都是一个“精英”应该 具备的职业(professionalism)素质。在渥太华医学院 的儿科学教学内容中,儿科医生的着装、与患者(家 长)谈话的姿势和语调、与医院同事的沟通方式以及 如何应对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见解都被列入教学内容 (称之为“医师能力培养(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经过这样有目的性、有计划培训出来的 儿科医师,进入社会后才能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所尊重。但这些内容,在我们传统的儿科学教育中, 完全是个空白。

3.在不完美的现实社会中,履行儿科医师的职责

   ‘‘著名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扮成街头艺 人在华盛顿特区的某个车站里演奏。45 min里,贝 尔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当时有1 097人经过,但 只有7人停下来聆听。”这段在网络上曾经引起热议 的视频也是渥太华医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这 段视频,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将它作 为医学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医学生未来能够 以更加坦然和释怀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即使站 在医生的角度完美无缺,但也会因为身处不完美的 现实生活,而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中国,医学教育从不 涉及这部分内容。相反,在我们看来医疗环境和人 文素养非常优越的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却始终被认 为对医学生必不可少。当年轻的儿科医师,感受或 经历来自社会、病患或者同事、领导的“不公正”反馈 时,容易选择退出“医学人生”。这种事件中,最受关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个人,但如论及受 害者,整个儿科医师群体乃至儿科学都应在列。因 为负面讯息的传播会远快于正面效应,而且在传播 中负面效应会不断扩大。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如何 妥协,又如何坚守儿科医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是远 比治疗疾病更困难的医学命题。让医生从‘‘医学人 生”开始的那一刻,就面对和思考这个命题,可以帮 助他们在未来工作遭遇“不公正”时,仍以积极的态 度应对。只有这样的积极应对越来越多,我们的儿 科医师队伍才能走上持续增长的通路。

4疾病知识的传授方法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母庸置疑,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医学 本身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归纳而言,这 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学知识、技术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获得/传授医学知识的途径的 改变。结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仅讨论前者。

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儿科学》)是中国所有医学 院儿科学教育的必备。即使教科书的讲述内容已经 不符合目前循证医学的结论,但仍是老师讲课的基 准、学生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 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 维模式,更造成了医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国际上主流 临床诊治方法的脱节。

在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学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书&],老师只向学生提供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也 只是文献的一种形式)。学生根据这些文献的阅读, 融会贯通疾病相关的各种知识。疾病相关知识的教 授从教科书扩展到文献,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结果,更 需要知道获得结果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需 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这些结果与过程。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 养,医学教学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而且,在教育层面,推动了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 证医学”理念的转变,这无疑是培养高质量儿科医师 的重要环节®。

5 儿科学不等同于儿内科学

    准确地说,我国大部分的OL科学》课堂教学和 见习教学仅是儿内科学的课程,所以医学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儿内科(有些医学院会给儿外科1 ~2个 学时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全面了 解儿科学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国外 称之为“general pediatrician ”)。从某种程度说,我国 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 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 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 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 学专业的健康发展。

在渥太华医学院中,儿科学的知识传授,将涵盖 儿科护理专业、儿科皮肤科专业、儿科眼科专业、儿 科药理学专业、儿外科专业和儿科五官科专业等所 有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的领域。通过这样的培养, 医学生会对儿科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解是兴趣 的基础,有了兴趣,才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关注儿科专 业,进而选择儿科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对于最终 能够成为儿科医师的医学生而言,全面的儿科学知 识更是他们最终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牢固基石。

    6.结语

儿保医生论文篇2

关键词:中医特色管理;专科管理;风险控制;应用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7]叶绮娜,卢焯明,张刚.291例岭南地区小儿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调养建议[J].中医药通报,2020,19(4):57-60.

[8]邵晶晶,闪增郁,成西,等.2019年珠海市幼儿园1923名儿童体检结果分析及中医生理特点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7):950-951.

儿保医生论文篇3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辨证论治和已病防变都是中医治则的指导思想。《难经》“上工治未病”与未病先防的涵义不尽相同,此处“治未病”,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已病防变之谓。是指防疾病传变其他脏器,邪气深入恶化,突变甚至死亡或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的发生。这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发挥。否则按“中工治已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将会受到因用西药给疾病造成的假象得到错误的辨证,或疾病的恢复期和隐匿型的感染使疾病无证可辨延误了疾病的防治。

儿保医生论文篇4

关键词 区域医疗联合体 全科医生 儿科诊疗技能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2-0019-03

The role of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center under the mode of medical consortium

LI Xin1, DU Zhaohui1, FANG Weimin2(1.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2. People’s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teaching work for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rough the medical consortium platform in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ethods: Since 2013, experts from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medical consortium and senior pediatrician in the center have been invited as the teachers to retrain 11 general practitioners after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 doctors for improving their pediatric technical skill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for 2 working days a week, and the “1+1” mode used was that a pediatrician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 worked in pair for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Center, they followed the experts to carry out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for a half day for 3 months. GP clinic ability of the trainees and the teaching specialists were assessed when the training expired. Results: Aft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the number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rose from 30 to nearly 200 visits every mon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of GP self-assessment and specialist assessmen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promotion. Conclusion: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under the medical consortium mode is worthy of being populariz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onsortium; general practitioner;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

区域医疗联合体也称作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以高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联合区域内若干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其宗旨和发展目标在于打造“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1],在医联体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医疗和社会关怀在内的日常初级卫生保健[2]。2012年,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浦东二、三级综合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模式,开展医疗合作,患者通过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建立的绿色通道网络逐步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3]。

