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07:39:01

波普艺术论文

波普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国际性流行文化流派,同时也是将大众文化与传统艺术直接联系起来的艺术活动。起源于英国伦敦,盛行于美国,影响波及全世界。它的出现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将绘画从现代主义狭窄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其欲意表现的大众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区别,将艺术还原于现实生活,让艺术接近人民大众,因此,再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中。波普艺术是一个征兆,由此,迈开了后现代艺术奔放的步伐。

一 ,波普艺术的产生

波普艺术也叫“普普”艺术。就词义而言,波普是大众的意思,同时也具有流行的含义,所以有人也将波普艺术翻译成流行艺术。波普是一词源于“pop”,即棒棒糖的简化口语。而波普艺术是 Popular art的简写,即流行文化。因此在波普艺术中的“POP”译为流行的,通俗的。

波普艺术的名称首先是由英国艺术评论家L.阿洛威于1954年酌定的,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大众艺术的简称。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标志着波普艺术的诞生。

波普艺术所欲表现和歌颂的是大众文化,因此,要了解波普艺术就必须探讨何谓“大众文化”。所谓“大众文化”,是工业革命以及其后一系列科技革命的产物,是把流行、民主和机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即商品电视画、广告宣传画、流行款式等大众宣传媒介。那么,波普艺术何以要鲜明地表现“大众文化”并一致努力要把“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从而引入到美学领域中来加以研究讨论并热情歌颂呢?

二,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歌颂

在20世纪五十年代,西方艺术还是以现代主义占主要地位,战后的艺术仍然沉静在严肃、规范的现代主义语汇中,艺术剩下的仅仅是对形式语言无穷尽的纯粹性上,形式主义达到了极致,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实际上也是欧洲现代派绘画在美国的延续,其形式越来越单调、语言泛滥、内容贫乏,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而波普艺术正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年轻的艺术家开始脱离抽象表现主义的道路,标新立异,关注大众,着重表现对现实的认识和情感的表达。

从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分析,波普艺术反抗权威文化和架上艺术,即体现出对传统学院派的逆反,同时具也大胆地否定现代主义艺术。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成为波普艺术的精神核心之一。波普艺术家往往具有随心所欲的创作态度,正符合当时人们要求解放艺术,展示自我的心理。这都使波普艺术成为60年代西方风行一时的反文化浪潮的有机组成部分。“60年代波普艺术的发展,是在越南战争和西方广泛的反战示威运动,美国黑人为中心的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反对美国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上层建筑的动机,因此,波普艺术从一定程度上看是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有特殊的反传统文化色彩。”①

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复兴和发展,许多享乐方式进入日常生活、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到处充斥着高尔夫球场、汽车影院、咖啡店和现代化的设施,成为典型的后工业化社会,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开始觉醒,提出“我们成天生活在这个充满汽车、可乐瓶子、广告、电视等大众文化的先进国家中,为什么不去表现它们呢?”②的反思。适逢50年代中期,英国的波普艺术家运用了许多来自美国的影视剧、大众崇拜的偶像、漫画、标志牌等大众文化形象进行创作。这大大地激发了美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加以美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美国艺术家更加大胆和活跃地搞起以大众文化为主要语汇的波普艺术作品。

著名的波普艺术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在这幅不大的拼贴画中,汉密尔顿表现了现代人被大众文化所围绕的生活场景:一个健美先生拿着一个写有“POP”字样的棒棒糖,正在向人们展示着他那发达的肌肉。房间内是大量的现代文化产品,如:出现美女镜头的电视、台式录音机、连环图书上的一个放大的封面、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尘器广告等;在画面一角的红色沙发上放着报纸,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正在放映着的电影《爵士歌手》里艾尔・乔尔森特写的镜头。作者采取拼贴手法将现代大众文化的娱乐产品集于室内,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其作品借用大众文化的公共图像,以具像写实的艺术手法,来反判现代艺术的纯粹性,正如艺术史家H・H阿纳森所说,波普艺术不是格罗兹那样的表现主义者,也不是本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主义者,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平发起进攻。

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充斥,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中国人也开始玩味大众文化。受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的影响,1985年波普艺术也在中国发展起来。谷文达、吴山专等较早接触波普的艺术家开始采用“模仿”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席卷中国画坛的波普画风形成于90年代以后,这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消费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与大众文化相符合的审美需求。当这个席卷全球的流行文化传人中国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波普艺术。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神话。虽然波普艺术的大时代在当代中国以不复存在,但波普式的创作思维方式与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自我的表现力却遗留给了许多艺术家,在擅长技术的东方绘画将这种概念化的复制创作发展成另一风格的波普艺术。

由此可见,波普艺术是艺术家对大众文化抱着兼收并蓄的态度,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赞美和思考,其声称所从事的大众文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是一种没有折扣地道的美国艺术,它使美国艺术家摆脱欧洲文化殖民的梦想得以实现,是美国本土文化意识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胜利,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全面赞美。可以这样说20世纪70年代前,大众文化跟着艺术走,那么70年代后,艺术就跟着大众文化走。由此在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换中,波普艺术所赞美的大众文化,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前进的脚步。(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5

[2] 陈建军:编著《沃霍尔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2

[3] [德]提尔曼・欧斯特沃德:《波普艺术》[M],纽约:塔森出版社,1999.2

[4] 约翰・多克著 吴松江 张天飞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9

[5] 苏伟光: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J],中国美术家网,2008.10.28

