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教育学习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2 17:40:53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1

漫步在静静的校园,让我们感受着具有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看到西卓子山学校勇立潮头的勃勃雄心和风鹏飞举的豪迈气概。

一、目标立校:质量兴学恒久远,目标立校定未来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模式决定着她的办学质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竞争压力下,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越来越全面化。尤其是家长日益重视子女教育,渴望更多的机会为孩子成长抉择良好的教育资源时,西卓子山学校紧紧把握当今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办学思想。

面对社会、家长、教职工期待的目光,学校领导班子坐下来认真讨论、思考、探求,认真学习外地及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积极倡导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做楷模,彻底改变教职工的精神面貌,树立拼搏进取、默默奉献的思想,形成团结互助、勇担重担、锐意进取的意识,以不畏困难、争创一流的勇气展现西卓子山学校师生的新风采、新面貌、新气氛。他们树立了“以学生为本,教师强教,科研兴教,品牌立校,让每一个孩子更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服务、安全为生命线,奉行以人为本,以质为本,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办学原则,努力形成“文明、勤奋、健美、创优”的良好校风,积极打造“自强、务实、合作、创新”的学校精神,努力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教育目标。学校管理者为师生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及学校的一切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

在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西卓子山学校高起点、高规格地走上了一条质量兴学、质量验校的发展路子。

二、队伍强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一名学校领导者,万方云校长深深懂得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她说: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尊重教育规律,管要得其法,顺其道;理要理得正、理得顺、理得有条不紊,才能把教育工作推向前进。古往今来的经验让人们认识到:教师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打造一支素质过硬、德才兼备、学生欢迎、家长信任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赖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更是一所普通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

常规管理不放松。为强化管理,精细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以制度建设为前提,师德教育为保障,先后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把教师的日常工作和工作业绩纳入量化考核范围,这样变无形为有形,变定性为定量,使干有所得,勤有所获,奖勤罚懒,赏功罚过,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积极性。

师德教育树形象。“学为人师、行为规范”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典范。挖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勤奋,发现教师的创新点,放大教师的闪光点,这是西卓子山学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所在。学校针对家长、社会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敏感问题进行了梳理,加大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力度。用爱心育人,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幽默去化解孩子的紧张,用激励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爱心呵护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求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近几年,学校按照“低起点、小坡度、低重心、抓基础”的思路从学生的一日常规抓起,还编写了“安全、卫生、礼仪、学习好习惯”规范歌在校园唱响,为学生营造和谐成长的环境。让“老师工作着、快乐着、辛苦着、幸福着,让学生成长着、进步着、学习着、感悟着”,这是西卓子山学校全体师生学习工作的真实写照。让老师们怀着一颗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之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这种朴实的作风和敬业奉献精神感染身边的每个人。

业务培训铸造品牌。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只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一位名校长说得好:“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只有良好师德、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勇于改革的教师才能培养时代的真人。”为此,西卓子山学校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思想,鼓励教师钻研业务,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每周一次的教师业务学习雷打不动,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交流最新教育动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吸收最新教育成果;二是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实行同年级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重点,最后达到“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练习检测”;三是实行听课、说课、评课制。在全校举行课堂教学大赛和说课大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组织开展美文、英语朗诵比赛,数学作图比赛,理化生实验操作比赛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五是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教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工作动力并把学到的先进经验在本校实践示范推广;六是开展校本教研及课题研究。通过教、学、研相结合,开辟了科研型教师成长的通天大道。课题研究的开发,既是教师教育改革前沿理论学习,又是丰富自身理论储备的重要载体。

三、励志明理:品行端正铸英才,师德为范树楷模

“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是西卓子山学校追求的目标。孩子成功教育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学校始终把开展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德育育人”的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强化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学校每个月都有教育主题,每一个学期都有一个重点,倡导形成一个习惯,巩固一个习惯。为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学校还定期举办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被评为自治区、乌海市“普法先进单位”、“乌海市零犯罪校园先进集体”。

落实安全措施。为加强学校安全防范,落实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西卓子山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了系列安全保障措施,加大安全防范力度,特别是认真抓好学校门卫防范、宿舍值班、巡逻工作,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及时制止无业人员、来历不明人员进入校园,认真排查学校门口及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确保校园安全。针对学生课间活动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弊端,学校创新安全监管,在全校尝试由值周教师负责,学生自主管理,设置“红领巾安全岗”的管理办法,建立全方位、全时段的安全网络,有力保障学生们的课间活动安全,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特别是学校负责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学校的寄宿生的饮食起居和食品、卫生安全高度重视,严防安全隐患。

力塑优秀的品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五个三”活动,为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即找出自己的三个闪光点,坚持不懈,发扬光大;导出三个突破口,作为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努力方向;记住三句格言,作为工作和学习的指南;给自己树立三个榜样,作为敬业奉献的楷模;向他人做三个承诺,作为自己改掉缺点的诚信态度和自律约束。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十好”习惯活动:上好课,写好字、读好书、行好礼、说好话、管好物、扫好地、做好操、健好身、做好学生,将最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将最平凡的事情做到不平凡。

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诚信做人、遵章守纪等系列活动。学校团委和政教处组织演讲、朗诵、征文、讲座等丰富多彩,体现“感恩、诚信、守纪、安全”的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

管理是学校创造卓越、向上腾飞的基础。学校从开学初的宏观管理到学期末的微观管理,本着态度决定成效、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从细节抓起,以点带面,形成了一套符合西卓子山学校校情的学生管理机制。

四、团队领航:凝心聚力铸品牌,励精图治谋发展

西卓子山学校以“管理严、校风正、学风浓、质量优”得到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一切都离不开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为促进学校管理与发展,领导班子深入一线,探索学校发展和创新谋略,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建议,在每周的例会上,对学校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凡事从大局出发,以集体利益为重,力求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坚持“五个一”制度,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坚持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坐一坐。班子成员爱岗敬业、率先垂范、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促成了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专心致志抓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五、文明校园:春风杨柳成栋梁,莘莘学子尽才华

庄重的校门,美丽的操场,漂亮的教学楼,标准的运动场,永久性的宣传栏,醒目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新颖、鲜明、别致的景观与争艳的花草,构成西卓子山学校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敬慕之情令人油然而生。

学校始终坚持高起点、高规格、高要求优化校园环境,大力推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自2009年以来,已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校园艺术化建设,使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体现出人文艺术氛围。

为充分地展示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学校在教学楼中间,修建了橱窗,展示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体现学生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的艺术图文,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又使学生的闪光点进一步得到升华。

优良的学习环境,充满人文关怀的亲情、友情,学校教师对学生们倾注了满腔热忱,以慈母般的胸怀呵护着每个学生。用诚心和爱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让学生金色的童年充满无限的快乐。

几年来西卓子山学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做人”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试金石,把“全面发展、鼓励特长、培养能力、造就栋梁”作为学校的奋斗方向。经过西卓子山学校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果。学校先后获“部级总课题组优秀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英语等级考试优秀组织奖”,先后获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三级先进单位”、“自治区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被命名为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自治区“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先后获乌海市“零犯罪校园先进集体”、乌海市“花园式单位”、“乌海市绿色学校”荣誉称号,被评为“乌海市教育工作先进学校”、“乌海市(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先进学校”、“乌海市模范基层关工委”、“乌海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在体育艺术工作中,同样也是硕果累累:学校曾获“乌海市中小学篮球赛中学组冠军”、2011年荣获“乌海市初中女子排球赛冠军”、“乌海市第一届中小学生毽球比赛初中男子团体冠军”;获海南区中学生“与名校零距离接触”主题团日活动一等奖、少先队鼓号花样操大赛二等奖、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越野赛第二名、第二十三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庆祝建党9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三等奖。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2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中国画 美术教育