近年来,区域医联体开展的医疗合作主要为成人内科疾病诊疗、预防和慢性病管理等,但很少在专科、尤其是儿科诊疗方面开展合作,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不具备胜任儿科岗位的能力。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设置了儿科及儿童保健门诊,配有儿科和儿童保健医生各1名,儿科门诊就诊月均量为800人次,疾病高发期单日门诊量近100人次,其医疗资源明显无法满足本区域内儿童诊疗所需。

根据国外经验,无论在全科起步阶段或成熟阶段,全科医学教育都离不开专科医师的作用[4]。因此,自2013年以来,中心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11名全科医生(简称规培全科医生)开展了儿科技能再培训,聘请医联体内综合医院专家对规培全科医生进行了儿科带教。培训分儿科专科医生和儿科专家门诊带教2个阶段,规培全科医生分批进入中心儿科轮转,每次培训1~2名全科医生,轮转后进入儿科专家带教模式。儿科技能培训后,全科医生在全科或儿科门诊进行接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接受带教的学员为中心接受5+3的11名规培医生,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

1.2 方法

1.2.1 门诊教学

规培全科医生每周2个工作日进入儿科门诊工作,按照时间分批次将中心内11名全科医生送至儿科门诊进行培训,采用“1+1”模式即儿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坐诊的方式进行。第1个月由全科医生协助儿科医生诊治患儿,1个月之后由全科医生主诊、儿科医生协助诊治,全科医生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专科医生回复和进行协助诊疗,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全科医生经过中心儿科门诊培训后,按照时间分批次跟随三级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儿科专家在中心开展每周半天的儿科门诊教学,采用“1+1+1”即1名儿科专家、1名儿科医生和1名全科医生的合作工作模式。专家门诊限诊15人,以全科医生为主处理儿科患者,儿科医生和专家从旁协助。门诊结束后坐诊医生共同讨论病例,专家进行点评和讲解本次门诊所诊治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1.2.2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教学

中心除采取传统门诊带教方式外,还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PBL)。在这种“1+1+1”的教学平台中,专家引导全科医生提出符合临床逻辑的问题,讲解总结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5]。

1.2.3 标准化患者教学

从事儿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学沟通能力,中心引进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由所有全科医生共同探讨儿科诊疗中常见的医患沟通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矛盾。

1.2.4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评估

中心与中山医院全科医疗系开展全科教学模式时,为评估教学成效,制订了全科医生门诊能力评估表。儿科轮转时为评估医生的儿科技能学习效果,轮转前、后由全科医生进行自评,同时由专科医生对轮转医生分别进行评估。

2 结果

全科医生经过儿科技能培训后,开始在全科门诊或/和儿科门诊接诊儿科患者,2014年中心全科医生开始介入儿科门诊工作,儿童诊治数量从最初每月30人次上升到近200人次。由此可见,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儿科技能培训带教有利于提升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2.1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得到提升

全科医生介入儿科诊疗后,利于建立儿科、儿童保健及全科医生儿童医疗服务团队,扩大服务范围并保证服务质量。培训前、后的儿科门诊接诊能力评估表分数也有所提升,评估表采用9分制,1~3分为有待改进,4~6分为合格,7~9分为优秀(表1)。

评分结果表明,全科医生自评和专科医生评估的接诊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病史采集全面性、复诊时间选择、药物选择和剂量计算等方面提升最快;但在安抚家长情绪、获得儿童配合度、咽部体检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2 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专家带来了儿科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更新了儿科和全科医生知识体系,使具有同种健康问题及需求的患者在医联体内得到相同质量的医疗服务[6],推动医联体内服务体系下儿科诊疗的同质化,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进行诊治,疑难杂症及急症在专科医院诊治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将成为儿科接诊量最大的一线工作人员[7],能更好地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8]。

2.3 利于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专家进入社区带教使专家与全科医生有机会在同一平台共同工作,专家能更深入地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培养全科医生更加有的放矢,以满足社区医疗的发展和需求[9]。

3 讨论

儿科诊疗技能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包括医师对待培训的态度、带教师资的匮乏和需建立长期培训政策及标准等等。

3.1 部分全科医生对儿科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

儿童疾病变化快、诊治儿科患者费时费力、经济收入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等综合原因,导致部分全科医生对培训持消极态度。

3.2 带教师资不足

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其分科也越来越细,而对社区儿童出现的生长发育、心理问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等疾病,需要多专科专家深入社区,分时段进行带教,无形中增加了专家带教时间安排和衔接上的难度;传统儿科医生培养侧重于小儿内科学,专科医生则欠缺相关的全科理论,只着重于疾病本身,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10]。

3.3 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建议

开展专科技能培训需要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共同协商符合长期运作的政策和标准,三级医院需对各专科专家的带教工作进行时间上的统一协调,同时对在社区开展教学门诊的专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只有完善的政策和标准才能促进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开展专科技能培训;社区专科医生应有机会到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室进行进修学习,带教时才能具有更好的全科思维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制订相应的薪资奖励机制,保障全科医生承担专科工作时获得合理报酬;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未来医疗体系中将承担基本医疗重任,全科医生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也是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保证,因此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全科医生专科培训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闻有成. 区域医疗联合体啃下“看病难”硬骨头[N]. 经济参考报, 2012-12-14(7).

[2] 陶然, 吴华章. 国外医疗联合体模式研究概述[J]. 国外医学: 卫生经济分册, 2015, 32(3): 97-110.

[3] Lakhani M, Baker M. Good general practitioners will continue to be essential[J]. BMJ, 2006, 332(7532): 41-43.

[4] Harrison J, Harrison CE. Developing a model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provision in primary care[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2002, 15(2): 185-192.