[6] 王受之:当地艺术对话―第一次:新波普运动 价值中国 2009.2.25

注解:

① 王受之:当地艺术对话―第一次:新波普运动 价值中国 2009.2.25

波普艺术论文篇2

波普建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它具有浅显的、具象的、商业的、艳俗的、诙谐的、荒诞的等审美倾向,打破了高雅建筑与低俗建筑的界限,表达了一种超脱而自由的美学精神。正如,美国艺术史家H•H•阿纳森所说:“波普艺术…正在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一个不同于过去的世界。”[3]波普建筑之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1966年出版了《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4]一书,更从理论上向当时主流的现代主义刻板单调的火柴盒建筑开炮。他说:“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吓住。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宁要歪歪扭扭,而不要直截了当;宁要自相矛盾,也不要直率和一目了然……”自此,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一股不讲究理性,只注重视觉冲击力设计潮流。如,世界著名设计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柱廊的柱子由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霓虹灯取代了科林斯式柱头上的圆球;不锈钢制的爱奥尼柱头替代了大理石的柱头;凯旋门的多立克柱式上方是空的,并装有扁状喷水;拱的上方放有两张面具,水从嘴唇流出,整个广场既古又新,既真又假,既雅又俗,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创造出了更符合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

2平面设计中的波普风

设计师便会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着一种更为实用化、具体化的拓展。正如艺术评论家DoSo布朗所言:“现在的我们可以从大众的、通俗的文化中得到很多教益。”波普代表着流行文化,因此在波普艺术盛行的时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波普艺术,包括平面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师无论是在题材元素的选择上,还是在图像的处理观念以及手法上,都体现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绚丽的色彩搭配、夸张幽默的造型等波普艺术风格,如在包装、书籍装帧、广告和海报等平面设计上都大量运用了波普艺术风格。

3波普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3.1波普艺术与本土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打造特色波普风格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设计师在运用波普艺术设计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本土民族文化蕴涵,显示一定的地域特色,只有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发展波普文化同样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3.2波普设计融入更多情感因素,迎合各种消费群体波普艺术设计所创造的观点是通俗的,是以大众文化为启发的,波普风更加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目前的消费群体仍然是年轻一代居多。为了使波普艺术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波普设计可以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波普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就是将情感因素融入产品设计之中,突出产品风格,增强产品亲和力,使产品容易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也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和使用。[5]在波普设计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以情感动人,以情感染人,通过波普作品传达艺术家的观念、艺术家的人生态度、艺术家的个性,更为重要的是传达一种感性的体验。波普艺术风格逐渐由年轻化步入社会各个年龄阶段,使波普艺术更加亲近消费群体,使每个人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波普风。

3.3波普设计更加注重“人性”,提升波普的实用价值美国设计师普洛斯曾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6]可见,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人,当然波普艺术设计也是为了人。在当今重视科技、创新的时代,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同样不容忽视。在波普设计中,全方位的挖掘设计的“人性”要素,将设计的实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使波普风羽翼日丰,进而提升波普艺术的“人性”价值及实用价值,将波普艺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波普艺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使这种流行文化不会像昙花一现即销声匿迹,如何将波普风一直沿袭下去,成为今天设计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波普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波普艺术;现代商业插画;流行方式

一、波普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波普艺术的产生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因为波普艺术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被广义的定义引发为一种艺术的概念,类似于预先存在的符号系统包括而且不限制从商业渠道产生的这些符号。[1]

(二)波普艺术的发展

波普艺术本身带有一些讽刺,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三)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

罗伊・利希滕斯坦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漫画和广告风格结合的绘画,借用当时大众文化与媒体的意象,李奇登斯坦用标志性色调和标志性大圆点(Benday dots)的手法来表现“美国人的生活哲学”。

(四)波普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的贡献不仅存在于狭窄的限制的题材,而且也包括艺术家临时标记和变换参照物的观念。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式,波普的内涵和精神继续在美国和世界艺术中演变和延续。

二、现代商业插画的研究背景及其商业性

波普艺术开创了艺术与生活的对话,它突破了"为艺术而艺术",在生活方式、表现内容、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和形式美感等方面均与现代商业插画相契合。

现代商业插画是一种为了实现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要求,用来满足艺术鉴赏者的审美精神需求。现代商业插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但是现代商业插画艺术与绘画最大的不同的的地方是商业插画它有着广泛的大众性和传播性,商业性质更强。关于商业插画的兴盛,要追溯到二战后,美国的商业设计开始发展。它是立足于普通民众与大众消费。精致已不再重要,变化的样式、夸张的表现手法与低价格才是人们追求的。

现代商业插画艺术产生于波普艺术的基础之上,它是视觉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现代插画艺术和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普艺术的诞生与发展,给现代商业插画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波普艺术开拓并促进了现代商业插画艺术的多元化和互融性发展。[2]

倘若文化是一种消费品,则现代商业插画在艺术消费层面中可以作为流行文化的符号存在。因此,现代商业插画成为了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

三、波普艺术对现代商业插画的影响

无论是生活方式、消费文化还是表现内容和审美形式上,波普艺术都对现代商业插画有着深远的影响。波普艺术赋予了商业插画经济利益以外的文化价值,使其融入了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商业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商业插画不断融入更多的新的方式。现代商业插画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丰富了它原有的表现方法,拓展了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得现代商业插画运用的范围广泛。

现代商业插画的产生,伴随着波普艺术的发展。时代造就了波普艺术与商业插画的成长,物质条件的丰腴,网络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等都为商业插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波普艺术与现代商业插画都是消费时代产生的。