作为本土艺术的中国画被纳入现代教育的体系成为一门学科,当追溯到上海美专中国画科的成立。上海美专开启了中国画的学院派模式,这是近代艺术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页。

一、上海美专的办学宗旨

民国初年,西风东渐。在新学制的蕴养下,我国第一所私立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成立。创始人刘海粟(1896―1994年)年仅17岁,他凭借着热情、勇气、胆识在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起风弄潮。根据刘海粟在《上海美专十年回顾》一文中的记述可知,在民国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下,人们多关注的是“国计民生”,对待艺术“颇菲薄之”,认为是“雕虫小技”“简直不值得齿及”。当时,刘海粟与乌始光筹办上海图画美术院,是“极不容易的事”。年轻的刘海粟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振作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民国元年十一月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①刘海粟在《上海美专十年回顾》中又写到创办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的信条和宗旨:“第一,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第二,我们要在极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因为我们相信艺术能够救济现在中国民众的烦苦,能够惊觉一般人的睡梦;第三,我们原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自信有这样研究和宣传的诚心。”②

刘海粟等人抱着对艺术的虔诚、敬畏之心创办美术院,相信艺术能振奋民心。其办学宗旨中所宣称的“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奥蕴”表明,在西风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的初衷还是兼顾中西方艺术教育。翌年1月28日,上海图画美术院在《申报》刊登了两则招生广告,正式开门办学。③从两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的校址位于上海美租界乍浦路八号洋房,学费优惠,院长是乌始光;上海图画美术院明确表示借鉴欧美美术院校的教学方式,教授西洋画法和实用美术(摄影、照相、铜板),甚至开设英文课程。2月,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在《申报》上又刊登了三次广告,内容与前两则广告基本一致,只是详细注明了招生对象为“(资格)无论已习未习”,学费具体金额“(纳费)每半年十八元,膳宿加三十元”。可以说,上海美专在建校初期,教授的课程以西洋画法为主,未涉及到中国画的教学,其主要创始人刘海粟、乌始光、张聿光、汪亚尘等,乌始光年纪最长,能应付几句英文,也都未曾出国留学,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的办学条件是极其简陋的。从课程设置上看,未设置中国画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刘海粟所宣称的“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为了维持学校的生存,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所设置的西洋画教学都是商业画教学。刘海粟在《怀念抱一》一文中曾透露,他和乌始光等人曾在周湘创办的背景画传习所学习,周湘的教学方式也极为简单,学生主要的作业是模仿贴在墙上的范画,写生课是画两排树中间夹着一条马路。周湘办学的目的是“传授新法图画,并研究关于图画必须之学识技能,以养成专门人才,使将来从事教育、工艺均得良好之效果为宗旨。”刘海粟的办学思想和课程设置受到了周湘的影响,采取的是师徒制的临摹法,创新的一点是将西洋画分为正科和选科,还设函授部。总体来说,上海美专办学初期的招生广告和课程学习,并没有真正实现刘海粟所宣称的“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这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办学经验的影响,从校名“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中的“图画”也可窥见上海美专教授商业美术的性质。

二、上海美专的中国画课程设置

民国初年,当时人们的西方文化热情并未退却,但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发展本土的中国画教育,已经提到上海美专的教学日程。刘海粟身处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中,尤其是1917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他更加认识到强调艺术本土化的重要性。是年7月,刘海粟在校刊《美术》第二期发表《救国》一文中指出:“故救国之道,当提倡美育,引国人以高尚、纯洁的精神,感发其天性的真美,此实为根本解决的问题。”面对弱国无外交的尴尬局面,美育成为救国的重要方式。

1919年9月刘海粟应汪亚尘之邀前往日本游学,这位有着创办新式美术学校雄心壮志的年轻人,终于走出国门,学习透视学、色彩学等专业课程,详细考察西洋美术的教育情况。在日本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刘海粟参观了帝国美术学院第一回展览会、日本美术院第六回展览会等展览,参观了东京的多所名校,如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女子美术学校、东京美术学校等,并会晤了岛武二、石井柏亭等艺术家。1920年,刘海粟返回上海,是年10月,刘海粟《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完稿。在此文中有一节写道:“说起世界艺术来,我中华自然算是先进国,所以有许多西方的著名艺术家,都说西方的美术导源于东方,东方的美术又导源于中华。但是现在东方的美术是怎样呢?现在中华的美术更是怎样呢?西方的美术固然早胜过东方,并且东方素来无固有艺术的日本,也渐渐驾于中华之上了。细细想来,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耻的一件事,也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退步。我们现在倘然仍昏沉沉打过去,不知急起直追去从事艺术运动,那以后的世界上将只知有西方各民族的美术和日本的美术,只知那西方诸民族和日本的文化,再没有地位给我们中华了。”④从论述中足可见刘海粟对此次日本之行感触良多,思考了中国固有之艺术中国画的问题。正值五四期间,相对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热情,刘海粟做了逆向的思考,这对实现刘海粟的办学宗旨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1920年,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刊出特别启事,称自始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⑤,由“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到“上海美术学校”的名称变化,可以看出校方对学校发展方向的新规划,学校不再局限于商业美术教学,对课程专业做了调整:修改学则,设西洋画、中国画、雕塑、工艺图案、高等师范及初等师范六科。至此,中国画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提上教程。在这六科中,除了中国画专业,西洋画、图案科、高等师范科、普通师范科的教学内容中也涉及到中国画的教授与学习。是年,刘海粟欲请吴昌硕前往美专教授国画。刘海粟对吴昌硕的评价极高,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提道:“当时的上海画坛生气不足,陈陈相因、散发出庸俗气息的商品画充斥,除了像吴昌硕这样的大家以外,中国绘画每况愈下。”⑥遗憾的是,当时吴昌硕年事已高,身体不便,于是推荐入室弟子诸闻韵到上海美专的函授教授中国画。

自建校以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一直面临财政困难,为获得省款补助,1922年,刘海粟经蔡元培致函教育部次长陈垣寻求支持,得到资助,但教育部提出要求“中国画须与西洋画同时举办”。⑦1922年冬天,诸闻韵在日本短暂考察美术教育后,翌年春回到上海美专,与刘海粟商定筹备增设中国画系科。诸闻韵主张“中国画教学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一整套教育体系”,同时,他聘请潘天寿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理论与实习教学。1923年9月“添办中国画科一班”,诸闻韵任上海美专师范国画科主任,招收新生20余人,王一亭、潘天寿、许醉侯等被聘为导师,自此上海美专的国画科进入发展期。

自上表中可见:第一,上海美专的国画科课程实践与理论并重,国画实习科占60学时,课程中还包含多项理论科目,其中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哲学、美学、美术史、金石学、书学均为2学时,国文时;第二,上海美专并没有凸显国画教学的优势,自第一学年开始,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也在学习西洋画,三年中西洋画占有时。而在西洋画科的课程中⑨,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国画学习,仅占6个学时。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当时国画科学制为三年,西洋画科学制为四年。