[5] 郭林杰, 吴浩, 唐承薇. PBL教学方式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1(3):215.

[6] 赖伟, 许海风, 万文. 论中长期医疗改革重要任务: 推进医疗同质化[J]. 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6): 1-3.

[7] 苏苗赏, 徐漫欢, 张海邻, 等. 香港与内地儿科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及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6): 44-45.

[8] 魏登军, 黎夏. 国外分级诊疗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 30(2): 8-10.

[9] 李娅玲, 祝珠, 寿涓, 等. 中山-潍坊全科专家门诊教学实践与探讨[J]. 上海医药, 2015, 36(6): 11-13.

儿保医生论文篇5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死亡率;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93-0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发展、社会经济状况、社会文明程度与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儿童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现将2006年10月——2012年9月临汾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及采取降低儿童死亡率的相应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6年10月——2012年9月全市17个县市妇幼保健院上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和报表。

1.2方法根据《山西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要求,在全市5岁以下儿童发生死亡后,通过三级保健网络逐级上报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

2.1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2006——2012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2012年外其余均为农村高于城市。全市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44.02%,其中农村下降了53.36%、城市下降了16.27%;婴儿死亡率下降了38.35%,其中农村下降了44.92%、城市下降了21.3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31.99%,其中农村下降了38.43%、城市下降了20.50%,见表1。

2.25岁以下儿童各年龄组死亡构成比2006——2012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死亡为主,其中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8.02%-86.05%、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2.56%-90.46%。且无论新生儿还是婴儿死亡所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百分比均为逐年下降,而1-4岁儿童死亡所占百分比逐年升高。

2.3死亡原因及顺位2006——2012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五位死因为:先天异常、出生窒息、意外伤亡、早产低出生体重、肺炎。2006——2012年在先天异常病例中,先心病所占百分比逐年上升,而神经管畸形所占百分比逐年下降。

2.45岁以下儿童死前就医及死亡地点构成比2006——2012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在医院死亡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在途中和医院死亡的比例逐年增加:2006年至2012年死亡人数分别为:325人、354人、298人、295人、322人、251人和281人。

3讨论

我市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以农村新生儿死亡率下降最为明显,近年来我市加强了妇幼保健三级网的管理,加大基层妇幼人员培训和指导力度,推广降消等妇幼保健项目及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产科质量、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等措施对降低我市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起着推动作用。

2006——2012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死亡为主,其中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8.02%-86.05%、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2.56%-90.46%。提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因此提高孕产期保健质量,做好产前检查与指导,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五位主要死因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肺炎、出生窒息、意外伤亡。从构成比来看,先天异常与出生窒息逐年下降,其中神经管畸形下降较为明显,这是我省开展“削峰”工程即孕妇在孕前三个月及孕早期口服叶酸以来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明显下降。监测资料显示,先心病的死亡比例在逐年增加,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优生优育知识健康教育,孕早期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几年来有所波动,但2012年占据首位,占23.49%,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对儿童的长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提高孕产期保健质量,保证孕妇营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提高住院分娩率,儿科医生进产房参加新生儿救治,加强产、儿科合作,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保证[2]。从本组资料死亡地点显示,医院死亡逐年降低,而途中死亡逐年增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医院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危重患儿的救治能力。②有一些医院为了提高医院的治疗率,将一些危重患儿经家长同意放弃治疗,死于途中。③我市地域广阔,一些偏远、贫困乡村、山区的患儿需要乘车几小时才能到达有救治条件的医院,一些危重患儿在去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综上所述,只有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保健网络,提高医疗保健技术水平,才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虹.吉林省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4679.

儿保医生论文篇6

【关键词】 永乐大典 儿科文献 文献研究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代永乐年间,全书22 877卷,11 095册,约3亿7千万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文、史、哲、宗教、天文、地理、工技、农艺、医药等各种图书数据达8 000余种,堪称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两部,正本毁于明末战火(一说陪葬于明世宗永陵);副本原存于北京皇史,至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藏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乾隆年间,为了修纂《四库全书》,曾利用《永乐大典》辑复古佚书,当时已经发现缺失2 000多卷。之后又因保管不善,官吏偷盗,虫咬鼠啮,散佚日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最后的厄运降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侵略者对院中藏书肆意毁损、掠劫,《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数百卷散落世界各地。后经中国学者多方搜集,如今尚幸存300余册,800余卷,约为原书的3%。

虽然现存《永乐大典》只是幸存于世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其中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仍令人惊叹。由于此书专供皇帝御览,故其中所录之书均据明初文渊阁所藏宋、金、元珍本,或访求民间珍稀善本缮写而成,对原著绝少改动,保存了古书的原貌,这为后人阅读、研究提供了较真实的古代文献资料。1986年萧源等人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795卷《永乐大典》中的医药文献资料辑集成一书,名《永乐大典医药集》,秘典遗珍,得以重光于世。据统计,现存《永乐大典》中约72卷载有医药文献资料,其中儿科文献尤为可观,占了8卷。如卷975(小儿证治八)、卷976(小儿证治九)、卷978(小儿证治十一)、卷980(小儿证治十三)、卷981(小儿证治十四)、卷1033(小儿证治六十六)、卷1036(小儿证治六十九)、卷1037(小儿证治七十)。现将这些儿科文献初步整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收录明初以前儿科文献资料

现存《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儿科文献约130余种。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中医联目》)和《中国医籍大辞典》(以下简称《医籍辞典》)将这些书籍分为现存和亡佚两类。