在波普艺术使艺术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融入社会。波普艺术的商业性除了在其表达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商业化形象,还体现出了波普艺术家们对商业利益的追求。

在商业插画的创新设计中,插画设计师们借助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及技巧,用简单明快的人物形象和色彩,来表达日常生活等普通事物,通过各种媒体,更好的传递出所要表达的商业信息,吸引大众的视线。尽管现在仍然有人对艺术和商业的结合表示不满,但我们不可否认商业和艺术所结合而产生的商业插画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商业插画已经成为了我们想表达某种意识的重要手段。商业插画的技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技术和表现形式上也做出了大胆的创新,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大众消费的心理。要求插画师的作品不仅仅是要满足市场,传递信息,同时也要满足形式美,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的消费市场,商业会变得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成为了发展核心,而消费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大众购买力的不断增强的同时,对审美也发生了变化。

波普艺术是20世纪艺术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运动之一,对它的评价是任何一部当代艺术史所不能回避的任务。对于波普艺术,它不只是一种放纵不羁的创作态度,本质核心还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运动。

波普艺术的诞生不仅对当代艺术来说是个里程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年代或许回头看当时的艺术家的作品觉得难以理解,但近一个世纪的变化,或许换一个角度来对待,我们会发现杜尚的小便池、丝网印刷的图案都是艺术家们为了自我表达的一种超前的形式。

波普艺术家们不仅仅是将艺术从职业的高雅变成大众的、流行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倡导的是如何更关注自我,是如何从铺天盖地的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体新闻所轰炸的时代中挣脱出来,得到自我身心的解放。波普艺术想告诉我们的是生活就要像波普艺术那样要去关注、去设计。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和需求也逐u发生变化。波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运动,它的影响十分的广泛,对当代艺术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之后很多艺术家的创作。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波普艺术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创作。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波普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波普艺术、室内设计、表现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波普艺术(Pop Art),又称普普艺术,来源于英文Popular的缩写“POP”,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抽象表现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词目前已知的是由1956年英国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最初在一帮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之间的谈话中使用,他们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聚会,希望挑战当时流行的现代艺术概念。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鼎盛于具有浓烈商业气息的美国,并深深扎根于美国的商业文明,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从波普艺术中取得灵感,美国波普艺术家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反传统的艺术观念,以各种大众消费品进行创作,将这些可视物体作为表现抽象精神世界的可靠手段。

、波普艺术的风格特征

20世纪60年代,一个被称为“雅皮士”的新兴阶层等上了消费社会的舞台,这些年轻人花钱从不计较,在商业设计上,直接导致了面向大众的“波普”设计潮流的兴起。“波普”艺术大众、通俗、流行的面貌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审美理念,而且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它反映了当代西方青年一代反传统的文化观、消费观、审美观及思想意识。简单来说,波普就是“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

波普艺术无论运用在何地,都具有共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但也会因为地域差异,设计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见的表现方式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即“现成事物,拼贴集成,机械复制”。波普艺术打破了传统的功能主义特点,强调前卫设计感及装饰性,把最流行的元素结合运用各种大胆夸张的色彩,标新立异的奇特造型,重复规律的排列来赋予全新的审美感受,也打破了原来公认的严肃艺术,大胆把日常生活、商业内容,及其它社会现象,利用商业符号的拼凑方式,利用完全没有艺术家个人倾向的中立方式和绝对客观立场来从事创作,使其在原本事物的基础上表现种种饱满的艺术感,彰显波普艺术独特的摩登品味。 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以日常物品为作品的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他喜欢完全取消艺术创作的手工操作,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美钞、罐头盒、垃圾及名人照片等作为基本元素一起贴在画布上,重复排列,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他"歪曲或包装"过、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The Velvet Underground 乐队、可口可乐、美元和 Chanel 五号,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不断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二、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波普艺术

(一)、波普艺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随着中西方文化融合,波普艺术发展至今,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尤其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没有过多的传统束缚,这为波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强的生存环境。波普艺术使中国艺术设计的创作观念,形式以及审美倾向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近几年,众多的新建筑体现出了鲜明的波普艺术倾向,CCTV总部新大楼主楼,国家大剧院,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中国国家奥运会主体育馆等颇受争议的建筑都可以划入此类,这些建筑的方案选择决策者可能并不是追求一般意义上的表层的商业利益,而是对艺术、文化和历史发展的波谱演绎。

、超市与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风格的设计通常都有明朗亮眼的艺术气息、绚丽夸张的色彩、强烈的对比以及新奇的图案。以超市为例,通过对其调查发现,超市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波普博物馆。各种创意出众、色彩抢眼、辨识度极高的产品包装与产品Logo,以及各种花式陈列架正是波普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相机镜头里的超市就是多种明快且层次分明的色彩对比、大量简单且重复具有趣味性的图案堆叠,颇具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在上世纪50年代创造的波普风格艺术品的味道。

超市里一排排货物架整齐的排列着玲琅满目的商品,驻足某处向货架的另一端看去,成块的艳丽色彩在眼中跳跃,仿佛铺了墙纸的墙面大胆而热烈,井然有序排列的商品又避免了过多的色彩让空间显得喧闹,超长的货物架同时也拉升了空间的进深感。充满艺术气息的波普风,即使人们长时间待在超市里,也绝不会感到寂寞和烦躁。