1925年,上海美专改定新学制,毕业年限为三年的院系有:造型美术院(内分中国画系、西洋画系);师范院(内分图画音乐系、图画手工系)。毕业年限为两年的系科有:图音专修科、图工专修科。经过学制修改案的调整,到1926年1月,上海美专已经具有八个学系,一个专修科,分别为中国画系、西洋画系、雕塑系、音乐系、工艺图案系、建筑系、艺术教育系⑩以及艺术教育专修科?。中国画在学程纲要中位列首位,中国画系的地位得到突出。中国画系的学科科目分为主副两科,主科有中国画(138学分)、中国文学(36学分)、书学(16学分)、金石学(16学分)、美学(4学分)、中国画史(4学分)、色彩学(2学分)。副科有西洋画(18学分)、透视学(16学分)、外国文学(6学分)、艺术论(4学分)、艺术解剖(2学分)。从学分比例上来看,中国画为主修,为突出中国画自身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点,中国文学和金石学、书学占据的学分也较多。此外,上海美专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开设了中国美术史的课程。早在1918年,黄宾虹便应邀到上海美专教授画理。1924年,滕固从日本东京东洋大学毕业任教于上海美专,教授美术史和艺术论,并于1925年撰写完成了《中国美术小史》。

是年,刘海粟发表《昌国画》一文,再次表达了立足本土艺术的决心,他说:“世界艺学,实起源于东方、东方艺学起源于中国……民国肇始,上海美专随之呱呱下地,而中国新艺术亦肇端也。美专之旨,一方面亦当研究欧艺之变迁,一方面更当发掘吾国艺苑固有之宝藏,别辟大道,而为中华之文艺复兴运动也!”?不同于刘海粟早期创办学校的宗旨,在办学十余年后,上海美专经历了人体模特、旅行写生、男女同校、创办杂志等等西式引起的风波和教学的成功后,刘海粟再回首,明确提出中国画的教学是中华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重要举措。

三、上海美专的中国画教学成果展示及历史意义

上海美专的中国画教学成果展示,一方面是学生的学期作业展览,另一方面是师生书画展。

1929年6月11日至15日,也就是在全国首届美展的前期,上海美专举办了本校第32届学期成绩展览,展出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千余件作品。?就在这一年,上海美专国画系开始分为山水、花鸟两科,并聘请多位名家任理论教授或教习,如钱瘦铁、黄宾虹、张善I、商笙伯等,进一步扩展了中国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随后,6月11日至15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师生书画金石展览在宁波同乡会举行,《申报》对本次展览的评价是“这个展览几乎与全国首届美术展同步,是上海美专本土美术教学进入高潮期的标志”。刘海粟还携中国画走出国门,到欧洲进行绘画展览。1934年,刘海粟在德国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举行的中德政府合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上说:“中国的绘画,自三代以至现在,已历4000余年之历史。聪明才智之士,深究笃学,不知其几千年。递嬗演化,以有现在之造诣,卓然在世界艺苑独树特帜而领有东方全域。……中国绘画之精深,不仅借勾勒填彩以肖食物而已,乃别具气韵及诗意,常于极简单之笔墨中,含有极深厚之意趣。”?此次展览之后,欧洲各地诚邀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中国现代美术的成就得到肯定。

上海美专创办之初,致力于西方美术的吸纳和传习,后来重视本土美术发展。上海美专中国画科的设立,一方面是学院美术课程设置发展的自我完善,政府相关条文条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刘海粟“国魂”的觉醒。上海美专中国画科的建立可以视为民国美术教育本土化型的一个缩影,回望百年前的中国画教育,不能脱离当时的中国画坛状况空谈中国画教育。

民国初年,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先进人士意识到中国画坛的问题所在。早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控诉中国现状之流弊时说:“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近欧美、日本竞胜哉?”?1917年,吕?、陈独秀在《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吕指出:“以美术真话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得其真正之是非,而使有志美术者,各能求其归宿而发明光大之,此又一事也。”吕还批评了当时的美术现状,指出“徒袭西画之皮毛,变而为艳俗,以迎合庸众好色之心”,感慨“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极加革命也”。陈独秀将革命的对象直指四王:“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革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这是什么理由呢?譬如文学家必用写实主义,才能够采古人的技术,发挥自己的天才,做自己的文章,不是抄古人的文章。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曰。”康、吕、陈的观点代表了民国初年画坛应对中国画危机的回应,上海美专的中国画科设置则从教育上以全新的课程观回应了画坛危机。同时,上海美专作为先行者,为后来成立的美术学院提供了师资力量、办学思路、课程内容等。

上海美专将中国画专业推向了现代化的方向,从成立最初的实用性教育转向了纯美术教学。中国画、中国画史、中国画理论、艺术论、美学、哲学、书法、诗学、国文、题跋、金石学、篆刻学等一起构成了上海美专中国画学科。从课程安排上看,伦理学、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西方绘画的基础课程引入了中国画基础教学中,又将哲学、美学和美术史添加在教学中,体现了对艺术理论教学的重视。同时,上海美专的中国画教学并未脱离中国画自身的需求,学校开设了金石学、书学、国文课程,体现了中国画诗书画印结合的特点。上海美专还注重中国画师资的引进,诸闻韵、潘天寿、王一亭、朱光、陈摹、许祖荫、藤固等人成为教学的核心力量。优秀师资为上海美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教学方法、理念,推动了上海美专的发展。

伴随着上海美专的发展,中国画科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理念也在随时展。回溯上海美专中国画创立的初期情境,可窥视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中国画教学最终适合本民族艺术发展的根本转变,为中国画教育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注: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民国美术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XJ201301)。

注释:

①“民国元年的冬天,乌君始光在毗陵与海粟计划创立美术院于海上。其时社会上对于艺术颇菲薄之,一般人开口闭口都是国计民生,所谓,简直不值得齿及。在那时代要在中国的社会上树立起美术学校的旗帜,实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我们凭着良心和兴味,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振作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做去。所以在元年的十一月,我们就本校的态度树起鲜明的旗帆,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J],《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2期,第3―5页。本篇载于1922年9月17日至9月22日《时事新报・学灯》,又载于1922年7月20日《中日美术报》第1卷第3号。

②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2):3.

③《申报》刊登的两则具体广告内容如下:其一“上海图画美术院招生广告:本院专授各种西法图画及西法摄影、照相、铜版等美术,并附属英文课。教法精详,学费从廉。有志来学者,可速至(或函授)上海美租界乍浦路八号洋房本院,取阅章程报名也可。院长乌白。”其二,“上海图画美术院函授部招生:本院为便利学者起见,特依欧美各国专门学校之通讯教授法,设立函授部,函授各种西法,图书讲义明显,范本精良,裨遐迩良学志士得足不出户,不妨职业,习成专门学术焉。有志就学者,可投函至上海美界乍浦路八号洋房本院,取阅章程报名此布。院长乌白。”上海图画美术院招生广告[N]、上海图画美术院函授部招生[N],申报,1913―1―28.

④?朱金楼,袁志煌.刘海粟艺术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207:151.

⑤自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成立,后因种种原因,几经易名。1916年,私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20年,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多用简称“上海美专”。

⑥陈瑞林.现代美术家陈抱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30.

⑦侯云汉.民国教育“整饬”时期私立高等美术学校立案的考察――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线索[J].美术与设计,2012(1):115.