《永乐大典》卷975引儿科文献47种,现存的有14种,包括《巢元方病源》(隋·巢元方)、《婴童宝鉴》(唐·施肩吾)、《钱乙小儿方》(宋·钱乙,即《小儿药证直诀》)、《太医局方》(即《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卫生十全方》(宋·夏德)、《医说》(宋·张杲)、《百一选方》(宋·王,又名《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宋·魏岘)、《博济方》(宋·王衮)、《杨仁斋直指方》(宋·杨士瀛)、《试效方》(金·李东垣,又名《东垣试效方》)、《活幼心书》(元·曾世荣)、《全婴方》(明·郑端友,又名《保婴全方》)。其余33种皆为佚书,有《惠眼观证》、《至道御书》、《仙人水鉴》、《汉东王先生方》、《保生论》、《飞仙论》、《惊风方论》、《小儿保生要方》(宋·李柽)、《简易方》(黎民寿)、《茅先生方》、《惠济》、《婴孩妙诀总要》、《隐居方》(温大明)、《经济小儿保命方书》、《本草》、《斗门方》、《日华子》、《灵苑方》(宋·沈括)、《谭氏殊圣方》、《婴孺方》、《医方妙选》(张涣)、《凤髓经》、《王氏手集(方)》、《刘氏家传(方)》、《张氏家传(方)》、《庄氏家传(方)》、《孔氏家传(方)》、《吴氏家传(方)》、《吉氏家传(方)》、《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方)》、《长沙医者郑愈传(方)》、《济急捷用单方》(陈敏)、《方便集》(郭弥明)。此外,还有两处引医家言:南齐陶隐居(即陶弘景)和宋代钱乙。

卷976引儿科文献23种,其中4种前已有所载,其余19种中存世的有11种:《肘后方》(晋·葛洪,又名《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王衮等)、《万全护命方》(宋·杨康侯)、《管见良方》(宋·陈自明,又名《管见大全良方》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卫生家宝》(宋·张永)、《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又名《医方精要宣明论》)、《田氏保婴集》(元·撰者不详)、《御药院方》(元·原撰者佚名,许国桢等增订)、《得效方》(元·危亦林,又名《世医得效方》)、《卫生至宝》(成书年代不详,不署撰者,现存清刻本)。另8种为佚书:《宝庆方》、《经验普济加减方》(刘智)、《烟霞圣效方》(韩义和)、《效方》(施圆端)、《续刊经验良方》、《保婴集验名方》(刘世荣)、《活法秘方》(孙仁存)、《大方》(袁当时)。

卷978引儿科文献50种,其中26种前未载,这26种中现存13种,包括《附方》(宋·阎孝忠,附于《小儿药证直诀》之后)、《续易简方》(宋·施卢,撰者,《中医联目》和《医籍辞典》均作“施发”)、《良方》(宋·沈括)、《旅舍备要》(宋·董汲)、《圣济总录》(宋·赵佶)、《洪氏集验方》(宋·洪遵)、《杨家藏方》(宋·杨)、《史载之方》(宋·史堪)、《急救仙方》(宋·撰者不详)、《儒门事亲》(金·张子和)、《活幼口议》(元·曾世荣)、《卫生宝鉴》(元·罗天益)、《玄门内照》(托名华佗撰,又名《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其余13种为佚书,有《养生必用》、《万全方》、《医学证类》(僧本璇)、《玉诀方》(又名《小儿玉诀》)、《保生信效方》、《聚宝方》、《野田多效方》(段奇)、《赵氏家传(方)》、《长沙医者胡氏家传(方)》、《安师传(方)》、《长沙医者相焉传(方)》、《长沙医者丁安中传(方)》、《长沙医者易忠信传(方)》。

其余5卷所引文献与上3卷大多相同,不同的有32种,其中现存的有7种:《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养子直诀》(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卷一为“养子直诀”)、《十便良方》(宋·郭坦)、《如宜方》(元·艾元英)、《鸡峰方》(宋·张锐,又名《鸡峰普济方》)、《澹寮方》(元·释继洪,又名《澹寮集验方》)、《瑞竹堂方》(元·沙图穆苏,又名《瑞竹堂经验方》)。亡佚的有25种:《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说东汉·卫汛撰)、《必效方》(唐·孟诜)、《子母秘录》(唐·许仁)、《姚和众方》(疑即《延龄至宝方》,唐·姚和众撰)、《广济方》(唐·李隆基)、《古今录验》(唐·甄权)、《食疗本草》(唐·孟诜)、《兵部手集(方)》(唐·李绛,佚文收入《外台秘要方》)、《九龠卫生(方)》(宋·赵士纡,又作赵士衍,佚文收入《幼幼新书》、《本草纲目》)、《简要济众方》(宋·周应)、《钱氏补遗》(金·张洁古)、《经验良方》(阮霖)、《产乳方》(杨氏)、《秘要指迷论》、《长沙医者李刚中传(方)》、《石壁经》、《备急纂要方》、《吉州医者传(方)》、《长沙医者毛彬传(方)》、《朱氏家传(方)》、《长沙医者丘松年传(方)》、《陶善化传(方)》、《国医李安仁传(方)》、《修真秘旨》、《五关贯珍珠囊》。另有两处引医家言:唐代孟诜和陈藏器。

载录儿科病证

现存《永乐大典》收录的儿科文献中共载有儿科病证30多种,卷975、976、978、980均论述小儿急慢惊风,卷981载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卷1033载小儿衄血、小儿吐血、小儿嗽血、小儿便血及大小便异常,卷1036载小儿卒死、小儿卒暴中恶、小儿鬼持、小儿疰、小儿尸注、小儿蛊疰、小儿颠扑损瘀、小儿骨鲠、小儿食土、小儿落水、小儿狐臭、小儿诸虫咬、小儿灭瘢痕、小儿中水毒、小儿中食毒、小儿中药毒、小儿多困,卷1037载小儿诸丹。其中惊风及小儿诸丹内容尤为丰富,不仅病证分类详细,其论述病因病机之深刻明晰,罗列方药治法之丰富多彩,足以使人叹为观止。试举例如下。