开放的空间、浓烈的色彩烘托出欢快的氛围,各种各样花式陈列,创意十足的造型、极度特别的幽默图案,不仅仅令所有的人眼前一亮,治愈了“审美疲劳”,更体现了波普风格的本质,为顾客购物之余带来许多有趣味的互动情结。这样夸张而前卫的艺术形式,正在颠覆你对传统超市的构想。

、波普艺术在室内中的体现

社会的进步,使得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大众文化传播广泛、波普艺术强烈的冲击,对建筑与室内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波普艺术化的室内设计以其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幽默的语言等突出特点,打破了高雅设计与低俗设计的界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室内设计形式。

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表现出通俗化、具象化、象形化等特点。20世纪下半叶,一些室内设计师开始重视生活的日常性及他们身边的物品,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设计。艺术评论家DoSo布朗说“现在的我们可以从大众的通俗文化中得到很多教益。”在时代的变迁面前说明:人们已丢掉了传统的完美与高雅幻想,而更关注于平庸、通俗化的美学趣味。波普艺术是具象性描述生活化。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真实的回归,不再抽象感性化,如盖里的瑞贝卡餐馆,室内充满了他所喜爱的各种动物的制品,有海星,鱼等,既有光怪陆离感又充满儿时的趣味。

、波普艺术在室内中的设计手法

波普风格在室内大胆运用,常用的设计手法有:用热点传播符号表达流行文化、重复构成的陌展延伸、色调的分离及运用重叠的图底建立空间。波普艺术家善于以敏锐的视角准确地从超负荷的宣传文化中把握社会和生活书某些永久性的东西,通过大量重复元素来客观表达大众熟悉的符号,让符号对象在形式上直接诉诸视觉感知。不断重复的阵列,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蕴含着色彩,质感,韵律上的形式美,以及视觉上的拓展与延伸。在室内设计里,重复构成是种极佳的手法。空间色彩处理常通过整体与部分、前景与背景间关系的相对简化来达到色调的分离。

结语

波普艺术作为打开二十世纪艺术僵局的实验性美术中的一支,它无疑是成功的。但如何避免过分的迎合大众心理而导致的淡化甚至背离设计的合理性,使某些室内设计流于肤浅与喧闹,这都是室内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波普”设计不要像昙花一现般销声匿迹,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波普艺术中,吸取“波普”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自我设计水平,使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有更进一步的渗透。

参考文献

[1][美]安迪沃霍尔,卢慈颖译.安迪·沃霍尔的哲学启示录[M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黎阳.波普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波普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波普艺术;商业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59-02

    二战后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仍然沿着战前形成的抽象主义的传统,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没有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社会的来临与大众文化的兴起。这种变化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出现,尽管由于国力的强盛,美国的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更为发达一些,但是是英国的艺术家最早发现了这个变化,也许是美国的艺术家太专注于抽象表现主义了。

    1952年,英国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艺术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院成立了一个独立集团,他们围绕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广告、小说)进行讨论,并讨论如何将正在兴起和壮大的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引入到审美领域,并将其作为反抗学院艺术传统的工具。这些艺术家探索在艺术创作中使用当时大众文化中流行的形象与符号。这是艺术家第一次正视大众文化,也是第一次关注大众的审美与趣味,而之前都是设计师在关注,并致力于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如莫里斯。与现代设计几乎同时发轫的现代艺术终于开始考虑现代设计在几十年前就开始考虑的大众化的问题,并且现代艺术所考虑的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设计批量生产的观念所带来的,没有批量化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大众文化的产生。

    在艺术史上被称为第一张波普艺术作品的是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在1956年创作的《究竟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在这张拼贴作品中汉密尔顿开始关注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图中出现了具有典型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的台式录音机、真空吸尘器、电视机以及家具,图中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卖弄的姿势与表情,而窗外是电影招贴与闪烁的霓虹灯,他将美国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及审美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切都在彰显着欧美正在兴起的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特质。汉密尔顿的这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标志着艺术家开始在其作品中表现当时物质极大丰裕的境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状态,不管艺术家是一种嘲弄的态度还是仅仅是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绝对客观的精神状态。

    关于波普艺术的特点,汉密尔顿在1957年做出了着名的注解,认为波普艺术应当具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征: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面向青年人的)、妙趣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

    在汉密尔顿提出的波普艺术的11个特征中其中不少与商业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可消费的”、“大批量生产的”、“短暂的”、“低廉的”和“大生意的”就与商业文化有着直接与密切的联系。然而在英国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尚不明显,而在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更加发达的美国,波普艺术与商业结合得更为紧密,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也体现得更加明显。

    波普艺术的商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波普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二战后兴起的消费社会。

    如果说二战前的欧美国家是以生产为导向的生产性社会的话,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欧美国家则相继步入了以消费为导向的消费型社会,丰裕的物质与诱人的广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型的社会中,由于生产技术的制约,大部分产品供小于求。而在二战后由于生产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大部分的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而大批量的生产如果没有被大量消费的话“生产—消费”的链条就会断裂,资本主义经济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因此,这一时期企业与广告商合谋,开始倡导人们放弃传统的节俭的观念,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即无节制的消费观。

    这一时期的广告、杂志、电视都在极力宣扬这种新的消费观,甚至篡改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名言,提出了“我买故我在”的口号。而由于大工业带来的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工业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曾经的奢侈品成为了大部分人都能用得起的产品。就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文化改造主要是由于大众消费的兴起,或者由于中低阶层从前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过去的奢侈品现在不断地升级为必需品”[1]。消费代替生产成了人们的主要活动,甚至成了人们的存在方式。而波普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现代艺术从对纯粹形式的探讨开始转向了对现代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注。