⑧金恒亦.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⑨参见《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行政组织》《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概况》《上海美专专门学校学则》,载《上海

美专成立二十五周年一览》,及《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立案卷》等资料。

⑩艺术教育系分为:甲(图画音乐系)、乙(图画手工系)。

?艺术教育专修科分为:甲组,即图画专修科、乙组,即图画音乐专修科、丙组,即图画手工专修科。

?刘海粟.昌国画[J].艺术周刊,1925(13).

?1929年1月《申报》对本次展览做了报道。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N].中华美术报,1918―10―13.

?吕原在日本读书,因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乃愤而辑学回国,在刘海粟的邀请下进入私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任教务长。《美术革命》写于1917年12月15日,约在致函《新青年》前后,吕氏辞去美专教务长一职,随欧阳竟无到南京筹备“支那内学院”。陈世强.大匠旁观、寄蕴宏志――陈独秀与中国近现代美术[J].美术研究,2002(2):22.

参考文献:

[1]刘伟冬,黄.上海美专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建华.民国名流与上海美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Q250―1―2[DB].

[4]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Q250―1―14[DB].

[5]石楠.刘海粟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6]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M].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8]吴晓明.民国画论精选[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3.

[9]李安源.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术展览――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

[10]李.早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研究(1912―1927)[D].东南大学,2013.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3

一项针对上海全市高二年级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调研显示,上海目前高二学生拥有课题12 057个,188所高中的高二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总数的74%。除本校教师外,这些学生还拥有1 101名校外辅导教师。75%的上海公办高中已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学生研究课题除聚焦科技创新和社科人文领域外,还涉及艺术、体育、环保、金融等诸多学科。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海199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研究型课程学习,2003年了课程指南,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制定准则。2017年,上海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包括4个方面: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海许多高中学校已在实践中形成多样的实践创新形式。如七宝中学从1998年起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系统实验,建设多个创新实验室,今年就有8名高中学生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吴淞中学、市西中学等成立创客教育联合体,与高校合办创客教育体验夏令营;建平中学每年要求高一新生3年中完成至少两项课题研究,并纳入学生高中的绩点排名;各个示范性高中大都布置有形式多样的暑假研究性学习作业。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为课题找专家,为学生找导师,适时推送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导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广西:要求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每天不少于半小时

《中国教育报》消息 广西近日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形成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广西提出,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各地各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

广西要求,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校内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含劳动教育课时)。校园保洁原则上由学校组织学生完成,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家庭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庭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以整理、煮饭、炒菜、洗碗、洗衣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

福建:考级证书不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依据

《中国教育报》消息 《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近日颁布,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招收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书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的依据。

《条例》严令禁止“补课”“培训”等额外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行为。禁止学校分设或变相分设重点班、非重点班,禁止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禁止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组织或指定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4

据悉,两年前,英国广播公司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片曾一度引爆舆论。之后,英国教育部准备普及“中式教育”的后续消息又引发了热议。具体而言,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计划,英格兰半数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此次上海数学教材出口英国,就属于确保“中国模式”普及成功的计划内行动。

不要误读英国引进上海数学教材

上海数学教材“漂洋过海”去英国的消息,无疑会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中国学生老想着出国留学,没想到国外却引进了中国教材!但兴奋之余,还是应清醒清醒,不要误读这一事件,不要被事情的表象蒙蔽了双眼。要知道,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劣,我国社会应该有理性的认识,不能因英国引进数学教材,就认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没有问题,从而不进行改革。

要知道,英国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主要问题是学校并未对学生提出统一的高难度数学学习要求,而是在较低的共性要求基础上,鼓励学生差异发展。于是,喜欢数学的学生,数学成绩很好,而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则数学成绩极差。我国则不同,由于中高考时,数学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科目,因此所有学校都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数学学习要求,甚至出现不管学生有无数学兴趣,都去上奥数培训班的现象。这使得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很高,与国外学生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可能超过国外初中生。所以,英国的数学教学问题,和我国的数学教学问题,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事实上,相比英国基础教育来说,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任务更艰巨。因为英国是在重视个性的整体办学导向下,提高共性要求,这只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难度即可;而我国基础教育则面临如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难题,其改革重点不在于教材、教育教学方式,而在于整体评价体系,尤其是中高考制度。而这种改革难度更大,可谓任重而道远。

中式教育不该自卑也不该自嗨

中国教材进入英国课堂,为由来已久的中式、西式教育之争提供了新的话题。以前,人们对中式教育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在许多人眼里,中式教育是@样一种教育形式:它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不重视启发学生自觉探索的能力,反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记忆、背诵和机械式练习、考试上。而西式教育则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天赋,鼓励创新,倡导自主学习等。以如此眼光看待中西式教育,很容易让人们对国内教育丧失信心,陷入盲目自卑的境地。与盲目自卑心态形成对比的是过分自嗨的心理,此次上海基础教育的数学教材被译为英文,自然又给他们的偏颇见解增添了佐证。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5

【关键词】文化势阱;清末;近代体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2-0108-5

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明如洪水般涌入中国。东方体育文化在被动与主动、自觉与不自觉中开始了与西方体育的冲突与交融。2008年,通过全球华人的共同努力,我国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得以成功实现,这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也是我国体育文化走出中国特色,逐渐为其它文化所认同的历史一步。9月29日,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愿景。

虽然超越式发展是不变的趋势,但是,回顾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文化脉络,反观近现代中国体育的主体内容,以及迄今仍然以举国体制来保障实行的金牌战略、“奥运争光计划”等,不难看出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变迁――我国近现代体育以西方体育为参照进行了重构。特别是当鸦片与大炮撬开中国大门后,我国文化曾经在一段不短的时期内处于黑暗的“势阱”状态,在此种语境中,中国传统体育相对于西方近代体育则处于一种相对低级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得不做出全方位的调适。

一、清末我国文化势阱产生机理

(一)文化势阱产生的基本原理

粒子在某力场中运动,势能函数曲线在空间的某一有限范围内势能最小,形如陷阱,所以称为势井或势阱。处于势阱中的粒子不能由势能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比如动能,而处于比较稳定状态。

物理学意义上的“势”,或叫“位”,是指在保守场里,把一个单位质点从场中的某一点移到参考点,场力所作的功是一个定值。“势”是保守场的位置的单值函数,与质点的存在与否无关,只有在保守场中才能引入势的概念。可见,“势”是由保守场里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对关系决定的,势系统可以通过系统行为变量和外部控制参量描述系统的行为。因此,势能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系统同样存在各种类型的“势”,如信息传播中传授双方就存在信息势能差。“势”的存在,势阱的形成就无可避免。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适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此,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会受到其它诸多要素的影响,形成各种的“场”。一种文化一旦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受制约或排挤的边缘地位,势能差由此产生,它的发展就将受周围其它异质文化给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规范力量的影响,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比较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文化势阱形成。

(二)西学的强势东渐及国内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和自戕

1、崛起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强势扩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造成中国封建社会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鸦片战争之前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造成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与西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兴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发达,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入所谓的文明中来了,“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迫使一切民族采取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西方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将东方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它们组织、经济和文化上的附庸。在“西学”的东渐过程中,西方文明依仗强大的经济、技术和军事后盾,业已形成强势。