惊风:按照病情的逐渐深入分为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和慢肝风,并详细论述了诸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病位。“阳痫急惊,阳动而速,身热脉浮,口中气热,大便实而小便赤,或食或不食,其病在腑而易治也。阴痫慢惊,阴静而缓,身凉脉沉,口中气冷,大便泻而小便青,或吐或不吐,其病在脏,故难治也(郑端友《全婴方》)。”[1]从症状、体征、病位等方面对急慢惊风进行了鉴别诊断性阐述。 “慢脾风之候,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其脉沉微,阴气急(影印本为“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杨仁斋《直指方》)。”[1]“孩儿眼涩羞明日,春不宣兮夏不通。秋被毒风伤肺得,次传肝肾别寻屣。此病肺与肝相克,见日眼不开,未出月有目肿者,或出血者(《幼幼新书·小儿形证论》)。”[1]这两段引文详述了慢脾风和慢肝风的症状、病因和病机。除以上惊风分类法外,还有一种按五脏分类的方法:“一、肝藏惊风,令小儿非时窜上眼睛,手脚冷;二、肾藏惊风,令儿啮齿,面色赤;三、脾藏惊风,令儿夜啼,白日多睡;四、心藏惊风,令儿发心热,四肢逆冷;五、肺藏惊风,令儿口内热喘,出气细微。五藏惊邪,皆因惊风传受,缘初惊有涎,涎在鬲上不发,或即涎潮,藏腑入惊邪也。日久不医,致传邪气入于心肺,或传肝脾肾也(《巢元方病源》)。”[1]对不同脏腑的惊风症状、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进行阐述。从上可见,明初以前的医家对小儿惊风一病已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转贴于

小儿诸丹:分类之详在古医籍中鲜见。共收录小儿丹病39种,包括土虺丹、眼丹、五色丹、伊火丹、火丹、茱萸丹、赤丹、白丹、黑丹、天雷丹、天火丹、殃火丹、神气丹、神火丹、神灶丹、鬼火丹、野火丹、骨火丹、家火丹、火丹、萤火丹、朱田火丹、胡吹灶丹、胡漏灶丹、土灶丹、天灶火丹、废灶火丹、尿灶火丹、野灶丹、大孕丹、尔朱丹、私灶丹、烟火丹、飞灶丹、吉灶丹、水丹、惊丹、赤流、赤游风。丹病的命名主要根据丹起始所发部位及丹的形态和色泽。

①按照部位命名:“伊火丹从两胁起,神灶丹从肚起,尿灶丹从踝起,胡吹灶丹从阴囊上起,天火丹从腹背遍身起,天雷丹从头项起,火丹从背脊起,胡漏灶丹从脐中起,废灶丹从曲臂起,神气丹从头背上起,土灶丹从阴踝起,朱黄丹赤豆色遍身上起,萤火丹从耳起,野灶丹从背脊起,鬼火丹从面上起(《颅囟经》)。”[1]“土虺丹发两手指作红丝,迤渐下行至关节便杀人(《养生必用方》)。”[1]“小儿眼卒然赤肿生翳,至有十数翳者,名眼丹,方迟救之必能损目(《洪氏集验方》)。”[1]

②根据色泽命名:如赤丹、白丹、黑丹。“此谓丹之纯赤色者,则是热毒搏血气所为也(《巢元方病源》)。”[1]“丹发初是热毒挟风,热搏于血,积蒸发赤也。热轻而挟风多者,则其色微白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黑丹者,由风毒伤于肌肉,故令色黑也。初发痒痛,或肿为微黑色也(《太平圣惠方》)。”[1]

③按形态命名:如火丹、茱萸丹。“火丹之状,往往如伤赤着身而日渐大者,谓之火丹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赤丹者,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初发疹起大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生粟,色如鸡冠,故谓之赤丹,亦名茱萸丹也(《太平圣惠方》)。”[1]

丹病的分类虽然详细,但名称比较杂乱,理论体系还不太成熟。

除了惊风、小儿诸丹6卷外,其余2卷内容比较零散,包括有小儿不同部位的出血证、小儿大小便的异常及一些小儿杂证。小儿出血证分4种:衄血、吐血、嗽血、便血。如“小儿热盛者,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于鼻者谓之鼻衄(《巢元方病源》)”[1];“小儿吐血者,是有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气逆即血随气上,故令吐血(《巢元方病源》)”[1];“心主血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性得热,流散妄行,不依常度,其流渗于大小肠者,故大小便血也(《巢元方病源》)。”[1]嗽血有方而无论。小儿大小便异常除上述的便血外,还有大小便不通、大小便数及大便青。如“小儿大小便不利者,脏腑冷热不调,大肠有游气,气壅在大小肠不得宣散,故大小便涩不流利也(《巢元方病源》)”[1];“其脾胃气弱,大小肠偏虚,下焦偏冷,不能制于水谷者,故令大小便数也(孙思邈《千金要方》)”[1];“夫小儿大便青者,因惊气及脾气不和,大肠虚冷,乳食不消,冷气搏于糟粕,故令大便青色也(《太平圣惠方》)。”[1]而其余一些杂症,如小儿卒死、小儿卒暴中恶、小儿鬼持、小儿疰、小儿尸注、小儿蛊疰等,多用医理结合运气、鬼神之说来解释。