    其次,波普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大都取材于商业形象。

    二战前现代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业社会,此时商业艺术尚未成熟,也没有进入艺术家的视野,此时的艺术家大都沉迷于抽象的自我表达中。二战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商业艺术成熟,大众文化也得以形成。同时在电视、杂志和报纸等大众媒介中出现了各种新的商业视觉形象,人们完全处于一种商业氛围中。初始大部分艺术家是不屑于这种在他们看来是庸俗的表现形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形势有所改观,此后各种商业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并频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在安迪·沃霍尔的《二百一十二个可口可乐瓶》、《三十二个坎贝尔汤罐头》和贾斯帕·约翰斯的《青铜啤酒罐》以及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的《选举》中都可以看出艺术家对商业形象的直接挪用。

    波普艺术家除了直接应用商业形象之外在表现形式上也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了商业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安迪·沃霍尔在1964年的《三十二个坎贝尔汤罐头》和《二百一十二个可口可乐瓶》中,对罐头和可口可乐的形象进行毫无区别的重复,这一景象让人直接想起商业社会中特有的超级市场中产品摆列的场景。而在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采用美国典型的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如平涂的色彩和精确表现的线条、文字与图形同时出现等,几乎就是美国漫画形式的直接翻版。利希滕斯坦认为“连环画、商品包装、广告等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存在,因此他要接受,而它们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题材也很有意思”。[2]利希滕斯坦在其绘画直接借用商业文化中的形象,但从不掩饰,他反而刻意在作品完成后再在上面印上网点,以使人们认识到他所画的东西原本就来自商业社会里印刷品中的形象。

    再次,波普艺术家对商业的追求。

    与其他艺术家不同,波普艺术的艺术家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商业化的追求与对金钱的渴望,甚至直接参与到商业活动之中去,最典型的是安迪·沃霍尔与克莱兹·奥登堡。

    沃霍尔成名前在与纽约一家画廊主人谈举办个展的事,沃霍尔说:“我必须要搞点什么名堂出来。卡通画太晚了,我必须要搞出点真正有冲动得东西,那将与利希滕斯坦和罗森奎斯特的完全不同,完全是我个人的,看上去不能与他们的有任何相似。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能给我出个主意吗?”画廊主人掏出她的钱夹,拿出一张两元钞票说道:“安迪,如果你给我画这个,我就给你安排一次个展。”沃霍尔立即接受了这个主意,回去便画出了《八十张两元钞票》,在纽约展出时引起一片轰动[3]。沃霍尔凭借这次展览终于成功地进入了美国艺术界,在这里沃霍尔的创作目的完全是一种纯功利的体现。沃霍尔的这种对金钱的狂热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他后来的成功。

    奥登堡对金钱的追求不像沃霍尔那么赤裸裸,但他对商业的兴趣不亚于沃霍尔。1962年,奥登堡在纽约开了一家商店,出售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一些涂了油漆的石膏作品,其中有食品、奶油冰淇淋、三明治和粗模制作的糕饼,这些作品都花花绿绿的涂上各种油漆,模仿廉价商店的商品,并且在上面引人注目的标明了价格。由此,奥登堡比沃霍尔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到了商业活动之中。

    最后,能体现波普艺术与商业性关系的就是沃霍尔、罗森奎斯特、奥登堡和利希滕斯坦等重量级的波普艺术家了——他们都有过商业艺术的经验。

    奥登堡、罗森奎斯特、沃霍尔、利希滕斯坦和巴巴拉·克鲁格等人都曾是商业美术家,因此他们对商业文化有着极强的敏锐感和认同感。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当时正在流行的商业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大众最熟悉的形象,也能很容易得到大众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利用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中的形象来创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同时在他们的表现手法中有意无意地用到商业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沃霍尔在进入艺术界之前在纽约从事商业广告绘画,并逐渐成为着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作品频繁出现在《纽约时报》、《时尚》和《纽约客》等着名报刊杂志上。沃霍尔在1954年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年和1957年他连续获得广告人梦寐以求的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这些商业设计的经历决定了他后来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商业化倾向的风格。沃霍尔也将在商业艺术中形成的工作态度带到了艺术创作中,在1963年的一次访谈中他曾说道:“我会做他们要我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他们要我画一只鞋,我就画,如果他们让我修改它,我就改。我会做任何他们要我做的事情,修改它,按要求去做……”。他还说过:“我由一个实用美术家起家,而我也愿意以一个商业艺术家为终。在我创作了那称作‘艺术’或随便你怎样称呼的东西后,我就进入了商业艺术领域。我想成为一个艺术商人或一个商业艺术家,善于经营是最令人着迷的艺术”[4]。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商业艺术的经历对沃霍尔产生的深刻影响。

    罗森奎斯特曾经是一名广告牌画家,并且有过画巨幅户外广告的经验,他曾经画过面部直径达到914.4米的妖艳女郎的画像,这种经验给了罗森奎斯特一种商业艺术极端特写的想象力。在罗森奎斯特的《选举》与《F—111》中都可以明显看出商业绘画对他的深刻影响,后者的尺寸达3.05米×26.21米。

    波普运动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向,但波普艺术对后来艺术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汉密尔顿归纳了波普艺术的十一个特点,但是从波普艺术产生的背景、波普艺术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以及波普艺术家对待商业的态度等来看,商业性才是波普艺术的最本质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13.