2、国内对本土文化从怀疑到全盘否定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中屡战屡败,强烈刺激了中国朝野,少数爱国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人的外国报刊以及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寻求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李鸿章主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通过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以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委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创办30多所新式学堂,先后派遣赴童及官费赴欧洲留学生200多人。此阶段,主要着眼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器物层面“拿来主义”。但随着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方的碰撞过程中,国人逐步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共识。

戊戌维新运动以及晚清政府创办的新学堂、派留学生等措施,使大批有志青年走出国门接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但“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轮转,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吁!”对孔学的批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甚至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化激进派,认为“在二千多年前,我们在科学上早已太落后了!从此以后,我们所有的,欧洲也有,我们所没有的,人家所独有的,人家都比我们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提出了全盘西化,将中国被动挨打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这种对本民族固有文化非理性的文化自戕,反映了在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下,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固有信心已经崩溃。

西学的强势东渐的同时国内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和自戕,巨大的文化势阱产生。

二、文化势阱中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形成

在文化势阱状态中,借道日本传人我国的近代体育也俨然成为了优势文化,这与传统的本土体育产生了较大的势能差,它们以一种强势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在我国迅速传播,并形成了一种可以“强种强族”的身体文化――近代中国体育文化。

近代体育最早是从教育的角度提出来的概念,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一词直接来源于日本,日本人将由欧洲传人的“Physical Education”译为“身体教育”、“体育教育”、“有关身体的教育”,1883年被近藤镇三简化为“体育”。在之前,“体操”是近代体育的代名词。

(一)作为西方传教手段进行传播

早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以零散形式出现,在传教的同时兼当中国社会信息的搜集者。直至鸦片战争期间,西方传教士开始以有组织的形式进行活动,如在中国成立“青年会”及建立教会学校。1876年,上海成立第一个青年会;1885年福州英华书院和通州协和书院成立青年会;1895年,该组织北美协会派李昂到天津,在水师学堂等5校成立青年会……到1912年止,全国已有城市青年会25处,会员11300余人;学校青年会105处,会员3876人。

青年会作为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同时,将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通过传教和教会学校的各种活动形式带到了中国,近代体育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津沪等青年会还通过组织表演、运动会,建体育馆、游泳池等形式以招徕更多的青年加入青年会。如上海圣约翰书院在1884年“甲午”战后,还曾一度开设兵操课,在1890年就举行了中国最早的一次田径运动会,1896年又开展足球运动。天津青年会于1896年举办了中国最早的一场篮球赛;1912年,篮球发明人奈斯密士的学生蔡乐尔(C・Saler)来华任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时,就训练过中国的篮球队员、组织篮球比赛等,对中国(特别是华北)篮球运动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1905年,在广州、香港等一些教会学校里就开展排球运动(当时中国称之为“队球”或“抵球”)。部分青年会骨干或直接进入一些中国学校任体育教授或主任,或游走于各地宣讲“西洋体育”,如1904-1908年,天津青年会干事饶伯森(c・H-Robertson)曾到京津各校宣讲“西洋体育”,上海干事麦克乐(c・M・Mecloy),也在沪宁一带进行演说,并任南京高师体育科第一任科主任,还在东南大学体育科创办《体育季刊》杂志。

(二)近代体育借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得以传播

西方列强在中国瓜分租借地,兴建现代体育设施,开展游戏活动,无形中传播了西方生活方式。英、法、德、意等国租借地在天津兴建了赛马场、体育场、游泳池、室内篮球馆及保龄球、台球、壁球、台球等体育俱乐部,以及球房、回力球场等体育场馆设施,成为西方近代文明进入天津的显著标志。1900年在上海老靶子路租空地作运动场,1905年有购买施高塔路5亩多地建运动场。

作为西方资本在中国得以快速、高效运行的中介――买办,是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推广的有力的推波助澜者。从19世纪五十年代起,许多买办染上了西方人的嗜好和消遣方式,比如抽雪茄或烟斗,穿西服、戴礼帽、眼镜等,还有许多对西方近代体育产生“兴趣”,如在津沪汉等地开展的赛马。赛马主要是由条约口岸的外国人主办和参加的,但买办参加的踊跃程度极高,1865年汉口的买办们将赠品送给汉口春季会赛马会,1869年,上海买办赠给上海的跑马会一个“买办杯”。在社交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上,买办们也倾向于西化,买办这样做一是出于取悦并与外国资本家沟通,二是表示他们在国人中的优越地位。叫买办对西方近代体育的身体力行无形中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当时上流社会追求的时尚。

(三)通过军事体操积极引入并得以推广

西方近代体育首先传人中国的是“体操”(最早是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朝廷有识之士、社会精英阶层首先看到了西方体育的军事价值,欣赏“军国民教育”有利于“强兵”,因而迫不及待地引进了西方兵操。1860年左右,洋务派开始编练新军,废除了传统的骑射、弓刀等,改练洋枪、洋操,请洋人作“教习”。1876年,李鸿章曾派卞长胜等7名军官到德国学习陆军,1979年回国后即以德国兵操来训练亲军。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办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时就设置了“操课”或“体操科”,并聘请德国人李宝教习德国兵操。

到19世纪末,西洋兵操有在清军中逐渐推广之势。1895年冬,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以德国人伯罗恩、祈开芬、曼德为教练,“专练德国军操”(史料《梦蕉亭杂记》),这就是史称的“小站练兵”,并成为后来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清朝户部与兵部在一封公文中,曾提到“精练陆军,一律改为洋操。”此时的洋操,主要内容就是单兵教练、队列教练,和少量器械体操,但已经开始显露出对“体育”从概念到目的、内容、方法等信息的模糊认识。

(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清政府推广“体操”

部分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大声疾呼、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兵操。冯桂芬认为“夷人练兵首重行步,先较定若干丈尺,行步若干,又较定若干分秒,行步若干,千人一律,行军时两胯齐举,其间虽流矢洞穿,无碍阵法之整,实胜于我……”(《校庐抗议》),因此,他积极呼吁引进兵操。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提出“重视体操,以行气血而强筋骨”;梁启超根据“西洋学校之教学……必学体操”的主张,在其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时(1897年),就开设“摄生”课程(即体育卫生课),要求学生“行体操锻炼”。他们开始从身体教育的角度,对兵操的教育价值进行了认识。在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肆武事”。1906年,清政府“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向皇帝建议:在学堂设体操课,幼稚时以游戏体育发展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士体操严整其纪律。这一宗旨立即得到清王朝批准并颁行全国。清政府之所以如此看重“兵操”,主要是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认为的兵操能够促进社会“忠君”、“尚武”教育,培养“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五)通过留学、编译等形式,大力推广西方近代体育

1872年,清政府派第一批幼童赴美国留学,每年30名,共120名。他们回国后带回了不少西方体育项目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如詹天佑等带回了美国棒球。严复留学英国学海军,亲自观察并体验了西方学术和体育,因此,在其以后的大量有影响力的译著中较为深刻地反映西方“富国强兵”思想,如在《原强》中,严复提出西方列强“以人种日下为忧,操练形骸不遗余力”,“君子小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气体强健者不为功”等论述。严复还从身体教育的角度来论述了体育是强兵之本、富国之基,从而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甚大。20世纪初,为数不少的中国留学生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代回了大量欧化的日本体育。如徐敷霖日本体操学校毕业后于1904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体操学校;其妻汤剑娥毕业于日本体育会体操学校女子部,回国后创办中国最早的女子体育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徐锡麟、徐一冰、秋瑾等人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创办了各种体育学校,我国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为西方体育的引入、促进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09年,徐一冰主编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体育期刊――《体育界》,为介绍和推广近代体育思想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结语