儿科方药及治法

方剂:现存《永乐大典》中共收录了儿科方剂约1 600首,其中有关治疗惊风惊悸的方剂达750多首,约占46.8%;治疗丹病的方剂330多首,约占20.7%;小儿出血方约120首,约占7.5%;大小便异常方约150首(不包括便血方),约占9.4%;小儿杂证方约250首,约占15.6%。其中单方324首,约占总数的20%。以上有些方剂的制法、服法与现今通用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例如先酒煎成膏,再入药末为丸。治小儿惊风痫病,手足搐搦的乌犀丸(《御药院方》)[1],天南星、白附子、干蝎、乌犀角、天麻、白花蛇,以上六味为细末,以无灰酒一小盏,同入银器内煎,令稠,再将后七味:牛黄、麝香、腻粉、龙脑、朱砂、水银、虎睛,研匀,入前膏子,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用竹沥下,不拘时候。又如用鱼(作载体)蒸药:治少小咳唾中有血的款冬汤(《婴孺方》)[1],款冬花、干姜、阿胶、吴茱萸、桂心、艾、鲤鱼,右杵细,酒和,置鱼肚中,铜器中蒸熟取汁。大人服一升,小儿一合。又如用汤剂送服丸剂:用千金散作汤送服长生丸(《杨家藏方》)[1],治疗小儿惊风。

特殊疗法:儿科方除了内服外,还有涂法、绞汁外敷法、汤浴法、令药入乳哺儿法、吹鼻法、握丸法、蜞针法等。

①涂法:“治诸丹,蓝靛涂上即消(《卫生至宝》)。”[1]

②绞汁外敷法:“治丹毒,绕腰即杀人。马齿苋捣细绞汁傅之(《卫生至宝》)。”[1]

③汤浴法:“用燕窠与燕屎同多少,以作汤浴儿,疗惊邪也(《陶隐居》)。”[1]

④令药入乳哺儿法:“乳母食后,捏去奶汁尽,方澄,服半盏许,即仰卧,霎时,令药入乳之络。次令儿吃数口,不过饱,此乃良法也(汤民望《婴孩妙诀总要》)。”[1]

⑤吹鼻法:“(妙圣散)以笔管吹在儿鼻中,候两手定,兼服诸惊风药(《圣济总录》)。”[1]

⑥握丸法:“握宣丸,治小儿大小便难,呕吐,药食不下,命在顷刻。巴豆、硫磺、良姜、附子、槟榔、甘遂,右为细末,粟米饭和丸,绿豆大。用椒汤洗小儿,男左女右手握之,用棉裹定。看行数多少置药,洗去不用即止(《田氏保婴集》)。”[1]

⑦蜞针法:“蜞针法:取肿,用水蜞数条,以青苔盖覆,或湿纸亦可,去血即消,未消再用。瘅毒满身遍黑,入腹、入阴难治(危亦林《得效方》)。”[1]

除治病方外,还有预防方。如“治小儿注唇膏:常服永不生风痰,正心无惊,面多红润,唇脸如丹;常服无疳积、诸癖疾患(《张氏家传》)。”[1]其中蕴含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

灸法: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载灸法约10余处,如 “治急慢惊风危极不可救,先当两乳头上,男左女右灸三壮,次灸囟会三壮,手足大指当甲角,以物缚两手作一处,以艾骑缝灸,男近左边,女近右边,半甲半肉之间,灸三壮,先脚后手,可治阴阳诸痫病(《孙氏仁存活法秘方》)。”[1]“治小儿急慢惊风,速以男左女右之手第二指屈勾拳,取其第一节缝头,用麻子大艾炷一丸灸之即愈,危者二、三壮。此法,本堂试用,万无一失,其应效如响(李宪《德生堂经验方》)。”[1]“灸小儿急慢惊风,于两足大指甲肉间灸三、五壮,须是立灸即效(《王氏手集》)。”[1]治慢惊……,前件药如俱用不效,危困可忧,须诊太冲脉,未绝,当灸百会,取前后发际两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汤民望《婴孩妙诀》)。”[1]

巫术疗法:《永乐大典》中记载的是明初以前的儿科治疗方法,因受时代的局限,其中一些治法带有巫术性质。如小儿卒死门 :“用牵牛临鼻上二百息,牛舐必差(《千金要方》)。”[1],“治骨鲠,口称‘鸬鹚、鸬鹚’,则下。又方: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取鱼网覆头,立下(《千金要方》)。”[1]“治蜂蜇毒方:取瓦子摩其上,唾二七遍,置瓦子故处(《千金要方》)。”[1]小儿鬼持门:“治鬼持,用虎睛爪并指骨毛,以系小儿臂上辟恶鬼(《图经》)。”[1]“治小儿未满月,惊着似中风欲死者。用朱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上,立差。最有神验(《斗门方》)。”[1]这些方法皆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生物相克的原理,格物知理,推衍而出,蕴含着自然的属性。

食物禁忌:《永乐大典》中也记载了一些小儿饮食禁忌。如服大豆屑,忌食猪肉。炒豆不得与一岁以上、十岁以下小儿食。“食竟啖猪肉,必拥气死(《千金要方》)”[1];“栗实饲孩儿,令齿不生。蕨,小儿食之,脚弱不行。越瓜,白瓜也。不益小儿,天行病后不可食。又不得与牛乳酪及同餐,及空心食,令人心痛(《本草注》)”[1];“凡小儿慎忌:不可多食栗,令肾气弱而行迟。不可食黍米饭,立无力。不可食蕨,亦立无力。不可食鸡肉,腹中有虫。不可食越瓜,发动故疾。不可食胡瓜(黄瓜也),滑中生虫。不可食芡,令不能行。不可食荞麦,令发落。不可食凫茈,令脐下痛。不可食鲟鱼,令腹有癖(栖真子《婴童宝鉴》)。”[1]