波普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波普艺术 大众消费文化 拼贴 重复

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波普艺术,与当时的波普文化、反正统文化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借用商业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语言,使波普艺术具有明显商业艺术特征和大众文化特点。波普艺术打破传统艺术题材高雅、低俗之分,开辟了艺术实用化、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走向。波普艺术在发达商业经济和丰裕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其特殊地位在于对流行时尚有着很大影响力。

波普艺术最早脱胎于架上绘画,与抽象绘画风格截然相反,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形象的反映,与欧洲传统具象绘画艺术有很大差异。就绘画精神而言,波普艺术追求一种通俗化、大众化的视角所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复杂多变,如轻松调侃、赞扬、嘲讽、怨恶、批判等;而传统古典绘画追求与之截然相反,是高雅、清丽超脱甚至是圣洁的精神享受。波普艺术与商业化联系密切,是高度商业化社会产物之一,本质上是激进反叛。其嘲讽艺术经典,崇尚世俗、感性、轻松随意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商业招贴、报刊图片、日常生活用品、女人等都可以进入波普艺术。艺术与世俗生活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使波普艺术具有时尚性和商业色彩。下面笔者通过分析波普艺术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总结波普艺术的两大特征,即对现实生活形象的再拼贴艺术和重复的形式运用。

一、现实形象再拼贴艺术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作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独特、如此具有魅力?》,是英国第一幅波普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最典型的波普拼贴画。此作品比普通杂志略大一点,画面表现一个“现代”公寓中的傲慢女人和肌肉丰满的男子,房间内用了大量的潮流物品来装潢:电视、卡带式录音机、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尘器广告等,窗外可以看到巨大屏幕上的电影广告。这幅画图解汉密尔顿宣称波普艺术的几个特点:流行的、转瞬即逝的、可随意消耗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汤姆·韦塞尔曼和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将电视、杂志和广告等媒介中的形象放大、拼贴。如韦塞尔曼的《浴室拼贴画NO.3》,将生活用品拼贴在一起,平面形象与真实物品相结合,画面效果奇特,难辨真假。一系列拼贴绘画作品中,女性的手、嘴唇等细部被放大,与香烟、水果等形象搭配,营造出怪异、恐怖的艺术形象。

如果说汉密尔顿、韦塞尔曼和罗森奎斯的拼贴画是以古典绘画为基础,用平面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话,那么奥登伯格的艺术实践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物品放大,如衣服夹、棒球手套、棒球、水龙头、胶皮管、火柴梗和可口可乐瓶等,变成矗立在城市公共广场上的庞然大物,让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熟悉的细节形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波普艺术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或者被商人赞助,使波普艺术在美国的发展达到顶峰,并深深扎根于美国的商业文明中。美国波普家反对传统艺术观念,强调“艺术反映生活,生活表现在艺术中”,将日常生活物品作为设计语言形式要素来表现抽象的精神世界。波普家直面日常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在艺术作品中大量运用日常物品,如可口可乐瓶、坎贝尔汤罐头、美元钞票、商业电影海报、著名人物的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进行无数次重复。波普艺术家引入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场景,其不像传统绘画和雕塑那样进行“拔高”自己创作,以此来显示作品的深邃内涵。相反,波普艺术注重美术感性特点和形象自然体现出来,并不在乎有什么深刻意义,充分体现出大众消费主义下波普艺术生活性、平民化思想。

二、商业社会文化符号的重复构成艺术

波普艺术中,人们最熟悉的要属美国的沃霍尔,其作品是大众消费文化、传播媒介、商业文明的产物。其用敏锐的视角捕捉流行符号,使视觉符号诉诸感知,用艺术方式将流行定格为经典。采用商业照相凸版印刷技术和丝网印刷技术,将汤罐头、可口可乐瓶、玛丽莲·梦露头像、美元钞票等流行符号重复排列。单调的画面、无聊的重复,消除艺术家个性与感彩,表现繁荣商业市场背后是人情冷漠、精神空虚、情感疏离。印刷手段重复后的形象既熟悉又陌生,符号形象冷静地、理性地呈现出来,是工业化时代的人类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政治情感的反馈。这种表现方式体现了艺术创作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改变了艺术创作的观念,积极引领着波普艺术的美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这种重复形式下,隐去单一母题的原始性和本真性,展现一种反常态的效果和变异性的体验。人们被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所吸引,不再关注商品的本体意义。这反映出机器复制时代和消费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即重复阵列的呈现,将平淡转为神奇,粗俗变为典雅。

沃霍尔作品体现出的重复和差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对比和联系,使视觉在色彩、质感、韵律上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形式美感更加强烈。沃霍尔作品的意义并非来自表现对象和形式本身,更多源于技法和操作过程。新的创作技巧和操作方法表明,沃霍尔意识到了大众消费主义背景下“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含义。

大众消费的文化艺术态度千差万别,波普艺术直接介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中,贴近生活感受,正视人的欲求,对社会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把民间世俗、情调、幽默进行加工后重新反馈到大众生活中。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运用大众文化、商业艺术形象、通俗易懂表达设计理念,是波普艺术影响至今的原因所在。波普艺术的反叛精神对固步自封的艺术状态是一个突破。无论表现形式是否成功,其客观上扩大了视觉语言的表现手法,怪异的形式令人惊异:原来艺术可以这样,做不好会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而自生自灭,所以并不可怕。从艺术发展过程来看,这是波普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美术形式的视觉效应与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谭平.传统与摩登的混血:后现代主义美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3]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波普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波普艺术;日常生活;艺术与生活;自律;非艺术