清末,不论是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都曾轰轰烈烈了_一时,但最终都失败了。这不完全是西方列强枪炮的威力,更有西方近代文明的侵入。西方近代文明强势介入我国社会生活,与现实的传统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发生了冲突。而社会精英在这一文化冲突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反思和检讨中逐渐散失了信心甚至出现自戕。人们习以为常地赖以生存的自在的传统文化模式迅速失范,我国陷入了文化势阱中。近代体育文化以传教方式以及殖民统治中的生活方式进入中国,国内社会精英则以主动学习姿态引入近代体育,并内化为社会统治的手段。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6

【关键词】广西沿海地区 “地本资源”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45-03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在广大师生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重大决策、重大部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本资源”,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生态、民族等地域性资源丰富,当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可从中汲取有针对性的内容,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一、广西沿海地区“地本资源”分析

广西沿海地区拥有历史、民族、民族英雄、沿海、沿边等体裁丰富、既体现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开放发展的资源,是形势与政策课宝贵的教学资源,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西沿海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广西沿海地区不但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众多的古代建筑群、百年老街、西洋建筑群、名将之乡,还有京族独弦琴演奏艺术、“合浦珠还”民间传说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D家的“咸水歌”、京族哈节、壮族歌圩等风俗文化。

其次,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广西沿海地区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随着广西迎来国家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将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与新枢纽、实现“两个建成”(加快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广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广西的整体开放发展水平,推进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广西沿海地区生态优势鲜明。例如,分布于广西沿海滩涂、面积占全国37%左右的红树林,尤其是目前我国连片单体面积最大的广西山口部级保护区的红树林以及分布于涠洲岛周围浅海、处于我国成礁珊瑚分布边缘的珊瑚礁,作为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具有极大的科研和生态价值。再如,广西钦州三娘湾海域由于水质优良、海产资源丰富,一直都是“海上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

二、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维度

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应注意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教师具有较强的政治(政策)敏感性、开阔的视野和全局观念,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与政策性极强的课程,每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执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在坚持教育教学要点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和全面理解掌握党中央最新的重大决策与重大理论成果,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宣讲工作。同时还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全局观念,正确看待局部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关系,以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这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善于处理“聆听”、“点拨”与引导的关系,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聆听、点拨与引导的关系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放”与“收”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关键不是在于讲解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设法了解和聆听学生所讲、所思、所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与启发;在课堂组织中,不是放任学生,而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思考,倾听学生心声,在关键时候给予归纳、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身体力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要求。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选用教学材料,注重“地本资源”的时效性与典型性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授课专题内容,以贴近当地实际、贴近学生群体、贴近时代生活的原则选用“地本资源”作为教学材料。教师应深入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地本资源”的时效性与典型性,从社会热点、学生身边发生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广西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的目标和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为实现钦州梦、北部湾梦、八桂梦、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充分利用钦州学院转型发展、创建北部湾大学的生动案例充分展现和证明我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喜人成就等。简言之,坚持“三贴近”原则,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资源,才能最终实现开发利用“地本资源”,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这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利用广西沿海地区“地本资源”的路径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方法途径是灵活多样的,要把宝贵的“地本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拓宽渠道,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使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利用广西沿海地区“地本资源”的路径具体有如下几条。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模式。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生态、民族等地域性资源丰富,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源优势,应加以充分利用。例如,在讲述“一带一路”战略时,可结合广西沿海作为面向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沿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等实况,讲清楚广西当前正迎来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区升级版、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广西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与新枢纽,增强大学生的开放意识与投身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建设的热情。又如,在讲述生态文明专题时,可结合广西沿海的生态优势,如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白海豚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讲述,尤其是要结合钦州市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白海豚的故乡等典型案例来讲解,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再如,在讲述南海问题时,应结合广西北部湾海域作为南海海域的一部分、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近代以来广西沿海地区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史等资源,加深广西沿海地区乃至广西高校大学生对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海权意识。

(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是形势与政策课校园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与必要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思想宣传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利用广西沿海地区的“地本资源”,可以开展专题报告、文化节庆祝、讲座交流、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各色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广西沿海地区既体现海洋性,又体现面向东盟的国际性,一方面,可以围绕普及海洋知识的目标开展诸如海洋文化讲座、海洋保护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海洋知识,了解海洋文化,从而了解北部湾,增强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现念,坚定服务北部湾开放发展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本着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理念举办一些国际性的文化节,或庆祝一些东盟国家的传统节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对他们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再如,钦州作为刘永福、冯子材民族英雄的故乡,刘冯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钦州人民不懈奋斗、自强不息,是钦州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更好地发扬刘冯精神促进钦州乃至广西沿海地区的大发展,广西沿海高校可考虑成立刘永福、冯子材爱国精神研究协会,拓宽学习宣传刘永福、冯子材爱国精神的渠道,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社会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才能不断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深刻了解国情、民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为学好本专业、提高业务能力奠定重要基础。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广西沿海地区有丰富而独特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除了广西沿海地区的工厂、农村、社区、港口、码头等,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保税港区、钦州中马产业园、北海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防城港金滩京族博物馆、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区、钦州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钦州港中山公园、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等都是集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优秀场所。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分为集中组织的和分散进行的形式,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方法、目的、意义等,并引导他们根据社会实践的内容和目的等选择有针对性的场地,使实践活动能目标明确地扎实推进,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信服力。

(四)网络实践教学。网络实践学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在精品课网站上学习,或者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搜集数据信息,例如,结合广西沿海地区的开放开发实况,收集整理改革开放给广西沿海地区带来巨变的数据、广西沿海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典型案例等,帮助学生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一些关注时事的论坛上自由讨论,迸发思想火花,学校则要创建诸如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学习平台、“时政要闻”、“广西北部湾发展论坛”、“广西北部湾文化论坛”等平台以供学生学习与交流。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和电脑上网的便捷性来积极关注时事新闻,尤其是通过了解广西沿海地区发展的时事动态来了解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状况,增强服务广西北部湾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最后,应综合运用师生QQ 群、邮件、微博、微信等手段,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适当地为学生介绍广西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与发展态势,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帮(下转第60页)(上接第46页)助他们增强敢于追梦圆梦的信念与勇气。

(五)家庭实践教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无不鲜明地体现在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变化中,为此家庭也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的场所。广西沿海地区的民众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发展状况等一般会比较熟悉,学生从家庭成员尤其是年长的家庭成员中必然能了解掌握一定的信息,这必将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探讨广西沿海作为后发展的沿海地区,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时,可指导当地学生通过与年长家庭成员交谈,深入了解广西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家里的经济状况与生活状况的变化,还有近些年来享受的最大的发展成果等,通过大学生的自主探究,加深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尤其是对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发展的认识,增强他们服务于家乡建设发展的热情与信心。

【参考文献】

[1]零芷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以广西北部湾沿海高校图书馆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2014(8)

[2]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概况[EB/OL].http://.cn/hy /20120504/113811986713.shtml,2012-05-04.