校勘现存儿科古籍

现存《永乐大典》收录明以前儿科文献约130余种,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基本保存了古医书原貌,故对校勘传世儿科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以《永乐大典》所载《钱氏小儿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的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作对校,举例如下。

例一,《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慢惊”:“钱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即死。久即脾肾俱虚。”[1]按:“脾肾俱虚”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作“脾胃俱虚”[2]。“脾胃”连类而误,因后文有“用凉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钱氏以地黄丸补肾”可证。

例二,《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论补下不同”:“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医以桔梗汤及防己丸治之不愈。其涎上攻,吐喘不止。请钱氏,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散、补脾散治之”[1]。按:“补肺散、补脾散”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作“补肺汤、补肺散”[2],“脾”作“肺”是涉上而讹,下文“故依法只宜下痰,后补脾肺”可证。

例三,《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羌活膏” [1],有羌活、川芎、人参、藿香、沉香、木香等24味药。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缺沉香一味。《永乐大典》本在方后附有辨“鸡舌香”是“番枣核”还是“母丁香”之文,而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无,是为脱文。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中所载的儿科文献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不少儿科古籍今已佚失,有不少儿科医术、医方今亦失传,故可以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辑佚,并可从中发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儿科方药、治法;还有一些今有传本的儿科古籍,则《永乐大典》中的儿科文献可作为今传本的校勘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深入研究《永乐大典》中的儿科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医生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断、分类、治则、治法和遣方用药的特色与规律,它确是研究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重要的文献宝库,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与发掘。

【参考文献】

1 萧 源,张守知,张永安,等辑.永乐大典医药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43~144,265,82,375~376,396,397,400, 402,403,411,400,284,290,303,315,318,319,334,129,293,176,396,396,92,256,218,317~318,395,103,135,139,166, 232,335,354,354,361,341,92,370,370,370,187,290,210.

2 宋·钱 乙著,阎孝忠编集.小儿药证直诀[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儿保医生论文篇7

 

随着“二胎时代”来临,儿科医师作为儿童健康的重要守护者,显得尤其重要。而儿科医师缺乏则是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儿科专业医师短缺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进行了儿科医师转岗培训。为保证培训质量,培养具有良好执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承担儿科常见疾病诊治工作的临床医师,推行了轮转培训制度,对于提高儿科转岗医师整体素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可为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目的

 

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时间基本为一年,培训结束后回到单位即开展儿科临床工作。因此培训目的力求实际实用。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儿科最常见疾病的诊疗,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腹泻等;二是熟悉儿科常见疾病的分类、诊断及基本处理原则,如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正确推荐患者到相应亚专科进一步治疗;三是学习识别儿科急危重症,如感染性休克、重症手足口病等,了解紧急处理方法,为转诊争取时间。

 

二、目前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转岗医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薄弱:儿科转岗医师大多为基层有一定年资的其他科室医生,多来自县级以下单位,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差异较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儿科专科实践,其儿科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均较薄弱,给培训带来很大难度。

 

2、轮转时间短,学习内容多:转岗培训时间基本为一年,而儿科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在短时间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有相当难度。

 

3、对转岗医师轮转培训重视不足:由于每个科室轮转时间短,考核机制不完善,转岗医师不易受到科室重视,降低了学习积极性;一些转岗医师对自身要求不严格,使培训流于形式,均影响培训效果。

 

三、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的改进方法

 

在儿科转岗培训中,在短时间内要掌握儿科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亟需寻求有效的培训手段。其中,师资水平、培训方法和细节管理等在培训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可从以上方面进行改进。

 

1、制定轮转计划,合理安排实践时间:轮转培训时间短,学习任务多,必须有完善的培训计划并形成书面的制度,合理的安排临床实践时间。从入科教育、临床培训到出科考核均制定配套的培训制度。

 

2、培养高素质教师,实行导师指导制:转岗医师带教队伍建设是保证转岗培训的关键,带教教师应系统地接受转岗师资培训,明确培训目的,制定培训方案,研究培训方法。每位带教老师管理1-2名转岗医师,实行导师指导制。

 

3、丰富培训手段,保证教学效果:(1)入科教育:良好的入科教育等同于良好的开端。让转岗医师意识到科室的重视,增强其自律性。同时了解本科室培训重点、培训方案、学习技巧,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2)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培训:第一,理论知识学习需主次分明,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以及基本操作,了解其他常见儿科疾病的诊疗原则。第二,收治新病人是系统的实践过程。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采集病史、专科查体、初步诊断与处理、书写病历,可极大的锻炼启发思维。合理分配病房、门诊的学习实践。病房做相对系统、规范的培训。门诊可学习更多种类的常见儿科疾病及处理原则,能在短时间内丰富临床知识。第三,积极参与科室举办的专题讲座,涉及儿科常见疾病、儿科常用药物、常见儿科急诊的处理、基本操作规范等。第四,运用多样培训方法:将“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方法引入儿科临床教学中,以典型临床问题为导向,分析讨论,启迪思维,引导思路。此外,“以病例为引导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教学法对于有一定临床工作基础的转岗医师更为适宜。把真实、典型住院病例用于实践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病例,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激发转岗医师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比如:“感染性休克”章节,选取典型住院病例,转岗医师分组讨论,给出诊断及治疗原则,快速掌握儿科急、危、重症的诊治。第五,参加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学习专家教授严谨求实的风格。总之,要从实用角度出发,加深对儿科临床知识技能的学习。(3)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儿科是一门“哑科”,多数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为处于焦虑状态的患儿家属。因此,必须使儿科转岗医师掌握良好的解释教育技能、说服技能和沟通技能。带教老师需言传身教,还可通过医患沟通经典案例学习讨论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沟通技巧,学以致用。(4)转岗医师科研能力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转岗医师进行可持续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训非常重要。举办文献检索、科研课题申报、论文撰写要点等讲座,鼓励转岗医师与带教老师共同进行科研活动,调动其科研兴趣。(5)医德医风教育:儿科医师的培养既要有技术上的指导,更要有医德医风的教育。转岗医师应受到优秀的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通过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意识到看病不止是在“看疾病”更重要的是在“看人”,在诊疗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体现出人文关怀。(6)实行多层次、多阶段考核制度:考核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能力的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考核方式,实践运用为考核重点,以考核促进学习。科室培训结束前均需考核,季度或半年再次考核,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大病例书写以及操作技能考核等。多层次、多阶段考核保证整个转岗培训的质量。