中图分类号: J110.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38-02

波普艺术的降生与都市文明下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凡俗生活”是它核心的题材,日常生活中物品与图像的挪用,更使许多论者称波普艺术就此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樊篱。而在此之前的现代艺术也并非与都市生活无涉,与现成物像的利用无关。在考察波普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前,先让我们讨论一下“现实素材”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关联。

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将绘画看作是“一个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其后面更远处的窗口,画面在再现或重建眼前事物的过程中就自我消解了……绘画仅仅只是通向现实或者是引人转向一种观看的空间的中继物而已。伴随着重要事物--历史事件、宗教主题、英雄人物、文学情节--的彰显,绘画本身的价值被遮蔽了。” [1] (P82) 现代主义艺术家希望重新确立绘画的独立品格,而不仅仅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于是在印象主义之后的诸多现代流派中,尽管都市的生活与文化、都市的生存感受和视觉经验都有所涉及。但由于现代艺术家往往恪守艺术“自律”、“自治”的原则,所以,被引入作品中的都市生活、日常片断都以形式探索、造型需要的名义整合于画作之中,从而失去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具有的含义和功能。对于现代主义艺术家来说,外在世界的题材只是艺术家更好地去创造艺术形式结构的一个对象或表达内心抽象精神世界的媒介:“一幅绘画本身就载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让绘画不模仿任何东西!让绘画袒露出它自己的存在理由!” [2](P154) 伴随着自律精神的高扬,现代主义艺术在“形式探索”与“自我表现”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了,“现实物像”也日益从画布中褪去。并且这种与现实世界相疏离的美学选择,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增长的背景之下,还获得了某种积极的“救赎”意义:致力于艺术语言纯粹化的现代主义艺术,通过远离异化的社会现实,使个体的心灵免于陷入物化现实的泥淖。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罗斯科(Mark Rothko)说“我对描绘我这个时代并无兴趣。……我们这个年代--是科学的年代--是机械的年代--是权力与死亡的年代。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加强这种狂妄的自大形态。” [3](P21)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也写到:“只要现代社会一直被物欲所统治,艺术家别无选择只有诉诸形式主义。要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了剧烈的变动之后,我们才能继续发展更高形式的艺术……现代艺术家不得不以严格的美感观念来取代其它社会价值。” [4](P222)

不可否认现代主义艺术对艺术自律、艺术独立性的追求,在艺术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争辩的积极意义:它拓展了视觉艺术的形式语言;丰富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描绘图式。但正如马瑟韦尔所体会到的现代主义的“美学乌托邦”是以牺牲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为代价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漠视,对日常经验的背离使得现代主义精英艺术在殚精竭虑地实验形式美学的种种可能性之后,陷入了表述的危机。对独特艺术语言的苛求,使数量庞大的“实验产品”越发空洞无物、枯燥乏味。思想家们所期许的“审美救赎”由于艺术的远离日常生活、远离大众而落空。当“现代画家只是互相为对方创作艺术”(马瑟韦尔语)时,当形式美学成为一种学院正统时,新一代的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主题、形象、题材之间的关系便顺理成章了。于是劳申伯格礼貌地“擦掉了”德库宁,而渴望在“高雅艺术”与“凡俗生活”之间的缝隙中去工作,以此寻求艺术新的维度。而利希滕斯坦也中肯地指出“自塞尚以来艺术已变得极端地罗曼蒂克和非现实主义,艺术以艺术为食物……它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少,它禁锢在自身内部……而波普艺术则向外观察世界;它似乎接受了它的环境,这个环境不好也不坏”。[5](P86)这样的创作立场使得波普艺术获得了更为开阔的现实视野与社会价值。

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因为波普艺术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日常生活似乎“过分”亲近:它通过机械复制挪用既成的图像;利用商用美术手段像制作广告那样制作绘画;直接搬用现成品构置仿真的空间。这与盛期现代主义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弃绝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樊篱就此被打破了吗?波普艺术与其题材:大众通俗文化、传媒广告真的可以混为一谈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波普艺术与它所展现的“凡俗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波普是一股力量,要将艺术拖出故步自封的“象牙塔”,因为“绘画在镀金的和玻璃的墓穴里昏睡得太久了。现在要把它叫醒,让它到生活中去遨游了。给它一支烟、一瓶酒,穿了各种衣服,散着头发,纵声大笑……”。(欧登伯格语)[6](P127)普是遨游日常生活后“艺术”的新面貌,而非日常生活本身。韦塞尔曼说:“我的地毯不是让人踩的”。[5](P86)罗森奎斯特说:“广告牌就当广告牌对待。我画它就像画其他东西的复制品一样,我想尽量地离它远一些。” [7](P132)欧登伯格说:“我做矛盾的东西。我试图使美术显得像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我极为痛苦地显示出它不能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而起作用。” [8] (P303)波普艺术与凡俗世界的“亲密接触”,批判了法典化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自大”(“艺术和生活不同,生活是重复、因袭、功利的,而艺术是创新、灵性、超凡的。艺术的地位是在生活之上的,而且要尽量躲开生活的俗气,保持它的高尚纯美。” [6](P129)、“自恋”(艺术疏远日常经验的同时,艺术家也远离了“庸众”,审美的高妙只能在小圈子内流通。)与“自闭”(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在任何情况下,艺术的自主王国自有其卓越性和伟大的准则。[9](P167),但却决不意味着要取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或者已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樊篱。