[3]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桂教思政〔2014〕33 号)

【作者简介】赖 燕(1980- ),女,广西北流人,硕士,钦州学院思政部讲师;莫绍深(1970- ),广西灵山人,钦州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7

【关键词】新西兰;离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启示

一、新西兰“离岸教育”的发展背景及政策导向

(一)发展背景

20世纪50年代持续到80年代初,依托“科伦坡计划”,这一时期,对外援助成为新西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导向。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取消对海外留学生的学费优惠政策,转成“全成本收费”,这标志着现代国际教育贸易的形成。新西兰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也逐渐地开始由“援助”(aid)转向“贸易”(trade)。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西兰积极发展“在岸教育”,在新的自费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1999年至2003年间,新西兰外国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了318%。到2003年为止,有近11万名学生留学新西兰,当然,大多数学生仍然来自亚洲地区。2003年,教育出口产业成为了新西兰第四大支柱产业。

然而,199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涌入新西兰,给新西兰高等教育市场带来机遇的时候也伴随着压力,对外国留学生的“在岸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几乎接近“饱和状态”,并且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教育质量上的隐患。为此,新西兰某些三级教育机构逐步开始“离岸教育”的发展,如怀卡托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1997与中国上海某一高校就“经济与管理”一专业建立2+2合作项目;2000年至2002年间,又与中国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项目,怀卡托大学主要提供“软件”,即新西兰制定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人员和质量保障等。

据新西兰在2002年对公立第三级教育的36个教育提供者所做的分析结果显示:截止2001年,共输出教育项目63个,其中17个教育提供者是独立或合作提供离岸项目,而在1997年,仅只有6个教育项目;教育提供者的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的3个提供者就占据了35个教育项目,其他大多只有输出一个教育项目;新西兰的离岸教育项目中的国际学生数量大约2200名,在1997年只有380名。离岸教育项目在2001年主要集中在亚洲东南部,中国,中国香港和太平洋地区,其中马来西亚有15个项目,数量最大,亚洲有31个项目,太平洋岛和澳大利亚共有16个。每个教育项目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多都是经营管理、商业、管理与科学等课程,同时一些涉及到专业知识领域的,如医药与护理、教育以及贸易等项目也同样予以输出。

(二)主要政策

1.政府支持。2001年,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了《新西兰教育出口-开发国际项目的战略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部在围绕发展海外跨国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全国高校对海外跨国高等教育进行统计和分析任务,并且发表了跨国高等教育的国家报告。它认为,跨国高等教育将不仅可以为新西兰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虽然在跨国高等教育开办的初期,项目输入国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所花费用,及其它成本费用可能很高,因而其经济收益可能少于新西兰本土对留学生教育的收入,但是,随着学生正式注册于新西兰高校之后,新西兰政府将会从中得到相当可观的收益。同时会提高新西兰国际教育的办学知名度和国际认可度,改善大学形象,新西兰确立跨国高等教育国际品牌。

2003年,新西兰几所语言学校的倒闭,包括最大的英语语言学校——Modern Age Institute of Learning。这给新西兰的留学生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市场一片萧条。为此,新西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挽救这一局面,并试图为新西兰的国际教育市场寻找新的发展途径。为此,2004年,新西兰政府为了改变单纯依靠“在岸教育”的不足,将教育服务贸易的重心由国内转向海外市场,以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制定《教育出口革新计划》(Export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gram),让新西兰的高等教育走出国门,大力开发和拓展“离岸教育”(offshore education)。

2.资金及政策支持。2004年5月,新西兰教育部也决定将投入2400多万美元用于支持“离岸教育”的新战略。这一国际教育的预算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教育外交(投入450多万美元)。即新西兰教育部将在海外主要国际和地区首次设立4个教育参赞职位来加强长期的教育合作。2004年6月,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留学生教育办事机构,以加强两国大学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第二,提高教育质量(投入880万美元)。为吸引更多优秀的国外学生来新西兰学习和研究,新西兰政府从2005年开始,每年设立了33个研究生学习奖学金,33个本科生学习奖学金,截止2007年,将设立200个此类奖学金。其教育部长还表示在未来将会考虑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同时,为了挽救新西兰的国际教育声誉,新西兰政府关闭了一些办学质量差的学校,逐步改善留学环境。第三,鼓励本国师生和研究人员出国研修。(投入640万美元)。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科学和创造型产业以及语言学习方面。第四,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投入210万美元)。如建立分校、远程网络教育、国际合作课程、与当地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第五,战略推广(投入180万美元)。拓展新西兰教育出口产业的范围,并确立其品牌。

新西兰政府为了保持其海外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完善其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各项服务。如移民政策上的变化:以往新西兰的移民政策多倾向与从海外招收年富力强,有一定工作经验以高学历背景的技术移民,2005年开始,移民政策倾向于已在新西兰完成学业的国际留学生,在新西兰完成大专以上(含大专)的国际留学生无需雅思成绩(海外技术移民必须通过雅思G类6.5分方可移民)就可直接申请移民,以加大力度扶植新西兰教育出口产业。

同时,新西兰还积极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刺激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新西兰高等教育委员会2004年通过了3400万新元用于在线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共24个项目,其中,15个在线项目获得1400万新元的合作发展基金。2004年,新西兰还制定了“新西兰第三及电子学习临时框架”(Interim Tertiary e-Learning framework),为留学生提出“一个网络化的,灵活的教育系统将为所有新西兰学子提供便捷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正是新西兰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离岸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使得新西兰在实施“离岸教育”战略之后,跨国高等教育获得蓬勃发展。

二、借鉴新西兰发展经验,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提出建议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我国整个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共同推动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快,成为除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外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种发展形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截止2010年4月,我国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218个,其中,机构150个左右。这些机构和项目覆盖了我国内地除、青海、新疆之外的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但是就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总体发展来看,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既有理论层面的,也有法规和管理层面的,还有大量实践层面的,最主要的问题都是围绕如何引进、管理和利用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这也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将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走向和命运,更关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局。

借鉴新西兰跨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发展经验,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跨国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及对其办学形式相关政策环境的营造。正如新西兰政府的“离岸教育”,实现了跨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即高校独立或者与境外具有法人资格并且为所在国家(地区)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在境外举办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学位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第二,中国境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积极引进和招收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表现为在境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未来,我们要通过“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境外合作办学,到国外建立海外分校,直接招收和培养当地留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而目前,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是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品牌

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积累至今不到20年,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一个由粗放型向质量型逐步过渡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合作办学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地发展。该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建立质量认证制度,既要对本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质量保障和认证,也要对外国合作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质量保障和认证;完善学术资格和专业资格的国际认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质量认证标准和要求,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立自身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自评,并利用认证结果加强社会监督,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并加强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合作;有效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新西兰国家报告.New Zealand’s Offshore Public Tertiary Education Programmes Inital Stocktake.July,2003.

[2]朱媛媛.新西兰最新国际教育政策大盘点[J].出国与就业,2004(17).

[3]可喜的变化——2005年新西兰留学趋势,http:///Forums/PrintThread.aspx?PostID=9304.2012-10-8.

[4]《Tertiary e-learning in New Zealand》,http://minedu.govt.nz/.2012-8-15.

[5]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1.