 

4、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应做到有效沟通,为转岗医师培训提供质量保证。(1)一般转岗培训基地同时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管理部门可充分协调资源,共享培训基地硬件设施等。(2)提高转岗医师师资培训质量,组织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充分掌握转岗医师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3)发挥管理部门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培训负责人工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带教老师工作制度、转岗医师考核制度等。建立培训档案,定期反馈培训情况,可通过调查表量化学习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补充培训。定期组织学员座谈会,转岗医师汇报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补充强化。

 

四、对儿科转岗医师培训未来展望

 

儿科转岗培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短时间内使转岗医师系统掌握儿科专业知识及技能,尚需探讨更好、更有效的手段。应拟定切实合理的培训目标,严格执行培训计划,使得转岗培训落到实处。可开展多元化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即使培训结束后,对于有强烈愿望希望更深入系统学习的转岗医师,可开展远程网络教学等实时指导教学进行继续教育,持续指导和答疑,建立长远指导机制,使转岗医师能够终身自主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长期有效运转真正为基层输送优秀的儿科转岗医师。

 

儿保医生论文篇8

【关键词】医疗机构;住院新生儿;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10-02

分析新生儿在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的初步措施,本文对龙州县县级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2011年死亡的14例新生儿死因做了回顾性分析,有利于确定防治工作重点,从而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提高人口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龙州县新出生人口2586人,住院分娩2573人,住院分娩率99.5%。新生儿死亡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

1.2方法本组对2011年全县14例新生儿在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2.1孕期保健孕周:28-37周9例、38周以上5例;孕期保健:0次产前检查1例,1-3次产前检查7例,4-5次产前检查3例,5次以上产前检查3例。

1.2.2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0例,剖腹产4例,臀位牵引产0例,胎头牵引产0例。

1.2.3阿氏评分0-3分2例,4-7分5例,8-10分7例。

1.2.4救治情况由产科直转入儿科13例,在家发病后直入院儿科1例,在家发病后入卫生院再转院儿科0例,在家发病后先到个体诊所再入院儿科0例。

1.2.5死亡时间24小时内3例,3天内5例,7天内4例,28天内2例。

2结果

2.1新生儿死亡与产科因素的关系胎膜早破5例(35.71%),妊高征4例(28.57%),内科疾病2例(14.28%),脐带因素2例(14.28%),胎盘因素1例(7.14%)。

2.2死亡原因窒息3例,占死亡总数的21.43%,早产儿5例(35.71%),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28.57%),败血症1例(7.14%),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例(7.14%)。

2.3出生体重与死亡关系早产儿5例均为极低出生体重,占35.71%。

2.4孕期保健与死亡关系0-5次产前检查有11例,5次以上产前检查有3例。

3讨论

3.1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报道新生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已大幅降低[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本组资料5例极低体重新生儿都是住院分娩的,分析原因均为病理状态下的新生儿,故死亡率较高。

3.2新生儿窒息本组窒息3例,占死亡总数的21.43%,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重度窒息可以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缺血性心肌病、肾功能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产前缺氧是死胎的主要原因,产时严重缺氧、产后复苏不力,致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肺部严重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

3.3早产及低体重我国的早产儿病死率为8%20%,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为17.67%[3]。本组资料早产占35.71%,占本组死亡的第二位。因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各系统功能不全或生活力低下,机体抵抗力差,病死亡率高,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越高。本组早产原因以孕产妇并发症为主,如妊高症、羊膜早破、胎盘早剥等。故应预防早产要防治孕妇的并发症,同时加强早产儿的护理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开展新生儿科、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也是减少新生儿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县医疗保健机构还没有开展新生儿科病房。

3.4新生儿感染本组因感染性疾病(败血症1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例)占14.29%。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易患呼吸及肠道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未愈合的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新生儿肠壁通透性差,胃酸少,杀菌力弱,网状皮系统清除能力较低,易导致感染不能控制,而引起全身感染,应加强无菌观念,做到产时产后杜绝污染,减少感染。另外,胎膜早破可引起宫腔感染,胎儿窘迫,脐带脱垂,产程延长等,而宫内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

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产科及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心肺复苏技术的定期培训和考核,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基础[4]。同时上级医疗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指导和督察工作,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侯丽容,戴钟英,匡幼心.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J].武汉医学杂志,1992,16(3):146.

[2]立鸿,符灵素,糜丽珍.9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08,14(1):62.

[3]许植之,程锐,董自巧,等.低出生低体重儿死亡率的措施探讨[J].生儿科杂志,1998,13(3):112.

上一篇:企业负责人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it负责人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