在我看来,打破艺术与生活樊篱的不是在美术馆展出的波普作品,不是要写入“艺术史”的前卫艺术家,而是矗立于纽约街头的巨幅广告,是家居中设计精良的日用品,是每日都在放送美妙节目的电视。我们不应该忘记,“艺术”在很长时间里不是以艺术的名义出现的,在狭隘的“博物馆艺术”之外,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提供了数量惊人、影响广泛的审美对象。60年代以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种类繁多的“设计”将审美由艺术领域拓展到生活中去,审美的日常化--大众传媒将艺术、审美迅捷直观的带到你的身旁,两者的互动发展促成了新的视觉环境与文化体验。波普那些貌似现实景观的作品正是对此的积极回应。面对布里洛盒子这样的作品,我们与其惊呼艺术与生活的“重合”,或者追溯杜尚、凯奇艺术观念的影响,不如将它们与现实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

波普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波普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模糊分际,既将生活内容整合进艺术,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又将艺术引向日常生活,从而对现实展开了评说。波普对日常生活的“亲近”只是消除“艺术”自视的优越性、高尚性,而不是“点石成金”地消除“非艺术”与艺术的界限。任何的艺术都与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相关,艺术家并没有超越历史超越具体语境的法力去赋予“非艺术”一个艺术的身份。倘若有一天艺术--人类审美经验的特殊凝结真的与日常生活重合了,消亡的一定不是生活。标榜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经消解的艺术家,却没有一个人放弃自己的艺术,只去自在自为地生活。由此看来,迄今为止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依旧存在,艺术与生活间的张力关系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英]诺曼・布列逊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M].丁宁 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 河清.现代与后现代 [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 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 张 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 [美]埃伦・H.・约翰逊.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M].姚宏翔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 王瑞芸美国美术史话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 [英] 爱德华・卢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 [M].陈麦 译,长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8] [美] 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 [M].刘萍君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波普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波普艺术;超级市场;重复排列;大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81-01

波普艺术是一种流行风格的艺术,是国际性艺术运动。它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是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改变以往只有少数贵族享受的艺术,而将艺术大众化、平民化、 通俗化,让艺术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会有成名15分钟的机会”。这句话让安迪・沃霍尔及波普艺术受到大众的赞誉和喜爱。

波普艺术家们在设计中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进行重复的排列,来反应当时的现实生活。安迪・沃霍尔的经典作品是采用玛丽莲・梦露的头像、美钞、罐头等,或者加上艳丽的色彩进行重复排列。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现,试图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生活和艺术的看法,用自己的设计来证明艺术不仅仅是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不是为少数贵族提供服务的,而是属于普通人民大众。他们除去了手工繁琐的制作的设计方法,更加的简洁和标新立异,打破了高雅的艺术与通俗的日常生活的界限,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艺术,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艺术,这无疑体现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态度。

波普艺术强调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在波普面前,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存在,波普应运而生的时候,超级市场随之出现和发展起来。超级市场简称超市,世界上第一家超市创立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城的牙买加皇后区,与波普艺术产生时间大致吻合。超级市场是将商品上架陈列,顾客自主服务自助消费,所购的货款一次性结算的大型企业,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日杂用品和生鲜食品的综合市场,是一种自选购物敞开式的零售企业,而超级市场的主要特征是薄利多销,经营中低档次的商品,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二战后期,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人们生活水平低下,超级市场正符合当时大众的消费水平,它也是在二战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超级市场与波普艺术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事物,却有着很深的渊源,它们同样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二战后期,美国经济大萧条,人们已经无力购买价格高昂的商品,也无力享受高雅奢侈的艺术,超级市场和波普艺术的出现正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超市出售廉价齐全的生活用品及食物,波普艺术也是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创作素材,它们同时满足了当时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可以说超级市场和波普艺术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波普艺术与超市的基本特征都是低成本、低利率、大流量。超市不是经营品牌商品和贵重商品,它所经营的都是廉价日常的用品;而波普艺术同样是低成本,除去繁琐、复杂、昂贵的手工制作,没有原创,只是对现有的事物进行重复的排列。这样超市与波普艺术的服务对象就趋向于社会大众。

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与超市商品的排列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他的作品选用题材广泛,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模式,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相同的主题元素反复出现,他用大量重复的主题元素来表现当时人们熟知的形象,沃霍尔把一切事物都纳入创作范畴,他仿佛不经意间的把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其实是在挖掘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断的重复,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而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同样被沃霍尔看成创作主题,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都是他的作品元素,超级市场商品的摆放同样是重复排列,整齐而重复的排列,艳丽的色彩,远观亦是一幅优秀的波普艺术作品。波普艺术作品与超市最大的共同点是重复。

当然,波普艺术与超级市场的关联不仅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理念相同,就是为大众服务。波普艺术反应日常生活,与大众息息相关,波普艺术家们智慧的将艺术和生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利用艺术作品模糊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分界线,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把艺术引向日常生活。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波普艺术作品的创作主题是大众最关心最平常的事物,区别以往艺术为少数贵族服务的形式,更加大众化、平民化,关心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同样,超级市场的经营理念同样是为大众服务,超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为大众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便捷的购物方式,是自选零售的大型企业,这让大众享受购物的。

波普艺术与超市不论是在产生的时代及背景、排列方式、色彩、服务对象上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超级市场就像是波普艺术的陈列馆,带着艺术的眼光看待它,会得到非凡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作风建设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干部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