海西教育学习体会篇8

【关键词】海外党员;党员教育;党员管理;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教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其开放性与自由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出国留学的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3月1日,教育部对十以来我国的留学工作情况有一个介绍。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七成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在这些留学人员中,不乏高校学生党员,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党员。他们综合素质强,专业成绩优秀,在国内学习时,常常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宗旨意识,注重党性修养,有利于提高高校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纯洁性,有利于丰富党建思想,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一、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特征

1、支部建设的简略单纯性

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后,与国内党组织存在空间距离、时间差距,与国内支部建设相比,海外学生党组织一般存在“组织不重视”“机构不健全”“纪律不严格”的“三不”特点。部分高校在学生出国之前,只是为学生办理了保留党籍手续,在出国之后,国外党员与国内党员的发展完全不能协调同步,海外大学生党员成为了组织管理的“盲区”。虽然也有一些高校会在国外成立“临时党支部”,但其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无法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组织上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机构设置的休眠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学生党员成了无人管理、无人问津的“弃儿”,所以在自我党性修养上逐渐变得漠不关心,在组织纪律观念上逐渐变得置身事外。

2、地理位置的分散复杂性

非通用语种的学生赴海外留学,其地理位置一般呈“派往国家分离”“留学学校分散”“居住独立分布”的“三分”特点。比如,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西班牙、墨西哥、古巴等国;葡萄牙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葡萄牙、巴西两国;法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法国、加拿大(魁北克省)地区。派往国家的不同,使得学生党员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身边的其他同学,无法及时、顺畅地与其他党员交流思想,大大削弱了党组织的人文关怀和切实指导作用。即使在同一国家,由于学校的分散,学生党员“散落”在不同地区,很少见面,即使见面,可能也只是课堂上的短暂交流,课下只能依靠各类网络媒介保持联系。无法见面沟通的现实,制约着学生党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牢固共产主义信仰的意识和信心。

3、组织生活的单一枯燥性

由于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后,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分散,组织生活的开展缺乏基础保障,基本呈现出“形式简易”“内容简单”“汇报简略”的“三简”特点。由于居住分散,学生党员在进行组织生活时,不太愿意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否紧跟党的发展形势、学习的形式是否能够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赶快交差”的心态,希望越简单越好。因此,组织生活大多是自学报告、观看视频等形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教育延续的匮乏空泛性

由于出国留学,学生党员的教育过程出现了两段分裂、仅有首尾的情况,在教育的延续性上来说,往往呈现出“出国前支部预建设空缺”“留学时管理监督空白”“回国后思想报告空泛”的“三空”特点。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出国,基本集中在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他们党龄较短(本科三年级出国的学生党员一般还处于预备党员阶段),面对多元的文化冲击,有些党员无法正确辨识各类错误。再加上出国之前未建立起符合海外留学党员特点的支部机构,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之后,就只能处于“群龙无首”“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个人言行缺乏管理监督。回国后,反而难以适应国内的组织生活模式和管理监督模式,无法和国内党员同步学习,极大的影响了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延续性。

二、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

1、分类工作,合理构建

鉴于非通用语种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时,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只能依靠网络相互联系,因此,以年级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应以语种为单位,打破年级框架成立海外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同时,选派有责任意识、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或小组组长,鼓励学生党员以支部或小组为单位,结合派往国家的文化氛围,开展符合实际要求的党建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

2、完善机制,网络党建

对于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应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育机制,使得学生党员在出国留学之后,对组织有归属感、对组织有贡献力、对群众有奉献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水平。因此,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应有一套涵盖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方式的完整机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中提升个人知识储备,在网络中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因此,党建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采用新媒体等网络机制,将党员教育保证在网络党建的新形势之下,打破学生赴海外留学的时间差异、空间限制,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创新意识。

3、夯实基础,勇于创新

由于非通用语种学生党员党龄较短,党性修养本身不够牢固,其身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教育应以党性提升为主要目标,以党性锤炼为主要方式,深入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勇于创新,结合时代特色,创造性地将党性锤炼与各类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党员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增长个人才干、提升个人素质,以个人实际行动抵制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潮流,并影响身边的每位同学,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三、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

1、努力营造教育管理的“全”“新”“稳”环境

在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前,国内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海外党支部的前期构建,并对海外党支部各委员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1)支部结构,以全为根本。海外党支部的构建,需要考虑到非通用语种学生留学地点的分散性,在各语种中选拔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并将在海外开展组织生活的要求、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各委员,将组织、宣传、联络等具体工作落实到人,保证海外党员教育的全覆盖。(2)组织生活,以新为宗旨。海外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应在出国之前提前策划,其内容不仅应该是为了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而开展的各类网络学习会、视频讨论会,更应结合学生党员派往国家的具体国情,策划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意识为内容的各类活动,如与当地华人的联谊会、为海外华二代普及汉语、中华文化宣传等活动。(3)分类培训,以稳为目标。海外党支部的前期培训,要结合学生党员的性格特征、个人规划等分类进行。有的学生党员有良好的敏锐度,就应该着重培养其担任海外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策划工作;有的学生党员擅于撰写新闻,就应该培养其负责海外党支部的宣传工作;有的学生党员喜欢钻研文字,就应该培养其做好海外党支部的理论材料整理工作。

2、大力推行党性教育的“能”“勤”“严”精神

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时,海外临时党支部需每月精心设计组织生活,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支部委员为主要实施者,开展具体的党内教育和实践活动。(1)定期宣传,提高能力。海外党支部每月定期主动向国内党组织汇报整体学习进度和学习安排,并将全体党员在海外开展组织生活的精彩图片、独特见解、学习感悟等内容更新在支部的党建微博、党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扩大其影响范围,促进学生党员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先进性。(2)定期学习,严以律己。海外党支部应严格学习时间,统一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以严要求杜绝个别党员执行力不高、拖延不作为的情况,通过海外学生党员自行监督、自行评比,促进党员提高党性观念,扎实理论素养。(3)定期汇报,勤于思考。全体海外学生党员应将个人在海外的实际生活情况,结合对国内外文化差异的思考,通过邮件的形式向国内党组织汇报。国内党组织应建立海外党员展示窗口,利用网络或橱窗展示等形式,将海外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展播,令海外党员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和评议,以评促学。

3、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传”“帮”“带”作用

(1)在分享中传递大局意识。学生党员回国之后,需认真梳理个人在国外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形成思想汇报,并在全体党员中介绍个人赴海外留学时的党性修养方式、学习教育状态,分享个人对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发展状态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全体学生党员将国家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关联,增强大局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2)在互动中帮助党员进步。学生党员回国之前,需指导低年级海外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不仅要为他们出谋划策,创新性地开展海外组织生活,更要为他们提供平台,联系海外的中华文化宣传组织,继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及时与低年级海外党员沟通,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应保持和海外高校的联系沟通,促进校级间的交流合作,科研合作。(3)在认同中带动群众学习。学生党员回国之后,需继续加强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加强个人工作方法的创新,继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同,并将海外文化中的精华传播给群众,在班级、年级、学院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应形成以海外党支部为纽带,以支部制度为保障,以网络党建为媒介,以党员互助为驱动力的环状培养机制,贯穿于学生党员出国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使学生党员自觉提升个人党性修养,使党性观念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做好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党员在海外传播中华文明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青年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树立良好国际形象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聚焦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EB/OL]..

[2]朱华,.高校出国(境)党员教育管理状况调查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16-120.

[3]杨琳.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48-49.

[4]朱永华,眭国荣.利用网络有效加强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17-18.

[5]郭强,孙秀成.新时期高校海外留学生党建工作探析——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J].社科纵横,2011(10)145-148.

上一篇:脱贫攻坚的五个典型事例范文 下一篇:脱贫攻坚先进人物范文